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低碳經濟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經濟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經濟意義

第1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低碳經濟意義;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F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實施節能減排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1. 1 節約能源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手段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節能是指加強用能管理,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節約能源,減少碳基能源消耗,對實現低碳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1. 2 污染減排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協同效應

污染減排措施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有不容忽視的協同效應,實施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監管減排等一系列措施,對減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體上有顯著的協同效應。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態建設過程中減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另一方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中同時可減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節能減排事關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情況已經嚴重威脅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制約著經濟發展、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并且呈上升趨勢。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劣五類水質占將近全國三分之一的水體,重點流域頻繁發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斷面的水質沒有達到規劃要求,一些處在其流經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氣污染問題是我國

近年來又一嚴重危害人們衣食住行的問題,我國大氣污染已和發達國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污染最嚴重時期的程度相當。在2005年監測的523個城市中,空氣質量低于二級標準的達1/3以上,居住在空氣污染嚴重環境中人口達城市人口的1/5。我國的經濟發展處在工業化進程和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的歷史階段,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據有關部門證實,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為單位計算,我國除煤炭資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礦產資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資源為28%,天然氣、石油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節約資源才有利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1.4國際上對我國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節約資源的壓力逐漸增加。

我國對國外資源需求的增長推動了世界資源需求的上升。據有關部門統計,2005年我國原油需求量日均約為665萬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石油需求增量約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這其中近50%靠進口滿足。另據統計,2002年至2005年間,我國對錫和鎳的需求增長量占世界消費增長量的大部分。我國需求增長量已經成為影響初級金屬產品和全球石油市場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為一些投機集團哄抬資源價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級產品進口國的指責和一些國家的擔心。但我國對全球初級產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當一部分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向我國轉移高污染、高能耗生產環節的結果,其中相當部分產品并不在我國消費,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場。我國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對全球大氣污染的影響很大。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以及世界未來格局的重要因素,未來我國在這方面的國際壓力將不斷增加。

2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路徑

就我國來說,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們在發展低碳經濟時采用的技術和工藝與西方國家是不同的,實現的途徑也不同。

2.1 降低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

由傳統的以煤炭為主向現代化以天然氣和石油等清潔能源為主轉變的能源消費模式是社會的必然趨勢。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氣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的分量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雖然國際油價的波動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造成一定風險,但綜合比較各種方式之后,這種措施仍是首選。

煤炭是我國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實施煤炭凈化技術以改善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一個長期的基本的任務。

2.2 充分發揮碳匯潛力

發展低碳經濟最好的途徑是采取林業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調整充分發揮碳匯潛力。過去的50年間,我國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資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蓋率僅提高了4.2%,這項通過改進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的面積來增加森林碳匯能力的措施被證明不實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費。因此,必須研究、探討新的措施發揮森林碳匯潛力以達到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

2.3 參與國際減排活動,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碳排放的技術和進行一定的資金援助是發達國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不僅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進行節能減排,還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我國以實際行動為低碳技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國家能源技術市場,采取各種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國“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單位GDP能耗要降低1/5,這相當于減少了近12億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證人民生活質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消費領域節能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潛力。

2.4 完善政策體系

“低碳經濟”提出以來,我國政府積極響應,先后了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欠缺。要推進低碳經濟轉型,我國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節約資源法、清潔生產法等的實施; 制訂和實施鼓勵低碳經濟的財政、稅收和融資等經濟優惠政策,制訂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審計制度,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 推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加強政府機構節能和綠色采購,制訂低碳產品優先采購政策,改造節能建筑; 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及依照國際通用的 “碳源 - 碳匯”平衡規則,對國內生態保護區實施補償; 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掌握話語權,發揮積極作用; 建立相應的統計、監測和考核制度,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統計和管理體系,讓低碳經濟轉型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雙贏之策。

2.5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加快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建設。按照“再利用、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一方面嚴格環境準入,實行清潔生產,強化污染預防并實施全過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產業之間耦合共生,延長產業鏈,形成循環效應。以少的環境成本和資源消耗獲得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而使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

2.6倡導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低碳經濟轉型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人們思考方式、行為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低碳經濟還是個新事物,要廣泛利用各種媒介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倡導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等理念,通過健全和發展各種環保組織,指導企業和公眾使用低碳能源。通過政府引導、社會組織推進、全民參與,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整體合力,最大程度減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可分為兩個類型,第一類是減碳技術,比如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第二類是無碳技術,如核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攻克和突破低碳產業發展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我國應積極引進先進的減碳、無碳技術,加快創新和推廣速度; 探索國際企業間、學術界間及其他組織間合作伙伴,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

3 結論

在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環境制約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成為應對氣候變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途徑。節能減排是一項長期工程也是一項全民工程,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而且還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和監督。因此,加強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奚建武,徐丙奎. 節約型城市 [M]. 北京: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2] 李國志.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政策建議 [J]. 亞太經濟,2010,( 4) .

[3] 李麗平,周國梅. 切莫忽視污染減排的協同效應 [J]. 環境保護,2009,( 24) .

第2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 低碳村鎮;概念;途徑;案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014(2010)12-0052-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1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 , 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 氧化亞氮(N2O) 等溫室氣體而引起的。所以,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 經濟, 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1]。2 009 年11 月, 我國政府對外正式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 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 期規劃,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2],綠色低碳經濟作為重要內容將列入國 家“十二五”規劃綱要[3]。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能源消費量占全 國消費總量的60%之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隨著城市化進 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擁入城市,能源消費行為發生改變,人均能耗迅速增加,交通用能 也將增加,必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的增長[4]。在此情況下,大多數研究集中在 了低碳城市、低碳社區方面[5-9],而農村低碳目標如何實現,部分學者僅 對低碳農業和農村能源進行了探討,只有少數地方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嘗試了發展低碳村 鎮的探索[10-12]。

1 低碳村鎮的提出

中國有48 000多個鄉(鎮)、691 510個行政村,農村人口有9.4億,真正長期居住在農村的 農民7.5億左右,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 有18億畝農田,土壤容重平均為1.2 t/m3,土壤有機質每增加1‰,可培育600-800 kg/hm 2的糧食生產潛力,從大氣中凈吸收30億t的CO2,當前我國經濟活動排放的凈CO2約為 70億t,2015將在100億t左右。中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源總量約為5億t標煤,遠期可達10億t 標煤,以5億t標煤計算,生物質發電可滿足中國能源需要的20%以上的電力,年減排CO2約 3.5億t,SO2、N2O、煙塵等2 500萬t。

村鎮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城鎮/農村居民的總能源消費比為2.55∶1,人均能源消費 比為35∶1,主要是間接排放差距為1.779億t碳,2009年的城鎮化率466%,隨著農村城鎮 化進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農村傳統的以秸稈、薪材為主的能源結構必將產生巨大的轉變 ,節能減排潛力巨大[13-16]。因此,發展以農畜結合、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培 肥土壤、開發生物質能等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產業,推廣清潔能源改善農村人居,培育農民低 碳發展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現代農村社會發展的必 然趨勢。

2 低碳村鎮的概念與內涵

低碳村鎮指在一定規劃、政策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公眾以低碳為理念和行為特征廣泛參與 ,以村鎮為核心,以人居、環境為切入點,以農民種植和養殖高效產業化為重點,實現“資 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資源高效(Resourcesaving):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之一,資源約束與 經濟發展矛盾日益突出,但同時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水資源利用率是世界先進水平的1/2 左右,秸稈利用效率約40%,70%以上畜禽糞便有得到資源化利用。以低碳技術為主,在提升 農業光、熱、水、土、生物等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重點提高化石能源和化肥的投入產出 比,把傳統農業轉型為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是發展低碳村鎮的基礎。

農民增收(Peasant revenue increment):生存和發展是中國農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城鄉收入比例約3.21∶1,通過發展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提高單位面積農業產出效益和 規模效應,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低碳村鎮的核心。

環境友好(Environment friendly):營造友好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 又能為城鄉一體 化提供美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低碳村鎮的保障。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and safety):提供潔凈的生產環境, 推廣合理的生產方法, 在 無污染的農業環境下, 達到生產與生態的和諧關系, 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安全鏈條,

讓民眾可以吃到足夠數量、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是發展低碳村鎮的關鍵。

低碳排放(low carbon):以C庫大于或等于C源方式實現較低(更低)或零理想狀態的溫室 氣體(CO2為主)排放,是發展低碳村鎮的目標。

3 實現低碳村鎮的途徑

根據低碳村鎮“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內涵,主要途徑 如圖1所示,一是支撐低碳消費觀念和意識形成的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二是支撐形成土壤C庫來提供安全食品和保證農民增收的低碳產業關鍵技術,三是支撐人居 環境低碳排放的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和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四是保護和提升綠色植被的生 物固碳能力4個方面6項內容:

(1)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模型構建與系統開發。 充分借鑒國內外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計算模型,結合典型區域低碳村鎮建設目標, 利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法建立試點村鎮的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評估模型, 開發低碳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便攜式計算器(低碳智能伴侶)。

(2)營造有機農產品生產環境。 集成沼氣工程、微生物利用、設施農業工程、生物綜合防治和有機肥料生產等技術,建立低 碳農業系統技術體系,制定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HACCP技術規范,搭建便捷的食品安全 追溯體系,通過城鎮居民的自覺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和形成農田土壤因碳“埋單”的良性循環 機制,重點建設“種-養-沼-蚯蚓- CO2 施肥-太陽能”六位一體的能源生態設施大棚。

(3)村鎮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 建立低碳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重點結合沼氣和有機肥料生產技術實現生活垃圾的資 源化利用。

(4)源綜合利用村鎮清潔能。圍繞農村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重點是 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主要包括微 生物技術、生物燃料技術、生物質發電技術,也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低碳村鎮建 設上的應用技術。

(5)改造村鎮新型農居。 圍繞試點村鎮節能型傳統農居,應用綠色建筑材料,采用沼氣集中計量化供暖系統重點改造 傳統曖炕結構,徹底改變農村冬天用煤、農田秸稈和薪材林取暖的習慣。

