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較為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文化”的概念較為片面,認為所謂的文化僅限于英語文化,而根本沒有考慮到母語文化。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力低下的問題。在現階段,國內英語教材中很難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而英語課堂教學也基本采取交際教學法,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進行講述而展開教學。很顯然,再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較難接觸到母語文化,毋寧說結合英語和母語文化進行日常交際。
2.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基于母語文化教育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報告,我們可以知道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加強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綜合文化素養,從而為國內國際上的經濟社會交流做好準備。就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來講,可以劃分為三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2)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眾所周知,憑借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我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有些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較難翻譯,這就需要我們對母語文化進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夠更好地傳達出文化精髓。所以對于母語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3)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想在我國這樣的非英語國家進行英語教學時,會通過母語對英語進行理解和吸收。在對英語進行學習時,國內學生偏向于先對比兩種語言,講英語翻譯為我們自己的母語進行理解。所以針對于理解層面,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對外國文化進行理解。同樣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對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語文化教育。總體而言,國內的跨文化教育還停留在較為落后的層面。舉例來說,在進行對話練習時,學生會以中文的思維進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飯了沒?”這句中文打招呼用語,有的同學直接將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顯然這是不地道的,將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語國家交流的習慣。還有的學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詢問英國人年齡,雖然這句話并沒有錯,但事實上英國人忌諱被人問起年齡這點,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自身的隱私。雖然語法是正確的,但卻違背了文化原則。像上面列舉的兩點均屬于中式英語概念,這種現象在我國高校中十分常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英語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的資料,可以總結出5點原因。第一,傳統教學模式對英語文化教育不夠重視;第二,英語文化教學模式不夠成熟;第三,英語文化交際教學被大大忽視;第四,師生缺乏直接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第五,評估文化能力的標準不夠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根據交際法理論可以得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授標準的語言形式及其功能,從而幫助學生根據場合、交際對象和交際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事實上,在《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這片文章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對學生中進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培養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從而盡最大努力使文化沖突消除,使跨文化社會走向和諧化,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相關實施原則
1.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現階段,許多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通常只重視英語文化知識,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雖然在英語課堂上講授英語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國已經明確了英語教育的目的就是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所以片面注重英語文化知識是對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換自己語言的文化信息。英語可以說是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通過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對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借鑒,同時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所以這意味著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學生講述英語文化知識和如何向外國人介紹本國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證兩方面的文化教育,學生才能更好地接納英語文化,從而避免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
2.層層推進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復。所以教師在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層層推進文化教育的原則,從交際文化因素開始講解,由淺入深。交際文化內容是跨文化交流最為基本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英語和漢語交際文化知識兩方面。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語用失誤,同時間接向學生表達其中所包含的交際文化因素,這樣做就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支配交際文化的知識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層、中層以及深層文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傳授文化知識時應該從表層文化進行傳授,幫助學生認識和英語文化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其次,教師應該對中層制度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人際交流中所必須遵循的相關體制和習俗等。最后,教師應該對文化深層部分進行講解,也就是對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進行講解。根據對大學英語教育的相關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起初學生對英語文化認識不深,教師應該在這一階段對英語文化進行講授,將英語文化作為主要方面進行教授。在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在英語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好兩種語言文化的比重,將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同樣的英語教學,為什么要加以區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初期少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而在第二階段,對于母語文化比重的加大,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好地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區分和掌握。比較兩種語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質的揭示。在學生學習初期,教師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是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英語文化和自己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時的語用失誤。而在學生對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師以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時學生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可以得到較強的文化意識。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認識英語文化的特殊屬性,并對漢文化進行審視和反思。通過比較,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而全面理解母語文化特征。可以說這是一種雙文化意識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造潛力的發揮。
四、結語
