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文化的探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30-03[作者簡介]莫祥慧(1977-),女,江蘇江都人,本科,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高級教師,揚州市學科帶頭人。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文字。在地球上,只有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與中國的漢字一起被稱為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tǒng)。不過前兩種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就已經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垣殘壁之下了。只有中國的漢字,歷經四五千年,仍然以它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tǒng),屹立在世界語言之林。究其原因,是漢字強大的表意功能與其迅速發(fā)展壯大的文字體系讓它生生不息。
一、漢字教學面臨的困境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與學生共同生活學習的六年時光里,首當其沖要完成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學好漢字,帶領學生充分感受中國漢字的文化。從形、音、義各個角度了解漢字,讓學生成為誦讀漢字、品味漢字、運用漢字的能手,并生發(fā)對漢字敬畏、喜愛、研究的興趣。
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是不少學生在識記漢字的時候,沒有習得對漢字音、形、義探究的方法,普遍存在機械記憶現(xiàn)象,生字遺忘率高。無奈之下,只有靠反復多次的聽寫,才勉強記住那些他們必須記住的字。但時間一長,他們還會忘記,又需要新一輪的聽寫鞏固。這樣事倍功半的現(xiàn)象,顯示了幾個問題:
1.學生記憶漢字,識記的往往只是字形,并不了解這個漢字為什么是這個字形。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學生沒有掌握分析漢字音、形、義的方法,無法對漢字進行分析。
3.學生沒有探究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主動理解漢字、探究和運用漢字的習慣。
針對這一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眾多專家強烈呼吁:小學教師無需在課文主題思想上作那么多文章,只要把字教好,不要讓學生寫錯字、別字,就是最大的功勞。的確如此,如果小學生能記得字形、明白字義、寫好漢字,習慣從漢字的特點去研究漢字,牢固地記憶漢字并學會使用它,這就能為他們終身學習語言、運用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小學教師真的需要調整教學的角度,好好提高漢字的修養(yǎng),然后與學生一起去進行漢字文化的旅行。
二、教出字的形體文化
記憶字形、默寫生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要想記得字形,非得研究漢字形與義的關系,清楚明白地幫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師應首先告訴學生漢字最初是象形的,是圖畫式的文字。遠古的人類發(fā)現(xiàn)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于是智慧地使用了結繩、刻契、畫圖的方法輔助記事,后來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一)象形字的形體文化
有與人有關的,如女、舌、目();有與動物有關的,如牛、鹿、虎();有與植物有關的,如禾、黍();有與自然想象有關的,如日、月()。教師用簡筆畫在黑板上板書,即可一下子讓學生明白象形字的形即代表義,讓學生建立形與義之間的聯(lián)系。用義記形,用形關照義,幫助、強化記憶。
(二)會意字的形體文化
隨著表達日益豐富的需要,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以象形字為基礎后,漢字發(fā)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等。
會意字是用兩個以上的象形文字組合起來的,來表達一個新的意思。如學習“即”字時,學生常常會把這個“即”和“既”字混淆。教學時,教師出示“即”的甲骨文字形:,學生就能看出這個字就像一個人靠近器皿,單耳朵表示一個跪坐的人,靠近去吃東西。后來就引申為靠近的意思。有句為證:可望而不可即。這樣一教,清楚明白,學生因為弄清楚了“即”的意思,絕不會再同“既”混淆。
(三)形聲字的形體文化
形聲字是功能最強大的造字方式,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漢字大多是形聲字,形聲字使得漢字體系逐漸紛繁復雜、龐大茁壯。教師需在教學中帶領學生用形聲字的構成方式研究漢字,幫助他們迅速記憶字形。
左形右聲,如錢、材、消、熔等;右形左聲,如放、鴨、刎、頸等;上形下聲,如茅、簡、空、室等;下形上聲,如柴、醬、盆、等;內形外聲,如聞、問、閩等;外形內聲,如匪、匐、固等。有的形符與聲符處在一個角落,如穎,禾為形,頃為聲;賴,貝為形,刺為聲。有的形符被聲符隔離,如衷,從衣中聲;哀,從口衣聲。這樣的規(guī)律揭示,讓學生遇到形聲字時,均能按圖索驥,分析字形、字義,進而記憶漢字。
三、教出字的義項文化
漢字不同義項的出現(xiàn)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需求延伸出來的,一個漢字常常不只表示一個意思,它有豐富而復雜的義項,這是學生學習別容易混淆、錯亂的難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形體變化、發(fā)音變化和義項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個明白,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一)字的義項與字音的關系
【關鍵詞】蘇教版 初中語文教材 “專題”
一、“裸讀”文本,確定教學目標
在后來的抽簽中,我抽取了《漢字》專題。“漢字”所承載的內涵非常豐富,平時花三四節(jié)課講授尚且不夠,更不用說這次只能以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呈現(xiàn)、落實了!如果追求面面俱到的話,那整個教學過程就只能流于形式,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了。我一時之間竟是毫無頭緒,找不到一個清晰有效的思路。
