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這里我們著重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一下幾種:第一、工廠的各種生產需要工廠的生產必須要有動力支持,那么這樣就需要消耗能源。我們在這里講一個鋼鐵生產的例子。在我們國家普遍的現象就是,鋼鐵生產量大的地方污染比其他地區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就是因為在鋼鐵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在這個過程就會生產大量的二氧化碳。當然,能源消耗的過程不僅會產生二氧化碳,還會產生多種有害物質,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第二、車輛燃油在最近幾年里,我們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體現就是各種車輛的增多。車輛增多、交通運輸行業的發達當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之處,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現階段,車輛的行駛都是靠燃油支持,燃油勢必會造成二氧化碳以及含鉛化合物等的大量排放。而且,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比較快,基礎設施跟不上也是一個問題。這樣就容易造成堵車,在這種情況下,車輛的燃油量要超過車輛正常行駛時的燃油量。第三、火力發電隨著現代化的生產發展,人們對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多。任何一家工廠、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更需要高電壓電力的支持。其次,在每家每戶的生活中也離不開電力的支持。在現在社會中,現代化設備越來越多,人們對電力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用電量可以代表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現階段我們國家依然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火力發電燃煤也是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來源。
1.2pm2.5
在最近幾年里,有出現了一個新名詞,pm2.5。最近幾年里,它的出現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它并不像二氧化碳一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一種多種有害物質結合、反應而形成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的出現與上述文章中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相同,是多種工業產生產生的有害物質的結合體。
1.3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可以說是一種生產成本低,但是運用方便的一種產品。但是,在現在還是頒布了限速令。因為這是一種難以降解的物品。大量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出現在空中,勢必會成為環境污染。人們不滿這種污染的出現會對其進行燃燒處理,這樣并不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反而會增加有害物質的排放。同時也會加劇上述文章中提到的二氧化碳、pm2.5的污染程度。綜上所述,環境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的利用,尤其是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但是,塑料制品作為現代產物也對環境造成污染。
2對人們的影響
2.1自然環境破壞,自然災害頻繁出現
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環境的污染,人們在近幾年里接二連三的遭受著自然災害的懲罰。這些自然災害出現的原因很多都來自環境污染。我們利用的煤、石油、礦石等自然資源,基本都是深埋在地下的,大量開采這些資源就會減輕山體的重量。那么,當地震時山體越輕,運動就會越劇烈。而且,地下資源被開采后地面塌陷的情況就更加嚴重了。自然環境的破壞,自然災害的出現不僅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對各種動植物的生活也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變暖,一些生活在南北極寒冷地區的生物就會失去氣息的環境,從而滅絕。這樣就會造成一些珍貴藥材的喪失,這樣又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
2.2有害物質傾入人體
現在,出現在人們面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空氣質量問題。空氣是人們生活不可以缺少的東西,但是空氣質量卻越來越差。那么,人們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質就會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產生,進而導致人身體素質越來越差,最終導致死亡。
2.3全球變暖對人們的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都由于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出現了溫度升高的現象。首先,全球變暖導致了大量的中年積冰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這樣就會導致沿海地區的居民喪失生活的環境。其次,在我們國家的北方最忌諱暖冬的出現。但是,在最進幾年里,由于全球升溫,在我們國家的北方很少會出現寒冬,取而代之的是暖冬。
3根據上述問題建立環境保護體系
3.1限塑令
在出現塑料制品問題之后,我們國家果斷頒布了“限塑令”。很顯然,在最近幾年里,“限塑令”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空中漂浮的塑料制品也逐漸減少。但是,想要徹底解決該問題,就要進一步對塑料制品使用的管理。因為“限塑令”只是對塑料袋的使用起到了作用。那么,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解決塑料制品的使用問題,例如一些塑料器皿的使用。
3.2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們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就是工業生產。那么,我們想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要從工廠入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關閉不合格的工廠。當然,我們更應該注重技術的發展,盡可能將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有害物質轉化為可以用于生產生活的有用物質。
3.3找到新能源
從上述文章中的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環境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燃燒,尤其是煤、石油等。那么。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出新的能源代替這些化石能源。而且,新的能源不能像之前我們使用的化石能源一樣產生大量的污染。
3.4用風力、水利發電代替火力發展
關鍵詞:低碳;大眾生活;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9-0271-02