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論和內化論。中介論認為人所特有的高級認知功能在低級生物(如聽覺、嗅覺)的基礎上產生,以社會文化的產物——符號來中介個體和社會物質世界的關系。人是運用符號工具作為輔助手段來控制和重組低級生物心理過程(這種過程大部分屬于自動的對外界刺激的反射),這種控制使人區別于其他物種,是自覺而有意的,以間接地調節與他人、與自身、與世界的關系。符號工具包括數字、計算系統、音樂、藝術成果、文學作品,尤其是語言。通過社會互動,語言符號才開始在行為中由外到內發揮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將自然的心理過程轉化為高級認知功能。中介的一種形式是調節。調節分成物體調節、他人調節和自我調節。物體調節指個體直接受周圍環境的控制和影響;他人調節指兒童的思維和行動依靠成人的語言;自我調節指兒童能夠依靠自己的語言思維和行動。
在二語學習中,他人調節指學習者在老師、父母、同伴等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協作式交談的學習;自我調節指學習者具備了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是從他人調節到自我調節的中介過程,依靠面對面的交流一起解決問題。內化指社會成員把交際活動中的符號產物轉化成心理產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從社會關系或更具體說是社會相互作用逐漸向個人內心品質轉化的過程,并使個人掌控自己的大腦。維果茨基指出,內化過程是從人際活動的心理間平臺轉化成個體的心理內平臺的過程,內化是通過模仿機制形成的,內化的關鍵在于人具備模仿他人有意識活動的能力。但這種模仿并非機械重復,而是受制于社會文化調節,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參與社會交流或者在自我話語中創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話語時,語言輸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會文化理論還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較重要的是最近發展區和搭架子。
最近發展區(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發展區可以:(1)在專家與新手之間的互動中,能力通過社會互動轉移給新手;(2)在新手與新手的互動之間,能力相當的同伴通過合作、討論得以構建(Donato,1994)。最近發展區是由教育所創建生成的,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也由教學動態來決定,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最近發展區的向前發展就是學生學業的不斷進步。維果茨基認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只有這樣,教育學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起那些目前處于最近發展區的發展過程。繼而他發現,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在已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要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兒童或專家——新手的協作的行為。兒童或新手還不能獨立運用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可以通過談話借助對方給予“搭架子”的幫助獲得期望的結果。兒童或學習者通過專家或較成熟者進行協作式交談,實現共同理解而最終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Wood等認為支架式幫助有以下六個特點:激化完成任務的興趣;簡化任務;維持任務目標的方向性;突出任務的關鍵特征,以及目前任務完成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控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別
在二語習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兩大學派:認知派和社會文化派,二者的語言觀、學習觀、研究對象和哲學傾向都不同。一般來說,通過分析事物對立面,更能認識事物本身。這也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這里談談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別。在語言觀上,認知派認為語言是心理現象,由抽象規則組成,存在于個人大腦中;社會文化派則認為語言是社會現象,與文化混為一談,無法分割,存在于人們的交際活動中。在學習觀上,認知派認為學習發生在個體內部,學習者將輸入有選擇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不斷輸出,逐步將陳述性知識轉化成程序性知識;社會文化派則認為學習是社會參與的結果,學習者運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活動,獲得語言和文化知識,轉而成為個人腦內活動的材料。在研究對象上,認知派主張二語習得研究的對象是第二語言的運用,而不是語言習得,語言的使用和語言習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點在于社會/互動因素及其對語言使用產生的影響。認知派認為學習的最終狀態是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達到目的語水平或者出現僵化現象;社會文化派認為語言學習沒有最終狀態,學習者永遠都處于學習狀態之中。在哲學傾向上,認知派主張現代派觀點,堅持人和社會環境互為獨立實體的二元論觀點,認為無論社會環境因素發生多大改變,二語習得終究是心理過程,語言學習所處的社會環境變化不會引起習得方式大的變化;社會文化派主張后現代派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語言使用對二語習得起著根本性而不是輔的作用,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
社會文化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充分學習中外優秀文化前述內化論認為社會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并不完全依靠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內化,批評認知框架下的二語習得研究忽視了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習過程的影響,進而強調社會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強調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充分學習中外優秀文化,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加深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這對內化學生學習能力有益處,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語句隱含的意思,領會作者的意圖,掌握語篇結構,真正學會英語,有效提高交際能力。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獨特的認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把語言習得看作是將社會活動和認知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現象(Lantolf&Thorne,2006)。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模仿地道的英語。只要我們指導學生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就會找到許多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比如到在本地召開的涉外商務洽談會、博覽會、體育比賽中做翻譯助理、志愿者,到外國人經常出入的場所兼職,主動找外國人交流,在網上和外國人聊天等等,方式多種多樣。激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前所述,維果茨基認為,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是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生剛學到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及時運用。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過手,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哪些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據此制定及時循環,及時復習的計劃。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一步一步穩固形成,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引導學生協作式學習前述搭架子是通過協作實現共同理解而最終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協作可以是成熟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也可以是學習者之間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與學生的協作,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困惑等等,也讓學生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思路、教學安排,相互溝通,協作學習。我們也要鼓勵學生相互之間協作學習,互相請教,互相探討,順利地從他人調節過渡到自我調節。只有完成這一過渡,學生的英語學習才會更輕松,效果才更好。#p#分頁標題#e#
論文摘要: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語言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教育,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而是文化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滲透文化教育。筆者首先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當前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進而闡述文化與英語語言教學的相互關系及文化教育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加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時時處處反映著文化,文化在任何時候都需語言,文化與語言之間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羅萬象,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本土文化的習得對學生掌握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幫助。”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本內核,而語言又處處浸透出文化內涵。語言和文化緊密相聯,語言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傳播媒介,是其進化的基礎。反過來說,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在內,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文化是語言的存在環境。基于這種關系,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學好文化,可以促進對語言的學習。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同樣,語言的發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語言始終是與文化同步發展變化的,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學習一種外語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承載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
