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歐也妮葛朗臺讀書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名著;提要鉤玄;賞析精彩;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新課標將名著列為高考必考內容,其目的之一在于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超功利的語文文學閱讀觀,提升高中畢業生的文學素養。但由于課時有限,不少人把它定位為課外閱讀,安排學生在課外自讀。由于各科學習任務繁重,名著閱讀任務在課后難以完成。為了探尋一條適合學生的名著閱讀之路。我們嘗試著將今年福建高考必考的六部名著引入課堂,列為高中三年的必修課程。同時,為了更好地提升閱讀效果,將名著閱讀與寫作訓練聯結起來,
讀寫聯動提升文學素養。
一、示范引路:通讀文本——圈畫標注、提要鉤玄
這一階段是名著閱讀的起始階段,一般先介紹作家、寫作背景以及經典評論,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盡快進入角色。此后,放手讓他們直接在課堂上閱讀文本。名著有魅力,但開頭閱讀難。名著開頭不像流行小說那樣一下子吸引眼球,大多較為瑣
碎。所以,不能把名著閱讀全部放到課外,而應借助學校課堂教學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文本閱讀,以克服學生的浮躁心理。實踐證明,多數學生在強制閱讀一二節課后,能夠進入到小說情節中去,并被小說里的人物命運所吸引。
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列出一周的課外閱讀計劃,每天按序推進。這樣就會看到有的學生除了晚自習和周末雙休日時間閱讀名著外,還會擠出午睡前、晚飯后等時間進行閱讀的情景。通過創設原生態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心平氣和地沉浸在閱讀之中,進入閱讀狀態,他們就會與作家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對名著進行整體的品味、涵詠和熏陶,把作品的語言藝術、表達技巧和人文內涵內化吸收。這是寫作的基礎,是語文素養的源頭之水。此階段對寫作要求放得比較低,只要學生能圈畫標注、提要鉤玄就行。也就是把文本中那些難理解的字詞、精彩的語段或者自己閱讀時偶然所得,順手記在本子上就行了。可以寫些表面看來籠統的感覺,或者寫在名著閱讀中不可言傳的體會,這是文學閱讀中可貴的語感。幾節課之后,翻看學生用書,各種觀點散見其中,一路風景令人欣慰。比如,《三國演義》的空白處,有“有奶便是娘(指呂布)”“可怕的人性”“殘忍啊(指廝殺)”“可悲可嘆的女性(貂蟬)”等批注不時出現。這一階段,看似淺顯簡單,實則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學生而言,一次實實在在的閱讀體驗,遠勝于老師那一遍又一遍的空洞說教。只有經歷了那帶著感情的艱難閱讀,才會有漸入佳境的幸福愉悅。若干年后,這些自悟自得的生命活動印記,這些閱讀的痕跡、思想的火花是多么的珍貴
啊!也許,這就是他們語文學習生涯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記憶。所以,一方面,教師要敢于花上時間讓學生直接閱讀文本,另一方面要巡視檢查,還有同學之間互動交流,教師督促和鼓勵。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二、重點突破:賞析精彩——問題導讀、試做筆記
此為第二階段,在學生通讀文本的基礎上賞析精彩部分。為避免肢解原著,教師可用大問題導讀的方法進行指導。如閱讀《復
活》,引導學生探究“聶赫留朵夫真的愛瑪斯若娃嗎?”通過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閱讀深入到文本中。同時,在閱讀指導上可以充分體現“專”字,突破一點,帶動其余。如,《復活》的心理描寫、《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技法、《歐也妮·葛朗臺》的環境描寫效果、《紅樓夢》的主題探討、《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對照、《家》中覺慧為什么要出走上海等都是很好的切入點。一節課一個專題,學生的鑒賞水平就能得到穩步的提升。
此階段,為鞏固鑒賞成果階段,要求學生將課堂鑒賞要點記在讀書筆記上,不要求寫多少字或文體有多么的嚴謹,但觀點要明
確,思路要清晰,為給學生做好示范,教師要以身作則,與學生一起再讀名著,重新走進文本里頭,并把思考體會寫在讀書筆記上,適時展示出來與同學分享。這樣,閱讀輸入與寫作輸出兩個鏈條就對接在一起,閱讀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六部小說讀下來,學生人人都有一本厚厚的讀書筆記,其中的每一個(處)字句,都是從學生的心田里流淌出來的,每一個(處),都是他們咀嚼過的,可謂含英咀華。比如,在《巴黎圣母院》的讀書筆記上,學生見仁見智。劉芳寫道:“世上丑的人很多,但和卡西莫多一樣善良勇敢的卻很少。外表的漂亮終有一天會消失,內心的美麗才能長久。”還有的寫道:”我們在批判弗羅洛虛偽殘忍扭曲的同時,是不是也該給一絲同情呢?弗羅洛的心理是不正常的,但這也不能全怪他,他是當時封建教會陰影下千千萬萬犧牲者中的一個,他可恨可悲也可憐。”這種悲憫情懷,不正是當今網絡暴力下的年輕一代所急需補充的營養嗎。有的同學看法可能更深入一些“生活中有幾人能像卡西莫多,為了心中的愛,為了人世間最后的一點本真性情,毅然拋棄‘至高至上’的恩人兼父親弗羅洛,把丑惡親手
