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民族文化交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交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族文化交流

第1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橫山馬市;民族文化;互動交流

[作者]凌紹崇,百色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百色,533000

[中圖分類號]C95;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0)04-0144-005

橫山馬市是南宋時期最大的馬市,古稱橫山寨博易場,通稱橫山寨。這是南宋時期的名鎮,位于今廣西田東縣城平馬鎮郊。橫山馬市的興起及繁榮,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有著極大的關系。其所形成的橫山文化,對于宋代以來嶺南和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一、橫山馬市的興起與繁榮

(一)橫山馬市興起與繁榮的過程

橫山寨的得名由來以久。它先于唐朝(公元622年)設立邕州朗寧郡橫山縣;后來到了宋代,設立了軍事行政單位的橫山寨;再后來,在邕州橫山寨設博易場。于是形成橫山馬市。1129年(宋建炎三年)起,朝廷派人在此采購戰馬,宋代周去非撰的《嶺外代答》卷五《邕州橫山寨博易場》說:橫山寨博易場“蠻馬之來,他貨亦至。蠻之所赍麝香、胡羊、長鳴雞、披氈、云南刀及諸藥物。吾商人所赍,錦繒、豹皮、文書及諸奇巧之物。”∞反映了大理國與南宋以馬市為主,開展多種貿易的盛況。時年交易量約1500匹;到1157年(紹興二十七年),購買數量增至3550匹。橫山寨成為當時嶺南及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重鎮,商貿非常活躍,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茶馬大集,也是茶馬古道南路東端起點站。橫山馬市除了官方的馬匹生意,民間的貿易也是十分興旺。據考證,這一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緬甸的一條重要的貿易線路,流通的商品以茶葉、馬匹、鹽巴、瓷器為主,被稱為我國西南的“絲綢之路”。由此,橫山寨成了廣西的貿易中心,商賈云集,興旺繁榮,橫山寨因此而崛起,成為南宋時期最大的馬市。

橫山系今田東境內右江河谷的一座山嶺,延綿數里,氣勢橫亙在河谷平原上,故取名為橫山。清代《方興匯編寫》日:橫山“在州城東南10里,山勢蜿蜒橫烈,故名。”橫山寨就坐落在這橫山山嶺的懷抱之中。橫山寨外城應是南北寬4公里、東西長5公里的范圍。這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區,已經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城市了。橫山寨、橫山寨博易場、橫山馬市從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設置的橫山縣治到宋代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的橫山寨被毀,歷經六百多年,均為右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一定的輝煌的歷史和風雨歷程。

(二)橫山馬市興起與繁榮的原因

橫山馬市所以能夠興起和繁榮,有著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

1、政治因素

橫山寨原為軍事管理單位,因橫山一帶及其周邊戰略地位顯要而聞名。由于局勢原因,當時南宋已不能從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戰馬了,只能轉而求索于西南。宋朝為了鞏固自己統治地位,加強與番國交趾、大理國之間的聯系,在這里設置了這一管理機構,這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是加強中央王朝的統治地位,與番國搞好關系,鞏固國防,安撫邊疆。橫山馬市與橫山寨軍事管理單位有著很大的關系。橫山馬市的形成是在中央王朝與地方政權的貿易發展起來的。中央王朝的需求,促進了地方的貿易發展,同時也促進民間貿易的發展。當時,在廣西設立了三個大的博易場,其中橫山寨的規模是最大的。

從政治上看,橫山寨的設置和橫山馬市興起與繁榮,有利于國家政治的穩定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民族融合,有利于祖國西南邊疆的發展,豐富了中原與面西南邊疆各族的生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有利于邊疆的發展。宋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依智高舉兵反宋失敗后,宋代繼續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糜制,這是中央政府間接統治嶺南這一塊由少數民族所組成的政治區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橫山馬市得到了興起與繁榮。

2、經濟因素

橫山寨是宋朝中國西南最大的貿易市場,是宋王朝和西南大理、南詔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貿易點。隨著橫山馬市發展一直延續至南宋末年。這期間,橫山寨成了西南經濟集貿中心,商賈往來,馬匹、茶葉、日用商品交易日益增長。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交換也隨之興旺起來,加上橫山縣治所在、橫山寨駐兵,人口多了起來,橫山寨便形成了大集市,這是經濟貿易發展的結果。

宋代在這里設立馬市,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馬匹交易市場,從這里運走不計其數的馬匹支援北邊的戰事;云南和廣西都是產茶和馬的地方,是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古茶馬道南路的東起點,當時商賈云集,南來北往的茶葉、鹽鐵、布匹、絲綢等貨物也在此交易,是有名的“茶馬古道”,可以說當時的橫山寨異常繁榮昌盛。

3、文化因素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總是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是經濟的反映,文化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劑。橫山馬市貿易的發展,自然促進了橫山文化的發展。橫山文化正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橫山文化是壯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西南文化的互動交流的結果。民族經濟的融會,推進了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而文化的交流,語言的溝通,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又促進了橫山寨市場貿易的繁榮。

4、地理因素

橫山馬市交通便利,靠近右江邊,是宋代著名的水陸交通樞紐,是邕州通往云南的通道口,南宋決定設馬市于橫山寨是由其交通地理位置決定的。“運馬臨安山十分方便”。從水路上看,自橫山寨東下可達邕州、梧州,經珠江水系又可從靈渠進入長江水系經湘水、洞庭進入中原,江南的商品,下漓江、郁江進入右江,船運到橫山寨;往西沿右江、西洋江、馱娘江可往云南;往南經右江東下拐彎左江可通往交趾。從陸路上看,從橫山寨沿著茶馬古道這條文化走廊,往今廣西德保、云南富寧源源不絕地傳播到西南各地,大西南各古國,如大理、羅殿、特磨道以及黔西面直至緬甸、印度直到西亞,重新開辟了一條中國大西南的絲綢之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后來橫山寨演變成了茶馬古道東端的起點站,進而成為南宋中國一個頗具特色的馬市大集。這與其地理位置都有很大的關系。

