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綿型道路綠化LID設施植物選擇配置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目前海綿型道路綠化設計與建設中存在的現象,提出只有通過合理地選擇與配置植物種類,才是維持海綿設施能夠長期有效并發揮其生態功能的關鍵,亦是構建海綿型道路綠化植物配置的穩定模式,讓道路綠化與海綿設施的結合更融洽,使得海綿型道路綠化建設成為海綿城市發展的新方向。
道路綠化是海綿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是道路綠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構成海綿型道路綠化中“海綿體”的重要材料。隨著城市海綿型道路的快速建設,對海綿型道路綠化也提出更高的品質要求與標準。
1海綿型道路綠化的概念與作用
1.1海綿型道路綠化的概念
“海綿型道路綠化”指在常規道路綠化的基本功能上,通過植物配置融合各類海綿設施實現道路雨水徑流、滯蓄、凈化等雨洪管理,達到提升道路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
1.2海綿型道路綠化的作用
海綿型道路綠地作為道路雨水徑流重要的消納載體,不僅具有常規道路綠化的景觀功能,還具有滲透、凈化、存儲、收集利用雨水徑流的功能。在有限的綠地空間內,實現道路綠化與海綿設施的統籌建設,在提升道路綠化景觀效果的同時,減少道路地表徑流,降低徑流污染,節約水資源,發揮海綿設施效能,對改善與保護城市道路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2目前海綿型道路綠化建設存在的現象
2.1海綿設施設置過于形式,設施功能缺失
在海綿型道路綠化設計中,由于對海綿設施特性
及海綿設施對植物景觀功能的影響缺乏了解,過度偏重道路景觀美觀度與即時效果,不切實際地選用昂貴植物品種,對植物的選擇缺乏針對性,導致海綿設施的設置過于形式而喪失有效的雨洪功能。2.2植物造景缺少美感,海綿設施功能與植物景觀功能相矛盾在海綿型道路建設中,海綿設施的雨洪功能雖有所提升,但缺乏對道路綠化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因海綿型道路綠化的植物配置缺乏合理性,導致道路綠化植物景觀欠缺豐富性與美感。
3海綿型道路綠化植物選擇原則
3.1優選鄉土植物,慎用外來物種
本土植物適應能力強,適用范圍廣,構建的植物群落較穩定,后期維護管理成本低,優選適應場地環境的本土植物。謹慎選用具有入侵性或根系具有破壞性的物種,以避免該類植物破壞已建立的生態系統,給維護管理帶來壓力。
3.2優選根系發達、枝葉茂盛、凈化能力強的植物城市道路環境比較惡劣,灰塵、尾氣、噪音等不利因素影響道路生態環境,道路綠地應優選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的植物,能有效凈化空氣、吸附塵土、阻擋噪音,創造優良生態道路環境。
3.3優選既耐澇又耐旱的植物海綿型道路綠地在雨水期面臨雨水大量匯集和短時間的儲存,此時的植物必須具備耐澇能力,在雨水過后干旱期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3.4優選造型優美、觀賞性高的植物
根據場地景觀美學要求,海綿型道路綠地優先選用景觀價值好、生態效益好的植物,通過豐富的植物品種、合理的群落搭配,提升道路景觀美感與生態功能。
3.5優選禾本科觀賞草及多年生草本植物
禾本科植物種類繁多、適應性與抗逆性強、景觀價值高,是較好的海綿型植物種類。選用觀賞草與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滿足海綿型道路綠地的配套使用,減少植物的更替次數,降低成本。
4海綿型道路綠化的植物選擇與配置方式
海綿設施因其滯水時間、種植土性狀與厚度、水質污染負荷等特性與設施條件不同,植物的選擇種類、配置方式也不同。以長江流域為例,根據海綿型道路綠化設施類型選擇與配置植物。
4.1植草溝
植草溝具有轉輸、滯留功能,運用于植草溝內的植物要有一定抗雨水沖刷能力,植株高度應控制在10~20cm,過高則會因雨水沖刷而引起倒伏現象。