(6)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 樹立景觀生態學的理念,充分利用森林巨大的生物固碳能力,重點建設村鎮周邊的田間林帶 、道路林帶和景觀林帶,保護自然生態林,建設風景秀美的低碳村鎮。

4 低碳村鎮案例分析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崖子村全村377戶,971人。現有耕地2 086畝,山嵐1 7 00畝,果園360畝,全村居民以農業、果業生產和畜牧養殖業為主,2007年全村年總收入2 3 31萬元,人均純收入6 278.7元。過去村內街道崎嶇狹窄,高低不平,垃圾、糞堆、草垛到 處可見,生活污水四處橫流,給廣大村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不便。2007年在鎮黨委政府的 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村兩委從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多方籌措資金,投資25萬元硬化街道6 60 0多 m2,投資10萬元漿砌排水溝2 000多m,投資63萬元美化綠化街道200 m2,安裝路燈 29盞,投資3萬元修繕了辦公場所。2008年,投資7萬元,共建農村戶用沼氣235個,并配套 進行改廚、改廁工作;2010年,投資300萬,規劃建設“六位一體”蔬菜大棚30個。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曲河莊村,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灌溉水純凈,且是牟平區首批沼氣村,家家戶戶有沼渣、沼液,現有果園500畝,全村已建成沼氣池22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0%,并以沼氣為紐帶,發展“種植+沼氣+養殖+大棚”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三條主線,依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學原理,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實施“生態農業村”建設項目。通過沼氣建設與沼渣沼液的利用,“四位一體”蔬菜大棚建設,生態果園建設生產有機果品,中國林蛙與林業共生立體循環特色經濟發展等模式,逐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推進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由資源外延型向產品系列開發型的轉變,把曲河莊村打造成煙臺市“生態農業第一村”。

經濟效益:以“六位一體”能源生態示范大棚為例:充分利用農田秸稈資源、生活垃圾和養 殖業資源,進入沼氣池變成沼氣、沼液、沼渣,有機肥及沼渣等還田取代50%的農田化肥, 生態大棚全部使用有機肥料,按“5頭豬+20 m3沼氣池+2畝果園+太陽能+0.8畝大棚”計算 ,經濟效益可達到7-8萬元。不計勞動力成本,平均每頭豬凈收益500-600元,平均每只雞的 凈收益1.7-1.8元(5-6萬只/棚/年),有機果蔬的價格是普通產品的3倍以上,若再按國際總的來說,低碳村鎮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 概念新探索,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充實。但是,在中國地方實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中,以 “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為總目標的低碳村鎮建設,對于 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農村層面的國家低碳排放目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 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 低碳發展論[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 09:3-7.[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 Bei 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s Press, 2009:3-7]

[2]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EB/OL].2009-11-26. http:∥省略.[ Con 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tion Goals in China[ EB/OL].2009-11-26. http: ∥省略.]

[3]梅東海,祝雅輝. 低碳經濟時代的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第67 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綜述 [N].中國改革報, 2009-11-09.[Mei DongHai, Zhu Yahui. Low Carbon Economy Times

Policy Adjustmen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of Article 67 times Chin a Reform International BBS[N]. China's Reform, 2009-11-09.]

[4]以低碳城市為主線.發展中國低碳經濟[J].工程機械,2010,4(1):72.[Developing L ow Carbon Economy by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 quipment,2010,4(1):72.]

[5]付允,馬永歡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 4-19. [Fu Yun, Ma Yonghuan, et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4-19.]

[6]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4).[Xin Zhangpi ng, Zhang YinTa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Urban Studies,200 8,15(4).]

[7]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 [Jin Leqin, Liu Ru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l Transformation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9,(1):84-87.]

[8]邱敏芳,周璐. 低碳經濟的發展途徑之一:低碳城市[J].現代商業,2010:255-257.[ Qiu Mingang, Zhou Lu. Development Way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y [J ]. Modern Business,2010:255-257.]

[9]單曉剛.從全球氣候變化到低碳城市發展模式[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 (1).[Shan Xiaogang.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 odel [J].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0:5(1).]

[10]趙其國,錢海燕. 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 5).[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 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

[11]杜受祜. 低碳農業:潛力巨大的低碳經濟領域[J].農村經濟,2010,(4):3-5. [Du Sh ouk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Huge Potential for Low Carbon Economy [J]. Rural

Economy,2010,(4):3-5.]

[12]李明賢. 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鎖定與替代策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11(2). [Li Minxian. Pen talk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modern agricultu re [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2). ]

[13]劉漢元,劉建生. 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M].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121-131. [Liu Hanyuan, Liu Jiansheng. New Energy Revolution: Changing the 21th Century[ M]. Beijing: Chinese Yanshi Press, 2010:121-131.]

[14]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9:306-309.[ Cui Minxua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M]. Beijing: Social Sci 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09:306-309.]

[15]魏一鳴,劉蘭翠等.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F].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86 -90.[Wei Yiming, Liu Lancui, et al. China's Energy Report (2008)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2008:86-90.]

[16]統計局.建國6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5倍多[EB/OL].2009-9-18. news.省略.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NBS): Urban ization Level 5 Times Mo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60 Yea rs [EB/OL].2009-9-18. news.省略.]

Low carbon villages and towns: a new concept of low carbon econom y

WU Yongchang1 HU Zhiquan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IARR P),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Beijing100081, Chin 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Beijing100081,China)

第3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1.低碳經濟的定義

關于低碳經濟有著非常多的定義,主流的定義是在在原有的技術方面以及生產的工藝管理方面進行創新,但是主要是不能夠增加能耗,依托于這種科技創新的方式來早日擺脫人類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減緩全球的氣候變暖的趨勢,使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再是一場零和游戲,而是雙方都可以兼顧到。低碳經濟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可以利用盡可能低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來達到高校的利用能源以及開發清潔能源的目的。

在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來看,需要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整體上達到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相互兼顧到的情況,低碳經濟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以下的幾種優勢:第一就是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問題,它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在后金融危機的時代低碳經濟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為了各國經濟發展和人類共同的話題,得到了全人類的重視;第二就是低碳經濟考慮到在經濟發展中環境方面的因素所做出的犧牲,把環境方面的損耗也都計算在內了。

2.低碳經濟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中所帶來的改變

2.1減少了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我國近些年來的繁榮與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于環境的無盡的破壞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但是這種方式由于其破壞性以及不可持續性歷來受到詬病,再就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在進出口貨物方面來加大了對于碳排放的控制,這些控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過對那些還沒有開始進行低碳減排的國家征收一定的碳關稅。這種方式使得其他的有關國家紛紛效仿,最后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國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大國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了。與此同時我國的低碳制度都是從發達國家引入的,由于規則都是由于他們來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都造成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的增加以及出口競爭力的下降,特別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是主要還是以高碳的產品為主,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待提高,這些情況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2碳關稅和綠色貿易的壁壘

對于碳關稅的收取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而且各國之間所高筑的綠色壁壘也都會給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威脅。碳關稅的推出即很多的國家在國家的外貿進出口的貨物中會對那些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產品來額外的征收一些其他的關稅,但是這樣一來的話對我國的大部分的出口貨物都會造成影響,本來我國主要從事的就是一些低端的制造業項目;綠色壁壘也是相同的意思,在綠色貿易的定義中,綠色貿易就是在進口的貨物中主要的用途是用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這樣的一些國際的貿易行為,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來通過建立起一系列的技術標準來對這些國外的產品進行相應的限制和禁止的手段。由于我國的出口貨物中最主要的還是一些機電設備、紡織產品,這些物品不僅僅是技術附加值低而且也沒有多少的技術含量,這樣的物品是完全達不到發達國家的一些環境方面的標準的。

3.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3.1倒逼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和升級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的部分就是第二產業的發展,而且在出口貿易中也是由于低端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也都是由于我國最近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換來的。發展低碳貿易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到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制造業向低能耗方向發展;在另外的方面也都必須要推動我國的現代的服務業的發展,從這些方方面面的轉型升級來幫助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的低端制造業向著高端制造業發展。

3.2提高對外貿易的技術水平

低碳經濟就是在我國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的方式,通過對我國低碳產業的大力發展來推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的發展。我國本身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對外界的資源依賴較為強烈,并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一些特點,為了重新獲得競爭力我國就必須要積極地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使用一些新的制造工藝來取代落后的生產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傳統的制造行業進行升級優化,使得以后的出口產品中可以有更多的高端制造品,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質量和含金量。

3.3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工業發展走到新的階段上,與此同時也都對綠色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我們要積極地利用這次新一代同步發展的機會來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切實的參與到其中的方面去。自從我國本世紀初加入WTO組織以來,參與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的制定與實施計劃,在新的經濟時代來臨之際,與其躲避不如積極地引入下一代的技術來進入到新的生產方式中去,完全的舍棄掉以往的模式,而且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去也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從而進一步的增強我國的實力。

4.對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建議

4.1制定我國的低碳標準

由于這個低碳經濟正式開始實施并沒有很長的時間,所以與碳交易有關的內容目前來說還是處于空白地帶,目前的情況就是碳交易的市場規則以及相應的準入標準主要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這些現狀的存在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加強對于我國的低碳產品的法律方面的保護。需要我們從法律上來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的機制,使其市場競爭中有法可依,規范市場。

4.2大力鼓勵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

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大力的財政支持,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積極地對這種轉型升級進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稅收上的鼓勵,以便可以為了以后的低碳經濟的發展來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根基。雖然我國的低碳經濟起步較晚,但是我們有關部門也需要來積極地用好后發優勢。與此同時也都要積極地鼓勵技術的原創,加大對于低碳技術的研發的力度,也要加大對于技術推廣的投資,積極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經濟效益。低碳經濟不僅僅是一項環保經濟方向的措施,與此同時它也代表了一種人類未來的發現,這也是我們的企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為企業帶來新的利益。

