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鎮林長制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族體育;少數民族體育;擺手舞;文化安全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12-0021-05
Security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Youyang Tujia Handwaving Dance
ZHANG Shiwei,ZHANG Ling
(Sports and Health Department,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003,China)
Abstract:By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expert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securit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ecurity.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Tujia handwaving dance,it analyzed the origin,change,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ujia handwaving dance,to demonstrate the security menace of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Namely,the social change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l space and carrier.The absence of its sorting,transformation resulted in loss of its authentic content,concess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and the own atrophy of its form and content.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ecure promotion strategies,such as building a diversified service operation mode,focusing on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following the mass line to achieve the return of the public,and so on.
Key words: the national sports; minority sports; the handwaving dance; culture safety
回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拯救與保護的歷程,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很多拯救和開發出來的項目只是在這個時代里充當了一個“匆匆過客”而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不斷惡化并導致部分民族傳統體育已經流失的現象依然令人深感憂慮。為此,筆者試著從文化安全的視角來進一步強化人們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認識,以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為例,認真反思和正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安全威脅,探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安全發展對策。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曾于2010年的寒暑假三次到重慶酉陽后溪鎮長潭村(重慶酉陽擺手舞起源地)和酉陽縣城的桃花源廣場進行實地考察,并主要訪談了當地的村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22人,中青年38人,學生31人),重慶酉陽后溪鎮文化站站長及辦事員,后溪鎮長潭村村委會書記,重慶酉陽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群眾體育科科長和文化辦公室主任,酉陽第二中學體育老師,酉陽縣城桃花源廣場擺手舞組織管理者等。
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的內涵
文化安全是基于國家安全、軍事安全等概念的提出而逐漸形成的,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里,文化安全已經和國家安全、軍事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文化安全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安全和軍事安全。所謂文化安全,是指文化主體或國家,基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性、自主性和穩定性等而健全自身功能與機制的能力和防范與化解內外風險的能力,從而達到民族文化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免受其他文化威脅或侵犯狀態[1]。籍此概念,筆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安全,是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世界其他不同民族體育文化的沖突、對話、博弈和相互吸納中,保持和增強自身固有的民族性和穩定性、發展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展示與傳播的空間性和話語權等,以此防范和化解內外風險,達到免受其威脅或侵犯狀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少數民族創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形式,均以其獨特的民族性、民俗性、群眾性和地域性而著稱于世,并世代相傳下來,成為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酉陽是一個民族大雜聚、小聚居的民族自治縣,地處渝東南邊陲的武陵山區,曾是2 000多年的縣府和800年州府所在地,是明、清時代川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現今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土家族是這里的主要人口(占總人口的60%),散居著苗族、蒙古、回、藏、布依、侗、瑤、仡佬、水族等17個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習俗,是“中國著名土家擺手舞之鄉”、“中國土家文化發祥地”。