二、橫山馬市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過程和發展

(一)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過程

隨著軍事和民間貿易的發展,橫山馬市匯聚了各路人員,中原漢人來到西南的橫山馬市,與當地壯族和西南各民族人民集中在一起,進行了貿易經商,這是一次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機會。在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橫山寨不但成了南宋官方的交易場所,也成了西南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地方。在當時南宋中國,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成了壯族與其他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的見證。大量漢人定居橫山寨及其周邊,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影響了當地土著民族。如宋朝時道教沿珠江流域從湘粵向桂傳播,道士足跡遍布壯族地區,道教在壯族地區進入全盛時期;道教等漢族宗教文化的南傳提升了壯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層次,促成了麼教這一壯族原生性民

族民間宗教的形成。由此可見,橫山寨不僅是壯族古代的經濟繁華之地,也是文化昌盛之都。

(二)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中轉站

橫山寨不僅具有商埠的功能,成為一個茶馬大集外,而且還起到了文化中轉站的重要作用。所謂文化中轉站,就是將先進文化不斷向前推進地方,具有運籌、中介、協調、傳播的功能。據史書記載,“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大理“每賈人到橫山,多市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本草、王叔和胍訣、千金方等書”,可見橫山馬市還是一個重要的書市,漢族文化和壯族文化在這里得到互動與交流,這種互動與交流所產生的創新文化,從橫山寨沿著茶馬古道這條文化走廊,源源不斷地地傳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響了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橫山馬市的交通便利使中原和西南邊疆往來密切,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結果――橫山文化的發展

橫山文化源遠流長。橫山馬市是南宋最大的馬市,同時也是一個文化昌盛之都,這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標志。橫山文化由此而來。可以看出,橫山文化發展包含著幾個特性:即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

1、民族性。橫山文化產生于桂西壯族地區,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壯族文化吸收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種創新文化。融合與交流是橫山文化形成之基石。人們對先進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合我國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優長,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部分,并使之適合時代的需要。可以說,橫山文化正是壯族布洛陀文化、銅鼓文化的再生與發展。壯族的古壯字也正是那時候發展起來的。古壯字亦稱土俗字。興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再如壯族“唐皇調”等音樂曲藝是用壯語演唱的長篇曲藝,唱本有《李旦與鳳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內容多是內地漢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這些長篇曲藝是怎么傳人呢?那是漢族商人、文化人從外地傳入橫山馬市,然后與壯鄉的山歌相結合,成為有濃郁壯族特色的文藝表演形式,長篇曲藝起于宋而盛于明,它是典型的市民文學。長篇曲藝在今田東能廣泛流傳,說明古代的橫山寨及附近的平馬已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市民階層,他們的文化需求直接刺激了曲藝藝術的興盛,使橫山一帶成為壯族文學藝術發達的地區。

2、兼容性。橫山文化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的表現形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橫山文化是一種包容性較強的文化。民族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多方面,其中包括的“和親”、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等因素都在橫山文化中表現出來。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婚姻。在民族文化互動中,婚姻結合的濡染是最長久的和影響是大的。當中央王朝的兵士和中原的商人,由于各種原因,留在邊疆,就會和當地少數民族女子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融合。橫山馬市的興起和繁榮,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有力地加強了中華民族一統。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統一。在精神文化的創造方面,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絢爛多彩、各具特色。各自的民族語言、文學作品、民族音樂舞蹈等,在這里交匯融會,,如產生在橫山一帶的壯族《嘹歌》、《排歌》等鴻篇巨著,就兼容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因素。在長期的交往中,壯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鑄造了祖國的燦爛輝煌的文化。

3、多元性。橫山文化之所以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的典范,是以其有著多元性的特征。橫山文化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有益外來文化,而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比較早的地方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在集市貿易中,壯族與漢族和西南其他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所形成產生的橫山文化自然帶有多元性的特質。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是多元性文化的基礎。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是經濟貿易。橫山馬市正是具有這樣的功能。橫山馬市的經濟文化幅射功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為了發展生產和解決生活之需,壯族在積極與漢族及周邊的其它民族發生了貿易關系,從而在聚居地與其它地方連接的要道處形成了以橫山馬市為輻射的眾多的墟市,馬市貿易刺激了橫山寨及沿途貿易。

三、橫山馬市對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意義

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體現出一定的民族關系。民族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即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接觸、交往的形式及其歷史發展過程的總和。這種關系的影響和作用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語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橫山馬市對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具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民族經濟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認為,社會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關系也將發生劇變,上層建筑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對社會發展起推動或阻礙作用。橫山經濟貿易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我們知道,政治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族經濟的融合。∞這種融合,促進了橫山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個基礎,假如經濟發展得好,可以給文化發展提供有利的物質保障;在橫山馬市的貿易發展中,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藥材和手工業品,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人廣西,對文化、農業、科研、醫藥等方面起了促進作用。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

第2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弘揚 ;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 留學生 ; 體育教育 ;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40-02

文化輸入和輸出的力度差距直接限制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現代價值取向對西方文化的推崇和對本土文化的漠視逐漸侵蝕了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致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后。而目前,來華留學生和出國留學生的規模在逐漸擴大,已經形成了一個文化互動的龐大群體,鑒于對文化傳播的需求,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可以形成文化的雙邊傳遞效應,我們可以將留學生群體作為傳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媒介,采取有效措施使留學生習得我國傳統體育項目,領會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旨在達到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目的。