毀滅。”
三、展示成果:升華感悟——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一部作品已經讀完,學生對名著的整體思想藝術有了一定的
感受。
此時開始第三階段的名著閱讀教學訓練,接下去,可以兼顧語言與文學兩個板塊,引導學生自我梳理,深入思考感悟,將閱讀體驗形成文字(此與前文所述做筆記不同),并通過同學之間的成果交流展示,提升他們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這一學段的時間至少可以安排四至
六次針對性的寫作訓練,分別從人物賞析、小說主旨、藝術手法和創新運用等方面進行練筆。學生習作內容豐富而深入。人物賞析話題的優秀習作有《另眼看曹操》《永遠的愛斯梅拉達》等。小說主旨方面有《從〈復活〉看西方的贖罪意識》《〈家〉的愛情觀之我見》等。藝術手法方面有《從〈家〉和〈歐也妮·葛朗臺〉看中外小說的異同》等。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將文學名著相關內容提煉為寫作素材創新運用,運用到作文中去,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蘊。
這樣,以寫促讀,逼著學生賞析原著,既能加深他們對小說的理解,又能提升他們鑒賞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時,這種半自由的(半命題的)作文訓練形式,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思考、真實自然地表達,從而達到文質兼美的理想效果。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可將學生的優秀習作制成
課件,展示給全班學生賞析。也可以選出寫得好的文章,讓作者到講臺前朗讀,然后由學生自由點評該文的優點與不足,提出修改建議。如童偉峰同學的《再見了弗羅洛》:每一個人都有七情六欲,而當某個落后刻板的信仰要扼殺它時,它被摧殘的心靈在無法自我抑制時,必然變得極端自私邪惡,并為獲得變形的私欲時而不擇手段。這樣的人地位越高,對社會的危害也越隱蔽越嚴重。難能可貴的是,學生繼續拓展,用王熙鳳、杜竹齋、葛朗臺、高老太爺等人物予以證明。最后結合現實生活提醒“當今個人主義盛行,功利思想成為眾多團體或個人的終極目標,一個弗羅洛死去,許多弗羅洛又涌了出來。呼喚讓弗羅洛的魂靈與肉體一起死去,讓時間來凈化這一方天地吧。”
還有其他同學的《〈家〉與〈紅樓夢〉的比較》《從〈三國演義〉》看兄弟情義》《巴黎圣母院的幸福觀》。作文觀點明確新穎、思路清晰、語言簡練、縱橫捭闔,精彩紛呈,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稍后,收集學生作文編輯《名著賞析集》若干集。這樣的集子鮮活真實,遠勝從書店買來的作文書,讓學生更有成就感。
建立班級博客,能將課堂寫作之路延伸。因為博文有發表功能,擁有更多讀者。將學生優秀習作上傳博客,學生自己亦可上傳博客。奇文共賞,同學可發帖互動,將網絡優勢引進名著學習之中。多元化評價更讓學生個性才氣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讀書 游學 寫作
“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和學生本來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的修業的精進而走到一起來的,因此,老師和學生就應該不計短長而一起前行。
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一起修業修德。不做高高在上、習慣于動口的君子。
一、和學生一起讀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
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童話,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葉圣陶《稻草人》、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國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詩選》、《革命烈士詩抄》、中外童謠、兒童詩歌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傳》、老舍《駱駝祥子》、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夏綠蒂?勃朗特《簡?愛》、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教師可根據需要,從中外各類優秀文學作品中選擇合適的讀物,向學生補充推薦。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寫到――
