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無線通信范文

無線通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無線通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無線通信范文

關鍵詞:MIMO OFDM 信道衰落 信道容量

中圖分類號:TN91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11-0028-02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于通信早已不再滿足簡單的通話要求。現代移動通信業務種類繁多,在國民經濟中服務和戰略作用日益明顯,而且面對日益匱乏的資源如何建立更高效、安全、快捷的移動通信系統迫在眉睫。MIMO技術以其高效的信道容量和頻率利用率將成為下一代移動通信重要技術,MIMO-OFDM系統更是作為新課題被廣泛研究,但是MIMO-OFDM系統同樣存在信道衰落以及多普勒效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MIMO-OFDM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還需要更多的參與和研究。

1 MIMO的概念及特征

多輸入多輸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術是一種新型無線通信技術[1],最早由馬可尼提出,它通過使用多個發射天線發射基帶信號并且在接收端使用多個天線接收信號的模式,使信號更大范圍內有效傳送,在合理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同時提高了系統信道容量,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近年來,對MIM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統信道編碼技術及信道估計算法研究,包括信道編碼建模分析以及自適應信道估計技術等等。

如圖1所示,MIMO系統采用分立式的多天線發送和多天線分集接收技術。其過程為在發射端通過空時編碼技術將信源進行編碼,從而信源信號分解形成個子信息流,=1,2,……。通過MIMO系統傳輸系統,nr個子信息流分別通過多個天線發射,天線之間避免相互干擾,互相獨立的空間分集發射,然后經MIMO系統無線信道傳輸之后在接收端由個接收天線接收,經由空時譯碼后得到信號。

我們知道香農公式給出信道容量的定量計算式(1-1):

(1-1)

顯然,MIMO系統中由于發射信號數據被分割成多個子數據流,其信道容量會隨著子數據流的增加而增長,其容量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1-2)

其中,Nr表示子數據流的個數,從公式(1-2)看出,相同信噪比下,MIMO系統成倍提高了信道容量,技術優勢凸顯。

2 無線信道的基本特性

無線信道是無線通信系統的傳輸管道,在無線通信中信道傳輸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無線通信系統的優劣。而且對于MIMO系統而言,多輸入和多輸出天線的加入本身增加了傳輸信道的負擔,同時發射端和接收端的傳播路徑變得尤為復雜,而且無線信道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無線信道為基站天線與移動臺天線之間的電磁傳播路徑,其衰落特性決定著通信系統的優劣。根據不同的特性,衰落一般有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3]。前者主要由于障礙物阻擋、路徑損耗或天氣變化引起的;相對而言,小尺度衰落產生的原因更為復雜,包括移動終端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下產生的多普勒效應,以及移動臺附近的散射引起的多徑信號在接收端串擾,使得接收端信號變化加大。

2.1 時間選擇性衰落

我們知道,發送端和接收端的相對移動會產生多普勒效應,發生多普勒效應時接收端的信號頻率會發生變化,多普勒效應會受到相對運動速度影響,若發送端相對運動方向與其發生信號傳播方向夾角為,則接收信號的頻移可用以下公式(2-1)表示:

(2-1)

其中為光速,顯然當時,多普勒頻移達到最大,此時公式2-1可以寫成式子(2-2):

(2-2)

在MIMO系統中,當多普勒擴展帶寬大于基帶信號帶寬時,信道出現時間選擇性衰落[4]。我們用信道相干時間來描述衰落與多普勒頻移的關系表達式(2-3)為:

(2-3)

定義為信號碼元周期,當相干時間時,即在一個碼元周期信號會經歷多次不同的衰落,此時信道會出現快衰落特性。

2.2 頻率選擇性衰落

大多數情況下多徑衰落受到碼元周期影響較大,我們可以在時域上通過碼元周期和最大多徑時延來分析多徑衰落:

若,即一個碼元周期內信號不能被完全接收,導致相鄰碼元產生串擾,此時信道出現頻率選擇性衰落;

若,即一個碼元周期內信號被完全接收,多徑帶來的影響被抵消,相鄰碼元沒有干擾,此時信道是頻率非選擇性衰落。

從頻域上分析這種衰落特性,若相干帶寬用表示,我們可以通過式子(2-4)來對相干帶寬進行近似數量分析:

4 MIMO信道容量分析仿真

通過對MIMO-OFDM系統進一步了解,并且對其信道信號進行算法分析,通過MATLAB來對MIMO-OFDM系統中天線數量、信噪比以及信道容量參量進行仿真分析。

在信噪比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信道容量也同樣可以得到增大,在一定范圍內,在不增加信號發射功率的情況下,增加天線數量可以將信道容量線性增大,通過MIMO信道將有效地提升信道容量。因此,MIMO信道技術可以緩解由于多普勒效應或者多徑干擾對傳輸信號衰落的影響,提高整個系統傳輸過程中信噪比。

5 結語

移動通信的高速持續增長勢必加快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的發展應用更需要長期不斷的努力。在頻譜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MIMO作為未來無線通信關鍵核心技術,在頻譜資源利用率上有著巨大潛力,MIMO必將在未來移動通信中擁有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唐,張杰.基于MIMO的對流層散射通信信道損耗研究[J].計算機科學,2016(3):15-17.

[2]楊中豪,王瓊.一種基于協方差矩陣的MU-MIMO干擾消除算法研究[J].電子技術應用,2015(12):79-81.

