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生態城市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城市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城市的特征

第1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生活形態;游憩;需求特征;交叉分析;潛在旅游者

一、文獻綜述

生活形態是市場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特定目標消費群體的生活形態進行連續性追蹤研究,來分析與預測當前與未來文化、經濟、技術、法律等社會環境下,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能力、心理與行為的狀況與趨勢。

生活形態的概念由心理學家Adler于1927年首先提出,指個人認知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空間下所顯現的外在形態。Jeanmne Coreil(1986)對生活形態概念的演化過程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展示。國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特定地理區域范圍內人群的生活形態,如Marcus Felson(1976)概括了1925―1966年美國消費者物質生活形態,Ghazi Falah(1990)研究了生活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區的貝多因部落的生活形態,Tai(1996)從生活形態角度對亞洲市場上中國消費者作了比較研究;第二,某一特定群體的生活形態差異,Iack H.Hedblom(1980)探討了女同性戀者的生活形態差異,Pertti Pohjolainen(1991)從性別角度考察了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形態差異,G。Clare Wenger(2001)以英國威爾斯農村為例,從性別和婚姻狀況這兩個角度分析了無子女者的生活形態差異;第三,特定生活形態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Carol O.Klecka(1977)以美國365個八年級的女生為調查對象,考察了母親的生活形態對青少年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HansG.Bootsma(1995)探討了工作導向型生活形態對夫妻居住地點選擇的影響。

國內對生活形態研究遠遠滯后于國外,內容上以國外研究成果為基礎的理論性和應用性研究。吳垠(2005)以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形態研究為中心,構建了中國獨特的系統范式,提出了5項新的理論性觀點;中高收入群體生活形態、價值觀及消費文化研究報告(2002);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和《父母必讀》雜志對當代中國城市青年價值觀念及生活形態的調查研究;零點調查公司針對中學生生活形態及消費行為所做的題為《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城市中學生文化考察》的調查分析。深入到生活形態營銷層面,涂艷紅(2005)從總體上闡述了生活形態營銷;周文娟(2005)以臺灣地區個人洗護用品為例,對生活形態營銷進行了研究。就作者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側重于單純研究生活形態,還未有將生活形態研究應用于其他領域的成果出現。因此,筆者將生活形態研究應用于旅游市場調研,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一定意義。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常規旅游市場研究通常以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等人口學特征為基礎變量,進而探討潛在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或現實旅游市場的行為特征。就目前可供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還未曾出現將生活形態與旅游市場密切結合的范例。本文以長沙市居民作為城市居民的代表,用抽樣調查的方法獲得基礎數據,然后嘗試以生活形態為基礎變量來研究潛在旅游者的游憩期望特征。

2.數據獲取

以問卷為載體,采用抽樣調查技術獲得基礎數據。選定湖南省長沙市為樣本收集地點,用區域控制方法布局問卷發放地點,委派有調查經驗的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現場調查。

2006年11月,在長沙市五一廣場、沿江風光帶、芙蓉廣場、岳麓山風景區、烈士公園發放問卷1200份,當場回收問卷1068份,回收率為89%,其中有效問卷1041份,有效率97.47%。

3.分析工具

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問卷的12項生活態度進行聚類分析,在此基礎上,制作分析匯總表,歸納潛在旅游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同時對生活形態與潛在旅游者的各項游憩期望特征進行交叉分析,探討生活形態對潛在旅游者游憩期望特征的影響。

三、生活形態的類別

本次問卷調查涉及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態度量表,請潛在旅游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答。態度量表包括12個詞匯,分別是:健康、事業(學業)、社交情況、地方風俗、自然環境、消費水平、文化底蘊、治安、生活質量、自我教育、子女教育和親情。該量表采用5分制評分法,1分表示無所謂,2分表示有點關心,3分表示重視,4分表示很重視,5分表示非常重視。

本研究以12項生活態度為基礎變量,對1041個樣本在基礎變量上的得分運用迭代聚類法(K-meansCluster)進行聚類分析,根據每個樣本對12項測評語句的各項賦分高低將其區分為生活形態迥異的4類,即冷淡隨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

數據處理的具體過程:以問卷統計表中編號為16、53、426和535觀測值作為4個類中心的初始位置,經過16次迭代后收斂,得到了聚類后的最終類中心位置(Final Cluster Centers)(見表1)。

可以看出,該結果是依據每位潛在旅游者對12項測評語句賦分高低進行聚類的,各賦分值以第1類的數據為中心的聚為一類,依此類推,以第Ⅱ、Ⅲ、Ⅳ類的數據為中心的分別聚為一類,共4類。第一類各項以2分為主,僅健康、子女教育和親情3項為3分,分值偏低,從而命為冷淡隨意型;第二類以3分為主,僅地方風俗一項為2分,故命為中庸平和型;第三類對健康、事業、治安、子女教育及親情等與自身關系密切的項別賦分較高,均在4分以上,因而取名為自我關注型;第四類對12項的關注程度都很高,故稱之為積極熱情型。

四、生活形態的人口學特征分異

1.性別特征

從生活形態角度考察潛在旅游者性別特征時,發現持不同生活形態者性別差異不大,冷淡隨意型和中庸平和型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其他兩類的男性比例則低于女性。

2.年齡特征

關于城市居民的年齡特征,冷淡隨意型分布在18―30歲(60%)和31―45歲(40%),其他生活形態的潛-在旅游者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并且都表現為以18―30歲的青年人居主導地位,31―45歲的中青年次之,46―60歲的中老年排第三位。

3.職業特征

從生活形態角度考察城市居民職業類別時,發現冷淡隨意型潛在旅游者在各職業群體中分布較為均衡,其中,工人比例最高,商務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服務銷售人員、離退休人員次之。中庸平和型以專業技術人員比例最高,之后是學生。自我關注型的潛在旅游者以學生、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服務銷售人員、教師、公務員、商務管理人員次之,其他職業群體比例較低。積極熱情型以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其他職業群 體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見表3)。

4.學歷特征

對潛在旅游者的文化程度進行考察發現冷淡隨意型以初中及以下學歷比例最高,占40%,高中及中專、大專及本科學歷者比例均為26.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僅占6.7%。其余3類生活形態者均以大專及本科學歷占主導地位,高中及中專和初中及以下依次位于其后,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的比例最低。

5.收入特征

持不同生活形態的潛在旅游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峰值均出現在“1001―2000元”,比例分別為冷淡隨意型(40%)、中庸平和型(34.7%)、自我關注型(38.5%)、積極熱情型(33.1%);次峰值存在差異,冷淡隨意型出現在500―1000元(20%),其他生活形態的次峰值出現在2001―3000元,比例分別為23.4%、22%、27%。

五、居民游憩需求的生活形態分異

1.出游目的

將生活形態和出游目的進行交叉分析,結果表明,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以風景觀光為主要出游目的,分別占70.1%、76%、78.4%,排名第二的是釋放壓力,其比例略低于前者,分別為61.5%、69.5%、71.6%,冷淡隨意型以風景觀光和釋放壓力為目的的比例均為40%。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生活態度積極性的提高,該兩類出游目的所占比例也隨之增加。冷淡隨意型、自我關注型及積極熱情型的潛在旅游者均以運動健身為第三出游目的,且比例接近,分別為33.3%、34.5%和34.5%,中庸平和型以親友交流為第三出游目的,占32%。對于康復療養和文化交流這兩項出游目的,4種類型的比例均較小。

