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模型制作實踐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基于高校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模型制作課程的項目引入設計實踐教學思路,就模型制作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研究探討,明確模型制作課程的目的,依據模型制作實驗實踐教學的特點,提出項目引入設計實踐與模型制作實驗教學的融合應用,并以系統、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模型制作課程的教學問題,探索項目融合模型制作實驗教學的新思路及對應方法。
關鍵詞:項目引入;轉換;模型空間
一、環(huán)境藝術設計模型制作實驗課程的目的
(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空間的思維能力
1.空間的形態(tài)與結構
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環(huán)境空間的形態(tài)與結構相輔相成,尤其在建筑空間環(huán)境中,空間形態(tài)的組合變化影響著空間結構的生成,而空間生成的視覺效果與三維實體模型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可以用模型的制作對空間視效進行分析、判斷與修改;另一方面實物模型制作是空間視效的最終物化表達。可見,模型制作是學生了解空間形態(tài)、認識空間結構的最佳學習手段。
2.空間的比例與尺度
比例與尺度是空間界定的物化標準,同時也是建立空間思維認知能力的基礎。例如建筑模型制作的過程,是把二維空間(圖紙)轉換為三維空間(實體模型)的設計表達過程。在此過程中,三維實體模型需要精確對照二維施工圖紙的比例和尺寸在模型制作中展現出來,從而實現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換生成。可見,模型制作是一種虛擬空間向實體空間的轉化過程,是設計思維過程循序漸進表達的重要手段。模型制作在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有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引導了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
3.空間的感知與思維
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對于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概括來說就是一種立體空間的創(chuàng)作,在其中立體思維貫穿于設計的全過程。而實體模型的立體展現,使空間的形態(tài)、結構、體量等一目了然,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判斷和修改方案,這給予了學生非常直觀的空間感受,促進了學生立體空間感的生成,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強化了學生的立體思維,對于后續(xù)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思維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術能力
1.施工圖深化能力
模型的設計與制作過程是二維圖紙空間轉換為三維立體空間的過程,這與實際項目從設計到施工的過程極為一致。例如在建筑設計中,用于推敲建筑結構、比例和尺度的工作模型制作與實際工程的施工過程高度相似,這就要求三維空間(實體模型)的形成要精確對應二維圖紙(施工圖)的數據,同時二維圖紙的深化修改也影響著三維空間的物化質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相對于傳統施工圖的復雜程度而言,模型具有更為直接的空間圖示效果,對于缺乏設計和施工經驗的學生來說,更能易于理解和記憶工程制圖標準,這將有利于認識更復雜的施工圖繪制,從而進一步掌握深化施工圖的能力。
2.材料與工藝應用能力
在實際設計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材料的選用和施工工藝做法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專業(yè)能力。而模型制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將材料與工藝應用于立體空間建造的學習過程。通過對不同材料的肌理、質感、色彩和紋樣等特性進行觀察、篩選對比,運用最適合于空間形態(tài)表達的材料輔以加工制作,根據空間結構反復試驗建造工藝的做法,使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高度模擬了實際建造環(huán)境,極大貼近了實際項目的施工過程。如此,不僅強化了學生對于材料與工藝的熟知程度,同時也解放了紙面方案對學生立體思維的束縛,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造空間的能力。
3.實踐操作能力
用實體模型來進行設計方案的表達,本身是一種動態(tài)制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較強的軟硬件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加工模型工件的機器雕刻、切割、3D打印等設備的操作)與創(chuàng)作思維(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緊密配合。隨著模型繼續(xù)推敲深入,模型各構件不斷被更新重組,方案經由反復修改并最終完善,在這其中學生手、眼、腦的協作統一得到了充分磨練,同步提高了學生的手工制作水平。模型制作過程其實也是方案的建造過程,它最大限度鍛煉和開發(fā)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設計思維,是極好地設計實踐體驗過程。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一個設計項目的完成需要設計師、結構、水電工程師、項目經理、監(jiān)理及施工人員等協作配合,強調團隊的協作能力。