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21-0080-02
一、企業風險的產生與分類
1.企業風險產生的因素分析
企業風險是指在經營過程中,由于某些難以預知或無法控制的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實際利潤與預計利潤發生離差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由于長期貸款利息、折舊、人員費用、稅費等企業固定費用的存在,導致企業經營有杠桿效應,這是產生企業風險的主要原因。
2.企業運營管理中風險的分類
企業運營中風險是由于企業存在固定財務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費用杠桿由此產生,原因上看,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由企業的生產管理決策和外部市場變化引起的;財務風險來自于企業盈利能力和企業融資決策的變化。
二、經營風險的分析
經營風險指企業在運營中因經營管理上的各種失誤、缺陷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具體可以理解為公司的管理決策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從而產生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
1.企業經營風險強弱程度
在企業產品結構和資金結構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不論企業的市場銷量如何,企業的固定費用都是相對穩定的。企業市場銷售量越多,分攤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費用就越小,企業所獲得的經營利潤就越大,反之,銷售量越少會使企業的獲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現虧損。企業的銷售額變動引起企業利潤的變化,則表明經營杠桿風險影響的強弱程度。根據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分類,可劃分為經營風險明顯型企業和經營風險不明顯型企業。
2.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
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內部和外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因素有:產品銷售量、產品價格、單位產品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3.企業的經營風險對利潤的影響
企業由于產品價格、戰略選擇、銷售手段等經營管理決策引起的未來收益不確定,特別是企業使用經營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形成的風險叫作經營風險。因為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外部因素經常發生變化,結合杠桿效應的存在,使影響被放大,使息稅前利潤降低,從而導致企業未來的凈利潤大幅度下降。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個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所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企業的財務風險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投資風險、籌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種。
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1.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管理系統不能良好適應外部環境
企業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這些因素在企業外部,但對企業財務管理過程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完善、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完善、會計核算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無法快速適應和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具體表現在不能科學預見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應對措施不力、反應滯后,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必然伴隨在財務活動中。然而很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風險意識的淡薄是導致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3.財務決策不夠科學
導致財務風險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財務決策不夠科學恰當。為了避免財務決策失誤,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是必須的。許多企業財務決策都有主觀經驗拍板的現象,“一言堂”、家長制、情感用事的決策風格在企業的決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決策失誤經常發生,造成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
企業財務風險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企業內部各單位間、企業與上級企業間,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權責不明確現象,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資金發生流失現象,資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異同及協同性分析
企業經營風險關系到市場的不斷變化,也關系到企業戰略方向、內部管理、技術水平等,經營風險是相對長期的一種風險,而且企業在防控經營風險上,要投入很多資源和精力。
而財務風險更多地與企業內部財務狀況相關聯,財務風險相對經營風險來講,比較短期,存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應對財務風險雖然沒有應對經營風險那么復雜,但是卻需要時時刻刻小心謹慎。
公司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在產生機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響著公司的財務管理決策,對公司的風險管理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兩種風險的管理必須具有一定的協同性,才能達到最優的管理效用。
五、加強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防控管理措施
1.經營風險的防控管理
(1)明確受托責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實質的實質就是基于一種受托責任的法律合同關系,并以此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并讓它們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增強公司價值的組織架構上的保障。從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閉是因財務舞弊引起的。但實質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嚴重缺陷,才導致公司在財務管理上造假行為成為可能,公司倒閉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業經營風險,不但要有完善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責任下的企業治理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應當借鑒先進企業的經驗并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的生產經營中,根據各職能部門的特點,建立防堵查為主遞進式的監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在生產經營的第一線,改變以往注重事后監督的現象,建立預防為主的監督機制,還要明確內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過程的原則。但全方面、全過程的監督控制還要分清重點,有選擇、有重點地對高風險點進行重點控制,以保證內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
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企業經營風險防范制度。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各種具體風險,必須建立相應具體風險防范制度進行防控。
2.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措施
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財務風險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只能采取盡可能的措施,將其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觀環境及其變化,制定財務管理戰略
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部門,配備高素質高水平的財務經理,健全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體系能夠做到有效運行,以防止由于財務管理體制對環境變化不適應而產生企業財務風險。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和體系,以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2)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防控水平
通過會計政策和策略防控當前和未來的企業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步驟和環節,任何步驟和環節發生錯誤都會給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經理必須始終貫徹財務管理工作的風險防范。要注重建立對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督系統,有關部門應定期對資產管理比率進行考核。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
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決策,采用定量計算與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做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的決策,應避免主觀臆斷。在融資決策過程中,企業應首先根據生產經營的情況合理準確地預測資金需要量,再通過資本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各種融資方式及風險分析,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融資決策。資本流動是周而復始的,可以說流動資金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必須加快庫存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做到良好的資產流動性和資金鏈的高速周轉。根據上述方法進行決策,會大大減少發生失誤的可能性,可避免財務決策失誤帶來的財務風險。
(4)大力貫徹執行全面預算管理系統
全面預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種財務計劃,反映企業未來的特定時間的所有生產和經營活動。全面預算管理以實現目標利潤為宗旨,把銷售預測作為起點,進而預測生產運營,經營成本和現金收入和支出,并編制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損益表等預算表,來反映在未來期間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推行全面預算并不是為了最終實現全面預算本身,是為了將公司戰略與經營績效通過全面預算緊密聯系。全面預算立足于企業整體戰略需要,經過科學預測、分析和決策,以實物和貨幣、證券等多種形態來反饋企業未來一定時期內財務成果和運營成果等綜合性的管理體系。良好的全面預算執行能使企業將資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運用,對企業各部門的業績也能更好更準確地衡量、監控,使公司戰略目標得到有效的貫徹。
參考文獻:
[1] 于新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2009,(2).
