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中心的優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會計;集中;核算;信息化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大型企業對原有會計核算管理模式進行重新設計,逐步建立會計集中核算管理模式。通過會計集中核算,企業集團總部可以實時掌握、監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動。這種管理控制能力實際上是企業集團化和跨國經營的一個前提。我國政府對企業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也非常重視,財政部、國資委等部委要求中央企業結合內部機構重組和扁平化管理的需要,積極推進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模式創新,加強財務集中管理,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力度,增強集團公司資源配置和財務監控能力。近年來,我國大型企業集團也開始試行會計集中核算,許多中央企業正在進行會計集中核算體系和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工作。
傳統的分散型會計核算模式下會計信息傳遞遲緩,核算口徑不統一,核算內容不全面,不能完全適應及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會計原則要求,不能滿足集團型企業經營管理需要。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以企業集團為會計核算主體,實現一本賬管理,各級管理機構的會計信息由信息系統匯總生成,減少中間層信息生成環節,企業集團總部可以實時掌握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輔以適當的人工干預,自動生成集團合并會計報表,提高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效率,增進信息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一般地,會計集中核算體系由決策層、管理層、核算層三個層級構成。財務決策層利用核算層和管理層所產生的會計信息,服務于企業集團管理決策。財務管理層以業績評價、預算管理等手段實現對資金、資產及成本的管理。會計核算層是管理層和決策層的基礎,為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基本會計信息。
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研究
根據會計信息集中的程度和集中方式的差異,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可以分為大集中模式(一級集中模式)和分級集中模式。
(一)大集中模式
1.大集中模式特點
大集中模式采用一級數據中心,實行集團一級核算。大集中模式采用基于B/S架構的集團大集中方式,所有的數據存儲、處理與查詢都集中于集團總部數據中心。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二級子公司等業務處理和查詢通過網絡連接到集團總部數據中心進行操作。其模式如圖1。
模式一:一級數據中心,集團大集中
2.大集中模式優缺點分析
優點:財務制度易于貫徹,財務管理流程易于規范,基礎信息易于統一;信息實時共享,實現動態在線監控;系統安裝工作量小,升級方便,運行維護成本低。
缺點:系統實施前的制度規范、基礎信息統一等標準化工作量和難度大;財務處理的靈活性受到一定限制;系統并發用戶數量多,數據量龐大,對系統穩定性、安全性、效率等性能要求高;系統故障影響范圍廣,一旦出現問題,將影響全集團系統的財務業務處理。
(二)分級集中模式
在該模式下建立兩級數據中心,財務數據兩級集中。采用集團總部數據中心(一級數據中心)和一級子公司數據中心(二級數據中心)兩級結構。各一級子公司的數據處理和查詢集中在二級數據中心執行,二級子公司則通過網絡連接到二級數據中心進行操作。集團總部對下屬公司的數據處理和查詢在一級數據中心執行。一級數據中心與二級數據中心財務信息保持同步。
根據一級子公司數據在一級數據中心的存儲方式,又可以將兩級數據中心的模式細分為:分賬集中與并賬集中。
1.分賬集中
分賬集中方式下,一級子公司數據同步到集團后,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以獨立賬套的形式存儲,即僅僅實現物理上的集中。分賬集中如圖2。
集團可以直接從一級數據中心隨時查閱核算報表和管理報表,可以隨時進行各種財務分析,可以針對某個一級子公司進行追溯查詢,實現對下屬公司的監管。二級子公司數據存儲于二級數據中心,一級子公司可以動態掌握二級子公司的財務信息,可以對二級子公司資金支付進行過程控制。
2.并賬集中
并賬集中方式下,一級子公司數據同步到一級數據中心后,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被合并到同一賬套中,或者被同步到一級數據中心數據倉庫中。并賬集中如圖3。
并賬集中與分賬集中的主要區別:并賬集中在一級數據中心形成一本賬,分賬集中各一級子公司賬套仍然獨立存儲;并賬集中易于解決集團內部交易協同問題,可以直接從一級數據中心提取內部交易信息;易于解決對多個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進行匯總查詢與分析的問題。
3.分級數據集中模式優缺點分析
優點:除財務制度易于貫徹,財務管理流程易于規范,基礎信息易于統一之外,兩級集中模式下,財務系統應用靈活性強,容易實現一級子公司的個性化管理需求;集團總部可以通過一級數據中心的數據,實現對各一級子公司的監管;系統獨立運行,系統風險低。
缺點:與大集中模式比較,系統實施前的制度規范、基礎信息統一等標準化工作量和難度同樣巨大;數據存儲的冗余大。
(三)兩種模式利弊分析
大集中模式和分級數據集中模式的差異比較分析如表1:
企業集團在選擇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時,需要考慮集團組織架構、管理幅度、經營模式和管理需求,以及網絡環境、硬件設施、軟件系統功能支持度等因素。大型企業集團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可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逐步實現一級集中核算,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集團可直接采用一級集中核算。
三、會計集中核算關鍵特性
(一)信息集成
經濟業務發生時,業務部門以各類單據的形式對業務信息進行記錄,這些單據通常被作為填制記賬憑證的原始依據。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以不同的規則和形式同時對一筆經濟業務分別記錄,數出多門的結果是部門之間同一信息存在差異。所謂橫向應用集成就是為了消除價值鏈各環節的信息間隙,實現“數出一門,多方使用”。即業務系統中以單據形式記錄的業務信息,將根據轉賬規則由系統自動生成會計信息。
在一級子公司層面實現橫向應用集成。橫向應用集成關系如圖4。
1.信息集成
會計核算信息中大部分原始憑證都來自于報賬管理和業務系統,根據業務系統所記錄的業務單據,借助一體化企業級信息集成平臺,自動生成會計憑證,實現業務信息向財務信息的自動轉化。保證財務與業務信息的一致性、同步性,減少會計核算工作量。
2.流程集成
報賬管理的部分資金支付,是由物資采購付款、項目款項支付等引起的。報賬管理中的付款申請,實質上起源于業務系統的業務單據。因此,需要建立起付款申請與各業務系統部分單據之間的流程集成關系。報賬管理與業務系統之間的這種流程集成關系,將影響兩個系統的業務流程,可以通過一體化企業級信息集成平臺實現流程集成。
3.財務管理信息共享
會計核算信息是財務管理的基礎,會計集中核算將通過會計核算信息的共享服務于財務管理其他職能,共享關系如圖5。
(二)前端業務協同
1.業務部門信息自動集成
各業務部門如銷售、物資、工程項目、人力資源等業務部門發生經濟業務以后,相關的銷售收入、物資采購調撥、基建支出、薪酬支出等涉及財務收支的信息,按照協同規則進行處理后轉化為記賬信息,通過信息系統集成接口自動傳遞到財務應用系統。
2.業務財務一體化信息處理
財務人員對相關信息進行專業審核,審核無誤后按照記賬規則自動生成會計憑證。改變傳統的會計憑證手工錄入、財務記賬與業務發生不同步的情況,實現從業務信息向財務信息的自動轉化和同步一致,形成業務財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機制。
(三)關聯交易協同
對于內部單位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進行協同處理,在業務發生時通過系統實時核對一致,保證雙方數據實時清對,提高合并抵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集團總部建立統一的協同業務平臺,設置業務協同規則(含爭議解決機制),實現跨數據中心的業務協同處理。當關聯單位之間發生關聯交易時,由一方單位發起關聯業務申請,經集團總部協同業務平臺流轉至對方單位審核確認后,雙方共同生成會計憑證。當雙方單位對交易事項存在爭議時,由集團總部協調解決,組織雙方按照相同的原則生成會計憑證。
對于子公司內部單位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主要有資金劃撥、資產劃轉、內部購銷等事項,由子公司在財務應用系統中統一設定關聯業務類型、關聯單位組合及業務協同規則。當關聯單位之間發生關聯交易時,由一方觸發,按照協同規則自動提交另一方審核,經對方確認后,同時生成會計憑證,實現交易雙方同步處理,交易信息準確一致。
四、會計集中核算實施路徑
(一)統一財務制度與基礎信息
財務制度與基礎信息的統一是會計集中核算的基礎。根據集中核算需要,對會計核算體系進行控制,以實現在集團內部執行統一的財務制度,同時需要為子公司核算處理中的個性化需求預留彈性空間。需要統一規范的內容主要包括財務制度、業務分類標準、組織機構、會計科目等等。
(二)統一核算流程
流程的優化與標準化是加強過程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會計集中核算的主要功能,統一賬務處理流程、集中報賬流程、報表編報流程等幾個關鍵流程。
1.賬務處理流程
記賬憑證來源于兩種方式:根據原始業務單據,手工填制記賬憑證;由集成平臺根據其他系統的原始業務單據(如發票等)生成記賬憑證。內部交易相關的雙方單位的財務處理具有對應關系,為了保證雙方賬務處理的及時性和一致性,在會計集中核算體系中,需設置業務和關聯交易協同規則對內部交易進行管理。
2.集中報賬流程
不同的業務類型,對應報賬流程存在差異。需就集中報賬的兩類業務進行統一:對外付款流程(內部往來款項的劃撥類似)和先借款后報賬流程。
由物資系統進行物資采購等所引起的對外付款流程,在物資系統中將記錄購貨的物流全過程,根據供應商的不同,企業可能需要在簽定訂單后或獲取發票后請款。與請款相關的業務前端單據存儲于業務系統中,在報賬管理中主要記錄并控制款項支付過程。報賬流程如圖6。
日常費用支出中,大部分都采用先借款后報賬的流程。報賬單與之前的借款單進行核銷,確定應補付或收回的差額款項,系統根據差額調整資金預算的實際支出數。
3.報表編報流程
依據報表內容,公司報表分為核算報表和管理報表兩類,核算報表主要服務于外部信息需求,管理報表主要服務于內部管理需求。依據報表主體,集團總部報表分為個別單位報表和合并報表。
(1)個別單位報表流程
個別單位報表是指作為核算主體的二級子公司、一級子公司、集團總部報表。定義個別單位報表的格式、取數來源及運算關系。上級機構定義完報表模板后可以下發給下屬公司,下屬公司接收個別單位報表模板。需要生成報表時,可以輸入查詢單位、期間等條件,系統根據取數來源從會計集中核算數據庫中讀取報表數據生成個別單位報表。
(2)合并報表流程
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都需要按公司組織結構生成集團報表。同時,集團總部可能需要按照行業等編制合并報表,了解不同產業業績情況。集團報表編制流程如圖7。
(三)統一權限管理
由于不同會計核算主體的財務數據集中于相應數據中心,不同會計核算主體所具有的權限不同。企業集團將從不同管理級次、不同管理角色出發,對權限管理原則進行統一規范。
1.權限的分類
權限分為兩大類:功能權限和數據權限。功能權限,將決定用戶能執行哪些操作,根據用戶所能操作的系統和功能進行功能權限的管理。數據權限,將決定用戶能訪問哪些數據,根據用戶所屬機構及職權范圍進行數據權限的管理。
2.權限管理方式
權限管理采用分級次、分角色管理方式。按級次分為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二級子公司三個級次,上級可以分配下級的權限。按角色可以分為業務經辦、出納、審核、核算會計、報表、財務主管及各級管理者等。
3.分級次的數據權限
基本原則:上級機構具有所有下級機構的數據權限,下級機構只具有本級及本級以下機構的數據權限。
各級機構只能訪問本級及本級以下機構數據,不能訪問上級機構數據,也不能訪問其他平級機構數據。
4.分角色的功能權限
分角色管理,根據最小權限原則,分別為不同級別的不同角色設置權限,控制合法用戶的操作權限,避免因權限控制方面的漏洞導致越權操作,產生安全問題。
五、商務智能技術的引進和利用
隨著企業集團會計集中核算與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將為會計信息的深度利用奠定管理基礎。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會計集中核算后面臨的重要問題。
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數據庫技術為支撐(包括數據采集、轉換和加載、數據清洗、數據挖掘和商業模型等),為企業集團定制各種報表和圖表,向管理者提供個性化的多維信息,使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和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通過商務智能可以充分利用企業信息技術的成果,改善決策、提高運營效率和增強透明度。基于商務智能的財務智能分析將不僅關注傳統的財務報表分析,而且將以更廣泛的數據源為基礎,對資本結構、資產結構及其效益、預算執行、成本結構、資金動態及趨勢、盈利能力及趨勢、財務風險等進行深入分析,動態、直觀地傳遞給信息使用者。商務智能的應用不局限于財務管理領域,對企業集團的生產營銷、物資采購、基建投資等領域,同樣可以進行更深入、廣泛的分析并提供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玉廷. 論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戰略[J] .會計研究,2009(6).
