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下水現狀范文

地下水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下水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下水現狀

第1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 評價 管理

前言

水和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兩種最重的物質。據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報告[1],全球水消耗量由20世紀初的5000×108m3/a,到20世紀末已增長至50000×108m3/a,即增長約10倍,按地區分布,歐洲和亞洲用水量增長最快,北美洲和非洲居中,南美洲和大洋洲增長最慢。據法國水文地質學家J.馬爾蓋和印度等最新資料,全球在80年代中后期地下水開采量為5500×108m3/a,其中開采量大于100×108m3/a的美國、印度、中國、巴基斯坦、歐共體、獨聯體、伊郎、墨西哥、日本、土耳其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開采量之和占全球總開采量的85%,地下水年開采量在(10-100)×108m3/a的近30個國家,其總開采量占全球地下水開采量約10%。上述數據說明,全球地下水開發極度不平衡。這與各國自然條件、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開發利用地下水歷史經驗等因素有關。

當今世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地下水有關。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資料,全美有52.5%的人口依賴地下水作為飲用水[1]。我國的情況大致與此相當,僅以地表水相對豐富的江蘇省為例:目前開采地下水的機井約有12000眼,民井10000眼,地下水開采總量達到15×108m3/a,可以說對地下水資源進行準確評價與科學管理是人類對地下水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前提和基礎。

1.1原蘇聯區域性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的評價

1960年蘇聯水文地質學家B.H.庫德林教授在《地下水天然資源區域評價原則》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應用水文-水文地質綜合方法分解河流水文河流水文圖和評價》一書中,系統地提出提出了應用水文-水文綜合方法分解河流水文圖和據此評價地下徑流的原理和實例,1965年B.H.庫德林教授主編了《蘇聯地下水天然資源圖》(比例尺1/500萬)和《蘇聯領土的地下徑流》專著[2],對于有水文網發育的廣大領土,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河流水文圖成因分解法,對于地下水主要靠降水入滲補給而又主要消耗于蒸發的地區,利用地下水動態資料評價地下水資源,積極交替帶的地下徑流用多年平均模數(L/km2?a)在等值線在圖上表示。

俄羅斯水文地質學家H.C.澤克茨爾應用類似的方法編制了全歐洲地下徑流模數圖(1989年),綜合地反映了地形、巖性、降水等因素對各地的地下徑流形成的控制作用,他還主持完成了國際水文計劃項目“地下水在水文循環和大陸水均衡中的作用”,有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專家參加,該項目成果報告于1990年出版,并附有世界地下徑流圖(1/100萬)。

60年代中期,為配合制訂“蘇聯水資源利用總體規劃”,由當時任全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的普洛特尼柯夫教授主持編制了“蘇聯地下水開采資源圖(1/500萬)”,計算范圍僅包括平原、盆地、丘陵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按平均布井方案,用解析法預測在一定允許降深下的可開采量,當時給定的條件是允許動用一部分儲存量,但在開采期50年之末,地下水位下降至距地表不超100m,且疏干含水層不得超過其厚度之一半,圖上反映了各地區地下水開采資源模數。

1.2美國的區域含水層系統分析計劃

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USGS)于70年代后斯開始執行區域含水層系統分析計劃(RASAP)是一項很有特色的龐大計劃,1976年和1977年美國西部連續遇到特大干旱,水資源問題引起全國公眾的關注,經國會批準許立項撥款,USGS開始執行此項為期17年的計劃(1978--1994),以研究大面積分布的層狀含水層系統的地下水資源為主要內容,對在全美領土上圈定的28個區域含水層系統進行評價,共分兩大類型,各個區域含水層系統是一個項目,作為“區域含水層系統計劃分析”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于1991年提交了第一份大區域水資源圖集。

此時,各種數值計算法也日趨成熟,為實現地下水系統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RASAP計劃采用分布參數系統的有限差分法評價地下水資源,一般采用正方形規則網格,有些面積大的區域的網格邊長可達10km或15km,以綜合整理和分析研究現有資料為主,有的項目也補打少量控制性探孔,取得深部水文地質資料和必要的計算參數[3,4,5,6,7]。

美國是私有制社會,在地下水的開發制度、法律、規章等方面的與其它國家相比,美國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在其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占有全國供水充足的良機[8]。

發展演變都圍繞著如何解決用水爭端,在用戶中公平地分配地下水,節約或延長可利用的供水水源等問題。雖然他們早已將地下水看作整個水資源的一部分,但直到50年代初仍認為地下水是一種“局部”資源,水源地仍以泉、單井或小井群供水為主,因此,有關研究多注重含水層、單井或井群涌水量的評價[9,10,11,12]。

1.3歐共體地下水資源綜合研究的基本作法

歐共體各國聯合在區域地下水開采資源評價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1982年出版了由聯邦德國水文地質學家佛利德主編《歐共體地下水資源》綜合報告,此項成果是為提供給供水管理和計劃當局使用,也供國家和地方政府決策者使用,范圍包括了當時的歐共體九個成員國。項目共分四個專題,每個專題建立了數據庫。第四專題的思路和作法有借鑒之處。該專題討論全區“潛在可擴大開采的資源量(potential additional resource)”,反映當時水文地質學家試圖在總結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采 現狀的基礎上,定量評價全區各地的潛在可擴大開采的地下水資源量,以便更好地為供水規劃和管理服務。

該專題中首先對“含水層系統的資源量”給出了如下的定主義:“對于一個含水層系統,資源量等于多年平均補給量減去為滿足各種經濟的、技術的、生態的限制條件所需的水量”。這個定義表示,只考慮利用地下水含水層的調節能力并不破壞環境的條件下可抽出的地下水量,是受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的,但未考慮消耗儲存量,并以非承壓含水層為主的計算和評價對象。

其次對“潛在可擴大開采的資源量”作了說明,資源量減去現狀開采量等于“可擴大開采的資源量”。此項研究認為,地下水補給量應滿足多年的水均衡方程式:

I+QS=P-ETR

式中:I―降水入滲補量;QS―地表徑流量;P―降水量;ETR―蒸發蒸騰量。

計算“潛在可擴大開采的資源量”后,得出了全區地下水潛力的總體概念,共可劃分五種類型的地區:(1)可擴大開采的資源為正值,有擴大開采地下水潛力的地區(2)引值為零,可維持現狀開采的地區(3)此值為負數,地下水已超采的地區(4)具有局部有供水意義的地下水資源的地區(5)無地下水資源地區。此次計算的結果表明:地下水水超采區占丹麥國土的16%,占英國國土的4%。

1.4我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現狀及展望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應用數學和地下水動力學的相互滲透,以及電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大大豐富和突破了傳統水文地質學的內容,使水文地質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計算的基本理論,從穩定流發展到非穩定流,從二維流發展到三維流,從一般均衡法、比擬法進到解析解、數值解。舉凡有限單元或有限差分法、相關分析法以及解析法等,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得到普遍應用,因而不論在理論上和具體計算技術上,都較以前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80年代后期是地下水資源研究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把主要目標逐漸轉向管理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調控和保護地下水資源,使之處于對人類生活與生產最有利狀態。因此它不僅涉及水文地質學和各個領域,而且涉及與地下水開發活動有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通過數學模型和最優化技術,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實現管理目標。

目前,地下水資源的研究范疇日益擴大,從地下水資源的定義、分類,到地下水系統的研究,發展到地下水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相互關系的研究,從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發展到管理模型的研究,從信息系統發展到專家決策系統的研究,從水資源管理發展到水資源保護的研究等等,所以地下水資源的研究,實際上包括從水資源評價到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全過程,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可以稱之為“水資源水文地質學”。展望21世紀,在地下水資源理論研究方面,將以滲流理論為基礎,以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為重點,以模型研究為中心,加快開發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在模型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WMO/UNESCO.Report on water resources assement. UK Oxford:Words and Publication.1991.

