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機械行業就業形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行業就業形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專業教學;課程體系

1.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進的必要性

國家教育部對于高校內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是有著明確的要求的,要求培養出具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且能夠在生產第一線從事設計制造以及科技開發的人才來,通過這樣一種要求就可以看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強調的還是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高校在進行專業教育體系的構造時就要充分的考慮到這樣一種要求。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牽涉到機械行業的多個方面,學校在進行教學目標確定以及教學模式構造的時候主要需要以社會的經濟狀態為導向,也就是說,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綜合性人才來。

隨著我們國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進步更是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重點工作,尤其是在機械行業內,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更是不斷提高,而這樣一種要求上的提高主要就表現在綜合素質上。教學改革的推進和進行都是希望高校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式都能夠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條件,但是到目前為止,相當數量的高校內仍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專業設置過于狹窄、課程內容與實踐脫節嚴重以及專業知識面不足等,這都是需要通過切實的工作和努力來改變的。

2.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進的內涵分析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設計制造、科技開發和應用研究這樣三個方面,除此之外,機械行業內的運行管理以及經營銷售也是工程技術人員的必要素質,總而言之,機械設計行業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就是素質教育,同樣關鍵的就是崗位技能,歸根結底,也就是要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在教學環節當中重視基礎、豐富教學方向并強化學生學習和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還需要盡可能準確的把握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基本上就要求學生在機電、數控、管理、計算機、設計甚至是實際操作當中都有相當的表現。尤其是對于應用的強調,更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精髓所在,也是高校培養機械類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只有保證學生經歷充足的應用實踐才能夠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當中表現出強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優秀的創造能力。

3.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進的措施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教學進行優化和改進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教學當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倡導參與式教學來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學思結合,總而言之,高校就是需要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進來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下文當中具體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來對其改進措施進行分析。

3.1. 采用啟發式教學

在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當中采用啟發式教學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當中,專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講解專業領域當中的重難點,與此同時通過知識的輻射來體現該專業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顯著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因此在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還需要鼓勵學生自己進行試驗的設計與操作,這樣就能夠在實踐當中暴露出理論學習當中未曾意識到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較好的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可見這樣一種教學方式的好處和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3.2. 對比式教學

對比式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國內專業教育與國外專業教育的不同之處,這樣一種對比式教學可以從兩個具體的方面和角度來進行,一方面是把不同的機械設備或者是機械材料聯系起來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則是對比國內外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的表現。對比式教學同樣是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消化比較抽象的知識,并同時提升自己進行試驗操作和實踐操作的能力。

3.3. 利用多媒體實現立體教學

在現當代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是必然的選擇和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現代信息爆炸且信息的獲取方式多樣,使得信息必須在經過合理的篩選和處理后進入到學生的視野才能夠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時,可以按照教學對象所需要的內容來進行獨立單元的劃分與設計,與此同時還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大量的機械產品照片或者是錄像來讓學生對于機械產品直觀和準確認識,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企業的生產實例來鼓勵學生設置課題或者是參與到討論當中來,這樣一種理論在實際當中體現的教學方式更加能夠加速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以及對技能的接收。而立體教學的好處則在于解決了機械結構復雜的問題,機械結構因其較高的復雜性往往平面圖十分復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模型和部分零件實物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對比,學生同樣可以獲得最為直接的視覺感受,加強理解的同時加強記憶。

3.4. 在企業內進行教學

這樣一種教學策略就是將課堂轉移到企業內去,具體來說,就是在課程快技術的時候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到工廠內去進行專業技能的知識培訓,在企業內進行教學一方面是可以讓學生走到生產的第一線,就能夠對自己在課堂當中學到的東西有更加直觀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企業內有非常過技能純屬且知識全面的人才,這樣一些人員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總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企業活動當中去來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素質和職業技能。

4.結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課程的優化和改革實際上是隨著現代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而進行的,必須根據市場的導向和需求來進行動態改革,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知識全面且技能純屬的人才,更重要的就是加強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得學生在將來的崗位上能夠更快的進入角色發揮出作用來。

參考文獻:

第2篇: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 實踐教學 工程機械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jor of Independent College

HE Xiangyu,Chen Shuhan

(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jor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was proposed. With this method students can impro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acquire new knowledge in less time. The result of practical teaching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in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1.引言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明確了實踐教學在獨立學院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實踐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創新精神形成等方面是其他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

我院工程機械專業已有近十年的辦學歷史,就業形勢一直很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絕大部分課程中的實踐環節所占比重較少,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獨立學院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產物,在體制、師資、生源等方面存在著自身的特殊性。盡管各獨立學院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實踐教學的現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獨立學院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如高職院校,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上崗。由于受師資力量的限制,獨立學院教學計劃中安排的一些實踐課程,嚴格意義上說仍屬于理論教學的范疇。獨立學院在校內建立的實訓基地仿真性不夠,與現實工作脫節比較明顯。