教材中“漢字”專題的材料本身就很豐富了,我索性沒有再去查找其他資料,拿起語文課本仔細地讀了起來。當?shù)谌樽x到袁鷹《漢字的魅力》中的一段話時,引起了我的思考,“聽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談過,……,當一種異鄉(xiāng)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襲來時,突然看到一塊小飯館的中文店招,三個漢字,立刻就會像一團火,像一盞燈,像一聲鄉(xiāng)音,將你帶到父母面前,使你拋卻一切疲憊、孤獨以至恐懼……”。袁鷹說漢字給了海外游子們家的感覺,是啊,漢字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意識、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有著獨特的魅力,她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無可替代的的精神家園嗎?我們的語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又要引導學生擁有健康的審美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尤其是像“漢字”這樣極具中國特色、內涵豐富的專題教學更是這樣。于是我最終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1.了解漢字的特點,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古老、美麗、智慧;2.以“漢字是我家”喚起學生對漢字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對于這次“裸讀”備課而有所收獲,我深有感觸。平常我也會時常采用這種方式,由于沒有資料參考,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文本,才能真正地融入文本,“裸讀”備課,特別有利于我們教者在獨立閱讀思考中,對文本有新的、獨特的理解與感悟。經常說我們的課堂要常教常新,這些“新”就要靠我們教者在獨立的閱讀中,有新發(fā)現(xiàn),新感悟,嘗試在找到切入點后,確定教學目標,再進行課堂設計,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通過這次的備課,我更加確定,無論上哪種類型的課,教者必須認真閱讀文本、融入文本,有效利用文本資源,這是最終明確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
二、“專”、“語”結合,設計教學過程
“專題”的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課文學習。“專題”具有凝聚性、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的特點,“專題”的設計很講究知識的“凝聚性”,可以說,一個專題就是一個聚焦點。“漢字”專題聚焦點就是“漢字”二字,而“漢字”它本身就將“專業(yè)性”和“語文性”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所以,“漢字”專題教學,我覺得更要處理好“專”與“語”的關系。首先,我們要重視它的“專”。我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對“漢字”進行多角度的積累、整合、挖掘,教給學生漢字的起源和歷史、漢字的結構、漢字的讀音和意義、漢字的造字方法以及和漢字相關的字謎、對聯(lián)等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對“漢字”有了更全面、更豐富、更深刻、更透徹的認識。其次,這更是一堂語文課,“語文味”是必須具備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先以“漢字是我家”來激趣導入,然后通過“參觀咱家的屋”、“認識咱家的人”、“了解咱家的事”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了解漢字的特點,感受漢字古老、美麗、智慧的獨特魅力。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發(fā)掘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功能,設計了一系列動靜相宜的活動,吸引、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同時,我還精心設計了教學語言,比如,導入語:“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老師也有一個特別的家,你想認識嗎?好,我這就帶著大家去認識我的家。沿著那條五千年來游人不斷的香徑,你一眼就能從眾多屋舍中找到它,因為它從外形上和其他的建筑完全不同──那是一片方方正正的院落,古樸而幽雅。我的家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漢字。”
20. 下面四個字是由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請根據(jù)給出的古文字義,仿照“比”“化”兩例,用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要求:①形義描述合理;②押韻。(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20題)
(從:跟隨) (比:并列) (北:相背) (化:變化)
二人排齊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畫 親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顛倒表變化
該題給出的參考答案為:
從: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隨前人走 字義相背可意會
21. 仿照示例,從下列構字部件中任選兩個不同的部件,另組一個漢字,并用該字組成一個雙音詞,再以該詞立意,寫兩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積極;②語句整齊;③不超過20字;④構字、組詞不在答題卡上單獨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2105年高考湖北卷21題)
構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構字詞示例: +又 友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營造溫馨社會 講真誠建設美好家園
該題給出的參考答案為:
示例1:(日+月明文明) 創(chuàng)文明社會 建和諧中國
示例2:(禾+日香書香) 博覽群書通曉天下事理 沐浴書香養(yǎng)成高尚人格
漢字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許多傳統(tǒng)文化的信息密碼。以漢字為出發(fā)點來設題,一是有教材依據(jù)。人教社《語文》必修1“梳理探究”第一個專題就是《優(yōu)美的漢字》,其中涉及“漢字的起源”“漢字的形體”“漢字的構成”“漢字文化”四個部分。二是符合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的相關規(guī)定。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相關要求是“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事實上,2014年高考四川卷19題也有相近的命題思路:
為展示“走進漢字歷史,探究字形變化”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請給下面的《漢字字形演變表》配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漢字字形的演變特點。
要求:①至少答出兩個特點;②語言準確、簡明、連貫;③不少于40字。
該題給出的參考答案為:
漢字演變具有象形程度逐步減弱、字形由繁到簡的特點。從“魚”“馬”等字來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漢字與圖畫相關,象形性強,筆畫繁復;之后象形程度減弱,字形逐步簡化。
