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關節結核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針灸療法;刺絡放血;拔罐;骨性膝關節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76-01
骨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炎,是一種進行性關節軟骨破壞及關節邊緣的骨贅形成,是引起膝關節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中老年人多發[1]。近2年來,我科采用針灸配合刺絡放血法治療骨性膝關節炎,同時積極采取護理手段干預,糾正病人不良生活習慣,輔以功能鍛煉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骨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42例,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47歲,平均年齡為56.3歲,單膝患病的有53例,雙膝患病的有27例,患病六個月以上的有23例,六個月至一年的有18例,一年至三年的有30例,三年以上的有9例。80名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情差異不大,具有可比性。
1.2評定標準
臨床中診斷為骨性膝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有中等程度疼痛;晨僵在30分鐘之內、膝關節在活動的時候有摩擦的響聲、膝關節的周圍腫脹、X射線檢查顯示膝關節的骨端邊沿有骨贅的形成以關節的無觸及發熱等,有以上指標的三項以上就可以證明是骨性膝關節炎[1]。
1.3治療方法
第一,針灸治療法。讓病人仰臥或者坐位取舒適的,運用毫針刺三陰交、血海、委中、梁丘等方法進行針灸治療,手法要平補平瀉,之后用電針治療儀的疏密波,以每分鐘120次的頻率進行,強度要根據病人的耐受度作為標準,留針30分鐘,用三陰交與血海一組,內膝眼與阿是穴一組,外膝眼與梁丘一組,針上加灸,進行每天一次,五次為一療程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休息兩天;第二,刺絡放血。把三棱針經過常規的消毒之后,在患者的委中、陰谷、血海、膝關、阿是穴等穴位進行點刺,或者在穴位的附近靜脈上找出青紫怒張血絡出進行點刺表淺靜脈,使得血液順勢流出,在點刺的時候不能過深,一旦暗紫色的淤血流完后就拔火罐,拔罐的時間通常為6~6分鐘,起罐后針孔還有滲血,就可以再拔一次罐,這樣可以止住滲血,起罐后要用生理鹽水沾濕棉球擦拭針孔周圍的血跡,每周進行一次刺血治療,每次刺3穴至5穴,兩次間隔的時間為5~7天,3次為一個療程[2]。
1.4 療效評價
關節疼痛: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膝關節在平地活動行走于夜晚靜止的疼痛分值進行分別評價,0級計0分,1級計1分,4級計2分,8~10級計3分;晨僵:晨僵的持續時間由病人自行記錄,0分為無晨僵,1分為晨僵
3 討論
3.1治療
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骨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療效,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在治療后都能夠有明顯的改善,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操作物要嚴格進行消毒殺菌,要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在拔罐前要檢查罐口是否無裂縫并且光滑,防止損傷患者的皮膚;在取穴定位的時候要準確,電針儀電壓與電流的控制要適當,并時刻觀察患者的酸脹感,有沒有彎針、折針、暈針、漏針現象發生[3]。
3.2護理
在進行治療前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與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有沒有暈血暈針、凝血機制障礙、糖尿病、精神緊張等現象,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詳細講述病因、治療方法與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從而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及恐懼心理,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在治療期間與治療后要指導患者正確的休息和活動,減少膝關節的負重時間,避免長時間行走、下蹲、站立、上下臺階以及劇烈運動,可以進行適當的鍛煉,如短時間的散步等;治療前后還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風、寒、濕、潮和意外扭傷,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同時還要督促患者進行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一些魚類、豆類少脂肪的食品,選用一些活血化瘀、補腎健脾的保健品等進行食療,以更好的治療骨性膝關節炎。
由此可知,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治療骨性膝關節炎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智群,潘潔玲.針灸刺絡放血法結合健康教育治療52例骨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 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02(08):125-556
【關鍵詞】 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療效
踝關節骨折目前是創傷性骨科中最為常見的的骨折之一。踝關節是負重關節,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因此要求治療時要有準確的解剖復位很固定,來保證關節的早期活動,同時以促進關節軟組織的逐漸修復。一旦踝關節復位不佳,使其與下脛腓之間的聯合不穩定,最終導致患者出現退行性關節炎和遲發性踝關節不穩定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影響患者的正常行走。我院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120例患者100例進行了手術治療,20進行非手術治療手段,并對所有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現將療效和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120例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45歲,中位年齡47歲。100例手術患者按照Danis-Weber分類原則分為三型[1],A型骨折患者35例,B型骨折患者32例,C型骨折患者33例;120例患者按照Lauge-Hansen分類分為五類[2,3],39例患者為旋后外旋型(SE),33例患者為旋前外旋型(PE),22例患者為旋前外展型(PA),14例旋后內收型(SA),12例為垂直壓縮型(VC)。55例患者為雙踝骨折,34例患者為三踝骨折,31例患者為Pilon骨折。患者腳踝受傷到開始手術的時間為6 h到15 d,平均時間為5.6 d。
1.2 手術方法 100例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20例患者采用閉合復位外用石膏固定的療法。外固定發治療其中8例為單純外踝骨折,SA-1度骨折;7例患者為下脛腓韌帶損傷,骨折程度為SE-1度;3例患者骨折程度為PA-1度;2例患者骨折程度為PE-1度。以上患者切開復位直接用石膏進行外固定,患者固定6~8周后進行XA光片復查,恢復良好著去掉石膏固定,然后進行踝關節運動功能鍛煉。
如果患者為雙踝骨折或者三踝骨折,則應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手術時分別行內、外雙切口,實施外切率患者外踝與下脛腓聯合的部位,手術時盡量不要損傷腓淺神經。實施內切口時,應主要不要損傷患者的,并小心切開關節囊。我院經常固定內踝前首先進行外踝整復以及內固定。內固定材料選擇依照患者骨折情況以及嚴重程度而決定。內、外踝關節復位并固定后,Weber-C型患者如果同時有下脛腓分離癥狀時,且于下脛腓間有3 mm以上的間隙時,應該在位于踝關節上方大約3~4 cm處用一長螺釘平行脛距關節面略向前,貫穿腓骨脛骨固定,恢復踝穴原有的寬度。三踝關節出現骨折時,如果部分踝關節骨折沒有明顯發生移動,可不做任何處理。但是如果骨折塊大于脛距關節面的四分之一時,則必須要進行復位股東操作。
2 結果
120例患者中,其中進行開放復位固定手術的患者100例均進行了隨訪調查,隨訪時間為4~40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2個月。療效的評定的標準按照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觀性以及X光片的結果進行。評定的指標主要包括患者疼痛狀況,踝關節復位后的穩定性,患者的行走能力以及跑步能力,術后踝關節活動能力、X線測量距骨移動程度、距骨傾斜程度以及踝穴關節間隙的變化。評定打分標準為:95~100為優秀;90~95為良好;85~90為可以;80~85為差。結果如表1所示,手術組100例中,優30例,良54例,可10例,差6例,優良率為84%;非手術組20例中,優4例,良8例,可5例,差3例,總優良率為60%。與非手術組比較,手術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提高(P
表1 手術組和非手術組療效比較
3 討論
關節面移動位置小于2 mm的旋后內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1度骨折在適當時間實施外固定手術,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腓骨固定在踝關節復位手術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他能阻止距骨外側半脫位,使下脛腓關節結構保持一致[4]。一旦出現腓骨骨折的遠端固定不牢固,則會導致外踝向上移動,進一步引起踝關節的運動軸的變化,最后會使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患者內踝出現骨折時,經常出現骨折間隙增大,同時有軟組織內嵌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容易進行復位。在進行手術時,可用鋼絲等進行固定。在行切開復位時,要仔細觀察患者踝穴內上角骨質是否存在塌陷,如果出現則應進行修復。在進行后踝骨折處理時,當有25%的后踝發生骨折則應實施固定治療。研究發現后踝實施復位對降低關節炎的發生有重要作用。手術時先實施外切口,清除瘀血。關節復位后再用螺釘進行固定。
參 考 文 獻
[1] Muller ME, Allgower M, Schneider R, et al. 骨科內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15-417.
