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第1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關鍵詞:社區體育 影響因素 人群結構

1 前言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體育是人類發展的中要因素,是全面提高生活質量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特別是1995年6月20日頒布的《全名健身計劃綱要》又是一項運用各種形式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國民素質的跨世紀的群眾發展戰略規劃。而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群眾體育活動的最基本部分社區體育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群眾體育的開展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因此開展好群眾體育運動必須從社區體育開始抓起。

本文由遼寧葫蘆島市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社區為具體的研究對象,采用典型調查的研究方法對影響葫蘆島市社區體育的因素進行分析與探討,以便為葫蘆島社區體育提供參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三個街道社區的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體育活動人群(300人)及部分社區體育指導人員(20人)

2.2研究方法

問卷點調查法和訪問法:

本文與2008年9月~2008年11月在葫蘆島市以社區為單位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活動人群進行實地調查,通過面試和問卷調查等方法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我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區作為調查范圍,其中,一個是社區體育開展較好的渤海街道社區;另一個是處于城郊結合部的東城街道社區,社區體育的發展相對落后:第三個是龍港街道社區,社區體育的發展一般中等程度。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于意識

由調查結果表明,葫蘆島市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群年齡呈“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即老年人和兒童人數較多,中年人、年輕人的人數較少。經調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年人大多閑賦再家,為了生活的樂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參加社區體育活動是他們直接的選擇,兒童則有老年人照看,因而也隨一起參加體育活動。中年人和年輕人由于處于緊張的工作和學習狀態,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機會不多,再加上有的人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于是造成了現在的現象。

3.2社區體育鍛煉的設施和內容

由調查體育鍛煉者的活動場地和活動項目的選擇可以得出,參加體育鍛煉的居民由于活動場所的限制,大多數的活動還在非規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體育鍛煉設施嚴重不足,或者由于場館的費用太高,鍛煉者無法承受,從而無法滿足居民的鍛煉需求。

3.3社區體育經費

目前,葫蘆島市社區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街道轄區為單位和居委會為主要團體成員構成的行政主導型體育組織活動。而第二種活動形式由于活動的場地、設施是因陋就簡,活動內容簡單,所以基本上沒有活動經費。

3.4技術指導力量

通過對經常參加社區體育鍛煉的居民和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調查表明:一是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缺少工作目標定位,在實際中沒有和好的發揮作用。二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知識缺乏,在已經具有社會指導員稱號的各級指導員中,有許多是體育行政部門、街道社區的干部,這些人中大部分并不能實際履行體育指導的工作,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健身的指導需求。

4 結論

4.1從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年齡結構來看,呈現“馬鞍型”的格局,中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低于老年人和青少年,從而使得社區體育鍛煉的人口不穩定、不合理。

4.2社區體育場地與器材設施的嚴重不足導致體育鍛煉場所大多為大面積的空地、公園、公路、河邊等一些自然環境,進而也就限制了體育活動內容的多樣性與趣味性。

4.3能進行社區社會體育活動組織與購買體育設施的經費較少,主要來源是政府撥款和企業、個人的資助,這些遠不能滿足居民的鍛煉需求。

4.4所調查地區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力量相當薄弱,社會體育指導在數量和質量上與群眾的需求還有較大得的差距。不能真正的進行社會指導,使居民的鍛煉更加合理與科學。

綜上所得,當前,葫蘆島市的社區體育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的因素,有許多的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社區體育的開展只依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方面的協助,大到政府、企業單位、小到家庭和個人,都應該為社區體育的開展盡一份力,使社區體育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把社區體育建設的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姜麗.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城市社區體育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3):27-29.

第2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從上面新頒布的城鄉規劃法和浙江省城鄉規劃條例可以看出一是取代了原來的城市規劃法和省城市規劃條例,范圍由城市拓展到城鄉區域,實行了規劃一體化與全覆蓋,二是第一條都強調了規劃的重點是協調城鄉空間布局,也就是強調了城鄉區域統籌各項資源、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等的空間布局。這就體現了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與規劃的法律法規是相符合的,現就本人對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從杭州市為例規劃上進行探討與建議。

一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的重要性

⑴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當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城市化應當與工業化共同成為相互促進、,不可缺少的兩翼。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人們認識到城市化滯后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已嚴重影響到內需市場潛力的發揮,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

