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肝病預防與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乳果糖;肝性腦病;預防
肝性腦病是由嚴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病癥, 消化道出血是誘發該病的因素之一, 毒素會增加血、腦脊液屏障的通透性并提高神經毒質的毒性效應, 從而誘發腦病,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血氨增高是肝硬化患者并發肝性腦病的關鍵因素, 所以預防血氨增高是預防肝性腦病的有效措施之一[1]。對此, 本院特選取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乳果糖, 取得良好的預防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患者, 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9例。男52例, 女46例, 年齡31~78歲, 平均年齡(40.5±9.0)歲。出血病因:13例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 4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15例急性胃黏膜病變, 2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 8例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多數患者有單純黑便、單純嘔血及嘔血合并黑便等臨床表現。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腎、糖尿病、妊娠、心理精神系統疾病及近期服用鎮靜劑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乳果糖。患者入院后首先給予消化道止血、護肝、抑酸、維持水鈉電解質平衡、限制蛋白質攝入及抗感染等常規處理措施。待患者無活動性出血后在此用藥基礎上給予乳果糖(丹東康復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890057)10~20 ml口服, 3次/d。
1. 2. 2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基礎治療, 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1. 3 檢測方法 治療1周后, 觀察患者肝功能、血氨含量、臨床癥狀等變化。其中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肝功能(白蛋白、膽紅素等)及血氨[1]。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肝性腦病發生率 經治療, 觀察組2例發生肝性腦病, 其中1例肝性腦病, 1例亞臨床型肝性腦病, 占4.08%, 對照組10例發生肝性腦病, 其中4例肝性腦病, 6例亞臨床型肝性腦病, 占20.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452, P
2. 2 血氨含量、NCT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NCT(59.6±22.5)s, 治療后(43.8±9.1)s, 對照組治療前(59.3±20.1)s, 治療后(58.2±10.4)s, 觀察組治療前血氨含量(56.4±18.6)μmol/L, 治療后(37.2±10.6)μmol/L, 對照組治療前(55.8±16.5)μmol/L, 治療后(51.2±18.5)μmol/L, 兩組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觀察組NCT、血氨含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 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肝細胞壞死、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組成, 肝臟因肝小葉結構破壞而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成肝硬化。多數肝硬化晚期患者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癥狀, 該癥狀極有可能誘發肝性腦病。主要由于大量蛋白質會隨著消化道出血而進入消化道, 之后蛋白質會在腸道內通過細菌分解而生成大量的氨, 部分肝硬化功能較差患者的合成尿素在此過程中不斷下降, 尤其還存有門靜脈-體循環分流, 導致血液中進入大量的游離氨, 逐漸循環至大腦, 使腦部物質代謝受到影響, 最終誘發肝性腦病。因此, 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癥狀時, 應及時對腸道氨的吸收進行抑制或降低血氨, 預防肝性腦病的重要環節在于促進血氨代謝, 減少腐敗菌的生長和改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患者腸道環境不僅是減少氨及毒素產生的措施之一, 同時也是減少肝性腦病發生的必要手段[2]。
乳果糖在結腸被糞腸球菌、乳酸桿菌等細菌分解為乙酸和乳酸, 降低腸道pH, 是一種合成的不吸收酸性雙糖, 主要起到抑制腸道內蛋白質分解和腸道內產尿素酶的細菌生長作用。該藥的滲透性腹瀉作用會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時間, 從而控制氨和其他有毒物質的吸收、生成。相關藥理學實驗研究也充分證明, 乳果糖可為腸道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提供豐富的營養基, 抑制蛋白質在腸道內分解, 減少氨生成。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乳果糖做輔助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肝性腦病發生率低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中加用乳果糖能起到預防肝性腦病發生的作用, 改善肝功能,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蔡以友. 乳果糖預防上消化道出血后誘發肝性腦病的臨床觀察. 西部醫學, 2011, 23(6):1062-1063.
