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

第1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一、金融業稅收制度

    按照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我國目前的稅收制度共設28種稅,劃分為七大類,即: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特定目的稅、財產稅、行為稅、農牧業稅。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單位和個人都要繳納上述各種稅收,就企業而言,盈利的企業應當繳納企業所得稅,不同的行業需分別繳納不同的稅。工商企業應繳納增值稅,交通運輸、建筑安裝、金融保險、服務等類企業應繳納營業稅等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金融業稅制。它主要包括:第一,對金融保險企業的勞務收入課征營業稅;第二,對金融保險企業的經營利潤課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對金融保險企業征收房產稅等。因此,根據我國稅法,國有商業銀行應繳納的稅種主要有: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及附加(城市維護建設稅、費附加)、其他稅(包括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預提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證券交易稅等),其中主要納稅負擔為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

    現行的金融稅制在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實現宏觀調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稅制在稅種結構、稅率水平、稅收負擔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國有銀行流轉稅制的沿革

    我國對銀行業征收營業稅這一流轉稅種,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84年以前的銀行營業稅

    1950年公布的《工商業稅暫行條例》規定對銀行征收營業稅,稅基為營業總收益額,稅率為4%.

    1958年公布的《工商統一稅條例(草案)》規定,對國家銀行免征工商統一稅。

    1982年,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擴大對銀行業務收入征稅,稅基為銀行從事經營取得的各項營業收入。

    第二階段:實行“第二步”利改稅后的銀行營業稅(1984—1994)1984年第二步“利改稅”實施的《營業稅條例(草案)》,將金融保險合列為一個稅目征收營業稅,分設金融和保險兩個子目,這是我國現行銀行營業稅政策的前身。稅基為銀行經營金融業務取得的營業收入,稅率為5%.

    第三階段:1994年稅制改革后的銀行營業稅1994年稅制改革后,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金融保險業合列為一個稅目,分設金融和保險兩個子目。征稅范圍包括貸款、融資租賃、金融商品轉讓、金融經紀和其他金融業務。稅基為經營金融業務的計稅營業額,稅率為5%.按照銀行經營的不同金融業務,其計稅營業額可分為三種:一是以利息收入全額為計稅營業額;二是以利息收入差額為計稅營業額;三是金融服務性收入。

    1995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金融業征收營業稅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一次單獨就金融企業營業稅問題作出規定,主要內容是對金融機構往來業務暫不征收營業稅;對一般貸款業務,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額為營業額計算征收營業稅,稅率為5%.

    1997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調整金融保險業稅收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對以前執行55%所得稅稅率的金融保險企業,其所得稅稅率統一降為33%,同時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將金融企業營業稅稅率由現行的5%提高到8%.

    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營業稅稅率分3年從8%降低到5%,每年下調一個百分點。即從2001年月1月1日至12月31日,稅率為7%;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稅率為6%;2003年1月1日起,稅率為5%.同時,更改繳納營業稅計稅時間,貸款利息自結息日起,逾期末滿180天的應收未收利息,應以取得利息收入權利的當天為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原有的應收未收貸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的,該筆貸款新發生的應收未收利息,無論該貸款本金是否逾期,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均為實際收到利息的當天。這一規定意味著金融業繳納營業稅執行的會計核算原則由權責發生制改為在一定條件下的收付實現制,并允許5年內將2000年底前按權責發生制已繳納營業稅的應收未收利息抵減以后年度實現的應稅營業額。

    三、金融稅收與經濟發展金融稅收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于金融業的稅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特別是1994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后,金融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主體,其他各種金融機構并存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業已成為我國gdp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的主要增長點。同時由于金融機構具有網點多,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服務方式靈活,對外開放程度高等特點,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也為中央財政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金融業已成為保證中央政府收入的稅源大戶。

    1.90年代以來,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穩定增長。

    1991年gdp為21617.8億元,2000年為89403.6億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15.2%.而同期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分別為1288.1億元和5217億元,增長也為4.1倍,年均增長15%.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定地保持在5.95%左右。

第2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一、金融發展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即研究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優化金融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并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早進行金融發展理論研究應該從銀行出現開始,研究銀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對金融進行專門研究,只是把金融作為促進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戰后,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影響到部門國家經濟增長的現象明顯顯現,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發展理論的萌芽。這個階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別發表的《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機構與儲蓄--投資》專著中提出金融發展是金融機構、金融制度、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發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實現資金的順利流動,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資金,從而提高生產資金,提供社會經濟增長。

二、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潛在國民產量或潛在實際GNP的擴展。經濟增長既可以是國民收入的總產量,也可以是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的原因有資本、技術、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經濟學鼻祖斯密,他認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兩種途徑是勞動數量和勞動效率。之后不斷有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包括了在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基礎上哈羅德和多馬提出了哈羅德-多馬模型,成為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典型,該模型認為經濟增長和儲蓄率成正向關系,和資本與產出比成反比關系,資本是經濟增長主要決定因素。但該模型基于儲蓄率和資本與產出比不變的假設,存在缺陷,麥金農對模型進行了修正,認為儲蓄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之后經濟學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以索洛模型為代表,他認為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資本和勞動各自的產出彈性以及技術進步決定了經濟增長率,同時技術進步是隨時間變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沒有提及。

三、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分析

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大量的經濟學家進行了研究,但是都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研究的成果和結論大體分為以下幾種。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只是促進交易的工具,對生產和經濟增長沒有作用,計量統計中的相關性僅僅是金融對經濟的反映和體現而已。經濟學家托賓和熊彼特從貨幣功能角度認為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響社會儲蓄增加資本,滿足了企業信貸需求,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經濟學家瓊、羅賓遜等人認為經濟增長促進了金融發展。原因是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客觀上要求相對應和匹配的金融市場建立,促進了金融的發展。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相促進:良好的金融市場能夠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進社會投資,最終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客觀上要求與之對應的金融市場建立,促進了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凱恩斯和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則認為金融領域的過度投機等行為導致了金融風險的產生,有可能影響實體經濟領域導致經濟危機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金融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較顯著的相關關系。 一是從我國各省份的總體情況分析,金融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較明顯的正面影響,且金融發展得越好經濟增長越快。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規模與效率在促進經濟實現規模增長與質量效率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完善金融服務功能、豐富金融服務產品、提升金融運行效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 二是從我國各省份不同時期時間序列分析,1995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變化,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逐步加大,且經濟發展階段越高作用越強。 三是地區經濟越發達,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顯著。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與自身實際稟賦,采取不同的金融發展政策,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四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金融發展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通過乘數效應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循環增長模式。金融通過影響、調節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因此,金融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四、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機理分析

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大家關注的都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論證.而較少關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即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問題。所以其作用機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變化規律,分析內在作用機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增長又如何促進經濟增長的。

金融機構可以以專業化和規模化的優勢幫助金融交易雙方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通過金融市場幫助資金流向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和單位,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增長。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統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特點,金融市場的機構和制度可以以其專業化和嚴格的審查幫助儲戶分散和降低風險,增加儲蓄,同時幫助投資者提供長期流動性使企業獲得資金,高效促進社會資金流向投資領域促進經濟增長。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費用,金融市場會在專業化和技術創新上下工夫,促進了技術進步和交易工具創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資金流動促進經濟增長。由于金融市場的存在和參與,金融制度加強了對公司的監督和監管,避免了委托風險和道德風險,改善公司治理,促進資本更快積累和長期增長,最終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根據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資本的投資效率、儲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統通過上述資源配置、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增加儲蓄、創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終影響經濟增長。

第3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金融支持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有較大比重。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民占有較大比例,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影響和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資金需求的主體--農民和中小企業戶主,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數額有限。資金的缺乏使生產的擴大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受到阻礙,因此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直未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收入也因此沒有明顯提高。農村金融機制作為經濟發展中作為重要的資本支配手段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遺憾的是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不盡如人意,其范圍、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將首先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金融支持的實際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確農村經濟發展中各資金需求主體對資金的需求狀況和農村金融體系對資金的資金供給狀況,對滿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針對未能平衡的資金需求對金融供給體系做相應的政策制度調整和完善。本文寫作目的主要有兩個:首先,詳細闡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現狀和瓶頸,及金融供給體系對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決的障礙。其次,對農村經濟發展中未被滿足的金融需求相關原因和解決途徑做具體探討,即對資金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的現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村經濟政策作了大幅調整,新的經濟政策以事實為依據,更具操作性和靈活性,我國農村經濟因此獲得了較大發展。政府通過市場引導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農業投資,使我國農業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現迅速急劇增長態勢,其后則呈現波動式緩慢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態勢并未改變,農民收入并未呈現樂觀的增長態勢,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并未提高。