4.3積極地維護自身利益

面對新的低碳的經濟浪潮,我國的政府需要積極地出手進行應對,我國本身已經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當然很有必要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鑒于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更為隱蔽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新方法來進行貿易保護。為了可以有效地應對這種狀況,我國政府的有關決策部門需要意識到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大家共同的提高適應低碳經濟的能力。這樣的應對措施才有助于我國的政府掌握在競爭中的主動性。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我國也要積極地應用新的規則來占據主動權,以便可以最大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

第4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要利用聯系觀點,把陸地和海洋當作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嚴格控制大陸源污染物,并不斷完善工農業生產以及種植措施,在思想方面要大力宣傳環保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推進海陸環境的統籌發展以及協調保護。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日益深入,與此同時資源消耗量也在不斷增長,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對目前城市經濟建設來說也是一個關鍵性話題。以現今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對能源技術和經濟以及消費行為等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調整區域內的產業經濟,不斷改進產業結構,促進各個方面實現創新改革。低碳革命是為了使兩大方面實現突破,即:(1)從以前的嚴重依賴能源消費發展為持久穩定發展的低能耗模式;(2)從以往的依賴化石燃料發展為使用新型能源的低碳型模式。在其轉變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做好對各項工作進行的調整工作,不斷促使經濟發展朝著低碳甚至是無碳化狀況邁進。大力推廣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第二并第三產業等多種產業的綜合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海洋旅游業,而且有利于海洋油氣業以及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長三角地區現今海洋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

長三角地區不僅海洋生物以及空間資源豐富,而且能源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此外還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尤其是深水岸線處具有異常豐富的資源,此外由于該處貫通著國際航道以及國內支線,地理條件優良,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區位優勢以及豐富的資源。長三角區域的海洋產業與同一階段的國民經濟相比,前者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后者,而且海洋產業結構不斷改進,海洋經濟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增長點以及關鍵組成部分。現今這個區域的海洋經濟已經進入優化以及升級期,比如,2008年的海洋產業結構是8.7∶42.0∶49.4,到2011年已經發展為9.8∶51.1∶58.3,其產業結構正在逐漸接近全球海洋產業結構布局。該區域的海洋經濟目前已經形成了"三角兩翼"的空間格局。相比于珠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只有在海洋產品方面不如環渤海外,其他方面如海洋科技、產業、經濟規模以及綜合實力等方面均名列第一。低碳轉型是有效處理生態環境以及海洋經濟二者矛盾的基本措施,現今,海洋低碳經濟在我國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且成果顯著。不過相對來說這個區域的海洋低碳經濟發展速度還較慢,無論是海洋低碳技術方面還是產業結構低碳轉型方面依然處在探索時期。

長三角區域海洋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1.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劣勢沿海各省在2009年相繼制定出海洋經濟發展措施,力求成為國家級的戰略試點,目前沿海各個區域之間展開競爭的一個重點就是海洋經濟,由于我國現今的海洋資源方面不管是政策支持以及技術,還是人財物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制約,所以各個地區為了爭奪海洋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長三角地區在2010年關于海洋科技方面的技術人員合計為4898人,是全國總人數的30.97%,遠遠少于環渤海地區,現今沿海各省先后提出了針對海洋人才實施的培養計劃以及為海洋人才提供的優惠政策。關于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相比于環渤海地區而言,長三角現今獲批的關于發展海洋經濟的規模較大的項目還不是很多,國家優惠政策依然缺乏。三大區域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其主導產業都是漁業、濱海旅游以及交通運輸業,產業結構大體相似,但是長三角區域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效果不是很顯著,與其他地區相比沒有突出優勢。所以長三角區域要確保海洋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必須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具有自身積極有效的發展策略做指導,確保針對海洋經濟實施的優惠政策確實落實到位,不斷引進大量優勢資源,推進海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最終建立起海洋特色經濟。與此同時要確保地方競爭機制最大程度發揮其優勢,促使區域內政府部門不斷創新,建立健全海洋全面開發協調統籌機制。2.改進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模式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而言,長三角海洋經濟還是以往的那種污染大、耗能多以及效益低的經濟發展形態,屬于粗放型發展方式,因此,盡管長三角海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卻付出了巨大代價:環境污染;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比例失調,產業結構失去平衡穩定性;由于技術落后,海洋科技綜合實力低,致使區域經濟模式無法獲取理想的經濟利益等。3.長三角海洋產業結構低質化問題突出長三角地區的海洋產業依然采取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僅規模小,而且產業化水平較低,大大增加了成本;海洋產業彼此之間缺乏較強的關聯性,有關產業集群缺乏較強的整合能力,且產業綜合素質不高;海洋服務業發展相較于第一二產業滯后;科學技術較為落后,部分新興的海洋產業遠未形成規模;由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相對滯后,致使海洋科技在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進而導致長三角海洋經濟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海洋電力以及生物醫藥等方面的增加值在海洋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重太低。所以,長三角務必要高度重視海洋新興產業,加快其發展速度,提升科學技術在海洋經濟方面的貢獻率并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徹底改變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第5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低碳經濟對于改善我國的環境以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之中,各個國家商品競爭十分激烈,傳統的初級性商品難以滿足當前市場需要并且沒有競爭優勢。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應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認清當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現實狀況,并且改善自身的低碳貿易。本文主要對低碳經濟下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路徑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

低碳經濟;國際貿易;貿易競爭;貿易壁壘

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低碳經濟對全球經濟貿易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世界經濟貿易發生了新的變化,低碳經濟隨著新型技術而產生,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就應當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從而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高。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傳統化石能源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帶來嚴重后果,如水污染、酸雨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大導致全球的溫室效應等,各種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世界各國經濟的需求。

一、低碳經濟概念分析

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之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等手段,促使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浪費以及消耗,從而促使溫室氣體變少,達到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發展經濟的雙重目的。低碳經濟是保障溫室氣體低排放的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不但低污染,而且低能耗,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在全球范圍的大力推廣,低碳經經逐漸改變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國際貿易方面,低碳經濟對于我國貿易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對于低碳經濟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以及評價,主要認為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觀以及科學發展觀念的指導之下的機構及發展模式,不但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而且使經濟得到更為健康快速發展。此外,考慮到我國的長遠利益,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保護應當相互結合,低碳經濟和傳統的經濟相比而言,其具有顯著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全球新經濟,低碳經濟屬于全球的熱點話題,是在全球溫室效應以及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提出的,需要世界上每個國家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低碳經濟不是某個單獨國家的事情,而是世界各國共同應當承擔的責任。低碳經濟是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的必然訴求,并且國際社會以及各國高度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具有全球性的特點。其次,低碳經濟有著多種收益,通常來講,傳統的經濟只是追求經濟上的利益,然而,低碳經濟不僅追求經濟的效益,更加注重環境利益以及社會效益等,從而促使經濟自然和諧發展。

二、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經濟貿易挑戰因素分析

1.降低外貿競爭力

我國的商品主要特點是價格低廉,從而在對外出口方面占有優勢。然而,由于近幾年低碳經濟的提出,很多發達國家,如加拿大以及美國等國家加強了對低碳經濟的重視,這些國家在關稅方面加強控制,對沒有實施減排的企業征收更多的關稅。自從加拿大以及美國以低碳經濟的名義征收關稅之后,各國也開始對不實施減排的企業征收更高的關稅,這種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環境污染,但是由于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實施減排,并且節能減排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財力,從而促使企業增加成本,更高的成本從而導致在同類商品中,我國的商品不具備競爭優勢,最終導致我國外貿競爭力降低。此外,發達國家引入低碳商品準入機制后,對我國的產品進行嚴格審查制約或者準入限制,使我國的大量的出口型企業不得不引入低碳技術,產品成本不斷增加,產品的競爭力不斷下降。此外,我國的對外貿易的大部分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由于低碳經濟的推廣實行,必然導致我國的產品出口困難,影響對外貿易額度的增長。

2.綠色貿易壁壘

征收碳關稅必然削弱我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并且綠色貿易壁壘嚴重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產量。碳關稅主要是發達國家對二氧化碳排放超過其指定標準的而額外收取的關稅。這種政策使我國的70%以上的商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我國產品出口低價的優勢大大降低,而且貿易壁壘也嚴重阻礙我國的產品出口。此外,綠色貿易表明上是要保護自然資源、人類環境,其實本質上是保護本國貿易,所以相關發達國家會建立全面的規章制度以及相關標準對我國的產品進行限制或者禁止進入等。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紡織產品、機電產品等,科學技術含量不高,很難達到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從而嚴重影響了產品的對外出口。

三、低碳經濟帶來的積極作用分析

1.促進貿易模式轉型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體現在代工或者加工貿易等,因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服務行業以及高科技產品貿易比較少。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出現轉變升級,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走向集約型發展之路,發展低碳經濟對于促使我國的工業逐步向低碳化轉型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此外,低碳經濟模式下可以有效推動我國的旅游、物流以及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總體來說,現代物流以及服務業具有低碳環保以及高收益的特點,對于促使我國的貿易模式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展低碳行業

首先,低碳經濟是在科學發展觀念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使經濟效益得以健康持續提升,是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兼顧的經濟模式。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促使我國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逐步走向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從而規避國際社會的貿易壁壘。其次,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對于資源有嚴重依賴性,很多產品嚴重不符合低碳經濟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迫使我國企業自覺的進行科學技術創新,想方設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等,來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進行創新需要對傳統的行業進行升級完善或者改進,促使出口的產品結構發展變化,最終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科學技術水平。

3.提高國際地位

當前,我國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對綠色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隨著當前低碳經濟模式的大力推廣和深入人心,大部分國家都會抓住機遇來發展自身的科技力量,使自身國際地位得到提升。我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會議,對于世貿組織的相關制度規則嚴格執行。在全球變暖和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下,我國不斷努力引入國外新技術,走出符合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提升大國敢于擔當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路徑分析

