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蔥栽培技術及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S633.10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141-01
大蔥屬百合科蔥屬中以葉鞘組成的肥大假莖和嫩葉為產品的草本植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還含有硫化丙烯,具辛香風味,有殺菌、預防風濕及防治心血管病等藥效,頗受國際市場歡迎。
1播前準備
選用地勢平坦、地力肥沃、灌排方便、耕作層厚的地塊,茬口應選擇3年內未種過大蔥、洋蔥、大蒜、韭菜的地塊[1]。前茬收獲后,及時清除雜草、殘株,施入腐熟的有機肥75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180 kg/hm2,淺耕25 cm左右,耕后細耙,整平做畦。根據水源條件和地形確定育苗畦的長度和寬度。一般為畦寬80 cm,長10 m,高10 cm。選擇良種,適于北方地區(qū)栽培的品種有章丘大蔥、雞腿蔥、羊角蔥、明水大蔥等。播前做蔥種發(fā)芽試驗,合格種子發(fā)芽勢(5 d)≥50%、發(fā)芽率(12 d)≥85%。將當年采收的新種子放入清水中,攪動10 min,待水靜止后,撈出浮在上面的秕種子和雜質,用55 ℃的溫水浸種10 min,邊燙邊攪拌,撈出后用20~30 ℃的溫水浸種4 h,然后搓洗干凈種子表皮上的粘液,撈出用紗布包好,放在16~20 ℃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2次。當60%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2培育壯苗
大蔥是食用葉和蔥白(假莖)的蔬菜,大小均可食用,因而全年均可播種。除冬季保護地播種成本稍高較少采用外,其他時間均可正常播種出苗。以冬貯大蔥為目的必須秋播。北方地區(qū)的適宜播種時間為9月上旬,旬平均氣溫在16~17 ℃時為最適宜播期,這樣易培育壯苗。秋播過早則易先期抽薹,而過晚則苗小、苗弱,越冬易凍死。以春季賣羊角大蔥或春小蔥為目的的,播種適宜期較長,在5―9月根據地茬口安排播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7―8月多雨季節(jié)防止播種后被雨拍和澇災。播種前,將播種床灌足底水,待水滲下后,將催芽的種子拌3~5倍的細沙,均勻撒播在畦面上,覆蓋0.5 cm厚的過篩細土。播后2~3 d畦面較干時輕耢1遍,以利于出苗。用種量30 kg/hm2。秋播蔥苗播種出苗至冬前停止生長,生長期約60 d,天氣漸冷,畦面蒸發(fā)量小,播種后維持苗床土壤濕潤,防止土壤板結。幼苗伸腰時澆1次水。越冬前結合澆防凍水,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2]。翌年開春,天氣漸暖,蔥苗明顯返青時,結合化除拔除雜草,適當晚澆返青水,但不宜過早,水量不宜過大,以免降低地溫。以后隨氣溫升高,結合澆水追肥2~3次,并做好間苗、除草工作,分別在苗高4~6 cm和8~10 cm時間除病苗、弱苗。間苗后應當控制澆水,防止秧苗倒伏。定植前10 d停止?jié)菜?/p>
3定植
選用地勢平坦、地力肥沃、灌排方便、耕作層厚的地塊,茬口應選擇3年內未種過大蔥、洋蔥、大蒜、韭菜的地塊。前茬收獲后,及時清除雜草、殘株,施入腐熟的有機肥75 t/hm2、磷酸二銨30~45 kg/hm2,結合整地翻于壟底后合壟。以冬貯大蔥為目的定植溝距為60~70 cm,溝深20~25 cm,溝寬25 cm。起苗前,苗畦如過干則應先澆小水,等干濕度適宜時再起苗。起苗時應盡量減少傷殘,多留須根。剔除病蟲危害嚴重、傷殘以及不符合本品種典型性狀的苗,并根據苗的大小分出一、二、三級苗和等外苗,蔥苗最好隨起、隨選、隨栽[3],蔥苗不可放置過久。同一級別的蔥苗要插在同一地塊上。將蔥根在辛硫磷1 000倍液中醮一下再栽植。冬貯大蔥一般在北方地區(qū)于6月上旬定植。栽入大田至少要有120~130 d的生長期,才能滿足高產優(yōu)質的需要,早移栽增產顯著。種植密度應根據種植方式、蔥苗大小、栽植早晚、地力情況等來確定。一般冬貯大蔥密度為株距5~6 cm,定植28萬~35萬株/hm2,用蔥苗3 500~4 000 kg/hm2。如土壤干旱,可先給耕作好的蔥溝放水待水滲下后栽蔥,在溝中按標準株距逐棵栽下,葉面應與溝向平行。栽植要上齊下不齊,定植深度以不埋沒心葉為宜。
4大田管理
蔥苗定植后,原有的須根很快腐朽,4~5 d后開始萌發(fā)新根,15 d后如土壤干旱要適當澆水,以促新根發(fā)育。但遇澇則要及時排水。定植后中耕除草2次,促進根系發(fā)育。緩苗后,新葉開始緩慢生長,7月因溫度過高,大蔥生長較慢,主要管理措施是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結。進入8月,天氣漸涼,晝夜溫差加大,蔥白開始加大生長,此時需要開始追肥。即立秋后,結合澆水追第1次肥,施磷酸二銨150~225 kg/hm2。8月下旬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氣溫在20~25 ℃時進入管狀葉盛期,要追速效氨、鉀肥,施尿素225 kg/hm2、鉀肥50 kg/hm2,施后結合深鋤,破壟填平蔥溝,隨即澆水[4]。立秋至白露澆水要輕,早晚澆。白露至秋分分別追2次肥,以速效性肥料為主,施磷酸二銨225 kg/hm2,追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收獲前7 d停止?jié)菜?。一般秋涼以后,?5 d培土1次,共培土3~4次。培土應在露水干后進行,每次培土不可埋沒心葉,以不超過葉身和葉鞘交界為宜。
5病蟲害防治
紫斑病防治上,施足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潔田園,實行輪作;用65%代森鋅600~800倍液噴霧。病毒病防治上,注意盡量減少蔥苗損傷,減少摩擦傳毒的途徑;實行2~3年輪作倒茬,發(fā)現病株及時清除[5-6]。霜霉病用8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潛葉蠅,用40%樂果乳劑500 g/hm2+煤油1 kg/hm2,對水100~250倍噴霧。防治根蛆,用300~400倍硫酸亞鐵3.0~4.5 kg/hm2灌根。
6收獲
進入10月上旬,氣溫下降至8~12 ℃時,植株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長,產品基本成熟,在心葉停止生長、土壤上凍前10~15 d收獲大蔥。
7參考文獻
[1] 宋舒祺.甘谷縣山地大蔥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6(10):34-36.
[2] 石芹榮.大蔥生產高效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6(11):11.
[3] 耿曉文.大蔥無公害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07(2):25.
[4] 張娟麗,郭艷紅,索文敏.章丘大蔥無公害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蔬菜???007(4):10-11.
