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銷社三農服務工作計劃范文

供銷社三農服務工作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銷社三農服務工作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銷社三農服務工作計劃

第1篇:供銷社三農服務工作計劃范文

摘要以黔江區農業科技入戶實施過程為對象,分析了農業技術推廣現狀,針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提出了加強示范戶建設和推廣主體建設的建議,對推進黔江區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農業科技;農技推廣;農技服務;重慶黔江

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重慶市東南角,東臨咸豐,西界彭水,南連酉陽,北接利川。面積2 397 km2,人口49.34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2.8%。下轄3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30個村(居)委(其中居委54個)、1 498個村(居)民小組,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區縣。農業科技入戶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方法與手段,關系到農業現代化進程能否順利推進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因此,搞好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005年黔江區被農業部列為首批100個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作的縣(區),工作中黔江區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人”和“體制”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黔江區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實施概況

3年來,黔江區農業科技入戶工作以培育示范戶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為核心,以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主要工作方法,分別在全區10個鎮鄉、100個示范村全面展開。全區共選聘技術專家10人,選定技術指導單位1個,選聘科技指導員50名,遴選培育科技示范戶1 000戶,輻射帶動2萬多農戶。僅2006年就引進新技術5項(次)、新品種21個(次),培訓農業技術干部200人(次),召開現場觀摩會5場(次),舉辦技術培訓200場(次),印發技術資料4萬份,培訓農民1萬人(次)。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在該地區取得了初步成效。

1.1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全區1 000戶3年示范種植水稻1 066.7 hm2,輻射帶動了1.56萬hm2的推廣面積。經組織田間測產,示范戶糧食平均產量達8 790 kg/hm2,比對照年(平均7 845 kg/hm2)增產945 kg/hm2,增幅為12%。示范戶的平均產量比帶動戶的平均產量增加2 485.5 kg/hm2,增幅43.5%,比普通農戶的平均產量增加2 842.5 kg/hm2,增幅53.2%。1 000戶農業科技示范戶農產品產量和收入在2008年產量3 055 t的基礎上提高了10.2%,通過示范戶的帶動,2萬農戶的農產品產量和收入持續增加。

1.2探索農技推廣新機制

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抓戶”的要求,努力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工作機制,打通技術通道,搭建工作平臺,在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2006年在城南街道辦事處創辦的20 hm2水稻機插秧高產示范片,實施“八統一”(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供種、統一育秧、統一機栽、統一施肥、統一機防、統一抗旱、統一機收)集成技術入戶到田,解決了技術轉化的“最后一道坎”問題,克服了百年不遇旱災對示范片的影響,經專家組驗收,平均產量達到9 180 kg/hm2,最高田塊現場實產驗收產量為10 125 kg/hm2,為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山區糧食生產提供了借鑒經驗。黃溪鎮在科技指導員組成結構、技術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方面大膽創新,采用承包和雙向選擇的方式,在全鎮公開選聘技術指導員,制定了技術指導補貼標準,建立回訪制度,加大獎勵力度,以示范戶滿意程度為標準,對技術指導員進行嚴格管理。

1.3轉變干部作風

區、鄉2級技術指導員堅持科技入戶的做法,把進村入戶、走進田間地頭、親臨畜禽圈舍,作為聯系群眾,開展調查研究,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搞好農業科技推廣的工作平臺和工作通道,組織廣大農業科技干部進村入戶察民情、聽民聲、解民難,深入田間地頭摸情況、找問題,開展面對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導、心貼心的服務。通過入戶,既使農業干部收集到了農村第一手資料,把握了農民的思想脈搏,結識了一批農民朋友,增進了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增強了為農服務意識,又使農業科技人員增強了責任感、充實感和成就感,促進工作作風的轉變,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農民群眾在入戶服務中得到實惠,科技素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2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問題