⑵推進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是解決城市建設要素制約的重要途徑。國家對土地管理政策嚴格化的施行,確保18億畝耕地的保護,土地占補平衡的掌握,使城市建設用地逐年減少,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集聚,通過城鄉區域統籌,加快土地流轉,可以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的制約,推進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⑶推進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是加快產業轉型、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在我國解放初期,城市的發展依靠著農村的支持,城市化率相當底,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向城市集中,以前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是城市反噗農村,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使農村也能享受到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與好處。浙江鄉鎮企業發達,但是產業的層次也相當低,有些甚至是犧牲環境在發展,如何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加強環境保護,是浙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⑷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是解決農民收入過低和增長乏力的根本出路。浙江省農業人口過多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而“三農”問題第一位我覺得應該是農民,“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二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的幾點看法

⑴城市化發展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滯后也不超前。城市發展過于滯后會拖國民經濟發展的后腿,過于超前,使房地產等行業過熱,而出現泡沫經濟的危機,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應以城市(鎮)的二、三產業發展為基礎,應因地制宜,不應有政府指令性指標的下達作為考核目標,而應發展二、三產業作為吸引農村人口集聚的條件。

⑵建立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城市、城鎮、村莊的城鎮體系,形成有密切內在聯系、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體系。引導各類城市、城鎮、鄉村按照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明確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要客觀的評價和比較區域內各類不同城市的發展條件,包括交通與市場區位、城市基礎設施與投資環境、自然與人文環境、產業結構等,尤其是人員的素質。城鄉之間協調發展,合理的空間布局與結構,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⑶城鎮體系的發展及其空間布局應與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相互協調,以保證城市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三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鄉區域統籌的幾點建議

⑴建議編制杭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或杭州市域區域規劃。在城鎮體系規劃中明確杭州市主城區與五縣市(屬杭州地區的富陽市、臨安市、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的功能定位與產業發展方向,優化空間布局結構,避免彼此盲目攀比與不必要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保護錢塘江的水資源與環境,杭州市要為五縣市的發展創造條件,同時,明確近期應重點建設的中心鎮,以增強這些鎮吸納周圍鎮、村的人口和企業前來集聚發展的引力。

⑵編制產業布局規劃。按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態環境建設,明確杭州市與五縣市產業布局,加速杭州市產業轉移,作為主城區應以三產為主,同時為五縣市提業與技術支持、資金支持,避免不良競爭。

第3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最近撰文解讀黨的十報告,詮釋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他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而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發展環境有密切聯系,特定的發展環境必須要用相應的發展方式與之相對應,當發展環境發生變化時,發展方式就必須與時俱進。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具體體現在“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和“五個更多“的要求上。

一個立足點——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發展方式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具體表現為:制造業產能過剩嚴重,重復建設問題沒得到根本遏制,產業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發展質量不高,等等。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就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盡快改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即便國內生產總值上去了、甚至躍居世界前列,但中國也很難真正成為世界強國。我們必須痛下決心,堅決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真正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去,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四個著力——要把推動發展的重點放到“四個著力”上

——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改革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增強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過程。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等問題,仍然嚴重地制約著市場主體的活力。因此,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創造體制政策環境。

——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創新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強化創新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我國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創新能力,將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和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更加被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依靠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形成新的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隨著歐美等推進“再工業化”,我國一些領域現有的生產能力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我國目前這種高度依賴低端加工組裝、缺乏技術創新和品牌的產業體系已經極不適應發展需要,迫切要求適應市場需要變化,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著力構建與綠色發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我國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并逐步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土地供應日趨緊張、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傳統優勢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進一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五個更多——加快形成“五個更多”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國內外經驗表明,只有立足內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沖擊。我們必須盡快改變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增長格局,努力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民生不斷改善的基礎之上。

——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既加大了資源環境和就業壓力,也制約著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強其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力。

——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致使各項要素技術含量不高,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貢獻有限。要改變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賺取微利潤的發展方式,促進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推動,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

——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我國經濟粗放式增長,不僅單位產出資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種原因造成的浪費也相當嚴重。我國部分資源已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資源供應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必須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強化資源節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力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經濟更可持續發展。

第4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21世紀的中國高鐵正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革命性因素,正在重塑中國城市經濟地理。

“八縱八橫”促進城市均衡發展

根據2016年6月30日國務院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之間的快速客運通道,到2030年,將實現從“四縱四橫”向“八縱八橫”快速鐵路網絡的全面升級。

