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

第1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洪澇災害;防洪規劃;脆弱性

中圖分類號:P3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城市災害是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城市和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事件。這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影密度,固定資產是高度集中的,它不僅聚集社會的財富,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社會的穩定。各類生產,生活設施,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公共設施的依賴,使城市的更為突出的災害的區域脆弱,一旦遭受重大災害,后果將不堪設想。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是75 %,洪水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是40% ,這也是人們一向視洪水如猛獸的原因。洪澇災害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其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 5%左右。洪澇災害是城市災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時雖短,但造成的損失卻極大,不僅破壞生命線、交通運輸等,還會阻礙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危險,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1 城市洪災的危害及成因

1.1自然因素

太陽輻射的變化?;鹕絿姲l,日食,太陽黑子活動將導致太陽輻射的變化,導致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導致洪水泛濫。研究表明,在太陽活動峰年,手太陽能源的大氣輸入量的增加,因此,加強大氣引擎功能,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由于和磁熱效應,易產生變形和松動的磁致伸縮效應的地殼,地球地殼熱水蒸汽容易泄漏,并在這種情況下的大氣過程的匹配,洪易。在太陽黑子活動谷年,風暴減弱,減少熱效應在地殼中的居里點附近,在巖石的點這段時間居里將由于磁致伸縮效應和變形,可以引發一些不穩定的地殼部分的變化,有利于地震,地下熱蒸汽逸出,并與大氣環流的合作,形成洪水。自然地理位置。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具有產生嚴重自然災害的自然地理條件。地勢西高東低,這使我國大多數河流向東或向南注入海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使全國約有60%的國土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東部地區城市洪災主要由暴雨、臺風和風暴潮形成,西部地區城市洪災主要由融水和局部暴雨形成。氣候水文因素。我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東南、西南季風的影響,降雨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均勻,雨熱同期,易旱易澇。洪澇災害與各地雨季的早晚、降雨集中時段以及臺風活動等密切相關。

1.2人為因素

許多人為的因素如如乏有效的防洪工程建筑,河道水系的填占、毀壞,都市化洪水效應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以下3個方面:城市/城市熱島效應,如二氧化碳增加,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然后改變大氣環流,氣候,造成洪水災害增加;改變表面性質,影響區域氣候和洪水發生的因素,導致洪水城市規劃失效。

2 近年來我國城市洪災加重的原因

我國城市洪災的加重,因為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無盡的需求,掠奪的本性,使環境惡化,自然災害,但也與城市規劃,建設的許多方面,管理和其他錯誤。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洪水承載體(不動產,房地產,資源)迅速增加,價值迅速提高;二是加快城市內澇增加速度。

2.1城市綠化減少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植被的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速度的增加,不透水表面大大增加,成為了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森林。不透水表面增加,不僅降低了雨水的滲透,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大降雨地表徑流,導致城市徑流,持續時間縮短,含量明顯增加。其次,城市的綠色植被衰退,直接形成地表徑流,增加城市內澇。

2.2城市排洪能力差

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區人口迅猛增多,工業、企業大量增加,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大幅度上升,廢水相應大幅度增多。而我國大多數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目前使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下水系統,排放能力不足,一遇暴雨,污水和雨水同時涌入下水系統,常造成下水管道暴滿,不能及時排洪,造成污水四溢,泛濫成災。

2.3城市水體面積減少

由于城市社區、交通、工廠等大量侵占原來的蓄澇池塘和排澇水渠,不僅使城市水體不斷減少,還打亂了原來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因而加劇了城市排澇時的壓力。尤其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漲,雨洪無法自排,城內水體又無法調蓄,從而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

2.4城區降水增多

隨著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熱島效應不斷增強,城區上升氣流加強,加上城市上空塵埃增多,增加了水汽凝結核,有利于雨滴的形成。二者共同作用,使我國南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暴雨次數增多,強度加大,城區出現內澇的幾率明顯增大。

3 城市防洪規劃的幾點思考

既然洪水給城市居民帶來生命和財產的威脅,甚至造成致命的打擊,人們就應該做好防洪規劃,阻止此類災害的發生。防洪規劃的過程就是人類為防洪減災而進行的計劃及實施的過程。在做規劃時,除應考慮提高防洪標準、加快建設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證其質量、增加地面覆蓋度、良化生態環境、妥善管理防洪設施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3.1考慮洪災的風險與脆弱性風險是指人類生存環境中的某一部分遭受未來災害襲擊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洪水災害的城市規劃應該包括風險度評定和風險管理。風險度評定是將人類活動、建筑物和自然資源信息相結合,確定災害事件的可能影響。風險管理是減小、分散和分擔可能不利結果的過程。

脆弱性是指傾向于不利結果的容易程度,也是人類對災害的響應能力?,F代化的城市在水患面前變得日益脆弱,這是因為城市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對水、電、煤氣、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系統的依賴程度日益增高,城市向地下開發,以緩解空間不足的矛盾,高層建筑的動力系統也往往置于地下室,而地下空間是防水患的薄弱環節。隨著科技發展,城市往往是通訊、交通等網絡系統的中心。

防洪規劃的脆弱性是衡量人們風險暴露度的尺度,是衡量人們參與、應付、抗御洪水能力以及從洪水災難中恢復能力的尺度。不同的城市因其基礎設施、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它們抵御災害的能力就不同,即面對同一災害時其脆弱性不同??紤]到風險與脆弱性,才能處理好洪水風險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3.2減少地面沉降

我國沿海地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出現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使原有防洪設施效能下降,導致洪災的發生。天津、上海、常州、阜陽等幾個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因此,要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采取回灌等措施,減少地面沉降。

3.3建立現代化防洪體系

在防洪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以提高其效率。較適用的是遙感和GIS技術,如利用二者進行洪澇災害承災體的識別和信息提取,建立洪澇災害的救災減災應急系統。洪澇災害承災體是指淹沒區域內的各種地物及其屬性,以前主要利用專題地圖和現場調查的方法提取信息,但專題地圖不具有良好的現勢性,現場調查費時費工,而且在災中也無法進行現場調查。如果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中的數據現勢性好、內容齊備,從遙感數據中得到洪澇災害的淹沒范圍后,再利用GIS技術進行多個數據的空間疊加操作,即可快速獲取承災體的信息。

要了解洪澇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災害損失和災害的預測,為進一步救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必須將遙感和GIS技術結合起來,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災害背景數據、孕災環境數據、致災因子和災害承災體信息,利用GIS技術進行信息接收、傳輸、處理和分析,以實現對洪澇災害實時、準確監測。

參考文獻:

[1]吳慶洲.我國21世紀城市水災風險及減災對策[ J].災害學,1998, 13(2): 89-94.