2.目的地偏好

交叉分析所得結果發現,各類生活形態的城市居民均偏好山水自然景觀和清靜鄉村旅游目的地。冷淡隨意型偏好清靜鄉村和山水自然景觀的比例分別為46.7%和40%,與前者不同的是,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更傾向于以山水自然景觀為主要出游目的,比例分別高達67%、70.5%和71.6%,以清靜鄉村和占城古鎮為出游目的地的選擇比例相差不大,大約為20%。各類生活形態潛在旅游者愿意前往宗教圣地和放松休閑場所的比例比較低,均低于10%。

3.信息渠道

將生活形態與了解旅游信息途徑進行交叉分析可知,電視是持不同生活形態的潛在旅游者獲得旅游信息首要渠道,其比例分別為冷淡隨意型(33.3%)、中庸平和型(37.8%)、自我關注型(40.2%)及積極熱情型(35.8%)。通過向旅行社咨詢獲取旅游信息是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及積極熱情型的第二獲取旅游信息途徑,比例隨著積極性的提高而增加;冷淡隨意型以電臺廣播、親友傳言為第二了解途徑,比例均為20%。報紙是除自我關注型外潛在旅游者的第三選擇。希望通過雜志了解相關出游信息的比例微乎其微。

4.出行方式

對生活形態和出行方式作交叉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生活形態的潛在旅游者出游時十分注重親情和友情。冷淡隨意型以家庭活動為首選出行方式,其比例為46.7%,親友結伴和單位組織出游是他們的第二選擇,各占40%。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的潛在旅游者首選親友結伴,其比例分別為59.8%、74.9%和73%,家庭活動則成丁第二選擇。持不同生活形態者喜歡獨自旅游的比例相差不大,約為20%。隨著生活態度積極性的提高,愿意單位組織出游的比例會逐漸降低,傾向于旅行社組織的比例則會隨之增加。

5.出游時段

由生活形態和最佳出游時間進行交叉分析可知,不同生活形態的潛在旅游者均偏好周末出游,比例分別為:冷淡隨意型(40%)、中庸平和型(42.6%)、自我關注型(46.4%)及積極熱情型(39.9%)。第二偏好存在一定的差異,冷淡隨意型傾向春節長假(20%)出游,持其他三類生活形態者選擇寒暑假出游,比例隨著積極性的提高而增加。對第二偏好為寒暑假的潛在旅游者做進一步分析,發現其職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各類潛在旅游者的第三選擇差異性比較大,五一、十一黃金周及工作日是冷淡隨意型的第三選擇,比例均為13.3%,工作日是中庸平和型的第三選擇,占16.2%,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選擇五一黃金周。

6.停留時間

根據交叉分析的結果可知,不同類型生活形態潛在旅游者認可的最佳出游時間峰值均出現在4―7天,分別為冷淡隨意型(56.2%)、中庸平和型(57.1%)、自我關注型(62.8%)和積極熱情型(58.8%)。第二峰值略有差異,冷淡隨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關注型的次峰值為3天,分別為22%、22.6%和24.6%,積極熱情型為7天以上,占21.6%。

7.交通方式

將生活形態和交通方式進行交叉分析后發現,冷淡隨意型和中庸平和型將火車作為第一交通方式,比例分別為59.6%和58.1%;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首選自駕車,比例分別為48.8%和56.2%。第二峰值差異性較大,冷淡隨意型選擇長途汽車(14.4%),中庸平和型喜歡自駕車出游(48.6%),火車是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的第二選擇,各占42.6%和39.6%。

8.消費意向

根據交叉分析的結果可知,不同類型生活形態潛在旅游者能接受的休閑消費水平較高,集中在1001―4000元。具體到各個類別來說,存在一定的差異。冷淡隨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閑消費水平以500―101210元為主,占33.3%,兼顧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這兩個消費層次,均占26.7%。中庸平和型的年休閑消費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為主,其比例分別為31.6%和35.4%。自我關注型能承受的年休閑消費水平也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為主,且比例相差不大,分別為32.8%和31.4%,積極熱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費水平以2001―41300元為主,占32.4%,1001―2000元和500―1000元的比例也不低,分別占26.4%和21%。

六、結論及討論

1.結論

生活形態的性別、收入分異不明顯;其年齡、學歷及職業存在顯著分異。冷淡隨意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為主,其他三類生活形態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且分布于各年齡層次;冷淡隨意型潛在旅游者在各職業群體中分布較為均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關注型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其次是學生,積極熱情型則以學生為主,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

長沙市居民出游目的、信息渠道及出行方式的生活形態分異不明顯,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趨同性;其出游時段、停留時間、交通方式及消費意向的生活形態分異明顯,具體表現如下:

冷淡隨意型偏好周末、春節長假和五一及十一黃金周出游,中庸平和型則傾向于周末、寒暑假和工作日;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則喜好在周末、寒暑假及五一黃金周出游。

不同類型生活形態潛在旅游者認可的最佳停留時間峰值均出現在4―7天,但次峰值存在差異,冷淡隨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關注型為3天,積極熱情型的次峰值是7天以上。

關于交通方式的選擇,冷淡隨意型和中庸平和型首選火車,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偏好自駕車。第二峰值差異性較大,冷淡隨意型選擇長途汽車,中庸平和型喜歡自駕車出游,火車是自我關注型和積極熱情型的第二選擇。

冷淡隨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閑消費水平以500―1000元為主,兼顧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這兩個消費層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關注型的年休閑消費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為主,積極熱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費水平以2001―4000元為主。

2.討論

第一,本文以問卷中涉及的關于生活形態的12個語句為基礎變量,對1041個樣本在基礎變量上的得分運用迭代聚類法(K-meam Cluster)進行聚類分析,將其區分為生活形態迥異的4類,即冷淡隨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關注型、積極熱情型。分析時指定聚類數目為4類,并對4類生活形態根據各基礎變量的數據特點進行命名,該處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影響到文章的某些結論。

第2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城市城市規劃概念特征原理生態城市

在全球環境氣候惡化的前提下,人們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于是建設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因此,低碳城市的規劃既符合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實現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 低碳城市的概念

認識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認識到低碳城市實際也是屬于生態城市的范疇,追求低碳城市建設,實際上也是在追求生態城市的建設。低碳城市是實現生態城市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以減少碳排放為主要切入點的生態城市類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實現“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復合人居系統,從而形成低碳型生態城市。

2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

認識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須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規劃原理去規劃設計,自覺的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2.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為人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行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點,也相對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較容易把握和實現。低碳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體系,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低碳城市發展指標體系;二是低碳經濟技術和低碳能源技術;三是生態技術等。

2.2高效性

城市作為一種高度集聚性的人類聚居地,人們的生存途徑不同、生活水準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競爭激烈,行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現在城市的生產、運行和維護成本的低能耗趨于最小化,城市物質與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規劃內容的高效性主要應體現在城市能源系統的高效率,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轉系統的高效率。

2.3 循環性

“循環性”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態系統內在運行機制。低碳城市的循環性特征體現城市各個系統和各個層面的良性循環,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自身生態系統的完善,對改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循環起積極的作用;

(2)城市循環的內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3)城市各個系統以及整體的城市系統的循環速率比較合理、且保持整個城市循環系統平衡;

(4)循環機制明確模式正確;

(5)能識別、能解決阻礙城市系統良性循環中出現的問題。低碳城市規劃設計就是遵循這幾種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學的手段,通過原理設計,使其更加系統性,從而達到良性循環。

2.4 和諧性

低碳城市的和諧性,一方面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結合自然發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諧性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低碳城市不是僅用自然綠色點綴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人與人關系和諧的社會。

3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是指導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對于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良性循環原理