“八縱”包括沿江通道、北京經上海至福州通道、北京至深圳通道、哈爾濱至香港通道、呼和浩特至南寧通道、呼和浩特至三亞通道、銀川至福州通道、西安至昆明通道。我國南北省區市在資源稟賦、人力資本、社會文化等方面各有優勢,縱向高鐵貫通,將大幅提高南北城市資源配置的空間效率,增強核心區域的技術與經濟擴散效應。

“八橫”包括北京至蘭州通道、青島至銀川通道、隴海通道、上海至成都(拉薩)通道、上海至昆明通道、重慶至廈門通道、廣州至成都通道、廣州至昆明通道。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距,橫向高鐵貫通,有利于中西部地區有效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促進東中西部城市的平衡發展。

城際客運系統優化城市群結構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圍繞沿海沿江沿線縱橫經濟軸帶,加快核心經濟區城際客運系統建設,形成多個城市群集聚發展、均衡發展的新格局。

城際客運系統的建成,將促進城市群優化發展。隨著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城際客運系統建成營運,城市群系統內1小時經濟半徑將延伸至200公里以外,加快形成0.5―1小r交通圈。廣州至南寧、成都至蘭州、成都至西安、成都至貴陽、太原至西安等重要省會之間或大城市之間,都將陸續修建高速客運鐵路專線。這些連接線的暢通,必將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實現優化配置,增強省會城市、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并在市場、產業、交通等方面形成整體聯動的發展格局。

區域性快速專線將促進新興城市群的均衡發展。目前,沈陽及周邊城際圈、長春―吉林地區、鄭州及周邊城際圈、武漢及周邊城際圈、長沙―株洲―湘潭地區、贛江經濟區、皖江經濟區和成都及周邊城際圈等城市集中帶,均將規劃修建城際鐵路。這有利于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形成和發展。

高鐵體系推動城鄉區域一體化

城市地理體系演化是一個伴隨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通過城市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對區域范圍的影響,促進城市化區域與組團式城市群之間、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之間的協同發展。

高鐵體系推動城鄉區域平衡發展。我國城市層級體系呈扁平化,缺乏功能強大的大都市和具有活力的中小城市。高鐵體系連接大都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大大降低通程成本,促進分工,提高經濟效率,逐步形成“資源要素集中市場規模放大創新驅動發展長效增長機制”的良性循環。在城市群內部,高鐵加強各省域城市群之間、中心城市之間、省際雙邊接壤區域以及城鄉之間的交流合作,發揮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和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區域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的合理布局。

第5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關鍵詞:城鄉關系 城鄉經濟互動 發展模式

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準重慶市和四川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市場聯通為紐帶、以公共服務為依托來帶動和促進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城鄉經濟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發展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帶動兩地之間的經濟互動,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問題。

城市和農村作為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然而為了尋求自身的發展,必然會形成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爭奪,從而表現出城鄉之間的一種對立和對抗。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不論是偏重城市還是農村的發展戰略,都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農村地區的問題表現為小生產與大市場,小規模經營與農業現代化,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區的問題則表現為市場容量有限,資源匱乏,土地稀缺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必須認識到,這些問題的解決,絕不僅僅是城市或農村某個區域的發展所能完成的。

城鄉經濟互動的內涵和研究現狀

城鄉經濟互動發展其實質是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一個動態過程。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實質是在明確城鄉分工、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城鄉經濟之間一個雙向發展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劉易斯提出了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經典模式,即城市—工業導向模式。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農業城鎮發展模式,通過合理的城鄉聯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的新格局是其核心觀點。麥吉等人提出了Desakota模式,Desakota是在城鄉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空間地域單元。道格拉斯通過對泰國東北部的研究,認為區域城鄉經濟的共同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城鄉經濟聯系的區域建立的區域網絡系統。國內學者認為,應根據資源優勢互補原則在不同區域的城鄉之間構造協作體系,并強調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對農村的輻射。曾菊新首次提出了城鄉網絡化發展模式。在實踐領域,不同類型區域城鄉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存在著很大不同。

從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來看,更多是將重點集中于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空間模式與布局或者是宏觀的政策規劃上,而對于如何在實踐中對城鄉不同產業或者行業之間進行經濟聯系與互動則鮮有研究。

成都市新型城鄉經濟互動模式構建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

國內外關于城鄉經濟互動的理論一致認為,要消除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城鄉區域不同行業間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因此,根據成都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并結合成都農村自身優勢和劣勢,可將各行業合理的引入到農村,從而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等通過產業引入途徑向農村流動。一方面,城市產業的引入可帶動鄉鎮企業集中發展,農村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也可充分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用地緊張、城市污染等諸多問題。