[2] Bindeman,N.N.Yazvin,L.S.The main problem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of exploitation ground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prodeeding Vol.4:427-437,1973.

[3] G.卡斯塔尼,周秀芬譯.法國水資源評價方法、數據及地下水分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譯叢,第3期,1981.

[4] Freeze,R.A.and Cherry,J.A. Groundwater.Prentive―Hall Inc.,1979.

[5] Mandel,S.and Shiften,Z.L.Ground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Academic Press,1981.

[6] Hamil,L. and Bell,F.G.Ground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1986.

[7] Bredehoeft,J.D.,et al.Groundwater Models.The Vnesco Press,1982.

[8] 柴畸達雄著,王秉忱等譯.地下水盆地管理(理論與實踐).地質出版社,1982.

[9] 陳夢雄等.我國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的若干問題及有關意見.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經驗交流會論文選.地質出版社,1983.

[10] 王大純,張人權,史毅虹.水文地質學基礎.地質出版社,1980。

[11] 機械工業勘測單位編.供水水文地質手冊.地質出版社,1983.

第2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地下水;數值模擬;發展現狀

1、國外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現狀

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地下水計算機模擬技術開始起步,最初應用于大型方程組的數值求解計算,后逐漸向綜合模擬方向發展。

1979年德國開發FORTRAN IV程序FEFLOW,起初用于模擬飽和孔隙介質二維非線性流及溶質遷移,后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實用多用途綜合軟件并不斷升級,Version5.1為最新版本[1]。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地質調查局的McDonald等開發出一套用于孔隙介質中地下水流動數值模擬的軟件MODFLOW,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多領域的廣泛應用,成為目前最為普及的地下水運動數值模擬標準軟件。先后MODFLOW88、MODFLOW96、MODFLOW2000和MODFLOW2005[2,3,4]。

90年代隨著地下水水流模擬技術的成熟,地下水溶質遷移、流線示蹤、模擬預后處理、可視化、軟件集成等技術不斷發展[5]。1990年美國Chunmiao Zheng開發地下水系統溶質遷移模擬軟件MT3D,之后幾年MT3D被廣泛應用于污染物遷移模擬和治理評估研究并不斷升級。先后包括:MT3D1.1、MT3D1.5、MT3D1.86、MT3D96、MT3DMS和MT3D99;1997年美國T. P. Clement在之基礎上開發出用于模擬自然降解條件下的地下污染物遷移軟件RT3D;相應的溶質遷移模擬技術朝著生化反應動力學以及隨機理論、神經網絡方向不斷發展。同時先后出現可視化軟件GW、Visual Groundwater 、ModGui Modviewer、Visual Modflow 3D explorer、自動校參軟件Modpest,winpest,Visual PEST-ASP、水文試驗專業軟件AquiferTest等。由此更促進了計算機模擬向大型集成方向的發展。2005年Visual Modflow 4.1,可視化程度大大提高。90年代美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環境模型研究實驗室和美國軍隊排水工程試驗工作站開發出了GMS軟件,該軟件綜合了MODFLOW、FEMWATER、MT3DMS、RT3D、SEAM3D、MODPATH、SEEP2D、NUFT、UTCHEM 等已有地下水模型,是又一個綜合性的、用于地下水模擬的圖形界面軟件[6]。

2、國內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現狀

國內地下水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較快。基礎研究方面涉及地下水流機制、含水層參數研究、溶質運移等諸多領域;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也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包括GIS集成可視化技術、模型網格自動生成技術、遺傳算法參數反演、空間差值算法等,從簡單地編制特定問題方程的求解程序,引進國外成熟商用軟件發展到大型集成軟件(如GWMS,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開發)的自主開發[7]。呂俊文等[8]采用Visual Modflow對某鈾礦地浸采區的水動力場進行了模擬,但尚停留在對水動力場的基本流態模擬層面,沒有進一步深入對流場的流速、水量交換比例以及溶浸范圍等的模擬計算,難以具體指導生產實踐,而魏云杰[9]僅介紹了Visual Modflow模型及其在砂巖型鈾礦成礦水文地質條件研究中的應用潛力。應用方面建立的模型已差不多囊括國際地下水模擬中心(IGWMC)分類中所有的模型,模型涉及地下水預報、管理、識別,內容涉及水流動態預測、溶質遷移、污染檢測等諸多領域。

3、展望

在國內外建立的諸多模型中,往往多見的是地下水流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對鈾礦地浸開采的模擬多在地球化學反應動力學方面,對地浸流場的數值模型非常少見,近兩年國內也僅見對個別的對地浸水動力場、溶浸液遷移場的模擬研究,因此,十分有必要根據生產實際,建立地浸模型,對溶浸過程中的水動力場的流速、水量交換進行綜合模擬研究。

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的發展取決于模擬軟件的發展,其中模型的建立是核心內容,提高模擬的精確度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工業污染的不斷加劇,地下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地下水水痕量污染物在溶質遷移過程的變化規律成為發展的主要趨勢。

參考文獻

[1]陳秋錦.地下水模擬計算機軟件系統FEFLOW[J].中國水利,2003(18)

[2]賀國平等.FEFLOW在地下水流模擬方面的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30(4)

[3] H.J.G.Diersch,Finite Element Subsurface Flow & Transport Simulation System User’s Manual,Institute for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Systems Research Ltd.2004

[4] Zhang,Stochastic Methods for Flow in Porous Media:Coping with Uncertainties, San Diego,California:Academic Press. 2002

[5]Rechard B.Winston,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odflow,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10-315

[6]李森等.地下水動態數值模擬中隨機方法研究進展[J].勘察科學技術,2006

[7]陳崇希等.“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物理模擬及其數值模擬[J].水文地質工程地,2004(1):1-7

第3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永城市;水資源;現狀;飲用水;對策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當前,隨著城鎮化進展的加快、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再加上各種規劃的不協調,我國地下水開采量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遞增,全國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是當前我國的重要的飲用水水源。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在國際地下水論壇發言中提到, 全國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水源水質環境安全受到威脅。因此,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飲用安全,科學合理的保護地下水資源迫在眉睫,也成為我市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永城市供水基本情況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東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地理坐標:北緯33°42'~34°18′,東經115°58′~116°39′。西部和西北部與夏邑縣接壤,北、東、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安徽省碭山縣、蕭縣、濉溪縣、渦陽縣、亳州市毗連,全市面積1994km2。方圓100km內有隴海、京九、青阜三大鐵路干線交匯,區內鐵路、公路交織成網,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交通運輸條件。

(一)地貌、地質特征

永城市在區域性地質構造上,位于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北支南側東延部分,為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內之華北凹陷的一部分,以北東—北北東向構造為主體,東西向及近北西向的構造次之,控制著該區地層的展布。地層從古至新,依次有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新三系及第四系。

永城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坡降在1/5000左右,海拔高度30.7-37.7m。地貌可分為3個類型:

