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文明的本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B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9)01-0007-03
一、實踐:構建價值本質的新視野
古往今來,哲學史上關于價值的認識莫衷一是。從古希臘哲學對“至善”和“優良生活”的追求,到傳統中國哲學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價值往往被置于倫理學的研究范疇。到了近代,西方哲學界,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不管是機械唯物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都從自身的邏輯起點出發,或多或少地對價值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從西方價值哲學的發展演進來看,人們對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兩個基本傾向:一是把價值當成主觀的非理性主義的產物。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代表人物文德爾班認為“價值(不論是肯定方面或否定方面)決不能作為對象本身的特性,它是相對于一個估價的心靈而言……抽開意志與情感,就不會有價值這個東西”。[1]他認為價值的知識的命題完全決定于主體的情感和意志,取決于主體的態度,不包含必然性,價值完全是主觀的。美國哲學家培里認為,價值是興趣的對象,使人感興趣的東西就有價值。另外,還有哲學家將價值定義為完全主觀的情感或人格,例如美國倫理學家斯蒂文森的情感主義價值論和美國哲學家布賴特曼的人格主義價值論。二是將價值看作完全客觀的先驗的存在。例如,德國哲學家舍勒認為,價值的本質是直觀的現象或現象學上的直觀,它先驗地存在著并在感受中給與我們。價值是超驗的又是客觀的,獨立于價值對象和評價主體之外,獨立于我們的意志、情感、理智和認識。
在我國理論界,價值的本質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從客體對主體的關系看,價值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相接近、相一致的關系;二是從價值形成的角度看,價值是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三是從價值實現的角度來看,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意義。事物本身無所謂價值,事物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的存在和屬性同人們的需要之間有某種一致的關系,并且經過主體的實踐活動能夠實現這種聯系。
在實踐中揭示了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到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保?]實踐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也是理解哲學體系的一把金鑰匙。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把人類實踐及其歷史發展作為價值論研究的原初根據,深入到實踐結構的內部揭示了價值現象的實質和作用,把價值這個“神秘主義的東西”帶回到現實之中,說明價值既不是本體也不是實體性存在,更不是以自身為本體和實體的觀念自己產生自己的獨立的神秘運動。
任何實踐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展開,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目的、手段和結果是推動這個過程不斷向前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目的確立以后,主體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相應的工具及其使用方式)作為中介環節,最終實現目的,滿足自身的需要,獲得結果。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主客體之間表現出來了物質交換關系、意識關系和價值關系。在這里,客體對主體的價值關系是一種客觀的關系,其實質是人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實踐的產物,是實踐活動的內在關系。
如前所述,價值與實踐都有兩個基本要件:主體和客體。從價值論的視角來看,客體自身性質構成了價值的客觀基礎,而人們對價值的需要則構成了價值的主觀條件。價值的實現既離不開客體的屬性,也離不開主體的需要,人的實踐“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則是連接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的紐帶和橋梁。具體到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客觀存在著的價值關系,盡管千頭萬緒,但總結起來,可分為兩類,一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活動滿足了人類基本生存的需要;二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活動滿足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
(一)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滿足了人類基本生存的需要
人與自然價值關系的出發點是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人離不開自然,是自然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時候,首先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從哲學高度對人類的起源、人的自然屬性進行科學的概括,論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對自然的依賴性。馬克思說: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谶@樣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明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人離不開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這就明確了人與自然關系上人對自然的依賴性。
從實踐和價值關系來看,人不但源于自然,而且只有通過對自然的實踐活動才能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要。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起源上看,先有自然界,后有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就存在著。人類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自然界可以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卻不能沒有自然界而生存。因為失去了自然界,人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而人從自然界獲取生存物質的途徑和中介就是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實現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就是人類的勞動,人是通過勞動和人周圍的自然發生關系的。人類通過生產勞動不斷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從而創造了一個“人化的自然界”。[3]而人類在運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和推動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狀況。自然界限定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存范圍,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利用自然,滿足了自己的生存欲望,提升了自己的生存品質。同時為了能夠持續健康地生存下去,人類還在不斷地革新自我的生存理念,凈化自我的生存空間,使生存需要的滿足進入到理性、科學、健康的軌道。
(二)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滿足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
恩格斯曾說過:“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明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保?]回顧人類文明演化和人與自然界實踐關系嬗變的歷史足跡,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人類在支配自己和外部自然界獲得更大自由的同時,也滿足了人類文明獲得長足發展的需要。
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后,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通常把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稱為原始文明或漁獵文明。原始人的物質生產能力雖然非常低下,但是為了維持自身生存,已開始了推動自然界人化的過程。農業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進一步發展,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而是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植物和動物得到生長和繁衍,并且改變其某些屬性和習性。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如畜力、風力、水力等等,加上各種金屬工具的使用,從而大大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也比較緩慢,沒有也不可能給人類帶來高度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和主體的真正解放。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從蒸汽機到化工產品,從電動機到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從近代科學誕生到本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在只有四百年的工業文明時代內,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在開發、改造自然方面獲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過去一切世代的總和。工業文明的人類高揚主體性和能動性,而忽視了自己還有受動性的一面,忽視了自然界對人類的根源性、獨立性和制約性,因此,人與自然的實踐中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態文明。因此,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發展的歷程,也是不斷滿足人類自身全面發展,人類文明整體進步的歷程。
二、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生態實踐中肯定性價值關系的集中體現
(一)人的需要是價值的尺度
人的需要是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匱乏狀態,可以理解為人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形式、積極行動的內在動因。[7]從需要的特點來看,人的需要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的需要,人可以認識需要、調節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創造需要;人的需要在實踐別是在生成實踐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生變化,所以人的需要具有豐富性和不斷發展的趨勢。人們通常理解某事物是有價值的,就表示它能夠滿足人、階級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成為他們的興趣、意向和目的所追求的對象。人的需要作為價值的尺度,在理論上成為打開和進入價值王國大門的一把鑰匙。在一定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需要也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論,價值的種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需要來解決。比如說,需要的性質決定“價值質”。人的需要有不同的性質,既有正當的、合理的需要,也有不正當、不合理的需要,由此也決定了價值也有不同的性質,既有正(肯定性)價值,又有負(否定性)價值。
(二)生態實踐中人的需要與否定性價值關系
人的需要并非都是天然合理的,都是必須滿足的。有些屬于正當需要,也就是有利于人和人類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要,這應當予以滿足。能夠滿足主體的正當需要的客體就是對主體有價值的,不能滿足或者有礙于滿足主體正當需要的客體就是沒有價值或負價值的。但是,人還是有不正當的需要,這種不正當的需要,不僅不應當滿足而且要加以限制。因為滿足不正當的需要是沒有價值或負價值的,相反,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或者限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則是有價值的。那么,人在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有哪些需要屬于不正當、不合理的呢?
一是虛假的需要。所謂虛假的需要就是主體自以為需要而實際并不需要,只是由于外部輿論導向或主體賦予需要物以某種象征而加以追求的需要。比如人類為了裝飾或著裝的需要,大量捕殺珍稀瀕危動物,取其皮毛。這種需要并不反映主體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只不過是后天形成的一種主觀嗜好。不少貴族階層將穿著華麗的皮草看作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實際產生的后果是野生動物種群滅絕,生物多樣性破壞,導致大自然生態鏈發生斷裂……因此,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立的不合理、不正當的需要,這種需要所產生的價值顯然是否定性的。
二是過量的需要。人的現實的需要有一定的度,超出一定的限度,正當的、合理的需要就變成了不正當、不合理的需要。工業文明的發展必將帶來大量的環境污染問題,眾所周知,大自然對于污染物如廢水、廢氣、工業或生活垃圾的凈化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過度的排放污染物而遠遠超出自然和人力所能夠控制的范圍的話,它們的殘留物勢必會滲入到空氣、水源、土壤當中,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帶來災難。此外,我們知道,人類目前所使用的自然資源分為兩類,可再生和不可再生,有些重要資源比如煤炭、石油等因為再生的時間極其漫長,短期內不可再生,為了滿足人類短期內物質發展的需要,對于這些資源無止境的過度開發和使用,勢必有一天會導致資源枯竭,使人類發展失去資源基礎而陷入難以言狀的困境。所以,人的現實需要應該有度,這個度的產生是人類尊重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的結果。對于那些違背規律過量的需要所產生的巨大負面價值必須高度警惕。
三是沖突的需要。每個人都有多種需要,構成一個需要系統,正當的需要應是同其他需要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一種需要的滿足應該有利于其他需要的滿足。反之,一種需要的滿足嚴重干擾和阻礙其他需要的滿足,那就可能成為不正當的需要了。這是一個人(或一個集團)多種需要之間的沖突,是一種“內部沖突。”此外還有個人與個人間、個人與集體間,以及集體與集體間需要的沖突,這是一種“外部沖突?!币粋€人的某種需要如果把它孤立起來,就個人來說可能是無可指責的,是一種正當的需要,但如果把它放在集體、社會關系之中,就有了兩種可能性,既可能相互協調、吻合,也可能相互對立、沖突。當個人的需要有損于他人,有損于集體、社會需要的滿足的時候,它就可能成為不正當的需要。如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滿足本國利益的需要,大肆向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廉價的原材料,建立污染物排放嚴重、在國內被法律明令禁止的工廠,甚至直接出口難以被自然界吸收凈化的工業、生活垃圾,造成了國際范圍內的“環境不公正”問題。因此,以犧牲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來獲得個人的滿足和利益是不正當、不合理,同時也是不道德的,它有悖人類“公平正義”這個基本的普世原則。
(三)生態文明是生態實踐中肯定性價值關系的集中體現
從價值視角來看,生態文明是指生態系統(價值客體)通過實踐活動不斷滿足人們(價值主體)合理利益和發展需要的變革過程和進步狀態,體現為科學的生態思想觀念、制度化的生態運作方式和進步的生態實踐。這里我們需要重點探討人類在生態實踐中,有哪些合理、正當的需要能給人們帶來肯定性的價值關系,因為這些實踐目標的更新和科學需要的滿足,正是判斷人類生態實踐是否文明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生態文明社會本身不懈奮斗追求的理想。這些目標和需要因為涉及面廣,影響程度深,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但從社會整體功能目標來看,可以將它們分成三個大的類別:
第一,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人類活動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生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地球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地球的資源儲量和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一旦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超過了這個承載界閾,自然生態系統將失去補償功能,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人類進行經濟、文化、社會、政治活動的自然生態基礎就會瓦解。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是人類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構成生態文明社會本質要求的基本目標系統。
第二,實現人與人和諧與全面發展的需要。人與人的和諧與全面發展具有三層內涵:一是全人類的和諧與全面發展。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之說就是這種胸懷,內涵著全球和平與發展及建立公正、公平的國際社會經濟新秩序這樣一個時代主題;二是國家層面的各民族、各階層民眾的和諧與全面發展。這內涵著社會公正問題:必須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公正公平地創造新生活和享受新生活;三是具體到個體層面的人,一方面要擁有公平地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另一方面要有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素質,要科學地認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實現人與人的和諧與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層目標,它構成生態文明社會本質要求的核心目標系統。