[2] 王世定,徐玉德. IT環境下會計系統重構:一種融合理論及模型構建[J] .會計研究,2004(9).
[3] 李端生,續慧泓. 論信息需求與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 [J].會計研究, 2005(6).
[4] 王君彩,王保平.關于國有企業集團投資鏈條冗長衍生問題的初步研究 [J].會計研究,2008(1).
[5] 黃林軍,張勇,閔珊珊. 網絡環境下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的選擇與構建 [J]. 財務與會計,2008(4).
[6] 黃莉.淺談網絡時代的財務集中化發展趨勢[J].財會研究,2010(5).
[7] 畢海麗. 淺談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融合[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4) .
[8] 陳毓圭. 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進展、障礙、對策 [J]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5).
[9] 周華,戴德明,劉俊海. 會計準則的價值導向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定位[J] .經濟管理, 2009(7).
[10] 畢瑞祥. 財務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財務信息化建設 [J] .會計之友,2007(5).
[11] Jie Li,Gang Li,Ping Zheng. Establishment of centralized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 in power grid enterprises under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C].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IS 2009).
[12] Zou Jian-hua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ast China Grid's social insurance center based on Internet.[J].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
[13] Nier, E. Jing Yang. Yorulmazer, T. Alentorn, work model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7(31).
[14] Van Kuyk, B.Centralizing financial operations [J] .Strategic Finance ,2001(83).
關鍵詞 網絡技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3,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4-0168-01
1 工作站/服務器結構
工作站/服務器結構是一種總線型或星形拓撲結構,它是通過文件服務器、網絡工作站、聯網硬件等主要部件組成的。經過多年來網絡技術的競爭和優勝劣汰,目前比較著名的W/S結構的網絡是NOVELL 網等。該網能夠進行數據的分散性處理,遵守802.3 協議,統一電纜上的多臺終端通過載波技術解決,同時數據服務的情況向網絡請求。自己的數據由每個終端用戶各自處理,并運行本地軟件,只是將公用的數據放在網中的文件服務器上,數據文件往上傳輸。
這種工作站/服務器結構的傳輸速度較高,一般采用基帶傳輸,誤碼率低,投資也是非常少的,同時見效非常快。但是工作站/服務器結構對客戶機和服務器的物理距離的要求非常嚴格,通常要求不能超過10千米,通常只適合機關、基地或部門(如財務管理)等小型局域網。工作站/服務器結構對物理距離的要求和處理能力的限制比較嚴格,不能滿足擴展到整個企業應用的功能要求。下文闡述的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和瀏覽器/服務器結構兩種方式則會實現這種功能要求。
2 客戶機/服務器結構
客戶機/服務器結構是一種新型的網絡結構,和傳統的PC-LAN相比,這種網絡結構雖然只是在外形結構上將文件服務器換成了客戶服務器,但是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于軟硬件的要求卻和傳統的PC-LAN有很多不同之處,網絡軟件和對信息系統的思維方式是其主要體現。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對數據的處理分前臺和后臺,其中運行本地應用軟件由前臺負責,并發出關于數據處理的請求,而數據處理由后臺進行,后臺將數據處理的結果發送到前臺,這樣,網絡上的用戶不僅要共享打印機、硬盤和數據文件,而且應該共享數據處理。
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具有支持高平臺服務,支持多種關系數據庫服務器和多種機型及操作系統等許多方面的優點,它一般具有動態連接庫、動態數據交換和支持多媒體級聯機幫助等功能。客戶機/服務器結構能充分利用系統資源,使系統負載得到合理分布,使網絡上的數據流量得到明顯地減少,而且使整個系統的運行性能提高,使系統數據的安全性、一致性、保密性得到保證。所以,在目前傳統管理型的建筑企業在分散性工程現場的管理中,客戶機/服務器結構有很強的實用性,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完全可以適應建筑業多項目管理的需要。
雖然對于建筑企業分散項目型的信息化管理,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網絡結構能適用,但是由于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計算能力過于分散,這就會導致系統的管理費用以幾何級數的數量級快速增長。而且,經常需要維護和管理服務器和客戶機的軟件系統。同時,升級非常困難,如當維護升級客戶端軟件時,對每一臺安裝客戶端軟件的電腦,都必須進行維護升級,這樣就導致提高了維護管理的費用,這樣就顯然不是一種最理想的最佳方式。接下來,本文詳細闡述一種以Web 技術為中心的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的網絡結構方式,筆者通過對比發現,這種方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最具有實用價值。
3 瀏覽器/服務器結構
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是一種以Web 技術為中心的應用,只要求在客戶機上安裝一個Netscape Navigator或IE等的瀏覽器就行。通過Web服務器的采用,服務器在接收到客戶端的請求后,對業務邏輯進行處理,需要時通過開放數據互聯ODBC(Open Data Base Connectivity)或者JAVA數據庫互聯(JDBC) 訪問數據庫服務器,通過結構化查詢語言SQL進行查詢,最后結果是以Html 文件(網頁) 的形式返回的。目前,常見的ASP (Active Server Page)和JSP(JAVA Server Page)等都是屬于這類技術。在瀏覽器/服務器結構中,全在服務器端進行數據的存放、處理,僅僅需要對服務器進行維護。在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模式中,客戶機/服務器結構中的客戶端多種程序所帶來的企業資料的不一致性被克服,而且基于標準的連接方案和服務器端的開放,使得企業內外部的聯系得到大大加強,而且,企業和客戶的服務質量通過動態的、交互式的信息得到改進,使得系統維護和管理變得更加容易。
基于瀏覽器/服務器結構這種網絡結構的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夠實現企業總部、職能部門和各施工現場的信息溝通,而且根據需要建立內部的郵件系統, 企業可以利用企業注冊的域名,統一內部郵件和外部郵件,通過郵件分發系統建立企業自身的電子郵局,為每個員工提供一個固定的Email 地址,內部郵件無需通過Internet,可以通過網絡系統將對外的郵件或外部發來的郵件實施自動轉發和分揀,均采用瀏覽器方式進行收信發信,操作簡便,并能自動鑒別來信,使得信件內容的安全得到保證,還可以在系統中設立電子公告欄,為所有的員工提供一個發送信件、公告等信息的公共平臺。
4 結論
本文通過上述3種網絡結構在建筑企業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上的應用, 闡述了網絡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其中,工作站/服務器結構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它的實用性不是很強。而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和瀏覽器/服務器結構都能實現功能要求,同時各有優缺點。根據國內目前建筑企業的辦公條件和管理要求,并且考慮到Web 技術的可擴充性和易維護性,管理成本、質量、效率地的統一通過瀏覽器/服務器結構這種網絡結構更能實現,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相對來說更好一些。
參考文獻
[1]朱平.網絡計劃技術在施工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商 貿工業,2009(7) .