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
課外讀物包括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莊子》等;
小說,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魯迅《吶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從文《邊城》、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列夫托爾斯泰《復活》、海明威《老人與海》、莫泊桑短篇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歐亨利短篇小說等;
詩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詩、泰戈爾詩、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等;
劇本,如王實甫《西廂記》、《雷雨》、老舍《茶館》、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等;
語言文學理論著作,如呂叔湘《語文常談》、朱光潛《談美書簡》、愛克曼《歌德談話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學與人文方面的各類讀物可由語文教師和各有關學科教師商議推薦。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量及閱讀書目都有明確的規定。可是,師生們執行了嗎?中小學生的閱讀現狀究竟怎樣?
帶著這些問題,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也走訪了一些老師,得到以下一些結論:
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隨著年級的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說年級越高,課外閱讀量越少,高中生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原因是:課業負擔越來越重;閱讀,對于考試沒有明顯的幫助。
再想一想,沒有任何學科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完成這么多的文字閱讀量,唯獨“語文”。
再深入想一想:我們的文化靠什么傳承?我們的精神家園靠誰去守望?這樣一想,閱讀的重要性、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就全出來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當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
師生一起讀書,可以形成閱讀的良好氛圍,在這個氛圍里,能夠互相督促,提高閱讀效率。
師生一起讀書,可以找到共同話語,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開讀書報告會、讀書交流會,形成研究風氣。
師生一起讀書,可以促進師生一起動筆,寫一些讀書筆記,留下成長的足跡。
……
對教師而言,重讀一些書籍,并不意味著浪費。基本的道理是:重讀,也會有新的收獲。和學生一起讀書,會逼著教師思考更多的問題,對自己也是個提高的過程。
二、和學生一起游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建議語文教師要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且明確告訴我們: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閱讀材料、其他圖書、報刊、工具書、教學掛圖,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路是互補的,一味地讀書,那是“讀死書”。通過讀書,能夠獲得豐富的學養,如同一個財迷看到了金山銀山,但要擁有金山銀山,還得走出書本。
行萬里路,既是在驗證所讀的書本知識,又是在換一種方式在讀書。不同的是,這本書是無字的,他叫自然、社會、風俗、世態……
舉個例子吧。
2008年,我和部分學生去登東梁山。山不高,很快登頂。俯看滾滾江水,眺望對面的西梁山,頓時覺得東、西梁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不禁吟起《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忽然,就有學生提出疑問了:“李白怎么看到了‘碧水東流’,這江水不明明是渾濁的嗎?”是啊,我們看到的江水,的確渾濁不堪。于是,圍繞“碧水”我們就討論開了:
有人說“唐代的時候,這江水就是碧藍的。白居易還寫‘春來江水綠如藍’呢”;有人說“這是環境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碧水才成了渾水”;還有人說“唐代人口稀少而現在人口太多,江水不混才怪呢”……
七嘴八舌中,大家討論起了環境變化的原因,大有世易時移的感慨。大家都深信李白詩中的“碧水”是真的,要不,他怎能將離此山不遠的青山作為魂歸的地方呢?