1.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時代背景

1.1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現狀

1.1.1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淪落與衰頹

當前,西方文化的引進對我國傳統體育的傳承和延續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尤其是現代奧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和現代人生活價值觀念的轉變,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不斷發生交流和碰撞,例如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它蘊涵了我國傳統的民族氣節和深厚的儒學文化,可謂是我國體育史甚至整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1]。然而現代武術在現代西方競技體育盛行的時代,為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地創新其運動形式為適應市場的需要,其競技特征也越來越明顯,逐漸把傳統的武術表現形式創新得面目全非,民間武術也由于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意識形態的轉變而不斷隕落甚至消亡。如松溪內家拳,目前僅于四川一隅茍延殘喘。尤其是作為傳承和發揚文化圣地的高校,更是在競技體育的引領下走上了時尚體育的前沿,象征性的傳統項目開設也僅限于為當代青少年展現武術項目的“花拳繡腿”,其文化的傳遞與弘揚已經從深層開始衰敗。我國傳統體育長期面臨著上至體制政策的忽視,下至百姓萬家的舍棄,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傳統正在衰頹與隕落。

1.1.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融合與變異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衰頹現象是體現民族性格的特質在減少或者消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是文化的倒退,只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滲透和融合。這種融合是一方面積極地傳揚了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地更迭傳統體育的內容和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有些現代元素與歷史特性的悖離,也將導致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產生變異。如 “搏擊”和“散打”等項目, 就是在傳統武術文化中形成的現代傳統體育運動形式,它就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和項目自身的發展而進行的合理演化。融合是傳統體育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保留和發展的重要途徑,變異是現代社會對傳統體育文化無奈變革的需求,其目的都是為了阻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倒,也是促進其繁榮的渠道[2]。

1.2拯救民族體育文化的歷史使命和必要性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又逐漸成為世界矚目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我國產生了興趣,世界各地來我國留學的留學生也逐漸增多,這為我國推廣和傳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機遇和空間,我國應該借此機會,大力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盡力扭轉我國文化傳播的弱勢地位。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必須大力倡導民族覺醒,否則,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不自保,不回歸就預示著湮滅[3]。所以,大力弘揚我國民族精神,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使命已經尤為迫切了。

2.留學生體育教育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預期作用

2.1留學生體育教育在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輸出工作做得還不夠,國際體育界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還很欠缺。所以,我國高校為承擔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不僅要對本國學生普及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更要合理利用本校的留學生資源積極宣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大量招收和培養來華留學生將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同時,有利于加深同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發展民間交流,增進友誼。

來華留學生教育主要是把“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請進來”和“走出去”兩者相得益彰[4]。“請進來”模式是讓來華留學生能夠親身感受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習得我國傳統體育技能和文化;“走出去”戰略則就是有把握讓習得我國傳統文化的來華留學生將我國文化傳揚海外。接收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有利于擴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范圍和力度。

2.2留學生體育教育可以促進我國體育院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教育國際交流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和顯著特點,是國際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的時代潮流,也是促進教育國際化大力發展的有效途徑。留學生教育是大部分發達國家高校教育的重要構件,也是我國高校發展的一大亮點。當前,在教育國際化日益加強的趨勢下,留學生教育成了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加強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辦學規模與層次的有效途徑。來華留學生在規模、層次和水平上,都呈現著良好的發展趨勢,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留學教育和管理模式。我國國家教育部明確指出,中國要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留學生的數量,及這個學校對世界各國留學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標志。建設世界知名大學、增大中國高校與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話語權,是推進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3.在留學生中推廣傳播我國傳統體育具體措施

面對現代社會巨大機遇和挑戰,我國高校要全面推進體育專業留學生的教育事業,使體育類專業留學生工作真正上國際軌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3.1提高對體育專業來華留學生工作的認識

來華體育留學生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戰略影響的體育教育工作。通過加強開展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力度,可以培養中國特色的國際體育專業人才,促進和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溝通和技術交流[5]。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鼓勵和支持我國高校積極創造條件開展體育留學生教育工作,從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戰略高度來看待體育留學生教育工作,在理念和認識上強化大力發展來華留學教育水平。

3.2完善來華留學生教育制度

完善的留學生管理制度和規范的服務機制能夠為工作效率和質量提供有力保證,使我國高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面更加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以提高在世界留學生市場的整體競爭力。這是高校開展留學生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高校走向海外留學市場的前提。

3.3擴大來華留學生的招生規模

生源是留學生教育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學生來源,留學生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我國是體育大國,也是體育強國,我國競技體育具有較強的實力。在現代競技體育領域,有些項目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尤其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更處于世界前列。我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可立足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優勢,將留學生的培養目標放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上,在世界各地大力宣傳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國際留學生生源的“供與需”之間尋求最佳契合點。

3.4優化體育專業來華留學生的課程設置

來華留學生來我國主要目的是學習,我國招收外國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基于這中需求,我國應該在來我國學習的體育專業留學生中開設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課程,以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例如,可以為來華留學生開設傳統的導引、養生學等。

4.結束語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靈魂,在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視域下看我國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其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在華留學生的體育文化習得過程為切入點,論述來華留學生得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文化的習得,以及即將產生的文化國際化效應,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旨在論述如何通過留學生這個聯通世界的特殊團體,達到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汪靈靈.留學生課程設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2012(11).

[2]王霄飛.美國正鬧“留學生荒”赴美留學首次負增長[N].環球時,2004:11-29.

[3]崔慶玲.來華留學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J].教育與現代,2008 ,(3):76.

[4]郭必恒,林凡,周鈞.東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留學生事業的影響及對策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8,(5):48―49.

