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稀缺性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其主體內容來源于經濟學理論發展史的兩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邊際革命”(第)產生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凱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產生了凱恩斯主義理論體系。二戰后,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對這兩大理論體系進行了綜合,將主要研究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歸納為《微觀經濟學》;將主要研究總體經濟運行的凱恩斯主義理論歸納為《宏觀經濟學》,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體系引入國內后,為了與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相區分,我國理論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
在我國大學本科高等教育階段,《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經濟分析的基本邏輯、思維范式。當前,《微觀經濟學》已成為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經濟基礎課,甚至成為很多其他專業本科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由于《微觀經濟學》是一個內容繁多、結構復雜的系統性理論體系,對邏輯推演和數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該課程教學中,普遍感覺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對這樣一門體系嚴密、邏輯關聯性強的基礎理論性課程,教師通過框架式教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理論體系,掌握各部分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思路,為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
二、《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與結構
《微觀經濟學》研究稀缺性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涉及的概念、理論繁多。國內本科教學中該課程課時安排一般在48~72課時之間,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普遍感覺課時不夠,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課時,不降低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提綱挈領的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應該在主要理論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體理論問題的細節。從課程的理論體系和結構的整體來看,《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內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論”。
1.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以微觀主體行為分析為出發點。經濟運用涉及兩類市場:產品(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市場交易雙方是相同的兩個微觀主體:消費者和企業。在產品(商品)市場上,企業生產并銷售產品(商品)是產品(商品)市場的供給方;消費者購買并消費產品(商品)是產品(商品)市場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場上,消費者擁有并銷售原始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類),是要素市場的供給方;企業購買并使用要素進行生產是要素市場的需求方。兩類市場上這兩個微觀主體的關系如下圖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論。《微觀經濟學》內容豐富,包含眾多的經濟學理論,但如果圍繞“微觀主體理性行為及其結果”這一邏輯主線,本課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論:供求均衡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者均衡理論、市場均衡理論、要素市場供給理論、要素市場需求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其中,消費者均衡理論主要分析消費者在產品市場上的消費行為;生產者均衡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主要分析企業在產品市場的供給行為;要素市場供給理論主要分析消費者在要素市場的供給行為;要求市場需求理論主要分析企業在要素市場的需求行為;一般均衡理論探討所有市場同時均衡的可能性和條件;市場均衡理論闡述了消費者和企業理性選擇下供給規律和需求規律的相互均衡。這七大理論基于“經濟人假設”,分析微觀主體(消費者和企業)理性選擇及其后果,從而得出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各個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2所示。
三、《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內容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其核心問題是分析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對應“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這一研究對象,資源配置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消費者通過將既定收入在產品市場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二是生產者基于成本收益決定要素的最優使用量(即決定產量)以實現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費者將擁有的既定原始生產要素在要素供給和保留自用兩種用途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四是生產者通過將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場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四方面的資源配置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即《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內容包括均衡的決定和均衡的變動。以消費者均衡理論為例,消費者均衡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消費者均衡的決定分析及消費者均衡的變動分析。消費者均衡理論通過構建一個簡化模型來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假定收入既定,消費者將全部收入分配于兩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效用最大化。這部分分析存在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兩種理論。
1.消費者均衡的決定。消費者均衡的決定是指如何得到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水平的最優商品消費組合。(1)基數效用論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體衡量,可以構建相關效用函數,通過求解預算約束條件下的效用函數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條件。結論為消費者均衡條件是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即消費者花費在每種商品上的最后一單位貨幣帶來的效用水平必須相等。(2)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水平不能具體衡量,只能相互比較高低,因此不能構建相關效用函數。運用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兩個分析工具,得到消費者均衡條件為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與其價格之比相等,即兩種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換比例與按照價格水平的交換比例必須相等。無論是基數效用還是序數效用論,消費者均衡的決定關注的是達到均衡的條件,以及均衡條件下的均衡狀態。對于均衡取得的過程,以及非均衡狀態的特征并不關注。兩種理論下消費者均衡決定都是采取了靜態均衡分析方法。
2.消費者均衡的變動是指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會引入消費者均衡狀態發生一些規律性的改變。(1)基數效用論下,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商品1價格下降,消費者均衡條件要求商品1的邊際效用相應下降,意味著消費者將增加商品1的消費數量(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得出結論,商品1的價格與消費數量反方向變動,這就證明了需求規律。(2)序數效用論下,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商品1價格下降,預算約束線以縱軸交點為圓心逆時針旋轉,導致均衡點右移(一般情況),商品1消費數量增加,商品1的價格與消費數量反方向變動,同樣證明了需求規律。此外,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者收入增加,預算約束線往右平行移動,導致均衡點發生移動,進而可以分析消費者收入變動與商品消費數量兩者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恩格爾曲線。無論是基數效用還是序數效用論,消費者均衡的變動都是分析外部條件改變后,新的均衡狀態與初始均衡狀態下相關變量的變化規律。關注的是不同均衡狀態的比較,而不是關注均衡改變的過程。兩種理論下消費者均衡的變動都是采取了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方法。
關鍵詞:經濟學;跨學科;實證式;創新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運行、發展規律的學科,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汲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體現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諧與統一。從經濟學教學的實踐環節看,需要吸收各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擴展學生的經濟學視野、豐富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從人才需求的市場角度看,社會急需的高等教育人才應具有科學素養和知識創新能力、具備多學科背景下的適應性。為此,我們以“高級微觀經濟學”教學課程改革作為研究對象,將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及內容納入到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跨學科視野下的教學模式改革與探討,提高了經濟學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經濟學理論發展與“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理性”和“理性預期假說”。理性預期理論包含了兩個強假設條件,一是作為行為人的個體完全理性,且所有行為人在認知上具有一致性;二是經濟系統中的行為人能夠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對未來做出預期和預測,且該預期不存在系統性錯誤和偏差。理性預期假設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中,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革命性”發展。因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相應表現出如下特點:
1. 教學模式的同質性
在理性預期假定范式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過程留下了十足的“理性預期”痕跡。傳統經濟學教學約定俗成地默認一個假設,即假定學生有一致的認知程度,對知識的學習能力也是同質、沒有差異的。這對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與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近乎不合理的完美要求,其教學模式必然忽略學生不同的初始稟賦和個人偏好,視學生為同質的個體、缺少體現學生知識差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將削減具有復雜性思維視域的學生從不同視角深入研讀經濟理論的興趣,也可能造成不同認知程度的學生學習經濟學的心理障礙。
2. 教學內容的模型化
伴隨著西方經濟學的過度數量化與模型化的發展,現代西方經濟學已經演進為一門充滿數學思維的學科。現有“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基本上是沿著18世紀流行至今的自然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進行的,在教學中也兼有高度抽象化、數學化、模型化的傾向。模型化的教學方式雖然嚴謹地傳授了經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但過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認知能力的復雜性,學生在沒有充分理解經濟理論內涵的情況下,只能被動性地重復“記憶知識”模式,而非市場需要的“運用知識”模式,導致學生對于經濟學深入研究的志趣減弱。
3. 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由于傳統經濟理論具有體系的獨特性和經典性,因此教學局限在經濟學范疇,單純強調經濟因素的影響,忽略非經濟因素影響以及非經濟變量之間的制衡性,在教學方法上表現為孤立性、交叉性弱等特點。由于缺少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面對經濟理論無力全面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的困境,學生極易產生經濟理論偏離實踐的感知,造成知識——行為的差異和不一致性,減弱了學生主動式、探索式的學習積極性,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也無法得到加強。
4. 教改體系的滯后性
社會經濟發展一方面要求作為個體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業務能力,包括涉獵其他專業、視野開闊、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等;另一方面要求作為團隊成員的學生要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以滿足不同學科人才組成的團隊工作模式的要求。但作為提供知識人才的大學教育以及課程設置卻很少實現學科交叉,經濟學教學改革缺少目的性和針對性、缺少與市場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難以適應這種市場需求,面對學生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經濟學教改體系反應滯后。
二、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跨學科范式
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知識融合的跨學科教學改革模式。
1. 社會學“嵌入性”因素的引入
社會學最具特色的一面就是強調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強調社會構成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學強調一種“嵌入性”思維模式。與此不同,經濟學強調以個人行為為出發點及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經濟學假定的是個人的理性模式。因此,社會文化演進中形成的行為規范, 對“經濟人”基于人性本質所產生的某些不可見的選擇性理有著很好的互補作用。教學中我們強調,經濟學也是關于人的選擇的科學,研究如何使個人選擇性理性和集體理性一致,要考慮社會因子對人的影響。人的選擇過程并不僅僅取決于經濟因素,也受其他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要使學生的自利行為和既定目標一致,達到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不但要涉及“物的維度”,也要涉及“行為的維度”,即考慮非經濟因素對人們做出選擇的影響。
2. 心理學因素在經濟理論中的作用
經濟學是以“經濟人”作為前提假設進行研究,較少考慮現實中“經驗人”由于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現的某些非理。對此,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和強調心理因素是完善經濟學教學的路徑之一。個體經濟活動一方面要受到資源稀缺性、未來性、效率、社會各種規章制度運行、理性經濟行為等客觀經濟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個體經濟活動還受到心理、自然、生物、選擇性理等主觀條件的制約或影響。由于企業組織中搭便車行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個人一般不會為爭取集體利益做貢獻,也加劇了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強調心理學因素在經濟學發展的整體性和經濟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作用。
三、跨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我們借用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結合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將學生學習經濟學的過程分解為三個要素環節:外在認知、外在意識和認知情緒。上述三個要素環節具有內在關聯性,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環節出現變化都將引起其他兩個要素環節的同步反應。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三者的互動,無意識地將三者獨立或割裂,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我們通過跨學科方式整合三個要素,通過外在認知和外在意識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情緒。
1. 外在認知差異性與學生“知識環”的構建
外在認知是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授、課堂討論、交流對經濟理論和體系的認識與掌握。學生的外在認知和外在意識上都基于不同的認知視野,或表現出理性的思維,或表現出感性的思維,將感性和理性思維統和的最佳途徑是采用跨學科教學的模式,引導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增強認知情緒。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將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信息工程、統計學、環境學等學科知識整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知識環”,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從知識環的節點上找到突破口,以整合相關學科研究為基礎,形成綜合的思維模式和研究范式。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與討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推動經濟學教學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教師提供的案例和學術研究論文,實現自組織、自學習的互動性、互適應性的演進過程,學生知識的掌握就在這種自主和自由的交往、交流過程中不斷進化,最終選擇出最優、最有價值的收獲。
與此對應,在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學大綱、教學知識體系的重構、課件的編寫與應用、多種考核方式的運用以及授課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跨學科探索和應用。針對教學中存在的跨學科研究范式問題,按照國際化高水平的經管類研究生核心課程的規范和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梯隊等諸多方面也進行了探討。
2. 外在意識合理性與學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過程
外在意識是學生對于一些現實的經濟現象和問題的個人判斷。在外在認知的基礎上,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判斷外在意識的合理性,是我們教學改革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從“問題意識”到“行為意識”的教學過程嘗試。
首先是引導階段:基于“問題意識”,激發“知識興趣”。如何激發學生對于經濟知識的關心與興趣,是“高級微觀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課題。在教學中我們嘗試通過“問題意識”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的興趣。每個學生頭腦中都存在有對現實經濟生活各種問題的不同認識,引導學生尋找頭腦中的“問題”,并將“問題”有意識地與“高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尋找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在問題與理論互動過程中,教學小組在經濟學涉及的相關學科中積極尋找令學生興奮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內容,并及時展示高級微觀經濟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內容,使學生們不同程度的產生對“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和內容的興趣,進而對于后續課程的系統學習產生強烈的期待感,并自覺地尋求自身判斷與理論知識之間的偏差。
其次是參與階段:基于“知識興趣”,強化“主動學習”。受傳統升學考試的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主要靠被動的“記憶”,而非主動的“理解”。面對大學階段大量知識信息的灌輸,學生們普遍感覺消化不良,在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下,學生對于知識系統的掌握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手段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高級微觀經濟學”理論趨于高度數學化,而與之相對應的現實經濟問題卻具有很強的現實感,這種現實感與抽象的經濟理論之間的斷裂,使學生學習經濟學理論的主動性受到了影響。為此,課程教學小組借助“高級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供給與需求理論的講授,在課堂學習和討論中讓學生扮演供給方和需求方兩種不同的角色,各自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分析自身所采取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充分把握所充當角色的經濟內涵,提倡學生運用數學、統計和博弈分析等手段對于另一方的角色進行分析,實現從掌握局部經濟理論過渡到掌握整體經濟理論的高度。
最后是提升階段:基于“主動學習”,打造“行為意識”。經濟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經濟知識的掌握,實現經濟人合理的“行為意識”,通過這種微觀個體的行為不斷矯正和優化,最終達到社會總資源的合理配置。本階段是在綜合掌握“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運用合理方法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階段。為了正確培養學生的經濟行為,課程小組的教學環節分為經典理論導入和行為實踐參與兩個步驟。經典理論導入主要以體現高級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21個基礎概念(核心關鍵詞)為主,要求學生充分討論和理解這些概念和原理。行為實踐參與主要是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對現實經濟社會中的諸多問題的了解,啟發學生用正確的經濟學觀點給出問題的相應答案。為此,教學小組設計了逐次遞進經濟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課題,并通過討論的方式,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最終達到規范學生經濟行為的目的。這個過程使學生實現了從“問題意識”到“行為意識”的轉變,提高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能力,也實現了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自我價值。
3. 基于認知情緒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模式
認知情緒是學生對于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實問題的興趣程度。注意到學生的異質性,如何找準一個切入點是提高學生認知情緒的關鍵。帶著現實的經濟問題進入課堂,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依據科學理性要素,設計出教學的關聯路徑。首先是經濟學的客觀依據,這個過程強調學生積極學習經典性的經濟學理論和前沿論文;其次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懷疑階段,結合學生本身稟賦,引導學生對經典理論的不完整性進行反思和思考,結合現實社會的經濟問題進行經濟理論的完善和補充;第三是多元思考過程,結合跨學科的思路,對經濟問題進行多元的解讀和闡釋;第四是實踐的檢驗,提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破解和闡釋。
教學實踐表明,跨學科角度審視微觀經濟學能夠改善學生的認知表現,包括從實際問題的解決到進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社會科學的整體角度出發對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做出更好的判斷和估計,并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估;在被問題困擾的情況下,能更早、更迅速地擺脫困境,所做的合理選擇更能經受住時間檢驗的評估。
參考文獻:
[1] 齊紅倩. 建設創新型國家與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J]. 中國高等教育,2011(09):53.