第2篇:無線通信范文

    無線通信是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進行數據的傳送。這種通信方式主要包括微波通信以及衛星通信。微波是一種無線電波,這種電波傳送的距離可以達到幾十千米,微波的頻帶也是很寬的,通信的容量很大,這樣可以滿足一般的通信要求,進行數據的傳送。因為微波通信距離為幾十千米,在進行長距離通信的情況下,為了能夠確保傳送的正確率和速度,需要每隔幾十千米建一個微波中繼站,方便微波的傳送。而相對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傳送距離要相對的長,這種通信主要是利用通信衛星作為衛星通信的中繼站,在地面上通過多個移動體之間或者說地球站之間建立起微波通信,進行數據通信聯系。這種通信方式傳送簡便,但是傳送距離相對較近,所以速率較慢,并且無線通信依靠電磁波通信,會在傳送數據的同時造成輻射,對身體產生影響。

    二、有線通信與無線通信對比研究

    通過上述的講解,可以清楚的看到有線通信方式及特點與無線通信方式和特點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人們對這兩種通信方式最直觀的認識就是兩種通信方式的外觀,有線通信是有線的,而無線通信是單個設備,沒有線。無線設備的研發成功比有線較晚,但是科技含量要比有線設通信高,更加新穎,不過無線的研發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有線通信的基礎上逐漸研制成功的。在社會各個行業領域,包括日常生活,有線通信與無線通信目前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說在高鐵行業,無線通信占領主要市場,因為高鐵動態運行的特殊性,無法建立固定的有線設備;而在通信領域,比如網絡領域,有線通信占領主要市場,尤其是家用寬度、家用電話,有線通信的穩定、無輻射對于家庭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兩種通信方式利用各自的優勢,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對于兩種方式的選擇,也是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擇。對于有線通信技術來說,因為它能夠提供非常穩定的信號環境,抗干擾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并且對人體輻射很小,因此可以應用在人員較集中的區域,比如家庭、辦公室等地方。而對于一些特殊的環境,比如地鐵隧道運行,高鐵運行,城市網絡覆蓋,這個時候,無線就會顯示出自己的獨特優勢,無線通信可以利用發射塔,對于這些特殊環境,可以有效的進行數據的傳送,方便了出行和城市建設。

第3篇:無線通信范文

關鍵詞: 移動性;頻率資源;信道容量;代價函數

目前,5G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已初見端倪,相應的頻譜需求預測研究也同時展開。這一輪新的頻譜訴求,主要是針對即將召開的世界無線電大會(WRC15)。設備制造商和系統運營商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未來頻譜需求進行研究判斷,希望能夠在WRC15上為未來的5G系統爭取更大的頻譜空間。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到2020年左右,移動通信系統需要新增帶寬1~2 GHz。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馬可尼時代,無線電成為可用的遠距離通信技術,早期的頻譜使用并不是問題。實際上,對于頻譜資源的爭奪是近10多年來的事情,并且還伴隨著移動通信系統的廣泛使用而變得愈演愈烈。

作為移動通信系統的用戶,真正需要的是終端和系統所傳輸的信息容量,而并不直接關心所占用的頻譜帶寬。所以,對用戶和系統運營商而言,頻譜需求是現象,容量需求才是本質。

電子器件和終端設備的技術進步、功能提升和價格下降,參與無線通信的人群持續增加、無線網絡提供的業務更加豐富,都是頻譜需求愈演愈烈的推動因素。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一直有效,半導體工藝水平何時進入發展的平坦區尚不得而知。即便摩爾定律不再有效,器件和設備的制造成本還會下降。所以,流量需求的持續增加應該是常態。

頻率的自然屬性,決定了適用于移動通信的頻譜供應不可避免地將要進入平坦區。需求持續增長,供應卻趨于飽和,其差距的增長就必然地不可避免。通過改進無線傳輸技術而提高頻譜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一差距,但按照香農信息理論能夠提供的新增容量畢竟有限。所以,必須認識和揭示其中趨勢性的基本規律,以求改變依賴頻譜的容量增長方式。

無線通信與有線通信都是傳輸信息的有效方式。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用戶使用無線通信系統的地點沒有傳輸線纜的約束,而且可以移動,從而獲得最大程度的靈活性。然而,用戶在獲取無線通信靈活性便利的同時,需要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因此,文章從無線通信與有線通信的特征分析入手,提出移動性代價模型,從代價的角度分析移動性與傳輸容量之間的轉換關系[1]。

1 無線信道與有線信道

無線信道與有線信道的共同屬性,都是提供信息的傳輸通道。信道特征的差異完全來自于傳輸介質。有線通信的傳輸介質是線纜,通常采用玻璃纖維、金屬材料等材質制作而成。無線信道的傳輸介質是自由空間,在非真空的環境下會受到大氣、水汽和塵埃等因素的影響。與傳輸距離相比,這些因素的影響比較微弱,在后續的討論中予以忽略。

有線信道傳輸容量大,信道狀態穩定,路徑損耗低。無線信道傳輸相對容量較低,信道狀態受環境的影響很大,路徑損耗低大。所以,信道的差異是無線通信與有線通信差異的根源,見表1。

無線信道除了具有反射、散射、繞射、多經疊加和時變等特性外,與傳輸距離相關的路徑損耗是影響信道容量的主要因素。在自由空間的大尺度衰落下,傳播路徑損耗為

2 移動性代價模型

無線信道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通信的靈活性,以移動性表征。在獲取靈活性的同時,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合理使用與設計通信系統,移動性代價是一個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這些代價體現在信道帶寬、通信容量、能量能耗、能量效率等一些因素中。

根據第1節中的分析,無線通信最基本的特點是其移動性以及為此必須付出的相應代價。香農第二定理給出了信道容量、信道帶寬、發送功率和通信距離之間的關系。作為系統資源,信道帶寬與發送功率終歸是有限的,所以香農公式實際上已經給出了信道容量與通信距離之間的互換關系。

如果把頻譜功率等系統資源概括抽象為代價,就得到了描述移動性、容量和代價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些分析就是移動性代價概念的來源和模型的基礎[2]。