①剝蝕殘丘:位于永城市東北部和東南部;

②黃泛沉積平原:分布在沱河以北及十八里鄉以西;

③湖河相沉積低平地:分布在市區以南和雙橋鄉以東。

永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位于黃泛沉積平原、湖河相沉積低平地交匯處,部分井眼處于人工湖周圍。

(二)水文地質

本區地處黃河故道南緣,水系發育,溝渠縱橫,走向呈西北—東南,水系流向東南,屬淮河水系。區內共有大小河溝26條,其中王引河、沱河、澮河和包河四條骨干河流均由西北向東南流,匯入淮河,屬洪澤湖水系,水源地位于沱河兩岸,沱河切割深度5.0m左右,河流水位一般低于淺層地下水水位,形成排泄地下水水的水道,只有在洪水期間對地下水有短暫補給。沱河發源于商丘東北側響河,流經本區。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其流量隨季節性變化很大。最高水位標高34.79米(1963年),最大流量671m3/s(1982年);最低水位標高27.64m(1982年),常年流量2—3m3/s 。

二、用水及供水狀況

(一)水資源狀況

永城市水資源總量32389.2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7784.9萬m3,地下水資源量25266萬m3,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重復量661.7萬m3。由于受上游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污水的影響,永城市主要地表水河流水質基本上維持在IV類水水質,不適宜作為飲用水源,因此,永城市生活飲用水主要采用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水源。

(一)地下水資源狀況

永城市位于隱伏的秦嶺東西向構造體系的東端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上第三系地殼一直處于下降,因而沉積了較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平均厚度達375 m,是該區地下水的主要賦存空間。各段含水層組的埋藏條件、富水程度、類型差異較大,以埋藏深度分為淺層地下水和中深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埋深在60 m以上,賦存于全新統和更新統上部沖積層的地下水。含水層上部巖性以粉砂、細砂為主,可見3-6層,兩極厚度10.5-44.0 m,平均厚度為26.0 m。淺層水一般無壓,水位標高28.63-30.49 m,單位涌水量3.32-7.8t/h•m,滲透系數2.27-11.07 m/d,導水系數161-382m2/d。淺層水的補給源是降水的入滲,其次是河水高水位短暫的側滲補給和農灌的回滲補給。流向呈北西一南東方向,與現代地形傾向一致,水力坡度為0.005,其水平運動遲緩。排泄的主要途徑是蒸發和開采兩個方面。淺層水一般為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溫15-17℃,PH值一般在7.24-8.30之間,為弱堿性水,礦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淺層水氟含量0.4-1.5 mm/l。

中深層水地下水深在60m以下,賦予于第四系更新中下部和上第三系新統沖湖積層的地下水。中深層水的補給源主要為側向徑流補給,其次為較長期的垂直滲透補給,流向與現代地形坡降一致,呈北西---南東向,主要排泄途徑是向下游側向徑流排泄,其次是局部地段的集中開采。中深層水為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溫18-20℃,PH值一般在6.70-8.25之間,為弱堿性水,礦化度一般在0.7-1.43g/l,中深層水氟含量0.5-2.35mg/l,總硬度一般為2.16-6.99德國度,中深層水由于埋藏深,其上有較厚隔水性好的隔水層,自然保護條件好,除氟含量超標外,其余各項指標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

(二)永城市地表水資源狀況

永城市地表水主要河流為沱河,沱河水勢平穩,水面寬度200-250 m,兩岸設有防洪堤,堤寬30-50 m。永城張橋處沱河干流上建有節制閘,張橋閘控制流域面積2237km2,閘以上河道最大蓄水量695萬m3,一般蓄水500-600 m3。據永城沱河水文站水文觀測資料,沱河張橋處歷史最大流量476 m3/s,相應水位34.92m,最枯流量0.12 m3/s,相應水位27.65 m。沱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39億m3,75%保證率徑流量為0.584億m3,95%保證率的徑流量為0.167億m3。根據監測報告沱河水水質基本維持在《地表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V類水水質水平。沱河張橋斷面以上永城境內無大的污染源匯入。目前沱河是上游地區的泄洪河流,沱河紅旗閘上蓄集有來自上游地區的大量污水,水質類別為V類,污水一旦下泄,必然會影響下游永城段,因此,不適宜作為飲用水源。

三、用水及供水狀況

2010年城市用水總人口20.2萬人,用水總量1201萬m3,飲用水源地集中式供水量912.5萬m3,服務人口17.2萬人,自備井分散式供水288.5m3。其中居民家庭生活用水754萬m3,生產運行用水161萬m3,公共服務用水91萬m3,其他用水量45萬m3,漏損量150萬m3。

四、飲用水源地水環境質量評價

(一)水質標準及評價指標選取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三級標準進行評價。永城市新城水廠委托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鄭州監測站監測的指標共88項,本次水質評價選取毒理學指標和一般化學指標兩大類共20項指標進行評價。

(二)評價方法

飲用水源地一般采用單項組分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永城市城市飲用水地下水井群飲用水源地采用單項組分評價法。

采用單因子標準指數法進行評價,即:

式中:Si――第i種污染物的標準指數;

Ci――第i種污染物的實測平均值(mg/L);

Cs――為第i種污染物的標準值(mg/L);

pH的標準指數為:

式中:pHj―pH在j點的監測值;

pHsd―地面水水質標準中規定的pH值下限;

pHsg―地面水水質標準中規定的pH值上限。

Si值越小,水質質量越好,當Si超過1時,說明該污染物濃度已超標。

(三)水質現狀評價

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鄭州市監測站對新城水廠水質監測結果及評價指數見下表:

表2-3永城市新城水廠供水水源水質檢測結果及污染指數一覽表

(四) 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評價結論

飲用水源地的水質評價結果表明,永城市新城水廠地下水井群飲用水源地除氟化物沒有達到III類標準外,其余項目均達到或優于III類標準。水質狀況良好,均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III類標準,適當除氟后適宜做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

五、飲用水水源地氟化物超標原因分析

永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氟化物超標主要是水文地質原因造成的,永城市地處商丘東部,屬于豫東平原,為傳統的高氟區,水流經高氟礦床或高氟巖石時,使地下水氟含量超標;此外,含氟巖石的風化與淋溶以及地下水對含氟礦石的溶解也導致地下水氟含量增高。

六、 水廠飲用水除氟工程改造

(一)飲用水除氟必要性分析

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元素之一,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適量的氟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內氟含量過低時,會出現齲齒,但攝取過量的氟,不僅易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并且可引起人體器官、神經系統和細胞膜的損害。高氟地下水在我國分布廣泛,遍及27個省、市和自治區,全國各地約有7226萬人引用含氟量超標的水(我國生活飲用水的標準為1.0mg/L),因此,控制和消除飲用水中氟的污染,研究經濟、實用的除氟劑與除氟方法,對防治地方性氟病、改善居民身體健康狀況有重要意義。永城市地下水氟化物中深層水氟含量0.5-2.35mg/l,因此,需進行除氟。

(二)除氟工藝選擇

針對永城市地下水氟化物超標可采用活性氧化鋁吸附法作為核心處理單元。活性氧化鋁(γ-AL2O3)是最常用的吸附除氟物質。含氟水經過比表面積較大的活性氧化鋁吸附過濾層,在PH值6~7.5的條件下,水中氟離子被吸附生成難溶解的氟化物而被除去,其反應式如下:

(Al2O3)n×OH-+F-(Al2O3)n×F-+OH-

氟離子被吸附后在濾料表面生成難容氟化物,運行一段時間后,活性氧化鋁失去除氟能力,需要進行再生。吸附劑失效后,用硫酸鋁溶液進行再生,以恢復其吸附能力。再生反應式為:

(Al2O3)n×F-+OH-(Al2O3)nOH-+F-

處理后氟化物可達≤1.0mg/L,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適合人群飲用。具體改造工藝路線如圖6-1。

參考文獻:1.《永城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技術劃分報告》

第4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離子型稀土,地下水環境質量,分析與評價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ionic type rare-earth or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monitoring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coal mining area and downstream effects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give the rare earth in-situ leach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mine factor and its change trend, and in-situ leaching of rare earth mineral process,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ionic rare earth,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O74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前言

某離子型稀土礦礦區面積為0.4186km2,擬采用原地浸礦采選方式,開采標高為320~280m,設計生產(氧化稀土)能力為2.0萬噸/年。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的要求,對該礦區及其下游影響區地下水進行了環境質量現狀監測。

1評價區地質背景及水文地質條件

1.1地質背景

評價區地處屬華南褶皺系贛中南第二隆起帶中。區內地層有震旦系上統(Z2),巖性上部為灰白色條帶狀厚層硅質巖夾變余長石石英砂巖,下部為變余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分布于礦區;第四系全新統(Q4al),分布于區內河谷兩側及山間低洼處,一般具二元結構,上部為灰黃色粉質粘土,下部為灰黃、褐灰色中粗砂、礫砂組成。區內巖漿巖分布較廣,為彈前巖體,屬燕山早期花崗巖(γ52),為稀土礦主要成礦母巖。巖性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區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北北東向~北東向斷裂發育,為壓性及壓扭性斷裂。

1.2水文地質條件

評價區屬低山-丘陵地貌單元,海拔高程在150~820m,地形切割較深,沖溝發育。區內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光照充足。年最高氣溫為40.0℃,最低氣溫-3.9℃,歷年平均氣溫為19.9℃,全年的無霜期297天,年平均降雨量1365.5mm,最大降雨量2047.1 mm,最小降雨量1157.0 mm,其中每年的4~6月為豐水期, 10月至翌年的元月為枯水期, 2、3、7、8、9等5個月為平水期。

區內地下水類型有三種:(1)松散巖類孔隙水,賦存于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相地層中,多呈較連續條帶狀沿河谷兩岸展布。巖性結構上多具有二元結構,即上部為粉質粘土,下部為砂、礫石,水力性質為潛水,局部微承壓。含水層厚度一般0.50~4.80m,水位埋深一般0.10~12.50m,單井涌水量54.0m3/d,滲透系數為6.20m/d。富水性貧乏。水質類型以HCO3-Ca、HCO3 -Ca·Na型為主,礦化度為0.014~0.162g/L。(2)風化帶網狀裂隙水,賦存于燕山早期花崗巖的風化帶網狀裂隙中,是本區最主要的地下水類型。風化殼厚度一般0.5~22.8m,水力性質為潛水。泉流量0.00248~0.089L/s,單井涌水量1.26m3/d,滲透系數0.0076~0.022m/d,富水性貧乏。水質類型為HCO3-Ca、HCO3-Ca·Na、為主,礦化度為0.014~0.157g/L。(3)構造裂隙水,含水巖組為震旦系上統變余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泉流量一般為0.032~0.039L/s,富水性貧乏。水質類型為HCO3-Ca·Na、HCO3·Cl-Ca·Na型,礦化度為0.032~0.061g/L。

區內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大致遵循著山區基巖裂隙水的特征與規律。往往小型山間洼地范圍內即可成為較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具有“近源補給,短途徑流,就近排泄”的特點。

3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

3.1監測點布設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的要求,結合評價區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的空間展布,地下水的基本運動規律,地下水水質監測主要是稀土礦區及附近的地下水污染區敏感點和礦區下游地下水可能被影響的區域,并重點評價區內淺層地下水的質量狀況;地下水類型以潛水為主,尤其是網狀風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具體布置點位時,適當兼顧當地居民飲用水井;監測點數按一級評價考慮,本次共布置監測點10處,詳見表3-1。

3.2監測項目

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1993),結合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要求指標確定本次地下水水質監測項目。測定項目包括:pH、溶解性總固體、氯化物、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總硬度、砷、硫酸鹽、汞、六價鉻、鉛、氟、高錳酸鹽指數、銅、鋅、鎘、鐵、總α、總β共20項。監測結果詳見表3-2、3-3。

4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4.1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指標和步驟

本次評價按國家頒發的《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所規定的監測項目分類標準和規定的方法,進行地下水質量單項組分評價和采用加附注的評分法進行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本次綜合評價指標包括:pH、溶解性總固體、氯化物、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總硬度、砷、硫酸鹽、汞、六價鉻、鉛、氟、高錳酸鹽指數、銅、鋅、鎘、鐵、總α放射性、總β放射性共20項。

評價的具體步驟:

(1)、將各項指標首先進行單項組分評價。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將所列分類指標劃分為5類,對照單項組分測試結果與標準值,確定所屬質量類別。

(2)、確定各單項組分評分值。根據組分所屬質量級別按照表4-1進行評分。

4.2評價結果

第5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 市政道路排水管網現狀施工要點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 A

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網屬于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顧了面子忽略了里子現象在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網施工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網作為城市公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功能的基本構成要素,分為雨水排水管道和污水排水管道,這里重點探討污水排水管道。

一、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網的現狀

大雨過后,在電視廣播上經常聽到或者看到某某地方發生城市內澇,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這體現出我國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有的地方排水設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質鋪裝,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滲,也容易形成這段路面的積水。拋開歷史欠賬原因,一些新建或改建過后的市政排水管網依然存在排水不暢造成內澇,這是需要我們重點深思的地方。

二、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網工程的施工要點

1、測量放線

用全站儀按照設計圖紙上井位坐標,通過加密控制網在實地上放出檢查井的平面位置,根據每一井段的開挖深度放出開挖邊坡上口線,用灰線連成帶狀,并對井位引出護樁。

2、溝槽開挖

對填方區直接采用機械開挖,人工檢底成型;對于石質挖方區,采用鉆爆施工,機械開挖人工配合成型。為便于溝槽施工,原則上從下游往上游開挖。施工時應注意觀察溝槽邊緣是否有裂縫,溝壁有無塌落現象發生,以確保施工安全。溝槽施工時不宜過長,自溝槽開挖到管道安裝及溝槽回填應連續不斷施工。

為避免地表水沖塌溝槽,在基槽上口外適當距離設截水溝,防止地表水流入溝槽內,影響溝壁穩定。如溝槽地下水位高,滲水嚴重,在每段溝槽下游挖一較深的積水坑,用抽水機將水抽至下游排出。溝槽開挖的土石方置于溝邊要保證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溝槽施工順利進行。

3、溝槽驗收

溝槽驗收是在溝槽清理到位、標高和中心線復測無誤后,由監理單位、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地質勘探單位共同參加、監督人員到場的情況下進行的,是排水管網工程三大驗收之一。溝槽驗收的基本條件有:施工資料齊全;安全防護措施到位;槽底寬度、高程、平整度、放坡等符合要求;各參建單位項目負責人到場。溝槽驗收的基本過程:現場驗收時對槽寬、高程等進行復測;對溝槽底的平整度進行檢查;對施工現場安全措施進行檢查;查閱地基承載力試驗報告,符合要求后各參加單位簽字確認。