第2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洪澇 預警評估 系統 經驗

【中圖分類號】P3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7-0442-01

1、前言

洪澇災害一直是城市主要災害之一。多年來我國許多城市不斷遭受暴雨、臺風等不利氣候的危險,發生了暴雨淹城的情況,給當地經濟和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損失[1]。針對嚴峻的城市防洪排澇問題,各發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對策,認真解決這一重要的民生問題。水利部在948項目中推薦引進英國Wallingford公司研發的“2D城市洪澇與流域汛情風險預警評估系統”(FRMFS)[2],以期通過非工程防洪措施提高洪澇災害預警預報的準確程度。

2、FRMFS簡述

FRMFS是國外最先進的城市洪澇風險預警評估系統之一,它率先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水環境工程及資產管理融為一體;實時鏈接水文與氣象數據,以內嵌的完整水文水力模型為基礎,對城市洪澇災害進行實時預報預警。它結合地理信息及復雜的地形地貌資料,采用2維洪水演進模型評估城市洪澇災害的風險、影響范圍及影響程度,幫助管理者快速準確地制訂區域防汛調度或應急措施,為公共報警及事故應急措施的運用提供決策支持。系統充分應用已有的水文水動模型,甚至經驗模型,綜合降雨徑流模塊以及模型轉換、經濟分析等各個模塊。利用Web實現不受地域限制的遠程洪水調度決策;系統支持局域網及廣域網內不同權限的多用戶訪問,遠程用戶也能夠在線驅動水情預測模擬并決策信息。

FRMFS的特點之一是雷達降雨采集,它可以根據地形,對站點周圍半徑200km以內的降雨進行測量。傳統的實時洪水預警方法注重主要河流,適用于洪水波運行時間較長的情況;而該系統可針對小河流,特別是地形險峻或者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區域,洪水波的形成時間很較快情況,采用雷達技術記錄降雨信息,反復地用新雷達數據進行更新迭代,在水文模型支撐下預報局部產流,為小流域或城市排水系統提供有效的洪水預警預報。

系統采用1維水力模型(城市排水管網/流域河網水力模型)確定洪水出現的位置,采用2維引擎結合地形在更詳細的局部范圍內真實地確定洪水淹沒范圍、水深及流速,實現了二個分析引擎的完美結合,為洪水風險分析和災害評估提供準確的評判依據,使計算成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

3、大型城市應用情況

除了在英國本土多個城市應用了FRMFS外,比利時等國都有應用的成功案例,但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建筑結構整體規劃合理,政府在城市防洪排水方面投入的資金量大,城市地下管道和河渠排水暢通,防洪排水調度水平高。

西班牙幾個城市的經濟情況、城市建設和FRMFS的應用環境與我國部分城市相近。該國一直應用FRMFS并進行了二次開發。在我們的考察過程中,FRMFS研究機構負責人Eduardo Martínez先生與技術工程師Adela女士介紹了FRMFS引進應用情況,演示了馬德里市的應用成果,證明FRMFS引進是成功的。

在我國,上海市于2006年引進了該系統,2008年完成試用,提交了總結報告。對其成果的評價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跟蹤工作,在實際系統的開發和運行過程中,不斷驗證設計的正確性,逐步完善。顯然,FRMFS在上海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分析相關的資料,可以發現其原因主要是系統對數據的要求比較高,大型城市需要輸入的各種數據量巨大,往往會因為一個離散數據或不符合的邊界條件,導致方程無法收斂,運算時間過長。由于洪澇汛情風險預警的緊迫性,該系統無法滿足用戶對于成果時間上的要求。同時,上海地下排水管網和地面高程數據等原始資料尚不能適應系統要求。本項目原計劃在杭州市應用,也是由于數據問題未能實施。可見, FRMFS在我國大型城市應用有待進一步探討。

4、中小城市應用實例

本課題主要是在分析大型城市應用FRMFS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重點研究我國中小城市的適用性,項目組經過三年多對系統的引進、消化、吸收和二次開發,成功地在浙江省金華市進行了試點應用,證明了在基礎數據比較好的中小城市該系統是適用的。

金華市面積約2000km2,人口90余萬,每年的臺風、暴雨常常造成市區的洪澇災害,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自然條件。金華市位于金衢平原,城市地面高程與附近的河流水位接近;周邊山地暴雨形成的山洪匯流快,迅速進入主城區河道。城市周圍河流水位暴漲時,的大部分江河水位偏高,致使城區的排水泵閘不起作用,無法有效排出澇水。二是在市區發展規劃時缺乏對地面和地下排澇設施的整體設計,城區蓄排澇設施標準低、能力差,河道寬度不足,設計過水流量不夠,排水通道不暢。三是由于市區迅速地向周邊擴展,先前的大部分市郊農田和水面已被不透水的結構覆蓋,滯蓄洪水的能力基本喪失。一些原有的排洪通道被填堵,致使整個城市排澇不順。

從以上的情況看,金華城區的狀況與國內許多中小城市相似。

試點項目的輸入數據有1:500的現狀地形圖和數字高程模型,完整的地下管網、河流和街道等實測數據,計算區域地面標高在35m~60m區間,概化節點近2874個,管網長度約79km,子集水區2715個。計算中對邊界約束根據實際情況作了部分修正。軟件提供方在系統內嵌入了當地的水力計算經驗模型,并與系統原有模型溶合。最終計算成果與實測數據比較校驗,水位、洪量、歷時等誤差均在5%之內,滿足應用上的要求。

金華市應用FRMFS的成果特點體現在:在國內率先實施了中小城市FRMFS整套技術解決方案;集成了城市空間基礎信息、災情分析與評估、實時水雨情、工情等數據庫以及分區域、分專題的綜合信息管理;在應用中,成功地結合了當地的降雨量-水深模型,能有效地直接利用現有地理高程數據分析確定洪澇影響范圍,并能根據不同用戶的需要直觀形象地展示可能發生的雨澇淹沒范圍、淹沒水深等,定量地分析各種受洪澇影響的專題信息,預測城市雨澇蓄水量及損失程度;同時,在分析災情現勢性后,列出可能的排澇方案,代入分析模塊,得到最優解決方案。

金華市引進和實施FRMFS,大幅度降低了防汛預警系統的建設成本,縮短了開發時間。系統的應用改變了全市洪澇汛情風險預警評估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局面,提升該市洪澇汛情風險預警和評估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滿足了各級防汛指揮部門的工作需要,也為全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FRMFS應用存在的問題是:基礎資料收集困難、約束限制條件比較多。

