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康復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據記者了解,本次會議以“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環境下的心臟康復”為主題,旨在“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進一步推廣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的臨床經驗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進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的內涵建設與發展。
在此次大會上,李瑞杰教授作了題為《形勢所迫、職責所在:發揮中醫藥在心臟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報告。在報告中,他從國家頒布首部《中醫藥法》等的國家發展中醫藥戰略環境出發,系統論述了我國心臟康復醫學模式應發揮中醫傳統康復療法優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模式的現實性、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引起了與會專家的強烈共鳴。
在本次會議期間,本刊記者就上述話題深入采訪了李瑞杰教授。
職責所在,
振興中醫心臟康復事業
采訪一開始,李瑞杰教授首先表示:“當前,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可以說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2016年12月25日,主席簽署第五十九號主席令,國家頒布了首部《中醫藥法》。這部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有關中醫藥的專門法律,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要意義。《中醫藥法》第一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開啟了依法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新征程。《中醫藥法》別強調,要發揮中醫藥在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此后的2017年1月9日,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劉延東副總理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應著力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
對此李瑞杰教授認為:“在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下,我們在心臟康復工作中也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這是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因而我們責無旁貸!”
李瑞杰教授接著介紹說:“心臟康復在國際上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否定、質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認可的過程,現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學科。”他認為,“我國的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技術源遠流長。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中醫康復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心理、中藥、針灸、推拿、傳統體育、氣功、飲食、自然、傳統物理、娛樂等多種方法,針對病殘、傷殘諸證和老年、慢性病證等的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中醫康復學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統計學理論,也有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在心臟康復領域,如何使中醫藥在心臟康復中發揮更多作用,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心臟康復,是醫學模式的一個嘗試,其內涵也更為廣泛、程序更為豐富。作為心血管病全面干預的系統工程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切入點,特別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入探索。同時,很多業內有識之士也認為,中西醫結合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以及發病后的康復,必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如何使中醫和西醫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結合,產生新的理念和實踐,發揮更大優勢,不僅是當下醫務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更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適應國情,
中醫可顯著提高患者依從性
在采訪中李瑞杰教授回顧說:“在我國,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流行勢仍然嚴峻,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帶病生存人數不斷增加,使家庭的勞動力損失,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面對眾多的心血管病急性發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們重點關注發病急性期的搶救與治療,對于發病前的預防以及發病后的康復不夠重視,導致醫療開支不堪重負。因此,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已經勢在必行!”
關鍵詞 腦卒中后偏癱 康復 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致殘率為70%~80%。①偏癱是腦卒中主要的運動機能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最常見后遺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許多研究者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進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復措施。現結合文獻,對其綜述如下。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康復一般分為2階段:住院階段、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1 住院階段的康復治療與護理
腦卒中偏癱患者住院階段的康復護理包括康復早期護理和康復后期護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復介入的最佳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癥狀不再進展后48~72h,②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有著重要的意義。北美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腦卒中發病后,即刻讓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開展早期康復護理。③
1.1 情志護理
馬巧玲等④報道,腦梗死急性期抑郁發生率為32.6%。抑郁的發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礙于神經功能的恢復。腦卒中發生后,其急性期治療很關鍵,越早進行功能鍛煉,神經功能恢復越快。錯過時機,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遺癥。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情緒悲觀,常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不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以致失去康復功能治療的最佳時機。