因此,如何調整和改革工程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體現我院機械專業的特色,使學生在最少的時間內獲得最多、最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工程機械”方向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服務于機械行業的工程機械專業教學,我們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實踐教學改革,進行實踐教學體系創新與實踐的研究,這對于推動獨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直接為地方和機械行業經濟建設服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近幾年隨著我國特別是湖南省工程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對于高素質的工程機械專業的人才需求增長很快。然而工程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外的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改革和嘗試。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對機械工程類領域本科專業評估標準,分別從知識、能力、社會意識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對一個現代工程師基本素質的要求。各種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設計能力、綜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能力的培養在機械專業教育任務中是相當重要的。美國經過調查研究,得出“擁有最優秀工程人才的國家,就擁有具備相當優勢的經濟和工業的核心要素”結論,提出“回歸工程”、“重構工程教育”的口號。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重新引導美國的工程教育從科學向工程回歸。教學上通過增加工程實踐訓練,增加設計內容,以增加學生工程經驗。日本則明確地提出,工科大學四年一貫制的課程體系的核心是“工程”,四年的教育過程要始終圍繞工程和聯系工程實際進行。工科大學的工程教育是教學的首要問題。德國的培養模式堪稱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工程師就是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德國模式除課堂學習外,還強調工程設計和實踐,大學提供給工程界的是訓練有素的工程師。然而,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實踐裝備和企業的合作,這些資源要求我們不具備,不能照搬。然而其思想理念可以借鑒。

2.課程群理論實施方法與途徑

2.1 改革目標。

通過整合資源、優化體系,形成一整套新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工程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適合我?!懊嫦驀医洕ㄔO和社會發展,培養基礎寬厚、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從事工程機械行業工作的業務水平,從整體上提高人才質量。

2.2 實施的內容。

2.2.1 深入實踐體系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整合工程機械專業實踐課程的內容,優化相關課程的體系結構,選擇或編寫相關教材,重新編寫教學大綱,調整學時。

2.2.2 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整合、完善現有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體系結構的整合、優化。經過近幾年的投資建設,工程機械專業實驗室已初具規模,但是利用率卻不高。由于課堂教學中安排的實驗課時較少,學生沒有時間進行綜合性的實驗,導致一方面學生動手的興趣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實驗室的設備被閑置。將“電液控制”、“液壓與液力傳動”、“CAD/CAM”實驗室有機結合起來,協同工作,變以前驗證性、參觀性為主的實驗為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2.3 改革教學方法,緊密跟蹤工程機械專業前沿知識,以工程實例為驅動,強調知識的應用背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2.3 實施的方案。

2.3.1 組織相關課程教師和專家,展開對工程機械專業實踐相關知識關系和重要性的研究,理順各知識的傳授順序,探討以工程應用為背景,以培養學生實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這部分研究以調研、組織教師相互聽課并展開教研討論來實施。

2.3.2 在前面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工程機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改革,重構課程的名稱、內容,適應當前學校對培養計劃的規定,刪減陳舊和重復的知識,增加綜合問題和前沿技術的內容。這部分工作可通過重新選擇教材和自編講義,重新修訂大綱來實現。

2.3.3 新課程體系下進行實驗、實習環節的改革。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充分利用社會、企業和學校資源,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專業實驗室、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使實踐教學的內容、時間、效果等方面有充分的保證,提高教學質量。

2.3.4 新課程內容體系下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緊密跟蹤工程機械領域前沿知識,以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4 教學效果評價。

工程機械專業的鮮明特點在于,授課理論與實際習題差距較大,學生往往感覺將理論掌握好了,做題卻難度較大。這是由于工程機械專業與實際應用聯系緊密,如何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問題存在較大難度。

為了能夠更好的評價教學效果,作業與實踐評價往往成為一個重要指標。同時,為了保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可將作業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業是基礎作業,這一部分主要基礎較弱學生,使該層次學生通過努力,完成該部分作業,達到教學目標。第二部分為鞏固類作業,主要根據教學大綱,采用中等難度習題,主要用來鞏固所學知識;第三部分為深化類作業,主要針對層次較高學生,習題難度較高,可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教學中期考查是教學效果評價另一重要方法。在課程過半以后,可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考查學生前半部分的學習效果,并根據考查成績及時調整每個的學習方法。同時,由于不同層次學生考查結果,要考慮到他們差異性,給與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對于學生的任何點滴進步,都要給與積極的肯定,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同時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3.結論

為了提高工程機械專業教學中的效果,提出了課程群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方法。該方法緊跟機電控制課程的最新進展,體現我校機械專業的特色,使學生在最少的時間內獲得最多、最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3篇: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勞動力;供需;結構性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5-001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5

鹽城市是蘇北傳統農業大市,也是勞務輸出大市。為了解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的實際狀況,筆者近期走訪了該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并在所轄7個縣(市)發放農民工調查問卷210份,同時組織對轄內50戶樣本企業及相關重點行業的用工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分析,發現當前總體就業形勢較為穩定,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

一、當前勞動力市場供需的主要特點

(一)企業用工需求日漸趨旺,勞動力供略大于需,供求基本平衡

據調查,鹽城市2009年三季度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用人單位共計402家,招聘各類人員共30077人,同期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求職共為35806人,供大于求5729人,求職人倍率為0.84,與上季度持平,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0.34個百分點;當季用工需求人數比上季度增加4708人,求職人數增加5461人。上述數據表明,隨著金融危機對該市經濟影響的逐步弱化,企業用工需求日漸趨旺,該市就業形勢進一步好轉,當前勞動力市場供略大于需,供求基本平衡。