[2] 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914-915.
1 資料與方法
45例中男27例,女18例,男與女之比為1.5:1。發病年齡≤15歲11例,16~60歲33例,≥60歲1例,患肩為右側27例,左側18例,右與左之比為1.5:1。入院延誤診治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15年,平均3年2個月,隨訪時間最短4個月,最長9年3個月,平均3年5個月,化療加融合術23例,占50%,化療加病灶清除術11例,占25%,單純化療11例,占25%,隨訪結果見表1、2、3、4。
表1
出院后癥狀與功能(例)
治療組
疼痛功能
不痛痛正常不影響生活及勞動不良
備注
化療加融合術185221例未撤支架
化療加病清術101551例未撤支架
單純聯合化療7483
表2
功能練習與肌肉萎縮(除未撤支架2例)(例)
治療功能練習患肢肌萎縮
練未練未見明顯萎縮稍見萎縮
化療加融合術148139
化療加病清術8264
單純聯合化療7483
表3
患肢提取重量(kg)
治療最大最小平均
化療加融合術50522
化療加病清術25311
單純聯合化療50320
表4
出院后到練功時間(d)
治療最短最長平均
化療加融合術60360147
化療加病清術3018087
單純聯合化療1518064
3 討論
3.1 三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及遠期療效 肩關節解剖和功能上的特點是:關節周圍的肌肉豐富,血運良好,關節的活動范圍廣,關節盂與肱骨頭的接觸面積小,因此肩關節結核病變滲出少,膿腫不明顯。由于制動肌肉萎縮,導致不同程度的方
作者單位:130500吉林省結核病醫院
肩和病理脫位,造成關節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影響生活和工作。為此我們按患者的年齡和工作性質以及病變的破壞程度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1)對晚期全關節結核青壯年勞動者采取了在化療基礎上的肩關節融合術;(2)對骨端病灶明顯,關節功能尚有部分存留者,采取了化療加病灶清除術;(3)對病變較輕者,采取聯合用藥,暫時功能位制動治療。
三種治療方法,均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其中融合術的23例,除1例時間短,未撤支架外,其余22例均能達到不影響日常生活,參加一般的體力勞動。病灶清除術的11例,除1例未撤支架外,以及單純化療的11例,分別有5例、8例關節功能達到正常范圍,其余者都能達到不影響生活和勞動。
3.2 功能練習與療效的關系 出院后對病灶清除和保守治療的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融合術患者在骨性融合后,均開始功能練習。每次時間逐漸延長,次數逐漸增加,活動幅度逐漸加大的原則。能克服困難有堅強毅力的患者,就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組治療的45例能堅持功能鍛煉的26例,占61.9%;患肢未見有肌肉萎縮的23例,占59%;而不能堅持練習的16例,占38.1%,患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萎縮,從攜重方面來看,如表3融合術組最大50 kg,最小為5 kg,平均為22 kg,病清術組最大為25 kg,最小為11 kg,但除外5例10歲以下病例,平均為18 kg,保守治療組最大為50 kg,最小為3 kg,平均為20 kg。三組均能攜重20 kg左右,達到一般勞動的要求。出院后到練功時間,保守治療組最短是15 d,最長是180 d,平均64 d。病清術組最短30 d,最長180 d,平均87 d。融合術組最短60 d,最長360 d,平均147 d。
3.3 化療情況 化療原則為:早期、規律、聯合、足量、全程用藥。術前化療我們以INH、SM、RFT、EM或PZA等四種藥物給予強化治療。術前化療時間的長短以適應手術治療為準。根據天津骨科醫院報導,術前化療一個月復發率5%[1]。我們認為達到下列情況方可手術治療:(1)結核中毒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2)營養狀態明顯改善;(3)膿腫縮小,瘺道分泌物減少;(4)肺部及其他部位疾病好轉。本組多數病例經過2~3化治療后,基本達到以上標準,只有少數合并嚴重肺結核病和營養不良者,化療時間延長。術后化療,為提高藥效、防止出現耐藥性,降低復發率,用藥方法應不間斷、規律,足夠時間的聯合用藥,文獻報道骨關節結核化療全程為1-1.5年[2]。本組病例中我們制定了三個階段的化療方案,強化階段以INH、SM、RFP、EM等3~4種藥為主,鞏固階段以INH、RFP、PZA為主,維持階段以INH為主,每個階段用藥時間為4~6個月,全程1~1.5年,并加用保肝藥物治療,定期復查肝功、腎功及血液分析,一般每個月復查一次。在化療中如果出現結核藥中毒反應,應及時停藥或改用另一種藥。上述方案收到滿意療效,但也存在療程長,用藥量多,難以堅持等缺點。近年來肺結核患者廣泛應用短程化療,間歇化療,值得借鑒和試用。經以上綜合運用抗結核方案,保證用藥時間,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3.4 治療后短期內疼痛的原因 本組10例殘留有輕度疼痛癥狀,均為隨訪近3年病例,其中融合術5例,病清術1例,保守治療4例。據材料分析,有如下原因:(1)功能練習的時間短,關節內尚未磨造光滑,長期攣縮尚不能適應大幅度的功能;(2)融合術產生疼痛是由于肩胸關節代償盂肱關節功能,在短時間內肩胛諸肌尚未適應而勞損所致;(3)保守治療殘留疼痛為關節內炎性滲出物被吸收后,造成不同程度的纖維粘連所致。
3.5 應重視肩關節結核的早期診治,肩關節結核早期癥狀輕,體征不明顯,因此延誤診治的時間較長。本組最長15年,最短1個月,平均3年2個月,所以肩關節結核中晚期全關節結核比重大。為了適于勞動,而不得不采用肩關節融合術,使關節喪失了部分功能,失去了保守和病清治療的機會。本組保守和病清治療的22例中,竟有13例關節完全恢復正常范圍的功能。因此肩關節結核早期診治甚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脊柱結核是常見的肺外結核,多發于青壯年,發病年齡以20―30歲為高峰,多繼發于肺結核,但原發病例在增多。也就是說我國很多中青年人,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勞動力,一開始首發結核病,就從脊柱結核開始,并因此發生癱瘓,喪失寶貴的勞動能力。
脊柱結核患者往往被誤診為腰肌勞損或椎間盤突出癥,耽誤了寶貴的早期診治時間,甚至造成癱瘓,終生殘疾!