綜合以上三道高考題的命題思路,漢字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 勾連教材。三道題均與人教版語文必修1“梳理探究”專題《優(yōu)美的漢字》有關聯(lián)。2014年湖北卷的“從”“比”二字、2014年四川卷的“漢字字形演變表”均直接從教材中取材,2015年湖北卷的漢字部件組合與“漢字的構成”相關。但勾連教材只是形式,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考查語言運用。
2. 凸顯運用。2013年央視首屆“漢字聽寫大會”之后,全國上下興起了重視弘揚中華傳統(tǒng)漢字或漢語文化的氛圍,這三道高考題有良好的社會輿論背景;今年的湖北卷第21題更是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這些都體現(xiàn)了漢字文化緊扣時代脈搏的鮮活運用,符合語言運用題的考查方向。
3. 合理延伸。2014年湖北卷20題要求在“象形”“會意”等構字方法的基礎上描述形義,關涉到整句的形式(七字句)、精要的表達(描述)和語言的押韻;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9題主要考查我們對圖形的理解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列出漢字字形演變的兩個特點),對說明文字相關特點的掌握(準確、簡明、連貫);2015年高考湖北卷第21題先要求將部件組合成漢字,再組合成一個雙音詞,并以該詞立意,寫兩句語句整齊(對偶句形式)的感想(議論句)。這些考點均符合考綱關于語言運用題的基本要求。
2016年,全國將有更多的省市使用全國卷(課標卷Ⅰ和課標卷Ⅱ),這三道高考題對今后全國卷考查漢字的命題不無啟示。我們預測,如果全國課標卷出現(xiàn)以漢字為基點的語方運用題,在遵循“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今后命題的延伸軌跡將會是以下兩個方面:
設題形式方面,多與“仿寫”“讀圖(圖文轉換)”等命題形式結合在一起。
考點延伸方面,表達形式上可能重點考查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對偶、擬人、比喻、排比等),語言表達的準確、簡明、連貫,詩歌形式(古詩體和現(xiàn)代詩體、押韻要求),整句、散句形式等;表達內容上,可能與聯(lián)想、想象等相關聯(lián),突出考查描寫句、議論句等基本語言表達。
[練習]
1. 有人贊嘆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請你從下面的漢字中任選一個,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描述一幅畫面,來解說字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60字。
2. 余光中先生說: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美麗的中文不老。許多漢字自身的構成就能詮釋含義、激發(fā)聯(lián)想。請仿照示例從“塵”與“舒”字中任選一個拆拼漢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語言描述它。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不少于20字。
示例 墨:大地滋養(yǎng)出一個黑色的精靈,在古樸的宣紙上翩翩起舞。/鴻:江邊盤旋的那只孤獨的鳥啊,每一聲哀鳴都在訴說游子的心曲。
(1)塵:
(2)舒:
3. 欣賞以下兩幅漢字書法作品,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任選一幅,描述書法作品帶給你的印象和感受,用對偶句的形式,不少于10字。
示例
1. 牧:那廣闊的草地,似一個飄渺的夢,連著天邊的地平線。微風拂來,輕唱著白云的留戀,放牧人手持著枝條,揮舞在牛背之上,歌聲伴著藍天回旋。
2. (1)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塵埃,可能會在純潔的心靈上涂抹灰暗的色調。(2)舍棄不該占有的東西,給予社會應有的奉獻,內心就會得到像甘泉滋潤般的舒暢。
一、立足文本,感知字義
針對初中生的識字教學首先要從課本抓起,尤其是可以利用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詞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將生詞的學習和文本學習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學到的字便不是孤零零的漢字,而是融入了一定的語境,這樣能促進學生加強記憶,更好地理解字詞的意思。
《陳涉世家》這篇文章中就有不少讓學生感到頭痛的生字,如果拋開文本單獨學習的話,學習難度大,記憶難度更大,所以不妨將這些生字和文本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這些漢字按照不同的類別歸類,并集中進行學習。例如可以將文章中的通假字收集在一起加以學習,如“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中的“適”就是通假字,通“謫”,意思是
發(fā)配;又如“為天下唱”中的“唱”也是通假字,通“倡”,解釋倡導。如果要單獨記憶這些通假字則記憶量太大,將它們和文本結合起來,有了一定語境,在解釋詞句的同時記憶它們,就會容易得多。另外,還可以將文章中所有的古今異義字結合起來,了解漢語詞匯語義的古今變遷。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中的“亡”就是古今異義字,古代的意思是“逃走”,現(xiàn)代的意思是“死亡”,將這些詞組合起來,能夠讓學生了解漢語詞義的變化。一詞多義也是學習的好內容,能讓學生在同一時間掌握生字的不同語義,如“陳勝、吳廣皆次當行”中的“次”解釋為“編次”,而“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中的“次”解釋為“駐扎”。
二、結合六書,深度引申
學者田本娜指出在漢字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漢字構字規(guī)律來進行,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六書,讓學生分析生字的結構,指出它們屬于象形、會意、指事等結構中的哪一種類型。在探究漢字結構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shù)亟Y合漢字演變的歷史,這樣也能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名篇,在學生學習文本內容之前,首先還是要讓他們先掃清學習文章的諸多障礙,認讀其中的生字。以“黃發(fā)垂髫”的“髫”為例,很多學生對這個字形復雜、筆畫數(shù)也較多的漢字感到學習困難。這個時候可以結合六書來進行教學,“髫”乃是一個形聲詞,從“髟”從“召”,這里“髟”的意思是又多又長的頭發(fā),而“召”則是聲旁。這個詞的意思和“髟”的意思有相似之處,是指兒童積蓄在額頭上彎曲下垂的頭發(fā)。