4、墊層施工

溝槽成型自檢合格后,經動力觸探試驗符合地基承載力要求,填寫隱蔽資料報監理工程師同意后,方可施工墊層。

經監理工程師驗槽合格后,并用經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材料鋪設墊層,砂礫混合料在運輸中防止離析,若發生離析要重新拌和。墊層必須平整、密實。對于鋼筋混凝土管,在墊層上立模澆筑墊層砼,澆筑砼時必須掛線,保證溝槽軸線和縱坡符合設計要求。

5、安管、管枕砼澆筑、接口抹帶

對運至現場的水泥管應提前用鋼刷或鉆子將管口鑿毛,清掃干凈(采購的水泥管必須出具出廠合格證并經抽檢合格),待砼墊層達到一定強度后,經監理工程師批準,敷設排水管。管子在運輸、裝卸過程中應采取防撞措施,避免管節損壞或產生裂紋。安管時必須掛線,從下游往上游敷設,邊敷設邊檢查管子的平整度和順直度,管內不得有泥土砂漿等雜物。每節管子必須緊貼墊層上,使管子受力均勻。如管徑不一致,在檢查井處必須采取管內頂平接。對于鋼筋混凝土管,管道接口時,承口端應先座水泥砂漿,在管口對接后再在承口端的環形空隙內塞以砂漿,使接頭部位緊密吻合,管口內砂漿必須平整密實,鋼絲網抹帶前必須洗涮干凈,管口表面抹面平整,抹帶后及時養生。對于雙壁波紋管,主要參考生產廠家提供的使用說明書、技術要求,還必須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結構壁管道系統 第1部分:聚乙烯雙壁波紋管材》(GB/T19472.1-2004)等專業規程要求。

6、檢查井的安砌

低流水槽采用定打青條石加工,表面光滑,線型流暢,不能有滯水現場。井墻用C30預制砼塊安裝,在安裝時嚴格按照施工規范進行搭接,錯縫安裝,檢查井砌筑時砂漿要飽滿,檢查的幾何尺寸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7、閉水試驗。閉水試驗是排水管網施工中的第二大驗收。閉水試驗是在施工資料齊全、試驗管段注水24小時合格后方可進行。閉水試驗的基本條件是:各種進場原材料合格證、檢驗報告齊全;需復試的進場原材料試驗合格;有混凝土、砂漿配合比;各分項工程驗收合格;閉水試驗自檢合格;試驗管段注水超過24小時且上游水頭達到2米;注水容器符合要求。閉水試驗程序:在上游第一個檢查井內側水面處劃紅色基準線,同時開始記時,30分種內水位隨降隨補,到30分鐘累計出總補水量;觀察各檢查井、管段接頭、管段有無滲水現象,以無明顯滲漏為合格;計算實測滲水量,并與規范要求相比較,小于等于規范允許滲水量則為合格。

例:DE315雙壁波紋管允許滲水量Q=0.0046d=1.38m3/24h.km。實測滲水量q=W/(T*L)(W―補水量,T―實測滲水量觀測時間,L―試驗管段的長度)。若試驗管段長150m,觀測時間30分鐘,補水量3L,則q=3/(150*30)=0.000067L/min.m;換算成允許滲水量:Q=q*60*24*1000/1000=0.96m3/24h.km1.38m3/24h.km,閉水試驗合格。

8、回填夯實

管道安裝完畢,養生達到規定要求、自檢合格及閉水試驗合格后,經監理工程師同意,方可進行回填。回填時管子兩側均勻對稱回填素土,用蛙夯夯實到管頂上50cm處,密實度達到95%。管頂50cm以上分30cm一層用蛙式打夯機分層夯實回填至設計標高,壓實度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9、雨水井及支管安砌

收水井支管縱坡必須達到設計要求,收水井支管安放時外露在檢查井內的端頭只能和井壁齊平,安支管時只能在井壁上留圓孔,不能留方洞,對收水井兩側條石要求必須保證能加工成“L”型。

10、精度要求

管道安裝:中線位移

抹帶:寬度+5mm,0,厚度+5mm,0。

檢查井安砌:井身尺寸±20mm,井底高程±10mm。

溝槽回填:密實度>95-98%。

11、竣工驗收。

竣工驗收是排水管網施工的第三大驗收。排水管網經竣工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竣工驗收應提供以下資料:竣工圖及設計變更文件;主要材料和制品的合格證和試驗記錄;管道的位置及高程測量記錄;閉水試驗記錄;中間驗收記錄;回填土壓實度的檢驗記錄。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檢查竣工驗收資料;管道位置及高程;管道及附屬構筑物的斷面尺寸;外觀檢查。以上內容均符合要求,竣工驗收為合格。

總之,排水管網工程的施工管理,應將質量管理貫穿始終,以圖集、圖紙、規范為依據;熟悉施工工藝、控制各環節的施工質量;按程序對進場材料特別是管材進行檢查驗收,控制好材料進場關;嚴格審查施工資料,做到資料與進度同步;嚴把驗收關,以驗收促質量、以驗收保質量,通過各分項、分部工程的層層控制,從而提高整個排水管網工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97)[Z]

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ECS122:2001)[Z]

第6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海島;地下水;監測

一、引言

①、目前平潭島地下水開采現狀:

根據平潭島區域水文地質現狀調查最新成果,平潭島現有陸域總面積為371.9km2,地下水天然資源5718.16萬m3/a,開采資源為4435.43萬m3/a,儲存資源有19235.56萬m3。

據統計,現有井灌工程(機井、大井)1200個,開發利用地下水灌溉耕地2742公頃。據水政部門統計機關企、事業單位自備水源井估計有300—400口。有70%的鄉村居民以一戶井或多戶一井的分散開采方式取用地下水。

根據平潭島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結果,平潭島各部門用水總量為4389.13萬m3,其中地下水開采量為2428.20萬m3,占各部門用水總量的55.32%。其中農業用水總量2968.45萬m3,地下水供水量1565萬m3,約占農業用水總量的52.72%;工業及公共設施用水總量314.25萬m3,地下水供水量251.4萬m3,約占工業及公共設施用水總量的80%,城鄉生活用水總量1106.43萬m3,地下水供水量611.8萬m3,約占生活用水總量的55.29%。

②、未來平潭島地下水需求狀況:

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平潭島未來將建成具有全國影響的海島旅游城市,形成臺灣高端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建成海峽西岸新興海洋產業開發基地,其人口將從現在的30余萬增至100余萬,經濟總量將是現在十倍以上,對地下水開發需求也出現急劇增加。

③、地下水監測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初步把平潭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劃分為五個區,分別是可增強開采區、控制開采區、調減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及尚難規劃利用區。而島上僅布置少數幾個觀測井,主要用于監測海水入侵,采用人工觀測,其地下水的監測幾乎是空白,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網。主要原因:

1、地下水監測體系不健全

2、缺乏整體規劃,監測的覆蓋面不足,針對性不強。

3、經費欠缺,沒有專門的預算資金投入。

綜上所述:隨著平潭島建立海峽兩岸合作試驗區進一步開展,需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系統,通過系統監測獲得全面、準確的地下水信息,為更加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地下水打下基礎,最終達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路的要求。