脊柱結核是可防可治性疾病,關鍵是正確的診斷和專業的治療。通過有效治療,我國幾十萬中青年脊柱結核患者就可以重新站起來,恢復勞動能力。
治療脊柱結核,手術只是一種手段
脊柱結核是人們重視不夠的一種病。
孟先生是江蘇一家造船廠的工人,今年還不到40歲,卻有多年的腰痛。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每當腰痛時,他也不敢耽誤手中的工作,也沒去醫院看。直到有一天終于疼痛難忍不能下床了,才開始了艱難的求醫之路。他先到了縣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的結論是“這個病我們沒見過,去大醫院吧”。后來又經一個遠方親戚介紹來到了山東省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骨科,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診斷,專家診斷他患的是脊柱結核,建議經過三周抗結核治療后進行手術。三周過后,該做手術了,在上手術臺前,專家又說: “你這個病太嚴重了,超出想象,我們治不了,去專科醫院山東省胸科醫院試試吧”。
最后孟先生終于在臥床半年之后找到了王傳慶主任。王主任在手術時看到,盂先生的胸椎5、6、7、8節四節全部爛成了豆腐渣樣,這正是造成他不能行走的主因。王主任先對那些徹底壞死的脊椎進行了清理,然后在病人的髂骨取了一塊骨頭填充到患處,并在爛掉的脊柱內填充了一個鈦網,把病人的肋骨取下一節剪成碎末填充到鈦網中,做成“預支架”架到爛掉的胸椎中固定。這叫做“支撐植骨融合術”,可以幫助脊柱支撐,術后臥床4周患者就可以出院了,出院后再在家里臥床休息兩到三個月,就可以站起來做輕微的活動,一年后就可以完全恢復體力勞動了,孟先生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上班了。
像這樣的病人,王主任接診過不少。患者多從事體力勞動,常年累月的高負荷體力勞動,讓他們免疫力低下,成為我國脊柱結核最主要的好發人群。
對于脊柱結核,人們的認識也是一步一步加深的,并不是每一個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而是要對癥。抗結核藥物化療是脊柱結核治療的基礎,手術治療只是重要的輔助手段,能不做就盡量不做,能小做就盡量不要大做。
控制脊椎骨就是控制內臟
“百病皆由脊柱生”,脊柱作為人體的中軸,是身體的支柱,是支撐生命的大梁,具有傳遞信息、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脊柱出現問題,可能導致體內神經傳導信號中斷,身體各相關臟器和神經也會因此出現功能異常,造成疼痛、麻木、大腦神經受到影響,更甚者導致癱瘓;脊柱保健好了,等于為身體安了一道防火墻。
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將結核病疫情比喻為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我們所能夠發現的部分,僅僅為“冰山”的頂部,大部分在水的下面,隨著頂部的融化,下部將不斷浮出水面。目前,結核病仍然是我國傳染病中的第一殺手,我國現有600萬結核病人,80%在農村,結核病繼發性病變――脊柱結核致死致殘率更高。
很多人以為,結核病是肺部的問題,脊柱怎么可能“生出”結核來?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誤區。結核病不僅包括“肺結核”,還包括“肺外結核”。除了肺部,脊柱也是結核桿菌喜歡“光顧”的地方。
2000年全國第四次流調估計,全國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約500萬,脊柱及骨關節結核患者約有15~20萬。結核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肺結核下降快于肺外結核,因而使肺外結核尤其是脊柱結核的比重增加。
80%的慢性疾病與衰老都源于脊椎的變形與彎曲。脊柱結核約占骨關節結核的50%。占全身骨結核的首位,其中以椎體結核占大多數。在整個脊柱中腰椎活動度最大,腰椎結核發生率也最高,胸椎次之,頸椎更少,骶尾椎結核則更為少見。
由于初起病變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將脊椎結核分為四型:1.中心型,病變起于椎體中心松質骨,椎體破壞后塌陷呈楔形,此型應與椎體腫瘤特別是轉移癌鑒別。2.骨骺型,最常見,往往相鄰椎體骺部同時受累,約占脊椎結核75%病例。3.骨膜下型,常見于胸椎椎體前緣,膿腫在前縱韌帶和骨膜下,縱向廣泛剝離,多椎體前緣被破壞;這類型應與胸主動脈瘤侵蝕椎體相鑒別。4.附件型,系指病變原發于棘突、橫突、椎板或上下關節突的致密骨處。應與椎體附件腫瘤特別是脊椎轉移瘤鑒別。
我國脊柱結核的特點:脊柱結核在發達國家以中老年為主,而在發展中國家,多以兒童、少年和青年為主,嚴重影響國家社會勞動力;在肺外結核中,脊柱結核的患病率僅次于淋巴結結核,但診療難度卻高于淋巴結結核;在脊柱及骨關節結核中,脊柱結核所占比例超過60%,其中復雜性脊柱結核約占半數;脊柱結核的治療方法多,指證不統一,方法不統一,評價不統一,療效不統一;各結核病防治機構絕大多數未設置專業學科,使多數病人分散在不同的醫療單位,管理困難。因此,目前脊柱結核的嚴峻形勢必須得到重視起來。
不典型的脊柱結核很難診斷
脊柱結核有一個特點,起病緩慢,早期表豌不典型,許多病人出現了脊柱后凸畸形、寒性膿腫,甚至截癱等晚期脊柱結核表現才來就診,且易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退行性脊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腫瘤等疾病。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對于脊柱結核而言至關重要,在整個骨關節結核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針對脊柱結核的典型癥狀,如同前面的孟先生一樣,是不難診斷的,而對于“不典型的脊柱結核很難診斷。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感染性疾病診斷有兩個金標準,一是病理性檢查,二是細菌學檢查,但是這兩個金標準用到不典型的脊柱結核的診斷上非常難做到,臨床上難以找到進行病理學和細菌學檢查的標本。難確診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誤診為腰肌勞損、腫瘤等,延誤治療。但是沒有一個根本方法,并不能坐視不管,王傳慶主任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自己摸索出來了一套診斷方法:一是病人病史,包括現病史和既往史;二是癥狀,包括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三是患者的體征,包括運動受限、拾物試驗、壓痛及叩擊痛、局部腫脹或畸形、寒性膿腫等;四是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檢查、CT檢查、MR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及抗結核治療在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中的作用。 方法:回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胸腰段脊柱結核病例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齡21~64歲,平均30.6歲,有一例為復治結核,所有患者均除外開放性肺結核。先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鏈霉素正規抗結核治療3周以上,并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控制血糖等。采用前路經胸膜外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鋼板內固定術,術后臥床休息2~3個月,并根據術前或術中所取標本藥敏試驗確定化療方案,自術后繼續抗結核治療9~18個月。 結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過圍手術期,術前抗結核治療3周以上所有患者結核癥狀明顯改善,C反應蛋白及血沉降至正常或明顯下降,。術后隨訪9個月以上,52例患者51例結核治愈,其中有1例切口延遲愈合經換藥處理后愈合出院,有1例因術后2月自行停服化療藥物復發。 結論全身抗結核治療為主,手術為輔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方法可靠,但是應強調抗結核治療須貫穿治療的全過程。
【關鍵詞】脊柱結核;胸腰段;手術;抗結核;全身
近年來結核病在我國又有增加趨勢,我院所在地區經濟水平較低,結核的發病率相對較高。骨關節結核為最常見的肺外結核,脊柱結核占骨關節結核的1/3~1/2,脊柱胸腰段是結核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我科自2004年2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以全身抗結核治療為主、手術為輔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病例52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男38例,女14例,年齡21~64歲,平均30.6歲,有1例為復治結核,6例有明顯后凸畸形。結核病灶位于胸11椎4例,胸12椎11例,腰1椎20例,腰2椎17例,累及兩個椎體18例,其中有1例為跳躍性。病程5個月~3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均除外開放性肺結核,入院行X光片、CT或MRI檢查,診斷為脊柱結核,并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X光片及CT主要表現為椎體及椎間隙破壞伴冷膿腫形成,血沉35~125mm/h,平均62mm/h。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術前排除開放性肺結核,并使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鏈霉素正規抗結核治療3周以上,入院行肝腎功、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X光片、CT或MRI等檢查,脊柱結核患者多數病程較長,存在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內科疾患,術前應請相關科室會診協助處理,改善患者一般情況,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及抗病力。在全身情況好、肝腎功及血糖正常、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糾正、血沉小于60mm/h或明顯下降時手術治療。