同時還可以告訴學生,“召”在這里其實也有一定表達語義的功能,因為此處的“召”為“招”的省略,意思是招手,用手招呼別人前來的意思,由于兒童在奔跑的時候額前的頭發(fā)會一動一動,就好像是招呼別人一樣,故此也有一定指代形象的功能。這樣的一番解釋不僅形象,而且還淺顯易懂,將整個“髫”字拆分得清清楚楚,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三、追溯源頭,類推辨析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將會閱讀更多的文言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更加生僻的漢字。尤其是在n外閱讀中,遇到生字的比率會更大,然而教師卻不可能幫學生進行一一解析,這就需要學生借助字義類推、字形分析等方法,追溯漢字的源頭,了解同源詞的本義互推,從而自主學習更多的漢字。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精彩古文,在感受作者情懷之前,還可以讓學生感受一番同源字帶給他們的文化感悟。如文章有“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這樣一句,教師可以將“暝”字拿出來,讓學生分析這個字的意思,并告訴學生“暝”和“冥”是同源字,它們都有昏暗的意思。“暝”的本義是天色昏暗,后來才引申為黃昏等意思;而“冥”的本義也是“昏暗”,后來才引申為深奧、糊涂、死后的世界等其他的意思。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給學生詳細分析一下什么叫做同源字,在漢字里有一些讀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就好像“暝”和“冥”一樣,這些字就叫做同源字,如果要探究古代字詞的音形義,那么必須要研究同源字。在這樣一番講述后,學生對于同源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余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探究相關的內容。
在追溯漢字字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知道該生字的本義,更能知道它們的引申含義,這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同時也讓他們減少閱讀文言文的障礙,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外閱讀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文字;識字方法
識字對于小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識字學生會積累一定的詞匯量,作為閱讀、寫作、語言表達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快樂地參與到語言文字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識字的主動性,使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語言文字的探究中,積累文化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一、游戲形式,寓教于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就是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游戲的教學形式。教師在設計識字教學活動時,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采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游戲識字激發(fā)了小學生的主動性,使小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游戲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動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你猜我演》《詞語接龍》《生字開花》等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小學生的識字興趣。
《你猜我演》就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張字卡,上面寫著一個漢字,并標有拼音,從全班學生中挑選出一名學生來進行表演,其他的學生根據(jù)這名學生的表演猜出漢字。如“跳”字,當教師把這張字卡展示給學生后,學生就可以表演出跳躍的動作來要讓其他學生猜。歡快的課堂學習氣氛很快樂就會使學生融入其中,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去表演。表演后學生在帶領其他學生認讀漢字,達到掌握的程度。
《詞語接龍》就是教師說出一個詞,學生根據(jù)這個詞的后一個漢字來進行新的組詞,以此類推。游戲時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每一個小組出一名學生來進行組詞,如果學生不認識這個字就把機會讓給其他小組,而且要減一分,組詞正確的小組可以加一分。例如教師說出“太陽”,學生可以繼續(xù)組詞“陽光―光明―明亮―亮麗―麗質―質子……”這種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動力,他們在課下都會積極地學習,擴大自己的識字量,在課堂上大展身手,達到更多識字的目的。
《生字開花》則是教師說出一個字,學生圍繞著這個字來組詞,每小組各組一個詞,一詞一分,組詞最多的小組為獲勝小組。如教師說出“生”字,學生可以組詞:生字、學生、花生、生日、生理……為了增加自己的詞匯量,學生在課余和回家后都會積極閱讀,無形中認識更多的生字,提高了識字的數(shù)量。
二、大量閱讀,開闊視野
為了開闊小學生的視野,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通過多次閱讀,反復閱讀就會了解很多字、詞的用法,理解他們的含義,掌握他們的書寫,潛移默化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如《笨狼的故事》《長頸鹿的長脖子》《穿皮鞋的胖熊》《飛來的青蛙》《長頭發(fā)的獅子》等。這些都是故事性的書籍,內容有趣,難度不大,理解起來很容易,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他們在閱讀中會逐步地提高,積累更多的生字,進行有效地識字練習。而且通過閱讀他們還能夠不斷地對學習過的生字進行練習,在反復閱讀中達到靈活掌握,更好地理解漢字所表達的含義和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讀能力。
三、做手抄報,改變方式
教師對學生識字的引導關鍵在興趣,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識字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可以參與到識字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來學習漢字,了解漢字。教師的教授方式也要不斷地變化,如果只是把漢字書寫到黑板上,讓學生跟讀并組詞,這種機械地學習會慢慢地讓學生感覺枯燥、無聊,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要不斷地變化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活學活用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識字的欲望,點燃學生識字的熱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做手抄報,給學生提供主題,比如“我愛讀書”“教師節(jié)”“中秋節(jié)”“說文明話,寫規(guī)范字”。