[關鍵詞] 肝性腦病;乳果糖;益生菌制劑
[中圖分類號] R747.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075-02
Observation on the efficacy of Lactulose and Probiotics in prevent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YANG Lili, ZOU Bing, WANG Junping, DU Yiping, HE Min, GUAN Xingqiu
Digestive Department of the Shenzhen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Lactulose and Probiotics in prevent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afte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ethods: 68 cases of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apy group (3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4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omprehensive therapy while those in the therapy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Lactulose and Probiotics. The efficacy after 2 week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epatic encepha1opathy was 17.7% in the therapy group and 55.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 Hepatic encepha1opathy; Lactulose; Probiotics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行為異常及昏迷[1]。其發生嚴重影響肝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該類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對肝性腦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仍停留在某幾種假說的水平。但血氨增高仍是肝硬化患者并發肝性腦病發病機制的關鍵因素[2]。消化道出血后,腸內蛋白經細菌分解后產氨增多,因此預防血氨增高是預防HE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筆者分析乳果糖加用腸道益生菌制劑口服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防HE的臨床療效,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入本院的符合肝硬化診斷標準[3]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齡(41.13±12.8)歲;出血病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42例,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1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6例,急性胃黏膜病變8例,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2例;臨床表現單純嘔血17例,單純黑便25例,嘔血合并黑便2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排除糖尿病、妊娠、合并嚴重心腦腎及心理精神系統疾病等、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近期服用鎮靜劑及酒精中毒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抑酸、止血、抗感染、護肝降酶、限制蛋白攝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補充支鏈氨基酸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乳果糖10~20 ml口服,3次/d,益生菌制劑(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信誼藥業有限公司提供,210 mg/粒) 口服,2粒/次,3次/d,調整乳果糖藥量使患者每日大便次數達3~5次。連續使用2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①數字連接試驗(number connection test,NCT)在一頁紙上隨機散在分布1~25個數字,記錄被試者用連線順序連接數字所用的時間,包括糾正錯誤所用的時間;②數字符號試驗(digit symbol test,DST )統計被試者90 s內寫出的與數字相應的符號數;③兩組分別于治療前1 d和療程結束后1 d檢查NCT、DS及檢測血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血氨(NH3)水平;并記錄2周內兩組患者發生HE的例數。HE的診斷標準依據文獻[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HE的患病情況
對照組中發生HE 19例,總發生率為55.9%(19/34),其中前驅期5例,昏迷前期6例,昏睡期5例,昏迷期3例。治療組中發生HE 6例,總發生率為17.7%(6/34) ,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AST變化治
治療結束后,兩組ALT、AST 、TBIL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B、ALT、AST的變化比較(x±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NH3、NCT、DS變化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含量NH3顯著下降,NCT 時間顯著縮短,DST 評分顯著增加(P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H3、NCT、DS的變化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HE是各種重型肝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和致死原因。發病機制主要與血氨升高、支鏈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調以及假性神經遞質等因素有關[5],其中氨中毒學說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接受[6]。因此,去除誘因,減少腸道氨的生成和吸收,加速氨的轉化,促進氨的排泄,是臨床防治HE的主要措施。 肝硬化合并HE常有明顯誘因存在,而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見的誘因,占44.6%[7]。失血可致腎前性氮質血癥,使血氨增高;腸道積血經細菌和消化酶作用后,腸內產氨增多;另外,失血可致肝臟缺血及缺氧,肝損害進一步加重,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而腦細胞缺氧降低了腦對氨毒的耐受性,因此上消化道出血易誘發HE[8]。而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預防HE顯得尤為重要。
乳果糖是一種合成的不吸收酸性雙糖,在小腸不會被分解和吸收,在結腸被乳酸桿菌、糞腸球菌等細菌分解為乳酸、乙酸,使腸道的pH值降低,抑制腸道內產尿素酶的細菌生長,減少蛋白質的分解;乳果糖的滲透性腹瀉作用使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縮短,不利于氨和其他有毒物質的生成和吸收,因而可用于預防及治療各期肝性腦病[9-10]。培菲康是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腸球菌的三聯活菌制劑,進入人體腸道后通過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形成天然的腸道生物屏障,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同時其代謝能降低腸內pH,并促進胺和NH3 轉化為NH4+以及促進腸蠕動來加快腸道內毒素及血氨的排泄,從而降低血氨[11]。卜淑蕊等[12]通過動物研究發現培菲康能明顯降低肝硬化大鼠的血氨和內毒素水平,從而減少導致肝性腦病發生的物質基礎。
本研究結果發現乳果糖聯合培菲康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明顯的降低血氨水平,縮短NCT時間,增加DST評分,明顯降低HE發生率,減輕肝昏迷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表明其能有效地預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HE的發生。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明顯改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對于慢性重癥肝病患者,在護肝、降酶等綜合治療同時,加用乳果糖聯合益生菌制劑口服,能有效預防HE發生, 并且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對改善預后非常有意義,乳果糖、益生菌制劑價格低廉,無明顯不良反應,且臨床依從性好,長期應用安全性較高;并為益生菌制劑治療慢性肝病、肝硬化及預防肝性腦病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需進一步擴大標本量觀察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鄧長生.消化疾病急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50.
[2]Prasad S, Dhiman RK, Duseja A, et al.Lactulose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minimal encephalopathy [J]. Hepatogy,2007,45(3):549-59.
[3]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4]梁擴寰.肝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68.
[5]Juan C, Guillen Q, Juan M, et al. Diagnostic method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J]. Clin Chim Acta,2006,365(1/2):1-8.
[6]Roger F,Butterworth RF. Pathophysiolog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w look at ammonia [J]. Metab Brain Dis,2002,17(4):221-227.
[7]王宇,樸云峰,許賢姬.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74例回顧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21(3):166-167.
[8]賈勇慧,劉宇紅,王雅濱.肝硬化并肝性腦病誘因及預后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04,15(4):210-211.
[9]崔芳芹,胡明跡,陳前芬.乳果糖在治療亞臨床型肝性腦病中的作用研究[J].淮海醫藥,2009,27(3):209-210.
[10]王曉燕,喬進朋,魯力鋒.乳果糖和食醋預防肝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5):785-786.
[11]陳由達,張愛軍.口服培菲康對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血漿內毒素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2010,48(33):56-57.
[12]卜淑蕊,戴詠梅,趙嚴,等.培菲康對肝硬化血漿內毒影響的研究冊[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5,17(2):116-117.