[2] Eugene Silberberg. 經濟學的結構—數量分析方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稅收效率 福利經濟學 稅收中性 配置作用 扭曲稅
目前,財經界主流的稅收原則理論主要源于凱恩斯主義和福利經濟學思想,基本上是圍繞稅收在經濟條件下的職能作用立論。雖然具體提出的各種稅收原則名稱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最主要的兩大稅收原則是稅收公平原則和稅收效率原則。稅收公平原則著重于社會問題,矯正收入分配不均和財富兩級分化,對于維護社會穩定,避免社會動亂是不可或缺的。稅收公平原則同本文關系不是很大,在此不再贅述。而稅收經濟效率原則的意義在于使稅收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不僅要使微觀經濟效益提高,宏觀經濟也要穩定增長。本文正是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稅收政策的制訂中,對不同的征收對象征稅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一、市場均衡及經濟效率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于上世紀20年代創立的。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既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這個工具也經常被其他經濟學流派所借用,它在經濟分析和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得到公認。
福利經濟學第一公理和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闡述的是市場均衡和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結論之一,他們的正確性已經通過艾奇沃思方框圖等工具中得到論證。這兩個公理也是本文研究稅收效率的理論依據,在此簡單介紹如下:
福利經濟學第一公理是指在沒有消費的外部性效應條件下,市場競爭價格下所達成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簡單的講就是競爭市場的特定結構具有實現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特性。聯系實際情況,經濟生活中每一個參與交易的人都參與了社會資源的配置,而每一個參與者不必知道所購買的商品如何生產、制造原理、成本結構等情況,他們做出購買決策時只需要掌握商品的價格這一信息即可。競爭市場可大大減少每個參與者需要掌握的信息量,而這一事實有力的證明了市場競爭確為一種配置資源的好方法。這也是我國最終確定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的重要理論依據。
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是指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是良性的(凸性),則總會有一組這樣的價格,在這組價格上,帕累托有效率狀況是在適當的商品稟賦條件下的市場均衡。簡單的講就是任何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都能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市場機制在資源和財富的分配問題上是中性的,無論打算如何在在經濟中分配財富,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這種計劃。在此,我們有必要著重區分兩個詞語: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分配作用是指確定資源的歸屬,屬于所有權、產權等法律范疇的概念;配置作用是指根據商品的稀缺性,使資源流向最能實現其價值的地方,是一個地道的經濟學范疇的概念。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告訴我們,這兩種作用是完全可以區分開來的,在市場競爭機制中,價格就能實現這兩種作用。而我們即將展開的稅收經濟效率分析正是在市場價格實現其“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二、稅收經濟效率分析
稅收制度研究中,無法規避的一個概念就是“稅收中性”,稅收中性原則要求:首先,稅收的成本盡量以所收到的稅款為限,盡量避免社會額外稅收成本;其次,稅收盡量避免干擾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然而,稅收中性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目標,是可不能完全實現的。稅收通過稅負的轉嫁最終都會或多或少的增加額外稅收成本并干擾市場經濟的配置作用。
上節我們對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的闡述中,我們知道任何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都能夠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而市場機制是通過價格對資源的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來實現這一支持的。在稅收政策討論的過程中,有些政策制定者認為,為了分配公平,應當通過稅收來干預商品的定價,例如消費稅。僅僅從經濟效率的純理論角度來講,這種干預會讓經濟偏離帕累托有效率的均衡,因為價格的改變使消費者無法正視其行動真正的社會代價,在他們做出決策時面臨著一個錯誤的邊際替代(即價格)問題。我們知道,價格在市場中擁有“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其中后者同經濟效率直接相關。如果僅僅是為了分配的公平,我們的稅收只要根據消費者的稟賦價值來征稅,就不會影響經濟效率。
福利經濟學公理給我們稅收政策的制訂的啟示是十分重要的,價格擁有資源的分配作用和資源的配置作用,改變價格的稅收制度從經濟效率角度來講實為低效率的下策,因為通過改變價格達到重新分配財富的同時,也影響了價格的資源配置效率。而通過對稟賦征稅,即可達到公平分配的目的,也保證了價格(即邊際替代率)仍然能夠正確的反應稀缺,以達到最終經濟的帕累托有效率。
三、結束語
稅收政策的制訂需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上文中所講的消費稅,除了要考慮稅收的經濟效率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調節產業結構,引導消費方向等。然后稅收的經濟效率分析在稅收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上面的分析也解釋了為什么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稅制結構中,都是以按稟賦征稅的所得稅和不改變商品價格的增值稅(價外稅)為主,其他稅種為輔。同時,相信稅收的經濟效率也是我國部分服務業逐步營業稅改增值稅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
參考文獻:
[1]王傳綸,高培勇.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M].商務印書館
企業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微觀主體,承擔著人類社會最主要的活動――生產活動。從工業革命以來,分工、合作為主要特征的企業就代替了個人和家庭作坊,大規模的生產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市場經濟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經濟模式。但是伴隨著這一歷史性轉變,一個難題一直困擾著學者、立法者和理論界人士:合作生產模糊了個人(及其他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生產出的產品無法在參與生產的人(及其他要素)中合理的分配。一般情況下,在支付完所有生產要素報酬之后,產出仍然有一個剩余,這個剩余如何分配,是有很多學術爭議、社會爭端的起源。
本人認為一種制度安排,如果長期存在,那它都是一種在當時情境下的均衡解。本文目的不在于分析企業“應該”采取何種剩余索取權安排,而是致力于去解釋“為什么”會有這種制度安排。
在早期的市場經濟中,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也是企業管理者。企業主在勞動市場上雇傭工人,工人在勞動市場上尋找雇主,雙方平等地談判訂立和約。勞動結束后企業主支付給工人工資,產品歸企業主所有。在這個時期,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企業主所有。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企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單一業主式的企業逐漸被多個股東出資,聘任職業經理人的有限責任制度取代。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股份制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股東所有,股東可以將股權在市場上自由買賣。而由于經理人對企業起實際控制權,為避免企業經理人采取損害股東利益的行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二戰后的股份制企業采取給予經理效率工資或一部分股份的方式來對經理進行監督或激勵,使得經理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相一致,二者共同承擔風險,共同索取剩余。
2企業剩余索取權理論的簡要回顧
2.1 經典理論關于企業剩余索取權的歸屬,經濟學家存在著重大分歧,一個多世紀以來,眾多學者運用各種手段對其加以解釋,因為這個問題不僅是學術爭議,還是意識形態的爭端,所以這方面有價值的著作很多,我認為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2.1.1 風險與不確定性理論以奈特為代表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理論認為企業家應該享有剩余,因為他承擔了風險,工人不擁有剩余索取權,但是擁有固定的有保證的工資。市場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使企業隨時面臨著贏利或虧損的可能。企業家作為風險的承擔者,工人作為無風險者。工人將剩余索取權讓渡給企業家,是為規避風險所付出的代價[1]。
2.1.2 生產團隊監督理論這種理論由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提出,認為團隊生產必須設計出一種方法來防止團隊成員偷懶的搭便車行為。團隊生產可以由監督者來監督,但是監督者的努力程度不受契約的約束,且監督者是沒有人監督的。一種解決辦法就是付給團隊其他成員工資,而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這樣才能對監督者實施有效的激勵。[2]
2.1.3 專用性資產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控制權應該分配給最大限度保護交易專用性資產的的當事人。專用性資產是指在某一特殊交易中的價值大于下一個最優選擇中的價值的資產,如果一方進行了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后,交易的另一方可以進行敲竹杠相威脅,那些做了專用性資產投資的人由于退路下降在談判中就處于劣勢,結果將出現專用性資產不足的情況。因此,專用性資產投資者必須有激勵進行投資,這在現實中通常是通過擁有剩余索取權實現的。比起勞動供給者,資本所有者更有機會進行專用性資產的投資,那么資本供給者就應該擁有全部的談判力量,即資本供給者將擁有剩余索取權。[3]