如果把接收機信噪比用發送功率、傳輸距離等參數表示,香農第二定理可以表達為,

式中W為信道帶寬,Pt為發送功率,gout為天線增益,ηPA為功放效率,N0為噪聲譜密度,r為傳輸距離,α為路徑衰減因子。

3 無線資源的合理使用

移動通信運營商對移動用戶的數據通信計費,目前通常采用基于通信流量的計費制度。從圖3可以看出,流量計費制度對有線通信沒有問題,因為有線通信對傳輸距離不是很敏感。但是,這種計費方法對無線通信則很不合適。按照代價模型,同樣的傳輸速率下,不同傳輸距離下傳輸代價的差距非常大。

在移動通信廣泛使用的早期,頻譜資源供需矛盾還不是很突出的情況下,以流量為主導的計費方式因為簡單易行尚可以接受。但是,參與通信的人群越多,通信流量越大,通信資源稀缺的矛盾就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流量計費機制就過于粗放。

因而,出于代價因素的頻譜資源精細化使用就必將成為趨勢。從移動距離的角度看,以公路鐵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系統按照運輸距離收費,與無線通信的移動性代價是相同的原理。按通信的本來價值收費,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引導正確消費,避免稀缺資源的濫用[3]。

表2給出了在不同覆蓋距離下,無線通信速率與發送功率之間的一些關系。

從表2中看出,大尺度覆蓋環境,高速率使用需要付出巨大的功率代價。大尺度覆蓋與小尺度覆蓋合理分工,在速率使用上相互補充。據此,一個典型的覆蓋原則是,在廣域的蜂窩覆蓋環境下主要應滿足語音及低速數據應用需求;而2 Mbit/s以上的高速數據業務主要應通過熱點覆蓋和局域無線接入來實現。根據系統代價制訂的計費機制,應當能夠反映出來對用戶使用無線資源的新導向。

4 無線通信有線化

無線流量需求將繼續保持持續增長,這是因為隨著器件和設備的進步、價格降低,參與通信活動的人群和通信量會持續增加。從系統側看,適用于移動通信的頻段是有限的,即便全部提供給運營商使用,頻譜供應的持續增加也不可能維持下去。如果不改變頻譜使用的思路,無線通信頻譜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缺口將愈來愈大,如圖7所示。

受自然屬性的約束,可用頻段增量有限,頻譜供應最終將趨于常數。因此,頻譜帶寬必將成為一個穩定的常數,移動性代價模型同樣可以描述系統容量與頻譜的關系,可以看成是模型中的代價。按照移動性代價模型,影響系統容量的可變因素就轉化為通信距離。根據式(5),可以通過縮短通信距離來換取系統容量。

無線覆蓋半徑越小,移動用戶就越接近有線網絡。當可移動半徑趨于零時,無線通信退化為有線通信。無線覆蓋半徑縮小的這樣一種過程,我們稱之為無線通信有線化,如圖8所示。

無線通信縮小覆蓋半徑r來提高系統容量,實際上是利用了空間正交性的頻率復用概念。有線通信通過增加纜線數量來提高系統容量,也是利用線纜在空間上的正交性。兩者異曲同工,都可抽象為從正交空間獲取容量的倍增,如圖9所示。

縮小無線覆蓋半徑來換取系統容量的增加,主要約束將不再是電波傳播的自然屬性,而是網絡架構、干擾控制等技術約束。從原則上講,只要技術上能夠做到,覆蓋半徑可以一直縮小下去,系統容量就可以一直提高。這就將自然屬性的約束轉換為技術約束了。技術進步是可以通過努力得到的,而自然屬性是不可人為改變的。無線通信有線化的核心,是改變依賴頻譜的容量增長方式。

5 結束語

無線信道特征決定了無線通信過程的靈活屬性,這是無線通信相對于有線通信的核心價值所在。但是,無線系統通信需求為其靈活性特征付出巨大的代價,主要來源于無線信道的衰減特性。在無線通信系統應用的早期,參與通信的人群和對通信容量的要求都十分有限,無線資源的矛盾不甚突出。但是,隨著各方面的技術進步,參與通信的人群和通信容量需求急劇增加,無線資源的供需矛盾變得十分突出,而且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對無線資源的精細化管理與使用已成為通信業界必然的發展趨勢。

文章采用無線覆蓋的距離來定義用戶的移動性,以香農信息論為基礎,提出了無線通信的移動性代價模型。移動性代價模型的主要意義在于,揭示了移動距離、通信容量和資源代價之間的轉換關系。按照這個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3個主要的結論:

(1)無線資源的消耗與距離有關,應當建立合理的通信計費機制以遵循無線通信的自然規律以及價值規律。

(2)系統容量與覆蓋距離可以相互轉化,從而改變系統容量對頻譜資源的依賴關系。

(3)在新頻譜資源增長進入平坦區的情況下,以短覆蓋距離為特征的無線通信有線化將成為提高系統容量的主要方向。

對于移動通信系統而言,可用的頻段有限,頻譜資源的約束是一種無法逾越的自然約束。根據移動性代價模型提出的無線通信有線化方向,將移動性轉換為系統容量,所面臨的主要是技術約束。技術約束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而獲得一些重大的突破,與頻譜資源的自然約束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4篇:無線通信范文