第3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和排他性,以其特殊性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同文化的和諧發展,才能保證文化的多元化,否則就會喪失文化的多樣性和生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意識更加增強,交流機會更加增多,交流方式更加便捷,交流頻率更加迅速。文化全球化促使各民族的文化沖破國界、意識形態和東西方的壁壘,促進不同文化的溝通、滲透、互補和融合。文化交流的加強一方面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還造成先進文化包容落后文化,使民族文化的發展面臨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通過國內外的廣泛交流,努力實現文化的民族化和全球化,在國內外不斷擴大其影響。現在約有16000多名朝鮮族進入祖國沿海城市創辦企業,8萬多人在那里工作。朝鮮族利用熟悉中國和韓國文化的優勢,引進約達4萬多家韓國企業,約有10萬多名朝鮮族大學畢業生、30余萬名朝鮮族國內大城市韓國企業就職,還有幾千名朝鮮族大學生和部分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大城市就讀。

朝鮮族還利用熟悉韓國文化的優勢,大量涌入韓國。現在除幾千名朝鮮族在韓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近25萬多名在韓國打工。除此之外,還有約8000多名朝鮮族青年在日本語言學院或本科大學讀書,還有二萬多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5萬人在打工,形成約達5.3萬人朝鮮族隊伍。美國也有約達4.7萬余名朝鮮族,除一部分青年攻讀學位外,大部分人在那里的韓國企業打工。俄羅斯約有2萬名朝鮮族,在世界其他國家約有三萬人,他們也在那里的韓國企業打工。

這樣,約占朝鮮族總人口55%的110萬朝鮮族在原聚集區,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實踐,不斷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形成家鄉派文化新集團;約占25%的50萬朝鮮族在國內大城市學習中心文化,形成城市派文化新集團;約占20%的40余萬名朝鮮族在韓國、日本、美國和世界20多個國家學習先進文化,形成海外派文化新集團。盡管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國,但是,通過發達的信息技術,逐漸形成嶄新的、接近世界先進文化的新資源。

朝鮮族文化作為中國一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雖然具有中華文化和朝鮮半島文化的雙重性,但畢竟與中華文化、朝鮮半島文化有不同點。因此,在與國內的文化交流過程中發生一定的沖突,這實際上是邊緣文化與中心文化之間的矛盾。朝鮮族文化在與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的文化發生沖突,這實際上是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之間的矛盾。在文化交流中,朝鮮族努力學習中華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進一步增強邊緣文化功能,并縮短與先進文化的距離。

二、文化的同質化、異質化與朝鮮族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實際上都是異質同體的文化,世界不同特色的文化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共同性,既有依存關系又有競爭關系。這就是人類的文化得以不斷向前發展,繼續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文化同質化是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主要表現在落后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納,比如:多民族國家的部分少數民族被迫拋棄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直接學習中心文化,這是國內文化同質化表現;部分國家落后文化被發達國家文化所吸納,這是地域文化同質化表現;西方文化接受東方傳統文化,東方文化接受西方先進科技、管理經驗以及價值觀,這是世界文化同質化的表現。尤其是在很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西方(主要是美國)文化憑借其先進性和強大的勢力,強行融合弱勢文化,迫使部分民族或者對本民族文化采取淡薄的態度,或者有意排斥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后果。結果造成民族文化日益喪失自身的特征,使世界文化喪失多樣性的后果。

文化同質化和異質化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因此,不同文化的同質化伴隨著異質化。文化異質化實際上是文化的先進性與落后性的矛盾,又是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矛盾。文化全球化實際上是西方文化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輸出。因此,文化全球化只能加劇西方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

改革開放和中韓建交后,朝鮮族利用同時具有中華文化和朝鮮半島韓民族文化雙重性的優勢,約占40%人口進出國內外,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文化交流,在中國56個民族中遠遠占據第一位。他們在國內大城市吸納中心文化,充實中華文化部分,增強其雙重性文化中的中華文化部分。有些人認為因此而造成部分朝鮮族忽視民族文化的現象,是朝鮮族喪失民族文化特征,與中國文化同質化、與民族文化異質化的表現。與此同時,大量朝鮮族在韓國吸納韓民族文化,努力補充其民族文化部分。有些人認為因此而造成部分人忽視中華文化的現象,是朝鮮族文化與韓民族文化同質化、與中華文化異質化的表現。許多朝鮮族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吸納先進文化,以此縮短朝鮮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差距,因此,造成部分人忽視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朝鮮族文化偏向世界文化異質化的表現。

必須弄清楚的問題是,朝鮮族文化本來就是韓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始終具有雙重性。學習中華文化是加強其文化雙重性的表現,不是與中華文化的同質化和民族文化的異質化,同樣,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也加強其文化的雙重性的表現,也不是與韓民族文化的同質化和與中華文化的異質化。學習和掌握世界先進文化,是朝鮮族文化跟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措施,并不是朝鮮族文化的異質化。只要原聚集區、國內新聚集區和居住海外的朝鮮族通過頻繁的往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文化交流,就能夠形成先進的文化資源。

三、文化全球化時代朝鮮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為人類的和平、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世界才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因此,任何民族都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一個民族要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總和,主要體現民族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內在凝聚力和創造力。要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就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加強對外交流,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推進文化創新。

朝鮮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提高朝鮮族文化軟實力,就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朝鮮族社會要進一步提高文化軟實力,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盡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首先,要有開放的視野,不僅要重視民族文化傳統,也要努力掌握中心文化。通過與中心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以達到吸納、補充中心文化的精華,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并充實文化的價值。在掌握祖國中心文化的基礎上,在與韓國的文化交流中努力掌握民族傳統文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繼續增強雙重文化特色。以此在中韓關系的發展中,發揮特色文化優勢,繼續起到重要的媒體和中介作用。

其次,要有跨文化的眼光。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與世界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中,以開闊的胸懷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優點,尤其努力掌握世界先進文化,進一步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充實和發展民族文化。

具有雙重文化特色的朝鮮族文化必將充分發揮邊緣文化的多鐘轉換功能優勢,在區域不同文化之間的疏通、交流和融合過程中,努力起到東北亞和諧文化建設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承律:《東北亞時代與朝鮮族》,《圖書出版博英》,2007。

[3]李振山:《朝鮮族狀況》,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7。

第4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節日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堅持的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3、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意義)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關系)

4、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2)文化傳播的媒介:

①傳媒的形式(略)

②標志 :印刷媒體的推廣

③大眾傳媒的特點和地位: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集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從“走出去”角度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②從“引進來”角度講,有利于學習與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4)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A、通過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多種文化傳播活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文化傳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文化多樣性)

C、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既要有海納百川,,又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

D、堅持正確的原則,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

E、堅持正確的態度。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交流態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課知識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文化是什么?

