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民間文學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文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間文學的特點

第1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 精英與草根 小傳統 發展現狀 保護措施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較復雜的文明中存在著兩個層次的文化傳統,即所謂“大傳統”(Great Tradition)和“小傳統”(Little Tradition)。他所說的大傳統指的是社會上層、精英或主流文化傳統,而小傳統則是指存在于鄉民中的文化傳統。大傳統主要依賴于典籍記憶,尤其是文學經典所構造的記憶與想象而存在、延續。小傳統主要以民俗、民間文化活動等“非物質”性的、活的文化形態流傳和延續。[1]根據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類習慣以及學科傳統,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若干大類,其中第一大門類即“民間文學”,對于該板塊的認定標準中最重要的即是“傳統”二字,是不是“傳統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是不是“非遺”,而這個傳統其實就是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所說的“小傳統”,即存在于鄉土民間的活態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是在特定民族或區域的群體間世代相傳的、體現該民族或該區域群體社會歷史和文化生活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音樂、舞蹈、游戲、禮儀、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等, 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民間文學藝術以其特有的功能滿足人們一種新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與這種需求相伴而生的經濟價值,開始走進人們的研究,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和開發引起人們的關注。[2]民間文學承載著道德教育、審美觀念傳播、價值信仰傳遞等功能,是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對民間文學進行挖掘與保護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群體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強優秀文化主體意識,有利于共建和諧社會。

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來闡述對民間文學的認識,一是通過精英文學與民間文學進行對比來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以及民間文學在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對文化傳統的建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二是探討民間文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問題;三是思考對保護民間文學應采取的措施。通過這些論述以期增加公眾對民間文學的認知。

一、精英與草根的互涉――民間文學對經典文學的價值意義

一提起文學,最先涌入大眾腦海之中的莫不是《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從古至今這些作品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必修科目??梢哉f,一個民族經典文學樣式的發展程度可以作為衡量該民族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經典文學的原始源流是什么?它是從一出生就被冠上精英的名號還是經過一場痛苦分娩的掙扎才改變其生存環境的?我們以《詩經》為例,《詩三百》是最早被經典化的文學,很明顯,它的最初存在場域是在民間,當《詩經》中收錄的“國風”存在于自己的原始活動語境中時,無疑是各自地域中人們共享和認同的情感交流活動,這和今天仍然存在的所謂“原生態”民歌情況類似。但被輯錄、闡釋成“經”之后,那種原始身份逐漸被人們所忽視。自漢至清的兩千年中,《詩經》成為一代代經學的典籍,從闡釋中生成的“言志”、“比興”等意義成為主流文化的思想傳統,這一切被古典時代的精英階層普遍接受,就像《論語》所言:“不讀詩,無以言。”人們把《詩經》作為一種修身養性,道德性情培養的工具書了。不過,在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一經典時,可以發現更多的原初人民的古樸生活。因此,草根文化是可以走入精英殿堂并對人們產生巨大的教化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到民間文學巨大的文化價值。

二、“小傳統”的文化認同感――民間文學的保護現狀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的人類文明的國家, 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反映民間社會和老百姓情感與審美價值觀的民間文學的資源也極其豐富。民間文學主要是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的,在我國古代傳統社會中, 民間文學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語言藝術,它包括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民間敘事詩、說唱文學、諺語等。民間文學的特征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傳承性和人民性等。民間文學因其有著自身獨特而優越的藝術特點,而在民間得到廣泛流行和傳誦。恩格斯說:民間文學的使命是一個農民在經歷艱苦的日間勞作后,在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瘦脊田地變成美麗芬芳的花園。[3]由此可見民間文學在歷史上的非凡作用。但我們不能否認,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高新科技的迅猛沖擊,我們所處的時代被一片嘈雜、喧囂全面覆蓋,人們的精神世界充斥的是現代高科技創造的文化商品,對傳統、清新的民間文化越來越缺乏關注的自信了。

民間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前景不容樂觀,甚至面臨著滅亡的危險,因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明確將民間文學作為重點保護項目之一,以期引起當代人對文明退化的危機感,并樹立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那么具體說來,民間文學就目前所面臨的發展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承空間范圍的逐漸窄狹

民間文學產生于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為娛樂、情感抒發或生活需要經過口口相傳而創造的文化產物。在今天,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民搖身一變,成為農民工,迅速匯入現代城市的文化氛圍,科學技術發展神速,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生產環境、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遷,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娛樂形式的日新月異,都給民間文學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隨著新型媒介,如電視、電腦、多媒體等的不斷普及,使得人們對民間文學早已淡忘,更失去了相傳的熱情和信心,導致民間文學的傳承空間越來越窄。

(二)民間文學遺產多已散佚

之前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神話、民謠等已經面臨失傳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由于人們勞動方式的改變,使得民間文學失去原有賴以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傳唱者的老齡化和去世,也是造成民間文學流傳內容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民間文學自身的局限性

傳統民間文學內容、傳唱方式單一,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節奏以及老百姓的接受方式,加之民間文學的模式性使得受眾不愿意深入體會其深層的文化韻味。所以難以培養新一代的受眾群體。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民間文學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適應當代民眾對文化的審美需求,導致民間文學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文化“棄兒”。

三、拯救本民族的原始記憶――民間文學保護策略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強大沖擊下,如何加強民間文學的保護,使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得以傳承和發展,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在我國文化部門的長期努力下,相當一部分寶貴的民間文學得到了有效保護,使得許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但是,我們也同時意識到有太多的民間文學已經失傳,而現存的也快散佚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現實。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工作成為文化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及措施的先后出臺后,我們深感民間文學的春天到來,它的傳承有了希望。但是在特定時空產生的民間文學面臨著很多問題,因此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一)完善民間文學體系

民間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文學藝術和民族歷史的寶貴元素,完善民間文學體系,把各個地區的民間文學資料收集整理,編排出版,增強民間文學的學術價值。

(二)保護民間文學傳承人的基本生活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傳承人至關重要,絕不可缺少。但在具體工作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許多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傳承人的基本生活無法保證,無奈只好執著于物質生活的追求,那么我們民族的這些傳統基因就將無人來接續,因此,非遺工作人員要對當地的民間藝人、傳承人進行周密的調查摸底,建立傳承人資料集,并撥??罱鉀Q傳承人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投入非遺保護工作中去。