2.1.4 人力資本理論[4]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舒爾茨,他們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勞動已經是帶有高技術含量的腦力勞動。勞動者學習技能也是一種投資,勞動者“投資”于學習技能時也付出了時間、金錢和閑暇,同樣承擔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人力資本也應該有與非人力資本同等的分享剩余的權利。
2.2 “修正瓦爾拉斯范式”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微觀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新古典范式的基礎上的,其核心思想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所以也叫瓦爾拉斯范式。瓦爾拉斯的關鍵假設在于完全理性人、外生穩定性偏好和完備契約交往。嚴格的假設忽略了現實中很多因素,對諸多現象的解釋缺乏說服力。雖然科斯等學者用外部性等方法解決了若干問題,但仍然不夠清晰地解釋真實世界。只有修正瓦爾拉斯范式,回到真實世界中和真實企業。
新古典的勞動市場模型是由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和一條向左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組成的,兩條曲線交點處是勞動市場的均衡點,決定了市場出清時的勞動數量和工資。該模型有幾點缺陷①:①雙方信息是不完全的,勞動者不了解對方企業的情況,雇主也不了解勞動者的真實特質。②實際上勞動市場是從來不會出清的,不是愿意接受相同工資的勞動者和顧主都可以達成交易。③工人并不愿意經常更換新工作,且很多企業并不經常開除工人。④工人和雇主地位是不平等的。雇主通常擁有一種對雇員的控制力,一種壓過對方的談判力。很多西方學者建立了比瓦爾拉斯范式更一般的模型。其中有非契約性社會交往、內生偏好、一般收益遞增、強互惠性等。本文的研究需要用到非契約性社會交往理論。
非契約性社會交往在鄰里、公司間、家庭中以及市場里廣泛存在。貸款時的還款承諾是不可執行的;家庭中,夫妻之間常常實施一種沒有合約規定的非常不具體的勞動分工和廣泛的交易。企業中,工人必須努力工作是一種不完備契約,雇員有義務對工作盡職盡責,但沒有任何手段要求他必須履行,對工作的努力程度根本無法控制。達克漢姆(Durkheim,1967)對不完全契約的定義是:一個當事人提供一筆支付,另一個當事人則擔負起未來“彌散”的義務,回報的性質不能通過談判決定,而必須取決于那個做出回報的人的決斷。[5]
有了不完全契約的定義,下面來看不完全契約的一方是如何對另一方行使控制力的。
3一個真實勞動市場的雇傭模型和短邊權力[6]
3.1 模型建立假設:①產出為“有效勞動”時間的函數,而“有效勞動”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函數,因此產出也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函數。勞動契約具有不完備性,工人的努力程度不可觀察。②雇主為工人支付一個工資率,并確定監督水平,如果發現工人沒有在工作則終止契約。③終止契約后工人仍然擁有一個次優選擇,也叫退路。④博弈期數是無限的,即假定工人生命是無限長的。⑤工資對工人有正的邊際效用,勞動對工人邊際效用為負。工人根據工資、監督水平、勞動的負效用和被解雇的退路來決定努力程度,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令e∈[0,1]為工人每小時的努力程度(表示一個小時內工人工作時間的比例),產出為y=y(he)+ε,其中h為工人工作的小時數,y′>0,y″<0。因為存在一個隨機擾動項ε,特定工人的努力程度不能從產出中推斷出來。雇主給定工資率ω,監督水平m,工人被解雇的退路為z。其中ω,m,z都用貨幣作為度量單位。
工人最優反應為e(ω,m,z),且雇主知道工人的這個反應函數。雇主公開宣布契約的終止概率t(e,m)∈[0,1],te<0,tm>0②,工人也了解這個概率。在雇主宣布上述激勵政策后,工人了解了這些變量值并選擇e來最大化他一生效用的現值。在這一期博弈結束后,工人得到支付ω并得到效用(效用包括工資的正效用和努力的負效用)。若雇傭關系繼續,則下一期發生同樣的非契約交往,若雇傭關系終止,則工人一生剩下的時間效用現值為z。工人每期效用為u=u(ω,e),uw?叟0,ue?燮0。假定時間偏好率為i,工人變動e來最大化無限期期望效用的現值:由于無限期假定,整理得:等式右邊第二項是工人的退路,第一項是雇主給予工人的租金,所以我們有:工作的現值=雇傭租金+退路。工人選擇e使 得ve=0,得到ue=te(v-z),可見,工人選擇的努力水平將使得降低終止概率帶來的邊際效用恰好抵消努力帶來的邊際負效用。當工人的退路等于繼續工作的現值時,即雇傭租金為零時,v=z,從而ue=0,u(e,ω)=iz。這樣,工人只會選擇勞動邊際負效用等于0的努力水平,也就是說無論監督水平有多高,工人只會選擇雇主不采取任何激勵策略時的每小時工作量,監督完全無效。
3.2 短邊權力的提出從上一節的模型中可以看出,雇主擁有對工人的控制力的根本原因是雇主給予了工人一個優于競爭均衡z時的支付v,工人不愿意失去這個雇懼怕契約的終止,這樣雇主始終掌握著談判的主動權,有說“要么干要么就算”的本錢。市場均衡時擁有權力的人都處于市場中愿意交易數量最少的一邊,即市場的短邊,受控制的人處于市場的長邊,短邊對于長邊擁有的權力叫做短邊權力(Bowles and Gintis,1992)[7]。例如消費者權力,只要買者轉向另一個賣者的威脅是可置信的,并且能夠給予賣者租金,那么買者就可以對賣著施加權力,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短邊權力的來源是稀缺性資源,供給不足的要素占有市場的短邊。資本、才能、技術、知識、甚至聲譽和人際關系都是權力的來源。在市場中,擁有優秀的管理能力和卓越的戰略眼光的經理人是很稀缺的資源,他們在與企業談判時便擁有短邊權力;老雇員、老干部擁有長期的工作、社交經歷,就算“什么也不會”也有可能身居高位,因為聲譽和人際關系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在不完全契約的世界里,控制權的分配將賦予一方當事人以權力,由他對契約中未作規定的事宜做出決定。在這個框架下,雇傭就意味著購買,由于資本處于市場交易的短邊,雇主擁有資本,通過限制雇員與資本相結合而控制工人,從而可以對契約中未做規定的事宜進行規定。至于剩余索取權,則在不對等談判時簽訂的契約里已經明確規定屬于雇主了。
4事實:分行業比較研究和歷史趨勢研究
4.1 行業比較上述分析中的“剩余”是一種狹義的概念,即企業合約總收入扣除合約固定總支出后的剩余額。而在第二部分里,接受效率工資,承擔經營風險的“工人”也應當被看成是剩余獲得者。由此便可以給剩余下一個更廣的定義:凡是承擔風險,與經營狀況相關的收益都是剩余。廣義剩余已經不再由資本獨享了。這一現象在不同行業表現不同: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如紡織業),工人從事的勞動有著高度重復性和低技術性。這些行業中工人工資很低,且幾乎完全相同,除去基本工資外很少有獎金、提成等移動工資。這些行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資本所有者和經理占有。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如IT業),工人從事高技術含量的腦力勞動。這類行業中工人的工資很高,工資中包括大量效率工資,且不同工人間差距很大。這些行業的剩余索取權不完全被資本和企業家占有,工人也擁有部分剩余。在上述兩類行業中,技術型工人擁有高工資可以部分被解釋為他們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價值,但人力資本價值不能解釋高工資的全部。他們的工資中包含一定量的自己勞動成果的剩余,擁有剩余的根源是他們的勞動具有稀缺性③。
4.2 剩余索取權歸屬的演變在人類社會早期,資本匱乏,早期企業出現的時候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資本和企業家為一體的業主占據了市場短邊,因此他們是剩余的所有者。職業經理人出現以后,由于企業家才能的稀缺性④,企業家也擁有一定的短邊權力,與資本共同分享企業剩余。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全社會資本不斷地積累,高技術水平的勞動者越來越多。資本積累的速度要快于勞動者總人數的增長速度。因此,以后的企業必然會發展到這樣一個形態:在全社會范圍內,勞資雙方達到均衡,資本不再具有對企業的控制力,資本、管理者、勞動者將依據實力共同分享剩余;不同行業勞資分配剩余的比例不一樣。但無論如何,勞動索取剩余會越來越普遍,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人本復歸”。[9]
5結論
勞動合同的“一紙契約”規定剩余歸資本所有,這不是事情的原因,而是結果。決定剩余歸屬的本質是交易雙方的不對等性,取決于雙方的控制力,即短邊權力,它來源于資源的稀缺性。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擁有權力的一方通過給予另一方一個高于其次優選擇的租金來對其實施控制,便擁有了對不完備契約未做規定部分的解釋權。正是因為這些控制力,談判的一方才有可能在簽訂契約時提出剩余索取權歸他所有,而另一方只有接受。
市場的短邊可以是需求方也可以是供給方,意味著資本并不是“天生”就擁有剩余索取權。隨著資本不斷積累,資本控制勞動的能力將漸漸消失,最終必將是人力資本享有剩余。⑤
注釋:
①暫且不考慮勞動異質性的問題,因為這不影響對所探討的問題的分析,所以這個簡化是必要的.
②終止函數t(e,m)基于這樣一個想法,每一期,雇主將以概率?濁(m)看到工人,由此確定工人是否在工作.簡化的終止函數可以表示為t(e,m)=?濁(m)(1-e),如果m=0,則?濁(0)=0,且t(e,0)=0,意味著監督程度為零時,雇主在整個時期都不可能看到工人,那么終止契約的概率也為零.如果e=0,則t(0,m)=?濁(m)意味著如果工人從來不工作,那么終止契約的概率也就等于雇主看到工人的概率,只要雇主看到工人,契約必然終止.所以,努力的增加降低終止概率,監督的增加提高了終止概率.
③人力資本價值越高的勞動者,通常稀缺性較高,但也有例外.
④企業家才能是否具有稀缺性有待證實,通常的理論認為他們與普通人有不一樣的風險偏好,普通人都是風險厭惡者,而企業家是風險偏好者.
⑤本文的分析忽略了分散協調問題,如果考慮分散協調分析會很復雜,得到的結果會略微異于我的結論,但不改變大體趨勢.
參考文獻:
[1]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Alchian, 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e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e Review,1972.
[3] Malcomson, Janes. Individual Employment Contracts.[J].pp.2293-2372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Orley Ashenfelter and David Card,eds.Amsterdam:North-Holland. 1999.
[4]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5] Durkheim, Emile.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J].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67.
[6]薩繆?鮑爾斯.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 Power and Wealth in a Competitive Capitalist Economy[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21:4,pp.324-353. 1992.
