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中醫針灸入門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針灸入門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針灸入門基礎

第1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關鍵詞】 臟腑經絡關系 臟腑別通 開闔補瀉 配穴方法

臟腑之間的關系一般認為是陰陽表里關系,即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相表里,其機理則是臟為陰,腑為陽,相關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相互勾聯。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醫學入門》最早記載了不同于陰陽表里關系的關聯方式--臟腑別通,拓展了臟與腑之間的關系,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尤其是為經絡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以下試對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及其應用做一闡述。

1 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

1.1 《醫學入門》中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 《醫學入門·臟腑條分》通過轉引《五臟穿鑿論》的內容,首先記載了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醫學入門》是將多種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類,提取其精華而成,雖然李梴在《醫學入門·集例》中指出:"臟腑遵《素》、《難》,兼采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但在上述諸書和筆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類著作中未能見到《五臟穿鑿論》的原文,亦無從知曉其別通的機理。

1.2 唐容川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理論基礎 清·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臟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內容,只是刪去了"腎與命門相通",并探討其機理曰:"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憑空說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連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認為臟腑的別通是由于膜網中實質性的絲管相連而導致的氣血流通。周樹冬在《金針梅花詩鈔》中采用了唐氏的說法,詩曰:"心膽相通肝大腸,脾通小腸肺膀胱,腎與三焦相連屬,五臟五腑互推詳",但沒有做進一步的發揮。今人黃杰熙所著《醫經秘要》繼承了唐氏的觀點,明確提出包裹臟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網統稱為三焦,其中有微絲血管相連通以行氣行血,故臟腑別通"乃實有其道路相通,非憑空想象的氣化相通耳"。

考《醫學入門》中所引關于臟腑別通的內容見于"三焦"一節的末尾,是為了闡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臟腑以至全身的觀點。"觀三焦妙用,而后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故臟腑之間不僅存在著表里配合關系,而且存在著互通關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基礎,體現了力圖匯通中西的思想,但與李梴"三焦有名無形,無形而有用"的觀點有異。膜網包裹臟腑固然可以作為臟腑之間相互連通的路徑,卻不足以說明其連通的特異性。

1.3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 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經絡學說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董氏奇穴傳人楊維杰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1]。《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楊(維杰)氏氣化之說與《醫學入門》的觀點略同,并擴展了胃與心包通,且論述簡略,現試詳論如下:

楊維杰先生根據徐靈胎所說:"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將開闔樞的意義分別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三個方面。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于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于表里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里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2]。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于樞氣,少陰偏于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系。如太陽、太陰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系,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泛濫型水腫;水液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于氣化不利、水邪內停。陽明與厥陰、少陽與少陰與此相類。在生理、病理上,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有著特殊的關聯,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系。

另外一些理論從其他角度支持臟腑別通,如《難經·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明確指出腎與三焦具有相通的關系。《素問·經脈別論》指出肺具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而"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應用亦從實踐上證明肺與膀胱的相關性。

2 臟腑別通的應用

藏象學說注重各臟腑間的聯系,傳統的五臟調節模型存在著五大功能系統之間關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眾多醫家對五臟的關系進行了補充和修改[3],臟腑別通學說則擴展了臟與腑之間功能、病機傳變、經絡等多因素間的關系,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對后世五大功能系統的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醫學入門》中基于臟腑別通理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治療肝病注重疏通大腸,大腸病如痢疾、泄瀉、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時治肺宜利水的"提壺揭蓋"法等,在臨證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廣東省中醫院根據"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結合理脾法組方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病癥取得良好療效[4]。

根據臟腑別通理論,相通的臟腑所連屬的經絡之間雖然在經脈循行上未必通連,但在氣化上卻密切相關,從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針灸學上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解釋、擴展穴位功用

由于互通臟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統的解釋。如內關穴治療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療心悸。傳統上一般分別從心包經的體內支脈聯絡三焦與足三里的強壯作用來說明其機理,而"胃與心包通"則提供了更具特異性的解釋。針刺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理可從"肝與大腸通"得到很好的說明。四關穴堪稱經典配穴,具有開關宣竅、調暢氣機、活血通絡之功,臨床應用廣泛,其機理除與氣血、陰陽、標本等有關外,"肝與大腸通"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腸經的原穴,透過"脾與小腸通",具清脾濕、退黃疸之功,自古為治黃要穴。

其次根據臟腑互通,可以擴展穴位的治療范圍。中渚在三焦經上,由于"腎與三焦通",擴展其功用可以治療腎虛腰痛。胃經通過膝部,因為"胃與心包通",擴展心包經內關穴的功用以治療膝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秩邊、承扶在膀胱經上,透過"肺與膀胱通",成為治療扁桃體疾病的有效穴位。

2.2 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 傳統的配穴方法有本經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據臟腑別通理論,選擇互通兩經上的穴位配伍應用,可以確立新的"別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時調節互通兩經的氣血,協調互用,擴大治療范圍,提高治療效果。如"胃與心包通",分別選取胃經的足三里和心包經的內關配穴,既可以治療胃痛、嘔吐,又可以治療胸痹、心悸。"脾與小腸通",選取腕骨配伍陰陵泉,共奏健脾利濕之功。"肺與膀胱通",選取尺澤委中點刺放血,既可以治療水液運化失常所致的吐瀉,又對手足干燥皸裂具有卓效[5]。

2.3 奇穴的發現與歸經研究 奇穴是尚未歸入正經的經驗效穴,許多所謂"奇穴"、"新穴"并非與經脈無關,而且有很多是在經脈之上。在奇穴的發現、確立的過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獲,但如果借助臟腑別通、全息對應等理論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無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在奇穴的整理、規范化過程中,歸經是對經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種趨勢[6]。一般都從文獻記載、功能主治、針感傳導等方面進行歸經,而臟腑別通理論擴展了經脈的聯系及功能主治,從而為奇穴的歸經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左常波.董氏奇穴針灸特色療法(1)[J].中國針灸,2003,23(5):283.

[2] 楊力.中醫運氣學[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4.

[3] 張其成.五臟調節模型的意義與不足[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4):3.

[4] 劉小斌.鄧鐵濤教授對五臟相關理論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11):73.

第2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關鍵詞】 中醫學教學;現狀;改革

在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及相關專業開設中醫學教學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其目的是讓西醫學生對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備辨證論治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繼續學習中醫或應用中醫藥處理一些常見病,進行中西醫結合打下一定基礎。而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一直是西醫院校中醫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與難題。筆者近5年來一直在中醫教學第一線,且自2006年開始擔任本校中醫學的教學秘書,與學生接觸較為密切,從2006—2009年對心理學、眼耳鼻喉學、皮膚性病學、大臨床本科1744名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中醫教學問卷調查,發現我校的中醫教學存在諸多的不盡人意之處。現結合實際情況談談我校的中醫教學現狀及改革設想。

1 教學現狀

1.1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似乎已成為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的通病。現行的《中醫學》教材囊括了中醫專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及中醫內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可以說是各科的濃縮版。這些課程的教學在中醫院校至少需要700學時,而在我校臨床專業為70學時,臨床相關專業僅為48學時。其教學內容之多,任務之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為課時少,導致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此,無法展開來講,所謂的課堂互動,提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都成為空談,老師有時想多舉些臨床實例來講解,占用了部分時間,剩下的內容就只能開快車講完。因此部分老師為了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講完,只能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學生只能是囫圇吞棗,難以消化,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

1.2 課程設置欠合理,內容雜,章節跨度大,學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醫學教學內容為:導論、陰陽五行學說、藏學學說、針灸經絡、治則治法、中藥方劑基礎、病因證治藥、中藥飲片見習、四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由于課時少,很多內容無法上,本室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內容“有機”組合,方可完成教學任務。如病因證治藥將病因、證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藥組合在一起講;而臟腑辨證的內容就如同一個小內科,將證型、治法、方藥一起講,卻沒有病名;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亦是如此。但筆者從近3年的教學問卷調查來看,89.2%的學生并不認同此方法,認為這幾個部分章節跨度大,內容太雜,很多內容在課本上無法找到,上課一味忙于抄筆記,而很少有時間顧及聽課。

1.3 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師責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擔中醫學教學的教師中,有臨床經驗豐富的本科室醫生,他們上課理論聯系臨床實例,課堂內容充實,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亦有些醫生常常忙于診務,少有時間與精力備課,在臨床實踐中多同用中西藥,不注重對中藥療效的觀察與比較,因而較少在中醫理論與實踐上有所領悟與提高;更有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是青年教師,這些青年教師雖說是碩士研究生畢業,但多數學的是非臨床專業,故臨床經驗相當欠缺,難免固守書本,難以將中醫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其中還有一些年輕教師本身專業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課堂上貶低中醫,認為中西醫不可能結合(這些在教學調查問卷上就能體現出來)。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中醫藥學術的傳承與發揚,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1.4 學生對中醫普遍有興趣,但多數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近3年來的教學調查顯示,92.6%的學生對中醫學課程感興趣,是因為覺得中醫在養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學生認為中醫在有些病上療效不錯,特別是一些西醫療效不好而中醫療效卓著的疾病,他們也意識到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誠然這些結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興趣,而缺乏相應的學習熱情。85.9%的學生認為中西醫理論相差甚遠,中西醫的診療思維模式亦不同,在學了西醫的基礎理論之后再學習中醫學,甚至有些專業的西醫臨床課程跟中醫學同學期開課,很容易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而對中醫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有極少數學生受近幾年社會上流傳的中醫是偽科學,取消中醫等不良言行的影響而認為中醫理論不科學。93.8%的學生認為中醫難學,有些名詞術語理解困難,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醫古文艱澀難懂,這些給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帶來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通過一個學期的中醫學習就可以開方治病,這種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強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就想照著書本上的方劑開藥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實際,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從而挫敗其學習中醫的信心。