(二)企業用工需求突顯,外資企業用工需求占比較低

從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占比構成來看,企業用工需求占據了大比例。據統計,2009年三季度鹽城市企業用工需求為29048人,占需求總量的96.58%,較上季度增長2.35%。分企業性質看,其中有限責任公司以用工需求16302人數居首位,占內資企業需求數的56.12%;私營企業居次位,用工需求為6148人,占21.16%;股份有限公司需求3100人,占10.67%。從上述數據可知,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股份公司企業的用人需求仍占據了全市企業用工需求人數的前三位。由于該市經濟結構的原因,相對于內資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及外商投資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和需求占比相對較低,分別為231人、0.80%和62人、0.21%。

(三)用工需求呈現明顯“劇增拐點”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鹽城市2009年1-6月就業市場疲軟,提供崗位數與登記求職數與08年同期相比出現“雙降”格局,最低值出現于6月,分別為7582個和9357人,提供崗位數同比最大降幅為4月的25.52%,登記求職數最大降幅為6月的37.75%。但2009年7、8兩月所提供崗位數與登記求職數同比大幅增加,尤其是提供崗位數分別增長了30.98%、32.87%,使得用工需求在時序上呈現出明顯的“上揚拐點”。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在2008年下半年對該市影響巨大,企業整體形勢下滑,用工需求大幅下降,企業提供的崗位數處于低點。而2009年以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出臺了一攬子計劃,經濟形勢逐步好轉,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致使7、8月份提供崗位數同比大幅上揚。

(四)外出務工人員總體規模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半數以上

據2005-2008年度鹽城市外出務工人員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市外出務工規模已超出全市農村勞動力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2005年外出務工人數達158.9萬人,2006年達161.98萬人,2007年達168.4萬人,2008年達173.93萬人,2009年達181.32萬人,其占當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例分別達58.09%、59.21%、59.07%、60.32%和62.33%。由此可看出,外出務工(勞務輸出)已成為該市農村勞動力流向的顯著特征,也已成為當前五成以上農民的共同選擇。

(五)外出務工人數總體呈逐年上升態勢,但增長規模有限

據統計數據顯示,鹽城市2005-2009年外出務工隊伍的規模呈逐年擴大上升勢頭,但增長的規模較為有限。如2006年全市外出務工人數較2005年凈增加3.08萬人,增長1.94%;2007年較2006年凈增加6.42萬人,增長3.96%;2008年較2007年凈增加5.53萬人,增長3.28%;2009年較2008年凈增加7.39萬人,增長4.25%。此外,從該市外出務工人員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例情況來看,2009年占比較2005年占比增加了4.24個百分點。

(六)外出務工區域及行業相對較為集中

調查結果顯示,鹽城市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區域及行業相對較為集中。首先,從務工流向的總體區域來看,“輸出”(即出市務工)占比較高,約為65%;“就近就地轉移”(即未出市務工)占比較低,約為35%。而從市外轉移就業的具體分布區域來看,全市的外出務工主要集中在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和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廣東等珠三角地區也有少量的務工隊伍。據調查問卷顯示,選擇在上海、江浙地區務工的人數達123人,占比高達59%;選擇在廣東省務工的僅25人,占比為12%。其次,從外出務工所從事的具體行業來看,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建筑及機電行業,其占比分別為28%、38%和20%,這主要是因為上述行業均為勞動密集型企業。

(七)勞動力就地轉移人數逐年上升,農民務工意愿強烈

據調查統計,2009年以來鹽城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9.31萬人,其中近地轉移4.61萬人,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超過30%,且近地轉移人數占總外出務工人員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2007年該比例為32.26%,2008年末該比例增至32.76%,2009年三季度末,該比例則達到33.43%。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此前本地就業空間容量較小,大批農村勞動力都勞務輸出至蘇南、上海、浙江、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而隨著本地經濟的崛起,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吸納剩余勞動力能力增強,工資待遇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了在本地企業就業。此外,調查問卷還顯示,57%的農民愿意外出務工,52%的農民工最看中工廠提供的工資待遇,其次,21%的農民看重工廠對工人權益的保障程度。

二、當前勞動力供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一)主要問題

1.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工現象明顯。據調查了解,目前鹽城市企業大約缺工1萬人,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崗位。部分企業用工需求大幅增加,但卻招不到工人,用工缺口趨勢于擴大。如在本次調查50戶樣本企業中,顯示缺工的企業達17戶,占比為34%,缺工總數達2443人,主要集中于紡織、化工等行業;12戶紡織企業中有8戶缺工,缺工人數達795人;10戶化工行業中有3戶缺工,缺工人數為238人;又如該市下轄建湖縣20戶具有一定規模和代表性的中小企業實際需要工人18022人,目前缺工2166人,占比達12.02%;部分鄉鎮中小型紡織企業也存在用工缺口。從以上企業的“用工荒”現象可發現,此類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且所缺職工大部分為一線工人。

2.制造業用工需求缺口高居榜首。據調查,從行業分組的需求結構來看,2009年三季度鹽城市制造業需求人數達1.9萬人,占整體需求的66.48%,這一比例凸顯出制造業用工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制造業的復蘇跡象。在需求大于求職缺口最大的10項職業中,制造業占7個,其中排名首位的縫紉工、擋車工需求人數為5101人,求職人數僅為176人,缺口率高達96.55%。這主要是由于該市作為傳統的產棉大市,近年來紡織、服裝業飛速發展致使工人供不應求,但這一現象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如某紡織工業園是世界一流設施的紡織企業,2009年以來職位需求近千人,但至目前僅招到200多名擋車工,用工缺口仍在800人左右。