首先從碳足跡說起,“碳足跡”本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具體來講就是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的碳耗費量,它是測量某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因日耗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影響的一種指標。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兩種。第一碳足跡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飛機飛行會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常乘飛機出行的人會有較多的第一碳足跡;第二碳足跡是因使用各種產品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喝一瓶普通的瓶裝水,會因其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而帶來第二碳足跡。可以總結為一點,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減少碳足跡的行為方式,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評估碳足跡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計算,例如,某人的車耗油1kl,就等于排放了2.7kg二氧化碳;某人用電100度,就等于排放了約78.5kg二氧化碳。碳足跡大,證明你是高碳一族,對全球變暖要負的責任就相應變大;碳足跡小,證明你已經進入了低碳生活,對環境保護做出的貢獻也變大。
低碳并不是單純體現在個人生活上,而是處處體現,其中包括人類的各項生產活動。一句話總結起來,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使全球變暖加快,我們一直也沒有重視起來。所以說低碳生活還包括降低人類活動所造成的一切溫室氣體,而不單純是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烴類化合物。仔細分析,我們在生活中,都無時無刻不在制造著溫室氣體。不夸張地說就連我們吃的糧食也是溫室氣體的重大來源之一。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氣體排放就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重要來源。以水稻生產為例,在作物生長期間,植株及稻田會釋放出大量氧化亞氮,每千克相當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量。農作物生產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危及環境,盡管這樣卻不能因噎廢食就禁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農業生產,如此一來,就只能從其他方面對環境進行改善。例如,研發和使用生物燃料可以節約資源和較少溫室氣體排放。
每個人都應該從自我做起,細節決定成敗,人人低碳就可以為減少全球變暖做出貢獻。從細節做起,少開一天車,少用一次性筷子,少食一頓肉餐,少開一盞燈等,都是在為減緩全球變暖出力。當然還有許多方式可以采納。例如,減少不必要的家電消耗;用餐做菜時選擇烹飪方式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就以最平常的土豆為例,用鍋煮產生的二氧化碳就比微波爐做產生的多。吃牛肉也要比吃豬肉排放的碳多,因此應適當減少吃牛肉。除了飲食方面,比如棉布衣服、爬樓梯,步行等屬低碳生活,而化纖衣服,坐電梯,開車等屬高碳生活。
個人的低碳生活還有下面一些簡易的計算和選擇。
1.家居用電。根據發電過程中碳排放的均值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kg)=0.785×耗電度數(kwh)。據此可以計算個人的碳排放量并節約用電。
2.家用自來水。生產1噸自來水要耗電0.67~1.15kwh。根據耗電的平均值,二氧化碳排放量(kg)=0.91×自來水量(t)。勿庸置疑,節約用水也是低碳生活。
3.交通出行。根據車耗油情況將距離轉化為耗油量才能計算碳排放量,小排放量汽車在相同距離碳排放量較少。二氧化碳排放量(kg)=2.7×油耗公升數。公式表明,無論是政府管理還是生產廠家,或者是個人消費,都應該大力推廣小排量節能環保型汽車。
4.家用燃氣。液化石油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2(碳強度系數)×液化石油氣使用度數。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0.19(碳強度系數)×天然氣使用度數。要盡量使用天然氣和節約燃氣式低碳生活。
我們在提倡低碳生活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實際需要,人們會因為某種原因進入高碳生活。這時就應當對這種高碳生活進行補償,也叫作碳中和。
峽灣冬天無冰,北極熊則因天暖而無法冬眠,北方許多候鳥忘了南飛。過去這個季節,阿爾卑斯山冰雪皚皚,今年卻是野花盛開。全球氣候變暖正逐步影響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并終將影響人類自己。地球公民們,是否應該為減輕地球負擔做點什么呢?一個環保新多詞“低碳”走進我們的視線,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理論與選擇模式,它向人類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問題――“低碳生活”到底什么樣?
日常生活的“貢獻”
居民日常生活成了碳排放主要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說,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它指的是每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他舉例說:“如果你乘飛機旅行2000千米,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千瓦/小時的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貢獻”頗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納認為,在二氧化碳減排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如今這種力量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事實上,城市居民的一些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每天都在產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據測算,1999年一2002年,中國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國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
城市白領一年排碳2000多噸
碳足跡就是一個人或團體的碳耗用量,碳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這個概念以形象的足跡為比喻,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在天空不斷增多的溫室氣體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根據一家網站“碳排放計算器”計算,100平方米的住房、一輛轎車的三口之家,一年的碳排放近百噸。一個人開著車子在馬路上轉一圈就留下了一個碳足跡,它標示著碳耗用量。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電度數×0.785;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數×0.785;按照一棵30年的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來計算,這些需要種好幾棵樹來進行補償。
如果你用了100千瓦/小時的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為此,需要植1棵樹;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為此,需要植3棵樹……
據估計,每人每天通過呼吸大約排放1.1千克二氧化碳,電腦使用1年平均間接排放10.5千克二氧化碳,1臺汽車發動機每燃燒1升燃料釋放2.5千克二氧化碳。在中國,一個城市白領如果擁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開1.6升排量的車上下班,一年乘飛機12次,碳排放量就會達到2611噸。
低碳生活就在你身邊