2.1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組織不健全,配套服務不完善

農業科技推廣組織是向農村推廣、普及先進科技的主要渠道,也是向農民傳輸新知識、新科技,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民獲得新技術及相應的社會服務的重要保證。但是,自從1991年財政包干后,鄉鎮農技推廣組織推廣經費全由地方負責,不少地方減少推廣經費,只管發工資,只養兵,不打仗,一些鄉鎮甚至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斷奶”、“脫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紛紛自謀生路,導致農業科技推廣組織殘缺不全,鄉級農技站只是一個空架子,村級農技組織名存實亡。許多鄉、村級以前組織的為農民提供服務的種子站、化肥、農藥經銷點都不復存在,提供農用物資的供銷社也承包給私人。農民種養迫切需要的相關技術指導、咨詢更是所求無門,以農業服務為宗旨的農村信用社只存不貸,有名無實,大大影響了農業科技的入戶率[1]。

2.2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本高

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應用,如測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施肥、生態農業等,對于改良土壤、優化農田小氣候、節約投資、提高產量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先進的技術只有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采用,才能取得較高的比較效益,而黔江區的戶均耕地僅0.25 hm2,且分為8~10塊,在千家萬戶的小塊田上搞土壤試驗、設計配方、科學耕種,不僅推廣成本太高,且比較效益難以體現,農戶沒有積極性,科技人員也難以發揮作用。

2.3農業高新技術貴族化,農民難以接受

一些科研單位搞試驗田,既有各種化肥,又有各種國內外先進的農藥,水、電、柴油都有充足保障。這種條件在廣大農村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科技人員所開處方還要解決測土等一大堆技術問題,這些都是農民無法開展的,這種貴族化的高新技術,很難適用于廣大農村現實情況[2]。

2.4農民文化素質低,制約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農業科技入村入戶固然依靠優質實用的高科技成果及其配套服務措施,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使用者。而黔江區文化程度稍高的青壯年均已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老人和婦女,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差,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需的市場信息、經營決策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這些因素已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進科技入戶工作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通過農技服務體系的推廣活動作用于農民,再由農民實際操作作用于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是推廣主體,而農民既是推廣者也是承接主體。因此,推進科技入戶工作,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3.1加強示范戶的建設

3.1.1示范戶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與作用。培育科技示范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人才需求矛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特別是有些山區偏僻,工作生活條件差、待遇低,外邊的人才不愿進,里邊的人才向外流。農村科技示范戶的培育,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解決了農村人才短缺的問題。培育科技示范戶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農村科技示范戶是連接科技與生產的“傳導體”,他們直接使用科學技術于農田作物上,使科技成果和經濟效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動作用,不但解決了示范戶自身的脫貧致富問題,而且通過科技的推廣輻射,許多實用技術很快被其周圍群眾所掌握,從而大大加快了科技興農的步伐。

3.1.2準確選擇示范戶。選準示范戶是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的關鍵環節。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和相關的程序,重點從“實用性、樸實性、示范性、穩定性”4個方面選擇綜合素質較高、接受能力強、生產規模大、熱愛農業、樂于助人的農戶作為示范戶,對他們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為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順利實施打好基礎。①穩定性。農村科技示范戶直接從農民中產生,他們生長在山區,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培養出來后會深深扎根于生他養他的地方,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是“永久”型的農村人才。②樸實性。農村科技示范戶在生活、生產上與周圍群眾有著共同語言,他們不擺架子,不空講道理,最講求實際,科技成果經過他們使用取得良好效果后可以直接向農民傳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示范性。科技示范戶既有技術,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他們的實踐對注重直觀和實際利益的農民來說,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一般來說,科技示范戶在群眾中威信較高,科技成果經他們的示范,很快就會被農民仿效學習,推廣起來也比較容易。④實用性。科技示范戶學習和掌握的技術以及經營的項目,大多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選擇的,是資源、技術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3.1.3加強示范戶的能力建設。①在集中培訓、系統學習中更新知識和技術。加強培訓,更新技術是提高示范戶素質、實現科技興農的根本措施。要積極勵示范戶參加農廣校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對于科技示范戶自愿上農廣校的,村或鄉可提供一定學費;農閑季節邀請上級農業部門專家講課;對科技示范戶實行綠色證書培訓[3]。②在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中提高示范戶生產、經營和推廣能力。黔江區屬偏遠山區,農民文化水平低、素質差,對推廣科技成果不熱心,他們對貧窮落后狀況束手無策,大部分外出務工、做生意。面對這種局勢,應抓住威信較高、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作為示范戶,將農業技術直接應用于他們的農業生產,并提高他們各項管理技術,促使他們盡快成為率先脫貧致富的農戶。③在試驗過程中提高示范戶科技水平。即將科研項目從試驗設計、布設、觀測到結題驗收等一系列工作全部放在農民身邊進行,讓農民參與其中,等到項目完成時,農民就會完全掌握各項技術措施,也會輻射帶動周圍一大批人仿效學習。④在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過程中培養示范戶分析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在搞試驗的同時,可能會遇到農民反映強烈、一時無法解決的難題。對此,可以在有代表性的個別戶中試驗性地予以解決。這樣既減少經費的浪費,又可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還能推動科研工作的進行,并容易與群眾打成一片。⑤在組織典型經驗交流中不斷提高。為增強示范戶的輻射作用,加速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每年召開1~2次示范戶經驗交流會,邊學習、邊交流經驗,讓各村示范戶代表介紹科學種田、科技致富和帶動農民進行科學種田的經驗,有利于促進共同學習借鑒,共同提高。⑥家庭綜合生產中培養科技示范戶多種經營的規劃和統籌能力。農業科技涉及到農、林、牧、漁等各種生產領域,可以根據當地生產結構與實際情況,著重培養“庭院經濟示范戶”,實現勞力、土地、農副產品等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持續增產增收。