腦卒中后抑郁屬于中醫郁證的范疇,根據《中醫診斷學》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辨證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可分為痰淤互阻型、氣滯血淤型、腎精不足型、脾胃虛弱型、痰火擾心型五種類型。⑤針對不同類型的證候給予針灸和藥物治療,痰勝者祛痰活絡健脾,氣滯血瘀者行氣活血化瘀,腎精不足者滋陰補腎,脾胃虛弱者補脾養胃,痰火擾心者清心化痰。此外,還可以運用說理疏導、移情相制、氣功調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配合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的順利進行。當患者進入康復后期后,與早期相比,此期各種康復的進程明顯減慢。因此病人易出現急躁、焦慮的情緒。堅定患者康復的信心,鼓勵其堅持功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情志護理還可影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的效果。席江寧⑥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證實心理療法有助于加強老年中風病人的針灸療效。因此,在這一階段要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對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加以鼓勵。
王風改⑦提出對腦卒中患者采用激勵性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是為了滿足腦卒中伴隨抑郁癥狀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讓他們了解腦卒中后抑郁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時強調保持良好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生活的重要性,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沈怡等⑧的減重步行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顯療效,盡早給予步行訓練能滿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復運動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觀心理,促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康復訓練,同時良好的療效又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促進機制。
馬彥紅等⑨認為應用針刺四神聰、四關穴組,可減輕或消除腦卒中患者情緒以及對認知功能的損害,對腦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復有積極作用。潘燕⑩提出電針灸百會、風府、風池、印堂、百會、風府、風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狀態的恢復,并進一步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而程遠等豘通過研究認為腹針療法與電針療法均能有效治療老年期腦卒中后郁證,促進情感恢復。但腹針療法臨床總體療效更好,可顯著改善抑郁癥狀。
1.2 患肢功能康復的治療與護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針灸
按摩手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同時應用于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護理階段,于君豙對95例腦中風病人,分別于發病早期(發病后2h內)和晚期(發病2個月后)給予促進技術為主的按摩與針灸結合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果發現早期療效優于晚期。鄭燕紅豛提出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應用按、摩、揉、捏四法,順序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兩次,每次二十分鐘,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進行輕柔地按摩。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恢復期針刺治療皆有著一定的療效,而且在急性期針刺,其療效優于在恢復期針刺。付弋等豝提出腦卒中急性康復期應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包括頭針、體針和電針。針刺治療選擇申脈、照海、風池、陽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環跳及三陰交穴,常規操作,得氣后不行針,留針20 min,1次/d,每周治療5次。
腦卒中康復早期,康復護理以床上按摩針灸及肢體鍛煉為主,而在康復后期則以對患者進行坐、立、行的訓練為主,同時配合針灸和推拿的治療。陳冬青豞提出對康復患者進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患者首先側移至床邊,將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擺動雙腿。他同時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訓練達到預期效果后對患者進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訓練,患者Bobath握手,雙上肢前伸,頭和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邊,健側上肢抓緊杠木,重心放于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大于30min。
1.2.2 中藥治療
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豟分為5種證型 ①肝陽上擾:選天麻鉤藤飲加減;②風痰淤阻: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血府逐淤湯加減;③痰濕蒙神:選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加減;④氣虛血淤:選補陽還五湯加減;⑤ 陰虛風動:選鎮肝熄風湯加減。各方由本院中藥煎藥室代煎,每日兩次,飯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腦卒中偏癱患者病程長、恢復慢、經濟負擔重,所以很少能夠達到完全康復后才出院,大多數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選擇出院繼續接受家庭或社區康復護理。由于社區康復具有經濟、有效、簡單易行、效果持久的特點豠,較適合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繼續治療,既節省患者經濟開支,也減輕醫院負擔。
董梁等豣認為患者家屬參與穴位推拿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及意義。患者年齡較輕者選擇配偶,年齡較大者選擇有空照顧父母的子女。通過1 周左右的時間的相關醫學知識的講解及手法操作指導,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讓家屬初步學會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時間里,根據家屬反饋意見及療效觀察,及時指導并矯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區為患者評估并制定計劃,設定偏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程序,并對運用FUGL-MEYER評價對患者進行康復效果評分。治療中采用中醫按摩、針灸療法,但是引入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評定方法,走中西醫匯通的道路。
關鍵詞:高職康復治療技術;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70-01
現就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大綱、教材和實驗指導的建設、教學方法、實踐性教學環節和l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等方面的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討,旨在提高本專業的教學質量,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一、我國康復治療師專業教育現狀