第三,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聯合國在1992 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給“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這個定義內涵非常豐富,包括:首先,“當代人與后代人”是指全人類不論地區、國家、種族、信仰,也不論性別和年齡,既包括當代人之間的公正與平等,也包括代際人之間的公正與平等。其次,“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需求”,是指健康的、適度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和受教育、醫療保健、文化體育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需求。換句話說,人人都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都能得到衛生醫療保障,都有豐富健康的文化娛樂生活,都能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再次,“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是指當代人必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反對高消費和高浪費,為當代人和后代人保留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發展資源。最后,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以人口、資源、環境、區域和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協調發展為支撐,確保各項社會事業的文明進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標,它構成生態文明社會本質要求的現實目標系統。
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人與人的和諧與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大整體目標體系的統一,從根本上體現了生態文明社會的本質特征和要求,體現了保護環境、優化生態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統一性,體現了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與可持續生態的高度統一性,揭示了工業文明轉型的演進方向。這種轉型不是某一領域或幾個領域的事情,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系統的一系列變革。在人與自然的生態實踐中,以滿足以上三種基本需要為目標,將對人類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的肯定性價值,這些肯定性價值既是我們判斷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尺,也是我們追求生態文明的集中體現,對于人類未來的生態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
(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全球范圍內的生態文明理念,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環境保護運動,1995年美國著名作家莫里森在他的書中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并且提議所得稅應該以污染稅來代替。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導致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以及接連不斷的環境惡化和全球范圍的氣候異常帶來的極端氣象等諸多問題,而且現代工業文明發展模式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質疑。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并且在黨的十報告中更是強調有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即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而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離不開對生態文明內涵和制度內涵的探討。從現實的狀況和研究成果來看,分析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對于豐富可持續發展理論并且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原始的“生態”一詞的概念,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與存在的狀態。環境是相對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與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該中心事物的環境,生態就是各種生物有機體以及環境的相互聯系。生態是一個關系的范疇,包括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態環境系統的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而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離不開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征。
所謂文明是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成果,是人類在實踐生活中改造世界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繼承和發展的先進成果。生態文明是以“生態”為特征,高度重視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人文活動與自然活動之間的交錯運動、科技效應與制度效應之間耦合效應的文明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自然、社會之間和諧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為內涵。生態文明不僅追求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關鍵在于制度建設,而對于制度來說其內涵的研究至關重要。
二、制度的內涵
美國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把制度視為一種模式,認為制度有一定的文化意義,說明制度給人提供了某種行為標準和準則。我國學者陳頤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制度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并創造出來的,是決定人們行為的文化現象。而美國學者諾思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出制度的定義,他認為,制度是人類設計的,構造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約束,在他看來制度是對人的一種約束,制度是一個社會生活中的游戲規則,或者可以說他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種制約。與其他思想家定義制度的視角不同,沒有就制度談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論著中并沒有將制度專門作為一個范疇進行討論,但在他們的唯物史觀中,制度卻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貫穿整個社會發展過程。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到:“現存的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這句話雖然簡短但卻抓住了制度的核心“交往的產物”。因此,制度是規范化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結構和國家與個人生活其中的社會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制度更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共同遵守的規程和行動準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依靠制度來約束和衡量自己的行為。
人生活在制度中,而且生活在不同的社會關系的制度中,制度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規范形式,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的產物。制度的產生邏輯是: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生產活動中,人們之間有著交往的關系,而在人們交往實踐中,交往主體的交往目的都不同,甚至是對立的,這就有了人們之間的沖突矛盾,為了使人們在沖突中不至于同歸于盡,必須把這種矛盾約束在一種規則內。就是說人們在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中,必然會有些沖突,而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或矛盾必須制定相關規則把這些沖突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即制度。由此可見,制度的產生并非偶然,它是由一定的歷史背景和人們日益變化的社會交往和生活環境而產生的,它也正是在矛盾和緩和矛盾的交織中產生出來的。
制度的實踐主體是人。無論是社會生活中的個人還是社會生產關系中的集團和階級都需要某種規則制度來維護和緩和利益矛盾及沖突,而制度建設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社會化的表現形式,一定要符合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一般規律。制度建設必須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也要符合科學標準和價值標準。首先,制度是一種利益分配方式和權利表達方式,制度建設要發揮這種功能,引導約束人們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并合理分配資源,形成公正和諧的社會秩序。其次,制度在限制人的某些行為的同時也在倡導另一種價值取向,并且鼓勵人們的這種正確的行為,這必然是有利于社會發展,最終也是有利于整體的人的發展,所以,制度建設的最終目的不是約束人,而是滿足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從生態文明視角來看,能否使人類走出工業文明的環境破壞陷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構建生態文明制度規范人類的行為理念和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了解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及其特征。
三、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及其特征
生態文明制度是指以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為目的,調整人、社會、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規范準則的總稱。生態制度是把社會發展制度體系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使生態文明理念和精髓與社會制度保障體系結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在充分考慮生態系統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規范人們的社會活動,強化生態文化教育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法制,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相應的經濟、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先關制度安排。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涉及自然資源與環境系統的結合,還涉及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構建。因此,它既要求全新的認識與協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與其他制度建設之間的關系,又要求啟蒙并推進其他制度建設向生態化方向的變革,還要求以法律制度體系的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實踐方案的實施。顯然,比起其他制度建設來說,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更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創新性、探索性。而從最終目標來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脈相承。因此,要把制度體系的構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途徑,即借助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轉化為物質力量的行動。
正確分析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不僅要把握其概念定義,更要準確理解它的本質特征,這樣才能夠更準確的建立與生態系統相應的生態制度保障體系。但是對于生態文明制度本質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制度本身,應該從制度存在的更廣泛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把握和理解。制度的本質不是自由契約,而是社會整體中不同集團、階層和階級的利益關系,一定的制度形成過程就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建立過程,以及維護這種社會生產關系的規則的建立過程。因此,生態文明制度有以下本質特征:
首先,生態文明制度是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生態文明制度的共性是指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不依賴于任何人的一般規律。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只要社會生產中存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就一定會有生態文明制度發揮作用。而且這種制度不僅適用于所有人,還適用于所有形式的社會生態活動,任何個人以及集團都生存在一定的生態制度的約束下,任何與自然環境系統有關的行為都必須遵守生態文明的一般規律。生態文明制度的個性是指某一具體的生態文明制度形式都有一定的適用時域和地域,它會隨著環境和人們的價值取向的變化而變化,任何具體的生態制度都有它特定的生態環境適用范圍和適用對象,調整某一生態文明制度適用的某一區域的自然環境系統。
其次,生態文明制度是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生態文明制度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包括了各種具體的部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求我們在這整體的制度體系內,推動各個具體制度形式的合作協調相互促進。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不僅要注重整體制度的完善和推進,也要促進包括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產權制度、環境產權與補償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環境法律監督等具體制度的相互協調、相互銜接、相互制約共同發展。
最后,生態文明制度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生態文明制度對社會和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需要制度來調整,生態文明的成果也需要制度來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的科學性意味著要遵循客觀規律,生態文明建設以效率為核心,以有用性為目的,以科學的方法設計并建構,追求精確的計算和邏輯演繹,使生態文明制度的每個環節都形成一個邏輯銜接的體系。這種科學性還顯示出生態文明制度的設計、建構的方法和原則、由誰實施、怎樣落實、怎樣監督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且派出任何個人感情、利益、習慣等主觀因素的干擾。生態文明制度的價值性既追求制度對人的意義和價值,更重視制度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價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宗旨在于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和運行滿足人的合理需求,維護、發展、實現人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四、結語
生態文明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旨在為人們行為的規范性、穩定性構建一種擴展的合作秩序。生態文明制度的核心就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支撐,也是自然界有續發展的生態化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制度必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康目標的實現,最終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春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分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2).
(2)孫洪坤.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3)馮倩.淺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3(2).
(4)徐民華.生態思想與中國生態制度建設[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
(5)董煥景.和諧誰會視域下的生態文明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5.
(6)林堅.生態哲學智慧探析[J].學術界,2013(5).
(7)黃曉云.從制度上保障生態文明建設[J].特集: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
(8)張克難.把建設生態文明的點子敲在制度創新上[J].黨的十七大《報告》學習體會.