3.各行業用工需求不均衡,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據所調查的樣本企業情況顯示,目前各行業的用工需求不均衡,其中以紡織、化工等行業的需求人數居多。如據對濱??h6戶具有一定規模和代表性的紡織服裝企業的調查顯示,進入三季度以來,企業訂單飽滿,同時出現了用工難題。6戶紡織服裝企業實際需要工人17437人,目前缺工1108人,占比6.35%。其中缺少技術工469人,缺少普通工639人。隨著化工行業形勢的逐步好轉,相關企業的產能開始恢復,用工需求大幅增加,據對以化工為支柱產業的響水縣8戶化工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6戶企業缺少工人,占比75%,無企業反映有冗員現象。此外,與上述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石油機械行業的用工需求則相對較少,主要是由于部分石油機械企業在手訂單不足,預計下一階段擴大生產規模的可能性也較小,因此目前基本無額外用工需求。

4.富余勞動力仍較多,勞動力轉移工作任重道遠。據調查,下轄東臺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率目前為57.6%,盡管居全轄各縣(市)前列,但與蘇南發達地區80%以上的轉移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近20萬未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剔除一產所需的勞動力以外,尚有近10萬勞動力需向二、三產業轉移。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及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還會增加,且由于富余勞動力文化偏低、年齡偏大,轉移難度也隨之較大。

5.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較低,就業選擇范圍狹小。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素質低;二是勞動技能低。[1]由于文化程度較低,無技術專長,農村勞動力在轉移時間、目的地、從事職業等方面都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行業選擇范圍狹小,主要集中于工業、建筑、裝修、貿易餐飲和服務等行業,且大都從事簡單、低層次勞動,具有工作時間長、收入低、就業穩定性差等特點。

(二)成因分析

1.用工需求量大、工資待遇不高。隨著經濟逐漸回暖、年末經濟的帶動,部分行業訂單開始增加,用工需求增加,尤其是紡織服裝與化工行業。紡織服裝行業是鹽城市的支柱行業,而紡織服裝企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此類企業的用工需求相當大,且其用工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訂單變化的影響。隨著總體經濟形勢不斷好轉,紡織企業的訂單數有所增加,用工需求量進一步擴大。化工行業的經營環境也在不斷好轉,產能逐漸恢復。據調查統計,目前某化工園區內的化工企業的開工率普遍回升到高峰時80%左右的水平,出口緩慢恢復,訂單情況良好,部分化工企業開始新增車間,用工需求較大。然而,此類企業由于利潤低,難以支付提高工人工資和改善福利待遇所需要的成本,對勞動者缺乏吸引力。如紡織工人勞動強度相當大,月平均工資僅為1000元左右;機械設備行業工人工資大約為1500元;化工行業由于其特殊性,一線車間工人工資較其他行業稍高,能夠達到每月1800-2000元左右,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綜上所述,用工需求量大,但工資、福利待遇不高,對工人吸引力不足是造成企業缺工的重要原因。

2.就業的性別、年齡結構矛盾較大。從企業用工需求方面看,由于鹽城市紡織、服裝行業需求相對旺盛,這兩個行業對女工的需求較多,該市2009年三季度對女工的需求為15053人,占50.05%,對男工的需求為9442人,占31.39%,女工的需求比男工的需求高18.66%;而從求職方面看,男性18672人,占52.15%,女性17134人,占47.85%,男性求職略多于女性,因此就業的性別結構矛盾較大。以下轄濱??h為例,該縣以紡織服裝為支柱產業,用工需求以年輕女性為主,而目前滯留在家返鄉農民工和剩余農村勞動力多為男性,全縣220家企業缺工達6400人,難以從本地現有勞動力資源中招到所需人員。此外,就業還存在一定的年齡結構矛盾,從2009年三季度市場需求來看,對25-34歲這一年齡段的需求最多,為12145人,占40.38%;而求職人員方面,35-44歲年齡段的最多,為10962人,占30.61%?,F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不愿從事此類苦力勞動型的職業年青人數居多,因此對年齡有限制的企業仍存在用工短缺現象。

3.勞動者求職觀念發生變化。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使廣大就業者進一步意識到工作穩定的重要性。部分中小企業因效益低下而停產,停產期間僅給工人發放少量生活費,無法保證正常的生活來源。部分企業無視勞動合同制度,不依法與員工簽訂用工合同,社會保險落實不到位,農民工如遇工傷、疾病等更是處境艱難,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不穩定,生產起伏性大,員工收入難以得到保障。如據對農民工就業的調查顯示,22%的受訪農民工對工作選擇持謹慎態度,擔心突然無故被辭退。目前此類企業招工缺口的存在正反映了此情況,勞動者對于目前的招工沒有信心,考慮更多的是工作的長遠性。因此,企業的人力資源難以得到滿足。