【關鍵詞】 無線通信技術 衛星通信 影響

一、無線通信技術的整體特點

無線通信技術與傳統寬帶不同的是,它具有較廣泛的覆蓋能力,同時組裝網絡也相當靈活,且具有完全開放的特點,另外無線通信技術不需要對網線進行布設。(1)無線通信技術具有廣泛的覆蓋特點,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與樂趣,與藍牙技術相比,藍牙信號僅僅能覆蓋半徑在15米左右的范圍,然而無線通信技術則能覆蓋300米左右,極大滿足了用戶需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藍牙技術已被無線通信技術取代,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必備。(2)無線通信技術組裝網絡相對靈活,所需的硬件比傳統有線網絡少很多,安裝人員在對無線通信技術安裝時不需要占用太多物理空間。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能支持無線通信技術的設備越來越多,無線通信技術不僅能滿足不同用戶間的網絡接口,還能根據需求來改變,當網絡用戶有所增加時,應增加AP設備,確保無線通信技術的有效應用。

二、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現狀

2.1移動通信技術

近年來,我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3G技術剛剛普及不久,現在又迎來了更為先進、快速的4G網絡技術。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已有80%以上的移動通信用戶使用的是4G網絡。在這種背景下,說明我國的4G網絡技術在應用方向上也很多,4G網絡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的生活。4G網絡比3G網絡速度更快,信號更強,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用戶對無線網絡的要求。4G網絡技術在市場上的運用越來越頻繁,體現了4G移動網絡技術的無限潛力。目前我國4G網絡技術還沒有得到全面普及,號稱4.5G的NB-IOT已開始進入商用階段,有運營商已準備進行5G大規模外場實驗,體現了移動通信技術更新換代的速率頻繁。

2.2無線寬帶技術

無線寬帶技術以固定無線通訊技術為基礎進行接入,優點有接入方式多、建設速度快等。由于我國的寬帶市場沒有統一的接入技術,接入頻率的分配方式也不一致等原因,影響了無線寬帶的發展。目前,我國無限寬帶的接入方式為以下四種:①微波接入技術,通過“蜂窩式”的網絡布局,將傳輸距離產生的損耗降低并減少功率,實現短距離的語音、圖像和數據的雙向傳輸;②衛星接入,發揮衛星通訊獨有的距離遠、范圍廣、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等優勢,實現網絡的高速連接等服務,廣泛應用于金融、軍事和石油等行業領域;③紅外光通信技術,這項技術的傳輸速度很高,可以保持在每秒3~621MB之間,實現快速傳遞數據,傳輸距離可達上百米,接收和發射時使用光學儀器,保密性強,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④多點微波接入技術,這項技術目前只在5.8GHz、3.5GHz和2.5GHz這三種波段使用,應用范圍較小。

2.3藍牙技術

藍牙技術最適合短距離的無線通信,該技術是現代化的無線通訊技術的拓展。在藍牙技術中,將語音和無線數據當做載體進行小范圍的無線通信。藍牙技術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固定終端設備和移動終端設備,給用戶提供稻鶯托畔⒌拇輸服務。藍牙技術實際傳輸最大的距離是10m,傳輸的頻段為2.4HGzISM,傳輸速率為1Mbps。主要應用于互交性會議、數字相機的無線傳輸、因特網橋、家電遙控器以及家電網絡等。

三、無線通信技術對廣播電視衛星通信的影響

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 3G 向著 4G 轉變的過程中,無線通信系統正在逐漸的變得更加完善,尤其是衛星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為通信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實踐過程中,無線通信技術在廣播電視衛星通信應用中必須注重衛星通信的獨特性、廣泛性和高科技性等,在充分開展各種地面業務的同時,還要推動衛星通信技術的改革和創新,最終實現衛星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業務的融合。現展中,4G 通信技術的產生,使各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頻繁,也使無線通信技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并給廣播電視衛星通信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

衛星通信技術也影響著無線通信系統。衛星通信技術在與地面傳輸網絡合作的過程中,信息的傳輸速度不斷提升,可以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實現高覆蓋的目標,更可以加強衛星通信技術與地面傳輸網絡之間的聯系。只有做到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傳輸網絡的完美融合,才能促進網絡通信技術發展,并推動無線通信系統的發展。所以,一定要應用先進的技術,通過通信技術改革,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進而促進無線通信系統的現代化。

在無線通信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衛星空間段通信的某些部分與地面段通信某些部分的不斷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構建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復雜性質的混合體結構。現代高科技技術中,用于上行鏈路的 SCDFDMAR 技術和用于下行鏈路的基于 OFDM 技術的接入方式等,都是高速數據傳輸系統中效果較好的新型多址方式,在 LTE 的接入方式中也得到了有效運用,從而對寬帶多媒體衛星通信系統的空中接口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端口到端口對接系統不斷演化的大環境下,想要不斷提高衛星通信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快速適應現代快速變化的通信環境,注重端口到端口的衛星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其技術水平,才能真正發揮衛星通信系統的綜合效用,促進我國廣播電視產業長遠發展。目前,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不同區域的資源進行靈活配置;二是,注重直連性,以保證不同區域之間的配置可以進行星型互聯;三是,在移動和固定兩種情況下,確保終端用戶可以擁有更好的寬帶容量;四是,在滿足地面業務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不斷增加衛星通信系統的容量;五是,在端口對端口的相關設施中,采用混合通信業務模式,以不斷提高數據觀測和定位能力;六是,注重衛星通信的中繼功能,以確保空間通信網絡的數據鏈路高速性、網絡實時性和永久性。

要推進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還需要認識到衛星空間段通信與地面段通信,還存在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構建相對完整的、帶有復雜性質的混合體結構。兩種主要的接入方式,分別為SC-FDMAR技術和OFDM技術,前者多用于上行鏈路,下行多用于下行鏈路。這兩種技術的傳輸效果都很好,能實現高效實時傳輸,且被應用到了LTE接入方式中,這樣也就對提高寬帶多媒體衛星通信的空中接口技術,提出了更多要求。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提升衛星通信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要快速適應不斷發展的通信環境,重視衛星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技術的應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衛星通信系統的作用,滿足我國人民對廣播電視產業的需求。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經濟的支持后也有了快速的發展,無線通信技術受此影響,其發展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因此,我們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在保證現有系統正常運轉的同時,有效提升信息傳輸的質量和速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廣播電視業的促進作用,從而推動整個電信行業的蓬勃發展。

