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儉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項目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2、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3、每年的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按照舊的習俗,祭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4、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來源:文章屋網 )
2、低碳生活,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
3、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們卻把減少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
4、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擦家具,干凈衛生,自然滋潤;
5、將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柜中的異味;
6、用過的面膜紙也不要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
7、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又舒適,還能幫助改善睡眠。
高溫天氣盡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2)預防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3)運動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年輕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也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4)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度苦夏,除了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飲食調理,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手抄報內容:
1972年全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此后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我國從1990年開始,每年都舉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由于自然地址作用和認為地址作用,地球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從而把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損失的災害事件,統稱為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治地質災害,被我國確定為1999年地球日,也就是第三十個地球日的主題。
中國,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發展壓力。愛家的人們,讓我們從愛護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做吧!讓我們在世界地球日里作一次深刻的反思。
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XX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于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筑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東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五一勞動節手抄報模板素材五一勞動節手抄報 圖1
五一勞動節手抄報 圖2
五一勞動節手抄報 圖3
五一勞動節手抄報 圖4
五一勞動節手抄報 圖5
勞動節精美模板手抄報51勞動節手抄報 圖1
51勞動節手抄報 圖2
51勞動節手抄報 圖3
一、學校把消費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育之中
學校必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要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第一,利用班會時間選編傳統美德故事進課堂,懂得節儉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節儉重要性的認識。第二,舉行合理消費征文比賽活動,從思想上加強認識。第三,進行合理消費手抄報活動比賽,加強宣傳力度,教育中學生樹立適度的消費觀,防止盲目消費。第四,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與消費相關的知識講座、報告,加強對學生消費行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二、家校聯合,父母對孩子的消費行為加強引導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重要保證。家長是與孩子接觸最頻繁、最親密的人,家長的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給孩子做好示范作用,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不良消費心理及行為。家庭中應盡量營造一種勤儉節約的生活氛圍,使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理性的、科學的消費習慣。首先,家長舉辦消費專題講座,引導家長去觀察,了解孩子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并進行指導。其次,舉辦家長消費教育討論小組,及時了解孩子的消費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生自查自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中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首先,積極廣泛地參加社會實踐,磨煉意志,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家長要正確引導他們適當地利用假期到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吃苦”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意志和勤勞儉樸的品質。其次,對于自己的零花錢,要擬訂自己的消費計劃,學會有計劃地用錢,并學會積累,把錢用在刀刃上。再次,針對自己的消費心理與行為,開展自查自糾活動,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消費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中學生作為一個身心都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中的特殊消費群體,由于其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使其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進行消費心理輔導的關鍵時期。在初中生的消費觀、價值觀和金錢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期,通過對消費知識、消費安全、理性消費等內容的滲透,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心理體驗,以科學理性的態度認識和對待各種消費現象,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責任感,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觀念的自我改變和提升,提高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一、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提高師生環保意識
為了實現創建省綠色學校的目標,學校成立了創建省綠色學校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后勤主任任副組長,成員由總務組、校務辦、政教務、團委等有關處室的負責人組成,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創建工作,落實創建計劃。
二、營造綠色氛圍,優化綠色環境,創建綠色校園文化
學校建立了一林:樺樹林;二區:健身休閑區、苗木繁育區;三帶:紅花錦帶、金絲垂柳帶、櫻桃帶;四園:草藥園、果菜園、示范園、植物園。
三、綠色課程、綠色評價,保障綠色教育的深入開展
學科課程滲透。立足主渠道,注重各學科中綠色教育的內容和知識的滲透。環保教育是綠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學科教學中所占比重最多。豐富學生環保知識是提高學生環保認識和自覺性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愛護家園的情感是綠色教育成功實施的保障。為此,學校根據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結合學校提出的各年段綠色教育目標,對有關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整合,制訂了各年級綠色教育計劃,在各學科中滲透綠色教學,形成龐大的學科滲透體系。例如:理科學科主要滲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空氣污染、安全用火、節約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鏈、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地球、地理知識等。思品與社會課主要滲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方法、行為和法律法規要求等。語文課滲透環保的情感教育,指導寫好環境調查報告、環保征文、種植日記;數學課則在應用題上巧妙滲透環保的教育思想;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更以藝術的形式圍繞“綠色教育主題”讓學生唱、畫、演、做,深受學生的歡迎。各任課教師根據學科滲透目標和要求,進行有機的學科環境教育滲透,全方位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加強了學生的環保行為,大大增強了綠色教育的力度。
校本課程強化。根據我校的特點,我們以熱愛家鄉、環境教育為主題,自編《家鄉在我心中》和《實用種養技術》校本教材,為我校綠色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效措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支撐。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班隊課相結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在年級組老師的精心安排下,定期活動,定期展示。活動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寓教于玩,激發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熱情。
四、開展創意活動,倡導綠色實踐
創意活動,倡導實踐,突出實效,班團隊活動為創綠增添精彩。活動是提高綠色教育實效性,增強師生全員參與綠色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學校以綠色教育為核心,開展一系列切實有效、令人難忘的活動。
1.植綠護綠行動
學校開辟了勞動實踐基地,制定了實踐基地輪值表,學生輪流到指定區域進行種植護理等活動,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到蔬菜的栽種技術。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栽樹種花,美化校園,還給校園花木都掛上了牌,學校相應發起了“認認我校的植物”等活動,這些活動通過學生親手種植,親自參與實踐,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我校綠色教育的實效性。
2.環保活動
在校團委和少先隊的精心組織和策劃下,全校學生開展了“3?12植樹節”“6?5世界環境日活動”等環保系列活動、環保講座、環保調查、環保填報、環保手抄報等活動。尤其是春秋時節,學校組織學生以標語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不燒秸稈,保護環境,人人參與,激發了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環保的熱情,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提高了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
3.節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