[關鍵詞]甘草;艾滋病;預防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為主的一種混合免疫缺陷病。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吞噬、破壞T4淋巴細胞,從而使整個人體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最終人體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導致死亡。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叫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它可以侵襲人的免疫系統,降低并最終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來重,最終會因各種復合感染而導致死亡。雖然全世界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治愈艾滋病,但最近研究發現中藥甘草對預防和治療艾滋病有一定的療效。
1 艾滋病的特征
當艾滋病毒瓦解了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之后,人就會感染各種各樣的疾病。因為艾滋病病毒只從一個活細胞傳到另一個活細胞,只能在人體外存活幾秒鐘時間,因此人不容易得艾滋病,但只有人類才會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因而,給專家的利用動物進行病理學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2 甘草對艾滋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
2.1 甘草的產地
甘草,又名甜菜、蜜草、美草,是一種豆科植物,生長在向陽乾燥的草原上的鈣質土地以及河岸沙質地土壤中。主要產地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華北一帶,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也有生產。中國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所產的甘草品質最佳。中國古今醫學家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一向善於用甘草。
2.2甘草的性能及功效
中醫理論認為甘草性甘、平,入肝、脾、肺經,它能調和諸藥,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五癆七傷,能潤肺解毒,和中緩急。
甘草的作用十分廣泛,主要有抗炎、抗變態反應、抗驚厥、抗腫瘤、鎮痛、利尿等作用。據化驗分析,中國產的18種甘草,其中含有甘草甜素的占3.63%至13.06%。此外,還含有水溶物、還原糖、淀粉、膠質等成份。在這些成份當中,對艾滋病的有效成份是甘草甜素。
2.3 甘草甜素的提煉
現在日本正從阿富汗、伊朗等地大量進口甘草原料,用來提煉甘草甜素。據試管實驗,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細胞中,每毫升0.25毫克甘草甜素,細胞仍能成活生存;而不加甘草甜素的帶病毒細胞幾乎全部死掉。甘草甜素提取容易,工藝簡便,藥價便宜。
3 甘草甜素的臨床實驗效果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病;熱毒寧;皰疹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71型可柯莎奇A16型感染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多發于學齡兒童,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較高,其特征是傳染性強,易引起流行。臨床上該病常常以發熱和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皰疹為主要表現,嚴重者甚至導致心肌炎、呼吸道感染、肺水腫、腦干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或是脊髓灰質炎樣麻痹等并發癥,對小兒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1]。對于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目前臨床尚未有特效治療藥物的出現,所以要求醫藥學家們廣泛探索治療與防治的有效措施,降低小兒手足口病的病死率。本院用熱毒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時,收獲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間我兒科收治9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所有入選作為研究對象的小兒患者均符合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SIRS標準[3]為本次研究的留觀標準:體溫大于38.5℃;患兒心率呼吸均加快,超過正常兒童的2S;伴有全身性的感染癥狀(咳嗽、嘔吐、頭痛、乏力、進食困難以及精神萎靡等);經血常規檢驗后心肌酶均升高;血WBC大于12.0X109/L或者小于4.0X109/L,CRP大于8mg/L。男性患兒47例,女性患兒43例,年齡范圍為0.8~6.0歲,將以上90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患兒在年齡、性別、入院前的發熱時間以及病情的研制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影響本次試驗的分組及組間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5%葡萄糖注射液+利巴韋林10~15mg/(kg?日),連續治療5天。治療組:熱毒寧注射液0.5~1ml/(kg?日),連續治療5天。其他都是相同的治療措施(抗生素+對癥處理)。分別在治療的前后5天測定患兒的血常規、心肌酶以及快速CRP,在確診為小兒手足口病時測定患兒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免疫球蛋白。觀察患兒咽峽部紅腫、體溫及全身感染病毒的相關癥狀,總病程,WBC、CRP、心肌酶的復原情況。
1.3療效判定標準
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個標準。痊愈:體溫在72小時內都正常,一般癥狀好轉,5天內患兒口腔皰疹、手足臀部的皰疹均消失;顯效:體溫在5天內都正常,一般癥狀好轉,患兒口腔皰疹、手足臀部的皰疹基本消失;有效:體溫在5天內都正常,一般癥狀好轉,患兒口腔皰疹、手足臀部的皰疹未消失;無效:在5天仍然處于高燒狀態,一般癥狀無好轉,患兒口腔皰疹、手足臀部的皰疹未見明顯減少甚至增多。總有效率的計算公式為: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
1.4數據處理分析
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8.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
經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消退時間均存在明顯差異,結果見表1。
表1顯示,利用熱毒寧治療的治療組治療后發熱消退、皰疹消退、咽峽紅腫消退時間及總病程都明顯縮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有效率比較
經過不同治療以后,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見表2。
表2兩組患兒療效比較[例(%)]
表2顯示,在經過不同的治療方式治療后,治療組的總體有效率為84.3,對照組的總體有效率為66.5,經統計分析,兩組總體有效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目前對于小兒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患者以及隱形的感染者,許多病毒會存在皰疹液中,當皰疹破裂流出皰疹液時,將會溢出病毒。在病情流行間歇以及流行期中,帶病毒患者以及輕型散發病例數為主要傳染源[4]。
主要防治原則為隔離傳染源,加強小孩出現頻率較高的場所(如幼兒園的檢查力度),如若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隔離治療,患兒康復2周內禁止進行復課,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幼兒班級的消毒工作,“84”消毒液配置比例500mg/L,對地面、墻面及家具、課桌椅等進行噴灑,30min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患兒餐具及毛巾等可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30min。衣物及被褥應在陽光下曝曬。房間通風,保持空氣流通,保護好易感染人群[5]。
熱毒寧注射液屬于中藥第6類新藥,具有疏風解表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本研究在利用其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時發現,療效確切,治療效果明顯優于一般抗病毒藥物,且副作用甚微。有研究表明熱毒寧可以迅速達到抗炎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本次實驗結果表明利用熱毒寧可以有效預防與治療干預小兒手足口病,有效控制其流行性,而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朱慶峰.手足口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1):15-16.
[2]陳彭亮.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與治療分析[J].醫學信息,2011,5(5):1999-2000.