通過學生廣泛的閱讀學生不僅會對手抄報主題所涉及的知識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且會產生學習興趣,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在不斷地積累中學會漢字。手抄報的教學形式,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自己主動地尋找“問題”,在思考中探究規(guī)律,在分析中掌握生字。而且學生還可以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個性,進行獨特的設計和繪圖,把手抄報裝飾的非常漂亮,增加學生學習生字的動力。
四、融入生活,潛移默化
學生的識字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并不一定完全發(fā)生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地進行識字練習,使識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很多地方學生都可以進行識字練習,這里就是最好的課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學生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邊有很多識字的機會。如衣服上的商標“小螞蟻”“大黃蜂”“童泰”“七波輝”等不同品牌;過年時家家戶戶門上都會貼對聯(lián),讀對聯(lián)也是一種很好的識字練習;大街小巷上有很多的門市和店鋪,他們的門牌就是一張很好的“教案”,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生字,而且學會了漢字的使用;另外學生還可以觀察到處都是的廣告牌,路牌,街道名等。
生活中的漢字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只要學生足夠認真,足夠細致,他們一定會觀看到生活中的漢字,并且通過不斷地閱讀認識這些漢字,增加自己的漢字積累,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學生要善于借助生活這個舞臺進行漢字的學習和探究,使學生能夠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積累,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總之,識字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基礎,也是小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礎。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通過豐富的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激發(fā)小學生的識字興趣,通過他們動起來積累更多的生字,了解他們的讀音和用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識字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漢字文化;小學;語文
一、漢字文化教育與傳統(tǒng)識字教育的區(qū)別
傳統(tǒng)的識字教育就是老師單純地將識字的一些方法來教給學生,把學生當作識字的機器,而沒有去注意漢字的文化教育,只注重課堂上學生學了多少字而不是學了多少文化,傳統(tǒng)的方法是按照漢字特點進行教學,例如“肚、肝、臟”老師在講述時,讓學生自己去找到漢字共有的特點并再找出其他有類似特點的字,注重了學生的課堂識字效率,卻忘記了文化的教育,而漢字文化的教育是要老師教會學生這個字是怎么來的,它為什么是這么寫,例如“肚”字,它為什么會這么寫,這個字是怎么演變過來的。
二、如何進行學生的漢字文化教育
1.識字時講述清楚漢字的構造
我國的漢字大部分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每一個漢字都表達了一種意思和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例如“安”字,老師在教授的時候,可以去告訴學生,這個字是怎么得來的,安是平安、安寧的意思,那么安為什么會這樣寫呢?“安”字的部首是一個寶蓋,在古代象征著一座房子,一個庇護的場所,底下的女字,代表的是房子里面的人,在古代的時候由于經常會有一些野獸出沒,人們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所以這個字就是由寶蓋和女字組成,同時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家”字,大家都知道寶蓋代表了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家”字的下半部分是豬的意思,在房子里養(yǎng)豬,這說明這是一個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小團體,這就是“家”字的構造。我相信,如果把這些漢字所包含的含義去跟學生講出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漢字文化和學習漢字、探究漢字的興趣遠比只注重趣味教學和識字數(shù)量的課堂效果要好得多。
2.在識字時,講述漢字背后的故事
老師在教授漢字時,可以把漢字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蘊涵的意思去講述給學生,這樣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才能夠更加完整有效。例如“章”字,現(xiàn)在有很多人認為章是由立和早組合而來的,其實不然,“章”字在古代有樂章的意思,“章”字從“音”從“十”,十數(shù)之終也,“音”是音樂樂曲的意思,這個學生都明白,那么“十”字是怎么得來的呢,在古代“十”為萬物之終,“音”和“十”合起來就是把樂曲完整地演奏一遍,這就是“章”字的來歷,把這個來歷講述給學生,對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教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再例如“妻”字,老師可以找到“妻”字的甲骨文的寫法,讓學生看看是不是特別像一個跪拜的女子,這是因為古代的妻子都是通過搶得來的,演變到現(xiàn)在變成了這樣的一個字,上半部分特別像戰(zhàn)爭時用的鈍器,下半部分是一個“女”字,代表了性別,通過戰(zhàn)爭搶來的女的當作妻子,這就是“妻”字的來歷,這對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和識字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三、漢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漢字文化是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