1.制定科學的低碳標準

當前,歐美國家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制定了嚴格的低碳規定,出口到該國家的產品必須達到相關的低碳標準。一方面,我國也應當實施低碳標準,制定相關規則,從而起到一定的破除壁壘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應當完善當前的低碳法規,由于低碳經濟發展時間并不長久,并且在法律法規方面比較空白,低碳標準以及主要的法律法規都掌握在發達國家,這對于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相關政府應當強化對本國的低碳產品的保護。由于我國低碳產品發展比較晚,導致我國對低碳產品以及知識產權等具有嚴重的依賴性,要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且從法律層面保護低碳產品,這樣才能有效的保障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如果不進行低碳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很容易導致技術泄密以及嚴重降低企業開發研究的積極性

2.鼓勵低碳技術

相關政府應當積極鼓勵低碳技術,利用財政支出進行研發技術創新和技術普及,為低碳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當前的形勢分析,我國的低碳產業的起步比較晚,并且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我國政府應當積極鼓勵低碳技術的創新,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大力引進國際上先進的低碳技術,從而促使我國的低碳技術得到快速有效發展。技術方面的創新不能單靠國際之間的合作,我國的低碳經濟想要快速發展,應當堅持獨立自主,并且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對低碳技術加強支持以及投入的力度。此外,還需要加大對技術推廣的投入,技術研發成功之后要促使其廣泛地應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促使低碳技術提高相關企業的經濟效益。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促使低碳行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相關政府可以建立基金,扶持和鼓勵低碳產業的發展。

3.優化產品貿易出口結構

在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企業應當優化出口結構,促使調整后的產品結構符合碳排放的相關標準。首先,政府方面應當進行政策性引導,短期之內放緩貿易出口的速度,在國內就要對于高碳的產品進行必要的控制,降低高碳產品的出口比例,比如,石油加工成品或者金屬冶煉產品的對外輸出等。此外,應當促使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低碳行業,并且出臺相關政策大力發展低碳行業,對于低碳產品可以加大出口補貼,或者上調產品的出口退稅等。其次,應當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行業,提升其在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服務貿易主要包括金融保險、醫療教育、技術服務以及學術研究等,這些行業的產品都屬于低碳產品,符合各國的低碳標準,不但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碳的排放,從而促使我國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最后,應當發展生物工程、航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改變貿易出口產業格局,促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由低端逐步轉變成為高端,大大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產品附加值。

4.密切對外合作

首先,政府應當建立必要的行業協會,并且邀請相關專家對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其他國家遇到貿易壁壘時候所采取的有效對策,根據國際的環保標準,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可行的規章制度。其次,在相關協會以及政府的有效指導下,構建全面的數據庫以及信息網絡,從而方便企業對國際貿易進行及時的查詢。在面對貿易壁壘的時候,政府方面應當積極的幫助企業,邀請相關專家給出相應對策和建議等。最后,政府可以和相關發達國家簽署相關協議,并且給予出口企業必要的法律保障,從而保障我國企業的權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低碳經濟進行分析,對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途徑進行相關研究。低碳經濟下,我國的國際貿易面臨綠色貿易壁壘的嚴峻挑戰,不過,低碳經濟也帶來很大的機遇,包括促使產業轉型、促使貿易轉型、提升國際地位等。在新的全球經濟形勢下,應當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制定科學的低碳標準,優化貿易出口結構,鼓勵發展和引進相關低碳技術,密切對外合作。

參考文獻:

[1]丁黎.低碳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67-72+92-93.

[2]陳寧.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模式與路徑分析[J].求索,2015,02:76-80.

[3]馬玲.低碳經濟下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策略[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01:101-102+318.

[4]董勁.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創新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6,04:132-135.

第6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國際貿易 技術壁壘 碳足跡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聯合國成立了專門組織并開展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活動。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在世界范圍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已歷經近十年的發展。尤其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場迅速增長。

本文認為,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新壁壘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社會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大調整,它對國際貿易發展將帶來深遠影響。

首先,在商品貿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產品比重下降,低能耗、新能源產品比重逐漸上升;其次,已經開始進行低碳轉變并擁有低碳技術的經濟體,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也變得益發有利;第三,低碳經濟催生的低碳技術革命會掀起低碳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與轉讓,推動國際生產力發展。

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低碳經濟盡管為各經濟體帶來了發展的巨大機遇,但其對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和推動,尤其明顯。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存在不同的發展模式,且由于發展時間不長,各經濟體之間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為全球模式,經濟角力從而演變為政治博弈。英國是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歐盟也是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而美國和日本在低碳經濟中的嘗試也是投入巨大,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希望通過本次“洗牌”獲得該領域的世界話語權。因此,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單邊貿易措施與多邊貿易規則的潛在沖突,將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貿易壁壘。當前,在國際貿易中有關低碳經濟的主要貿易壁壘為碳關稅、碳足跡。

碳關稅,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內引入了碳稅,與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制度等共同控制碳排放。然而,碳關稅的征收實際上不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且單邊主義的國際貿易壁壘行為極易造成貿易摩擦和貿易戰,引起國家間的經濟甚至政治問題。

碳關稅容易引發貿易戰,不利于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的有機融合。筆者認為,從國際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來看,碳足跡將是長期存在,且可能引發技術革命和營銷革新的非關稅壁壘。

碳足跡、碳標簽與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與發展

“碳足跡”的準確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較為準確和全面的定義是“碳足跡一方面為某一產品或服務系統在其全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總量;另一方面為某一活動過程中所直接和間接排放的CO2總量,活動的主體包括個人、組織、政府以及工業部門等”。

當前,碳足跡應用較多、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主要就是產品碳足跡。產品碳足跡是一個實用的衡量指標,其是指一個完全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直接及間接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度量,以二氧化碳質量當量為單位。通過核算產品碳足跡,可以了解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排放熱源,從而制定相應的減排目標和減排計劃。此外,通過對產品的環境影響之一的溫室效應進行量化評價,也可為比較同類或是不同類別產品的環境績效和環境成本提供依據。

產品碳足跡具體到國際貿易中,就是目前熱議的碳標簽。碳標簽是指將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數值表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全球三大零售企業之一的樂購實行為期兩年的環保計劃,陸續為該店20種自產商品貼上“碳足跡”標簽,購買這些商品的消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商品從開始加工到擺上售貨架這一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消費者進入樂購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環保理念,查看商品“碳足跡”標簽,采取綠色購物行為。而零售企業老大沃爾瑪也已與30家供貨商試行碳標簽計劃,包括DVD、牙膏、香皂、牛奶、啤酒、吸塵器、汽水等項目。目前,已經啟動碳標簽的主要經濟體有英國、德國、日本、瑞士、美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泰國以及法國(見表1)。

隨著碳標簽的出現和發展,其將成為國際貿易新壁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未來長期存在,影響深遠。首先,發達經濟體或已經試行碳標簽的經濟體,將會繼續致力于發展并完善碳標簽體系,并通過國際經濟秩序、金融體系、貿易格局、政治力量等在全球推行。考慮到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隨著碳標簽應用范圍的加大,我國今后將面臨更大挑戰。其次,碳標簽的推行需要建立碳足跡核查體系,并提供符合相關標準的詳實數據,明顯增加企業成本,降低出口競爭力。碳標簽的存在,是以碳足跡核查為基本條件的。碳足跡核查,不僅需要按照IPCC公布的國際現行通行做法,而且在實測過程中需要建立非常多的指標測量子體系,根據實測結果進行理論分析,最后還需要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花費時間長,操作難度大,耗費成本高。最后,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加之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其環保意識較強,所設置的環保法規、政策與措施相對嚴格,碳標簽將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新壁壘,成為環保準入規則,導致綠色貿易保護主義。

我國應對國際貿易低碳壁壘的策略

(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談判以爭取國際話語權

1988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旨在評估氣候與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分析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并提出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1992年5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于聯合國通過,是第一個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對付全球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KP)》(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在日本京都制定并達成。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和2010年聯合國坎昆氣候會議旨在解決“后京都時代”的國際公約與協議問題。在上述幾次關鍵會議或事件中,中國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越來越有話語權。但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每次參與國際會議或國際談判,總會遭受各方的巨大壓力。盡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迎難而上,通過其它雙邊組織或多邊組織,通過其它經濟、貿易、政治手段實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話語權,避免他人制定游戲規則后給我國帶來巨大損失。

(二)研究探索碳標簽體系建立規則且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

碳標簽的計算依據與方法來源于碳足跡,國際上目前常見的標準主要包括歐盟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英國的PAS 2050:2008、日本的TSQ0010和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制定的ISO14067等。其中,PAS 2050是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的,其是產品和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標準,是全球第一部產品碳足跡標準,為產品和服務碳足跡的評估和比較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標準化方法。由于英國標準協會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創始會員,而且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制定并公布的關于低碳經濟的相關國際標準,如ISO14064-1、ISO14064-2、ISO14064-3等均來自于英國標準協會更早制定并公布的有關版本,因此,關于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制定并預計于2012年正式公布并執行的關于碳足跡核查的國際標準ISO14067實際上仍是以英國標準協會的PAS 2050為藍本。但是,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金融、貿易中所處地位決定了其目前使用的自己制定的碳足跡核查標準將來可能折衷到ISO14067中。在此關鍵時刻,我國應該抓住機遇,充分研究并探索符合中國自身國情和實際利益的碳標簽體系及碳足跡核查標準,然后通過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碳排放國際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斷上升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將其折衷到國際標準中去。