5、結論

FRMFS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應用最廣泛的城市洪澇與流域汛情風險預警評估系統之一,雖然在我國大型城市應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實例表明,其在我國中小城市的應用是可行的。該系統不僅能應用于中小城市區域洪澇災害的預測評估,為政府實施防汛指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還可應用于城市排水系統改造、新建城區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第3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旱澇;災害;水土保持;預防

旱澇災害是氣象災害的一種,氣象災害是由大氣圈物質變化或異常活動引起的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中它的種類最多,危害范圍最廣,影響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澇災害在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的頻率是最大的,嚴重的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

澇災特別是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較大。持續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濫,淹沒城市、工廠、農場、村莊等,從而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旱災會導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所造成的損失表現形式比洪澇災害緩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續潛在影響比較大。

1 旱澇災害的成因

從中國歷史上看,發生旱澇災害的頻率很大,最近幾年有日漸加強的趨勢,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1.1 大氣環境異常

旱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境異常而導致降雨量過多或過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過猛過大,持續時間長,城市、水庫、農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夠迅速排出,就會形成澇災。而長時間不降雨,或降雨量過少,各地水補給不足,就會形成旱災。

1.2 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

在丘陵山區盲目毀林開荒,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也是導致發生旱澇災害的原因。森林資源的破壞會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層淺薄的山區形成石漠化,直接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土壤基礎,并加劇了土壤干旱;同時水土流失也會增加暴雨徑流,造成水體和河道淤積而加重洪澇災害。

1.3 日益加劇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變為工業,商業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壞。不透水地面與路基面積不斷擴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時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災日趨嚴重。

2 旱澇災害的預防

2.1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我國已經建設了3.5萬個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測井點,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監測防災網絡。有了全面的監測防災網絡,對于暴雨的預測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帶來的災害,對于干旱的預測也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小一定程度的災害。利用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灌溉排水技術有效減小災害破壞程度。

2.2 興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應該治理大江大河,對黃河、淮河、海河、長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進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壩進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斷提高湖泊水庫江河等調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為了減少特大災害造成的損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礦基地遭到洪水破壞,在大江大河沿岸,選擇低洼地帶建立分洪、蓄洪區水庫。

2.3 開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深山區,要首先實行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嚴禁陡坡毀林開荒。同時積極植樹造林,大搞閘溝淤地,努力建設多種涵養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淺山丘陵區,要吸取過去以糧為綱的教訓,堅持農、林、牧并舉,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大力開展封溝造林,荒坡植樹種草,修建水平梯田,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減輕當地和下游地區的水旱災害作用十分明顯。

2.4 改善居住條件

不斷改善居住地條件,以避免洪水破壞。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對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襲擊地區修建圍村堤以阻止洪水;對平原易淹地區修筑高臺建房避水;對小片低洼地區實行易地搬遷,搬遷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襲地區;對易遭臺風暴雨襲擊的地區將土、草房改為磚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較大地區的居住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受災人口;提高耕地面積較大地區的農業生產作業條件,研制抗旱澇能力強的作物會降低旱澇造成的農業損失。

2.5 加強救災措施

防汛搶險每年汛期來臨,都要根據汛情出動成千上萬的防汛大軍。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庫堤壩旁,千方百計制止洪水漫堤,風浪破堤,搶堵險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對受到干早嚴重威脅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對臨災地區的群眾和重要財物進行轉移這是抗御洪澇災害的主要辦法。我們國家為抵抗水災,每年都要有近百萬群眾進行臨時轉移,使人畜傷亡和財產損失大為減少。

3 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大氣環境異常,森林資源長期破壞,城市化進程加劇,導致旱澇災害越來越嚴重。但是目前,人類對旱澇災害還不能徹底的操控.然而卻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這就要求各個地區在旱澇災害的預防過程中,能夠立足于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損害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馬培衢.農業旱澇災害協同防治體制創新探討,.農業現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玨.區域旱澇災害災損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安徽農業科學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張治軍,唐芳林,劉紹娟,劉文國.森林資源與旱澇災害關系淺析. 林業建設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陳維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與旱澇災害. 中國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養水源惟靠森林.中國林業[J]. 2010, 5A: 4 -7.

第4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文;現狀;問題

濟南市位于山東省中西部,泰山穹隆山麓,黃河的南岸。地理坐標為北緯36°01'至37°32',東經116°11'至117°44'。地貌類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黃低洼四部分,境內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濟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2.9mm,有南部多于北部、山區多于平原的特點。夏季由于東南季風盛行,暖濕氣團活躍,夏季降水量在400mm以上,占年降水量的65%以上。

濟南市素以泉城著稱,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美麗景色聞名遐邇。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化區域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熱島效應”使不穩定能量大量聚集,城市發生極端天氣的幾率大為增加,往往一場暴雨或洪水就能夠給城市帶來較大的災害。城市防洪有2 個特點:一是由于城區道路全部硬化,建筑物頂部也不存水,降雨后產生的地表徑流比較多,雨后匯流比較快,容易出現災害;二是城市人口和財富相對集中,還有很多重要的基礎設施、廠礦企業,一旦遭災,損失較大。所以城市防洪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城市水文工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水文人的責任。

1 城市水文的現狀

應對城市防洪減災和水資源監測,目前開展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開展城市水資源精測與評價研究

為了探討城市水資源的勘測方法,搞清城市水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濟南市自1990年開始,歷經三年的時間,到1992年結束進行了水資源精確測驗與評價。主要完成了研究區的查勘、站點布設、資料觀測收集及調查等外業工作和內業分析計算工作。降水、蒸發、河川徑流全年連續觀測,污水、泉水、引黃尾水定期進行測驗。對不同下墊面的產匯流規律進行分析,各項資源量進行計算,并用水量平衡原理,對實測資料,計算參數及計算方法的可靠性進行分析驗證,進而科學評價濟南市研究區的地表水資源。

1.2 統一規劃城市防洪水文站點

截止2010年,濟南市城區共有35處雨量站。其中8處為市水文局所轄,、9處為市政公用事業局所轄,其余18處為水利局和氣象局共有,各單位所采用的雨量觀測儀器及觀測標準不統一,且站點布局不盡合理。

濟南城區內有1處國家水文站黃臺橋站,該站設立于1931年7月,為市水文局所轄。2008年開展城市水文測報以來,在興濟河柳園山莊、廣場東溝經十路橋、廣場西溝體育中心、全福河洪樓布設了4處監測站, 2009年又在興濟河東方紅橋、山水溝南口、羊頭峪東溝文東小學、羊頭峪西溝省團校等規劃了4處監測站現有水文站網是基于城市防洪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多家單位分建分管,且使用的觀測儀器和觀測手段以及技術要求不統一,在整體布局上也不盡合理。各部門雨量站網目前尚未達成共享,各部門測量標準不統一,急需進一步協調整合,優勢互補,統一管理,雨量信息統一。濟南城區內有興濟河、東西洛河、柳行河等河流及排洪溝三十余條,目前僅在歷城區華山鎮小清河前進橋設立一國家基本水文站黃臺橋站,不能滿足城市防汛的要求,需對城區河道水文站網進行統一規劃,為領導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水情資料。

