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美術教育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會學”,不是“學會”,即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素質的評價。在每節新課完成之后,將布置下節課的課前準備工作,這是一個預備環節。在這個預備環節中,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按照計劃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探索,通過各種形式收集、整理材料,歸納總結,得出初步結論。在落實“生本教育”理念的實踐中,我以初中美術教學為例,從四方面探討如何在課前開展“研究性學習”。
1.創設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環境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努力創設最佳情境,在平等、互助的氛圍中讓學生成為發現者、參與者和探索者。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擅長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處于興奮狀態;學生在觀察后,用語言表達情景時,擅長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處于興奮狀態。就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或抑制),可挖掘大腦的潛在功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參與的意識。據此,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一切教學手段,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的情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感受,使每個學生身臨其境,親自體驗,發現新奇而有趣的東西,并主動參與其中,積極探索,尋求答案。例如在教學“圖畫中的故事”這一內容時,我為學生精心選擇了漫畫作品《三毛流浪記》,讓學生通過自由討論的方式從中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幅漫畫,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是: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鼓勵學生表達獨到的見解,讓學生對如何創作最受歡迎的漫畫作品產生極大興趣,最終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可見,為學生創造一切有利于參與教學活動的條件是創設情境的主要方式。另外,教師與學生之間既應平等交流,又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
2.引導學生按照科學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尋找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提出探索研究的領域,啟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認真探究。例如在教學“漫畫的繪畫方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從兩方面著手教學。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尋找三方面的圖片:一是喜、怒、哀、樂等表情的圖片,二是鼻、眼、嘴等局部的圖片,三是正面、側面、仰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的圖片。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漫畫人物的正面、側面、仰視和俯視的角度分別如何繪畫?有哪些比例關系?漫畫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有哪些?分別如何描繪?)。這樣既可擺脫課堂上教師手把手教授繪畫的枯燥乏味,又給學生提供自由創作的空間,使學生找到屬于個人的繪畫風格。
3.拿出方案解決“研究性學習”中提出的問題
學生對“研究性學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將收集、整理的研究材料及實驗、實踐中的現象、經驗進行總結,得出初步結論。例如教師要學生通過收集的漫畫材料總結漫畫人物正面、側面、仰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的不同畫法。結果,初一(1)班A組學生總結的漫畫人物“笑”的表情(見圖1)比教師的教案總結的漫畫人物“笑”的表情更為全面。
就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知識點的掌握,教師較好地落實“生本教育”,成就“有為”的學生。
4.分析、總結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得出的結論
針對“研究性學習”得出的結論,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指出研究成果的理論意義、使用價值和研究水平,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整理出嚴謹、正確的研究報告。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開放的、自主的學習方法,所以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對于學生而言,為了搞好“研究性學習”,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收集與積累資料的能力及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
蘊含“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是動態、開放的系統。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存在信息交流。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那么就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思維的互動,出現創造的火花。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較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學“團結合作”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郊外旅游路線圖,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把綜合性與探索性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態度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次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次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是:設計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線圖、評選最具團結合作精神的小組。這次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是:學生以4人為一組展開討論,并設計本組的旅游路線圖,撰寫本組的旅游備忘錄。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的小組出現了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有的小組出現了會想不會畫的情況,等等。但也有出人意料的作品。例如第六小組派出代表以旅游團“導游”的身份出現在講臺上,給每個“游客”介紹自己“公司”的旅游路線,并將各個旅游景點的人文特色描述得比較精彩,成為這節課最具創意的一組。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旅游路線圖,學生卻能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出屬于他們的作品,并運用他們掌握的其他學科知識,將本組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見,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有利于知識的交流與增值,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打破傳統教學中思維活動固定、僵化的模式,產生種種聯想和靈感,從而創造可自由發揮的、能產生創造欲望的和有利于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氛圍,進而創造課堂教學的“奇跡”。
在蘊含“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傳統的“傳道”“授業”和“解惑”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嶄新的教學觀念。如果具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實施,那么其操作策略有三個。
1.巧妙設疑
在蘊含“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啟迪性和共同性,設問的角度和難度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經過思考便能找到答案。
2.適時引導
在蘊含“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時要注意“導方向”“導思路”和“導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僅是用傳授的知識解決問題,更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發現新問題。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3.把握“互動”
在蘊含“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雙向結合,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學生挑戰教師、質疑書本及發表不同看法,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上述三個策略能讓學生更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自主拓展性學習
實施“生本教育”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走向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實踐、學會探究和學會發現,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