3.1.4對示范戶實行規范化動態管理。①建立科技示范戶檔案、實行注冊分級管理。將示范戶分為區、鄉、村3級,主要抓尖子戶、重點戶、典型戶。分級管理有利于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的合理安排,避免項目重復布置,使各級責任明確,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滿足不同層次示范戶對技術的要求。②發證掛牌、綜合考核。為了確認示范戶在“三級一戶”農技推廣體系中的合法地位,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可以為他們頒發農業科技示范戶證書,為各級示范戶掛牌,實行注冊管理制度。同時,明確示范戶的條件、標準、權利和義務,制定對示范戶定期走訪、指導、培訓、檢查評比、注冊管理等各項制度。每年對各層次示范戶進行1次綜合評定,對不合格的示范戶予以淘汰,以對優秀的示范戶予以獎勵。③技物結合,優惠扶持。對各級示范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享受以下優先:優先得到科技信息和資料,優先參加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優先安排試驗項目,優先優惠購買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農膜,優先參加職稱評定和學習深造,優先承包適度規模的農田,擇優選拔為技術員。

3.2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主體的建設

3.2.1建立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機制。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機制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儲、整理和處置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關信息需求,對農技推廣工作進行調控和反饋。通過信息反饋機制不僅可以檢查農技推廣計劃是否設計科學,農業技術推廣是否到位,農技推廣質量是否能夠滿足農民的需要,還可以增強農技推廣工作中的自我糾錯能力,使農技推廣工作處于不斷優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建立暢通高效的需求反饋機制,是農技推廣運行中的一個重要環節[4]。①農技推廣中信息反饋應遵循的原則。一是真實性原則,要求信息反饋者站在全局上把握系統狀態,為決策者提供準確、全面信息;二是實時快速原則,建立暢通的渠道,把農民需求信息實時快速地傳遞給決策者;三是規范化原則,把征詢農民需求信息和為其他部門提供有關信息列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站的職責范圍,推動信息反饋規范化管理;四是分工與合作原則,有關單位、人員在分工基礎上,應相互配合,共建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發揮整體功效。②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模式與流程。構建“以農戶為中心,以農技推廣體系服務平臺為依托,多方協作”的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模式。一線農業推廣人員入戶調查坐診咨詢獲得的需求信息,除了向鄉鎮(區域)中心做工作匯報外,還要反饋給對口業務站,并通過互聯網定期不定期與農業信息服務中心進行交流。③農技推廣系統中信息反饋的形式與渠道。采用多種形式、多渠道收集與反饋農民需求信息,確保農民需求信息全面、準確、迅速地傳遞到農業技術推廣有關部門。開展農民需求問卷調查活動。制作信息采集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與實地采訪,獲取農民科技服務的需求信息。結合下鄉現場收集,農技人員在包村入戶和日常各項推廣活動中注意發現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新需求,隨時了解農民的需求信息并及時反饋。村級服務站設兼職農業信息聯絡員,定期召開村級服務站會議,座談討論,交流有關信息。④開發應用農民反饋的需求信息。通過以上各種渠道采集到的信息,經整理分析,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加以開發應用。農技推廣部門根據這些需求信息,及時修訂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行動計劃、工作內容、推廣目標、重點技術,使農技推廣工作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實際需要同步發展,建立新型的農業服務推廣運行機制。