4.勞動者素質與企業要求不相適應。從企業的需求情況來看,企業需求較多的是技術工人,從被調查的17戶缺工企業來看,其中15戶企業缺少技術工人,占比達71.4%,而市場上技術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現。企業要求技術工人能直接投入生產,然而技工教育培訓的發展卻跟不上需求的步伐。一方面,一些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未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有較大盲目性;另一方面,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不夠,只使用、不培養員工的企業較多。此外,培養1名熟練工需要至少2年左右的時間,在企業用工量放大的情況下自然供不應求。

三、勞動力市場發展變化趨勢預測

(一)經濟企穩回升將難以在短期內緩解部分企業用工短缺現象

隨著經濟逐漸回暖,企業生產逐漸恢復,企業訂單數量也有所增加。從鹽城市48戶工業企業問卷的調查顯示,2009年四季度企業總體的經營狀況指數為35.42%,比年初增長了25%。且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5%-17%。經濟穩步回升,產能擴大、投資增長帶動了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增加。盡管從總的供求數量來看,供給大于需求,然而就業的各種結構性矛盾在短期內無法消除,因此該市部分行業、部分企業用工短缺的現象在短期內仍存在,2010年該市可能缺縫紉工、擋車工、化工一線操作等工種約2萬人。

(二)預計今后一階段勞動力市場將呈現總量平衡、結構失調、局部緊張的格局

這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首先,從勞動力供給方面來看,受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勞動力自然增長大幅放緩,同時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吸附力不強,勞動力外流現象也日益突出。而隨著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有一部分人員回流家鄉創業或務工,因此在總量上有進有出,將呈現弱平衡狀態。其次,從用工需求角度來看,隨著高科技產業的不斷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增加。此外由于當前初擇業者受教育程度較高,對自身工作的期望值也較高,基于收入水平、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等方面的考慮不愿從事一線車間工作。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線工人將呈現需求增加而供給減少的失衡局面。再次,從行業差異角度看,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將面臨長期用工緊張的局面,而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服務型行業則將會吸納更多的務工人員。

(三)隨著部分行業、企業用工短缺現象的延續和加劇,有望帶來企業用工成本的“壓迫式”提升

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仍很大,而由于一時難以大幅提高工資水平致使企業用工短缺的狀況短期內可能還會持續。而從中長期來看,這一狀況將可能導致企業工資水平的被迫上漲,而隨著用工成本的提升和加大,此后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用工短缺現象,如問卷調查顯示,有32%的受訪農民工表示在工資待遇有較大幅度增長時,將會選擇外出務工。

(四)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將相對減少

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初鹽城市有少部分外出就業人員返鄉回流,且由于本地企業受危機影響致使出現裁員現象,同時部分農民選擇了就近就業。據2009年初該市農轉辦百戶抽樣調查顯示,在100戶中實有勞動力199人,已實現轉移117人,其中勞務輸出70人,占已轉移人數的59.83%。而通過對未轉移的82名農村勞動力調查發現,愿意到外地就業的僅14人,占17.07%,可見該市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勞務工資性收入增長較為困難。此外,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將逐步減少。另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失業人員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上的劣勢,上述種種因素使得農村勞動力的整體就業形勢愈加嚴峻。

(五)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數量和比率將呈穩步攀升態勢

200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要盡量多使用農民工”。這一方針的提出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和全市經濟的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的數量和比率將繼續呈穩步攀升態勢。

(六)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偏低將影響農村勞動力就業范圍的拓展與就業的穩定

隨著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企業對有知識、懂技術的工人的需求日趨強烈,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無法同步提升,將導致“有人無崗、有崗無人”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從當前企業的用工需求來看,企業最急需的即是技術工人,只有讓農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長,才能實現“工作穩定、收入提高”的目標,也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帶動消費需求的增長。[2]

參考文獻:

第4篇: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制圖教學,技術,藝術靈感

 

如何把相對枯燥的技術學習變成學生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一直是職業教育技術教學的難點,在多年的制圖教學中,筆者充分認識到講究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性,關鍵在于變技術講授為藝術引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對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制圖課枯燥、抽象,不容易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激發興趣是課程成功的關鍵。

一是現場參觀培養興趣。在開課前,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使學生了解任何一個零部件都要經過“設計―繪制圖樣―制造加工―裝配使用”等工序,任何一道工序都需要操作者掌握識圖和繪圖兩個技能,讓學生了解學習制圖課的重要性,培養學習興趣。。

二是形勢講解引導興趣。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介紹當代科技發展動態,特別是機械行業的一些新形勢,例如數控機床、電火花加工及線切割等,使學生了解當代機電一體發展趨勢。注意給學生分析就業形勢,使學生增加危機感和學習的緊迫感,提高學習自覺性。

三是情境競爭升華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繪圖比賽,比速度和質量;舉行讀圖比賽,比讀圖快速和準確,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愉快活躍的氣氛中輕松掌握知識,而且使制圖課本身也充滿魅力。

四是實際體驗鞏固興趣。利用實習機會,注意理論與實際結合,打破課堂授課的局限性。在讀零件圖課程中,不只要求學生看懂零件的形狀,還考慮零件具體的加工過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每個零件的加工順序,編寫工藝卡,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習密切聯系,使學生體會到制圖課的實用性。

二、讓課堂涌動知識的源泉

同樣的課程,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技術教學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滿堂灌的方式,讓課堂活起來。