2 改革設想

2.1 適當增加課時

調查顯示,96.8%的學生認為現行的70學時太少了,很難學到東西,都希望能增加學時,甚至還有學生提出分兩個學期上,一個學期上中醫基礎知識,一個學期上中醫臨床相關知識,這樣可以更好的學習中醫。筆者建議如果能將中醫課學時增加到100學時左右的話,很多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內容可以講得更透徹些,也可以開展中醫臨床見習。

2.2 精選教學內容,優化組合

針對目前課時少的特點,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內容設置:導論、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病因、四診、八綱辨證、臟腑生理與辨證、治則治法、中藥基本知識及部分常見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及部分常用方劑、針灸經絡、中藥飲片見習、內科部分常見病。本設置特點是既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藥基本知識,又授予其對臨床常見的內科病辨證論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2.3.1 提高自身素質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管是中醫基礎理論,還是臨床相關內容的講授都需要聯系臨床病例來講述和分析,否則就會令課堂氣氛沉悶,授課內容枯燥乏味,深奧難懂,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教學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要求老師能理論聯系臨床來講課。所以任課教師不但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博覽群書,提高理論水平,而且要加強臨床實踐,豐富臨床經驗。

2.3.3 完善集體備課、試講、聽講三種制度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課老師的智慧,將每個上課的內容先由主講教師把該內容如何講授說一遍,再由其他教師發表看法和建議,從而完善授課內容。試講主要是針對年輕老師上課經驗欠缺,通過試講讓資深教師發現其不足,從而指點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聽課,可以是任課老師互相聽課,特別是年輕老師要多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從中學習其上課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資深教師亦可不定期的聽年輕老師的課,以及時幫助和指導年輕老師教學。充分發揮以上三種制度,可集思廣益,互相學習,從而提高中醫教研室的整體教學水平。

2.4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廣 東 醫 學 院 學 報 2010年第28卷 2.4.1 上好第一堂課,把好入門關,改變觀念,正確認識中醫 第一堂課非常重要,教師必須把握好入門這一關,要讓學生認識到中醫學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經過數千年的實踐驗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以及將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引申到中醫學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等,從而形成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幾千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偉大貢獻,已經證明它的科學性及療效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現在西醫在很多方面也有它的的優勢,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西醫是辨病論治,只有客觀的檢查結果才可以論治,對于身體的功能性病變、疑難雜癥等方面西醫卻顯得束手無策。中醫在養生保健,調節身體功能及很多病種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中醫也好,西醫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沒必要厚此薄彼,互相攻擊,而應該優勢互補。

第3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關鍵詞:灸量;意義;認識

中圖分類號:R24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5-0935-03

Cog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KOU Suotang,WU Huangan,LIU Huirong,CHEN Yuelai,LIU Ligong,CHEN Yunfei,CHEN Hanping,WANG Siyou,HUA Xuegui,ZHOU E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To intend the evoc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 and researcher to think highly of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prov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of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Promot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Keywords:quantitative moxibustion;significance;cognition

灸法,是以艾為主要施灸材料,點燃后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借其溫熱、藥物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灸法的應用,從古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早在帛書《經脈》就有關于灸法的記載。晉代名醫陳延之《醫心方》說:“針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見灸法運用之簡便和廣泛。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溫和灸、雀啄灸等,間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隔豆豉餅灸、隔胡椒餅灸等。《醫學入門》又說:“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現又有“大病必灸”之說。可見灸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與針刺及湯藥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獨特療效,特別是對一些疑難雜癥的療效更為突出。灸法的療效的取得,不僅與灸時的用材和施灸部位有關,而且與灸時的劑量(即灸量)有密切關系。古代醫家十分重視灸量,正因為現代臨床忽視了灸量在灸法取效中的重要作用,而導致對灸法療效的質疑。所以,灸量是關系灸法取效和存亡的重要因素,值得探討和深思。

1 中醫文獻對灸量的論述

《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由此可見,灸療的范圍很廣,有些疾病用針刺或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使用灸法,針灸并用。唐代王燾在其《外臺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中倍加注意灸療的應用,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可見,灸法在當時治療手段中的重要地位。灸法和用藥一樣也必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方可見效,即有一定灸量。《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云:“凡灸諸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時艾在皮膚上燃燒所產生的刺激強度,刺激強度等于施灸的時間與施灸的強度的總和。達到一定的灸量就會產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與不同的灸量協同產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運用灸法時,對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視的,對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部位、病性等方面來決定。例如《外臺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壯強實者多灸”。這就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進行施灸的。所謂“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而《扁鵲心書》云:“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這是根據疾病的程度進行施灸的記載。明代著名醫家李梃編撰的《醫學入門》曰:“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盡”。則是根據身體部位的差異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據病情、體質、部位的不同而決定。一般的病在體外淺表部,灸量宜少,在內灸量宜大,即“外氣務生,內氣務熟”;體壯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在皮肉淺薄處灸量宜生,皮肉厚實處灸量宜熟,即“頭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須生少”。

東晉•陳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經方小品》)記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灸壯多為50壯至百壯。《備急灸法》載:“歧伯,孫真人,治走咬傷,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傷處各人各灸一壯即愈”。《黃帝明堂灸經》記載灸也多為3~5壯。《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云:“凡癰疽發背,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總之,灸壯有從數壯、百壯、乃至千壯。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積灸量,不管怎樣,要產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積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并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體依境而定。《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云:“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灸寒溫者,不得一頓滿千。”《千金要方》“灸腳氣八穴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由此觀之,要想獲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夠的灸量。

現代醫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壯數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體質、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輕重來酌定,這種對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隨意性,從嚴格科學意義上講,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的嚴謹態度,正如用藥不嚴格把握劑量和療程一樣,不但不利于治療疾病,而且容易產生一定的副作用。灸法既然是一種治療手段就應該有嚴格的“度”和“量”,這樣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更有利于這種療法的發展。當然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為我們制定出十分嚴格的灸量來,但我們也不能墨守成規,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應該向古人學習,及時的把現代科技應用于我們的中醫學中來,只要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就不難看出中醫學的發展歷來都是和當時的科技發展密切結合的,中國古代醫家充分而且及時的把當時的科技方法應用于醫療和發展中醫學。所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提出對灸量的界定,并不是什么非想,不論從發展灸法還是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2 灸量對療效的影響

灸法和藥物、針法一樣存在著質、量與效的關系。雖然某種灸法對于某一具體病癥十分合適,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處,則療效不能充分顯現,甚至徒勞無益。目前灸療方法很多,但還沒有一種灸法能從客觀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對各種病證、各種灸法,醫者都以意為之。這就造成灸法療效的不確定,不但影響臨床治病而且影響灸法的發展,現代大量的研究證實灸量與療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日本人對不同灸量對皮膚及皮下組織影響的差異性、疼痛閾、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皮膚過氧化脂質、凝血酶原時間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灸量和灸法產生不同效果[1]。

2.1不同灸量對血液的影響不同

顧一煌等[2]觀察不同艾灸量對小鼠運動疲勞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影響。結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運動疲勞后血清肌酸激酶的產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結果不一樣。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產生時,艾灸治療間隔時間、皮膚溫度、持續時間3個因素中,皮膚溫度是主要影響因素,間隔時間次之,持續時間影響最小。張京英等[3]觀察到各不同艾灸對全血中組胺含量影響各異。灸后90min,各艾灸組家兔全血中組胺含量有很大差異。艾條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到55℃,持續5min,全血組胺明顯升高。艾炷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190℃,持續1min30s左右,全血組胺含量并無升高,與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條灸時皮膚溫度保持在40℃左右,對家兔全血組胺無影響,小艾炷灸時皮膚溫度達150℃約50s左右,全血組胺反而明顯下降。說明灸效與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關系。過強(大艾炷)或過弱(艾條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組胺發生變化,而較強的(艾條強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組胺明顯升高,中強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組胺的含量。張蕊等[4]的研究也證實不同灸量對微循環的影響不同。

2.2不同灸量對胃功能影響不同

劉農虞等[5]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對胃電的基礎水平的調整作用。實驗結果說明各種灸刺激治療均能不同程度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胃運動亢進。但其灸效與灸質、灸量、灸法有關。其中大艾條刺激能明顯抑制胃電頻率、振幅的增強(P

2.3不同灸量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同

張英等[6]采用不同灸治時程(5、15、25min)治療陽虛小鼠模型;結果顯示:不同灸治時程對陽虛小鼠模型的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白細胞介素II的影響存在差異,灸15min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P

提示在改善陽虛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以就15min為最佳灸治時程。

李守棟等[7]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應的作用不同,7壯/穴/次組的白細胞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沒有差異(P>0.05),與藥物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P

3 影響灸量的因素

在施灸的用材、部位和施灸方法確定的情況下,施灸要產生一定的灸效,必須達到一定的灸量,灸量的積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施灸的材料:不同的施灸材料在單位時間產生的灸量不同,獲得不同的療效。