近10年來,我國的康復醫學教育得到空前發展,層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職、中專教育,近幾年尤以高職高專層次的學歷教育發展更為迅猛,但在本層次學歷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選用、師資條件缺乏規范的標準等,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對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二、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確定位培養目標
康復治療師是在康復或康復相關機構工作,為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專業技術人員。康復治療師的主要職責是在綜合的康復治療中為患者進行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康復工程、心理治療等,促進其康復。康復治療師屬醫學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才,不屬醫學范疇。根據衛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復治療技術人才準入標準等確定如下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扎實的康復醫學基礎理論,熟練的現代康復和傳統康復治療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在各級各類康復醫療機構和保健機構從事康復治療工作的高等應用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2.課程設置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能力為本位,以應用為主線,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這種理念滲透于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中。我們在課程設置時,參照了國際PT教育體系及國內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本科),同時結合高職的辦學特點,與省內康復專家共同探討,對現階段的課程設置取得了較為一致的共識。具體做法為:首先根據培養目標確定核心能力,即具備康復功能評定及康復治療能力;圍繞核心能力確定核心課程,即康復醫學概論、康復評定學、康復治療技術、中國傳統康復療法、臨床康復學、康復護理學、醫學心理學、疾病學概要、中醫學概論;依據核心課程搭建本專業的課程結構,即基本素質課、基本能力課、職業能力課。課程安排為:第一年開設的主要為基本素質課、基本能力課,同時開設康復醫學概論,讓學生學一些專業知識;第二年開設的課程主要為職業能力課;第三年為臨床實習,讓學生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從中習得實踐經驗,提高綜合職業能力,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工作狀態。
3.教學內容
我們的課程設置雖與國際玎教育體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有所不同,但教學內容涵蓋了PT、OT、ST應掌握的內容(以Pr為主)。其中康復醫學概論包括了運動學、殘疾學、人體發育學的基本知識,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功能損傷后恢復的理論,肌骨損傷后功能恢復的理論,攣縮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復的理論,長期制動的不良反應及康復理論,康復醫學的工作內容及康復方式等內容;康復評定學包括了肌力、關節活動度、反射發育、痙攣及肌張力、步態、認知、日常生活活動、生活質量等評定;運動療法介紹了關節活動度的維持與改善訓練、關節松動技術、增強肌力和耐力的訓練、平衡能力訓練、擺放及身體移動訓練、牽引、神經生理學技術等內容;物理因子療法介紹了電、光、聲、磁、熱等常規理療方法;作業療法側重于作業治療的基本技術,日常生活活動度的訓練及環境改造等內容;傳統康復療法側重于傳統康復技術應用;臨床康復學以臨床疾病的功能障礙為主線,培養綜合運用所學康復治療技術的能力,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康復護理學在學習一般康復護理學的基礎上,重點介紹有關康復護理的技術及臨床疾病的康復護理。
4.教學方法
在高職教學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能力培養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
理論數學中采用的方法(1)在緒論教學中,講清課程的地位及課程的框架,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2)減少純理論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雖然高職教學中注重實踐教學,但理論教學也不可忽略。理論可用于指導實踐。在教學中本著理論以“夠用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減少純理論的教學。在理論的講授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完理論后,可用此理論解釋康復訓練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講完對稱性頸緊張反射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偏癱患者仰臥位時枕頭不宜過高,這樣學生就能通過實際例子將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記住,同時又能學會用理論來分析、解決問題。(3)將僅通過文字描述難以理解的康復訓練內容,配以圖、表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及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實踐教學中采用的方法(1)認識學習-實踐-再認識。以運動療法的實踐課為例,在實踐課開始前先讓學生觀看運動療法的教學錄像,讓學生對運動療法有一種感性認知,然后再具體進行各項技術的實踐,實踐后再一次觀看教學錄像,觀看時教師加以適當的講解、提問。這種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實踐課上,開始時教師先示范,學生練習,漸漸地,教師不做示范,要求學生2人1組,看書上的文字描述或圖,自己把動作做出來,教師根據巡視時發現的問題作總結示范,學生再自我檢驗、練習。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考核制度專業課的考核成績為理論考核成績+實踐課平時考核成績+實踐課期末考核成績。其中理論考核占60%,實踐課平時考核占10%,實踐課期末考核占30%。高職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我們也十分重視實踐考核。實踐課平時考核的方式為:階段性復習考核、隨堂抽查考核、創新能力考核。實踐課期末考核的方式為:抽題考核。實驗課上所學的內容都在考核范圍內,學生隨機抽題,按照抽到的題進行操作。
通訊作者:甄君
【摘要】 目的 觀察針刺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 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單純針刺組(60例)和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組(60例),連續治療4周,治療前后各組分別進行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定。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MA、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訓練; 針刺; 日常生活能力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ZHEN Jun,ZHU Hua,OU Jian-ying,ZHENG Rong,LI Fan-qiang,LIANG Hai-tang.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upuncture group(n60)and combining 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n60),the simple Fugl-Meyer Assessment(FMA) and the Barthel Index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effection in patients pre and post-treatment after 4 weeks.Results The FMA and Barthel Index in two groups of post-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pre-treatment(P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atation exercise; Acupunctu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腦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很高,目前在我國呈現增長趨勢,卒中的直接后果是使患者出現不同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失語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減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進行相應的鍛煉可加速運動功能的恢復[1]。