摘要彎蔥是大蔥的一種,是云南省的一種特色蔬菜,云南各地均有大面積栽培。介紹了彎蔥栽培節(jié)令、播種育苗、分苗定植、田間管理、采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栽培技術要點,以為云南彎蔥的標準化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彎蔥;標準化;栽培技術;云南
彎蔥是大蔥的一種,因橫排豎培,蔥白彎曲較長而得名,是云南省的一種特色蔬菜。以肥大潔白的假莖(即蔥白)和嫩葉為食,可涼拌生吃,也可用于炒肉煮菜,風味獨特,食療俱佳。彎蔥適應性強、產量高、效益好,在云南全省均有大面積栽培,其中,以曲靖市的娜姑彎蔥和昆明市的安寧彎蔥最為有名。
1栽培節(jié)令
彎蔥一般為春(3~5月)、秋(9~11月)2季播種,以實現周年供應。
2播種育苗
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且3年內未種過蔥蒜類的微酸性砂壤土[1],精細整地,做到畦平、土細、肥足。1m2苗床用當年新種子5~6g,加5~10倍細土和勻后撒播。蓋0.5~1.0cm厚的過篩細糞土,澆透出苗水,再加蓋松毛或稻草,至出苗時撤除。
出苗后早晚各澆水1次,保持土壤濕潤。幼苗3cm時,用腐熟人糞尿15~20倍液追肥1次,并精心除草。幼苗6cm時,用0.3% N、P、K三元復合肥溶液或腐熟稀人糞尿進行第2次追肥。
3分苗定植
春播彎蔥于當年6~7月進行分苗,秋播于翌年3~4月分苗。將幼苗拔起,分為大、中、小3級,采用株距3~5cm、行距10~15cm分級開溝定苗,澆足定根水。蔥苗長到30cm左右時,再起苗,按株距3~5cm、行距30~35cm定植。
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符合GB18407.1-2001標準的微酸性或中性的壤土或砂壤土,深耕細耙,施入腐熟有機肥45~60t/hm2。開寬15~20cm、深10~15cm的平底溝,按預定的株距將假莖部分平放在溝底,葉尖斜靠在溝壁上,排好一溝再取下溝土進行覆蓋,以不埋沒心葉為宜[2]。
4田間管理
4.1水肥管理
天旱時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后及時排澇,避免爛根死苗。9月以后莖葉生長旺盛期,追施尿素150~225kg/hm2,N、P、K三元復合肥300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施后灌水、培土。以后根據蔥苗長勢再追肥1~2次,每次追施N、P、K三元復合肥150kg/hm2、過磷酸鈣150kg/hm2。
整個生育期嚴格控制氮肥施用量(純N施用量不得超過225kg/hm2),嚴禁施用硝態(tài)氮肥及以硝態(tài)氮為原料的復(混)肥、垃圾、未經腐熟的農家肥、高生物富集性的肥料[3]。采收前1個月內禁施任何肥料,嚴禁用受污染的水流澆灌蔥地。
4.2中耕培土
彎蔥緩苗后,結合中耕進行小培土,蔥白形成初期、中期結合追肥、灌水各進行1次中培土,蔥白形成后期進行1次高培土。每次培土厚度均以培至最上葉片的出葉口處為宜,不可埋沒心葉。高溫高濕季節(jié)不宜培土,以免引起根莖腐爛。
4.3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和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農藥,各類藥輪換使用[4]。采收前20d內嚴禁施用任何農藥,確保產品達到GB18406.1-2001標準。
(1)蔥紫斑病。初發(fā)時,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多抗霉素30mg/L噴霧防治。
(2)蔥霜霉病。初發(fā)時,用1∶1∶240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噴霧防治。
(3)蔥銹病。初發(fā)時,用50%萎銹靈1 000倍液,或0.3°Bé石硫合劑噴霧防治。
(4)甜菜夜蛾。發(fā)生地塊,在幼蟲3齡前用5%定蟲隆乳油1 500~2 5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 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
(5)潛葉蟲量。在田間設糖醋盆誘殺潛葉蠅,也可在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初期用75%滅蠅胺5 000~7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
5適時采收
根據市場需求適時采收,以獲取最佳效益。成熟標準是外葉停止生長、邊葉發(fā)黃。收獲后,適當晾曬,置于冷涼處保存或及時上市。
6參考文獻
[1] 程志強,王紹霞,李峰松,等.大蔥周年豐產栽培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33(6):1036.
[2] 陳慧敏.淺談邵楊大蔥的無公害生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22):5822.
堅持以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質量為根本、效益為中心,全縣上下把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項目作為蔬菜產業(yè)開發(fā)的重點工程。以標準化示范推廣為途徑。按照布局區(qū)域化、基地規(guī)?;⑸a標準化、銷售一體化、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突出特色,規(guī)模開發(fā),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項目在基地建設、技術示范、科技服務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累計示范面積達到11519畝,示范區(qū)大蔥平均畝產量1228公斤、產值1518.9元,示范農戶671戶。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縣大蔥栽植面積由年的2萬畝增加到現在5萬畝。比示范前增產358公斤、增收590.9元,增幅分別達41.14%63.67%累計總產量1333.88萬公斤、產值1518.89萬元,比項目實施前凈增產331.71萬公斤、增值680.69萬元,增幅分別達33.1%80.7%通過重點村的示范帶動和技術推廣,全縣大蔥生產效益顯著提高,年大蔥產量達6萬噸、產值5000多萬元,人均年大蔥收入達到23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6%
二是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探索。大蔥生產的標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同時,先進技術普遍推廣。認真研究。制定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大蔥》和《無公害農產品大蔥生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等地方標準。采取辦班培訓、現場咨詢等方式,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項目建設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廣大農民對大蔥生產要求、產品質量、規(guī)格及分級標準等有了明確的認識,生產過程中懂得了講科學、講規(guī)范、按標準操作,大蔥標準化生產程度不斷加強,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配套網絡不斷健全。宏源種業(yè)公司與農戶簽訂了種植合同,對大蔥保鮮加工廠進行了擴建改造,年加工能力達到3000多噸,積極發(fā)展訂單農業(yè)。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按照“創(chuàng)建龍頭企業(yè)、建設產品基地、突出特色經營、帶動產業(yè)發(fā)展”經營思路。實現產值1200萬元,使大蔥就地加工率達到5%政府積極協調,成功注冊了牌”商標,為提高大蔥知名度,創(chuàng)立地方農業(yè)名牌奠定了基礎;扶持成立了縣大蔥經銷協會,配置了計算機、通訊器材等信息化辦公設備,及時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四是示范效應明顯增強。農業(yè)生產標準化知識培訓深入到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的各個村組。大蔥生產技術更加規(guī)范,農民標準化意識得到提高。