依據城鄉區域的行業差異,可以將城市的行業分為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混合型四大類,按照每類行業的特點,并與農村的優劣勢結合考慮,設想按照中心發散型(見圖1)、點軸聯系型(見圖2)、網絡型(見圖3)三種模式來規劃各行業在城鄉區域間的發展結構,為農村產業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并以政府政策加以引導與推動,加強城鄉聯系,促進城鄉行業互動,最終達到城鄉經濟互動的目的。

技術密集型行業及農村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適用中心發散型。中心發散型是以技術密集型行業為領頭羊,通過將復雜技術分解為多個部分,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生產和制造工作分包給鄉鎮企業,解決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同時,在城區建立工業園,組裝來自不同地方的部件,對分散開的技術加以集成和優化組合。通過這條路徑將技術行業引入農村,使技術密集型行業對農村產生輻射作用,盤活農村經濟。這樣,農村和城市各種資源能得到優化配置,經濟效益得以提高。

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較低。而資源密集型行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原始森林生產資料、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等自然資源。二者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適用點軸聯系型。點軸聯系型有“一對一”的特點,是以各行業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在合適的鄉鎮地區建立加工制造分廠,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形成規模生產。農村所產原材料經過加工制造,其價值得以成倍提升,將顯著提高農村的經濟產出效益。這種將城市產業引進、產品輸出的過程,將帶動城鄉經濟的互動,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

混合型行業的特點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金、技術,以及自然資源等多種投入要素,因此其在城鄉間的發展模式可采用網絡型。網絡型發展模式具有“點與點之間交錯互動”的特點,各行業可根據城鄉各區域的資源優勢,以及其自身對資源的需求偏好進行定位,定位后的各點生產的優勢產品,再推銷到需要此產品的其他點上,從而形成點與點之間的互動。進而以四通八達的交通和信息網絡為支撐,使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一系列活動涉及網絡軸線所貫穿的所有區域,在城鄉區域內形成整個系統的經濟互動。此過程既包括城鄉之間的互動,也包括鄉鎮與鄉鎮、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各區域間的經濟將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互動。

通過對不同行業的投入與產出的特點和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三種模式進行綜合分析,可得出結論: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城鄉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適用于中心發散型模式,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則適用于點軸聯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業適用于網絡型發展模式。

城鄉經濟互動發展進一步深化的意義

城鄉經濟積極高效地互動聯系與發展,將會促進城市土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鄉二元市場與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資料可以得出,城鄉經濟差距大,甚至逐漸拉大,原因在于沒有很好地對城鄉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城鄉政策性收入不一樣;同時,又不能使城鄉要素真正的自由流動,尤其是勞動力流動受到嚴重阻礙,致使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難以縮小。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而且要充分利用城鄉要素資源,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應該從問題的根本入手,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允許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同時統籌城鄉政策,對城鄉建設進行統籌規劃。

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對四川省成都市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模式進行探索,以最終實現城鄉資源順暢流動,共享一體化,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城鄉經濟互動發展,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其次,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有利于消除城鄉壁壘,促進城鄉市場有機融合,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以城鄉經濟的互式發展徹底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現象,為我國經濟發展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段娟,文余源,魯奇.近十五年國內外城鄉互動發展研究述評[J].地理科學發展, 2007(1)

2.張華瑛.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證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 2008(1)

第6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六個加快”將經濟發展放在各項工作之首

“六個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六個切實”大力改善民生

“四個努力”部署民主法治和社會管理工作

“四個要點”部署文化建設

2012年6月18日,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在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上,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奮斗》為題作黨代會報告時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314”總體部署為總綱,以“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為總任務,實施“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力爭2017年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重慶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再經過10年左右的奮斗,到直轄三十周年前后,重慶現代化建設大步邁進,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新重慶一定會崛起在祖國的西部大地!