二、外語教學與大學英語學習的現狀
1 教材內容有缺陷。目前,大學英語教材所涉及文化背景知識不夠完善和系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教學。教師只能零碎地介紹一些課文涉及到的背景知識。這些都說明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還沒受到充分的重視。
2 學習動機功利化。目前對學生英語技能評估的標準與英語學習目標嚴重脫節,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普遍較為“功利”。考試壓力、學位要求、等級證書數量、就業市場競爭等使學生無奈地被迫接受英語學習。學校以四、六級通過率來考評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級證書為最終目標。
3 考試指揮起誤導。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級各類英語考試一直以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能力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學英語就是學語言。因此,在考試引導下,學生自然就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在語言上,而對語言所承載表述的文化內容視而不見。
4 教學環節有偏差。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以來比較側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強調語法,而忽視運用。目前不少老師也注意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受種種因素制約,教學思路和方法基本上還停留于傳統模式。授課重點放在語言結構的教學上,忽視文化教學,把語言與文化截然分開。這樣,大學英語課堂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著重詞句講解的老俗套,文化知識也就成了英語課堂教學可有可無的內容。
三、大學英語中文化教育的意義
1 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育的大背景。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讓學生拋開英美文化而去孤立地學習英語語言,就不能使其了解英語語言中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這樣是永遠也不會真正掌握英語的。在語言交際中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形成交際障礙。可見,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僅注重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將文化背景知識融會其中。所以,我們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融入文化教學。
2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是互補的。
由于語言與文化特殊的親密關系,在語言中學文化,在文化中學語言,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改變學生“英語學習就是背單詞,記語法,做習題”的片面認識和長期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學習習慣,讓“英語學習”在“英語文化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中更加具體、靈活、有的放矢。
3 通過文化教育培養文化素質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為特點的課程,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應寓文化教學于語言教學之中,借助于文化知識傳授,幫助學生探索英語語言中深刻的文化內涵,站在文化高度,挖掘課程中文化教學內容,通過課文中所涉及和反映著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觀、風情等等的分析,幫助學生逐步領會其文化內涵,把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對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比較薄弱,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英語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大學生英語文化意識是指英語學習者對于其所學習的語言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掌握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英語本族人的思維一樣來思考東西并做出反應,以及進行各種交往活動。具有良好的英語文化意識意味著英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英語本族人進行交談的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的有效性。
2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2.1整體性原則
把文化意識納人大學生語言教學的框架,從單純的語言教學向文化知識傾斜,使兩者從分走向合這是以大學生語言教學的整體目標為依據的。
2.2差異原則
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生長的愛特定文化的影響,其一言一行必然帶有此種文化的印記。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進行交際時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礙,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種文化完全一樣。
2.3實用性原則
優先傳授給學生的應當是對學生交際作用較大的現代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內容,因為人們的交際是與現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際。
2.4層次性原則
在大學生文化意識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區別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而這兩種不同層次的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又有交叉的層面。在教學過程中要區分層次,理清主次,對與學生英語學習有較大積極方面進行重點教授。
2.5階段性原則
我們的語言教學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文化教學也應相應地分階段進行,根據不同階段的英語水平,按照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的原則適應地進行文化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輔相成。
3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基本途徑
3.1英語課堂上的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3.1.1改變課堂教學形式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死板的教學形式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抹殺了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變得思想呆板,徽于創新,影響了教學效果。大學生英語文化交際的培養目的,就必須把課堂的中心由教師轉換成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法課堂形式更有利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
3.1.2講解過程貫穿課堂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給學生講解語言意義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這種講解需與學生的英語發展水平相一致,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主要用英語講,而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始主要用母語講.逐步加大英語講授比重。
3.1.3角色扮演
讓學生扮演英語文化的角色,有意引導學習運用目的語的文化規則。
3.1.4反復練習
在使學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識到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可以讓學習編寫對話,或設計一個情景,讓學生設想自己的角色,設想自己充當的角色應該說什么話、談什么事以及怎么說,從而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3.2課程資源開發策略
3.2.1調整課程設置
大學的英語課程設置,除了開設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概況等課程,系統地傳授知識文化外,還應增設語用學、國情語言學、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3.2.2使用原版教材