通過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項目的實施。廣大農戶基本掌握了大蔥標準化生產的各項措施。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并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廣大農民享受到農業(yè)標準化經營帶來的好處,自覺按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同時,通過示范帶動,使農業(yè)標準化工作在全縣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yè)標準化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將對縣烤煙和蘋果兩大產業(yè)的標準化生產產生巨大地推動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強化宣傳。又是特色產業(yè)。培育發(fā)展后續(xù)財源,提高認識。大蔥是縣蔬菜產業(yè)開發(fā)中的支柱產業(yè)。建設標準化無公害大蔥示范區(qū)是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實現強縣富民的有效途徑。項目任務下達后,縣上通過召開會議、印發(fā)資料、辦班培訓及開設電視專題欄目等形式,廣泛宣傳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項目的重大意義、技術要領和政府支持標準化生產的政策措施,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引導全縣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到項目實施工作中來,形成全民動手、共同參與的工作局面,為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二是加強領導??h上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具體負責生產標準的制定和標準體系建設,靠實責任。為了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縣質監(jiān)局、農牧局、科技局、財政局、蔬菜站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區(qū)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及項目實施、技術標準和技術指導等3個專門工作小組。大蔥良種及生產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信息服務、資料收集等工作。同時,縣上把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工作納入目標管理,縣上與鄉(xiāng)鎮(zhèn)、部門與職工、鄉(xiāng)鎮(zhèn)與村組都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雙軌管理,落實承包責任,責任到人、任務到人、措施到位,嚴格考核、層層把關、重獎重罰,充分調動了縣、鄉(xiāng)、村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保證了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順進開展。項目實施過程中,領導小組多次開會議,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實際問題;各小組成員長期駐點,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有效推動了工作落實。
三是加強培訓。突出“三個結合”即把科研、培訓與生產結合起來。把科技推廣成效與科技人員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切實加強技術培訓工作,規(guī)范生產。堅持“實用、實際、實效”原則。把試驗、示范與推廣結合起來。全縣共舉辦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栽植管理技術培訓班30期、培訓農民1800人(次)技術骨干培訓班9期,培訓技術骨干800多人(次)開展咨詢宣傳30場次,印發(fā)各類宣傳資料8000份(冊)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指導”原則,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大蔥》和《無公害農產品大蔥生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等標準要求,嚴把“四個關口”走科學化栽植、規(guī)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道路,促進成果轉化,提高大蔥整體生產管理水平,促進無公害大蔥基地建設。嚴把選種關,多次處出考察,引進和培育推廣山東掖輻1—3號、三葉齊、章丘大蔥、赤水孤蔥等優(yōu)良品種5種;嚴把育苗關,合理確定播種時期,搞好苗床整理消毒,做好種子處理,加強苗間管理、田間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了蔥苗質量;嚴把移栽關,選好移載時期,深翻配方施肥,南北方向開溝,深度2730cm定植密度一般行距6575cm株距7.5cm左右,畝株數1.5萬株左右;嚴把大田管理關,加強培土、追肥、除草、防病滅鼠害等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提高大蔥生產效益。
四是多方合作。積極提升宏源種業(yè)公司的大蔥保鮮加工能力。擴建了大蔥批發(fā)市場,搞好服務。加強與宏源種業(yè)公司和大蔥經銷協會的合作。充分發(fā)揮協會的橋梁作用。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大蔥集散中心,信息價格服務中心,搞好大蔥的加工和銷售服務。目前,大蔥已打入市場,形成了市場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工作一體化的大蔥產業(yè)化生產格局。嚴格實行種子、農藥和化肥統(tǒng)供制度,由縣蔬菜站負責大蔥種子的培育提純和統(tǒng)一供應,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和縣農牧局負責化肥、農藥質量的監(jiān)督檢查,保護大蔥生產的正常秩序,維護菜農的合法權益。三年來,未發(fā)生一起嚴重危害菜農合法權益的質量案件。
五是全民參與。共籌集資金254萬元。企業(yè)投入15萬元,加大投入。采取財政補助、部門投入、企業(yè)投資、群眾自籌的辦法。其中縣鄉(xiāng)配套20萬元。群眾自籌219萬元,廣泛用于設備改造、市場建設、良種引進培育以及技術推廣等工作,使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工作有了較充足的資金保證,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正常進行。
三、幾點體會
主要有三點體會:回顧三年來的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示范工作。
首先。既適合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的方向和農業(yè)標準化的工作要求。從改變傳統(tǒng)經營管理模式著手,選準項目是搞好標準化示范的前提。該項目的實施。又符合縣群眾以蔥致富的迫切愿望。以無公害為出發(fā)點,抓住了縣“大蔥”金字招牌”重大作用,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為項目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其次。低產低效是長期困擾產業(yè)發(fā)展的問題之一。加強服務網絡建設,周到技術服務是搞好標準化示范的關鍵。無公害大蔥作為縣特色蔬菜產業(yè)。該項目正是針對這一問題。把成熟的科技成果應用到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引導農民積極采用標準化管理技術組織生產,大幅度提高了無公害大蔥生產科技含量,實現了增產增效目標。
第三。全縣各級各部門制定出臺了關于組織領導、目標管理、責任追究、資金保障、考核獎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了工作中存在困難和問題,有力的行政措施是搞好標準化示范的保證。該項目實施過程中。保證了面積落實、物資供應和資金配套。推動了工作的開展。