土家族是酉陽古老而英雄的民族,土家先民經歷了從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的歷史過程,在強烈的生態壓力下,孕育了土家族最主要的標志性文化形態之一――擺手舞。因此,筆者擬以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為研究個案,藉此剖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當展的現狀及安全威脅,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2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與流變
所謂擺手舞,是以擺手為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先民在進行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關于擺手舞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宗教祭祀。《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而今酉陽后溪鎮的爵主宮供奉著彭公爵主,是渝東南地區現存唯一的與宗祠為一體的土家擺手堂。這些都說明無論是擺手祭祀歌還是擺手舞本身,都貫穿著祈求神靈庇護和祭祀先祖的主題。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巴渝舞,而這一說法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考證和認可。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有“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沖鋒陷陣,銳不可擋,帝善之專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等記載。漢高祖定三秦以后,“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并用于日常交際和招待賓客。直至唐、宋時期,“巴渝舞”逐漸從宮廷的歌舞演奏中消失,但“巴渝舞”卻在相對封閉的武陵山區被部分地保留了下來,并演化成為兩套表演內容。其中一套以民族遷徙為題材,展現了土家先民在遷徙途中的苦難歷程。另一套則是原始地摹仿了生產勞作的全過程。土家族擺手舞具有鮮明的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群眾性、健身性和娛樂性,成為當地人們在祭祀、收獲、節日和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中傳達感情、表達愿望和了解民族歷史、學習生產生活技能的一種方式。但是,土家族擺手舞由于歷史資料記載和保存有限、保護不力、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動作已失傳,今幸存的動作還有單擺、雙擺、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樹、磨鷹閃翅、狀元踢死府臺官、播種、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數十個[2]。
3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當展現狀
3.1城鄉居民參與狀況就整體而言,城市居民參與狀況要好于農村。就縣城而言,只要不是雨雪天氣,每天晚上六點半左右就有不少居民在桃花源廣場隨歌而舞。根據筆者的觀察和訪談,來這里跳擺手舞的人群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年輕人較少。而如今流行的“廣場擺手舞”也是經過3次改編再配上土家的一些山歌而形成的。并且人們也沒有穿土家族的民族服飾(只有在大型節日的時候才穿民族盛裝),平時都是穿便裝,成為了人們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沒有了昔日歌舞祭祀的影子。后溪鎮長潭村是擺手舞的發祥地之一,在清朝的時候比較盛行,自從解放后跳的人就開始逐漸減少,特別是現在能跳擺手舞的人很少。只是在如春節期間或在一些慶典活動上,在鎮政府的組織下才有人跳擺手舞,而活動地點也就是鎮政府的壩子。由此看來,真正具有原生態的農村地區的擺手舞,已經或正在失去往日的身影(圖1-4)。
圖1重慶酉陽最原始的圖2重慶酉陽改編后的
擺手舞擺手舞圖3重慶酉陽創編的圖4重慶酉陽縣在桃花源
集體擺手舞廣場舉行擺手舞大賽3.2 政府推廣現狀為了拯救、傳承和打造民族生態文化及特色旅游文化產業,酉陽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對擺手舞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如1982年,酉陽政府把土家擺手舞列為重點收入集成項目,開始對原始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風工作。目前,酉陽縣政府把整理和開發擺手舞寫進《酉陽自治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政府工作報告》等相關發展規劃和政策文件中。重慶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走進生活》、《魅力12》、《文藝天地》等欄目多次赴酉陽拍攝擺手舞專題節目和人物專訪。同時,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酉陽還廣泛開展了土家擺手舞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每年定期開展擺手舞大賽。如今,擺手舞已經成為當地政府宣傳酉陽、發展酉陽旅游業、保護與開發民族生態文化的一張名片。