2 城市水文面臨的問題

2.1 城市人口的增加

世界上發達國家城市人口的比例約為80%,發展中國家為40%,與此指標相比,我省目前的城市化水平還是較低的。有專家預測,到2050 年,我國人口達到16億時,城市人口的比例會上升到60%。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工業要保持8%~9%的平均增長速度,即使萬元產值耗水量從現在的100~200m3降到20m3左右,工業耗水總量也將增長2~3倍。城市居民用水量、工業廢水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都將成倍增長。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張與資產密度的提高,城市化引起的洪澇災害損失也呈增長趨勢。

2.2 水資源嚴重短缺

濟南市的需水量大大增加。對于這一問題,一些供水部門和用水部門不太愿用地表水和黃河水,而更愿意用加大采用泉域地下水的方法來解決。原因有二:一是濟南地下水水質優良、處理成本低,作為單個企業來說有經濟效益。二是受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治水思路的影響,認為只要能加大對水資源的開發能力,能滿足經濟社會近期發展就是政績。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濟南用水過程中,水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浪費和水資源緊張的現象并存,節約用水仍具有巨大的潛力?!吧狭魇А⑾鲁伞笔節先喝チ宋羧盏娘L采。據統計,目前全國67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座,全國城市每年缺水約60億m3,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m3。

2.3 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洪澇災害頻發,給人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然而,我國的防洪標準偏低,難以有效遏制洪澇災害的威脅,最終不利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資源安全。有史以來,我國洪澇災害極為頻繁,常常是兩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致使部分國土“遍地、盡成澤國”以至“哀鴻遍野”。全國有防洪任務的城市639座,其中防洪標準低于10年一遇的城市占15.6%,有403座城市未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城市排澇設施不配套,內澇問題日漸突出。此外,防洪工程老化失修,堤防存在險工險段。

依照濟南市的城市規模,市區河道防洪標準應該達到100年一遇的標準,而現在城區絕大多數河流防洪標準僅為5~20年一遇,除澇標準則更低。因此遇到較大暴雨災害時,行洪不及,極易發生洪水漫溢,造成內澇。

2.4 城市人們防范洪澇意識不足

除上述原因之外,由于近年來沒有經歷大的洪澇災害襲擊,人們防范洪澇災害意識不足,對其危險性認識不夠,沒有及時躲避,自我防范和應對能力較弱;此外城市雨水情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滯后、洪水資源化利用的理念與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加大洪澇災害程度的因素。

3 城市水文工作的對策

城市水文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雨洪、城市供水、城市水環境和水源保護等方面。

3.1 城市雨洪

城市雨洪主要包括城市地區的降水、產流、匯流等水文規律的研究,以解決城市排水、防洪工程的建設和雨洪預測及調度。建立雨洪預報和警報系統,對即將發生的雨洪災害進行防范。城市水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就是為這些措施提供相應的水文觀測資料和分析成果。

3.2 城市供水

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地區的水資源和供水、用水及其平衡分析。為了解決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質,除了在現有的城市水利系統內新建和擴建蓄水、引水及水處理工程外,還需要采取一些開源節流措施,如跨流域調水、地下水庫人工回灌,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改進凈化設備和增加水的重復利用率等措施來解決城市化地區的供水問題。為此,城市水文需要提供城市化區的水資源量、用水量、排水量、水質狀況和供用水量的平衡分析的資料和分析成果。

3.3 城市水環境和水源保護

城市水環境和水源保護包括城市地區的水污染的物理過程,污廢水排放及處理,以及承受水體的水質污染狀況。城市水污染的物理過程,由污染物的來源分成點源和面源。這方面需要解決的課題很多,例如測定和預測各排污點及其下游各河段的水量和水質過程,面源污染的集聚、沖洗和傳輸過程,合流式排水系統的漫溢水流的水量和水質,水處理廠的合理布設,各項環保措施的效果研究,以及承受水體的水質污染狀況等。

4 結論

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開展城市水文工作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王鳳鳴,司希禮,商廣宇等.濟南市城市水資源精確測驗與評價研究[J].水文,2000.5.

第5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1當前小城市及縣城水利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小城市及縣城防洪標準偏低,排澇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縣城幾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貫穿其中,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的輻射作用,人口與財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區現狀防洪標準低,據有關資料,在我國641座有防洪任務的設市城市中,防洪標準低于國家標準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縣城的防洪標準更低,僅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縣城幾乎不設防;同時由于城區擴張,大面積地面硬化,使得暴雨產生的徑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頂托,使得內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區幾乎沒有排澇設施,造成市內排水系統不暢,排澇設施不足,城區經常遭受洪澇災害,損失十分嚴重,一些小城市、縣城幾乎年年受淹。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999年,浙江省嘉興市一個市洪災損失就達40億元,除4億元為城市中心區的損失外,其余大量損失為分布在市轄城鎮,可見,小城市及縣城遭受洪澇損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區河道,減少水面,導致洪澇災害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隨著城市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由于人口增長、工業勃興和對環境的忽視,在小城市及縣城建設中,土地利用價值高,受經濟利益驅使,為了多爭一塊土體,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滯洪區,將城區河道排水改為管道排水,在上面興建街道和商業城等設施,使得城區水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不足,內河排水不暢,易淤積、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滯洪區面積被侵占,造成原有滿足設計排澇要求的排澇設施排澇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時,人為產生新的洪澇災害,街道被淹成為常見病,加大了城區洪澇災害的發生。

當城區河道被侵占后,內河易被垃圾等雜物淤積,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環境惡化,違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環境臟亂差,城市生態系統也遭受到了嚴重破壞。

1.3城區水利缺乏專項規劃,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體發揮

在小城市、縣城建設過程中,對城區防洪規劃較為重視,特別在“98洪水”后,各地編制了或正在編制科學、可行的城區防洪治理規劃,并開始實施,而對排水以及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和景觀體系特殊載體的城市水利,則沒有專項的整體規劃,僅對某一小區域內水系進行景觀設計,缺乏對整個城區水系的滯洪排泄雨洪、為工農業供水和城市景觀等多種功能的綜合考慮,使得城市水利的減少洪澇災害、凈化環境、提供公共綠地和旅游休閑等各項生態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城區防洪規劃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規劃分屬不同的部門,水利部門只進行河道的防洪規劃,城建部門負責城區的排水及用地規劃,市政部門排水標準與水利部門要求的排澇標準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澇與城區防洪治澇截然分開,難以協調。1998年,某市實施城市防洪治澇工程,根據內河中蓄滯洪區的面積和排澇要求確定了排澇站裝機容量,并實施完成??稍诠こ探ǔ珊螅虺菂^面積擴大,將該蓄滯洪區所在地劃為新城區,新區建設中將蓄滯洪區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澇裝機容量不足。