市場經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自由交換的行為體現。與之相反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意味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都必須依政府的計劃行事,每單交易要按照計劃進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就,已證明了中央計劃經濟的路走不通,以及市場經濟中人與人之間能自由交換的成功。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給了企業家許多自,意味著將原來的中央計劃體制,改為企業部分計劃體制,由每個企業決定和計劃該生產什么、何時生產。當然,也給了普通個人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最重要的是相互合作。市場的發展,將專業進行細分,一個項目的完成涉及到各方參與方:投資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供應商等。各企業間是合作關系。同時企業與雇員之間,也是以勞動合同為契約的合作關系,雇員以自己的才能與勞動得到企業的雇傭工資。企業內各部門間圍繞著企業的主體目標進行合作。
2房地產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
經濟學中的成本意味著“節儉”。因為資源的有限,就必須有以“節儉”為目的的成本管理。成本可以分為會計成本、經濟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等,雖然類型不同,但都是成本。房地產企業的成本管理,包含各部分成本:有融資時的資金成本、項目的建造成本,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力成本,以及隱形的溝通成本、因失誤造成的沉沒成本等等。管理學學者彼得•德魯克曾說,“在企業內部,只有成本!”每個環節的資金花費,便是成本。成本的發生伴隨著決策。當企業在決定投資某個項目時,就意味著成本的發生。雖然在投資這個還是那個項目經過詳細的測算,但仍然是主觀的判斷。而接下來的成本管理,只能在決定投資多少的額度之下,管理好這個額度以保證利潤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成本管理等同于成本控制。房地產企業的成本管理,根據房地產開發的各階段進行劃分,可分為投資階段的成本概算、設計階段的施工圖預算、施工前的招標合約管理、施工階段的預結算。以“預算不超概算、結算不超預算”為原則,房地產企業的成本管理已由側重施工預結算管理向以目標成本為中心的成本控制轉變。
3房地產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市場經濟思維
3.1以目標成本為中心的成本管理體系
3.1.1目標成本的概念目標成本,顧名思議,是估算一個項目將要發生的成本,以此作為目標值,以保證項目利潤目標的實現。目標成本的數據來源于經驗值的積累。企業通過對市場的了解,對一些歷史數據的分析,得到這些數據。完整的目標成本應包含項目發生的所有費用,通過將目標成本根據成本科目分解為13項費用。
3.1.2體系的建立目標成本的目的是要保證成本的控制,因而要把成本管理各階段進行連接起來。如圖1所示,以項目目標成本表劃分,進行招標的招標控制價和合約規劃管理,保證每份合同有規劃、價格有依據。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的簽證變更和沉沒成本要進行動態管理,保證成本數據的連續性。同時房地產成本管理不僅是成本部門和成本人員的工作,更是一項全員參與的工作。要涉及到財務、項目管理等各職能部門在計劃運營的管理下,協調各部門資源,降低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合理利用各項資源。
3.2企業內和企業外的競爭、合作
3.2.1企業內的運營市場經濟,意味著知識的分散性,認識若干事物取決于面對事物的人,準確來說,它們分散于每個人的大腦中。專業化的分工,是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一個造價工程師,他可以通過為地產公司提供專業服務,換取機械工程師們制造的汽車,而不用他親自動手去制造一輛汽車。而且就制造一輛汽車來說,它也涉及到廣泛的行業,如礦業、石油、塑膠、機械、電子、玻璃等成百上千種行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個龐大的部門或者企業,只有通過精細化的分工,形成流水式的作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就如現在汽車制造業,在流水線上有若干工種配合,每個工種只做一小部分專業工作,然后越來越熟練,就會提高生產效率。專業分工讓每個人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因為一個人反復做同一件事情自然會越來越熟練。但是專業化的分工之下,也可以造成封閉的、工具化的頭腦。在工作之余或者過程中,對自己知識體系的自我更新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不想成為這個工業化時代在自己專業聰明,卻在專業之外的事務一無所知的人,更需如此。正是由于專業劃分的優缺點,需要企業運營將企業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個人在資源整合中通過其他專業化人員的幫助和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中完成企業利潤目標。而知識的分散性又讓企業內部的合作、協調變得非常重要。
3.2.2產業鏈的競爭、合作市場經濟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競爭。在市場中,總體來說,只有那些能以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競爭讓各企業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提出當企業內部成本小于市場中的交易成本時,形成企業。在市場中,房地產企業將一些施工單位和材料供應等納入企業內部,實現縱向一體化管理;也有精簡企業業務,僅作投資部門,將項目外包建設的。本文章不做討論是企業越做越全,還是精簡業務更好。兩者無論哪種形式,都要保證企業的利潤目標。而利潤的實現,需要項目全過程中各方的合作和競爭。
4某房地產企業內兩個項目成本管理對比
4.1目標成本管理體系減少合同發生數量A項目建設周期為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項目開發時間較早,未建立目標成本管理體系,造成項目內工程界面劃分不清楚,產生大量交接工序的專業和零星分包工程。B項目建設周期為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項目立項時建立目標成本,至2015年3月已發生合同94項,根據目標成本規劃預期將發生合同148項,該項目預估共發生242項合同。每產生一項合同,意味著造價工程師需完成清單、標底編制、招標工程師需組織招標談價、合約工程師需制作合同,由此帶來的企業內部成本的增加。目標成本管理體系可以提前規劃項目發生各項費用,做好各工序交界面的劃分,減少專業和零星合同的發生。
4.2目標成本管理體系控制合同金額A項目屬于成本核算型,即在工程發生后通過控制簽證、結算金額,降低成本。而B項目的目標成本管理體系在方案設計階段測算成本,以預留成本金額作為招標控制價,若超出預留金額則修改設計方案或增加投標單位重新招標,降低合同金額,變事后被動型為事前控制型。
4.3與供貨商建立長期合作價格B項目主要施工材料:涂料、瓷磚、潔具、燈具、門等與專業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采用“甲指材”模式,指定施工材料的供貨商。通過此種方式一方面通過長期合作,可降低材料價格;另一方面保證了材料供應質量。
5總結
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變革的新特征
1.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呈多元化趨勢。
在工業經濟階段,一般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資本地位的上升和社會對企業責任的要求多元化,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呈現多元化的狀態:
(1)利益追求主體多元化。企業在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追求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中的知識資本地位和重要性超越物質資本,因此,決定企業財務狀況的不僅僅是物質資本,企業的知識資本、企業的信息與創新能力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識擁有者成為企業生產經營中最重要的人。因此,企業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企業不再僅僅歸屬于股東所有,而是歸屬于由企業家、股東、債權人、公司員工等相關的利益主體。他們在企業發展中都為企業投入了專用性資本,都對企業的產出做出了貢獻,因而都有權利分享企業的生產剩余。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利益是各種要素所有者的共同利益,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要考慮各相關主體的利益。
(2)社會責任得到企業的真正重視。在新的世紀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與社會的聯系更為廣泛和深入,企業的社會目標在企業目標結構中的地位得到重視和提高。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的可共享性和可傳播性,使得企業與社會的聯系較之工業經濟時代更為深入而廣泛,企業對知識的應用將更加取決于知識對社會的貢獻度,因而要求企業要更加重視其社會責任,重視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為保護生態平衡,企業生產要做到無公害、對社會無污染;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支持社會慈善事業等等。這就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要通過財務管理活動致力于履行社會責任,從而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這樣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而且能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2.無形資產成為企業投資決策的重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在企業資本結構中占據主體地位,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以有形資產為中心,而是轉向以無形資產為中心。無形資產的擁有程度和質量高低決定著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企業資本結構以無形資產為中心地位的形成,改變了企業資產的結構,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總資產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企業收益的決定因素。因此,在21世紀,無形資產成為企業最主要的投資對象,企業對無形資產投資的重視和提高,必然要求企業財務管理進行相應的變更,調整企業舊的投資決策指標,增設反映企業無形資產投入狀況及其相關情況的決策指標體系。因此,知識價值指標就成為評價企業財務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知識資本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人力資本,反映學習知識的能力、掌握技能的能力、發明創造力和完成任務能力等人力因素;二是結構性資本,表現為支持人力資本最大化的結構,如企業的所有制、企業的計劃、領導力、企業的數據庫、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企業的設備結構、企業的產品品牌和企業的公眾形象等等。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成為評價企業財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反映企業的發展潛力;二是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導航,通過知識資本價值的指標,觀察企業潛在的優缺點,以揚長避短,為正確決策奠定基礎。
3.人力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稅后利潤分配的主要參與者。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決定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物質資本的增值來源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具有增值性,智力因素是企業成功的主要條件,因此,人力資本所有者即使沒有直接的物質資本投入,也應成為企業稅后利潤分配的參與者。我們可在借鑒國外企業人力資本利潤分享制度的基礎上,改變目前單純的工資制,使企業經理及職工的個人收入與企業的盈利、個人資產的積累與增長和企業的長遠發展聯系在一起,強化企業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企業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具有持久的發展潛力。
新世紀企業財務管理如何適應變革的要求
根據以上對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新趨勢的分析,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在遵循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財經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在為實現企業的根本任務服務的基礎上,適應新世紀的要求作以下相應的變革:
1.企業財務管理觀念必須全面更新。在新世紀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生存環境。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信息、衛星通訊等新技術的創新,改變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企業的財務管理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企業的財務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業、本地區,而要加強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動的分析,及時掌握和了解相關的各類信息。企業財務管理必須進行相應變革,最關鍵的是企業財務管理觀念要全面更新。企業要以全新的理財觀念和現代化的財務管理觀念進行理財。要有以人為本的觀念(要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并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積極發揮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信息觀念(要利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及時、全面、準確、迅速地獲取信息以進行有效的財務管理)、無形資產觀念(加強對企業商譽、專利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風險理財觀念(增強風險意識)、知識化理財觀念(加強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應用)、知識資本觀念(要重視對知識資本的管理)、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觀念(企業要順應知識和技術的共享性和開放性,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企業之間競爭的“雙贏”)。
2.企業財務管理效果必須做到最優化。在具體的生產領域,企業財務管理效果的最優化具體表現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注重經濟效果的好壞,注重經濟效益的高低。企業同時要具備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識。在管理意識上,要具有整體化,即有效益意識、戰略意識、市場意識、改革意識、競爭意識、開發意識、時間意識、人才意識、科技意識、質量意識、名牌意識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3.企業財務管理要更加科學化。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要將管理理念從基礎型、開放型向發展型轉變。發展型的管理理念更為強調人的作用和人的發展。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物質技術過程或是一種制度安排,更是與社會文化、人的愿望、人的激情、意志等精神物質所密切相關的。管理的境界在于創造一種促進人們不斷學習的組織氛圍,進行內在的知識積累,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潛力的外化,要創新,要使人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實現。發展型管理理念強調個人、組織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因此,在管理中要樹立開放的觀念、合作的觀念、信息的觀念、創新的觀念、競爭與和諧的觀念。開放才能交流與溝通,合作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掌握信息,才能不斷創新和完善自我,而創新才能促進人類和人自身的進化和發展。競爭是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壓力和動力,競爭與和諧的統一,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發展模式。
4.企業財務管理對象要以有形生產要素為主轉向以無形生產要素為主。傳統的管理主要是對勞動力和物化勞動(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有形生產要素的管理,隨著社會財富生產過程和結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識等無形生產要素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舉足輕重,從而知識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成為重要的管理課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人價值和作用超過資本的價值和作用,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任何企業都必須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迅速將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關鍵詞:旅行社;信息技術;連鎖經營;虛擬經營;并購經營
中圖分類號:F59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150-02
一、引言
21世紀,人類邁入了全球信息化的知識經濟社會。信息技術產品、網絡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繁榮的主導力量。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旅行社開始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許多軟件公司已經開發出了適用于旅行社的管理信息系統,一些有實力的旅行社也開始建設或者部署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旅行社開辟了網絡營銷的嶄新市場。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興起和普及,一些電子商務企業(如攜程、e龍)非以旅行社命名但實際卻在經營旅行社業務,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給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務,降低了游客對旅行社的依賴性,給傳統旅行社尤其是小型旅行社帶來致命的打擊。
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旅行社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旅行社帶來的機遇
1.互聯網為旅行社提供了新的市場營銷手段。網絡營銷是電子商務的一項子集,由傳統營銷推銷新產品為中心的“4P”轉向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的“4C”(Customer,Cost,Convenence,Communication)。網絡營銷不僅是指通過聯機網絡、電腦通信和數字交互式媒體等形式進行的營銷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營銷觀念的創新。傳統的營銷觀念是顧客導向型的營銷方式,而網絡營銷觀念則強調顧客與企業的互動性。通過網絡對供需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細分市場,增強了旅行社把握散客旅游市場的能力,為旅行社開辟了廣闊的散客市場空間。
2.網絡信息拓寬了旅行社的銷售渠道,增強了旅行社的品牌。旅游電子商務的出現及蓬勃發展,旅行社分銷渠道的功能延伸到網絡空間。實現更強的信息和收集職能,更快捷的個性化的產品和增值服務提供職能等。網絡品牌建設是以企業網站建設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的推廣措施,達到顧客和公眾對企業的認知和認可。在一定程度上,網絡品牌的價值甚至高于通過網絡獲得的直接收益。知名企業的網下品牌可以在網上得以延伸,一般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樹立品牌形象,并提升企業整體形象。
3.管理信息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旅行社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旅行社通過運用管理信息技術,一方面進行網上商務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人力等其他成本;另一方面,旅行社利用因特網建立的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統一的顧客檔案庫可以掌握即時的銷售狀況,做到信息資源共享。
(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旅行社帶來的挑戰
1.旅行社的咨詢服務功能將受到便捷的電腦自動查詢功能的挑戰。網絡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信息檢索,旅游信息咨詢服務是旅行社的主要功能之一。伴隨電腦互聯網絡為游客提供越來越多的有關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直接查詢獲取,并且圖文并茂。相對于旅行社的咨詢而言,這種網上查詢還具有信息量大、節省費用、主動便捷等優點。大量旅游者對一般的旅游問題的咨詢完全可以擺脫旅行社,減少對旅行社咨詢服務的依賴。
2.旅行社的產品生產者地位將受到旅游者在網上自行設計產品的挑戰。旅行社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各種旅游產品要素的綜合信息,以此來設計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基于對這種綜合信息的壟斷,旅行社確立了其“旅游產品生產者”的行業地位,而管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將打破這種生產者和旅游者之間的傳統關系。旅游者可以通過網上豐富多樣的信息,來自行業設計自己喜歡的產品和線路,直接沖擊旅行社的組織地位。
3.旅行社的信息提供和職能將被互聯網弱化。隨著電腦網絡的進一步發展,旅游企業可以通過預訂的形式在網上直接銷售旅游產品,省去由于委托旅行社所付給旅行社的傭金,降低了產品成本,使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旅游者通過網上直接預訂,可以享受到許多旅游企業提供的優惠,旅游者可以自行購買旅游產品的情況下,旅行社的職能受到了削弱,從而旅行社的職能就失去了不可替代性。
三、旅行社經營模式的調整
(一)連鎖經營模式
連鎖經營是指一個企業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價格在多處同樣命名的店鋪里出售某一種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經營模式。《大趨勢》的作者John Naisbitt認為,“連鎖店是前所未有的最成功的市場策略。而信息技術在連鎖經營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需求日趨個性化,消費主導市場逐漸代替生產主導市場,信息技術在連鎖經營中的應用更加突出。”
連鎖經營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發展迅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連鎖經營理論與旅行社發展存在著天然的耦合關系。旅行社連鎖經營要求統一調動資金,制定統一的經營戰略,集中采購,通過統一的配送中心將產品運送到各個連鎖店。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信息復雜,要實現消費者對商品需求變化的快速準確反應,利用電子商務來進行電子通信和電子交易對企業的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企業內、外部的資源都能得到合理配置。在連鎖經營中運用電子商務既有其內在需求,又有其外在驅動力。旅行社行業投資相對較少,固定資產占用比例小,企業主要依靠品牌、形象、管理模式等參與競爭,通過連鎖網絡來快速樹立良好的形象,為旅行社提供品牌和管理支持;旅行社的產品是服務性產品,是對各旅游供應部門產品的優化組合,旅游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越過了可能扼制連鎖經營本身優勢發揮的配送環節,這就使得構筑連鎖經營渠道的難度大大降低;旅行社作為連接旅游者與旅游產品供應商的橋梁,需要與多方建立網絡聯系,通過連鎖經營,構建完善的網絡體系,加強與各方的聯系。連鎖經營的不同模式(直營連鎖、特許連鎖、自愿連鎖)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條件,旅行社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連鎖經營模式。
(二)虛擬經營模式
“虛擬經營是指企業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雖有生產、行銷、設計、財務等功能,但企業內部沒有完整的執行這些功能的組織,僅保留企業中最關鍵的功能,如知識、技術等,而將其他的功能虛擬化――通過各種方式借助外力進行整合彌補,其目的是在競爭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業有限的資源。”虛擬企業的出現也正是因為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企業可以突破組織界限,超越自身功能、資源以及地理空間的界限相互聯系起來,實現技術、資金、人才和市場等的共享。
在“虛擬”的營銷方式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就是網絡營銷。旅行社的銷售虛擬可以采用網絡營銷的方式。游客可以在網上獲取旅游產品信息,與旅行社進行直接的交流,將個性化的需求反饋給旅行社,加強了消費者與旅游企業的交流和溝通。旅行社受到其規模、業務范圍的限制,經營方式和重點不盡相同,旅行社的虛擬經營,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模式中,但無論什么樣的旅行社,在實施虛擬經營策略時都應持有“強化優勢,彌補不足”的理念,才能把握“虛擬”的核心。旅行社進行虛擬管理,也可以通過兩種模式:一種是外聘專家組成企業“智囊團”,與企業管理人員一同參與企業的運營,對企業發展趨勢做出監測預測和判斷,提高企業管理層的水平和效率;另外,旅行社也可以聯合專門從事企業管理的企業管理公司,由這些企業用他們最專業和最優秀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方式代替企業執行管理職能。