關鍵詞:需要;需求;經濟學;房地產高價
作者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首先對我國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然后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探索了如何解決我國房地產價高居高不下的現狀。
一、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中國房地產的價格一路走高,可謂是風光無限。但也讓無數的潛在購房者望而卻步,造就了無數的“房奴”為房夢而奔波。是什么造就了中國房地產的居高不下?下面作者將從四個方面解釋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需要與需求
1、理論分析
需要是人的本能反映,它源于自然性要求和社會性要求。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在經濟學中,必須區分需要不等于需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求是指既有愿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如果沒有支付能力,則不能將需要稱為需求。形成需求有三個要素:對物品的偏好,物品的價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只相當于對物品的偏好,并沒有考慮支付能力等因素。一個沒有支付能力的購買意愿并不構成需求。需求比需要的層次更高,涉及的因素不僅僅是內在的。所以在經濟學中,必須注意不要將兩者混淆。經濟學的基礎分析工具是需求與供給理論,而非需要與供給理論。
同時由于文化習慣等原因,中國人對于購買房屋等類的固定資產是有著強烈的心理偏好的,即商品房是缺乏彈性的,需求量對于價格變動的反映欠敏感,需求量隨價格的變動變化下。同時,對于缺乏彈性的商品,提高商品的價格會使廠商的銷售收入增加,這也為商品房價格的提升奠定了理論基礎。
2、實際分析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而且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多。因此,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遷移到城市中來,形成了對商品房的龐大需要。但是有了需要并不一定能形成需求,因為剛剛進入城市的很多人并沒有購買商品房的經濟能力。所以,我國房地產市場上,商品房的需要量大于需求量。
通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可知,商品價格是指有市場上商品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的均衡價格。但是,現實中往往將需要和需求混淆,錯把需要當做需求,而沒有注意到兩者的差別。由于房地產供給的有限性和房地產商的極力宣傳,大家錯把需要曲線看做需求曲線,需要曲線的需求量大于需求曲線,同等供應曲線條件下,商品房的價格高于其實際價值,形成了高房價。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商品房的需要量不斷加大,而需要住房的居民收入的增長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商品房的高價位一次次被刷新。
按照常理推斷,既然我國商品房價格形成是由市場需要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的,市場需求量被高估了,那么多開發的商品房進入市場會沖低商品房的價格并形成商品房滯銷的局面。但現實為什么常常出現商品房熱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利潤的趨勢,大家認為商品房的價格會持續走高。因為按照現實中參照的市場需要量,商品房市場的供應量還較小,商品房市場處于供小于求的局面,存在升值的空間。而且商品房是缺乏彈性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隨價格變動不敏感。同時,由于受土地等因素的制約,商品房不可能實現無限的供給,這就進一步堅定了大家對商品房升值的信心,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商品房極度熱銷的場面。
(二)高基尼系數下的貧富差距
在前半部分的介紹中作者指出,由于經濟承擔能力的因素,我國眾多對商品房的需要沒有轉化為需求。那為什么多開發的商品房還是依舊被銷售出去了呢?這是因為我國居民貧富差距大,富人雖少但富裕程度相當高,趨于利潤的追逐,他們把商品房作為一種投資的手段,大量買進并炒作商品房,進一步加劇了商品價格的居高不下。
2009年我國的GDP總量位于世界第三位,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貧富差距大,窮人太窮、富人太富。社科院的2011年《社會藍皮書》中指出,2010年我國人均GDP預計超過40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并不缺錢。在本書中還指出,全社會總收入差距一直在擴大,基尼系數目前在0.5左右。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最佳的平均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狀態,超過0.4為警戒狀態,達到0.6則屬于危險狀態。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富人的富裕程度和窮人的貧窮程度都會超乎我們的想象。由于城市化進程等原因對于城市商品房的大量需要,商品房存在升值的空間,富人為了獲得升值利潤,將房地產作為其投資的一種手段,大量買進炒作商品房,待高價時賣出商品房以賺取差價。
由于較高的基尼系數,中國富人的資金持有量相當可觀,同時商品房的升值空間比較明朗,所以中國富人的大量買進和炒作房地產,極大地促使了中國商品房價格的提高。
(三)土地的稀缺性
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依賴于土地,甚至可以說地理區位因素可以決定房地產的價格及檔次。土地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其供應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區位的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可見,土地在房地產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土地具有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和獨一無二性,加劇了房地產開發商對于土地市場的競爭,競爭的加劇促使了土地價格的不斷提高,“地王”的記錄也一次次的被刷新。土地的價格最終會分攤到商品房的消費者手中,這進一步加劇了商品房價格的攀升。
轉貼于
同時,地方政府作為土地的管理者,在土地使用權的轉讓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對于地方的考察基本上還是“唯GDP論”:GDP高,地方政府的績效則高;GDP低,地方政府的績效則差。因此地方政府為了創造更高的GDP和更好的績效,也在推動土地價格的持續攀升,進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四)國際“熱錢”的流入
熱錢的流入也在推動中國房地產價格的一步步持續走高,在所有的商品房價格的影響因素中,熱錢的流入是最可怕的,它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甚至中國整體經濟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我國尚未發現境外“熱錢”有組織、大規模流入境內。違規流入的“熱錢”多采取“螞蟻搬家”方式,呈現多點式、滲透的特點,從去向上來看,部分“熱錢”流入后直接或輾轉流入房地產市場,推動房地產價格繼續走高。
二、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解決措施
認清原因是途徑,解決問題才是目的。下面作者將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探索解決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途徑。
1、認清房地產市場的需要與需求。需要是人的本能,需求才會創造市場。因此,應該分清房地產市場上的需要與需求,以需求為基礎來對商品房進行定價,避免因高需要、低需求造成商品房市場價格的居高不下。
2、創造社會公平,避免兩極分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一直是專家學者探討的重點,但也是眾口難調,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但是,我國的基尼系數太高,兩極分化太嚴重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國家要進一步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公平的因素。
3、改變地方政府評價指標體系。中央政府在對地方政府的評價過程中,要改變“唯GDP論”的方法,更加注重地方政府的綜合執政能力,防止地方政府為了追求高GDP而提高轉讓土地的價格。
4、抵制熱錢,發展正常跨境資本流動。國家相關部門在發展正常的跨境資本流動過程中,也要嚴查熱錢,抵制熱錢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甚至是整個經濟體系的打擊。發展正常的國際貿易,抵制不合理因素對我國經濟體系的打擊。
論文中,筆者從需要的推動、高基尼系數下的貧富差距、土地的稀缺性、國際熱錢的流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并對如何解決房地產價格的居高不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希望能為推動房地產高價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唐忠義.市場調控:高端房還是高價房?[J].上海:上海房地,2010.
[3]夏志瓊.高價房終將損害經濟平衡[J].北京:住宅產業北京,2010.
[4]姚玲.中國住房高價格問題的博弈分析[J].上海: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10.
[5]張道航.遏制“地王”頻出必須變革制度[J].長沙:中國房地信息,2009.
[6]周紹新.對我國房地產價格的思考[J].太原:科技創業月刊,2009.
[7]陳春陽.論房地產價格的理性回歸[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8]李偉.房地產市場預警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
[關鍵詞]公共物品;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9-0141-02
1 公共物品概念的內涵
1.1 薩繆爾森經典定義
1954年薩繆爾森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定義:“每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并以精確的數學表達式來界定了這一概念。隨后他在其不斷再版的《經濟學》中對公共物品的定義又作出了修正和完善。第12版中,他們認為:“來自公共物品的效益涉及對一個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費效果。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體行動,而私有物品則可以通過市場被有效率地提供出來。”第16版中,他們進一步指出:“公共物品是指那種不論個人是否愿意購買,都能使整個社會每一成員獲益的物品。”第18版中他們則認為:“公共物品是指能將效用擴展于他人的成本為零,并且無法排除他人參與共享的一種商品。”總之,在最初強調非競爭性之后,薩繆爾森又指出了消費上的非排他性是判斷公共物品的主要標準。
1.2 在經典定義基礎上的擴展
在薩繆爾森的公共物品經典概念提出之后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一是在對公共物品經典定義的批評和質疑中發展;二是對其的補充和深化。
Enke認為薩繆爾森提出的概念雖然精練,但太脫離現實,很少有物品是由社會所有成員等量消費的。在進一步研究中,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指出有一類商品具有這樣一種性質:對某個人消費的增加并不會使他人的消費以同量減少的物品可以稱為非純共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
在對相關資料[ZW(]本文數據源于對“2006年以后出版的國內外50本《公共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教材、專著,以及33篇‘題名’涉及‘公共物品’或者‘公共產品’的國內博士論文”的統計和分析。進行統計之后發現:在對公共物品內涵的研究上79名[ZW(]共83位,其中4位的著作未直接對公共物品進行定義。作者中有72%直接將同時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作為公共物品的充分必要條件;有16%將“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選擇為公共物品的充分必要條件;而認為公共物品的特性中同時包含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占97%。僅有奧斯特羅姆、撒瓦斯等認為“消費的個人、共同性以及排他性”可以作為定義公共物品的特性;許彬則認為單獨以“非排他性”就可以對公共物品進行準確的定義。
從以上綜述中可以看出,學術界從物品屬性角度來嘗試理清公共物品的概念時由于物品屬性的多樣性以及學者們理解角度的不一,明顯導致了表述的混亂。要回答“什么是公共物品”這一論題,我們還必須對現有的公共物品外延的研究有所了解。
2 公共物品概念的外延
在筆者對公共物品概念的外延進行研究時,發現由于存在很多不同的標準,69名[ZW(]共83位,其中14位的著作未直接對公共物品進行分類研究。學者一共提出了20種以上的分類方法(見下表)。其中:97%的學者認為通過考察公共物品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可將其分為純公共物品(同時具有以上兩種性質)和準公共物品(兩種性質有其一);26%的學者認為可以按照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圍分為全球性(或者全國性)公共物品和區域性(或地方性)公共物品。另外還有4%的學者提出以公共物品的消費需求屬性來區分它們[ZW(]有14人未分類討論。因同一作者可提出多種分類方式,以上數據為累加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薩繆爾森提出的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兩重屬性定義的基礎上,不同經濟學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公共物品作出了定義和分類,因而產生了分歧。因此在試圖對物品準確定義和精準分類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我們賴以為研究理論基礎的公共產品兩重性進行再思考,公共物品概念的內涵亟須深化,外延亟須擴大。
3 對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再思考
對于競爭性的概念我們必須辯證地來看待。首先,在消費中物品幾乎都是競爭性與非競爭性的結合體。就其具有的一種屬性或效用來看是競爭性的,而另一種效用則可能是非競爭性的。其次,因為資源的競爭性與其是否稀缺有關,競爭性也是隨周圍條件而變化的。
排他性同樣也存在有多層含義:第一,非排他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一是不必排他,因為一旦公共物品提供,無論是否排他對單個消費者都沒有任何影響;二是不應該排他,這里又包括從效率角度考慮的不應該和倫理角度考慮的不應該。第二,排他性會受技術和制度的影響。能否排他是一個成本收益的比較問題,應否排他是一個倫理問題。因此當排他的成本收益或者社會的道德標準發生變換時排他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總之,由于物品屬性本身的復雜性,我們在定義物品的屬性和類別的時候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4 公共物品分類方法的探討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由于兩重性本身又具有多個維度,要在一個二維平面上將所有物品窮盡是困難的。如果二者之間具有某些一致或者相反的關系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涉及分類的屬性減少至一維,或者嘗試只使用一個標準進行分類,將會使分類難度大大降低。通過薩繆爾森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公共物品的定義從最初強調非競爭性轉到了后期強調的非排他性。本文認為這一重心的轉移是解決公共物品定義混亂問題的一條途徑。就競爭性而言因為其與稀缺性相關,因此無可避免地會涉及“擁擠點”的問題。因此本文認為排除競爭性之后可以嘗試只用排他性一個標準對公共物品進行分類。
如果用排他性一個標準進行分類并且按照薩瓦斯的方法引入連續變化的排他程度來劃分物品則可以將物品分為:完全排他的私人物品、部分排他的俱樂部物品和完全非排他的公共物品。在這一分類方法下,私人物品完全實現了生產者排他和消費者排他。而在排他性較弱的一端則是國防、制度等傳統分類方法下的公共物品。處于中間中等排他程度的物品可以繼續采用準公共物品或俱樂部物品的名稱,這部分物品屬于部分排他。同時在這一分類方法下極端的情況也正好是競爭性與排他性的結合以及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結合,與薩繆爾森給出的純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一致。可以看到采用排他性一個標準能區分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而且與依據兩個維度的劃分并無太大矛盾。相反這種劃分就中間物品的情況和物品的性質更容易把握,分類更清楚,與現實更接近,也更易于處理由于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品類別及供給方式的變化。
我們還可以嘗試從外部性的角度對物品其進行分析。外部性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和范圍的非排他和非競爭性,在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情況下就是說不能排除不付費的人從中獲得好處,即非排他性,同時內部的收益并未變化,因此屬于“外部性”的這一部分是非競爭的。當正外部性達到極大的情況下,即物品全部效用都具有外部性,與公共物品的情況正好一致。比較這種方法與傳統方法,用外部性來劃分物品不僅簡單而且能夠進行經濟學分析,因為其可以通過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差異來表示外部性的程度,從而可以用單一的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而外部性的程度界定此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參考文獻:
[1]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387-389.
[2][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M].12,16,18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龍新民.公共物品概念研究述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2).
[4]Enke,S.More on the misuse of mathematics in economics:Are-joinder[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131-133.
[5][英]阿特金森,[美]斯蒂格利茨.公共經濟學[M].蔡江南,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2.