四、今后打算
一是進一步完善大蔥標準體系。瞄準國內甚至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加強示范區(qū)建設,利用縣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進一步修定完善《有機農產品大蔥》和《有機農產品大蔥栽培技術規(guī)程》等農業(yè)地方標準。逐步使全縣大蔥發(fā)展到有機農產品生產水平。
二是進一步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爭取在全縣實現無公害大蔥標準化生產。注重發(fā)揮示范區(qū)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推行無公害大蔥的標準化示范區(qū)建設項目工作成果。
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和發(fā)展壯大大蔥營銷企業(yè)、加工企業(yè)和技術推廣企業(yè)。切實提高縣無公害大蔥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要求。力爭實現大蔥標準化生產和企業(yè)化經營。
毛蔥平均每hm2產量為22.3t,大豆平均每hm2產量為1820kg。毛蔥每千克銷售價格1.5元,每hm2產值33450元;大豆每千克按3.6元計算,每hm2產值6552元,毛蔥和大豆每hm2產值合計為40002.0元。每hm2種植成本毛蔥為9700.元,大豆為2000.元,二項合計為11700.元。毛蔥套種大豆每hm2純收入為28302.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毛蔥套種大豆,主要是利用毛蔥生長期短,對光照反應不十分敏感這一特點,在栽培毛蔥的壟溝內套種大豆,毛蔥收獲后大豆可正常生長,其產量與單種毛蔥和大豆的產量差別不大。大豆選擇極早熟品種,生育期90-100d。主要栽培技術要點是毛蔥和大豆錯期播種65d左右,毛蔥播種后至大豆播種前需灌水提墑保苗,大豆播種后視旱情進行灌水,同時注意病蟲害防治。由于毛蔥套種大豆除草難度較大,需要進行人工除草,但土壤利用率高,成本相對降低,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市場前景看好,現將毛蔥套種大豆栽培技術如下:
一、毛蔥栽培技術
1.品種
毛蔥品種選用兔耳紅,該品種特點頭大、硬度強、外皮紅、耐貯藏、口感好,種栽莖粗1.5~2cm,每hm2用量1600~1800kg。
2.選地、整地
毛蔥應選擇連續(xù)3年未種過蔥、蒜、韭菜的中性土壤,最好選擇麥茬或玉米茬地,如果選擇豆茬地,必須選擇上年沒有施用過普施特、豆磺隆等長殘效除草劑的地塊,要求地勢平坦,有噴灌條件且可以排澇的地塊。 毛蔥是須根系作物,要求整地標準高,應達到上暄下實,平整細碎,并做到秋起壟秋施肥,壟距65cm。
3.播種
4月6日左右人工栽種毛蔥,壟上雙行,株距10~12cm,密度數25.7~30.8萬株/hm2。
4.施肥
秋起壟時壟夾肥每hm2施長城牌生物有機肥800kg,如果是春整地,一定要頂漿起壟,破壟夾肥并及時鎮(zhèn)壓。肥料同樣使用長城牌生物有機肥,以使產品達到無公害生產標準,打入國際市場。
5.田間管理
毛蔥播種前每hm2用施田補3kg進行化學除草,也可人工除草。
毛蔥栽植后根據土壤墑情一般1周進行噴灌,30d后進行第2次噴灌,每次噴灌水20~40mm,即可滿足毛蔥出苗和生長需水要求,又保證了大豆播種的土壤墑情。
6.病蟲害防治
毛蔥常見病害有軟腐病、霜霉病、灰霉病;害蟲有地蛆、蔥薊馬、潛葉蠅等。病蟲害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并且選用中、低毒性農藥。軟腐病可用72%農用鏈霉素 2000倍液葉面噴灑防治,連防2~3遍;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施防治;灰霉病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蔥薊馬、潛葉蠅可用40%樂果乳油2000倍液防治或用敵殺死和快殺靈1000~1200倍液防治。
7.收獲
毛蔥最佳收獲時期約10d左右,早收會影響產量,毛蔥易冒漿,晚收不耐貯藏易腐爛。一般要求暑伏后2~3d開始收獲,時間為7月上旬。人工采收。經驗得知采收后的毛蔥在原壟上曬7d,毛蔥不怕風吹雨淋,然后剪頭,剪頭標準毛蔥直徑2cm的為中蔥,直徑3cm為大蔥。分別裝袋貯藏、出售。
二、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選用極早熟品種
北豆26、北豆36、黑河49、北興1號、豐收1號等。
2.實行種子精選
剔除病斑粒、蟲食粒、雜質、使種子質量達到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fā)芽率高于90%,種子大小均勻。
3.種子處理
選用35%多克福大豆種衣劑按藥種1:80比例進行種子包衣,可有效的防治苗期害蟲并且還可防治地下害蟲,大豆根腐病、立枯病。注意包衣的種子不能再用生物鉀肥拌種。
4.確保密度
極早熟品種一般都是主莖結莢型品種,hm2保苗30—33萬株。
5.大豆種肥每hm2施高磷撒可富(大豆專用肥)150kg。
6.播種日期
6月5日左右在壟溝內機播大豆。
7.田間管理
(1)即時鏟趟:毛蔥收獲后大豆要及時鏟趟兩遍。
(2)及時防治病蟲害:如大豆蚜蟲、大豆食心蟲。大豆霜霉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腐病等。
8.葉面追肥
在大豆初花到盛華期各噴施一遍磷酸二氫鉀液面肥,促早熟,增粒重。
關鍵詞:露地;多頭蔥;高產;栽培技術
襄汾縣襄陵鎮(zhèn)西院村位于臨夏線旁,全村295戶,1280口人,耕地面積900余畝,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為主,外出打工、經商為輔,水源豐富,交通便利。近幾年來,西院村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調整產業(yè)結構,著力發(fā)展露地蔥產業(yè),今年種植200余畝。露地蔥選用當地特有多頭蔥品種,6月份育苗,8、9月份定植,翌年4月中旬上市。上市時,各地儲存冬蔥已經售完,而新蔥又未收獲,彌補了市場缺口,所以效益良好,畝收入4000-6000元。在西院村的帶動下,周邊的胡村、東院、鞏固等村也開始種植,面積達到500余畝,襄陵鎮(zhèn)的露地蔥產業(yè)逐步壯大,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yè)?,F將露地多頭蔥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茬口安排和地塊選擇
1、茬口安排:蔥忌連作?!袄币娎?,必定瞎”,“蔥、韭、蒜,不見面”。重茬連作的地塊,種子發(fā)芽率低,植株生長勢弱,病害加重。所以一般要求蔥不論是育苗還是栽植地塊,都需要與蔥蒜類蔬菜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最宜與糧食類作物輪作。
2、地塊選擇:種植蔥的地塊宜選用粘質壤土或富含有機質的粘土。壤土種植大蔥雖然軟化蔥白容易,但蔥白往往呈黃白色,且質地松軟,品質較差;沙土地雖然排水良好,但種出的大蔥蔥白質硬,品質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種蔥易發(fā)生爛根。
二、播種育苗
1、播種期的確定:露地多頭蔥苗齡一般是50-60天。適宜播期一般是6月下旬。
2、播種方法和播量:為了管理方便,一般采用寬1.3米、長不超過10米的平畦。畦內撒播,或先播后澆水,或澆水后再播種。種子發(fā)芽率在80%以上時,每畝播種量為1.5-2公斤。覆土厚1.5厘米,干土播后要稍加鎮(zhèn)壓,爾后再澆水。
3、出苗期管理:出苗期要保證水分充足,地表不板結,以保證幼苗正常出土,發(fā)現地表5厘米土層落干要及時澆水。
4、出苗后管理:出齊苗后要澆水踏實土壤。結合拔除雜草進行間苗,保持苗距4-6厘米,爾后進行追肥和充足澆水。定植前10-15天停止?jié)菜允故[秧組織充實,葉片老健,以利栽后緩苗。栽前1-2天澆水,以利掘起苗子。
5、壯苗標準:株高40厘米左右,莖基橫徑1厘米以上,單株重25-35克。
三、定植
1、定植期確定:露地多頭蔥定植一般是在8月中下旬。定植期還要視蔥秧的長勢情況,如果秧苗擁擠并出現倒伏,就要抓緊定植;如果蔥秧尚小,植株之間也不擁擠,可以略遲定植。
2、整地施肥:露地多頭蔥定植前不必先行翻地,因為土壤松,不便開溝,也易使土壤積水太多發(fā)生澇苗。在茬地上首先淺鋤滅草,爾后按要求開蔥溝,然后將底肥撒入溝內。一般每畝用優(yōu)質農家肥5000公斤以上,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公斤,然后刨松溝底將肥料與土充分混勻。