第5篇:無線通信范文

1.1在鐵路中建設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可以大大提高無線網在整個列車中的使用

與傳統的信號發射裝置不同,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與以往最大的優點就是在信號的傳輸途徑上,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中裝置了WCMD3G/4G信號,使信號的傳輸速度更為快捷,信號的質量更加穩定,可以實現對整個列車進行無線網的覆蓋。作者為了讓文章更為實際,親自體驗過在建設多座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列車,經過作者的測試,在有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網絡信號覆蓋的地區,移動通訊設備的信號是滿格,與普通的列車上移動通訊設備信號時斷時續有著相當大優勢。

1.2作者通過對張集(張家口至集寧)鐵路內蒙古段為調查對象

對光纖直放站在解決弱場覆蓋和位置定位的問題上做過一部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果。張集鐵路內蒙古段共有5個中間站:友誼水庫、興和、廟梁、西土城、古營盤,線路地形雖沒有高山、隧道,但沿線路段有部分丘陵及小山包,多處有挖方地段,路塹最高有近50米,站間距一般在20公里以上,其中廟梁至西土城站間距離28.6公里,線路存在彎道。安照鐵路無線列調場強覆蓋的要求,車站信號傳輸距離應達到站間距的一半,為達到這一要求,并根據以上地形特點,在區間增設光纖直放站以加強信號覆蓋,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1.3光纖直放站由近端機和遠端機組成

近端機設在通信機房內,遠端機設在區間,在近端機和遠端機之間利用有線通信沿線敷設的20芯光纜中的11芯、12芯光纖,將車站無線信號轉換成光信號傳輸到光纖直放站遠端機,再由遠端機天線繼續進行發射已增強信號覆蓋。

2進行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建設的最佳位置選址工作

2.1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與交通運輸總站之間一定要有傳輸介質的存在

這樣才能確保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能及時獲取運輸總站發出的信息,從而根據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所處的地段,運用信息放大器來增加信息量的發射功率,讓列車接收到電訊號更加準確。

2.2在列車形式在云貴山區這樣崎嶇的山谷里的時候

由于回音而可能造成對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發出信號的干擾,在列車行駛在這樣的路線中時,可能由于回音與無線網絡信號混雜而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對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發出的無線信號有著極大的干擾作用,從而使得全車的信號覆蓋率降低。就是因為這樣,在這種山谷地區,應該加大對這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建設,通過建設成功的多座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之間的聯系作用,才能抵抗電磁波的沖擊。因此,在設置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位置時應該考慮:遠端機覆蓋相互獨立,不會因為一臺設備而使其它設備中斷。

2.3在選擇建設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車站的地址時

應當避免噪音對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影響。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在接收電臺接收端接收列出發出的信號時,也會收到其他噪音的影響,使得信息質量存在嚴重問題。這些雜音會混雜在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發出的信號里,破壞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與列車的有效平衡。因此,選址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植物的優勢,植物會對噪音有吸收作用,對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功能有所提升。

2.4在選址的時候要考慮電力系統供應方便的地方作為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的建設地點

由于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需要可靠的電源,在鐵路系統一般選擇沿鐵路兩邊架設的10kV自閉和貫通電源,兩路電源一主一備,因此,要考慮電力電纜方便過軌的地方。如果電力供應不可靠,會嚴重影響鐵路無線通信光纖直放站與列車之間的實時交流,造成列車駕駛員無法對前方路段進行了解。

3對鐵路光纖直放站位的建設位置做出恰當的調整

3.1直放站附近地勢起伏較大時

應選擇高地段進行立塔,這樣可以減少鐵塔高度以降低成本及延長傳輸距離。

3.2在建設鐵路光纖直放站位時

應考慮發射塔與電氣化鐵路回流線的安全距離,一般選擇塔身最近處距回流線不小于3.5米。

3.3電力系統的供應對鐵路光纖直放站的影響

鐵路光纖直放站也需要電力的供應。如果,在鐵路光纖直放站的電力系統時斷時續會對網絡信號的傳輸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有鐵路光纖直放站應該建設在電力系統供應充足的電線桿附近,能源源不斷的獲得電力的供應,從而保證鐵路光纖直放站發出的網絡訊號的完整性。

3.4鐵路光纖直放站位置一般有設計定位

設計定位時分析地形,并進行場強測試,但由于設計進行場強測試時,一般路基還沒有成效,特別是無法測出高挖方地段的場強,而且設計進行場強測試時發射及接收和線路竣工后車站電臺發射及列車臺接收還有誤差,因此要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4結束語

第6篇:無線通信范文

1網絡覆蓋問題分析及優化思路

不合理的小區覆蓋會給網絡帶來諸多實際問題,如覆蓋盲區和導頻污染[3]。覆蓋盲區:網絡不連續覆蓋,局部區域服務品質差,無法保證服務的完整性。導頻污染:5dB的窗口內存在3~4個小區重復覆蓋情況,即滿足軟切換門限的導頻信號受限于軟切換集容量而無法進入軟切換狀態,從而形成導頻干擾。導頻污染會降低下行覆蓋的信號質量,無法保證服務的完整性,造成系統資源的浪費。優化思路:確定并增強主控小區覆蓋;減弱非主控小區覆蓋。主要措施:優化天線的物理參數,如天線方位角、俯仰角、天線掛高等;調整導頻功率。

