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律風險識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德爾菲法概述
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是一種結構化的決策支持技術。自美國蘭德公司首次使用該方法規避集體討論屈服權威的缺陷,進行定性預測之后,該方法迅速得到傳播及采用,并因其實踐效果而得到廣泛認可。它是通過匿名或背對背的形式,分輪多次征求和匯總專家的意見,通過組織者匯總和反饋最終結果。德爾菲法的匿名性、多輪反饋性以及結果統計性保證了組織者所得到的是較為客觀、專業性強且有著高準確率的集體判斷結果,能夠更有效地達成企業早期識別及應對風險的目的。
大部分企業都存在對企業法律風險評估不足的問題,往往是當問題已經開始造成一定損失時才匆忙尋找應對措施,殊不知企業法律風險在方法得當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以一種科學的方法加以識別評估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2、德爾菲法的應用
一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無外乎就是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兩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商業風險會最終以法律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不難看出,法律風險已經成為了給企業帶來損害,使企業走向失敗的爆發率最高的原因。
德爾菲法的特點在于其主觀性與確定性,并且能夠做到取各家所長,避各家之短,突出表現專家意見的一致與分歧。在一個企業使用德爾菲法進行一個項目法律風險評估時,可以考慮組織相關領域的律師、法官、檢察官或者學者,以及目標法律風險主題的相關行業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法律風險的分析與預測。在以上人員組成的專家組集合其各自經驗與見解,并反復幾次調查評估之后,匯總得到接近真實的法律風險評價報告。
下面讓我們來舉例說明。2004年1月,TCL對媒體(TMT)并購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并在同年7月成立雙方合資的TCL湯姆遜公司(TTE)。在這次并購中,TCL想借助湯姆遜的品牌、技術和歐美的渠道,規避反傾銷和專利附加費的問題,從而達到擴大企業經營規模,減少市場阻礙的目的。但在并購完成后,TCL不但沒有盈利,反而連續兩年報虧。一直到2006年10月,TCL因無法承受虧損,不得不砍掉其歐洲彩電的業務,僅保留OEM。童年,TCL又迅速出手并購了法國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業務,不過也在一年之后宣告失敗。
TCL的這兩次并購,可以說是失敗在了并購籌劃和并購整合的雙重法律風險之下,企業在“國際化”的誘惑這下,沖動行事,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出現了嚴重失誤。考慮歐洲市場的運營成本,以及并購后的各項整合是并購案最終確定前必不可少的評估準備工作。
第一,建立評估小組。確定需要收集意見并達成一致意見的主題。評估的工作既是企業法律風險識別的基礎,亦是貫穿整個風險識別過程的重要部分。故評估小組成員應由該企業具有項目相關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董事、監事組成。
第二,確定對象項目法律風險評價專家組成員。如上例的國際并購案中,財物、技術、管理、品牌、文化、銷售渠道、人力資源等各方面都應包括在其中。由此,可以確定專家小組成員中除了應具備企業財物高級主管、國際市場分析專家、金融學家、有國際并購經驗的企業家或高級管理人員外,還應包括國際法專家,國際經濟法專家,對歐美勞動法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或律師,以及對歐美訴訟程序法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或律師等。同時,專家不同的學派、單位、地區、經歷、年齡結構等在選擇時都要注意代表性。在受訪專家人數的問題上,囿于專家數量過大會給結果處理和數據分析帶來很大困難。故選擇專家的人數應依據評估項目的性質和規模而定,一般的人數范圍在15—50人。當然,在涉及大型企業的復雜評估課題時,專家人數可適當增加。
第三,確定了專家組成員后,就應著手可能出現的風險調查問卷的設計。風險調查問卷可以分為多種形式,其中包括最優方案選擇法,分值評估法,等級評估法等等。這里我們采用對比風險與收益的權重方法,即列出收益點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風險問題,評分分為十個等級,十分為收益明顯,風險較小,一分為收益較小,風險明顯,并對每個對比
項目和專家的知識水平進行加權,統計出此收購案的風險評級,并以此來確定收購案的可行性,或者對收購案進行修改。
第四,組織答詢并實行多次反饋。由評估小組把不帶任何約束條件的第一輪調查表以及必要的項目背景材料寄給被調查的專家;每個專家對所調查的問題經過查詢資料、分析、研究之后,按調查表要求做出書面回答。評估小組在收回專家的答復后稍加歸納、整理,進行第一次專家意見之間的橫向對比。此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或修改問題,將第二輪調查表再發給每個專家,進一步征詢意見。如此反饋多次,直到專家們的意見比較一致、協調或可以做出判斷為止。
第五,對最后一輪調查的結果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數據處理,并得出評價、預測結果或結論;根據專家的答復意見和分析處理的結果寫出預測報告。這是德爾菲法最重要的階段,是德爾菲法“化零為整”的作用的體現。每一位專家個人的意見的廣度可能是片面的,受其自身的專業領域所限制的,但每一位專家意見的深度卻是能夠因其“或實踐研究,或從業實踐”的專業資質而得到保證的。在上述案例中,被TCL所忽視的并購籌劃和并購整合的雙重法律風險很有可能在此過程中被發現;而市場的高運營成本在有跨國企業管理經驗和國際并購經驗的企業家和學者面前亦將無處遁形。通過對專家意見的反復的征詢整合,最終能夠得到一個趨于統一的結論。
3、結語
【關鍵詞】故障樹;建筑;法律風險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law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tinuously improve,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appened in the legal dispute also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identify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process legal risk source establish a leg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evention law the core issue of the disputes.For the law risk source's identity, using the fault tree,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legal risk sourc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al expectation triggered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 the advantages of empowerment many of the target of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Example to prove that through the fault tree method FT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can be more accurate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gal risk source analysis to identify.