(三)優化產業結構且加強新能源的研究、開發與利用

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更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國,不管是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大國的正面形象,還是在國內完成降耗減排的重要歷史使命,均具有極大意義,且我國如能通過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加強新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實現綠色GDP,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共贏局面,在國際上的談判壓力將驟減,經濟影響力和政治影響力將大增。當前,節能減排降耗的同時實現經濟快速平穩增長已經進入全國“十二五”規劃,其分解出的具體定量指標也進入各省“十二五”規劃,成為指導我國及各省未來五年發展的關鍵目標。我們應借此政策優勢和歷史機遇,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和優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并加強對新能源的研究、開發與利用。此外,必須把出口增長競爭優勢轉變到依靠高新技術層次上來,加大節能減排技術和能源效率的研發投入,獲得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國家貿易政策調整優先向競爭力導向轉變。

(四)制定相應國家標準并建立相應機構

我國應在國家層面標準對于碳足跡核查、權威認證機構的設置、咨詢服務行業的建設與發展、碳標簽的核證與頒發等進行相關指導,通過建立國家標準實施約束,通過建立碳標簽計算機構、結果核證機構和頒發機構來執行。首先應建立國家層面的權威管理與授權機構,能夠授權獨立第三方機構來對碳標簽進行核證和頒發。

第7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平頂山;可持續發展 ;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59-02

在全社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變現有資源依賴的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的高碳型增長向低碳化發展轉型,擺脫世界各地資源型區域最終走入“資源詛咒”的鐵律,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結構調整、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概念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它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經濟已成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主要特征,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二、平頂山市發展低碳經濟十分必要和緊迫

平頂山市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多年來憑借轄區內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開采加工工業為主體,煤炭、鋼鐵、電力、紡織、化工等工業綜合發展的資源型經濟城市。多年來大規模、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低效、粗放的生產方式,為平頂山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和資源支撐,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和后續發展能力的代價。

(一)走低碳促經濟轉型之路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是邁向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直接相關的是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平頂山市大氣環境質量較差,大氣月平均降塵量為11.54t/km2,全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224天,較全省平均水平低45天。更有觸目驚心的統計推算,平頂山市民每人每年吸入的煤灰粉塵相當于兩個煤球,而空氣中這些有害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均來自煤炭燃燒產生的廢氣。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煤炭屬于“高碳”能源,平頂山工業經濟的煤炭依存度很高,約70%以上的一次能源生產依靠煤炭,電力也基本全部依靠燃煤火力發電,區域內缺少石油、天然氣等“低碳”能源,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大量輸出,又增加了單位GDP的碳強度,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3.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平頂山市的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工業結構中,高碳的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的70%左右。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其發展有合理的一面。因此,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成為提高平頂山城市競爭力、應對生態惡化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在實現城市跨越發展的過程中,平頂山市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須選擇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而發展低碳經濟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

(二)推廣低碳經濟仍存在制約因素

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趨勢。但結合平頂山市的實際情況,還應客觀地認識到向低碳經濟轉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1.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問題比較明顯。雖然近年來平頂山市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推進區域振興規劃等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但全市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單一化、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

2.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發展中的“高碳排放”積重難返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目前平頂山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傳統產業仍占大頭,在產業結構中仍是主體,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高碳能源消費仍將持續增長。而大量采煤使地表塌陷、農田受損、水土流失;采選產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積占用大量耕地,破壞煤礦區土地與生態;礦井水和洗煤水排放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雖然經濟轉型規劃得當、政策執行有力,但效果相對政策的時滯性,使這些問題短期內仍會嚴重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自然資源結構性缺陷,決定了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平頂山市目前已知礦產資源57種,除煤和鹽外,其余礦產儲量優勢不明顯,低碳能源選擇有限。以火力發電為例,每燃燒1噸煤會產生4.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每噸多30%,比天然氣每噸多70%。自然資源結構的缺陷決定了平頂山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以煤為主的“火電”和“高碳”排放的局面,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低碳經濟的限制不可忽視。

三、平頂山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主要策略

1.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利用的“降耗提效”。要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行動,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加強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推動工礦企業合理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

2.優化能源結構,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節能之外的另一個實現減排的主要途徑。要控制煤炭的過快增長,大力發展先進燃煤發電技術,提高煤炭轉化效率。發展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未利用能源、清潔能源比例對平頂山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要發展三類:1、工業節能。重點實施工業用電設備節電工程、能量系統優化節能工程等。2、推進建筑節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減少建筑施工能耗;大力開展節能建筑示范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等。3、是交通節能。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型車輛應用,大力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3.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服務業。圍繞擺脫對礦產資源的高度依賴,在工業內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等高加工度產業替代能源原材料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集中財力、人力,對重點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鏈條精心扶持,帶動一批成長速度快、規模效益高的產業項目,引領產業升級,帶動全市經濟整體提升。推廣利用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是低碳能源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平頂山可再生資源豐富,如太陽能、光能、風能、水能、沼氣能等低碳能源,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對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意義重大。目前要重點推進兩類產業發展:(1)“綠色金融業”。又稱“環境金融”或“可持續性融資”,指通過綠色金融業務,將資源和環境保護變量納入考量范圍,即在投融資行為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對環境污染的治理。(2)環保產業。加快大氣污染整治、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提高電子垃圾、生活垃圾的循環利用率。注重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其對社會資源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4.倡導低碳社會消費模式,將低碳發展納入城市規劃。發展低碳消費是建立低碳發展模式的一條重要途徑。要通過宣傳、教育等各種措施,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等相關知識和發展理念,倡導良好的出行習慣、節約的消費習慣的用能習慣,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在服務行業、公用設施、公務活動、住房、汽車及日常生活消費中要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每個公民自覺養成節能、節水、節電、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良好習慣,逐步形成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消費模式。將“低排放、高能效”的要求納入城鄉總體發展規劃。提出并逐步完善低碳城市規劃策略,從“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公共交通導向”以及“土地集約使用”等方面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的探索。此外,農村地區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值得重視。可持續地發展農業、林業以及生物燃料不僅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有利于為農村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籌集資金,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平頂山人民政府.平頂山市“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BL\OL].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2]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平頂山發展低碳經濟與促進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Z].

[3] 蔣寒.平頂山市以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紀實[N].科技日報,2011-09-03.

[4] 中國低碳之路如何走[J].中國經濟周刊,2011,(13).

第8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能源;環境;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一、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最主要是二氧化碳,下文簡稱CO2)濃度一直處于快速上升趨勢(IPCC,2000)。全球單位能源消費的CO2排放量曾經呈現為下降趨勢,但這一趨勢在2000年之后出現了逆轉,并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CO2排放量以更快速度在增長。到2005年,大氣中CO2的濃度(379ppm)遠遠超過了過去多少年自然變化的范圍(IPCC,2007)。據諾獎得主阿雷利烏斯(1996)的預測,溫室氣體(CO2)濃度到2050年將達到550ppm,并將擾亂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而CO2等為主的溫室氣體被不斷排放到環境中,可能是導致氣候災難的主要原因(IPCC,2001)。

氣候的長期改變增強了紫外線輻射,促使洪災、干旱、極端天氣等出現頻率增加,動植物都將受到劇烈影響,比如人類的皮膚癌發病率增加等等。這些不利的影響具有不可撤消性和長期性,其損失也具有累加性(Daly和Cobb,1994;Clarke,2003)。Stern(2006)用大量的事實和嚴密的科學方法,展示了氣候變暖的后果。2007年IPCC再次報告,提供了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更有力證據。

由于CO2的大量排放意味著對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其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IPCC(2007)認為溫室氣體(CO2)濃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以及高碳經濟和高碳社會的客觀基礎,是世界能源結構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CO2的大量排放表明了化石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長。根據世行報告(陳詩一,2009),全球CO2排放70%來源于化石能源消耗,以及石灰、鋼鐵等工業生產過程,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重更高。當前全球環境技術并不完善,而且各國技術水平極不平衡;全球石化能源的消耗帶來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煙塵的大量排放,而石灰、鋼鐵等工業生產過程除了帶來空氣污染外,還會帶來大量水污染、固體廢棄物等。

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不斷被污染破壞,促進人們逐漸認識到應該改變過去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文明和高碳經濟發展方式。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報告《增長的極限》,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英國政府在2003年了《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首次提出發展低碳經濟,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UK Government,2003)。此后,發展基于節能減排基礎之上的低碳經濟逐漸成為國際共識。

總第428期溫懷德:低碳經濟:一個研究框架及文獻評述····商 業 研 究2012/12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強大的制造和出口能力,使得中國(大陸)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Fredrich和David,2008)。根據世界銀行網站公布的2011年世界發展指數(下文簡稱WDI2011)①,中國2008年每千克標準石油所產生的GDP僅為3.57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5.5%,也就是說單位GDP能耗明顯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WDI數據庫從1971年開始對中國的化石能源消費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進行統計,當年比重約為60%,但此后這一比重基本上一直在增加,至2008年達到86.9%。強大的生產能力,較高的單位GDP能耗,加上不合理的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促使中國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激增。按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若單位GDP能耗和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得不到抑制,到2018年,中國化石能源消費量將翻番至59.4億噸標準煤,屆時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能源形勢都將更加緊張,可見控制單位GDP能耗、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非常有必要性。

2.大量化石能源消費也必將導致中國CO2排放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根據WDI2011的統計,至2007年中國人均CO2排放4.96噸,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中國人口眾多,2007年中國排放CO2已經達到65.33億噸,是2000年的兩倍,占同期世界排放增加量的64%。中國已連續第二年超過美國的排放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國(姚昕、劉希穎,2010)。中國預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CO2排放還將繼續擴大(林伯強,2010)。正如Thomas(2007)的預測,若單位GDP排放的CO2比率保持在2001年的水平上,到2018年中國CO2排放總量超過90億噸,遠遠高于任何其他國家。

正因為上述原因,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發達國家的壓力,加劇了包括貿易在內的各種經濟摩擦。目前,歐美將很可能逐漸開征碳關稅,以換回碳密集制造業的競爭力。所謂“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CO2排放關稅(Ismer和 Neuhoff,2004)。以氣候問題之名,歐美一些國家將碳關稅逐漸擺上了日程。例如2009年6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稅”法案,主要就包括對他國“高碳產品”征收碳關稅,隨后法國等也開始效法。由于技術上的相對落后,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比較高,因此歐美征收碳關稅實際上針對的就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夏先良,2009)。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歐美碳關稅的實施勢必成為一種貿易壁壘,影響中國的出口(王俊,2011)。盡管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執意要實施碳關稅,遭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但這確實成為我國將要面對的貿易威脅。因此,我國非常有必要做好對應的研究工作。