輿論認為,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的報告,這是一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報告,這是一個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報告,這是一個目標明確、求真務實的報告,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催人奮進的報告。

張德江所作的報告從“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區域差異很大”的特殊市情出發,準確把握重慶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機遇挑戰,圍繞報告主題,科學務實地確立了未來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指明了重慶前進的方向。

報告提出了重慶發展的戰略思路,即以“314”總體部署為總綱,以“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為總任務,實施“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力爭2017年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同時,報告明確了建成“三中心兩集群一高地”、實現“三個領先”的目標任務。

“六個加快”將經濟發展放在各項工作之首

張德江所作的黨代會報告將經濟發展放在各項任務之首,提出了“六個加快”的工作措施,特別將工業放在經濟發展之首,還提出了農業、服務業、科技、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舉措。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將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作為“驅動力”,將構建產業集群作為“主攻方向”,將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的“主體”。特別是從當今時展的大趨勢和新要求出發,強調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高度重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報告還用較大篇幅闡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效益農業等新思路,根據區縣發展需要,提出要“切實推進簡政放權”。整個經濟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和改革創新的味道很濃。

“六個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是中央賦予重慶的特殊重大使命。黨代會報告將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戰略重點,明確提出統籌城鄉改革、“一圈兩翼”發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六個方面的重要舉措。

“六個切實”大力改善民生

張德江在黨代會報告中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報告從落實“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根本要求出發,圍繞就業、教育、住房、醫藥衛生、社保、收入分配六個方面,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進行了部署。

“四個努力”部署民主法治和社會管理工作

當今時代,是法制不斷健全、民主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報告首先明確,要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廣泛調動全市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凝聚強大合力。報告對發展人民民主、堅持依法治市、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平安建設等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要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權威,堅決防止、徇私枉法、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堅決防止和反對領導干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干預具體案件。

第7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關鍵詞】區域統籌 數量模型 新格局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 depar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iuzhou City, for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model analysis, toexplore the best path and manner of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co-ordinating new pattern, as well as the optimal strategy ofthe regional industry layout; seek to accelerate the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surround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strengthen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central cityarea, to optimize the strategic approach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Key words: regional co-ordination, the number of models, a new pattern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項目背景

柳州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和第二大城市,轄四區(柳北區、城中區、柳南區和魚峰區)六縣(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市域面積18707.2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658.31平方公里。目前看來,柳州市區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市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突出;而柳州市區發展空間受行政區劃影響,城市向外拓展,特別是向南、向東延伸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強化柳州的區域中心地位,增強區域發展優勢;同時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強城鄉統籌發展,急需科學理性地研究如何運用行政手段構建區域統籌新格局。

本次研究范圍為柳州市區以及柳州市域南部柳江、柳城、鹿寨三縣轄區范圍。 本次研究突出進行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創新:

研究、總結市-縣統籌發展模式,分析格局調整的戰略意義,體現預警性

本次研究分析國內市-縣統籌發展案例,總結模式,尋找適合于柳州市的發展策略。

撤縣改區模式

部分大中城市的城區發展空間不足,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采用撤縣改區模式可以帶動周邊縣市發展,實現全市經濟實力整體增強。

撤縣改區模式包括“撤縣改區,整體劃入市 ”和“部分并入市轄區”兩種形式。

政府駐地搬移模式

采用這一模式的主要原因是,舊城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交通閉塞,無區位優勢,對全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不到“以城帶鄉”的輻射作用。

政府駐地搬移模式包括“整體搬遷,異地重建”和“經濟先行,帶動政治中心的轉移”兩種形式。

政府駐地搬遷最大困難來自于資金限制,資金困難解決不當會影響搬遷效果;同時“雙中心”發展模式存在較大風險,在全域經濟的集聚效應較弱的情況下,雙中心建設可能造成雙中心發展均不佳局面。

因此,柳州的城鄉統籌格局調整應當結合實際選擇適合市、縣自身的發展模式。

綜合應用地理數學模型,數量化研究城鎮體系發展規律,體現整合性

為了更好地指導戰略背景下的柳州城鎮拓展和體系結構調整,本研究根據城鎮體系理論和城鎮規模分布理論,借助定量手法來分析柳州市域城鎮體系的水平、層次及其行政建制的合理性;根據城鎮化和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來分析柳州市域城鎮化的發展效率;運用城鎮間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來分析柳州市域各城鎮的吸引范圍。根據以上的綜合分析,從城鎮體系的宏觀層面上為柳州市未來的城鎮擴張和發展戰略選擇提供依據。

在柳州市城鎮結構的合理性分析中,主要運用了:

1、“等級體系不平衡指數”模型

S為不平衡系數,n為城鎮數量,yi是城鎮人口S位于0-1之間:0.5以下為相對平衡,0.6以上為相對不平衡。

2、規模-位序分布”模型

P為城市規模,R 為位序,K為理想城市規模數,q 為集中指數常數。依據集中指數 q 的大小分類,可以分為 3 類:首位型 q ≥1.2;集中型0.85〈 q

分析結論:柳州市域城鎮體系規模差異大且嚴重不均衡;中心城區首位度高,城鎮體系發育尚處于初期階段。

在城市發展效率分析中,運用了“城市-經濟增長相關系數”模型:

Y= a+ blnX+ε

Y:人口城鎮化水平;X人均GDP;a、 b是系數;ε統計誤差。

分析結論:柳州地區b值小(國內總體b=4.6238 ),說明城市化的經濟效率并不高。城鎮人口增長和經濟水平提升不完全協調,城鎮化的效能有待提高。

在城市吸引和輻射范圍分析中,運用了“聚集維數”模型:

各市鎮之間的空間距離( 柳州中心區輻射平均半徑Rs=23.86 公里 )

以最大城市(中心城市)作為重心,Rs為平均半徑,S為點子(城市)個數,ri為某個城市到中心城市直線距離,〈〉表示平均。

分析結論:柳江縣完全被納入到了柳州市區的范圍內,可以進行相互整合;柳城、鹿寨縣相對較為遙遠( Rs=23.86

構建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預測模型,從經濟發展及人文社會各個方面進行前瞻性分析,體現系統性

本研究采用時間序列方法,構建趨勢模擬模型,對柳江縣不進行格局調整以及進行撤縣設區的兩種情況下的發展狀況進行前瞻性預測,以確定格局調整的可行性。

由上表,預測結果:

(1)撤縣設區將加速相關區域的城鎮化進程。

(2)撤縣設區后人均生產總值增速加大。

(3)撤縣設區將有利于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使用效率。

(4)撤縣設區在提高工業化質量、加速城市化進程方面起積極作用。

運用城鄉統籌規劃的方法,研究縣域、次區域以及集鎮三個層面,多方案比選,得優化方案,體現可操作性

以區域分工、城鄉空間功能聯系為出發點,在綜合考慮功能聯系與相似特征兩方面的基礎上,根據經濟活動指標、距離指標和集鎮繁榮程度指標相疊加,提出對縣域空間的次區域劃分方法。

以次區域作為格局調整的基礎單位,提出了柳城、柳江、鹿寨三縣進行格局調整的各種可能方案,并對各方案的優劣進行詳細的比較論證,最終得出優化方案。

結論

本研究以科學的數量化分析了柳州區域統籌發展格局調整的必要性;以多模型趨勢模擬了其可行性;以多方案論證了其實施性。在本研究的指導下,柳江縣土地與規劃建設已納入柳州市城市規劃區統一管理;柳州中心城區重型產業加快向柳江縣轉移,由于政府指導方向明確,致使相關企業信心增強。同時柳城、鹿寨等地的相關協調也有序進行,構建柳州區域統籌發展新格局的工作正全面而深入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劉佳燕,王伊倜,蘇航, 區域一體化趨勢下新城發展戰略的再思考——以廣州大都市區為例. 北京規劃建設, 2010年01期.

2. 朱菁,張沛,張中華, 國外區域一體化實踐對我國區域一體化的啟示——以西咸一體化為例. 現代城市研究, 2010年10期.

3. 俞斯佳,韋冬,張嫻,樂蕓, 以區域統籌為核心,推進環淀山湖地區合作發展.上海城市規劃, 2011年04期.

4. 楊介榜,基于城鄉區域統籌的縣域總體規劃鑒析——以溫州市蒼南縣為例. 規劃師 , 2009年05期

5.劉玉, 基于三產互動與城鄉統籌的區域經濟空間分析. 城市發展研究, 2011年04期.

6. 張鵬,楊青山, 王晗, 基于城鄉統籌的長吉一體化區域小城鎮發展分化與模式研究. 經濟地理, 2011年04期.