良性循環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慮各系統關系及城市與區域關系,從未實現城市發展的趨優性。其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系統性原理

城市環境已經屬于自然環境加人工環境的環境系統,城市環境系統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開放性、相依性等特點,使其成為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之一,從而決定其必須考慮系統的良性運轉。

一方面,規劃建設內容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不僅是物質空間的建設,而且還應注重人的環境素質的培養,致力于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建設、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建設和長遠的發展框架建設等。另一方面,規劃建設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態系統功能。低碳城市規劃建設應當運用生態學的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的理論,從生物生產、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等系統功能的角度著手,進行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的組織實施。低碳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是實現低碳生態系統與外界協調平衡的必要條件,而從低碳系統的角度進行低碳城市規劃建設,將有助于實現城市系統高效、循環的“自運營”,減輕城市建設與發展對區域的生態的負擔,將城市建設成為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人居系統。

(2)區域性原理

城市的發展是在一定區域背景下展開的,城市與其賴以生存的區域,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區域社會、經濟、自然的綜合體。城市要實現有機的生態發展,區域原理可對此發揮有益的作用。

首先,必須在城市和區域之間構筑有機、緊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聯系網絡,形成復合系統。通過統一規劃和建設,使水資源、市政、教育、醫療等資源能與城鄉共同使用,使資源在城市和區域農村間復合循環利用,同時協調城鄉基礎設施投資,保證城鄉更大范圍的支持和覆蓋;整合城鄉發展,保持城市生態平衡,使城市與區域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的共生體。其次,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還要注意區域差別。

3.2 生態調控原理

低碳城市作為生態城市的先鋒軍,其規劃建設需要以生態學原理為理論基礎,對低碳城市進行符合生態學原理―自然原理調控。一是城市空間結構模式要結合自然。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建設的框架,決定了城市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態。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要充分的結合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氣象、水文等。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態調控須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促進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護林帶、公園等要素形成綠色基礎設施的基本空間格局,從而保證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間設計結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間設計主要是通過空間要素的生態化規劃布局達到系統自我循環和自我調節,減少對環境的消耗和污染,實現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3.3 層次原理

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具有復雜的結構。實現低碳城市需要區別各層次的共性和差異,層層推進,一環扣一環。層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過改善縱向狀態促使途徑趨適。低碳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和協調多部門利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戰略部署,必須在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和施工等層面都貫徹低碳化、生態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層次之間關系協調、層次遞進。

當前,我國與人居環境發展密切相關的國情包括:①資源短缺;②人多地少;③經濟貧窮。資源短缺、人多地少決定了我國的建設只能走資源、土地節約的道路;經濟貧窮決定了我國不能停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動搖。中國的經濟及大多數城市的70%以上的能源來自煤碳,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走向帶來極大的影響,相當一部分的生態空間受到蠶食和沖擊。中國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出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國城市環境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實情,應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經濟,立即動手開發新能源,遏制污染,發展經濟,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4 結語

總之,促進城市良性發展,低碳生態城市規劃是一個重要戰略。低碳城市規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我國低碳城市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需要循序漸進,不僅僅需要技術、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進步,更需要城市居民對于低碳城市生活的真正領悟,只有通過全方位的進步才能建設成真正的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第3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產業承接能力;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中西部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2-0177-08

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我國中西部地區迎來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良好機遇[1]。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受到地區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政策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2],本文以我國中西部城市群41個地級市作為研究樣本,采用變異系數法、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通過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對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及其時空演變特征進行比較,以期為科學合理地制定并實施產業承接政策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范圍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參照肖金成和袁朱[3]、曾鵬[4]關于中國十大城市群的研究成果,本文將中西部城市群及所轄范圍內的城市界定為如表1所示,并借鑒孫威等[5]的相關成果,選取了28項具體指標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將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分為產業吸引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產業l展能力三個層面,并采用X1-X15共15項指標進行測度。

1.產業吸引能力由X1-X5等5項指標構成,其中職工平均工資反映了該城市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屬于負指標,職工平均工資越高則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越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了該城市的消費市場大小;貨運總量反映了該城市運輸狀況和對外開放程度;人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反映了該城市對外資的吸引力。

2.產業支撐能力由X6-X11等6項指標構成,其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表示該城市的勞動供給狀況;等級公路線網密度由該城市的等級公路里程數除以行政區域土地面積求得,反映了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百人擁有國際互聯網用戶數代表了該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顯示了該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反映了該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體現了該城市的資金供給狀況。

3.產業發展能力由X12-X15等4項指標構成,其中科學技術經費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反映了該城市在創新資金方面的投入程度,科學技術人員占就業人口比重體現了該城市供給高素質勞動力的能力,專利申請受理量反映了該城市的科技創新產出狀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體現了該城市的企業盈利狀況。

生態環境子系統指標的構建采用P-S-R模型,分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及生態環境響應三個層面,采用X16-X28共13項指標來測量。生態環境壓力由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用電量、人口密度共6項指標構成,且均為負指標,表示這6項指標值越大,該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越不容樂觀;生態環境狀態由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共3項指標構成;生態環境響應由工業煙(粉)塵去除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共4項指標構成。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反映了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子系統的28項指標,構建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通過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計算得到城市群內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評價指數,最后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方法對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類型進行判別,進而得出研究結論。

1.指標權重的確立

由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量綱千差萬別,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公式分別對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再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具體計算方法如公式(1)、(2)所示。

2.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

利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發展水平,公式為:

3.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

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4.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判別

在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程度的分級和判別標準上,本文借鑒錢曉英和王瑩[6]的研究成果,將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大類;同時,根據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EC)的相關性,將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系統對比關系細分為3個基本類型(見表3)。

5.數據來源

本文將濟源、仙桃、潛江、天門等4個縣級市剔除,最終選擇的是中西部城市群范圍內的4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數據作為樣本,對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實證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各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直接得出或公式計算求得,個別城市少數年份缺失的數據根據其相鄰年份值補齊。

二、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評價

(一)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變異系數法獲得各指標權重(見表2),通過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計算,得到2009-2013年41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水平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略),進而得到2009-2013年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子系統的排名情況表(略)。結果顯示:從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的排名情況來看,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呈現出區域非均衡發展態勢,進入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只有成都、西安、重慶和武漢,說明這4個中心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從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的排名情況來看,41市在2009-2013年間的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波動性較大,進入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包括重慶、西安、武漢3個中心城市,以及隨州和九江兩個地級市。

由2009-2013年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水平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可以得到考察期內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對比關系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得出2009-2013年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不同對比關系類型的城市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結果顯示生態環境滯后型城市所占比例分別為463%、39%、415%、39%、415%,產業承接能力滯后型城市所占比例分別是488%、61%、585%、61%、537%。就整體而言,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綜合水平明顯滯后于生態環境發展綜合水平,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同步型城市所占比例相當少,2010-2012年41市均非此類型,2009年僅有平頂山和許昌兩市屬于此類型,所占比例為49%,綜合評價指數分別為0107、0113。2013年許昌和黃岡兩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占比49%,且綜合評價指數非常接近,分別是0106、0107。

(二)產業承接能力子系y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線性相關分析

為了驗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本文以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為因變量,以各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為自變量,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評價指數(T)的均值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4回歸分析參數結果顯示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與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呈正相關關系;整體回歸方程的F統計量值為13762,P值為0001,說明回歸分析結果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此可以認為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

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空特征分析

根據耦合度模型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可計算得出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T),進一步計算得到耦合度(C)及耦合協調度(D),如表5所示。下面分別從時間序列特征和空間特征兩方面對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分析。