(1)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形式(繼承性的表現)及 各種形式的影響:

傳統習俗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藝術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的繼承: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為什么---

--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對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今天仍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3、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1) 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 具體要求: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3) 要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

(4)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 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與全盤肯定的守舊主義。

4、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1) 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發展(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綜合認識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

C、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發展本民族文化,繁榮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養上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課知識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實質

1、為什么要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如何進行文化的創新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必須不斷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納百川。

(4)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文化創造要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5)堅持正確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封閉主義”、“守舊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6)要推動文化內容、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個關系

A、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B、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C、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1)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2)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第5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1引言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中擁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因此中職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以四川省藏文學校為例,作為一所“繼承和發展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人才”的中等專業學校,在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應適應社會教育發展潮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2我國教育現狀對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影響

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是以堅持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當今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全面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展開,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文化軟實力。由于我國有56個民族,因此教育也需融合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實現民族認同感,推動民族團結統一,這些都離不開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適應時展潮流。

3中職學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1有效保障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權的穩定,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因此中職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有利于維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社會發展,推動民族文化的融合。

3.2促進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導向、育人及文化交流等多功能,在我國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背景下,中職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理念及價值觀念,推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例如,四川省藏文學校,通過文化傳播的途徑,推動藏族文化的傳播,提高民族認同感,也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

3.3增強國家競爭力

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若想提高自身競爭力,必須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使全民族樹立正確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號召力與吸引性,增強國家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提高國家應對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競爭力。

4中職學校是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4.1課堂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

一方面,課堂教學中,中職學校應重視社會形勢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將社會形勢與政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四川省藏文學校弘揚國家所提倡的民族精神,將文化交流與融合融入教育,與社會形勢發展相適應,并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一次創新教導學生更多關注社會問題,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更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統一。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中職學校通過這一創新,使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例如,四川省藏文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讓學生獨立思考,體會藏族與其它民族的文化差異,感受多民族的文化特點,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思考與理解,更能增強民族凝聚力。

4.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首先,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用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無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解決生活中的疑惑。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學生。其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離不開對情感的投入,即是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生活化。借助情感因素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進行多種角色的換位思考,使問題更具形象,更加直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四川省藏文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藏民族的良好的風俗習慣、人文特點,以及時事熱點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增加學生生活情感。

4.3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化,拒絕刻板化深入

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活動當中。增加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環節,它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培養品格,樹立價值觀。以四川省藏文學校為例,開展藏族文化教育時,可以適當安排外出實踐活動,增多學生接觸其它民族文化的機會,讓學生深入地設身處地地了解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5結論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優秀的中華傳統精神文化的傳播,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及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民族團結起來,形成價值共識的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參考文獻:

[1]鄒煥英.論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創新[J].學周刊,2013,(12):16.

[2]趙定武.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6):154.

第6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 海峽兩岸;傳播;交流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2-0037-02

隨著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不斷完善,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閩臺地方媒體傳播也在不斷提高視野、更新觀念,以新的理念、新的舉措來展示傳播的新規律。

1 打造宣傳氛圍 文化交往日趨熱絡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情牽一線,民族文化的發展深深影響著兩岸人民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隨著海西經濟區的建立,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熱絡。

福建沿海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臺灣現有2300萬人口中,有1000萬多祖籍地在漳州。近些年來,臺灣幾個執政政黨的領導如連城、江丙坤、王金平等也大都來過祖籍漳州。漳臺兩地血脈相承、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如今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交往范圍不斷擴大。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開啟了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談判的先河,促進了兩岸交流的蓬勃發展。隨著閩南地區“花博會”,“農博會”的舉

辦[1],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渠道越加敞開。

1994年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團首次赴臺和金門演出,實現了祖國大陸文藝團體入臺演出的突破;1995年廈大校園創辦祖國大陸首家臺灣書店,開始了兩岸圖書交流;泉州以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依托設立欄目報道;莆田大力挖掘“媽祖文化”的內涵。兩岸媒體注重培育和提煉區域文化和時代精神,形成“開明、守信、開拓”等內容為核心的新文化,增強了兩岸文化建設氛圍。閩臺兩岸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和“青年大學生歌手夏令營活動”,尤其是近年不斷舉行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兩岸南音展演、元宵節焰火晚會等等多項重大文化活動,使大陸和臺灣同胞加強了對互動互信的理解,感受到同胞一衣帶水的溫馨。

隨著兩岸交往的不斷深入,兩岸地方媒體不斷開拓創新。繼2006年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與中央電視手同臺灣TVBS電視臺合作開展《海峽西岸行》大型電視直播系列報道之后,新聞傳播基地日益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橋梁和熱土。2007年至2008年,海峽衛視又與臺灣東森電視臺合作攝制《福建行?海峽情》二十三集大型電視系列片。該系列片大量運用了東森攝制團隊拍攝的臺灣民眾的生活活動與各種文化景觀,在后期制作中,融入大陸朱子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海絲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土樓文化、惠女風情等別具特色的記錄寫實,以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全面展現八閩秀美山川和社會新貌,在臺灣島播出后反響熱烈。

