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客戶端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那么,在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應該怎樣創新呢?
關鍵詞:融媒體;語境;電視新聞
首先,要有模式的創新。一直以來,我們固化的思維就是報紙、電視、廣播各自為政,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人都可以做媒體人的時候,報紙、廣播、電視這傳統媒體的三駕馬車發行量、收聽率、收視率大幅下滑,廣告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如果再走老路,明顯已經不可取,怎么辦?融媒體應運而生了。就拿湖州廣播電視總臺來說,幾年前融合“聲屏報網端”五大資源,成立了融媒體中央廚房,新聞資源統一采集,各平臺各取所需,這樣既節省運行成本,又提高了新聞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融合發展的目的。所以說,傳統媒體要想求生存、謀發展,唯有打破傳統固化的思維,通過模式的創新來尋求合作,通過合作來揚長避短。其次,要有形式的創新。形式的創新其實包含內在形式的創新和外在形式的創新。所謂內在形式的形式,就是內容表現的方式創新,我們常說的“新聞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就是內在形式創新的最高境界;而外在形式的創新,顧名思義就是直觀的表現形式的創新。
1內在形式的創新
新聞報道年年做,大同小異的題材如何才能年年如新,關鍵是每一篇報道都要根據內容和觀眾的視覺需求而有所創新。那經過多年的實踐,我覺得就是要做精時政新聞,做強主題報道,做活民生新聞。
1.1做精時政新聞
時政新聞一般指以領導活動、政策等為主要內容的報道,現在往往這樣的報道枯燥乏味,但從當前的現狀來說,要一下子改過來也的確很難,所以,我們也只能從一般的會議報道入手去改良,一般做簡訊處理,不超過20秒時間,而對于一些既有領導參加,會上又有新鮮內容的,就拿最近湖州召開的一個有關禁燃煙花爆竹的會議來說,觀眾最關心的是今年到底會不會開禁,什么時候開禁,哪些區域禁放,所以報道的內容就該關注這些內容,觀眾自然愛看。
1.2做強主題報道
主題報道是主題先行的報道形式,要做好主題報道,首先你要細細地去研究每一次重大會議的報告和相關的文件,并從中提煉出一些重大主題,同時,還要尋找符合主題的人和故事,用什么方式去展現這些人和故事。這幾步走完,就算是策劃完成了。有了主題,接下來怎么做?那就要看記者的能力了,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而我認為首先是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新聞要突出主體,讓人容易記住。而要吸引受眾的眼球,就必須從受眾日常生活中能感受的或者能親眼看到的方面入手,這樣的報道受眾才能感同身受,有繼續看下去的欲望。如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四川蒼溪:適應市場需求換來大市場》,講述了四川蒼溪的一個小山村如何讓自己的獼猴桃搶占國際大市場的故事,闡明的卻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大主題。其次要舉重若輕、動靜結合。大家都知道,做主題報道就像是“背著石頭過河”,新聞記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讓受眾也感到沉重,這就要求記者編輯有“舉重若輕”的本領,使枯燥干澀的新聞生動化、立體化,充分體現主題報道的貼近性和服務性。第三是主題先行,觀點給力。主題報道顧名思義就是主題先行的報道,既然報道的基調都已經確定,那能夠吸引人看下去,只有你通過事實陳述的觀點,有句話叫“事實來自現場,觀點產生力量”。當然記者的觀點可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從深入采訪中總結出來的,也只有這樣的觀點才更有說服力和生命力。如《浙江新聞聯播》的系列報道《6000億溫州民資投向調查》,通過記者多角度、多領域的采訪,展現了大量有關溫州民資投向的調查事實,最終發出了“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有效聯動,讓民間資本在實體經濟里賺錢”的觀點。也恰恰就是這句話引起了省主要領導的重視,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從而開啟了浙江實體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1.3做活民生新聞
其實民生新聞本身就比較鮮活,內容上豐富多樣,但是報道的方向、重點需要有些調整,記得南京電視臺當時推出一檔叫《南京零距離》的民生新聞,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于是,各地一哄而上,每家電視臺都辦起了民生欄目,抓住觀眾的掠奇心理,各種新奇古怪的新聞層出不窮,有人就用“雞毛蒜皮”“雞飛狗跳”“一地雞毛”“雞犬不寧”等詞匯來形容當時民生新聞的境況,業界也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口誅筆伐。其實,民生新聞包括大民生和小民生,而作為主流媒體應該更多地關注大民生,也就是百姓的酸甜苦辣,政府的民生扶持等,但怎么把它做得鮮活生動,這就需要記者深入基層,去聽取民意、去感知冷暖。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報道才有深度和溫度。
2外在形式的創新
電視新聞外在表現形式,就是這檔節目的風格所在。我想相信,誰都不愿意看到的新聞是死氣沉沉、四平八穩的,期待的一定是意想不到的驚奇,用我們的行話叫“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更是為我們創新電視新聞的外在形式帶來了無限可能。
2.1手機自拍式
眾所周知,現在流行的網絡直播,只要好玩、有趣,就會吸引無數的粉絲。電視新聞報道也未嘗不可,一臺手機、一根自拍桿,照樣可以拍出精彩和驚喜。像央視今年推出的《厲害了我的國》《改革在哪里》,以及浙江衛視推出的《我要上聯播》等報道,都是以手機自拍的方式來展現,仿佛是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在向你述說身邊的變化,講述自己的幸福生活,頗具親和力。而這些報道,大多數通過網絡向全國各地征集的,基本上都是網民自拍后向媒體投稿,這樣的新聞來源多,渠道廣,所以被主流媒體大量采用。
2.2海采式
所謂海采,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海量的采訪,然后選取其中最真實的場景和回復匯編而成。由于這些報道采用聊天式的采訪,被采訪者都是真情流露,所以很有親和力和貼近性。海采報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央視《新聞聯播》在2012年國慶期間推出的《你幸福嗎?》,其中,有一段對話:“你幸福嗎?”,“我姓曾?!币簿褪沁@一問一答,徹底顛覆了《新聞聯播》在老百姓心目中那“一板一眼,死氣沉沉”的形象,讓人感覺眼前一亮。之后,海采報道被央視經常采用,比如《誰不說俺家鄉好》《什么是家風家訓》等,而各地電視臺也正效仿采用這一親和力極強的報道模式。
2.3微電影式
微電影其實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既要滿足好看、新穎的要求,又要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收視習慣。那么,我們在拍攝新聞人物、新聞故事時,完全可以借鑒微電影的拍攝手法,通過后期精良的制作,來滿足觀眾對畫質、故事性的更高要求。前,浙江衛視與湖州電視臺聯手打造的《喜迎•城市面孔:湖州——生態先行點綠成金》就是采用微電影的拍攝手法,通過3個普通人的故事來展現湖州人敢為人先、點綠成金的精神和氣質,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
參考文獻
[1]白林.在“一張白紙”上作出一幅生動的“全媒體畫卷”——新華社河北雄安新區報道實踐探析[J].采寫編,2017(4):10-12.
[2]胡春興.融媒體時代地市級臺發展對策探究[J].采寫編,2017(4):12-13.
[3]洪曉薇.特色、互動: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運作新視角[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3(6):121-124.
作者:陶偉峰 單位:湖州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