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在剖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問題,并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與對策,以供大家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1前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歷來對農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尤其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農業經濟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2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現狀分析
2.1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有效保障農產品的供給,追求產量的增加,應該說這是由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的國情所決定的。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農產品的供求逐步進入平衡、穩定甚至還有所富余的狀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諸多因素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到了極為突出的位置。另外,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這與經濟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下,人們只要吃得飽就好,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僅追求吃得飽,更要求吃得好,更加關系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符合質量標準,是否真正安全,是否真正有益于身體健康。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統籌數量、質量和效益的關系就尤為關鍵。最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是關系到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質量安全是關鍵。因此,必須全力以赴,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2.2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尚且不夠健全、完善,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農業標準的落后與缺乏
在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通常是2年或者5年修訂一次農產品標準,而在我國,通常都是10年左右的事件才會對現行的標準進行修訂。另外,我國的農業標準種類也相對缺乏。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標準更多的是圍繞農作物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展開的,關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安全限量標準、農產品的分級標準以及市場準入等方面的相關規定較少,甚至根本沒有。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很多農產品還無法實施標準化的生產。我國農產品的來源大多都是農民生產的,由于很難統一組織、加上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短期內無法形成品牌,也不便于政府部門對農產品生產的各環節進行統一監督與管理;與此同時,在質量管理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方面,主體相對混亂,權責劃分不明確,標準重復甚至不統一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以蔬菜這種初級農產品為例,質量標準既有衛生部門制定的,也有質檢部門制定的,還有農業部門制定的,雖然都是國家標準,但是與衛生部門的標準相比,質檢部門的標準更多,讓經營者無所適從。
2.2.2質量檢測體系不完善
質量檢測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制度體系的不完善、投資體系的不完善、監測體系的不完善等幾個方面。在制度體系方面,雖然我國對于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建設早在1998年就開始了,但是無論是在質檢機構的數量上,還是在實際的檢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投資體系方面,目前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大多是非營利性的公益性質單位,投資來源相對單一,主要是靠國家的財政資金,而實驗室的建設、先進儀器設備的采購、技術的引進與研發等,都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源,當地的龍頭企業或者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由于尚且沒有真正意識到做好農產品質量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很少甚至根本不愿意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在檢測體系方面,無論是監測的范圍,還是監測的品種都相對較少,最終導致監測結果的代表性不夠,無法全面、真實反映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
2.2.3質量檢測管理隊伍的專業化不強
農產品的質量檢測是一項技術型較強的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專業人才的匱乏,現有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都是導致當前農產品質量檢測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3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對策分析
3.1樹立先進的質量安全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對于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而言,一定要首先樹立先進的質量安全管理理念,進而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去,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3.2農戶-企業-政府的協同努力
在農戶方面,由于農戶是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農產品質量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為此,一定要立足當地實際,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和培訓工作,加強農民的環保意識,盡量采用更加環保的方式來從事農產品的加工生產,提升農戶的生產水平,保證農業生產活動更加科學、合理、規范。在企業方面,要嚴格控制工業污水以及二氧化碳等的過量排放可能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具體來說,企業的生產活動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另外,對于農產品生產企業來說,不僅要注意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污染,比如說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不當處理,還要注意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應該嚴格按照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進行生產,使得農產品質量達標。從政府方面來說,要想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就必須進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首先,事前應該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土壤修復技術,消減污染物從土壤向農產品遷移積累,提高輕度污染土壤安全生產能力;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戶環保意識和生產技術水平。另外,事中應該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檢測,要求企業嚴格按照標準生產。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政府應該定期派人去企業生產基地考察,監督企業生產過程,對不按要求進行生產的企業,應該給予嚴厲懲罰,并通過新聞媒體向外。最后,事后應該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
參考文獻
[1]趙輝.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探討[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2,29(2):42-44.
[2]張蓉.我國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進程加快[J].農民科技培訓,2011,(7):4.
作者:沈春琰 單位:張家港市土肥技術指導和農產品檢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