3.1 灸火勢大小灸火勢大小也是決定灸量的重要環節。在灸材確定的情況下,灸材燃燒時的緩急,決定單位時間內產生灸量的決定因素。同時它與單位時間內消耗的灸材成正比關系,火勢大急,產生溫度越高,釋放和產生的能譜量和某些化學活性物質也越多,對機體的刺激越大即灸量越大。若燃燒徐緩、火力小,則單位時間產生的能譜量和某些化學活性物質就少,對機體的刺激就小即灸量小。

3.2施灸時間的長短施灸時間的長短同樣是決定灸量的一個方面。灸法和用藥一樣也有量的積累,施灸時間越長,施灸時釋放的能譜和化學活性物質被機體吸收的越多,即產生的灸量越大。

3.3 灸距的大小(灸溫)灸距就是施灸時灸條和灸部的距離。施灸時特別是溫和灸灸條和灸部的距離遠近,決定了灸部局部溫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燒釋放的化學活性物質的吸收。在灸的火勢一定的情況下,灸條離灸部越遠,灸部溫度相對越低,灸部獲得的有效作用就越少。灸時不僅是溫度的作用,還包括灸材燃燒時產生的各種能譜和化學活性物質,這些都是通過皮膚被吸收的,灸條距離灸部越近,機體吸收的這些物質和能量越多,即產生的灸量越大。

3.4 施灸頻度用藥講究用藥周期,特別是像抗生素一類藥物的使用,對用藥周期有嚴格的界定。長期以來,不論臨床治療還是實驗研究,對灸的頻度即灸療的間隔時間沒有明確的標準,都是執行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意愿來決定的,這對一種療法來說是不嚴謹的,由此得出的結果的準確性值得考慮,而以其結果來評價它的療效和/或作用機理其可信的也就值得質疑。所以,灸頻是值得探討的,它不僅與灸量的積累有關,直接關系到灸法的療效,而且是灸療法操作走向正規化的重要方面。

4 灸量的衡量標準

傳統針灸諸書所載懸灸灸到“唇紅為度”[8-11]。這是傳統針灸醫生僅依靠肉眼觀察判定,但它相對以灸的時間長短和灼灸壯數來衡量灸量要科學一些。因為采用灸法治療疾病,主要觀察對象是患者,這種以患者機體的變化為標準來衡量治療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學內涵,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醫人性化服務的內容。有人實驗研究證實以“唇紅為度”的灸量衡量標準有其科學基礎的。因此灸術中“淚滴樣紅細胞”的出現可視為灸量的標準參考。當然有些醫家認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覺作為衡量標準,即病人產生“灸感”。

艾灸的臨床療效已被幾千年的實踐所證實。其治療范圍相當廣泛,但由于忽視了灸治的最佳治療量,即灸量。沒有嚴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療效受到影響,使許多人誤認為灸療對很多疾病療效不甚理想或無效。中醫認為“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礎上,才會產生“灸感”,要達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療時間比針刺得氣需要的時間長(半小時以上),一旦灸感出現,則灸感一般會直抵病所,癥狀也會隨灸感的出現而明顯緩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時間較長,給穴位以長時間的刺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12]。

灸感的性質多種多樣,最多的是熱流和氣流樣感覺,還有風吹樣、蟻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療過程中還發現,第一次出現灸感需要的時間較長,隨后有縮短的趨勢,這可能是灸量的累積效應或病變經絡逐漸疏通的結果。

灸療要產生一定療效,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灸量的積累,當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易產生灸感。有灸效可能會出現灸感,獲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獲得的重要方面,結合現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為臨床灸療度的把握提供理論依據,指導臨床合理用灸,為灸法的發展和療效的提高探尋“量”的依據,同時,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農虞.不同灸量、灸質、灸法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1993(2/3):61-64.

[2] 顧一煌,金宏柱,吳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對運動后血清肌酸激酶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6):373-375.

[3] 張京英,劉農虞,楊兆民,等.灸法、灸量對家兔全血組胺含量的影響及其意義[J].中國針灸,1994,(6):27-29.

[4] 張蕊,仇裕豐.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對小鼠耳廓微循環的影響[M].針灸臨床雜志,2006,22(9):46-47.

[5] 劉農虞,張蕊,張京英,等.不同灸質、灸量、灸法刺激家兔“足三里”穴對胃電活動的影響[J].針刺研究,1997,22(3):173-175.

[6] 張英,劉又香,孫國杰.不同灸治時程對陽虛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J].湖北中醫雜志,1998,20(2):53-54.

[7] 李守棟.灸法的不同刺激量對雷公藤甲素副作用的影響[J].甘肅中醫,2007,20(1):49-50.

[8] 李觀榮.漢英對照針灸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

[9] 齊士元.中醫學概要[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0] 余仲權.針灸學講義[M].成都:成都中醫學院,1960.

第4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雖然師帶徒的教育方式直接有效,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這種傳承往往是一線單傳,受眾面很小,不少技藝的失傳也和這種個體化的行為有關。所以,從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以官方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有志青年們學習中醫藥也多了一個新的途徑――考取官辦的中醫學堂。

中醫學堂興衰史

南北朝時期,官辦學堂開始萌芽

最早有關中醫學校教育的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元嘉二十年,當時的太醫令秦承祖上奏章,建議興辦官方醫學教育。而在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也曾詔令群臣,設立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的職位。雖然當時官辦學院的設置顯得粗糙,但卻是政府出面興辦醫學教育的開端,為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醫學校正式成立

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醫學專科學校――太醫署,下設醫學部和藥學部。太醫署不僅出臺了招生、教學、考核、獎罰等方面的制度,并且在中央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地方教育,招生和師資規模也逐漸擴大,從各級學校走出了大批優秀的醫學生。在唐朝的開元盛世,醫學生的比例已經占總人口的一萬分之一,可見唐政府對醫學教育十分重視。

宋元時期,醫學校繁榮發展

從宋代開始,官方醫學教育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宋代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太醫局,和行政部門翰林醫官院有了明確的職能劃分,也就是說,醫學校終于從政府部門獨立了出來;同時,醫職人員的官階地位也有了顯著提高。而元代又發展出了一項新舉措,設置醫學提舉司,“訓誨太醫子弟,領各處醫學”,通過將各地教育統一化,大大提高了辦學的效率和質量。

明清時期,官方辦學走向衰落

中醫官方教育系統在元代達到了鼎盛,從明代開始出現衰退趨勢,到清末幾乎已經廢弛了。經濟實力衰退,教育規模縮小,醫生待遇降低,再加上來自西方醫學的沖擊,中醫教育走向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這一低迷的局面在建國后才逐漸好轉。

人才濟濟的名師高徒

精挑細選的學員

醫學院作為國家高等學府,自然不是想來就來的地方,歷朝歷代都對招生有著嚴格的規定。

在唐代,招生來源主要為醫學世襲之家的子弟,或者官員子弟中13~16歲的聰慧者。醫學部需要有官員背景才能考取,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做沒有限制的藥園生,學習藥物種植、采集、鑒別等等。到了宋代,醫學院招生顯得更加有計劃性,學生需要報告自己的家世出身,還要有醫官作保,在太醫局聽學一年后參加考試,合格者要等到名額有空缺時才能成為太醫局的正式學生,所以宋朝的醫學生質量是非常高的。從元代開始,醫學生的選任遵從世醫制度,從登記的醫戶、藥鋪、藥商之家選擇子弟入學。到了明代,醫學生的規模已經大大縮減,無法和唐宋時為全國培養醫生的氣魄相比。

德高望重的導師

古代官辦學校的教授們通常都還擔任著朝廷的官職,他們一邊進行教學,一邊還肩負著管理職能。一般這些教授兼醫官會通過幾種途徑挑選,一是太醫院的醫生,二是表現優異的上等學生,三是民間有威望的名醫良醫。這些醫生被選為教授時需要經受考核、匯報履歷,并且要復述曾經救治的病患情況,被選拔任職后也要定期接受檢驗,判定其能力是否可以繼續出任教授一職。可見,為了留在全國醫學最高等學府,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是要拼的。

熱火朝天的學習生活

與時俱進的專業

現代的中醫藥大學一般設有基礎醫學院、針灸學院和中藥學院這三個基本部分,前兩者屬于醫學部,后者屬于藥學部,每個學院的學生都要學習共同的基礎課程,后期開始分別深造各自的專業課程。

而早在隋唐時期,官辦學校就已經有類似的專業劃分了。唐朝的太醫署設有醫學部和藥學部,藥學部有藥園一所,算為一科,醫學部下設四科,分別為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醫科、針科和按摩科比較好理解,在現代的中醫藥大學里也都有設立,而咒禁科則是具有當時時代特色的一門分科了。所謂咒禁,就是用禱告和符咒的方法來驅邪治病,在今天看來,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儀式能夠成為一門正式學科似乎有點荒誕,但在當時,咒禁發揮著它獨特的心理治療作用,也有其積極的方面。

唐代的學校設置了五大科目;到了元代,科目細化為十種;在明代演化為十三科,包括婦人、眼科、口齒科等,涵蓋的專業種類已經非常豐富。

歷代學校的科目設置不僅具有繼承性,而且還會根據時代的流行病譜靈活增減。在隋朝,按摩科的招生數量就異常之多,大概是受隋煬帝生活奢靡、貪圖享受的影響;在唐代醫科中設立了口齒科,可能和當時市場上蔗糖大量輸入,齲齒患者增加有一定關系;宋金元時期加設傷折、金創科,可能是由于當時戰亂頻繁,骨傷病人劇增;清朝初期設置痘診科,則是天花麻疹流行所產生的必然需求了。

