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語文教育敘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開展活動式語文教學,變單調呆板的空洞語言分析為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1.錯別字大通緝逮捕行動。組織學生到街道店前等漢字招牌密集的地方,查證招牌漢字書寫正確性,發現錯別字的通過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確的書寫方法。
2.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鍛煉聽力,培養語感,豐富語言素材。
3.開展學生百家論壇,輪番上陣,可講故事,可以演講,朗讀美文也行,目的是讓學生感覺語文就在身邊,語文是可以拿出來觸摸享受的。
4.利用班刊、墻報定期刊出名言名著名段,讓學生感覺生活在語文之中,想不理它都不行,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對語文的恐懼、信心不足的狀況會逐漸消除。
5.組織指導高年級學生給低年級學生上語文課,讓高年級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低年級學生堅定其學好語文的信心。
二、利用教輔媒質,提高學生品讀語文的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指導訓練學生形成一項符合自身特長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具有品讀語文的能力
學生差異繽紛多姿,有的擅長演講,有的擅長謀文,有的擅長敘事,還有的擅長朗讀……不一而足。我們的任務就是發現學生某項語文特長后加以鞏固發展,成就它,使其內化成為學生的一種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語文能力。如何培養呢?作好以下幾方面工作至關重要:
1.調查摸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找出自身的語文長處,。全班形成一張總單加以分類,形成能力培養互助小組,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輔導到組,訓練到人。教師要根據學生分組,有計劃地對其進行能力輔導,從最原始、最基礎的方面抓起,使學生接受起來無畏難情緒,感到觸手可及,一開始就高起點、高標準只會把學生從興趣道路上推回去。抓好單兵訓練,依據個人水平高低,區別對待,使其吃得飽,吃得進。
3.定期開好階段展示會。使學生學有小結,學有榜樣,學有顯示,形成趕學、超的能力發展良好氛圍。有機會還可組織向全校展示成果,輻射全校。
4.積極向家長反饋動態過程。爭取家庭教育的支持,使學生的能力訓練有物資保障,親情支持,從而信心倍增,以免半途而廢。
四、研究文本,解讀文本,讓學生享受品讀語文給我們帶來的情感
1.立足文本,走進文本想方設法帶領學生觸摸文本語言,領悟文本表達的內容,在文本中暢游。
2.走出文本,審視文本不拘泥于文本,要以閱讀者的身份去看文本,讀文本,思文本。
3.再進文本,享受文本通過看、讀、思文本,必然得出一些感悟,再進文本,對照觀點情感,分享作者的情感,享受自己的心得。
一、激發期待心理,喚醒閱讀內需
1. 設置閱讀懸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多數學生對閱讀教科書上的文章缺乏興趣。尤其是一些老課文讓學生如食雞肋,嚼之無味。因為這些文章滿足不了學生求新求異的閱讀期待。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窮人》。對這類距離學生生活實際遙遠的文本,應當避免老一套的教學方式,另辟蹊徑,設置閱讀懸念,帶著學生用新視角來解讀作品。在這方面,許多名師做出了表率示范。特級教師張祖慶在執教《窮人》一課的課前談話中,從莫言的作品與張藝謀影片的關系切入,引導學生厘清雨果的敘事詩《可憐的人》和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窮人》的關系。弄清課本的來龍去脈之后,張老師提出了問題:“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要把這首詩改寫成小說?他是怎么把這首詩改寫得那么精彩?”自然引入了課文的學習。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產生了一種迫不及待地想要閱讀課文的欲望。教師雖然沒有開始講課文,但學生在與作品、作者、編者的對話中,聚焦于發現,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
2. 音樂渲染氣氛。利用音樂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可以快速帶領學生進入與閱讀內容有關的教學情境。在一次三年級《給予樹》教學研討課上,筆者一邊播放圣誕節的音樂,一邊深情地述說:“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孩子們會收到自己平時最想要的禮物,得到小小的滿足和大大的快樂。在充滿愛的芬芳的圣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小姑娘金吉婭看到給予樹上的心愿卡中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的愿望,她是怎么做的呢?”圣誕音樂的感染力跨越國界和時空,把學生帶進了圣誕節的歡快氛圍中。音樂的魅力和溫情的敘說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究興趣,為接下來的閱讀創造了靈動的空間,學生欣然踏上了閱讀課文的旅程。
二、關注期待要求,深化文本探究
在現實中,大多數學生愛看課外書而不喜歡探究課內文本。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外閱讀無拘無束,沒有強制問題和答案;而課堂內的閱讀有目標和任務的指向,這個閱讀體驗是“痛苦”的。如果能做好課內閱讀的指導,將方法和經驗分享到課外,必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上,選擇好閱讀的切入點、興趣點和疑難點,激發學生閱讀期待。一旦W生探究問題的欲望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搶著閱讀,搶著去探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升華對文本內涵的認識。特級教師閆學在執教《伯牙絕弦》時就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要求,插入了幾處閱讀拓展:(1)在引導學生想象伯牙對知音的渴望后,插入了伯牙與鐘子期相識的傳說;(2)閱讀感悟“知音之死”內容后,插入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里描述的動人故事以及伯牙悼念鐘子期的短歌;(3)理解全文內容后,簡介了對《伯牙絕弦》的有關歷史記載,播放古箏樂曲《高山流水》。這樣,就有效地觸動了學生的情思,引發了學生的感觸。再讀課文,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伯牙與子期的深厚友情,感受到知音的深刻內涵。
三、調整期待取向,提升賞析能力
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他們的閱讀心理期待也在不斷變更與重組。為了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與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不斷調整學生的期待取向。
1. 情感期待。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通過鳥兒和樹的對話表達了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反映了信守承諾的可貴。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鳥兒“苦苦地追問與尋找”那棵大樹無果后,又引導學生回到去年那“春天的約定”――帶著約定,樹在冬天做了最漫長的等待;帶著約定,鳥兒歷盡了千辛萬苦……在教師描述的情境渲染中,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鳥兒和樹去年的約定。通過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一唱三嘆”式的激情引讀,反復強調春天的約定,極力渲染樹與鳥兒的難舍之情,學生深切體會到文中所反映出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種情感期待,為深入感悟內容、品析語句做好了鋪墊。
2. 個性化期待。閱讀是學生自我感悟內化的行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堂上,教師要珍視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師通過適時的啟發與評價,把學生帶入文本,感受居里夫人樸素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隨著教學的逐層深入,教者帶領學生反復讀文,學生的閱讀體驗也逐步深刻,形成個性化閱讀心理,獲得層次不同的閱讀體驗,體會到居里夫人的容顏之美、精神之美、人格之美、貢獻之美、永恒之美。在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交流體會,引導學生將居里夫人美麗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拓寬期待視野,創新延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