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析低碳經濟在中國貿易經濟中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在投入巨資研發低碳技術;英國正在集中力量研究碳捕捉和儲存技術,將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收集并妥善存放起來;歐盟提出了碳計量及碳披露設想,要求各國在產品條形碼上標注碳排放量,作為產品的基礎必備信息,方便接受監督。此外,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對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了監督和核查減排規則,倡議世界各國都要注重保護森林,先進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清潔能源技術。
一、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了“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層級。報告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中國今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一,發展低碳經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我們在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喝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資源消耗增加、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壓力。中國氣象局《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中東部地區共產生了30多天霧霾天氣,比往年多7天左右。霧霾中的細顆粒物PM2.5大多是由工業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對人體傷害很大。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發展低碳經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目前,中國能源已經呈現出“富煤、少氣、缺油”的特征,人均石油、天然氣及煤炭可開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石油、天然氣及煤炭可開采儲量的11.1%、4.3%及55.4%,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發展低碳經濟、改變能源消耗結構,將對中國能源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發展低碳經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需要。發展低碳經濟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機和廣闊發展前景。因此,中國企業必須未雨綢繆,下大力氣、大本錢來攻克“低碳技術”,以培育國際競爭能力。
第四,發展低碳經濟也是履行國際減排義務的需要。近年來,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激增,總量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對此,中國必須抱著非常積極的態度,勇敢地承擔相應的國際社會責任,努力減少國內溫室氣體排放數量。
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2008年~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相繼建立環境交易所,標志著中國已成為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最活躍的一員。2013年3月26日,澳大利亞氣候研究所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低碳競爭力指數”進行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3位,僅次于法國和日本。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技術水平較低。如風力發電技術是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新能源行業,能夠整機生產1.5MW以下風力發電設備,但是其核心部件的生產技術依然沒有成熟。在這方面,中國存在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產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思想動力和實際能力不足、新技術市場推廣度不高等問題。二是投入機制匱乏。麥肯錫研究報告認為,從現在到2030年,中國構建“綠色經濟”共需要40萬億人民幣,年均投入要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雖然中國政府不斷提高財政預算,積極推動綠色信貸,采用了國際CDM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融資方式來拓寬融資渠道,但這些努力顯然不夠,所融得的資金有限。必須進一步拓寬綠色經濟融資渠道。
三、低碳經濟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較低端的位置,高能耗、高污染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較大,出口貿易結構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這將會嚴重地影響到中國今后的外貿出口。
(一)低碳經濟催生新的貿易壁壘,增加中國產品出口難度發達國家將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國際貿易掛鉤,設置了各種碳壁壘,主要包括:碳關稅壁壘、碳標簽壁壘、碳減排證明壁壘、碳排放技術壁壘、低碳政府補貼及政府采購壁壘等。如歐盟委員會廢止了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EuP指令),以針對范圍更加廣泛的能源相關產品生態設計指令(ErP指令)取而代之,該指令包括了除車輛以外的所有投放到市場的能源產品,這一改變將使中國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20%左右。首批ErP指令實施后,中國出口到歐盟約80%的辦公設備、冰箱、空調、機電、影像等產品將被拒之門外,從而改變國際貿易競爭格局,增加中國產品出口難度。
(二)低碳經濟削弱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不利于中國參與國際分工長期以來,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形成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但國際貿易商品低碳化的發展,將使得“碳”成為勞動力、技術、資本、自然資源等要素以外又一新要素,且在國際貿易商品各要素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分工過程中各國所擁有的比較優勢也將因此發生改變。低碳化發展將使中國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逐漸被弱化,不利于中國參與國際分工。
(三)低碳經濟迫使中國高價引進低碳技術,弱化了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當前,中國企業獲得低碳技術的途徑有兩條:一是模仿國外先進技術,以使企業產品達到進口國的免征標準。但實踐中進口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非常強,企業的模仿很可能被認定為侵權;二是直接以高價引進壟斷的低碳技術。不管使用哪種方式都要向低碳技術進口國支付高額費用,這些費用將計入企業出口商品成本中,從而弱化中國企業產品的價格優勢。
四、低碳背景下中國外貿出口可持續發展策略
低碳背景下,應以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的共同推進、協同作戰為著力點,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外貿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一)政府的管理及扶持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目前中國已出臺了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但從整體上看,這些法律法規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不成系統,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還比較缺乏,與新能源及新材料有關的法律法規還處于空白狀態;二是現有能源立法規定不夠詳細,缺乏可操作性;三是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立法,如碳排放法、碳交易法、碳稅等還需要完善和補充。為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國應盡快健全低碳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環境保護立法工作的步伐,引導企業積極開發低碳產品,并有效推動低碳產品的出口。
二是積極優化能源結構,促使能源結構多元化發展。據統計,當前中國煤炭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70.4%,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9.7%,天然氣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3.3%。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對發展低碳經濟很不利,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及外貿出口的重要因素。如在電力建設方面,由于大量使用煤炭作為電力生產的基礎能源,中國因電力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8%。因此,中國必須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核能、水電、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促進能源結構多元化發展。
三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2012年,中國GDP為51.93萬億元人民幣,三產比重分別為10.1:45.3:44.6,而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均超過了70%,表明中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第二產業,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發展落后。從工業內部結構看,2012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2.2%。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行業比重偏低。為了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使之符合低碳化發展要求,必須轉變中國的粗放型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國際服務貿易,加快服務業發展。
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低碳規則的制定,為外貿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碳排放規則的制定者將是最大的國際貿易受益者。歐盟首先在20世紀末就開始發展低碳經濟,因此掌握了低碳經濟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中國政府應充分利用好自身現有的經濟地位優勢,積極介入和參與國際碳排放規則的制定,為中國外貿出口鋪平道路。
(二)企業的適應與調整
一是樹立綠色經營觀念,理性實現向低碳經濟的轉變。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出口貿易需要轉變觀念,克服產業或者企業的財富積累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背離。外貿企業必須正視社會責任,注重環境保護,保持清醒頭腦,強化低碳理念。加強學習,加大環保知識宣傳的力度;大力發展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建立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
二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低碳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中國外向型企業掌握低碳技術的能力十分有限,要通過與他國的共同研發,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要積極推動低碳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充分發揮進口貿易技術的溢出效應,消化、吸收、掌握、創新低碳技術,提高企業運用低碳技術的整體實力。
三是從事低碳生產和經營,實施綠色貿易發展戰略。外貿企業應適應綠色貿易潮流,密切關注國際環境標準的動態演變。引導企業按照綠色要求改進產品種類、生態設計、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積極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出口到歐盟的用能產品要按照ErP指令要求設計產品,努力通過ErP認證。綠色制造的主題要體現生態精神,共生、和諧、循環、高效、簡約、進化。維系生態平衡,有自凈、緩沖、抗逆能力。堅持生態進化,要創新、代謝、提升自組織能力。要健全生態系統,通過結構調整,實現功能優化。同時,通過體制轉變、制度創新、強化管理等措施,推動企業達到各種技術、安全、衛生、環境標準,憑過硬的實力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四是調整出口市場多元化。當前,美國、歐盟與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占據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地位,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為分散風險,中國出口企業應綜合考慮資源儲量、人口規模、市場份額、戰略地位等因素,采用市場多元化策略,面向東盟、拉美以及非洲,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依靠拓寬出口渠道,抵御西方國家發起的低碳貿易壁壘。
作者:畢甫清 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