(二)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

關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不同學者都做了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體系的完善通過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因為金融市場可以通過提高儲蓄投資轉化水平改善投資效率,從而對經濟增長起著促進作用,有利于促進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都存在巨大潛力。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挖掘、釋放金融體系作用,強化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三、構建完善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商業性金融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大致由四個形式的金融組織組成: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基礎,商業性金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商業性金融重視經營成本,資金效率,風險規避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商業銀行的市場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無可比擬的。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其經營規模的適度性和對農村經濟發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為若商業銀行的規模過小則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規模過大則由于其商業性必然傾向于經營利潤更高的非農業經濟業務,如此便失去了其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組成部分的本義。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歷史背景、經濟現狀的不同而呈現出形式和程度的差異,其滿足應是不同形式金融組織功能相互補的結果。因此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前景應是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補,政策性和民間金融組織共存。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的業務范圍日漸縮小,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也隨之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體系中的地位在逐漸動搖,因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規模必然會不斷改變,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難以完全滿足需要,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作用將起到無可代替的作用。

(二)農村合作組織

從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組織構成來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占主要地位。這是由當前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現狀決定的。由于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發展中階段,農村經濟水平還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額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組織的業務形式正好大大滿足了農村中小企業主和農民的融資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組織成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而且農戶和中小業主的信用狀況和還貸能力相對透明,因此,選擇誠信社員的信息成本較低。在經濟業務的辦理上,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其與業務主體間的經濟業務往來為了解客戶信息提供了方便,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增強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組織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民間金融組織

民間金融組織,指廣大農村經濟主體為滿足融資需求,自發開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經濟成分的資金進行民間經濟融通活動的組織。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中巨大的資金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因而在正規的農村金融體系之外出現了彌補其功能缺陷的民間金融組織。在現階段的經濟形勢下,我國農村資金需求主體的融資形式多為零散的小額分散式。這樣的業務對于商業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組織而言需要花費的成本相對較高,利潤相對較少,與經營原則相沖突,因而難以得到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的支持。民間金融M織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種不足,遵循了市場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間金融組織一直被認為是非正規的金融組織,其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一直未得到客觀對待,其運行機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障礙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六種主要組成機構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在該體系中,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占主體地位,但其經營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和業務,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銀行作為我國農村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吸收了我國大部分的農村資本,但近來農業銀行的經濟業務逐漸轉向收益率較高的非農領域,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逐漸減弱。

(二)農村金融工具單一,技術手段落后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金融工具創新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在農村,長期以來在金融機構經濟業務中主要使用的是傳統觀的存貸款和結算等基礎類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經濟及金融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加之經濟基礎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創新,因此農村金融工具的改進不多見。股票、國庫券、金融債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農村很難普及。

(三)農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尚待完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秩序,規范農村金融行為,防范農村金融風險,是建立健康的農村金融市場的前提。然而相關農村金融組織所實際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卻遠遠現實需要,致使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滿足經濟主體資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響。更有甚者,為維護自身運轉,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直接導致了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金融支持狀況惡化。

五、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完善農村金融功能、市場機制和服務機制提供了契機,金融體系的完善必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依然差強人意。因此,不論從現實還是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進在所難免。首先需要積極完善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真正做到讓需要貸款的人有款可貸,為農村資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擴大金融服務范圍,促進和引導各種金融工具的綜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融資形式,有效的進行資金管理和風險分散。再次,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因為農村金融的創新需要相關政策引導城鄉要素的合理流動與融合,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信用范圍

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農村信用范圍,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金融的穩健運行,更關系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將更多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接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進一步擴大該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通過加強相關技術培訓,支持更多有條件的聯接得到進一步延伸。其次,提高農村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基層工作人T的培訓。使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辦理業務時多用、用好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資源。最后,加強農村地區征信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農民培育信用意識,維護自身信用記錄,提高自身金融素質,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三)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

除了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的問題外,農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環境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支農力度也有較大影響。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應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發展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在盡力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努力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使農村經濟獲得良好發展。其次,通過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推動金融體系逐步完善,調整維護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

六、結論

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在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明確了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盡力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圍的分析,認清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勢,了解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尚待完善之處,并將理論聯系實際,針對金融支持障礙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斷順應新形勢,結合實際改革和完善金融體系,我們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七、致謝

通過這次論文的寫作,我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有了更加系統的了解,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論文的結束,也意味著我四年大學生涯的結束。四年的大學生活不僅讓我收獲知識,也讓我體驗到生活的充實豐富和美好。

在畢業之際,我首先感謝四年教過我的所有老師,感謝他們授予我知識,教我做人的道理。為我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還要感謝我的母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她給了學習的環境和機會,2009~2013的四年里讓我在這里盡情成長。衷心的希望西亞斯的明天越來越美好。其次,要感謝我的同學。是他們教會了我如何與人相處,教會了我要寬容待人,教會了我感恩,是他們與我共同經歷里四年美好的大學時光。最后,要特別感謝周福順老師,他熱心負責的態度激勵著我,他淵博的知識和科學嚴謹的作風讓我敬佩,在周老師的耐心指導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終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和祝福!

參考文獻

[1]鄒雪嬌.關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4年5月.

[3]江美芳.農村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蘇州大學,2011年9月.

[4]余章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7月.

[5]馬立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5月.

[6]孫艷英.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4月.

[7]盧婭.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廣西大學,2008年5月.

[8]陳華.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第4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現在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與金融體系改革的關鍵時期,準確把握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密切關系,對于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經濟波動與經濟周期的發展變化,直接體現了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聯系密切程度,所以,正確認識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密切的關系,可以有效阻止金融危機的出現,并對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積極的保障作用。

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在發展中的相互聯系

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動態變化狀態貫穿于整個發展的始終。金融體系在以交易需求為基礎和條件的基礎上產生,但是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初期,作為中介地位的金融體系,加強了知識實體經濟之間的密切交流,使其它們之間進行支付與匯兌工作,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實體經濟的間接的發展起來。但是,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關系日益密切起來,并不斷的融合在一起,金融體系日益發展成遵守信用、講求誠信的中介力量,金融體系在實體經濟發展積累的原始資本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同時利用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使實體經濟原始積累的資本得到了最優的配置,從而直接加速了實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的發展開來。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隨著公司制和股份制在實體經濟中的運用而日益密切,使兩者完成了從間接關系向直接聯系的轉化,也為金融市場向前健康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示舞臺。但是,現今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之間的關系日益發展成相互控制與制約的狀態,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不斷出現了距離上的隔閡,究其原因是,在管理模式、科學技術、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基礎上實體經濟發生了不斷的變化,金融體系在結構和功能上得到了轉變與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之間日益分離的關系其速度飛速發展,致使,隨著邊際出現的遞減導致實體經濟日益陷入了非常困難的境地,而金融體系也需要把誠信、信用作為自身發展的支柱。因此,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具體體現為先是相互分離的關系,再是逐漸的融合的關系,最后又呈現出相互分離的關系。

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之間的發揮的作用

金融體系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實體經濟。金融體系產生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并依靠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是實體經濟為其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上的基礎和穩定的收益,否則金融體系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問題,如,金融資本的泛濫,進而流入市場,導致資源的配置得不到優化的配置,還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影響商品市場的正常運行,使金融體系不能很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不僅為實體經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實體經濟的有效發展和進一步擴大生產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支付中介服務,并發揮了重要的職能,如,穩步發展和降低風險等。現在的信息披露、信用體制建設、兼并收購、財務管理等新現象出現在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起立積極性作用,而且使實體經濟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制定有效措施協調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關系

調動實體經濟的積極因素,推動金融體系向前發展。要解決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之間的分離問題,就要在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的基礎上,把交易的需求看做是發展的目標,并充分發揮實體經濟的積極主動精神。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出現了眾多現象,具體表現如下,金融服務和金融體系在實體經濟市場化發展及對金融的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向自由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原始資本積累的速度隨著實體經濟增長而增長,進而進入金融體系,從而不斷擴大了金融體系發展的規模等等,這些現象都影響了金融體系的發展進程。因此,要實現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相互融合,就需要對實體經濟進行內部改革,充分發揮其積極因素,以更好的促進金融體系健康發展。

促進金融體系改革的自由化。實現金融體系的自由化在滿足資金供求的基礎上達到實體經濟的融資效率的高效,并在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一是更多儲蓄在直接融資完善與發展條件下直接轉化為投資;二是政府對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以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三是促使儲蓄的規模得到擴大,利率的提升。四是避免金融市場出現結構的失衡,使金融市場實現差異化和多層次。五是提升實體經濟的服務,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