(9)徐斌.制度建設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關鍵詞】世界1;世界2;世界3;生態文明
長期以來,哲學家們為世界的本原問題爭論不休,但絕大多數哲學家在這場爭論中都承認世界是由物質與精神構成的,從物質存在的本體論來看,理解世界1(物理體態的世界)、世界2(精神狀態的世界)和世界3(思想的客觀內容世界)內容需要從哲學發展中尋找。1967年,波普爾在《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了“三個世界”理論[1]。他認為世界至少包括三個在本體論上涇渭分明的次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或物理體態的世界;“世界2”是精神狀態的世界[2]。“世界3”是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的世界, “世界3”還包括通常意義的“精神產品”凝結在通常意義的“物質產品”中的部分,即人工世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 全球多數國家正在跨越工業化過程,三個世界所表述的內涵本身同時也在發展。國內學者李伯聰將人及人類社會并入世界2。世界3由傳統的知識世界也從王克迪[3]所說的“編碼文本”或到孫慕天[4]所指的“符碼世界”等客觀知識世界發展到人工物構成的人工世界。而理解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三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從三者的相互交叉作用中去認識和解讀。
首先,在世界1和世界2的關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為重要,人類社會經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獨有自然觀。
其次,理解世界2和世界3的關系,以自然和人類及其社會演化的視角,從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即世界2通過抽象、加工轉化為世界3。
再次,理解世界1和世界3的關系。以自然演化的視角,證實了物理體態的世界與人的思想的客觀內容世界是通過世界2建立的。
通過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在世界1與世界2的相互作用。并且人類在世界1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具有世界1“常態”和有別于世界1“非常態”[6]世界2(人類文明形態),豐富了世界1;在世界2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人類在自身發展進化的基礎上,通過世界2將對世界1的認識、觀察、抽象并用人類自己的方式固定下來,符號化為世界3――科學;在世界1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世界1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介是世界2,世界1與世界2在各自演化中發生了沖突,其根源在于世界2與世界3相互作用不當而引起。
三個世界的延伸――新世界3:站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及其生態思想的立場上,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自然觀――生態自然觀。從自然和人類及其社會演化出發,分析、認識科學和技術的本質,在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中,找出同時符合二者利益規律科學認識的本質,即如何把威脅人類安全的“非常態”變成可見的狀態、可動的狀態和可控的狀態。建立符合自然演化規律的人與自然統一人類自然觀。
隨著人類的誕生和進化,人類從沒間斷過對自身發展和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追求。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不斷謀求自身發展及其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并建立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兩個文明”建立過程中,人類自然打破了生態自然的平衡,在人類不斷謀求自身單向度發展的自然生態中,人類自身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其原因是人類建立的工業文明及其形成的自然觀是機械論的,機械論自然觀認為,自然不是人類的家園,它與人類沒有任何精神意義上的聯系[5],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過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其實質是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聯系,導致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隔離。
人類的能動性與自然的受動性發生關系以來,人類通過自身對生態自然(天然自然,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1)規律的認識、經驗和歸納建立了人類自然(人工自然,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2),進而又建立了包括生態自然在內的人類社會及其文明(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3)。這樣,自然界構成,即由生態的自然(天然自然)、人類自然(人工自然)組成,即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生態的自然是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的一種交叉互補平衡。但隨著人類自身為了追求自身發展和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人類不斷謀求自身發展及其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及其社會經過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兩個文明”建立過程中,人類自然打破了生態自然的平衡,其過程是世界2大幅度增幅建立在對世界1資源的索取、破壞。其結果是世界2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世界1增長和修復速度。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不在是一種交叉互補平衡的生態平衡,而是世界2在無限擴大和世界1無限縮小的單向度發展。歸根結低是世界2與世界1的矛盾,需要世界3對世界2與世界1的矛盾調節,并建立新的自然觀和文明形態――生態文明。
基于此,馬克思進一步看到了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與環境、與生態的矛盾,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類走出人類文明越發展生態破壞越嚴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就必須對我們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馬克思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生態文明提供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為進一步發展馬克思理論,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向自然的復歸”,建立生態文明新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需要科學解讀,有助于對社會“生態文明”的外延的拓展理解和全面解讀“生態文明”深刻的社會寓意;“生態文明”更需要哲學解讀,必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紀樹立編譯.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3]王克迪.信息化視野中的“三個世界理論”[D].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
[4]孫慕天.論世界4[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2).
關鍵詞:陳望衡;環境美學體系;邏輯結構
中圖分類號:B8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5)03-0121-006
自工業社會以來,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上個世紀后期,人類的環境意識逐漸覺醒,環境哲學興起,與之相關,環境美學蓬勃發展。說到環境美學體系,基于種種原因,即使是最早創立這一學科的西方,就筆者的視野,也只有一兩部著作差可稱得上專著,絕大部分環境美學著作是論文集。在中國,從事環境美學研究較早且成就突出的是陳望衡教授。他出版于2007年的《環境美學》是我國第一部體系性環境美學專著。關于這部著作,筆者曾經撰文作過一些評述。自此著作出版后,陳望衡又發表了許多環境美學論文,他出版于2014年11月的《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概括了他近幾年來環境美學的新成果,是一部體系比較嚴密,特別是現實感很強的環境美學著作,顯示了陳望衡環境美學研究的新成就,值得我們重視。本文僅就陳望衡環境美學建構中的邏輯體系問題做一個簡要的評述,就教陳望衡教授及學界同仁。
一、生態文明: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
與環境倫理學一樣,環境美學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哲學的永恒主題之一。自然哲學曾經開創了古希臘哲學的輝煌。在中國古典哲學中,道家和儒家就人的自然本性問題展開過熱烈的討論。工業化帶給人類的生存危機使人們再次聚焦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們從科學技術中探尋工業化的思想基礎,于是,追溯到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在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得到強化,迄今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維方式。這種看待自然的方式拉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在對自然的研究中,建立起人的主體性地位,自然成為無生命的客觀對象,無形之中樹立起人相對于自然的優越感,研究自然、擺布自然、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成為天經地義的信念。
在這一信念的引導下,幾百年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有些是不可逆的,已經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早在19世紀,就有學者提出了“生態”概念。1927年,生物學家查爾斯?愛頓首創“食物鏈”概念,認為地球有機物之間存在著一種生命相依的關系,人們進而發現自然界存在一種生態平衡規律,正是這種平衡維系著地球各物種的生命存在與動態和諧。然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人類漠視這種生態平衡的規律,自認為在這個地球上,人是唯一的主宰、唯一的價值主體,憑借著工業文明所提供的高科技手段,肆無忌彈地掠奪大自然的資源,讓地球固有的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壞,正如美國前副總統所言,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瀕臨失衡的地球,人類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環境的概念凸現了,環境的重要性突出了。陳望衡說:“自然與環境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只是自然,無需與人發生關系,即便與人發生關系,成為‘人化’的自然,也無需接受環境的定性。然而,當我們以環境的視角來看自然的時候,這自然就必須接受環境的定性了?!盵1]104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為人從自然獲得資源,自然,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資源的別稱;而在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人們格外珍惜自然,自然成為環境的代名詞。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為人與環境的關系,或者說人和自然在環境中融為一體。人與他人共存于環境,亦即“世界”之中。自然和人都通過環境這個整體而存在。因此,環境具有存在論上的意義。
陳望衡強調:“自然誠然是自然資源,但還有比資源更為神圣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守護。將自然理解為人的環境時,它作為人類生命之本,其意義遠在資源之上。除了其他價值外,還有一個相對比較潛在卻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那就是自然具有神性……應該為自然更多地保留一些神秘性?!盵2]173“由于自然的無限性和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自然神秘的面紗不會被完全揭開,因此,自然對于人永遠具有神性的威力。這樣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讓自然美具有一種神性的光輝。正是這種神性的光輝,讓自然美最為迷人、最有魅力!”[1]93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就隱藏于環境所構筑的“世界”之中。這種神圣和神秘性的保留,不是與科學對立的迷信,亦非矯揉造作,故意給已被科學揭示的自然蒙上神秘色彩,而是對人的有限性的認知,對思維多元化、存在的多種可能性的認可。我們需要一個現代科學給予的“世界”,也需要其他樣態的“世界”,“世界”是多面的。這樣,在對作為環境的自然的理解中,人類應當保持謙虛和應有的敬畏之心?!白匀坏膫ゴ蟛荒懿蛔屓司次?,不能不對它崇拜,不能不對它依戀,不能不對它寄予希求,凡此種種,并沒有因為原始時代的結束而結束?!盵1]93
陳望衡說自然具有神性之美,目的是強調對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他說:“有了這敬畏之心,在改造自然的時候,就會多幾分審慎,少幾分隨意,從而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的美?!?/p>
關于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陳望衡在《環境美學》一書中提出生態主義與文化主義的統一,認為環境美既具生態性又具文明性。在其新著《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中,他仍然堅持這一觀點,但是,他進一步指出:生態主義與文化主義統一為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生態與文明兩者缺一不可。陳望衡說:“離開生態,人生存很困難,這環境當然談不上美;但是,如果離開文明,‘人’――脫離動物的人――文明人其實就不存在,生態也就沒有意義?!盵1]52我們的環境應該既是生態的又是文明的,是兩者的統一。
那么,這種統一的性質是怎樣的?陳望衡說:“這種文明既不強調文明的主體,也不突出生態主體,而是讓生態與文明構成一個共同的主體。生態與文明能夠共同構成一個主體嗎?應該說,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做到。”[1]12這里,陳望衡強調人的主體性作用。他說:“這需要人自覺地調節自己的文明,讓文明既符合人的利益,也符合生態的利益,也就是說,既是文明的,又是生態的。概括起來,就是生態與文明共生雙贏?!盵1]12
陳望衡雖然早在2001年就發表了《生態美學及其哲學基礎》,2003年又與王凱合作,寫了《深層生態學及其美學觀照》,但此后有一段時間他基本上不談生態美學。從他的《環境美學》、《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等著作及一系列文章來看,他實際上是認為,生態主義不能是環境美學唯一的基礎,只講生態主義,其必然結果是否定人,否定人的主體性,否定人的根本利益。人,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早已從自然界脫胎而出,具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首先,他有自己的利益,生態主義的提出,從根子上來說,不是為了生態,而是為了人,不是以生態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其次,盡管人已經在一定程度將地球上的生態破壞了,我們也在批評造成這種破壞的工業文明,但是,工業文明對于農業文明畢竟是一種進步,而且我們現在要建設的生態文明,也只能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進行。陳望衡說:“人類經過數十萬年的的演變、進化,也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狀態,人只能在現在這個水平上與自然對話?!盵2]59
以人為本的基本立場是不能變的,但是,對這個立場的認識,則有新的發展。陳望衡在新著《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中,強調“以人為本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有前提的,不是沒有前提的”[1]61。那么,這個前提是什么呢?就是生態平衡。陳望衡說:“維護好、建設好良好的生態平衡,表面上看,是讓利于其他生物,從根本上講,是讓人更好地生存、發展,維護、建設良好的生態平衡,是以人為本的最高體現?!盵1]62
