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節約糧食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倡議書,倡議書本身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有關人員可以表示響應,也可以不表示響應。那么你有了解過倡議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一些綠色家園建議書,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綠色家園建議書1親愛的同學們:
當你在這美麗的校園中學習,為我們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時,相信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渴望有一個干凈的校園,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綠色,渴望我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育人的場所,環境教育是提高我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立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校園,這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為了增強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讓校園、班級環境更加整潔靚麗,有利于創建綠色和諧的校園環境,我們“校園環境志愿者”活動小組懇切地向師生們提出如下倡議:
1、樹立綠色文明觀念,自覺關心環境狀況,把個人環保行為視為個人文明修養的組成部分。
2、不亂扔垃圾,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隨意采摘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公共綠地。
3、愛護儀器、設備和公物,使設備始終保持完好狀態,盡力減少損壞維修。
4、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減少水污染;節約用電,做到人走燈滅,光線充足時不要開燈,避免“白晝燈”、“長明燈的情況發生,微機室電腦用后及時關機
5、節約用紙,盡量少用餐巾紙,草稿紙等盡量兩面用。
6、生活節儉,不隨意浪費糧食,不剩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7、盡量少用塑料袋,盡量少用一次性的紙杯、塑料杯。
8、從我做起,號召全校同學樹立環境意識,為創建綠色和諧校園出自己的一份力。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中華民族歷來倡導節約,父母老師也再三強調環境的保護,讓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各自的使命,樹立環境意識,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為共建環境友好型的和諧校園而努力
綠色家園建議書2同胞們睜開眼看一看吧!那個曾經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的地球母親,現在變得千瘡百孔,她那件晶藍色的薄薄紗衣已變得破爛不堪。這一切都是我們人類的所為呀!我們的母親她正在吶喊救救我救救我!
現在污染處處都有,就先說近處—我的家鄉。這里有各種工廠,他們都只顧眼前利益竭澤而漁,把沒別處理的污水、垃圾物、有污染的空氣,毫不猶豫的排放出來,不顧大家的感受,污水排流到田地莊稼都受到了污染,吃了都會中毒,不僅給農民造成了經濟損失,還威脅到大家的身體健康。
你說他們可惡不!原先像藍寶石一般的天空,受到了那些空氣的影響,百年的渾濁不堪,像蓋上了一層灰面紗。而我們呼吸了那些有污染的空氣會得好多疾病,給我們造成痛苦,這都是那些只為了利益而不惜違背自己良心的人造成的,他們都是井底之蛙,只看到了現在的利益,不做長遠打算,最后遭殃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所以醒悟吧人類,我們深知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地球的。
是地球這位母親哺育了我們,是他給了萬物及人類生命。所以我們有著深刻而緊密的關系,我們與世間的萬物相依相存,地球早已是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就想出生的嬰而眷戀母親的懷抱一樣。
請于綠色快樂擁抱,與健康和好如初。
綠色家園建議書3地球是我們人類、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大家庭。可是現在,地球已經不再是那個潔凈而美麗的地球了,它正變得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正在獨自地哭泣著,不知向誰述說自己已面臨的不幸。
人們現在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肆虐的傷害著破壞著地球,人們早被貪婪蒙蔽了雙眼,只看到了好處,竭澤而漁,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只有等待著滅亡,所以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吧。
現在原本碧藍的天空像蒙上了灰面紗,清澈的湖水變得渾濁不堪,土地遭到嚴重的沙漠化和污染。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臭氣。現在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惜破壞環境紙廠把廢氣排放到空中廢水不經處理的排放到莊稼地里河流里。黃河一直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近年來黃河水土流失、斷流、污染等生態惡化狀況令人觸目驚心。西部地區是如何一個生態惡化的情形?黃河又是怎樣一種生命進入倒計時的窘態危境?人為生態的惡化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可怕的速度導致了自然生態超常的`惡化呢?連養育我們人類的文明古河都這個樣子了難道人類不愧羞嗎。地球這個生命的搖籃,這位人類的母親,她無私的滋養著大地上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還有人類。我們只是萬物中的一個群體,誰也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地球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圣的地球。來破壞損傷它的完整和莊嚴。醒悟吧人類,不要在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了,用主人的身份保護自己的家園。如果家園被毀,那人類能獨自生存嗎。如果動物植物全被人類給殺害了,那人類又能獨自生存嗎。
不要讓人類成為地球最后一個孤單的生命。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與健康和好,與綠色快樂擁抱吧。讓我們的地球母親充滿生機吧。
綠色家園建議書4地球晚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就像母親一樣,為我們提供生存資源和條件,誰不想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美,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們地球已經傷痕累累了。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了。
人們經常把保護環境掛在嘴邊,可真正做起來卻不往往有些困難。就拿塑料袋來說,人們都知道使用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也知道國家的限塑令的要求,可是人們還是在用,我們身邊環境污染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人們大都知道廢舊電池回收不當會污染環境,但許多的時候我們卻把它們隨手一扔。
另外,我們周圍浪費資源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常常忘了關水龍頭等,為此根據實際情況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市民收聽、收看關于保護環境的節目,閱讀環保知識讀物,討論環境保護問題,與破壞環境的現象作斗爭。
二、倡導市民節約紙張,節約糧食,節約有水,節約用電,節約燃料,共同節約我們有限資源。
三、把損壞的物品修理好再用,延長使用期,多使用循環用的物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紙制品。
四、設置專門回收部讓垃圾及時回收并合理利用。
五、引導市民購買有環境標志和綠色標志的物品,不吸煙,不隨地吐痰,不使用會破壞臭氧層的物品。
六、保護野生動物,不采摘花朵,不砍伐樹木。
我們共同,一定會創造一個美好家園!
