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青春,沉醉在極富濃厚的書香中。不知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每當翻開史書,就像是在品嘗一杯濃濃的咖啡。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引領你成長;一個個經典的歷史故事讓你深感古代中國的獨特魅力;一個個智慧的古代哲學充實你的文學素養……史書的特有的氣息散發出中國濃厚的民族文化。
青春,沉醉在極烈的書香中。陽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當你仰望天空,輕吟古詩詞時,你會想到什么?或許你能想起杜甫“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蘇軾“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的英雄氣概;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聲后名”的昂揚銳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漫步古詩詞,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嗎?
青春,沉醉在淡似水的書香中。閱讀小說體味小說的精華。你會體味到保爾柯察金剛強的毅力;體味魯濱孫頑強的生命力;體味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無私無畏;體味貝多芬改變命運的決心;體味高爾基追求光明的信心……小說平淡,但似水是人精神的源泉。
青春,沉醉在文雅的書香中。品讀現代詩文,不禁被它的文雅所感動。冰心的《繁心春水》歌頌自然、贊美母愛、回味童真。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藝術上,都詮釋著“雅”的真諦;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再現了書的“雅”,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倒出了他真摯的情感;泰戈爾的著作《飛鳥集》透出世界的真善美充滿了詩情畫意重溫書“雅”的氣味……
看哪!書中的人馬之情是多么純潔無暇,如一汪清泉,若一盞明燈......一本好書,仿佛是一串光芒四溢的金項鏈,閃耀在你的胸膛;仿佛是一把通往光明的鑰匙,喚醒了你的昏睡已久的腦瓜;更似一頓豐盛的大餐,填充了你那已癟了氣的腸胃。幼年時的記憶朦朦朧朧,唯有那段曲曲折折的讀書經歷讓人難以忘懷。
自從五歲開始,奶奶便在每天夜里給我講述起拿去盎然生趣的童話故事。嘻嘻,這陰險狡詐的紅狐貍,那呆滯可愛的笨狗熊。常常讓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洋溢著繽紛色彩的童話城堡。聽多了這樣有趣的故事,每每就引起了我的思考。這些童話都來自哪里,難道......瞎編的?書!隱隱約約中一個美妙的字眼涌然而出,帶著我,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躍進七色的彩橋!
隨著年齡的增長,八歲時,視野已航向了洋外。那早已逝世的雙目失明的海倫竟親撫著我的頭額,讓我感受世間愛的偉大;這機智勇敢的福爾摩斯帶著我一起探險,教會了我什么是推理;還有善于隨機應變的魯濱遜,智慧驚人的佐賀奶奶,天真可愛的小豆豆......它們讓我這只束縛已久的野馬一下奔騰到了無邊無際的曠野。
一變十,十變百,春來秋往,九歲那年我的書籍日益充盈起來了。與此同時,我的讀書方法也出爐了:只要隨手拿起一本書,我便會先認真地閱讀一遍,并摘畫好詞句。第二遍再翻時,就再踹度書中所蘊含的智慧并有所聯想。然后,我還會反反復復讀,尋找那些被我忽視了的東西。
十歲的讀書生活尤其精彩。那情節曲折的動物小說時時扣動著我的心弦。它讓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悲痛欲絕。有一次,當看見我心中的“英雄動物”居然被“綠頭大鳥”啃死時,心中便燃起萬丈怒火,恨不立馬八折“仇敵”碎尸萬段。《板子猴》、《狼世界》、《瘋羊血頂兒》等書,都使我手不釋卷,讓我仿佛又回到了洋溢著激情與愛交匯融合的大自然,深感人與動物合唱的草原之歌,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自然品嘗到那“讀書效應”。記得同年春天,當我收到郵遞員阿姨的快遞包裹,當我看見鉛筆被墨水取代時,心中便燃起一種:假如沒有那些名著的大理資助,我的作文絕不會被評委會所采納。
現在的讀物大多都是些文藝作品。如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中“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云而思浩蕩。”帶著我尋訪“詩心”,找回那遺失的東西。
有一日,在臺灣。于丹和朋友王先生夫婦,坐在王家的陽臺上閑望著遠方。王先生突然問于丹“一個月前的今天,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于丹拼命回憶,卻拼接不出記憶中零星的畫面。