Keywords: The fault tree;Architecture;The law risk
1.引言
我國的建筑市場正在不斷的走向法制化、規范化、有序化的軌道,與之相伴的是各種各樣的相關的法律糾紛的頻繁的出現,加強建筑企業的法律風險控制并分析找出重點的源頭加以排查成為了當前的熱門話題。
故障樹模型的分析方法FTA是1961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華生(H.A.Watson)和漢塞爾(D.F.Hansl)首先提出的,并用于“民兵”導彈的發射系統控制。此后,許多人對故障樹分析的理論與應用進行了研究。目前丌A是公認的對復雜系統進行安全性、可靠性分析的一種好方法,在航空、航天、核化工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故障樹分析評價法師系統安全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定性定量的對系統進行分析,它可以被用來鑒別系統中的潛在的弱點和導致出現風險的最可能因素,是一種逐步演繹分析,也可以作為一種很有價值的設計或是診斷工具[2]。
2.風險故障樹分析評價模型
2.1 故障樹FTA工作流程
故障樹FTA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2.2 故障樹結構分析奇函數構造
設Xi表示底事件的狀態變量,僅取0和1兩種狀態。
Φ表示頂事件的狀態變量,也僅取0和1兩種狀態,則有:
故障樹中各基本事件對頂上事件影響程度不同。結構重要度分析是分析基本事件對頂上事件的影響程度,它是為改進系統安全性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結構重要度判斷方法一般利用最小割集分析判斷方法。
對故障樹進行定量的計算可以通過底事件發生的概率直接求頂事件發生的概率,也可利用最小割集求頂事件發生的概率(分精確解法和近似解法)等。該文章用如下公式計算:
上式中:Xi―基本事件;qi ―基本事件發生概率。
得出頂端事件發生概率后,可用以下公式計算出底端事件關鍵重要度,底端事件關鍵重要度越大說明對頂端事件影響越大。
3.施工企業法律糾紛發生的形式及原因
3.1 施工企業法律糾紛發生的形式
通過對上海某施工企業進行實際調查,并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分析,得出已發生法律風險的風險源頭,并通過專家打分評價的方法對其發生概率進行了統計,如下表1所示:
3.2 法律風險故障模型建立及定性分析
施工企業法律風險故障樹模型如圖2所示:
圖2中字母所代表的含義如下:
X1:勘察、設計及施工等圖紙問題
X2:手續(單位資質、施工許可等)齊全問題
X3:社會周邊關系(拆遷、周邊關系等)處理問題
X4:合同執行問題
X5:施工過程中質量問題
X6:施工過程中安全問題
X7:施工過程中不可抗力等
X8:竣工驗收中質量糾紛
X9:竣工驗收中工期糾紛
X10:竣工驗收中費用糾紛
X11:系統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
X12:事先未考慮沒有應急預案
X13:未足夠的重視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X14:風險控制措施不當
定性分析計算,對施工法律風險進行FTA分析,首先運用布爾代數法簡化計算:
(4)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得出該故障樹的最小割集共3*4*3*4=144個,得出,該施工企業法律風險發生的潛在因素共144個。
根據式(1)、(2)、(4)可以計算出頂端事件發生的概率P(T):
根據上面公式(3)可以計算出各底事件的關鍵重要度,如下所示:
由上計算可以得出建立施工企業法律風險機制的關鍵重要度最大,想要有效的控制施工企業的法律風險最終的的關鍵部位是建立切實可靠的風險預警機制。
4.結語
目前,對于建筑施工企業領域的法律風險控制研究的相對較少,建筑企業發生法律糾紛,不僅對自身的企業效益影響巨大,而且帶來無法估量的無形損失,該文章通過故障樹FTA法分析找出企業自身關于法律風險控制存在的不足,確定引起法律糾紛風險的關鍵部位和重點部位加以控制和預警,并對薄弱的環節進行控制和風險規避,減少施工企業法律糾紛風險的存在和威脅,對建筑施工企業有積極的作用,值得進一步的加以推廣利用。
參考文獻:
[1]羅云,樊運曉,馬曉春.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雅科夫.y.海姆斯.風險建模、評估和管理[J].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史定華,王松瑞.故障樹分析技術方法和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8-181.
[4]孫紅梅,高齊圣,樸營國.關于故障樹分析中幾種典型重要度的研究[J].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2007,4(2):39-42.
[5]Xueli Gao,Lirong Cui.Analysis for joint importance of components in a coherent system.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82(2007)282-299.
關鍵詞: 操作損失;貝葉斯;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1)05-0008-07
操作風險度量的模型與分布假定是為了能反映操作風險損失頻率與操作風險損失事件,而分布的假定無疑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Basel Ⅱ、Basel Ⅲ)未規定銀行應假定其操作風險分布類型,但Basel Ⅲ 中規定:銀行假定的操作風險損失分布能反映確實存在的、閥值之上的操作風險數據特征,該假定應與潛在的操作損失數據及監管者的期望一致(BIS,2010)[1]。可見,精準的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為建立操作損失模型、完善操作風險計量方法、操作風險管理提供確實的依據。
一、文獻回顧
在操作風險分析方法中,Basel Ⅱ就操作風險分布假定未特別做出規定,給予銀行較大的自,但銀行必須能夠說明操作風險分析方法能“捕獲”損失事件的厚尾部特征(BIS,2006)[2]。為了能反映操作風險損失的厚尾部特征,在實踐中,操作風險分布用的最多的是泊松分布,其次是負的貝奴里分布(Negative Binomial)(BIS,2010)[1]。隨著人們對操作風險的認識,新巴塞爾資本協議(Basel Ⅲ)對操作風險分布的假定給出了“一致性”原則,銀行假定的操作風險損失分布能反映確實存在的、閥值之上的操作風險數據特征,該假定與潛在的操作損失數據及監管者的期望一致(BIS,2010)[1]。
依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操作風險資本要求需要滿足一定的比率。根據損失分布方法估計操作風險資本需要評估總的損失分布,而總損失分布在風險理論中是最基本的問題。風險理論中的總風險模型(Collective risk model)的缺點是損失參數和分布具有不確定性。在風險模型中,閉式解(Closed-form solutions)不適合操作風險典型的分布特征。然而,隨著現代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強大,這些分布可用數值方法直接計算。Shevchennko(2010)的研究發現,數值算法能成功地計算總損失分布,這些數值算法可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Panjer recursion 和傅里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ation)方法[3]。
目前,國內學者基于中國銀行業的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對操作風險進行了定量研究。樊欣、楊曉光(2003)根據國內外媒體公開報道,收集了1990~2003年的71起操作風險損失事件,并對各項業務的損失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4]。李志輝(2005)介紹了國內外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收集和主要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庫,并分析了商業銀行內、外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區別[5]。袁德磊、趙定濤(2007)基于對國內銀行業的操作風險損失歷史數據收集,從業務類型、損失類型和地區分布等方面,對操作損失頻度和強度進行了定量分析。他們認為,內部欺詐和外部欺詐是引起損失事件的主要類型[6]。劉睿、詹原瑞、劉家鵬(2007)借助POT模型,基于吉布斯抽樣的貝葉斯MCMC方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欺詐風險進行了研究,并估計了相應的經濟資本[7]。
國內學者對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別是在操作風險計量模型方面,不過缺乏對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分布的進一步認識。以下將基于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1994~2008年的數據,利用貝葉斯MCMC頻率分析,試圖找出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特征,通過對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的檢驗、貝葉斯馬爾科夫蒙特卡洛頻率分析,求證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分布近似服從廣義極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總第173期)吳 俊,賓建成: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甄別與分析:基于貝葉斯MCMC頻率方法
二、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特征及形成原因