(三)培養民眾對民間文學的熱情

民間文學需要廣大老百姓的積極參與才能散發其巨大的生命力。在各個大中小學校中設立民間文學相關課程,培養青年一代對民族傳統的親近感。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多媒體等新興科技媒介播放那些故事性強、趣味性高、群眾喜聞樂見、傳誦容易、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歌謠等民間文學,讓廣大的群眾、學生從中感受民間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保護民間文學,其措施并不僅僅只有這些,我們必須要在“非遺”工作的具體開展中結合各地具體發展現狀采取適宜的方式,更好地把我們老祖先的文化結晶傳承下去,以便讓當代人和后輩子孫們都可以感受原始集體的文化記憶。

四、結語

民間文學是民族的精神文化資源,其蘊藏著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搶救民間文學重大舉措,可以喚起人們對民間文學的保護意識,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豪感,使人們從中認識到民間文學潛在的文化價值與樸實自然的藝術魅力,這樣一來,民間文學定會散發出它清新迷人的芬芳氣息,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 高小康.非物質遺產與文學中的文化認同[J].文藝爭鳴,2007(3).

[2] 袁志政.民間文學藝術的表達及探析[J].作家雜志,2007(12).

第2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一、選擇有教育價值的本土民間文學內容

鳳陽民間文學的體裁樣式很多,包括民間童謠、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寓言、民間童話等等,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體現了本土的民俗風情和語言特色。我們應選擇那些內容科學、語言優美、思想健康、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符合時代和幼兒認知特點,融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于一體的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并和幼兒園現有的課程相整合,共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首先,內容的選擇要有可接受性??山邮苄允侵高x擇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同時關注孩子的興趣。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根據小班孩子的特點,我們選擇民間文學的內容時就以短小易記、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形象生動的童謠為主。例如《拉大鋸》《小老鼠上燈臺》《數蛤蟆》等,讓孩子們在生動的情境中感受童謠的樂趣。孩子到了中班,語言有了明顯的發展,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我們在選擇民間文學的內容時,除了選擇一些童謠外,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繞口令、民間故事,如《小孩兒你別饞》《九九歌》《放?!返?,發展幼兒的語言,拓展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意注意發展迅速,注意力更易集中,理解、表達能力也大大增強。因此我們在選擇內容時,更多地可以選擇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如《七洗濠梁》《鷹夾箭》《朱元璋與花鼓》《朱元璋與鳳陽鳳畫》等,鼓勵幼兒自由表達,擴展他們的視野,讓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其次,內容的選擇要有教育性。幼兒期是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3~6歲幼兒已有了明顯的個性傾向,表現出不同的興趣、能力與性格。民間文學教育可以通過其樸素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啟發幼兒辨別生活中的是非、好壞、真偽、善惡、美丑,培養他們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勞、善良、熱愛集體等美好的思想品德。如鳳陽民間傳說《牛鉆土》反應了朱元璋從小足智多謀,嫉惡如仇,《貼福字的故事》表現了馬皇后的善良賢惠。幼兒在學習這些作品中將會獲得豐富的情感熏陶。

二、通過民間文學教育活動充實幼兒園園本課程

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激發、培養幼兒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傳承傳統美德的精神源泉。我園開展幼兒民間文學課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抓民族文化奠基教育來充實幼兒園園本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將總體教育目標進行細化,研究幼兒民間文學教育分年齡段目標,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3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導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導閱讀,其源于20世紀80年代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提出的語文導讀教學法:“‘導’,指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引導、輔導、因勢利導;‘讀’,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畬А汀x’的結合,勾畫出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幅‘師生互動’的圖景,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聽’這種單向的‘授—受’格局”[4]。本文所說的導讀并非教學方法,而是一種體裁樣式,即寫于作品后面,指導讀者有目的地閱讀文章的一段文字,也叫“作品提示”或“閱讀提示”、“作品評析”。周作人認為兒童文學:“內容與形式不但多與原始人的文學相似,而且有許多還是原始社會的遺物,常含有野蠻和荒唐的思想”[5]。因此,實踐理念下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整合的第一步就是從兒童視野出發,為民間文學寫導讀。對于導讀的寫作,欽州學院的做法有三:第一,導作品主題。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一樣,內容體現著人們對真、善、美的贊賞與追求,導讀作品主題時,應抓住這一點進行分析。如欽州民間童話《金沙奇源》,講述看牛仔六哥與譚財主丫環三妹遇仙發財,被譚財主陷害的故事。故事主題是好人有好報、壞人受處罰。在寫導讀時要注意從兒童心理出發,抓住童話的幻想特征,說明六哥與三妹如何遇仙,如何得到金銀,又如何被財主陷害,財主如何受到處罰,分析過程中要突出六哥與三妹的善良與勤勞、財主的貪婪與丑陋。通過分析主題,引導兒童做一個善良、勤勞的人。第二,導人物形象。民間文學中的人物大都沒有具體名字,但人物的性格特征非常突出,在寫導讀時應注意把人物的這些性格特征描摹出來。如《傻姑爺》,講述一個傻姑爺娶了個聰明的老婆,一次岳父過生日,夫妻倆回去拜壽,路上老婆說什么,傻姑爺也跟著說什么。到了岳父家里,大家都想看傻姑爺的笑話。廚子有意看傻姑爺出洋相,給他舀了碗沒苡米、沒雞蛋的糖水,也沒有給他勺子。傻姑爺把途中跟著老婆學的三句話說出來,居然誤打誤撞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人。在寫導讀時,要對表現傻姑爺傻樣的句子進行分析,通過他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出來。第三,導語語言特色。民間文學的語言質樸、生動、簡練,易于理解,敘事結構與方式與兒童文學非常相似,在寫導讀時要把作品的這些語言特點找出來。如欽州兒歌《倒卷珠簾》:“年三十晚月光光,賊上屋頂偷糞缸。盲婆看見驚失魂,聾公聽到嚇出汗。啞仔大聲喊捉賊,跛佬快快走出屋。一抓抓到賊頭發,一看原來系和尚”,寫導讀時應說明這是一首顛倒歌,用了較多的疊詞,如“月光光”、“快快”、“一抓抓”等,兒童念這首顛倒歌,不僅接受了一定的思維訓練,而且體會到“胡言亂語”的諧趣。從學生所寫的導讀看,基本都能根據以上步驟來寫,但也有“偏題”現象,把導讀寫成讀后感,究其原因就是語言表述上不是“導”,而是“感”,教師要注意引導。