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范疇之一,指企業各種資本的價值,尤其是指長期債務資本與長期股權資本之間的構成以及比例關系。資本結構決策問題,主要是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安排問題。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的比例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風險大小,進而影響企業總體風險,為了維持穩定的總體風險,資本結構決策必須要考慮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合理搭配。企業經營風險深受企業所處生命周期的影響,因此探討與企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適應的資本結構決策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二、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及其經營風險
(一)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
Gardner(1965)指出,如同人及其他生物一樣,企業也有其生命周期,它一般都會經歷創業、成長、成熟、衰退等不同階段,在不同階段其有不同的目標并面臨不同的經營風險。企業生命周期最早來源于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但是企業的存在目的就是設計開發、生產、銷售產品,因此兩者基本是一致的。本文采用最常見的做法將企業生命周期分為的四個階段: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當企業走過它的生命周期時,競爭的性質將會發生變化,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也會不同。下面就各階段的特點進行闡述:各階段的具體特征如下:
1.創業階段。該階段企業的市場份額極小,產品知名度低,研發能力不足,信息反饋能力較差,生產規模不足,經營環境欠穩定,產品銷售渠道尚未形成,企業所面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因此經營風險非常高。
2.成長階段。該階段企業研究開支較大,往往需要較多的現金投入。這一階段企業發展較快,產品銷量節節攀升,企業面臨生產能力不足,需要向大批量生產轉換,并建立大宗分銷渠道。本階段產品本身的不確定性在降低,因此經營風險有所下降。但是,此時的市場競爭開始變得激烈,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經營風險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3.成熟階段。企業的經營活動相對穩定,產生現金的能力較強,擁有競爭力很強的產品群組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逐漸減少,創新空間越來越小。企業的原始資源優勢、投資規模、設備老化、企業競爭適應能力的變化、人力資源的吸引力和保有力下降等等因素,導致企業利潤率逐步下降,企業可能會引導其資源進入產品差異化和效率改善。總的來說本階段企業銷售額和市場份額、盈利水平都比較穩定,現金流量變得比較容易預測,所以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達到中等水平。
4.衰退階段。企業長期發展能力減退,短期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市場占有率驟減。如果企業不能適應競爭或產品創新沒有成功,企業最終將會放棄經營。本階段企業經營基本已經沒有懸念,因此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達到四個階段最低經營風險水平。
三、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四種搭配
經營風險的大小與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密切相關,財務風險的大小是由資本結構決定,它們共同決定了企業的總體風險。這兩種風險的結合方式,從邏輯上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
(一)高經營風險與高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很高的總體風險。例如一個創業期的高科技企業,假設能夠通過借款取得大部分資金,它破產的概率很大,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這種搭配符合風險投資者的要求,他們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權益資本,就可以開始冒險活動。如果僥幸成功,投資人可以獲得極高收益,如果失敗了,他們只損失很小的權益資本。這種搭配不符合債權人的要求。因為債權人投入大量資金讓企業去從事風險巨大的活動,如果僥幸成功,他們只得到以利息為基礎的有限回報,大部分收益歸于權益投資人。如果失敗,他們將無法收回本金。
(二)高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總體風險。例如,一個創業期的高科技企業,主要使用權益投資,較少使用或不使用負債籌資。這種資本結構對于權益投資人有較高風險,也會有較高的報酬,符合他們的要求。而對于債權人來說,負債不超過清算資產的價值,這種資本結構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這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三)低經營風險和高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中等的總體風險。例如,一個成熟的公用企業,大量使用借款籌資。這種資本結構下,股東希望“利用別人的錢來賺錢”,愿意提高負債比例,因此可以接受這種風險搭配。對債權人來說,經營風險低的企業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債權人利益可以保障,可以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故這種搭配也是一種可以同時滿足權益人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四)低經營風險和低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有很低的總體風險。例如同個成熟的公用企業,只借入少量的債務資本。很明顯這對債權人來說是個理想的資本結構。對權益人來說卻很難認同這種搭配,這種資本結構的企業往往是理想的收購對象,只有不明智的管理者才會采用這種資本結構。這種搭配不符合權益投資人期望,是種不現實的搭配。
綜上所述,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反向搭配是制定資本結構的一項重要原則。
四、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企業資本結構決策建議
前文已經對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經營風險,以及不同經營風險下企業資本結構的搭配類型進行了論述。下面就不同階段的資本結構決策給出建議:
(一)創業期
由于創業期的經營風險很高,因此應選擇高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盡量使用權益資本,引進風險投資者,避免使用負債。
(二)成長期
此時的經營風險有所降低,但仍然維持較高水平,因此這一時間可以引入債務資金,但主要還是利用私募和公募的形式籌集資金滿足擴大生產的需要,不宜大量增加負債比例。
(三)成熟期
此時經營風險適中,應擴大負債籌資比例,采用負債和權益并重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公司治理財務風險信息不對稱
【論文摘要】:在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債權人做為公司資金的提供者,具有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權利,其財務風險是源自于企業經營風險的轉移,由于不完全契約和信息不對稱,債權人承擔了與其收益不匹配的財務風險,治理權后置是導致債權人財務風險的直接原因;而信息不對稱是根本原因。債權人對財務風險的管理關鍵獲得一部分剩余控制權,讓債權人擁有更多的經營信息,實現股權和債權共同治理。
一、財務風險的含義
從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看,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應有的經營策略,在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的比重大,償債能力弱,則財務風險大,反之,債務資本比重小,償債能力強,則財務風險小。基于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財務風險主要表現有企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導致訴訟或破產的財務危機,利率變動風險,再籌資風險。
二、債權人財務風險分析
債權人作為要素所有者將資金借給企業后,即與企業經營者形成了委托關系,根據大家對風險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占在債權人的角度,風險是事件的不確定性引起的,由于對未來結果予以期望所帶來的無法符合期望結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風險是結果差異引起的結果偏離,即期望結果的可能偏離。因此,如果債權人和公司所簽訂的合約是完全的,合約詳細規定了經理人在所有的外部狀態中的行為以及利潤的分配情況并進行風險披露,則債權人的財務風險問題也就不復存在,因為根據風險與收益均衡的原理,債券人的這一部分收益波動實在其本身的預料之中的,在簽訂契約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并目有相應的風險收益去補償它。