一是讓課堂動起來。在講授《械制圖》課時,注重講清楚其生動的形成過程,變結論教學為過程教學,讓學生在直觀演示其形成過程中掌握制圖的規律和規則,同時注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生動活潑地掌握知識。如在講點、線、面的投影及三視圖的形成時,發動學生利用硬紙殼制作出空間模型,并以小球代點,以筆代線,以三角板等代替平面圖形,在自己的空間模型里投影后再自己動手操作,直觀演示其投影圖形成過程,從而增強了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指導學生以簡單形體為例,學會運用“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三等對應關系,來繪制三視圖,并通過“量左右、比高低、分前后”找出三視圖間的內在聯系,為后面讀圖做好了準備。

2、讓思維動起來?!稒C械制圖》課的另一要求便是由平面圖形再回到空間形體,這也是制圖課知識傳授的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在講授讀圖方法的同時,課后指導學生利用蘿卜、橡皮泥等由三視圖想出空間形體形狀,切出模型后再與三視圖對照。通過大量的由圖到物,再由物到圖的反復練習,學生很快就完成了由平面圖形到空間形體的轉變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達到了熟練識圖的目的

3、讓能力提起來。制圖課中繪圖是一個難點,特別是零部件表達方案的選擇和尺寸標注。。在教會學生各類表達方法的同時,注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授零件圖和裝配圖時,把從工廠精選來的各類典型零件和裝配體(如機用虎鉗、機床尾架等)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拆卸裝配體并用測量工具測量每個零件的尺寸,要求每個學生應用前面所學知識選擇出表達方案;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每種方案的優劣,選出一種最佳方案,最后再與工廠車間的生產圖紙相對比,找出優缺點,讓每個學生都提高自己的綜合表達能力。在標注尺寸時要求學生從生產加工實際出發,對零件進行尺寸標注,力求達到“正確、完整、清晰、合理”的要求。通過反復練習,本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具備了獨立設計繪圖的能力。

三、讓實效檢驗教學成果

技術教育的目的是應用,學習的終極是實踐,為鞏固效果,注意做到兩條腿走路。

一是信息化出效率。充分利用投影儀、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輔助課堂教學,在講旋轉視圖時,利用復合片,采用抽拉、旋轉等操作方式來演示講解,使學生很快掌握了畫旋轉視圖的過程是先旋轉后投影。在講剖視圖時,自己動手制做課件,用多媒體演示剖視圖的形成,把“剖―移―投影”的過程動化,學生也就豁然開朗,很快就可以掌握剖視圖的定義及整個形成過程,再經過部分練習后,就可熟練地繪制剖視圖。

二是歸納總結出成果。針對職業學校的學生整體接受能力較差,而且對制圖課又具有畏難情緒的特點,注意把制圖中的一些規律總結歸納成簡單易記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以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并注意采用對比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前后對照的過程中,把所學內容牢固掌握。例如,講點的三面投影規律時,把這部分知識與三視圖的投影規律相對比,并把點的三面投影規律歸納為“X坐標對正,Z坐標值平齊,Y坐標值相等”,這樣學生不僅很快記牢了點的投影規律及三面投影圖畫法,而且找到了三個坐標與形體長、寬、高之間的對應關系“X―長,Z―高,Y―寬”。又如我在講直線和平面的投影的時候,把各種位置直線和平面的投影特征及判斷方法歸納成下表:

 

項目  

名稱 投影特征 判斷方法 備注 投影面平行線 兩平一斜 平行于“斜”線所在的投影面 “平”指投影平行于投影軸

“斜”指投影也投影軸傾斜 投影面垂直線 一點兩線 垂直于“點”所在的投影面 一般位置直線 三斜線

第5篇:機械行業就業形勢范文

(一)產業基礎

作為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鏈條的一個環節,客觀來看,加工貿易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首先取決于各國產業的要素優勢。要素優勢影響著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配套產業的發展,進而對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的發揮也具有深遠影響。由于加工貿易面向國際市場,因而影響加工貿易發展的產業要素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技術水平和技術吸收與創新能力。

1.勞動力供給

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天賦比較優勢,對于擁有12億人口,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并致力于由封閉向開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中國來說,這一優勢自不待言。中國在工業化和經濟轉型中釋放出來的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供給,促進和保障了中國東部地區十幾年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發展與繁榮。而且,與其他國家明顯不同的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繁榮之后,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幾乎沒有上升。

就中長期來看,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供給將繼續呈現供過于求的態勢。來自人口自然增長、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人口和來自企業深化改革、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增長方式轉變等改革進程中產生的失業人口,使中國在21世紀初期的十年內,每年約有2700萬新增就業人口。以年均國民經濟增長8%計算,依靠經濟增長帶來的新增就業機會約為810萬,以充分就業為標準,中國每年仍有上千萬的待業人口。這種就業形勢表明,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勞動力優勢仍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最大的比較優勢。中國在勞動力方面呈現出的顯著的比較優勢預示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在中國仍將有較長的生命周期。

2.技術水平

產業的基礎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是決定跨國公司轉移技術水平高低的主導因素,通常情況下,在加工貿易中,跨國公司只向東道國轉移適用性技術,轉移技術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國內先進技術水平。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建設,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但在進口替代條件下,這些產業基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改革開放之后,在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在外貿和外資的強烈沖擊下,多數行業的技術密集度有所提高,紡織、服裝和家電等消費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總體來看,中國產業的技術水平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懸殊。