使用一些較為系統的與英美文化密切相關的原版教材,原版報紙雜志,特別是一些音像材料加:《走遍美國》( Family Album US-A)等膾炙人口的英文教材配合多種英文原版電影,,DVD等,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場合,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學生對英語使用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
3.2.3閱讀與討論
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習俗等內容的書籍,通過閱讀自己找出兩種文化的異同然后進行討論和交流。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同時提高了他們運用英語文化進行交際的能力。
3.2.4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
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應具備很強的英語文化意識,這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法豐富自己的英語文化知識,不能只限于熟知所教的課本,應大量涉獵課本以外的知識,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所教的每一堂課中,都無不包含著文化意識內容應在備課時精心準備,除了教授正常的單詞、句子、章節外,要著意發掘每節課內容中的文化差異與文化意識。
(1)大學教師知識系統的提升
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系統的提升在于提高英語文化知識。一方面學校應該重視教師英語文化意識的培訓,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短期的出國訪問,為教師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另一方面可以請相關學者利用假期時間舉辦一些培訓班,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對教師本身而言,想有效地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就要厚積薄發。平時要多做積累,利用互聯網、電視、書籍等媒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文化敏感程度,并結合與同事的探討研究,這樣才能完成對自身知識技能系統的有效提升。
(2)大學教師職業技能的提升
傳統的功能語法限制大學教師對文化意識相關知識的講授,教師對相應的文化意識培養方法也不是特別了解。建議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自己學習文化意識培養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文化講授法、文化旁白法、文學作品分析法、文化對比法,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開展課上與課下文化意識培養活動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文化差異
任何一種語言的功能都主要是用于交際。英語對我們來說是外語,了解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進行正確交際的關鍵。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更加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提高教授對象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它的表現形式要受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語用失誤的現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m a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又如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areoverprais—ing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ni 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thesarfle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twicebeforeyouact”;“藍圖”,英語為“blue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同步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此外,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游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氣息訓練在語音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甚至應貫穿始終。平穩的氣息是流暢言語的保障。借助英語繞口令訓練氣息仍然是很有效的辦法,但難免有點單調枯燥。而Rap(饒舌)以動感的節奏為背景快速念誦連串押韻的詞句,音樂旋律簡單、低音線條和有力的節奏、詞句質樸易懂、重復性強易記等特色成為氣息、連音練習有效又有趣的良方。“AlphabetInsanity”是一首風靡全球的饒舌搖滾,整首歌曲涵蓋四百二十多個單詞,經全球第一快嘴、繞口令饒舌大師MacLethal一分五十秒左右的精彩視頻演繹,震驚世界。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堅持不斷模仿,氣息應用、連音規則輕松掌握。Jazz有著Blues詩歌一樣的語言、動感十足的切分節奏、個性十足的和聲、不是章法的即興演奏代表英美流行音樂更具廣泛性。爵士樂的核心是節奏。而英語是以重音計時的語言,而重音又是英語節奏的基礎,英語的活力在于節奏、而歐美人活力迸發在爵士樂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加拿大著名流行爵士樂歌手MichaelBuble的經典“Home”:‘A/nothersummer/dayhas/comeand/gonea/wayin/Parisor/Rome/butIwanna/go/home/’在醉人的爵士旋律中英語節奏與節奏模式的特征展露無遺。
二、流行影視片段與音感和語調
英語音感是指言語者對語音片段如音標、音際關系、音韻要素等的感知。“語音感知領先于英語語音生成,音感的準確性是發音準確性的前提。”各類經典英美影視流行甚廣,享譽全球,其優秀精彩片段是培養良好音感的最佳語料。從‘WaterlooBridge’、到‘PrideandPrejudice’、從TrueLies到HomeFront;再從PrettyLittleLiars、WhiteCollar到DowntonAbbey、Sherlock等電影、電視劇中都能獲取美妙的片段,展示角色所賦予聲音特質、讓學生真正領會美式或英式口音的無窮魅力。英語語調是其‘語言的靈魂’,‘語音的旋律’。通過特高、高、平、低四級調的抑揚變化,英語語調獨特的傳情達意的語用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MariahCarey5個八度音域現場展示的視頻無疑是英語調高最形象的素材。人類的情感千奇百怪、語意表達更是變化萬千。一般而論,英語語調在靜調與動調間視其句法結構而成較為規則的升降變化。但基于情感,認知,語境等因素,英語語調隨意性的特點較漢語語調更為明顯,與其用若干篇幅進行分析講解,倒不如選用一些視聽說三位一體的動態視頻,為學生營造真實語境,感受英語語調表達喜怒哀樂等自然情感的魅力所在。著名電視節目TheOprahWinfreyShow、TED等都能提供大量妙趣橫生的現實生活語境片段,值得作為語料幫助學生提高有效應用英語語調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電影名;翻譯;接受美學;視域融合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國譯壇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第五次翻譯,自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翻譯的作品數量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被大量譯介。電影的翻譯事關文化交流,而其中電影名的翻譯尤為重要從商業上說,好的片名會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對話。本文欲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把觀眾的接受與欣賞納入視野,對電影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一、接受美學
(一)接受美學的源起和發展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標志是聯邦德國的康斯坦澤大學學者伊塞爾(WolfgangIser)和堯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論和文學史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現象學文學理論,尤其是羅蔓·英伽登的閱讀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理論。接受美學是對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撥。
接受美學審視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作用,這對于當時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來說是相當新的發展。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認為現代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階段,包括浪漫主義和19世紀的文學理論;完全專注于文本的第二階段,如新批評;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中心向讀者的明顯轉向。令人驚異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讀者中,讀者的地位和作用總是被忽略,然而沒有讀者的閱讀,文學文本只能束之高閣,從而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讀者的閱讀過程正是文本顯意的過程。因此,文學的發生,讀者和作者一樣至關重要。
接受美學一經提出,很快成為席卷歐洲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且其影響深遠,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學對文學翻譯的意義