或者我們從VAR風險:計量的的角度去理解它。也可以認為這部分的收益波動是在債券人本身控制的范圍之內。只要沒超過這個界限,都不算風險損失。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公司和債券人之間的契約是不完全的,一個完全的契約準確描述了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一種狀態下契約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契約的不完全性是由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決定的,正是因為現實的不確定和契約的不完全,企業經營才會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又由于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果中,債權人作為資金提供者一般不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我們的資本市場也還沒有達到強勢有效,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債券人往往承擔由公司經營風險轉化而來的額外風險,并且這種風險是沒有在契約中同種風險收益的方式加以補償的,它是屬于債權人的期望之外,屬于真正的風險。由于公司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從而公司的經營風險也是變化的,這些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都可能會轉化為債權人的財務風險。
總之,由于債權人一般不具有公司治理權以及信息不對稱,公司管理者接受股東的委托運用全部資本進行經營,息稅前利潤EBIT的變異性代表了壘部資本承擔的經營風險,在這個層面上不存在債權人財務風險的問題EBIT扣減固定的資本成本利息后,再減去所得稅即為凈利潤,凈利潤的變異性可視為公司承擔的風險,而債權人依合同約定取得固定利息。但是,由于存在著契約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債權人的財務風險源白于企業經營風險的轉移,債權人承擔了不該屬于自身的財務風險。并且,隨著契約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加深,債權人承擔的風險越大。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債權人財務風險管理
按照期權理財風險管理的思想,債權人可以通過在投資時進行權力義務的分離來達到分離風險的目的,即通過支付一定的期權費將未來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現在的確定性,從二對未來不確定性進行一定程度的規避,比如現在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就是可以看作是一種方式,通過購買可轉化公司債券,實際上就相當于購買了一項公司看漲期權,在公司超額盈利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轉化以低于市價的條件購買公司股票,實際上債權人可以通過價差收入來獲得這部分超過其債券收益的報酬,它可以看作是對債權人承擔的公司額外風險的補償基于上面債權人財務風險是經營風險的轉移的認識,我認為債券人可以從衍生金融品德角度去進行自己的風險控制,對于不同經營風險的公司以及自己對風險的承受態度,應該采取不同的風險規避方法,其核心可以參考期權理財權將未來不確定性轉化為現在的確定性,從而將權力義務相分離的思想。
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像可轉換公司債券這類的衍生品,同樣是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以及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公司與債權人博弈的結果,只能從債權人的角度去控制自己的風險,而不能從根本去解決債券人的弱勢地位,因此我們應該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思考債權人的財務鳳險管理。
關鍵詞:財務籌資風險;成因;規避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企業財務籌資風險又稱財務風險,它是指企業因借入資金而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一般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財務管理目標。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籌資,必然會增加按期還本付息的籌資負擔,由于企業資金利潤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確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從而會使企業資金利潤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業決策正確,管理有效,就可以實現其經營目標。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行情的瞬息萬變,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得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了財務籌資風險。
一、財務籌資風險的形成
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企業籌資決策的核心。資本結構不合理,資金周轉慢,當債務到期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從而引起財務風險。企業的融資方式、融資金額、融資期限等都影響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從而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以及未來的財務風險與破產風險。
(二)籌資方式選擇不當
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三)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財務籌資風險,但又影響財務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財務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只有在企業負債經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導致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而且負債比率越大,負債利息越高,負債的期限結構越不合理,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越大。另一方面,雖然企業的負債比率較高,但企業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經營風險較低,且金融市場的波動不大,那么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相對就較小。
二、財務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發展經濟的有利杠桿。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企業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有充分的認識,必須采取防范負債經營風險的措施。
(一)優化資本結構
最佳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財務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財務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所以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以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財務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而且無法獲得因債務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可能會因此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從而導致財務籌資風險加大。因此,企業應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確定一個最佳資本結構。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
(二)合理安排籌資期限
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同時,企業要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
(三)建立風險預測體系
企業必須立足市場,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防機制和財務信息網絡,及時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范,對事態發展的形式、狀態進行監測,定量測算財務風險臨界點,及時對可能發生的或已發生的與預期不符的變化進行反映。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合理的籌資結構來分散風險,如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原理來控制負債比率,從而控制投資風險;采用總資本成本比較法選擇總資本成本最小的融資組合,進行現金流量分析,保證償還債務所需資金的充足;通過控制經營風險來減少財務籌資風險,使企業按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財務危機,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
總之,企業若要籌資就必須承擔財務籌資風險。企業應在正確認識財務籌資風險的基礎上,充分重視財務籌資風險的影響,掌握財務籌資風險的防范措施,使企業既獲得籌資經營帶來的收益,同時又將財務籌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其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根虎.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與控制[J].遼寧經濟,2008,7.