有時候,從想法到實踐,距離并不遙遠。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間,就在舉手投足之間。能不能讓這種環保而又時尚的生活方式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為,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有所共識。
專家認為,當前很多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依然很粗放,只顧自己方便舒適,不管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生態成本。現在的家用電器幾乎都有待機功能,也就產生了“待機能耗”。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家庭平均待機能耗相當于這些家庭每天都在使用著一盞15瓦~30瓦的長明燈,占城市家庭用電量的10%。僅彩色電視機一項,一年下來就浪費電力幾百億千瓦,相當于幾個大型火電廠在白白發電。
更何況在住房、汽車等高碳排放領域的消費過程中,一些城市居民存有“你追我趕”式的攀比心理,還有追求大戶型、大排量的“好大心理”。
低碳生活,聽上去好像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到底能做些什么?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地球環境不再持續變暖。對普通市民來說,平時注意省電、省水、垃圾回收以及綠色出行,就是積極實踐低碳生活。它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引領時尚的生活方式。比如中秋節的月餅,越是高級包裝的月餅生產所需要的能耗越多,生產某些高檔包裝盒造成的碳排放甚至是生產這塊月餅的3倍多。因此選擇簡單包裝的商品,就是一種低碳生活方式。
如果去距離8千米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用電子郵件、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打印機和傳真機,也可以減少碳排放。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3。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低碳生活的意識和行動,大家改變世界的力量要比某一個減排工廠的能力大得多。
讓低碳生活引領時尚
目前,國外興起的低碳生活逐漸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興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自身出發,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一下細節,就可以減少碳足跡的排放量。簡單來說,低碳生活就是減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引領時尚的生活方式。
在福州東街口一家傳媒公司上班的葉小姐就在網上亮出了自家的低碳法寶。她發帖說,現在淘完米的水不再倒掉,而是拿來澆花,用過的面膜紙也不要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這樣的低碳生活,既能自己DIY,又能變廢為寶,充滿了創意的歡樂。”葉小姐說,只要在生活中稍微注意點,每個人都能為全球減碳貢獻力量。
而一個網名為巖石的福州網友的低碳秘籍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冬天吃西瓜是很不環保的行為,大棚種植會產生很多的溫室氣體。不買反季節水果,就是我的低碳生活。”網友“瘋狂的唱歌”透露自己的低碳省電獨門秘方:“夏天開空調,既耗電也不環保,我發現把風扇放在空調內機下方,利用風扇風力可提高制冷效果,省電省錢,經濟環保。”
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這一清晰量化指標的提出,為世界各國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地球只有一個,氣候沒有國界,人類污染了天空,大自然就要進行無情的報復。人類只有攜手協力,共謀對策,才能共同受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相信它在未來必定會形成一股潮流。
低碳生活點滴
冰箱 冰箱內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積的80%為宜,放得過多或過少都費電。
空調 將風扇放在空調內機下方,利用風扇風力提高制冷效果。
微波爐較干的食品加水后攪拌均勻,加熱前用聚丙烯保鮮膜覆蓋或者包好,或使用有蓋的耐熱的玻璃器皿加熱。
當年岳飛被害風波亭時,秦檜一干人等給岳飛編織的罪名是“莫須有”,后人將之理解為“說不定有”,但經過認真考證,參考宋人語言習慣,“莫須有”應該理解成“怎么沒有?”,這是在韓世忠等人責問秦檜時,秦檜用這句話來顯示自己對韓世忠的不屑一顧,岳飛背的罪名是不聽號令,私自逗留等。
與岳飛的死相同,對于“二氧化碳”背負起導致“全球變暖”這個罪名而言,也不可能用“說不定有”這樣的原因來打發“氣候變暖”的善男信女。所以科學家必須為“全球變暖”找到足夠的理論支撐,使它聽起來像那么回事。
人類不斷地制造著大量污染物,城市中成堆的生活垃圾,大氣中廢物、有害氣體一直在增加,惡劣的天氣,環境在不斷地惡化,這是鐵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變化。脆弱的生態,污染的環境,日益枯竭的資源,絕對不是杞人憂天,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冤有頭,債有主,是什么構成對人類的致命威脅,二氣氧化碳被揪了出來,而其他重要的溫室氣體,如水蒸氣等就有意被忽視掉了。
為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必須行動起來,扼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二氧化碳對人類的危害,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要使用清潔能源。
一切都順理成章,再完美不過的推理過程,任何人都能理解。
首先將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極端天氣簡單地進行并列,渲染各種災難對人類的影響。我們總是聽到如果世界上冰川融化了,海平面將要上升多少米,氣候變化了,多少種物種絕跡,仿佛這些很快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全球氣候變暖支持者所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然后將所有問題都歸結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掛鉤,簡單認為人類的工業活動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而忽視了土壤及海洋兩個巨大的碳庫。
最后在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劣與二氧化碳之間畫了一個等號,只要人類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二氧化碳硬生生背上了一口大黑鍋,成為人類的公敵。
很多人喜歡養寵物,狗、貓等寵物可以帶給人類很多樂趣。但如果對寵物不嚴加管束,它在大街上隨意排便,撕咬行人,這肯定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很大的傷害。
既然給大家的生活造成這么多不便,為什么要養寵物呢?于是有人提議實施捕殺令,但全部捕殺顯然有些不人道,商量的結果是限制寵物的數量,富人的意見就是寵物的總數不再增加,而在現在的基礎上慢慢捕殺。
這是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片,富人已經養了很多寵物,窮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開始有閑心養寵物了。但按照富人的建議,最后的結果就是窮人失去養寵物的權力,而富人仍然過著逍遙的日子。
限制寵物是唯一的途徑嗎?顯然不是。只要狗主人對狗嚴加看管,使狗有良好的習慣,給兇猛的狗拴上狗鏈,社會秩序肯定不會受到什么沖擊,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享受生活。
同樣,只要人類致力于清潔環保的技術,不斷減少向大氣中排放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重金屬、工業廢水、廢渣,避免河流富營養化,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不進行大規模的破壞性開發,讓大自然有自我修復、凈化功能,人與自然怎么不可能保持和諧相處呢?