積極革新資本市場。要密切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之間關系,資本市場的革新在兩者之間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金融體系有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兩部分組成,金融中介作為間接金融與實體經濟存在債權債務兩方面的關系,資本市場指的是直接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及速度起著重要的影響。如,對實體經濟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進行及時的公布,對實體經濟發展中的有缺陷的

信息進行修正,可以很好的實現實體經濟經營管理的規范化;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實現實體經濟多樣化和層次化的融資渠道奠定的基礎,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環境,加快了實體經濟融資的速度,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要求資本市場在發展和改革中不斷完善法律法規與信用體制。

第5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金融中介;經濟發展

一、前言

金融中介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一種主要的融資途徑,能夠有效地優化配置社會資金,它能夠聚集起社會閑散資金,并且傳遞到廣大真正需要資金的客戶手中,對于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金融中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二、金融中介的概念界定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場資金融通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或者媒介作用的機構或者人。基于機構類型來分類,金融中介機構可分為非貨幣中介機構和貨幣系統兩大類機構。非貨幣中介機構只能起到對初級證券予以購買、創造自身貨幣債權(如普通股票、股份、儲蓄存款等)的中介作用;而貨幣系統機構可創造貨幣,購買初級證券。

三、金融中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總的來看,金融中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金融中介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第二,金融中介發展推動了企業組織的合理發展。第三,金融中介優化了資源配置。第四,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費用。具體如下:

1.金融中介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工業革命的誕生帶來了全球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這樣一來,各個企業都希望將地理范圍突破,將所生產的產品銷往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而產品批量化銷售實現之后,又會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那么也就會讓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進而導致了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出現,從而讓資金能夠在更大的分為內實現配置和流動,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2.金融中介發展推動了企業組織的合理發展

首先,金融中介機構為調整資源存量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基礎,無論企業采取什么形式的兼并行為(或混合兼并,或橫向兼并,或縱向一體化),都能夠在交易成本降低的前提下變為現實。企業組織之間的重組既能夠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存量,又能夠合理地調整企業規模結構,擴大企業經濟規模。與此同時,金融中介還推動了諸如企業集團等大型企業組織結構的發展和形成。

其次,金融中介也能夠社會化發展企業經營者篩選機制。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企業的直接所有者往往都是由企業經營者來擔任,那么企業經營者用社會化的方式來篩選基本無望,甚至被視為天方夜譚。而在金融中介形成之后,社會篩選企業經營者的功能得以大幅度增強,若企業經營者缺乏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那么則很難得到私募基金、風險投資、投資銀行、證券市場、證券公司、銀行貸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資金支持,這樣必然會讓企業的發展變得舉步維艱;反之,若企業經營者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那么則很容易就可得到私募基金、風險投資、投資銀行、證券市場、證券公司、銀行貸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資金支持,那么必然能夠極大改善企業的經營機制,讓企業的決策和行為變得更加合理,進而全面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金融中介優化了資源配置

第一,金融中介開啟了資本創造機制,才在產業資本循環中順利地導入了貨幣資本,以此來滿足了經濟增長對資金的渴求。第二,財富的權利和價值形態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虛擬化,不再具有實物形態,這樣一來,就能夠讓資本能夠以數字的方式在金融市場上流動,大大擴大了資源配置范圍及資源配置效率。換而言之,也正是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才步入到效率化發展的時代。

4.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費用

經濟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交易費用、生產費用不斷地被制度創新、技術革新的歷史。首先,交易選擇面在定期集市出現之后得以拓寬,貨物的成交率(既定交易費用條件下)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它既讓運輸的時間成本降低,又讓等待的時間成本和交易偶然性的時間成本降低,這樣一來,單位產品的交易費用隨之降低。其次,貨幣的誕生讓整個交易活動變得更加順暢、中間環節更少,大大節約了交易活動所需要的等待成本和搜尋成本。交易范圍的擴展,又刺激了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各類金融中介結構的出現。

四、金融中介對于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現代經濟運行往往會與金融活動保持著密切的關系,經濟活動的績效會受到金融活動的質量、范圍的直接影響,而金融活動基本都是以金融中介機構為中心,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和經濟金融化程度的日益深入,金融中介的運作狀況已經關系到社會經濟的整體健康發展。在實際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中介的業務經營會存在與實體經濟發展相脫節的情況,當金融活動與金融中介的發展過分地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而目我循環發展時,就會產生金融泡沫,造成金融風險,對經濟造成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并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和金融中介本身的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五、結語

總之,在現代經濟中,金融中介會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務必要注意避免其負面影響,努力發揮金融中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金融演進復雜的適應性系統

金融演進及其解釋

金融演進是指金融體系中的規則等環境因素的變遷過程;各行為主體對此的適應與反應以及其相應的理念和心理調整。在此,‘規則等環境因素變遷’是指以有關法律和行為慣例為主的環境因素變化;‘適應與反應’既包括各行為主體針對規則等環境因素變遷進行的適應性調整,也包括非適應性調整;而‘相應的理念和心理調整’指各行為主體針對規則等環境因素變遷所包含的經濟乃至更廣泛領域內思想變化的認同與非認同的心理反應。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金融演進的結果表現為金融體系的變化,包括金融體系中政府、銀行、企業三大行為主體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變化,也包括作為行為客體的利率形成、信貸調控、資本市場發育、外匯體制以及外資問題等的變化。

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金融演進在時間上是長期的、連續性的,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只要金融存在一天,這一過程就回不間斷地持續下去;而其進程可以理解為有關金融演進的事件在時間軸上的分布狀況。由于事件發生在時間軸上的分布不是等距的,并且每一事件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時限各不相同,所以金融演進的過程不是平均的。而目前為人們所關注的‘金融改革’從運用情況上看,依據上述定義可以解釋為‘在特定時段上集中發生的對金融體系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集合’。但是我們在討論金融改革問題時,往往忽視了它只是金融演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事實,將兩者混為一談。這樣將金融演進片斷化、靜止化了。基于這一誤解,我們比較注重制定新的金融法規,但對其具體實施過程和效果,以及因情況變化所應進行的相應修正工作重視不足,從而嚴重影響了政策應有效力的正常發揮。所以本文提出了‘金融演進’這一概念,以全面動態的角度考察金融體系變遷這一復雜事物的實際情況。

一個新的視角:復雜的適應性系統

我認為運用計劃經濟或主流(西方)經濟學的視角是不能為金融演進提供合適的分析與解釋的。因為在計劃經濟主義者看來,個體的人,乃至銀行和企業只不過是整體經濟中的一個零件,只應按上級命令行事,對經濟產生上級規定的作用。而所有的經濟活動不過是行政命令的執行結果而已,這一體制限制甚至反對人類最重要的創新能力,同時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簡單化了,在理論上是幼稚而錯誤的。計劃經濟在理論和實踐中都限制甚至否定金融演進,因此不能用它作為分析框架。主流經濟學在此問題上雖與計劃經濟截然不同,但是由于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之不能為金融演進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和分析框架。為研究方便,他們將一些經濟變量,有時甚至是一些自己無法解釋的經濟變量作為固定不變的前提假設(如被簡化的‘經濟人’;被視為‘常量’的人類的創新能力---這一點其與計劃經濟區別不大等等),然后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最后實現‘完美’的均衡。這實際上動搖了主流經濟學的精確性的根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誰會為經濟學家的假設舍棄什么的,‘完美’的均衡狀態難覓其蹤,不均衡狀態倒是隨處可見。在此我們不想否定主流經濟學所取得的成就,但如果理論的結論大多與現實相去甚遠的話,我們不認為這種理論可以在長期內有效地解釋、指導現實。因此,我們將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考察金融演進的全過程。

這就是約翰荷蘭德提出的‘復雜的適應性系統’。這一概念廣泛應用于經濟、政治、社會學、生物等領域,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每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都是有許多平行發生作用的‘作用者’組成的網絡。

第二、每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都具有多層次組織,每一層次的作用者對于更高層次的作用者來說都起著建設磚塊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系統能夠吸取經驗,具有‘學習’能力,從而經常改善和重新安排他們的建設磚塊。

第三、所有的復雜的適應性系統都會預期未來。

第四、這樣的系統總是會有很多小生境。每一個這樣的小生境都可以被一個能夠使自己適應在其中發展的作用者所利用。這些系統具備發展的能力,總是處于不斷展開與變化之中,因此討論這樣的系統的均衡是無意義的,因為該系統一旦達到均衡進入穩定狀態,變成了一個死系統。