二、地下水監測程序

在水利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地下水水文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執行《地下水監測規范》(SL183-2005)及現行相關的規程、規范、標準,確定地下水監測程序為:

三、開展地下水監測必要性及主要工作內容

由于在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過程中存在無規則和無節制地開采等行為,帶來諸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存在水質惡化加劇和淺層地下水的污染范圍及海水入侵范圍不斷擴大。這些問題不僅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通過建立地下水監測系統,主動地掌握地下水動態信息,為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重要科學依據,防止地下水水質惡化,并將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減少至可控范圍內。

目前在平潭島建立海峽兩岸合作試驗區,將成為沿海地區島嶼開發利用的典范。隨著進一步開發,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充分利用現有的通訊網絡和設施,形成一個集地下水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分析及信息服務為一體的信息系統,實現對全島地下水動態的有效控制,以及對超采區、工業與人口密集區、重要水源地地下水動態的區域性監控和地下水監測點的實時監控;為各部門和社會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地下水動態信息,為優化配置、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防治地質災害,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服務,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開展的工作內容如下:1、水文地質調查;2、水文地質鉆探;3、水樣采集及測試;4、地下水監測站建設,完成地下水監測站布置方案;5、自動監測系統設備的安裝與調試;6、數據收集及處理、綜合分析。

四、結 論

綜上所述,通過建立地下水監測系統,獲得全面、準確的地下水信息,更加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因此建設地下水監測示范工程,推廣地下水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通過開展地下水監測,可查明監測區內地下水埋藏條件和各含水層(組)的富水程度及相互間的水力聯系,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與運動規律。

2、可實時監測地下水水量、水溫、水質及水位變化情況。

3、可實時監測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污染現狀,防止地下水水質惡化和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

4、可建立預警模型;提供信息服務;開展地下水監測建設示范工程,加強地下水專題研究,建立示范性地下水流數值模擬模型,然后在其他監測區推廣。

參考文獻:

[1]1995年,1:5萬平潭縣幅地質填圖。完成單位:福建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2]1999-2000年,福建省平潭縣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成果報告。完成單位: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第7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天津市地下水;工程建筑;區域地下水評價

1天津市地下水

1.1天津地下水現狀

天津市人口眾多,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遠遠大于其他城市,所以天津市的地下水長期的是處于嚴重開采的現狀,因此我們發現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我們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下沉,還有就是許多廠家,把工業污水偷偷的排到地下,從而造成我們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地下水的質量,以及它在空間還有時間上的變化,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地下水的勘察和調研,不僅是我國的一項問題,也是世界上研究的一個重點[1,2]。針對天津地下水這種現狀,我們要結合到我們以后的工程建筑中去,因為上文作者已經提到,地下水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們工程建筑的質量,與我們的人身還有財產安全密切相關,所以加大對它的研究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我們發展城市經濟的必由之路。

1.2天津市地下水的開發利用

天津市它坐落于我們華北地區的北部,由海河連接著,自古以來經濟發達。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但是天津處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它的年降水量不大,地下水的分布區域,也不是很均勻,分布的條件復雜,埋藏的深度,也是隨著地區的不同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對天津市地下水的開發,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歷史上天津曾經出現干旱問題,因此在那段時間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都在忙著從事同一件事,那就是打井,打井熱造成天津地下水的大量被使用,現在隨著市區城市的建設,和人哭的逐年增加,市區的用水量,也出現了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歷史,這一現象導致我們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甚至出現坍塌的現象,我們國家近幾年采取引灤入津,這一分針的采取,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了了我們的我們市區地下水的開采量還有可開采量的平衡,但是由于地質條件的限制,在局部區域也存在著過渡開采問題。地下水不論是對對農業還是對工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對待其,要慎之又慎[3-5]。

2天津市地下水對工程建筑影響

2.1地下水的化學物理性質還有侵蝕性

地下水的形成我們知道,它是由地表逐漸深入到地下的,期間需要經過巖石,巖石中含有大量的可溶解性的物質,因此地下水中一般含有酸堿度,地下水中一般都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地下水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他們一般情況下以氣體狀態存在于水中。當我們的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逐漸增加時,那么我們地下水溶解碳酸的能力也會逐步上升。當水中HCO-3的數量增大的時候,這是水中也必須有相對數量的CO2,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平衡,他們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我們把游離的CO2稱為平衡CO2。當游離的CO2和新生的HCO-3保持穩定的時候,其他的部分將對碳酸鹽進行溶解,因此這后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被我們稱之為侵蝕性CO2。這并不是說,CO2和我們的碳酸鹽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發生化學的反應,他也存在著特殊性,而溶解碳酸鹽二氧化碳眾多我們熟知的作用里面的一個,還有就是,SO2-4它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能夠生成水硫酸晶體,這就會對混凝土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這種破壞廣泛的存在于我們工程建筑行業中,還有就是鎂鹽和混凝土中的Ca(OH)2相互作用從而形成Mg(OH)2還有非常容易易溶于水的CaCl2,這些都會使我們的混凝土建筑,遭到致命的破壞還有侵蝕。

2.2地下水對工程建筑的危害

地下水對工程建筑的影響,首先我們先講一下地下水位的變化以及它對工程建筑的影響還有危害。如果地下水位上升那么我們的地基的承載力就會變低,重要問題就是可能造成建筑的坍塌,還有就是滑移等系列問題。如果由于氣溫原因,從而引起地下水的凍漲等問題,那么我們地上的建筑物,可能就會因為上升和下降的變化,從而導致建筑地基嚴重變形。尤其是對于結構不穩定的土壤來說這種情況,尤為嚴峻,是我們進行工程,建筑中,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再者我們要說的一個問題就是地下水侵蝕可能會對混凝土,還有可溶性石料,金屬制品造成嚴重的侵蝕性的危害[6,7]。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化學物質,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會在我們以后的工程建筑中,帶來很大的危害性還有就是破壞性,地下水化學物質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我們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還有就是它的穩定性還有安全性,所以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實現做好調查與研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減少地下水對工程建筑造成的不良的影響。

3天津市區域地下水

3.1不同區域的質量

我們現在以縣級行政區作為我們劃分的依據,對地下水的質量進行分析,比較各個行政區地下水的質量差異。從而我們就能整體上了解天津市整體的地下水的狀況,我們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各個行政區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地下水質量遠遠低于同等級的縣級行政區,還有就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除了薊縣還有寶坻區外,水質相對較好外,其他各個行政區的水質都是五級,地下水存在的問題眾多,比如我們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有就是工業污染。從調查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在天津各個行政區,他們的深層地下水,質量要好于我們的淺層地下水,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類生活中,主要用到的還有就是污染到的都是我們的淺層地下水,而深層地下水由于埋藏的深度較深,所以受污染的程度也就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并不所有區域的深層地下水的程度都好,比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塘沽,還有北辰區,深層地下水的質量也是比較差,這主要是和他們的本身土壤中含有的氯化物有關,當然也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關系。