2 搭建平臺 著力提升兩岸傳播力度

隨著兩岸交往的增多,各類節目在雙方媒體的播出次數增加,提高影響力。漳州電視臺的《木偶戲》、《漳臺血緣》等專題片加大對臺資、臺商在大陸的跟蹤報道,不斷提升對臺傳播力度。有學者指出,構建兩岸傳媒共同市場是兩岸傳媒的責任,讓臺灣了解到大陸的現實,讓大陸了解臺灣真實的風俗人情,從而實現兩岸信息流的形成,為兩岸的資金流、人員流提供強有力的資訊保障。總體上來說,[3]近年來海峽兩岸的媒體交流特點有三:

1)多媒體合作。近年來不斷舉辦了“中國百家城市電視臺論壇”、“海西地區城市電視臺合作論壇”、“海峽論壇?兩岸影視制作業峰會”等規模大、影響面廣的廣播影視交流活動。2009年,漳州市在協辦第二屆“海峽論壇”中,充分借助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繁盛的積極因素,把主題定為“傳承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合作發展兩岸影視產業”。海峽兩岸100多家傳媒機構、400多名代表參加本次峰會,業內學者分別就兩岸影視合作、影視制作和交流合作進行研究,有效地推動兩岸影視合作向縱深發展。

2)多渠道開發。福建人文旅游資源豐富,[2]在節目的宣傳傳播中,兩岸媒體采取多元化傳播,通過新聞、專題紀錄片、公益宣傳片等節目開展全方位宣傳報道,同時整合各方面的欄目進行海峽兩岸的互動互信的交流傳播。如今在漳州的臺商及其家屬已有二萬多人,《閩南風》欄目的系列節目《臺商在漳州》播出后,印制成光碟及宣傳冊,讓臺商把自己在漳州的創業歷程和生活情景帶回臺灣,在企業界、親友間播出,讓更多的臺灣同胞感受到濃濃的鄉情與親情。

3)多欄目報道。“開漳圣王”文化,作為一種祖根文化,每年吸引臺灣三百多座“開漳圣王”廟的數千名成員前來尋根問祖。從首屆“開漳圣王”文化節舉辦以來,臺灣同胞神廟宗教團體赴漳開展民間信仰活動逐年繁盛。漳州電視臺二頻道和《閩南風》欄目、《這方土地》欄目充分利用這些節慶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和專題制作,有效地促進了兩岸文化傳播與交流。《漳臺合作譜新篇》對漳浦臺灣同胞科技創業園進行跟蹤報道,“臺灣農民大陸當官”等新聞來不斷豐富欄目的服務內容,擴大宣傳的有效度和影響力。

福建沿海擁有山、海、僑、臺、特等諸多方面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廣闊發展的空間,也為媒體傳播創造了有利的

時機。

3 挖掘內涵 深化輿論引導親和力

經過多年的交流活動,兩岸媒體不斷增強了互信和了解。各媒體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爭取,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創雙贏,促進祖國統一,造福于兩岸人民。

3.1化親和力

隨著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斷發展,漳州電視臺在積極擴大臺商在漳的創業過程和生活環境的追蹤報道中,2007年與臺灣東森電視臺、中天電視臺、年代電視臺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加強與臺灣影視新聞界的交流與合作。在近兩年的合作過程中,《閩南風》、《兩岸看點》等欄目通過對兩岸歷史典故、人文藝術、時代變遷等內容的挖掘,有效地展開對相近風俗人情、語言思維以及共有文化心理和審美趣味的體現,進一步濃厚了兩岸人民情感認同的紐帶。

大型閩南文化專欄《閩南風》百集節目通過CHTV播出終端在臺灣播出,受到臺灣民眾的喜愛;百集《薌劇?歌仔戲》、《漳臺血緣》和大型紀錄片《林語堂》、《漳臺閩南語歌手大獎賽》等,在海峽兩岸各媒體展播,擴大影響,對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兩岸文化的互動互信,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學者們指出,我們倡導建立兩岸傳媒共同市場的愿景便是兩岸傳媒在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下,“極力開掘、闡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尋求兩岸新聞理論實踐的共生地帶,達到相互溝通與兼容,強化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一體感。”[3]

3.2立足品牌

在不斷延伸拓展兩岸關系的交流報道中,媒體只有進一步調整思路,加強對節目頻道的準確定位,以新思路培育新品牌,迎接新挑戰。在宣傳報道中媒體應該將承擔的社會責任寓于其中的。近年來,通過對臺灣同胞節目的交流和吸納,漳州電視節目《閩南風》、《兩岸看點》、《這方土地》等不但擴大了自身的傳播版面還充分擴大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評論深度,有效地推動品牌建設。

3.3打造精品

深入研究兩岸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需求,從新的更細的專業方向起步,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加強創新、打造節目精品。

為了把每一個好題材做好、做透,并在播出時能夠體現策劃意圖,欄目組在拍攝、剪輯、編排等每個環節都做了精心策劃和編排;在專題節目制作中,充分發揮了電視語言的長處――視覺震撼,大量運用了現場環境聲、人物對話、現場細節等;后期充分使用文字、圖表、特技等手段,進行有力的補充和完善。海峽兩岸文化同屬于中華民族文化,但又各具特色。在紀錄片的錄制中,兩岸媒體立足于閩南文化的角度,就是架設好兩岸交融匯合的橋梁。[4]漳州電視臺在對臺對外節目制作中,不斷深化欄目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內涵,擴大傳播效果,為兩岸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架設了商機,搭建了平臺,在兩岸人民的交流中讓人感受到家的溫馨,為進一步海峽兩岸文化的繁榮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媒體如果能建立互信,盤點資源,開闊眼界,無論對營造兩岸的和諧輿論,還是對弘揚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培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方面都有先機之利。

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日益熱絡,兩岸人員往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大三通”讓兩岸直接往來更加便捷的同時,也為閩臺日益頻繁的媒體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更多機會。近年來,赴臺訪問團不斷擴大,兩岸經貿合作水平不斷加強,文化交流日趨密切。海峽兩岸新聞媒體只有秉持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的社會責任,來維護和發展兩岸地方傳播的交流,進而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的復興和發展,構筑“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謝郁.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5-06.