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缺失已成為研究者從事操作風險度量、風險管理的最大障礙。國外有些機構專門從事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收集,而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數據未對外公布,該數據被銀行內部高級管理人員或從事風險管理等少數人掌握。因此,國內學者對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收集主要來自媒體的報道。
(一)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特征
1.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總體狀況。
1994~2008年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額共計1147.21億元,其中2002年操作風險損失額最大達751.88億元,見圖1。圖1 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情況(1994~2008年)
從圖1可以看出,2001~2005年是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高峰期,在這五年中,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額達1097.83億元,占1994~2008年總額的95.7%。自2006年以來,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得到有效的控制,與其他年份的損失額相比,2008年的損失為1.15億,該水平僅比最低時期(1996年)高出2148.21萬元。雖然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并不能排除操作風險不會再次發生,2009年北京農商銀行由虛假按揭等方式被騙7.08億元,該案件主要由于對高管的監管不力,高管受賄及外部欺詐是該案發生的主要誘因。2010年齊魯銀行由于內外勾結、高管受賄和外部欺詐使銀行損失10億~15億元。
對1994~2008年的每一年操作風險損失與操作風險損失事件進行分別累積發現,損失頻率(操作風險損失事件)與操作風險損失額呈“非正態”關系。對15年的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Kernel密度估計,得出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呈厚尾部的性質,見圖2。
圖2 操作風險損失的密度
(2)從業務部門看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
根據宋加山(2008)收集的操作風險損失數據(2000~2005年)[9],我們繪制了圖3,即操作風險在不同部門的損失事件與損失金額。從統計結果,操作風險在零售銀行業務、商業銀行業務及支付和結算業務中發生損失事件次數較大,其中零售銀行業務中操作風險損失事件達149起。從操作風險損失金額看,操作風險損失最大的在商業銀行業務,其次是支付和結算業務。
圖3 不同業務部門操作風險損失情況
資料來源:宋加山:基于極值理論的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第56頁。
從操作風險損失不同類型看,操作風險損失事件發生最多的是內部欺詐,其次是外部欺詐;操作風險損失金額最多是客戶、產品及商業行為類型,該類型損失額達750.1522億元。
圖4 不同損失類型操作風險損失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收集資料整理而得。
(二)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形成誘因:監管制度缺陷
從監管制度看,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即在商業銀行改革過程中,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監管制度的疏忽。
1.商業銀行監管制度漏洞,人為因素是操作風險泛濫的主要誘因。主要表現為風險管理體制不完善,降低了作案成本,滋生了銀行內部員工利用職務之便進行的違法行為(員工內部欺詐、內外勾結)。
2.產權制度不明晰。商業銀行的產權屬于國家(人民所有),而在執行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執行所有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的管理可能會偏離一般金融企業目標,而側重轉向發展經濟和社會穩定。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商業銀行可視為委托人,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可視為人。在實踐中,委托人與人的目標不一致,人的策略偏離委托人的最優目標。產權制度不明晰易導致監管當局對銀行風險監管不力,人的行為或策略得不到有力的監督,從而埋下了操作風險滋生的種子。
3.內控制度缺失易滋生操作風險。加強銀行內部操作風險的控制,必須完善銀行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在中國特殊國情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穩健目標不一致,因此,內部控制制度未起到實質性作用。從崗位職責角度來看,還沒有形成完整、科學、有效的崗位職責體系,部門之間、崗位之間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職責不明現象,無法建立起持續監控和改進的內控機制。
4.缺乏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以信息披露為例,一旦操作風險發生,對風險損失的確定等需要經過層層向上披露,信息披露機制不靈活。
三、操作損失分析模型:貝葉斯MCMC頻率模型
(一)貝葉斯推斷
貝葉斯推斷即用數值方法估計事件未發生時推測的信念程度及計算事件已發生后推測的信念程度。這里要解答的是在觀察到操作風險損失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頻率函數P,參數為θ的概率是多少。貝葉斯理論可用公式表示為:
p(θ|D)=p(D|θ)•p(θ)p(D) (1)
式(1)中,p(θ|D)表示在給定D情況下,關于θ的條件概率,p(θ)為先驗概率,p(D|θ)表示在給定θ情況下,關于D的條件概率,p(D)為先驗概率,通過該值為常數。因此,式(1)表示了在觀察到了D后對θ的修正。
由于一些復雜模型,貝葉斯分析不能得到閉式解,因此,在對這些復雜模型進行分析時,需要用MCMC方法。
(二)貝葉斯MCMC算法
馬爾科夫蒙特卡洛(MCMC)方法是以構建馬爾科夫鏈為基礎的抽樣概率分布算法,該方法得到的分布較接近真實分布。
簡單的貝葉斯MCMC過程有以下幾個步驟:
(1)在參數空間上構建馬爾科夫鏈,其均衡分布是p(θ|D);
(2)運行馬爾科夫鏈抽樣過程;
(3)構建馬爾科夫鏈均衡分布算法。本文用Metropolis-Hasting(MH)算法。
MH算法是一類常用的構造馬爾科夫鏈的方法。MCMC方法的精髓在于構造合適的馬爾科夫鏈,因此,算法的主要目的是對馬爾科夫鏈{Xt|t=0,1,2,…},在給定一個Xt所處的狀態下,產生下一步的狀態Xt+1。MH算法構造如下:
根據上面的分析,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較符合GEV分布,然而,由于操作風險損失具有低頻率、高損失的特點,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在中國收集較困難,大部分學者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基于媒體報道的資料。因此,從收集媒體報道的數據模擬操作風險損失分布具有不可靠性。為了更好捕抓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的準確性,我們采用貝葉斯MCMC頻率方法。
3.貝葉斯MCMC頻率分析。
基于1994~2008年收集的操作風險數據,采用貝葉斯MCMC頻率方法分析GEV分布是否符合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在貝葉斯MCMC頻率分析中,迭代的次數為10000次,得到了相應的后驗分布參數、后驗分布圖及模擬的參數方差(part1、 part2 、part3),見圖7。從圖7可以看出,對于模擬出的參數分布圖符合厚尾部分布特征,并且隨著模擬次數的增加,參數間的方差逐漸減小。
在貝葉斯MCMC頻率分析中,我們檢驗了MCMC的可接受率,結果表示隨著模擬次數的增加,接受比率逐漸增加,見圖8。五、結 論
(一)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特征
以上基于中國商業銀行1994~2008年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分析了操作風險損失在銀行業間的分布情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總體看,2001~2005年是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高峰期;其次,從操作風險損失業務部門看,操作風險損失事件發生最多的是零售銀行業部門,損失金額最
圖7 貝葉斯MCMC模擬的分布
圖8 貝葉斯MCMC接受比率和似然值
大的在商業銀行業務部門;最后,從操作風險損失類型看,操作風險易發生在內部欺詐案件中,而操作風險損失額最大的在客戶、產品以及商業行為上。
(二)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檢驗
對中國商業銀行操作損失分布的檢驗,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首先,通過數據擬合來看,GEV分布能較好地擬合操作風險損失分布,另外通過AIC、BIC檢驗,與正態分布、對數正態分布相比,廣義極值分布(GEV)較理想;其次,通過實證檢驗看,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分布不服從泊松分布。最后,通過貝葉斯MCMC方法對GEV分布的可靠性進行檢驗,我們發現隨著模擬次數的增加,操作風險的GEV分布的可靠性逐漸增加。
(三)加強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措施
風險管理提高效益,創造價值。自巴塞爾提倡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以來,我國銀行業對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還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因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對操作風險的管理:
(1)與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要求一致,建立完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鑒于單個銀行的資產規模、業務范圍,單個銀行應該建立自己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銀行應嚴格按照各自的操作風險風險框架執行,并配合相關部門對操作風險進行監控。
(2)在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內,建立一套自我持續改進的操作風險管理機制。操作風險管理機制對業務和管理流程進行實時、連續監控,不斷主動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3)營造良好氛圍的操作風險管理文化。目前,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停留在風險管理流程環節,缺乏體制上的風險管理或風險控制的氛圍。因此,應積極推動引導把操作風險管理問題從操作風險管理的流程層面不斷推向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層面,逐步形成以領導帶頭,人人參與操作風險管理的文化。
注釋:
①文中的操作風險損失數據來源于錢藝平博士論文中所涉及的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金額及事件(1994~2008年)。
②由于泊松分布考慮到需要對λ的估計,因此,我們單獨對泊松分布進行檢驗。
參考文獻:
[1]BIS(2010),Consultative Document: Operational Risk-Supervisory Guidelines for the 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OL].省略.
[2]BIS(2006).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of Capital Measurement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Comprehensive Version[OL].省略.
[3]Pavel V. Shevchenko.Calculation of aggregate loss distributions[J].The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isk,2010,5(2):3-40.
[4]樊旭,楊曉光.從煤體報道看中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狀況[J].管理評論,2003,(11):43-47.
[5]李志輝.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5,(12):55-61.
[6]袁德磊,趙定濤.基于媒體報道的國內銀行業操作風險損失分布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7,(2):22-29.
[7]劉睿,詹原瑞,劉家鵬.基于貝葉斯MCMC的POT模型――低頻高損失的操作風險度量[J].管理科學,2007,(3):76-83.
[8]錢藝平.VaR約束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12.
[9]宋加山.基于極值理論的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8-04:56.
Screen and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Loss Distribution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Based on Bayesian MCMC Algorithm Method
WU Jun1,BIN Jian-che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461005,China;
2.Internatiaonal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Shanghai 201620,China)
關鍵詞:建筑工程 風險 管理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當今我國的施工現狀使得很多施工工程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很多工程長期受困于這些因素而沒有較好的業績,隨著很多新的問題的不斷的涌現和新情況的出現,我們有必要積極探索可能改進的措施。
一、 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識別
所謂風險識別主要是指在各種各樣風險事件發生前,通過各種方法來辨認和鑒別各種風險,是系統地發現不同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因素的過程,風險識別的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為了便于對風險大小進行評價和估計;第二,為選擇管理對策做好準備工作。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要想實行風險管理,首先要準確地識別風險,對風險嚴重程度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認真地估量,若風險不能被識別,其也就不能被控制、管理或者轉移。由于風險具有隱蔽性,在很多情況下,所有的風險并不是顯而易見,且不易預測和辨識,人們經常會被一些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或者被一些細小的利益所誘惑,導致其看不到內在潛藏著很多的危險,因此,在風險管理中風險識別變得特別重要。風險識別的結論準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效果,若在風險識別中,其關鍵風險因素沒有被及時、準確地識別出來,僅僅從一些非關鍵風險去分析、處理和識別,很容易造成整個工程項目建設受到很大的影響。
風險識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專家訪談,通過該領域有經驗人員或者專家來對工程項目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識別,查看其存在的潛在風險;第二,檢查表法,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清單的方式羅列出來,在此基礎進行對照和檢查工程項目施工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第三,歷史資料,利用類似工程項目的相關歷史資料來了解工程項目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第四,頭腦風暴法,工程項目的成員、客戶以及外聘專家等各方人員組成一個風險識別小組,針對其經驗將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羅列出來;第五,評估表法,總結歷史經驗,依靠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工程項目的整體風險和局部風險的類別進行判別。風險識別程序主要如下:第一,建筑工程項目中主要包括有哪些活動;第二,這些活動潛在的各種各樣風險;第三,產生風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第四,識別工程項目中的一些關鍵風險。風險識別的基礎是洞察力、經驗以及歷史數據。由于建筑工程項目的不同,即使在類似的工程項目中,相似的風險也不會重復發生,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賴于工程項目風險管理人員的洞察力和經驗。風險識別所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料,主要是通過問詢、現場和調查等不同途徑來獲取。風險識別工作可通過保險公司或者風險管理協會等結構和學術團體所編制的一些識別圖表,結合其施工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分析方法。
二、風險的評價和估計
風險估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加大對工程項目環境以及其自身的建設特點的理解;第二,進一步尋求達到工程項目目標的一種可行性方案;第三,通過系統、條理且充分的考慮來估計工程項目施工中的所有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確定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工程項目造成的影響;第五,比較和估計工程項目的行動路線或者各種方案的風險大小,從中選擇出一些機會最多或者威脅最小的行動路線或者方案。對工程施工風險概率進行估計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一些大量的試驗,采取統計法來進行計算,這種方法所得出的數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數據,不會隨著人的意志發生轉移,這種方法被稱為客觀概率。但是在實際的可行性研究中實行風險分析的時候,所遇到的相關事件是不可能經常做試驗,同時又由于事件的未知性,因此,導致管理人員對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不能做出正確地分析,且很難將客觀概率計算出來。由于工程項目決策的需要,通過相關專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概率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設計,這就是主觀概率,主觀概率主要是指估計者在合理地判斷、收集的相關信息以及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估計。
三、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風險管理措施
1. 施工風險的回避