[6]許彬.公共經濟學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關鍵詞 3E;非協調發展;經濟學;原因
中圖分類號 K82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067-06
在現代科學文化中,協調是一個被廣泛應用的概念,而且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協調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和研究,從而使“協調”的含義更加豐富和科學。系統論認為,協調除了具有作為調節手段或管理控制的含義之外,更深層的含義是作為一種狀態來表明各子系統之間的融合關系。復合系統的協調是指在系統內部的自組織和來自外界的調節管理活動作用下,各個組成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諧共存。而所謂3E協調則是指能源、經濟和環境子系統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和諧共生,具有合作、互補、同步等多種關聯關系,體現了復合系統有序的結構與狀態。實現3E協調發展對于實現社會整體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我國的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即3E系統)總體協調程度偏低,系統發展中存在著許多缺陷和沖突。這主要表現在能源與環境、環境與經濟間的矛盾突出,例如我國傳統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排放大量的廢氣、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造成了環境質量的急劇惡化。與此同時,環境容量等環境因素對我國能源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制約作用,國際履約使我國能源部門付出高昂的發展成本。其次,經濟發展與能源生產消費間也反映出一定的非均衡性。突出表現在:①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能源供應方面時常發生“電荒”、“煤荒”現象;②整體上工業的發展并未擺脫低效、高耗能的局面。同時,能源價格卻鼓勵了企業對高耗能或低效率行業及設備、技術進行投資,十分不利于工業結構的調整;③從產業結構角度看,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其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傳統的能源消費量最大的第二產業。然而,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相對有限;④我國外貿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當前已達到了37%,但是外貿生產卻一直主要是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的發展模式;⑤我國當前能源消費結構和方式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從而引發的經濟損失已經占到GDP的2%~3%。為了促進和實現我國3E系統的協調發展,我們必須要探討3E矛盾出現和激化背后的原因,并反思傳統發展理念的合理性問題。為此,本文將從經濟學視角在理論上進行現象解釋和原因剖析,以期能夠為實踐提供更深層面的理性指導。
1 環境、資源的公共性與不明晰的產權安排
環境與大部分資源一向被視為公共財產,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表現為非排他性、無償性、強制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因而也就產生了沒有任何消費機會成本的所謂“免費搭車”。空氣、陽光、水、土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于這些公共資源上述特性的存在,使得資源被使用過度,環境被破壞,并造成生態失衡。例如煤炭生產由于引起環境污染,對不從事煤炭行業的生產者和沒有消費煤炭的人們也造成了事實上的損害,但這一損害通常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其原因是空氣、土地、水資源等環境因素的所有權問題。空氣歸該地區所有居民所有,水資源歸國家所有,實際上也是全體公民所有,土地歸國家,當然也是屬于該地區全體公民的。這種公共產權使得所有人都有權利、實質上人人都沒有權利,即經濟學中的產權主體虛置。產權主體虛置的公共產權導致了“公地悲劇”的出現。從煤炭生產的角度講,由于生產和消費煤炭的環境沒有排他性的所有權,所以導致了煤炭生產對當地環境的嚴重污染。
按照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大部分能源資源以國有產權為主體,國家對大部分能源資源擁有所有權,即能源資源國有原則。也就是說我國作為一個國家對其管轄范圍內的能源資源具有排他性的支配權,能源作為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只能由國家所有,由國家支配。對外,體現能源;對內,體現能源國家所有權。能源國家所有權是我國能源資源產權的核心。依照法律規定,我國能源資源的所有權是比較明確的,但能源資源公有產權(國有產權)在實際運作當中卻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普遍存在事實上的地方所有、企業所有等誰占有誰所有的現象,致使國家所有權虛化。國家作為所有權主體既沒有從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收益中獲得足夠的回報,又未能很好遏制亂采濫挖礦產等資源開發利用秩序混亂的局面。同時,作為國家公有產權的維護和監督者的各級政府和部門為了眼前的利益則不惜犧牲長遠利益,有時甚至允許當地企業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個體、私營小煤礦、小油井屢禁不止,對環境進行肆意的污染與破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強制性的公共產權的“人人皆有”,必然導致經濟效益低下、資源環境嚴重受損。
另一方面,使用權和經營權安排也是我國能源資源產權界定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能源資源的所有權界定主要是國有產權形式,由此人們簡單的得出公有公用的推理。長時間內我國的能源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安排正是基于這種邏輯作出的。公有公用的實踐結果是能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由于能源資源的公用性,“公地悲劇”必然發生,引致能源資源的日益枯竭。如2006年以前我國法律規定采礦權屬于國家和集體所有,但由于采礦權沒有轉移給礦業公司或煤礦老板,產權不明晰,決定了承包經營的煤礦主只重視眼前利益,為省時省力、節約生產成本,只開采中間煤層,把上下層的原煤置之不顧。有關資料顯示,承包煤礦礦井回采率只有15%~20%。這樣的制度安排十分不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對于居住在當地的普通民眾來說,這種資源掠奪給他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資源環境條件惡化的成本卻由當地人承擔,無須礦業公司或煤礦老板來承擔。
此外,產權的設置除了會直接影響到物品(環境、資源和其他產品等)的使用外,同時也會影響物品的價格,這是產權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科斯指出,產權制度安排是價格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前提,只有確立了明晰的產權關系,明確了可交易產品歸誰所有、由誰使用、劃分清物品的經營與處置權限邊界,而且這些權利被全社會所接受和承認,交易才能順利進行,人們才能以相應的費用換取所需的產品。如果不能建立合理、明晰的產權制度安排,則資源可以被任何人無償占有或以超低價格占有,這會使得價格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市場交易也無法正常進行。現實中,由于當前我國對環境、資源缺乏明確合理的產權安排,使得以產權為載體的環境、資源在市場中不能自由流動,從而使其市場價格無法在不斷選擇的交易過程中達到反映其稀缺性的均衡價格。我國大多數環境與能源資源的價格現仍保持在很低的價位,不可避免的形成環境與能源資源的過度消費,從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諸多矛盾。
2 環境、資源利用中存在著廣泛的外部不經濟性
經濟學一般把環境與資源問題歸結為環境與資源外部性造成的資源使用浪費、環境退化等后果。所謂外部性是指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之間或私人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效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即某些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影響了其他個人或企業,但都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數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只考慮私人成本,而不考慮對其他經濟個體產生的外部成本。由于商品價格不能反映出它們對環境的損害,使這些商品的成本被低估。這種成本低估的結果必然導致污染密集型商品的生產和需求,同時產生兩種不同的配置效應。首先,幾乎免費使用環境導致損害環境的產品過度生產,比如建材行業。這意味著過多的資源用于污染密集型部門,過少的資源用于有利于環境的部門。相對價格的扭曲導致生產系統扭曲而偏好損害環境的產品。環境的零價格或低價格使用往往被看作是對污染密集部門人為的生產福利。而與此同時,環保產業的發展由于資源投入規模不足而受到極大的限制,成為3E非協調發展的要素之一;其次,由于幾乎不必支付使用環境的成本,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前階段實行的經濟管理體制重在獎勵增加了GDP的地方官員,使許多地方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地方官員對以環境為代價將成本壓至最低來求得生存的小工廠采取了姑息態度。二是地方官員追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最大化,認為這是創造GDP最便捷的渠道。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帶來了暫時的就業和利潤,然而大氣和水資源受到污染。由于沒有資金或資金不足,不能從事與環境相關的服務(比如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政府允許企業節省污染控制成本和有關的環境治理成本,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壞。雖然目前我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且在迅速趕超德國、日本和美國,但我國的環境標準尤其是某些地方真正執行的環境標準常常更接近于某些最貧窮的國家。一些地方的企業由于履行低環境標準而省下了原本控制污染應支出的費用,然后以降低價格的方式轉移給了消費者,而且大多是外國消費者。環境退化的直接后果是影響人民健康,也影響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和我國的出口國形象,造成了經濟與環境間的突出矛盾。
能源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對于能源行業來講,就是真實成本和外現成本存在差異。換句話講就是外在成本沒有完全在成本中體現出來。這導致了我國能源生產的社會福利虛高,也導致了該行業的門坎過低。例如在煤炭產業中,鄉鎮和個體煤礦沒有承擔對自己生產過中所造成的外部性的補償,使煤炭這個本來具有壟斷特征的產業在我國變成一個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降低了煤炭產業的集中度。其后果是資源的掠奪式無序開采,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浪費。僅2004年我國消費了世界當年原煤總消費的31%,這其中相當一部分被浪費掉,對整個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外在成本的缺失對于當地經濟發展來說也具有負面影響:一是由于能源產業生命周期的縮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降低;二是能源生產的外部性沒有得到補償,破壞了當地的環境,而當地在能源發展中卻籌集不到必要的資金進行環境的修復和改善。以山東省為例,許多集體、個體開采根本談不上復墾和生態恢復,而國有礦區復墾率不足10%。再比如傳統的電力成本計算因為一般僅考慮生產和配送成本,卻不包括環境成本,所以造成許多地方的發電廠成為當地環境的高污染源。大量低效的燃煤設備、傳統的用煤方式和低劣的煤炭品質以及污染治理力度不夠是使當地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環境、能源資源利用中廣泛存在著外部不經濟性,而經濟系統本身不存在對其的自動控制調節機制,以檢查環境、能源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產業結構的扭曲,即出現了所謂的市場失靈。市場不能提供減少污染的激勵,反而偏好損害環境的經濟行為。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干預。政府干預政策有可能加速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惡化,也可能通過對環境問題進行有效調節而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圖1中曲線Do表示能源需求,假定它取決于價格P和收入Y(D=D(P,Y))。在體現邊際開采成本的有效價格Ps點上,最初的開采率是Qo。假設QL是能源資源開采的安全限值,超過QL就會發生嚴重的生態破壞。如果QoQL,嚴重損害了環境可持續發展。顯然補救方法不是停止經濟增長,而是引入一系列彌補措施來建立正確的能源價格。首先可以重新在開采地區進行產權確立、取消補貼ES并收取有效的資源稅和增值稅。這樣確定的有效價格Pec可以使開采率降至Qec,但仍然超過QL。第二步收取反映生物多樣性損失、大氣和水污染等的環境外部成本EE的稅費,從而建立起完全環境調節價格(Pen)。這樣開采量將從Qec降至Qen,Qen
然而,我國當前實施的部分政策不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會把市場進一步扭曲,出現政策失靈的狀況。例如能源及能源消費品價格補貼政策加速了對能源的開采和消費;煤炭資源稅稅額偏低,不利于國有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同時也不利于優化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繼續以原煤為主的能源開采、運輸和消費結構使環境仍舊承受著較大的壓力;部分出口退稅和貿易補貼政策促進了污染密集型、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在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獲得了“國際競爭優勢”。政策失靈人為的深化了能源、環境、經濟間的矛盾。
3 環境、資源不完善的市場與價格機制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最有效的經濟制度。微觀經濟學認為,價格對資源配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對個人及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影響各個主體的決策,使消費者的購買量與廠商的產量之間達到均衡。在市場機制完善的情況下,作為生產與生活要素的環境、資源是可以通過在市場內的有效流動實現優化配置的,實現環境、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就是合理定價。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價格由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供求關系決定,它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當物品的供給相對少于需求時,物品的價格就高。環境與資源也是一樣。然而由于人們過去一直沒有注意到環境與資源的稀缺性,更由于其產權不明確、難于定價等因素,因此在過去的經濟理論研究中,很少將其納入生產要素,對其進行分析。庇古、科斯等人曾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理論上的解決方案,但由于環境與資源在產權等方面的特殊性質,致使這些理論的實踐效果具有局限性。環境與資源價格經常是嚴重偏離其真實價格。