原來,在陳望衡看來:“生態美其實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美,而是一種審美性質?!盵1]121“生態是環境美的基礎”[1]51,但環境美不能等于生態美,任何美,都是對人而言的,是對人的肯定,從本質上來看,美只能是文明的產物,而不能是生態的產物。關于農業的美,陳望衡就明確指出,它是文明的美。自然當其成為人的環境,它就不只是具有生態性,雖然某些自然界,人未必實質性地進入,但人的精神活動已經賦予了它種種文化性,因此,“環境的美既是生態的,也是文化的”[2]69。這種既是生態的又是文化的美如果需要作一個統稱,那就是生態文明的美。
二、生活(居):環境美學的主題
國外環境美學的發展,早于國內。鑒于環境審美與傳統藝術審美的差異,他們認為,環境美學的興起,必然對傳統美學的基本觀念造成沖擊。
阿諾德?柏林特指出,在環境審美中,環境不是外在于欣賞者的對象,而是欣賞者與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環境審美具有參與性或介入性。雖然在傳統藝術的欣賞中,也存在主體“介入”作品的情形,即欣賞者對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再創造”,但那是一種主觀的介入。環境欣賞中的“介入”,不僅有主觀的介入,更有客觀介入,即主體客觀地融入環境構造之中。因此,環境進入美學視野后,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傳統美學必將遭遇挑戰。柏林特認為,傳統藝術可以包含于廣義的環境藝術之中,因此,環境美學使人們看到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統一美學”的可能性[3],就如從牛頓力學進展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樣。
西方環境美學的建構,大多從環境欣賞與藝術欣賞的差異立論,在這些理論中,審美概念仍然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礎上,不過這個客體有點特殊,不同于藝術欣賞中的對象。所以,西方的環境美學仍處于分析美學的框架之內[4],它試圖以環境審美特殊性分析為切入點,拓展美學的適用范圍,成為“更一般的”美學。
遍觀西方的環境美學研究,盡管有阿諾德?伯林特的“介入”美學的提出,但仍然以認識論為哲學基礎,仍然只是著眼于環境的審美欣賞,并沒有脫出傳統美學特別是藝術美學審美超功利的立場。而陳望衡的環境美學則與之有根本性的不同,環境,在他的體系中,其基本的性質,不是審美欣賞的對象,而是“人的生存之所、生活之域、精神之依”[1]23。他說:“環境有美,人也欣賞這種美,但這種審美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它離不開環境的根本功能――生存與生活,環境的審美是生存與生活中的審美。”[1]23“居住”既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自然界也是在“居住”中才成為人的環境。環境美是“居住”之本質呈現,從“居住”本身的完美實現獲得規定?!熬幼 敝畬崿F,既是人之實現,也是自然在文明時代的真正實現?!熬幼 敝畬崿F過程,不能僅僅依靠觀念啟蒙來完成,它是一個受到社會存在制約的實踐過程?!熬幼 敝畬崿F,是人的欲望生存模式向審美模式的轉變,是審美關系之全面建立、審美生活之實現,也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陳望衡環境美學體系所依托的哲學基礎,與存在論和實踐唯物主義是相通的。它不僅重構了美學的本體論,而且重構了美學與生活的關聯方式,把審美與人的存在和生存實踐聯系起來,而不是當作純粹的趣味去理解。
陳望衡的《環境美學》,將居住分為“宜居”和“樂居”兩個層次。2010年他發表《環境美學的當代使命》一文,將環境的居住區分為“宜居”、“利居”、“樂居”三個層次。關于“三居”,陳望衡說宜居和利居都是樂居的基礎,但是這兩種基礎是不一樣的: “宜居作為樂居的基礎,是絕對的,環境越是宜居,越能樂居。利居作為樂居的基礎,是相對的,雖然樂居需要優越的物質基礎,但并非物質越豐富,就越能樂居?!盵1]36關于樂居,陳望衡強調生活質量,而生活質量,他強調文化性、精神性、個體性、情感性。從美學的維度,情感自然是最值得關注的。陳望衡說:“情感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可以創造奇跡。人們在某一座城市能不能定居下來,最終決定的因素也許就是情感。雖然情感是個人的,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愛上這座城市,但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依戀這座城市,喜歡上這個城市?!闭且驗橥怀隽恕皹肪印钡那楦蟹至?,陳望衡的環境學與一般的環境學區分開來,它是美學。
關于居住,人們會想到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說。海德格爾認為人生就是在大地上的暫時居住,這種暫時性的居住,海德格爾稱為“棲居”。在海德格爾看來,“棲居”是人在此世生存的本質方式。陳望衡的“三居”說與海德格爾的“棲居”說,表面上相似,實質上不同。在海德格爾,“棲居”只是一種哲學精神的象征,而陳望衡說的“居”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生存。其次,“棲居”,是暫時性的,海德格爾用此語,明顯表現出一種悲觀主義情懷,而陳望衡的“三居”說不僅絲毫沒有這樣的意味,而且相反,它充滿著人類建設自己美好樂園的豪情。
三、家園感:環境美的本質
建構環境美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認識環境,而是為了建設環境。建設環境是一個綜合工程,環境美學雖是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之一,但它具有全局的總攬性、無處不在的滲透性。道理很簡單,我們要建設的環境,只能是美的環境。無需過多的論述,這美不會只是形式美,它還具有最大的功利性,美的環境必然是人們稱心適意的生活之所、居住之所。
環境美學的核心是環境美。什么是環境美?人們可以從形式、功能諸多方面作諸多的描述,但是,既然稱之為環境,它的本質就是家園,首先是人的家園。
陳望衡說:“人在環境中生活,環境是人類的家,由此派生了環境美的重要特性――家園感。這是環境最根本的性質。”[2]109家園,再實在不過,在日用常行之中,它以最切近的方式構成我們的生活世界;同時它又是最“遙遠”的,好像我們始終在尋找它。在美好的家園意象中,我們的情趣活潑而寧靜。家園感作為環境美的本質,要求環境建設用最切近的事物去構造最深刻的意象。
何謂家園?陳望衡說:
家,是生活概念,也是哲學概念,是這兩者的統一。但是,對于環境美學來說,生活性是基礎,“家”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概念。
環境美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家園感主要表現為環境對人的親和性、生活性和人對環境的依戀感、歸屬感。[1]57
這里,最重要的是兩點:
第一,環境的生活性。生活于環境來說,具有根本的性質,它包括:環境是人的生命之本和發展之托這兩個重要的方面,這里,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個維度的意義。雖然陳望衡用“居”來表述“生活”,實際上它不只是居。不過,從環境作為人的家園來說,居,準確地說,定居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定居,才有家。正是因為這一點,陳望衡非??粗剞r業文明對環境美學的意義,他說:“‘家’是農業的產物,將環境美的本質看成‘家園感’,那么,我們有理由認定,原始農業實際上是環境哲學包括環境美學的胚胎?!盵1]123陳望衡這一觀點奇警而具有原創性。
將環境于人的意義定義為生命之本與發展之托,那就涉及現在成為環境問題焦點之一的資源與環境的關系了。地球是人類唯一的生存之地,本兼有資源與家園兩重意義。這兩者孰輕敦重、孰先孰后,關系重大。長期以來,人類是重資源輕環境的,因為貪欲,拼命地向地球掠奪資源。惡果現在已經出現:原始森林大量消失、諸多物種滅絕、地球變暖、自然災難頻仍、各種難以治愈的疾病不時襲擊人類……一言以蔽之,家園遭到嚴重破壞。怎么辦?陳望衡的態度非常明確:“從總體來看,我們不能不從地球獲取資源,也不能不將地球作為我們的家。……無疑,這兩者是有矛盾的。解決矛盾的指導思想只能是環境第一,資源第二?!盵1]24
第二,環境情感性。關于環境的情感性,陳望衡主要強調人對環境的依戀感、歸屬感。[1]58在論述環境的功能時,陳望衡強調“樂居”是環境美的最高層次,而樂居最重要的是人對環境的情感性態度:“情感的力量是偉大的,他可以創造奇跡。人們在某一座城市能不能定居下來,最終的決定因素也許就是情感!”[1]34而情感,他特別強調依戀感,例如,對這個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的眷戀,這是兒子對母親的那種血肉相連的天然情感。
在對環境精神上的依戀感與歸屬感這個意義上,陳望衡的“家園”說與海德格爾的“還鄉”說似是相同,實質不同。海德格爾的“棲居”意味著人生的暫時性,意味著匆匆而過,“棲居”本身似乎就意味著家園的缺失,意味著某種虛無性。因此,海德格爾提出“還鄉”說,要人們去尋找精神家園。可悲的是,還鄉之路遙遠而又漫長,也許永遠不能實現。顯然,陳望衡說的人對環境的依戀感與歸屬感不是這樣,與人實在居住在某一個地方一樣,對自己家園的依戀感、歸屬感,完全是實在的,沒有不可能,當然也沒有悲觀。
建設家園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當然不可能由環境美學單獨去完成。不過,環境美學作為人類建設家園的重要指導思想,其作用非同小可。陳望衡在論述城市環境建設時,提出“美學主導”[1]189,其實何止城市建設,一切環境建設均應以美學為主導。道理很清楚:按照哲學上真善美三者相統一的原則,這統一只能在美。
四、城鄉互動:環境建設新思路
從歷史上來看,人類有兩大家園:農村與城市。農村這一家園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城市這一家園是工業文明的產物。
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它們的根本不同主要表現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陳望衡說:“人類的農業生產勞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模仿自然的活動,準確地說,是代自然司職?!盵1]108換句話說,農業生產創造的是第二自然、人工的自然,比如農作物、牲畜。而工業生產則將從自然界獲得的原料改造成自然界完全沒有的東西,突出特點是改造自然。在工業文明時代,農業只是工業的依附,不是文明的主體。從文明的特征上,我們可以給城市與農村這樣定位:城市――人文的象征;農村――自然的象征。
在環境的建設上,城市與農村如何在環境美學的指導下進行呢?陳望衡提出了一系列很具有創造性的大膽構想。
什么是城市的本質?科特金說:“城市是從自然中分離獨立出來的人類家園?!泵绹鞘猩鐣W家帕克說過:“城市作為人類屬性的產物,其根本的內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生存與發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城市的本質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人工環境?!盵5]可以說,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精華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工業文明的精華,因此,城市的本質特性可以概括為人文性。
城市通過崇高之美體現人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勝外在自然。不僅大量的自然景觀被鏟除了,而且僅存的也被壓抑了。高樓大廈巋然屹立于狂風暴雨之中,橋梁飛越滾滾洪流,車水馬龍不停地制造著城市的騷動。城市設施是人類理性力量的表現,它使人感覺到自己獨立于自然界,超越自然界。二是戰勝內在自然。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人類從自然界走出,聚集到一起,用法律制度、倫理道德、構建人類生活的規范和理想。
無疑,這種人文之美,是城市的寶貴財富,是需要珍惜的。但是,當今的城市,更多的是欲望的表現。現代城市無節制地擴張,觸目是鋼筋水泥的森林,難覓野性生靈,城市環境美的兩大因素之一――自然嚴重缺失。對此,陳望衡極為敏感,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針對當時城市建設普遍挖山填湖毀林的現象,他著文《要將山水納入城市》。2001年,著眼武漢市城市建設的實際,他在長江日報發表《森林,我們愛你》,在中國率先提出建設“森林型山水園林城市”的主張。在《環境美學》一書中,他將山水園林城市看作“人類理想的居住環境”,并認為“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是城市建設的方向”[2]410。在新著《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中,他將山水園林城市分成了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生態森林城市三種類型。其中,關于森林城市的建設,他提出“必須恢復生態性地造林”。他特別提出:“要極為珍惜城市中任何一處原生態的樹林、蘆蕩、湖水、沙洲,當然,更要珍惜對這個城市尚有好感,也曾視此城市為它們家園或客棧的各種野生動物。殘害野雁、天鵝、烏鴉、浣熊、松鼠這樣的事,只能是讓人類蒙羞。”[1]88
陳望衡指出,農業環境具有特殊的審美性。因為“農業轉變的環境在人類的居住環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108。他認為,農業景觀是自然與人文統一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形態:“就水稻仍然是自然物來說,它是自然;就水稻是人勞作的產物來說,它是人文?!盵1]109農業雖然也是“人化自然”,卻主要不是依靠抽象手段對付自然,它保留著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感性聯系,更具審美意味。農耕時代詩歌鼎盛,亦源于此。農業環境的審美特性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農業體現了“人的生命與自然生命的對話以及這種對話的藝術性”[1]110。這種對話是充滿感情的,是生命之間最本真的交流,“超出了功利的目的”[1]111。第二,農業勞動是美的源泉?!霸谒械膭趧又校ㄓ修r業勞動,它的肢體活動是最全面、最豐富的,活動量的調節也是最為自由的。……它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盵1]112因為農業勞動以大自然為背景,具有天然的節奏感和舞蹈的韻律美。
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環境是最具人性的審美環境,它的最大優點就是保留了比較豐富的自然景觀包括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與人工的自然景觀,這是它遠勝城市的地方,如果要說它比城市的美有所欠缺的話,那主要是在現代文明設施與生活方式上較城市為弱,但這并不重要,也不顯得突出,事實上,城市中有的,農村一般也有。現在可怕的是,工業文明進程中的城鎮化對農村的吞噬。陳望衡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目前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模式改造農村,實際上是消滅農村。在這種背景下,陳望衡強調新農村建設中,首要的是突出農村特色。什么是農村特色?那就是它擁有遠較城市豐富得多的山林、草地、河流、水面,而且多是自然原有的,不是人工的。陳望衡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注意突出這一點?!芭c這個問題相關,農村建設要充分注意與自然山水相結合,依山傍水,顯山靚水,突出人與自然的親和性?!盵1]125
基于城市環境與農業環境各有對方所需要的優點,因此,城鎮化不應是一邊倒地城市化,而應是城鄉互相吸收其優點同時又各自保持其特點。關于城鎮化,陳望衡創造性地提出“嘗試城鄉互動的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城市鄉鎮化,鄉村城市化”[1]200。所謂城市鄉鎮化,陳望衡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構社區群落概念,將城市劃分成更多的相對松散最好不聯成一片的小區,有點像鄉村群落,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活空間,讓緊張的生活節奏變得慢一些。二是讓自然更多地進入城市。三是讓部分農村功能及景觀進入城市。陳望衡的城市鄉鎮化的構想,也許有些不實際,但其精神是值得城市建設者參考的。關于鄉村城市化,主要是文明化,即接受城市先進的生活設施與先進的生活理念。歸結起來,“城市化實際上是城市與農村的雙向化。這種雙向化是雙向優化,即城市取農村的自然親和性,農村取城市的現代文明性”[1]202。在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不能按城市的模式改造農村,也不能用農村吞并城市,而是要讓它們優勢互補,建設文明性與生態性相統一的山水園林式的城市和農村。
陳望衡的環境美學體系具有明確的邏輯結構:生態文明――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生活(居)――環境美學的主題;家園感――環境美的本質;城鄉互動雙向優化――環境建設新思路。陳望衡的環境美學,緊貼我國當前環境建設的實際,具有非常可貴的實踐品格。它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于發展了美學理論,而且對中國環境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事實上,諸多地區的建設者從陳望衡的環境美學中獲得啟發,并且已經將其運用到我國城鄉建設的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陳望衡.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鄧軍海.環境美學:是什么與為什么[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5-8.