3、定植密度和深度:露地多頭蔥的株形適合密植,因品種不同,一般行距在70厘米左右,溝深20-25厘米,株距5-6厘米。
4、栽植方法:露地多頭蔥定植方法一般為開溝行栽,具體方法與夏秋蔥相同。
四、定植后的管理
1、緩苗越夏期的管理:此期正是炎夏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管理上主要是防瀝澇積水、除草和治蟲。如果天氣特別干旱,還要適當澆水,以促進緩苗。
2、發(fā)棵期管理
(1)澆水:發(fā)棵期要求充足的土壤水分,除每次追肥、培土后要及時澆水外,平時發(fā)現缺水要隨時補充,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因干旱而終止旺盛生長期。
(2)防病治蟲:發(fā)棵期常會受到大蔥紫斑病、霜霉病及薊馬、潛葉蠅的為害,需要及時用藥防治。
3、初霜期管理:不論栽植早晚和蔥棵大小,遇到初霜大蔥發(fā)棵便隨之停止,此后外葉葉身中的養(yǎng)分便開始急速地向地下葉鞘和心葉中運轉儲積,使蔥白得到充實。此時土壤要保持見干見濕,土壤過于干旱不利于假莖的充實。初霜期培土1次。土地封凍前澆越冬水。
4、返青期管理:翌年隨著大地回春,溫度升高,蔥苗開始返青,日平均氣溫上升到7~C以上時,如果天氣干旱,要澆1-2次水,結合澆水追1-2次肥。追肥以高氮低磷中鉀類為主,每次畝追20公斤為宜,切勿偏施尿素等氮肥。
五、蔥地除草劑的使用
可以在播后苗前每畝用33%除草通乳油250~350毫升;或者在蔥2~3葉期,每畝用24%果爾乳油60~72毫升,均加水50公斤噴霧化除。
六、病蟲害防治
蔥病害主要有紫斑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銹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蔥薊馬、蔥地種蠅和蔥斑潛蠅等。防治蔥紫斑病、霜霉病、疫病,可在發(fā)病初期噴64%啞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8%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0倍液,7-8天噴一次,連續(xù)噴2-3次;防治蔥灰霉病,可在發(fā)病初期噴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或40%o嘧霉胺懸浮劑1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天噴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防治蔥銹病可在發(fā)病初期噴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每7天噴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防治蔥病毒病可在發(fā)病初期噴1.5%植病靈乳劑8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5~7天1次,防治2~3次;防治蔥薊馬、蔥地種蠅、蔥斑潛蠅,可噴22%噻蟲.高氟氯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氫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交替噴施2~3次,7~10天1次,噴勻噴足。但在大蔥收獲前15天停用,以防農藥殘留超過允許標準。
關鍵詞:玉米;地膜覆蓋間套種植類型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97-1
最近幾年玉米地膜覆蓋技術發(fā)展迅速,黑龍江友誼農場也對以以地膜玉米為主的間套多熟高產高效進行了探索,通過調整種植業(yè)結構,既提高了復種指數,又能解決細糧和蔬菜搶地的矛盾,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友誼農場第7管理區(qū)5站通過對3號地進行實驗,發(fā)現地膜覆蓋玉米平均增產85.1公斤。
1 地膜覆蓋間套種植類型及模式
通常地膜覆蓋間套種植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1 玉米與小麥大、中背壟種植模式
大背壟種植:這種模式類型是壟寬2米,種6行小麥,其他1米于來年春天套種兩行地膜玉米。中背壟種植,種3行小麥,其他1米在來年春套種2行地膜玉米。
1.2 地膜春玉米與馬鈴薯間作
這種間作模式按照行距寬度可以分為3種,即小尺帶,中尺帶,大尺帶。小尺帶是指1.2米一帶,在寬行種植馬鈴薯,在窄行0.4米種植2行玉米;中尺帶是指1.3米寬,寬行種植2行馬鈴薯,在窄行種植2行玉米;大尺帶是指寬行種植3行馬鈴薯,0.4米窄行種植2行玉米[1]。
1.3 地膜玉米與大豆間作
這種間作模式寬度1.8米,即寬行種植6行小麥,0.4米的窄行種植2行地膜玉米。這種間作模式通常在小麥收前10d左右套種2行大豆。
1.4 還有一種模式是兩種糧食作物套種一種蔬菜作物
通常是指地膜玉米、小麥、蘿卜(大蔥、包菜)套作,這種套作模式是在“玉米與小麥套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套作模式一般適宜于水肥條件較好的區(qū)域。
1.5 最后一種套作類型是地膜玉米、馬鈴薯、蘿卜(包菜、白菜)間套模式
此種套作模式是在地膜玉米旁稀播2行西豆,在馬鈴薯收后種2行蘿卜(包菜)或1行白菜[2]。這種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通常一般用在肥水地。
介紹完了地膜覆蓋間套種植類型及模式,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地膜覆蓋間套栽培關鍵技術以及注意事項。
2 地膜覆蓋間套栽培關鍵技術
2.1 選適宜良種
玉米要選用株型緊湊、葉片上舉的雜交種,比如“登海1號”、“掖單19”號等;小麥選用分蘗力強、冬性、高產的品種,比如“豫教5號”,“溫麥4號”等;蔬菜一般要選用適應性強、早熟高產品種如西春蘿、西白1號等,大豆選用耐陰性強、有限結莢的品種如“冀豆12號”,“豫豆19號”等;馬鈴薯選用耐陰抗性強的品種,如“克山3號”、“鄭薯5號”等;
2.2 地塊選擇、基肥實施
地塊要選擇土層深厚的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地或緩坡地。在整地的過程中要做到深耕細耙,粉碎坷垃,遇雨即耙?;适歉纳仆寥澜Y構的重要因素,為防治作物早衰,一般每畝施優(yōu)質農家肥4方~5方、碳銨50公斤、磷肥40公斤。
2.3 種子處理,適期早播
選擇種子時要注意種子質量指標要符合國家規(guī)定標準,并且一定要檢查確認包裝袋上標注的發(fā)芽率、水分、凈度等具體數據指標。而且要盡量選擇有種子包衣的種子,能對病蟲害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2.4 規(guī)格種植,合理密植在同一區(qū)域內盡量規(guī)格化種植,防止作物的相互影響
馬鈴薯2000穴/畝~3500穴/畝,玉米3300株/畝~4000株/畝,西豆1200株/畝左右,大豆5700穴/畝~7500穴/畝。根據各作物的品種對密度的要求確定合理的行距、株距。
2.5 提高播種質量,嚴格蓋膜
3月下旬馬鈴薯結合整地,要集中施肥起壟擺播。按設計的條帶,在寬行內開溝,畝條施農家肥2.5方,然后再用倒扇犁在其兩邊翻土起壟,壟高15厘米,在壟上用鋤開溝,按株距要求人工擺播芽眼向上,在提高播種質量的基礎上,覆土也要達到規(guī)定要求,一般覆土7厘米~9厘米。地膜玉米墑足時采取隨播種隨蓋膜的辦法[3]。
2.6 加強苗期管理,全量配方施肥地膜玉米播種后要及時破膜放苗,防止燒苗
馬鈴薯在苗期要注意中耕除草,同時要防治28星瓢蟲,穴留1~2個莖,剔除多余的地上莖。小麥收獲后,立即中耕加強對玉米的肥水管理,減少小麥對玉米造成的影響,促使玉米壯苗早發(fā)。小麥管理關鍵是抓年前的追肥,促進壯苗越冬,春后抓病蟲防治。施肥要根據產量水平和作物需肥規(guī)律全量配方施肥[4]。馬鈴薯在現蕾初期用150公斤草木灰或用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追肥。
2.7 適時收獲,及時除膜
聚乙烯材料不易分解,會給耕、耙、鋤帶來不便,而地膜不及時清理就會導致殘膜在土壤中積累,形成大小不等的隔離層,隔離層會嚴重減弱土壤的通透性,影響植物生長發(fā)育。因此,收割后要及時清除殘膜。
參考文獻
[1] 杜立志,王越人,馬鳳有,王平,康恒,張曉梅,李杰,王曉薔.地膜覆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7,(05).
[2] 蔣秀麗,楊建太.秦州區(qū)地膜玉米套菜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2008,(04).
[3] 楊旭東.地膜玉米間作冬油菜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7,(09).