漢字具有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和豐富的文化意蘊,以它獨特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向人們闡述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習俗和生產的特點,而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讓學生去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漢字的文化教育就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而且,教會學生漢字的文化,讓學生知道這個字是怎么設計出來的,是怎么一點一點演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的,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眼界的擴寬和漢字的認識都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而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老師只注重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教了多少漢字,學生認識了多少,而忽略了對于漢字文化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并不夠,對于識字也沒有多大的興趣,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漢字文化的教育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2.漢字文化中承載著對外文化交流的基礎
現(xiàn)在越來越流行中國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在我國對外文化的輸出與交流中,中國漢字文化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基礎,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學習我們的漢字文化,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作為教授學生漢字的語文老師,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把我們的漢字文化發(fā)揚光大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帶領我們的學生去融入我們的漢字文化中呢?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作為交流的基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將我們的漢字文化去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時展和社會的需要,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把漢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去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告訴他們漢字的起源和構造,那么,我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愛上我們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
請你閱讀字體常識,根據(jù)你的了解,判斷下面每幅圖片的字體名稱。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請你認真探究“羊”字的演變圖示,根據(jù)要求寫出探究結論。
(1)從漢字的起源看:
(2)從漢字的發(fā)展看:
3.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將音、形、義結合得完美無瑕的語言,每一個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令其魅力無窮。根據(jù)示例,任選一字仿寫。
示例:值――“人”要站得“直”才有身價。
跌――一失足為千古恨,悔之晚矣。
悲―― 。
劣―― 。
4.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字謎,就常常借助漢字的間架結構和偏旁來設計。下列字謎,不屬于按照漢字的間架結構和偏旁來設計的一項是( )
A.上下平行,左右勾連。(打一字)謎底:互
B.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打一字)謎底:日
C.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里邊藏。(打一字)謎底:高
D.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謎底:兆
5.觀察下面公益廣告圖片,完成后面的問題。
(1)請你說說該圖片反映了什么熱點問題。
(2)該公益廣告的創(chuàng)意有哪些新穎之處?
6.下圖是海報《無水不永》,仔細觀察畫面,請寫出作者構思的精妙之處。
7.閱讀材料,調動聯(lián)想,在橫線上填空。
福,在甲骨文中左邊是“示”,即古代放祭品的靈石臺,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寫照。金文中的“福”,“w”是個大肚酒壺。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很豐滿的人,有福相的人,從而將“福”引申為富貴。后來,許多學者認為福不再是“酒肉上的滿足”,而是右邊有了“一口田”,事事順心當然就有了福。現(xiàn)代人對福的解釋是幸福、福氣。有人說 “福”字的右邊,“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____________;“田”代表土地。
8.在“青春擂臺”活動中,同學們走上辯論臺,正方辯題是“感恩源于內心”,反方辯題是“感恩源于社會”。小琳擔任正方一辯,她將辯題中的“感恩”兩字做成圖片(如下圖),她想在立論中將此作為一個有力的論據(jù)。請你用一兩句話幫她完成與之相關的陳述。
【參考答案】
1.A.隸書;B.行書;C.草書
2.(1)漢字的起源跟實物有關,或最初的漢字是對實物的描摹;(2)漢字的發(fā)展過程是由繁到簡(筆畫越來越少)。
3.示例一:悲――心頭想入非非,結果必然可悲。示例二:劣――只有低劣的人,才會設法“少”出“力”。
4.B
5.(1)該圖片反映了食品安全這一熱點問題。(2)巧妙拆解“食”字,并通過極具警醒的語言闡述食品安全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警示食品生產企業(yè)一定要把食品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6.示例:作品巧妙地利用漢字“永”的豐富文化內涵來展開設計,作品依據(jù)“永”與“水”內在字源與外在字形上的共同性,準確地表達了水與生命、水對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
漢藏語研究的四個“困惑”及其前景
比較:語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民間文藝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文化中的地位
記憶場域的重建:從“白虎壟”到“廩君陵”
性別制約與規(guī)范重敘:中國巧女故事研究
詞義、詞義引申與民族文化
普方異名“詞語結構”評測——以月亮異名為例
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分析
元代南人獻賦本事考
《說文解字》與中國傳統(tǒng)人文科學
《大正藏》疑難字考釋(三)
金文所見“邾”、“鼄”等字及相關問題探討
秦文字“徒”的釋讀及其相關問題
漢語詞匯系統(tǒng)發(fā)展中的語素類化
《禮記》用器類名物詞“異名同實”現(xiàn)象研究
黃梅方言中的“媽媽”和“老板”
俗語詞探源二則:“蝙蝠”“連襟”
乾嘉經史考據(jù)筆記研究述評
利用《正字通》考釋現(xiàn)代大型字書疑難俗字