[2]王化成,張新洪.現代企業籌資實務[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
[3]袁琳,文華.籌資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
關鍵詞:財務風險 成因 防范措施 控制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定義、類型
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管理者對財務風險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是存在于財務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籌資活動的籌資風險、投資活動的投資風險、資金營運活動的資金營運風險、分配活動的收益分配風險。也可以說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最終體現為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財務風險的起因。企業所有的經營風險都可以認為是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經營風險的貨幣化表現形態。企業想要控制財務風險就必須控制好經營風險。風險是在各個環節的活動中,由難以預測、無法控制的各種因素作用,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財務預測目標相背離,使企業發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現狀的分析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一般是指企業各項財務活動中,受到各種難以預料和控制因素影響,使財務收益和預期效益發生偏離,從而使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帶來的后果,短期內表現為企業財務現金流入小于流出,出現資金周轉困難;長期表現為企業的總資產賬面價值低于總負債的賬面價值,造成企業無力償還債務,最終導致企業倒閉。此外,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即規模小,可控資源更為稀缺,籌資困難引發的資金短缺,同時,我國有關中小企業信貸和信用擔保方面的法制建設相對薄弱,中小企業難以取得法律上更多的保障;很多中小企業在前期由于對市場等條件把握得好,發展起來后,往往會發生短視行為,即只追求當前短期利潤,而忽視企業長期發展,幾乎是不投資或僅投資于風險小、技術含量低的一些項目,導致企業喪失了發展后勁,在幾年后就會被淘汰。
在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影響下,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生產存在經營規模小、資本和技術力量薄弱等固有頑疾,加上傳統體制和外部宏觀經濟的影響,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與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均不適應的情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據中國社科院一項調研報告顯示,有40%的中小企業已經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閉,40%的企業目前正在生死線上徘徊,只有20%沒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因此,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狀況不容忽視,追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資金比例過高
在我國,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中 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系。由于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我國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30%以上。資金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二)資金運營機制缺失
中小企業現金管理效率低, 出現資金閑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業認為現金越多越好,造成現金閑置,喪失增值機會;有的因資金使用缺少計劃安排,過量購置不動產,造成資金流動性差,陷人財務困境。應收賬款周轉緩慢,壞賬比例高。因為沒有嚴格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無科學合理的信用調查和評價力法及有效的收賬方法,造成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壞賬,資金周轉失靈。中小企業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
(三)內部財務控制薄弱,財務管理水平低
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三、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由于企業經營活動所面臨的自身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內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它的內部原因主要包括籌資規模策略不當、資金來源結構不當、籌資方式以及時間選擇不當、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和籌資順序安排不當。外部原因主要有市場風險、利率,變動、物價風險。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部財務關系不順
企業內部的財務運作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的能力與效果。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
(二)財務管理決策缺乏科學性
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必然加大了企業財務決策失誤的風險,而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例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由于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決策失誤使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由于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決策失誤及盲目投資導致一些企業產生巨額投資損失,也必然影響企業的投資效益,影響了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從而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
(三)財務人員缺乏風險意識
企業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市場環境的多變性決定了財務風險的客觀性。企業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國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滯銷現象。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同時,由于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大量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占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四、總結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領導者、經營者及財務人員必須提高財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對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并加強管理,才能減少各種不利因素造成的財務風險,使企業財務管理有序有效,保障實現利潤最大化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企業財務風險探討》,郭強,經濟理論研究
[2]“論公司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對策”, 胡成玉,財會經濟
[3]“風險管理”,宋明哲,五南圖書出版社
關鍵詞:負債籌資風險資本結構防范
企業籌資風險又稱財務風險,它是指企業因借入資金而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一般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財務管理目標。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籌資,必然會增加按期還本付息的籌資負擔,由于企業資金利潤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確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從而會使企業資金利潤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業決策正確,管理有效,就可以實現其經營目標。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行情的瞬息萬變,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得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了籌資風險。
一、籌資風險的形成原因
企業的籌資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結構不合理。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企業籌資決策的核心。資本結構不合理,資金周轉慢,當債務到期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從而引起財務風險。企業的融資方式、融資金額、融資期限等都影響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從而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以及未來的財務風險與破產風險。
2籌資方式選擇不當
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3.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只有在企業負債經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而且負債比率越大,負債利息越高,負債的期限結構越不合理,企業的籌資風險越大。另一方面,雖然企業的負債比率較高,但企業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經營風險較低,且金融市場的波動不大,那么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對就較小。