二、把民間文學改編為兒童文學

民間文學屬于原生態文學,表現的生活面極為廣闊,囊括了勞動人民的思想、觀點、道德、習俗、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內容。法國理論家拉法格說民間文學是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真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備忘錄。這種包容性使民間文學往往良莠交織,精華和糟粕并存。面對這種情況,欽州學院的做法是:首先對改編的民間文學進行篩選。南京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認為:“兒童教育,特別是幼小兒童的教材,應當主要以原型和母題為主要內容和永恒不變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神話、童話、傳奇、民間故事等原始文學題材中”[6]。因此,改編民間文學,要從兒童的培養教育與審美需求出發,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符合道德感化、智力開發、美育感染等要求,體裁上可選擇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等。欽州民間文學有些也屬于糟粕,如《好人死得早》、《懶人?!?、《駝背娶親》等,改編時要舍棄。其次,理清主要情節、明確線索。作為口傳文學,民間文學大多描述故事輪廓,由于集體創作、世代傳承的特點,很多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增加了講述者的創造而橫添了枝葉,使民間文學作品情節雜亂無序,甚至故事雜糅。因此,改編時要理清主要情節、明確線索。對只有簡約故事輪廓的民間文學作品,應從故事講述的需要出發,按情節發展的規律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情節和細節的補充和豐富,變概括的故事梗概為具體而有變化的故事情節。而對情節繁蕪的作品,則應刪繁就簡,以故事的完整性、變化性和豐富性為核心,大膽剔除與故事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旁枝末節,從而變蕪雜為明晰,使情節具體生動。如欽州幻想故事《鞋沓魚的嘴為何歪》,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小白魚騙鯨魚的過程,而主要角色鞋沓魚嘴變歪的過程只用幾句話就講述完畢,與題意相差甚遠,改編時刪減小白魚騙鯨魚的情節,增加鞋沓魚嘴變歪的情節,突出主要情節。第三,規范語言。民間文學以口頭講述為主要傳播方式,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口語化的表述中不自覺地注入了方言或習慣語,印上了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對于兒童來說,文學的接受過程也是一個學習語言的過程,語言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他們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對語言的運用。因此,對民間文學的改編,必須規范語言,要注意對話語方式的運用,消除方言,以文學口語為故事的敘事手段;對句式結構的安排,要多用短句、簡單句,少用長句、復句或復雜句式;對語匯詞匯的使用,要多用實詞、淺詞,少用虛詞、深詞,不用生僻詞。如改編欽州生活故事《三太公請客》,這是一則吝嗇鬼的故事,有太多的方言俗語,改編時要注意把方言改為普通口語,如把俗語“賴賬是烏龜野仔”改為“賴賬就是王八蛋”,方言“得”改為“行”或“可以”,“為內”改為“好友”,“東看看,西瞄瞄”改為“東看西看”,“頭殼”改為“腦袋”,等等。在敘述方式上,把文中過多的對話改為敘述性語言,突出主要情節。

三、在兒童文學課堂開展感受

民間文學魅力的專題活動德國教育大師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價值,并培養能創造文化價值和人格。”兒童文學課程的開設對象是學前與小教專業的學生,他們是未來的幼兒園、小學教師,地方文化的傳承很大程度依賴于他們。地方文化的很多內容都體現于民間文學,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又有著天然的聯系性,因此,把民間文學內化到兒童文學課程中便成為兩者的最佳結合。所謂“知識內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識經過學生的認知活動重新組合轉變成其內部的知識,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識與學生主體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建立內在聯系,形成其新的認知結構”[7]。

(一)角色扮演

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情感、行為和責任的集中體現,反映個體與自己、周圍人群和客觀事物之間發生作用時獨特和一貫的行為方式”[8]。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是心理學家謝夫倡導的一種以社會互動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概括地說,就是讓學生表演問題情境,然后討論表演,借此引導學生共同探討情感、態度、價值、人際關系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形成處理這些情境的恰當方法。民間文學作品以角色表演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情節的記憶與理解。但并非所有的民間文學都適合表演,只有那些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的民間文學才適合表演,因為“圓滑的故事性,具體的行動性,人物性格的明確性。并且使事件具體的展開,把原因、結果交待清楚,然后加上簡潔一貫的架構,動聽的音樂和富有韻律感的臺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9]。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欽州學院的做法體現如下:第一,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是角色扮演的起點,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保證。創設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介紹,把故事發生的環境最一個簡要介紹,人物的動作、神態要符合故事的發展。第二,分配角色任務。要根據學生的參與熱情、表演能力進行挑選“演員”,不能敷衍了事,因為表演效果會影響接下來的分析與討論。第三,確定表演框架。確定人選后,學生形成“演員”小組進行討論,籌劃表演內容,確定角色的臺詞,教師要動員其他同學幫助他們準備表演所需的場景、道具等。第四,訓練“觀眾”。在角色扮演中讓不參加表演的學生進入狀態,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要引導與培訓他們與“演員”互動,并布置一些觀察性的問題,如角色表演是否真實?情節發展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等等。只有大家都進入情境,才能營造出一種活躍的氣氛,獲得真實的體驗。第五,進行角色扮演。這是表演的核心環節,“演員”按照計劃進行表演,教師在觀看的過程中切忌苛求完美。由于心情的緊張或產生新的想法,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發生忘詞或改臺詞的現象實屬正常,教師應給適當鼓勵。第六,組織學生進行評議。由于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不一,學生對角色的行為取向有差異,教師要分析表演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深入挖掘表演的內涵,將評價集中在角色所作的決定上。