3.2不同水層地下水的質量

地下水,分為以下幾種他們分別是淺層地下水,承壓水,深層地下水。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的出了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最高,而承壓水,和深層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是成下降的趨勢的,所謂水質量的好壞,主要是看我們誰中所含有的氯化物的含量,還有鐵元素,高錳酸鉀等一些列元素的含量,從調查中我們發現淺層地下水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與深層地下水之間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而我們的承壓水處于兩者之間,水的酸堿度,還有氯化物的含量是我們做調查所必須研究和調研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淺層地下水的含量占地下水含量的絕大部分,因此它的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天津地區,淺層地下水分布的區域也是相對來說比較集中的,它主要分布在塘沽,漢沽,大港,東麗,北辰,市區等,但是靜海還有寶坻的淺層地下水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4結語

本篇論文主要是結合我們天津市區地下水的狀況,綜合分析了地下水對工程建筑的影響,還有就是對天津市地下水區域進行了一個比較詳細和系統的分析與調研,我們通過文章了解到,天津地下水的現狀,還有它的開發和使用的現狀,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的方案還有措施,從而保證我們以后再開發地下水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地下水與我們的工程建筑,密切相關。我們要在工程開始之前,對當地的地下水做一個詳盡的分析與調研,從而保證了我們工程建筑的使用壽命,還有就是提高了我們的工程建筑的效率,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以天津為例,分析了它不同區域之間地下水的差別,以及造成這種現象的自燃原因,還有就是次生問題原因。整片文章的布局作者始終保持著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綜合分析各項的研究數據,保證我們研究的準確性,還有對以后工作的可指導性,作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我們的地質工作人員,還有我們社會上的各個群體有所幫助,使它們明白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并不容樂觀,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保護我們的地下水不受污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綠色的家園。

作者:唐宇鵬 單位:天津華北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顏於滕,淺析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及對策,中國礦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09.

[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S].

[3]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1)[S].

[4]尹國勛.李振山地下水污染與防治[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5]文冬光.加強地下水污染調查與防治[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

第8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關鍵詞 地下水;監測;開發利用;建議;遼寧省;2012年

中圖分類號 TV21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215-01

1 監控區地下水水位動態變化

遼寧省的地下水類型按埋藏條件和含水介質主要分為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按水力特征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大部分地區如沈陽、遼陽等地區為淺層的第四系孔隙潛水,盤錦等地區為深層的第三系孔隙承壓水,本溪、鞍山、大連等地區有巖溶水。

根據2012年地下水水位與2011年同期對比的結果,將地下水水位狀態劃分出地下水強上升、下降區(水位變化幅度>2.0 m),弱上升、下降區(水位變化幅度0.5~2.0 m)以及地下水水位變幅在0.5 m以下的基本穩定區。按行政區劃分,與2011年相比,遼寧省地下水潛水水位狀況總體上以基本穩定狀態為主。枯水期各市地下水水位以基本穩定狀態為主,其中錦州市、遼陽市以弱上升為主,鐵嶺市以弱下降為主,其他11個市水位基本穩定;豐水期各市地下水水位仍以基本穩定狀態為主,水位呈強上升狀態的市級行政區為錦州,水位呈弱上升狀態的市級行政區有遼陽和葫蘆島,水位呈弱下降狀態的市級行政區為大連,其他10個市地下水位變化均以基本穩定為主。

2 監控區地下水降落漏斗情況

全省地下水水位監測結果表明,省內主要有21處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有16處為潛水漏斗,5處為承壓水漏斗。潛水漏斗主要分布于沈陽、遼陽、錦州、葫蘆島、營口、鐵嶺、朝陽等地區。以豐水期計,潛水漏斗面積總計達138.9 km2,比2011年漏斗總面積縮減34.99 km2。2012年有8處潛水漏斗面積擴大,為41.013 km2;有7處潛水漏斗面積縮減,總計76.004 km2;承壓水漏斗有5處,其中鞍山1處,盤錦2處,錦州1處,營口1處,總面積808.721 km2,比2011年漏斗面積減少16.524 km2。

3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根據2006―2010年遼寧省行政分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發現各行政區的年總用水量有較大差別,但基本都維持穩定。其中,沈陽地區總用水量最大,其次為大連、鞍山、盤錦、遼陽、鐵嶺,再次為丹東、錦州、營口、撫順、朝陽、葫蘆島、阜新和本溪。而各行政區所利用地下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別。錦州、朝陽主要以開采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11%~95.05%,其次為沈陽、鞍山和阜新,地下水用水量較高,基本維持在70%左右,葫蘆島維持在65%左右,遼陽和鐵嶺市地下水和地表水用水量基本持平,維持在42.96%~54.38%,而大連和營口市主要以利用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用水量不足總量的1/4,尤其是盤錦、撫順、丹東和本溪,地下水開采量僅占總量的10%左右。

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位于下遼河平原區。該區有著巨厚的含水層,地下水資源豐富,是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以2011年為例,根據統計資料,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農田灌溉、林牧漁畜、工業生產、城鎮公共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及生態環境用水等。其中農田灌溉占總用水量的比重最高,達63.24%,其次為工業用水,占總量的12.27%,而居民生活用水、林牧漁畜和城鎮公共用水則較少,生態環境用水最少,僅2.80%。

4 地下水開發利用建議

4.1 科學合理開采地下水

制定中、長期地下水保護計劃,通過有效保護和涵養地下水資源并實行總量控制,防治地下水污染,減少地下水超采。禁止在濱海平原開采地下水。若開采地下水,則易破壞海水與地下水的天然平衡,造成海水倒灌,使海侵界線內移,產生危害性環境地質問題。盤錦開采深層地下水,多年連續大量開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了2個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如不合理開采,會造成一系列次生災害[1-2]。

4.2 深入研究地下水利用現狀和地下水開采潛力

丹東市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賦存在鴨綠江及其支流大沙河等第四紀沖積砂礫石層中和丘陵區基巖裂隙中,丹東市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進一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潛力很大。營口市大石橋第三水源地,位于大石橋市旗口鎮新立東和新立西2個村范圍內,日供水量1.2萬~1.5萬t。就其地下水動態來看,尚有加大供水的能力,建議加大對第三水源地的投入,增加供水能力,以減輕大石橋市區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

4.3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嚴厲禁止水源地河流的河道采砂行為,全面治理污染水超標排放企業,嚴查飲用水源周邊存在的排污企業,以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4.4 加強水環境監測與管理

建立地下水長期動態監測系統,對水質進行跟蹤檢測,及時掌握水源水質的動態變化情況,加強礦坑水的綜合利用和礦山恢復治理,限量開采地下水。加大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的建設力度,發展綠色農業,有效控制面源污染[3-4]。

4.5 加快替代水源工程建設,綜合開發利用地表水與地下水

由于水資源在地域、時空上分布不均,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開發也不盡合理,應因地制宜合理調配水資源,按照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優先、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統籌兼顧的原則,大型工業供水、農業灌溉以地表水為主,城市居民生活以開采地下水為主。

5 參考文獻

[1] 李凱,卞玉梅,楊靜,等.下遼河平原地下水多年動態變化特征分析[J].地質與資源,2009(2):63-66.

[2] 高世斌,王旭.沈陽地區地下水超采問題探討[J].東北水利水電,1999(3):19-20.