2解決小城市及縣城水利問題方法探討

2.1對城區進行專項水利規劃

水利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與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樣,圍繞城市或縣城總體規劃的總目標,同步規劃,同步協調,并以專項規劃報告作為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報告的附件,正式列入總體規劃內容,報有關部門批準實施。

專項城市及城區水利規劃應以城區為主,兼顧農村,城鄉一體化。要確保防汛安全,不能讓城區的經濟文化生活因洪澇災害而遭受損失;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改造整治內河水系,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滿足城區引水、排水和生活環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護綜合體系,促進城市開發和品位提升。

主要規劃項目為防汛、引水、排水、水環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據城市、縣城規模和國家防洪標準確定的防洪治澇標準,采用加高加固現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規劃的重要內容,要統一規劃水源,合理調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質量的水;通過暴雨峰值和徑流量計算,確定城區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澇設施,保證有水排得出去。水環境的治理則保留水面積,通過清淤疏浚、截污、親水護岸、水利設施改造、立體綠化等措施,控制水環境,實現水清、流暢、岸綠、美觀的目標,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場所。

2.2加強城區河道水系的綜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區發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區內河道成為城市排污溝,集污水和洪水為一身,惡化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制約城市發展。目前,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得到了人們的重視。1998—1999年,北京市對市中心區的水系進行了綜合治理,實現“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目標,取得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對府南河進行了綜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綠化、文化、安居等項目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得到了人們廣泛認同和贊許,榮獲1997年度聯合國人居獎。這些做法值得發展中的小城市及縣城借鑒,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遷的老路。城市建設初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觀與濱水環境,綠依水,水依城,將城區建設成與水融為一體的特色景觀環境。

2.3加快實施水務一體化管理步伐

現代城市水利是一項綜合工程,承擔著防洪治澇、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態環境的建設。目前,水資源管理體制仍是水利部門管水源和防洪治澇,城建部門管城區供水和排水,環保部門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澇的不管城區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澇、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關系,甚至出現河道排澇和城區排水標準不是同一體系,塊塊管理,各自為政,不能統籌兼顧,全面規劃,使水利設施難以合理安排,并充分發揮作用。應加快水務一體化管理步伐,借鑒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務改革成功經驗,將涉及水事務的統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實行統一、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由水利部門對城區的防洪治澇、供水、排水及水環境治理統一規劃,研究防洪減災措施,保證高質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對城市水利的投資力度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城市(城區)的供水質量、生態環境的協調美化要求越來越高,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對水利建設要求也相應提高,其所需資金較大。要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全社會辦水利的辦法籌集資金。

政府要加大對城市水利建設的投資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的導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業單位集資來支持城市水利建設。

通過向銀行等機構貸款方法來籌集資金。江西省上饒、景德鎮等六個設區市以財政擔保形式,通過低息日元貸款,籌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資金,目前該工程已進入了招標投標階段。

第6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發展 防洪減災 對策

一、 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

主城區位于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尾部,座落在__盆地東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間的丘陵地帶。城區包括________x共九區,幅員面積5473 km2。海拔高程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勢,具有獨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風貌。城區屬中亞季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達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壩氣象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__主城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二)__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區內__縱橫密布。長江、嘉陵江流經主城并在渝中區朝天門交匯,還有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條,主要有御臨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灘河等。主城區洪澇災害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過境洪水。長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積暴雨形成的過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兩江四岸的臨河建筑就經常受到過境洪水的威脅,如上世紀的“81.7”特大洪災。二類是本地暴雨洪澇。境內區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發生在境內中小河流,主要特點是:洪水發生頻繁、強度大、來勢猛、破壞力強,形成陡漲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灘河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沙坪壩區的歌樂山、陳家橋等鎮相繼受災。三類是綜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過境洪水與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災害,其特點是境內河流洪水陡漲,長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過程歷時較長,洪災損失很大。據資料記載,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區長江水位達197.50m,北碚水文站達213.99 m,為歷史最高記錄。

(三)防洪工程概況

主城區內長江、嘉陵__道長為113.4km,其中長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護岸工程僅42.36km,僅占河道長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已成的兩江防洪護岸工程中,由于歷史的原因,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對城市防洪保安問題考慮不夠,導致部分堤段防洪標準較低、堤型結構不適宜。如南岸區南濱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彈子石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渝中區長濱路部分地段(菜園壩~朝天門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壩段已經出現嚴重險情。與國家規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標準要求相差甚遠。在主城區至今沒有一座大型水庫,已成的中型水庫僅6座,?。ㄒ唬┬退畮?9座,小(2)型水庫239座,在建中型水庫3座,在主城區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20條河流中大多數沒有具有攔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庫工程。

(四)城市發展及社會經濟現狀

__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唯一的省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城區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通訊樞紐。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新設有經國務院批準、內陸地區唯一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主城區總人口618萬,其中城鎮人口521萬,經濟較為發達,以工業為主,且門類齊全。20__年__市gdp達5098億元,其中主城區達2249.27億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澇致災損失極其嚴重。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全市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約占當年gdp的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為例,主城區因洪澇受災265.66萬人,死亡32人,經濟損失高達15.96億元。這充分說明城市防洪減災工作在__城市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澇工程標準偏低,城區防汛管理相對滯后

目前,主城區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存在洪澇災害頻發與防洪標準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現狀與城市化客觀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極不相適應。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險工險段多、老化失修等問題。主城區已建防洪護岸工程中防洪標準不達標段長度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產用房近100萬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積170萬m2左右。二是城市排澇存在系統不完善、管網不合理、設計標準低等問題。由于建設年代不同,相互之間不配套,舊城區排澇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網設施建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當遇暴雨洪水時,往往排泄不暢,極易形成局部內澇。特別是部分低洼地區基本上是連年發生澇災。三是市政排澇設施的日常維護管理落后。舊城區部分管網淤積嚴重或帶病運行,致使管網排水能力減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區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層薄弱”和“基礎脆弱”的問題。如20__年城區發生局部內澇時,反應出基層街道和社區應急能力較差等。

(二)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不協調,人水爭地矛盾突出

近年來,__城市化建設對土地開發需求不斷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區面積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問題越突出:一是在開發區建設中,普遍對洪澇風險存在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填埋、堵塞河道的現象時有發生,不但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沒有與城市發展同步建設,原有水系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個別開發商為增加有效開發土地面積,將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為減少行洪斷面導致行洪不暢,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內澇無法排除,形成“關門淹”。如20__年“5.28”洪災