工業活動中必然有污染,我們的主要措施是進行嚴格的項目審查,不讓重污染項目披著綠色的外衣對環境進行破壞,這樣就足夠了。打著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幌子控制碳排放,是發達國家編造的世紀謊言,已經成為21世紀最大的陰謀,減排二氧化碳是虛,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實。
我們需要正確地看待“碳”,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而不要把它丑化、妖魔化,要正確地利用碳來為人類謀福祉。
我們必須認清“碳陰謀”的實質,把環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明確地區分開,為了環保而環保,不要忘記了環保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給人類更好的生存環境,使人類可以享受到更豐富的物質生活。
碳排放,“碳關稅”,無疑是強盜邏輯,是發達國家套給發展中國家的緊箍咒,看你不順眼時,就念一下,使你根本不能建設更多的工廠,維持貧困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或許是一件好事。
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競爭會越來越白熱化,碳是一個最重要的博弈手段,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輕心。
當然,在我們對“碳陰謀”有清醒的認識后,并不能馬上輕松和懈怠下來。
[關鍵詞]地毯效應 經濟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 DF468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195-1
低碳經濟的發展,無論從環境角度還是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在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情況,從其弊端、問題、優勢、挑戰、威脅等方面進行了戰略分析,最終,依照我國目前發展的模型和形式提出了相關的環境保護的路徑選擇,對于加強碳源的管理,推動經濟發展和推動低碳技術,從而能夠使得更好地進行低碳保護和強化國際合作有著很大的作用。
1分析我國低碳經濟發展
就目前我國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的物質經濟的增長都是以投入資源為代價的。我國目前的能源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氣為主要能源。這些高碳的化石能源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以及能源的消耗,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夠擺脫化石能源的束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否能夠降低,這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此利用數量分析法來檢驗經濟的增長以及能源的消耗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之后,從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經濟的增長會帶動消費的增長,然而對于能源消費的增加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說目前一高碳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一定會帶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就是說會形成一定的溫室效應。從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費不是帶動GPD增加的原因,也就是說在帶動能源消費增加的情況下并不能夠帶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也不是建立在能源消費的基礎上的。
2溫室效應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進入了21世紀以后,溫室效應顯得越來越明顯,其氣候的極端性極具增加。比如說海平面上升、農作物減產、生物種類逐漸滅亡等。極端的氣候已經從經濟還有生態上給人類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對于人類的生存條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溫室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射入地面,伴隨著大氣吸收了地表反色太陽短波輻射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從而使地表和低層大氣溫度的增加,因為和農作物的溫室差不多,所以就被成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扮演著一個玻璃的角色,使得地球變成了一個溫暖的大房子。主要是因為現代生產工業當中過多的使用化石燃料,而排除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而造成的。伴隨著氣候變化、氣溫上升的現象、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增加,隨著海洋氣候變暖而逐漸使得溫度升高。無論是從農業、能源還是工業角度溫室效應都是非常不利的。使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極端性氣候,比如說07年的高溫熱量現象,10年的冬季北半球幾乎是被極端的寒冷而籠罩著,不斷地最低氣溫被美國刷新,歐洲也相應的出現了暴風雪的狀況,海平面不斷地上升使得陸地水源鹽化,造成了水質下降的現象。面對種種的特殊情況,為了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全球開始了降低二氧化碳的行動,各國也開始就研究低碳能源而代替目前各個國家所用的高碳化石能源。
3低碳環境下的評價指標
這里所指出的指標評價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而構成的一個整體,是說明研究對象各個層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研究對象的整體情況。只有進行科學有效地評價方式對其發展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能夠很好的反映經濟發展、科學進步、社會發展、環境優化等。和以往的環境保護不同的是,其在進行環境保護的同時,能夠滿足經濟、產業低碳化的發展,為了能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堅持科學、系統、可行性、政策原則。從環境角度出發,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符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相對應性法律體系,綜合的反映低碳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在進行指標選取的過程中,從經濟、社會、環境、政策、科技角度出發反映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程度。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還有環境的共同發展
08年,我國的低碳型環境保護評價還不是很完善,我國面對二氧化碳的減排壓力以及考慮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現狀,承諾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五。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國長遠經濟發展的一個約束條件,其相關的國家部門開始著手制定相關的國家節能減排的行動規劃,并且進一步的細化節能減排的目標。進行了相關的數據分析和研究,其國家在發展低碳型環境保護方面在快速的提高。2004年到2008年我國的低碳型環境保護綜合評價的指數呈現出了一個逐漸遞增的趨勢,伴隨著2004年的-0.68到08年的0.80說明國家在發展低碳型環境保護方面在不斷的提高著。我國要實行低碳型環保,就要保證經濟和環境共同發展,實現經濟和環境發展的雙贏狀態,從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發展低碳型和環境保護程度進行評估。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穩定性以及政策性原則進行選擇。從經濟、科技、社會以及環境等方面反映地區低碳型環境保護程度。
對于低碳農業來講,它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部門,隸屬于我國的第一產業,是以土地為主要生產對象的一種產業。是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生產的一種農業作業,在這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包括了爆炸西瓜、絕育黃瓜、瘦肉精等問題,這種情況下逐漸的顯示出我國對于天然、綠色、有機等低碳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從上產、運輸到銷售各個環節實行了監督手段,增加了低碳農產品的低碳、有機效應,并進行了深加工工作,延長了低碳農產品的產業鏈。
4小結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經濟模式,環境保護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核心的重要渠道之一。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經濟在不斷地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環境也變得日益惡化,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目前發展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本文所提出來的建議和策略希望能給我國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幫助。真正的實現低碳減排,能夠還我們一個健康的地球。
參考文獻
前言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尤其二戰之后,全球經濟以科學技術為源動力,經濟建設成就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隱患,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化石燃料的燃燒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超出了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各種極端天氣出現。據研究,過去一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預計到2l世紀末仍將上升1.1-6.4℃。中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歷了21個暖冬。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憂慮的是,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1]。
