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考作文;議論文;說理方法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高考作文要“深刻”。高考議論文要做到“深刻”,就要運用各種說理方法,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在議論文中,要說服讀者,讓讀者接受文中的觀點,就要運用各種說理方法進行分析說理。論證觀點“業成于勤”有這樣一段事例材料:“‘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唐玄宗,執政之初,勤字當頭,奮發圖強,重用賢臣,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改革兵制。到了開元年間,唐王朝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現以這段材料為例,說說高考議論文中常用的幾種說理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說理方法。因果分析法有兩種,一是根據原因推導結果,二是根據結果探尋原因。如果根據原因推導結果,可以這樣說理:“正是因為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勤理朝政,所以才成就了唐王朝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如果根據結果探尋原因,可以這樣說理:“唐玄宗李隆基為什么能開創‘開元盛世’,使唐王朝達到鼎盛?就是因為他夙興夜寐、夜以繼日地勤理朝政。”
二、假設分析法
假設分析法有兩種,即正例反設和反例正設。如果材料是正面事例,就從反面假設,進行推理論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中“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就用了正例反設。如果材料是反面事例,就從正面假設,進行推理論證。《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就用了反例正設。唐玄宗勤理國政開創盛世是正面事例,運用假設分析法就要從反面假設:“試想,如果沒有唐玄宗早年的勵精圖治,勤理朝政,哪里會有‘開元盛世’的繁華富庶?”
三、對比分析法
對比有兩種,一種是同一個人或事物前后不同時期的縱向對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莊宗盛時和衰時不同的結果形成了縱向對比。另一種是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間的橫向對比,如荀子《勸學》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了三處橫向對比。運用對比分析法論證“業成于勤”可以這樣說理:“執政之初,李隆基勤字當頭,重用賢臣,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改革兵制,開創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開元盛世’;在位后期,卻寵幸貴妃,重用奸佞,沉溺享樂,怠慢朝政,以致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迅速衰落。勤奮,則業成;懶惰,則業廢。”
四、類比分析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成功地運用了類比分析法。鄒忌“誠知不如徐公美”,但是因為“妻私”“妾畏”“客欲有求”,所以“皆以美于徐公”。由此推理得出,因為齊王“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所以“王之蔽甚矣”,齊王最終采納了他的勸諫。運用類比分析法論證“業成于勤”可以這樣說理:“唐玄宗治國理政,因為勤字當頭,夙興夜寐,處理朝政,所以創造了大唐的繁榮昌盛;我們讀書求知,只要勤為路徑,起早貪黑,勇攀書山,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五、比喻分析法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用的就是比喻說理的方法。運用比喻分析法論證“業成于勤”可以這樣說理:“人生的成功離不開勤奮。勤奮,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托起夢想之船的浪濤,是通往人生之巔的階梯。”
六、引用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議論文中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有力地論證論點。蘇洵的《六國論》中說:“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用的就是引用分析法的說理方法。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很多,唐代的韓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現代的茅以升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美國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名言的選擇,要兼顧古今中外,范圍要廣。引用愛迪生的話來論證“業成于勤”可以這樣說理:“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以說,人生的成功主要來自勤奮。”
一、重閱讀――積寫作之柴
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的,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材料。而獲取間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媒介在流動著。
而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因而就必須每天閱讀,獲取和貯存信息,造成一種勢能,使胸中有故事。材料積累到一定量,就會轉化為創造能力,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我曾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并廣泛開展“每日一讀”,“流動圖書室”等活動,從而使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因此,平時讓學生堅持閱讀,從書中汲取廣博豐富的間接材料,并且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記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除了能積累間接材料之外,還可以通過摘抄來積累語言材料,象名言警句、好詞妙句、詩詞名句等等。好詞妙句可以讓學生自己從所讀的文章里選擇,名言警句和并記錄下來。詩詞名句就有必要規定一定的主題。如古詩中寫春的詩句、與友情有關的句子、寫到鄉愁的句子等,還有關于勤奮的名言、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關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積累一點,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個語言材料的寶庫。
二、 積素材――抓寫作之火花
古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指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是為作文提供內容的活水源泉。有了這股活水,不愁沒有好素材。如史鐵生這一類經歷型作家,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寫作學習,甚至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歷,有厚重的情感體驗,再加上自己廣泛的閱讀,厚積薄發。寫出了許多感人的作品。我們的學生天天生活在校園與家之間,范圍很小,經歷方面也很簡單,平時再不注意積累,作文自然內容空洞,沒有新意。
我們應教會學生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我們還得把這些要求落實到具體的做法中去,這才能有效地督促學生去做,才能檢查做的效果如何。我采取的辦法是要求寫觀察日記,但不強求天天記,而是覺得新鮮、有趣、有所感的才記下來。為防止有的同學偷懶,還規定每星期不少于一定的字數。并且以此代替了傳統的周記。
在日常教學中,還經常提醒同學們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例如季節更替了,我們身邊的自然景物有什么變化,身邊的人們又有什么變化。在這樣的提醒下,同學們原來熟視無睹的校園、街道、花園;老師、家人、同學、路人等等似乎都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內涵。例如這次入冬以來,我市先是下了幾場冷雨,轉晴后又一連降了幾個早晨的大霧,我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天氣的變化給周圍環境帶來什么變化。同學們興趣盎然,多數注意到了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的變化,還寫到人們穿的衣物不僅多了,連顏色也變得以深色為主。而且,我還會布置一些能督促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素材的作業,如周末要求他們到街上觀察行人,然后寫三個不同職業的人,或是觀察逛書店的人和逛超市的人群有什么不同,又或是記錄商販們推銷的手段等等。
三、 凸個性――點寫作之火苗。
文貴于情,情貴于真,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作文有了真情實感,便有了鮮活的生命。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求誠”,即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所謂“誠實的自己的話”就是有什么說什么,或者是你怎樣想,怎樣感,筆下便怎樣寫。李白浪漫豪放的詩是好的,李清照憂愁痛苦閑的詞也是好的,正是因為他們的所作都反映了真實的內心,都用真情實感打動了讀者的心。所以我們提倡學生寫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寫起來比較容易下筆,寫出的作品也容易打動人心。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不帶有一點微瑕把這份難得的真實坦蕩地呈現出來,作文便有了血肉,有了生命。
真實是個性,個性是真實。個性是作者的風格,是作文的氣質。文章有了個性,才有特色,才有創新。我們鼓勵學生張揚個性,開掘自己心靈深處的金礦,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靈光。好的文章正是因為涂抹了個性化的色彩,才有了與眾不同與感人至深的力量。有了個性,文章便會閃耀出創新的光輝。因此,在學習寫作方法、技巧的同時,培養個性,發展個性,努力在作文中展示個性,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重要環節。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表現方式把它寫下來,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作文對學生來說都應該叫好作文。在作文評價中,我們一定要肯定成績,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進行啟發、引導、鼓勵,讓學生敢說敢寫,放開手腳。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該給予贊美,激發其創作的興趣。
五、變鉛字――燃興趣之火焰
推薦發表文章是激發學生創作興趣的一個好方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學生以真對待,選出一些較佳習作,在班內傳閱欣賞,向我校校刊投稿,并寄往一些報刊雜志以期發表,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創作的興趣,讓學生感到作文的分量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他們創作的積極性,而且以點帶面,帶動了整個班的寫作興趣。點燃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之火,而且越燒越旺,發出奪目絢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