施工風險回避主要是指將風險源中斷,防止其發生或者遏制其發展,若工程項目風險的潛在威脅發生可能性較大,其不利后果也比較嚴重,沒有其它策略的可用的時候,可以改變或者放棄工程項目的施工方案和項目建設的目標,以此防止風險的一種相關策略,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先期的回避;第二,中途放棄。
2. 風險的轉移
在風險管理中,風險轉移主要是指依靠某種方法把風險的后果以及風險應對的責任和權利轉移到其它人,風險轉移的本身并不能將風險消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將風險管理責任或者在該風險管理中所獲得相關利益轉移給其它人,使項目管理人員不再直接地面對這些被轉移的風險。
3. 風險損失的控制
風險損失控制主要是在自愿承擔風險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此降低工程施工損失的頻率。風險損失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工程損失發生的機會,防止損失的加劇,盡量將其損失降到最低化。
四、提高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
1加強合同風險管理
建筑施工橫跨了自然、社會、經濟、法律、道德、技術等各個領域,必須通過法律條文予以規范,更要通過合同等書面形式作為先行官來控制可能出現的風險,在實際的操作中,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各方的權益,通過法律的硬性規定來約束諸多行為,重視法律在解決相關問題的強大作用,以防不利情況出現時束手無策。要針對建筑施工合同中常見的問題,在企業中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機構和部門,在合同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要適時地進行補充修改,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已經不能阻止網絡這樣重要的服務工具,建筑施工企業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風險控制工作的有關網絡制度,如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崗位權責制度、決策制度、請示報告制度、風險評估制度、專業工作制度、報表制度、檔案制度、獎懲制度等,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始終處于受控狀態。明確控制法律風險內容及其方法。
2.提高整體施工隊伍的風險管理意識
應該果斷加強建筑施工企業和施工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法律觀念。在實踐中,我們的建筑施工企業要加強對風險管理知識的了解。在對施工技術和財務管理等進行了解的同時,要重視對公司的領導或者中層干部的培訓,積極引進風險管理方面的人才,在公司重大的工程項目和經濟活動中要主動向相關的專業人士和權威機構咨詢,邀請專業的施工人才介入,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出現問題了才請風險管理來彌補。那樣對降低企業的風險很不利,也有損于增加公司的經營效益。鑒于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這些情況,我希望業界人士積極呼吁,不要再走那些浪費金錢的來路了,要聘請風險管理的顧問在公司內部展開培訓。同時,如今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們要與時俱進切不可再倒在了法律這條坎上,在信息化社會中,要積極構筑合同和法律管理的組織制度網絡,提高大家的風險意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在施工的主戰場不斷與時俱進的進行創新,堅定不移的堅持在該領域的思考和創新來打造自我優勢,在管理之路上更上一個層次。必須肯定風險管理研究的作用,才能在實際的工程施工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郭向明,竺百川.我國建筑施工項目風險管理探析[J].價值工程,2011(9).
【關鍵詞】風險控制;風險損失度;定向分析;資質審查
企業的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目前,風險管理已經發展成企業管理中的一個具有相對獨立職能的管理領域,在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目標方面,風險管理和企業管理、戰略管理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風險管理就是通過減緩風險給企業價值造成的損失,來增加企業的價值。企業的風險管理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下面僅就企業法律風險的分析與控制進行簡述。
一、企業法律風險的分析
1.風險識別。進行法律風險的分析,首先要對風險進行識別,風險識別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把企業可能涉及的法律風險識別出來,如勞務派遣用工違規風險、采購合同違約風險。二是把引發這些法律風險的具體行為識別出來,如“勞務派遣用工違規風險”的具體行為包括“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它用人單位”、“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費派遣協議等。此外,風險識別的內容還包括法律風險關聯信息的確定,如風險涉及的法律規范、企業內部的相關部門、企業外部的相關主體等。
進行風險識別,其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完整性,即盡可能沒有遺漏的將企業可能會涉及的法律及風險行為全部找出來;二是系統性,即應保證識別出來的法律風險及風險行為在邏輯上是互相獨立的,不應該存在交叉或遺漏的現象;三是實用性,對法律風險及風險行為的描述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其內涵、外延,并且通俗易懂。
識別企業法律風險,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問卷調查法即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搜集相關信息的一種方法,訪談調研法即通過對相關人員或業務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搜集相關風險信息的一種方法,案例分析法即對企業以往的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可能隱含的風險等,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全面梳理,判斷是否存在違規風險、違約風險、侵權風險、怠于行使權利風險和行為不當引起的風險。
2.風險測評。風險測評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風險可能性,即一段時間內發生風險頻次的高低;二是風險損失度,即風險一旦發生后可能給企業造成的損失程度;三是風險水平,即綜合考慮風險發生可能性與風險損失度后對風險嚴重程度的判斷,具體表現為風險可能性與風險損失度的乘積。對風險測評時,不但要有客觀性,即測評結果應盡可能地反映客觀情況,而且要有精確性,即應盡可能細致地區分每個風險的測評結果,在風險數量很多的情況下,也可以比較出測評結果較為接近的風險之間的區別。在對法律風險量化測評后對風險進行分級,分級完成后確定重大風險。
3.定向分析。定向分析是在風險識別及風險測評完成的基礎上進行,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風險的數量、種類、等級等分布情況,二是風險的成因、影響、發展趨勢等。定向分析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根據管理需要多角度地客觀反映企業法律風險的整體狀況,如明確企業的大部分法律風險主要集中在哪些部門,以及企業在與哪些外部主體來往的過程中最容易發生法律風險等;二是通過對基礎數據的挖掘分析,形成結論性的判斷,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支撐。
定向分析的方法,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將其設定了四個定向分析的維度,分別是部門維度、外部主體維度、部門與外部主體交叉維度以及經營管理流程維度。在部門維度的定向分析中,首先將法律風險數據庫中的各項風險及風險行為,按照其所涉及的企業內部部門分拆至各部門,企業經營管理流程維度分析是在明確企業內部主要包括哪些經營管理流程及其與各風險的關聯性的基礎上,將法律風險基礎數據庫中的法律風險及風險行為拆分至各流程,分別進行橫向對比,還可以進一步綜合分析法律風險在各流程之間的整體分布情況。
二、企業法律風險的控制
1.風險控制現狀評估。在企業完成風險評估后,根據風險排序、分級以及重大法律風險確定結果,初步擬定需要控制的風險,即對風險控制現狀的評估。在確定評估對象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重大法律風險優先;二是充分考慮對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影響;三是充分衡量風險控制投入與收益之間的比例;四是判斷風險的內部可控性;五是評估對象最終細化到風險行為。
風險控制評估從八個方面著手,一是資源配置是否合理;二是職責權限,與風險控制相關的職責和權限是否有明確要求,是否執行;三是過程監控是否需要,有無相關要求,執行與否;四是獎懲機制,對相關工作、管理人員在風險控制工作中的表現和成績是否設立了獎懲機制;五是執行者能力要求,企業對與風險控制相關的內部執行者是否有明確的資質能力要求;六是部門內部法律審查,具體內容為是否要求部門內部對一般的法律問題進行審查,如合同起草時,是否要求合同經辦部門內部對合作對方的經營資質、信用記錄進行審查;七是專業法律審查,是否要求法律部門或專業律師對專業性法律問題進行審查或提供相關法律意見;八是風險意識,具體為工作管理人員對風險的存在、風險將會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開展風險控制等方面是否有必要的認識和理解。