(二)游戲活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游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兒童在游戲中反映著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游戲體驗著周圍人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理解、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游戲是實現兒童與周圍現實聯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動”[10]。游戲具有靈活性、積極情感、非精確性、內部機動性等特點[11],在兒童文學課堂上以游戲形式感知民間文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習者主動探求知識。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僅體驗到民間文學的魅力,而且有重拾童年時光的感覺,身心得到娛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欽州學院歸納出民間文學設計形式的兩大原則:第一,娛樂性與認知性相結合。給游戲者帶來情感的娛悅是游戲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目的本身,對民間文學的認知才是游戲的目的。只有將民間文學轉化為游戲內容,才能讓學生在獲得游戲體驗的同時也獲得對民間文學的認知。如欽州兒歌《打叉叉》:“打叉叉,賣咸蝦。咸蝦臭,留俾阿儂送宴晝”,進行游戲時教師在前面進行操作示范,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游戲,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則兒歌反映欽州的哪些生活習俗?體現什么樣的語言文化?邊游戲邊思考,學生很容易了解這首兒歌的文化內涵。第二,自由選擇和全面參與相結合?!白杂稍诤翁幹共交虮幌薅ǎ螒虮阍谀抢锝K結”[12]。有自由選擇的情感是游戲的心理學基礎,因此,是否參與游戲應根據學生的意愿來決定。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指定的游戲中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但在一些團隊游戲中,則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如要讓學生了解欽州文學中的傳說人物,如劉永福、馮子材、馮敏昌等,設置為“你說我猜”的游戲,第一環節可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來決定游戲者。開始游戲時,“說”者只能說與人物有關的事跡,但不能點出他的姓名,“猜”者根據所說的事來判斷。第二環節則采用團隊合作的形式。按自愿組合原則組成幾個團隊,團隊成員排成縱隊,主持人把寫有人名的卡片給縱隊的最后一位成員看,要求他用動作把所猜的人名告訴相鄰的隊員,相鄰的隊員再把他的理解示范給下一位隊員,最后由第一位隊員猜。誤解與錯解使這個游戲妙趣橫生,使學生輕松學會描述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來顯示謎底的方法。

(三)舉辦故事會

第4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民間文學 小學語文 兒童心理 教材選編

民間文學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教材編寫者從民間特色保留程度、兒童心理發展程度、語文教育真實功用等方面悉心考量。筆者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整合,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選編提出以下建議。

一.忠實記錄,保留口頭語特色

民間文學是民眾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歸根結底,它是一種口頭語言藝術。自古以來在民間文學的保存和研究過程中,由于記錄人的能力良莠不齊,書面的民間文學文本質量往往有高有低?!爸覍嵱涗洝钡脑瓌t便在民間文學研究中應運而生?!爸覍嵱涗洝辈恢敢蛔植宦涞赜涗?,而是特指要保持口頭語言的特色與地方的文化傳統。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時,應尤其注意在考察與研究地方語言特色的基礎上對不符合地方口語傳統的民間文學進行再加工。

口頭語特色是民間文學的根本。只有在對本土文化的繼承、認同和內化的基礎上,兒童才能順利與其他文化對話。如今的地方方言土語正漸漸消逝,這要求每一個教材編者在對民間文學課程資源的加工過程中都應該懷抱著憂患意識,秉承口頭語言是根本的原則。只有保存著地方口語傳統的民間文學才能真正負載地方傳統文化,帶領兒童向本土文化“尋根”。

二.循序漸進,符合兒童心理

兒童,尤其是幼兒,對韻律、節奏和運動有著特殊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選編小學語文教材時要格外注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教材編寫者在對民間文學資源進行處理時,要從兒童的年齡特征、思維特征和社會化特征出發,選擇那些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聯系的“作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葉圣陶先生在編著《開明國語課本》時,對所有的民間文學資源都進行了精心的改造,其中許多課文來自于伊索寓言和中國古代寓言,但是幾乎都沒有采用寓言的結構形式,而是將最后帶有訓誡意味的結尾抹去,尊重了兒童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為兒童的想象留下可貴的空間,這正符合現代課程“多元解讀”的理念。有些課文是將敘事性的寓言故事改編成可以歌唱的歌謠,有些改編成可以進行角色扮演的課本劇,可以看出,葉圣陶先生于兒童心理是進行過深入考量的。

在具體操作時,教材編者首先應考量兒童的語言發展規律,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就規劃出小學不同年齡階段的文學教學內容安排。他認為兒童有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兒童教育應“本兒童心理發達之序”,順應本性加以教育。小學階段一般為6歲至12歲。6至10歲時,兒童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逐漸發達,想象力也由被動向主動發展;10歲至12歲,兒童在觀察、記憶、想象諸方面與前者接近,但自我意識和社會道德意識開始發展。針對小學生這種心理發育漸變的過程,周作人主張在6至10歲時的教育以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即動物故事)等兒童文學為主。10歲至12歲應該以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為主。周作人依據年齡分期來安排文學教育內容的建議,對當代教材中民間文學的選編,無疑有著珍貴的借鑒意義。依據周作人的思路,小學兒童文學教育的內容是一個從幻想性作品逐步過渡到現實性作品的過程。那么就要求小學一至四年級的民間文學應以兒歌童謠、幻想性較強的神話、民間童話和以動物為形象的寓言為主,四到六年級則應該以寫實性較強的民歌(如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等)、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以人物為形象的寓言為主。

其次,編寫者應時刻衡量兒童的心理接受能力,將不適合的內容加以改造。例如,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中的繼母在原本的民間故事中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她因嫉妒親生女兒的美麗而欲加殺害,這樣的母親形象于兒童而言難以接受,故格林兄弟將她變成繼母,故事在兒童那里就沒有那么殘酷了。

三.真實有用,符合語文學科教學目標

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民間文學資源必須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所助益。納入到語文課程資源視域的民間文學與它獨立存在時不同,它必須服務于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目標。編寫者應時刻注意,小學語文課不是民間文學的研究課,民間文學進入小學語文教材,歸根究底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或培育和保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或為了形成持久的讀寫習慣等等,因此教材的選編必須真實有用。

在滿足以上基礎功用之后,教材編寫者還要重視對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行理性、深入的開掘,并努力使其與現代化進程有機融合,以便為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兒童教育提供豐厚的文化土壤。如此一來,教育的意義就不再局限于母語知識的傳授、聽說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等基礎能力的培養,其深層意義更反映為人的生活方式的體現,促使兒童人格向積極健康的方面發展。這又反過來要求優秀民間文學應在小學教材中占據一個相對合理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趙靜.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20世紀初期的歷史透視[J].教育科學,2003(2).