中,渝北區龍塔街道十一社因某開發商將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區大面積嚴重內澇達2m。二是由于開發商與城市規劃部門的價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興利除害”的功能要求與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在容積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強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數開發商的超強度無序開發,從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澇襲擊的風險。三是“向空中發展”式的危舊房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部份排澇排污設施系統改造建設還存在“建設—改造—再改造”的問題。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區原塑料四廠、6月14日沙坪壩區陽光水城均因類似原因相繼發生較大的城市局部內澇。四是城市開發建設使呈現自然流態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壞,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加,造成暴雨產流匯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級暴雨條件下的洪水強度,城市洪澇發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島效應”日趨明顯,城市局部地區暴雨頻發

__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火爐”城市。直轄以來,隨著工業化和主城擴張的明顯加快,城市“雨島效應”也趨明顯。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雨量測站資料初步分析,發現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圖上,主城區的降水量明顯高于近郊區縣,呈現出比較清晰的城市“雨島”。據氣象專家解釋:主城區大氣環流較弱,由于日益加劇的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熱氣流的上升有利于對流性降水的產生,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云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會“誘導”暴雨最大強度的落點位于市區及其下風方向,形成城市“雨島”。美國有關機構研究也證實,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于“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頻繁發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災,沙坪壩區大面積內澇水深達4米;20__年主城區又相繼發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災,其發生頻次明顯高于遠郊區縣(詳見下表)。

20__年主城區與區縣汛期暴雨發生次數對比表

區縣名稱

主城區

巫山縣

奉節縣

萬州區

豐都縣

酉陽縣

潼南縣

暴雨發生次數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問題突出,中小水庫防洪效益欠佳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的開發與雨量、水文監測站點的不足,促使主城區中小河流防洪問題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為的破壞(如媒體多次曝光的渝北區玉峰山采石場),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積十分嚴重,極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臨河、梁灘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脅沿岸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主城地處淺丘地帶,開發建設時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場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縮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加,徑流系數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現時間提前。三是規劃和管理不到位,臨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斷面現象嚴重。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梁灘河上的交通橋嚴重影響行洪的問題,在20__年“7.17”洪災中充分暴露出來。四是水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較差。由于歷史欠賬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點布設不足,有的流域尚無監測站點。主城區的水庫工程年久失修,病險十分嚴重。目前主城區空庫或限蓄運行的中型病險水庫達3座,小(一)型病險水庫34座,分別占已成水庫50﹪和87﹪,如渝北的兩岔、巴南的下澗口和北碚的勝天水庫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險整治中。主城區的庫、塘、堰水利網絡系統的攔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無法發揮應有的防洪減災效益。

(五)涉水事務管理現狀與城市防洪排澇要求不協調

目前,我市市級與主城九區均沒設立水務局,城區涉水事務仍然未實現統一管理。涉水事務行政管理職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環保等部門,將城市水利與郊區農村水利、供水與排水、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實行分割管理,各部門從本部門的立場和利益出發,不能從城市建設發展和雨洪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整體性思考和處理城市水問題,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現行水管理體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門多,管理職能交叉,造成了無法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的嚴重體制,從而也根本無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澇應對工作機制。如城市排澇系統建設與管理權仍隸屬市政部門,排澇排污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工程建設對水系的破壞又得不到恢復,更增加了主城區內澇發生的幾率,也加重了主城區洪澇致災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減災工作的對策建議

城市洪澇災害具有損失重、影響面大、災害損失與城市發展同步增長的特點,其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城市洪澇是制約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區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防汛工作新思路,著力構建城市防洪綜合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應急管理能力,努力實現__主城區防洪減災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修編城市防洪規劃

城市防洪要規劃先行。城市防洪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只有嚴格按照城市防洪規劃完善城市防洪排澇保障體系,才能保障主城區防洪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修編城市防洪規劃時,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轉變單純治水的傳統觀念,變單一城市防洪工程為城市綜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設與水環境改善、舊城區改造、道路建設、旅游休閑、城市水務統一管理緊密結合,盡可能的營造人水和諧共處的親水環境創造條件。二是規劃必須具有前瞻性。要依據城市的水系條件、防洪排澇任務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編制,同時兼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中、長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為基礎,又要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三是要統籌防洪與排澇規劃,才能使城市達到洪澇兼治。排澇規劃要著眼長遠,在充分分析城市內澇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超標準暴雨的排澇應對措施。對現有城市排水除澇系統的改造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污水治理和排澇工程相結合,協調好防、排、滯的關系。四是要建立針對城市防洪規劃的監督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特別是在各區編制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重點城區規劃時,同級防汛部門要切實履行事前審查和事后監督職能。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相協調。

(二)制定城市防洪應急預案,健全防汛應急管理體系

提高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能力,是構建和諧__和平安__的重要內容,是檢驗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一是逐級編制和及時修訂城市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特別是要高度重視街道、社區的預案編制工作,細化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密切相關的預警方式、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確保標準洪水不出災,超標準洪水有對策措施。二是逐級健全突發汛情、澇情預報預警機制和良性的應急響應機制,明確應急處置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劃定不同洪水量級和降雨強度下的響應級別和相應措施,并向社會公眾。三是要著力解決城市防洪減災工作“雙基”(基層薄弱、基礎脆弱)問題,推行以“預案到居委會”、“預警到社區”、“梯次轉移”為主要特點的防御方法,增強局部突發性洪澇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應急處置更加科學、更加快捷、更有實效。四是提高基層政府的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效能,增強在第一時間的應急處置能力。特別是基層政府要按照預案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和開展先期處置工作,這是實

現城市防災減災效益最大化的關鍵環節。 (三)廣開投融資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建設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資巨大的社會公益性項目。根據國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須達標的總目標,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排澇工程保障體系是__城市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是必須堅持“四高”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對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中要處理好防洪工程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關系,將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觀功能結合起來。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籌融資難題,積極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構建綜合運作的投融資大平臺,應將多元化的投融資手段結合起來運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澇能力建設。城市排澇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綜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加大舊城區管網的改造力度;新區開發的非機動車地面應采取透水結構設計,推廣使用透水材料;借鑒西方國家建設城市雨洪收集系統的經驗,推廣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設。三是在區域內中小河流上游規劃建設一批具有雨洪調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庫,打牢洪水調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礎,切實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減災能力。