傳承經典的教材

學校統一授課自然離不開教材,雖然各個朝代的教學制度有所不同,但幾百年間使用的教材卻高度一致,每一位醫學生都要研習《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脈經》、《針灸甲乙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可見中醫經典著作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

除了以上固定教材,歷代的學堂還會吸納當時流行的學術成果。宋政府編制了《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這兩本書就成了當代和元代的教材;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了《本草綱目》和《瀕湖脈學》,之后,這兩本傳世之作就出現在了清代的學堂上。

《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對于初涉醫學的人來說可能略顯困難,所以明代出現了一些簡單易懂的醫學普及讀本,這些非正式的讀本也被官方學堂所參考采納,成為了學生們的入門讀物和課外書。

實踐為王的課程

中醫學從來都是實踐性很高的一門學科,所以,學生們除了要誦讀醫家經典,更多的時間是在實踐課中度過的。以唐代的藥園生為例,他們大部分課程都設置在政府專門開辟的藥草園中,從藥物的選種、栽培到采收、儲藏,都親自參與,對藥物的形態性味了如指掌,這種培養藥師的方法在如今看來是非常實際也非常“奢侈”的。

最有中醫特色的針灸教學則更為有趣,教室中不但有脈圖、經絡圖等教學圖譜,還有幫助學習穴位的針灸銅人。

據《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代御醫王惟一研制鑄造了兩具和成年男子體型相等的銅人,軀殼用精銅制作,可以拆卸,胸背之間有臟腑模型,外表用小孔標記各種穴位,供學生認記使用。銅人更大的精妙之處在于它的考試功能,軀殼相合之后,用黃蠟涂滿全身遮住穴位,再在中空內里灌水,教授吩咐學生針刺某一穴位,如果學生心領神會、準確無誤地刺入穴道,銅人體內的水就會飛濺而出,如果找不到穴位則針不得入。這一古代精密的針灸模型,可謂是中醫教學史上的創舉。后來,明代的醫家還根據男、女、童的不同身形,制作了三具針灸銅人,更加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僅在教室中用模型練習還遠遠不夠,古代的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接觸到真實的病人,在唐代的太醫署和宋代的太醫局里,醫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后就會被派往太學、律學、武學等學院為其他學科的學生看病,這種實習既能鍛煉醫術,又可以作為一項考核內容。

嚴肅緊張的考試

和現代的學校一樣,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就要迎來考試。古代官辦學校對考核十分重視,不但要進行病案分析的書面考試,還要讓學生為指定人員進行臨床診療,由教授評定其優劣。學生們應對大小考試都非常認真,因為考試結果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升級、畢業和獎罰,對前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以唐代為例,太醫署由博士每月主持一次月考,每一季度由太醫令丞親自主考,年終則由太常丞總試。如果考試成績優異,可能會得到破格提拔,如果經過幾年的學習仍然不能及格,就會被勒令退學了。可以說,經過如此密集考試歷練的學生,總體醫學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到了宋代,醫學院會根據學生治療患者的情況頒發三個等級的獎學金,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針對考場舞弊行為,南宋官員還發明了題庫、交叉命題、隨機抽題等種種手段,與現代的大學十分相似。

第5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方法:將確診為退行性變膝關節炎(KOA)的50位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5人,對照組25人。治療組運用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對照組單純用針刺治療,一個療程后兩者臨床療效和相關量表的變化。

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72%,兩組比較(P

結論: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KOA)療效顯著。

關鍵詞:針刺隔姜灸退行性膝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12-01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關節骨及軟骨的變性和骨質增生改變為主的退行性疾病。多發生于中年以后,其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和僵硬,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后期嚴重者可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并致殘疾[1],臨床上以中老年人發病多見,特別是50-60歲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多由于膝關節超負荷等因素,反復持久地刺激,引起膝關節的關節軟骨面和相鄰軟組織的慢性積累性損傷;也可因為內分泌系統功能減弱骨性關節系統隨之逐漸衰退。因此營養關節的滑液分泌減少,各種化學成分也逐漸改變,此出現骨質疏松、關節軟骨面變軟變薄,受機械壓力的功能隨之減低,加上長期的磨損和外傷,于是關節軟骨面出現反應性軟骨增生,經骨化形成骨刺或骨贅。當形成骨刺后則可對滑膜產生刺激關節面變形或關節間隙狹窄時關節話動明顯受限且疼痛加劇。據我國有關統計,60歲以上者膝關節炎的發病率高達50%,且致殘率高。筆者自2012年至今,運用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情況。5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法分為針刺配合隔物灸治療的治療組及單純運用針刺治療的對照組。治療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3年;對照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5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①慢性起病,多見于中老年人。②多見腰腿、腰脊、膝關節等隱隱作痛,關節活動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反復纏綿不愈。③關節可見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喀喇聲和摩擦聲。④X線攝片檢查示退行性變。

1.3納入標準。

1.3.1符合以上標準。

1.3.2年齡在18-80歲之間。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②具有關節炎癥表現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并發癥影響到關節,如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褐黃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③有關節創傷史;④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原發性疾病;⑤體重超重(體重指數>30);⑥3個月內接受過激素治療;⑦正在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觀測指標;⑧年齡>75歲或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隔姜灸。選取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四個固定腧穴及阿是穴,用鮮姜切成直徑大小約2-3cm、厚度約0.2-0.3cm的片,中間以針刺約10個小孔,放在應灸腧穴處,上面再放自制艾柱(重2g)5壯施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每天1次,10天為一個療程,一共治療3個療程。

2.1.2針灸治療。囑患者坐位或臥位,取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膝陽關及阿是穴,用規格為0.30×40mm毫針,穴位得氣后留針在適當深度,之后予穴位接以華佗牌G6805-1,用連續波,其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25分鐘,每日1次,連續針刺10天為1療程,一共治療3個療程。

2.2對照組。單純運用治療組中的針灸治療方法。選穴和治療方法同上針灸治療。

6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KOA)乃肝腎虧損、長期勞損、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素問?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逆調論》:“骨痹,是人當攣節也”。《素問?宣明五氣論》:“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素問?脈要精微論》:“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描述了本病的病名、病因及主要癥狀。《張氏醫通》:“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而關節疼痛是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所致,如“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于經絡,氣血凝滯所致”。“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之所閉,不得通行而痛也”。現代醫家也多認為骨關節炎屬于痹證范疇,肝、脾、腎虧虛是發病基礎,風、寒、濕、熱、痰、瘀是發病因素。

艾灸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方法,《醫學入門》:“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及,必灸之。”《本草新說》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生姜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的作用。在本次觀察研究的過程中,通過隔姜灸配合針刺治療KOA,能明顯促進血液循環,溫經通絡,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HORTOBAGYI T ,GARRYJ ,HOLBERT D ,et al . Aberrations int he cont rol of quadriceps muscle force in patient s wit h knee osteo2art hritis[J ] . Art hritis Rheum ,2004 ,51 (4) :562-569

第6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29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4-0106-02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詳細論述了“中風歷節”病,其指導思想和方劑至今仍在痹證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以“營衛俱微”“太陽中濕”理論指導臨床應用針灸治療痹證,收獲頗豐,茲介紹如下。

1 “營衛俱微”理論對針灸治療痹證的指導作用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曰:“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本條指出,因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氣不通,衛氣不行,營氣與衛氣微弱,三焦不能推動營衛之氣濡養溫煦四肢,出現衛表不固,汗出、足腫、脛冷,如外邪入侵,出現發熱,則發為歷節。吳氏等[1]認為,《金匱要略》中以桂枝湯類治療風濕痹病,是以《內經》理論為基礎,風濕痹病是以正氣不足為發病的內在因素,感受風寒濕邪是發病的外在因素,其中風寒濕邪傷人,首先犯衛,更因人之正氣虧虛,營衛之氣更易受損,故風濕痹病發病之時多有營衛失和之證。故臨床上應把握營衛失和是風濕痹病發病的主要病因。

1.1 重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的應用

《素問?痹論篇》云:“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G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膈。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營氣、衛氣來源于水谷之氣,故欲解決中風歷節“營衛俱微”,須從源頭做起,即治療注重培補胃氣,取穴可選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具有補益胃氣作用的腧穴,同時還可選用任脈上的中脘、上脘、下脘、建里等具有

基金項目: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培養項目(2012HB034)

健胃消食作用的腧穴,不僅使胃氣足,而且促進水谷精微物質的化生,使水谷之氣充盛,營衛之氣來源充足。時時顧護正氣是仲景治療內傷雜病的重要原則,因此,顧護胃氣貫穿于中風歷節治療的全過程。具體體現在發病初期注重培補胃氣,后期出現體質量減輕,則培補胃氣與健胃消食并重。

1.2 從衛取氣

《素問?逆調論篇》云:“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素問?痹論篇》曰:“衛者……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膈。”《靈樞?經脈》有“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醫旨緒余?宗氣營氣衛氣》:“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難經?七十六難》有“當補之時,從衛取氣”。《醫學入門》載:“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益其虛也。”調和營衛,使衛氣發揮固表作用,因衛氣行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故從衛取氣,宜采用多針淺刺的方法。對四肢關節的痹證,可以關節為中心,以阿是穴和局部腧穴為主穴,進行多針淺刺治療。

2 “太陽中濕”理論對針灸治療痹證的指導作用

《金匱要略?痙濕⒉÷鮒ぶ巍吩疲骸疤陽中風為痙病,太陽中濕為濕痹,太陽中熱為⒉ !薄督鷺巖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云:“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前一條指出太陽經感受濕邪則發為濕痹,此濕痹應為痹證的代稱;后一條指出汗出腠理開,濕邪趁虛而入,發為歷節。黃氏等[2]認為,《金匱要略》對中風歷節的病因認識中,外因重濕邪,內因重肝脾腎。