第五、這樣的系統中的每個作用者都是自主實體,他們不只是環境變化的反映器,而且擁有各自的特定利益及價值標準。

我們認為,從‘復雜的適應性系統’角度考察金融演進的全過程,能夠是分析和結論更接近于現實情況,進而切實把握其本質。但是由于本人能力和參考材料的限制,下面的分析不能完全達到‘復雜的適應性系統’的要求,但是這一視角的引入仍是必要的。現在,我們從政府、銀行和企業這三大行為主體及其相互關系入手,以復雜的適應性系統為視角來考察金融演進的運行機制。百事通

金融演進中的政府、銀行和企業

在金融演進中,政府、銀行和企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在對規則的改變方面比后兩者有更大的主動權,銀行和企業則是金融演進過程中利益---風險的主要承載者,是政府經濟、金融目標實現的橋梁。銀行和企業相比其在金融演進的作用更為重要,而企業對金融的作用主要以間接的方式出現。三者作用的差異使之在金融演進的過程重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

政府是國家的統治機構,具有復雜的政策體系,經濟---金融政策是其中一個主要部分。政府以其國家強制力成為金融演進過程中規則(主要是法律)的主要供給者,政府在制定或變更規則時,一般按下述程序進行:

(1)規則制定。

政府首先收集信息:包括宏觀方面的經濟景氣狀況和經濟結構狀況,微觀方面的來自與銀行和企業的對于金融體系現狀的意見和變革要求,然后以自己的經濟指導思想為評價標準和分析工具對這些信息加以處理,最終形成相應的判斷。進而對原有關的政策加以調整或者向立法機構提出有關法律的建立、修正、廢止等要求。

(2)規則執行。

在做出相應的變更后,作為行政執行機構的政府便將之付諸實踐。下面三方面的因素對于規則變更的執行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一是政府經濟力量的大小。如果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控制著整體經濟的較大份額,這部分經濟成分能夠較快地執行新的規則,同時對其他經濟力量產生執行壓力和示范作用,從而有助于加快規則變遷在整體經濟中的速度。否則其執行效果就主要是看其他經濟主體對規則變遷的認同程度。這里我們排除了政府運用其強制力執行其規則變遷的情況,因為這樣往往會造成微觀經濟主體對有關變遷的規避與反抗,難以實現其經濟目標。二是執行機構的設置和安排。這取決于規則變遷的內容和執行機構的分工狀況,有時需要設置新的機構,有時則需對原有機構的權責范圍進行重新安排。三是人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換句話說就是政府的威信。這一點對于長期性規則變遷的執行績效尤為重要,因為長期性的規則變遷一般對于微觀經濟主體的利益---風險狀況有重大影響,人們在不信任政府時是很難對此表示認同的。

(3)對規則的事后評價。

本階段的政府行為與規則制定階段的基本一致,可是為是新一輪的規則制定過程。政府對有關規則變遷的績效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以確定有無做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銀行和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是金融演進的具體實現者,他們在一定的規則體系內運行,同時也從自身利益出發對金融演進提出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三方面:

(1)銀行和企業主動推進金融演進。

首先,銀行和企業在金融活動中形成的慣例是金融規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遷的決定權由企業和銀行掌握,所以他們可以通過變更慣例對金融演進施加直接影響;其次,通過向政府提出有關要求,從而影響規則的變遷,對金融演進施加間接影響,在考察這一作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銀行和企業所處的經濟體制情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他們作為自主的經濟實體可以自由地向政府提出其對金融演進的意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他們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被視為是行政指令的被動接受者,表達其意見的機會較少,而意見又經常包含許多非經濟成分,造成信息失真,使相應的規則變遷與實際經濟需求出現偏差。二是銀行和企業經濟力量的強弱及其對規則變遷的迫切程度。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政府在制定規則時都會考慮到主要經濟力量的要求,而迫切程度決定了銀行和企業為實現其有關要求愿意付出多大的代價。

(2)銀行和企業對規則變遷的適應與反應。

如果認為規則的變遷符合其利益取向,他們就會接受這一變化,使之在現實經濟中發揮實效;如果認為規則的變遷不符合其利益取向,銀行和企業就會對此加以抵制:向政府提出進一步修正的要求,或者采取規避和反抗措施---計劃經濟下的消極怠工、效率低下;市場經濟下的某些金融創新活動。無論何種措施都會使規則變遷對于金融演進的實效受到損害。

第7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金融加速器;成本;外部融資溢價;金融摩擦

中圖分類號:F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4-001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2

一、引言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體現出以下兩個特征:第一,金融市場對經濟波動的放大作用逐步增強,并廣泛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場之中。即使在許多新興發展中國家同樣存在這種沖擊放大效應,由于新興國家對國際金融市場中資金的需求,其經濟的波動也會通過金融市場中的傳導機制向全球傳播。第二,各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變量對于貨幣與信貸市場的沖擊敏感程度不斷提高。在這種形勢下,金融加速器理論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該理論主要基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備來探討金融市場對沖擊的放大效應。由于其理論假設與現實非常貼切,因而對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很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運用該理論進行研究。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企業凈值通過影響企業的融資需求來影響企業的投資規模。而一個微小的沖擊則會通過影響企業投資收益而使企業凈值受到加倍影響,這又會對企業投資從而對經濟波動產生第二波的沖擊,并且這種沖擊會一輪一輪地不斷持續和繼續被放大。并且如果資產收益發生未預期到的變化,將會對企業家手中的財富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一般均衡條件下,哪怕是絲毫的外來沖擊都會導致經濟面發生多方面的復雜變化,并且變化很可能會具有乘數效應。例如未被預期到的資產價格突然上升有可能會使企業凈值成倍的增加,進而企業會增加投資,這又會推動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其中的關鍵就是未被預期到資產價格的突然變化將會引發企業總收益的變化,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目前有關金融加速器理論的研究逐步豐富,本文將對其主要集中研究領域與最新發展狀況進行述評。

二、金融加速器理論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一)金融加速器的概念

宏觀經濟中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是指金融市場中的各種狀態如信息不對稱、成本會將指向經濟的沖擊放大的一種現象。金融加速器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備,金融摩擦和外部融資溢價的存在造成了對沖擊的放大效應。信貸市場中的金融中介對于借款企業的信用程度不甚了解,因此常常會要求借款企業進行貸款抵押,以保障后者的還款能力。這樣一來,如果初始沖擊惡化了借款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狀況,那么就會造成企業資產價格和企業凈值的下降,造成企業外部融資溢價的提高,進而降低了企業的外部融資能力。當企業的資金來源受到限制時,企業的投資將會下降,社會總產出也隨之減少,最終經濟增長水平的降低又會引起資產價格的下跌,再次引發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并形成了經濟變量波動的循環。

上述循環就是金融加速器作用的機制,即在金融市場存在摩擦和成本的條件下,通過企業的財務指標、投資水平和融資規模對初始沖擊進行不斷放大的過程。因此,Bernanke、Gertler、Gilchrist (1998)認為,金融加速器生成的兩個關鍵要素為企業資產與金融摩擦[1]。

(二)企業資產狀況與金融加速器

實際上,在金融加速器理論形成之前就有許多關于企業資產狀況對經濟波動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可說是金融加速器理論的雛形。Frederic Mishkin(1978)通過研究認為,企業資產負債表對于經濟的波動至關重要[2]。Eckstein和Sinai(1986)也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引入對經濟周期的動態分析中,并作為其建立模型的核心[3]。Bernanke和Gertler(1989)則通過建立一個非古典的經濟周期模型來研究企業資產狀況同經濟周期波動的關系,他們發現借款者資產負債表是引發產出波動的原因之一[4]。

如圖1所示,借款者的資產凈值越高,其進行融資進行項目投資的成本就越低。并且信貸資金的供求是不對稱的。企業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越低,商業銀行愿意提供的信貸資金就越少;而企業卻恰恰相反,其資金需求量會隨著投資收益的降低而增加。所以,經濟繁榮意味著較高的企業凈值、較低的成本和投資的增加,進而又進一步推進了經濟的繁榮;經濟衰退則意味著較低的企業凈值、較高的成本和投資的減少,這會造成經濟進一步的衰退。隨后,Carlstrom和Fuerst(1997)首次對Bernanke和Gertler模型中的機制進行了量化方面的闡述[5]。他們將同樣的金融摩擦因素引入到一個傳統的真實經濟周期模型中并進行模型的估計,估計結果發現金融摩擦因素確實能夠使其產生駝峰形狀的波動。但該模型的一個缺陷是該模型外部融資溢價表現出很強的順周期性特征,而這與部分年份的經濟數據是不相符的。