【關鍵詞】 生態思想 生態文明
生態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
生態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對現實社會的理性思考。從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下半葉,以人類運用技術控制和改造自然為特征的工業文明時代到來,英國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從此使人類生產由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化生產進軍,它打破了數千年來以自然生產力為主導的農業文明體系,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工業文明一些內在的弊端不斷顯現出來,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等廢品給新興工業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空前的壓力。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描述到:“到處都是彌漫著濃濃煤煙”,“骯臟的大雜院”,“難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資本家會為自己建造花園式的別墅,然而工人們不得不生活在混亂、骯臟、令人發嘔的環境當中。工業革命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思想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間及人和自然之間的對立的社會現實之上,是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的。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在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導致的近代環境污染的發生過程、涉及領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問題。馬克思披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為了減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勞動時間,讓工人在條件非常惡劣的環境中工作以榨取勞動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用生產技術去剝削并向自然無限制的索取,在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的同時,也危害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快速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更加惡化。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制度的層面上批判了資本主義現有的生產方式,使我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根源。
生態思想產生的理論淵源。對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馬克思早期受黑格爾的影響,黑格爾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觀唯心主義的特點,對自我意識比較重視,認為自然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的產物,力圖用自我意識來解釋自然。即“自然是作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產生出來的。①”對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對其抽象的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黑格爾拋開人及人類社會的抽象談自然,認為自然是抽象思維的自我喪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觀唯心主義的深淵領域。而這種理論在黑格爾的理論中永遠無法得到解決,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循環論證之中。而馬克思卻成功地解釋了黑格爾理論的缺陷之處。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②”。
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的繼承與批判。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思想強調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不依賴于精神的客觀實在。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神秘主義同樣表達了不滿,但是這種批判卻具有不徹底性,因為費爾巴哈僅從感性直觀的角度理解自然。費爾巴哈的功績就在于使自然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論中解放出來,重新對其賦予了自然的唯物主義地位,但是,費爾巴哈的自然觀同樣具有局限性,即始終站在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舊唯物主義立場上看問題。
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對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進行的無情批判,費爾巴哈過分強調自然對人的先在性和決定性,卻抹殺了人對自然的能動的反作用。在費爾巴哈眼里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消極的、被動的,他不理解人不僅僅是“感性的對象”,而且還是“感性的活動”。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這種割裂唯物主義和歷史聯系的觀點進行了批判:“感性的人”只是一種“具有純粹自然性質的類本質的人,它作為空洞的原始主觀性,不是能動地、實踐地而是被動地、直觀地同自然的客觀性相對立”。馬克思以實踐論的人化思想批判了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思想。馬克思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雹垴R克思克服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非實踐性的缺陷,創立了科學的生態思想理論。
生態思想的核心:人與自然
以前的生態思想都是對純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在列舉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給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以及環境惡化帶給人類自身的危害之后,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的發生過程、涉及領域及其帶來的危害等一系列問題,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因此對自然界、事物,就不能“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突破了那種純粹的、自然的傳統觀念。在他們看來,自然界的物質系統演化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及其活動,正確地闡明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所應有的和諧統一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自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以系統方式存在的,自然界在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人類,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界,因此需要合適的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界是優先于人類存在的不依賴于人的自在的物質世界,那么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這個物質世界天然就有的,不是人類創造的。馬克思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不僅人的物質生活離不開自然界,而且人的精神生活、創造活動也同樣離不開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賴于自然”。馬克思指出:“人靠無機界生活,而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范圍就越廣闊”??傊?,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體和意識,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本質等,都與自然界密切聯系。
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需之物,人類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而存活下去,破壞自然環境最終也等于破壞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就是保護好自身。馬克思恩格斯將人類具體地、歷史地放在自然之中來闡述人和自然的關系,為人類正確認識自身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內,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的關系。自然界的凋零衰敗會造成人類生存的困難,而自然界的生機勃勃則有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和保護自然,只有自然界和諧發展,人類的文明才能生生不息得以永存。
人在改造自然過程中應保護自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提出“人創造環境”的思想。人和動物不一樣,動物是被動性的存在物,人則是主動性的存在物,人類具有能動性。主張依靠積極的、能動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在他們看來,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應該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凹热蝗说男愿袷怯森h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對象性的關系”。人是自然存在物,依賴于自然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存在物,這是由于人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提供的現成條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造自然條件以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對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一方面,人類是從自然界中演變而來,并依賴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人又把自然界當作自己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人與自然的這種互為對象、互為作用的關系,是人與自然辨證關系的最基本特征,必然以人的實踐作為中介才能建立起來。
人與自然之間進行合理的物質變換。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是馬克思論述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是我們理解人類史與自然史相統一的關鍵。人與自然相統一,一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人將自己的本質力量體現在自然上,依照自己的內在尺度進行生產,使自然成為人的產品;另一方面表現為主體與自然客體的雙向運動,自然客體主體化,人在“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是通過勞動實現的。人類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使自然向著更適合人生存的方向變化。
馬克思指出:勞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這表明了勞動與物質變換的關系,首先勞動是實現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前提條件,其次勞動是人類生活永恒的自然條件,勞動的永恒性意味著物質變換的永恒性,勞動終止了,人與自然物質變換也將終止,人類將不復存在。
如何實現“美麗中國”
生態思想是人類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對當今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政府報告中,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將努力建構生態文明作為著重建設任務提到議程上,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探討:物質生產層面、社會制度層面和思想觀念層面。
思想觀念層面。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首要的就是要實現人的生態意識的覺醒。十報告中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一個理念”,這就是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
生態文明思想觀念的核心要素,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的生態化思想。在價值觀念上,要破除把經濟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之上的工業文明的價值觀,也要破除那種認為工業增值大、農業增值小的觀念。在思維方式上,要對工業生產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或生態失調作出充分評價,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要打破工業化的思維方式,不能只為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生態問題。在思維方式上,公眾參與也是保證政策科學性的重要前提,社會公眾均享有參與環境資源保護的權利,平等地參與環境政策和環境管理,并有權對政府的決策行為、管理行為和單位、個人的環境資源的利用行為進行監督。
物質生產層面。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經途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主導產業是生態產業,即以生態化為目標的農業、工業、信息業與服務業。其核心是維護“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產業―生態農業。它的生產過程是由自然界再生產過程(自然生產力)和經濟再生產過程(社會生產力)交織在一起進行的。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時也指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作為公共產品的良好生態環境,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安全食品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各級政府理應成為第一生產者、提供者。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改變舊的發展觀,樹立新的發展觀―科學的發展觀、可持續的發展觀??茖W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而協調發展同樣是為了人類發展??茖W發展觀還強調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蘊涵著人類社會代際之間要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環境,以滿足人類社會對資源和環境的永續利用。
在自然界再生產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生態產業運作的自然規律,生產設施和生產流程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社會經濟規律,聯系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通過調查研究、定量分析、綜合考慮之后,選擇最佳方案。