(四)理順涉水事務管理體制,完善非工程體系建設

要實現城市防汛減災效益最大化目標,必須加強以水務一體化管理新體制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體系建設。一是整合涉水事權,實行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加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市、區兩級均應成立水務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節水、排水與污水處理、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等職責,改變多龍管水的現狀。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條例》等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編制面向社會大眾的淺顯易懂的主城區洪澇風險圖,增強市民的主動防洪減災意識,提高市民的搶險、避險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的時效性;建立完善的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決策會商系統和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強城市防汛管理和執法力度。城市建設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給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強涉河建筑的審批和監管,對市區現有河道溝渠要進行清淤疏浚。將“檢修市政排水設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網”作為主城區一項重要的汛前準備工作,并正式納入區級防汛部門監督檢查考核體系。對非法侵占河道等行為,必須嚴格執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險制度??梢栽谘亟樗籽蛥^(如磁溪口)、低洼易澇區作為先行試點,逐步推行洪水保險,實現“風險分攤”。

第7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內澇;太原市排水系統;解決措施

防洪防澇歷來就是我國各個省市在夏季重點防控災害,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原因,每年的強降雨導致洪澇帶來的損失卻是十分巨大的。2016年,據民政部網站的公布數據,截止7月25日,由于連續的強降雨,使得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以及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等十多個省市遭遇較大的洪澇災害,1476.2萬人受災,很多城市一片,死亡失蹤人數多達289人,其中河北因災死亡人數114人,失蹤人數111人,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如何做好排水管網的規劃設計,減少因強降雨帶來的洪澇災害損失,一直是政府和學者所重點關注的問題。

1 太原市概況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會,地處山西中部,北部、西部和東部三面環山,南部地區毗鄰汾河平原,形成了一個盆地的地貌特征。在氣候上,太原市是溫帶季風性,年平均降水量456mm,主要集中于6月到9月四個月之間,降雨量在各個季節的分布極不均勻。雖然,太原相對于南方城市的降雨量少了很多,發生強降雨的天數也是明顯少了很多,但是由于我國各個城市的排水管網普遍落后,更新改造滯后于城市建設規模,落后于城鎮化的推進步伐,所以,一旦大雨和暴雨,我國的城市不論大小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無一例外的都要發生洪澇災害。2016年7月18日到19日,由于連續強降雨,太原陷入了洪澇之中,濱河東路祥云橋下大面積的積水,最深約60厘米,舊晉祠路與龍山街交叉口積水面積多達1500平米,深40厘米,龍城大街機場出口由西向東積水面積多達10000平米,深30厘米,另外部分下穿鐵路橋下積水嚴重,比如,白龍廟地段的鐵路橋下最深處超過了100厘米,比如,恒山路十里鋪地段的橋下積水最深處超過了60厘米,其他超過30厘米積水的地段就數不勝數了。

由此可見,盡管太原地處北方較為干旱的區域,但是夏季的大雨暴雨沒有讓太原逃脫洪澇之災。因此,科學合理規劃,根據實際進行排水管網的改造升級,對于城市防澇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2 太原市內澇的原因分析

2.1 地貌原因

太原市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整體上是一個盆地地形,汾河兩岸、南北沙河兩岸以及虎峪河兩岸,沿線地區的地理位置較低,并且東西走向的坡度較大,一旦有強降雨,雨水就會沿著東西走向流向迎澤西大街、南內環西街以及晉祠路和新建路等地段,產生積水,短時間內不易排掉。

2.2 排水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城市發展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太原市道路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中環路和各個主干道立交橋的修建,讓太原市開始向現代化城市邁進,但是排水管網等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不僅北城區,就是新城區――南城區也是內澇嚴重。因此,排水管網的滯后是內澇最直接的原因。

2.3 設計規劃不切合實際

太原是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在上個世紀50年代按照蘇聯模式進行城市的建設,但是,在具體的施工設計中卻沒有進行科學嚴密的論證,沒有更為深入的分析太原市的實際狀況,使得雨水重現期、徑流系數等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一旦有大雨暴雨來臨,造成城市內澇是必然的事情。

2.4 雨洪合流且流量混淆

太原市的主城區共有10條城內河用來排除東山和西山的洪水進入汾河,但是這些河流基本上都是懸河,沿路的雨水幾乎不能排到河內。再者,由于城市建設的無序擴張,東山和西山的植被破壞嚴重,硬化面積不斷侵入自然生態區域,產生的洪水全部進入了雨水排水系統,使得管網排泄壓力陡增。

3 太原市內澇的解決措施

3.1 重新進行規劃設計

在太原市排水系統的改造升級方面,首先根據城市的實際排水需求進行標準的調整確定是必須的。第一,根據歷年來太原市強降雨的實際,進行暴雨強度公式的修訂;第二,按照城市的目前建設規模結合降雨情況和地貌實際,重新構建雨水重現期計算體系和徑流計算體系;第三,根據實際狀況確定排水排澇的標準,確定道路積水等級和排水時間限制等級;第四,重新計算匯流面積和管網排水流量的實際需求。

3.2 完善城市的排水排澇系統

國外水災害防御系統主要由三個系統組成:一是城市防洪系統,主要抵御外部洪水;二是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又稱小排水系統,主要排除道路積水深度不超過20-30cm的降雨;三是城市內澇控制排除系統,又稱大排水系統,排除或蓄存超過雨水系統排水能力的內澇積水,一般由城市內河、湖、水面、道路和調節構筑物組成。目前,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差距還很大,迫切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特別是排水管網系統方面,更需要改進和升級。

3.3 建設排水排澇蓄水系統以緩解排水管網壓力

第8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我的家鄉是美麗富饒的東莞,這里人杰地靈,山川秀麗。但有許多自然災害光臨這可愛的地方,這里經常有臺風來襲,出現寒露風、高溫、暴雨洪澇、低溫陰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在我國也時有出現,我們東莞則是個多發地區,主要是因為我們東莞的地理位置。

在東莞,最常發生的就是暴雨洪澇了。暴雨是指降水強度很大的雨。日降雨量(20-20時)大于49.9毫米定義為暴雨。暴雨是引致辭洪澇災害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圍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發生,我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澇災害發生。

我市是中國東南部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地勢低洼,靠近海洋,所以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多,有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與積聚,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條件。并且地處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市,雖然大部分區域江河交錯,但由于城市建設等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發內澇積水而致災的個案時有發生。其原因一是本地區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強度大,出現連續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區水浸而成災;二是由于受臺風襲擊風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頂或決堤成災。

在東莞近代有許多的典型暴風致災個案。例如,2005年4月25日一小時降雨達109毫米,破歷史記錄,使得多處房屋受淹,汽車被浸等。在2005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熱帶輻合帶北抬的影響,除虎門、沙田、麻涌等少數鎮區外,我市大多數鎮區遭遇今年以來最強降水襲擊,石龍氣象自動站測得(即從19日9時到20日8時)366毫米的降水量,為我市歷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僅次與1981年我市錄得的日最大降水量367.8毫米的歷史記錄。這次降雨,石龍鎮主要街道綠化路呵興龍路遭受嚴重水浸,街道水深約50公分左右,沿街商鋪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損壞,交通受阻,上午10時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漸回落。