直至1996年,在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的研究中首次出現了對金融加速器概念的描述。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6)認為,財務狀況如同技術等常規變量一樣是比較穩定的,同樣會對經濟周期波動產生作用,并且信貸市場條件能夠通過金融加速器渠道放大對經濟的沖擊[6]。他們從經濟周期波動中融資的成本變動的內生性入手來分析金融市場造成的“小沖擊,大循環”,而這種現象即為金融加速器。在經濟衰退剛剛開始時,那些面臨較高外部融資成本的借款者在此時獲得的信貸額度比例會比原先更低,借款者的財務狀況也會迅速惡化,并使得經濟在面對沖擊的情況下非常的脆弱。而貨幣政策通常是引發金融加速器的關鍵變量,如果經濟衰退時由貨幣緊縮政策引起的時候,就會引發信貸資金追求安全投資的現象,這會促使金融加速器對沖擊發揮更大的放大作用。

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Philip Vermeulen(2000)通過以歐洲的四個大型經濟體――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1983―1997年的數據對金融加速器傳導機制中企業財務狀況和企業投資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他的研究選取了企業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流動負債率和利息覆蓋率作為衡量企業財務狀況的主要指標,實證檢驗主要采用廣義矩陣估計方法(GMM)。研究結果顯示出強烈的不對稱性,較差的企業財務狀況降低企業投資的作用要遠遠大于較好的企業財務狀況對增加企業投資的作用,并且小型企業數據得到的實證結果更加顯著,也意味著小型企業的投資對于資產負債表的狀況最為敏感[7]。Horvath、Fidrmuc和Horvathova(2008)分析了捷克共和國金融加速器機制同企業貸款利率間的關系,他們選取了捷克1996―2002年448家企業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企業資產負債表狀況對企業融資利率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債務結構和現金流水平也會對融資利率產生影響,但是抵押資產的價值對融資利率的影響不大。他們還指出,貨幣政策通過金融加速器渠道對小型企業的影響大于大中型企業,但在經濟周期波動中不存在金融加速器效應的非對稱現象[8]。

眾多研究表明,金融加速器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企業自身資金不足,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項目投資并獲取利潤的意愿。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外部融資的能力取決于其自身的財務狀況,如有形資產數量、債務凈值和企業凈值等指標,而這些都關系到企業的投資水平,并最終影響產出和價格。企業的資本投資數量必須與企業的凈值和財務狀況相符合,企業進行資本投資數額同企業凈值的比值應當等同于企業資本投資收益的貼現值,當企業資本投資收益的貼現值增加時,企業的期望違約概率就會減小,企業就會增加其債務,擴大融資規模和企業規模。并且企業進行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的成本對比則是影響企業外部融資溢價的主要因素,企業外部融資溢價與企業資本投資占企業凈值的比例呈相反方向變動。未被預期到的沖擊發生后有可能會使企業凈值成倍的變化,進而會影響企業的生產和融資規模,這又會影響資產價格的變動并一直循環下去產生持續的沖擊效果。

(三)金融市場摩擦與金融加速器

金融加速器理論是從委托――問題入手進行研究,因而一般會涉及到由借(人)貸(委托人)雙方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金融摩擦,即金融中介難以獲取關于借款企業投資項目的信息,也很難了解借款企業的信用程度和具體的投資行為。

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首先將動態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到金融加速器的分析中去,以更好地分析市場摩擦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在他們的分析中,將企業凈值N表示為市場風險?棕、投資收益R、外部融資成本s(K)、企業資金需求K和企業的生產行為H等變量的一個函數:

Nt=F[R,K,?棕,H,s(K)]

該模型的分析很好地闡述了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機制。他們認為企業財務狀況同外部融資溢價是該作用機制的關鍵,會極大地影響產出,而金融摩擦程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外部融資溢價的水平。具體來看,金融市場中存在的缺陷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引發金融加速器機制。第一,在債務沒有完全擔保的情況下,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第二,企業的外部融資額越大,所產生的外部融資溢價水平就越高。而當外部融資額固定時,外部融資溢價水平同企業凈值成反比。第三,借款企業資產凈值的降低會減少企業的內部融資,并增加其外部融資需求,盡管此時的外部融資成本將會升高。

隨后許多學者沿著這一思路進行了研究。Stein(2003)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和成本對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認為外部融資市場并不會很完美地依照企業的資金需求而對資金進行分配,企業往往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卻不能從外部融資渠道獲得資金,并且這種現象在小型企業的身上尤為嚴重[9]。Neri(2004)運用貝葉斯方法對含有金融摩擦的一般動態均衡模型進行了估計,估計結果顯示資金的變動成本和金融摩擦兩者對模型共同的解釋作用要強于任意單個變量,因此它們都是金融加速器發揮作用的因素[10]。Claudia 和Pierdzioch(2005)指出,盡管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摩擦現象依然非常嚴重,但世界各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他們對一個動態宏觀經濟模型的研究結果顯示,金融市場越是發達,經濟的波動程度就越小,并且提高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并不會加劇經濟的波動幅度,真正造成經濟波動幅度加大的是現有金融市場中存在著的金融摩擦[11]。Hirakata、Sudo和Ueda(2009)研究了借款合同設計同金融加速器機制間的關系,他們建立一個存在信貸約束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并分析指出,金融中介的作用從借款合同訂立時就開始發揮,資金從金融市場中流向金融機構,再由金融機構流入企業。他們運用美國的相關數據進行模擬檢驗相關模型,檢驗結果顯示沖擊對于金融機構的影響大于對企業的影響,而信貸合約的鏈接會強化金融加速器機制的作用,不過由信貸合約形成的資產在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分配則能夠減少沖擊尤其是技術沖擊的作用效果[12]。

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看出,金融給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金融摩擦能夠很好地闡釋沖擊傳導的具體過程:貨幣政策傳導的效率不僅依賴于企業最終的投資意向,更取決于金融市場中金融摩擦的程度。在有缺陷的信貸市場中,企業的投融資決策同商業銀行信貸決策之間的均衡生產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路徑,并且會由此引發造成真實經濟變量持續波動的信貸周期。

三、金融加速器理論的新進展

隨著金融加速器理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研究模型和角度也在不斷地進行擴展。目前該理論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開放經濟下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和不同行業與市場的金融加速器效應分析。

(一)開放經濟下的金融加速器

Gilchrist、Hairault、Kempf(2002)建立了一個基于兩國經濟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貨幣聯盟中的金融加速器機制,同一國模型相比較,貨幣聯盟中的貨幣和金融結構更加復雜。模型分析表明,第一,跨國的金融加速器機制確實能夠發揮放大沖擊的作用,并能夠引發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跨國非對稱性波動。并且無論貨幣聯盟是否統一貨幣,這種經濟波動的跨國傳播現象都非常顯著。第二,金融加速器機制的存在會使沖擊來臨時各國的經濟波動方向趨向一致,也會使各國受到的沖擊大小趨向一致[13]。在此基礎上,Gilchrist(2003)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相對嚴重,由此引起的金融摩擦現象也比發達國家嚴重。Gilchrist通過一個兩國的一般均衡模型來分析金融摩擦在國際傳導機制中的作用,該模型引入了金融摩擦因素以反映外部融資同企業投資之間的真實關系,并根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情況對金融摩擦效應的大小進行校準。他的研究結果發現,融資杠桿在沖擊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傳遞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一國的融資杠桿越高,該國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就越差,從沖擊的放大程度就能夠判斷出一國融資杠桿的大小[14]。

隨后學者們將更多的金融變量引入到金融加速器理論的模型中。Gertler、Gilchrist和 Fabi(2007)構建了一個開放條件下的小國經濟模型來分析金融加速器機制與匯率制度的關系。在該模型中,貨幣和名義價格都存在著剛性,并且該模型還引入了不同匯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機制效用的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當一國實施固定匯率制度時,各國的中央銀行將被迫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利率調整,例如當國外利率升高時,國內名義利率也需要提高來維持匯率穩定,而由于價格剛性,這會使實際匯率也發生變化,引起產出的縮減,所以金融加速器的傳導效應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會比浮動匯率制度下更大。并且,當一國的外債是以外國貨幣計價時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最后他們還對模型進行了數據的模擬,結果顯示當沖擊來臨時,同浮動匯率制度相比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產出、投資、外部融資溢價和通脹率都表現出更強烈的波動[15]。