[3]貝政平,李毅,王瑩等.兒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01-502.
目的:觀察甘利欣與復方青黛丸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銀屑病200例隨機分為甘利欣組(120例)和復方青黛丸組(80例)兩組,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甘利欣有效率為82.50% 復方青黛丸有效率為7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結論:甘利欣治療銀屑病療效優于復方青黛丸。
【關鍵詞】 甘利欣 復方青黛丸 治療銀屑病
甘利欣是從中藥甘草中提取的有藥效的單體,經生物藥劑學及藥理學實驗證明具有抗炎、抗過敏及免疫調節作用。我們于2003年1月~2005年1月,先后用甘利欣膠囊(連云港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和復方青黛丸(陜西天寧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治療200例尋常性銀屑病患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入選300例均為門診自愿患者,取得完整病例200例,隨機分為兩組,甘利欣組120例,復方青黛丸組(以下簡稱青黛丸組)80例。入選標準:年齡18歲~55歲,符合尋常性銀屑病進行期診斷標準;2 W內未使用任何藥物,肝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體弱、慢性腹瀉、消化不良者;對復方青黛丸或甘利欣膠囊不能耐受者。甘利欣組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18歲~55歲,平均38.2歲;病程1月~10年,平均13.2月;青黛丸組男51例,女29例,年齡18歲~52歲,平均39歲;病程1月~9年,平均12.3月。以上兩組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甘利欣組口服甘利欣膠囊,每次150 mg,3次/d;青黛丸組口服復方青黛丸,每次6 g,3次/d。兩組藥物均4 W為1療程,連續服用2療程后評定療效。用藥后每周檢查1次皮膚情況。輔助用藥;外用氫尿霜,個別瘙癢嚴重的病人加用抗組胺藥。
1.3 療效標準
基本痊愈為皮損全部消退或僅留少數點滴狀損害;顯效為皮損消退60%以上;有效為皮損消退30%以上;無效為皮損消退30%以下或無改善者。以基本痊愈率與顯效之和作為總有效率。
轉貼于 2 結果
甘利欣膠囊與復方青黛丸治療銀屑病的療效,見表1。甘利欣組基本痊愈率為30.83%,總有效率為82.50%。青黛丸組基本痊愈率為25.0%,總有效率為70.0%。兩組基本痊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80,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4.30,P<0.05)。甘利欣組療效優于青黛丸組。在治愈時間上,甘利欣組的平均治愈時間為18.1 d,青黛丸組的平均治愈時間為23.6 d,平均縮短5.5 d。用藥前后血、尿常規及肝功能未見明顯變化。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 不良反應:甘利欣組有1例病人在服藥中出現短暫頭暈和食欲減退。青黛丸組有1例病人在服藥中出現輕度腹瀉、腹痛癥狀。
3 討論
銀屑病為常見難治性炎癥性皮膚病,目前銀屑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了,其涉及的因素十分廣泛,炎癥反應是本病的重要環節,包括花生四烯酸級反應、氧自由基及炎癥介質的釋放和免疫等多方面的異常[1]。甘利欣主要成分為甘草酸二銨,是中藥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生物學及藥理學實驗證明,這種單體對巨噬細胞引起的超氧基因的釋放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級聯反應,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化學介質及穩定細胞膜的作用,也有免疫調節和協同皮質激素的作用[2]。因此在理論上甘利欣對炎癥性皮膚病的治療具有一定價值。近年來國內學者將甘草甜素和甘利欣經靜脈給藥用于治療銀屑病取得較好療效[3]。用甘利欣膠囊與復方青黛丸對照治療200例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其總有效率分別為82.50%和70.0%,前者療效明顯優于后者,在治愈時間上前者也較后者縮短5.5 d。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我們認為甘利欣膠囊治療尋常性銀屑病療效可靠,服用方便,具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承煌.銀屑病的臨床和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43~139.
重癥皮膚病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若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治療方法以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為主,劑量大,療程長,減量困難,容易反跳。為了減少該藥的用量,縮短療程,筆者利用復方甘草酸苷的免疫調節作用[1]與糖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治療部分重癥皮膚病,取得預期療效。現將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統計病例共69例。治療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18~72歲,平均(43.17±19.15)歲;病程1~15 d,平均(4.66±4.04)d。對照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18~71歲,平均(44.03±18.37)歲;病程1~15 d,平均(4.65±3.90)d。2組年齡、病程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疾病分類:天皰瘡(尋常型及紅斑型)7例(治療組4例、對照組3例),大皰性類天皰瘡11例(治療組6例、對照組5例),紅皮病17例(治療組9例、對照組8例),重癥多型紅斑(水皰及大皰型)9例(治療組4例、對照組5例),泛發性掌跖膿皰病13例(治療組6例、對照組7例),重癥藥疹12例(2組各6例)。
1.2 納入標準
①未經任何治療的上述各類重癥皮膚病初診患者;②上述疾病在2月內未使用過任何免疫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環磷酰胺、氨甲喋呤、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干擾素、卡介菌多糖核酸、胸腺肽等)的復發患者。
1.3 剔除標準