3.基于國際壓力和國內能源與環境形勢,中國的高碳發展之路受到了嚴峻挑戰。根據中國面臨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形勢,Jiang et al,(2010)認為中國建設低碳經濟將是必然選擇。2009年12月7日,全球約192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哥本哈根,召開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共商環境保護大計。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沒有太多實際成果,但它已成為全球關注低碳經濟的標志。中國代表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一目標遠遠高于美國宣布的減排17%、歐盟提出的最高減排30%的目標。因此, 中國未來近10年的碳減排任務十分沉重,這也預示著國內碳減排風暴和低碳經濟建設即將來臨。

三、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雙贏的可能性分析

在節能減排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本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應有之意,然而目前理論界對于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能否實現雙贏還存在著爭議,一些研究認為節能減排的低碳道路與經濟增長存在矛盾。Winkler(2006)認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依賴于生產的粗放式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又不得不面臨環境與氣候的挑戰。部分調查研究顯示,一些非洲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生產中劣質煤消費比重高,CO2排放不容樂觀,而經濟增長的強烈沖動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情況(Masera et al,2000;Winkler et al,2000)。另外,一些國家在發展對外貿易或吸引外商投資時,維持較低的環境標準(甚至降低標準),結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刺激了高消耗和高污染部門的擴張,從而引起“污染天堂”或“向底線賽跑”現象(Baumol和Oates,1988;wheeler,2001;Kellenberg,2009;Cole和Fredriksson,2009)。為了減輕環境壓力,一些國家提高碳排放等各種環境標準,客觀上迫使企業提高環保成本,造成部分企業轉移到國外,從而降低了增長率和就業率(Baumol,1971;Michael,2005)。在發達國家,碳減排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似乎也存在爭議。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美國拒不批準《京都議定書》,而且在歷次氣候大會上對發展中國家態度強硬,拒絕履行碳減排和扶持義務。當然這也遭到了大多數國家和學者的批評,有學者認為美國政府是擔心承擔太多減排義務會帶來巨大的經費支出,引起能源價格上升,并對經濟發展和就業造成重創(孫江濤,2010)。

目前,很多研究也指出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可以和諧統一。環境波特假說(Porter,1991;Ambec和Barla,2002;Cerin,2006)認為高能耗、高排放,實際上表明了經濟浪費和資源無效運用,而基于經濟激勵導向的嚴格環境規制在長期中可以激發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或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改進生產無效性和提高投入生產率,并可以優先于其競爭者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更多青睞和競爭力,最終抵消短期執行環境政策的成本,為廠商帶來凈收益,因此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的最終雙贏是可能的。

Mohr(2002)、Murty和Kumar(2003)、Beaumont和Tinch (2004)、Cerin(2006)等,從不同角度證實了環境波特假說。氣候集團的報告《In the Black:The Growth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分析了低碳道路帶來的收益,表明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市場,低碳生產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能夠顯著地增加產量、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可靠性,改善產品質量、改善工作環境并鼓舞員工士氣,在新增就業方面具有出色的潛力,其增長速度也大于其它經濟形態(蘇瑾,2007)。

在對外貿易和國際投資方面,Birdsall(1993)、馬麗等(2003)認為減排成本并非企業生產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不會成為促使企業向海外遷移的動力,環境標準較低的地區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未必成為“污染天堂”。Eliste和Fredriksson(2002)認為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向(環境標準)底線賽跑”的論斷,Antweiler et al(2001)認為貿易自由化有益于環境保護,即一國的貿易限制越少,污染排放也就越少。另外,“污染光環”假說也認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投資傾向于散播綠色技術,通過運用統一的環境標準有利于東道國節能減排(Eskeland和Harrison,2003)。另外,Boyd和McClelland (1999)度量了環境規制可能造成的效率損失,認為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能夠雙贏或不能雙贏的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的。Xepapadeas和De Zeeuw (1999)把環境政策效應分解為生產率效應和利潤,認為雖然很難實現環境規制導致排放減少和利潤增加的雙贏情況,但某種折衷是可能達到的,比如對利潤的負影響小于生產率增加,以及減排帶來的正效應。

另一些研究指出碳排放等環境指標的惡化與改善與經濟發展程度有關,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各時期,其環境情形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不同的比較優勢與不同的環境政策,Copeland和Taylor(1994)指出貿易等對一個國家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于北方國家可能是改善的,而對南方國家可能是惡化的。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EKC),隨后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證實了CO2排放與人均收入之間也符合EKC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經濟較落后時期,經濟增長帶來環境惡化,但當人均收入達到某一轉折點后,由于技術進步、人們對清潔環境的需求,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化等因素,伴隨著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環境將自動改善,即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可以同時實現。Copeland和Taylor(2003)指出一國以資本積累為主要源動力的階段,過渡到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源動力時,隨著收入持續增長,污染排放水平也會出現先增加,而后逐漸出現下降的趨勢。

針對中國的研究,大部分與上述幾方面類似,即也存在一定的爭議。魏濤遠和格羅姆斯洛德(2002),王燦等(2005),蔡昉等(2008),林伯強、何曉萍(2008)等等的研究,在指出環境規制措施帶來節能減排的同時,也會對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張紅鳳等(2009),陳詩一(2010)等的研究,盡管表明短期會對經濟利益有一些影響,但是在長期中,通過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等措施,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可以實現雙贏。另外,劉渝琳、溫懷德(2006),譚晶榮、溫懷德(2010)等還認為我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這對于保障經濟發展、控制污染、節能減排而言可能是一個優勢。

總體來看,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存在爭論,從動態的角度預期當經濟發展到較好的階段,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更有可能實現協調,盡管從較短的時期看,或者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階段,這二者就不易實現雙贏。這里就可以有幾方面的啟示,第一,低碳經濟與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實現雙贏,但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第二,持續健康地推動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雙贏的前提性因素;第三,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處在經濟、能源需求、碳排放都快速增長的階段),發達國家采取的一些低碳經濟的“成功”做法,可能未必適合發展中國家,中國建設低碳經濟,應基于中國當前發展階段,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理論時切不可完全脫離發展階段;第四,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雙贏,通常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條件,例如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技術進步,等等。

四、發展低碳經濟可選擇的主要路徑

1.碳稅。就目前而言,除了行政命令外,國際上通行的碳減排途徑主要有兩類,一是征收碳稅,二是碳排放權交易,這兩種途徑和傳統的行政命令手段以及技術政策相比有著顯著的優勢(曹靜,2009)。

碳稅的理論基礎最早可追述至Pigou(1920)提出的庇古稅,時至今日與其相關的理論研究仍然是學術界重點之一。雖然碳稅或多或少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沖擊,但因為經濟短期沖擊的損失與未來彌補環境所付出的代價相比仍是很劃算的,且能顯著地減少碳排放量,還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一些碳減排措施的弊端,因此仍被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是更合適的碳減排有效途徑(Baranzini et al,2000;Nordhaus,2006;Wissema和Dellink,2007;等等)。Bruvoll和Larsen(2004),Callan et al,(2009),Bureau(2010)等學者利用CGE模型等方法,對碳稅的資本積累、經濟增長、居民和企業福利等方面的效應做了深入研究,部分學者也認為碳稅的實際作用可能具有不確定性。如Bruvoll和Larsen(2004)分析了1990年到1999年間挪威的碳排放增速減慢的情況,認為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的變化是主要原因,而非碳稅的作用。Lanzi和Wing(2010)認為碳稅的效果與資本在產業間的流動性相關(即資本的可延展性),若資本具有完全延展性,資本將以較低的成本從高碳部門向低碳部門轉移,此時碳稅就是最有效的減排政策;但若資本是不完全延展的,資本在產業間的調整能力受限,碳稅可能帶來的是碳漏出效應,而不會顯著較低全球碳排放水平。

一般而言,資本延展性在不同地區或不同發展時期是有差異的,因此碳稅的實際效果可能未必一定是好的。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優秀成果對碳稅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碳稅和其他碳減排措施的比較,碳稅對中國GDP、福利、消費、投資、碳排放、其他污染物排放等帶來的影響,以及碳稅開征的時機、納稅人、征稅范圍、計稅依據、稅率、征收環節和稅收優惠等等方面(徐玉高等,1998;魏濤遠、格羅姆斯洛德,2002;曹靜,2009;李齊云、商凱,2010;張明喜,2010;朱永彬等,2010;等等)。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等部委也就碳稅做了專題研究報告,對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等提出了建議。

總的來看,雖然存在的一定的爭議,但在各種碳減排措施中,國內外學者仍較多的傾向于征收碳稅,因為征收碳稅可操作性強,可以部分地避免其他各項碳減排措施的弊端。對于中國而言,利用WTO規則,實施碳稅還可以應對可能的國際碳關稅,防止稅源外流。對于資本延展性問題,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適當的政府扶持政策將可以加速資本在產業間的流動,從而有利于發揮碳稅的積極作用。當然實施碳稅的時機選擇仍然需要十分謹慎,并非需要立即實行。若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本延展性不夠,縱然有再多政府扶持政策,碳稅的實際效果也可能不好。

2.碳排放權交易。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過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京都議定書》,成為催生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直接動因。該條約規定了2008-2012年的碳減排目標和主要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并架構了CO2減排的國際合作機制,即溫室氣體減排“三機制”:聯合履行(JI)、清潔發展機制(CDM)和“碳排放權”貿易(ET)。發達國家可以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碳減排權”,緩解減排壓力,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可以出售“碳減排權”獲得收益,這使得發展中國家有動力提高技術水平,發展低碳經濟。