3.2.2農技推廣方式方法創新。①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以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為平臺,開展農業科技咨詢、技術指導、應急現場技術援助、信息服務等。農戶或農業企業在產前、產中、產后遇到技術難題等,可以直接到農業服務中心當面進行咨詢,尋求幫助。②鄉鎮農業經營公司的技術物化服務。積極開展廣泛的農藥、化肥、種子、化除藥劑等方面的配套物資服務和農產品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并做好村級連鎖服務站、服務點的農資供應和協調管理等。③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典型示范帶動服務。

3.2.3考核考評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科學合理的考核考評機制,是正確引導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指揮棒,在增強工作計劃性、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提高農技人員服務水平和推廣效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考核考評的總體要求及目的。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規律,本著“科技入戶,服務三農”的宗旨,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以一線推廣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農技人員的工作業績。②考核考評的主要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原則,即考核考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有利于挖掘推廣人員的潛能,有利于促進推廣人員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二是重要性原則,考核的重點應著重放在“績”上,兼顧“德、能、勤”3個方面;三是績益掛鉤原則,考核考評的結果,必須與農技人員的獎懲、利益、選聘、評先等緊密掛鉤;四是可操作性原則,細化、量化考核考評的指標,以績效為核心,與農技人員的崗位責任相一致;五是公開、公正原則,考評辦法、考評的過程和結果要公開化、民主化,考評本身要相對客觀、公正,讓考核考評真正起到激勵、引導、促進作用。

3.2.4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體系。①組建區域性農業服務公司。按照股份合作制運作,以村級服務站為基點實行連鎖經營,為農民提供技物一體化服務,為區域內實施的重大推廣項目提供配套服務,開展一般性技術推廣、技術承包、田間作業等農村專業化服務,連鎖經營種苗及農用物資,開展農產品市場流通、儲藏保鮮等產后服務,既為農民提供相關農業生產技術、信息服務,又為農民提供相關的經營服務。②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將一般的技術培訓、推廣和咨詢服務以及市場促銷服務等業務逐步交予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壯大組織實力。一是在區(縣)級,建立瓜果、蔬菜、畜禽、沼氣等各類行業協會,擴展農業技術服務領域,行業協會與會員簽訂合同,明確各自的責權利,對會員實行技術、生產、資金、銷售、信息、管理等全方位、系列化服務。二是在區(縣)以下,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購銷中介組織、農業專業大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機制下開展各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配套農資經營服務,形成“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三是扶持農技人員創辦科技服務實體。在政策上重點支持,鼓勵分流人員領辦、創辦農業科技咨詢、農資經營服務實體,對他們在職稱評定、項目申報、成果驗收與評價等方面與公益性農業服務人員同等對待。③建立村級服務站,開展示范戶定點幫扶帶動。鼓勵和吸納鄉鎮農技人員、農村能人、村組干部創辦村級服務站。每個村服務站下聯5~10個中心示范戶,每個中心示范戶直接聯系10個科技示范戶,每個科技示范戶帶動10~20個農戶。從而實現技術進村入戶,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真正延伸到村組農戶和廣大農民,徹底解決農業科技、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千米”問題。

4參考文獻

[1] 高國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施模式探索[J].農民科技培訓,2009(12):7-8.

[2] 徐靜敏.農業科技入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J].中國科技博覽,2008(24):1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不卡| 浮力影院第一页小视频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性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流畅|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区|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在线免费视频|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色网站在线视频| 成年午夜性视频| 免费黄网站在线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抱着cao才爽的视频| 凹凸导航第一福利|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 欧洲美女与动zooz| 国产欧美国产精品第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欧美极品少妇×XXXBBB|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美国式禁忌4桥矿超棒|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APP |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 午夜看一级特黄a大片黑| √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 毛片网站是多少|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丰满老熟好大bbb| 粉色视频成年免费人15次|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