阿城紫皮大蒜已有800年的栽培歷史,為黑龍江省地方名優(yōu)品種,曾興盛于計劃經濟末期。1998年阿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北方大蒜之鄉(xiāng)”,2008年“阿城大蒜”注冊為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但由于多年的連作、栽培技術原始落后,導致品質退化、栽培面積和產量逐年萎縮,同時市場開發(fā)和品牌推廣工作也十分欠缺,阿城八百年大蒜種植業(yè)正在走向衰退、崩潰的邊緣。
關于大蒜退化機制,曾提出“種性退化”、“植株矮化”、“花葉病毒”、“隱蔽性減產”等多種模糊的概念。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大蒜感染病毒是南于長期營養(yǎng)體無性繁殖、未經種子有性世代所致。自從1919年報導蔥蒜類病毒病以來,各國學者分離鑒定出多種病毒的顆粒及蛋白結構。20世紀80年代以日本為中心進行了大蒜莖尖脫毒苗試驗研究工作,試圖用脫毒苗替代種蒜用于生產。但是所謂的脫毒苗在田間很難維持無毒狀態(tài),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成功的規(guī)模經濟栽培例子。對于大蒜的主要傳毒媒介昆蟲為何物、傳何種病毒、其病源傳遞與流行方式如何,尚未見較清晰的報導。我們認為,首先要把肥水不足導致的小蔥頭與病毒引起的退化兩種不同的效應區(qū)分開,之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加強肥水管理、大水灌溉降溫以促進蔥頭增大,或者防治媒介昆蟲以控制病毒傳播途徑。
經多年的田間跟蹤調查,我們觀察到阿城大蒜產區(qū)的傳毒媒介害蟲主要有薊馬、紅蜘蛛、葉蟬三種。以田間大蒜植株數為基準,薊馬的發(fā)生概率為100%,紅蜘蛛發(fā)生概率小于5%,葉蟬在局部地塊的發(fā)生概率為0.1~0.01%。黑龍江省大蒜及蔥蒜類生產田上發(fā)生的葉蟬為二點葉蟬(Cicadula fasciifrons),體色為鮮艷的淡黃綠色,多發(fā)生于干旱年份,屬突發(fā)遷移性為害。每年的5月中、下旬,日出前的約1個小時之內對大蒜、洋蔥進行為害。種植田周邊有自然植被時易發(fā)生,住宅及100%開墾種植區(qū)較少發(fā)生。而美洲的蔥蒜田發(fā)生的葉蟬為淺褐色紫苑葉蟬(Macrostelesquadric lineatus)。阿城大蒜產區(qū)薊馬發(fā)生期為5月下旬直至收獲期的7月上旬,發(fā)生頻度可謂“鋪天蓋地”。每株寄生50~100只薊馬,遠高于國際上制定的防治薊馬的行動閾值(action thresh—old)標準(每株5~35只)。紅蜘蛛一般在高溫干旱的6月中旬至收獲期發(fā)生。由于薊馬早于紅蜘蛛寄生于大蒜整株的每個葉片,所以一般以薊馬為害為主,只有在極端高溫干旱條件下,才同時發(fā)生薊馬與紅蜘蛛的共同為害。
為害蔥蒜類的薊馬有蔥薊馬(Thrips tadaci)、西花薊馬(Franklinella oceidentalis)、禾薊馬(F.tenuicomis)、馬鈴薯薊馬(F.schultzei)和蕃茄薊馬(F.fusca)。其中以蔥薊馬最為常見,為害程度也最為嚴重。這些侵染蔥蒜類的薊馬也廣泛寄生于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煙草、棉花、禾本科作物及雜草等百余科植物。薊馬的生活史如圖1所示。薊馬的成蟲較耐強光,對白色、淺蘭色有趨性,忌反射光。成蟲的翅雖退化成棒狀,但反應仍敏捷,遇異常情況時迅速從莖葉下落、進入土壤間隙中。成蟲移動時,從植株的頂部,呈直立垂直狀態(tài),順風橫向飛躍。呈鋸齒狀跳躍轉移。飛躍的著落點多為植株的基部,很少直接落到地表上。成蟲的產卵部位多集中于蔥蒜類植株的隱蔽位置,如心部細嫩葉的內側這些嫩葉的組織中。若蟲I(1齡幼蟲)、Ⅱ(2齡幼蟲)齡期是發(fā)育初期、忌光期;若蟲Ⅲ(第1蛹期)、Ⅳ(第2蛹期)處于發(fā)育中后期,且有兩次蛻皮過程。薊馬的整個若蟲期均忌強光、雨水、低溫及潮濕天氣。在若蟲的取食期,薊馬在大蒜、洋蔥、大蔥、分蘗洋蔥的心部細嫩葉的內側及避光處隱蔽、攝食滋生。鳶尾黃斑病毒(IYSV)就是在薊馬的若蟲I、II期復制,在幼蟲和成蟲銼吸葉片時,病毒通過汁液與唾液混合的方式感染植株。2齡幼蟲蛻皮后即刻入土化蛹,有第1蛹期和第2蛹期。這一階段有三次蛻皮過程,均處于相對靜止的非取食階段。這一時期也是最易被花蝽、草蛉幼蟲、捕食螨、捕虱管薊馬等天敵捕食的階段,故多隱藏在土壤間隙、枯枝落葉下面以及大蒜葉片間隙深處、緊湊的洋蔥心葉基部,在此渡過若蟲Ⅲ、Ⅳ期和羽化期。因此若蟲期均需隱蔽的場所。大蒜套疊的葉片間隙深處為薊馬隱藏滋生繁衍提供了一個最理想的場所。高溫干旱季節(jié)的大蒜田,每個植株都有相當數量的薊馬。從薊馬若蟲四個時期的生活習性對蔥蒜類葉片結構特征的適應性而言,決定了寄生的頻率次序為大蒜>洋蔥>分蘗洋蔥>大蔥;就蔥蒜類的生態(tài)型而言,薊馬的發(fā)生頻率為低溫濕潤生態(tài)型>高溫干旱生態(tài)型品種。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大部分蔥蒜類產區(qū),通常在薊馬發(fā)生后才開始防治,因為已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所以難以奏效,薊馬被認為對許多殺蟲劑具有很高的先天抗藥性。這種源于對薊馬生活習性和大蒜葉片結構特點認識的欠缺,導致了防治上的一個誤區(qū)。在多年防治薊馬的實踐中,我們采取全生育期噴灑心葉的防治方式,取得了較好效果。
基金項目:農業(yè)部公益性行業(yè)科技“蔥姜蒜產業(yè)發(fā)展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fā)”(20093018),哈爾濱市科技攻關計劃“阿城紫皮大蒜品種退化防治及栽培示范”(GJ2010GG002316)。
加大農業(yè)科技投入,抓好先進農業(yè)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是推進農業(yè)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農業(yè)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舉措。為進一步加快農業(yè)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有效發(fā)揮科技對農業(yè)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業(yè)提質增效,加快品牌農業(yè)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
(一)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yè)增效和農民增收,堅持農業(yè)科研推廣隊伍建設、重點農技項目實施、先進實用技術及優(yōu)良品種推廣同步推進,以暢通農技推廣渠道、轉化應用先進農業(yè)科研成果、提高農業(yè)科技含量為主要任務,以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兩級公益性農業(yè)科技推廣機構為主體,以農業(yè)科研院校及民辦科技推廣機構為補充,面向種養(yǎng)大戶、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龍頭企業(yè)和廣大農民,加快構建覆蓋全市農業(yè)生產經營各個領域,上下貫通、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農業(yè)科研推廣服務體系。
(二)工作目標:農業(yè)科研推廣服務模式更加科學。健全完善開展科研推廣服務活動的激勵機制,形成“農技人員+先進技術+優(yōu)良品種”一體化的農技推廣責任體系,年內建立一支涵蓋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居三級,約1250人的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輻射帶動1萬個示范單位(示范戶);農業(yè)科研推廣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加強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重點培育10名左右工作成效突出、社會影響力大、群眾認可度高、在省和市有較高知名度的農業(yè)科研推廣領軍人才;重點農業(yè)科研成果得到及時推廣應用。堅持“課題來源于生產,成果應用于生產,效果受生產檢驗”的原則,真正把群眾歡迎、生產急需、效果顯著的良種良法送到基層和農戶,應用到種養(yǎng)經營各個環(huán)節(jié)。確定的各項重點農業(yè)科研項目能夠及時開展及轉化,主推的良種良法在適宜區(qū)域的應用率超過85%;農技推廣服務成效顯著。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農業(yè)轉型升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為農產品品牌注入活力,為農產品拓展市場增添動力。科技進步對耕地增效的貢獻達到每畝100元以上,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達到人均200元以上。