(二)不同行業與市場的金融加速器效應分析

在不同行業的研究上,房地產行業是學者們偏愛的對象,尤其是我國學者對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加速器效應研究要明顯多于其它行業。Aoki、Proudman和Vlieghe(2004)研究發現,英國房地產市場中上的投資和房產價格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波動特征,并且房地產融資成本會因為抵押房產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別,于是他們從金融加速器的角度研究了房地產價格對實體經濟變量的影響[16]。他們建立了一個一般均衡模型來分析房地產信貸市場上由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金融摩擦,在該模型中,房屋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居住場所,但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作為借款者的抵押資產幫助借款者獲得貸款,房屋的價值越高,借款人外部融資時的成本就越低。而正是房屋的抵押價值同融資成本的關系放大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最終對房地產投資、消費和價格產生比較強烈的影響。袁申國和劉蘭鳳(2009)使用SUR計量方法實證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效應對我國制造業中30個子行業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中只有金屬制造、木材加工和草制品等15個子行業存在金融加速器的傳導機制,并且金屬制造業中金融加速器的傳導效應最強烈[17]。王曼怡和劉同山(2010)選取我國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的20家房地產企業的企業凈值和廣義貨幣供應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檢驗了我國房地產業中的金融加速器機制[18]。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我國房地產業中存在明顯的金融加速器效應,并且貨幣政策的沖擊會通過該效應對房地產業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的結果也證實了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面臨的沖擊是不對稱的。

相對于不同行業的分析,不同市場中金融加速器效應的分析相對較少。Gatti和Gallegati(2010)構建了一個包含上下游企業和銀行體系的信貸網絡,他們發現在這個信貸網絡中,下游企業的產量受其外部融資能力即企業凈值的影響,如果下游企業的資產凈值發生變動,那么就很有可能引發整個經濟體系的波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貸網絡內會發生信貸路徑的內源性變化,并造成信貸網絡的集中化發展。從總量水平上來看,這種信貸網絡一旦發生沖擊,就會對經濟造成雪崩式的影響[19]。Nadeau和Wasmer(2010)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機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他們發現美國勞動力市場中的工資以及需求量都會被金融加速放大,這主要是因為市場摩擦會增加勞動力的雇傭成本,阻塞勞動力市場正常的資源分配[20]。

從上文的評述可看出,金融加速器理論開始逐步應用豐富,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術也在逐步產生。在理論研究方面,方法主要集中于模型構建和模擬。在實證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運用VAR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進行數據的分析。

四、金融加速器理論帶來的啟示

金融加速器機制能夠通過借款人資產負債表的周期性變動對初始沖擊產生放大效應,進而加速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金融加速器對沖擊的放大效應在經濟衰退時期作用更加明顯,經濟下滑造成借款人企業凈值減少,外部融資困難,會進一步加速經濟衰退。而經濟繁榮時,由于企業盈利較多,成本較低的內部融資會替代部分外部融資,從而減小了金融加速器的效應。并且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身上更能體現出金融加速器效應。這是由于大型企業在信貸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資金來源,在經濟衰退時有能力籌集資金來暫時維持原有的生產水平;而中小企業缺乏廣泛的融資渠道,所以在經濟衰退期只能減少存貨,降低產量。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調整利率或是調整貨幣供應量來實現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穩定總產出的效果越明顯,金融加速器機制對經濟波動的放大作用就越小,這也給貨幣當局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參考。

第一,要暢通各種融資渠道,提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能力。金融經濟周期的傳導機制關鍵在于外部融資溢價,并且金融加速器機制更容易通過中小企業發揮效應,各種暢通的融資渠道有助于減少企業的外部融資溢價,能夠提升企業在經濟衰退時的生存能力,減緩經濟的衰退速度和幅度。要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貸款機構,完善各種風險補償機制,提供各種稅收優惠,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度。

第二,要合理控制貨幣供應量。在非經濟衰退時期大量的貨幣投放容易造成部分企業的過度負債,由于金融加速器機制的非對稱性,一旦經濟下滑,這些企業的外部融資溢價會急劇提升,容易造成經濟的劇烈波動。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回暖,通脹預期增強,房地產價格泡沫依然存在,貨幣當局應積極運用各種貨幣工具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控制信貸總量,有效預防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此外,還應繼續抑制投機性購房行為,防止局部市場泡沫的繼續膨脹與擴散,保持經濟的穩定性。

第三,要加強金融監管。金融加速器的傳導機制說明金融因素能夠對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有可能會給經濟帶來意想不到的沖擊。監管當局要確保各金融機構堅守審慎性原則,強化金融機構尤其是各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各項指標,對金融機構提出嚴格的流動性要求,并及時、充分地掌握各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變動情況。并根據不同金融機構所處經濟周期制定差異化的監管指標。

參考文獻:

[1]Ben S Bernanke, 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R].1998.

[2]Mishkin Frederic. The Household Balance Sheet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78(38):918-937.

[3]Otto Eckstein ,Allen Sinai. The Mechanisms of the

Business Cycle in the Postwar Era[M].NBER Chapters, i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ycle: Continuity and Chan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6:39-122.

[4]Ben S Bernanke,Mark Gertler. 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4-31.

[5]Carlstrom G,T S Fuerst. Agency Costs, Net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893-910.

[6]Ben S Bernanke, 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6(78):1-15.

[7]Philip Vermeulen. Business Fixed Investment: Evidence

of a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Europe[R].2000.

[8]Roman Horvath, Jarko Fidrmuc, Eva Horvathova. Cor-

porate Interest Rates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the Czech Republic[R].2008.

[9]Jeremy C Stein. Agency,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2003(1):111-165.

[10]Neri S. Agency Costs or Costly Capital Adjustment

DSGE Models?[R].2004.

[11]Claudia M Buch,Christian Pierdzioch. The Integration

of Imperfect Financial Market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9(27):789-804.

[12]Naohisa Hirakata, Nao Sudo, Kozo Ueda. Chained Credit Constracts and Financial Accelerators[R].2009.

[13]Simon Gilchrist, Jean Olivier Hairault, Hubert

Kemp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Monetary Union[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NO 175,2002.

[14]Simon Gilchrist.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Leverage in a two-country world economy[R].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3.

[15]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Fabio Massimo

natalucci. External Constraints 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Journal of Money[R]. Credit and Banking, 2007(39):295-330.

[16]Kosuke Aoki, James Proudman, Gertjan Vlieghe. House Prices, Consum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a Financial Accelerator Approach[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13):414-435.

[17] 袁申國,劉蘭鳳. 中國貨幣政策金融加速器效應的行業差異分析[J].上海金融, 2009(3):36-39.

[18] 王曼怡,劉同山.金融加速器效應與我國房地產業調控――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金融與經濟,2010(7):25.

第8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政府審計;金融風險;金融穩定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7月16日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了“大調整”與“大過渡”時期。這種大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決定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勢必在新常態下有新的發展和創新。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風險表現

1、經濟轉型要求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帶來的金融風險。產能過剩是阻礙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提高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突出問題,也是金融風險的主要策源地。化解過剩產能,必然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不僅產能過剩行業所屬企業的銷售受阻會造成貸款違約,且這些企業被并購重組或關停淘汰后,貸款損失會更大。

2、經濟減速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帶來的金融風險。受經濟減速和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影響,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銷售或出口受阻,業績大幅下滑,加之其融資難、融資貴導致流動性不足,財務成本過高,抗風險能力下降,現金流無法覆蓋貸款本息而出現貸款違約。這種情況在客戶結構以中小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城市商業銀行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3、房地產融資風險。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整個中國經濟被房地產所綁架。商業銀行有20%以上的貸款投向了房地產,信托等“影子銀行”一類機構的融資,也主要給了開發商。而房價回落導致住房抵押價值下降會使銀行遭受違約甚至“斷供”風險,同時會造成開發商銷售停滯,資金鏈斷裂形成貸款損失。

4、互聯網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經過三年多的快速發展,已進入風險集中暴露期。由于借貸客戶來自于網上,P2P平臺無法對客戶做較深入的貸前調查,因而與商業銀行、小貸公司的線下見面審批貸款相比,存在更大的風險,再加上經濟下行引發小、微企業經營業績下滑,不良貸款攀升也就在所難免。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安全重要性。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進程的加快,維護金融安全問題顯得越加重要和突出。金融安全直接關乎國家根本利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安全問題日漸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話題,已上升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要素。早在1999年,美國在《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將銀行和金融系統的安全列入國家“生死攸關的重大利益”。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已然成為大國斗爭博弈的前沿領域。從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會議精神,到十的中心思想,從《關于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到《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都強調要建立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健,防范系統性風險。