2.控制計劃制定與實施。風險控制計劃制定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明確對風險的控制態度;二是制定具體的風險控制措施;三是確定每項控制措施的責任部門、配合部門以及實施進度,形成控制計劃。制定控制計劃的整體思路是:首先依據相關原則確定對風險的控制態度,其次按控制態度的需求,對照風險控制現狀評估結果,確定風險的控制措施類型和內容,最后將各項風險控制措施進行統籌、整合,并確定各措施的責任部門、配合部門,形成整體風險控制計劃。
1.1風險理論及其發展
風險理論是指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對一個位置視角或者事物的預估過程,國有企業的風險控制是一個基于未來的過程,在對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性問題研究中,奈特表示,經濟學當中所有不確定性的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過程自身的一種前瞻性,它使得生產者在生產經營的一開始就必須要定下目標,另一方面,社會商業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會涉及到經濟活動與實際情況的偏差,這種偏差對利潤的結果就是不確定性和風險存在的表現。
1.2國有企業風險控制問題研究意義
本文以我國的國有企業發現現狀為切入點,對其內在的風險控制問題做出相應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對國有企業風險控制的特殊性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對國有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的一般框架所帶來的保障國有資產經營安全性的制約性問題進行研究,進而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研究這一問題。它為當下國有企業自身在治理結構上存在的缺陷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糾正,同時也為考察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理論指導,并且從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層面探究出相關的理論點,為我國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理論指導。
2.國有企業風險識別
2.1一般企業風險識別過程
風險控制是一項具有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動態的,最終目的在于企業組織的收益性。在企業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獲經濟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經濟估算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過程,而在經濟估算當中,由于預想與實際情況的偏差所導致的問題以及人與交易的控制點的差異性對經濟估算結果帶來的影響成為相關研究者和企業管理者所關心的問題。風險識別就是對這種風險進行判斷、界定和管理的主體,它包括各個具體的職能部門以及企業管理層兩個層次,在一般情況下,風險識別是對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認知水平進行有效識別。
2.2國有企業風險識別特點
不同企業類型在風險識別管理機制上的內容與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在國有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一般意義上的風險識別并不完全適用于國有企業的管理,比如一般企業的風險識別主要集中于管理層面,而國有企業的風險識別主要集中于治理層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國有企業的風險識別問題上應該有所區分。國有企業的風險識別特點在外在決定性上的體現較為明顯,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于其決策層的足夠保證,這就使得國有企業在風險識別主體的選擇機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國有企業風險識別具體內容
從一般企業的風險識別與國有企業的風險識別的對比之下可以預見到國有企業在企業群體中的差異性,這一差異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單個國有企業風險識別具體內容的界定,另外還包括國有資產監督機構風險識別具體內容的界定。通過對雙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來獲取風控重點內容。
3.國有企業風險控制
3.1國有企業風險治理概述
在國有企業的經濟體制改革中,風險控制是一項嚴肅的課題,它關系到企業的探索過程,風險治理涉及到諸多理論知識,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以及經營管理,風險控制是一項系統的課程,它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發揮著潛在的影響作用,對于國有企業的風險治理,各大相關領域暫時達成了一致的共識,認為在企業治理中應該有風險控制的意識,另外,我國目前的國有企業在風險控制的創新方面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為國有企業的風險控制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并從更加廣泛的角度和更高層面為國有企業的風險控制理論提供案例以及參考。由于國有企業在企業內部風險交易和風險傳導機制上存在一些特異點,因此,國有企業的風險控制問題應該被單獨列到一個版塊進行相關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究。商場化改革為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時在企業的風險治理方面,必須遵循標準化的價值原則,以我國國有企業治理問題的研究為導向,對市場環境下企業治理的模式進行考量,以此來豐富國有企業風險控制理論的研究狀況。
3.2國有企業風險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國企業集團的形成過程比較短,在相關的體制建設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現實西方經濟體系中活躍的大型企業集團均擁有穩定的企業制度和成熟的運作機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業運行機制與我國國有企業發展現狀為前提性背景,對國有企業的風險治理實踐情況做相應的實踐探究。首先是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進行調查,分析其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對企業治理存在的缺陷進行探討,根據國資委對14家央企的抽樣調查中可以發現,在2010年上半年累計發生的法律糾紛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則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達143%,其中金融、投資、知識產權和并購等方面的法律風險尤其突出。說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國有企業引入民營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的案例,從反面證明了當前國有企業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問題。國有企業風險控制是一個綜合化過程,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應該同時實施。內部從制度、資源配置優化等方面展開,做好風控評估工作,并制定出預防性方案,使得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則需要結合市場動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遵從市場機制,防范市場風險,從而讓企業能夠立足于市場。
4.結語
【關鍵詞】兒科護士;識別;防范;護理風險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48-01
“醫療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醫療衛生界的共識,護理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少風險事件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由潛在變成現實,這說明風險普遍存在與護理臨床活動中。提高兒科護士的風險識別能力,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成為歸避風險的措施。讓患兒接受安全護理,順利康復是兒科護士必須面對的課題。
1 兒科護理風險的識別
1.1 護理行為局限性所致的風險:就每一位患兒來說,由于致病因素、發病條件、機體反應性、社會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等不同,其臨床表現、疾病過程、配合能力、期望值各不相同,這些都是護理行為潛在的風險。
1.2 侵襲性兒科護理行為帶來的風險:如給患兒做藥物過敏實驗,本身是為了預見性地避免使用某種藥物,卻可能因此而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為了履行告知義務,如實向患兒及家屬告知疾病診斷或不良后果,則可能因此加重患兒心理壓力。
1.3 兒科護理行為試驗性所致的風險:所謂護理行為試驗性就是護理行為的目標明確,而護理行為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而存在一定的風險。要建立良好的護患和諧關系,不但需要較強的兒科護理技術操作能力,還應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及語言溝通和協調能力。如果靜脈輸液時反復選擇血管穿刺,仍然沒有一針見血,就可能增加患兒及家屬的不滿情緒。