二、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的農業(yè)科研推廣服務體系
進一步整合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兩級農業(yè)科技推廣力量,建立村居農技推廣崗位,抓出一批科技轉化應用示范戶,健全農業(yè)科普服務網,打造農技推廣直通車。
(一)組建50人的科研推廣專家團隊。專家團隊由首席專家、執(zhí)行專家和專家助理等3-5人組成,按照一套班子、一個主研(主推)項目的要求配置。首席專家主要從農口部門的科技人員中公開選聘,在某一領域學術技術水平突出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農技人員也可納入選聘范圍。參聘科技人員一般要具備大專以上學歷、高級技術職稱,有10年以上科研推廣工作經驗,工作態(tài)度嚴謹,專業(yè)知識扎實,學術技術水平在市內同行業(yè)中具有領先水平。正在牽頭承擔上級科研推廣項目的農技人員,自行實施填補市級及以上空白科研項目的科技人員,入選市科技特派員、首席專家的農技人員,入選市級及以上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和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的農技人員優(yōu)先選聘。首席專家由農口各部門和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提報推薦,由市政府組織公開答辯、專家評審后確定。首席專家作為所研究和推廣項目的責任人,自行選配執(zhí)行專家和專家助理,牽頭組建專家團隊。
(二)選聘200名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農技推廣指導員。農技推廣指導員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從事農業(yè)管理、工程建設、農技推廣等工作的現有人員中選聘,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選聘10名左右。參聘人員要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農村工作經驗較為豐富,一般要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較強。選聘工作按照鄉(xiāng)鎮(zhèn)(街道)推薦,農口有關部門對口選擇,市政府統(tǒng)一聘任的程序進行。指導員采用對上承接市級專家團隊的科研推廣項目,對下指導村級農民技術員開展工作,協助專家團隊完成科研項目、先進實用技術及優(yōu)良品種在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推廣應用。
(三)建立千人村級農技推廣員隊伍。按照每村至少1人的標準設立農技推廣員,重點抓好各類農業(yè)科技在本村的推廣應用??捎纱濉皟晌备刹俊⒎N養(yǎng)大戶或熱心農技推廣的村民擔任,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具備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較強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科技意識,在村級有較高威信,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農技推廣員隊伍,按照村“兩委”推薦、鄉(xiāng)鎮(zhèn)(街道)審核、市政府統(tǒng)一聘任的程序組建。推廣員是村級接受農業(yè)先進實用技術的“第一人”,既要與市級專家團隊和鄉(xiāng)鎮(zhèn)(街道)指導員對接,掌握多項農業(yè)科技,自身進行應用示范,也要當好“二傳手”,扎實做好本村的農技推廣指導和服務工作,提高先進農業(yè)科技和良種良法的普及率。
(四)帶動萬戶農技推廣示范戶。按照每村至少建立10個示范戶的標準,由村級農技推廣員初選,村“兩委”推薦,鄉(xiāng)鎮(zhèn)(街道)審核,確定各村的農技推廣示范戶。農技推廣示范戶從種養(yǎng)規(guī)模較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戶中產生,要能夠主動接受農技推廣員的指導,積極采用先進農業(yè)科技,配合完成科研項目、先進實用技術和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要自覺承擔相關種養(yǎng)農戶的指導任務,吸引農民群眾進行觀摩學習,引導農民群眾學科技、用科技,靠科技提高質量安全和產出效益,為農民增收注入動力。
三、抓好重點先進實用農業(yè)科技的推廣應用
按照生產急需、農民歡迎、效果明顯的要求,經過農口各部門、有關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提報,經專家組評審和市政府研究,確定今年重點實施23個農業(yè)科研和推廣項目。
(一)糧食瓜菜類(8個):抗蟲棉防早衰高產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龍山小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大蔥品質提升及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項目;香稻種質資源保護及提純復壯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甜瓜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鮑家芹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
(二)林果生產類(3個):營養(yǎng)缽育苗荒山造林技術推廣項目;薄殼核桃豐產栽培技術推廣暨核桃加工增值技術研究項目;板栗豐產優(yōu)質技術開發(fā)項目。
(三)畜禽養(yǎng)殖類(4個):奶牛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項目;優(yōu)質肉雞生產技術推廣項目;自然養(yǎng)豬法技術推廣及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與示范項目;蛋雞防疫程序化技術推廣項目。
(四)淡水養(yǎng)殖類(3個):市鱘魚工廠化養(yǎng)殖技術推廣項目;白云湖微生態(tài)制劑水質處理技術推廣項目;白云湖生態(tài)甲魚養(yǎng)殖技術推廣項目。
(五)農機耕種類(5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玉米機械化生產工藝與裝備系統(tǒng)優(yōu)化研究項目;農業(yè)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大蔥機械化收刨技術推廣項目;土壤深松整地作業(yè)技術推廣項目。
四、健全保障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實效的工作機制
建立延伸到村居、輻射到重點農戶、覆蓋農業(yè)生產經營各領域的農業(yè)科研推廣服務體系,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工作,對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加快健全完善各項機制,保障這項工作順利開展。
(一)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突出農技推廣的公益性特征,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原則,市財政列支專項資金,重點保障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居)三級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經費。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也要加大投入,將市級經費與上級科研推廣經費統(tǒng)籌使用,在科研推廣人員參觀考察、學習深造、新品種新技術試驗、深入鄉(xiāng)村指導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確保各級農技人員能夠下得去、科研推廣活動能夠展得開。
