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保險發展及對策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較大,很多農民都是靠天吃飯,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損失嚴重,而農業保險可以降低風險造成的損失。實踐證明,對于種植業和養殖業中可能出現的災害,只有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收益,進而助推鄉村振興事業。
關鍵詞:農業保險;問題;解決對策
農業保險存在的價值在于降低事故意外導致的損失,從而更好地維護人們的利益,確保社會的穩定發展。農業保險通常指的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后,可以憑借保險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降低事故對農民生活的影響。自1982年我國實施農業保險以來,農業保險促進了農業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農業保險發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創新完善。
1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基本情況
農業保險自1982年實施,由于開始時保障較高,農民投入較低,因此受到農民的歡迎。這種措施在農業生產中給農民提供了較大的幫助,但在運營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收支之間的平衡,導致出險率較高,給我國財政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2004年以后,國家再次提升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通過開啟農業保險試點政策,并借助法律手段,加強管理力度,以保證我國農業保險行業平穩發展。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過程中,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較為健康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保險虧多賺少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生產市場化水平較低,規模相對較小,農業企業主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因此農業經營的巨大風險需要商業機構共同承擔。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導致農業保險具有可保性較差、經營風險大的問題[1],當前商業化經營的模式不夠完善。此外,在技術層面,自然災害的預測水平較低,一旦發生災害,農業生產損失也具有嚴重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正是由于這些主客觀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商業保險機構退出了農業保險市場。
2.2農民收入有限,支出保費的水平較低
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分布區域較廣,不同區域面臨的自然因素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就總體而言,農業保險的理賠率較高。這也促使農業保險機構不斷調整保費,降低自身風險。但農民本身的經濟收入非常有限,尤其是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業生產而言,本身在支付保費方面就會存在較大壓力,主動購買農業保險的人更是非常少。
2.3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不管是農業的健康發展還是農業保險的發展都需要專業人才的參與,但在我國各個行業中,農業保險的相關人員相對較少,人才短缺問題也嚴重影響了農業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此外,現有從業者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在保險行業中,精算師是非常重要的人才,但從事農業保險的精算師非常少。這樣一來,在農業災害發生之后,市場上缺乏足夠數量的專業人才做支撐。
2.4農業保險經營技術落后
農業保險的對象是農作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因此農業保險發展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2]。我國的農業保險事業相對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對于保額的損失情況以及把控不準確的問題時有發生。此外,我國農業保險保費過低,但實際管理成本相對較高,這種情況也降低了有關人員從事農業保險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2.5法律制度建設不完善
我國農業保險行業的發展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以法律為基礎平穩發展。但目前為止,我國農業保險更多的是屬于一種政策性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撐。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不夠完善,對于我國的農業保險規范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農業保險承保機構伙同政府辦事部門肆意弄虛作假,謊報災情,惡意提高保費等等,通過故意欺騙等手段套取農民保險補貼金的現象經常發生。他們先是伙同政府部門向農民宣傳農業保險的優勢,然后提出幫助農民享受補貼政策,農民只需支付一小筆費用或者完全免費,由政府和保險機構進行代付或墊付。等到農民投保后,再向保險公司謊報災情,虛造農作物受災圖片,通過虛假理賠,請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用于幫助農民渡過難關。而保險公司因為管理不善而遭受下級蒙騙,在缺乏有力監管以及精準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理賠,導致我國農業保險行業發展遭受嚴重影響。
3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對策
3.1增加宣傳力度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民基數龐大,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應結合實際情況全面推行惠農政策的宣傳和推廣,提高農民投保意識,普及有關的保險知識,提升農民對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認識,從而鼓勵農民積極參保,抵抗風險。
3.2健全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制度
由于保險資本的缺乏,經營農業保險容易出現虧多賺少的問題。因此,農業保險從業機構的成本較高,甚至難以長期維持經營。為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價值,完善法律支撐,針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對于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需將農業保險由政策性規定變為法律性規定,才能為市場的規范發展提供更多保障[3]。
3.3推行商業化農業保險運行模式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對此我國的農業保險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的經驗,充分利用政策性因素的支持,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但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走向是主要因素,政府支持是輔助因素。就我國的農業保險發展情況而言,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從而在獲取扶持的前提下支持農業保險。這種經營模式還能有效防范道德風險問題和逆向選擇。但由于不同區域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同,觀念存在差異,扶持力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通常這種模式具有規模小、風險高的缺點。而政府所支持的農保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能更好地控制經營成本。針對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全面調動員工積極性,通過各種宣傳,提升農民的參保意愿。農業再保險指的是通過擴大保險公司業務量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原有保險的覆蓋范圍,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通過這種方式,農業保險能夠克服自身的缺陷,并且提升保險經營的穩定性,確保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政府部門應該對這種措施進行積極鼓勵,從而為農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4]。
3.4落實先大規模后小農戶的原則
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為:散養農戶大多缺乏投保意識;而大規模養殖戶或者農業種植戶,日常生產經營中面臨的風險因素不僅大而且多,其自身有著較高投保意愿。因此,實際中落實先大規模后小農戶的原則[5]。1)進行結構優化。針對散養農戶不愿投保的情況,應尊重他們的個人意愿,采取只引導不強求的工作模式;而對于大規模養殖戶投保需求大的現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投保需求,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如此一增一減,在進行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對于投保對象的結構進行優化,將其中不必要的“水分”去除,使投保數據更真實,同時也為更多真正有需求的農業養殖種植戶提供幫助和保障。2)實現穩量提標。保險公司在舍棄那些不愿投保的散養農戶的基礎上,對于那些投保意愿強烈的規模戶應遵循優先承保的原則,同時對于他們提出的需求應盡量保障。如此,雖然會在投保人數上有所降低,但可通過提高保額,滿足更多需求的方式獲取公司利益的提升。如此一降一升,確保公司保費基本一致,不僅幫助政府減少財政補貼,還能幫助投保農戶獲得更加強烈的安全感和滿足感,提升風險保障系數。
3.5建立農保平臺
農業保險的普及應用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措施。對此,政府部門和農民應該客觀認識農業保險的重要性。1)為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防止政府部門推諉扯皮和貪污腐敗情況的出現,相關部門應該對工作開展的整個流程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農業保險信息透明化。同時各村委需要做好信息展示推廣,提升農業保險可信度。2)對于技術部門和檢測部門,應加大監測力度,在發現投保農民受災后,需及時安排人員到現場勘查,確定受災面積和程度,并制定合適的理賠方案。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能夠讓人們更加信任農業保險,這也是擴大宣傳的重要方式。經營管理部門需要聯合政府部門加強防災宣傳。3)需要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根據用戶的基本情況采取相應的優惠政策。對一直精心管理、無理賠記錄的農戶可適當減免保費,以此進行激勵;對于故意欺詐、騙取保費行為的不良農戶進行誠信記錄,并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4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強勁的動力。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重視農業保險的應用普及。對于種植業和養殖業中可能出現的災害,可以充分發揮保險的作用規避風險,從而有效保障農民的收益。就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政府扶持方面、政策的創新方面以及法律法規方面入手,保證工作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師永沿.甘肅白銀市農業保險現狀、問題與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5):7-8.
[2]王惠琴.農業指數保險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2):254-255.
[3]賀娟.我國農業保險參保現狀及應對措施: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J].保險研究,2020(11):19-31.
[4]熊春紅.縣域特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審計與理財,2020(10):48-50.
[5]武淑慧,李根忠,于翠萍.江蘇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鄉村科技,2020(20):13-15.
作者:史丹 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