3.3學校開展現狀學校是傳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陣地,隨著國家教育部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以來,以及當地政府對擺手舞開發的高度重視,酉陽縣中小學校絕大部分都把擺手舞作為重點的課程開發內容,如重慶酉陽第二中學校還把“土家擺手舞”定為三個辦學特色之一。并且每年全縣還舉行中小學校擺手舞比賽,把擺手舞作為大課間活動內容等,為擺手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以及豐富學校教學內容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還不是很規范,講授形式單一,缺乏相關教材、教具、師資,以及教學文件、教學計劃等。
4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當展的安全威脅
4.1社會變遷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載體首先,由于社會變遷引起了人們居住環境的巨大變化,重慶酉陽民族傳統體育所依賴的原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或被減弱,導致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出現了嚴重的現代生存危機并逐漸被淘汰或消亡。比如重慶酉陽后溪鎮長潭村,這里曾經土家吊腳樓古樸典雅,樓角飛檐高懸天空,雕花門窗手藝精湛。寨子沿酉水河岸逐層階梯式向上布局,建造層次分明,掩映在蒼松翠竹之中格外顯眼,原生態的土家擺手舞文明千古。但如今,眾多寨子被“肢解”,很多曾經的寨民都禧遷于寨子外的公路邊,并都改換成為了用鋼筋混泥土做成的平房,成為一種散居狀態。而具有古樸和家族風味的老寨如“四合院”、“天心壩”等已變得面目全非。不難看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已經和正在被破壞。
其次,由于社會的變遷,引起了人們家族觀念的淡化,“寨主”的退位,民族傳統體育失去了組織主體。重慶酉陽是以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為特征的民族地區,特別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特別講究家族或族群觀念,所有的祭祀、宗教等活動都是以一定的家族或族群特征為標志的。在這樣一個具有強烈的家族或族群思維的倫理框架下,人們每逢一些如清明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都要以家族的形式祭拜自己的祖宗,而最為常見的活動就莫過于跳擺手舞了。“寨主”、“寨老”或“族長”在寨民或族員中具有至高的權威,他們在寨民或族員任何糾紛的解決或紅白喜事的舉辦中發揮著重要的指揮與協調作用。因此,這種“寨主制”、“寨老制”或“族長制”的管理體制和道德標準,維系著村寨和族群之間的正常運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便也是在“寨主”、“寨老”或“族長”的組織、協調和籌備下有序地進行。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大,與不同族群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以前僅僅依靠家族血緣關系而維系自身生存的倫理思維在人們的頭腦中被漸漸淡化和抹去,族長或寨老的地位和作用被邊緣化。再加上人們流動時空的擴大和不穩定性,人們很難聚集在一塊兒,于是很多以家族血緣關系的集體活動難以組織,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寨中或家族中失去了組織主體。同時,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及迷信色彩,因此特別在時期,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被政府視為宗教派別運動或封建迷信活動而強行禁止,很多包括擺手舞在內的民族宗教祭祀活動便被逐漸消失了。
第三,隨著社會的變遷,群體結構發生變化。以長潭村為例,在傳統時期,村寨人很少常年外出務工,且不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村寨人口以兒童、青少年為主,參與擺手舞的人群也以青壯年人為主。但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現在寨里的常住人口主要是兒童及老年人,而那些外出務工的人口正是曾經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主力軍。由此,隨著青壯年人多年外出務工和安家,以及老年人的漸漸逝去,導致擺手舞的參與人群,以及傳授與繼承人等都面臨極大的萎縮和空虛。同時,一直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多數都是通過口授的形式進行傳承,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字資料或影像資料,再加上以前保存意識不強,資料丟失現象嚴重,所以諸如擺手舞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處于一種荒漠化的境地。
第四,隨著社會的變遷,擺手舞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逐漸被遠離。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在當今社會,休閑娛樂健身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流。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訴求更加豐富和時尚。就以長潭村而言,如打牌、擺龍門陣、進城逛商場、打游戲、旅游度假、農家樂、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動幾乎占去了村民休閑娛樂生活的全部。而諸如擺手舞、搶花炮等具有濃郁古樸、宗教習俗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人們的生活取向認同中始終顯得單調、淺顯和過時。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生于原始農耕文明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無賴地被現代生活方式所浩劫,并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現代生活。