4.1.1植物選擇要求。優先選用鄉土草本地被類植物。應選擇根系發達、深根性植物,有助于凈化污染物并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應選擇能承受周期性的雨澇及長時間干旱的植物種類;應選擇易維護、覆蓋力與繁殖力強的鄉土植物種類。
4.1.2植物配置方式。根據景觀需求,可選用單一草坪地被種類,這類植物覆蓋強,景觀成效快,后期維護方便。種植時密度可稍大,能增大水流阻力,延長雨水徑流在植草溝內滯留的時間。也可在植草溝邊緣種植耐澇耐濕的花灌木、草本花卉加以點綴,能改變植草溝單一景觀的現象。
4.2下凹綠地
下凹綠地具有蓄積、滲排和凈化雨水的功能,選用的植物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植物的耐淹及耐旱特性。
4.2.1植物選擇要求。應選擇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且耐水淹、有一定抗旱、耐寒、耐鹽、抗污能力的植物種類及群落組合。
4.2.2植物配置方式。下凹綠地深度為10~20cm,與周邊區域平緩結合。采用喬木+灌木+地被、灌木+草本+地被3層組合多類群落結構、或草本+地被、喬木+地被2層組合,如禾本科觀賞草類與宿根花卉類、禾本科地被類組合種植,形成季相變化豐富的綠地景觀。
4.3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在非降雨期間是一個干燥靜態的花園綠地,而在降雨期間是一個濕潤動態的低洼綠地,因此選擇的植物既要適應較長時間的水生環境,又要有一定時期的抗旱能力。
4.3.1植物選擇要求。所選的植物應根系發達、莖葉肥大、生長較快速;抗逆性較強,能滿足抗污染、抗病蟲害、抗凍、抗熱等要求。
4.3.2植物配置方式。根據雨水花園的不同功能區,結合不同的環境條件、雨水徑流量的控制、水質凈化目標及不同景觀效果的體現,植物的選擇種類與配置方式也各不相同。可運用多種類、多層次植物的合理搭配,提高植物群落結構層次性和觀賞性,以形成良好的凈化效果與景觀效果。如喬木+灌木+地被、喬木+灌木(地被、觀賞草)等。可將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的灌木(球)與宿根類植物及質感明顯線條粗狂的觀賞草搭配組合,能創造極具吸引力、自然有趣的景觀效果。如灌木+地被+觀賞草等。
4.4生態樹池
4.4.1植物選擇要求。生態樹池具有滲蓄、排放功能,因位于道路人行道上,所以選擇的植物以能耐水濕、耐旱、抗污、淺根系且單體樹形優美、觀賞性高的喬木為主。
4.4.2植物配置方式。生態樹池根據種植形式,分為單穴式生態樹池與連續式生態樹池。單穴式生態樹池以單一行道樹喬木種植為主;連續式生態樹池則可采用喬木+灌木+地被三層組合、喬木+灌木(地被、觀賞草)2層組合。
4.5植被緩沖帶
植被緩沖帶占有一定的綠地面積,具有滯留+攔截的功能。
4.5.1植物選擇要求。應具有發達的根系、濃密的樹冠,耐旱、耐濕、耐污特性,應選擇有一定抗沖刷能力和凈化能力的喬灌草類植物。
4.5.2植物配置方式。根據植被緩沖帶寬度,配置方式可采用單一種類的喬木緩沖帶或草本植物緩沖帶,也可以采用多層次、多維度的植物群落組合搭配,如喬木+灌木+草本+地被4層組合、喬木+灌木+地被3層組合或喬木+灌木(地被)2層組合。
5結語
綜上所述,為保護城市道路生態環境,滿足城市道路綠色的生態功能與景觀需求,構建合理、科學的植物配置模式,是發揮海綿設施長期有效地保證道路綠地景觀優美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韓春妮,仝玉琴.“海綿城市”理念下植物的選擇與配置[J].陜西林業科技,2019(3).
[2]趙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道路綠化植物配置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1).
[3]李繼光.海綿城市建設的綠化品種選擇與種植形式探究———以常州為例[J].現代園藝,2017(3).
[4]劉佳妮.雨水花園的植物選擇[J].北方園藝,2010(17).
作者:范云丹 單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