①2月內使用過上述免疫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者;②合并嚴重內臟損害者;③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消化性潰瘍、甲狀腺疾病、活動性肺結核、低血鉀癥、骨折后恢復期及骨質疏松等疾病者;④心功能不全者;⑤精神病與癲癇病患者;⑥患者依從性差,不按要求治療或治療過程中自行增加其它藥物者。
1.4 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和局部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應用中藥與類固醇聯合治療,對照組單純應用類固醇治療。
1.4.1 基礎治療
①嚴密觀察病情,詳細詢問病史,祛除致病誘因;密切注意體溫、脈搏、血壓、心肺功能情況,定期進行水電解質、血漿蛋白、肝腎功能、血糖及血、尿、便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對患者全身情況作正確的估計。②支持療法,給以高蛋白飲食,及時補充水分、能量和鉀、鈣等電解質,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每日補液量原則上量出為入。③抗感染,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相應的抗生素,力爭短期內控制感染,避免類固醇長期應用時繼發二重感染。④補充足量的各種維生素。⑤酌情給以抗組胺藥物。
1.4.2 局部治療
①水皰、膿皰處理:對未繼發細菌感染的小水皰實施暴露療法,使其自然吸收,脫落;對未繼發感染的大水皰,局部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逐個反復抽吸皰液,促進結痂;對繼發細菌感染的膿皰局部嚴格消毒后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吸膿液,以防細菌毒素吸收造成毒血癥。②糜爛面處理:無感染的糜爛面用1%利凡諾溶液濕敷;糜爛面繼發細菌感染時進行嚴格消毒,徹底清創,然后局部外用1%利凡諾溶液濕敷,每日3次,每次30 min,30 min后撤掉敷料,待創面略干燥時于局部涂擦莫匹羅星軟膏,每日2次,涂藥之后給以暴露療法,保持皮損干燥,促進愈合。③紅皮病處理:外用氫化可的松軟膏或液體石蠟,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1.4.3 中藥療法
應用復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日本米諾發源制藥株式會社生產)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復方甘草酸苷直接靜脈注射,或加5%~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投藥量:重癥多型紅斑與重癥藥疹40 mL/d,15 d后減為20 mL/d,只用1個療程;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紅皮病和泛發性掌跖膿皰病連續應用3個療程,第1個療程40 mL/d,第2、3個療程均20 mL/d,直至類固醇減到維持量時停藥。
轉貼于
1.4.4 激素療法
治療原則:早期即給予足以控制病情的最大劑量,皮損控制后逐漸減量,減量速度先快后慢,減藥劑量先多后少,恢復期繼用最小維持量。①治療組強的松用量:天皰瘡40~60 mg/d;大皰性類天皰瘡與紅皮病30~40 mg/d;泛發性掌跖膿皰病20~30 mg/d,皮損控制后繼續用藥2~3周,而后減量,開始每7 d減1次,每次減少20%~50%,2次后每14 d減1次,每次減少10%~15%,此后每14 d依次遞減,直至維持量;重癥多型紅斑與重癥藥疹用量:20~30 mg/d,皮損控制1周后減量,每5 d減1次,每次減少20%~50%,2次后每7 d減1次,每次減少10%~20%,直至痊愈。②對照組強的松用量:天皰瘡60~80 mg/d;大皰性類天皰瘡與紅皮病40~60 mg/d;泛發性掌跖膿皰病20~30 mg/d,減量方法同A組,每次減少10%~15%,2次后每次減量5%~7.5%;重癥多型紅斑與重癥藥疹用量:20~40 mg/d,皮損控制1周后每5 d減量15%~20%,2次后每10 d減少7.5%~10%。
1.5 觀察指標
于治療1、2、3個月時分別統計各治療期用藥量;3個月時統計用藥累積量、病情控制時間(即開始治療至無新皮損出現的時間)及治療時間(即從治療量到維持量的時間)。
1.6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總劑量
在部分重癥皮膚病治療中復方甘草酸苷與類固醇聯合應用后,可使后者用藥量減少,第1月用藥量和用藥總量與單純應用類固醇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表1 2組重癥皮膚病患者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劑量統計(略)
2.2 單病種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用藥量
在單病種重癥皮膚病中,復方甘草酸苷與類固醇聯合應用可不同程度地減少類固醇的用量,統計學差異各不相同:①各治療期天皰瘡2組比較,t=1.94、1.95、2.31,總劑量2組比較,t=2.32;②大皰性類天皰瘡2組比較,t=1.94、1.95、2.27,總劑量2組比較,t=2.17;③紅皮病2組比較,t=3.60、4.04、5.91,總劑量2組比較,t=4.34;④掌跖膿皰病2組比較, t=3.17、5.60、5.28,總劑量2組比較,t=4.82;⑤重癥多型紅斑2組比較,t=3.16;⑥重癥藥疹2組比較,t=4.80,P
2.3 2組疾病控制時間與治療時間比較
(見表3)表3 2組患者疾病控制時間與治療時間統計(略)
2.4 不良反應
(見表4)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略)]
3 討論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成分為0.2%甘草甜素、0.1%半胱氨酸、2%甘氨酸,其化學結構類似于糖皮質類固醇激素, 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及免疫調節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濕疹、皮炎、中毒疹[2]和斑禿[3]等疾病,國內有人用于治療銀屑病和玫瑰糠疹[4],均取得滿意療效。鑒于該藥具有類固醇樣作用[5],而無類固醇樣不良反應[1],我們將其應用于部分重癥皮膚病的治療,旨在減少類固醇的用量和不良反應。結果,復方甘草酸苷與類固醇聯合治療組類固醇總劑量和第1月用藥量均少于單純應用類固醇組,2組相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
由于所觀察的樣本例數太少,對于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中加用復方甘草酸苷的劑量標準問題,尚未得出結果,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Baltina LA.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rr Med Chem, 2003,10(2):155.