(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序列特征

通過計算得出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如圖2所示):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偏低,其均值位于0201-0300之間,兩個系統的耦合度的均值位于0401-0500之間,顯著高于耦合協調度均值,原因在于兩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偏低,致使耦合協調度也較低。就整體來看,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在2009-2013年間趨于平穩,波動幅度較小,可以認為城市群整體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具有穩態發展的時序變化特征。

為了分析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序列特征,本文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對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秩相關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為秩相關系數,Xi為考察期內根據耦合協調度值從小到大排列的序號,Yi為根據時間排列的序號,N為樣本數。R≥0代表上升趨勢,R

本文采用SPSS170軟件對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變化數據進行Spearman檢驗,結果顯示在置信度(雙側)為 001 時相關性是顯著的;通過計算得出城市群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秩相關系數(見圖3),結果表明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存在明顯的時間分異。具體而言,2009-2013年間,有28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孝感、漯河和咸寧等3市的上升趨勢相對顯著;其余13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下降趨勢最顯著的是西安,其次是鄭州,武漢位居第3位。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但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壓力。從秩相關系數來看,6個中心城市中僅有重慶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上升趨勢明顯,洛陽的耦合協調度非常接近于0,變化趨勢平穩,其余4市均呈下降趨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鄂州的耦合協調度下降趨勢較明顯,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南充和寶雞等6市的耦合度發展態勢平穩,其余5市的耦合協調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二)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特征

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出現輕度失調、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等3種狀態,為了更直觀地分析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變化特征,本文根據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計算結果,從時間維度上計算2009-2013年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得到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布特征(見表6),發現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

第一,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上呈現“中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中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為0246,略高于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均值(0245);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的均值分別為0249、0241、0226、0242,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總體偏低,原因在于四大城市群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不高,且在考察期內空間差異明顯。其中,位于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高,位于西南地區的川渝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低,位于西北地區的關中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略高于位于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

第二,6個中心城市的耦合協調度明顯高于非中心城市,且表現出“中低西高”的空間變化特點。位于中部地區的鄭州、洛陽和武漢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288,明顯低于位于西部地區重慶、成都和西安(0314)。具體來說,雖然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鄭州和洛陽屬于中度失調區,但兩市的耦合協調度在中西部城市群36個位于中度失調區的城市中分別名列第一、第二位。作為長江中游中心城市的武漢屬于輕度失調區,其余11市均位于中度失調區。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城市均屬于輕度失調區,且兩市的耦合協調度在中西部城市群41市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內江位于嚴重失調區,其余12市均屬于中度失調區,其中綿陽和德陽的耦合協調度相對較高。西安位于輕度失調區,其余5市都屬于中度失調區。

第三,12個資源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呈“中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間發展態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洛陽(0268)、焦作(0246)和咸陽(0243);自貢、南充和瀘州排名末3位,耦合度均值分別為0208、0207和0206。位于中部地區的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和鄂州等市的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246,明顯高于位于西部地區的自貢、南充、瀘州、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等市的均值(0222)。位于西部地區川渝城市群內的自貢、瀘州和南充等市的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值(0207),顯著低于關中城市群內的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等4市的耦合協調度均值(0233)。

四、結論

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通過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對2009-2013年中西部城市群41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考察期內中西部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及其時空演變特征,并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之間具有強相關性,但整體產業承接能力明顯滯后于生態環境水平。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呈現區域非均衡發展態勢,成都、西安、重慶和武漢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41市的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波動性較大,重慶、西安、武漢的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第二,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總體偏低,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出現了輕度失調、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3種狀態。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變化較為平穩,但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產生明顯的時間分異。重慶的上升趨勢明顯,洛陽變化趨勢平穩,其余4市均呈下降趨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鄂州的下降趨勢相對明顯,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南充和寶雞等市的發展態勢平穩,其余5市呈顯著上升趨勢。

第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中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其中中原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高,川渝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低,6個中心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均明顯高于非中心城市,且表現出“中低西高”的空間變化特點。鄭州、洛陽屬于中度失調區,武漢、成都、重慶、西安位于輕度失調區,12個資源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呈“中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間發展態勢。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現提出如下建h:加快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應從政策引導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和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制等方面,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發展協調機制;中心城市應根據自身功能定位,注重降低要素成本,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加強對外聯系強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度;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信息共建共享,通過產業創新聯盟和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從而有效發揮其對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資源型城市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以綜合性和多元化為發展方向,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模式,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城市產業體系;各城市應根據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環境規制措施,對入駐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堅決調整和淘汰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產業,對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進行限制,對集約節能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并不斷優化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公共綠地水平和綠色品質。

參考文獻:

[1] 趙建吉,茹樂峰,段小薇,等.產業轉移的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經濟地理,2014(1):1-6.

[2] 李斌,陳超凡,萬大艷.低梯度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93-96.

[3] 肖金成,袁朱.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N].中國經濟時報,2007-03-09.

[4] 曾鵬.中國十大城市群綜合發展水平:因素分析與綜合集成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69-73.

[5] 孫威,李文會,林曉娜,等.長江經濟帶分地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11):1470-1478.

[6] 錢曉英,王瑩.京津冀地區產業集聚與生態環境間的耦合關系[J].統計與決策,2016(3):103-106.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 De-shen1,2,XIANG Li1,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Guilin Toursim University,Guilin 541006,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zhou College, Hezhou 542899, China)

第4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分析

一、引言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建設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態城市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和關注,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開始呈現出了人文化與生態化特征。鑒于此,下面文章就當前這種新形勢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標準進行研究和分析,基于生態型城市自身的內涵,就其規劃標準的制定進行詳細地論述。

二、生態型城市內涵

所謂生態型城市就是指把生態城市看作城市發展的特征、城市的性質以及城市發展的目標,可推動城市社會環境與社會經濟和諧、統一發展的城市類型。生態型城市其實就是生態城市,基于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結合生態學的相關原則,構建一種社會、自然以及經濟這三者之間協調統一發展的社會關系,通過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生活方式以及新生產方式,這種含義為廣義。若從其狹義上來看,即基于生態學的各種原理內容來設計、規劃和發展城市,構建一個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和諧的適合人類聚居的城市環境。

而生態型城市規劃的標準就是指為生態型城市建設所服務的一切規定要求,把一般城市的建設規劃標準中基本內容和生態城市的相關準則、指標以及特征等相結合,在此基礎上來制定城市規劃的規定要求以及具體準則。

三、生態型城市規劃的標準

(一)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制定的原則

第一,對應原則,即所制定的標準應該和國家關于生態城市指標中規劃方面的內容所對應,確保其所制定的標準可為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直接服務,并滿足國家考核的相關標準;第二,兼容原則,即充分利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現有的地方規劃標準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并將其有效地融入到正在制定的標準中去;第三,簡潔原則,結合生態型城市規劃的具體情況,將常規規劃中關于城市用地分類這方面的內容省略掉,采取指標表格和子規定結合方式,盡量確保制定的標準清晰、明了和簡單;第四,地方原則,即該標準不僅可凸顯城市自身的特色,同時還可有效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存的各種生態型問題;第五,持續原則,所制定的這一標準應和生態型城市的規劃以及建設階段相呼應,促使該標準可始終貫穿于生態城市建設的整個過程。