1.2.2 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下前方入路手術,病員右側臥位,切除左側第11肋,經胸膜外腹膜外顯露病椎及相鄰椎體,分離胸膜時需小心仔細,如胸膜破裂,術中立即修補,術后行胸腔閉式引流。分離結扎病椎及相鄰椎體血管,盡量徹底清除膿腫、干酪樣壞死物及死骨、壞死椎間盤組織,徹底解除脊髓壓迫,并留取標本作病檢及藥敏試驗,用刮匙刮至骨質明顯滲血后用生理鹽水和氧氟沙星液反復沖洗。糾正后凸畸形,用肋骨或自體髂骨鈦網植骨,鋼板跨過病變椎體在相鄰正常椎體上固定,如術前血沉控制不理想或術中對側病灶清除不徹底,則用肋骨或髂骨條單純植骨,不用鈦網及鋼板。局部置1~2g鏈霉素,逐層關閉切口。
1.2.3 術后處理:行營養支持及原抗結核治療方案治療,安置胸腔閉式引流者在肺復張、引流量每日少于50毫升時拔除胸引管。每周復查血常規、血沉、肝功、腎功等一次,并作對癥處理,出院前再復查一次并行X光片檢查,出院后每1~2個月復查一次X光片及生化檢查。絕對臥床休息2~3個月后開始逐步下床活動。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鏈霉素聯合應用,強化治療3個月后停用鏈霉素,繼續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6~15個月(即3SHRE/6~15HRE),總療程18個月。具體用藥方法是異煙肼300mg、利福平450mg、乙胺丁醇750mg,每日晨起空腹頓服,鏈霉素750mg肌注,每日一次。服藥期間根據復查的生化結果必要時給予保肝對癥治療。
2 結果
5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26個月,平均15個月,所有患者均安全度過圍手術期,無嚴重并發癥。1例患者切口延遲愈合經換藥處理后愈合出院,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1例患者在術后2月自行停服抗結核藥,8個月復查時復發,其余患者在隨訪結束時無潮熱、盜汗等癥狀,恢復正常活動及生活,X光片及CT顯示植骨融合良好,未見內固定松動及矯形丟失,血沉及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
3 討論
3.1 抗結核治療:脊柱結核是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現,故強調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目前手術結合藥物治療已經成為脊柱結核的主要治療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而且應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化療原則,[1]并督促患者堅持這一原則,否則易導致結核復發和耐藥菌的產生。在服藥期間應定期復查肝腎功,及時處理藥物產生的副作用。
3.2 手術治療
3.2.1 手術的目的在于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壓迫、矯正畸形、重建脊柱穩定性。手術打破了結核病灶局部的組織屏障,使抗結核藥物通過血供進入病灶發揮作用,而且術中可以取標本作藥敏試驗,能針對性選擇抗結核藥物。但是應該嚴格控制手術指征,不能隨意擴大手術適應癥,我們主要按照以下原則[2]選擇手術病例:(1)脊柱的穩定性受到破壞;(2)嚴重的后凸及進行性加重;(3)脊髓神經受壓導致截癱;(4)巨大的椎旁膿腫;(5)抗結核藥物治療有效;(6)有明顯的骨破壞;(7) 2個椎體以上受累。手術時機的選擇在于術前經營養支持及抗結核三聯或四聯藥物治療2~3周后,結核中毒癥狀減輕,體溫正常,血沉<60mm/h,Hb>10g/L即可進行手術。雖然有些患者經2~4周的強化抗結核藥物治療,血沉仍高于60mm/h,但只要患者低熱、消瘦等嚴重癥狀有所好轉,血沉有明顯下降,亦可考慮手術
3.2.2 術中是否使用內固定,筆者認同金大地[1]的觀點:①病灶局部椎體的破壞或塌陷,須植骨修復缺損恢復椎體高度者;②脊柱穩定性有明顯破壞者;③脊柱結核局部有后凸畸形伴身經功能損害者。而且應根據術前血沉控制情況及術中病灶清除是否徹底而決定,不能為追求經濟效益盲目使用內固定。
3.2.3 手術方式如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病灶清除不易徹底,而且較前路跨越更多脊柱節段,造成胸腰段脊柱更多運動單元的丟失。而前路手術顯露較好,病灶清除較徹底,容易矯正畸形,固定可靠,雖部分患者有胸腔積液等并發癥,但對患者治療影響較小,馮大雄等[3]也認為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可以提高后凸畸形的校正率,有效地維持矯形效果,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較好,結核復發率低,故可優先考慮。但在前路減壓植骨術后,為了防止晚期椎體骨質塌陷和植骨塊應力骨折,對椎體破壞超過兩個以上未采用前路固定者,適合行脊柱后路融合術,可根據需要考慮是否應用內固定器械。
綜上,胸腰段脊柱結核作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應重視貫穿全治療過程的全身抗結核治療,在有效的抗結核治療前提下適時施行外科治療[4],在適宜條件下輔以手術治療能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動,減少了長期臥床的并發癥,矯正畸形,提高患者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金大地.化療和外科干預并重,進一步提高脊柱結核治療水平[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2):65-67
[2] YILMAZ C,SELEK H Y,GURKAN L,et al.Anterior insturmenta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J]. Bone Joint Surg(Am),1999,81(9):1261-1267
[3] 馮大雄,康建平,侯宗亮.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腰骶段脊柱結核[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4):408-410
【關鍵詞】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晚期脊柱結核; 臨床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pinal tuberculosis.Method:From July 2011 to February 2014,68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ith advanced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45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and 23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The treatment efficiency,adverse effects rate 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12 cases used the anterior lesion clearance,bone graft fusion and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26 cases by posterior approach focus clearance, bone graft fusion and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7 cases used with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anterior resection resec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After treatment,the ASIA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ASIA score of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was greater tha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less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urgical treatm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dvanced spinal tuberculosis; Clinical efficacy