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基于產權理論,認為只要環境資源產權明晰,且能夠得到完善保護,通過排放權交易,市場就會自動克服負外部性。Posner(2007)、Green(2009)等指出碳排放實際上一種發展權。樸英愛(2008)認為碳排放交易不僅可以對經濟主體提供穩定的價格信息,讓他們意識到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成本,還能夠相對有效地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減排目標。曹靜(2009)進一步指出在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碳排放交易所依據的定量化減排目標較為直接,更易于各國在責任分擔上達成協議,而且考慮到發達國家已有的碳排放市場,例如歐盟的ETS等,全球碳稅談判在政治上要比全球的碳排放權交易更難達成一致的協約,因此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將成為一個的趨勢。

自碳排放權交易的提出,大量學者就針對其市場勢力問題、交易機制問題、價格機制問題、福利問題等等進行了研究。和其他理論一樣,碳排放交易也存在一些理論爭議。通過理論模型推導,Helm(2003)認為碳交易對總排放量的影響不明確,甚至有可能提高總排放量。Nordhaus(2006)等指出排放權交易存在著諸多內在問題,而且它的推廣還必須面對全球很多地區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的問題,因此一些國家或地區未必適合推行排放權交易。另外,對于排放權初始分配是免費分配方式還是拍賣方式,以及拍賣的具體形式等也形成了廣泛爭論(Goeree et al,2010;Benz et al,2010;Cong和Wei,2010;Burtraw et al,2009;Montero,2009等等)。

雖然仍然具有爭議,但基于排放權交易兼具減排保障和成本低效率高的優點,排放權交易已然成為一種廣泛運用的環境經濟手段(張立飛、彭瑩瑩,2011)。目前,碳排放權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商品,并在全球形成了20多個交易平臺,遍布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市場。2008年開始,我國相繼在上海、北京、天津成立了環境能源和排放權交易所,隨后湖北、廣東、浙江、云南、河北、山東也成立了環境權益交易機構。江西、四川、山西等省份也正在積極籌建中。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中國國內首筆合同標的為6 266噸碳排放量的“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達成。目前,我國已經是全世界核減排量(經審核的減排量)一級市場的最大供應國,是全球碳供應市場上較重要的部分(鄭偉,2010)。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漸形成,將有利于國家對整體碳減排任務進行層層分解。

由于碳稅的減排目標較為間接,可能并不足以保證中國實現碳減排國際承諾,因此對于中國而言,研究、發展和完善碳排放權市場變得十分必要。不過中國發展碳排放權交易還存在諸多方面的難題,一是市場平臺的建設和協調問題,二是碳排放監測與監督問題,三是排放權初始分配問題,四是管理體制與機制問題,五是配套政策法律法規問題,六是技術創新問題,七是融資問題,八是國際協調與合作問題,其中最具緊迫性的難題是排放權初始分配,以及碳排放監測與監督問題。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問題主要是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不公平,尤其是由此帶來的尋租問題;碳排放監測的困難主要是技術原因,但其內在根源是監督機制原因。碳排放實際上就是占用大氣資源,而大氣資源顯然是一個“公地”,就目前來看這一資源仍可以廉價使用,“公地悲劇”就成為了碳排放監測困難的內在原因,碳排放“公地悲劇”性質增加了碳排放監測監督機制設計的困難。碳排放監測必須依賴技術的進步,也需要在研究“公地悲劇”問題基礎上完善有關監督機制。

3.技術進步。IPCC(2001)認為低碳或無碳技術的研發規模和速度,決定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關鍵。Abdeen(2007)也認為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技術創新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碳中和等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Bovenberg(1995)、Aghion和Howitt(1998)、Smulders et al,(2003)等在增長模型中,分析了技術進步對于環境的積極作用。當然,對于技術外生性或內生性的不同假設,將有可能影響技術進步對于環境的作用方式,傳統的外生技術假定較容易推導出最優的低碳經濟政策。然而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具有相當程度的內生性,雖然內生技術變遷提高了減排效果,但也使得減排目標變得不確定,張可云、張理凡(2011)對此有專門的綜述研究。也有學者指出技術進步也未必一定能有效地促進減排,例如Mcfarland et al,(2004)認為在技術特定性資本理論下(基于資本不完全延展理論),所對應技術的擴散程度和速率具有較高上限,其被淘汰并退出該產業的速率會下降,也就是說將阻礙更先進技術的引進,因此技術進步帶來的減排效果可能不盡人意。Sachs(2008)指出低碳技術創新具有高沉沒成本、高研發風險及強外溢性,這些會造成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往往效率低下甚至難以持續。

常進雄(2001)、樊海潮(2009)對技術進步進行了分類,探討了技術進步對于環境機制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從技術進步中獲得有益于環境的結果。對中國而言,羅堃、葉仁道(2011)認為技術引進也是低碳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清潔發展機制(CDM)下的低碳技術轉移,這對企業低碳技術進步及節能減排也具有重要意義。Wen和Tan(2011)指出中國低碳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比較薄弱,雖然技術引進可以部分彌補技術能力的不足,但技術引進之后還是很難形成技術創新,僅靠學習引進恐怕還難以形成持久的科技能力,最后只能形成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

目前,中國低碳技術主要以學習引進為主,但這并不能使國內企業在世界低碳競爭中取得勝利,只有當企業具備了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真正在世界經濟中成為成功者,我國應堅持學習引進和自主研發并舉的策略。另外,基于中國國情,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將有可能降低技術進步的減排效果的不確定性,例如可以考慮通過政府扶持政策解決資本不完全延展問題和研發風險問題。

4.法律與政策管制。托馬斯·思德納(2002)分析了環境管制的兩種基本方式:價格型政策和數量型政策,價格管制的目標是“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削減污染,其代表有環境稅(碳稅)、排污費等(Baumol和Oates,1988;Williams,2003等)。若政府擁有污染削減成本——收益函數等完全信息的話,也可以選擇數量型政策,政府直接干預的政策大多就屬于數量型政策;但若政府難以掌握完全信息,價格和數量控制目標的混合管制政策才是社會最優的(Weitzman,1974;Cason et al,2003)。

國家的環境管制包括法律管制和政策管制兩個具體方面,完善和強有力的法制體系是實施碳減排的關鍵之一,地方性環保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也對碳減排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John,2010;Alfred和Tim,2011;葉必豐,2005;孟濤,2008;金碚,2009等)。這些法制管制的條款應包括碳排放負擔的原則、違法者的追究、碳排放干預機構及辦事程序,以及對政府管制缺位、政府不當干預或者“政府失靈”情況的制度安排,等等(于良春、黃進軍,2005;王曦,2008)。政府的政策管制范圍較廣,包括碳信息披露、碳排放許可證、處罰與收費、建設項目的碳排放評價與保障措施、對高碳部門的直接關停并轉、低碳產業的培育與扶持、低碳技術創新的扶持、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等等。DEFRA(2003),Kei Gomi(2007),于良春、黃進軍(2005),崔二平等(2008),湯進華、鐘儒剛(2010)等等從不同角度提出或分析了這些政策。當然地,一些研究也表達了對政府不當管制的擔憂,例如Miller(1992)、李摯萍(2006)、金慧華(2009)等。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國家的積極干預,將是實現低碳發展與經濟增長雙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目前條件下,首要的問題是必須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這就需要培養官員的低碳經濟意識,改變官員的政績考核模式,建立必要的法制體系和監督機制,提倡科學發展觀。

5.環境型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Harold(1984),Jepson(2005),王名、佟磊(2003),譚晶榮、溫懷德(2010)等指出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營利組織(NPO)等環保方面的組織,不同于傳統的政府或企業,它們既不像企業那樣完全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也不像政府那樣完全以公共利益為目標,而是以包括生態環境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為追求目標,因此可以在環境管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如UNEP、ISO、國際商會、各類國內協會等)在推動排污企業改進環境行為的各種自愿性環境保護、環境行為準則、環境管理標準、環保宣傳、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組織公民積極參與等等方面,有積極作用(馬小明、趙月煒,2005;王亞玲,2007)。

我國環境型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發展還面臨諸多約束條件,難于有效發揮作用(王亞玲,2007)。然而世界范圍內,各類環境型非政府組織已經對低碳發展發揮了諸多積極作用,因此我國還應不斷提高環境型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各項基本能力,例如生存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技術能力等,使之真正成為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第三種力量。此外,低碳農業、低碳城市、低碳消費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究其具體環境措施仍然或多或少與上述五個方面有關。另外,國外已經推行過的碳基金、“綠色證書”制度、“白色證書”制度等,也對我國低碳經濟建設有啟示作用。這里不再累述。

五、關于兩個研究方向

1.低碳經濟與轉型升級理論。轉型升級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大量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低碳經濟實際上是低碳約束下的經濟轉型升級活動,例如孫秀梅、周敏(2011)就把發展低碳經濟認為是低碳經濟轉型,但是將低碳經濟明確地與轉型升級理論聯系起來的研究還非常少。Redgwell et al,(2008);Liu et al,(2011);Zhang et al,(2011);解振華(2008);劉軼芳等(2010);劉美平(2010);閆云鳳、楊來科(2010);張明龍,張瓊妮(2011)等的研究將低碳經濟與貿易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聯系起來,認為轉型或升級活動可以有利于緩解碳排放的增勢。由于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將低碳經濟直接與結構轉型或產業升級的具體活動進行聯系,還很少基于對轉型升級理論的深刻分析,研究空間還很大,因此預期這一領域的研究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熱點。

借鑒Humphrey和schmitz(2000),Ernst(2001)等關于轉型升級的分類研究,可將低碳轉型升級方式劃分為五種類型:一、產業間轉型升級:在產業層級中從高碳部門向低碳部門移動,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移動;二、要素間轉型升級:在生產要素層級中,產品從“自然稟賦”向“后天稟賦”(即物資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移動,使得“兩高一資”產品向清潔產品、科技產品移動;三、能源間轉型升級:在能源層級中,從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移動、從高碳能源到新能源移動;四、產品功能轉型升級:在價值鏈層級中,產品往微笑曲線兩端移動,提高產品知識、技術含量,提升附加值;五、鏈接上的轉型升級,從有形的商品生產到無形的、知識密集的支持產品生產。可以通過以上五種低碳轉型升級方式探討促進產業低碳化發展的路徑和政策。