作為一種文學理論,接受美學代表著研究重心向讀者的轉移。因此接受美學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在于,譯者應該更多地關注讀者以及讀者的接受與欣賞。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堯斯從文學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學接受理論,這一理論更多地接受了現代哲學闡釋學的影響。海德格爾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為出發點看待闡釋活動,認為主體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文本的解釋,總是基于其“先結構”。伽達默爾系統地發展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回答了“理解與闡釋”問題,認為對于過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并提出了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的概念。“個人視界”是由闡釋者自身的“成見”出發形成的對作品的預想和前理解;“歷史視界”則是指文本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構成的一種現存的連續性,包括不同時期人們對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闡釋,兩個視界的融合則達成了理解。堯斯吸收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理論思想,提出了“期待視野”的概念。他認為不同的讀者由于其以往的閱讀經驗和際遇的不同而對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視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在該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發生的,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期待視野的變遷,導致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的闡釋和理解的差異。
二、電影名翻譯常用策略
(一)直譯
對原文中意思明確且譯文又有直接對應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譯的方法。如:A WalkintheClouds譯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譯為《教父》,Loveatfirstsight譯為《一見鐘情》,《臥虎藏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譯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譯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譯為《沉默的羔羊》。
(二)音譯
除了直譯以外,還有音譯。英語小說和電影等作品往往喜歡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發生的地名作為題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為專有名詞我們一般采取音譯的方法。“所謂的音譯就是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節、字母和單詞)。音譯代表了翻譯的一個極端,另一極端即是意譯。所有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都介于這兩極之間。因此,音譯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義。音譯一般不用于整個篇章的翻譯。但在翻譯某些具有地方或歷史色彩的詞時,或某些譯語中缺少對應的表達詞語時,才采用音譯。”例如JaneEyere譯為《簡愛》,Tess譯為《苔絲》,RomeoandJuliet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Casablanca譯為《卡薩布蘭卡》,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譯
《翻譯學詞典》認為意譯更關注如何使譯文讀起來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語的措詞不變。電影名翻譯中所采用的意譯大致可以歸納為5種情形。
1.套用譯語典故。典故作為語言和文化中的精華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人們耳熟能詳,因此,翻譯電影名時,如譯者套用譯語中的典故,無疑會讓譯語觀眾倍感親切。例如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運用漢語典故。《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譯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譯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則是套用英語典故。
2.用譯語文化歸化。在翻譯中,譯者用譯語文化歸化原語。如Spider譯為《蜘蛛俠》,就是用譯語文化去歸化原文,令人聯想起漢語武俠小說中的刀光劍影。
3.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譯者撇開原電影名,而在譯名中概括了電影的內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譯為《辣媽辣妹》;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譯為DreamFactory;《花樣年華》譯為IntheMoodforLove;《漂亮媽媽》譯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過年》譯為Seventene Years;《有話好好說》譯為KeepCool;《大款》譯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漢語是一種聲調語,強調四聲八調,這樣的音韻特點決定了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和四字格的表達。運用成語和四字格往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因此成語或四字格的運用成為漢語的行文特點。譯者在英語電影的漢譯中往往喜歡運用成語或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地道、更容易為漢語觀眾接受。例如TopGun譯為《壯志凌云》,Matrix譯為《黑客帝國》,Charles’sAngle譯為《霹靂嬌娃》,GonewiththEiw nd譯為《亂世佳人》。
5.去掉原語文化。由于直譯原語存在文化的障礙,譯者在譯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語文化的辦法,以避開難點,迎合譯人語讀者。如《霸王別姬》譯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點秋香》譯為FIirtingScholar;《紅色戀人》譯為ATimetORe~emr。
三、讀者的期待視野
堯斯吸取伽達默爾的思想,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置于其歷史的視界中。所謂歷史視界就是文本產生的文化語境,然后探索不斷變化的文化語境以及讀者的不斷改變的個人視界之間的關系。因此 ,對文學文本意義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讀者的歷史性的接受,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不是恒定不變、一勞永逸的。理解本身改變了文本并且文化傳統本身依賴于它們被接受的歷史視野的變化而變化。
期待視野認為毫無疑問,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賴于讀者,沒有讀者的參與,作品的生命無以延續。目標讀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作品,相反,他們在解讀作品時發揮了主體性,從而創造了文本。事實上,在讀者閱讀文本之前,他們有著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觀、社會經驗和一定的美學標準,即“期待視野”。這是接受美學的重要原則。
讀者的閱讀經驗構成了期待視野,另一方面,期待視野能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讀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時,他們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這也構成了他們的“視野的變化”,讀者視野的變化也會影響譯者翻譯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譯文要被譯語讀者接受,譯者必須研究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而讀者的期待視野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的,因此,接受美學是發展的理論,而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電影名的翻譯跟文本作品的翻譯一樣,澤者應該研究觀眾的接受,即其期待視野,并且要考慮到觀眾的視野的時代變化。例如,中國電影《臥虎藏龍》被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就是一例。在英語國家,虎和獅象征著勇敢和威儀。如,lion—hearted一詞意為“勇敢”,而在中國,虎被認為是威嚴、權力,龍則代表著吉祥和威儀、權力。虎和龍是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象,因此,藏龍、臥虎在中文中是褒義的。
眾所周知,英語中“dragon”被認為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dragon”詞條的解釋:“dragon(instories)alargefierceanimalwithwingsandalongtail,thatcanbreatheoutfire”。傳統中的龍,如在英國7世紀的著名史詩Beowulf中所描寫的dragon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mol—ster。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龍并不受歡迎,在英語中,CrouchingTiger是褒義,而“HiddenDragon”則為貶義。因此,按照傳統,英文片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是不能傳達原作品的文化內容的,也許還會引起誤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地位不斷提高,加上這2O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已是今非昔比,“龍”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意味著威儀、權力和吉祥,這早已為西方人所了解。因此,西方讀者的“視野”已不同于幾十年前傳統的看法,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變遷。正如這20多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見面已經習慣說“你好”,至于“你吃飯了嗎?”那已是老話了。因此,《臥虎藏龍》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英語觀眾聽起來盡管不地道,但這樣的帶著“中國情調”的電影名不但不會引起西方觀眾的誤解,反倒因其帶著東方的色彩而實現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并不是被西方話語所消解,相反,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得到了彰顯。