根據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顯示,到90年代中期,中國大中型企業普遍技術水平比國際水平落后5~10年,能耗普遍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以上,資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壽命低20%。從設備狀況來看,制造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僅占全部產業設備的24.6%,其中,為其他行業提供機械裝備的機械行業本身設備就十分陳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占11.82%,達到國內一般水平的占52.74%,還有約20%的設備處于國內落后水平。就產品檔次而言,達到國際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7.8%,居國際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6.9%,居國際70年代水平的占48.7%,還有7%的產品屬于國際60年代的水平(《1995年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匯編》)。由于產業設備落后、產品質低價高,供需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產業技術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我國加工貿易中間產品供應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它嚴重影響了內資配套產業的發展,從而制約了加工貿易的技術轉移、擴散和技術外溢,也妨礙了加工貿易對產業升級的積極作用的發揮。

3.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產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綜合表現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如表1所示,1985年,在主要出口制成品中,中國呈現比較優勢的制成品只有紡織、其他金屬制品、成衣和雜項制品,這些制成品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即使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也處于弱比較優勢狀態。9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局面有了很大改觀,1996年,中國出口制成品中除去原有的紡織、其他金屬制品、成衣和雜項制品之外,無機化學、醫藥品、辦公設備、電子及通訊設備、機動車輛和光學儀器也呈現出比較優勢。但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為特征的機電產品部分比較優勢為弱比較優勢,成衣和雜項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強比較優勢。表1 中國制成品貿易競爭優勢的變化 (%)

SITC分類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有機化學品  -0.380  -0.149  -0.258  -0.107  -0.105  -0.148  

無機化學品  -0.050  0.593  0.636  0.632  0.612  0.597  

染料鞣料及色料    -0.288  0.200  -0.165  -0.133  -0.082  -0.046  

醫藥品  n.a  0.212  0.306  0.493  0.624  0.521  

精油、香料、化妝及清潔品    1.00  1.00  0.614  1.00  n.a  n.a  

化肥  n.a  -1.00  -1.00  -1.00  -1.00  -1.00  

人造樹脂、塑料及纖維素等  -1.00  -0.699  -0.898  -0.846  -0.869  -0.494  

其他化學材料及制品    -0.347  -0.327  -0.390  -0.314  -0.272  -0.819  

加工皮革制品及硝制毛皮    -0.526  -1.00  -0.619  -0.456  -0.500  -0.372  

橡膠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0.417  

軟木及木制品  -1.00  -0.348  -0.230  -0.181  0.036  0.085  

紙、紙漿制品及紙板  -0.483  -0.434  -0.564  -0.527  -0.563  -0.573  

紗、紡織制品  0.340  0.142  0.057  0.113  0.005  0.071  

非金屬礦加工品  -0.183  0.488  0.430  0.406  0.449  0.446  

鋼鐵  -0.967  -0.380  -0.515  -0.672  -0.285  -0.262  

有色金屬    -0.776  0.015  -0.476  -0.074  -0.287  -0.146  

其他金屬制品  0.098  0.454  0.447  0.383  0.440  0.529  

動力機械及設備  -0.734  -0.729  -0.507  -0.527  -0.351  -0.351  

特殊工業的專用設備  -0.944  -0.601  -0.852  -0.879  -0.848  -0.741  

金工機械  n.a  -0.503  -0.688  -0.894  -1.00  -1.00  

通用機械設備及零部件  n.a  -0.527  -0.579  -0.655  -0.576  -0.360  

辦公機械及資料處理設備  n.a  -0.346  -0.049  0.125  0.325  0.336  

通訊錄音復制器具及設備  -0.930  0.016  0.066  -0.005  0.214  0.174  

其他電力機械儀器及零部件  -0.836  -0.254  -0.150  -0.090  -0.043  0.066  

道路機動車輛  -0.965  -0.058  -0.504  -0.454  0.079  0.287  

其他運輸設備  -0.752  -0.739  -0.493  -0.727  -0.383  -0.171  

衛暖、管道及照明設備  n.a  n.a  1.00  1.00  1.00  1.00  

家具及零配件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旅行用品、手提袋等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成衣及衣著用品  1.00  0.990  0.949  0.949  0.920  0.931  

鞋類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1.00  

專業和科研及控制儀器具  -1.00  -0.606  -0.525  -0.462  -0.364  -0.223  

攝影器材、光學用品及鐘表  -0.721  0.132  0.130  0.228  0.279  0.343  

其他雜項用品  0.236  0.438  0.618  0.684  0.633  0.746  

資料來源:UN: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Yearbook。

中國80年代初的產業競爭力狀況決定了其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只能居于勞動密集型環節,從附加值最低的組裝工序開始參與國際分工。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有所發展,但這些產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不高,國際比較優勢呈弱勢狀態,因而,中國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的位置有所上升,但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仍占主要部分。

(二)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

國際經驗表明,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是后進國家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和技術趕超的關鍵所在,沒有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礎之上的模仿創新,東道國通過引進外資達到促進自主技術能力的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在加工貿易發展中,除去跨國公司的主觀因素,東道國當期的產業技術水平決定了跨國公司初始的技術轉移水平,而東道國產業的技術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能力則決定著技術外溢效果,并推動著新一輪的技術轉移和外溢。