作者簡介

王磊,男,1976年11月,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所長,注冊城市規劃師

第8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從2011年10月至今,十前各省區市黨代會均已召開。各地黨代會報告勾勒出未來5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實現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等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目標:實現城鎮居民收入倍增

各地黨代會報告都提出了今后5年的總體奮斗目標,其中對于增加居民收入的表述尤其吸引人們關注。

走在經濟發展前列的江蘇省提出,到2015年,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在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礎上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確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實現倍增。

“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江蘇省2003年提出的“兩個率先”奮斗目標的第二步,屆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萬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而在2011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34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0805元。

上海市提出,未來5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高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左右,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上海市在2011年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560元(約12784美元)領先全國。

在西部,陜西省提出將在今后5年全面建設西部強省,全省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比2011年力爭翻一番,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四川省表示,要努力實現全省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三個翻番”。貴州省提出,到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在民族自治地區,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后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廣西表示將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縮小的目標,到2016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和12%以上。

此外,遼寧、安徽、海南、福建等地也都提出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目標。

轉型: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本次換屆,各地黨代會報告均用較大篇幅結合自身定位予以具體闡述。

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對于這個中部大省發展而言無疑是針強心劑。中央將河南定位為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并希望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為此,河南省報告提出,要著力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提升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著力增強縣域城鎮承載承接能力,把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中等城市,把基礎較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和帶動農村發展能力。

未來5年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時期。遼寧省報告提出,要以提高重大裝備制造成套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為重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方向、突出特色,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搶占先機、率先突破,盡快成為支柱性產業。

本世紀以來,內蒙古的GDP增速曾連續8年位于全國第一,但由于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就顯得更為迫切。內蒙古報告提出,要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動形成一體化的循環產業鏈,同時建設好我國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建立重金屬防治和事故應急體系。

正在實施四大國家戰略舉措的浙江省提出,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舉全省之力,穩步推進:要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要把舟山群島新區打造為高端海洋產業和重大建設平臺;在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要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等重大功能平臺;努力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高地。

發展:深化農村和戶籍改革

當前,農民與城鎮居民在教育、就業、社保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統籌城鄉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經之路。

四川省表示,要堅定不移地走統籌城鄉的發展之路,努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報告中說,要深入推進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逐步擴大省內改革試點范圍,并探索建立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變革推進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重慶市報告指出,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戰略重點,要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體系,穩妥開展農房和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改革試點。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和“地票”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繼續探索“三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業保險。

安徽省報告認為,城鎮化的過程就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是推進城鎮化的核心環節,要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切入點,下大力氣解決進城農民就業、住房、社保、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要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城鄉區域發展,著力提高發展協調性。”經濟強省江蘇省在報告中提出,支持蘇北全面振興,繼續推進財政、產業、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園區,實行“一市一策”,支持宿遷發展實現更大突破、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確保2015年蘇北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在湖南、內蒙古、江蘇、海南、陜西、天津等地報告中,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表述均未“缺席”。

第9篇: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范文

“十二五”時期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重點

體系健全、體制改革和產品創新是現階段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幾大任務。 “十二五”時期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應該著力推動“體系完善”。要在進一步完善微觀體制、加快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推動金融發展轉型、體系重構與功能完善。“十二五”時期要不失時機地將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工作的重心從微觀層次的金融“改革”轉向宏觀層次的金融“發展”,即從健全國有金融機構的微觀體制、創新金融產品等轉移到健全國家整體金融體系、完善金融服務功能等方面來,要以金融發展為中心,統籌安排金融改革、發展、開放和監管等各項工作,建立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金融體系。

“十二五”時期推動金融體系轉型重構的主要任務

一要加快發展地方性中小銀行,推動從以大銀行為主向大中小銀行共生并存的多層次多元化銀行體系轉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二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多元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從傳統金融體系向創新金融體系的轉變,促進創新驅動機制的形成。“十二五”時期,隨著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減,對創新紅利的需求將逐步得到重視,對創業投資等創新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將隨之增加,創業投資發展將迎來真正的歷史機遇。

三要探索發展地方公共機構債券,推動從工業化金融體系向工業化、城市化金融體系相結合的轉變,為城市化進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十二五”時期我國城市化進入加速階段,必將產生越來越多的融資需求。如果不能在地方公共機構債券融資方面有所突破,不僅將嚴重影響城市化進程和發展方式轉變,也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各種難以監管的非規范融資,從而埋下各種風險隱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女车车好快的车车有点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69av在线视频| www.日韩三级www.日日爱| 麻豆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2021|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a级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网站|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顶级欧美熟妇xx|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白丝美女被羞羞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播放| 国产chinese中国hdxxxx|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 调教奴性同桌h|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字幕8|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激情丁香网| 日本漫画免费大全飞翼全彩|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有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久久婷婷| 一级毛片试看三分钟|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免费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 欧美丰满少妇xxxxx|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毛片免| 纯肉高H啪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