第5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特性

1. 原始真實性。民間文學是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在民間廣泛流傳,反映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頭語言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文學藝術,它蘊含著真實的社會生活內容,積淀著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如《白蛇傳傳說》、《董永傳說》、《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起源于唐人傳奇的《白蛇傳傳說》它不僅是遠古神話的投影,更蘊育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號,真實地融入了封建時代社會民俗信仰,圖騰崇拜,也真實地反映了老百姓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民間文學具有典型的民間地方特色和時代烙印,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封建社會生活形態的重要依據。

2. 藝術形象性。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人、物或事來傳遞思想感情,通過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形象也是民間文學傳承下來的一種重要載體。通過對形象的塑造,人們可以傳遞各種形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各行各業的民間藝人,更是愿意借助這種文化故事,表現出藝人的技藝和精神世界。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以民間故事為藍本的藝術品,如清康熙年間的《白蛇傳》五彩盤,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羅啟松的翻簧竹雕《盜仙草》等。這些工藝珍品傳遞的不僅僅是藝術美感,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信息。

3. 成套性。圍繞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產出一系列的記錄,這些記錄在檔案學范疇中,可以稱為檔案文獻。檔案文獻可以是與主題直接關聯產生的,如文本、手稿、影視、形象藝術品等,如天津楊柳青年畫《白蛇傳》、惠山泥人《斷橋》、淮劇《白蛇后傳》唱片等;可以是與主題間接影響形成的,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資料;也可以是開展一項主題活動形成的,如申報的文字材料、研討會資料、活動過程的照片視頻等資料。這些檔案文獻可以系統地收集,形成成套的檔案。

二、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

1. 思想重視,經費保障。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政策的扶持。近幾年,國家文化部門非常重視對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保護,當然也包括民間文學,尤其是將一些民間優秀的、歷史的、凝結民眾智慧的詩歌、傳說等民間文學囊入非物質文化保護行列,為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在保護的過程中,離不開經費的保障。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相關的各類檔案文獻遺產需要有庫房的存管,需要展覽空間的展示等。從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人員需要經費開支。對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研究,展開一項主題文藝創作,亦或是一次主題展覽都需要充足的經費保障。

2. 建立檔案文獻保護組織。民間文學發生地、發展地、傳承地往往多地分布,或由于文化趨向性不同,同一民間文學所產生的檔案文獻可能也分散于各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檔案館等不同的文化部門。如《白蛇傳》起源于杭州西湖,發展于江蘇鎮江,很多珍貴的資料散存于江蘇、杭州的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部門。這種分散性不利于民間文學的傳承和保護,所以需要建立專門的保護組織??梢赃M行系統的管理,開展科研、交流活動,為民間文學保護提供有效的決策服務。

3. 加強宣傳,穩固群眾基礎。在市場經濟體制主導的今天,任何事物的發展如果不為大眾所知,在歷史的洪流下,遲早會被淹沒消殆。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不僅需要通過各種精湛形式表現出來,更需要加強宣傳,讓這些民間優美的傳說故事走進千家萬戶,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宣傳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如創作影視劇就是非遺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自1926年第一部上海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的《義妖白蛇傳》出品以來,歷年來各種版本的與白蛇傳相關的影視劇多達十幾部。除早期版本由于歷史原因已很難尋覓,大多經典的影視劇深受老百姓喜愛,可以通過反復的展示這些經典影視作品,將這些民間文學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4. 加強文化藝術交流。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是促進文化藝術發展和提高文化藝術水平、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交流形式有舉辦文化藝術展覽,舉行文藝演出,舉辦研討會等。2012年,由杭州市和鎮江市兩地合作,在西湖博物館舉辦“千年等一回白蛇傳民間藝術精品展”,借助這次展覽活動,在媒體上征集有關的文化遺存,征集了大量相關的珍品,如民國的義妖傳讀本、火花、唱片等。通過征集、展覽形式,進一步促進非遺文化互動,強化《白蛇傳傳說》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5. 建立檔案數字庫。根據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套性特點,可以對每一項民間文學建立一個獨立的數字庫。一方面任何文化遺產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需要借助載體才能被記錄下來即檔案文獻。檔案文獻由于載體本身材質的限制,想要永久保存是很難滿足的。這就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這些檔案文獻轉化為數字形式,以滿足長久保存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數字庫,將成套的數字化檔案文獻分門別類地儲存于同一數字庫系統中,可以更系統、更直觀多維地獲得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陳華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學苑出版社2011.

[2]周耀林.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第6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維吾爾民間文學 民間故事 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I2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1、前沿

中國是一個博采眾長,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隨著新時代傳播媒介文化的迅速發展,新疆的民族文化出現了很多形式上的變化。維吾爾民族文化中內容和形象的趨于多元化,促使維吾爾成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音樂、舞蹈等相互融合發展的少數民族[1]。在構建和諧社會型文化中起著巨大的文化推進作用。推動著新疆維吾爾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的發展,與世界文化同步。新疆地區的地理位置,語言文化決定著新疆的民間文學資源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中國文學史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出版和發行的書籍,上百余種,甚至還囊羅了歷年來維吾爾文學中《福樂智慧》這本舉世聞名的書籍。國家文化部門和維吾爾當地文化部門對民間文學傳播、研究、調查、出版等做了一系列工作,不少出版的維吾爾民族文化的書籍都凝聚著文學家和藝術家們的心血。中國很多民間故事都是從維吾爾民間故事中衍化出來的,是傳統民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吾爾當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多元化的發展特色,其民間故事也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2、維吾爾民間文學及民間故事淵源

在人類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維吾爾人民用其自身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創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民族信仰。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為民間故事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大家在生活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之――《阿凡提故事》[2]以其幽默而詼諧的情調在中國民間故事中廣為流傳。維吾爾民間文學多元化傳播的趨勢,為其民間故事做了必要的普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社會的穩定,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彰顯出了藝術的民間藝術的說不休魅力。維吾爾民間故事內容廣泛,風格多樣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發的民間趨勢。民間故事的顯著特征主要表現在,詼諧而清新優雅,有著神奇的色彩,寓意深遠,通過平淡易懂的語言,折射出維吾爾民族廣大勞動人民愛憎分明,不屈不撓的觀念和情感,體現出他們獨樹一幟的性格特色。

3、維吾爾民間文學研究

3.1維吾爾民間文學的起源

凡事必有根源,維吾爾民間文化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特征,還是跟少華民族的多年來的口頭創作和口頭傳播為主。維吾爾族當地的地理因素、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好和歷史特征決定著民間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形式的豐富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少數民族人們社會生活的折射。維吾爾民間文學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特征,豐富的文化遺產,地處中西文化的交匯處,是孕育文明的古城跡。佛教文化多樣性,新疆維吾爾[3]是十幾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最初的民間文化起源于古印度。早在新疆佛教文明傳播之際,古印度的民族文學對新疆維吾爾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很多古印度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到現如今新疆維吾爾民間故事的根源。兩個民族在審美興趣和文化愛好方面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在很多文化名著中,也能看出古印度文化和維吾爾民間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3.2維吾爾民間文學的多元性特色