(三)并購經營模式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約瑟夫?施蒂格勒指出,“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加入WTO以來,中國旅行社并購活動就不斷發生,兼并、收購、重組等詞逐漸在旅行社行業中流行開來,并購正成為中國旅行社快速發展的主導模式。
信息網絡的發展便利了旅行社之間信息共享,互通有無,根據需要拓展共同的業務平臺,進行有效的兼并重組。正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便利了旅行社之間兼并重組的進程,使得并購成為席卷世界的又一潮流。旅行社并購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降低交易成本。旅行社的并購可以根據旅行社業務需要進行橫向并購、縱向并購、混合并購。橫向并購模式指旅行社與旅行社之間的并購,要以拓寬銷售渠道為基礎,以擴大經營范圍為基礎。這正是利用網絡擴展銷售渠道的優勢所在;縱向并購模式指旅行社與上下游產業間的并購,要注意旅行社的資產專用性及旅行社規模問題。中國的大型旅行社較之于中小旅行社來說,其資產專用性要強一些,擁有較強的資金、人力、管理方面的優勢。因此,大型旅行社進行縱向并購的可能性就較大;旅行社混合并購模式是指旅行社并購與自身沒有上下游關系和技術經濟關系的企業。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擴展核心競爭力,形成良性多元化發展格局。
中國航空市場營銷渠道經歷了管制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管制期:1992年以前,民航尚未真正進入改革階段,機票銷售基本上是靠政府,還屬于計劃經濟時代死亡銷售模式;成長期:1992年以后,各地方航空公司紛紛成立,進入市場化,人林立。旅行社也大舉進入民航市場,分銷渠道開始成型,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混亂無序的渠道營銷階段;成熟期:2000年以后,外資進入旅游市場,幾大集團的整合,“明折明扣”的實行是這一階段的三大標志。分銷渠道以聯合、共享、資本重組等方式整合,開始進入有序競爭階段。目前,銷售市場占到了航空公司銷售份額80%以上的市場分額,航空公司對商的依賴程度達到了歷史最高。由于商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們的最大目標,如何解決當前銷售成本過高、渠道體系不健全這兩大客票銷售難題已成為航空公司渠道管理得當務之急,本文擬從航空公司渠道形式得比較研究出發,對航空公司渠道銷售管理做一探討。
二、航空公司渠道形式比較分析
營銷渠道形式紛繁復雜,劃分營銷渠道形式的依據也是多種多樣,但從營銷渠道體現的關系來看,所有的營銷渠道形成無非是三種關系的體現:
市場交易關系,市場關系即交易關系,指獨立的組織或個人通過市場而建立的渠道交易關系。按照交易成本分析的觀點,渠道流中從制造到分銷各階段的交易職能,均在相互獨立的組織之間以一個短期或長期的市場合約進行分配并實現,被稱為市場交易,由此而建立的相互獨立的渠道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市場交易關系。
非市場關系,在產品制造到分銷的渠道流中,如果有兩個階段以上的分銷職能由一個獨立組織比如制造商來承擔,這意味著交易行為發生在組織的系統內部,交易的雙方均服從一個管理中心的控制,或由某種形式的科層機構來協調,這種交易稱為內部市場交易或科層制度中的交易。因此,由于這種交易所形成的交易關系不具有外部市場關系的屬性,基于這種制度所形成的渠道關系,是所謂的公司一體化渠道關系,也稱為公司向一體化渠道關系。
準市場關系,準市場交易產生的一個理論假設是:通過降低交易的頻率、外部的不確定性以及避免一體化帶來的規模不經濟等問題,整個渠道的交易成本會降低而管理效率會得到提高。在準市場交易條件下,一個渠道流中的渠道成員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也不是標準的組織內部關系,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準市場關系。
對應上述三種關系,我們可以將渠道形式劃分為常規營銷渠道、一體化營銷渠道和關系型營銷渠道。
航空公司渠道形式有三種形式:(1)航空公司常規渠道形式。傳統或常規渠道由一個或一組獨立的生產者、批發商合零售商組成。常規營銷渠道是一種交易導向的營銷渠道,渠道成員之間的交易具有非連續性,相互依賴程度低,以價格機制決定交換行為的發生與否,雙方關系是短期的、松散的,同時因沒有關系專用資產而容易轉換。航空客票銷售市場的制就屬于這種常規營銷渠道形式。航空公司通過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商把產品銷售給乘客,商主要有旅行社、旅行批商、銷售人等。(2)航空公司一體化縱向渠道形式。市場交易關系對應的是常規市場渠道形式,科層制或非市場交易關系對應的則是一體化縱向渠道形式。航空公司的客運銷售渠道中的直接銷售形成就屬于一體化縱向渠道形式。航空公司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設立自己的銷售機構,免去中間環節,直接把機票銷售給乘客,簡稱直銷。(3)航空公司關系型渠道形式。關系型營銷渠道特指獨立渠道成員之間基于長期關系導向而構建的渠道關系,這種渠道關系以渠道成員之間的價值認同為基礎,以相互依賴、相互承諾為核心,旨在通過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來實現渠道成員的雙贏和多贏。
航空公司營銷渠道形式比較。常規渠道形式的優點:(1)商有可能通過顧客的購買協同效應達到更大的市場覆蓋面;(2)優秀的商將自己視為顧客的采購而不是制造商的銷售,因此他們在為消費者創造時間、地點、數量等效用地同時,滿足航空公司進行規范交易地需要;(3)此外,獨立分銷商具有比制造商更強的分攤顧客接觸成本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徹底、更經濟的占有市場的強大優勢。在當今世界航空運輸領域,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除了建立自己的銷售機構,將產品直銷給乘客外,還建立了強大的分銷網來提高銷售量。但是,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市場在地域上的廣闊性、渠道成員規模的有限性等因素,決定了常規營銷渠道不但會存在而且會是一種主要的渠道形式。因此,任何試圖將商或其他中介排除在銷售市場之外的要求都是不現實的。
常規渠道形式的缺點:(1)從交易費用分析的觀點看,常規渠道形式存在產生“專用資產安全”、“環境適應性”與“績效評估困難”等問題的土壤和條件。同時,在渠道交易關系的形成階段中還有較多的環節如搜尋、篩選、簽約、監督、履約等,均會產生交易費用,致使常規渠道形式的交易成本較高;(2)空運市場的商不管規模大小,只收取已經售出的運力的傭金,而不承擔未售出運力的損失。如果商沒有有效地將機位售出,只會有少量傭金損失,但對航空公司而言,將會造成大量的座位被虛耗而沒收益,如何對渠道成員進行激勵,是常規渠道形式、渠道管理的難點。
航空公司一體化縱向渠道形式的優缺點。直銷具有快速、直接、無手續費等優點,可以大大降低營運成本,但是直銷需要強大的財力和人力支持,且要自己承擔全部風險,所以航空公司不可能完全采取直銷的辦法。隨著國際化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及股東對投資收益的要求日益提高,企業必須將重點放到核心業務上。財務收益的主要源泉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少數相關核心業務,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認識,在缺乏充分的規模與顯著的競爭優勢條件下,分銷職能還是由獨立的分銷企業來執行更有效率。因此,作為擺脫過分依賴商的渠道選擇,航空公司擴展直銷是必要的,但只能適度。
航空公司關系型渠道方式優缺點。關系型渠道通過關系治理機制,使渠道成員能夠以有效的溝通達到相互的信任,由相互的信任實現長期的合作,其優點是使短期市場關系下因不斷改變交易伙伴而產生的搜尋、篩選、監督、履約交易費用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時,有效的溝通與相互的信任,也能有效地提高“專用資產地安全性”、增強“環境地適應性”并降低“績效評估地困難”。另外,關系型營銷渠道中的獨立渠道成員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專注于自身的和行能力與優勢,可以避免一體化帶來的規模經濟、核心能力、科層制度的官僚行為以及內部機會主義行為等因素派生出來的相關問題。其缺點是關系治理機制對渠道管理的要求較高,需要較高的管理成本。
三、航空公司渠道管理對策研究
通過前面的渠道形式的比較,我們了解常規渠道形式雖然交易成本較高,但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市場在地域上的廣闊性、渠道成員規模的有限性等因素決定了常規營銷渠道不但會存在而且會是一種主要的渠道形式,任何試圖將商或其他中介排除在銷售市場之外的要求都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能在改善現有常規營銷渠道的基礎上,適度擴展直銷渠道以擺脫目前過分依賴銷售的不利局面,通過大力構建關系型營銷渠道來實現降低銷售成本的管理目標。
1.改善常規營銷渠道
從商的角度來說,總是希望能夠創造經營利潤,創造長期穩定的銷售來源,建立相對穩定的銷售網絡,希望得到航空公司更大的支持。同時,商也希望通過成功推出好品牌,謀求自己企業的區域競爭優勢。對于航空公司來說,除了在戰略上確立“以旅客為中心”的基本方針,更應該從市場拓展、市場營銷等方面體現關系處理的技巧,從而改善常規營銷渠道。因此,要從幾方面進行改善:加強營銷溝通、改善促銷策略、增進營業推廣、激勵渠道成員,同時要注意保持航空公司和商之間的實力平衡。
2.適度擴展一體化直銷渠道
當前,航空公司必須適度擴展直銷渠道,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有助于改變航空公司過分依賴銷售的不利局面。從市場營銷角度而言,航空公司離其真正的消費主題———旅客越來越遠。航空公司應擴展銷售渠道,在市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分流客源,對人經營形成一定壓力,從而促使他們擺正位置,積極配合航空公司作好銷售工作。二是有助于降低銷售成本,增加收益。在目前銷售成本過高的情況下,直銷減少了銷售費的長期支付,無疑能降低銷售成本。三是有助于銷售服務質量,促進銷售。
航空公司發展直銷模式具體可采用電話直銷、直銷網點、銀企合作、網上直銷等方式。
3.大力構建關系性營銷渠道
從管理角度看,渠道決策原本是一個“自建還是外包”(DoorBuy)的決策。在渠道形成地對比研究中已闡明常規渠道與一體化渠道在利用成本與機會地協調方面存在替代關系,一體化可以實現最大地協調與控制,然而這種渠道結構也會因有限地規模和內在地官僚層級地無效性而導致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雖然常規渠道由于專業化和競爭市場上看不見地手而使效率提高了,但與之聯系的問題卻是控制與協調以及較高的交易費用,從核心競爭力對渠道變革的要求角度看“自建”不符合發展的趨勢,而“外包”必須要有新的形式。關系渠道本質是一種“外包”形式,它既具有市場交易的靈活性又能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既能以產權為基礎形成組織內部的有效控制機制,又能避免科層制度帶來的官僚弊病,因此,在改善常規渠道基礎上,適度擴大一體化渠道,大力構建關系型渠道使航空公司的必然選擇。(1)關系建立。關系建立階段由知曉和探查兩個互相連接的過程組成。要使一種渠道關系從最初的分離式交易走向長期的合作關系,從知曉、探查走向擴張、承諾的關系,需要考察雙方建立關系的預期與動機以及相互選擇的行為準則。(2)形成關系預期。一個長期的渠道關系一定是一個有著共同利益預期、相似價值認同的雙邊共同治理的渠道關系,雙對關系長期利益的預期越高以及對經營理念和企業價值的認同度越高,雙方對關系長期利益的預期越高以及對經營理念和企業價值的認同度越高,雙方相互依賴的基礎越牢固,構建長期渠道關系的可能性越強。這里長期利益體現在:資信度、客源以及強大的市場支持和安全感。(3)選擇渠道伙伴,建立交易關系。為建立一個渠道關系而選擇渠道成員,其背后的合理性是:渠道關系可使雙方獲得更大而且公平的收益。基于此,可以提出渠道關系建立的條件:第一,渠道成員擁有向共同目標市場提供增值的獨特資源與能力;第二,渠道成員對從渠道關系中產生的利潤,具有獲得一個公平份額的信心,這總信心建立在渠道伙伴過去的信譽與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第三,一個渠道成員傾向于與一個擁有相反的價值、信念與運作時間的企業建立渠道關系。(4)關系維持與發展。在這一階段,工作的內容與目標,首先是試圖尋找到將一個短期渠道關系轉化為長期交易關系的條件;其次,增進溝通,建立和提高信任與承諾水平;其三,進一步提高上述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建立一個穩定的、長期的、以滿意為目標變量的相互對稱的關系興渠道。
四、結論
本文運用渠道管理的基本理論,首先基于營銷渠道三種基本關系,將渠道形式劃分為常規營銷渠道、一體化營銷渠道和關系型營銷渠道。
其次,對航空公司三種營銷渠道形式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航空公司只能在改善現有常規營銷渠道的基礎上,適度擴展直銷渠道以擺脫目前過分依賴銷售的不利局面,通過大力構建關系型營銷渠道來實現降低銷售成本的管理目標。
最后,在航空公司營銷渠道形式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航空公司要通過營銷溝通、促銷策略、營業推廣、激勵渠道員工、保持航空公司和商之間的實力平衡等對策來改善常規營銷渠道;通過電話直銷、直銷網點、銀企合作、網上直銷等直銷方式適度擴展一體化渠道;通過關系建立、形成關系預期、選擇渠道伙伴,建立交易關系、關系維持與發展大力構建關系型渠道。只有這樣構建合理的渠道結構,才能獲得競爭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智能小區;有線電視網 ;CABLE; MODEM ;HFC; 網絡
1.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生存和歇息的環境也開始有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促使科技的不斷提高,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音像技術的綜合發展,人們預言:未來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所謂的信息社會就是基于上述三大技術的綜合發展和使用。這樣就產生了智能化建筑。智能建筑的發展有兩個基礎條件:一是社會對信息化的需求,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兩者缺一都不能促進智能建筑的發展。