目前我國一系列能源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矛盾產生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國很多自然資源與環境市場還沒有充分發育和完善起來,或根本不存在,突出表現為環境與資源的價格存在嚴重扭曲的現象。環境與資源的價格不是相對價格,沒能反映其稀缺程度的改變,沒有隨著需求的增加或供給的減少而變化,呈現出一種低位價格剛性。市場價格并非由其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用決定,而是與相對價格嚴重偏離,從而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再如在我國,煤炭這種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資源價格,在橫向上與石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比價嚴重偏低,縱向上與電力工業、冶金工業的產品價格也存在極不合理的懸殊差距,從而造成行業間利潤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在國際市場上同等煤質的情況下,我國的煤炭價格也是偏低的。由于我國煤炭的成本和價格不能正確反映資源成本、煤礦退出成本和費用等,造成人們對煤炭這種珍貴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的低估和偏見,以至于導致煤炭可開采儲量的迅速降低、煤炭產業周期縮短和資源環境的破壞。這種低價格也鼓勵了企業對高耗能行業進行投資。如2007年第一季度,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行業平均增速為20.6%,比工業平均增幅要高2.3個百分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資源成本低,導致高耗能行業利潤很高,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十分不利于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的調整乃至經濟的長期增長。反過來,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發展梯度與工業結構層次又會對能源和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初級加工業便需要消耗較多的資源,容易形成“煤荒”,并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目前的低價并不是最突出的問題,價格機制不健全才是影響我國未來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價格機制不健全的一個根本原因則在于能源資源市場發育程度不完善,不僅煤炭行業本身的市場化程度不夠,其下游行業及運輸環節的市場化改革也滯后。電價依然由國家出于控制通漲等因素考慮而被牢牢鎖定。而這種價格機制顯然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各行各業從生產的源頭不能反映市場的正確信號,不能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其結果必然是能源消費保持增長態勢,而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能源供應發生短缺,對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
此外,我國資源與環境市場的不完善性還表現為市場壟斷與不完全競爭,這也是導致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根源之一。這種市場壟斷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自然壟斷行業的行政壟斷。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認為,對“市場失靈”現象的矯正需要通過政府管制來實現。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由于政府、部門利益集團的客觀存在,其固有的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性質促成行政壟斷的產生。一般認為自然壟斷行業包括交通運輸、電信、電力、石油、天然氣、供熱、供水等以提供公共服務為職能的企業或部門。它們又被稱為公用企業或公用部門。往往是由政府投資。美國經濟學家認為,“自然壟斷的存在常常伴隨著政府對價格、服務質量、交易對象和進入的管制”。這些行業有其特殊的歷史、經濟原因,其行政壟斷性在特定時期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今天,部分公用行業的壟斷行為已經顯現出突出的現實弊端性。如熱力公司、煤氣公司、電力公司、鐵路運輸等在本行業中所取得的壟斷地位不是依靠技術創新和資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權力。這種行政壟斷阻礙了正常市場競爭,對市場經營活動施加不公平和不適當的影響。政府一直為能源市場的壟斷者,即既是監督機構,又是管理部門和執行部門。這種特殊性使能源產業內部技術、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經濟效益差,服務質量差,尋租、腐敗現象滋生。缺乏高效的市場競爭最終造成了能源資源運用的低效率和大量浪費、單位國民生產總值廢棄物排放量偏高,污染嚴重,從而加深了能源、經濟、環境三者間的矛盾。
4 實現經濟外部均衡的資源要素投入效益難以衡量
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體現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謂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指各項經濟活動中邊際要素投入所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等的狀態,也就是說將有限的稀缺資源按邊際投入所產生的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分配到各項經濟產業活動中去。這時整個經濟產業活動的資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經濟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即帕累托狀態。實際上,資源均衡配置的概念不僅涉及經濟活動內部的,也會涉及經濟活動與其外部條件之間的均衡發展關系。因為經濟活動以及經濟外部條件的維護都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都需要配置一定的資源要素。既然經濟外部條件的維護也需要配置經濟資源,因此它就應該滿足邊際投入所得的邊際收益相等的資源配置的一般經濟學原則。人類必不可少的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這三項活動都需要寶貴的稀缺資源,其資源配置格局同樣也應當滿足邊際投入所獲得的邊際效益相等的這一普遍社會法則。這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或經濟與其外部條件之間協調發展的基本涵義。
經濟活動與其外部條件之間的資源配置均衡(或協調)發展的原則容易理解,但由于經濟活動、社會活動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活動的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大小自然也很難直接進行比較。經濟活動的主要效益是經濟效益(即財務方面的利益,一種物質和服務上的福利);社會活動的效益主要是社會效益(一種社會福利);而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活動的主要效益是一種生態效益。在市場機制條件下,三項活動所產生的效益在性質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給資源在這些活動中的合理配置帶來了困難。
然而評價比較各類活動效益的大小是資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因此必須解決如何評價各類活動效益大小的問題。通常采取的做法是通過某種途徑(如機會成本、影子價格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例如環境保護的投入,減輕了生態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的程度,環境質量的改善減少了財產損失,降低了發病率,節約了醫藥費用開支,這些效益都是可以用經濟效益間接計算出來的。目前由于我國此方面的基礎研究不夠、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數據缺乏和信息的局限性等原因,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價值量化的方法還很不完善。如我國對礦區環境損害及相關損失補償方面的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缺乏標準化的方法體系。此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價值量化還存在著兩個無法克服的困難:一是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價值量化結果的影響很難確定或排除;二是容易忽視對確實無法以經濟價值量化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評價。經濟系統外部資源要素投入效益評估的缺失或錯誤直接導致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這也是目前我國能源、經濟、環境不均衡即非協調發展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人類行為假設與不完善的制度安排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證經濟系統中五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人力資源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動運行的動力是經濟利益,因為各經濟實體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對企業而言,廢棄物既不處理也不綜合利用而直接向環境排放是最經濟的;對地區而言,將污染型企業轉移到外地是減輕本區域壓力的最經濟途徑;對消費者而言,不對消費品的回收問題負責是成本最低的。然而,新制度經濟學表明人類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類這種雙重動機均衡的結果推進了歷史上制度的創新。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就把人類行為界定為追求財富最大化。實際上非財富最大化動機也常常約束著人類行為。諾斯把諸如利他主義、意識形態和自愿負擔約束等其他非財富最大化行為引入個人預期效用函數,建立了更為復雜、更接近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型。非財富最大化動機往往具有集體行為偏好,現實生活中人們要不斷在財富與非財富之間進行權衡。人既是新古典式的理性“經濟人”,又是康德式的理性“道德人”。這種存在于人本性中的雙重人格會在行為主體的任何選擇與行為中體現出來。在經濟起步和發展時期,必須承認人類行為的尋利動機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還處于求溫飽求小康的現實中,這種動機就更加明顯。例如個人或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盲目發展造紙、印染、化工、建材等各種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小企業。由于分布分散、技術工藝落后,給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帶來極大困難。個人或小集體企業對自然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補償,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超出了能源的正常供給可能和環境的約束,也導致了經濟建設與能源發展、環境保護間的矛盾。這就需要諸如法律、決策機制等能夠規范和約束經濟人尋利行為的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并且盡可能使這種制度化的力量逐漸內化為道德的力量,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使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客觀上有助于社會整體平衡目標的實現。
有關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法律是我國市場經濟法律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市場公正、克服市場失靈的重要途徑。在20多年的經濟改革中,我國已陸續制定了18部環境與資源法律,100多項環境保護法規,地方性法規近1000個,初步建立了包括憲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以及相應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體系。然而受認識等各種因素限制,確立的制度中存在著立法體系不完善、立法內容存在交叉和矛盾、某些立法授權不符合科學管理的規律、可操作性差、缺乏對管理機構不履行法定職責責任追究的規定等缺點。例如立法方面,《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規定了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罰款,但只是原則性規定沒有具體數額。這種制度安排不能充分有效的約束經濟個體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執法方面,由于環境管理體制不健全,有的地方企業和個人為了自身利益亂開亂排,屢禁不止,對我國十分有限的的環境容量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加劇了能源與環境、經濟與環境間的矛盾。在黃河流域“99達標行動”最后期限到來時,黃河流域1233家排污企業中,只有794家實現達標排放,達標率僅占64%。現在黃河流域污染反彈現象還時有發生;體制方面,由于我國目前的環保部門與經濟管理部門相互分割彼此獨立,使一些發展部門的決策者在作出決策時不能從全局出發,統籌安排,而是過多的從本領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利益并制定決策。例如經濟部門制定旨在穩定生產與消費、調節市場失靈和提高社會分配有效性的化肥補貼政策,其所產生的直接影響是導致農戶使用了比沒有補貼時更多的化肥。由于補貼,化肥價格就較低,農戶就相對不太考慮肥料的利用率。據統計,我國含氮化肥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都隨水土流失,化作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泊、滲入地下水。化肥養分的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加劇,65%~70%歸因于農田為主體的面污染源。這樣的體制安排當然不利 于有效解決或減輕經濟、環境與能源間的矛盾。因此,雖然我國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立法不斷增多,有關環境與資源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安排卻相對滯后,存在著許多與實際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必須盡快加以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謝國忠.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不矛盾[N].參考消息,2007-07-25.[Xie Guozhong. Improv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Economy are not Contradictory[N]. Reference News, 2007-07-25.]
[2]世界新能源網.煤炭采礦權轉移:資源產權改革正式啟幕[EB/OL]..[World New Energy. Coal Mining Right Transfer: Resource Proprietary Reform Formally Sets Out [EB/OL]..]
[3]馮久田,尹建中,蔣紅花.山東21世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3:86.[Feng Jiutian, Yin Jianzhong, Jiang Honghua.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21st Century[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3, 3:86.]
[4]曹洪軍,趙芳.宏觀經濟政策對資源環境保護的十大影響[J].環境科學研究,2006,5:161.[Cao Hongjun, Zhao Fang. Ten Major Impacts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5:161.]
[5]李善同,劉勇.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2,6:5~6.[Li Shantong, Liu Yong.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2, 6:5~6.]
[6]馬睿.我國行政壟斷分布行業論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141~143.[Ma Rui, Distribution Industry Analysis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Monopoly[J]. Journal of Hena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2007, 2:141~143.]
[7]Freeman A Myrick.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M]. Washington D 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Press, 1993:172~175.