[2]連心豪,鄭志明主編.閩南文化叢書:閩南民間信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1-101.

第7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面對民族文化藝術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的民族藝術館,應要明確新時期發展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建立新藝術館理念,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為保護、創新、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一、民俗傳統的文化藝術需要積極保護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民族民俗文化藝術。這些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真實地反映了本民族群眾的內心情感、道德理念、文明成果,現已深深根植于廣大群眾生活之中,滲透在群眾的生產生活各方面。為此,民族民俗文化最易于本民族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愛護,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民族藝術館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載體,把那些傳統優秀的、廣為流傳的、健康有益的、群眾愿意參與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經常性地組織起來,既可以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可以弘揚民族精神,還能有效地保護和繼承民族民俗文化。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需要不斷創新

保護傳統和文化創新并不矛盾,民族文化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生存和發展。創新和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必須依托歷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繼承和科學揚棄,來創造和熔鑄既有豐富歷史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色并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新文化。我們朝鮮民族藝術館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新需求和群眾文化市場多樣化的新形勢,對風格獨特的朝鮮族文化藝術進行不斷創新,提升民族文化藝術的凝聚力、創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

在民族特色文化藝術的創新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文化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要求,把朝鮮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有群眾基礎的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檔次,進行藝術再創造。

三、民間優秀的文化藝術需要互相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已開始融入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期。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的交流是人與人心靈的對話和溝通,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是世界潮流性的價值取向。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要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才能不斷升華,不斷繁榮、不斷發展。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只能導致民族優秀文化的喪失。只有敢于和善于吸取,融匯世界先進文化的優秀成果,才能推動民族文化的新發展。我們朝鮮民族藝術館發揮民族優勢,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大膽開辟了和韓國、朝鮮的國際文化交流新路子,廣泛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交流。通過國際民間文化的交流活動,既豐富了廣大朝鮮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營養,又激發了民族的感情,推動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

四、地方特有的文化藝術需要有效開發

第8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1、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的,在1990年加拿大召開的全球環境與產業大會上第一次明確將旅游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旅游資源的管理應當既滿足經濟、社會和美學的需求,又維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此后,很多學者對該定義給出了進一步的詮釋和見解。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對民族文化旅游的理解,本文認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應該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西方發展理論里廣義的發展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并向信息社會變遷的過程。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而不是抑制發展。這一發展觀首先強調經濟發展是一切社會實踐的物質基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不能因保護文化傳統而取消經濟增長,主張經濟發展不僅包含經濟數量的增長,而且包含經濟質量的提高。肯定了少數民族地區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和發展優勢,實現脫貧致富的策略。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第二,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持久性發展。也就是說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過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民族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定民族的文化、習俗、社會生活景觀為吸引物的一種旅游形式。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來源于其特有的“人地系統”。只有在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這個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才可能成為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前提謀求發展,要充分考慮環境、社會、文化、資源的可獲得性以及承受力,又要保持民族地區環境系統和文化的完整性。第三,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發展。這里的公平發展有兩個維度,即時間和空間。時間上主要指發展機遇上的代際公平,也就是在不損害文化、自然生態持續的前提下,既滿足當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自身旅游需要能力。空間上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形成的,各種文化地位是平等的,都有社會經濟、文化保護發展的機會。

2、文化自覺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

2.1文化自覺:民族文化保護理論的提出

文化自覺是先生1997年在北京大學提出的。他認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以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2]。文化自覺既包括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楚自身文化的誕生、形成過程,了解自身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了解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包括各文化主體對世界文化及其多樣性的認識和了解,能主動地與他文化融合,根據時展的需要,重新建構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傳承。對于民族文化保護來說,首先,只有文化主體在了解自己文化起源及歷程的基礎上,認識當下生活其間的文化特質與美感,才能對自己所處文化產生認同、欣賞自己所處文化。其次,為了更好地認知自己的文化,必須理解所接觸到的其他文化或文化類型,辨清自身文化在他文化中的優勢和不足,與不同價值觀的文化群體在接觸、交往時,能夠容忍、理解他文化;其三,無論是辨清自身文化還是他文化,其目的都不是為了“復舊”或者“他化”,而是要滿足現實的文化建設需要,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現代詮釋,使其不斷更新與發展。

2.2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自覺的動力

旅游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凸顯、增強旅游接待地居民原有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尊感[3]。旅游的介入使旅游目的地道路與基礎建設得到發展,提高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同時民族旅游開發帶動了當地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的交流,當地居民意識到其文化的獨特性和經濟價值,可以利用豐厚民族文化實現其良好社會經濟效應。這個過程加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及認同感,產生文化自覺。并將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旅游區的文化。隨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對自身文化認同感的增加,對自身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的深化,以及對自身文化發展特色和趨向的預測,當地居民能夠根據外界信息與自身資源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增強其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積極投身于文化重構和文化價值再造的活動中。

3、結語

第9篇:民族文化交流范文

[論文摘要]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目的地的各方面產生影響,旅游地文化變遷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它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旅游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本文探討了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原因、表現形式,并提出了使旅游地文化能夠良性變遷的方法,以期對我國的旅游接待地尤其是民族旅游地區提供一定的指導。

文化變遷,是西方人類學理論學派提出的理論,起源于人類學家對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與外界文化接觸的研究,是人類學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于文化變遷的研究視野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并應用到了旅游業上。隨著旅游的發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閉塞的旅游地,給當地的文化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帶來的異文化沖擊下,旅游地文化變遷從物質層面開始,逐漸滲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層面,最后促使整個旅游地民族文化趨同于現代化城市文化,導致許多傳統文化遺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這些即將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可能導致當地旅游業的蕭條甚至停滯。因此,從文化變遷理論出發,研究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動因和策略選擇,不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護的需要,也是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文化變遷與旅游地文化變遷