? 一些英語電影以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和故事發生的地點作為片名。而中國的文學作品,如電影、故事的題目喜歡用詞或詞組來歸納主旨讓人一看就知道這部作品的內容大意。如果譯者用音譯的方法翻譯此類片名,則相當于“不譯”。其效果一般是不會太好。大多數中國人也不能接受此類翻譯。因此在翻譯這一類作品時,考慮到漢語觀眾的習慣,可以采用歸納主旨的方式來翻譯。如OliverTiwst譯為《奧列弗退斯特》,由于音節太長,跟漢語讀者的欣賞差異太大,很難為漢語觀眾所接受,因而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自生自滅;相反,譯為《霧都孤兒》,既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霧都(倫敦),又點明了主人公的身份,這樣的翻譯因符合漢語觀眾的審美期待而被接受并流傳下來。這樣,譯文視界和漢語讀者的個人視界就融合起來。
但是,音譯的方法是否都會因為不符合漢語觀眾的傳統審美期待,而不予采用呢?接受美學的一個原則是,觀眾是能動的接受者,是可以培養和教育的,接受者的欣賞和趣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不斷地變遷的。如《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翻譯,是先有同名小說、戲劇作品的翻譯。而這些作品的翻譯早已被漢語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名電影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不必另起爐灶。相信在這些小說、戲劇被音譯之初,漢語觀眾也有一個由排斥、熟悉、接受到習以為常的過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接受者的接受過程就是一個視界不斷改變的過程。因此采用音譯這種“不譯”的方式翻譯作品名給漢語觀眾打開了另一扇窗子,讓他們學會以別樣的方式來看待不同于自己傳統的語言和文化。無疑,這樣的翻譯對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翻譯的困境:異質文化的缺失
歸化翻譯(Domestication)是美國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用來指弱勢文化的作品被譯介入英美強勢文化國家時,譯者所采取的一種透明、流利、無翻譯痕跡亦即譯者隱身的策略。這樣的翻譯策略弱化了外語文本對于譯語讀者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韋努蒂追溯他所運用的“歸化”這一概念至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關于翻譯的概念——“盡可能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在上文歸納的電影名的翻譯方法中,套用譯語典故就屬于采用透明通順、完全消除差異性的策略。
地道翻譯法(Idiomatictranslation)是Beekma n&Callow用來闡述《圣經》翻譯的策略,后來被Larson更多地使用來指旨在使譯文讀起來盡可能自然的一種翻譯策略。跟奈達的“動態對等”(dynamicequivalence)相似,它強調譯文對譯語讀者產生的影響要如同原文對其讀者產生的影響一樣。因此地道翻譯法可以定義為:和原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以自然的譯語的形式來表達的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注重的是意義,向譯語讀者傳達原文的內容,而且在表達的形式上力求使譯文讀起來更象是用譯語寫就的文本而不是翻譯。這一類翻譯最典型的要數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中所列。
“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的譯法,“去掉原語文化”的譯法,均屬于擬譯(Adaption/Iimtation)。所謂的擬譯,根據《翻譯學詞典》屬于意譯的一種,主要指譯者為了使原文更適合于特定的讀者或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對原文作了相當大的改動。奈達曾把這種翻譯策略等同于“文化翻譯”(CulturalTranslation),認為這種擬譯不能視作忠實,而Rado則干脆把它歸為“偽翻譯”(Pseudotranslation)。
不管是歸化還是地道翻譯法,或是擬譯法,原電影名經過翻譯后,已經看不到原名的痕跡,而更接近于譯語的表達,或摒棄譯語的文化。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翻譯的困境。但這種無差異的翻譯策略客觀上遮蔽了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ineseRomeoandJuliet為例,就是套用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部作品雖然同為男女愛情悲劇,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非常有名,但除此契合之外,作品所反映的主題不同,所表現的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們產生的語境不同,它們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歸化翻譯反而可能會誤導西方觀眾,用韋努蒂的話來說就是助長了西方的民族中心主義。在這種侵略性的單語獨自、排斥差異、邊緣化異族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譯者不露痕跡地在譯文中刻寫下本民族的價值觀,“從而向譯語讀者提供了在文化他者中認同自己的文化的自戀的經驗”。我們不禁懷疑:譯者是否在推銷這樣的概念:《羅密歐與朱麗葉》具有普世性。
至于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 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也算是運用漢語典故的一種地道翻譯法。對于前者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魯迅的《阿Q正傳》,這部作品除了有文字的形式,還被拍成了電影,國人耳熟能詳。《阿甘正傳》這一譯文既取了Gump的音,又把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人物“ForrestGump”的人生際遇的傳記色彩給表明了,比音譯為《福雷斯特·甘普》的“不譯”不失為佳譯,但《阿甘正傳》太中國化了,怎么也不能讓人把它和獲得1995年6項奧斯卡獎的美國大片聯系起來,相反它的名字很象港臺的搞笑片。而《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譯文則更是離譜,雖然令人“喜出望外”,并且典出坡的一首凋侃老夫配少妻的詩,“既融人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含蓄貼切地體現了劇情”。撇開別的不說,熟悉蘇軾和張先的文壇趣話和那首調侃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只限于少數的知識精英,因此“一樹梨花壓海棠”指的是老少婚配恐怕只有譯者自己孤芳自賞了。這樣的翻譯既偏離原文又讓觀眾搜腸刮肚甚至一頭鉆進故紙堆里也摸不到門,何以達成視域融合?
五、文化傳播與接受:標舉差異,保持文化多樣性
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電影而體現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在電影名的翻譯中得到體現。譯者應肩負起傳播異質文化的任務,同時研究接受者的視界,在翻譯中敢于標舉差異,從而促進跨文明的異質文化的對話。一種文化必須敞開胸襟,接受異族文化的精華,才能保持活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我國翻譯史上佛經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始于東漢延至宋朝的歷時一千多年的佛經翻譯大潮中,中國文化在佛教的沖擊下,幾乎被邊緣化,以至于當時的一些學者如韓愈奮起反抗佛教文化,但中國文化由于以開放的胸襟吸收外來的文化,因此還是經受住了佛教文化的洗禮,結果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并沒有為佛教所吞沒,反而是兼收并蓄,促成了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其實,好的翻譯無異于向觀眾開啟了通向異域文化的視角,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包容文化他者,而不是采用文化大棒打壓弱勢文化。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正如生物多樣性一樣,需要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文化的多樣性,不是一語獨自,而是雜語共生,和而不同。我們倡導的是各種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平等注視和對話。翻譯被認為是文化沖突的場所,在這樣的文化碰撞中,我們采用的策略是什么?是妄自菲薄,向西方民族中心主義者繳械投降,還是高舉差異的大旗,堅守自己文化的陣地?是夜郎自大,“我的祖上比你闊多了”的阿Q精神,還是視異質文明如當年打破國門幾令亡族滅種的堅船利炮?在保留文化多樣性的呼吁聲中,我們該如何作為,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
在對人類未來文化前景的描繪上,以賽義德為代表的后殖民理論給我們以啟示,明確堅持“多元文化主義”: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它們之間只有差異,沒有等級;要倡導一種交流對話和多元共生的文化。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際中本國和異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丟失與扭曲,要想方設法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去除。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研究其語言現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的等級時不少企業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現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比如:“本協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其音節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六六大順,八一八(發一發),但在英語中666卻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發(財)的內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卻是“7”這個數字,比如有一種碳酸飲料叫“seven-up",在譯成中文時似不應譯成“七上”,因為這會使人聯想起漢語中的成語“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譯為“七喜”則較為合適.