4.2整理、改造的失范,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本真的丟失、大眾參與的退讓和形式與內容的自身萎縮土家族擺手舞是酉陽縣民族生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為了保護、繼承和宣傳這一優秀文化,使這一民族體育文化能夠得到現代人們更多的認同和參與,地方政府通過了多種方法對擺手舞進行了整理和改造。而當我們對整理、改造后的擺手舞進行審視時,我們不難發現:第一,擺手舞失去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真。如2009年以來,長潭村河灣山寨依托“酉水河國家森林濕地公園”、“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等品牌,立足“生態、民俗”兩大主題,對土家擺手舞進了整理和改造,還特地花錢從外地請來大量歌舞表演的藝人和學生參與表演。不難發現,擺手舞等民間自發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被演化成為一種單純的文藝表演搬上了舞臺,只是成了僅供外來游客觀看的表演節目,失去了擺手舞所原有的風味和意蘊,脫離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民族傳統體育走向了僅為地方旅游、經濟發展而“唱戲”的畸形發展道路。
第二,大眾參與的退讓。由于通過地方政府整理、改造后的擺手舞僅僅是為了吸引游客觀看和體驗,為了使擺手舞便于游客體驗和增強觀賞性、娛樂性,其服飾、道具、音樂、形式與內容等也變得更加昂貴、復雜和新穎,遠離了大眾參與的可能。如最古老的裝飾是身飾稻草和杷葉盔甲,男子穿天官頭鞋,留長發,女子飾花花邊衣,重在表現一種原始古樸粗獷的美。現在已有很大改變,男女頭裹刺花手帕,衣裙盡繡花邊,男子著長衫,套彩色背褂,女子短裙垂髻,有的還吊上耳環,突出了服飾的色彩美。村民也由過去參與的主角變成如今的圍觀者,大眾參與發生了退讓,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隨著角色的退讓而漸趨減弱,擺手舞似乎與大眾的生活體念與記憶越行越遠。
第三,形式與內容發生了萎縮。為了把傳統體育項目引進校園和推出國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擺手舞在文藝工作者的整理和改造后變得簡化。如擺手舞被簡化成了十一個小節:拜火團圓手車輪手抖虼蚤拜觀音雙擺纏腰大團圓手打浪舍巴(快節奏動作)團火。就拿我國的武術來說,為了把武術推向世界、推向奧運會,尋求適應新的生存與發展安全而走著“東學西漸”、“瘦身”的擴張之路,被動地去適應日益強勁的西方體育文化,使武術做出了削足適履的讓步和改革[3]。
5重慶酉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發展的促進策略
5.1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的多元化服務運作體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安全發展,需要建構一個多元化的服務運作體系來予以維持和支撐,并要求多元群組織及內部之間要保持高度的動態耦合,維系著多元群組織及整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的多元化服務運作體系”的協調、高效運轉(圖5)。
圖5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的多元化服務運作體系結構 首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發展,必須以滿足個體、社會及國家需求為著眼點,這是解決我們“為誰做”的問題。滿足個體需求主要包括民族尊嚴、信仰情懷、文娛生活等,社會及國家需求主要包括政治訴求、文化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和諧、服務民生等。也因此,要保證服務主體和需求主體之間信息的暢通,并保持動態的改進和完善。如酉陽縣的擺手舞就以打造“健康、生態、和諧、魅力”酉陽為主線,取得了積極的發展。
其次,多元化的服務內容,這是解決我們“做什么”的這一關鍵問題。內容是行動的目標和核心,離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工程中的內容元素,以便有的放矢并全面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發展的多元化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部門機構、組織管理、設施設備、指導培訓、經費支持、科技創新、信息傳播、產品市場等。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發展,就必須從以上內容入手。如酉陽縣上到縣政府,下到村委會(如后溪鎮長潭村),都對擺手舞的發展有一個發展規劃、組織機構的設置、傳承人的任免等。
第三,多元化的服務主體,這是解決“誰來做”的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社會、學校、社區、社團和個人,要求充分發揮各自應有的職能、作用和功能,形成一個有機、和諧的聯動局面。如政府必須發揮宏觀主導、教育宣傳、保駕護航、資金支持、科學監管和行動引導等作用。在政府的引導下,還需要社會中的如企業,協會、社團、俱樂部等組織,新聞媒體以及個人等的聯動參與和實施。同時,要強化學校的主體地位和充分利用社區載體和平臺,充分發揮包括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作用,組織實施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整體來看,酉陽土家族擺手舞活動的開展已經形成了政府搭臺、民間資本贊助、市場力量助推、非體制內人才資源參與的聯動局面。
第四,多元化的服務機制、服務模式、服務原則和服務途徑,這是解決我們“怎么做”的問題。機制是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當代安全發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安全發展,離不開行政機制、法律機制等的保駕護航,離不開市場機制、志愿機制的協調與整合,也離不開道德機制、激勵機制、情感機制和信仰機制的非正式約束與維系;多元化的服務模式,是指同一問題或內容具有多種多樣的解決辦法或思路。如組織與管理,既可以是政府的組織與管理,也可以是個人的組織與管理;既可以是社團、協會、俱樂部的組織與管理,也可以是社區的組織與管理;多元化的服務原則,是指必須既要遵循民族性原則、地域性原則,還要遵循時代性原則、交融性原則及個性化原則,更要強調適用性原則;多元化的服務途徑,要求必須與全民健身、與文娛活動、與旅游經濟、與節日慶典、與學校體育、與競賽活動以及與影視劇作和企業文化相結合,形成一種多渠道、多樣化、立體化的傳播途徑和渲染態勢。如酉陽縣就通過領導的親自參與(縣長與居民同跳擺手舞)、巨能集團贊助并冠名為“巨能之光”的“酉陽?中國土家擺手舞歡樂文化節”;中國重慶酉陽國際攀巖精英賽和酉陽?中國土家擺手舞歡樂文化節、酉陽音舞協會組織與管理的擺手舞活動或大賽等,大大提升了酉陽擺手舞的品牌。