智能建筑由于發展歷史較短,關于什么是智能建筑,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和定義。美國智能研究學會認為:智能大廈是指通過將建筑物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最優化,來提供一個投資合理的且擁有高效的舒適、安全、便利的環境空間。日本智能大廈研究會認為:智能大廈是指兼備信息通訊、辦公自動化信息服務以及樓宇自動化各項功能的、便于進行智能活動需要的建筑物。新加坡國家智能研究機構認為,智能大廈是指建筑物內建立一個綜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該系統應能將建筑物內的設備自控系統、通訊系統、商業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以及智能卡系統和多媒體音像系統集成為一體化。應能對建筑物內部實現全面的管理、監控控制,它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設備方面:空調、供熱、給排水、變配電、照明、電梯、消防、衛星廣播電視、閉路電視監控、防盜報警、出入口控制、巡更管理;二是商業方面:物業管理、酒店管理、商業財務結算、停車場收費、商業咨詢、購物引導;三是通信方面:內部通訊、語音通訊、數據通訊、圖形圖像通訊;四是辦公自動化方面:計算機終端、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等的使用和管理。我國專家認為,智能大廈的任務,需要在其中建立一個綜合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強調智能大廈具有多學科、多技術綜合集成的特點,利用系統集成的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獲得投資合理、適合信息需要,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等特點的建筑物。
根據世界上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的功能,以及各種提法及其含義,簡單定義智能建筑應該有: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即BAS;通信自動化系統,即CAS;比較完善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即OAS,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3A建筑。這三個系統都有各自獨立的主控設備和網絡,又有大型計算機和高速數據網絡將其有機地集成在一起,通過組織、協調,不僅實現了三者各自的功能,而且發揮了三者的集體功能,這樣的建筑,就是智能建筑。
在3A系統中的通訊自動化系統,包括數字信息網絡、語言與傳真功能、有線電視、公用天線系統。
2. 通訊自動化系統中的各種信息傳輸方式的比較
2.1 以太網
以太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局域網絡傳輸方式。以太網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一種稱為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共享訪問方案,即多個工作站都連接在一條總線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斷向總線上發出監聽信號,但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工作站在總線上進行傳輸,而其它工作站必須等待其傳輸結束后再開始自己的傳輸。它采用基帶傳輸,通過雙絞線和傳輸設備,實現10M/100M/1000M的網絡傳輸。由于其應用的廣泛性,各網絡設備商均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用于這類技術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從最初的同軸電纜上的10M傳輸技術,發展到現在的在雙絞線和光纖上的100M甚至1000M的傳輸技術、交換技術等。可以肯定的是,以太網技術還將以更快的速度不斷的發展提高。
以太網是目前網絡技術中比較先進成熟,實時性強,應用廣泛,性能穩定,價格低廉的通訊技術,廣泛的應用在智能小區中,可以為小區的管理提供物管信息系統、保安監控系統、可視對講系統、停車管理系統、巡更系統、電子公告系統等通訊手段,在家庭服務方面可以提供INTERNET上網,家庭安防系統、水電氣表的遠程抄收、火災和燃氣泄露報警及家電控制系統的通訊服務。對于一個智能小區通訊系統,系統的穩定性、實時性和價格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以太網從各個方面均能滿足要求,是目前智能小區多選用的通訊手段。
2.2 電話撥號
電話系統是現有通訊手段中歷史較漫長,應用較為廣泛的系統。電話系統的發展從過去單純的語音通話系統,已發展成為目前集話音、數據通訊、網絡通訊等各種功能的綜合性系統。在電話系統中發展起來的DDN、ISDN、ADSL等技術已在廣域網絡數據通訊領域體現了其技術方面的先進性。
電話撥號方式的數據通訊是通過調制解調器進行,調制解調器通過布設到用戶的電話線上,利用音頻調制技術進行通訊,目前的技術可使通訊速度達到最高的56K,技術成熟穩定,但其存在的缺陷為:①話音通訊與數據通訊不能同時進行②通訊速度基本已達到極限,速度不夠快,限制了應用的發展,即在多媒體通訊、大數據量傳輸等方面有較大的困難。③實時性差,撥號時間長,撥號可能一時撥不通(如對方占線等),因此對于控制系統來說,不是理想的通訊方式。
總而言之,利用電話系統進行數據通訊,實現小區智能管理,已不再是理想手段。
2.3 ISDN和ADSL
電信系統已經發展出了利用一根電話線同時提供話音、傳真、數據等各種服務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是ISDN和ADSL技術。ISDN 采用2B+D技術,在一根電話線上,可以同時提供2路電話或數據信號的傳遞,其中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28K,目前已經很難滿足信息化的要求,屬于基本淘汰的技術,只在一些特殊場合仍有應用。ADSL技術,利用非對稱傳輸技術,在保證一條電話信道的同時,提供數據通訊信道,數據傳輸速率是非對稱性的,一般上行可以達到1M,下行8M,甚至更高,其傳輸速率基本滿足需求。這兩種技術的數據通訊均提供不間斷的連接,類似于專線方式,具有良好的實時性。目前存在的問題是: ISDN方式接入速度太慢,投資大,已經基本淘汰;ADSL技術,速度快,但需對電信局的交換機增加配置,為此投入一大筆的建設資金,投資運營成本高。
綜上所述,從 技術上來講, ADSL是可行的技術,實時性強,傳輸速率高,性能穩定,工程實現方便,應用于智能小區的智能化系統較為理想,但因投資較大,成本高昂。
2.4 專用網絡
專用網絡指目前應用于專業智能大廈和樓宇控制系統的通訊方式,如LONWORKS,CEBUS等,目前這些技術在智能大廈和樓宇控制領域已占主導地位。
LONWORKS 和CEBUS等專用網絡系統均有較規范的設計和施工規范,系統調試也無難度,系統構成為一個集中分散式的樹型結構,由各個層次的通訊節點和末端的控制節點構成,在末端的控制節點實現對設備的監控,中間的通訊節點則負責數據信息的傳輸。
2.5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在目前住宅建設中是必備的,因此利用這一現有系統來充當智能系統的數據傳輸媒介,可以省去部分布線的費用。有線電視系統的數據傳輸占用了部分電視的傳輸信道,并要求有線電視系統提供雙向通訊機制。
有線電視數據通訊目前的技術構造是一個基于同軸電纜的共享式數據通訊系統,采用ASK/FSK或CABLE MODEM進行數據傳輸,由于ASK/FSK傳輸速度受到限制,因此只適合于數據傳輸量較少的專用系統,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傳輸,需采用CABLE MODEM技術,由于數據傳輸信道共享,網上的各個節點的帶寬又有限,這正是有線電視技術急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有線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應為:由單向傳輸系統向雙向系統的發展。
3.有線電視信息網中在智能小區的建設
綜合以上各種智能小區信息傳輸方式的技術發展狀況,本文重點探討一下利用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來做中國的智能住宅。
采用頻率分割、數字壓縮、調制解調等技術,在有線電視HFC(Hybrid Fiber Coax) 網上,除傳送常規的廣播電視信號外,還可以進行高速的數據傳輸,實現圖像、數據和語音"三線合一"。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C),采用光纖與同軸電纜混合組成傳輸網絡的物理結構。光纖傳輸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全電纜網絡結構,采用HFC網結構的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不僅能帶給有線電視更好的傳輸質量和更高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個性能良好的雙向通信的基礎結構,HFC網可以直接把750MHZ-1GHZ或更高的帶寬送至用戶家中,具備了廣闊開展諸如電視廣播,影視點播(VOD,NVOD,家庭影院),聲音廣播(模擬及數字電視),音頻點播(AOD),數據通訊(計算機聯網,INTERNER 瀏覽),電信服務等多種服務功能及增值服務項目,其開發應用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HFC網絡結構一般采用前端到分配區為光纖干線傳輸,分配區內采用同軸電纜傳輸的網絡結構。對于有線電視傳輸,有1310NM和1550NM波長的光纖可供選擇,而帶寬則可有更多的選擇。
單獨布線的智能住宅的建設是在住宅內采用綜合布線技術,單獨拉線,這樣導致住宅內到處都是弱電管線,增加了投資,同時也不利于今后的維護管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在住宅的建設當中是不可取的。而采用有線電視HFC網絡作為智能住宅小區的信息傳輸網,不僅在功能上完全滿足要求,而且大大地簡化了小區布線,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節省資金。由于其頻帶寬,具有極大的多次開發余地,基本上能保證住宅小區內的信息傳輸網在今后二十年內不落后,避免了重復投資,保護了房地產開發商和住戶的利益。住戶需要某種功能的時候,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分支器來擴展接口。由此可見通過有線電視信息網建設智能住宅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模式,下面重點對其進行介紹。
3.1 通過有線電視信息網建立的智能化物業管理系統
利用現有的有線電視雙向網絡作為智能化小區的傳輸網,控制中心可以設在CATV網能到達的任何地方。實現功能如下:有線電視CATV、視頻點播(VOD)、計算機網絡、室內防盜、三表遠程抄表、緊急求助、煤氣泄漏探測和關斷、家電控制、小區信息查詢和電視門鈴。HFC網絡的同軸電纜進入用戶家,連到一個電纜數據終端上,電纜數據終端分別和有線電視、家用計算機和門禁系統相連,電纜數據終端可以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和防盜探測器、緊急求助按鈕、三表、煙霧探測器、煤氣報警和自動關斷器以及家電控制器相連。
在住戶家的各窗戶旁邊安一個紅外探測器,在臥室和客廳里各安一個緊急報警按鈕和煙霧探測器,在廚房和浴室里各安一個煤氣探測和自動關斷器,在門邊安一個門磁。上述探測器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和電纜數據終端相連,電纜數據終端通過有線電視的HFC網絡和住宅管理中心相連。當住宅內發生盜警、火警、煤氣泄漏和發生異常情況(異常情況下掀動緊急按鈕等)時,住宅內的聲光報警系統啟動,同時信號傳輸到智能住宅區的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計算機監控屏幕上的住戶地圖中相應的部分出現聲光報警并顯示住戶在哪一幢樓的哪一個房間,發生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報警(盜警、火警、煤氣泄漏、緊急求助等),并通知相應人員趕赴現場。
采用電子水表、電子電表、電子煤氣表,電纜數據終端對三表進行讀數,將其存儲在EPROM中,管理中心的計算機通過有線電視網絡讀取住戶家中的三表,實現了遠程自動抄表。這樣,就可以將三表裝到住戶的家中,減少了室外的水管和煤氣管的投資建設,同時也減輕了施工難度。也避免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抄表員到住戶家進行搶劫的事件的發生,保障了住戶的安全。
在單元入口處的防盜門上裝一個微型攝像頭,通過一個混頻器和有線電視網相連,將這個信號調到有線電視網上的一個空閑頻道上,當有人按門鈴時,將電視調到指定的頻道上就可以看見按門鈴的人,這種方式比用常規的可視門鈴系統便宜。
在雙向HFC網絡的上下行通道中各劃出一定的帶寬傳輸數據業務,通過HFC網和大眾信息網、商業銷售網、圖書情報網、醫療網、機關團體網、校園網、金融證券網、公司企業網、銀行和國際互連(INTERNET)網相連。和銀行聯網后,就可以實現交費的自動化。住戶配備CABLE MODEM,通過個人電腦訪問上述的各種網絡,就可以在家里進行電子郵件的傳遞、遠程網的登錄、股票操作(可以在家下單)、語音與傳真服務、遠程購物、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診斷和咨詢,以及有線電視系統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務,如視頻點播和付費電視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Web TV和IP電話的研制,不用計算機,只要買一臺Web電視機,就可以看電視,同時又可以完成上面提到的各種網絡功能,當然在家安一部電纜電話,就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網打電話 。
3.2 系統功能的擴展
在CDT上擴展485和電話接口,在小區的室外放幾個CDT,通過485接口,對小區的外圍實現如下功能:室外監控、停車場的管理與計費、保安員的巡更自動化管理、電梯和水箱監控.