[2] ダリチ ロン臨床研究班.中毒疹、藥疹に對するゲリチルリチン(ダリチロン注1號)注射単獨法の二重盲検法による検討[J].西日皮膚,1983,45:646.
[3] 中山秀夫.円形脫毛癥とその治療[J].日本毛髪美容學會雑誌, 1998, 11:30-36.
[摘要] 目的 探究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中并發低血糖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該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全部患者按數字隨機分法,分成各為36例的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全面護理干預和常規干預,并對比兩組的血糖控制效果。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血糖水平均較護理前獲得改善,但是研究組的改善效果更佳,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全面護理干預;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9(b)-0164-02
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慢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心悸出汗、乏力頭暈,或者意識不清等,且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可能會引發多項并發癥,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等。因為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不佳,還可能會危害到患者的腦功能和神經系統,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死亡[1-2]。基于此,為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情況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該文主要通過全面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全部患者按數字隨機分法,分成各為36例的研究組和對照組,全部患者均符合該院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均超過60歲,且與家屬共同了解該次研究,并同意參與;無嚴重精神障礙情況。其中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62~81歲,平均(74.08±2.0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1例,中學15例,大專及以上1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63~80歲,平均(73.17±2.2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中學17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為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即定期查看病房環境與衛生,鼓勵患者保持適量運動等,而研究組則實行全面護理干預,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心理護理 由于糖尿病疾病的特殊性,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治療,如通過藥物調節血糖水平,或必須接受醫院的系統化治療,不僅要承擔醫院的治療費用,而且還要承受心里的治療壓力,導致患者常常出現負面情緒,無法正確對待日常治療過程。所以,護理人員有必要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日常交談,通過言語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后,給予適當的支持與鼓勵;通過專業的服務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后,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讓患者感受到治療的積極意義,進而逐漸轉變治療心態,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提供的治療與護理操作。
1.2.2 飲食護理 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日常飲食習慣,再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飲食計劃表,促進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飲食計劃表中應明確患者每一天需要攝入的食物類型、總量、水分還有營養成分等,具體表現為糖類應適量減少,脂肪適量,蛋白質應足量,且以上三項均保持合理的搭配,才能提升患者體內營養的均衡性;飲食和降糖藥的服用,應具備一定規律性才能保證降糖藥充分發揮其藥效,如果無法正常進食的情況下,應該合理調整藥物劑量;囑咐患者禁煙酒,控制熱量的攝入,尤其是肥胖患者,以達到增強患者體質的作用。
1.2.3 用藥護理 由于部分患者需要按時服用降糖藥物以外,還會因為存在合并癥狀,而需要服用其他藥物,為了保證患者能夠合理用藥,要求護理人員展開有效的飲食指導,遵醫囑服用藥物,如降糖藥的服用,只能在科學監測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劑量;而每一種藥物的作用、服用劑量以及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也需要告知患者,讓患者學會自覺、正確地用藥;若患者需要長時間注射胰島素,則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的保存方式和注射方式。只有科學用藥,才能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所以護理人員還需要定期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應。
1.2.4 監測護理 加強監測護理是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血糖控制效果還有服藥后反應的有效途徑,所以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特征制定出合理的監測計劃,如果患者為初期使用降糖藥,或者調整了降糖藥物的使用劑量,則有必要增加監測頻率,才能及時了解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如果發展異常才能提供更為準確的、高效的解決辦法;定期監測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如果患者存在明顯的異常情況,以盡快告知醫生后,協助處理;若患者調整用藥劑量或者增強其他護理項目,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釋,并指導患者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減少因血糖過低而引發昏迷的情況。
1.2.5 健康知識教育 護理人員應定期為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知識教育講座,告知患者以及家屬關于糖尿病引發、預防和治療的原因,以及具體的處理辦法,進一步提升家屬以及其家屬的疾病認知;指導患者正確測量血糖水平的辦法,讓患者學會通過觀察和測量,正確掌握自身身體的變化規律;讓患者結合自身喜好,選擇運動強度適中的運動形式,如慢跑還有打太極等,運動時間控制在1 h以內。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還有餐后2 h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并最好相應的記錄和對比分析。
1.4 療效評定標準
通過護理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表現為:①顯效:尿糖水平和血糖水平均獲得控制,且其他生化指標均達到正常水平;②有效:尿糖水平和血糖水平均獲得良好的控制,且其他生化指標均接近正常水平;③無效:尿糖水平、血糖水平還有各項生化指標均較護理前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SPSS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P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血糖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餐前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對比兩組的血糖控制效果
研究組的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為91.67%,與對照組的72.22%相比效果更佳,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的因素比較多,所以需要在臨床治療上,通過護理人員為患者開展全面護理干預,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還有治療過程等內容,為患者制定出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以起到預防和改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目的[3-5]。此次護理干預中,主要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的治療負面情緒,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通過飲食護理,幫助患者制定出營養均衡的飲食計劃,以增強患者的體質;通過用藥護理,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協調好其他合并疾病的藥物治療;通過監測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的血糖監測效果,以盡快幫助其調節;通過健康知識教育,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并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6-8]。以上護理干預措施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結合統計數據可知,研究組經過護理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彩虹,吳冰虹.個性化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與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9):202-203.
[2] 劉莉.全程護理干預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6,29(2):362-363.
[3] 姜麗燕,曲艷艷,劉暉.個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2):236-237.
[4] 藍嵐.社區護理干預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6,36(2):297-306.
[5] 王云燕,金艷.社區開展用藥指導對糖尿病患者用藥安全及效果的影響分析[J].海峽藥學,2016,28(5):150-151.