針灸治療卒中的歷史悠久,本研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針刺治療配合康復訓練的對比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臨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的臨床診斷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均為首次發病或既往雖有腦卒中病史但未遺留神經功能缺損;此次發病有不同程度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排除精神病患者、有認知障礙和嚴重的言語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的心、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或同時合并類風濕、痛風、截肢等臨床情況對本病觀察造成影響者。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單純針刺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2~77歲,平均64.2歲;出血性腦卒中者23例,缺血性腦卒中者37例;左側癱瘓28例,右側癱瘓32 例。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45~76歲,平均63.1歲;出血性腦卒中者25例,缺血性腦卒中者35例;左側癱瘓30例,右側癱瘓30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藥物治療,針刺組采取頭針與體針相結合,在頭部取患肢對側的頂顳前斜線(運動區)與頂顳后斜線(感覺區),行捻轉手法,平補平瀉;患側肢體上肢取極泉、曲池、外關、合谷、肩,下肢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解溪。極泉穴行提插捻轉強刺激、平補平瀉手法5 min,不留針;其余穴位采用G-6805電針儀,頻率2 Hz,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連續4周。針刺結合康復組則在上述針刺治療基礎上,于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神經體征48 h內不再進展即開始康復治療[3]。主要采用運動療法、作業治療,具體如下:(1)床上良肢位擺放,定時翻身;(2)床上功能訓練如翻身、軀體移動等;(3)肢體被動活動;(4)轉移訓練與坐、站平衡訓練;(5)步行訓練;(6)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進食、穿衣、洗漱、入廁等。康復訓練每日1次,每次訓練45 min,每周5次,連續4周。康復訓練過程中同時要求患者家屬參與,學會正確的輔助訓練、護理方法以鞏固訓練。
1.3 觀察指標 采用單盲法根據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4]、日常生活活動(ADL)量表Barthel指數記分法[2]進行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所的數據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 結果
各組患者治療前的FMA、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各評分明顯增高(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x±s)
注:與單純針刺組同期比較,*P
3 討論
腦卒中的特點是“疾病與障礙并存”,其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減輕患者的功能障礙,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能夠回歸家庭與社會。藥物對腦卒中的治療有積極的作用,但對功能障礙的恢復程度有限。腦卒中治療后有80%的偏癱患者雖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卻仍有運動功能喪失或部分喪失[5]。
康復治療根據神經系統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理論,以功能為導向,通過各種康復治療技術預防病理性的協同運動模式和誤用綜合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致殘率。康復訓練可以促進大腦損傷區形成功能環路重建,改變中樞神經系統某些蛋白的基因表達而促進軸突發芽、突觸重建、梗死灶周圍組織的修復與代償以及對側大腦相應皮質的替代作用,從而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6]。有研究證實短期的本體感受刺激能使目標肌肉皮質代表區的興奮性提高[7]。運動療法可以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而且能夠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腦梗死復發的高危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8]。針灸治療中風病始見于《內經》,具有療效肯定,安全、簡便、經濟等優點。頭針與體針是治療中風病常用的針刺方法。頭部頂顳前斜線與頂顳后斜線分別主治對側肢體的運動、感覺障礙,體針取穴以陽明經腧穴為主,陽明經多氣多血,通過針刺手足陽明經穴位能夠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以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超早期針刺介入在療效、神經功能、肌力的恢復方面有明顯的臨床價值[9]。針刺與康復訓練的聯合應用可明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和潛在的遠期療效,能有效增強肢體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0,11]。
本文觀察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MA、Barthel指數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朱鏞連,腦的可塑性與神經康復.中華神經科雜志,2005,38(9):591-592.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朱鏞連.加強神經康復學的研究工作.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1(4):5.
[4]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93-396.
[5] 張建斌,李曉惠,王素芳,等.早期康復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9,31(8):551-553.
[6] 姜從玉,胡永善.康復訓練促進腦梗死后功能恢復機制的基礎進展.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7):443-445.
[7] Lewis GN, Byblow WD,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proprioceptive stimulation on corticomotor representation in intact and hemiplegic individuals.Clin,Neurophysiol,2004,115(4):765-773.
[8] 李丹,許志強,任海.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血流變學的影響.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7):511.
[9] 熊杰,陶盟,張果忠,等.應用醒腦開竅針刺法對急性腦梗死超早期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 2005, 9(37):4-5.
[10] 穆敬平,朱宗明,程建明,等.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促通技術治療腦卒中偏癱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07,16(5):520-521.