脊柱結核是臨床常見的骨關節結核疾病,發病部位主要以腰椎、胸椎為主,脊柱結核發病緩慢,病程長,病情易反復[1],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冷膿腫和駝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治療脊柱結核多采用手術治療和保守藥物治療,本文分析比較了這兩種治療方法用于晚期脊柱結核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4年2月于本院診治的68例晚期脊柱結核患者,根據患者自主選擇治療方法分為手術治療組和保守治療組,患者選擇保守治療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手術治療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6~43歲,平均(22.15±9.77)歲;病程7~39個月,平均(15.20±5.24)個月;病發部位:胸腰12例,腰段28例,腰骶段5例。保守治療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3~40歲,平均(22.75±8.12)歲;病程6~36個月,平均(14.94±4.02)個月;病發部位:胸腰4例,腰段15例,腰骶段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3];(2)患者入院前未接受正規抗結核治療;(3)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必須有絕對手術指征,參考相關學者總結標準[4];(4)患者無手術禁忌且神智清晰。
1.3 輔助檢查 采用X線片聯合CT檢查,患者正側位拍片,如發現脊柱發生曲度變化,頸椎和腰椎前凸消失,胸椎后凸畸形[5];椎體骨質密度呈不規則現象,椎體畸形且骨小梁模糊,可見空洞和死骨;椎間隙狹窄;椎弓陰影模糊或消失,有上訴表現者均可確診為晚期脊柱結核。
1.4 方法
1.4.1 保守治療 (1)營養支持治療:患者每天食用含大量維生素和高蛋白的食物[6]。(2)藥物治療:患者晨起空腹服用300 mg異煙肼、600 mg利福平、750 mg吡嗪酰胺、750 mg乙胺丁醇,1次/d。治療持續20個月,記錄患者治療結束時的各項指標[7]。
1.4.2 手術治療 (1)術前準備:①患者術前接受為期4周的SHRZ四連化療,肌注750 mg鏈霉素[8],1次/d。晨起空腹服用300 mg異煙肼、450 mg利福平、750 mg吡嗪酰胺,1次/d。②采用高度營養支持治療改善患者身體狀況,使患者結核中毒癥狀消失,血紅蛋白水平≥100 g/L,血漿蛋白水平恢復正常,血沉
1.5 觀察指標 ASIA評分參考《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神經功能分級》[11],共A、B、C、D、E五個等級,A級患者脊柱完全性損傷,依次分級至E級患者脊柱正常。本次試驗中為方便計算,分別將A、B、C、D、E級記為1、2、3、4、5分,取每組患者的平均值計算,分別于治療前后各測評1次。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管波青等[12]臨床治愈標準,(1)痊愈:患者身體狀況良好,檢查血沉水平≤20 mm/h,MRI檢查病變處椎體信號恢復正常,患者3~6個月內無復發跡象;(2)有效:患者身體狀況良好,檢查血沉水平≤20 mm/h,X線片顯示病變椎體基本愈合,病變區無異常陰影;(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為治療無效。注意觀察兩種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總有效=痊愈+有效。
1.7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組中12例采用經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前路內固定術,26例采用經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后路內固定術,7例采用后路內固定并前路病灶切除、植骨融合術。保守治療組23例采用保守治療。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手術治療組5例發生胸腹膜損傷并發癥,4例發生血管損傷,4例出現神經功能障礙,3例發生術后感染,2例發生其他不良反應,手術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保守治療組2例發生胸腹膜損傷并發癥,3例發生血管損傷,3例出現神經功能障礙,4例發生術后感染,2例發生其他不良反應,保守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87%。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8.821,P=0.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SIA評分比較 治療前,手術治療組ASIA評分為(18.06±4.64)分,保守治療組為(19.40±2.31)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14,P=0.10)。治療后,手術治療組ASIA評分為(43.29±22.96)分,保守治療組為(20.43±8.99)分,兩組患者ASI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手術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脊柱結核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病的首位,主要由結核分枝桿菌全身感染引起,多發于青少年人群[13]。早期的脊柱結核無明顯臨床癥狀,到晚期患者都會表現出疼痛劇烈、上肢麻木、呼吸與吞咽受到阻礙、不能彎腰等癥狀[14],此時治療已十分困難。目前我國臨床治療晚期脊柱結核主要以保守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治療花費較多,本文中23例患者大都由于經濟壓力選擇了保守藥物治療。
保守治療組患者主要采用了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藥物[15]。異煙肼對引起脊柱結核的結核分枝桿菌有高度識別作用,它通過抑制結核菌菌壁分枝菌酸成份的合成,與結核菌菌體輔酶結合,干擾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合成,使結核分枝桿菌失活達到殺菌效果。且異煙肼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能延緩其耐藥性的產生,與其他抗結核藥無交叉耐藥性,是臨床治療脊柱結核的首選藥物[16]。利福平是一種半合成抗生素,通過與結核菌的菌體核糖核酸聚合酶結合,干擾脫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達到滅菌目的[17]。而且利福平對產生耐藥性的菌株也有滅菌作用。吡嗪酰胺對人型結合桿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吡嗪酰胺進入結核桿菌菌體后,脫去酰胺基轉化為吡嗪酸發揮抗菌作用。并且吡嗪酰胺與煙酰胺有相似化學結構,能取代煙酰胺與脫氫酶作用,影響細菌的正常代謝,達到滅菌作用[18]。乙胺丁醇主要作用于生長繁殖期細菌,通過抑制細菌代謝和RNA的合成,干擾結核桿菌蛋白代謝[19]。這四種藥物聯合使用,對晚期脊柱結核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手術治療主要包括SHRZ四連化療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內固定術[20]。SHRZ四連化療有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21]。鏈霉素作為一種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可以通過與結核桿菌核糖體30S亞單位結合,干擾結核桿菌蛋白質合成,導致無功能蛋白質的合成和大量氨基糖苷類進入菌體,進而使細菌細胞膜斷裂,細胞死亡。它與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聯合組成了脊柱結核化療藥物。病灶清除術將患者病變部位膿腫吸除,刮除肉芽組織和變性壞死組織,切除病變骨并對患者進行椎管減壓。植骨融合使用切除的骨體或同種異體骨作植骨材料,置于患者截骨椎體面所做骨槽進行融合。內固定術使用骨釘骨釘植骨和相應部位。手術治療法相對于保守治療法,能更徹底的消除患者病患部位的結核分枝桿菌和壞死組織,達到深度治療效果,其療效更為顯著。在本研究中,使用手術治療的患者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于保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ASIA評分、治療有效率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晚期脊柱結核相比于保守治療安全性高,療效更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鵬,蔣暉,瞿東濱,等.胸椎和腰椎脊柱結核手術入路術式選擇研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3):253-256.