2.1 濕邪致病指導灸法治療痹證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灸法是一種溫熱療法,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升陽舉陷、扶正祛邪等功效。為祛除濕邪,防止濕邪阻遏氣機而損傷陽氣,故臨床治療痹證時常采用灸法,目前多用溫針灸、溫灸器灸、間接灸等方法進行灸療。

2.2 背部腧穴在痹證治療中的應用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博,即疼痛如掣。”指出少陰血不足,風邪偏盛,風血相搏,則中風歷節發為疼痛。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絡腦,還出別下項,連風府,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夾督脈而行。太陽為巨陽,行于背部,為外感風邪的屏障,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經,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取太陽經背部腧穴滋養少陰之血,以祛風止痛,有“治風先治血”之意。故臨床常選用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肺俞、肝俞、腎俞等腧穴治療痹證,還可選用督脈上的大椎、陶道、筋縮、命門等腧穴。在痹證穩定期更應注重背部腧穴的應用。

3 小結

痹證以關節紅腫、劇烈疼痛、不能屈伸為特點,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發病因素包括邪盛正虛等多個方面。李氏等[3]認為,《金匱要略》將痹證分為邪實型和正虛型兩大類,其中邪實型包括寒濕型、風濕型和熱盛型,正虛型包括氣虛型、表陽虛、表里陽虛和氣血不足。因此,臨床應根據患者具體證型選用不同的針刺方法,如寒濕型加用留罐法,風濕型加用閃罐法、熱盛型選用速刺法、放血法,正虛型選用各種灸法等。《金匱要略》對風濕類疾病的治療,初期注重溫散宣通以驅其邪,合并病注重標本緩急處理得當,頑痹證注意配合使用蟲類藥物。總之,針灸治療痹證時,初發期應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為主,合并病則標本兼治,頑痹證采用走罐、刺絡放血等通絡方法。

參考文獻:

[1] 鴻,謝志軍,汪梅嬌,等.《金匱要略》中桂枝湯類方治療風濕痹病初探[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3):241-242.

[2] 黃琰.《金匱要略》中痹癥辨證論治的特點[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13(10):122-124.

第7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關鍵詞】  五輸穴;《靈樞》;《難經》;綜述

         五輸穴理論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針對不同病癥選用五輸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對于五輸穴的作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滎腧治外經,合治內府。”《難經·六十八難》指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難經·六十四難》明確了五輸的屬性,記述了五輸穴與五行的配屬關系,為針灸的“補母瀉子法”奠定了理論基礎。《難經·七十四難》又根據不同季節選取五輸穴:“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針灸甲乙經》尚有根據五輸穴分屬木、火、土、金、水五行,對小便的顏色異常采用五輸穴治療的記載:“溺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五輸穴為臨床最常用的特定穴之一,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提到“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即指全身穴位均統于五輸穴及原穴,可見五輸穴之重要。筆者檢索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1995-2007年12年間有關五輸穴的文獻,現對其進行整理歸納如下。

1  井穴

1.1  理論研究

井穴為五輸穴之第一穴,《內經》中對井穴論述較為詳細,但均散見于各篇之中,未成一體。周氏等[1]對其進行了整理,明確了井穴的意義及除手少陰心經外的十一條經脈井穴的名稱及位置,以及井穴的運用原則及其主治病癥。鞠氏等[2]認為,井穴的急救作用不僅在于針刺,還可取效于艾灸。

1.2  臨床研究

鄭氏等[3]應用點刺健側肢體少澤、關沖、商陽、至陰、竅陰、厲兌等井穴,治療腦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常收到即刻療效,總有效率為90%。葉氏等[4]應用點刺井穴配合體針療法治療中風后手指活動不利,有較好療效。劉氏[5]應用井穴點刺放血治愈指端痛效佳。孫氏等[6]采用井穴點刺放血法治療肢端麻木,總有效率達到97.11%。褚氏[7]采用井穴刺血配合腎俞灸療治療銀屑病,總有效率為93.30%。周氏[8]采用井穴刺血療法治療肢端麻木癥,治愈率為61.54%。朱氏[9]對井穴的臨床應用進行了總結,認為井穴具有清熱、醒腦、蘇厥、開竅、安神及循經治療的作用,且同名經井穴常可相互為用,陽經井穴善治頭面、陰經井穴善治胸腹,同時提出了井穴補法和瀉法兩種施治方法。胡氏等[10]運用井穴點刺放血配合單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總有效率為100%。趙氏[11]選用少商、商陽、關沖,單側或者雙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2~3滴,并配以天容、合谷、內庭、曲池,用瀉法,留針10~30 min,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取得較好療效。張氏等[12]采用井穴放血為主治療帶狀皰疹取得滿意療效。

1.3  實驗研究

  

張氏等[13]對102例受試者的10條經脈的井穴分別給予艾灸,用紅外熱像儀對受試者的面部和目區溫度變化進行觀察和顯像,結果發現,肝、膽、胃、膀胱、心、三焦等經脈的井穴與目區的關系較緊密,提示經穴存在相對特異性。柳氏等[14]研究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ca1區(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的海馬缺血易損區)超微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電針井穴可減輕海馬ca1區神經元變性、壞死。柳氏等[15]還觀察了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認知功能、神經行為學及局部腦組織血流量(rcbf)的影響,發現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vd)大鼠的認知功能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對神經行為學的損傷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并能促使低灌流的缺血腦組織灌流水平恢復,可能有助于與學習記憶相關的傳導環路的修復。馬氏等[16]采用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模型,發現電針水溝與井穴均能明顯降低活性鈣調素(cam)的含量,發揮肯定的腦保護作用。馬氏等[17]還觀察了電針不同井穴對缺血區腦細胞內活性cam含量的影響,發現腦缺血后腦組織活性cam含量明顯升高,電針四肢井穴后可使大鼠缺血區腦組織活性cam含量降低,發揮肯定的腦保護作用。何氏等[18]觀察電針相關井穴對vd大鼠學習記憶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響,發現電針相關井穴能顯著改善vd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電針后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強,可能是其作用機制之一。王氏等[19]從腦內應激熱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達的角度觀察井穴放血法對急性缺血性腦損傷的腦保護作用,結果表明,井穴放血法在中風早期可提高缺血區腦組織的抗應激能力,發揮腦保護作用。張氏[20]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急性腦梗死早期采用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8(il-8)的水平,部分抑制炎癥的產生,其作用明顯優于體針組和對照組(p<0.01),由于血清il-8水平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重,故在急性腦梗死早期采用井穴放血,是臨床切實可行的方法。張氏等[21]還觀察了井穴點刺出血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梗死體積的影響。結果表明,急性腦梗死早期采用井穴點刺出血可明顯降低腦梗死體積(p<0.01),而早期采用體針治療作用不明顯。龔氏[22]采用電阻測定法分別檢測肝功能異常和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十二經脈井穴電阻值,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井穴電阻值的測定有助于實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臟腑辨證診斷的定量分析。王氏等[23]還觀察了井穴放血法對急性缺血性腦損傷的腦保護作用,結果表明,井穴放血法對中風初期有一定的腦保護作用。

2  滎穴

2.1  理論研究

《難經·六十八難》曰:“滎主身熱。”《難經·七十四難》云:“夏刺滎。”周氏[24]認為,滎穴為治熱證之要穴,且陰經滎穴宜用于退實火,用瀉法;虛熱可配伍表里經的滎穴。陽經滎穴宜用于清虛火,用補法;實火可配伍表里經的滎穴。《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白主寒,赤主熱。”寒熱最易出現色之變化。并認為滎穴不僅治熱,還可溫陽。陰經滎穴屬火,補之則可治陽虛惡寒;陽經滎穴屬水,瀉之則可治濕盛傷陽。《針灸集成》曰:“滎主身熱,心邪也。”劉氏[25]認為,滎穴既清實熱,又清虛熱。根據其五行屬性,大致可分為陰經之滎清虛熱,陽經之滎清實熱。《難經·六十四難》云:“陰滎火,陽滎水。”即陰經的滎穴五行屬火,為滎火穴;陽經的滎穴五行屬水,為滎水穴。《類經》在解釋“所溜為滎”時說:“急流曰流,小水曰滎。脈出于井而流于滎,其氣尚微也。”因此,經氣流過滎穴時,有如剛出的泉水匯成微流,較之井穴,經氣稍大。《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滎輸治外經。”另外,滎穴可以治療經脈病證,但這里的“外經”病變是為臟腑昏衰于內,外經經氣繼而阻滯于外,非指六之邪外襲所致之癥。

2.2  臨床研究

趙氏[26]選取大腸經(屬金)的滎(水)穴二間,根據《難經》提出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并根據《內經》“左之右,右之左”的原則,取健側腧穴治療肩周炎。邪去,則氣血運行正常而病愈。另外,根據“下病高取之”的原則,取同名經氣血俱多的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二間治療膝關節痛,重在通調上下氣血,氣血通暢,風寒濕邪自解。劉氏[25]運用滎穴治療中風(中經絡)、面痛、眩暈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療效。