《金云翹傳》中的音義型喃字
朝鮮刊本《排字禮部韻略》述要
《集韻》始纂時間考
先秦喪禮詞匯名源及其文化闡釋
漢語語法新問題:古代漢語體貌系統(tǒng)的形態(tài)語法(英文)
漢語動詞中的方向對立統(tǒng)一現(xiàn)象
試論“兮”與“可”及其相關問題
《文始》初文、準初文內部關系探析
《說文解字》正篆與重文的義符替換現(xiàn)象分析
論《說文解字》對《毛傳》的繼承與發(fā)展
社區(qū)詞是社區(qū)生活的寫照
“子不語怪力亂神”考釋
金文所見“邾”、“鼄”等字及相關問題探討
秦文字“徒”的釋讀及其相關問題
漢語詞匯系統(tǒng)發(fā)展中的語素類化
《禮記》用器類名物詞“異名同實”現(xiàn)象研究
黃梅方言中的“媽媽”和“老板”
小議C本八思巴字《百家姓》“繆”姓的拼寫
翻譯及文化嫁接:從歷史語言學看“男性”和“女性”
初學者教學用漢字選定問題探究——以韓、中為主
韓國的漢字教育現(xiàn)況和漢字教育轉變的必要性
基于語料庫的漢語復合動詞認知語義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日本“國字”在漢字構形模式上的傳承和拓展
語言研究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從句子合格不合格談起
詩人的戰(zhàn)歌:1938—1949——鐘敬文戰(zhàn)爭年代學術經歷和成就探究
詞義內涵的語法表現(xiàn)(之一)——詞義內涵運動元素及其關系的語言表現(xiàn)
“卮言”本義詞源學考釋——兼及《莊子》的言說方式與文體形態(tài)
論“儒”的訓釋與儒家的歷史特點——兼論訓詁學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材 古今字 教學探討
引言
近幾年來,語言界對于“古今字”的探討一直是比較熱烈的,而各位語言學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留有自己雖大同但非全同的觀點,對于學習語言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期刊上發(fā)表對“古今字”見解的也不在少數(shù),文章對其定義、性質、分類、區(qū)別等等都有過較為詳細且多方面的介紹,但終究是難以達成一致的結論。
筆者對現(xiàn)今高校所用的韓語學習教材進行了調研,較為通用的15本教材如下:南開大學中文系語言教研室《古代漢語讀本》,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上下各二分冊),殷孟倫主編的《古代漢語刊授講義》,廣東師院中文系漢語教研組《古代漢語》,上海師范大學中學教學研究組《古代漢語》,吳福熙主編的《古代漢語》,張世祿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星主編的《古代漢語》,周秉鈞主編的《古代漢語綱要》,蔣紹愚、李新建主編的《古漢語講話》,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張蔭芝主編的《古漢語》,劉禾主編的《古漢語入門》,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張之強主編的《古代漢語》(上下冊)。筆者對這些書籍進行了初步研究,現(xiàn)就根據(jù)自己的拙見闡述在今后“古今字”教學中該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便于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們能真正地學好古漢語課程。
一、高校古今字教學現(xiàn)狀
不同的高校采用的古漢語教材不盡相同,但是主流教學思想還是大略相同的,而教材中對古今字的由來都描述得十分模糊,很難用確切的語言來表達。筆者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整理歸納,大體可以分為三種觀點。
(一)古今字因時代而命名
較為簡單的一種思路認為,古今字是按照字的時代來講述的。“古”是古字,是古代人的用詞,是古代人的用字。“今”就是現(xiàn)在所用的字,是在古字基礎上有一定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今字,是經過時代的變遷和大部分人的用字習慣而變革后的用字。
(二)古今字為區(qū)別字
在上古時代,漢字還十分罕見,漢字的數(shù)量少之又少,漢字產生的速度遠落后于詞的產生速度,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一字”代“多詞”的現(xiàn)象。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代人為了避免在表達上有多種意思,造成歧義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就另造了幾個今字來進行區(qū)別,這種在古代所用的那個“字”就稱為“古字”,后人另造的就稱為“今字”。而我們就其實質上進行考慮,古今字也可理解為區(qū)別字,是為了區(qū)別不同的詞意而出現(xiàn)的不同漢字。
(三)今字替代古字部分意義
由于上古時代漢字極少,故較多古字有多種含義,而為了替代或者分擔古字中的部分含義,在古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變形,另造一個新字,這個新字就稱為“今字”。
除了在古今字定義上的不同,各個版本的教材分類也不一樣。在分類上有些教材是按單項分類標準來進行分類的,比如說按古今字字形上的聯(lián)系或者意義上的聯(lián)系來進行分類;而若是雙項分類標準的,就是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類。分類標準多種多樣,分類也就隨之而變化,在此就不進行進一步探討了。
二、對古今字的認識
古漢語教材中的古今字教學至今還未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不可否認是由于其本身存在非常多的混亂現(xiàn)象,這是由于各位學者彼此有不同的觀點,及其“古今字”作為文字學本身概念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而對古今字進行探討研究的學者還不是很多,古今字的教學也還不受重視,這也是造成其發(fā)展停滯不前的部分原因所在。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存在滯后性也是影響古今字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玉篇》中,有“鞭,堅也”,而在現(xiàn)代生活中,很少會用“鞭”來表示堅硬的狀態(tài),一般都是用“硬”,而如此典型的古今字例子并沒有被收入到現(xiàn)代所用教材中去。但是,值得一說的是,現(xiàn)在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多是20世紀80、90年代編著的,我們并不能苛求當時的編者能想象到現(xiàn)代漢字的發(fā)展變化,我們只能思考如何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進行設計和改革,來調整古今字的教學,使得其既能符合現(xiàn)代的漢字發(fā)展潮流,又能契合漢字的歷史文化。