同樣在項目模型制作過程中,通常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形成一個個項目組團隊,各組員間再具體細分工作,大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團隊小組通過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相互溝通、交流經驗,相互幫助與學習,組員之間不斷磨合,通過協作取長補短。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凝聚團隊精神,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優(yōu)秀的項目設計,團隊的配合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二、模型制作融合項目引入實踐———以南寧五一舊電廠改造為例
(一)初期構思與意向
項目引入模型制作課程,目的就是為了研究、分析和探討設計方案,從而推進設計的深入。而設計構思的表達,除了傳統的紙面草圖勾繪外,用工作(概念)模型來表現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助設計手段。本例是以南寧江南區(qū)五一舊電廠改造項目為選題,原電廠地處江南區(qū)商圈,2000年停止使用,搬遷后已荒廢。雖有投資方意圖開發(fā)為商業(yè)街區(qū),但為有效利用資源及保存城市歷史記憶,項目組設想在利用原舊廠房建筑及設施的基礎上更新再造一座文創(chuàng)園區(qū),主打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內有聯合辦公區(qū)、民俗文化博物館、藝術文化體驗中心、書店、電影院、創(chuàng)意集市及休閑餐飲等,有意將城市的變遷與發(fā)展?jié)饪s在這個多元化的園景里。在設計初期,項目組分為建筑、景觀、規(guī)劃三個板塊,每個板塊下設1-2個小組負責,并讓學生用工作模型作為方案構思的輔助工具,初期模型可簡單化、概念化,側重分析和認識建筑形體在園區(qū)場地環(huán)境中的作用與影響,理清各建筑體塊之間的關系,強調建筑與場地環(huán)境之間的依存關系、比例關系、方向感、空間感和層次感等,塑造初步的整體視覺空間效果。
(二)中期方案與圖示
該項目改造的難度在于原有舊廠房建筑與新園區(qū)地塊的銜接整合。考慮到要保留原有的廠房建筑與構件,決定將園區(qū)分為兩大地塊進行規(guī)劃:一是西向的地塊原有很多零散廢棄的水泥電樁,利用這些電樁在其基礎上搭建架空的橋廊建筑,組合成創(chuàng)意集市的中心廣場區(qū)域;二是東向的地塊原有舊廠房建筑都集中于此,因而只就原建筑的周圍區(qū)域進行環(huán)境改造,并以原建筑為節(jié)點,以橋廊為紐帶把各個節(jié)點串聯起來,與中心廣場連接統一。方案圖紙經反復推敲后,交由工作模型即時修改,修改結果再即時反饋至方案進一步深化完善,至此,三維形態(tài)的模型空間已整體成形。此階段方案在二維圖紙(圖示)與三維模型(實體)之間交替轉換,反復調整、不斷推進,最終確定成型。
(三)后期制作與搭建
設計后期,方案一經敲定即可轉換到成果(展示)模型制作階段。此時,方案需細化為CAD施工圖紙,足尺按比例縮放對應原工作模型各空間結構和節(jié)點,輸出到激光雕刻機制作精細的模型工件,各模型工件再對照施工圖進行分組拼接、搭建。搭建成形的模型實體可根據需要預留LED光源位置,方便后期接線安裝LED燈照明,最后鋪設道路交通系統,加以成品模型綠植、人物、車輛等配景點綴,最終成果模型即制作完畢。在該項目中,考慮到沙盤模型的整體尺度而采用了1:150的比例,原有建筑和地形的模型材料選用椴木板和透明亞克力拼接,新建的橋廊建筑選用ABS板(部分噴漆)搭建,圍合的水系以水紋膠片覆蓋,在制作模型時,除了常用的膠粘、拼貼工藝,還運用了傳統木結構的榫卯拼接做法。雖然成果模型的尺度較小,但在匹配度、相似度及還原度上與設計預想高度契合,它超越了二維圖紙所能表達的效果,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設計者的創(chuàng)意理念,可供人們更直觀的了解和體驗三維空間下的項目建成環(huán)境。
三、結束語
項目引入模型制作課程,使之項目化,是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實驗教學的一種有效嘗試。學生通過該項目沙盤模型的設計、制作、分析和研究,深刻認識到設計思維的表達不僅僅只限于二維圖紙空間,還可以用三維模型空間來建構思維,探求空間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同時,在此過程中了解材料的特性與制作工藝,掌握應用技術、設備和工具的能力,與市場需求接軌,與一線設計掛鉤,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主創(chuàng)新的平臺。無論設計技術如何發(fā)展,三維實體模型都是空間展現的最佳視覺表達,是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不可忽視的設計“語言”,它能更多的融入設計者的直覺與靈感,給予觀者最直接的體驗和感受,在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
[1]李輝.住宅建筑模型在設計構思階段的作用[J].企業(yè)導報,2011(8):251-252.
[2]張?zhí)?立體構成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魚水關系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8):100.
[3]李喬.如何提高建筑設計類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以方案設計模型教學為例[J].美術文獻,2017(1):75,133.
[4]王懷忠.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實驗室建設探討[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32):178-179.
作者:黎泳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