關鍵詞:經濟學 方法 基本框架 重要性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及人們如何進行權衡取舍的學問。正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與人的欲望的無止境性這一對基本沖突才產生了經濟學,逼迫人們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所謂經濟學方法論,狹義上是指論證經濟學理論正確的某種原則,如現代經濟學中廣泛流行的實證主義,廣義上則包含著什么是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創新的方法論。本文主要從經濟學分析方法這一方面入手具體介紹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進一步探討經濟學方法論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現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于人們處理個人、家庭、經濟、政治、社會各類事務時所采用的方式。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研究經濟現象和人類行為的。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給出想要研究的問題,或想要解釋的某種經濟現象,即經濟學家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目標,然后試圖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釋的問題。任何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及進行評估比較。
(一)界定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通常由經濟人、經濟人的特征、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以及信息結構等組成。對經濟環境的界定可分為客觀描述經濟環境和精煉刻畫經濟環境特征。
(二)設定行為假設
這個假設至關重要,是經濟學的根基。一個經濟理論有沒有說服力和實用價值,一個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政策能不能讓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關鍵看所假定的個人行為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是不是激勵相容,即人們對激勵是不是作出了對他人或社會也有利的反應。現代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來源于哲學上的功利主義傳統,即認為人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效用在人與人之間是可以比較的,而且,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一種自然的倫理目標。這是一個比較合理和現實,而又通常被經濟學家所采用的人類行為假設。在經濟學中,比利己更強的行為假設是人的理性假設,也就是最優化假設。理性意味著: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會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另外,盧卡斯所開創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對經濟人行為所作出的理性預期假設;經濟人會有意識地搜集一切與自己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信息,并對此作出最合理的反應。這一假設意味著大眾會有意識地了解經濟環境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此外,在假設消費者的行為時,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從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發。比如,傳統的經濟學派就假定消費者行為是由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來表示。這也許是為什么張五常教授不承認存在著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的原因。不過,在理論上至少存在著滿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設)的偏好關系和效用函數(如單調性,凸性及連續性),使效用最大化所導出的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的,并且這些公理假設也比較合乎現實地描述了經濟人的消費行為。
(三)制度安排,即游戲規則
制度通常被定義為一組行事規則的集合,這些規則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有關,支配和約束社會各階層的行為。可以將制度劃分成兩個范疇: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環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法律規則的集合,它是制定生產、交換以及分配規則的基礎。在這些規則中,支配經濟活動、產權和合約權利的基本法則和政策構成了經濟制度環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和競爭的規則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游戲規則,不同的游戲規則導致人們不同的激勵反應。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行為方式的人們,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應對策或游戲規則。當情況及環境發生變化時,所采用的對策或游戲規則多半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依賴于所討論的問題,一個經濟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外生給定,也可以是內生決定的。將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的好處是將問題單一化,以便將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及人們是如何作出權衡取舍選擇的。
(四)選擇均衡結果
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著多種可行方案,這樣人們需要作出選擇。一旦給定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安排(游戲規則)及其它必須遵守的約束條件之后,人們將會根據自己的行為方式作出激勵反應,在眾多的可行結果中通過權衡取舍來選定結果,稱之為均衡結果。均衡選擇結果依賴于經濟環境、自己的行為方式(無論是相對于理性假設,有限理性假設,還是其它行為假設),以及讓他作出激勵反應的游戲規則,它是相對這些因素的“最優”選擇結果。由于有限理性的原因,它也許不是真正客觀上的最優,而是自認為的最優。
(五)進行評估比較
對經濟制度安排和權衡取舍后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和作出評估比較。當經濟人作出選擇后,人們希望對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評價,與理想的“最優”狀態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資源平等配置、激勵相容、信息有效等)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對經濟制度安排給出評價和作出優劣的價值判斷,判斷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某些“最優”結果;還要檢驗理論結果是否與經驗現實一致,能否給出正確預測,或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最后,對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和規則作出優劣的結論,從而判斷是否能給出改進辦法。在評估一個經濟機制或制度安排時,現代經濟學通常所采用的一個最重要的評估標志是看這個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效率。帕累托最優這個概念對任何經濟制度都是適用的,盡管帕累托最優標準沒有考慮到社會公平問題,但它卻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對一個經濟制度給出了資源是否被浪費的一個基本判斷標準,從可行性的角度評價了社會經濟效果。當然,在現實中,由于經濟環境和人的行為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科學與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精確的帕累托最優也許永遠不可能實現,它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只要想提高經濟效率,人們就應不斷地追求,盡量地接近這一目標。
二、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主要包括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經濟理論的適應范圍,區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數學與現代經濟學的關系等。
(一)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有利于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征;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理論創新。研究平臺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或奠基石。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后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參照系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
(二)分析工具
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像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三)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
經濟理論的作用是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能夠對給定的現實經濟環境、經濟人行為方式及經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作出科學的預測和推斷,并指導解決現實經濟問題;許多理論上的不可能性結果可以用來避免實施許多現實中不可行的目標和項目。而經濟理論的一般性是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都是由一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設以及由此導出的結論所組成的。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越一般化,理論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就會越大;經濟理論的相對性是在希望一個理論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它的適應范圍、邊界以及局限性。這樣在應用一個經濟理論時便可避免犯高估理論的作用和低估理論的作用。由于環境的不同,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見得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創新原有理論,根據當地的經濟環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發展新的理論。
(四)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重要性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們很清楚地思考問題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例如,市場經濟是導致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是說,要想國家富強,一定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
(五)數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
數學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數學在經濟學中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只是用數學來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煉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理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由于經濟學的度量化、將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它已成為了一門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
三、經濟學方法論在解釋日益變化的客觀世界所發生的經濟現象的重要性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一套簡單邏輯體系,學習經濟學和研究經濟學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學習方法論的目的,就是不要受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前識”的束縛,讓經濟學者學會直接認識經濟現象,成為一方面能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另一方面又能提出真正能夠指導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建議的經濟學者。在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現象時,必須知道怎樣對待現有的理論,知道如何取舍,才不會成為現有理論的奴隸。同時,當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社會上存在的現象時,還應該有能力進行理論創新,提出新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進步、對經濟學科的理論發展有貢獻的經濟學者。
(一)理論的目的是解釋現象
當一個理論不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時,這個理論就應該按一定的原則或標準來被修正甚至摒棄。當一個現象不能用現有理論來解釋時,這是對理論工作者的挑戰,也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能夠有比較好的方法來深入研究現象,提出新的理論,那么還可以對理論發展作出貢獻。張五常講:科學的形成是基于三個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都要遵守的。第一,凡是現象或行為,其存在是靠主觀的判斷,而大家決不能在這主觀上有分歧;第二,所有被眾所認同的現象,都是有跡可尋的,有規律的;第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堅信任何事情的發生,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凡有解釋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的可能性,但卻沒有被事實。
(二)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
運用理論和創新理論的方法是根本的。例如,大部分學經濟學的人可以接受“后發優勢”的概念:從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技術的不斷創新是主要的動力。作為一個后發國家,跟發達國家有技術差距,利用技術差距來加速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機會。但是二戰之后,在那么多發展中國家中,只有少數幾個東亞的經濟體――日本、亞洲四小龍真正利用了這個技術差距,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其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利用后發優勢。從歷史經驗來看,對主流社會思潮的接受不能是無條件的,只有從實際問題出發、能夠真正解釋具體現象的理論才能接受。這是知識分子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現在有很多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這是一個學者從事理論創新的最好機會,我們有責任分析清楚其背后的因果關系,提出新的理論,這樣才能既對理論發展作出貢獻,又能推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田國強.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發展前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Buchanan, James M., 1959, Positive Economics, Welfar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
(一)成本本質的一般理解
在會計研究領域,成本是一個發展變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財務會計學認為成本是取得資產的代價,或是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支出。這一認識目前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管理會計學則認為,成本是實現一定目標未來要付出或承擔的價值犧牲,甚至包括在決策過程中可能要放棄相應收益的代價。美國會計學會在《成本概念與標準》的報告中給出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這一概念充分考慮了成本的內涵與外延,概括內容相當廣泛,且十分抽象,因為它不僅僅局限在某個具體的成本計算對象上,而是擴展到企業生產經營目的上。它強調成本是在特定目標下將要付出的價值犧牲,并以此認識為基礎,重整企業的成本規程,為企業的成本控制服務。同時,提醒我們在設計成本計算程序或為成本管理提供服務時,必須緊緊圍繞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目的來展開。
我們注意到,這一定義給出的成本本質內涵是“價值犧牲”,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筆者覺得這一說法過于抽象。價值是貨幣計量的結果和表現,此處的價值是貨幣計量什么事物的結果和表現呢?我們認為不管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質。我們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必須認清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變得具體,其方法的運用才會可靠有效。
馬克思指出:“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價值中減少剩余價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及資本家自身耗費用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成本價格”。這是我們一直信奉的關于成本本質內涵的經典論述。馬克思從補償角度論述了“資本耗費”這一成本范圍。資本耗費即成本,只包括C、V兩個部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生產成本即生產費用,是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資本,是指商品生產中實際消耗的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所構成的價值,不包括剩余價值(m)部分。而西方微觀經濟學認為,商品的生產成本是指生產活動中使用的生產成本,如果活勞動社會必要勞動耗費價值補償不足,就會從(m)中加以補償。這一觀點其實也是從補償角度來認識成本,是馬克思資本耗費的延伸和擴展,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實用主義)。在會計中,資本家的資本表現為一種權益,投入企業后,總是對應著一定的占用形態,而表現為資產,因此從占用形態來說,權益以資產而存在,然而,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資本家的權益不會被耗費,被耗費的實際是資產。因此資本耗費從會計觀點來看,就是資產的消耗,或者說,資本耗費是以資產消耗加以確認和計量的。而資產是一種企業擁有或可控制的經濟資源。
(二)資源及其企業觀
提到“資源”,人們自然會想起礦產、河流等自然形成的為人們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資源一詞最一般的意義是指自然界及人類社會中一切為人類有用的資財。也就是說,在自然界及人類社會中,有用物即資源,無用物即非資源。因此,資源既包括一切為人類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陽光、空氣、水、礦產、土壤、植物及動物等等,也包括以人類勞動產品形式出現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種房屋、設備、其他消費性商品及生產資料性商品,還包括無形的資財,如信息、知識和技術以及人類本身的體力和智力。
美國著名的資源經濟學家阿蘭。蘭德爾認為:資源是由人們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由于資源具有量、質、時間和空間等多種屬性,因而,它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沒有發現或發現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質不是資源,雖然有用,但與需求相比數量太大而沒有價值的物質也不是資源。技術、信息和相對稀缺性的變化都可以把以前沒有價值的物質變成寶貴的資源。
經濟資源是一般資源的一個子系統。它是指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所需要的,并構成生產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開發利用選擇性的資財來源。其范圍僅包括人類所需求的一般資財中,作為生產投資要素的那部分資財。具體地說,經濟資源具備的特征為:(1)有用性,即必須是為生產或消費者所需求的,對經濟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現為社會需求量與存在量有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選擇性,即指資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種選擇且可循環使用。