2.低碳發展機制:“公地”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理論。Garrett Hardin(1968)提出了著名的“公地悲劇”理論,即當資源產權不清晰時出現的公眾過度使用而造成的外部不經濟。隨后的研究把這一外部性與環境破壞聯系在一起,并且大量的研究開始致力于研究如何解決“公地悲劇”帶來的環境問題(Williamson,1967; Miller,1992;McCabe,1994;Leiby和Rubin,2001;Simon,2006;等等),但是這一難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Ostrom提出了“公地”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理論(Ostrom E,1990、2005),盡管該理論并非針對碳減排問題,但合理應用該理論不僅有利于解決碳排放的監測監督問題,對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問題,以及其他碳排放管理問題也都有很好的啟示意義。該理論摒棄了外部強制管理的方式,通過清晰界定“公地”邊界(包括明確規定“公地”的有權使用者),促使資源使用者以自我激勵的方式去監督他人的活動,通過其他資源占用者、政府或他們兩者的分級制裁,從而實現有效監督。

在促進型政治體制的良好推動下,經過漸進、連續和自主轉化的過程,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體制將可以逐步建立。Ostrom基于對自主治理成功案例的研究,表明許多自治組織自主設計的治理規則本身既增強了組織成員進行相互監督的積極性,又使監督成本變得很低。雖然該理論一開始是針對“小范圍公地”治理的,但Ostrom也指出了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如何由小范圍公地擴大至更大范圍的路徑。充分利用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理論的“社會資本”研究方法,以及在參與者自我激勵、相互監督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將可以為低碳經濟建設供非常有益的理論借鑒。

國內陳麗華(2007);毛壽龍、陳建國(2008);李雪梅、王子彥(2010);雷玉瓊,朱寅茸(2010)等做過類似的研究,也為低碳經濟與該理論結合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礎。只要將特定的區域碳排放者利益進行適當的綁定,這個區域就可以設置環境自治組織。中國擁有許多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帶等區域,為實現環境方面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可以在這些區域內以碳排放企業為基本成員,通過選舉方式建立環境自治的最基本的管理機構,而政府則將基本的環境管理權下放(或部分下放)至這些組織。組織成員繳納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組織的“低碳基金”,政府也可以向這一基金注資,這一基金用于對成員的環境行為進行獎懲,以及對成員的低碳技術創新進行低息貸款等。政府按照碳減排任務將碳減排目標分解至各個“公地”組織,“公地”組織將分配到的碳排放權按“祖父原則”,或組織內投票商定的其他方式再分配至各企業,并適當留有余地。區內的排放總額可以通過從區外購買排放權從而增加額度,或者銷售排放權從而減少額度。新建企業根據政府減排總量控制向行政部門申請排放權,若獲得通過,則企業所在地“公地”組織相應增加碳排放權總量,同時企業向所在地“公地”組織的“低碳基金”進行注資。區域內企業的投入產出表和相關會計報表、碳排放監測讀數等需相互開放,以利于相互監督。對于超標排放的企業,必須認繳更高額度的“低碳基金”作為懲罰,政府此時也做出相應的處罰(即分級制裁),而實現碳減排的企業則可以獲得“低碳基金”的獎勵(不論排放權是否出售),并將優先獲得基金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低息貸款。政府在區內建立碳排放監測站,進行總量監測(濃度),防止區域碳排放超標,并幫助企業建立碳排放監測體系。若區域整體碳排放屢屢超標,但是組織并未對任何企業做出處罰,則對區域整體進行處罰,削減區域內整體碳排放額度,并迫使組織成員在更低的排放額度內重新分配排放權。區域內企業在長期交往中將形成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本”,區域內企業通常不會輕易的選擇失去這一資本,這將有利于區域內的監督。并且比政府的不定期監督檢查可能更加高效、節約。

以上理論的應用設想將可能使得碳排放監測監督問題,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問題,以及其他碳減排管理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是按照Ostrom的理論,“公地”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體制在碳減排管理方面的應用,還有許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1)清晰界定“公地”邊界;(2)規定占用“公地”的相關規則;(3)集體選擇的安排;(4)監督;(5)分級制裁;(6)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7)分權制企業,等等。

六、總結

當前氣候問題逐漸演變為國際政治與經濟議題,發展低碳經濟的呼聲日益高漲。作為CO2的最大的排放國和經濟發展最快的大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社會壓力,大規模的化石能源消耗與CO2排放,也使得國內能源環境壓力巨大。在此背景下,中國有必要將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提上日程,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研究并采取適合經濟發展階段的各種措施,使得經濟增長與低碳發展實現雙贏。基于中國國情,目前可以選擇的措施包括必要的管制,實施碳稅,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環境型非政府組織,等等。雖然還存在一些理論上爭議,但仍然可以嘗試通過研究找出應對解決辦法。另外,轉型升級理論、“公地”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理論等,與低碳經濟結合的研究,很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因而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參見世界銀行網站:http:///。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王美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J].經濟研究,2008(6).

[2]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

[3]金碚.資源環境管制與工業競爭力關系的理論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3).

第9篇:低碳經濟意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

1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為傳統的項目經濟增加值和碳排放減少經濟效益之和的現值。具體而言,綠色建筑要采取有無對比法來衡量其采用綠色技術的效益,選擇合適的經濟評價指標和參數,即用其與沒有采用綠色低碳技術的建筑的經濟對比量進行分析[1]。可以用市場價值法來衡量經濟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綠色技術后的經濟效益與沒有采用綠色技術之前的經濟效益之差額,作為環境價值的計算方法。對于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綠色技術后,每年節約下來的能源和資源價值之和來計算,例如水電能源和土地面積等,其明細項為: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空調開放時耗費資源的價格、采暖熱能排放量節約的總量乘以采暖節約熱能的價格、蓄能節約的能源總量如地熱太陽能等乘以蓄能節約采暖價格、照明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照明節約的能源單價、節約用地總量乘以土地單價、節約用水的總量乘以水單價、廢污水回用的總量乘以中水水價。這些明細項之和即為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間接效益即為給社會其他成員帶來的經濟、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綠化對小范圍空氣的凈化、氧氣的排放、對人體健康有利的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改善等等。

2傳統經濟效益和低碳理念經濟效益分析

2.1傳統的經濟效益分析

傳統的建筑經濟效益分析中并未考慮到綠色建筑的碳排放減少的收益[3]。其主要計算思路是把未來的現金收益以一個合適的收益率折現,以考慮收益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典型的就是對財務凈現值(NPV)的計算:NPV=ni=1Σ(CIi-COi)(1+ic)-i(1)式中:CI為現金流入量,CO為現金流出量;n為計算期;ic為設定的基準收益率。當NPV≥0時,表明項目的獲利能力達到了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項目可以接受;當NPV<0,表明項目的獲利能力低于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項目則不能接受。這種經濟效益的計算方式,不能夠完全涵蓋綠色建筑的真實收益,從而造成了計算出來的實際收益偏低,進而影響到了企業從事相關決策。從某種意義上,也影響到了綠色建筑在市場經濟下的推廣和普及。因為綠色建筑相對于一般建筑來說,它的成本相對較高,按照傳統的經濟效益分析,勢必會造成綠色建筑相對一般建筑來說,其收益降低,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經濟下,企業自然不愿意從事綠色建筑項目的開發。

2.2基于CO2減排價值計算的經濟效益分析

綠色建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概念“,綠色”的觀念是貫穿于材料的開采、加工、運輸,建筑物的規劃、設計、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過程,覆蓋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其次,“綠色建筑”注重與地區生態環境及自身室內外環境的和諧,包括對日光利用、空氣流通、景觀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以期為居住者提供一個各方面條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間,并對周邊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再次,“綠色建筑”強調建筑材料與能源的有限性及其節約,因而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階段、施工階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存在影響碳排放的因素,當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時候,可以構建綠色建筑單位時間內的碳排放減少量及價值的模型如式(2)及式(3)。Qi=mj=1ΣωjQj(2)Ri=PQi(3)式中:Xj表示影響碳排放減少因素的權重;Qj表示對應因素對碳排放減少的貢獻值;Qi表示單位時間綠色建筑的碳排放減少量;P為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其中P=P0+ε,ε為一個隨機變量,Eε=0,P0為基準交易價格;Ri為碳排放減少的價值。于是改進后的財務凈現值(NPV*)的計算如下所示:NPV*=ni=1Σ(CIi-COi+Ri)(1+ic)-i(4)將式(2)~式(4)結合起來有NPV*=ni=1Σ(CIi-COi+Pmj=1ΣωjQj)(1+ic)-i(5)將基于CO2減排價值構建的凈現值公式同傳統的凈現值公式比較后,可以得出基于低碳理念下的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的增值部分,用NPV表示。NPV=ni=1Σ(Pmj=1ΣωjQj)(1+ic)-i從上述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綠色建筑經濟效益分析引入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可能性,并借鑒碳排放交易的理念,從企業角度出發,將其中碳排放量的計算和價值計算引入到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中。很多實際案例證明這種新的經濟效益分析方式能夠使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有著一定的增加,并能體現出綠色建筑真正的價值。

3結語

傳統的建筑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只有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大力倡導綠色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才可以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作者:王愛燕 單位:呂梁市建設工程保險與擔保管理辦公室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又粗又大又猛又爽免费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91av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干天天拍天天射|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在线观看网站|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韩国五感图r级无删减版|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i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黄色一级毛片看一级毛片| 小天使抬起臀嗯啊h高|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自慰系列无码专区|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的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成影院九九|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欧洲a老妇女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