二、籌資風險的防范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發展經濟的有利杠桿。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企業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有充分的認識,必須采取防范負債經營風險的措施。
1.優化資本結構
最佳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所以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以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而且無法獲得因債務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可能會因此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從而導致籌資風險加大。因此,企業應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確定一個最佳資本結構。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
2.合理安排籌資期限
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同時,企業要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
3.建立風險預測體系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落戶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市場上也逐步確立起來。新型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也不斷沖擊著我國原有的財務管理體系,使我國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文章基于此,從企業財務風險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分類以及形成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外資企業;財務管理;財務風險
廣義上的企業財務風險是說在進行財務過程時,會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而為企業的預期財務目標帶來各種情況的背離,難以使企業實現預期財務收益,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或獲得超額利潤收益。企業的財務經營成果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實現企業的財務活動成果、取得既定收益,另一個是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償債和獲利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于每個企業當中,每個外資企業都面臨著來自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外部因素以及企業自身人、財、物等內部環境的復雜影響,導致了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供求關系的不穩定性,決定了企業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
一、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
企業的財務風險已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經濟現象,主要包含了五方面的特點:(1)客觀的積累性。財務風險并不是立刻產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可以說外資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是這些生產經營環節的失誤所累積起來的,并非是某一時間點某一項目上的失誤;(2)全面性。外資企業的財務風險出現在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出現在整個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只要有生產經營就有風險產生;(3)突發性。盡管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都存在著財務風險,但這風險仍有著一定的可變性,存在著難以預料的發生概率,例如發生在1997 年的由美國金融風險投資家索羅斯對泰銖的狙擊,掀起了亞洲金融風暴;(4)復雜性。外資企業面臨著復雜的社會環境,在外部與內部的各種因素作用下,可預測與不可預測因素并存,從而導致了財務風險收益與損益的不可預測性與復雜性;(5)共存性。在經濟學領域,風險與收益一直是伴生出現和成長的,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就決定了財務收益的客觀性,只有降低財務風險,防范財務風險的出現才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分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外資企業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有效方法,對企業面臨的風險加以識別、預測、預防和處理,以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穩定發展的目的。外資企業財務風險分為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等外部風險和經營風險、資金回收風險管理以及融資風險等內部風險。對外資企業而言,外部企業具有不可控的特性,只有不斷加強對企業內部財務風險的管理,才能有效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以經營風險為例,要把握經營風險就需要對外資當前所處的經營環境的變動、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及經營決策中出現的風險加以掌控。
因此,外資企業在正常運行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處理各種財務風險,只有把這些風險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使得企業快速發展,這也是外資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目標。我們需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評估、控制、防范和處理,通過對企業實施全面的財務風險管理,使企業效益最大化。
三、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方面
第一是來自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影響,這種宏觀方面的影響通常是指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以及法制環境等帶來的影響。比如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使得外資企業貨幣性的資金貶值,而實物性的資金購買力增強,這樣就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
第二是來自國家政策方面的影響,主要是國家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比如我國2008年頒布施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使得我國的外資企業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稅收優惠,逐步面臨著我國激烈的市場競爭。再比如2009年企業增值稅稅收轉型改革,這就為企業的財務增加了風險。
2.內部因素方面
外資企業的內部監督不到位,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力度小。在諸多的外資企業中,一些中小企業在內部并未設置專屬的審計機構,少數設置了審計機構的也大多是形同虛設,并未起到實際的審計監督作用,審計模式低效,審計也多局限于財務職能,極少觸及到外資企業經營管理等區域,不能發揮出審計的風險導向功能。
四、外資企業全面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1.強化對外資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進
強化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建立,以法人治理機構為基礎,通過法定原則理清企業內部的權力關系,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對企業治理結構的明確,可以理清外資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監督者以及員工之間的關系,使得大家能夠明確各自職責,避免分工不明、職責不清而導致的混亂。同時有利于對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做到協調運轉,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上達到有效制衡,使得外資企業內部能夠有效治理。
2.建立外資企業全面財務管理制度
在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對會計工作的重視有利于財務制度和業務流程的規范。對外資企業而言,依據實際需要,應當對財務報銷制度、物品采購制度和付款制度、存貨管理制度、訂貨與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以及生產管理制度加以規范和明確,完善具體業務的實際流程,規范具體業務的步驟,以建立外資企業的全面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
3.構建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和企業資金預算系統
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使得企業財務風險的存在成為一種客觀現象,為了降低財務風險,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企業的經營生產過程就是企業資金的循環過程,因此需要通過對企業財務進行分析,強化企業發展的財務指標,以此建立標準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企業的資金預算系統。通過對企業資金流的動態分析,編制出合理企業現金流量預算。
參考文獻:
[1]唐高升.企業財務制度設計與內控的環境因素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8:32—34.
[2]王歷偉.企業財務制度建設與會計核算規范化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3:62.