綠色家園建議書5尊敬的吉化物業小區業主及住戶:
自吉林石化公司開展小區整治以來,物業公司在所轄小區內全方位覆蓋了草坪、植物及花草。迄今為止,小區的綠化在物業公司和廣大住戶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樹木增多了,也長大了,小區內綠意蔥蔥,小區的綠化環境是越來越美。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小區損綠、侵綠行為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綠地景觀和環境。
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為把小區美化得更好,吉化物業公司特向全體業主及住戶發出“愛護小區綠化、共創綠色家園”的倡議,希望得到大家的響應。
1、愛護小區一草一木,大家都來做小區愛綠、護綠的宣傳員;
2、遵守小區公共管理規定,不踩踏草坪,不攀折花木;
3、樹立和倡導綠色文明意識,自覺保護生活環境。
不在小區綠化帶里亂丟垃圾、紙屑、果殼、煙頭,不隨地吐痰,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4、在小區內遛狗時,拴好繩,防止小狗跑到綠色草皮中排泄,小狗糞便請及時清理;
5、看到損綠、毀綠等不文明行為時,請主動勸阻制止,或及時向物業站反映;
6、積極參與小區內的綠化養護活動,配合物業站做好小區的綠化養護工作;
7、請勿擅自改變公共部位綠化,請勿以個人喜好擅自改變“自家門前”的公共部位綠化,如果確實長勢不佳需要改進的,請先聯系物業綠化部門,由綠化人員施工養護;
8、請勿在小區公共綠地部位種植各類蔬菜苗木;
床神信仰
嬰兒主要受到床母的呵護。我國漢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許是由于婦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間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稱,而“床公”之稱則少見。我國南方民間俗信,嬰兒一出生就受惠于床母。床母不僅平時要照顧、保護嬰兒不受意外傷害,而且負有教導嬰兒的責任,擔任嬰兒早期的智力開發工作,人們認為孩子在睡覺時會微笑、皺眉、嘟嘴等,正是床母教導的結果。因此,民間忌諱將睡夢中的孩子弄醒,以免中斷孩子的學習。信仰床神,即禁忌觸犯床母,因此要用衣食、香燭等物敬祀。考慮到床母嗜酒,又擔心床母喝醉酒,會忘掉看護嬰兒,使嬰兒從床上滾落下來,又忌用酒祭祀床母。中國民間育兒保健的諸多方式,在古代醫書中有所記載,但多數則隱含在對嬰孩的禁忌之中,其中不少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在嬰兒衣著方面,除了注意不要過暖外,還強調小兒衣服不能過夜不收。隋唐以來,就有不許將小兒衣物掛在戶外過夜不收回來的禁忌。此禁忌出自《玄中記》:“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鉤星,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人養小兒不可露其衣,此鳥度即取兒也。”