(二)規劃標準的矩陣

基于上述的這些原則,筆者在此在建立了一種相應的規劃標準矩陣,這一矩陣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總體目標、實施階段以及物質規劃,在整個規劃標準中,物質規劃這一方面的內容為其核心部分,下面文章就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第一,總體目標。簡而言之就是生態型城市規劃建設總體目標,其主要涉及到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城市環境水平、人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等情況,基于這四個方面所制定的目標,應該呈現出一定的戰略性以及概括性等。在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中,總體目標為其綱領,對物質規劃方面方面的各個指標主要起著指導的作用。

第二,物質規劃。這方面的內容為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中具體的內容,因該標準是在城市規劃體系具體要求以及生態型城市規劃評價需求的綜合考慮下所制定的,基于這二者內容的結合,所構建的矩陣結構可看作為城市物質規劃標準制定的基本構架,即橫向分層(行)、縱向分欄(列)。在該矩陣結構中,“行”是在生態型城市規劃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所確定的城市規劃建設項目,而“列”則是生態市的具體標準。在該矩陣結構中,“行列”相交的位置為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具體標準指標。橫向分層(行):通過研究常規化城市規劃標準的具體結構、生態型城市的具體指標內容以及其規劃的內容,基于對這些內容的研究額分析,明確規劃標準項目中的相關內容,即城市的環境衛生、城市土地的使用情況、城市自然歷史景觀的保護、城市的防災建設、市政基本設施建設以及交通建設等。縱向分欄(列):在大層面上來進行劃分的話,可將國家所制定的生態市標準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即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在文章所闡述的這一矩陣中就包括了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三,實施階段。在生態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為各實施階段所采用的標準,按照生態型城市規劃所具體劃分的各實施階段,給出這些階段所對應的各規劃標準。針對這一特性,筆者建議在制定階段性規劃指標時,可將規劃城市歷年的發展情況以及其具體建設情況,在所制定的這一規劃標準中分列出來,從而將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中關于各階段實施的指標反映出來,以此來進行動態響應。

(三)生態型城市的規劃標準

第一,便于新能源的充分利用,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其規劃標準的首要要求就是新能源充分利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有效資源的耗費,在城市交通和市政基礎建設過程中,應該將這一內容體現出來。第二,構建綠色城市與建筑,堅持以人為本規劃設計理念,確保城市的循環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第三,強調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實用性以及系統性,注重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整個環境效益,在生態型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其理論標準均應該具備較強的可行性,可將這種規劃的生態型城市便成為實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生態化城市建設理念的不斷深入,各城市也加大了其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力度,而這凸顯了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的制定以及提出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這一標準可促使生態型城市規劃建設具備很強的切實操作性,便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而在制定規劃標準時,應該和城市現有的這些規劃編制內容、現有生態型指標以及規劃標準等結合,這樣才可使其最大的功效發揮出來,除此之外,其標準還應具備一定的動態性以及地方性,可滿足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變化。

參考文獻:

[1]齊浩男,龐旭鋒.芻議生態型城市規劃標準和建設途徑[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7).

[2]王海霞.從城市規劃角度淺談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評價標準的認識[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4).

[3]歐陽嬌薇.對生態型的城市規劃標準研究[J].知識經濟,2013,(1):57.

第5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綠地系統 規劃 生態園林 理論方法

1、生態園林城市的概念

1.1生態園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我國從1992年開始園林城市的創建活動,其重點在城市的綠化建設,實行了十多年后,全國城市的生態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因此, 2004年9月22日,國家建設部向全國又發出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號召,提出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新目標,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目標明確單一,可操作性強,適合目前我國的國情,對于改善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建設生態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基礎作用,所以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成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

1.2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

生態園林城市的理論尚在發展之中。保護非再生自然資源;珍惜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搶救逐漸消亡的歷史文化;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建設舒適宜人的綠色家園;縮小區域差異與平衡發展;重視科學規劃與有效實施;承擔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環境生態學的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建筑,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真正的生態園林城市應該是生態之城、美麗之城、高效之城、和諧之城。

2、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搞好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與設計

科學規劃是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類的福利為出發點,追求與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城市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應用城鄉規劃學、生態學、系統學、風景建筑學、植物學、林學、藥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認識到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城市外部其他生態系統必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從區域環境和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態園林的發展戰略規劃;以生態學中廊道的作用、結構與斑塊的關系等理論為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發地提供科學選擇依據,以景觀生態學中斑塊的大小、形狀及邊緣生態效應等理論應用于城市生態園林中點及重點面的規劃,主要尋求城市中點及主要專用綠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態效應及其相連關系;運用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島之間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廊道”(綠化帶),把這些分散分布的公園、綠地連接起來,以形成城市生態園林的有機網絡。

3、城市生態園林規劃實現的思路

3.1城市結構生態化

生態園林城市的功能源于城市結構,并依附于城市結構;城市功能的強弱,城市競爭力的大小,根本在于城市結構是否合理和先進。城市功能實現生態化的前提就是城市結構實現生態化。城市功能生態建設規劃的著力點也在于城市結構生態化的建設規劃,因此,城市結構生態化是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和前提。我國學者劉天齊等認為,城市生態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和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狀態就必須從調整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入手,調控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是城市生態規劃的首要內容。因此,實現城市結構生態化是生態園林城市規劃的首要核心任務。城市結構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但是無論從城市生態學的角度考察還是從我國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看,我國生態園林城市結構生態化首先應從實體結構生態化開始,然后才能逐步實現高層次的城市社會生態化。

3.2城市功能生態化

傳統的城市功能主要有城市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但是結合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特征及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文認為生態園林城市功能具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其功能主要包括產業、社會、人居、交通、水域、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類功能。其中,社會、產業、人居、交通為城市實體功能,水域、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生態服務功能。生態園林城市的功能生態化就是指產業、人居、交通、園林、水域、景觀、環境和社會類功能的全面生態化。

3.3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3.3.1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并運用美學原則,強調意與形的統一。①美學原則的應用。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②意與形的統一。強調意與形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聯想來創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優美的樹枝,蒼勁的古松,象征堅韌不拔;青翠的竹叢,象征挺拔、虛心勁節;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難、無所畏懼;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蘭、牡丹、海棠組合,象征“金玉滿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滿天下”等。

3.3.2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護城鄉環境,減災防災、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植物群落。

3.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態結構,從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質和揮發物質,達到增強人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樹、丁香+桃樹+八仙花-八角金盤,林沿種枸骨-蔥蘭;銀杏、廣玉蘭+香樟、桂花、胡頹子-薰衣草;含笑+蠟梅+丁香+桂花-結香+梔子-玫瑰、月季;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廣玉蘭散濕風寒,許多香花樹種如含笑、桂花、廣玉花、梔子等,均能揮發出具有強殺菌能力的芳香油類,銀杏葉含有氫氰酸,故保健和凈化空氣能力較強。

4、總結

人類渴望自然,城市呼喚綠色,城市生態園林以豐富的植物為材料、模擬與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和觀賞能需要。

參考文獻:

[11王浩,趙永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概念及思路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4.