[2]施建黨,王自立,耿廣起,等.手術并超短程化療治療脊柱結核的5年以上療效觀察[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6):481-487.
[3]馮越,吳偉峰.老年性脊柱結核的低場磁共振表現[J].實用老年醫學,2007,21(3):216.
[4]張澤華,李力韜,羅飛,等.輕型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及非手術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2):177-182.
[5]王小明,王亮,衛建民,等.強化期運用左氧氟沙星方案對脊柱結核患者血沉水平和高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8):136-138.
[6]張宏其,尹新華,黎峰,等.脊柱結核手術治療并發癥及相關危險因素的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20-27.
[7]徐鵬,董茹婷,袁琛,等.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與治療[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6):5431-5432.
[8]趙林偉,楊國慶,董國禮,等.MRI在診斷早期和非典型脊柱結核中的價值探討[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4):107-110.
[9]秦萬,歐維正,駱科文,等.996例結核患者對利福平與異煙肼的耐藥情況分析[J].貴州醫藥,2014,39(1):66-68.
[10]陸曉生,黃湄景,趙勁民,等.CT引導下經皮微創治療脊柱結核的近期療效[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12):1096-1099.
[11]孫志剛.微創手術治療40例脊柱結核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5):5229.
[12]管波青,吳啟秋,林羽,等.脊椎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13例報告[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3,6(2):161-166.
[13]金衛東,王騫,王自立,等.徹底與非徹底病灶清除術治療脊柱結核的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2):196-203.
[14]楊宗強,施建黨,何胤,等.脊柱結核治療失敗、復發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骨科,2015,6(5):277-280.
[15]張會軍.脊柱結核微創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110-113.
[16]占道祿,林明俠,沈寧江,等.脊柱結核微創治療研究的現狀與進展[J].海南醫學,2014,25(2):230-232.
[17]張曉東,買爾旦?買買提,牙克甫?阿不力孜,等.兒童脊柱結核再次手術原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3):202-207.
[18]薛海濱,張聰,顧蘇熙,等.保守方法治療脊柱結核的適應證和療效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4,36(8):684-690.
[19]郭衛東,馬迅.微創手術治療脊柱結核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2,31(9):3-4.
生活實例1
46歲的張女士自幼患有髖關節脫位,步態蹣跚,行走如鴨擺樣,成年后繼發骨關節炎,導致髖部疼痛、行走困難,雙下肢縮短達7厘米。在我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張女士脫位的關節恢復了原位,髖部疼痛消失了,步態也正常了,而且還“長高了”7厘米。最近來門診復查時,張女士高興地說:“現在很多人看到我,都說我長高了,走路姿勢漂亮了,就像換了一個人!”
生活實例2
近日,門診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今年71歲。她1995年在其他醫院接受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但效果不佳,術后一直疼痛不適,無法正常生活。1998年到我科就診,在我們的精心計劃下接受了翻修手術,術后恢復良好。現在,翻修手術已過去了14年,患者一直能進行正常生活,幫子女照看小孩、做家務、旅游等都沒問題,生活得非常開心。這次復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人工關節工作狀態良好。
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嚴重關節疾患的首選方法,并在很多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全世界每年進行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約180萬~200萬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病例正在不斷增加,據估計,今后將以每年15%~20%的速率增長。
髖關節疾病導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礙對生活和工作影響非常大,必要的情況下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將會很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那么,到底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呢?總地來說,如果想獲得一個無痛、有功能和穩定的髖關節,而且符合以下這些條件,就可以進行這項手術:①發育成熟;②髖關節疾病發展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③髖關節疾病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④沒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法。具體總結一下,如果患以下9類疾病,符合上述條件時,就可以選擇髖關節置換。
1.股骨頭缺血性(無菌性)壞死;
2.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脫位),或由于兒童時期各種原因造成的髖關節發育畸形;
3. 髖關節退行性變(骨關節炎、骨質增生)
4. 創傷骨折,如:髖臼或股骨頭粉碎性骨折,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
5. 髖關節感染性疾病,如:化膿性髖關節炎、髖關節結核等,需要待感染控制、病灶穩定后再進行手術;
6. 髖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
7. 強直性脊椎炎累及髖關節;
8. 髖關節滑膜性疾病,如:滑膜軟骨瘤病、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9. 髖關節腫瘤,如:髖關節骨腫瘤,或周圍的腫瘤侵犯髖關節。
過去認為,年輕患者不應進行關節置換術,但隨著人工關節材料、設計理念、手術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年齡已不再是衡量手術與否的嚴格標準。
特別提醒
人工關節置換術在骨科領域屬于高級別手術,要求手術醫生對關節的生理、解剖、病理以及相關疾病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人工關節的材料學、力學、設計理念和操作器械掌握熟練,同時還要具有高超的手術技巧。對于一名醫生來說,需要10年以上的骨科和關節外科臨床培養和學習,才能夠很好地完成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而目前由于各種原因所限,我國關節外科醫師的培訓尚不完善,因此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定要選擇技術力量強的醫院和醫師。
專家介紹
朱振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主任,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專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關鍵詞】薄氏腹針;常規針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癥狀
【中圖分類號】R246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06-03
Abstract:
Keyword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也被稱為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一種以患者膝關節結構、功能出現退行性病理改變的臨床疾病類型,遷延不愈將會發展成為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游離體、膝關節畸形乃至殘廢等嚴重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等均造成嚴重影響。中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薄氏腹針法是當前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針灸方法,薄氏腹針法是薄智云教授(中國著名中醫針灸學家、腹針發明人、腹針療法創始人)創建的一種新型針灸療法,其通過刺激患者腹部穴位以達到調節患者臟腑失衡癥狀的目的,薄氏腹針法以患者神闕調控系統為核心,能夠有效調節患者先天、后天經絡阻滯癥狀。較適用于慢性疾病、疑難疾病的治療,有關研究曾經將薄氏腹針應用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進程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當前有關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仍然較少[2]。筆者運用薄氏腹針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觀察組男22例,女48例;年齡40~75歲,平均(582±66)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3±18)年;患病膝蓋位于左側30例、右側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49例;年齡40~77歲,平均(585±62)歲;病程1~7年,平均(32±15)年;患病膝蓋位于左側28例、右側42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與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2007年修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分型依據[4];
納入標準:①本次治療前3個月內患者無非甾體抗炎藥服用史,未服用過與本病治療有關的激素類藥物;②患者均為單側患者病;③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事前告知患者病情發展、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征得患者同意后簽訂責任書。