2網絡優化方案

2.1某礦區地面基站覆蓋情況按地面覆蓋要求,礦區共設置5臺地面大基站,井下基站暫定為20臺,后期根據井下掘進及工作面情況,可直接增加基站,無需增加地面核心設備。地面基站覆蓋情況如圖1所示。關閉中心站以后,對覆蓋區的路線進行測試,發現網絡中存在的覆蓋相關問題主要在圖1中圈出的地區發生。彌補覆蓋空洞的思路是找出主覆蓋。從圖1可以看出,可為該區域提供覆蓋的小區是F0230,F0229或F0098。

2.2覆蓋盲區優化位置1首先排除F0098,因為礦區西側有較高的山遮擋,F0098的信號被大部分甚至完全遮擋;次,位置1排除F0230。位置2排除F0229,廠區有高層建筑以及工業廠房遮擋,無法改善該區域的覆蓋。最后位置1考慮F0229的方向,調整F0229小區到300°左右,把另一扇區天線轉到廠區的方向來彌補F0229的覆蓋區。位置2考慮將F0230小區逆時針方向調整到150°左右。調整天線方向以后,該區域的信號強度及覆蓋等級測試結果見表1和表2(Cluster:簇;RSCP:ReceivedSignalCodePower,解擴后的導頻信號強度;Ec/No:Ratioofenergypermodulatingbittothenoisespectraldensity,每調制比特功率和噪聲頻譜密度的比率;CoverageClass:覆蓋等級)。從表1、表2可看出,覆蓋盲區優化后,RSCP≥-85的比例從58.36%提高到了92.22%,Ec/No≥-10的比例提高到了97.84%,表明該區域信號強度得到增強,已解決弱覆蓋問題。

2.3導頻污染優化開啟F0230基站以后,在該基站的覆蓋區內存在較多導頻污染。F0229在該區域成為導頻污染,影響了主覆蓋小區的Ec/No,因F0229基站較高,該區域由F0229和F0230共同覆蓋,所以F0229成為導頻污染。將F0229小區天線機械傾角從5°調整到7.5°。經測試,優化后導頻污染區域基本消除。測試結果見表3和表4。從表3、表4可看出,導頻污染優化后,Ec/No≥-10的比例提高到了99.12%,RSCP也提高到了94.26%,表明該區域導頻污染問題已解決。

3結語

第7篇:無線通信范文

(1)同頻干擾。同頻干擾指的是因無線電磁波所傳輸環境較為復雜,有用信號同其他不同信號的載頻可能相同,由此引發該同頻信號對接收機運行產生影響。

(2)鄰頻干擾。鄰頻干擾指的是干擾信號載頻類似于有用信號,造成其功率落入接收機接收有用信號的頻譜頻帶內,對接收機產生影響。鄰頻干擾與同頻干擾問題主要出現在頻分復用蜂窩小區中。此種小區將總頻帶設定成多個子帶,隨后各小區各選用一個子帶,各配置一個基站,多個小區再組合為一個區群,各區群完全使用整個頻帶。由此用多個小功率基站替換一個大基站,因有限頻帶資源在不同區群中進行多次利用,系統容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因隔一段距離頻率會重復出現,所以會產生同頻小區間的干擾;而在同一區群內,小區間距離較近,若其頻率接近,便會產生鄰頻干擾。

(3)互調干擾。互調干擾指的是因兩種以上不同頻率有用信號在穿過同一非線性電路過程中,有用信號間會出現互相調制,由此產生新頻率成分的現象。但并非新頻率成分的產生就會造成干擾,只有當新頻率成分落在接收機容許頻帶范圍內時才會形成干擾。

2無線通信中的抗干擾技術措施

2.1多入多出無線傳輸技術與虛擬智能天線技術

多入多出無線傳輸技術的關鍵是在發射端使用兩個以上的發射天線進行通信信號傳輸,在接收端使用兩個以上的接收天線進行信號接收,在改進無線通信系統容量與特性的前提下,結合使用時空編碼技術、正交頻分復用技術,以實現通信系統頻率、空間和時間的分級,由此改善通信系統在頻域、空域和時域上的抗干擾性能。智能天線技術的關鍵在于運用同區域內工作的其他相關通信設備天線加的相互作用來完成與智能天線類似的功能。使用智能天線技術的無線通信天線可在同一時間內規避不同方向來源的干擾信號,本區域內各同類通信裝置的物理天線可構成虛擬的智能天線網,可大幅度增強天線接收端的信干比,進而實現無線通信系統的抗干擾功能。與傳統的無線通信系統相比,采用智能天線技術的無線通信系統的信號抗干擾能力可提高幾十dB。

2.2擴頻技術

將擴頻技術應用在無線通信系統中,可將無線通信發出與接收的信號分散至噪聲中,以防止電磁干擾。直接序列擴頻技術是一種常用擴頻技術,使用時為使無線通信信號隱藏在噪聲中,其會對通信信號頻帶進行擴展,以確保信號功率譜密度降低。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應用直接序列擴頻技術不但能保證信號具有較好的隱蔽性,且能抑制多徑干擾,實現碼分多址,所以該技術廣泛應用于數字蜂窩通信與衛星通信中。CDMA技術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其同樣應用了直接序列擴頻技術,但因CDMA技術具有對多用戶隨機接入的功能,使得CDMA擴頻技術易于遭受多址干擾。其原因是隨機接入用戶采用的擴頻碼無法確保嚴格正交,導致用戶間難以嚴格同步,由此引發非零互相管系數難題,也就使CDMA用戶間產生多址干擾。隨著CDMA系統面臨的多址干擾問題愈發嚴重,多用戶檢測技術將會逐步成為目前和未來移動通信的重點問題之一。

