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院校復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主持人的要求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而缺少多元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已不能適應新傳媒時代廣播電視事業對復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語言基本功,更需要學習使用先進設備及新媒體時代所運用的傳播工具,熟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手段、傳播方式。
關鍵詞:新媒體;主持人;生源;創新;時展
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于傳統媒體,就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絡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總之,不管稱之為“新媒體”還是“第五媒體”或者“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它可謂來勢洶洶、勢如破竹,面對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勢頭,傳統媒體也沒有坐以待斃,廣播電臺除了不斷加快專業臺的建設之外,廣播節目也在向小眾化、分眾化邁進。
目前,全國省或直轄市級廣播電臺又擴分出了信息、交通、經濟、都市、文藝、娛樂、旅游等一系列臺。在這個大背景下,對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廣度和高度上。一時間,不要說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報考者眾多,就連現在的小主持人培訓班也異常火熱,一些所謂的“小主持人班”“未來之星節目主持人班”便應運而生,家長們似乎也從近幾年來光鮮亮麗的媒體人身上看見了自己孩子的未來,為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此特長或撈得一絲的先機而趨之若鶩,紛紛加入了培養小主持人的大軍之中。而為我們的傳統媒體輸送播音主持人才的各大專院校就更不用說了,僅從最近幾年辦得風生水起的播音員主持人藝考培訓班的火熱場面就可以窺見一斑,應屆高中生一到藝術類專業考試月,紛紛外出用半個多月的時間游走于各大專院校的考點。為了順應這個專業的不斷升溫,各個省市院校也紛紛開設此專業,有條件的開,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開,就連一些理工類學院也紛紛開啟了播音主持學院想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已經有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播音主持專業,在校的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數量每年都在呈上升的趨勢。由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便不再追求符合標準的生源質量,高校培養出來的播音主持畢業生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源質量不高。播音主持專業屬于高等教育藝術招生錄取的范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上播音主持專業,它和個人的聲音條件、外貌、綜合素質都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最近幾年報考播音主持專業的考生數量越來越多,質量卻不容樂觀。分析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播音主持的速成性、相對簡單性,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長將此作為曲線救國上大學的一條途徑,由于藝術類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考生可以通過快捷、短期的輔導培訓應對播音專業的考試,所以大家都紛紛選擇此類專業,而全然不顧是否喜歡或具備這方面的條件。二是各院校紛紛適應市場需求開設播音主持專業,于是出現了降低錄取標準,只要差不多就招收的局面。當然,像中傳、浙江傳媒等一些的老牌院校依然秉承著嚴格的招生標準。
第二,專業教師不足。由于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辦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出現了播音主持專業教師數量捉襟見肘的局面,播音主持專業屬于藝術類專業,一直以來都是具有本專業范疇的院校在開設,可是由于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師范院校、職業院校也紛紛開設播音主持專業,于是就出現了爭搶優秀播音主持教師的現象。就一個地區而言,優秀的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人才有限,遠遠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播音主持專業的開設,于是一些良莠不齊的播音主持人也被一些大專院校拉進了教學的隊伍中,被人戲稱為“毀人不倦”。不僅如此,還有一些院校盡管有自己的專業教師,但由于該教師從沒有在一線媒體中實踐過自己的專業,因此出現了上課只有理論講述無法實踐示范的尷尬。例如,大一開設的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學,不僅需要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更需要能夠在課堂上示范引領,通過發聲、發音讓同學能夠身臨其境學習的教師,所以高校通過聘任一些在媒體任職的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到教學隊伍中,以彌補院校教師專業上的不足。但媒體一線的兼職教師常常由于工作需要無法給學生按時上課,使學生的專業課學打折扣。
第三,教學與現實脫節。由于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缺少多元性和針對性,因此,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的業務能力通常比較單一,不能適應新傳媒時代廣播電視事業對復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教學內容結構簡單,教學內容過于陳舊,對于學生的節目主持實踐安排不多。這些情況都導致了學生僅僅對播音主持的基本理論有所了解,無法適應新傳媒時代播音主持多變的工作環境,不具備新傳媒時代對播音員主持人特色化和豐富化的要求,因此無法適應現實中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第四,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目前,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主要對學生的吐字發音、語音、有聲表達、節目主持、新聞播音以及電視播音、廣告配音等進行訓練,學院的教師由于長期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現實中的媒體需求嚴重脫節,新傳媒時代下廣播電視的主持人已經不僅僅是話筒前、鏡頭前的一些工作了,他們需要參與采訪、寫作、策劃、編輯、辦活動、營銷節目、包裝自己,對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趨于多元化。
那么,新傳媒時代下的媒體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播音主持人才呢?
第一,跟上時展的節目主持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大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媒體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主持人的要求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例如,網絡、數字廣播、移動電視等,都對我們的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是平臺多樣化帶來的挑戰。隨著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的風靡,主持人除了要利用自身的節目平臺對節目內容進行傳播,更要通過其他的傳播工具或平臺對節目及本人進行包裝、傳播,以實現傳播覆蓋最大化。例如,現在的手機微信群、QQ群等。其次,移動網絡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也給了聽眾進行交流的空間,當下,一套節目的播出,往往伴隨著聽眾使用短信、郵件、微信等方式與主持人進行互動,排除節目本身不說,主持人如何通過與聽眾互動的環節來提高聽眾參與節目的熱情和忠誠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節目的最終發展狀況。再次,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廣播播出的傳統方式,聽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節目進行有意識地篩選,喜馬拉雅、蜻蜓等傳播媒體的出現就是證明。
第二,綜合能力強的節目主持人。新媒體時代下,對主持人的能力要求不僅僅體現在語音面貌好、思維敏捷、語言組織能力強等基礎性的技能了,還要能寫、能編、能策劃、能組織活動、能包裝、能創新、能營銷自己和節目的主持人,以及在遇到突發狀況時駕馭節目的能力和面對紛繁復雜局面時的臨場應變能力,這些都是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必須要有的技能。如今,只是坐在直播間里推推話筒推子、推推電話推子、推推音樂推子的主持人已經不存在了。主持人在直播間除了要通過各種平臺,包括微信、網絡QQ、微博賬號等與聽眾互動,吸引聽眾收聽之外,還要在節目之外與聽眾建立關系,通過活動、反饋、回訪了解聽眾需求,了解聽眾口味,做到留住老聽眾發展新聽眾,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除此以外,主持人還要不斷創新節目形態、節目內容、節目方式,不斷推出各種活動、互動環節,不斷包裝節目的片頭、片花,不斷更新自己、充實自己、延展自己。總之,節目主持人就是這檔節目的靈魂,要不斷創新、發展、變化、調整,跟得上聽眾需求,跟得上時展需要,在細節上、深度上做到最好最優。
綜上所述,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應該不斷完善、不斷求新、與媒體需求相銜接,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首先,應加強播音主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既要有本專業的專職教師,也要有從一線媒體聘請的在職人員,這樣既有理論的普及又能與現實接軌,保障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健康發展。其次,不斷完善課程設置,使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技能適應媒體的實際需求。再次,與實踐結合增加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院校可以開設自己的校園廣播電視,校園廣播是近年來在高校興起的新型傳播媒介,校園廣播不僅能豐富校園生活、普及教育知識,而且更能為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積累經驗。另外,院校也應和媒體之間搭建起一個良性溝通互動的平臺。學生可以到電臺、電視臺等相關單位實習,媒體又可以為自己不斷培養、發現、物色人才。總之,為應對不斷變化、發展的傳媒業,高校應不斷從招生選拔、教學模式等環節上提高質量,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的播音主持人才,推動我國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
作者:劉芳 單位:新疆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