排除標準[5]:①需要長期服用激素治療相關疾病患者;②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肝腎臟器疾病、造血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患者;③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關節間形成骨橋連接而呈骨性強直患者;④膝關節腫瘤、類風濕、結核、化膿及并發病影響到關節結構者,或伴有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患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針灸(貴州安迪公司生產,025mm×40mm一次性無菌針)治療。術者指導患者持仰臥位并暴露膝部,使用75%醫用酒精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后依次針刺其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等穴位。術者注意進針時避開血管、毛孔,進針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得氣留針并TDP紅光燈照射30min后起針,無菌干棉球按壓片刻后確定局部無出血后放開。本組治療3次/周,以4周為1個療程。
觀察組給予薄氏腹針治療,所用針具為020mm×40mm一次性無菌套管針。術者指導患者持仰臥位并暴露腹部,依據薄氏腹針取穴定位標準使用直尺于患者腹部量出穴位位置、于患者膝關節內側疼痛時測出下風濕點、外側痛時測出下風濕下點。而后使用75%酒精對患者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依照中底、下胺、氣海、關元、氣旁、大橫、外陵、下風濕點的順序進針,進針時避開毛孔、血管,進針后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中胺、下腕中刺,氣海、關元深刺,雙大橫中刺,外陵、氣旁中刺,下風濕點線刺。針刺結束后頂住患者活動習慣,按壓其膝關節局部并詢問是否有疼痛,根據患者疼痛位置、程度再以其下風濕點為中心再次進針,留針后使用TDP紅光等照射30min。此次進針依然根據處方順序進針,先針先起。本組患者治療3次/周,4周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個療程。
14療效標準依照《癥候療效判定標準》[6]評估患者療效積分,而后使用尼莫地平法計算患者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基本痊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80%;顯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50%~79%;有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25%~49%;無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
15觀察指標使用疼痛問卷表[7](簡式MPQ問卷),疼痛程度分為無(0分)、輕(1分)、中(2分)、重(4分)四個等級,從疼痛性質、情感項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嚴重性指數(ISOA)[8]評估患者膝關節疼痛及病情發展,通過癥狀及體征進行評分,總分40分,分值越高,膝關節疼痛越明顯,病情越重;同時評定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炎癥癥狀及肢體功能評定指數[9](WOMAC指數),在各項回答處的直線上標出自己疼痛或功能受限程度的相應位置。“0”表示無疼痛或無功能受限,之后隨數值增加程度加重,10表示疼痛劇烈(服用止痛藥物仍無法緩解)或功能極度受限(無法站立);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10](JOA標準),通過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進行評分,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0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
16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前后MPQ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治療前后LMG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LMG評分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WOMAC評分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兩組治療前后JOA指數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JOA指數均有所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膝關節疾病,患者由于年齡、體重、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造成自身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以及結構紊亂,病變將會蔓延至患者軟骨下骨、滑膜、骨膜、骨質以及關節周圍肌肉等組織,對患者膝部正常結構、功能均造成不利影響[1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多為中老年群體,但隨著當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群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反復疼痛癥狀,部分患者還伴有膝關節腫脹、僵硬、肌肉萎縮、持續性疼痛乃至關節畸形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整個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此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擁有較高的患病率以及極高的致殘率,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西醫仍然未明確膝關節骨性關節患者的病因以及發病機理,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以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患者炎癥、延緩患者軟骨退化以及改善其膝部關節功能、減少關節畸形發生率為具體目的,其治療方法包括止痛抗炎藥、軟骨保護劑、外用消炎藥以及手術等。然而長期藥物治療將會造成患者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障礙等多種不良反應,手術治療則創傷較大、恢復時間較長,患者經濟負擔較高,因此傳統中醫治療逐漸廣泛的應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
中醫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認識由來已久。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屬于“痹癥”、“骨痹”等范疇,其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為腎虛髓虧、陽虛寒凝、瘀血阻滯等多種證型,認為患者病發原因與其自身外邪入體、痰瘀互結、肝腎不足等密切相關,為本虛標實之證。而中醫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用、推拿治療以及針灸治療等多種方法。臨床實踐證實[12],薄氏腹針法具有安全、無痛、高效、快捷等多項優點,在緩解瘀血阻滯性膝關節性關節炎患者的炎性癥狀、改善其功能評分上均有良好效果。事實上,腹部是人體臟腑中最集中、靜脈分布最多的部位,薄氏腹針法則將經絡看做是連接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網絡,其能溝通人體表里內外而調理臟腑,引導患者臟腑氣血傳遞到局部以治療疾病。薄氏腹針法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對中底、下胺、氣海、關元、氣旁、大橫、外陵、下風濕點等穴位的應用達到疏通經絡、祛邪止痛的治療目的。術中所取穴位中的氣海、關元具有引氣歸元、補益肝腎之效,而大橫則能夠祛濕健脾、滑利關節,外陵是臟腑氣血通往下肢的必經之路,下風濕內點、外點的聯合應用則能起到促進臟腑氣血產生、推動氣血運行至膝、改善膝部組織血液循環、緩解膝部內外疼痛癥狀的良好效果。
本次研究中針對患者的治療期間疼痛程度、病情發展以及炎癥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評估,采取LMG、WOMAC等多項與膝關節炎疾病治療、預后相關的評估量表對患者治療、預后效果進行評估,最終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薄氏腹針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針灸,其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怡.黃氏奇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對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2]李雪.薄氏腹針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疼痛及功能障礙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4-125.
[5]賴慧榮.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6]吳宏梓,史平平,王建民.火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Meta 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5):10-14.
[7]R Melzack.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J].Pain, 1975, 1(3): 277-299.
[8]MG Lequesne,C Mery,M Samso,et al.Indexes of severity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Validation value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ssessment tes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1987, 65(65):85-89.
[9]Bellamy N,Buchanan WW,Goldsmith CH,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WOMAC:a health status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linically impor-tant patient relevant outcomes to antirheumatic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J].J Rheumatol,1988,15(12):1833-1840.