在停車場的四周加防盜監視器,在出入口處采用無接觸式感應刷卡系統,并和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相連,司機不用下車,只要將卡放在胸前,車場的門就自動打開,對車場進行自動管理和計費。
在各主要的巡更點、電梯和水箱處安裝感應器,感應器和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相連,保安尋到此時,感應器感應到保安員的感應卡后,就記錄下,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保安員沒有到,控制中心的計算機就產生報警,提示調度員呼叫保安員,通過這種方式督促保安員。并可以調攝像機,觀看此處保安員的情況,同時可以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同樣,電梯和水箱的狀態通過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傳到管理中心,就可以對電梯和水箱進行監控。
在室外相應的場所設立音箱和信息公告牌,在有線電視網上的相應頻道播放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以烘托和調節住宅區的氣氛,通過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小區信息。
Braggion和Ongena(2010)研究英國整個20世紀的銀行與企業關系的進化發展,企業為什么會從單銀行關系轉向多銀行關系。研究發現20世紀的最后20年企業從單銀行關系轉向多銀行關系的數量明顯增加,70年代對銀行業的放松管制和銀行間的激烈競爭是推動銀行以這種多邊關系的安排來提供信用和服務。中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國家,中國的銀行體系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銀行業從1979年開始改革,先后恢復和建立4大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分別在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工商企業流動資金4大領域占據壟斷地位,并且業務嚴格劃分,完全不存在相互競爭。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銀行業已經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等多層次的銀行體系。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銀行系統的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都明顯加劇。RaymondW和Goldsmith(1969)認為:在多數國家中,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的發行額與持有額中所占份額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大大提高的;銀行系統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的比例會趨于下降,而其他各種新型金融機構的比例卻相應上升。統計顯示:中國人民幣新增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從2002年的92%降到了2010年的55.6%。同時,銀行系統內部競爭加劇,從最初的4大國有銀行的專業經營,到目前的多層次銀行體系的交叉混合經營,銀行數量的增加和業務的重復,大大增加了銀行間的競爭。截止2010年12月份,大型商業銀行的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49.2%,股份制商業銀行占15.6%,農村金融機構占11.3%,政策性銀行占8%①。正是由于銀行系統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的逐漸改變,使得銀行與企業的關系發生著變化。企業的融資銀行不再僅僅是與行業對應的國有4大銀行,中國的企業也在從單銀行信用關系向多銀行信用關系轉變。實際上,銀行之間不僅僅是競爭的加劇,同時銀行間的合作也增強了。這些變化,實質上都在改變著企業與銀行交易雙方的博弈規則,更改變著銀行之間的博弈規則。本文用網絡理論來研究銀行行為,銀行與企業通過銀行信用關系形成一個網絡,該網絡包括兩種性質的節點,即銀行和企業,因此被稱為二分網絡(BipartiteNetwork),又稱作隸屬網絡。通過網絡映射的方法,本文獲得銀行共同貸款網絡,該網絡僅包括銀行一種性質的節點,如果兩家銀行向同一家企業貸款,那么這兩個節點就產生鏈接關系。銀行共同貸款網絡是銀行間競爭與合作博弈的結果。節點的鏈接考慮節點所擁有的資源量,鏈接關系與鏈接機制取決于節點單位擁有的資源性質及資源量。節點之間的鏈接方式取決于行為主體的活動方式及資源的配置方式。某一時點的銀行共同貸款網是靜態的,呈現的是銀行間競爭與合作的結果;而某一時段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則是動態的,反映銀行間合作與競爭的過程。本文選用2000年和2009年的上市公司的銀行貸款數據為研究樣本,發現該銀行共同貸款網絡具有自身的特征并隨時間變化巨大。本文正是運用網絡理論,研究樣本網絡結構與網絡節點(銀行)行為(如經營行為和風險偏好等)的相互作用機制,包括網絡結構對節點行為的影響以及節點行為對網絡結構的影響兩個方面的內容。
二、文獻綜述及問題的提出在經濟中,銀行與企業的信用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Schumpeter,1911)。近年來,研究銀行與企業信用關系很重要的一個分支就是研究企業與單(single)銀行或多(multiple)銀行保持信用關系。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是選擇單銀行信用關系還是多銀行信用關系,已有基于多個國家數據的對比研究(Agarwal和Elston,2001;Farinha和Santos,2002;Ogawa等,2007)。發現存在兩種完全對立的模式和介于二者之間的情況,如以銀行為主導的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意大利僅有2.9%的企業是單銀行信用關系,銀行家數平均為8家)具有相似的銀企信用關系特征,而以市場為主導的英美體系則完全相反(在英國,25%的企業僅與一家銀行保持信用關系,銀行家數平均為2.6家)。如歐盟的其他國家,則處在這兩種情況之間。Ogawa等(2007)研究企業在選擇多銀行信用關系中的關鍵影響因素。事實上,企業選擇最優銀行數量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為選擇單銀行關系或多銀行關系都有很多優缺點。對企業而言,單銀行信用關系是基于交易成本和監督成本最小化,相反,在多銀行信用關系下,企業能從銀行競爭中獲益,這就暗含向企業提供信用的銀行的數量會增加。多家銀行貸款能擔保企業應對債務償付的風險。對銀行而言,銀行選擇有多銀行關系的企業貸款,可以通過建立風險池來降低由企業違約而帶來風險。另一方面,單銀行關系能放大銀行對企業融資選擇的控制。
從理論的角度看,最近幾年單銀行與多銀行信用關系作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信息不對稱機制的例子,信息理論的發展重燃了對借貸關系研究的興趣。信息在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的競爭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在銀行之間主要有兩種競爭:第一是信貸市場,利率驅動的競爭;第二是銀行融資的企業,即爭奪客戶資源的競爭(Masi和Gal-legati,2007)。企業是選擇單銀行信用關系還是多銀行信用關系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且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已有證據表明:一些企業在建立之初是單銀行信用關系,但隨著企業的成長,就傾向于轉向多銀行信用關系,且銀行貸款增加,而企業自有的流動資金減少(Farinha和Santos,2002)。在財務困境的特殊情況下,借貸關系的結構演化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如在日本的泡沫時代,企業傾向于依賴單一銀行關系(Ogawa等2007)。Allen和Gale(2000)開創性地將網絡理論引入金融,認為銀行之間的鏈接結構,會影響風險傳染的途徑和大小。此后,網絡理論在經濟金融研究中得到了迅猛發展。Souma等(2003)對日本經濟系統中的銀行和企業所構成的網絡進行了研究,研究銀行合并后對銀行與企業的影響。該研究中的銀企網絡節點有兩種類型,分別為銀行和企業,并提出了一種映射方法將此銀企網絡退化成只有一類節點構成的網絡。當有銀行合并以后,新銀行網絡的聚類系數增大了且平均最短路徑長度減小了。這一現象表明:銀行合并提高了企業之間的聚集性(Cliquishness)。通過對日本經濟系統的網絡結構特征的分析,為管理者制定有效監管政策,減輕因公司破產而導致連鎖反應提供了有益幫助。Masi和Gallegati(2007)對意大 利經濟系統中的銀企網絡結構進行研究發現:①小銀行獲得較少的信貸合同,而大銀行獲得大量的信貸合同;②大企業傾向于從大銀行獲得貸款,但也從一些小銀行獲得,而小企業則從當地的小銀行獲得貸款;③大企業選擇多家銀行信貸關系,而小企業往往只選擇一家銀行信貸關系。其后續還將對不同國家的銀企網絡結構進行比較研究,希望發現不同制度下是如何形成不同的網絡結構的。ChristopheJ和Godlewski(2010)研究銀團貸款網絡,銀團貸款可以說是企業多銀行信用關系的一種特殊情況。本文也通過映射的方法得到僅包括銀行的網絡,并認為該網絡是銀行間信息流動、信息共享的網絡。通過研究該網絡的結構,用網絡中心性衡量銀行的經驗和聲譽及對借款成本的影響,發現該網絡結構更有利于銀行之間的信息和資源流動,增強銀行的社會資本,且銀行的經驗和聲譽在降低貸款利差和增加借款者財富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中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國家,中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化環境都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差異,銀行和企業的發展更是有特殊性,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銀行更是經歷多次改革,那么中國企業的銀行信用關系就會有自身的特征,但目前國內類似問題的研究文獻還基本沒有。本文正式借助網絡理論,通過研究由企業的多銀行信用關系形成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結構及結構變化,來研究中國的銀行與企業的信用關系特征。
三、樣本選擇
(一)樣本數據的描述本文樣本為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0年和2009年的銀行長期借款,研究數據由樣本公司年報的長期借款明細收集整理而得。本文對數據進行了以下處理:①剔除不存在長期借款的企業;②剔除金融類企業;③剔除少量幾家未公布銀行貸款明細的企業;④如有屬于同一家銀行的貸款則合并為一筆貸款。最后,對2000年樣本數據整理得:535家企業、56家銀行、960筆貸款;對2009年樣本數據整理得:766家企業、126家銀行、1787筆貸款。在年報披露的長期借款中,2000年所有企業都公布長期借款明細,而2009年存在一部分企業僅公布前5大銀行貸款,那么就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①某些企業貸款銀行總量小于5家,②即使某些企業僅列出前5家貸款額度最大的銀行,但貸款總額絕大多數占到了該企業貸款總量的7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95%以上。因此,可能一些小銀行的信息未能包括在內,但本文的樣本數據還是能解釋企業與銀行八成以上的信息。本文選擇2000年和2009年長期借款進行研究,首先是因為數據的可得性,年報僅公布公司的長期借款明細,無法獲得短期借款的詳細信息;其次,由于銀行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各項借款。因此,比較于銀行短期借款,借款期限較長,企業與銀行的信用關系受金融經濟環境、信貸政策和企業經營情況等影響較小,相對固定,短期一兩年內變化不大。但2000年與2009年相距十年,時間跨度大,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大,企業與銀行的信用關系變化也大。如2000年,工農中建4大銀行還保有專業銀行的影子,535家上市公司就有367家公司獲得工商銀行的長期貸款,4大銀行長期貸款占比分別為43.7%、5.3%、11.4%、18.9%,而2009年,4大銀行長期貸款占比為12.28%、9.1%、21.78%、15.19%,766家上市公司,僅203家公司獲得工商銀行的長期貸款。2010年,上市公司的數量雖然僅占全國企業①總數的0.31%,但總資產占到了全國企業總資產的23.42%,而借款總額僅占到全國貸款總額的9.6%,可能是因為上市公司與其他企業相比,還能在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林凡(2007)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是“先外源融資,后內源融資,重股權融資,輕債權融資”,但是通過上市公司的長期借款數據獲得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仍能夠反映銀行的經營行為和業務偏好;Masi和Gallegati(2007)指出企業的銀行信用關系受企業規模影響,小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單銀行信用關系。因此,樣本數據可能會忽略銀行在小企業上的競爭與合作情況,但對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鏈接影響不大。