中國產業的技術吸收和模仿創新能力距離現實產業發展的要求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目標都有很大的差距。研發經費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的首要障礙。無論國家、產業和企業,中國在研發經費的投入上都處于世界落后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相距甚遠。在國家層面上,發達國家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約在2~3%之間,發展中國家約在1~1.5%之間,而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則徘徊在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科技統計數據》,1998年);在產業層面上,中國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其銷售額的比重平均為0.29%,其中機械制造業為0.53%,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為0.35%,紡織制造業為0.12%。而美國在1992年產業研發投入平均為3.7%,其中最高的是醫藥與生物技術,達11.5%,最低的是食品業和服務業,為0.7%;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為0.5%左右,有研發經費投入的企業只占企業的45.6%(史清琪:《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研發經費的低投入直接影響了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爸匾M,輕消化吸收”是我國技術引進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嚴重失調。1998年,大中型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為1∶0.05,遠低于1∶10的國際水平(王昌林、張志宏:”加快我國高技術產業化進程”,《中國社科院院報》,2001年4月17日)。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技術引進的成效,加之各種體制問題的制約,我國產業技術不僅不能有力地輔助企業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難以緊隨外企先進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

(三)機制制約因素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進程中,各領域中尚未改革到位的運作機制制約著經濟開放和發展的步伐,加工貿易也不例外。

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中,深層次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國有企業的機制問題。由于機制改革不到位,國有企業沒有成為加工貿易的主導力量,使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微觀主體為三資企業占據,加工貿易對產業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的積極影響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在中國臺灣、韓國的加工貿易發展進程中,作為國民經濟的微觀主體,內資企業迅速地適應了跨國公司的需求,形成了高質量、大規模的供應能力,通過產業關聯和技術外溢,他們成為加工貿易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的微觀主體,在加工貿易發展中不斷壯大。而在我國,承載著國家大部分要素資源的國有企業,由于機制僵化、市場適應力差,沒有成為加工貿易的主導力量,而民營企業則因許多束縛條件尚未成長起來,這使得外資企業成為加工貿易的主體,加工貿易的配套主要在外資企業間進行,人員流動也主要發生在外資企業之間。這種局面一方面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盡管這些基礎本身尚待加強和提高。另一方面,發展加工貿易可能帶來的產業關聯和技術外溢效應被大幅度抑制,更重要的是,當地經濟通過加工貿易逐步積累實力、發展壯大的進程沒有顯現,加工貿易的多數利益和加工貿易發展進程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

影響加工貿易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另一重要體制性問題是科技體制改革不到位。企業是產業發展的微觀主體,由于直面市場競爭,企業具有最直接和最強烈的研發需求,因而,企業應是產業技術引進、吸收和創新的主體。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科研體制基本是政府計劃、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主導、項目管理,缺乏市場化、產業化導向,在風險融資不發達、不規范的情況下,有限的人力、資金投入沒有合理的配置機制,投入產出效應極差。據1997年的統計數據,美國企業的研發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的73%,日本為65%,德國為66%,俄羅斯為69%,韓國為67%,我國僅達43%(史清琪:《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在這種背景下,希望提高技術水平從而進入加工貿易鏈條的企業既得不到科技資源,也難覓技術支持和援助,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遭遇不到有力競爭,轉移技術的步伐就會相應放慢,這樣,加工貿易的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勵,也缺乏有力的競爭促進,這是加工貿易發展中技術進步和外溢不盡人意的重要原因。

影響技術進步的一個較為特殊的問題在于知識產權制度。樹立正確的經營意識,培養牢固的守法觀念,在中國產業界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表現尤為明顯。知識產權觀念淡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成為阻礙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環境

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一攬子”要素效應和加工貿易在促進出口、帶動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積極影響,發展中國家爭相對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實施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我國也不例外。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外資和加工貿易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在經濟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給予了各種“超國民待遇”。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為加工貿易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軟硬基礎設施和經營環境,成為加工貿易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但是,加工貿易優惠政策實施中也存在著不利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負面因素,主要表現在,各種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不完備現象影響或抑制了中間配套產品的生產,從而對技術轉移和外溢構成障礙。其中包括,關稅政策中對最終產品高關稅而對中間產品的減免稅;出口退稅政策實施中,對境內結轉的上游企業不實施出口退稅;出口退稅時間長,周轉環節多;深加工結轉“先征后退”等等。

另外,加工貿易運轉中也存在一系列與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發生矛盾的政策因素,需要在實施中加以修正和解決。表2列出了接受調研的企業對相關阻礙政策依重要程度進行打分的分值情況。根據表中分值情況,目前對企業技術進步最重要的阻礙因素是進口手續的繁瑣和進口設備關稅、增值稅過高,其次是減免稅的設備目錄不夠明細、樣品進口受到限制,再次是知識產權問題,其他兩項的分值較低,重要程度相對較輕。

表2 阻礙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政策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看片|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12至16末成年毛片| 亚洲天堂中文网|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人与动人物欧美网站|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最新视频-88av|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美国式禁忌23|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欧美成aⅴ人高清免费观看|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两个人看的www视频日本|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欧美|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九九久久久久午夜精选|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客厅餐桌椅子上波多野结衣|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草莓在线观看视频| 91精品国产麻豆福利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白嫩极品小受挨cgv| 国产h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