1.4 兒科護理行為特殊性所致的風險:護士是為健康服務的,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和具體性的特點,護士在工作中與患兒接觸機會最多,發生問題和糾紛的概率相對較高,有些護理行為本身就帶來不良反應而增加患兒的不適應,護士應該預先通知并指導預防不良反應的方法。
1.5 兒科護理文件書寫不健全所致的風險:臨床護理記錄是記錄患者接受護理活動的全過程。護理文件書寫客觀、真實、及時、準確、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斷護理行為正確及時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資料。護理文件在內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須適應舉證倒置的新形式,目前的兒科護理記錄,包括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等的填寫,具有潛在的法律問題。
2 兒科護理風險的防范
2.1 加強兒科護理風險的監控:建立風險管理制度,護理安全質量的監控僅靠護理部的監控是不夠的,科室每月要調查護理服務態度,督導護理規章制度落實情況。我院兒科每月到醫院“隨訪中心”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見,掌握各種信息,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綜合評價風險管理的成效。對潛在的安全隱患,認真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完善相應的管理措施。
2.2 強化兒科護理服務意識: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隨著患兒及家屬法律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加強,這對兒科護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兒科護理工作在服務中要牢記“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增強服務意識,轉變服務觀念,為患兒提供個性化的優質服務。
2.3 加強兒科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風險意識,兒科護士尤其要重視職業道德、高度責任心、同情心、熟練的操作技術、廣博的知識儲備、優雅的禮儀風范、良好的護理人際關系、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防范護理風險的基本要求和保證。
2.4 準確、客觀、及時地記錄護理記錄:兒科護理記錄是護理服務過程的文字反映,也是發生護理糾紛時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護理記錄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完整性。
2.5 提高法律意識,重視自我保護:根據兒科護理特點,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醫療事故管理辦法》。
2.6 約束護理行為,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減少護理糾紛:兒科的護理風險存在于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臨床護理活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風險。
2.7 急救物品藥品準備完好、到位:兒科護理人員工作繁忙,每天隨時會收入危重患兒,所以急救物品、藥品準備完好到位,時刻處于應急狀態。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無處不在,作為一名兒科護士在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必須熟悉有關的法律、法規,識別護理風險。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臨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斷提高護理水平,防范護理風險。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法律風險;動態性控制;風險周期;防范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189-02
引言
在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體系下,現代企業的決策、人事、財務、預算、生產、運營等都離不開法律規范的保障與約束,如果企業的作為或不作為超出法律規范的范疇,受到不利影響,法律風險便產生。為此,企業需要建立防范體系來應對法律風險有效的控制,保證企業的有效運行。
須要指出的是,現階段對法律風險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靜態層面上,從實踐角度如何有效地動態性的控制法律風險則相對較少。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法律風險控制相關理論的啟示,提出企業法律風險動態性控制,強調系統性的聯動控制在法律風險防范中的特殊作用,并闡明如何通過動態性防范機制的發展防范法律風險的機理。最后,文章從綜合的全景分析視角出發,將法律風險控制納入全景分析中的綜合防范系統內,形成一個與傳統理論渠道相結合的、比較完整的動態性分析機制。
一、企業法律風險動態性控制的內容
法律風險動態性控制是指通過對公司法律風險的報告、提示、預警、分析、評估,從而有效防范與化解公司法律風險,是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和形式的動態化系統。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將企業法律風險作為一個周期性過程產物,在風險前、風險中、風險后都有一定的轉折點和控制的關鍵點、臨界點,在這個周期過程中,防范的重點就是臨界點,不要讓其惡化。其模型如下圖所示:
二、企業法律風險動態性控制的流程
(一)法律風險識別
在法律風險前,收集可能觸發法律風險的各種風險點,主要是宏觀和微觀方面:
⑴國內外與本企業相關的政治、法律環境;⑵影響企業的新法律法規和政策;⑶員工道德操守的遵從性;⑷本企業簽訂的重大協議、有關采購銷售和其他合同;⑸本企業發生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⑹企業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情況。
(二)風險評估
對于法律風險,可以通過風險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三個步驟的評估。風險辨識是指查找企業各業務單元、各項重要經營活動及其重要業務流程中有無法律風險,有哪些法律風險。風險分析是對辨識出的風險及其特征進行明確的定義描述,分析和描述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風險發生的條件。風險評價是評估風險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程度、風險的價值等。
法律風險分析應包括風險之間的關系分析,以便發現各風險之間的自然對沖、法律風險事件發生的正負相關性等組合效應,從風險策略上對風險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企業在評估多項風險時,應根據對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對目標的影響程度的評估,繪制風險坐標圖,對各項風險進行比較,初步確定對各項風險的管理優先順序和策略。企業應對風險管理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實施風險辨識、分析、評價,以便對新的風險和原有風險的變化重新評估。
(三)確定風險評級和應對策略
檢查法律風險評級,并得出一份列明潛在法律風險的清單。在識別、量化和緩解風險時,需要注意的一個關鍵要素是法律風險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按照已確定的重大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計算風險評分,并識別最為重大的風險。進行優先次序排列時,不應僅考慮對財務方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考慮對實現企業目標的潛在影響。值得留意的是,遠離企業總部、在偏遠的地方發生的風險事件可能常常給整個企業帶來重大問題。風險評估小組要監察每一被識別的風險,估計承擔風險的成本。之后用成本乘以風險因素概率,得出風險的期望值。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企業持續對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并且在企業風險管理架構中加入程序,以評估當前存在的及預期的風險敞口。
管理層可針對己評估的關鍵性項目的法律風險做出回應,選擇性地使用風險降低、風險消除、風險轉移和風險保留政策,從而有效地解決法律風險所面臨的問題。
結語
法律風險防范是風險分析中的最重要議題之一,但是風險防范理論發展與現實選擇仍然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議題。特別是近年以來,企業面臨的法律問題的復雜性為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傳統的風險防范理論無法有效地解決企業的法律問題。因此,本文針對企業法律風險動態性防范做了研究,將法律風險周期這樣一個循環理念貫穿于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當中。同時,針對企業法律風險的周期性特征,本文進一步提出了法律風險控制動態性流程。從這個綜合傳導機制當中我們看到,企業通過動態性防范機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范法律風險。
參考文獻:
[1] 童憶,等.經營中的法律風險[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2] 包慶華.企業生產管理法律風險與防范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葉萍,胡艷,任建華.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的證券法律風險及防范[J].經濟師,2008,(3).