人類學家認為“文化變遷”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過文化內部的整合而出現的有別于過去的文化形態,表現在技術、工藝、食物、服裝等方面,包括價值觀、習慣和社會關系。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則常用“社會變遷”來指代非物質文化的變化,其中包括價值觀、習俗、制度和社會行為。本文所指的文化變遷側重于指較為明顯的變遷——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化變遷。

基于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旅游地文化變遷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在多種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勢差的客觀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較多地“流向”目的地,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地影響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發展成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會文化形態。文化變遷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變遷,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文化變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于暫時的文化變化,當暫時的文化變化逐步改變原有的文化形態,就產生了變遷。

二、旅游地文化變遷動因分析

在現代社會,旅游業發展所產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導致旅游地文化變遷的最主要動因:

1.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接觸的不對等性

一般情況下,旅游者與接待地居民的接觸是短暫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個接待地的逗留時間是短暫的,與當地居民實際接觸的時間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他們所接觸到的多為旅游接待人員,雙方分別扮演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角色,旅游者難以通過旅游企業工作人員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但是對于旅游地居民來說,他們接觸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體,是長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體的直接或間接接觸。所以說,盡管旅游文化傳播和交流是雙向的,但卻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給接待地帶來的影響遠比他們接受接待地的影響大的多。

2.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觀地說,區域間的文化傳播無淪采取哪種傳播形式,都是以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向較后進的地區傳播為主導的。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或地區游客所攜帶的強勢文化的沖擊,在文化交流融匯中更多地居于一種被動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一個在休閑,另一個則為這個有錢的休閑人忙碌;一個在臺上表演,另一個則在臺下欣賞、拍照、錄像,雙方形成一種明顯的非對稱性關系。由于經濟上的不對稱,使旅游活動變得不單單是旅游經歷的買賣,還會給當地人帶來金錢等觀念的改變,從而使當地人改變自己去迎合游客,淪為“被旅游者”,影響到當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認同,然后在不知不覺當中慢慢地發生文化變遷。

3.文化傳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區間的擴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范圍會較一般情況有很大的擴展。旅游地為了招徠游客,必須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價值取向相悖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但出于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就會有意識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虛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虛意接受”的東西便會逐漸擴散,潛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發生變遷。

三、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具體表現

文化的變遷是永恒的現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見,摸得著,而有些文化現象,是在深層發生變化的。一般說來,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而從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一般說來總是制度首先變遷,其次是風俗、民德,最后才是價值觀。

1.物質文化變遷。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顯的數量結構或物質形態的變化。直接由于旅游業發展而引起的生計方式、居住習俗、生活方式等的改變,都屬于這一類變遷。例如,九寨溝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絕聞名于世,其內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傳統的手工藝為生;1984年九寨溝對外開放,部分居民開始經營旅游業。至2002年,景區內居民都徹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從事旅游經營或與旅游相關的工作。

2.非物質文化變遷。指因旅游活動產生但無法觀察到其直觀的物質形態的變化。由于旅游的發展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旅游地居民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都屬于非物質文化變遷的表現。例如,四川與云南交界的滬沽湖地區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母系文化。改革開放后,摩梭人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滬沽湖很快成為旅游勝地。外來不同文化形態人群與當地人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對摩梭母系文化產生了沖擊,使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婦女在家庭中的傳統地位開始下降,出現固定專偶走婚,家庭管理實權開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變遷的策略選擇

眾所周知,旅游業發展對旅游地文化變遷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變遷,從而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不變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外在表現形式,擴充文化傳承媒介的種類和數量,使傳統文化得以永久延續。也可能使文化負態變遷,使其嚴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個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積極方向還是向消極方向變遷,文化變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變遷才能持續吸引旅游者的到訪。綜上分析,為了實現旅游地文化的合理變遷,促進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強旅游業的宏觀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在旅游業發展初期的規劃、引導以及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工作,規范文化旅游產品市場的生產和消費行為。針對目前旅游市場上少數為謀求短期利益的生產者生產劣質文化產品、破壞傳統文化、損害旅游者利益的行為,要積極進行監管查處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區內部建立起傳統文化自我建設長效機制,增強旅游地合理開發、生產及創新的自覺性。只有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和管理職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規,加大對發生消極文化變遷現象的旅游社區的引導監管力度,才能保證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強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覺性。一個民族沒有“自我”的概念,就會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覺缺失的民族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這樣,本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就無從談起。當然,強化文化自覺,并不是主張文化中心主義,而排斥其他文化,關鍵在于與它文化接觸、交流的時候,本民族成員如何實現文化自覺,取其精華,排其糟粕,真正做到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

因此,要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現“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為;并且要鼓勵接待地居民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文化鑒別能力,以自覺吸收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東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強文化交流,實現文化補償。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區域性決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類歷史的前進,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于任何一種傳統文化而言,擁有文化輸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機制,方能獲得文化補償,贏得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延展”。歷史上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動,如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國各民族文化內部交流、互動的同時,還廣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華內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蕩,實現文化整合和創新,才締造了有容乃大的中華文化,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交流的平臺作用,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寬范圍,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強民族文化發展的宣傳工作,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來擴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現并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促進民族文化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swag台湾在线|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人妇三| 福利视频免费看|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欧洲吸奶大片在线看|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 99ri国产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老师免费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国产欧美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2018狠狠干| 毛片免费观看网址| 妓女嫖客叫床粗话对白| 啦啦啦啦在线直播免费播放|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欧美性色黄大片www喷水| 夜夜高潮天天爽欧美| 免费看片免费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日本哺乳期xxxx丨|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亚洲1234区乱码| 老婆~我等不及了给我| 成人福利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