[3]黃靜.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及發展趨勢分析[J].企業研究,2013,6:44—45.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是當前我國企業改革的重點。而建立和完善風險機制,加強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是企業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關于籌資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完善,企業籌資渠道單一。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籌資渠道會逐步多樣化,為此,一定要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的方案一定要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行性是指籌資的方案符合本單位實際,實施后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安全性是指籌資的方案安全可靠。同時,也要預測籌資風險對籌資目標和項目建設影響的程度,分析風險潛在的危險,確定其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導致項目的延期、停建或失敗的可能性等。
其次,盡量控制負債經營的風險。要合理確定債務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例關系,短期資金與長期資金的比例關系。這兩種比例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企業生產的變化而變化。財務管理中的財務結構確定或者負債經營風險的控制,始終應是處于一種動態的管理過程中。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關系只是企業在某一時間的風險表現,任何單純的比例關系并不代表風險的大小,只有放到實際當中,放到當時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下,才可能對其風險進行評價。所以,在評價和控制負債經營風險時,必須考慮多種因素,特別要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企業的規模與實力。規模大的企業,經濟實力、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能都強于經濟實力較弱的企業,其償債能力相應較強,債務資本可以高些。
2.企業銷售收入的成長率和穩定性。企業銷售收入增長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那么,在正常情況下,它所產生的現金量較多,債務資本可以高些。相反,企業若銷售收入不穩定,經營風險高,現金回流時間與數額不穩定,容易造成它們與償債時間、數額不協調,因此,債務資本必須低些。
3.資產結構的影響。企業的償債風險大小,歸根結底取決于企業的資產風險大小。只要資產風險價值能夠順利實現和得到補償,企業償債也就不存在風險。但是,這是以資產結構與財務結構存在合理對稱關系為前提的,否則,即使資產價值得以實現和補償,財務風險仍然會由于企業收入與支付期不一致而繼續存在。資產結構與財務結構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要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時期而確定。一般說來,有三種對稱關系,即保守的結構,流動資產由短期債務資本和長期資本來保證,財務風險相對小些;冒險的結構,短期債務資本作為全部流動資產和部分長期資產的來源,風險大,資金成本較低;中庸的結構,流動資產與短期債務資本比例相同,具有潛在的財務風險。
4.財務結構的彈性分析。財務結構的彈性分析是指資本要素從一種形式調到另一種形式的可能性,即隨時清欠、退還和轉換的可能性。彈性較強,則企業債務資本可以略高;反之,債務資本略低。
5.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企業獲利能力越強,負擔財務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償債能力也就越強,因而,債務資本可以適當增加。
二、關于投資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一個投資項目在投資前,可能會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投資決策的預期效果受到影響。例如,投資決策所依據的是根據市場調查和一定技術方法得到的預測資料的不確定性,客觀因素的變化等,都會對投資項目的投資規模、建設周期、經濟效益等產生相應的影響。因此,企業在投資決策中應加強可行性研究,從客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投資風險進行認真分析。
客觀分析主要是評價社會政治形勢、國家政策法規、市場需求和資源情況,從而正確選擇投資機會;微觀分析主要是運用科學的風險投資決策分析方法,測算不同方案的凈現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從而,選擇正確的投資方案。分析方法常見的有期望值法、風險調整貼現率法和肯定當量法等。
另外,從分散風險的角度看,也可通過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控制風險的發生。
三、關于現金使用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企業在流動資金運作中往往出現現金流量缺口,為了防范現金流量缺口的出現給企業帶來的臨時財務風險,企業應進行現金流量預測,正確編制現金預算,并且,將現金預算與現金流量表進行對比分析,分析企業的現金運作特點。同時,還要注意某一期間內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的匹配。
四、關于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要注重評估對方的財務狀況和資信狀況,認真評價其償債能力和信譽,謹慎簽訂合同。在應收賬款期間,要定期分析賬齡分析表,緊密跟蹤應收款的還款情況,根據不同特點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時可依靠訴訟方式,以控制應收賬款出現風險,減少壞賬造成的損失。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應收賬款的風險會給企業帶來很多問題,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經營運轉,因而,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應收賬款體系,決不能被動地簽訂合同,更不能被動地對待應收賬款。
五、關于存貨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為了控制由存貨產生的風險,企業可進行存貨決策。存貨的決策目標是既要保證生產或銷售順利進行,又能使存貨所耗費的總成本達到最低水平。在實際工作中,可以調查、總結已有的經驗,并且,運用存貨管理中的最佳訂貨批量模型來確定存貨量,以減少損失。
六、關于收益分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關鍵詞:多元化速度;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09)02-0101-06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多元化是指企業同時生產或提供兩類或兩類以上基本用途不相同且每類產品或服務的銷售收入占企業總收入不大于95%的經營戰略。1957年,經濟學家安索夫(Ansoff)首次明確提出多元化經營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企業多元化經營被認為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戰略,多元化活動迅速興起,全球范圍內的企業兼并、聯合現象不斷涌現,跨國公司集團迅速發展。據美國鋼鐵工業協會調查,1990年美國大型鋼鐵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占企業總數的70%,并且這種趨勢還在發展。英國企業在1950―1980年期間,實行多元化的企業比例從25%提升到65%;日本企業在1962―1980年間,這一比例則從53%提升至64%。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主要發達國家企業開始出現剝離和出售與其核心業務不相關的其他業務,企業向專業化經營的方向回歸,即歸核化現象。但這些企業的業務范圍仍然相當多元化。Lichtenberg(1992)的研究結果顯示,6505家樣本企業在1985年至1989年期間多元化發展程度下降了,但數據表明,在這段時期最大的500家企業多元化發展程度實際上提升了。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起步時間較晚,但多元化發展勢頭至今依然強勁,截至2007年底,滬深股市制造業從事多元化的企業比例已超過90%。
多元化與企業發展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以往國內外學者在研究這些關系時度量多元化主要采用多元化程度(Jacquemine,et al, 1979; Palepu ,1985;薛有志 等, 2007)、模式(Lamont,et al, 1985; Matsusaka, 1993; Hubbard,et al,1999)、類型(Christensen,et al, 1981; Hall,et al, 1994)等,這些維度在衡量多元化與企業風險、價值關系過程中得到廣泛運用。但這些維度是從靜態角度度量多元化,而企業多元化是個持續過程,動態且連續,因此度量企業多元化還須使用動態維度。我們引入時間因素,提出多元化動態度量指標――多元化速度,并據此來研究多元化速度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風險是影響企業開展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國內外對于多元化和企業風險關系的研究結論存在一定差異。Lewellen(1971)考察了多元化經營與公司風險的關系,研究多元化經營過程中現金流的變化,得出多元化經營降低公司的違約風險的結論。Amihud等(1981)從管理層的角度對多元化經營與公司風險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發現管理層會因多元化經營降低其人力資本投資風險。Comment等(1995)以及Mansi等(2002)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多元化經營能夠降低企業特有風險和債權人風險。中國學者尹義省(1998)以企業不同指標盈利水平的變異系數度量風險,得出多元化類型和程度的差異并未造成風險回避的顯著差異。張翼等(2005)以滬、深兩市非金融公司作為樣本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經營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假設沒有通過實證檢驗。而魏鋒等(2008)利用滬、深兩市692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和市場數據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經營會提高公司的市場風險,但會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