社會制度層面。政府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關鍵作用,科學執政理念對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掌握著公共權力和龐大的公共資源,政府所主導的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影響著民眾的意識傾向,在這種價值取向支配下的公共資源分配決定了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
生態文明是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興的社會制度體系。應從經濟、政治、法律、倫理、教育等方面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為維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建立相應的法規與機構,以協調和解決在環境保護中人與人的關系。
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綠色經濟、綠色礦業、綠色消費模式、政府綠色采購不斷得到推廣?!熬G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如政府出資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機構與組織,將環保指標納入政府政績考核當中;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與法律,建立有效的制衡監督機制,樹立正確的環境立法理念等。
【作者分別為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德]黑格爾:《自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6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頁。
〔關鍵詞〕 天人合一;生態觀念;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b95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5-0170-04
天人合一思想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它所討論的內容,遍及自然、政治與道德諸多方面,各家各派,各時各代,都有關于天人合一的議論被提出來?!?〕先秦唯物主義的天人關系論,以荀況堅持“天人相分”、“天道可知”、“天命可制”而達到最高的理論成就。但這一成就包含著內在的矛盾和缺點,過分強調“天人相分,主張“不求知天”。〔2〕“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淵源于春秋時代。春秋末期,鄭國子太叔稱述子產的言論云:‘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选斓刂洝c‘民之行’統一起來?!薄?〕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天與人相互敵對的觀點,講求天與人的統一。 ‘人’與‘天’的關系重心從‘天’移到‘人’,《荀子?天論》:“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薄稘h書?司馬遷傳》曰:“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薄啊兑讉鳌?、《中庸》和《五行》的共同趨向是把‘人’與‘天’的關系重心從‘天’移到‘人’,但似乎并沒有把‘天’、‘人’絕對分離。〔4〕“從自然界到人,朱熹把它打通了。天人共理,天人一貫,天人相通,他比秦漢的天人合一的神學目的論前進了。”〔5〕道教則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關系思想的精華,并將其發展成為具有自己特點的天人觀,形成、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觀點和學說。
一、“天人同源”“天人同氣”的生態文明機理
“天人同源”。天人合一關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宇宙生成與演化論基礎之上的天人觀,這種天人觀表達了天與人同源同根之思想,其本質是天與人在宇宙生成與演化過程中具有其相同生成之根源,這個根源乃為天人共同來自于宇宙生成與演化之源。唐五代時期的《太上化道度世仙經》認為:“天地與人元同一根,天地萬物皆稟其一氣而成形,以五行為主,用之本也。”〔6〕“一根”“一氣”是天地人具有同源性的重要體現,其“元”所表達了乃為天地人之“源”,宇宙生成與演化之始。這種“元”代表了天人在宇宙生成與演化開始所具有的同根同源之性,天人由同根而生,同氣成形,其“根”代表了天人起源之同生,其“氣”代表了天人演化之同形。五代時期強名子注解《真氣還元銘》認為:“三才者,天地人為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薄?〕
“天人同氣”。天人合一思想從宇宙起源上做了系統及全面的論述,并表現為“天人同氣”的特殊形態。道教認為:“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與萬物各分一氣而成形。動者稟乎天,靜者法乎地。天地之間最靈者人,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氣者,借沖虛以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見生死之機,常味于無味,用于無用,為于無為,事于無事。知神氣可以留形,故守虛無以養神氣?!薄?〕《上清黃庭內景經》中對于“天人同氣”同構合一之思想做了如下論述:“二十四真出自然。天有二十四真氣,人身亦有之。又三丹田之所,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氣也?!薄?〕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所確定的一年內二十四節氣,稱之為“二十四氣”,即“天有二十四真氣”;人身也有之,稱“二十四真”,為人體二十四部位的總和。
二、“天人合化”“天人同心”的生態文明理念
“天人合化”。在天人關系的運動和演化過程中,天人關系表現了生態系統變化的運動特征。表現為天人關系的重要形式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宇宙演化運動在天人關系上的反映?!叭藢⒆约河邢薜纳谌胗钪嬗篮愕拇蠡?,從有限中體現到無限,達到身心和宇宙合一的絕對自由境界,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原則。”〔10〕這種“天人合化”〔11〕的運動形式,既
表現了宇宙“生化”運動對天人關系的影響,也體現了道教在天人和諧關系發展動力上新的認識與見解?!饵S帝陰符經解》中對于天人關系的這種合化的內在機制做了具體的分析,認為:“天地育萬物也,或生或殺,萬物又盜天地而不生不殺,人盜萬物而生而殺,人又盜萬物以資養,是天地人遞相交取而成三才者,輪轉和合也,故天地萬物與人而成其變化。故曰三盜既宜,三才乃安?!薄?2〕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者關系由于“遞相交取”“輪轉和合”等宇宙運動而“成其變化”,這種變化具體表現為“三盜既宜三才乃安”;天地人“成其變化”具體表現為天地人相互之間的“育”“生”“資”“養”“盜”“殺”等生命運動變化形式,其內容是其天人合化的重要運動表現;天地人相互之間存在著“遞相交取”“三盜既宜”“三才乃安”之關系,使天人合化運動成其為循環持續運動,從而形成了“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13〕之循環持續運動生態之關系。
“天人同心”。天地人與道具有“實同”之屬性,其根源在“人心”,‘人乃天’意味著人就是天,按照天理和天命修行,人心和天心就會聯成一體”。《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認為:“道者,天地與人實同,其根在人曰心。”〔14〕道教將天人同心思想最終歸結到“道德”標準,認為只有天人同心才能“成德”,德之標準體現在天與人心之合,即天人同心觀,并將這種“三合同心”認定為天地人所具有的“德”之屬性?!疤斓厝藗?,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有不和,輒不成道德也?!薄?5〕《伊川擊壤集?天人吟》中對于如何發揮“心”在天人合一關系中的作用時認為:“天學修心,人學修身,身安心樂,乃見天人,天之與人相去不遠,不知者多,知之者鮮。身,主于人心,主于天心,既不樂身,何由安?!薄?6〕這里表達“心”具有的作用,即“身安心樂”“乃見天人”,要實現天人同心之目的,就必須使人之“心樂”,因為人身具有“主于人心”“主于天心”之特點,只有“心樂”“樂身”才可以實現天人之“同心”,實現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目標?!段魃浖ⅰ分性唬骸绑w與道合是身之虛也,心與天同是心之無也,身虛而萬物自至,心無而和氣自歸,故虛無者,無為之至妙也。〔17〕這里“體與道合”“心與天同”是天人合一、天人同心思想的具體體現。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關系,其本質乃為宇宙萬物之基本屬性。金代劉處玄在《黃帝陰符經注》曰:“天人者,人性通于天也。合發則心盡于物也。”〔18〕說明天人同心乃為“人性”與“天性”之通,其基本之屬性乃為“心盡于物”,人之心能動地反映了天人關系中宇宙萬物所具有的基本之屬性,天人同心不過是這種天性與人性之“合發”而已?!薄疤烊撕秃稀钡纳鷳B文明途徑
“天人合同”。 天人合同既是道教天人合順的目標和追求,又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必然環節,是道教天人合一生態的重要內容和本質體現?!疤烊撕贤笔怯钪孢\動而天人合化之結果,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或“預合”。從“天人同源”開始,經過“天人同化”“天人同氣”“天人同命”到實現“天人合一”需要通過“天人同心”“天人合順”“天人合同”來完成。其本質思想反映了具有生態自然意義上的天與人關系的“和合”而“為一”,使人與天為一“和同天人”,天人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無間。戰國時期《鶡冠子》認為:“萬物無以成類,百業俱絕,萬生皆困,濟濟混混,孰知其故,天人同文,地人同理,天文地理與人同焉。”〔19〕就是這種天人合同生態思想的重要體現。
“天人和合”。 天人和合思想將天與人放在同等相合為一的基礎之上,認為天與人具有和合為一之屬性,這種和合為一是天人合一關系的前提與條件,其具體表現在:“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其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亦在人矣?!薄?0〕“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天人本來合一,二天人應歸合一。天人關系論中之所謂天人合一,乃謂天人本來合一?!薄?1〕“人與天一也?!薄?2〕要實現天人和合之目的,還必須做到天人之平等:“天人齊等,無有高下?!薄?3〕天與人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無有高下的前提下實現天人關系的和合為一?!督鸬ふ嬉徽摗氛J為天人和合還必須做到:“天人共愛”〔24〕這種“共愛”是天人和合的又一重要條件,其內容表達了天人之間應當具有的和諧、尊重、責任與相互奉獻?!抖葱`寶自
然九天生神章經注》認為:“天人一慣之妙,天與人無二理,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氣即天地之氣,既乘一誠,此感則彼應?!薄?5〕
四、“天人同樂”“天人合德”的生態文明目標
“天人同樂”。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與目標是“天人同樂”,天人同樂既是天人同愿之歸宿,又是天人和諧生態觀的理想追求,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好代表,體現了天人合一“誠融通”關系的最佳境界。“逮天人之樂,自然之妙也?!薄?6〕天人同樂既是天人關系的完美結果,又是新一輪天人關系的開始,標志著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天人關系循環持續健康的發展。道教天人同樂思想對于促進天人關系和諧的發展,實現天人之間各個方面的合作與協調,發揮人在天人關系中的主觀能動性,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宋人林希逸在《南華真經口義》曰:“天地之德則可以與天為徒,故曰與天和合者也。和合也,大本大宗,即是贊美自然之德,與自本自根意同,均調天下,則與人合,亦猶堯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既曰天和人和,又曰人樂天樂。”〔27〕“時行則行,時止則止,自然為物所尊奉,故美配天者,唯樸素也。與天和者,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無逆也。與人和者,順天所以應人。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天樂適則人樂足矣。”〔28〕“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天樂即三光明,地樂則成有常,五行樂則不相傷,四時樂則所生王,王者樂則天下無病,蚑行樂則不相害傷,萬物樂則守其常,人樂則不愁易心腸,鬼神樂即利帝王?!薄?9〕天人同樂是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體現,要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現天人同樂。只有在天人同樂中才可以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使人類自身的進步和完善。道教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與演化既是對天人關系形成與演化等宇宙起源生成規律的獨特的認識;又體現了道教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愿望與現實要求。其指向應當是多維度或多層面的,開展道教天人合一生態文明研究、對于實施生態文明規范約束機制建設和推動生態文明實踐,實現真正意義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天人合德強調天與人關系和諧共生的生態本質,天人之間的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以及天人共同具有的生態道德,是道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想和倫理要求。天人合德的本質內涵強調天與人所具有的共同的“道”之本質屬性,強調天與人及其相互關系的自然而然?!啊馈c‘德’原本為一,只因‘化始’和‘生成’萬物的不同狀態,或生、或息,從而呈現出‘即二常一’和‘即一乃二’的不同表現形式。”〔30〕天人合德之屬性乃為天人所具有的“道性”,只要合“道”乃為合德。其內容具體表現在天人合德所具有的持續性、運動性、生態性和可連續發展性等方面。道教天人合德的自然本質與生態屬性不但強調以“天”為中心,即“天德者,自然之道?!倍姨貏e強調以“人”為原則,即“道與德同,天與人一”。強調天人合德對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建設生態文明,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樹立起人對于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才能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天人合德是道教天人和諧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教“天人合德”“萬變定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系統的天人關系之一。
天人合德強調并規定了人與天之和諧共融的生態倫理原則,是道教“天”與“人”相互交融的最佳選擇?!吨芤讌⑼踝ⅰ氛J為:“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乎?”〔31〕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其“德、明、序、吉兇”等是道教天人關系的最佳選擇。表現了天人所具有的“和諧”生態倫理關系。金末元初《黃帝陰符經心法》曰:“天地有自然之道,人有自然之性,物有自然之用,皆不可離。是故設教制禮立法,垂之萬世,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不失其序,萬物不失其用,各正性命保太和。和非故為之,皆因其自然而然也。至靜之道即自然之道也,無聲無臭,視之不得見,聽之不得聞,惟誠明默識者解乎此,豈律歷之所能契哉?”〔32〕南宋禇伯秀在《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中認為:“天地均于不為而自化,萬物一以自得而為治,天下異心無心者,為之主也。以德為原,無物不得,得而不