[2]王艷紅.關于生態園林城市的思考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

第6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環境;作用及淺析

引言:主席高度重視城市化發展的質量,并且發表了“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明確指出要大力構建“海綿城市”。目前海綿城市理念在多個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發揮了巨大的功效,我國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對較晚,要善于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設海綿城市,是實現城市建設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重大舉措,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推動我國城市發展早日走上生態化、持續化的道路,實現城市發展的可持續。

一、海綿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綿城市的概念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進行明確了定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這一“吸”一“收”的過程中實現了城市內部良性的水循環系統,還能自動吸收水系統的污染物質,保持城市水土。

2.海綿城市的特征

第一,注重城鎮化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對城市地下水、自來水等進行存儲、排放、使用時不是依靠傳統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環境綜合利用各種措施吸收、存儲大氣降水和地下水,進而緩解城市的洪澇問題;第二,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海綿城市建設思路不僅注重恢復和保持城市內部的水系統,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重視城市系統的自我調節;第三,轉變了排水防澇思路,海綿城市徹底摒棄了“快排式”傳統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澇過程中始終堅持“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第四,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變,海綿城市構建了一個良性的水系統。

二、分析“海綿城市”對城市環境的作用

根據《指南》的相關規定,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實施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充分保護城市原有生態系統;二是對已經受到破壞的自然環境及水體進行修復;三是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的建設對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調節地下水、凈化水中污染物質、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美化城市環境等發揮了巨大功效。

1.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應用,起初就是從解決城市雨洪問題出發,發揮著雨洪調蓄、雨水資源收集利用與地下水涵養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海綿城市的建設,改變了以往單純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現狀,側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來吸收、存儲、排放降水,綜合利用自然生態調節和人為調節措施來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群力雨洪公園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運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該區域在歷史上是洪澇災害多發區,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以保護濕地為原則,巧妙的將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儲蓄雨洪、下滲雨水、補充城市地下水、涵養水源、凈化水中污染物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于一體的濕地公園。在具體實施的環節中,盡量保持原有的濕地區域,群力雨洪公園成功的運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濕地公園的開發,為調節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群力雨洪公園的成功案例實現了緩解城市內澇帶來的問題和危害,增強城市排水系統的能力,通過協調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間的關系,增大城市的綠色植被覆蓋率,完善城市水系統等措施來達到排澇的目的,確保在雨季時城市市民依然享受安逸的生活。

2.形成良性的水循環系統

海綿城市的建立,不僅有效的減輕城市洪澇災害,還能夠緩解我國水資源不足、水質惡化的局面,為建立良性的水生態系統提供助力。

武夷新區踐行“海綿城市”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其主要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對森林生態的修復工作,閩北地區原生態的森林在被人為的濫砍亂伐之后正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鼓勵當地林農還林于上,加大對林業種植的補貼力度;二是城市生態修復同樣不可忽視,一些貼近地面的建筑如廣場、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選擇上采用通氣、透水性較好的;三是恢復和修復自然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物種的多樣性,擴大生態用地的面積,凈化水資源,淡化水質,減少暴雨對城市的影響。

筆者認為,海綿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濕地”一樣,最大程度的修復城市原有的水生態系統,注重開發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等綜合作用,實現雨洪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維持著一定的徑流量。森林植被、濕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養能力,凈化水質,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確保居民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實現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間的平衡循環。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認,城市水土保持是實現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提供動植物棲息地等的關鍵,而海綿城市的建設,又能夠給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環節提供便捷。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做到了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變,始終堅持低影響開發的原則,城市水土保持離不開對雨水的控制。

比如,我國投資建設的重慶海綿城市,其建立了完整的防水控制,也因為重慶地處高原,山地較多,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時候發展了綠化工程,讓綠色植被對城市的水土進行保持。雨水較多季節植被能夠吸收水分,保持水源,對于雨水能夠做到有效控制。并且,綠色植被與重慶城市的人文特征相符,也是海綿城市與其人文氣息相得益彰構建之處。

鑒于此,筆者從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水土保持出發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結合海綿城市建立起合適的雨水控制利用設施,做到真正的系統優化;二是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監測,糾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當之處;三是注重低影響開發理念和水土保持臨時排水措施相結合;四是政府部門要積極引進和開發雨水利用控制系統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在實施“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策略時,對居住區和城市道路進行分割,增大了建設綠地的用地面積,合理的修建了廣場,廣場鋪裝多采用透水式鋪裝,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鋪裝的方法,增強了城市內部的水循環系統;另外,城市內濕地、公園面積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比如,嘉興海綿城市的建設,便是對居住區和城市道路進行有效規劃,開墾綠地面積,增加綠化建設,讓百姓在享受到其“海綿”作用的同時還能夠欣賞到美麗景色,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氣息,美化了城市的自然景觀,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嘉興海綿城市建設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桿,也得到了全國各地的爭相效仿。

結語: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實現城市化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力克服了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當前,無論城市規模的大小,建設海綿城市已經是大勢所趨,其推動了新型城鎮的建設,在城市化發展中貫徹落實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參考文獻

[1]仇保興. 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 給水排水,2015,03:1-7.

第7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地域特色貴陽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

城市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可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生活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撐。城市的重要性讓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城市發展的方向和城市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城市設計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凸顯。

城市設計是基于城市自然稟賦與人文特質的城市空間創造與表達。城市設計中所關注的是具體生動的人,而人的生存依賴著自然,尋找“城市——人——自然”三者之間息息相關的命脈,就涉及到了城市獨特的地域特色。

城市設計中的地域特色的展示應將設計對象的重點放在包括人和社會關系在內的空間環境上,力圖創造一個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理想人居環境。在整個城市設計過程中都應該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該地區的氣候特點、地理環境、現狀建設情況和文化特征等進行城市設計,摒棄無場所感的生硬環境塑造方式,強調城市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聯性,追求具有地域本土特征的建筑和城市文化特色。

具體的城市設計手法有很多,筆者以城市地域特征為依據,從城市的歷史格局、文脈特征、自然格局、生活習慣等角度出發,以貴陽城市設計為研究對象,采用挖掘和展現城市結構、城市文脈、城市生態、城市活力四個方面來探索體現地域特色的城市設計方法。

進行城市結構梳理

圖底關系理論試圖通過對城市空間結構和秩序簡化出來的二位平面的分析來研究城市的形體環境,明確城市形態的空間結構和空間等級,從而確定出城市的積極空間和消極空間,并通過不同時間內城市圖底關系的變化,分析出城市建設發展的動向。

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實際上是通過增加、減少或變更格局的形體幾何學來駕馭空間的種種聯系。圖底關系分析有助于了解城市的空間總體結構特色、空間等級和肌理特色,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發展動態。

根據貴陽市總體規劃(2011-2020),貴陽市中心城區將形成“一城三帶多組團、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間布局結構。貴陽中心城市以三段南北向的山脈為空間依托,即由西向東的百花山脈、黔靈山脈、南岳山脈,三大山脈形成城市骨架,城市劃分為“三帶”;老城區是城市文化核心區,構筑為“一城”,周邊片區形成組團,組團打造為綜合性片區,功能相對獨立,貴陽中心城區將由多個城市組團組成。跨越黔靈山脈,城市新建金陽新區,與老城區交相呼應。金陽新區與老城區共同構筑未來發展的“東西雙核”,帶動周邊組團。城市跨山發展,多區共筑,提升城市發展的積極性。

挖掘城市的“場所——文脈”特征

文脈是指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對話與內在聯系,推廣到城市設計領域,就是指人與建筑的關系,建筑與城市的關系,整個城市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單純的空間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脈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質層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屬性,才成為“場所”。 “場所——文脈”的設計方法強調設計與現存條件之間的協調,并將社會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人們駕馭環境的體驗與物質空間分析中的視覺藝術、實空比例等原則等量齊觀。

貴陽人文文化豐富,在梳理貴陽人文歷史、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明、少數民族文化等物質文化及特色民俗、少數民族文化、陽明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的同時,采用“找出來,保下來,串起來,用起來,活起來”的策略,將各種文化元素加以聯系利用,形成文化網絡。貴陽古城的城門、閣樓、牌坊存在了幾百年,是歷史的舊物。然而隨著貴陽城市的擴建,現在已是九門無門,四閣存一閣,牌坊不再見的局面。為營造城市人文格局,需依據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適當的措施,展示城市記憶。對城市人文格局的營造除了適當恢復城市記憶之外,還應形成對外的展示平臺,展現貴陽人文特色。可以考慮和城市旅游線路相結合,依據歷史文化遺存的分布和貴陽獨特的城市氛圍,打造市民和前來旅游人員的人文游憩路線。