5.2著力于科學地創新與轉化創新與轉化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適應于現代人們需求的根本途徑。創新與轉化的出發點,在于迎合群眾的需求與選擇。所謂科學地創新與轉化,一是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富于時代性,積極開創民族體育文化與現代融合的局面。二是要著眼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民風習俗,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適應和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需求和欣賞水平,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去創造與轉化成為具有現代生活時代氣息、健康向上、新穎別致的體育文化方式方法。三是創新與轉化還應在與當代文化的積極對話與交流中進行。要吸取當代文化或外來文化在人們需求中的選擇訴求元素,重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代人們生活中選擇的邏輯概念和思維。四是在創新與轉化的過程中,要盡量保留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些原本形態。因為未來是發展變化并充滿著很多不可預測的勢態,同時我們的認識始終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我們須要多手準備。特別要避免在整理和改造過程中的失范,不要過分地追求國際化、奧運化、競技化、經濟化、標簽化等而改造得面目全非,要盡量保留和遵循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些先進和優秀的本真要素。
如酉陽土家族擺手舞就經過了三大創新。首先是舞蹈。最古老的原生態的擺手舞,主要是體現土家人民的遷徙過程,以及栽秧、打谷、收獲等勞作過程,舞蹈形式以自由為主。之后,擺手舞從9個動作提煉到5個動作,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同手同腳、順邊、老牛擦背等。其次是服飾。原生態的土家服飾,主要只有鴉雀白、普卡藍和黑色三種簡單的顏色,再包上白色或青色的頭帕,色彩單一;樣式也極為保守,上衣和褲、裙都很長。現在不但花色樣式多種多樣,而且也有短小精干的服飾。再就是音樂。在原生態的山歌、民歌基礎上,稍作提升,將號子、盤歌等結合,以《木葉情歌》為主體,展現土家人的風情[1]。實踐證明,通過創新與轉化后的擺手舞,既保留了原生態的東西,也迎合了現代人的文化選擇。
5.3走群眾路線,促進大眾參與的回歸廣大人民群眾是民族文化積淀的根本基礎和傳承的最有效載體,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實踐基礎和重要陣地。同時,廣大人民群眾也是民族文化的締造者、傳播者和享有者,拯救與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最終目標也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基于此,要確保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就得必須牢牢扎根于、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要牢固樹立全民參與、全民創造、全民保護、全民共享的全民氛圍,促進大眾參與的回歸,牢固樹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安全的群眾基礎和百姓根基。如酉陽縣就開展了擺手舞“五進一普及”(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和廣場擺手舞活動)等活動。另據官方網站顯示,酉陽土家擺手舞的普及工作已深入千家萬戶,普及率達80%以上[1],實現了大眾的回歸,為擺手舞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6結語
縱觀我國很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如同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一樣,雖有其可喜的一面,但我們不得不擔心她正在或潛在遭受的安全威脅。而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懷,維系著民族和諧、進步、文明等發展秩序。由此,我們不能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只是停留在一般認識上,更應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安全的層面進行強化,并持有一種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特別是借助當前我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建設的大好機遇,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民族體育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的實際行動中,創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當代安全發展的強大內生力。
參考文獻:
[1] 葉金寶.文化安全及其實現途徑[J].學術研究,2008,(8):11-18.
[2] 酉陽縣政府公眾信息網.走進酉陽-擺手舞之鄉[EB/OL].youy.cq.省略/zjyy/bswzx/.
[3] 龔茂富.近代中國武術文化變遷的文化人類學審視――從文化適應到文化自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4):35-39.
[4] 王畔領.體育文化安全及其實現途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8(10):108-110.
[5]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6] 鄭國華.社會轉型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