企業要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必須擁有一定的經濟資源,因為只有具備了可以帶來未來收益的經濟資源,企業才能依靠資源的潛力的發揮,才能贏得利潤,以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目的或目標。
單一資源是難以創造發揮其潛力的,企業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種類的資源相互組合、相互“激發”的結果。所以企業必須擁有多種形式的資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資源,又要具有無形資源,既要具備物質技術方面的資源,又要具備人力,財力方面的資源。
一個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其生產經營必須耗用材料、人力和財力等。這些生產要素的本質就是資源或是原始資源的轉化物。所以,我們可以說,所謂費用就是資源的耗費(或轉化)。耗費(或轉化)過程是各有不同的,如會計上稱為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內容(除投資)大都會轉化成費用。資本性支出的內容是分年度逐步轉化,而收益性支出則在年度內直接轉化。當企業發生這兩種支出,其實就是用一種資源置換另一種資源,是一種資源形態上的置換。其原因是因為生產經營需要不同資源組合才能實現。當我們將這些置換后的資源與一定的生產經營目的相聯系,按一定期間或一定目的來歸結這種置換時,就形成了置換后的資源價值(成本),被置換的資源其實就可以認為被耗費了。當然,是一種廣義的理解。狹義的理解往往只認識到企業內部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才是一種耗費。其實這種耗費,也只是一種置換,即將材料、人力等資源置換為產品這種資源。從廣義上理解,無論是企業外部置換還是企業內部置換都是耗費,即費用。再將這些費用按照一定標準(或目的)加以對象化就形成了特定對象的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質就是一種資源耗費,所謂計算成本就是對資源耗費的計量。認識成本這一本質,會引起我們對下列問題的思考:
——關于成本的研究必須以資源及由其而產生的行為為內容進行思考,
——關于成本的管理必須以資源配置及其效率為中心進行實施,
——關于成本的核算必須以企業生產經營目的(或目標)為標志進行設計。
二、企業資源及其配置
(一)企業資源的種類
以一個企業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點顯然是經濟資源。基于資源企業觀認為,每家公司都擁有大量獨特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就是所謂的資源。國內外大多數經濟學家將經濟資源按其經濟屬性,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和信息資源四大類。其他資源則主要是指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等。就一個公司或企業來說,經濟資源可分為:(1)有形資源,也稱有形資產,是指具有一定實物形態的資源,包括生產設施、原材料、產品等,它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充分表達。(2)無形資源,也稱無形資產,是指諸如公司的聲望、品牌、文化技術知識、專利和商標以及日積月累的知識和經驗等不具有具體實物形態的資源。(3)人力資源,是指企業擁有的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的勞動者的能力。企業人力資源的概念是一種微觀意義的人力資源,以企業為單位進行劃分和計量。(4)貨幣資源,是指在企業中以貨幣等形態存在的資源,確切地說是價值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如現金、銀行存款及應收款項。(5)組織資源,是指資產、人員與組織投入產出過程的復雜結合而表現出的能力。
從企業資源的會計計量看,資源可以分為可計量資源和不可計量資源。可計量資源是指可以用貨幣加以計量的資源,如會計資產負債表中可以計量表達的資產等。不可計量資源是不能用貨幣加以確定計量的資源,如上述的部分無形資源、部分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等。
顯然,企業生產經營既耗費有形資源,又耗費無形資源;既耗費可計量資源,又耗費不可計量資源。從費用的成本一般內容來說,涵蓋了所有企業資源的耗費,但是從會計計量與核算角度來看,費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計量資源的耗費,也就是必須能夠對其進行貨幣計量,才能納入會計的費用成本的核算。企業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這部分資源耗費,對于不可計量資源的耗費,只能作為輔助補充的信息,在相關信息報告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確定的數字)來表達或反映。
(二)企業資源配置方式
企業資源的配置一般表現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資源在時間上、空間上和數量上的要求,其實質就是選擇不同資源構成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也可以認為企業資源配置是企業根據企業的目標將資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時間上、空間上和數量上進行不同的分配。
資源配置的原因主要來自資源的稀缺性和可選擇性,這兩種特征使得企業資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問題,即迫使人們對資源配置加以研究,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選擇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企業資源配置研究的焦點應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資源消耗的節約。就企業來說,最高目標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長,而消耗的降低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在影響收益的諸多因素中企業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業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終體現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業管理中必須引入資源配置的問題,探求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個企業必須擁有資源,在開辦時就應考慮所需資源的配置,要按照產品目標來規劃資源用途的分配。在進入正常生產經營狀態而去合理消耗資源(或進行資源轉換),從而使生產經營中資源消耗降低。
資源配置一般理解為利用資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間進行的分配。就社會資源來說,資源配置就是選擇用途置于不同部門或地區。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市場配置是指根據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按利益驅動原理將資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門和地區。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體制中,資源總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市場供求比例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價格波動,將把資源配置于適當的部門和地區。政府配置,也稱為政府干預,即政府通過各種干預手段直接或間接地調節資源配置的格局和規模,以降低資源配置成本,減少資源的浪費。政府配置對于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大大克服市場的盲目性和壟斷趨勢。
企業資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資源企業觀的基礎上的,根據企業的目標(主要是產品)和企業所處的資源環境,對資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組合。一個企業可以依據自己的產品進行資源組合。我們所謂對企業進行管理,以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對資源的管理,企業的效益也就是資源有效性的體現。企業的資源配置貫穿著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因為產品就是資源配置的結果,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的資源不斷地按工藝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轉化為產品。當然,企業的資源取得必須遵循社會資源配置的規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業資源配置也必須受到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必然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業資源配置方式與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不盡相同。一個企業一旦設立并投入生產經營,其設備或工藝過程決定著產品生產的行業性質。要想改變這種行業性是很難的,最起碼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企業資源在企業設立時就要考慮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也只有這個時候影響最大。企業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必須有關于資源配置的分析,必須考慮企業所處的地區和行業以及資源供給的可行性。要得出一個正確答案,就必須分析國家和社會資源配置的狀態以及對即將設立企業的影響。從這一意義說,企業資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兩種方式。但是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資源配置還存在著具體方式。筆者認為,企業資源配置主要采用價值工程和作業組合兩種具體方式。
價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是美國工程師麥爾斯(L.D.Miles)在進行企業原材料采購過程中對短缺材料尋找代用品時發現的一種價值分析體系。
價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國所推廣運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價值工程對“生產產品所消耗的資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緊缺的”的認識。消耗的資源的貨幣表現即是費用或成本。資源的稀缺性迫使節約成本,從而使“價值”上升。麥爾斯指出:“功能導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們渴望與需要的新功能為中心而利用資源的,而價值導向工作的目的,則在于用更少的物資資源和時間資源來完成這些預定的功能。實際上,成本是一種衡量資源消耗數量的尺度。價值工程則作為一種更優利用資源的研究,幫助人們合理使用每個單位資源以滿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種更加有效利用資源、增進人民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見,價值工程是企業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運用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準備階段,主要是以價值提升高度闡述成本(費用)的節約和資源配置的方式。
作業組合是圍繞著企業生產經營而必需開展的各種活動的合理組合。這些活動是以產品生產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種資源供給的,是一種資源的組合。價值工程突出某一種資源的功能替代,而作業組合關注的是多種資源的合理組合,以達到資源配置的有效。作業組合之所以成為企業資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為作業組合的成因是適應圍繞產品而開展生產經營的需要。產品的生產需要各種活動(或作業)來完成,企業的經營同樣需要各種活動(或作業)完成。同時,作業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說,同樣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為和活動來完成或達到,但是不同的行為或活動將會需要不同的資源。因此,不同的作業選擇和組合必然會對資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選擇。
作業組合這一配置方式與價值工程方式一樣必然受到特定產品特定工藝技術要求的制約,會受到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制約。企業設立、產品選定時必須遵循社會資源配置的規律,而一旦確定,企業資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價值工程和作業組合這兩種方式。從中可以看出,企業資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業資源消耗的節約,企業資源配置有效性是企業資源配置的真正目標所在。
作業組合方式源于生產經營的需要但是要以價值工程方式為基礎,而價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產品功能組合的需要。作業組合方式對于價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價值工程方式從資源替代角度認為更換某種資源重新配置有效且節約,但是作業組合達到產品功能卻很困難或可以組合實現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說作業組合方式使得資源配置出現無效或浪費。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就要求我們將兩種配置方式互相協調而去考察整體企業資源配置的有效和節約。這一方面要求我們預先必須進行價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業組合配置方式的結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開項目可行性研究和企業預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戰略
(一)戰略和經營戰略
“戰略”一詞來源于希臘字strategies,其含義是“將軍”,原意是指“指揮軍隊的藝術和科學”。引入企業經營管理,是“用來描述一個組織打算如何實現它的目標和使命”。經營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是企業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企業經營范圍的科學規定,同時又是制定規劃(計劃)的基礎。具體地說,經營戰略是在符合和保證實現企業目標條件下,在充分利用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機會和創造新機會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同環境的關系,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范圍、成長方向和競爭對策,合理調整企業結構和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源。
從“戰略”到“經營戰略”的演變說明,經營戰略是一種以變革為實質的概念,讓我們注意到一個企業的經營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在過去,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諸如技術、工藝、資金、耗費等某一項“戰術”上的因素,不能將我們僅認識到的因素聯系(組合)起來去考察企業在競爭中的水平和層次。因而,我們的經營就會出現這樣一些問題:(1)抓住一個因素,“窮追猛打”,使之達到控制目標,卻花費了很多蠻干的費用。(2)追隨別人之后,不管自身現狀,照搬照套,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見成效。經營戰略思想的引入,使企業經營關注一些新的方面:(1)關心企業外部勝于企業內部,特別是關系到企業生產的產品構成和銷貨市場,決定企業干什么事業,以及是否要干:(2)企業現在和未來經營成效的測量標準,即企業要達到的目標,(3)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的協調性:(4)企業總體日常控制體系的建立,如作業管理規定。
成本管理戰略是企業經營戰略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其目標應是以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為目標,并加以具體化。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合理調整企業結構和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源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內容之一。成本是資源的耗費,控制成本、降低資源的耗費,必然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內容及目標之一,經營戰略中,這二體系就構成了成本管理戰略。
(二)成本管理戰略的構筑
經營戰略的特點在于:(1)全局性:(2)長遠性;(3)抗爭性;(4)綱領性。作為經營戰略的核心內容的成本管理戰略也具有這四個特點。問題在于既然將戰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來確定成本管理戰略的具體內容,或是在傳統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須突破的。
傳統成本管理的目標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限制消耗、節約開支的一些硬方法,追求一種成本的絕對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強考核的方法,將成本指標壓得很低,并與職工利益相結合進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減料以達到指標。當然,筆者并不否定這種絕對控制的方法,但是,成本下降總是有極限的,壓到一定程度已無法改變。此時,這種絕對控制方法就不適用。那么就要采取一種相對控制方法,即通過改變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來改變成本發生的動因。如通過技術改造、管理思想的變革和新的生產組織的引進等途徑,使成本持續降低。這就是成本管理戰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戰略就是企業根據自身客觀條件和環境,聯系企業經營目的,正確分析和判定企業的費用成本在市場競爭對手中的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物流技術、資源配置及作業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標,以及達到這一目標的實施方案,以保證企業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取得競爭優勢。簡言之,成本管理戰略是企業圍繞成本費用而開展的一種長期謀劃。與經營戰略一樣分成兩個階段:戰略規劃和戰略實施。
成本管理戰略規劃分為下列步驟:
(1)規定組織使命:根據企業經營目標,按企業各組織的職能,規定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創造一種人人重視成本的氛圍。
(2)制定方針:根據企業成本目前水平,由各職能部門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建立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匯總各組織機構的方法和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確定成本管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4)鑒別方案:采用一定預測決策分析方法,圍繞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戰略方案。
(5)選擇戰略:其實是指對上述(4)戰略方案的選擇。其原則是成本管理戰略必須適應企業經營戰略的需要,必須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管理戰略實施分為下列步驟:
(1)確定組織結構:根據新選擇的戰略,按照企業管理的原理,確定層次分明、責權利相聯系的實施戰略的主體(即組織結構)。
(2)管理組織活動:按企業各組織機構的作用,下達其目標,并要求各組織機構嚴格執行。
(3)監控戰略在實現組織目標中的有效期:每個戰略方案的實施都有一定時期,為了實行動態過程控制,要定期檢查和考核各組織的目標完成情況。
(三)我國企業成本管理應關注的問題
本文認識到成本是資源耗費,并結合戰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結合我國實際提出成本管理戰略的思路。這一思路提醒企業在成本管理中應關注以下問題:
(1)成本管理必須擴展到自立項、設計至銷售、使用整個過程。因為,一旦某一項目確定后,各種技術條件已基本固定,該企業的成本費用發生也相對確定了。“在產品的策劃、構想設計階段,成本的66%左右已經被決定即無法在后續階段更改了。因此,這一階段的成本管理較之后續階段就顯得更為重要”。同樣,銷貨于顧客以后,使用過程還會出現返修退貨現象,這也會使企業成本費用升高。
(2)結合資源配置的原理,重構企業作業鏈和價值鏈。正如前述,企業的作業鏈的形成其實是資源耗費或置換的一種連續形式。按照作業成本管理的思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因此,可以對企業的作業進行分析,利用先進的制造理論,采用先進的生產組織(如JIT,CIMS等),重新構筑作業鏈,減少成本發生的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從而使企業價值鏈得以優化。
(3)重視過程控制,根據企業工藝流程,制定各種作業文件,使企業生產經營標準化。雖然在設計及規劃中有較好的作業組合,但是如果執行這些作業的人或組織工作不規范,無標準可尋,也是難以實現設計和規劃時的“美好愿望”。因此,制造出各種工作或作業的標準并依據這些標準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戰略)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史忠良肖四如著:《資源經濟學》,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美]阿蘭。蘭德爾著施以正譯:《資源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3.史忠良肖四如著:《資源經濟學》,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干春暉著:《資源配置與企業兼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