3  輸穴

3.1  理論研究

《難經·七十四難》云:“季夏刺俞者,邪在脾。”《針灸集成》曰:“俞主體重節痛,脾邪也。”解氏等[27]認為,陰經和陽經的輸穴在治療疼痛方面各有偏重。《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滎輸治外經。”用輸穴治療外經病的用法在《靈樞·五亂》有明確記載,但該篇的舉例僅有陽經的滎輸穴,說明陽經的輸穴以治療外經病為主。《靈樞·壽夭剛柔》指出:“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說明陰經的輸穴以治療五臟疼痛為主。陽經輸穴在治療疼痛的部位和范圍上,較陰經輸穴多而廣泛。故從狹義的角度理解“俞主體重節痛”,較適用于陽經的輸穴;而從廣義的角度看,對于陰經,理解“輸主體重節痛”的含義時應考慮到包括五臟的疼痛在內,這也是陰經輸原合一的原因之一。并認為“俞主體重節痛”的機理之一是陰經的輸穴五行屬土,土應脾,主肌肉四肢;陽經的輸穴屬木,木應肝,主筋。趙氏[28]認為,輸穴主治“體重節痛”作用在陽經和陰經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與該經的輸穴是否位于掌指關節或足跖趾關節后密切相關,且《內經》、《難經》所描述不同經脈的五輸穴具有相似主治特點的原理之一,在于他們在四肢末端分布部位的相似性,所激發經氣層次的相似性,以及針灸刺激所形成的針感的相似性。根據《靈樞·百病始生》中的記載,可以看出“滎輸治外經”即指滎、輸穴適宜于外邪侵襲于皮膚、絡脈、肌肉關節的病證。

3.2  臨床研究

黨氏等[29]采用針刺輸穴為主配合被動活動癱側肩部治療偏癱患者肩痛56例,選取偏癱側肩痛的部位所屬經脈相應經脈的輸穴,結果痊愈52例,顯效3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為100%。高氏等[30]根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理論,用太淵治寅時哮喘、陷谷治辰時痹痛,取得良好療效。朱氏等[31]采用手三陽經輸穴辨證施治,治療頸肩綜合征88例,其中臨床控制55例,顯效25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達100%。饒氏等[32]以肝經輸穴太沖為主穴治療高血壓、面神經麻痹、膽囊炎、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等病,均取得良好療效。蔡氏[33]采用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原穴)太溪為主治療鼻衄、便秘、牙痛,均取得良好療效。李氏等[34]采用以手太陰肺經的輸穴太淵為主治療痹證76例,療效滿意。其中痊愈37例,顯效22例,有效12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為93.42%。周氏等[35]采用手少陽三焦經的輸穴中渚為主,治療肩周炎、急性坐骨神經痛、耳鳴,療效滿意。李氏[36]采用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后溪經勞宮透合谷,一針三穴,強刺激,并配合病變部位活動,治療急性腰扭傷,常能一針即愈。另外,還采用后溪穴刺血治療腳氣感染及后溪刺血治療老年瘙癢癥,療效滿意。

3.3  實驗研究

解氏等[27]認為,輸穴容易興奮神經纖維并可以興奮較多的細纖維,所以止痛作用明顯。并認為輸穴止痛的機制和腦內β-內啡肽、5-羥色胺的釋放有密切關系。

4  經穴

4.1  理論研究

《內經》中關于經穴應用的論述可見于《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的“長夏刺經”,即長夏季節之病可取“經穴”。《靈樞·咳論》云:“浮腫者,治其經。”說明經穴可用于治療浮腫。《針灸甲乙經》提出“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即小便色白者可用經穴治療。經穴流注特點為“所行為經”,顯示氣血經過經穴時已初現洪大之勢,相應也就具有較強調整經脈氣血的作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劉氏等[37]認為,經穴前承滎輸,后通合穴,是連接輸合之橋梁,因而既能疏外經又可調內府,內外病癥兼可治之。《難經》云:“經主喘咳寒熱。”因此,經穴臨床應用最多的莫過于治療喘咳類病癥,這類記載屢見于古籍中。如《針灸甲乙經》記載:“寒熱喉痹,咳上氣,喘,汗出,刺經渠……寒熱善嘔,商丘主之……熱病汗不出,寒熱,陽谷主之……熱病汗不出,咳,支溝主之。”《針灸大成》記載陽溪主“寒熱瘧疾,寒嗽嘔沫”、昆侖主“咳喘滿”等。另外,經穴既能清經絡之熱,又能泄臟腑之火,同時還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故可以將“經主喘咳寒熱”廣義地理解為治療寒熱類病證,而不僅僅是外感引起的表證之惡寒發熱。

4.2  臨床研究

胡氏[38]認為,用經穴治療咳喘時,外感咳嗽選用肺經經穴經渠為主治療;咳嗽痰多者選用脾經經穴商丘為主治療;腎不納氣之咳喘則選用腎經經穴復溜為主治療;肝火灼肺所致的咳喘則選用肝經經穴中封為主治療。劉氏等[37]認為,在治療熱證方面,解溪清胃降火治療陽明經脈郁熱,循經上炎之牙痛、牙齦紅腫,胃腑蘊熱之口臭、腹脹便秘等癥;支溝清利少陽濕熱,治療帶狀皰疹、周圍神經炎等引起之胸脅疼痛或熱蘊三焦之便秘。在治療寒證方面,現代臨床運用商丘治療脾陽不足引起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完谷不化、便溏;運用靈道治療心陽不振引起之心悸怔忡、胸悶、失眠健忘等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經穴的作用不僅是“主喘咳寒熱”和“治腫”,其對腦源性疾病、頭面病和疼痛的療效亦不容忽視。同時,經穴內通外達,既可祛外經病,又可治臟腑病。周氏[24]認為,陽經之實火宜用本經之經穴,因陽經經穴屬火,瀉之可直接折其火。

5  合穴

5.1  理論研究

合穴始見于《靈樞·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咳論》云:“治腑者,治其合。”《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合治內府。”《難經·六十八難》云:“合主氣逆而泄。”王氏[39]認為,合穴有主治氣逆病變和胃腸病變的全身性治療作用。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取肺經合穴治療大腸腑病癥常有捷效。《通玄指要賦》云:“陰陵開通于水道。”《雜病穴法歌》云:“小便不通陰陵泉。”陰陵泉為足太陽脾經合穴,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三焦氣化通利,則排尿如常。周氏[24]認為,陰經虛熱宜用合穴,因合穴屬水,補之,則可滋水清熱。

5.2  臨床研究

哈氏等[40]對36例高尿道壓型女性尿道綜合征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并對其尿動力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針刺膀胱合穴可使排尿障礙癥狀緩解(p<0.05),合穴組近期痊愈率為17%,總有效率為77.8%。蔣氏[41]認為,合穴是各條經脈氣血流匯的地方,通過針刺合穴調節氣血,對疾病的治療十分重要,且可收到十分滿意的療效,特別是對一些痛證(如頭痛、胃痛、痛經、腰痛),均能起到針進痛止的療效。應氏[42]用手太陰肺經合穴尺澤治急性胃腸炎,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治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足太陰脾經合穴陰陵泉治急性尿潴溜,療效均滿意。劉氏等[43]采用胃經、肝經、腎經、脾經、心經、心包經的雙側合穴封閉治療108例乳腺囊性增生,結果治愈88例,好轉19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9.07%。

5.3  實驗研究

   

何氏等[44]研究表明,針刺肝膽經原合穴具有良好的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有效降低血清胰高糖素實現的。表明胰腺與肝膽經脈關系密切,針刺肝膽經腧穴有調節胰腺功能的作用。提示治療糖尿病等胰腺疾患,當首選肝膽經脈,其原、合穴可為主穴。褚氏等[45]系統動態觀察了針刺腸經募、合穴對血漿胃動素的影響,并設置非針刺組對照觀察。結果表明,對照組在150 min內血漿胃動素水平波動甚微,范圍為135~146 pmol/l;針刺腸經募、合穴后,血漿胃動素水平顯著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認為胃動素分泌的增加,是針刺腸經募、合穴調整消化機能的內在機制之一,且其升高狀態至少可持續到起針60 min以上。針刺腸經募合穴對胃動素分泌的影響同中有異。宓氏等[46]通過實驗發現,針刺心經合穴少海對左手寸脈有明顯影響,即支持三部九候脈診法中左手寸候心的理論。因此,左手寸部脈象能反映心的生理及病理信息,在中醫臨床診斷當中具有指導意義。

6  小結

五輸穴是臨床常用的特定穴。其中井穴、滎穴、輸穴(陰經輸原同穴)和合穴,在臨床上極為常用。目前,從文獻中可以看出五輸穴的理論和臨床研究已較為深入,相應的報道也較為豐富。但五輸穴作用機理的研究還顯不足,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以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可靠的實驗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國平,李江山.《黃帝內經》對“井穴”論述的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3,20(6):27-28.

[2] 鞠傳軍,艾炳蔚.艾灸井穴的臨床應用[j].甘肅中醫,1996,9(5):32-33.

[3] 鄭祖艷,于學平,關春榮,等.點刺井穴治療腦梗死后頭痛即刻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2):48.

[4] 葉小雯,戴文軍.點刺井穴治療中風后手指活動不利27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8):740-741.

[5] 劉英才.點刺井穴治愈指端痛1例[j].中國針灸,1998,18(5):292-293.

[6] 孫淑芳,呂明莊,羅 雄.井穴刺血法治療肢端麻木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7):447.

[7] 褚 靜.井穴刺血加灸療治療銀屑病30例[j].黑龍江中醫藥,2002,(6):42.

[8] 周智梁.井穴刺血療法治療肢端麻木癥52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1999,6(6):58.