,所以成天,無為則任自然之運動,自然而為君,非邪也。”〔33〕《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中又認為:“天德者,無為之化;出寧者,為而無為。日月照、四時行,皆自然運動無為之者。故晝夜有常而無差忒,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君天下者,所以體之以立德,而民莫不歸;弘之以化物,而物莫不從也?!薄?4〕《道德真經集義》認為:“圣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謂之圣人也?!薄?5〕天人合德所體現的是“與四時合其序”,道教認為時空運動具有本然之“序”,其在天人關系方面表現為“合德”,即合宇宙運動之“序”。這種“序”即是指天人要符合宇宙運動所具有的規律,又表示人天合和生態運動之序。張岱年認為:“天為人之所本,人為天之所至?!睆娬{人對于“天”之本然本性的尊重和友好。為此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一要樹立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二要喚起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三要堅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教育機制,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全民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實現“天人合德”的生態文明理念和倫理要求。 “天人合一”思想強調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文化。從“天人和諧”與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認識道教天人關系,注重生態道德,是道教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必然選擇。道教的天人和諧思想具有生態文化特征,它摒棄了“反自然”性質,拋棄人統治征服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天人感應”、“天人同構”、“天人合德”與“天人合一”等生態倫理文化思想。并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要求賦予道教天人和諧思想以生態建設的含義。體現了道教對于天人關系發展變化的美好愿望與追求,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所在,在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龐樸.一分為三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7.
〔2〕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綱要〔m〕.外文出版社,2000.200-201.
〔3〕張岱年著,鄧九平編.張岱年哲學文選(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69.
〔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56.
〔5〕任繼愈.天人之際〔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210.
〔6〕道藏:第11冊〔z〕.405.
〔7〕道藏:第4冊〔z〕.879.
〔8〕〔9〕〔26〕云笈七簽〔m〕.中華書局,2003.771,250,2126.
〔10〕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樸子內篇》研究〔m〕.人民出版社,1989.204.
〔11〕道藏:第7冊〔z〕.776.
〔12〕〔14〕〔18〕〔32〕道藏:第2冊〔z〕.762,819,808.
〔13〕道藏:第1冊〔z〕.821.
〔15〕〔29〕太平經合?!瞞〕.中華書局,1997.392,14.
〔16〕道藏:第23冊〔z〕.568.
〔17〕〔35〕道藏:第14冊〔z〕.592.
〔19〕〔20〕道藏:第27冊〔z〕.211,738.
〔21〕張岱年.宇宙與人生〔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75.
〔22〕〔28〕道藏:第36冊〔z〕.689,662.
〔23〕〔27〕〔33〕〔34〕道藏:第15冊〔z〕.272,773,359,399.
〔24〕道藏:第24冊〔z〕.158.
〔25〕道藏:第6冊〔z〕.469.
漓江,一個極為富有詩意的名字,它用那凝翠瀉綠, 清澈明麗的江水孕育了周邊錦繡的環境,為生活上的生態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它被人們稱為自然的‘母親河’。可是,有些人卻‘恩將仇報’,用自己那毫無素質的舉止將原本風光薈萃的漓江變得渾濁混淆,污泥飄散,跟原來的漓江截然不同,可誰也不知道漓江的‘痛苦’,只是一直執迷不悟的破壞環境,漓江的水也因此而更加攪渾 ,把周遭的生態環境與文明遭到了許多不應該丟失的損失。
的確,現在的社會已經逐漸進入繁華的腳步,可是身邊環境卻遭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所以,這給每個人都敲了一回‘警鐘’,讓人們明白了保護漓江環境的重要性,文明的一切也都依靠著漓江的環境,漓江的環境差,就代表人民的文明低,漓江的環境好,就說明人民的文明高,兩者都有著相同的本質,有著不可斷開的關系,保護了漓江,就像是打造了生態文明,然而,有些人卻只說不做,嘴上說得天花地亂,可卻還是無動于衷,這種人的做法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嘴邊說是沒用的,實際行動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將嘴和行動放在一起,真正的保護漓江。
漓江,自然的母親河啊,讓我們一起保護漓江生態環境吧!
論文摘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化解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也有助于完善生態文化體系。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與現代生態倫理思維相一致的思想穎拉,認真挖掘佛家思想中蘊含著的生態倫理觀念,對于豐富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體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啟示:要羊重生物的生存權利;要擴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念。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進人中土并獲得發展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隨后在中國獲得巨大發展,并與中國的玄學融合,因此形成了佛學的中國化。中國佛教作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佛家的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思想,這些思想雖帶有樸素的直觀性質,但卻彰顯了人類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不斷在人類道德演進過程中被認同,進而鑄就了人類生態倫理的智慧。
一、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概述
(一)萬物一體的生態和諧觀
佛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主張“萬物一體”,即人與自然之間是沒有明顯界限的,生命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佛家認為,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作為同一整體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現象都處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因果聯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離開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通融”。佛家把人與世界的關系看成是心與世界的關系,即“一心二門”?!耙恍摹奔从钪嬷模斓刂?,是世間的物質和精神等一切現象的本質,也是眾生本來具有佛性的依據,這一表述帶有哲學本體論的意義?!岸T”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前者是說心具有無量的本有的功德,能產生人世和出世的善因果,它顯示出心本性的一面;后者是說人世和出世的一切現象是真如本體的相和用,它顯示心表象的一面,這與儒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是相通的。
(二)眾生平等的生態價值觀
佛家認為,生命對人類和一切動物及植物都是同樣寶貴的,人類因其具有思維和意識而成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傷害他物,小至塵埃,大到整個宇宙,同處于同一生命河流中。而且,佛家是從佛的內在性承認眾生平等,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特別是禪宗,不僅肯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草木也有佛性?!坝星椤o情、皆是佛子”,“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有生命都潛藏著佛性,都有可能達到“佛”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故宇宙萬物的存在及其差別都是虛無的、不真實的,一切現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即本性上的平等,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三)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
佛家的慈悲在強調保護自身生命的同時,更強調對其他生命體的關懷,甚至放棄自己的利益,保護其他生命體的權利。它從非人類中心和萬物平等的立場出發,主張善待萬物。佛家對生命的關懷,最為集中地體現在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在佛法上,“與樂”叫做慈,“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導人們要對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佛家倡導的“慈悲”心懷以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求人們要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以平等心對待眾生。“諸惡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痹诜鸾讨惺讗菏菤⑸@里的殺生不僅意味著對人的生命的傷害,而且也包含對所有生物的傷害,不殺和不傷害的戒律規定著人與動植物的關系。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為此,佛家要求佛徒素食、放生。
佛家把世界萬事萬物看成是一個統一整體,人與自然萬物相輔相成、和諧相處,世界萬事萬物處于不斷循環中。人對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積極保護,這對于解決 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更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中國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危機已成為當前乃至將來制約中國發展的阻礙。嚴峻的生態環境狀況促使中國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化解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
黨的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也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生存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嚴重影響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無數事實表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完善生態文化體系
生態文化要在繼承中發展,在借鑒中創新。從發掘和整理文化遺產人手,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進行去粗取精和總結在深人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并使之具有科學性、時代性。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融人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盡可能的創造出日益豐富的生態文學作品,充分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動員人們投入到保護地球家園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中去。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戰略。作為理想主要是指實現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作為一種戰略則注重國家的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他蘊含著關于社會建設和發展理論的真理性和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生態文明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外部支持和環境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內核上是相通的,都是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佛家中關于生態環境的智慧是值得借鑒的,探討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念
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證明:人與自然是同質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人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視角著眼,從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角度出發,合理利用自然界,加強環境保護,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更助于我們用整體的理念審視自然界,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佛家追求“常、樂、我、靜”的境界,倡導“清心寡欲”的樸素生活方式,強調“修行”的戒規生活。這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使人類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凈化和控制,使人類不斷適應環境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建立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基礎,只有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人們才能更好的實踐。
(二)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權利
每一種生命形式在生態系統中,都有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權利。生存權是生命體最基本的權利,這種生存權對于萬事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這種平等要求生物之間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在愛護萬物中追求解脫,它啟發人們通過參悟萬物的本質來進行認知。萬物統一于佛性,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生態實踐成為覺悟成佛的具體手段,這種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出的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客觀上為人們去保護自然,發展生態文明,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界和睦相處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要擴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
[關鍵詞]生態文明;綠色營銷;湖北農機;綠色政策
[中圖分類號]F7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4-0077-03
黨的十七大、十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號角,“十二五”規劃又描繪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發展藍圖。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在首個生態文明建設文件《關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戰略目標。農業機械影響著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和物質狀態。一方面,農業機械改善了農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條件;另一方面,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噪聲、油料和廢氣污染。如何發揮、鞏固農機對生態農業的促進作用、抑制其破壞作用,“綠色營銷”理論與實務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1生態文明與綠色營銷
1.1生態文明內涵