1碳排放
碳排放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態系統中的碳元素處于動態系統的碳循環中。地球上的碳99.9%以上來自于巖石圈和化石燃料。碳循環的主要過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被海洋中藻類植物和陸地上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形成植物體本身的碳化合物,然后通過生物、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使得碳化合物又重新以二氧化碳氣體的形式回到大氣層中。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碳循環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大量固結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最終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釋放到空氣中,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又無法對過量的二氧化碳進行有效“吸收”,致使過量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2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是指現代工業社會對化石燃料的消耗,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而二氧化碳氣體又有吸熱和隔熱的性質,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發散,對波長比較長的紅外線進行反射,最終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起來。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空間。南極的冰川正在大幅度消融,過去的20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7cm。世界各地各種極端天氣出現。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基本一致,近100年來中國年地表平均氣溫明顯增加,升溫幅度約為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0.2℃)略強。在最近的50年,我國平均地表氣溫增溫速率為0.22℃/10年,明顯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周期平均增溫速率[2]。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妥善解決,到2050年左右,海平面會上升4℃,一些島嶼和沿海城市將永遠的沉沒在大海中。土地干旱進一步加劇,沙漠化面積增大,直接威脅人類糧食生產安全。一些病毒有條件滋生,并在全球蔓延。為了給子孫后代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減少碳排放已經刻不容緩。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引起了全球氣候的變化日益引起關注,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最大挑戰之一。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我國1998年5月簽署并在2002年8月核準了該議定書。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該議定書,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而努力。
3低碳經濟
中國只有走低碳經濟道路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以及節能減排型的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有助于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還可以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大的生存空間。在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我們科學合理的減少碳排放,追求綠色GDP,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道路。下圖為1975年至2010年我國GDP總能耗和萬元GDP能耗走勢圖。隨著我國政府和人民日益對低碳經濟的重視,我國萬元GDP能耗有了顯著下降,然而近幾年隨之GDP的兩位數增長,總能耗也隨之增長,我們的碳排放總量也在不斷增長,給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我們只有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探索新科技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的,占我國能源結構68.7%。中國電力結構中,火力發電占77%發電量,也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必須尋找新能源代替以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開發清潔能源,有效控制緩解碳排放。粗放的工業技術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大瓶頸。我國鋼鐵、水泥和建材產量全世界第一,但是這些行業的能源消耗量占總能源消耗量六成以上。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降低產品能耗,促進企業向低碳環保型轉變。對低碳經濟的工業企業進行有效的財政補貼。構建低碳生產生活試驗區,探索低碳生產生活模式,并向全國推廣。低碳經濟需要在高度發達的東部地區試點,淘汰更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調節產業結構,讓廣大人民感受到低碳經濟給社會帶來的益處。大力宣傳推廣公民節能環保意識,學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公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項目,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形成碳匯集。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據國際能源機構測算,用木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單位能耗可從800降到100[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風力和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0%大幅增加2020年的15%。積極推進核電建設與科學發展替代能源。
【關鍵詞】 經濟 能源 碳排放 預測
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是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晉城市培育了以煤炭和煤層氣開采、冶金、化工、火電等資源型特征明顯的產業結構。2012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開展第二批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字[2012]3760號),晉城市和北京市等29個省區和城市一起被確立為全國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1 晉城市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現狀
1.1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晉城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20.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億元,年均增長12.8%,人均生產總值則由14544元增加到32329元,年均增長12.2%。財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61.7億元增加到153.2億元,年均增長20%。GDP占全省的比重不斷上升,呈現較強的增長態勢。根據山西省政府關于“十一五”時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綜合評價結果,晉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二,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得到優化。晉城市在第二產業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保持了第三產業的同步發展,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0:31.4調整到2010年的4.2:63.6:32.2。煤炭、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素質大幅提升,煤層氣開發利用產業走在全國前列,以旅游、物流、文化為重點的新興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0年底,晉城市戶籍人口達到216.2萬,常住人口達到228.0萬,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長0.53%,低于全國0.04個百分點,低于山西0.43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1.04%,較2005年提高9.75個百分點。晉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和農村惠民工程全面推進,城鄉居民得到更多實惠。市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大幅提高,城鄉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呈現出社會和諧、人民祥和、環境宜居的良好局面。
1.2 能源情況
晉城能源生產以原煤、火電、焦炭為主。2010年原煤產量達到8433.7萬噸;火電發電量203.5億千瓦時,凈調出量約為89億千瓦時;焦炭產量84.1萬噸;煤層氣21.5億立方米。一次能源生產中,煤炭所占比重保持在96%以上;二次能源中,火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7.8萬千瓦,約占全市電力生產總裝機容量的98%,水電裝機容量約4.5萬千瓦,所占比重較小。煤層氣發展迅速,瓦斯發電達到29萬千瓦;各類石油制品完全依賴調入,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產尚未形成規模。晉城市經濟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能源消耗量較大。201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1090.6萬噸標煤,較2005年增長33.5%。能源消費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二、三產業能源消費量分別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2.1%、77.2%和10.6%;居民生活及其他能源消費量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10.1%。工業能源消耗占全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其中化工、煤炭采選、冶金位居全市工業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業能耗總量的74%。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中燃煤、燃油、燃氣的比例約為86.8:4.05:9.02。與“十五”末相比,煤炭比例下降了約9個百分點,燃氣比例增加了約9個百分點,能源結構得到一定程度優化。晉城市能效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單位GDP能耗為1.90噸標煤/萬元(2005年不變價),較2005年下降了25.44%,分別為全省平均能耗水平的0.85倍,全國平均能耗水平的1.87倍。