新疆維吾爾在漫長的幾千年發展歷程中,農業文明發展悠久而豐厚,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棉花,水果、農作物發達,畜牧業,工商業舉世聞名。傳統的民族服裝極具有特色,服裝圖案優雅時尚,風格別具匠心。維吾爾人們飲食文化豐富,奶茶,手抓飯等等都是他們的最愛。建筑物風格因地勢,文化而定。有著禮儀之邦之稱,民族人們能歌善舞,樂器豐富,舞蹈和游戲結合起來獨創一種新的民族文化格式。語言文化歷史功不可沒,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傳豐富,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有著最大的內陸河。風景優美,這些因素都促使新疆維吾爾民族文化傳播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發展。推動了民間故事的多樣性,豐富性,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

4、維吾爾民間故事的出現及發展

4.1維吾爾民間故事出現的歷史背景

新疆維吾爾族出現的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勞作為生。繁衍生息。而古人類在西域建設開發的長河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而傳統中華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促使民間故事的滋生。民間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深層體現,出現在神話、傳說、民族故事[4]、笑話中。維吾爾族民間故事的出現有著客觀的特征文化,無論是集體創造形式的特征還是口頭傳承,都蘊含了新疆維吾爾當地的民族風俗和低于特色,體現出了民族文化繁衍的歷史性和文化性。維吾爾民間故事出現的歷史背景在社會大環境,合適好古人類開發建設的進行中應運而生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演化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今天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間故事。

4.2民間文化與民間文學之間的關系

新疆維吾爾民間文學類數于民間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與民族文學之間的關系是整體和部分之間的聯系。正是由于維吾爾民間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層不變而是被融入新鮮的元素和血液,創作性的維吾爾民族人民將藝術性的才能、情趣性的審美、高尚的價值觀念[5]融合在民間文學中。民間故事有著流動性的特征,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傳播的過程就是一種文化擴散的過程,有著無名性的特征。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旺盛,正是這種生生不息,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文學才創造出了民間文化的經典。維吾爾民間故事是維吾爾民眾的一種智慧和藝術的捷徑,是百姓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維吾爾民族文化的沉淀,正是這些故事的濃縮出的精髓,價值觀念,生活習俗的體現。所以說,維吾爾民間文化與民間文學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促進,囊羅與被囊括的關系。

5、結語

維吾爾民族文化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擴散跟現如今發達的媒體傳播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傳生生不息,維吾爾民間故事文學中蘊含著多民族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因子[6]。不少維吾爾民間文學著作和民間流傳的故事集錦,為維吾爾文學傳播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條件和廣闊的跳躍平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促進了維吾爾文化創造的借鑒。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維吾爾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多樣性發展。維吾爾民族文學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綜合了少數民族的社會意識,具有多種功能性,伴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而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膜。形象的刻畫著人類文明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綻放出的璀璨文明,通過探討維吾爾民間文學多元化傳播與民間故事的相互關系來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正江;現代維吾爾語成語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2]熱汗古麗,哈得江;維吾爾文化中的綠色審美[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艾娣雅?買買提;文化與自然:維吾爾傳統生態倫理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4]汪娟;新疆文化地理與新疆當代散文[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第7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傳統知識;概念;考辨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217-02

“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簡稱TK)是傳統部族在歷史漫長的精神生產和知識創新過程中孕育、傳承而成的結晶,它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自然、人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藍本。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界定

“如果我們試圖完全否棄概念,那么整個法律大廈就將化為灰燼”[1],通過厘清傳統知識及相關術語的概念,將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傳統知識保護的相關問題。

從語義學的角度講,“傳統知識”是由“傳統”與“知識”兩個詞語結合而成的?!皞鹘y”一詞是與“現代”相對應的概念,《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傳統”解釋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按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的觀點,“傳統”的基本含義是“世代相傳的事物”,即“任何從過去延傳至今或相傳至今的東西”,具體而言,“傳統包括物質實體,包括人們對各種事物的信仰,關于人和事件的形象,包括管理和制度”[2]。所謂“知識”,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其中,狹義性“知識”是指“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反應”的陳述性知識,而廣義性知識則包括狹義性知識與用于處理外部事物、調控自身認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3]。

在國際保護層面上,與“傳統知識”一起以類似方式使用的還有“土著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土著遺產”(Indigenous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及“傳統技藝”(Traditional Skill)等等。在國際法律框架下首先使用這一術語的是1970年簽訂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口、出口及轉讓文化財產所有權手段公約》[4]。從較具影響力的國際公約來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知識”定義主要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及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所作出的界定。

CBD在關于傳統知識的條款中,將傳統知識界定為“采用傳統生活方式的本土和當地社區的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實踐”,并進一步解釋為該知識“來自實踐、經由數世紀而得,適應了本土文化和本土環境,經過口頭從一代傳向下一代”[5]。據此我們得出,CBD定義的傳統知識是指全球的本土和當地社區的知識、創新與實踐,它是經過漫長的實踐發展而成的,適應了本土的文化與環境,并通過口頭方式代代相傳。在對傳統知識的定義時CBD側重于生物多樣性方面,強調一種實用屬性,即它是集體擁有的,而且采取了故事、歌曲、民間文藝、諺語、文化價值、信仰、儀式、社區規則、本地語言和農業實踐。

WIPO正式啟動傳統知識保護始于1999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知識產權與傳統知識”圓桌會議,到2000年,WIPO成立了“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的政府間專門委員會(簡稱IGC)。在IGC第三次會議上, WIPO對傳統知識采納了列舉式的廣義定義法,將傳統知識界定為“傳統的或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設計、商標、名稱和符號,未透露的信息和所有其他一些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以傳統為基礎的由智力活動產生的一切創新和創造”[6]。該定義與知識產權的差別僅在于前者定義中含有“基于傳統”這一限定,此外二者幾乎完全相同。這說明WIPO認定傳統知識具備了通過知識產權制度進行保護的可行性。依據WIPO的解釋,“傳統的”、“基于傳統”是指“那些知識體系、創造、革新和文化表達,通常附屬于特定的民族或地區、代代相傳并且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7]。上述定義的屬于廣義的傳統知識,一般認為,廣義的傳統知識包括民間文學藝術表達(Expressions of Folklore)、傳統科技知識(Tradi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傳統標記(Traditional Marks)三大類[8]。其中,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包括言語表達、音樂表達、動作表達、有形表達;傳統科技知識包括傳統農業知識、傳統醫藥知識、傳統生態知識和傳統生活知識等;傳統標記則包括傳統名稱、符號和地理標志等。在IGC第六次會議上,秘書處將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加以嚴格區分,提到了狹義使用方式下的傳統知識。①