以上研究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闡述了多元化經營與企業風險之間復雜的關系,為后繼學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但由于樣本選擇的年限和數量、分析角度,以及采用度量多元化維度的差異,導致結論差異。多元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一段重要歷程,靜態綜合地研究多元化經營與企業風險的關系十分重要,而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多元化不同維度對企業風險的影響則更為重要。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考察多元化速度與企業不同類型風險之間的關系。
二、多元化速度概念的提出
1.多元化速度概念
多元化速度(diversification velocity, dv)指企業在實行多元化經營過程中,在一定時間內基于SIC編碼的兩位數代碼或四位數代碼的變化率。基于兩位數SIC編碼計算出的多元化速度偏重于非相關多元化速度,基于四位數SIC編碼計算出的多元化速度是企業總體多元化速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dv=li=1ati+mk=1btk/np=1ctp 。其中:l表示t時間內企業所增加的基于兩位或四位SIC類別總數目;m表示t時間內企業所剝離的基于兩位或四位SIC類別總數目;ati表示t時間內企業新增加的基于兩位或四位SIC數目類別i的銷售額(或資產);btk表示t時間內企業剝離的基于兩位或四位SIC數目類別k的銷售額(或資產);ctp表示t時間初期企業現存基于兩位或四位SIC數目類別p的銷售額(或資產);1i=1ati/np=1ctp表示正多元化速度;mk=1btk/np=1ctp表示負多元化速度。中國上市公司僅披露銷售額大于10%的各分行業信息,據此也可將其簡化為:
dv=l+mpt, 其中l、m、p、t表示的含義同上。
2.多元化速度評價
多元化速度引入時間指標,并將基于銷售額或資產的比重作為權重,不僅計量企業新增SIC類別數目,還計量所剝離的SIC類別數目,更為全面地反映企業多元化事實。多元化速度從動態的角度度量出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多元化進程的快慢,這一指標的提出可望將多元化經營與企業風險、價值的研究帶入一個新的領域:多元化動態維度。企業在一定規模上、一定時間范圍內從事多元化經營受諸多因素限制,在企業環境處于優勢的前提下,過快或過慢地進行多元化均會導致企業價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借助多元化速度這一維度,通過研究企業多元化速度與企業風險、價值的關系,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多元化進程。
三、多元化速度與企業風險實證研究
企業正向多元化速度和負向多元化速度均會對企業風險產生不同影響,本文重點研究正向多元化速度對企業不同風險的影響。限于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點,我們無法獲取更為詳細的數據來準確計算多元化速度,因此僅采用簡化公式來計量正向多元化速度(注:多元化速度dv值由簡化公式計算,僅指正向多元化速度。),同時從短期(2003―2007年)來考察兩者關系。
我們將企業風險細分為市場風險、債權人風險、經營者風險和總風險。企業多元化速度較快,企業在短時間內將涉足多個行業,將對企業不同種類風險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企業短時間內涉足新的行業,將會增大固定資產投資,引起現金流緊張、資產負債率變化以及總資產的大幅波動,從而影響企業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在短期內針對兩者關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設:(1)多元化速度與企業市場風險呈負相關;(2)多元化速度與企業財務風險呈正相關;(3)多元化速度與企業經營風險呈正相關;(4)多元化速度與企業總風險呈正相關。
1.樣本說明
我們以2007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研究期間為2003―2007年,根據研究目的,按照以下標準進行樣本剔除:第一,被ST和退市的公司;第二,發行B股、H股的公司;第三,發生資產重組的公司;第四,財務數據不全以及交易天數少于100天的公司;第五,非多元化公司。共收集到209份觀察值作為研究樣本。原始數據來自中國經濟金融數據庫(ccer)和各公司年報(注:公司年報分別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證證券交易所網站下載。),系手工整理完成。
2.自變量、應變量、控制變量
全文研究多元化速度對企業風險的影響,自變量為多元化速度(dv),計算公式如上文所述。應變量風險指標分別為:采用年度beta值(表示系統風險)和sigma值(表示非系統風險)表示企業市場風險,以財務杠桿系數(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 , dfl)表示企業財務風險,經營杠桿系數(degree of operation leverage , dol)表示企業經營風險,總杠桿(total leverage,tl,即dfl與dol之和)表示企業總體風險。 據已有研究如Comment等(1995)、Tallman(1996)、Gedajlovic(1998)和姜付秀(2006),選擇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股權集中度;企業性質。其中,企業規模(size)以總資產(以億元為單位)取自然對數表示;資產負債率(assets-liability ratio,alratio)以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度量;股權集中度(share)以前三大股東持股之和表示;企業性質(ownership)以第一大股東性質是否為國有決定,是則為1,不是則為0。
3.模型構建
本文構建的多元回歸模型(OLS)如下:y=α+βx+ε。其中,y表示前述的風險應變量,x表示前述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ε為誤差項。所使用的統計軟件為spss15.0和eviews5.1。
4.實證結果分析
(1)統計性描述分析
表1為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1可知,樣本公司多元化速度dv平均值為0.3874,表明樣本企業多元化速度均值較大,其中最大值為2,最小值為0.2,不同企業多元化速度差距較大。同時,也可看到企業市場風險beta、財務風險dfl、經營風險dol和總風險tl均值都比較高,只有非系統風險均值較小。表2給出了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從中可知,企業多元化速度與各風險指標beta、sigma、dfl、dol、tl均顯示負相關,說明企業多元化速度較快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風險,其中多元化速度和市場風險beta、sigma還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同時也可看到,多元化速度也與企業資產負債率成反比,此外多元化速度和企業性質是否國有,以及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總資產均呈現正相關。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樣本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標準差beta2090.07911.93691.12860.2936
sigma2090.00370.06510.03000.0088dfl209-57.588119.83490.56135.2562dol209-4.645158.07794.31985.9848alratio2095.604081.574651.535415.6918ownership2090.00001.00000.31100.4640share2090.04050.79230.52340.1422tl209-55.397158.90394.88117.9199dv2090.202.000.38740.1731size209-0.351420.85950.21521.8995
表2 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 相關系數
betasigmadfldolownershiptlsharedvsizealratiobeta1sigma0.518(***)1dfl0.128(*)0.115(*)1dol0.0750.035-0.0111ownership-0.132(*)-0.108-0.017-0.159(**)1tl0.142(**)0.1030.655(***)0.748(***)-0.132(*)1share-0.205(***)-0.353(***)0.020-0.039-0.193(***)-0.0161dv-0.168(**)-0.121(*)-0.042-0.0740.045(*)-0.0840.09210.074size-0.192(***)-0.014-0.012-0.081-0.122(*)-0.0690.181(***)0.0741alratio0.0620.037-0.128(*)-0.012-0.134(*)-0.094-0.022-0.0680.0591 注:***、**、*分別表示在0.01、0.05、0.1水平上顯著(雙尾)。
(2)回歸結果分析
以上對各指標進行簡單分析,初步考察各指標之間關系,下文通過回歸分析,進一步研究多元化速度與風險的關系。回歸結果見表3。
表3 多元化速度與企業風險回歸結果
betaMod1Mod2sigmaMod1Mod2dflMod1Mod2dolMod1Mod2tlMod1Mod2constant1.355***1.432***0.044***0.045***2.7003.2557.086***7.788***9.786***11.043***dv-0.214*-0.004-1.557-1.969-3.527alratio0.0010.0011.11E-006-1.71E-006-0.044*-0.045*-0.012-0.014-0.056-0.059ownership-0.119***-0.114***-0.003***-0.003***-0.381-0.344-2.404***-2.358*-2.784***-2.702***share-0.429***-0.406***-0.024***-0.024***0.4770.648-2.510-2.294-2.032-1.645size-0.028***-0.027**0.0000.000-0.031-0.021-0.286-0.274-0.317-0.295 注:***、**、*分別表示在0.01、0.05、0.1水平上顯著(雙尾)。
Modle1為去除自變量多元化速度單獨考察控制變量與各應變量之間關系。表3顯示,資產負債率與企業財務風險呈現顯著負相關,與企業經營風險呈負相關,但沒通過顯著性檢驗。回歸結果表明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市場風險的beta、sigma并不呈現較強的相關關系,表明企業負債率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出企業市場風險的大小。表中顯示國有企業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均小于非國有企業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且基本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國有企業技術水平、管理科學程度、資源控制能力等諸多因素相關,也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符。表中也顯示大股東控股比例也影響企業各種風險,顯示前三大股東控股比例越高企業的市場風險越低,呈現強相關,相關系數為-0.429,通過顯著性檢驗;前三大股東控股比例也與經營風險和總風險負相關,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與企業財務風險呈較強的正相關,表明前三大股東份額較高時,偏向進行企業擴張,間接導致多元化速度加快,這與表2中顯示的share和dv正相關相符。此外,表3顯示,企業總資產的大小和企業各種風險均呈負相關,其中與企業市場風險的負相關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大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這也與事實相符。