1.3 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晉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呈現增長態勢。初步估算,2010年晉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0.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為主。晉城市2010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3386萬噸(扣除凈調電排放約為2767萬噸),比2005年增加約36%,約占全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6%。排放主要集中于電力、化工、煤炭采選、冶金、交通運輸行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4.64噸/萬元(GDP為當年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4.85t/人(扣除凈調電排放,約為12.13t/人),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晉城市甲烷排放主要來源于煤炭開采及礦后活動逃逸和煤層氣開采利用三個方面,2010年晉城市甲烷排放量約為246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2%,較2005年增加了27%,其中煤炭開采甲烷排放量為186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甲烷排放總量的76%。
2 晉城市國家級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2.1 發展機遇
一是有良好的社會基礎。晉城市發展指數和綜合實力居全省前列,是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且位于國家中部崛起、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綜改試驗區和中原經濟區三大國家戰略交匯點,形成了低碳發展的良好社會基礎和政策環境。二是有較強的新能源潛力。晉城市煤層氣總儲量6.85萬億m3,約占全國儲量的1/5,占山西省儲量的2/3以上。到“十一五”末,煤層氣地面抽采能力達30億立方米,瓦斯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9萬千瓦,為全國最集中、規模最大的瓦斯發電集群。沁水盆地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兩大煤層氣開發利用基地之一。三是有明顯的碳匯優勢。晉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33.6%上升至2010年的39.2%(國家為20.3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005年的39.6%上升至2010年的45.8%,均位居全省首位。
2.2 問題與挑戰
一是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增長仍存在剛性需求。未來五到十年,晉城市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預計到2015年,GDP較“十一五”末將翻一番,城鎮化率將提高近6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總量呈快速增長態勢,預計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有較大增長,與減少碳排放之間的矛盾突出。二是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短時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晉城市2010年三產比例為4.2:63.6:32.2,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高于國家平均水平約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低于國家平均水平約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以電力、煤炭、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為主,導致全市綜合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三是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難有大的改變。基于資源優勢和產業特征,晉城市能源消費以煤炭、煤層氣等化石能源為主,能源消費結構的“高碳”特征明顯;非化石能源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發展空間較小。201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僅占0.9%,能源碳排放強度較高。四是城市低碳發展的基礎相對薄弱。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尚未普及,各級政府低碳發展觀念尚待培養,公眾低碳發展意識有待提高,全社會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尚未形成,各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科學研究和技術實踐有待進一步推動。
3 晉城市未來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預測
3.1 晉城市未來發展情景設置說明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解為三個驅動因素:GDP、單位GDP能耗水平和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GDP×單位GDP能耗×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其中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則與能源消費結構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相關)。
圍繞晉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新路”的目標,結合轉型發展、低碳發展要求和晉城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晉城未來發展情景。具體如下:(1)GDP:晉城市2011年GDP增速為13%,2012年為10%;未來規劃全市將在2017年左右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在可預見的時間段內,晉城市經濟發展速度仍將處于高速增長,并呈現穩步下降的趨勢。故設定晉城市“十二五”期間GDP增速為12%,“十三五”為10%,“十四五”為8%。(2)單位GDP能耗:經濟結構和能耗強度。2010年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4.5%、65.0%和30.5%,第二產業比重較高;而第二產業又以高耗能的化工、冶金、電力等行業為主,單位GDP的能耗水平較高,未來全市單位GDP的能耗下降潛力較大。通過傳統產業規模總量控制和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全市經濟結構和單位GDP能耗水平將趨于合理。基于此,本次測算中將“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分別為3.66%、5.34%和5.84%,各階段累計下降率為17%、24%和26%。(3)能源消費結構:受資源條件限制,晉城市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空間有限。2010年,晉城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僅為0.9%;晉城市2015年規劃非化石能源占比為3-5%,綜合考慮,本次測算分別采用了3%(2015年)、6%(2020年)和8%(2025年)。晉城市有較為豐富的煤層氣資源,2010年晉城市煤層氣利用量占全國的70%左右。根據國家和省市相關規劃,未來煤層氣開發將快速增長,煤層氣占全市能源比重將明顯增加。煤層氣的大幅度利用,將有力推動晉城市能源結構調整,進而推動全市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數下降。
3.2 晉城市未來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預測結果(見表1)
根據科學的分析預測,晉城市預計于2023年出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屆時一次能源需求總量約為252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5186萬噸(扣除凈調電排放后約為4214萬噸),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21.1噸。201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10年累計下降19%以上。到2020年,實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15年累計下降31%,較2005年累計下降59%。預計到2023年,晉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出現拐點,之后將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參考文獻:
[1]朱永彬,王錚,龐麗,王麗娟,鄒秀萍.基于經濟模擬的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高峰預測.《地理學報》,2009年第8期.