二、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及民間文學藝術

系統提出“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術語并進行界定的首當CBD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根據CBD的定義,遺傳資源指的是具有外在或者內在價值的遺傳材料,而遺傳材料是來自生物界以其他來源的包含任何遺傳功能單位的材料[9]。進言之,遺傳資源是指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的物質或材料,包括人類遺傳資源、動植物、微生物遺傳資源等等。在傳統社群內,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它們都直接關系著本土居民的生存和發展。有學者指出,“遺傳資源并非僅僅指‘上帝的禮物’,而通常包括了人類由此獲得的知識和才智”[10],對于傳統部族而言,他們基于動植物及微生物所含有的遺傳材料而獲得的知識和信息遠比遺傳材料本身更具有意義。

“民間文學藝術”(folklore)一詞,最早由英國考古學家W.J.湯姆森提出。但作為規范性解釋,其最早出現在1976年WIP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制定的《發展中國家突尼斯版權示范法》中。早期的民間文學藝術采用了廣義上的定義,包括傳統部族的全部文化產物和文化結晶,涵蓋傳統部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精神成果?,F在國際上對民間文學藝術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WIPO的定義,WIPO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指由具有傳統文化藝術特征的要素構成,并由一個群體或者某些個人創作并維系,反映該群體傳統文化藝術期望的全部文藝產品[11],其表達形態主要包括言語表達(如傳說、故事、詩歌等)、音樂表達(如民歌、民間樂曲等)、動作表達(如民間舞蹈、儀式等)、有形表達(如雕刻、陶瓷、紡織、服飾等)。嚴格意義上講,“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是“民間文學藝術”的下屬概念,但從理論層面上看,二者幾近重疊,并無本質區別[12]。WIPO對民間文學藝術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二者也未做出明確區分。同時,在特定語境下,傳統文化表達(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也與二者作相同理解。

就傳統知識與遺傳資源、民間文學藝術的關系而言,三者雖存在適用和保護側重點方面的差異,但同時具有以下共性:第一,所涉及的對象都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遺產”;第二,都屬于群體智慧與貢獻的結果,超越了知識產權所關注的個人智力成果范圍;第三,每個主題都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既有正規革新,也有非正規的革新(其中非正規的革新者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對象和資源價值實現預期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indefinitiveness);第五,都將隨著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狀態。傳統知識與遺傳資源、民間文學藝術三者可以進行三位一體化地理解,比如民間文學藝術(民歌、民諺)從來就不曾“為藝術而藝術”,多數民間文學藝術的內容往往就是傳統部族的生活經驗和技藝訣竅的表達,同時,傳統知識內容中也映射了傳統部族所特有的遺傳資源。正基于此,民間文學藝術曾作為廣義的傳統知識內涵之一,遺傳資源也被視為與傳統知識存在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在WIPO專門委員會上,秘書處將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民間文學藝術并行作為會議討論的三大議題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

[2] 馬治國.西部知識產權保護戰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200.

[3] 皮連生.“論智力的知識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2).

[4] 鄭成思.知識產權―應用法學與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0.

[5] See CBD,Art 8(j).

[6] WIPO,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1998-1999),Genera, April 2001:25.

[7] WIPO/GRTKF/IC/3/9,2002:11.

[8] 劉銀良.傳統知識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鄭成思.知識產權文叢:第13卷[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230.

[9] 楊明.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模式選擇與制度設計[J].法商研究,2006,(1).

[10] Graham Dutfield,Trade,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iogenetic Resources:A Guide to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Landscape,國際

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ICTSD)[EB/OL].網站省略/dlogue/2002-04-19/Dutfield.pdf,2008-06-23.

[11] See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Expressions of folklore:Overview of Policy Objectives and Core Principles”,

第8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涼山彝族;民間文學;博葩;起源

博葩在涼山彝族民間文學中屬較被忽視的文化意象,在民間和學術上沒有過多的人了解與研究,一直以來彝族博葩都處于將被邊沿化的尷尬境地,而作為彝族母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而言,博葩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它來源于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的婚嫁喜事或節日集會等大型場合中表演,是彝族母語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之一,筆者也是看了相關的學術論文及報導才引起心中的共鳴,通過收集與整理資料的方法對博葩進行膚淺的略述。

彝族民間里人們對博葩并不陌生,“博葩”意指“來歷”、“來源”、“起源”或“源頭”,是萬事萬物的開山之祖,彝語里也有“博爾博葩”之稱法。在彝族民間文學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博葩,小到一根不起眼的草,大到能說會道的人類,且博葩一直都是神圣的,一般在婚嫁與節日聚會等大型場合中表演,具有娛樂和測智等功能,一個懂博葩的人在類似的場合中是被眾人尊敬的,但目前彝族博葩沒有得到更多人士的關注,博葩的傳承與發展較滯后。

在涼山彝族博葩中從設計謀略的博葩、吹風的博葩、酒的博葩、到人的博葩應有盡有,數目之多。如:《金屬的來源》、《竹子的來源》《山羊的來源》、《疾病的來源》、《狗的來源》、《雞的來源》、《蛙的來源》、《豬的來源》、《房子的來源》、《綿羊的來源》、《跳蚤的來源》、等等。

下面例舉兩個彝族博葩中的部分內容:

千千萬萬年前,有個馬蛋從天落,從青天落到藍天,從藍天落到彩云里,從彩云落到白云里。大雁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雁兒來沒有,沒有孵出雁兒來。從白云落到黑云里,老鷹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鷹兒來沒有,沒有孵出鷹兒來。從黑山落到土兒山頂,從土兒山頂滾到土兒山腰,從土兒山腰滾到土兒山腳。云雀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鳥來沒有,沒有孵出小鳥來。馬蛋滾到竹林邊,斑鳩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鳥來沒有,沒有孵出小鳥來。馬蛋滾到石縫邊,老鼠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鼠來沒有,沒有孵出鼠崽來。馬蛋滾到泥土里,蜥蜴見了說:“這是我的蛋”,揀來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崽兒來沒有,孵出一匹馬來。從蛋里孵出的這匹馬,呼吸很微弱,該長角的地方,長出耳朵來,耳朵終于代了角。鼻孔噴氣似白霧,馬鬃好似一排竹,馬尾有竹竿粗,前蹄騰塵灰,后蹄飛泥土。馬屬‘雪子’類,生下無數后代,分成五個支系:一支是駿馬,二支是騾子,三支是驢子,四支是草原上的大種馬,五支是山里的花斑馬。