“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時光都會被忘記,但我要讓你記得今天這個傍晚,在我家的陽臺上看過的落日。”王先生的話深深打動了于丹,這就是她想要傳遞的生活態度,正如她的新書書名“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蘇軾貶謫四年后,再遷移汝州時寫的一首《浣溪紗》中的最后一句。于丹很喜歡,便選來作為書名。喜歡總是有原因的,于丹覺得,人生就是如此。
咖啡與茶
《英才》記者初見于丹是在2007年,彼時的于丹風光正勁。因為在《百家講壇》講《論語》而一炮走紅,于丹從高校老師迅速被媒體塑造成了學術明星。當然,與眾多一夜成名者相似,毀譽參半不可避免。一度,各種對于丹的非議在網絡上鋪天蓋地。
2007年9月,于丹曾在央視《面對面》的節目中表示,希望自己能在媒體上露面少些,因為越少才會越貼近自己。主持人王志立刻反問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你不就是媒體所成就的嗎?”透過鏡頭,于丹的笑容僵在臉上,語氣嚴肅至極:“王志,什么叫成就?我在沒講這個(指《論文》)之前,也是一個很好的大學老師。”
那幾年,于丹似拉滿弦的弓,錚錚作響。
媒體人石述思曾建議她說:大家可能喜歡更真實、更放下的于丹,而不是出口成章,妙語連珠的于丹。時至今日,臺上臺下,于丹仍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且衣著更時尚,妝容更精致。不過,細心觀察,總覺得她哪兒發生了變化。
在新書會現場,有記者問題尖刻,能解釋的于丹盡量回應,而她自己也不理解的,便會禮貌表示歉意。偶爾,還會點出她認識的幾個記者的名字,講和他們之間的小故事。會結束時,有人背來十幾本書希望她簽名。由于現場沒有桌子,于丹便從講臺上拾階而下,完全不顧忌平整而干凈的套裙,隨意地坐在臺階上認真地一本本簽完。
“我年輕的時候,特別愛喝咖啡。作為中文系的女生,我常常邊熬夜寫東西,邊喝著大杯咖啡。有時,看到別人喝綠茶,總覺得那么淡的東西有什么味道?那時我認為唯有特別濃郁的飲品才叫做有味道。而人到中年,我才知道清歡的味道是什么。正如《老子》里所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人要把‘無事’也當作一種事情去過,然后人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就像我們漸漸學會品茶一樣,雖然茶入口不反酸,不甜膩,但是茶能夠回甘,從回甘中,你能回味出真味、雋永,這就是人生的一種成長”。
清歡的味道,就是在轟轟烈烈的繁華過盡后,知道了人世間的跌宕起伏和不盡如人意。那副弓已不再錚錚作響,于丹在成長,可追隨她的讀者會為她的成長買單么?
活得真誠
于丹名成于《論語》,先后出版了《莊子心得》,《重溫最美古詩詞》等解讀經典的著作。在這些書中,于丹把經典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去講心得感受,一次又一次刷新了銷售紀錄。而《人間有味是清歡》則完全是于丹對自己經歷的一些雜雜碎碎的事情的心得與感受。
“從解讀歷史精典到寫市井百態,你不擔心,讀者會不買賬嗎?”“俗”是于丹一直沒有摘掉的帽子,這可能主要標簽在了她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的身份上。
“講《論語》的時候,也許我還是喝咖啡的味道,到今天,我是喝清茶的味道。人生就是從對于濃郁的迷戀,逐漸走到了清淡,走到你自己可以去真正觸及到一種生命的味道,人終究是要過自己的日子的,所以這本書中我寫的都是特別淡的故事。可能會有人質疑,但我覺得有些事情需要緣分,你接受也好,否定也罷,都無妨。這本書只不過就是一個清靜寡淡的人間滋味,我盡可能把它擺在那兒,作為一個禮物送給大家。”
“文化是什么?《周易》上說的一句話,叫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文而化之,把我們中國的文明,能夠化入人心生命,專業研究的教授做的是內涵的研究,而我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做的是外延的流化。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大概以后我還會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解釋完新書,于丹坦言對于自己的作品也不抱任何期待:“我寫出來,你就一定要喜歡它嗎?刻意的取悅也是一種功利,對我來講,能夠活得真誠就足夠好了。”
于丹第一次去佛光山時,星云大師請她吃飯,其中有一道湯,是盛在白瓷灌里的濃菌子湯。一匙入口,于丹感慨:怎么會有這么香的湯呢?星云大師淡淡的回答她:“沒有什么特別的料,我們出家人既不煎炒烹炸,也沒有濃油赤醬,無非就是幾種菌子而已。但我們用時光把食材本身的味道調了出來。別看只有四五種菌子,從昨天晚上就要開始吊湯,要隔多久放哪種,都是有講究的。”一道湯在星云大師的口中道破了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