去年,這個班同學聚會,還跟我回憶起這次游歷。我意識到,這才是真正學習《望天門山》!
可是,隨著應試教育的不斷強化。現在的師生們緊緊守著課堂,緊緊地盯著分數,苦苦地奮斗著。更有甚者,打著安全的旗號,把師生全部圈在校園里,實行“半軍事化”管理。走出校園都需要校長、班主任簽字,即便想走,還能走多遠?
我以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其實是侮辱了教育。
不久前,馬鞍山二中周老師帶著班級學生游學瑯琊山,其做法值得借鑒――
首先,爭取領導支持。他在游學之前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包括請示報告、游學計劃書、游學預案等,因為這樣,他得到了相關領導的認可,學校同意了他的游學方案。不妨看看他的“安全預案”吧――
安全預案
1.召開家長會,征求家長意見,采取自愿原則。發放此次活動的《告家長書》,必須征得家長簽字同意后,學生才可參加此次活動。
2.歡迎家長志愿者參加此次活動。參加活動的家長編入學生小組,負責安全事務。
3.與家長志愿者一起與旅行社協商。協商內容有:交通工具、行程、價格、保險、服務項目等。協商好之后,報學校相關部門備案。
4.請學校領導出面與旅行社協商。要求一切從學生的安全出發,選派出最好的車輛和駕駛員。
5.活動前,再次召開專題家長會。學生分組,每組確定責任老師、家長和學生安全員。強調安全教育,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
6.活動時,開通24小時聯系電話。只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撥打。
其次,要有游學內容。游學的目的要清楚,要有針對性。為此,他安排了以下內容,見下表:
最后,要有總結。游學中,師生圍繞六個方面的游學內容進行過交流,歸來后,都形成了文字,修改后印刷成冊,名為《尋夢》。周老師為之寫序。
為了真正落實《課程標準》的精神,也為了一個教育者的責任,我們應該與學生一起游學,哪怕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只有一次,我們也應該堅持這樣做。
三、和學生一起寫作
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軟肋。
表現在高考作文中,寫磨難,則拿自己的親人開刀,讓父母離異、遭災;論反抗,終究是屈原沉江、李白不事權貴、竇娥刑場發愿;說曠達,繞不開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普遍的問題是:語言上以華美掩飾貧乏無味、內容上以唱高調來掩飾內心的空虛、情感上以做作來掩飾無病。
追究這種現象的根源,與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有關,與市面上大量的《作文寶典》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作文教學”出了問題。
校正的辦法有很多,“和學生一起寫作”就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劉國正先生說:“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猶如游泳教員自己要專于游泳,鋼琴教師自己要精于彈琴,道理是很簡單的。”他還說:“但看我們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無一不是文章能手,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文章藝術是相輔相成,水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從我們語文教師的隊伍中涌現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們為此開一個慶祝會,因為這正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乃至提高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一項基本建設。”劉國正先生呼吁教師寫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實則是一種科學的建議,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教師和學生一起寫作,有以下好處:
1.有利于平等觀念的確立。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是:老師出題,學生寫作。現在,有了共同的“作業”,有了共同的思考。教師不再高高在上,只管動嘴不動手了。師生之間通過同題作文相互理解更深,情感上也更融洽。
2.有利于評講。師生作文可以進行比較,可以暢談寫作體會,可以分享成功的快樂與不足的教訓。
3.有利于師生共同提高。教師下水作文,可以給學生示范;學生的作文,也可以促進教師思考。教學相長,師生互利。
我還以為,教師下水作文,應該強調:與學生“一起”,即應該與學生寫一樣的題目、用同樣的時間、滿足同樣的寫作要求――不得宿構、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等等。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遺憾的是,我們很多教師還停留在“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階段。
如果一定要說教師是“蠟燭”的話,那么,這蠟燭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隨著學生的不斷進步,教師也在不斷進步,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