[9] 朱 韙.井穴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4,2(8):31-33.

[10] 胡靜平,劉英軍,禹桂賢,等.井穴點刺放血配合單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j].吉林中醫藥,2003,23(3):39.

[11] 趙佩麗.井穴點刺治療急性扁桃體炎[j].江蘇中醫,1999,20(2):17.

[12] 張紅霞,張勝堂,張廣蕊.井穴放血為主治療帶狀皰疹[j].山東中醫雜志,1995,14(2):73.

[13] 張 棟,魏正岫,傅衛星,等.艾灸井穴對目區溫度影響的熱像圖觀察[j].中醫研究,1998,11(1):46-47.

[14] 柳 剛,楊 駿,許冠蓀,等.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ca1區超微結構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12):38-39.

[15] 柳 剛,楊 駿,許冠蓀,等.電針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認知功能、神經行為學及腦血流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4,11(5):257-258.

[16] 馬惠芳,孫 華,任秀君,等.電針“水溝”與“井穴”對全腦缺血大鼠腦組織鈣調素活性影響的對比研究[j].針刺研究,2002,27(2):102-104.

[17] 馬惠芳,嚴 潔,任秀君,等.電針不同“井穴”對腦缺血大鼠腦組織活性鈣調素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3):73-74.

[18] 何 峰,楊 駿,史洪潤,等.電針相關井穴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0):1902-1903.

[19] 王秀云,李積勝,劉公望,等.井穴刺絡放血法對mcao模型大鼠大腦皮層hsp70蛋白表達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2005,22(6):477-478.

[20] 張秀花.井穴刺血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5,12(2):112-113.

[21] 張秀花,孫世曉,徐博佳.井穴點刺出血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梗死體積影響的基礎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12):47-48.

[22] 龔啟明.井穴電阻值與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的相關性[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3):32-34.

[23] 王秀云,李積勝,劉公望,等.井穴放血法對急性腦缺血大鼠缺血區腦組織凋亡相關蛋白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2004,21(2):123-125.

[24] 周然宓.談談滎穴的“特定作用”[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1):32.

[25] 劉 赫.滎穴臨床應用舉隅[j].中國針灸,1996,16(12):27-28.

[26] 趙永華.二間穴治驗[j].上海針灸,2006,25(9):20.

[27] 解秸萍.“輸主體重節痛”作用的研究[j].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學報, 2001,8(2):6-8.

[28] 趙百孝.從輸穴的主治特點談五輸穴原理[j].中國針灸,2004,24(6):417-419.

[29] 黨讀華,夏 冰.針刺輸穴為主治療偏癱患者肩痛56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6):18.

[30] 高樹中,趙聯和,譚奇文,等.“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針灸,1998,18(7):431-432.

[31] 朱桂香,甄增國,董素靜.針刺手三陽經輸穴治療頸肩綜合征[j].河南中醫,2002,22(2):60.

[32] 饒筱榮.太沖穴的臨床運用[j].江西中醫藥,1999,30(1):43.

[33] 蔡曉剛.太溪穴臨床應用舉隅[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9):50-51.

[34] 李 莉,李國臣,黃銀蘭.以太淵穴為主治療痹證76例[j].陜西中醫, 2003,24(5):451.

[35] 周 勇,吳 瑋.中渚穴的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2):46.

[36] 李豪英.諸痛瘡癢話后溪[j].中醫藥學刊,2006,24(9):1756.

[37] 劉 穎,張學麗.五輸穴中經穴之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中醫臨床版),2006,13(4):35-36.

[38] 胡 葵.五輸穴的主治特性及臨床運用[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6(6):362-363.

[39] 王乾順.合穴特點與臨床應用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0,16(12):39.

[40] 哈力甫,陳躍來,申鵬飛,等.膀胱募穴與合穴對尿道動力學影響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5):51-52.

[41] 蔣方全.合穴的臨床應用[j].醫院學報,2000,2(4):13.

[42] 應皎龍.合穴的特點與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8):37.

[43] 劉 忠,趙麗云,冀曉麗.合穴治療乳腺囊性增生108例[j].中國針灸, 1996,16(10):47.

[44] 何 玲,王瑞輝,張衛華,等.針刺肝膽經原、合穴對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響與機理研究[j].陜西中醫,2006,27(5):627.

第8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推拿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 纖維環破裂, 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 是臨床中引起腰腿痛的常見病、多發病, 也是使患者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癥狀為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腰部功能活動障礙, 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脊柱側彎畸形;好發于20~50 歲的青壯年, 男性多于女性。

1中醫學認識

中醫學認為該病屬于"腰腿痛"、"腿股風"、"痹證"、"痿證"等范疇。《素問?刺痛論》曰"內里之脈,令有腰痛,不可以咳嗽,咳則筋脈急";《醫學心悟》中記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多因用力不當,損傷筋脈,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中醫辯證以"腰(腿)痛"為主,其次為"痹病",多予單一方法辯證(八綱辨證、臟腑辯證),辯證要素主要涉及風寒、濕、瘀、虛。證型出現頻率最高為氣滯血瘀,其次為寒濕痹阻、腎陽虛、腎陰虛及血瘀。其治療《靈樞?雜病》曰"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也,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中血絡";《醫學入門》卷一附雜病穴法"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昆侖武";《雜病穴法歌》曰:"腰連腿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針灸甲乙經》云:"腰脅相引病急,髀筋槭,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把環跳穴視為脾樞屈伸開闔之要穴;用藥均根據其病因病機與肝腎功能失調受損來辨證,治療上多采用肝益腎、祛寒除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之品。

2中醫治療

2.1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主要的證型有陽虛寒凝、腎虛血瘀、痰濕阻滯以及外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不通則痛。在治療上,提倡溫陽散寒、補腎化瘀、化痰健脾除濕及祛風散寒等。臨床上,這些證型不是絕對獨立的,往往多種證型同時相兼,只是以一種證型為主,同時兼有其他的致病因素。唐鑫[1]根據辯證中醫辯證施治,將該病分為寒凝血脈、陽虛寒凝、寒濕阻滯、肝脾不調、陰虛筋軟、瘀血阻滯及氣虛型,分別選用不同的方劑治療,治療后隨訪2個月~2年,根據量化的療效評價標準,其中優53例約占77.9%,良11例約占16.2%,差4例約占5.9%,優良率94.1%。趙振山[2]用自擬健腰舒筋湯對10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1個月,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0.5%。劉潤珍[3]以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為大法,以:川軍10 g,梔子12g,蒼術12g,玉米15g,柴胡12g,丹參15g,桂枝10g,細辛3g,牛膝10g,杜仲12g,當歸15g,川芎9g,川連10g,白芍10g,白芷10g,全蟲3g為主方,隨證加減,對178例腰突癥患者治療,10d為一個療程,以癥狀的改善和臨床CT檢查結果為療效的評價標準,結果治愈117 例,顯效36例,好轉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3.8%。杜德元[4]祛風濕、益氣活血、軟堅散結、通絡止痛類中藥配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結果:治愈62例,治愈率72%,好轉19例,好轉率22%,無效5例,無效率6%,總有效率94%。劉清華[5]針對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采用身痛逐淤湯化裁,48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達91.7%。腎虛寒凝證,李永儀[6]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有效率達到93.8%。

2.2 針刺推拿治療 針灸治療腰痛早在《內經》就有記載, 《靈樞?雜病》曰:"痛上寒, 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也, 取足少陽"。后世醫家廣為采用針灸治療腰部疾患, 如《神應經》中有"腰痛取肩井、環跳、陰市、三里、委中、承山、陽輔、昆侖、腰俞、腎俞"的記述, 針灸治療腰痛療效肯定。針灸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活血、補虛強筋的功效,因而臨床上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廣泛。

臨床通常采用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7],選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環跳、秩邊、承扶、殷門、承山、委中、昆侖等穴位,選取雙側夾脊穴,患側秩邊、環跳;配穴取下肢后側痛取殷門、委中、承山,下肢外側痛取風市、陽陵泉、懸鐘,下肢前側痛取髀關、伏兔、足三里。所有夾脊穴均采用電針治療,以疏通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之氣血經絡,而奏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徐文嵩[8]采用每組穴位得氣后行相同的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后留針30min,間隔10min行針1次,均治療6d/w,休息1d,3w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采用經絡辨證取穴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明顯提高療效,結合電針比普通取穴針刺臨床有更加顯著的療效,是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董玉喜[9]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采用督脈穴位配合足太陽膀胱經的秩邊、承扶、委中、委陽、承山、昆侖、京骨穴或足少陽膽經的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丘墟、太沖穴,對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每次留針30min, 15min 行針1次。5次/w, 3w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均針刺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治愈28例,顯效17例,有效2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1.23%。

2.3 牽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腿痛主要由髓核突出機械性壓迫、神經根及其周圍的炎性改變為主因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非手術療法機理,主要是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全部或部分還納,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發生變形或移位,消除或減輕神經根的水腫或局部的無菌性炎癥等。運用牽引治療的方法可以物理因素使腰椎間隙增寬,緩解神經根受壓而導致的疼痛;亦可以配合中藥治療,協同起到抗炎、抗過敏、改善微循環、減少滲出的藥理作用,從而,消除或減少神經根周圍的炎癥,減少局部致痛的代謝物質對神經根的刺激[10]。按傳統牽引方法進行治療,5d為1療程,1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提示牽引療法有助于改善局部疼痛、腰部功能的恢復和下肢癥狀的緩解[11]。