[10]毛賓堯.現代膝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目的 評價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膝骨關節病的效果。方法 對32例38膝應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嚴重膝骨關節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臨床分析和總結。結果 根據美國HSS評分標準,手術優良率達93.75%,術后在疼痛、關節功能及活動度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改善。結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嚴重膝骨關節病的切實有效方法,但應注意適應證的選擇,及對關節內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矯正和脛骨假體的正確放置以減少脛骨假體的松動,同時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努力減少術后并發癥。
【關鍵詞】 骨關節炎 膝 關節成形術 置換 膝
全膝關節置換術(TKR)為嚴重膝骨關節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我院自2000年4月~2007年12月行TKR 32例38膝,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38膝),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齡36~76歲,平均58.5歲。單側25例,雙側7例;左膝25例,右膝13例;骨性關節炎23例,類風濕性關節炎7例,滑膜軟骨瘤病2例。
1.2 方法 手術由同一組人員完成,采用全身或硬膜外麻醉,手術常規取膝關節正中切口,髕旁內側入路,切開關節囊,清理關節內的滑膜及骨贅后,根據關節不同的破壞情況行截骨及軟組織平衡處理,脛骨近端骨缺損采用自體脛骨移植修復,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體; 使用假體為臺灣聯合公司后穩定型假體(16例),Stryker公司Scorpio后穩定型假體(6例),Depuy公司CR型假體(6例)及北京京航公司PCA保留后交叉韌帶型假體(8例)。術后膝關節被動活動和CPM機功能鍛煉相結合。
2 結果
32例患者均得以隨訪,隨訪時間11~62個月,平均46個月。應用美國HSS評分系統對患者進行臨床評分,滿分為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動范圍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穩定10分。85分以上為優; 70~84分為良; 60~69分為尚可; 60分以下為差。并常規攝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觀察假體情況。本組32例患者中,優22例(68.75%),良8例(25.00%),可2例(6.25%)。術后在疼痛、關節功能及活動度上均有明顯改善。
3 討論
3.1 TKR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適應證:嚴重的膝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日常生活活動嚴重障礙,經過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老年患者[1];各種無菌性膝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少數創傷性關節炎等;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后的骨性關節炎;原發性或繼發性的骨軟骨壞死性疾病。禁忌證:膝關節周圍肌肉癱瘓;膝關節已長期融合于功能位,無疼痛和畸形等癥狀。相對禁忌證包括年紀輕、術后活動很多、肥胖、手術耐受力差者及有較嚴重的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與膝關節結核治愈者。
3.2 影響TKR療效的因素 ①下肢解剖力線:恢復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線是TKR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進行任何一種類型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時,必須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線,以使假體固定界面,應力分布均勻,并恢復膝關節韌帶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術前常規攝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對關節的內、外翻角度進行仔細測量,為術中的截骨提供依據。安裝假體時注意軸線與旋轉中心的一致性以及髕骨運動軌跡,防止關節屈伸時發生脫位。②膝關節內外翻的處理:膝內翻是膝骨關節病晚期的主要表現之一,本組病例中內翻患者為27例,占84.38%,術前內翻角度平均為9.5°(4°~23°),其中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攣縮及半脫位。我們認為對于膝內翻畸形的關節置換,除準確的截骨外,正確的韌帶松解及軟組織平衡是手術的關鍵。有研究表明[3],軟組織失衡性內翻是膝關節內翻角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手術中我們特別注意內側脛骨平臺周圍軟組織的松解,自脛骨結節上緣至脛骨平臺沿內側骨膜下剝離內側副韌帶及軟組織直至脛骨內側嵴,然后徹底清除內側骨贅,只有徹底清除骨贅,才能真正松解內側副韌帶,達到軟組織平衡,并使得脛骨托安置在正確位置,防止假體柄向內側移位,避免因脛骨假體沒有準確安置在負重中心而引起的脛骨假體早期松動。當假體試模安裝完成后還可作最后的平衡調整。外翻畸形應注意外側副韌帶及后關節囊松解,同樣需切除外側骨贅,一般采用后穩定型假體,如果髕骨出現半脫位,則需髕骨外側支持帶松解[4]。③脛骨近端骨缺損被認為是TKR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組內翻病例中我們遇到骨缺損病例11例,占34.38%,均伴有脛骨平臺后內側骨缺損,均為非包容性傾斜型。缺損高度3.3~8.1mm(平均5.7mm),手術中我們采用自體脛骨移植的方法[1],先將缺損區修剪成臺階狀水平型骨缺損,再將截下的脛骨平臺骨塊修整與其匹配后植入,骨水泥固定。11例均獲隨訪,平均22個月(13~36個月),未發現有自體移植骨的吸收、不愈合、骨折和脛骨假體松動。另外,臺灣于載九教授認為內翻選膝關節正中切口髕旁內側入路,外翻則選外側入路,邊切邊松解軟組織及清除骨贅,這樣方便省時,亦能很好解決關節內、外翻的松解及軟組織的平衡問題,2008我院施行了9例,效果很好。
關于髕骨置換至今仍有爭議。不論髕骨置換與否,都產生同樣的髕骨關節并發癥。本組病例均未置換髕骨,術中切斷隱神經髕下分支,同時將髕骨周緣骨贅咬除,并以電刀在髕骨周緣燒灼一圈,術后無一例出現髕骨不適。筆者認為,TKR沒有必要常規置換髕骨,只要求術中妥善處理,亦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3.3 并發癥的防治 行TKR的骨關節病患者多有高危因素,我們認為,術前應做好全面檢查,糾正高危因素。骨性關節炎多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術后容易出現液化,使傷口愈合不佳,嚴重的甚至有導致感染的可能。TKR后感染的發生率一般低于1%,但一旦發生,可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即使經過有效治療,仍遺留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受限,療效不及初次TKR,患者需經歷6~18個月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術中應注意操作,避免軟組織過多剝離、電刀灼傷表皮、切口張力過大縫合等,同時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時間如超過2.5h,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升高。由于TKR多用氣管內插管麻醉,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重要的致死原因[5]。本組病例中3例出現肺部感染,行痰培養及胸片證實,靜脈抗生素輸液治療后痊愈。對于排除傷口感染的發熱、嗜睡、煩躁、意識淡漠的患者,應積極查明病因,及時處理。TKR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在西方國家未行預防性治療的患者中發生率為40%~70%,主要在較大靜脈如靜脈;約50%發生在小腿,臨床表現為疼痛、腫脹、青紫,甚至會有滲出。發生致命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1%~5%。一旦發生DVT,應警惕心、肺、腦栓塞。50%的肺栓塞發生在術后8~14天。雖在本組病例中尚無肺栓塞病例,但隨著置換病例數的增加,此并發癥應占有一定比例。對此我們采用早期主、被動活動、彈力繃帶等機械方式,以及應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術前1天至術后1周)來預防。對于高危患者,即使沒有癥狀也應行多普勒超聲檢查。早期離床是預防各種并發癥的最積極方法,只要手術中無骨折、韌帶損傷等,我們鼓勵患者在手術引流管拔除后即下床活動,一般在術后第3天開始功能鍛煉,術后膝關節被動活動和CPM機功能鍛煉相結合。第1天屈曲30°~40°,以后每天CPM機上鍛煉增加10°,直到屈曲120°。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王東.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近端傾斜型骨缺損的重建[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8):466-469.
[2] Krackow KA. Revision total knee replacement ligament balancing for deformity [J]. Clin Orthop,2002,404(11):152-157.
[3] 周殿閣,呂厚山. 軟組織平衡在膝內翻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的效果[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12):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