現(xiàn)今古漢語教材中將文字分為四種形態(tài):分別是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和繁簡字,就大部分學生現(xiàn)代漢語水平來說,較為容易接受的是繁簡字和異體字兩者,探究其原因,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文字形態(tài)在字的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差異,比如說筆畫數(shù)目不同或者書寫過程存在差異,如“婧屠帷薄舳悅巍薄拜對軟”等字,這些字體即使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看到字形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的漢字。學生一般較難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關系,通假字在學生中學學習語文時,就有初步的接觸,在各類的文言文學習中,通假字的現(xiàn)象也是教學重點,比如在《論語》十二章中,“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zhì)實為“智”,是通假字,所以其實大部分學生對于通假字是不陌生的,只是沒有進入深入的學習研究而已。
就教師從各個階段描述漢字的古今字而言,學生因為缺乏文字的時代共通性而難以理解,這使得“古今字”的教學變得較為困難,但是古今字的學習因為貫穿歷史朝代較多,給學生們提供了較多能夠寫成札記的素材,對于文學知識的擴充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是極為有幫助的。
三、“古今字”教學改革方法
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現(xiàn)代“古今字”的教學主要是依靠于教材,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和部分擴充。而這些對于學生們能真正了解古漢語文化和漢字的變化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需要時時關注文字研究的發(fā)展情況,將部分還未納入教材的“古今字”列入教學內容,以下兩點是筆者認為的較為合適的改革方法。
(一)引入最新漢字研究成果
由于現(xiàn)代知識更新?lián)Q代的速度極快,在漢字研究上也有較多新的成果出現(xiàn),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且更貼切時展要求,也能使得教學更為嚴謹。比如在《舊唐書?食貨下》中:“多屬汴河干淺,又般運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此處的“般”是沒有提手旁的,是在元明之際,才給“般”字加了提手旁,即為“搬”,也就有了現(xiàn)代常用的“移動物體的位置”意思的“搬”。實際上,近代漢字的發(fā)展,類似“般”與“搬”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很遺憾,這種典型而具有啟發(fā)性的例子并沒有被納入教材。相反的,在上古時代,為什么沒有更多的類似用例被流傳下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相關文獻在流傳下來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次有意或無意的修改,這使得原始文獻的本意難以被保留下來,也就難以看清文獻的原貌,使得古漢語的研究過程上出現(xiàn)了些許的偏差。這也就是為何《太田辰夫(1991)后序》認為,“流傳至今的所謂的上古文獻其實都是“后時資料”,并不能用作完全反映當時實際情況的東西。”后人為了顯示他所以為的“真”,在原有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使得原有存在明顯邊界的現(xiàn)象變得混淆甚至混亂,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的準確性和嚴謹,教師必須要強調用近代漢字階段的例子來驗證或者說為講解古今字提供一定的證據(jù)。
(二)認清古今字的內涵
現(xiàn)代學生難以學好“古今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文字時代性的認識。比如說,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用“具”表示都、皆是,可以認為是通假現(xiàn)象。但是在今天,在已經將音jù的總括副詞規(guī)范為“俱”后,再寫“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就是寫了一個不規(guī)范字,可以認為是犯了語言錯誤。由此可見,由于所處時代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文字分析是存在變化的,而從歷時的角度講,“具”與“俱”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一種“古今字”的現(xiàn)象。
在教材中一般是難以將古今字的問題講述清楚的,本著科學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學要求,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老師和學習古漢語的學生需要進行合作,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利用一切資源,探究與驗證實例,在任何有聯(lián)系的幾個字之間都要思考一下,這幾個字之間有時代的聯(lián)系嗎?長此以往,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本枯燥無味的漢語學習實際上也是十分有樂趣的。而筆者認為,興趣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古今字的學習并不是能獨立完成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古漢語教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擔當引導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起他們學習“古今字”的興趣。
結語
古代漢語課程中“古今字”的教學是存在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本文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從古漢語學習中所能感受到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傳承和古漢語漢字變化的魅力,是肯定不止這些的,而“古今字”的教學也存在更多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值得我們探究。對古今字教學方式和改革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文字研究者和學習文字的學生共同探討分享,使得其能在“大同小異”的整體環(huán)境下蓬勃發(fā)展。古今字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漢字文化的絢爛一筆,有著難以言喻的意義,我們需要進行保護和傳承,將之分享與下一代,讓現(xiàn)代的學生也能了解古漢語的歷史沉淀和文化魅力。語
參考文獻
[1]劉君敬.論古代漢語課程中古今字的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3(12).
[2]余淑榮.古漢語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現(xiàn)象――通假字、古今字與異體字新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4).
[3]胡廣文.古代漢語教材中的古今字[J].邯鄲學院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