2.4其他治療(刺絡拔罐) 張喜娟[12]采用刺絡拔罐等傳統療法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尤其腎虛血瘀型),針對L4/L5、L5/S1單節段和雙節段突出或膨隆,且只有一側下肢有癥狀或體征的患者60例。取相應病變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夾脊穴(雙側);環跳、委中、陽陵泉(患側)。用三棱針分別點刺,并在點刺部位拔罐,留罐5~10min;每次出血總量在5~10ml。穴位留針30min,隔日治療1次,15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d。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結束后,分別對兩組用"下腰痛評分標準"(JOA評分)進行臨床癥狀積分的評定,檢測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刺絡拔罐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優于普通針刺組,為臨床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之一。PETER TJANDRA [13]針刺結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0例,取腰椎病變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的雙側夾脊穴,患側秩邊、環跳;及下肢后側痛取殷門、委中、承山,下肢外側痛取風市、陽陵泉、懸鐘,下肢前側痛取髀關、伏兔、足三里。所有夾脊穴均用電針。對照組40例取穴治療與治療組相同,但不用電針。總有效率治療組80.0%,對照組65.0%,兩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

3展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在脊柱疾病中發病率最高。主要由于椎間盤變性, 纖維環破裂, 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 是臨床中引起腰腿痛的常見病、多發病, 也是使患者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癥狀為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腰部功能活動障礙, 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脊柱側彎畸形。在臨床研究中,單一療法干預較少,大多以中醫綜合療法為主,取不同療法優勢互補而協同增效。但是大部分文獻提示觀察病例偏少,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臨床觀察結果的普遍性不強。此外,在遠期療效隨訪方面描述亦不全面。

中醫治療有效果較好,副作用相對較低,安全性高,便于推廣應用等特點,在本病的治療上應用前景廣闊,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唐鑫,李書振.中醫藥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8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89-90.

[2]趙振山,吳小平,黃振宇.自擬健腰舒筋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5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63-64.

[3]劉潤珍.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78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50.

[4]杜德元.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6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6:1301.

[5]劉清華,曾昭洋,宋敏.中醫藥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48例[J].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6:18-20.

[6]李永儀.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8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6:39-40.

[7]羅穎.針藥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致坐骨神經痛[J].中外醫療, 2009:70-71.

[8]徐文嵩.經絡辨證取穴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2011.

[9]董玉喜,彭冬青,張玉嬌.循經辨證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J].中醫雜志 2009:152-153.

[10]俞詩茂.牽引配合中藥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2001.

[11]張濤軍.牽引加運動療法治療后方腰椎間盤突出癥20例[J].河南中醫,2011:1404-1405.

第9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

執著行醫三十年

徐錦祺先生與老師老國洪師父的相識源于一次偶然。“那是1968年,胞弟的一只手臂骨折,家人帶他去看了不少醫生,但情況一直不見好轉,三個月了,仍不能動彈分毫,這時,熱心人就推薦了老國洪師父。經他醫治,胞弟的手臂果然有救,二十天內即完好痊愈。”徐錦祺先生那時年紀尚小,對醫學的認識尚模糊不清,但這次見證讓他產生興趣,立志學醫,十二三歲時,就跟隨老師入門,潛心進修。

據他回憶,老師是中醫全科,對刀傷、骨傷的治療尤為擅長。“一定長度的刀傷,不用針就可以縫合。”徐錦祺先生在他身邊既當學徒,又當助手,深得真傳,對這方面的傷病治療同樣不在話下。問及獨立行醫的三十多年中,最令他難忘的事,徐醫師恰好列舉的就是這方面的實例。

2012年8月,有一位62歲的陳健康先生(大學講師)因運動創傷被西醫確診為右腳?后內顆骨對上三吋因運動創傷引致筋腱完全斷裂,右腿出現血腫至大腿不能動彈,要坐輪椅代步,他被告知需治療九個月才能恢復行動,但患者認為時間過長,遂改求中醫,在別人的引薦之下,9月初他來到徐醫師的診療中心。徐醫師采用傳統續筋駁骨獨特療法,為之精心治療了30次,10月底,這位患者就可以不用拐杖,獨立走動。每治好一位病人后,徐錦祺先生對中醫的敬畏也就更進了一步,“中醫歷史悠久,已積淀了幾千年文化底蘊,只要認真地掌握了祖傳中醫的智慧,在避免貽誤治療時機的情況之下,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情對癥治療,治愈率就會很高。”正因為深諳此理,徐錦祺醫師的診所,雖身在僻靜處,但依然“訪客”不斷,時有登門。

在這些訪客中,既有深受頸椎病困擾的大學教授,亦有苦于強直性脊椎炎的內地青年,形形,無所不包,但不管“來者何人”,徐錦祺醫師都懷抱著同一顆仁心,積極地為之服務,解除痛苦。考慮到內地患者的不便,徐錦祺先生在深圳設立軒緣堂,周三和周五往到深圳為患者服務,在養生中心任顧問總監,其它五天仍留在香港,在中醫藥綜合診療中心坐診、主治。

都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擁有今天的一切,徐錦祺先生的醫術當不言自明。他是一位喜好鉆研的中醫師,除認真繼承老師傳授的精髓以外,一直在努力發揚,勤學不倦。早在二十八年前,他拜東北省瀋陽市(白霖氣功師)學習道教白家氣功。“上乘的醫師一定要練氣功。”氣功曾一度飽受熱議,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日益受到大眾認可,顯然,親身實踐的徐錦祺先生就是其中的擁躉之一。

據專業人士介紹,氣功講究陰陽平衡,綜合而言分為動功和靜功,主要是調心、調息、調身,習之,可鼓動經絡暢運周身,使血脈遍布五臓六腑、四肢和頭部,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產生體內免疫能力,防止病邪侵襲,又可達到延年益壽。“中醫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功的原理就與之不謀而合。”徐錦祺先生附加解釋道。2005年他再次遠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跟隨腦神經專科程為平教授學習針灸。亦于2012年9月9日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跟隨(國寶級)張縉教授深習針灸手法。

中醫們的爭取和堅守

中醫是中華瑰寶,流傳至今,依然不衰,已然證明,它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中,具有堅固的歷史地位和雄厚的文化基礎。作為一名“杏林中人”,徐錦祺先生矢志繼承的使命感一直不曾削弱。近年來,他就在通過實際行動,作以努力。“我一天能治六位患者,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如果我教出一百個學生,他們每天救治的人數會達到六百人。”無須說,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數字。

自2007年開始,徐錦祺先生已收了六名徒弟,有的已開辦診所,有的進入醫院,有的尚在學校。這其中,一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還曾出于仰慕之心,盛邀他進校講課。可惜,本來皆大歡喜的一件事,最后卻因門戶之見,不了了之。提到這里,徐錦祺醫師的無奈溢于言表,“原本說好一周教授兩堂課,可當我一五一十地呈上履歷以后,卻被拒之門外。”

原來,履歷上的他,師承祖傳,是一位表列中醫,但恰恰欠缺高校的認定資格:高學歷、高文憑、高職稱,因此,雖擁有三十年執業經驗,卻不被認可。這讓他感到不公,“傳統的中醫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但學院派似乎置之不理,顯得過于固執。”這樣的遭遇,難免讓人聯想表列中醫時下的困境:雖然整體向前發展,但是,被忽視的現象始終存在。

事情還得從頭講起,回歸后,在中醫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政府終于立法,肯定了中醫的存在,不過,卻推出了一個20科的考試,規定予以通過,才凖許注冊。這讓不少老中醫犯難,雖然身懷仁術,但畢竟理論與實踐相去甚遠,并不一定都能通過冗長的考試,這讓注冊率屢創新“低”,漸漸分化中醫界,使少數的一批成為注冊中醫,多數的一批成為表列中醫。

“1999年12月1日至2002年底,全港大約有八千多人登記,全部統稱為“表列醫師”,直至20O3年,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才將表列中醫分為三批處理:第一批為數三千多人,無須考試,順利遇渡為注冊醫師;第二批為數兩千多人,需要面試才能成為注冊醫師;第三批為數兩千多人,需要考20科,筆試合格后,再考面試10科,如男婦、兒科、骨份針炙、外科、內科、五官科、金匱、傷寒、方劑學,中藥學,才可成為注冊中醫師。”關于細節,徐錦祺醫師如是介紹。

雖然大部分表列中醫擁有數十年專業經驗,與注冊中醫師并無區別,但自此,受到的待遇開始出現差距。比如懸而未決的病假紙問題。“我們擁有正規牌照,經過政府登記,為何西醫、注冊中醫都能發病假紙,表列中醫卻不能?”同一個問題,已被徐錦祺醫師和數千同仁問過無數遍,但得到的回應始終不甚理想。

為此,中醫界團結一致,爭取合理權益,多年以來,一直通過各種渠道,與政府積極溝通。雖然實現理想和目標還有待時日,但是,廣大中醫師組成了眾多社團,為弘揚中醫文化,發揚中醫理念,堅持不懈地推動行業的前進。徐錦祺醫師就積極地加入其中,成為活躍的一份子。香港中華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香港華夏醫藥學會副理事長、中華國際傳統醫藥學會會長等職務無不代表了他的出心出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伊甸园在线观看国产|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大神|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www.成人在线| 欧美在线暴力性xxxx|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三人性free欧美多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中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真实伦视频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入口|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99页|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羞羞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男女一级做片a性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专区第一页|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人六九视频jⅰzzz|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最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