保護城市的生態結構

城市地域自然生態條件及要素對城鎮規劃環境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它與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布局、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建筑材料的供給都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城市設計中更應該遵循建設地的生態條件和變化規律,保護城市的生態結構,使城市與自然結合在一起。根據設計對象不同的自然條件,要充分利用江、河、海、山、湖泊等自然資源,將這些自然資源結合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形成體系,使之成為城市設計形態的“骨架”。地域性城市設計的內容還應包括生態設計,結合自然設計出一種包含人及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和自然在內的、以舒適性為特征的多樣化空間。

城市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人對自然改造的過程,因此人工環境的塑造要尊重自然環境,相對平衡的發展。貴陽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自然資源與城市銜接,并且深入到城市的結構中,成為城市的自然景觀。山、水、森林已經是貴陽城市結構中的一部分,并且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其他結構的分布。

山體是貴陽的結構骨架,也是凸現貴陽“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自然環境特色的基本要素。針對貴陽市目前城市建設對自然山水的普遍忽視以及城市形態功能低下的現狀,城市設計應以盡量保護山體資源為原則,根據自然環境要素設成城市的整體構架。水體是城市的命脈和城市活力的體現。城市內部的河流是展現城市靈氣活力特色的鏡子并體現城市的歷史記憶。應針對不同類別的水體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充分利用水體資源,構架起城市生態格局。貴陽林網是貴陽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貴陽榮獲“森林城市”稱號的依據,構建城市林網系統就是將環城林帶的概念發展為網絡林帶的結構發展模式,以強化城市山林特色和城市生態機能。

展現城市生活活力

人的活動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一個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應該是一個有活力的城市。

宜人的街道空間

街道是城市中的重要組成,城市設計需要回復街區的活力和多樣性,使其成為人們交往的平臺。在貴陽擁有許多城市化進程快的大都市里見不到的極富人情味的街道生活,值得保留和發展。適宜的街道尺度是源于貴陽市一直遵循以市民生活為主導的規劃原則。步行尺度的街道對于發展城市商業、旅游業都非常具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貴陽這種以城市生活本身為旅游特色推出的城市更應看重步行尺度街道的重要性。

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城市天際線主要指城市建筑物、構筑物以及自然要素與天空交接的輪廓線。城市天際線是城市的象征,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城市建設的文明程度和社會發展階段。貴陽老城區天際線形態由于城市自身新陳代謝緩慢而必須受到嚴格的保護與控制,在自然與歷史遺產面前,天際線應體現其所背負的公共屬性——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天際線景觀屬于整座城市人民。

參考文獻:

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薛華培. 塑造山水城市特色 保護“中國近代第一城”風貌——南通總體城市設計框架體系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0(10)

第8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原則;設計要求

隨著我們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日益重,生態城市規劃已經成為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中一個重要部分。生態城市的概念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理想國”,國際上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通常來說,生態城市是指以生態與人類協調為城市性質、目標與特征.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整體和諧與科學發展的城市類型。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等特征。我國總體城市化水平還不是很高,但東部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城市化發展的“超速”階段,在城市發展建設上構造一個內部結構合理、系統功能強大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這可克服城市發展規劃“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模式。因此,研究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及設計要求對指導生態城市實踐有重要價值。

一、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

聯合國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原則,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該計劃提出了“生態保護戰略、生態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的保護、將自然融入城市”五項生態城市規劃總體原則。依據聯合國生態城市規劃原則,結合國情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原則。

(一)控制城市人口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我國城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隨之帶來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地方政府于是從政策層面控制城市人口的膨脹,但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時期,大量農村與城鎮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越大其就業和魅力就越大,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口的涌入。城市的健康發展需要適當調控外來人口,但并不是指硬性限制,以保證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承載力。但是,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趨飽和,城市功能難以滿足膨脹的城市人口規模,應在城市附近積極發展副城、衛星城、新市鎮,嚴控大城市人口規模。因此,找出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平衡點是生態城市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

(二)控制城市土地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在逐年減小,大城市中此問題尤為突出。要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擴大城市規模,而城市規模擴張與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態系統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協調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間關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關鍵。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集約節約土地資源是保證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政府相關部門應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城市生態系統狀況,制定城市土地規模的發展戰略,評估城市土地規劃方案,合理規劃工商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森林、自然水體等,以支撐城市的科學發展。

(三)合理城市布局

合理的城市布局是以城市功能為依據,按照協調發展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為基礎進行城市布局,確定城市規模、等級、地位、作用和職能分工,以點帶面地輻射帶動區域內各城鎮和廣大農村的生態化發展,促進區域發展生態平衡。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協調幾類關系。一是協調生態農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生態農業是農業與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結果,需要調整生態農業的產業結構,促進其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發展。二是協調城市綠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已無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基礎,而城市綠化發展是城市經濟生活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重要標志。生態城市規劃要將城市綠化因素列入城市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打造“以人為本”,美麗、安全、清潔的生態城市。

(四)符合法規標準

建立完善生態城市的立法和標準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前提。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可使生態城市建設更為正規,法規對生態城市的科學管理與規劃有重要意義。加強生態城市法制建設,需要建立健全生態城市法規,研究合理方法促使社會遵守生態城市的法規,如有人違反法規時有良好的司法介入程序,達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治目標。生態城市規劃標準是為實現城市規劃目標而制定的指導城市規劃的準則與規定。生態城市規劃標準的制定可實現城市規劃在考慮生態環境的情況下,使其管理更為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提高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步伐。生態城市的標準在國外有《生態城市的判定標準》、《生態城市的建設內容》、《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等。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城市結構、交通、能源物質流、社會經濟議題等四個方法。國內標準有《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暫行)》等。

二、生態城市的設計要求

生態城市的設計以“山水城市”、“綠色城市”為目標,要求城市的規劃設計既要符合城市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又要把生態因素充分融入設計中去。

(一)優化生態城市的空間構架

生態城市具備自然、美學、文化的三重屬性。自然屬性是本質屬性,美學屬性是人們的主觀評價,文化屬性是其精髓內涵。優化生態城市的空間構架,首先要以構建現代生態城市為目標,采取組團式等布局模式優化城市內部空間布局,設置森林、水體、草地等生態隔離帶。其次是充分規劃利用城市綠地系統,使城市綠地與山、水、林、田綠化連成一個完整的綠地生態系統。再次是合理規劃城市水體系統,將江河湖海與地下水系統統一規劃,并可考慮設計相關景觀,既符合生態屬性,又考慮城市美學和文化屬性。

(二)完善城市要素的生態設計

城市的要素由街道公路、橋梁、住宅區、商業區、景觀區等組成,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時,也應注意城市生態環境,處理好構建生態城市的多重關系,包括建筑景觀與自然山水景觀的關系,街道公路中人與車的關系,城市綠化與文化特色的關系,商業區、住宅區與景觀視覺走廊的關系,歷史性建筑與現代建筑間的關系,城市光照、通風、溫度控制間的關系,城市交通網絡、交通工具、交通對象、交通樞紐間的多重關系。從而不斷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總體設計,加強濕地、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規劃,也加強城市綠地、生態公益林、沿河生態綠化帶、綠色公園等設計,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平衡城市的生態環境。