[4] 肖尊長.企業合同交易法律風險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7).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legal risk dynamic control
SONG Zhi-yu,HAN Lei
(Nanche Nanjing Puzhenurban rail vehicle co.ltd.,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Legal risks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risk of corporate la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terprises to change the legal risks of the dynamic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law to control risk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is basis, the legal risks cycle of a cycl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risk avoidance build,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egal perspective, the dynamic process, the risk of control for enterprises to provid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legal risks a new method.
關鍵詞:BOT項目;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2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12-69-02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一經營一轉讓,企業從政府取得特許經營權后,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收取費用償還貸款并取得利潤。特許期結束后,企業將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在國外該模式已經得到成熟應用,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引入該模式。一時間BOT項目紛紛上馬,涉及城市軌道交通、水電能源、自來水供給、垃圾處理、港口建設等多個方面,方便了居民生活,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很多項目除了融資成功外,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成果。
一、風險管理規劃
風險管理規劃是指導風險管理全局的文件,詳細明確的風險管理規劃對提高風險管理質量。保證風險管理與項目風險程度和項目的重要性相適合,對促進風險管理的成功至關重要。B07項目一般周期長、投資大、涉及面廣,項目的風險類別也很復雜,涉及政府、項目技術特性、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
在規劃中應明確風險管理的方法與過程,分配各方的角色與職責,確定風險判斷信息及來源依據,并形成詳細文件記錄在案。同時,為了系統一致地進行風險識別,應先在風險規劃過程中對風險類別進行審查,以保證識別效力和質量。
二、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的任務是確定并記載哪些具體風險會影響到項目,在項目進行中,風險識別必須做階段性的更新、補充和修訂,BOT項目多是國外資金對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識別繁瑣復雜。項目公司應邀請各方面的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采取的工具和技術包括:文件審查、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核對表等,根據風險是否可控,BOT項目風險可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兩種。
(一)系統風險(不可控)
1、法律法規變動風險。在經濟轉型期,由于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健全,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對土地轉讓、特許經營審批、環保標準、政府職責等的規定必將有所改變,BOT項目是立足于當前情況簽訂合同的,在其漫長的建設和運營期間。很可能與新出臺的法律法規相抵觸或變得不合法。
2、融資風險。BOT項目融資量大且具有項目導向,即只以項目的資產和未來收益償還債務,債權人不得對主辦者除項目以外的其他資產進行追索。這必將導致投資者和貸款機構回收資金風險較高,對貸款的審批更加謹慎嚴格,利息也相應提高,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融取到足夠的資金至關重要。
3、經濟風險。償還債務、回收投資、賺取利潤都依靠經營收入,保證足夠的收入項目才能生存下去,特別是在運營前期,項目建設花費大量資金,此時債務量大,利息負擔沉重,經濟風險大,此時,任何影響市場需求和價格的風險都將成為項目的風險。另外,項目的收入一般都需要由當地貨幣兌換成投資者所在國貨幣,能否自由兌換及兌換匯率都將成為風險。
4、不可抗力風險。不可抗力風險是指不能預見且不可消除的事件對項目造成損失甚至毀滅項目的風險,如自然災害、戰爭、瘟疫等。
5、政治風險。包括項目所在東道國的政局穩定和政策持續兩方面,如局勢動蕩、政府違約等。
(二)非系統風險(可控)
1、建成風險。指由于設計的缺陷,關鍵設備不可獲得或所需資源稀缺、成本超出預算、氣候等原因而不能按期建成項目,或建成后不能達到預期設計標準的風險。
2、運營風險。指由于經營能力不強,設備效率低下,產品原材料供應緊張,關鍵資源緊缺等而不能生產出預期的數量和質量的產品或服務的風險。
三、風險應對措施
風險應對措施需適合風險的重要水平,能經濟有效地迎接挑戰,針對具體的風險制定最有可能產生效果的策略或策略組合,可增加成功機會,減少失敗的威脅。
1、應對法律法規變動。企業對這種風險毫無控制力,所以,在項目前期與政府簽訂相關協議是應由政府作出保證或承諾承擔風險發生的后果。以有效降低這種風險。同時項目公司可對例如環保標準等進行超前規劃,以應對未來可預見的法律變動。
2、應對融資風險。采取貸款、股票、債權多種融資渠道,獲得足夠的資金,取得合理的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可選擇實力雄厚、合作良好的銀行牽頭組成多家金融機構參與的銀團,以獲得持續、穩定的貸款。同時與政府簽訂協議,在項目遇到協議規定的困難時,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3、應對建成風險。選擇實力雄厚、技術先進、資質等級高的承包商,引入第三方擔保,如要求承包商提供一份“第三方履約保證”,在承包商無法完成項目時,由提供擔保的第三方分擔。或者與承包商簽訂“交鑰匙”合同,由承包商承擔超支和延期等風險。
4、應對運營風險。為保證生產要素的供給尋求長期的能源和原料供應協議,或將產業鏈延伸到上游,形成對原料供給更強的控制力。或與政府協商簽訂最低限額運營收入,當收入低于這個標準時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補貼,也可選擇一個可靠的運營商,由運營商承擔相關風險。
5、應對經濟風險。采用固定基數和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調整系數的定價機制。如果項目的客戶較少且穩定,可在前期與客戶簽訂產品或服務的購買協議,以保證銷售量和價格。要求政府在一定時間內不得上馬具有替代效果的項目以保障需求量。同時需要政府保證以協商的匯率自由匯兌貨幣。
6、應對不可抗和政治風險。通過購買商業意外保險或在特許協議中由政府作出承諾提供幫助來分散不可抗風險,通過與大型國有企業或世界銀行等多邊國際組織合作或尋求本國出口信貸幫助以應對政治風險。
參考文獻:
[1](美)項目管理協會,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R],電子工業 出版社,2005,
[2]茍志 ,BO丁項目融資風險的研究[J],資本運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