2.3跳頻技術

跳頻技術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是超短波通信設備中廣泛應用的抗干擾技術。選用依照特定速度與規律進行來回跳變的無線電發信頻率技術是跳頻通信的關鍵。相比傳統的穩定不變的無線電發信頻率技術,跳頻技術采用多頻率頻移鍵控對碼序列進行選擇,可保證載波頻率持續跳變,進而實現頻譜擴展。一般來說,跳速的大小可反映出無線通信調頻系統的性能,跳速大則表明系統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能,相反則表明抗干擾性能差;另外增加跳頻帶寬也可改進無線通信系統的抗干擾能力,跳頻帶寬越寬則無線通信系統抗干擾性能越強。

第8篇:無線通信范文

【關鍵詞】無線通信 安全協議 信息安全

隨著通信行業的不斷發展,無線通信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與合作的一個平臺,無線通信網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無線通信網絡出現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引發全民熱議。本文主要對無線通信系統進行介紹,并尋找無線通信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最后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無線通信系統的安全,保護人們的隱私權,避免人們的財產受到損害。

一、無線通信系統簡介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因為無線通信系統不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所以能夠快速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人們普遍使用無線通信系統進行交流與合作。初級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結構是單機站大功率形式的,覆蓋的區域較小,使用純語音進行模擬傳輸,隨著無線通信系統的不斷發展,新型的系統結構變成多基站小功率系統,能夠在較大范圍內進行數字傳輸,從而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無線通信系統極有可能實現視頻會議內容的傳遞,所有的數據業務都可以通過網絡來供人們進行研究與參考,從而加強人員之間的了解,促進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不同的通信系統。首先是個人無線通信系統,此系統從第一代通信系統過渡到第三代無線網絡系統,迄今為止,人們能夠通過無線網絡實現消息的傳遞,進行視頻點播和消遣娛樂,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了解國內外各行各業的信息,進而幫助人們進行經營決策,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無線局域網是與個人無線通信系統相對應的一個系統,它是由寬帶的發展帶動起來的,局域網的使用能夠實現長短距離之間的數據共享,適當增加無線通信系統的安全性。

二、無線通信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人們在使用無線通信網絡進行交流與溝通時,使用的信道是統一、對外開放的,并且還可以實現漫游,所以與有線通信相比,無線通信系統存在著很多安全威脅,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用戶的信息出現泄漏,使用戶的隱私和財產受到侵害,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無線通信系統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一)個人通信系統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人們在使用第一代個人通信系統的時候,由于此種系統尚不夠完善,缺乏相關的保護措施,所以不法分子只需耗費較小的力氣就能對用戶的通信內容進行竊取,從而易使用戶的隱私權和財產受到侵害,所以人們發明了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此種系統的引用能夠對用戶的訪問地址進行保護,防止不法分子的竊取,另外,還要對用戶進行身份認證,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通信內容進行加密,從而保證人們的隱私和財產安全不受到侵害。但是此系統仍然還有一些缺陷,因為其不能進行雙方認證,所以用戶極有可能會受到入侵者的欺騙,從而造成財產損失。另外,此系統的數字簽名機制不夠完善,無法對網絡上的數據進行完整性的驗證,不能確保通信內容的可靠性。

(二)無線局域網存在的安全問題

無線局域網作為寬帶發展的產物,其在人們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用戶的隱私權和財產不受到侵害,用于控制用戶的訪問以及密鑰管理的國際協議產生,此協議在實行過程中,安全性令人堪憂,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相互認證的機制不夠完善,攻擊者仍能通過竊取用戶的數據包而對用戶進行攻擊;第二,無線通信系統會出現會話劫持的現象,主要方法是攻擊者利用偽造的用戶的數據包,將用戶的正常會話切斷,代替用戶進行會話,對其他用戶進行欺騙。

三、解決無線通信中存在的安全問題的有效辦法

(一)利用密碼學技術來解決安全問題

1.加強信息的保密功能。為了確保用戶的通信安全,可以將公開密鑰加密算法與對稱密鑰加密算法結合起來,共同保護用戶的通信安全,確保通信內容的完整性和不變性,加強人們對信息的了解程度,保護人們的隱私不受到侵害,維護人們的財產安全,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2.增加身份認證的步驟。用戶在使用無線通信系統的時候,由于通信的路徑的安全性較低,不法分子能夠使用口令猜測攻擊來竊取用戶密碼,進而以用戶之名進行各種違法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的穩定,對此,我們應該使用智能終端來進行用戶的身份認證,從而保證用戶的隱私和財產不受到侵害,實現網絡通信的安全。

3.加強密鑰管理。如果通信雙方想增加通信內容的保密性,會共享一個秘密密鑰,但是此舉會給密鑰的管理帶來很多麻煩,這時就可以選用一個信譽較好的第三方來幫助用戶實現秘密密鑰的共享,從而能夠減輕密鑰管理的難度,并且讓通信雙方可以安心地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必擔心隱私的泄露。

(二)按照層次來解決安全問題

不同的層次的安全等級不同,為了降低安全管理的內容,我們可以按照層次來解決安全問題,安全要求較高的層次采用較高的技術進行安全管理,安全需求較低的層次就可以忽略不計,從而極大提高安全管理的力度,保護人們的隱私不受侵害,維護人們的財產安全。

四、總結語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無線通信系統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在人們的交流與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無線通信系統的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無線通信系統的使用者的數量的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在無線通信系統中使用一些非法手段竊取無線通信系統的使用者隱私,令使用者的財產受到損害,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對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無線通信的安全管理,從而保護人們的隱私和財產不受侵害,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封斌,齊德昱,韓海雯.無線通信系統MA C層通用安全協議處理器的實現[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3.10(10):111-112