我們常常說熱帶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而說寒帶地區的氣候“寒冷干燥”。瑞士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也驗證了這樣的說法,不但溫暖可以導致濕潤,濕潤反過來讓氣候更溫暖。這項新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弄清了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科學家指出,溫室效應的禍首是太陽對地球輻射的加劇,而導致了水蒸氣濃度的上升,而不是我們常常議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溫室氣體形成地球的“保溫層”,讓地球十分溫暖,讓晝夜溫差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中,讓氣候更加適合生命的繁衍。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比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很多,所以溫室效應的暖化效果主要是水蒸氣造成的。傳統的科學理論還認為,全球水蒸氣的平均濃度比較穩定,而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逐漸上升,因此人們往往把溫室效應的加劇歸罪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新的研究成果是位于瑞士達沃斯市的世界輻射中心的科學家拉爾夫?菲利普納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來的,他們分析了從1995年至2002年的歐洲氣象觀測數據,以月為單位來看平均溫度與濕度的全年變化。研究結果表明,近年歐洲快速的增溫現象與濕度變化有明顯的正比關系,溫室效應的增加有70%來自水蒸氣的貢獻,其次才是人為制造的一些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當大氣中增加溫室氣體時,能使更多的太陽熱量保留下來,地表變得更暖。此時,升高的氣溫容許更多的水蒸氣存在于大氣中。而水蒸氣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它能增強溫室效應。這樣就讓地球的氣候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不過這個循環是否真正存在?影響又有多大?一直是多年來爭論的話題。菲利普納等人的研究則驗證了這個循環的存在。為什么水蒸氣與氣溫升高之間會出現一種“惡性循環”?這是因為地球正在進入一個逐漸變暖的時期,地球軸心在向太陽傾斜,而使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今后的一萬年里有所縮短。地球與太陽距離的縮短,導致了地球表面接受的平均熱輻射逐年增多,因此地表水蒸氣的平均蒸發量也隨之增多。
我們常常把二氧化碳歸類為環境污染氣體之一,而把水蒸氣歸為清潔環保的氣體。比如我們在談論石油、煤等燃料的罪過時,其中的罪證之一就是釋放了二氧化碳,而在談論氫能時,說它環保的證據之一就是它燃燒后放出的是水蒸氣。新的研究則表明,如果我們無節制地向大氣釋放水蒸氣,照樣會污染環境。越來越多的水蒸氣讓我們的地球越來越像一個蒸籠,二氧化碳只是讓地球變熱,而水蒸氣則會讓地球變悶熱,那種滋味是更難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水蒸氣的危害比二氧化碳更嚴重。
當面對越來越熱的地球時,人們一直習慣于把全球變暖的罪過歸咎到工業文明。大多數人認為工業文明破壞了生態環境,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增強了地球的溫室效應。瑞士科學家的這項研究則開拓了人們的環保視野,讓我們把目光從地球轉移到整個太陽系。其實,在此之前,不少科學家就提出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比較小的,而地球自身的變化和相鄰星球的影響才是地球氣候出現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面板數據;長三角城市;工業碳排放;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碳排放約束下長三角經濟轉型軌跡及其區域聯動效果研究”(編號:12YJAZH160)資助
中圖分類號:F407.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面板數據對長三角工業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收錄日期:2013年9月24日
一、引言
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三角地區,位于長江下游和東海之濱,集“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于一體,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8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泰州),浙江6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共16個城市。由于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區位,一直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2012年長三角地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35萬億元,增長6.9%。《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發展規劃,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地區區域協調發展的綱領。《規劃》提出,在各個城市的詳細定位中,上海仍然是“核心”,南京和杭州則是上海的“兩翼”,同時將進一步提升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所以,本文選取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這6個城市作為長三角城市的代表進行研究,分析其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從而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整個長三角城市甚至全國范圍內的城市工業碳減排提供借鑒和參考。
CO2主要來自于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耗,所以研究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制定未來的能源戰略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致力于研究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規模、經濟發展、工業部門內部結構、能源結構、能源效率、產業結構等。張慶民等(2012),基于我國1995~2009年統計數據計算了第一、二、三產業經濟結構與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增長率和碳排放強度的動態演化過程。結果表明,第一產業碳排放總量與碳排放強度遠低于其他產業,但碳排放量增長率高于其GDP增長率;第二產業碳排量總量最高,且波動幅度較大,碳排放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碳排放總量卻遠低于第二產業,碳排放強度與第一產業相似,但其碳排放增長率較高。孫慧宗(2010),采用1978~2006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對中國城市化與含碳能源消費發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協整分析,同時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并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結果顯示:城市化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不具有理論上的雙向因果關系。二期滯后時,城市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對其不具有反饋效應。Karnjana Sanglimsuwan(2012)通過83個國家從1980年到2007年的數據,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口以及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人口壓力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的關鍵因素。此外,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顯示了一個倒U形。B.Davidsdottir,M.Fisher(2011)采用面板分析碳排放強度和發展之間的實證關系,并考察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數據覆蓋從1980年到2000年的美國48個州,但不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華盛頓特區。結果表明:碳排放強度和國家的經濟之間存在顯著的雙向關系。
二、模型的選取與構建
(一)模型的選取。面板數據是指在時間序列上取多個截面,同時在這些截面上選取樣本觀測值所構成的樣本數據。與時間序列模型相比較,它可以降低各經濟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且能提供更多的樣本信息、更高的自由度和估計效率;與截面數據模型相比較,它可以控制由不可觀測的經濟變量所引發的OLS估計的偏差,使得模型的設定更加合理,提供更準確的參數樣本估計量。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數據來構建模型。
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it=Ci+βiTXit+εit i=1,2,…,N;t=1,2,…,T
其中,N表示個體數,T表示時間序列個數。若t固定不變,Yi(i=1,2,…,N)是橫截面上的N個隨機變量;若i固定不變,Yt(t=1,2,…,T)是縱剖面上的一個時間序列。
面板數據模型常用的包括混合估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三大類。通常我們使用極大似然比來確定該建立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即當F=■>Fα/2(N-1,NT-N-k)時,應當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建立混合模型;使用豪斯曼(Hausman)檢驗法來確定該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即當H=■>?字■■(k)時,應當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建立隨機效應模型。
(二)模型的構建及變量的選取。國內外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工業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文獻眾多,目前最主要方法集中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其最早的模型為庫茲涅茨曲線(KC),是由庫茲涅茨(1955)在收入不均的問題研究中發現,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呈現倒U型的曲線關系。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初,Crossman與Krueger(1991)在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環境影響報告中首次提出,環境與經濟發展也呈現倒U型的曲線關系。于是,Panayotou(1993)首次把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這種倒U型曲線關系稱為環境庫茲列茨曲線(EKC)。