第9篇:地下水現狀范文

論文關鍵詞: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保護;對策;張掖市甘州區

張掖市甘州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總面積4 240 km2,人口49.8萬人,灌溉面積108.85萬畝,是張掖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可利用水資源量8.97億m3其中地表水6.74億m3,地下水2.23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800m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824m3,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2%和46%,屬中度缺水地區。

1全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000年以來,國家對黑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隨著黑河調水方案的實施,分配給張掖市及甘州區的黑河地表水資源大幅度削減,當黑河鶯落峽水文站來水l5.8億m3,高臺正義峽下泄水量達9.5億m3,。甘州區地表水引水量從調水前的8億~9億m3,減少到目前的6億m3,左右,而地下水開采量從90年代的0.8億m3,增加到現在的2.1億m3,。目前,甘州區40%的農業用水、95%以上工業用水及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解決。地下水資源已成為甘州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由于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2007年全區機井數量已達2800余眼,地下水開采量達2.1億m3,已接近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據張掖水文水資源局提供的觀測資料,甘州區地下水位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下降幅度0.15~0.30m/a,特別是石崗墩灘、盈科灌區上秦鎮、西干灌區沙井鎮的局部地區地下水下降幅度達0.5~0.6m/a。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北部灘等局部地區生態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從大滿、盈科、西干、烏江4個井河混灌區來看,由于井灌面積不斷擴大,河灌面積不斷減少,導致灌區水費收入減少,已對灌區今后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城區一些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未進行達標處理直接排放,造成城區及東北郊淺層地下水水質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黑河下段、山丹河靖安橋以下河流水體受到一定的污染,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用水要求。從全區當前面臨的水資源嚴峻形勢來看,如果不注重對地下水加強管理保護,不對地下水開采加以限制和規范,不對濫打井、亂取水行為加以控制,任其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甘州區的命運比武威市民勤縣的狀況好不了多少。因此,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對實現甘州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地下水管理保護的措施和做法

近年來,甘州區加大地下水管理保護力度,從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整章建制,規范管理;分析論證,嚴格審批;嚴肅執法,強化保護等方面人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使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軌道。

2.1加大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

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集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水法規宣傳活動,重點宣傳《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省政府“三禁”政策、市政府《關于禁止開荒加強地下水管理的通告》。通過印發宣傳材料,張貼宣傳標語,散發宣傳單,召開干部群眾大會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線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強“三禁”政策、取水許可和機井審批等方面的宣傳,使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地下水開采管理、取水許可及機井審批的原則、程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提高公眾對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認識,使《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甘州區地下水管理保護的政策文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2.2建立健全甘州區地下水管理保護的制度體系

《水法》及《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對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甘州區從完善執法體系,依法治水,依法取水,依法用水的角度出發,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管理保護體系,區政府出臺了《甘州區地下水資源開采及機井管理辦法》,區水務局先后出臺了《關于地下水管理、取水許可、打井審批、水資源費征收和嚴禁開荒的暫行規定》、《甘州區機井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甘州區地下水管理操作規程》等規范性文件,從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保護、取水許可審批、水資源論證、取水計量設施安裝、水資源費征收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規范,使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2.3加強鑿井施工企業管理,從源頭上杜絕違章違法打井行為

針對甘州區境內鑿井施工企業管理不規范,打井市場混亂、監督工作不到位的現象,按照《行政許可法》、《水法》、國務院《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甘肅省實施水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對區境內國營、集體、個體鑿井施工企業統一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凡區境內從事鑿井施工的國營、集體、個體打井隊,必須向區水務局提出登記備案的申請報告,向區水資辦報送相關材料,材料包括:①打井申請報告;②本單位企業法人(個體)工商營業執照;③企業(個體)稅務登記證;④擁有的鑿井設備和其他主要輔助設備清單;⑤工程技術人員及從業人員花名冊;⑥其他可以證明具備從事鑿井施工能力的材料等。區水務局對申請單位報來的材料進行審查,具備打井能力和條件的進行登記注冊,發給《甘州區鑿井施工企業登記證》,為鑿井設備統一編號、上牌,準許在甘州區境內開展打井活動。對報送材料不全,打井設備、技術力量達不到要求,不具備打井條件的打井隊,不定資質等級,不予備案登記,不準在甘州區境內從事打井活動。2.4嚴格執行機井審批的各項規定,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在機井審批中,嚴格執行《甘州區機井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的規定,按照申報、取水審查、復核、審批、發證五個審批環節,加強審批管理,并根據甘州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及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了取水許可和打井審批的一些原則和規定,這些原則和規定主要有:①在純井灌區,按照“報廢一眼,新批一眼”、“先報廢,后審批”、“先論證,后審批”的原則,進行論證、審批。②在井河混灌區,實行以河水灌溉為主,機井補充為輔的原則,在現有地表水能保證灌溉的村社和單位,一律不予考慮新打機井;若因水源、地形、地勢、引水工程的限制,現有地表水無法滿足需水要求,可適當打井補充,但要認真論證,從嚴控制。③對河灌區,除區政府和水務局同意發展高新節水農業、設施農業項目、集中畜牧養殖區項目外,其他一律不予審批新打機井。④嚴禁開荒,對新開荒地和沒有水權的三荒地,一律不予新打機井配水。⑤在城市規劃區集中供水管網覆蓋地區,不予審批新打機井。⑥建筑施工、基礎降水、城市園林綠化等需要臨時用水的,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得臨時用水指標。⑦建設水源熱泵系統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和水環境評價,并向水務局做出相關承諾,加強水質監測,確保回灌水量,防止水環境污染。⑧對年取水量大于50萬m3,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取水的,必須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根據審查結果和專家論證意見及甘州區水資源狀況,決定是否同意取水許可。⑨新打機井必須安裝取水計量設施,并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對報廢舊井注銷取水許可證,并進行填埋處理。⑩對各類機井進行建檔立卡工作,實現“五個一”的管理目標,即“一井、一證、一表、一號、一卡”。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有效地促進了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取水許可制度的實施。

3對地下水管理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3.1切實搞好地下水資源規劃和評價

鑒于甘州區地下水調查及評價已經過了整整10a,這10a當中,水資源利用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根據目前地下水資源開發的現狀,并考慮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增加的客觀事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議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調查評價,切實搞好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建立完整、科學的全區地下水資源規劃體系,促使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3.2加強對水資源的監測工作,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要按照《甘州區水資源信息化建設規劃方案》,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在全區范圍內布設地下水位、水量、水質觀測井開展監測;對城市重要的工業、生活、城鎮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點排污口安裝遠程監控設施,進行數據傳輸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資源動態自動監測系統,運用微機技術定期分析監測資料,監測區的水情預報和預測,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和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3.3實行嚴格的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制度,控制地下水開采規模,合理調整地下水開采井布局。

要根據地下水保護重點及開采現狀,劃定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在禁采區禁止開采地下水,對現有的開采井要逐年進行關閉;在限采區內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規模。對開發建設項目嚴格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和環境評價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對新打機井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進行審批;對地下水超采區,要按照行業用水定額,對取水單位逐步削減取水量,逐步恢復地下水資源采補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动漫人物美女被吸乳羞羞动漫| 一级特黄a大片免费|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蜜桃成熟时2005| 女人被免费网站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插|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国|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2021年国产精品久久|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喷水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娇小性xxxx| 美女扒开尿囗给男人玩的动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中国内地毛片免费高清| 欧美a欧美1级| 免费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香港全黄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可以看污的网站|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mp4| 天天狠狠弄夜夜狠狠躁·太爽了|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男人肌肌桶女肌肌网站|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新婚之夜性史观看| 亚洲三级电影片| 王小明恶魔手机催眠1-6| 国产一级理仑片日本| xxxx中文字幕| 大胸美女洗澡扒奶衣挤奶| 久久久久久久伊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