第9篇:無線通信范文

【關鍵詞】 無線通信 應用 發展趨勢

一、前言

無線通信技術指的是通過電磁波信號可以在自由空間展開傳播的功能從而達到信息交換的目的的一種通信方式。無線通信自研發出來后,一直是當代高新技術的研究前沿,更屬于信息技術科學重點研究內容,其主要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應用服務器、無線終端與無線基站。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應用,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不過,大部分人在享受著無線通信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時,可能不了解其技術原理。手機運用無線通信技術能夠為人們提供多N服務,其中最基礎的就是無線通話功能,其原理是利用電磁波的不同振動頻率來實現音頻信息在不同手機間的傳輸目的。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手機的發出電磁信號只有在經過信號接收基站對電磁信號實施強化處理后才能借助特定的頻率信道成功傳遞到另一個手機,實現通話功能,如果沒有對電磁信號進行處理是無法直接在兩臺手機間直接傳遞電磁信號的。信號接收站在處理信號過程中的保密與抗干擾信道要求必須是安全可靠的。所以,要想運用無線通信功能,無線信號發射端、信號中轉裝置與信號接收端是必不可少的。

二、無線通信技術的特點

2.1無線通信技術之間的互補性日益明顯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通信領域不同,其所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往往也有較大區別。研究結果顯示,在一種場所或地區中適用的無線通信技術,在換了一個場所或地域后其效果可能遠不如在之前環境下的使用結果,這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現階段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水平的快速上升,不同無線通信技術之間彼此也在相互借鑒,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目的,這也是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1]

2.2通信技術的地域差異性明顯

通信技術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地區間的科學技術的差異與用戶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等多種因素決定了不同地區間的通信技術水平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因為社會經濟水平、整體科技建設成就、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等因素,使得彼此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同時隨著現代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拉大,使得彼此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持續拉大。[2]

2.3寬帶化成為無線通信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手機、筆記本等信息設備及WiFi上網技術的普及,人們對于無線通信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上網的便利性和上網快速性成了人們的首要追求。[3]因此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熱點也在不斷創新中,相關人員在這方面的研究力度也不斷加大,使得無線通信技術的在更多領域中推廣應用開來。

2.4國家對無線通信行業進行大力支持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科技發展水平,同時科技發展水平對于政治經濟也有重要影響,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科技發展水平。為了推動國家軟實力發展,實現科技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政府在無線通信這一重要科技領域中也投入了大量資源,有效地促進了無線通信技術的創新,為我國人民提供了諸多便利服務。[4]不過,我國通信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發展水平上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我們繼續加強對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發,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

三、無線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3.1寬帶化方向

隨著手機、筆記本等設備的進一步普及和人們對于上網速度要求的不斷提高,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一直符合市場需求,朝著無線接入寬帶化的方向推進。[5]目前,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已經出現,4G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以前的撥號上網快2000倍,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并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于無線服務的要求。[6]移動運營商們正力爭為消費者提供更快、更加便捷以及成本更低的信息傳輸服務。

3.2信息個人化方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信息個人化已經成了未來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移動IP技術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個人化信息的發展,移動IP技術的創新實現了在手機上不同信息化應用的運用,同時中國大規模的手機使用率也加速了信息個人化的發展,應當說在移動智能網技術和IP技術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個人通信實現了快速發展,這也意味著在足夠的技術條件支撐下,信息個人化時代離我們也不遠了。[7]

3.3 RFID自動識別技術

RFID識別技術也就是射頻識別技術,人們通常稱為電子標簽,該技術與普通的識別技術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利用射頻信號對信號對象實施自動識別同時搜集相關數據的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8]該技術能夠自動完成工作,不需要人工操作,同時對于環境條件要求不高,在大多數惡劣環境下都能正常工作。由于其操作的便捷性,并且可以同時快速處理多個高速運動物體的識別工作,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中,尤其是對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其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3.4網絡的優化融合與演進并行

通信技術在不斷革新的同時,網絡技術的水平也在快速提高,網絡在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讓人們對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中諸多的移動運營商正通過增量升級網絡,來努力提高4G網絡市場份額占有比重。[9]從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需求來看,網絡的融合必將是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無線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目前全球新興技術,該行業將持續受到大量關注,其行業競爭也將趨于白熱化,這對于計算機網絡、電信網絡等網絡的完善有著極大幫助。

四、結語

總結全文,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們的生活都有重要意義。而無線通信技術作為目前最前沿的高端技術,其發展水平對于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未來的無線通信技術將朝著寬帶化、個人化、網絡融合化等方向發展,研發部門可根據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和市場用戶的實際需求,對未來無線通信領域的發展趨勢做出大膽假設并提出可行性規劃,這對于滿足人們的無線通信應用需求、提高用戶無線通信應用體驗有很大幫助。

參 考 文 獻

[1]熊卿青,鄧媛. 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現狀分析及其發展前景[J]. 科技創新導報,2012(02) .

[2](美)WilliamStallings著,無線通信與網絡[M].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5 .

[3](美) 拉帕波特 無線通信原理與應用[M]. 電子工業出版社 , 2004 .

[4]趙晗.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企業技術開發,2011,(8).

[5]崔志皇,鮑培波. 關于對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探討[J]. 信息系統工程. 2015(04)

[6]楊博,王磊,楊創業. 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0(18) .

[7]江海明. 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意義體現[J]. 科技創新導報,2013(01)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人妖系列| 日本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伊人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j放进女人p动态图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a∨性按摩| 男的把j放进女人下面视频免费| 免费看三级毛片|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五月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高清不卡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青青青视频免费| 国产一级特黄a大片免费|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麻豆91在线|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色先锋影音资源|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 日韩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日本理论片2828理论片|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小镇姑娘hd电影在线观看|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a级毛片免费···| 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98天天综合|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