此禁忌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流行。不過,民間傳說姑獲鳥是難產死亡的婦女變化的,姑獲鳥胸前有雙乳,喜歡取人家的孩子來養,所以,小兒衣服不可夜露在外,因為此鳥如果在晚上飛行時滴血于嬰孩的衣服上,嬰孩穿了此衣服后,就會驚癇,生疳病而活不長。河南開封一帶亦有九頭鳥的傳說,其傷害小兒之法,與姑獲鳥類同。中原一帶民俗忌諱幼兒衣服過夜不收,則以為夜間多鬼鳥,恐鬼鳥污染衣物,令幼兒患疾病。《荊楚歲時記》中亦有此種記敘。據說,還有一種鬼本鳥,能入人家收魂氣,如果讓它襲取了嬰孩露夜的衣物,恐對嬰孩不利。因此,荊楚一帶人晚間聽到鬼本鳥的聲音,則滅燈、打門、捩狗耳以壓邪,臺灣亦有此俗。民間忌幼兒衣物露夜不收除害怕鬼本鳥外,還怕感染溫、熱、風、寒、驚、積、餓、飽等八邪之害以及鳥糞的污染。我們剔除其迷信成分,從科學角度審析,小兒衣物不在屋外過夜有其合理性,衣物在外過夜有毒蟲爬過之可能,因此,露衣過夜的確沒有益處。
護理嬰兒的禁忌
孩子降落人間直到長大成人,需要大人精心護理,其間禁忌眾多。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是斷臍,斷臍時,民間忌諱用刀剪,如果非用不可,也應在懷里暖一會兒,否則,嬰兒有中“臍風”的可能。斷臍時,一般是先沐浴,后斷臍。忌諱先斷臍,還忌諱包裹孩子太緊太厚,忌尿浸濕,忌風寒邪氣。古時,人們還不知道剪刀消毒法,但已經注意到臍帶對一個新生兒的重要性,這是民間祖祖輩輩育兒經驗的積累所致。
民間有句俗語:“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育兒經驗的總結。民間忌給孩子喂食太飽,以防積食,認為“飽則令吐”。哺乳期母親的健康和生活情形對嬰兒有直接影響。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談到,民間忌諱乳母在寒、熱、怒、醉、時乳兒;同時忌諱母親在生病、精神不愉快、大喜大悲時喂乳,不然,嬰兒將會受到傷害。“母患熱以乳兒,令兒變黃不能食。母怒以乳兒,令兒喜驚,發氣疝,又令兒上氣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兒虛羸。母醉以乳兒,令兒身熱腹滿。”
民間在育兒過程中,注意給幼小的孩子一個安寧、穩定的環境,以免孩子受到外界的驚擾。我國許多民族都忌諱嬰兒見生人。浙江溫州一帶禁止100天之內的嬰兒出門,生客也禁止進入產婦門探視嬰兒,民間以為嬰兒見到生人“犯沖”,對嬰兒不利,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嬰兒死亡。畬族也有此俗。瑤族則認為穿白衣、草鞋的外人進入產房,會引起月子里的嬰兒日夜啼哭、不吃奶,后果甚為嚴重。白族則禁止帶弩弓的人進入產婦房內看望女嬰,看男嬰則無礙。此外,民間忌諱大人高聲喊叫,如忌在房內大聲喧嘩,忌器物碰撞,忌光線過強,忌諱小兒熟睡時,在孩子臉上用筆或顏料涂抹。萬一孩子被嚇著,多采取輕輕撫拍的辦法,有的則用手輕輕觸摸嬰兒的耳垂使嬰兒鎮定下來。這些做法,最終目的是讓產婦房間保持安靜,不讓孩子受到驚嚇。
嬰孩活動的禁忌
對小孩的行動,民間禁忌諸多,家長不許帶孩子看望生病的親友,親友的喪禮禁止小孩參加。忌帶嬰兒去看布袋戲、傀儡戲。民間廟會道場、佛事、祭祀、朝拜等事也不讓嬰兒參加或靠近。少讓孩子到熱鬧的地方去,無非是擔心孩子會受到意外的驚嚇,但如果有些時候非帶孩子出去不可,大人也應該在日落之前帶孩子回家,途中穿越城門或過橋時要輕輕呼喚孩子的名字,以免孩子的魂魄被鬼魂勾走。如果因故小孩子深夜仍在外行,父母則要設法不讓孩子受到驚嚇。對孩子行動的約束不乏迷信的因素,但也不失其一定的科學性。
為防止意外物品傷害到孩子,民間育兒過程中有忌諱孩子見生物的習俗。云南佤族在孩子未滿月時,不準把老鼠、螞蚱帶到家里來,因為那樣會引起小孩皮膚過敏,長出許多疙瘩來。基諾族在嬰兒滿月時,禁止把獵物和瓜菜帶進產房,直到夜間,禁忌才能解除,否則對嬰兒不利。獵物及瓜菜恐有對嬰兒身體不利的物質,雖然這只是滿月那天白晝的禁忌,仍有其合理的一面。鄂倫春族則禁止把馬鐙、獵刀和獵斧等一類的器物擱置在嬰兒的搖籃里,這種禁忌的目的是防止大人疏忽大意造成對嬰兒的傷害。俗話說:水火無情。水在孩子玩耍中是犯忌諱的,大人往往禁止小孩在河邊、溝邊、湖邊、水井邊玩耍,以免孩子不小心掉進水里。同時,大人也禁止孩子玩缸里、盆里、壺里、鍋里的水,特別是禁止孩子碰熱水,以免孩子被開水燙傷。大人更禁忌孩子接近火,孩子靠近火爐、火炕洞、火塘、火盆等都不被準許。為保孩子平安,民間常敬祀水神、火神,祈求水神、火神不要傷害他們的孩子。