二、政府審計功能發揮對金融業安全的影響

(一)政府審計的意義與作用。政府審計與其他監管部門相比,具有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和宏觀性等特點特征。它既是民主法治的產物,也是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工具。2008年7月14日舉行的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UNESC)的圓桌會議上,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Moser指出,國家審計是一個國家良好治理的關鍵要素,審計署李金華提出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審計署劉家義在中國審計學會第三次理事會論壇上指出,國家審計的產生和發展源于國家治理的需要,其本質是國家治理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內生的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織部分。世界上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無一例外的有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政府審計作為宏觀經濟管理的監督和信息反饋環節發揮了日益顯著的作用,并且從國外市場經濟實踐來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而且這種控制和干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在不斷加強。世界各國審計機關在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應對金融危機期間,G20政府審計對危機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政府審計的特殊經濟控制機制,是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二)政府審計與金融安全

1、金融穩定是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之一。一個穩定的金融系統有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但是,由于不完全競爭的金融市場、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金融不穩定的負外部性等原因,市場在提供金融穩定這個準公共物品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失靈的情況,因此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和調控。

2、政府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基礎設施進行干預和調控的主要方式就是金融監管。包括法律法規所體現的金融監管理念、原則和方法;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能定位與職責劃分;各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日常監管以及金融危機發生后的及時正確應對。

3、有效的金融監管離不開金融審計,金融監管與金融審計的一體化正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根據我國《憲法》、《審計法》、《銀監法》的規定,我國的政府金融審計是處于金融機構具體經營管理者之外的,具有較高獨立性和客觀性的監管機構,其目的就是監督金融活動中的問題與風險,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

三、政府審計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金融業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金融風險,這些問題是現在金融業關注的重點,解決方法稍有不適就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給經濟、政治、文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帶來嚴重的危害。而政府的金融審計因其自身強制性、客觀性、獨立性、全面性的特點,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部署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推動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有關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切實維護經濟秩序和促進廉政建設。這標志著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對推動完善國家治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其關鍵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政府審計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政府審計強化對金融機構的事前監管。審計發揮作用的基礎是《憲法》,遵循的核心是《審計法》,他們能夠保證金融審計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和租賃業。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傳統的金融業管理是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但是隨著金融業逐步走向混業經營,由于監管體系的不健全使得其對內外監管的需求愈加明顯。金融審計工作作為審計機關,具有獨立性,能夠客觀、公正地對金融業進行事前的審計監督。由此可知金融審計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府審計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出現激勵機制扭曲的現象,一味地追求規模效益,沒能對客戶的貸款環境和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查,違約現象的增加,可能給銀行帶來大量不良資產,呆賬、壞賬在信用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增加,無疑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加強對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的審查,尤其是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審計,有利于保障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

(三)政府審計利于完善宏觀調控政策。由于金融審計工作可以直接涉及到金融業的各個不同環節,因此金融審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中,促使金融機構準確執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較為直觀地了解到在各個環節的信息和業務是否正確的傳遞著,以及傳遞效果如何,進一步的向有關部門提供真實的信息,有利于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降低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確保國家金融政策的貫徹實施。

(四)政府審計維護金融業的經濟秩序。當前全球面臨著經濟、能源、糧食、氣候變化等多種危機的影響,各個國家紛紛將實現經濟轉型發展作為突破口,努力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版。從我們國家來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健全,還存在有財經領域中的經濟秩序混亂和違法現象。比如,最近股市出現的部分機構和個人借助信息系統為客戶開立虛擬證券賬戶,借用他人證券賬戶、出借本人證券賬戶等,客戶買賣證券,違反了《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關于證券賬戶實名制、未經許可從事證券業務的規定,損害了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擾亂了股票市場秩序。這種亂象輻射度廣,如不及時遏制,會嚴重影響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審計工作應經常化、常態化的實施,發揮金融審計的免疫職能,這樣才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規避潛在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的安全和穩定,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

綜上,政府的金融審計以及其與其他監管部門之間構成的監督體系發揮作用,將有助于規范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行為,促使各層次監管機構履行職責,促進監管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能發揮,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促進金融體制和機制的完善,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10.27.

[2]周中勝,何德旭.金融穩定視角下的政府金融審計對策研究.財政研究,2012.1.

第9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與經濟的關聯有兩種方式,一是經濟增長為金融創新提供現實基礎,從而拉動金融發展;二是金融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但這兩種作用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相互交融。前者在發達國家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后者則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更為突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金融與經濟之間的理論關聯應該是第二種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速較快,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轉型速度加快,政府也不斷利用金融工具調控經濟發展模式與經濟增長方式。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渠道有多種,但最主要地集中于商業銀行、資本市場及保險市場。商業銀行通過信貸渠道傳遞宏觀經濟政策取向,調控經濟增長;資本市場通過資產證券化,以及證券的發行與交易,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增長效率;保險市場通過保費收入和保險覆蓋,一方面為經濟增長提供不竭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安全保障。然而,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而言,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但金融市場尚處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金融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究竟如何,亟需明晰,以便為政府通過金融工具調控宏觀經濟,以及通過金融市場聚集金融要素與優化金融資源,提供經驗證據。

二、相關文獻評析

由于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關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外學者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然觀點不一致,但形成了豐富的文獻。主要觀點歸結起來有三種,其中主流觀點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如,麥金農在其所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論中已經充分意識到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首次把金融和經濟增長密切結合起來,雖然他認為金融體制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約的關系,但金融發展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Rousseau和Wac⁃thte則借助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基于美國、英國、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國1870—1929年間的數據,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后認為,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活動具有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ThorstenBeck,RossLevine則考察了更為廣泛的區域,他們通過對40多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兼顧聯立偏差、遺漏變量和國家特性后可以證明,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股票市場和銀行市場都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第二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理論所述的必然關聯。如,薩伊基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兩分法”,通過分析貨幣與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后,提出貨幣中性論,即貨幣只是實體經濟的面紗,其與實體經濟增長之間并無必然的關聯。盧卡斯則毫無掩飾地指出,經濟學家“惡劣地過度強調”了金融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第三種觀點則認為,金融發展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甚至存在負向關系。其中代表性的文獻為Akimov,Alexandr。這篇文獻基于內生增長模型,采用面板數據分析方法,通過對不同的金融發展指標進行檢驗后發現,在部分國家,特別是轉型經濟國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抑制效應較為明顯。

在中國的經濟轉型進程中,鑒于金融發展,特別是動蕩的國際金融背景下金融市場不斷對外開放的現實,國內學者采用實證方法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檢驗,但所得結論并不一致。多數文獻認為,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如,周立、王子明以1978年到2000年的金融相關比率和金融市場化比率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得到代表性省區和中國東中西部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回歸方程,認為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強相關,初始金融深度對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有顯著的影響,金融差距可以部分解釋地區經濟增長的差異。王志強、孫剛從中國金融總體發展的規模擴張、結構調整和效率變化三個方面,利用帶有控制變量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協整關系檢驗法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證實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密切聯系,存在顯著的長期相關性和顯著的雙向因果關系,說明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張、結構的變化與調整和金融效率的改善與提高對經濟增長都有促進作用,而中國經濟增長又會全面推動金融發展。沈坤榮和張成引入內生金融發展的理論與政策,以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金融發展的程度,分地區和時間引入虛擬變量,基于跨地區動態數據的實證研究,指出提高金融中介效率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先明等借助空間相關模型,深入分析了銀行貸款余額、股票總市值和保費收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后認為,中國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具有空間依賴性和空間相關性,從總體來看銀行貸款余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為顯著。然而,對于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所有研究都這樣肯定。有部分文獻認為,至少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股票市場,其與中國經濟增長就不存在必然的相關性,甚至存在負向影響。如,封思賢等則基于長三角的經濟金融數據,分析了金融市場轉變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長三角地區,除金融開放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外,信貸規模、證券市場等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并不存在顯著的影響。與此具有相似觀點的文獻有談儒勇等。當前,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相互交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錯綜復雜。然而,綜觀國內外的現有文獻,較少有將三者綜合起來考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為此,本文綜合考慮現階段中國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渠道,借助變系數面板數據模型,從銀行、證券和保險市場三個方面綜合研剖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以期為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提供政策依據。