生態文明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理解,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部分,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并列構成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廣義的理解,生態文明是一種文明類型,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們在反思傳統工業文明各種弊端后提出并且努力建設的一種文明形態。周生賢的“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1]是前一種理解的代表;廖才茂的“生態文明是指人類能夠自覺地把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納入地球生物圈系統的良性循環運動。它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2]是后一種理解的代表。目前,贊成廣義理解生態文明概念的學者越來越多,把生態文明看成是自然、人、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社會文明形態,認為這種文明形態能夠獲得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和最大化。相反,狹義上的生態文明單純地理解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割裂了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既不夠全面,也難以實施[3]。
1.2綠色營銷內涵
肯?畢提(Ken Peattie)認為,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辨別、預期及符合消費的社會需求,并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4]。國內學者對綠色營銷的認識比較統一,核心思想是指企業在經營中要保護地球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再生資源。綠色營銷是在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下,企業從承擔社會責任、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資源、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在產品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全過程中,采取相應措施,達到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企業的可持續生產、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平衡[5]。
綠色營銷在營銷觀念、營銷目標、經營手段上與傳統營銷有很大不同。營銷觀念上,綠色營銷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經營目標上,綠色營銷強調推動生態經濟的實現;經營手段上,綠色營銷看重營銷組合中的“綠色”含量。綠色營銷符合人們對綠色行為的需求,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助于維護社會長遠利益,從而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指出新的路徑。
1.3生態文明與綠色營銷的關系
生態文明是綠色營銷的目的之一。綠色營銷以保護生態為前提來選擇和確定營銷組合策略,其最終目的是在化解環境危機的過程中獲得商業機會,在實現企業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同時,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6]。生態文明的本質內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能夠獲得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綠色營銷在滿足消費者綠色需求、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直接目的的同時,也有利于實現社會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成為綠色營銷的目的之一。
生態文明對綠色營銷提出文明形態的規范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三個層次: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實踐生態文明行為[7]。綠色營銷內容結構同樣包括三個層次:營銷理念、營銷制度和營銷行為。生態文明的三個層次與綠色營銷的三個層次對應并提出了規范要求。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綠色營銷就是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追求經濟和環境的良性發展,體現了生態文明觀念層次的規范要求;在制度方面,各類環保組織、環保機構制訂了大量刺激綠色生態經濟的激勵政策,頒布體系完善的環保法規,規范約束了綠色營銷活動,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給予監督處罰;在行為上,生態文明倡導循環經濟模式,推行清潔生產,適度消費,摒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行為模式,而綠色營銷就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實行清潔化生產,通過引導和滿足消費者的綠色需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湖北農機綠色營銷勢在必行
2.1湖北農機綠色營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是高級社會文明形態。它要求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實現增長,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生態經濟建設之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任何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都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生態經濟能否實現最終取決于企業是否從事綠色經營,取決于消費者是否接受綠色消費。企業是綠色營銷的主體,消費者是綠色營銷的對象??梢姡苿由鷳B經濟建設,就必須發揮綠色營銷的作用。綠色營銷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動力,進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湖北農機綠色營銷是綠色營銷理論在農機行業的應用,生態農業是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湖北農機綠色營銷和生態文明的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同樣符合這一“內在要求”。
2.2湖北農機綠色營銷是貫徹農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的需要
“十二五”相關規劃為湖北農機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確定依據。2011年,《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和《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2015)》同年,明確提出“以轉型升級促進工業又好又快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工業發展導向、發展路徑和發展目標等方面的戰略構想更加成熟、科學,調整和優化結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未來工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向更加明晰、發展定位更加準確。農機工業作為我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地也要朝著這個方向轉變。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更加具體,明確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技術先進、科學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原則”“開展補償性更新報廢試點,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舊)農業機械。引導和促進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使用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要求的農業機械”“大力推廣普及以秸稈還田、播種、施肥、鎮壓、機械栽插、聯合收獲為代表的機械化增產增收技術,以適度耕種、節水灌溉、油菜精(少)量播種、水稻種植為代表的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代表的機械化環保技術[8]?!边@些政策要求所蘊涵的環保、節能、節水、廢物綜合利用等產業導向正是綠色營銷概念的本質和踐行方向。
3湖北農機綠色營銷的困境
3.1湖北農機企業缺乏實施綠色營銷的積極性
從資本的本性來看,企業經營的目的在于利潤最大化且注重短期利潤,經營決策時對遠期利潤的考慮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表現為對宏觀的、長遠利益的生態環境因素的忽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企業的“經濟人”特性決定了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信奉“低投入、高收益”原則,因此,農機企業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綠色營銷通常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如治理環境的成本、節約資源的成本、搜尋綠色信息的成本、綠色教育的成本、申辦綠色標識和環境標識的成本等。由于農機綠色營銷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農機企業對綠色營銷的投入會增加未來產出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收益預期,所以,等待和觀望是大多企業的行為選擇。
每個企業都是經濟生態環境一分子,當只有一個企業選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其他的企業依然選擇傳統經營模式時,就會產生綠色營銷的外部性。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決定企業行為的關鍵性因素是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尤其是價格信號。對企業主體來說,生態環境因素是企業的外生變量,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無法通過價格機制得到反映,即一方面企業對環境造成的損壞無須企業自身補償;另一方面企業行為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也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回報。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機企業開展綠色營銷的積極性。
3.2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不足
按照市場營銷學的定義,需求是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的乘積,沒有支付能力的購買意愿只是欲望而非需求。足夠的綠色消費需求容量是綠色產品市場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倘若沒有一定規模的綠色消費需求量,實施綠色營銷將無利可圖。因此,綠色消費需求是農機企業開展綠色營銷的動力。
湖北農機市場對綠色農機的消費嚴重不足。第一,消費者是通過對綠色食品或綠色農產品的關注延伸到對綠色農業裝備的關注,因此,可以把綠色農機消費看成是綠色農業消費的衍生消費,由于經過了一個傳遞中間層級,產生了能量衰減效應,對農機的綠色消費需求關注度降低;第二,農機的購買者多為農民個體經營者,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他們購買機具的關注點是價格和投入產出比,不太考慮機具的材料使用,是否對大氣、農田、莊稼產生污染。況且,就算農機產生了大量污染,由于分布的鄉村阡陌間,不像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集中,也不會引發關注。既然客戶沒有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廠家和商家就沒有必要生產、經營綠色產品。在當下湖北農機市場上,還未見有哪家企業以產品的“綠色”為賣點。第三,農民的購買力有限?,F在的農機產品的價格動輒幾千元、上萬元、十幾萬元,抑制了農民的購機需求。如果廠家增加“綠色”含量,勢必進一步抬高產品的價格,從而降低銷量,降低綠色市場容量。
4湖北農機綠色營銷呼喚綠色政策
4.1制定強制性農機綠色營銷標準,為市場經營活動劃定生態邊界
自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湖北農機制造業發展迅猛,但小、散、亂現象十分突出,產業集中度低,資源耗費嚴重。為遏制這種態勢并避免因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對整個產業造成的沖擊,政府部門應該盡早出臺農機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營銷、綠色推廣、綠色使用的整個價值鏈的綠色標準,達不到標準的項目不立項、不審批,達不到標準的產品不鑒定、不推廣,堅決用綠色門檻擋住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進入業內。如設置廠房的綠色設計標準、生產過程的清潔標準、能耗標準、拖拉機的油耗和尾氣標準、插秧機的物耗標準等,只要有了這些標準并嚴格執行,就能夠限制一批非綠企業爭資源、爭市場,為綠色農機企業留出成長的空間。
4.2建立生態文明發展的利益激勵機制,促進農機綠色營銷
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支持農機企業綠色營銷活動和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通過綠色法律、綠色財政、綠色稅收、綠色保險等對綠色企業進行資金和政策上的規范、扶持,如給予生產節水、節肥、節種、節能、環保、精準農業裝備及保護性機具的農機企業減免稅收、提供優惠貸款、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各級政府的環?;鸬?,支持與鼓勵這類農機企業積極參與綠色營銷活動;另一方面,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加大對污染環境的懲罰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給環境帶來損害的農機企業提高資源稅和環境稅征收稅率,并用征收所得建立綠色開發基金、綠色技改基金、對參與綠色營銷的企業給予補貼等,為綠色營銷的發展積累資金。
4.3建立農機綠色營銷考核體系,推行環境保護行政問責制度
按照黨的十精神,綠色GDP應當是新時期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政府應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結合湖北農機工業的現狀,科學、合理地設定農機綠色營銷指標體系,并嚴格執行這些考核體系,把環保和綠色營銷的指標納入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農機主管部門的考核體系,把環保目標責任制與經濟目標責任制合為一體,作為各級領導干部選拔任命、晉級提升的重要標準。強化政府環境責任,建立黨政領導干部環保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規范行政管理行為,建立環境保護行政問責制度[10]。對行業普遍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現象,重大農機污染事故等問題,要堅決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HJ1*4〗
參考文獻:
[1]周生賢.積極建設生態文明[J].求是,2009(22):30.
[2]廖才茂.論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J].當代財經,2004(9):10-14.
[3]廖福霖.關于生態文明及其消費觀的幾個問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
[4]孫克儉.綠色營銷研究:內涵、現狀與對策[J].對外經貿,2105(5):111.
[5]魏明俠,司林勝,孫淑生.綠色營銷的基本范疇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1(6):89.
[6]于偉.生態文明在營銷中的體現――綠色營銷及其SWOT分析[J].科技創業,2008(1):35-36.
[7]楊立新.論生態文明建設[J].環渤海經濟隙望,2008(1):37.
[8]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