又如國產“雄雞牌鬧鐘”原譯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雞”在我國是一種吉祥的動物,‘一唱雄雞天下白”,以“雄雞”作為鬧鐘的商標比喻鬧鐘早上像雄雞一樣喚醒沉睡的人們。但在英語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國理語中則有“一團槽糕”的意思。這種效果恐怕是生產廠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為“金雞牌”鬧鐘,譯為"Golden rooster”則會使中國消費者和國外客戶都能獲得類似的美感。
3.原語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詞語取代
加拿大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在其撰寫的《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這本著作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在書中他還指出“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他的觀點對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原文與譯文語義信息的對等語義信息是基礎,沒有語義信息就不會有風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為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須通過語言的的基本含義體現出來。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假使語言沒有傳遞信息,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談不上了。一般來說風格和文化都是通過語義信息所反映出來的。語義信息包括表層語義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層語義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層語義信息一般是指話語或語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語中的“dry goods”應和漢語的“紡織品”(textile)對應,而不能譯成“千貨”,“干貨”則應譯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國人歷來推薦“東風”,古人詩句中有“東風送暖”字樣,諸葛亮借的是“東風”,上世紀五十年代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的是“東風”牌汽車,而在英國人的心目中,“西風”( zephyr )是溫暖和煦的,這是因為大西洋在英國的西邊,西風從大西洋上吹來,在英國有一首專門頌揚西風的詩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譯成:“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由于英語中西風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們出口到英國的商品,在商標上就應考慮入鄉隨俗。
三、如何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進行文化信息的調整
各國各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作為商務英語翻譯人員便應了解這些差異的存在,通過適當的翻譯達到文化信息靈活等值,要做到這一條,就必須在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當中找一個切合點,就要把兩種語言的文化進行比對,具體體現在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人員必須對文化上的差異進行適度調整,以實現文化信息上的對等,上文提到的把“亞洲四小龍”譯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傳遞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對等。對下列這些情況,文化上的差異似應作出調整,A:原文指稱對象有可能引起讀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稱對象乍一看好像毫無意義,C:譯入語出現“語義過載”現象使讀者不易理解,指稱對象是詞語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觀世界:英語和中文譯文所指事物往往類似,反映出客觀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現象,體現出相同的語言功能,然而,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學,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差異,跨文化交際中這種差異肯定存在,從而使文化翻譯的可譯性產生一定的障礙,語言文化的這種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詞語在英語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對應語,有時根本就找不到對應語,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戶”,“五七干校”等中文詞語在英語中存在“意義空缺”,故其文化負載沉重,翻譯時必須進行文化信息調整,通常翻譯界對漢英詞語指稱意義的翻譯一般采用四種方法,即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音譯與意譯結合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指的是在不違背譯入語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譯入語中完全保留原文語言詞語的指稱意義,由漢語直譯成英語的例子有: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鐵飯碗(Iron Rice Bowl)、紙老虎(paper tigers)、丟臉(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語直譯成漢語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鐵幕)、chain reactions (連鎖反應)等等,有時為了保持原文符號意義的完整傳遞,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例如:“拳頭產品”( fist products),有學者認為,如果把它翻譯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達原文含義,如直譯成“first products”又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比如‘·拳頭產品”直譯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頭產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緊的拳頭,用來指過硬而又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這樣的直譯加注,即對詞語的指稱意譯做了清晰的說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風格,傳遞了近似的語言文化信息。
2.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是翻譯人員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舍棄原文的字面意思,力爭譯文與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一種方法。由于地理、風俗、歷史等差異、各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直譯有時晦澀難懂,有時會引起歧義,有時則不能充分傳達原文的神韻,由此我們只能采取意譯,意譯保留了原文的特點和形式,一般來說意譯可有兩種形式:直接意譯和轉換意譯,直接意譯是指將源語言在詞典中的意思譯為目的語。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話不離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魚米之鄉),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譯成英語為“戶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國星相學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語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譯法的典范。
轉換意譯是指翻譯人員不按詞典中詞匯的解釋釋義來翻譯源語言,而是在了解了該商品的特點并考慮到本國消費者消費心理習慣后采用另一個譯名來取代原名原意,使其與商品的特點有關聯,例如:Walkman(隨身聽),safeguard(“舒膚佳”香皂)、Whisper(護舒寶)、Coca-cola“可口可樂”飲料),Benz(“奔馳”轎車),這種譯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產品的特點及性能,從而引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音譯法
音譯法指的是用音位為單位在譯文中保留源語言的發音以便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以突出l}文主要語言功能的一種翻譯方法,常見的有“humor(幽默)、logic(邏輯)、sofa(沙發)、nylon(尼龍)、sonar(聲納)、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歐)等等。
音譯法看似簡單,卻也有很多講究,翻譯人員在下筆之前似應反復斟酌比較,比如“Benz“奔馳”轎車)本來是譯成“本茨”的但后來采用諧音聯想法,譯成“奔馳”顯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譯商標也須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則是盡量簡短,省去某些非重讀音節,比如將“Rolls-Royce”譯成“勞斯萊斯”,而不是譯成“羅爾斯.羅邁斯”。
如果是中文商標譯成英語,有兩種情況:一是諧音造詞,二是按照漢語拼音,這里須注意如用漢語拼音做商標,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漢詞典,看看英語中是否有與該拼音一模一樣的詞、如有,應該搞清它的詞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與該商品是否適宜?例如,我國曾有一種“芳芳”牌的化妝品系列被譯成“Fang Fang",但“Fang”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思卻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譯和意譯結合法