三、檢驗模型構建

(一)變量選擇為全面分析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實證變量選擇如下: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選擇省域GDP。這是因為,一方面,省域GDP能夠全面衡量省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指標,GDP更為可靠且可得。2.解釋變量對于解釋變量的選取,考慮到金融對于資金的配置主要有銀行、證券以及保險三種途徑。在每種途徑中選取一個關鍵變量,用以代表該途徑的金融支持指標,具體為:銀行信貸余額(X1)。中國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市場,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商業銀行對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至關重要。因為間接融資仍然是我國資金配置的主要形式,而間接融資中又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所以選擇各省域商業銀行貸款余額來作為金融支持通過銀行途徑的指標,記為X1。上市公司總市值(X2)。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與完善,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可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擴大投資,提高邊際社會生產率,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在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中,直接融資的形式以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為主。由于債務融資的相關數據很難以省域進行歸類,故研究中以省域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作為通過證券途徑對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記為X2。保費收入(X3)。相比較于商業銀行、證券市場的發展水平,保險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其對于經濟可持續增長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保費收入是衡量保險業發展的較為重要的指標,因此研究過程中,選取各個省的保費收入作為通過保險途徑對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指標,記為X3。

(二)檢驗模型根據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影響一個經濟體產出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資本、勞力和技術水平。由于勞動力素質和供給,以及技術水平,受科技發展的限制,在一個相對不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較大程度的改變,因此影響產出的最主要還是資本的投入,而資本的投入可以通過銀行信貸余額、上市公司市值、保費收入來全面體現。考慮到面板數據模型在降低共線性程度、提高預測精度和消減統計誤差的影響等方面優于傳統分析模型,同時通過橫截面數據的引入,能夠更加直接、更加精確地推斷序列間的本質關系的,在設定、控制面板單元差異方面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因此,構建如下的基于面板數據的檢驗模型。

四、金融支持經濟增長檢驗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為了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金融支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中以中國大陸31個省域為對象,選取各省域GDP、銀行信貸余額、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以及保費收入等指標,借助所構建的檢驗模型,剖析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與經濟增長的現實特征。樣本時期確定為1998—2013年。樣本起始年份選擇為1998年,是因為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區劃會相應地進行調整,1997年重慶市從四川省單列出來成為直轄市,經過一年,其各項統計數據趨于穩定,因此研究樣本的起始年限為1998年,而2013年的相關統計數據是研究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最新數據。考慮到中國政府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沖擊而采取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改變中國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特征,為此將整個樣本期以2008年為界劃分為兩個子樣本區間。即,子樣本區間1:1998—2008年;子樣本區間2:2009—2013年。實證分析數據來源說明如下:1998—2012年的GDP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9—2013》,2013年的GDP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數據庫;1998—2002年的保費收入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3》,2003—2007年的保費收入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8》,2008—2012年的保費收入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2013年的保費收入數據來源于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1998—2002年的銀行貸款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3》,2003—2007年的銀行貸款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8》,2008—2012年的銀行貸款數據來源于各省市《統計年鑒:2009—2013》,2013年的銀行貸款數據來源于各省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98—2008年的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根據Wind數據庫中相關數據整理而得到,2009—2013年的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根據iFinD數據庫中相關數據整理而得到。

(二)基于子樣本區間—數據的檢驗1.變量間的長期穩定關系檢驗當變量為非平穩或不是同階單整時,會導致偽回歸現象的發生,各變量平穩或同階單整是變量間協整檢驗的前提。因此研究過程中先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再進行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1)單位根檢驗針對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方法常用的有Levin、Lin、Chu(LLC,2002)、ImPesearn,Shin(IPS,1997)、Fisher-ADF(1999)以及Fisher-PP(1999)檢驗,為避免單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現采用這四種方法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結果見表1。表1顯示,地區生產總值、銀行信貸余額、上市公司總市值以及保費收入均為非平穩序列,因為任何一個變量都不能同時通過四種檢驗。但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則是平穩的,因為它們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同時通過了四種檢驗(地區生產總值的IPS和ADF檢驗結果則是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p值絕大多數為零。因此,地區生產總值、銀行信貸余額、上市公司總市值以及保費收入四個變量是同階單整(一階單整)的,基于此進行協整檢驗。(2)協整檢驗為確定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需進行協整檢驗。針對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方法依據原假設的不同有兩種:一是原假設為不存在協整關系,從面板數據中得到殘差構造統計量進行檢驗,如Pedroin(1999)所提出的檢驗方法;二是原假設為存在協整關系的,如Mccoskey和Kao(1998)中的LM檢驗。現采用Pedroni協整檢驗和Kao-ADF協整檢驗方法,進行多重的協整檢驗,Pedroni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地區生產總值、銀行信貸余額、上市公司總市值以及保費收入間具有長期穩定關系。因為,組內統計量中除了Panelv-Statistic統計量沒有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外(p值為0.3810),其余的組內統計量和組間統計量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p值小于0.05)。KAO檢驗是同質面板數據檢驗,有DF和ADF兩類檢驗。ADF檢驗為了修正固定效應模型誤差項的序列相關性,基于固定效應模型殘差式構建面板協整的ADF統計量。Kao-ADF協整檢驗結果見表3。根據表3,由Kao-ADF協整檢驗結果可同樣得出同表2相似的結論,因為t統計值為-5.383334,通過檢驗。因此,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基于此進行模型設定,并進行參數估計。2.回歸模型確定及參數估計(1)回歸模型的確定基于面板的回歸模型通常有混合模型、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三種,而哪一種模型更適合本研究的實證數據,使得所獲結果更加穩健與可靠,需構建F統計量,并根據F統計量的值進行確定。針對混合模型、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的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根據表4,由于F1、F2的值各自為3.32和23.77,分別大于查表所得的1.57與1.51,所以實證模型拒絕混合模型與變截距模型,而采用變系數模型。具體分析時,模型⑴中的N取31,代表中國大陸省域的數目;T為11,表示樣本年限。(2)參數估計根據模型⑴,采用變系數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結果見表5。表5顯示,基于截面數據的變系數模型在子樣本區間一內能夠充分揭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與經濟增長間的本質關聯,因為模型檢驗統計量R2=0.997569,F=1135.115,這說明實證分析所選擇的回歸模型具有較高的精度①。根據表5所列示的參數估計結果可知,在子樣本區間一內,省域銀行信貸余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較為顯著。因為,就省域銀行信貸余額前系數bi估計結果來看,有18個省域的數值超過1,其中江西省的銀行信貸余額前參數估計值最大,達到1.948485。這說明當銀行信貸余額增加時,其對本省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大于其本身的增長額,這一特征在華東地區表現得尤其明顯。在余下的13個省域中,有11個省域銀行信貸余額前的系數估計結果小于1,但大于0。這說明,在這11個省域中,銀行信貸余額對省域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在變動幅度相同的條件下,力度相對較小。不可忽視的是,上海市與黑龍江省銀行信貸余額前的參數估計結果為負(分別為-1.37453和-0.10731),這可能是緣于銀行信貸余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現象,或銀行貸款的使用效率不高,或存在過度放貸現象所致。表5還顯示,省域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前的參數ci估計值均較小,最大的為黑龍江省,其值也僅為0.144399。更有河北、安徽、江西、重慶以及寧夏等5個省域,其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前的參數估計結果為負①,這一比例達到16.13%。這說明,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重要構成部分的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正向貢獻并不顯著,甚至在不少的省域還存在負向作用。同時,根據表5還可看出,以保費收入衡量的保險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不同的省域表現并不相同,其中具有正向相關關系的省域有17個,占中國大陸全部省域的54.84%,而呈現負向關系的有14個,占45.16%。呈現負向相關關系的省域主要集聚在華北、華東地區。但無論是正向相關關系,還是負向相關關系,其作用均不強,因為保費收入前的參數估計值均較小。在正向關系中,最大的為上海,其值為0.80889,而負向關系中最為明顯的是山東省,其參數估計值為-0.48322。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與中國保險市場的起步相對較晚有關,另一方面也應與中國金融市場投資品種相對單一,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受到限制有關。

(三)基于子樣本區間二數據的檢驗基于子樣本區間二的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地區生產總值InY、銀行信貸余額InX1、上市公司總市值lnX2以及保費收入lnX3間具有長期穩定關系;回歸模型應采用變系數模型。據此,模型(1)中的具體參數估計結果見表6。根據表6同時結合表5可以看出,由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誘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顯著改變了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使得銀行業和保險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增加,而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負向影響則越發明顯。

五、結論與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内射青草| 二个人的视频www|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欧美xxxxx69| 国产男女野战视频在线看|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91精品久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九九热香蕉视频| 黄色片一级免费看| 日韩aa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中日韩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小泽玛利亚高清一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黑色丝袜小舞被躁翻了3d|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91| 中国午夜性春猛交xxxx|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mv在线免费看| 亚洲成a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日韩在线视频网址|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bd| 两个人在线观看的高清| 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差差的很痛| 在线a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乱子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