市委、市政府面對災害性天氣,高度重視,以充分的思想準備,有力的防御措施,有效的搶險手段,抗擊暴雨帶來的災害。我市按時保質全面完成東莞大堤達標建設、掛影洲圍達標建設呵小型水庫達標建設的基礎上,還進行新一輪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重點是堤圍、排站建設,工程總投資概算為17.17億元。全市計劃投入資金8.75億元,計劃完成工程135宗,江河堤圍242.69公里,新建、改建或加固水閘45座,新建或改建排站27座,新增裝機容量18365千瓦,改善灌溉面積11.24萬畝,改善治洪澇面積62.35萬畝。

為了東莞市民生活得更舒適更有家的感覺,在此,我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與自己的設想:

①建筑高層臺階,防范水浸水滲入家庭住宅

②街道旁多種樹,有個美好的綠帶

③多開通地下渠道,教育人們思想理念,要暢通渠道,做到不堵塞不將廢物垃圾扔在渠里

④洪泛區的土地管理;

第9篇:城市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中圖分類號]E8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402-01

東遼河,因歷史朝代更迭而幾易其名。漢稱蘇河;三國至隋稱楊柳河;明稱艾河;清稱赫爾蘇河;民國后稱東遼河。東遼河是遼河東側一大支流,發源于東遼縣小蔥頂子山,流經遼源、梨樹、公主嶺、雙遼等市、縣,于遼寧省康平縣三門郭家與西遼河匯合。在吉林省境內河段長372公里。東遼縣因東遼河而得名??h城白泉鎮是東遼河畔一新興城鎮。城南的聚龍潭是國家水利名勝。東遼河的發源地遼河掌,位于遼源市區東南部東遼縣遼河源鎮福安村小蔥頂子山一片靜謐的半山坡上。有關東遼河源頭,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在遼源兒女中世代相傳。2011年,遼河源頭傳說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東遼河作為遼河上游的重要分支,其防洪和污染治理對于整個遼河流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歷史上遼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的國家。盡管國家不斷加大防洪工程建設的投入,但是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仍然比較嚴重,同等量級洪水造成的損失呈增加的趨勢,因洪澇災害每年都造成數千人員死亡?!吨袊疄哪瓯怼酚涊d遼河流域歷史水災11次。

1、1846遼河大水,鐵嶺城外可行舟,遼陽等17州縣受淹。

2、1861遼河大水,洪水決堤沖入雙臺子潮溝,形成現今的雙臺子河。

3、1879遼東半島沿海諸河和遼河中下游大水,遼西地區嚴重水災。

4、1918遼寧渾河、太子河,河南伊、洛、沁河,山東汶、泗河洪水泛濫成災,3省50多縣水災。

5、1923遼河大水,10余縣被淹,死亡640人,長大鐵路中斷。

6、1931本年氣候反常,珠江、長江、淮河及松遼流域,降雨日數多數達35~50天,最多的桂林達59天。期間不斷出現大雨和暴雨,造成全國性的大水災。全國受災區域達16個省592個縣(市),據統計,湘、鄂、贛、浙、皖、蘇、魯、豫8省合計受災人口5127萬,占當時人口的1/4,受災農田面積973萬hm2,占當時耕地面積28%,死亡約40.0萬人,經濟損失22.54億元。為本世紀以來受災范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災。

7、1934第二松花江、遼河、大凌河、渾江大水,遼、吉2省60余縣市受災,66萬hm2農田受淹。

8、1951遼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鐵嶺站洪峰流量14200m3/s,遼寧、吉林2省33個縣市受災,受災農田37.6萬hm2,死亡3100人。沈山、長大鐵路停運47天。

9、1953遼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鐵嶺站實測洪峰流量11800m3/s,27個縣市受災,死亡167人,沈山、長大鐵路中斷行車59天

10、1985遼河流域大水。遼河干流洪峰雖不大(鐵嶺站洪峰流量1750m3/s),但由于河道人為設障阻水等原因,造成高水位行洪時間長,下游堤防多處決口泛濫,遼寧省遭受嚴重水災,農田受災162.4萬hm2,直接經濟損失約47億元。

11、1986遼河、松花江流域相繼發生較大洪水,遼河干流鐵嶺站洪峰流量2220m3/s,松花江干流哈爾濱站洪峰流量8510m3/s,部分河堤決口泛濫,遼、吉、黑3省部分地區水災較重。

二、水污染治理困難重重

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3號文件了《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這是繼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國家制定的又一部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文件。該文件圍繞“三條紅線”,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方面,細化了相關制度要求,提出具體工作措施。

當前我國排污總量仍然居高,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二氧化硫、COD、氨氮排放負荷仍然很大,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快速增長,機動車和農業源污染日益突出。二氧化硫濃度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北京到上海之間工業密集區成為全球對流層二氧化氮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呈加劇趨勢?!笆濉睍r期,隨著污染不斷積累,我國環境問題將變得更為復雜,污染物介質將從以大氣和水為主繼續向大氣、水和土壤三種污染介質共存轉變,污染物來源由以工業和生活污染為主繼續向工業和農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轉變,污染物類型將從常規污染物為主繼續向常規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復合型轉變。

據統計,2011年全國廢水排放量為652.1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量為260.4萬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217.9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40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2.5億噸。2011年的監測結果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平穩,但形勢依然嚴峻,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全國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和內陸諸河等十大水系469個國控斷面中,I~Ⅲ類、Ⅳ~V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61.0%、25.3%和13.7%。西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珠江、浙閩片河流和內陸諸河水質總體良好,黃河、松花江、淮河、遼河總體為輕度污染,海河總體為中度污染。在監測的26個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水庫)占53.8%,其中,輕度富營養狀態和中度富營養狀態的湖泊(水庫)比例分別為46.1%和7.7%。在監測的200個城市4727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優良良好較好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45.0%,較差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熟妇αⅴ人妻又粗又大| 和僧侣的交行之夜樱花| www..99557c..com|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粉嫩交性大片|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在丈夫面前被侵犯中文字幕| 五月天婷婷久久| 美女主动张腿让男人桶| 国内大片在线免费看|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美女扒开大腿让我爽| 国语自产拍天天在线| 久久综合桃花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疯狂吃奶freesex| 国产真实女人一级毛片 |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www高清视频|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黑色毛衣在线播放| 男人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下载| 国产做受视频激情播放| aaaaaaa一级毛片| 日本高清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韩国免费一级片|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