(三)尊重生態城市的歷史人文

生態城市設計要符合生態環境,也要符合城市的歷史人文內涵,不斷采取現念構造崇尚歷史文化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設計中要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以主要街道和高架路為中軸,做好高層建筑與城市的相互協調,構造城市的藝術形象。

(四)規劃城市水源的循環系統

合理規劃城市水體系統,推廣各種節水、節能建筑和城市管網,使城市建筑內用水的循環,設計出性能良性的城市管網循環系統。因此,城市設計要不斷完善改造雨污管網,下水道口采取隔油隔污技術,規劃建設一定能力的污水處理中心。郊區設計則要保護農田灌溉水源,控制農業、禽畜業生產對水源的污染,通過河口濕地、植樹造林等達到凈化水質、保護飲用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第9篇:生態城市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生態化思想

1引言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生產、積累和傳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人與自然環境矛盾最為突出、生態失衡最為嚴重的地方。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創造著許多“城鎮密集區”、“都市連綿帶”的同時,我國城市規劃生態化理論視野正從個體城市向整體區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門條塊分割等多種原因,對區域生態資源的保護、對整體生態環境的引導等幾乎沒有反映到城市規劃體系中,特別是付諸實踐的行動綱領中,因而城市規劃還無法對廣域生態予以全面的引導和控制。城市規劃生態化必須注重整個城市的空間與環境的和諧和統一。城市規劃主要是通過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間變化來間接地對城市社會發展施加特定的影響,而生態學關于城市規劃理論核心、本體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則利于城市規劃生態化的拓展。

城市規劃生態化的本質特征是要保障城市發展的高生態績效,然而目前,我國雖然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已日漸重視,但是由于各種規劃行為缺乏正確的生態理論的導引而使得近年來打著 “大樹進城”、“城市化妝”等旗號的城市建設行為屢屢出現,并凸現了 “三化”問題:第一是城市建設中的 “貪大化”,這是城市建設中 “貪大求洋”的問題。這個“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樹木只是點綴之筆,還有大搞大廣場、大馬路、大CBD、大音樂噴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 “渠道化”,許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寬河道、裁彎取直、水泥村地、石砌護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變成暗渠,不僅使河岸功能單調、人工痕跡累累,而且使鄉土植被毀壞、生態嚴重失衡;第三是景觀建設中的 “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規劃者和管理者為了追求所謂的 “政績”而 “大興土木”,把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個城市的 “生態量”和 “生態質”嚴重失衡。

2 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所謂的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 方法,應用規劃科學、 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 環境規劃、 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 環境學、 城市學、 社會學、 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 經濟、 環境協調發展、 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 經濟、 資源、 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3生態平衡問題與城市的發展趨勢

生態平衡是當前國內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自然界中,諸如森林面積減少、沙漠擴張、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氣候旱化、洪水泛濫、環境污染及人口膨脹等,都是生態平衡失調的表現。人工、自然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或城市用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食物網、食物鏈比較簡單,遇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干擾,很容易使其結構破壞,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一般人工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低,即生態閥值比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有序的耗散結構、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在城市化過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甚至破壞,特別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為減少或者不再存在。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環境與防治污染,必須把建立適宜的城市面積園林綠地系統列入規劃之內。

城市生態建設與規劃就是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日照和交通條件,維持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對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資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資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種節能措施,有效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態技術實現“三廢”的無害化、資源化和循環再生利用。概括起來,城市生態規劃的內容一是可持續城市生態空間規劃,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態規劃,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與土地結構單元之間的關系分析、根據城市土地適宜性,制定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土地利用生態分區及其結構和功能分析、進行土地利用的生態設計等;二是可持續城市生態關系的調控,根據目前學界的觀點,這是一種軟規劃,是在對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背景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生態控制論原理對城市系統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行為進行辨識、模擬和評價,找到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一些關鍵因子、機制和機會,從而不斷調整系統的結構和關系,增強系統的活力。

4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應符合的原則

城市生態建筑設計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局部環境,比如健康舒適的溫度、濕度、良好的通風環境、清潔的空氣、合理的光環境和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用途的開敞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外部的客觀大環境----自然環境,也就是要對自然環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質要少,而且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小。歸結城市生態建筑設計中的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環境為本。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在能源和物質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包括節約土地等。

(2)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3)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減少城市中產生的固體垃圾、污水、有害氣體的排放,將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并入城市生態建筑設計中,同時減少光污染、聲污染等等 。

(4)強調整體效果。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5 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表現

城市生態建設與規劃的城市生態支持系統包括:水資源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能源規劃、交通規劃和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和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生態產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遠景規劃則要求展望更遠的時間空間,審視更廣的地域空間,透視更深的內部空間,從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過程,預見城市增長到穩定態的進程。

5.1城市基質、廊道和斑塊。城市區別于其他的關鍵在于其主體為各種類型、體量的建筑體,交通線將它們連接起來,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達性,這些建筑和硬質地面街區構成城市中的硬質本底或基質。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城市整體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質、能量、信息及生態多樣性集中地區,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增加廊道綠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綠化網絡。城市中的斑塊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園、公共綠化地、休閑廣場及建筑周圍綠化等,共同構成城市的綠化系統,同時能夠調節局部地區的微氣候,減少環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區劃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區的劃分從空間結構產生,以滿足生態系統的環境服務、生物生產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礎功能為目的,并與周圍的空間格局相聯系,形成規劃區合理的空間格局,實現生態環境條件的改善、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規劃區可持續能力的增強。城市空間規劃首先應滿足功能需求,為居民提供進行各種生產生活活動的場所。各種類型的本底、廊道、斑塊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圍,共同構成城市功能區,在生態理論指導下,根據各功能區所需條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區附近應安排相應的學校、商場等以滿足人們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時展現一定的城市文脈及滿足人們對藝術與美的追求。

5.3城市綠地系統。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城市內部的綠化空間的規劃應重點考慮,做為人文理念的基礎及支撐。城市空間有限,應充分利用空間進行多層次綠化,喬、灌、草復層綠化體系以及垂直綠化,將綠化與建筑結合起來,并合理選擇和搭配植物種類,將城市建在綠地中。合理的綠地規劃才能有效發揮其生態意義,綠地斑塊與生態廊道共同組成城市生態基礎,并融入整個區域綠色生態網絡系統。

5.4 文化生態建設。城市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發揮決定著城市的品位與內在價值,也是增強城市競爭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何將城市的特色資源與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城市文化,這是搞好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遺憾。既要保護原有文化資源,又要體現時代特色,做到在協調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協調,不斷創作出有地方特色、時代特征,有整體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5社會生態規劃。首先是要完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完善程度是生態城市體現對人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應包括對人從生到消亡整個過程的關懷,這既體現對人在正常生活狀態下的關懷,更能體現人在需要幫助時得到的關懷,同時,也要體現在社會性、自然性災難時有安全保障。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應包括每萬人醫生數、社會保險普及率、每萬老人“托老院”數、社會安全應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會管理機制。社會管理機制健全是保證生態城市穩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沒有完善的社會管理機制,生態城市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也不可能順利運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乱子对白AV片| 最近更新的2019免费国语电影| 色吊丝最新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啦啦啦资源视频在线完整免费高清|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色八a级在线观看|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xxxx黑人da| 波多野结衣日本电影| 小丑joker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99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无套日出白浆在线播放| 免费看香港一级毛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欧美aaa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大学生系列|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看一级毛片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免费扒开女人下面使劲桶| 97在线公开视频| 最近2019中文字幕无吗|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xxxxx性bbbbb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