[6] 楊馨.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肺部感染伴高脂血癥患者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6,9(5C):134-135.
[7] 謝利力,魏巍,宋穎,等.延續性護理在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0):1393-1395.
關鍵詞:門冬氨酸-鳥氨酸;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臨床療效;安全性
病毒性肝炎已成為現在世界上傳染性較強的疾病之一[1]。近幾年,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發癥的發生會對肝功能造成進一步的損傷,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況,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門冬氨酸-鳥氨酸是現在臨床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的新型藥物,為了分其臨床作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38.67±15.64)歲,病程為6~21年,平均病程(10.54±5.14)年;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39.58±13.15)歲,病程為6~23年,平均病程(10.52±5.13)年。在年齡、性別、病程上等基礎資料,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治療,給予充足的能量、維生素、促肝細胞生長素等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實驗組同時使用冬氨酸-鳥氨酸治療,將7.5g門冬氨酸-鳥氨酸(國家準字:H20090120,生產企業:武漢啟瑞藥業有限公司)與250ml生理鹽水混合靜脈注射,1次/d。
1.3療效評定標準[2] 完全緩解:臨床檢驗指標處于正常值之內;部分緩解:臨床檢驗指標處于正常值周圍;穩定:臨床檢測指標高于正常值;進展:疾病存在甚至嚴重,臨床檢驗指標遠遠高于正常值。有效率為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的總和。臨床控制率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穩定的總和。
1.4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轉氨酶水平和血脂水平。轉氨酶水平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和天冬氨酸轉移酶(AST)水平來表示;血脂水平用總膽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LDL-C)。
1.5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
2 結果
2.1比對兩組患者的轉氨酶水平和血脂水平 實驗組患者的轉氨酶ALT、AST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者的血脂水平與對照組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2.2 比對兩組患者的臨床作用效果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2.3 比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應頭暈有1例,心悸有1例,嘔吐有2例,浮腫有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對照組患者主要不良反應頭暈有4例,心悸有2例,嘔吐有3例,浮腫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74%;,兩組相比存在明顯差異(χ2=7.3583,P=0.036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都是現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疾病,脂肪肝在臨床上不是單獨的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現象,都是病理改變造成的,會直接對肝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肝臟是脂質代謝中必不可少的作用組織,病毒性肝炎的發生會間接引發脂肪肝的并發,兩種疾病之間是有一定相關聯系[3,4]。臨床上要根據病毒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況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才能起到明顯的作用效果,門冬氨酸-鳥氨酸是現在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物。研究證實,實驗組患者的轉氨酶ALT、AST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的,且實驗組患者的血脂水平與對照組存在顯著的差異;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疾病控制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少,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綜上,在臨床上治療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時,采用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肝功能惡化程度,降低藥物副作用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機體恢復創造優越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振華,周春艷,周文亮.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5,22(z1):209,211.
[2]陳小松.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臨床診治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24(11):2574-2575.
[3]田麗艷,陸倫根,唐承薇,等.門冬氨酸-鳥氨酸顆粒劑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多劑量平行對照臨床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7):528-532.
【關鍵詞】 肝炎 乙型 慢性/中西醫結合療法 健脾活血方/治療應用 拉米夫定/治療應用 生活質量
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是指個體在軀體、心理、社會功能諸方面的主觀感覺和滿意程度,與發病率、死亡率相比,更側重生命活動的具體內涵。測定疾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助于全面評價其生命活動及醫療效果。在新千年的肝臟病學領域內,QOL被認為是肝臟疾病研究的重要內容,又是評價藥物療效的重要指標[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疾病負擔較重的一種疾病,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為嚴重。隨著人們對QOL的逐步重視,目前已逐漸將QOL作為CHB患者結局評價的一個指標。目前已有CHB患者QOL干預方面的相關報道[2-3],但多為單純西醫或中醫治療方案的干預研究,有關中西醫結合治療對QOL干預研究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對CHB患者的QOL狀況進行了調查,并觀察在傳統西藥拉米夫定抗病毒基礎上結合口服健脾活血方藥治療對CHB患者的抗病毒效應及QOL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樣本來源 按就診的順序隨機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病門診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間接診的CHB患者86例,男75例,女11例;已婚52例,未婚31例,離異3例;文化程度:大學以上7例,大學(含大專)50例,中學(含中專)27例,小 學2例;平均年齡為(31.25±10.11)歲。發出調查表86份,回收合格答卷86份。正常組為同期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體驗的健康人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已婚21例,未婚12例,離異2例;文化程度:大學以上2例,大學23例,中學10例,小學0例;平均年齡為(30.25±12.16)歲。方差齊性檢驗結果顯示,2組間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按2000年傳染病與寄生蟲學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4]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年齡在16~70歲;(2)1周內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3)小學以上學歷;(4)既往無精神病史,現無合并其他心身疾病史;(5)愿意參加該心理測驗;(6)CHB患者中不包括重癥肝炎、肝硬化患者;(7)符合《2000年拉米夫定臨床應用指導意見》治療標準者[5]。
1.3 排除和剔除標準