另外,也有學者基于Ehrlich,Holdren (1971)提出的IPAT等式,研究了人口規模(P)、富裕程度(A)和技術水平(T)對于環境(I)的影響,后來Waggoner、Ausubel(2002)和Schulze(2002)分別進行了I= PACT和I=PBAT的兩次修改,但都不能解決各影響因素不同比例變化的問題,但在1994年,Dietz等提出過的人口規模、富裕程度和技術水平的隨機回歸影響模型STIRPAT,為各因素的計量研究提供了可能,它是將IPAT等式轉變成一種隨機模型,即I=aPbAcTde。本文選用第二個模型,并根據研究的內容對等式的變量進行了修改和增加。由于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工業部門,所以環境壓力I用工業部門的碳排放總量C來替代,人口規模P用工業部門的平均從業人數來表示,富裕程度A用工業經濟規模Y(即單位從業人員的工業總產值)來替代,技術水平T用能源效率E(即單位能源消費的工業總產值)來替代。另外,本文還增加了和工業碳排放密切相關的兩個變量——工業部門內部結構S和能源消費結構M。S用工業各行業總產值與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度量,M用各行業的煤炭消費與能源消費的比來表示,因為產生碳排放的各種能源種類很多,但是煤炭類的碳排放系數較石油和天然氣類的高。考慮到各個變量的經濟意義、可對比性以及在計量分析中可能出現的異方差等因素,我們對各個變量分別取了自然對數,α1、α2、α3、α4、α5表示人口規模、工業經濟規模、能源效率、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彈性。根據以上的分析及結合相關的經濟理論,我們可得到工業碳排放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lnC=α0+α1(lnP)+α2(lnY)+α3(lnE)+α4(lnS)+α5(lnM)+ε (1)
(三)數據來源。長三角6個城市的工業平均從業人員、單位從業人員的工業生產總值、能源效率、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數據來源于2005~2009年的《上海工業能源交通統計年鑒》和2010年的《上海能源統計年鑒》、2001~2012年的《南京統計年鑒》、2004~2012年的《蘇州統計年鑒》、2004~2012年的《無錫統計年鑒》、2001~2012年的《杭州統計年鑒》、2003~2012年的《寧波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只有面板數據是平穩的才可以進行回歸,否則會產生虛假回歸。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的發生,必須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檢驗方法主要有修正的DW統計量方法、GLS估計方法,、LLC檢驗方法、IPS檢驗方法、ADF-Fisher和PP-Fisher檢驗。本文選擇LLC檢驗方法,分別對各個城市的各變量進行了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6個城市的6個變量分別通過了1%、5%和10%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不存在單位根,數據具有平穩性,可以進行最小二乘估計。(表1)
(二)模型的確定。使用EVIEWS6.0對長三角6個城市的工業分行業面板數據進行模型的回歸,通過極大似然比檢驗,結果如表2每個城市的第一列數據所示,它們的相伴概率P值均為0,F統計值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所以拒絕原假設,應當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而不是混合效應模型。再通過豪斯曼檢驗,即表中第二列數據所示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的統計值也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所以拒絕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上述兩種檢驗方法都認為應當建立固定效應模型,為問題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表2)
(三)結果分析。由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從總體上來看,上海、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工業分行業的人口規模P、經濟規模Y、能源效率E、工業部門內部結構S和能源消費結構M這五個因素對碳排放量C都有顯著的影響,但各自的影響程度隨城市而有所變化。它們的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達到0.98~0.99,這表明方程中的解釋變量至少解釋了98%~99%的因變量變化,回歸的結果與前期的判斷保持一致,并且所有變量都取了對數,所以系數大小將代表彈性。
從上海的模型結果來看,工業的人口規模P、經濟規模Y、能源效率E、工業部門內部結構S和能源消費結構M都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這5個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口規模P和經濟規模Y,其次為工業部門內部結構S,而能源效率E和能源消費結構M的影響較小。人口規模的回歸彈性系數為0.4758,與碳排放呈正效應,這表明工業平均從業人員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會增加0.4758個百分點的碳排放;經濟規模,即單位從業人員的生產總值的影響系數為0.4250,表明人均產出每增加1%,將會多排放0.4250%的二氧化碳;兩者的彈性系數都小于1說明碳排放的增長速度低于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增加速度,但相對其他影響因素,它們的彈性系數比較大;能源效率的影響系數為-0.3654,這體現了能源效率對工業碳排放的影響為負,當工業各行業的能源效率提高的時候,工業碳排放將會降低,每單位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會降低0.3654個百分點的碳排放;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也為正,其中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對碳排放的正向影響稍大于能源消費結構。
其他5個城市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的人口規模P、經濟規模Y、能源效率E這3個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都很大,而工業部門內部結構S和能源消費結構M的影響就相對比較小,且它們的彈性系數與前三者的差別也比較大。具體來看,南京、無錫和杭州工業分行業對碳排放影響最大的因素都是能源效率,它們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影響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6914、-1.2595和-1.6553,通過比較不難發現,杭州的能源效率對碳排放的影響最大,這說明當3個城市的工業分行業的能源效率提高的時候,它們的工業碳排放量都將會減低,但是杭州的降低幅度將達到最大,每單位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會降低1.6553個百分點的碳排放。其他兩個因素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工業碳排放呈正相關關系,影響的彈性系數稍低于能源效率,但也不容忽視,因為人口規模的膨脹和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將會增加大量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對于蘇州和寧波的工業碳排放影響最大的是人口規模,每增加1個百分點的人口,將分別增加0.8956、1.2589個百分點的碳排放。另外,寧波的能源效率對碳排放的影響也較大,彈性系數達-1.0613,略低于人口規模的影響力,因此繼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將會促使碳排放的大幅度下降。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這5個城市的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相對其他幾個因素要小的多,彈性系數均在0.5以下,它們的能源消費結構雖然都通過了1%顯著水平的檢驗,但影響的彈性系數都較低,南京、蘇州和寧波的工業部門內部結構也只在5%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這說明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雖沒有其他因素那么大,但也不能忽視。
四、小結
通過對長三角6個城市工業分行業的數據建立面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了工業碳排放的各個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能源使用效率、人口規模、工業經濟規模、能源消費結構和工業部門內部結構這5個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對碳排放產生了影響,能源使用效率與碳排放呈現負相關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后4個因素則表現為正相關,在不同水平上促進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上海、蘇州和寧波的人口規模對碳排放的影響系數最大,由回歸的結果表明,這3個城市的人口每增加1%,將會分別增加0.48%、0.90%和1.26%的工業碳排放量,而南京、無錫和杭州的能源效率對碳排放的影響系數最大,且表現為抑制作用,能源使用效率每提高1%,工業碳排放量將會分別減少0.69%、1.26%和1.66%。由此可見,長三角6個城市減少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當著重從人口規模和能源效率入手,繼續控制人口的不斷膨脹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工業經濟規模、能源消費結構和工業部門內部結構對于碳排放的影響顯著程度隨城市不同而不同,上海、蘇州、無錫和杭州的工業經濟規模是其工業碳排放增加的第二大促進因素,單位人均產出每增加1%,將會分別使碳排放增加0.43%、0.80%、0.98%和1.41%。長三角6個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和工業部門內部結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但它們的影響系數明顯小于其他因素,均在0.5以下。因此,我們應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一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更加重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促進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的發展,強調創新驅動、依靠科學技術,關注產業結構調整。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慶民,葛世龍,吳春梅.三次產業結構演化與碳排放機制研究——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