民間還有許多教育孩子的禁忌,盡管其中含有迷信色彩、恐恫孩子的成分不少,但在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上,我們的先人是頗費心機的。陜西華縣告誡孩子不許在十字路口撒尿,否則眼角要生瘡;四川重慶則告誡孩子們,兩嬰孩不可對嘴,否則就要變成啞巴。小孩也不許嚙指甲,那會對本身或父母不利。根據幼兒愛模仿的特點,禁止孩子做模仿口吃的游戲。此外,為讓孩子節約糧食,不許孩子吃飯時碗里剩飯粒,男孩被告知,如果剩飯,長大便會娶個麻子太太,女孩則要嫁個麻子丈夫。這些禁忌習尚對教育孩子克服不良行為是大有好處的。
古人雖然留發,成年之后并要加冠簪笄,但初生兒的胎發則必先剃去,以除污穢。新生兒剃頭,忌見舅父面。剃頭時剃得不整齊不要緊,因為小孩本身就是“毛毛頭”。再就是不能剃正頭頂上的胎發。正頭頂俗稱“呼歇頂”或稱“天靈蓋”,那里的波動起伏讓人感到可能就是靈魂出入的地方,因此要格外小心避忌。這地方禁止用手觸、拍打,否則壓傷了天靈蓋,小孩就會變成啞巴,或者成為癡呆。頭發長長了,就梳成一個小辮,辮梢上系上一根紅繩,以示警戒。據《中國禮俗迷信》介紹淮安舊俗則云:“剃時無論男女孩囟門上皆留著不剃,那處叫作‘萬年樁’,其他各處也只是東剃一刀西剃一刀,并非全剃。”但是臉和眉毛一定要修剃一下,剃下的頭發應搓成團,用紅綠花線穿起來,掛于房內,認為如此可以壓邪,使嬰兒將來健康成長。
異常胎兒禁忌
過去,由于人們對妊娠過程不了解,故當產婦一胎多子,生下連體、畸形等形體異常的嬰兒,或者產婦難產、嬰兒出世時有反常等情況,皆視之為一種兇兆,不但一般民眾深信將給家庭帶來不幸,而且也波及封建統治者,他們也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特殊警示,意味著人世間陰陽不調、五行不暢,如果人們不行禁忌,改弦易張,上天就要大發雷霆之怒,降災布禍,使普天之下的百姓遭受巨大的懲罰。所以百姓把這種孩子看成兇惡的禍物,多棄置不舉。古人所謂的“人疴”即指這種嬰兒。在歷代官修的史書中的五行志里,對此有大量的記錄。
一胎多子,過去產家都以為不吉利,尤其是一胎三子以上,人們皆丟棄不育。到了唐代,民間仍以一胎三子為怪異不祥。唐人所著《開元占經》一一引《天鏡》云:“婦女一時生三男,不出三年,外國來伐,生三女,國有陰私。”還有一胎四子、五子的,亦列在棄養的范圍。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相近的不舉多子的習俗,如昔日哈尼族人認為婦女生雙胞胎是一件非常兇異的事情,會給整個村寨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為此,村寨的首領和主持全村宗教活動的儒瑪下令處死嬰兒,并燒掉其父母的房子,分了他們的財產,把他們驅逐出寨,并不得回來居住。
對畸形嬰兒,民間亦認為是災禍惡兆,所以產下這樣的小孩,多禁忌不育。如雙頭嬰兒、連體嬰兒等,百姓往往棄置不舉。民間所以有此俗,當與統治者有意將這種事神秘化、讖緯化有關。如《后漢書》作者范曄、《新唐書》作者歐陽修、宋祁皆為大儒,本來是富有理性、講究人道的學者,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對這些形態非常的嬰孩,持有一種可怕的偏見,把分娩怪胎的現象看作是一種兆示,以為這樣的孩子不能養育。所以一般百姓更是如遇燙手山芋,無力也無法也不敢養育畸形的嬰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