(二)健全崗位目標責任制。要明確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目標和工作重點。首席專家主要負責農業(yè)科研推廣項目的篩選、確定和設計,加強產學研合作,把國內外最先進、最適合的先進技術、優(yōu)良品種引進來,開展科研攻關。專家團隊負責所確定農技科研推廣項目在全市的落實。鄉(xiāng)鎮(zhèn)(街道)指導員作為專家團隊在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聯絡員和項目組成員,主要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明確實施目的、工作重點和預期目標,協助專家團隊抓好項目在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實施。村級農技推廣員要積極參加培訓,提高素質,以身示范,帶動示范戶應用各種先進實用技術。所有農技人員全部實行檔案管理,全面了解和掌握首席專家、執(zhí)行專家、專家助理、指導員、推廣員的基本狀況,以及科研方向、項目內容、實施范圍、完成時間、預期效果等。
關鍵詞 馬鈴薯;全黑膜覆蓋;套種;豌豆
中圖分類號 S532;S6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077-02
黑膜覆蓋雙壟溝種植馬鈴薯具有集雨保墑、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因此抗旱增產效果十分顯著,該項技術在安定區(qū)乃至全省范圍內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一方面,在安定區(qū)馬鈴薯年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6.67萬hm2以上,隨著馬鈴薯面積的增大,為合理的輪作倒茬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在地膜覆蓋雙壟溝馬鈴薯的栽培中,馬鈴薯為秋季作物,種植季節(jié)在4月中下旬,6月中旬進入現蕾期,在現蕾期以前,馬鈴薯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很少,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土壤儲蓄水,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其經濟效益,在馬鈴薯行間套種早熟作物顯得必要[1-3]?;谏鲜?個方面的原因,選擇豌豆作為與馬鈴薯套種的作物,可達到養(yǎng)地用地的雙重效果。為了摸索套種的最佳模式,設置了馬鈴薯套種豌豆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設置在鳳翔鎮(zhèn)景家口全黑膜馬鈴薯示范基地。試驗地為旱川地,土壤為黃綿土,前茬為馬鈴薯,土壤肥力中上,且均勻一致,能代表大田水平。試驗于年前秋季耕翻整地覆膜,結合耕翻整地施馬鈴薯專用肥900 kg/hm2。豌豆于4月22日播種,7月15日收獲,馬鈴薯于4月18日播種,10月5日收獲。試驗品種豌豆為早熟品種隴豌1號,馬鈴薯為隴薯3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為大面積對比試驗,共設4個處理,面積2 666.7 m2,每個處理種植666.7 m2。處理1:按大小壟劃帶起壟,大壟寬70 cm,壟高10 cm,小壟寬40 cm,高15 cm,壟寬110 cm。馬鈴薯種植在大壟兩側,豌豆種植在壟溝里。馬鈴薯平均行距55 cm,株距45 cm,種植密度40 410株/hm2(其余處理均相同),豌豆用穴播機播種(下同),平均行距55 cm,穴距12 cm,平均每穴下種2粒,種植密度30.30萬株/hm2。CK1:起壟方式、馬鈴薯種植方式同處理1。處理2:按110 cm劃帶,中間起70 cm寬的壟,壟高15 cm,壟溝寬40 cm。馬鈴薯種植在壟的兩側,在壟溝里種植1行豌豆,豌豆種植密度15.15萬株/hm2。CK2:起壟方式、馬鈴薯種植方式同處理2。
1.3 試驗方法
作物生長季節(jié),觀察豌豆、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進程,長勢及其葉色等,成熟期每個處理按5點取樣250 m2,測定馬鈴薯、豌豆產量,并對豌豆、馬鈴薯各取樣50株考種。5月30日用馬拉硫磷噴霧防治潛葉蠅1次,6月13日用馬拉硫磷和氧化樂果、噴霧防治豌豆象甲1次,馬鈴薯開花至枯萎期用甲霜磷錳鋅防治晚疫病3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及生長狀況
馬鈴薯單作,生育期126 d,與豌豆套種后,馬鈴薯生育期延長3 d,馬鈴薯前期生長受豌豆的影響,水分、養(yǎng)分供應相應受到限制,使馬鈴薯生育進程延緩。而在馬鈴薯套種2行豌豆模式中,豌豆生育期為73 d,比套種1行的生育期短3 d,豌豆進入生育后期,植株間互相競爭,加快了生育進程(表1)。
在馬鈴薯與豌豆的共生期內,豌豆從苗期到花莢期,馬鈴薯植株小,對土壤水分消耗少,對空間的占用小,加之上年秋冬季節(jié)雨水較多,土壤供水安全滿足豌豆對水分的需求,豌豆長勢旺盛,枝葉繁茂,葉色深綠。豌豆生長發(fā)育進入鼓粒期后,馬鈴薯發(fā)育進入現蕾期,此期2種作物間競爭日日益顯現,在處理1中較為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馬鈴薯植株愈加顯得矮小。豌豆收獲后,馬鈴薯生長加快,差距縮小,但生育進程明顯推后。
2.2 經濟性狀
馬鈴薯從株高、單株薯粒數、單株大薯重、單株薯塊重、大薯率等經濟性狀指標均以CK1的最高,以處理2,即以單壟套種1行豌豆模式的最低,其余2個處理介于中間。豌豆的株高、單株結莢數、單株粒重、百粒重等經濟性狀指標均以處理2的高,說明種植密度小,有利于豌豆的個體生長發(fā)育(表2)。
2.3 產量及效益
試驗結果表明,處理1全膜雙壟溝馬鈴薯套種2行早熟豌豆模式馬鈴薯產量28 072 kg/hm2,早熟豌豆產量2 088 kg/hm2;處理2全膜單壟馬鈴薯套種1行早熟豌豆模式馬鈴薯產量25 812 kg/hm2,早熟豌豆產量1 208 kg/hm2;CK1馬鈴薯產量28 780 kg/hm2;CK2馬鈴薯產量26 016 kg/hm2。處理1比CK1馬鈴薯減產708 kg/hm2,減產2.5%,增收早熟豌豆2 088 kg/hm2;處理2比CK2馬鈴薯減產204 kg/hm2,減產0.8%,增收早熟豌豆1 208 kg/hm2;處理1比處理2馬鈴薯增產2 260 kg/hm2,增產8.8%,早熟豌豆增產880 kg/hm2,增產72.8%;CK1比CK2馬鈴薯增產2 764 kg/hm2,增產10.6%(表3)。
馬鈴薯、豌豆單價按市場價,即大薯1.16元/kg,小薯0.84元/kg,豌豆4.0元/kg計算,扣除種子、防蟲、人工等費用后,全膜雙壟溝馬鈴薯套種2行早熟豌豆模式馬鈴薯較同種壟型馬鈴薯單作增加純收入7 528.5元/hm2;全膜單壟馬鈴薯套種1行早熟豌豆模式較同種壟型馬鈴薯單作增加純收入4 220.0元/hm2。2種相同的壟間,雙壟溝播套種2行豌豆模式較單壟套種1行豌豆增加純收入3 308.5元/hm2(表3)。
3 結論
在黑膜全覆蓋壟溝馬鈴薯栽培中,通過套種早熟豌豆,馬鈴薯減產幅度較小,增加了豌豆收入。試驗結果表明,以雙壟溝馬鈴薯套種2行早熟豌豆模式馬鈴薯產量高,早熟豌豆產量也最高,可作為目前推廣的主要模式。
全黑膜雙壟溝馬鈴薯比全黑膜單壟馬鈴薯產量高,是馬鈴薯種植的主要模式。全膜馬鈴薯套種早熟豌豆在理論上是不減產的,使土壤水分分期利用,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4-6],由于8月上旬出現伏旱天氣,在前期生長早熟豌豆過程中土壤水分消耗較大,后期補充較少,對馬鈴薯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豌豆與馬鈴薯爭水爭肥爭生長空間的矛盾,可以采取調節(jié)播期、豌豆收后加強馬鈴薯水分管理,人工調換豌豆生長方向等措施進行緩解。
4 參考文獻
[1] 崔興洪,韓玉芝,蔣先倩,等.會澤縣玉米與馬鈴薯套種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3):60.
[2] 樊東隆.地膜馬鈴薯套種大蔥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4(5):76-78.
[3] 馬瓊.平涼涇河川區(qū)馬鈴薯套種玉米栽培技術規(guī)范[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4(15):23.
[4] 毛德雄.關于馬鈴薯套種技術的探討[J].農業(yè)與技術,20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