(二)樣本網絡的構建網絡是由一系列節點和鏈接組成的,并且可以通過圖表示出來。在最近幾年,復雜網絡理論發展迅速,許多現實系統已經由網絡描述出來。圖2的網絡圖描述的是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而構成的網絡系統,其中銀行和企業都由節點表示,節點ii表示銀行,節點ji表示企業,銀行ii與企業ji之間的鏈接則表示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而形成的信用關系。由于該網絡包括銀行和企業兩種不同類型的節點,因此被稱為二分網絡。將圖2進行單模映射得到圖3,稱為銀行共同貸款網絡,該網絡僅包括一種性質的節點,即銀行。銀行ii之間的鏈接關系表示鏈接的兩家銀行共同向至少一家企業提供長期借款。該網絡能呈現出銀行在長期借款信貸市場競爭與合作的結果,因為,就競爭而言,隨著銀行間接融資在社會總融資中比重的減少,銀行數量的增加以及業務的同質化,銀行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對于優質客戶,都是銀行競相爭奪的對象;就合作而言,對于擁有相同的客戶,銀行不僅能共享客戶信息,分擔客戶的監督成本,同時還能分擔風險。本文由樣本數據獲得的2000年和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不僅能分別反映銀行在2000年和2009年的競爭與合作情況,通過對比還能反映銀行在這10年間的競爭與合作的過程。
四、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特征分析樣本數據顯示:2000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包括一個最大連通子網絡和6個孤立點,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包括一個最大連通子圖和13個孤立點。孤立點的存在是因為樣本中,由孤立點表示的銀行僅向一家上市公司提供長期借款,且該上市公司也僅獲得了這家銀行的長期借款。經統計,這類銀行都是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外資銀行,可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與銀行性質和業務范圍有很大關系。在2000年和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孤立點都不到節點總數的10%,除去孤立點,兩網絡都還各有一個最大連通子網絡,形成的原因和所具有的特征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研究,下面所討論的都是樣本的最大連通子網絡。
(一)度和度分布在網絡中,節點i的度ki定義為:與該節點相連接的其他節點的數目。因此,一個節點的度越大就意味著這個節點就越重要。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所有節點i的度ki的平均值稱為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平均度,記為k。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節點的度的分布情況可用分布函數P(k)來描述。P(k)為網絡中度為k的節點占所有節點數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2000年和2009年網絡的度最大值分別為29(工商銀行)和60(建設銀行),度分布指數分別為0.8101和0.8826。如圖4所示。可見,該網絡的度服從冪率分布,具有無標度特性,說明網絡中的節點為異質性的,且存在中心節點。冪律分布中,指數越小,表示分布越不均衡。數據顯示:2000年網絡的中心節點的位置更加突出。從貸款總量上印證,情況也正是如此,2000年樣本中,4大國有大型銀行的貸款額占到總量的80.79%,而2009年僅58.34%。再者,無標度網絡生成主要依靠兩個規則:一是成長性,網絡節點數隨時間一步步生長,規模不斷擴大;二是優先連接性,新加入的節點總是優先選擇與度值較高的節點相連。2009年比2000年的網絡增加了63家銀行,主要為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外資銀行,他們都傾向于與中心節點連接,也就是說傾向于爭奪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客戶,而不是他們自身之間的爭奪。
(二)K-核(K-core)在很多復雜網絡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雖然復雜網絡的節點數目非常龐大,但是它的核心節點相對于整個復雜網絡的節點數目來說非常少。所謂的核心,直觀上來說,就是在復雜網絡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節點。而從復雜網絡的結構上來看,這些核心節點之間聯系非常緊密,而其他的非核心節點僅僅通過少數幾條邊與這些核心節點相連。一個網絡,如果其中任何一個 節點至少有k個鄰居仍然在這個網絡中,則該網絡就叫做一個k-核心網絡。從k-核的定義可知,較大K-核中的節點也屬于所有的較小的k-核。在整個網絡中,k值越大,k-核就是網絡中凝聚力越高的區域。本文樣本中,2000年和2009年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最大k-核分別為7-核和14-核,其中7-核包括8個節點,14-核包括17個節點,節點詳情見下表2。表2所列銀行分別是2000年和2009年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鏈接最緊密的銀行。可見,2000年在銀行系統中起中心位置的仍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但隨著近十年的銀行改革和發展,其他銀行的發展壯大,銀行間競爭的加劇,雖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中心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一些次中心節點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隨著次中心節點位置的提升,核心區域內各銀行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三)度相關性(DegreeCorrelation)網絡的度相關系數定義為:連在一起的節點對應度值的Pearson相關系數,即:i2i2其中,ji,ki為第i條邊所連接的兩個節點的度值(i=1,…,M,M為總的邊數),-1≤r≤1。若網絡的度相關系數為負,則表明度大的節點傾向于與度較小的節點相連接,表現為異配連接;若為正,則表明具有相似度的節點傾向于相互連接,表現為同配連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網絡、信息網絡則表現為異配連接;而社會網絡多數為同配連接。本文中,2000年和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度相關系數分別為-0.17695和-0.15929,說明該網絡為異配網絡,度小的銀行傾向與度大的銀行鏈接,也就是說,新增加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都更傾向從大銀行的客戶中爭得一定的業務,但是這類受多種因素限制并不能完全取代大銀行的地位,獲得整個客戶。
(四)邊權網絡中,邊權是衡量邊上兩點關系的強弱程度。本文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邊權的絕對值是指兩家銀行共同0.250.2貸款的企業的家數,但為了2000年與2009年情況的統計比較,本文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邊權的相對值,即兩家銀行共同貸款企業的家數占樣本企業總數的比例。邊權值越大,說明兩家銀行接觸得更頻繁,競爭就越激烈,但同時共享的信息也更多。圖5描述了2000年和2009年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每條邊的權值,2000年邊權值的下降速度明顯快于2009年,2000年最高的兩個邊權值分別為0.219和0.144,2009年最高的兩個邊權值分別為0.116、0.115。可見,這十年,全國股份制銀行做為次中心的崛起加速了主要銀行之間的競爭,他們在與國有大型銀行鏈接關系增強的同時,掠奪了國有大型銀行原有的客戶,專業銀行的影子基本消失。
(五)聚類系數(ClusteringCoefficient)在網絡中,節點i的鄰居節點之間也可能互為鄰居,這種特性稱為網絡的聚類性。假如網絡中的一個節點i有ki條邊將它和其他節點相連,這ki個節點就稱為節點i的鄰居。在這ki個節點之間最多可能有ki(ki-1)/2條邊相互連接,而這ki個節點之間實際存在的邊數Ei和總-1)/2之比就定義為節點i的聚類系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C就是所有節點i的聚類系數Ci的平均值,即C=絡是完全連接的,即任意兩個節點都直接相連。2000年和2009年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平均聚類系數分別為0.79577和0.86104。節點的聚類系數是網絡的局部特征,反映一個網絡的集團化程度。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銀行i的聚類系數衡量的是與銀行i擁有共同客戶的銀行之間的重合度,即該銀行的共同貸款銀行之間也擁有相同客戶的程度。大的平均聚類系數和小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是共同判斷網絡是否為小世界網絡。
(六)平均最短路徑長度(AveragePathLength)首先定義網絡中兩個節點i、j之間的距離dij為:連接這兩個節點的最短路徑包含的邊的數目。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距離的最大值定義為網絡的直徑D。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L定義為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距離的平均值。即:22000年和2009年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為2.247和2.255,都較小,而它們的平均聚類系數分別為0.79577和0.86104,又都較大,那么,這兩個銀行共同貸款網絡都具有小世界的特征。同時,兩個網絡的直徑都為4。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不僅能反映銀行間的競爭情況,還能反映銀行間信息流動的情況。雖然2009年網絡比2000年網絡增加了63個節點,是2000年節點總數的一倍多,網絡的規模增加很大,但是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基本未變,網絡的直徑也未發生變化。原因主要是因為k-核核心區域的存在,節點間的鏈接程度很高,而新增節點又首先是與這些核心區域內的節點發生鏈接,因此即使有較多的銀行增加,銀行間的距離并未增加,并沒有增加銀行獲取信息的困難度。
(七)介數(BetweennessCentrality)節點的介數是網絡的一個重要全局參量,它刻劃了一個節點擔當鏈接2個節點的中介或橋梁的能力,反映了節點的影響力。節點i的介數定義為:4)其中,g(m,n)為節點m和n之間的最短路徑數,gi(m,n)為節點m和n之間經過節點i的最短路徑數。2000年和2009年的銀行共同貸款網絡中,分別僅有17個和36個節點的介數非零,說明這17個和36個節點所代表的銀行在整個銀行系統中有較大影響力。表3所列情況反映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仍然是銀行系統中最有影響力的銀行,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影響力也趨于均衡,但它們的影響力在系統中有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