Modle2為加入自變量dv的回歸結果。表中顯示多元化速度降低了企業市場風險,而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于全文采用多元化速度簡化公式,依據是基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基于制造業范圍內兩位代碼的行業分類標準,即反映的是企業非相關多元化速度,因而得出多元化速度能降低企業市場風險的結論。表3亦顯示多元化速度與企業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呈反比,這與假設并不相符,原因是文中采用的數據為短期數據(2003―2007年數據),非個體企業連續數據,且中國經濟在2003―2007年間處于快速發展狀態,導致企業受益較大,而對于那些多元化速度較快的企業,其息前利潤(EBIT)較高。企業在固定投資上加大投入,能較快獲得較高的銷售收入,或銷售收入的增長額度遠大于固定經營成本增長額度,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經營杠桿系數,企業效益好,因此不需通過大規模舉債來支撐多元化發展,從而降低了企業財務風險,因此得出負相關的結果,進而導致多元化速度與企業總體風險也呈現負相關。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將時間因素引入多元化度量維度,在此基礎上從新的視角提出多元化速度概念,將多元化度量指標從以往的靜態角度引向動態。全文將多元化速度分為正向多元化速度和負向多元化速度,指出正向和負向多元化速度均影響企業多元化速度,并構建了多元化速度的廣義和狹義計量方法,為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多元化動態度量維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外,本文以中國制造業部分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構建以多元化速度為應變量的多元回歸模型,從短期角度(2003―2007年)實證檢驗了多元化速度與企業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和總風險的關系,得到以下結果:(1)短期內較快的多元化速度能夠降低企業市場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2)短期內較快的多元化速度也能夠降低企業非系統風險: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即當市場或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企業保持較快的多元化速度可以實現增加收益的基礎上降低企業各種風險。針對中國企業具體而言:短期內當經濟總體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企業應重視多元化速度所產生的正面影響,應不失時機推動正向多元化速度步伐,促進企業成長。縱觀國內外知名企業發展史(如海爾集團),也基本驗證了本文的結論:即在短期內抓住企業內外機遇,加快企業多元化速度,不僅能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而且也能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因此企業應重視自身多元化速度,并將其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戰略指標加以考核。
由于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點,使得一些與多元化速度相關的數據無法獲得,從而導致本文實證研究出現以下局限性:沒能對企業多元化速度進行長期考核,從而不能對其進行分階段的實證研究;無法將負向多元化速度引入實證研究,僅從正向多元化速度實證,因而結果具有一定片面性;采用基于制造業大類下基于兩位數編碼而不是四位數編碼所計算出的多元化速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企業總體多元化速度。因此,在克服以上局限性的基礎上,若能將多元化速度的滯后效應恰當地反映出來,并按照不同行業進行分類研究,則更具有現實
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姜付秀. 2006. 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決定因素研究[J]. 管理世界(5):128-135.
魏鋒,孫曉鐸. 2008. 多元化經營會降低公司風險嗎:基于股東、管理層和債權人的視角[J]. 證券市場導報(6):63-68.
薛有志, 周杰. 2007. 產品多元化、國際化與公司績效: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3):77-86.
尹義省. 1998. 中國大型企業多角化實證研究:兼與美國大公司比較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3):1-12.
張翼,劉巍,龔六堂. 2005. 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9):122-136.
AMIHUD Y, LEV B. 1981. 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 [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05-618.
CHRISTENSEN H K, MONTGOMERY C A. 1981.Corporate economic performanc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versus market structur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4):67-71.
COMMENT R, JARRELL G. 1995. Corporate focus and stock retur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67-87.
GEDAJLOVIC E R, SHAPIRO D M. 1998. Management and ownership effects:Evidence from five countr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533-553.
HALL E H, ST C H. 1994. A methodological note on diversity measur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2):153-168.
HUBBARD R G, PALIA D. 1999. A reexamination of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wave in the 1960s: an internalcapital markets view [J]. Journal of Finance, 54(3) 1131-1151.
JACQUEMINE A P, BERRTY C H. 1979. 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7:359-369.
LAMONT B T, ANDERSON C R. 1985. Mode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ngement Journal,28(4):926-934.
LEWELLEN W. 1971. A pure financial rationale for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J]. Journal of Finance, 26:527-537.
LICHTENBERG F R. 1992. Industrial de-diver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productivity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8:427-438.
MANSI S, REEB D. 2002.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what gets discounted [J]. Journal of Finance, 57:2167-2183.
MATSUSAKA J G. 1993. Takeover motives during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wave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4(3):357-379.
MICHEL A, SHAKED I. 1984. Does 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affect performance? [J]. Financial Management,13(4):18-25.
PALEPU K. 1985.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profit performance, and the entropy measur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6(3):239-255.
RUMELT R P. 1982.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4):359-369.
TALLMAN S, LI J.1996.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and product diver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firm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1):179-196.
Relations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Velocity and Enterprise Risks in the Short
Term: Basing on Date of 2003-2007 in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Liang1 PENG Qing feng1,2 HUANG Rong shun1
(1.School of Manage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2.Erta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Chengdu, 6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