音譯和意譯結合指的是在英譯.中保留原文的發音同時又體現出原文的指稱意思,是一種兼顧音譯和意譯、諧音又諧意的方法。例如“X-ray”譯成中文是“愛克斯光”,“愛克斯”是字母X的音譯,“光”是ray的意譯,又如“Cambridge”譯成“劍橋”,"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國政府或美國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中英詞匯以及習語存在巨大的差異,例如:中文中的黃色影片在英語里可用bluefilms來表達。Blue翻譯成中文是藍色的意思,和中文中的黃色含義截然不同。好多英語學習者因為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能會用Howoldareyou?來表示對英美人士的關心,或者是在沒得到允許的前提下翻看英美人士的相冊,這些事實上都侵犯了其隱私,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阻礙。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于交際。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當我們與西方人交流時,我們所面對的是陌生的國家文化、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這時交際就不單單是掌握一門語言知識那么簡單了,還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因此,英語學習者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差異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西方文化教學的必然性
不同的民族可能在與大自然的共同斗爭中有相似的經歷或者體驗,這就使得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例如:中文中有“同舟共濟”,英文中有“inthesameboat”;中文中的“藍圖”,英文用“blueprint”來表達。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由于處于不同的地域或者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導致他們對相同的事物和經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英文中的Heisawolf表達的含義是他是一個好色之徒,但不過英語學習者不知道相關的文化背景就會以為“他是一個很兇的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和西方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增強對西方各國的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時,不斷強化英語水平,這也是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和目標。文化的載體是語言。任何一種語言的背后都是某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我們只有了解了語言中隱含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了解語言所承載的真正含義,我們才能夠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目前,由于大部分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過分側重語法、詞匯的講解,而忽略英美文化的灌輸,導致我國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較為低下,對西方文化了解甚少,這是我國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西方文化了解的匱乏,導致英語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敏感度、洞察力和識辨力。例如,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對一名美國女士說Youlookstrong,這種說法讓這名美國女士感覺心里非常不舒服,因為strong這個詞過于男性化,如果把strong改為healthy則表達的更準確,也會讓這名女士感覺很開心。因此不進行文化教學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在交際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解;另一方面,使用中文習慣進行表達,造成語用失誤、交流受阻。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強化英語運用的能力,還要不斷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語言有各種適用的場合。我們要用心體會語言的真實語義,就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什么情形下該說什么樣的話,什么話題是禁忌話題,都和他們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關系。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文化,同時跨文化交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世界正處在全球化進程中,英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相當重要,因為英語學習者只有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含義,才能對西方人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等深有體會,才能掌握地道的英語。
三、西方文化教學的新途徑
西方文化教學的進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首先,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某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有優勢或劣勢。我們在繼承、發揚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了解西方各國文化,以適應時展的需要。其次,英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融入西方文化教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明確語言點以外,還要明確文化點。文化點應主要圍繞影響語義和語用的各種文化因素進行講解,包括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等。教師在課堂上應強化學生語言的運用。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分組會話、分組討論或演劇目等。在進行不同典型話題的語言運用過程中,比如如何問候、表達謝意祝福等,學生會意識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對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敏感度。大量閱讀西方文學經典作品。通過大量閱讀西方文學佳作,學生不但可以了解該作品體現出的某個民族的文化,還可以學會如何鑒賞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應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最后,教師在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之余,還應多組織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舉辦英語晚會、英文歌曲比賽、英文脫口秀、英文話劇、英語知識競賽、英語辯論賽、英美文化專題講座等。但這些活動的組織安排也應遵循一定的規則:英語課外活動應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參加者和主導者;一切的活動要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時間的安排要恰當合理。
四、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傳統的只強調語法、詞匯等的英語教學已經不再適合時展的需要,我們需要對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改革。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想要向學生滲透西方文化,就必須自己先找到相應的文化點,并具備介紹和說明這些文化點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具備扎實準確的英語語言基本功的前提下,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文化,同時也要讓學生不斷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達到用英語交際的正確有效。2.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尤其是培養在課后積極主動豐富西方文化知識的意識,這種意識的提高會增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3.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學任務的決策者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者。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不斷加強對學生西方文化知識的灌輸,并通過制定合適的教學任務和實行可行的改革方案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4.教師要加強研究文化與語言、交際及英語教學工作的關系,不斷豐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教授英語的單詞和語法,忽略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生就會感到枯糙乏味,跨文化交際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再加上我們的學生身處中國,很難有機會去英美國家學習英語和感受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所以教師應盡力引導學生沉浸到英美文化中,最大程度地理解英美文化的內涵。教師的英語教學應針對課本內容和日常交際需要進行,將中西文化共性和中西文化差異融會貫通,從而使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結合。在課堂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盡最大可能在教學中融入英美國家歷史和社會生活全貌,最好配備DVD光盤,通過影像和聲音傳遞文化信息,使語言教學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影像資料應展現英美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這種展示將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在實際場合中的應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設置合適的語境,組織一些可涉及英美國家社會文化層面的分組討論或會話,話題盡量是學生感興趣的,激發他們講英語的欲望。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