豐收了呀豐收了,山頂上的蕎麥粒,像滾石滾著來匯合,山腰的蕎麥粒,像錦雞跑著來匯合;山腳的蕎麥粒,像野兔跳著來匯合。豐收了呀豐收了,播下一斗收三石,趕上馬兒馱蕎麥。馱到村寨邊,白狗達一來歡迎,搖著尾巴來歡迎;馱到元壩里,豬雞一起來歡迎,哼著曲調來歡迎。用籮裝蕎麥,籮筐裝不下,剩下釀酒喝?!诚氯刂窀?,做成三副口弦,送給三個姑娘。是口弦在低吟,還是姑娘在低吟,口弦在低吟,姑娘也在低吟。過去這么低吟,現在也這么低吟。

從以上彝族博葩中可以看出,博葩具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通俗易懂、耐人尋味等特點;內容上對畫面的刻畫形象生動,語言運用收放自如,且趣味性較濃,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前后對應,富有一種詩性的文學美;博葩的表演在傳承彝族母語文化上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在婚嫁喜事等民俗活動中也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加上獨特性與通俗性等特點,使博葩成為彝族民間文學中一個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學意象,是精妙絕倫的彝族民間口頭文學,是彝民族智慧的結晶。

除此之外,彝族博葩還具有區別于神話和傳說的哲學寓意,整個博葩的內容沒有神話和傳說的味道,沒有一點“神靈”色彩,而是更多地呈現人們或動植物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感知世界的樸素現實主義觀念。彝族博葩是研究彝族哲學、自然科學的重要語料,具有極大的學術研討價值。

參考文獻:

[1]阿魯斯基.阿魯金樂著《涼山彝族風情奇趣談》2000年.

[2]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編委會1991年編印《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少數民族卷》(川新出圖90字第261號).

第9篇:民間文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民間文化;環境創設;幼兒教育;創意美術

美術是幼兒最喜愛的藝術活動之一,在對幼兒全面培養和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意美術能夠讓幼兒在學習中,通過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和視覺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幼兒園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快樂的過程中,體會藝術創作帶來的藝術魅力,能夠讓幼兒積極地去思考和創造新的藝術美感。民間文化是廣大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體現與傳承,在幼兒園創意美術環境創設過程中融入民間文化,不僅能夠讓幼兒從小就尊重和理解民間傳統,還能傳承和發揚民間文化的精髓。本文就基于民間文化的幼兒園創意美術環境創設與實施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利用班級活動的環境創設

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應該將民俗節日文化、民俗戲曲文化、民俗飲食文化等民間文化作為環境創設的內容,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應該隨著民間文化的不斷演變而變得豐富多彩。首先,應該通過繪畫的形式,讓幼兒利用美術描繪出自己喜歡的畫面或場景,培養幼兒初步的認知能力和對美術的興趣;其次,讓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美術,讓幼兒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培養幼兒初步的判斷能力和審美意識,最后開展主題活動,場景的布置應該充分地考慮和應用民間文化,幼兒能夠通過活動場景的創設而被民間藝術所吸引,產生積極向往和探索的欲望?;顒舆^程中還可以利用民間戲曲創設不同場景的話劇,戲曲中的聲音、服飾、故事等都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飾演不同的景物和角色,初步了解民間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同時還可以邀請不同班級的幼兒進行活動,增強幼兒的溝通能力,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對自己好奇的東西主動尋求答案,培養幼兒積極向未知探索的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幼兒園內公共環境的創設

在幼兒園內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應該靈活地應用海報、壁畫、展臺等媒介,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示民間文化,進而吸引幼兒對民間文化的喜愛和關注。民間文化與廣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節日、不同的飲食起居風俗等都反映出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由于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間文化也是精彩紛呈,在幼兒園內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應該以時間為線索,展示不同時期的民間藝術文化,并且在展示的區域設置不同時節、不同節日的主題內容,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民間文化藝術氛圍,讓幼兒在學習生活中體驗不同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包括很多內容,民間文學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蘊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在園內環境創設中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讓幼兒體驗民間文學的豐富與魅力。在園內的主要通道墻壁上可以粘貼多種形式的民間故事壁畫,如:女媧造人、大禹治水,經典的神話傳說故事能夠讓幼兒初步了解我國故事關于人類的由來,體會古代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以及那種頑強不屈、積極探索、頑強奮斗的精神;同時可以粘貼國內外著名的童話故事壁畫,如:神筆馬良、白雪公主,讓幼兒在了解我國民間童話故事的同時開闊視野。同時每一幅壁畫都應該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去閱讀和理解,不斷地熟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讓幼兒產生對民間文學的愛好。在聽覺方面,可以選擇不同內容的童謠、繞口令等,讓幼兒在初入幼兒園時就能時刻感受到一種民間文化的藝術氛圍,不斷地提高幼兒對文學的興趣,并產生創作熱情。

三、幼兒園外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外環境的創作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利用民間文化進行創設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綜合性和情景喜劇性,積極開展不同形式內容的櫥窗宣傳,讓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他們初步的動手能力,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利用豐富的民間藝術進行大膽想象,在活動中鍛煉動手、動腦能力,在活動中播放不同主題的民間歌曲,讓幼兒在活動中滲透民間音樂教育。利用櫥窗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家長意識到民間文化對幼兒成長教育的重要性。

總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色彩和特點的民間文化,幼兒教師在進行創意美術環境創設時應該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充分和創造性地利用這些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為幼兒創設一個了解、認識、融入民間文化的學習環境,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幼兒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張娜.在環境創設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9(9).

[2]陳白鷺.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建設園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亚洲爱情岛论坛|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把女人弄爽大黄a大片片|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高清6|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视频| 《调教办公室》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 性欧美黑人巨大videos| 在线观看网站黄|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sss视频|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黄网页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亚洲图片国产日韩欧美| 蜜汁肉桃h全篇| 夜来香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美女尿口免费影视app| 慧静和一群狼好爽|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露脸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好吊妞这里有精品|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自拍另类综合欧美小说|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99|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在一起|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