(1)有其他肝炎病毒重疊感染或有免疫性疾病、遺傳性肝病、骨髓抑制、腎功能異常、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病、嗜酒、吸毒的患者;(2)半年內用過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劑、細胞毒藥物或類固醇激素的患者;(3)妊娠;(4)對核苷類藥物過敏者;(5)依從性不好,失訪或放棄治療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6例CHB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拉米夫定+中藥治療)52例,對照組(拉米夫定治療)34例。
2.2 給藥方法
對照組:口服拉米夫定片劑,100mg/片,每日1片。試驗組:在按對照組方法服用拉米夫定的基礎上,口服我院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的經驗方健脾活血方[太子參30g,白術15g,云苓15g,川萆薢10g,炒鱉甲30g,土鱉蟲(研末沖服)3g,丹參18g,楮實子12g,菟絲子12g]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兩組均以2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期間不服用保肝及其他抗病毒肝炎治療藥物,因特殊原因需服用其他藥物時給予記錄。
2.3 研究工具
包括肝炎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和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中文版。其中一般資料調查表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經濟水平、醫療保健種類、患病時間等。健康狀況問卷是由美國醫學結局研究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開發的一個QOL普適性量表,具有簡明適用的特點,在MOS系列量表中使用頻率最高,被廣泛用來測量、評價不同人群、不同狀況和臨床個體患者的QOL。SF-36量表包括8個方面的內容:生理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職能(role physical,RP)、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情感職能(role emotional,RE)、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精力(vitality,VT)、軀體疼痛(body pain,BP)、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通過上述多個維度的綜合分析來幫助判斷患者的QOL。本研究所使用的是中山醫科大學方積乾教授主持研發的SF-36中文版[6],該量表具有比較理想的心理學測量特性。量表采用評分法進行評分,然后經標準化處理。每項目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得分越低表明QOL越差,反之越高。
2.4 研究程序
采用一問一答的調查方式,應用標準化的量表評定法,由調查人員進行量表的填寫。全部調查對象均填寫健康狀況調查問卷,治療對象填寫CHB患者一般資料和臨床資料調查表。每名治療對象于服藥前及服藥24周、48周后分別接受評定1次,同時觀察患者HBV DNA轉陰、HBeAg、HBeAb血清學轉換的情況。
2.5 質量控制
調查人員必須是具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的內科醫師,調查前進行調查方法程序等的培訓,調查過程中互相監督和復查驗收,資料收集完成后由項目主持者逐份核查。
2.6 實驗室指標檢測
①肝功能:采用OlympusAU 4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②HBV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采用ELISA法;HBV DNA采用PCR法,試劑由中山醫科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CHB患者與正常組QOL比較
表1結果顯示,CHB患者除PF外多個維度得分均顯著性低于正常組(P<0.05或P<0.01)。
3.2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24周、48周后乙肝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變化比較
表2結果顯示,治療24周、48周后,試驗組的HBeAg陰轉率、HBeAb陽轉率、HBV DNA陰轉率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P<0.05)。
3.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QOL變化比較
表3結果顯示,治療48周后試驗組與對照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或P<0.01),但試驗組在除RE、MH以外的多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CHB患者與正常組QOL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QOL in CHB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s)s/分
組別(groups)NPFRPBPREGHVTSFMHQOL總分CHB組(CHB)8677.8±23.433.8±39.4②68.6±29.6①27.3±11.0②55.2±18.9②54.7±25.1②53.7±23.0②60.3±20.3②56.1±19.2②正常組(normal)3586.1±10.284.7±10.182.6±17.9〖〗83.3±33.175.2±16.473.6±15.585.5±12.970.0±16.7〖〗75.2±16.4
統計方法:成組資料t檢驗;①:P<0.05,②:P<0.01,與正常組比較(vs the normal group)
表2 兩組治療24周、48周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變化比較表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QOL變化比較統計方法:方差分析;①:P<0.05,②:P<0.01,與治療前比較(vs preT in the same group);③:P<0.05,與對照組比較(vs the control group)
4 討論
將與健康相關QOL的評估作為一項重要的醫學觀察指標,已日益成為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和其他臨床研究的新標準[7]。以往對藥物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主要關注的是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改變,對生存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已認識到醫學的目的不應只是延長生命,傳統評估醫學資源投入效益與臨床療效的生物醫學指標如生存率等已顯得過于局限[8]。近年來,中國肝病專家強烈呼吁國內學者應重視治療結局的研究,在臨床醫療服務中應重視生存質量的評價。由此可見,藥物對生存質量的影響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顯示,CHB患者除PF維度外,其他維度得分均顯著性低于正常組(P<0.05或P<0.01),提示CHB患者QOL的多維度功能受損。試驗組HBeAg陰轉率、HBeAb陽轉率、HVB DNA陰轉率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試驗組在除RE、MH以外的多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可提高CHB患者的抗病毒效應,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也較單純應用拉米夫定治療有優勢。
多年來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一直缺乏特效藥物。拉米夫定系新一代核苷類藥物,具有強有力的抑制HBV逆轉錄酶的作用,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較為安全有效的藥物[9]。盡管拉米夫定對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的作用,但療效僅為70%,且其療程較長、易發生病毒變異,對患者的心理有較大影響[10]。本研究發現,采用健脾活血中藥處方可協同拉米夫定發揮抗病毒效應,提高了抗病毒療效,從而較大程度地提高了CHB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健脾活血中藥協同拉米夫定發揮抗病毒效應的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劍鴻,鄧啟文.住院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8.
[2]易露茜,楊旭,王小萬.拉米夫定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1(3):396.
[3]劉衛東,劉軍忠,辛麗虹,等.慢性肝炎患者臨床綜合治療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2):1574.
[4]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
[5]拉米夫定臨床應用專家指導小組.2000年拉米夫定臨床應用指導意見[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249.
[6]行為醫學量表手冊[S].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編輯委員會,2001:19-24.
[7]朱元玨.評估生命質量逐漸成為臨床試驗的新標準[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