關鍵詞 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設置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91
Research on Human Movement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ituation
LIU Liping, HOU Yuanyuan, MU Chunlei, LI Zengming, CUI Y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overall design blueprint of and major criterion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authors surveyed and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s of som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bed into such major issues as curriculum set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providing the basis and thought for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etup; practical teaching
1 研究目的
本課題通過對我國部分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查與研究,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對其在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將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做到科學合理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規范實踐教學,為該專業的成熟和發展提供依據和思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有用合格的專門人才。本課題的研究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而且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主要檢索引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
收集整理國內不同體育院校、師范類、醫學類院校現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對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等情況,進而綜合分析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狀。
2.2 問卷調查法
對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興趣、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實踐教學是否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
3 結果與分析
3.1 課程設置
現代的教育理論,對“課程”作如下界定:課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標、基本文化成果及學習活動方式組成的,用以服務學校育人的規則,課程是引導學生認識客體、了解自己、提高素質的媒體。課程設置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它既要以培養目標為根據,又要將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從而現實的定向和規范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
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開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科、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不同類型。各院校課程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1)大部分院校學時能夠達到教育部規定的2600~2800學時。(2)公共必修課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內容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共必修課各院校開設課程情況基本一致,主要課程有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思想政治課、大學語文、軍事理論等課程,其中大學英語在多數學校公共課中學時比例最高。我們的學生調查問卷亦顯示,英語和計算機是學生最喜歡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其中83.3%的學生喜歡開設英語課,47.6%的學生喜歡開設計算機課。其原因可能是,英語和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獲取知識的工具,作為21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生們越來越認識到它們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另外,人體科學專業部分學生有想進一步考研深造的愿望,而英語是入學考試必考科目。(3)專業必修課是課程設置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專業特色以及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各院校開設情況不太一致,各院校開設專業必修課的學時總數和門數有所差別,但是大部分院校都開設的課程為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中醫基礎理論、運動營養學、體育保健學等,各院校對這些課程已經達成共識,認為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專業知識。(4)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大部分院校開設了選修課,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開設的選修課程具有以下特點:銜接性,即在選修課實施過程中,應對前期課程有相應要求,保證知識的連貫與銜接;實踐性,即課程內容與專業實踐工作內容有機的銜接和配套;前沿性,即學科的前沿內容和知識,充分體現該學科的新思想、新觀點及新成就。各院校因自身特色及優勢不同等原因,選修課程的門類及授課時數有著較大的差別,平均約540學時,30學分左右。
3.2 實踐教學
2007年該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各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技能,初步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各高校結合本校優勢及地域特點,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略有差異。
3.2.1 湛江師范學院
(1)專業實習:湛江師范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全部在三甲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中山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暨南大學華僑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海中醫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順德中西醫結合醫院、深圳第九人民醫院(龍崗區中西醫院)等的康復醫學科。實習時間:6個月。
(2)專業見習:第六學期安排兩個星期的專業見習,主要在湛江市區內的三甲醫院進行(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湛江第一中醫院等),見習的主要內容是創傷的評定與治療、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
(3)校內專業實踐:從大二開始,每個學期安排36學時的實踐課程,安排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運動損傷的急救、治療和運動康復,運動員機能診斷與評價,醫務監督與運動康復,國民體質監測與運動處方。
3.2.2 贛南醫學院
(1)專業實習:在江西、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深圳等省市建立了12所醫院和學校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時間:6個月。
(2)校內專業實踐:于2009年成立了康復學院實訓中心,采用小班授課(每次上課學生控制在30人以內),分組練習,逐個指導的形式。同時,對全院學生開放,由專業教師指導,同時邀請實習返校學生到現場傳授學習經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闊了學習思路。
3.2.3 泰山醫學院
專業實習:實習基地建設分為三個模塊,學生只能在三個模塊中選擇一個進行實習,以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的針對性。第一模塊是運動康復,主要在醫院康復科或康復中心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康復,為將來從事康復保健方向的學生提供實踐條件。第二模塊是體育健康促進,主要在健身俱樂部、體育局健身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單位實習。實習內容包括:健身指導、營養指導、全民健身宣傳教育、國民體質監測等。為將來從事健康指導、健身指導、國民體質監測等工作提供實踐條件。第三模塊是競技體育醫學服務,主要在競技運動隊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傷害防護、運動訓練指導等。為將來從事競技體育醫學服務工作做準備。實習時間均為6個月。
3.2.4 南京體育學院
專業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江蘇地區和浙江省部分大型醫院,其中有: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級機關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鼓樓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省中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嘉興第二人民醫院、紹興市人民醫院等。
3.2.5 武漢體育學院
查閱往屆專業實習記錄發現,70%以上的學生被安排在校醫院和湖北省直屬門診等醫療機構實習,少數學生安排在運動隊、健身俱樂部等場所實習,實習內容以運動損傷治療、傳統醫學手法、針灸和康復理療為主。實習時間:2個月。
3.2.6 首都體育學院
(1)專業實習:在長期合作、認真負責、實習規范、學生反映良好的一些單位,建立合作協議實習基地,建立的實習基地有:東城區社體中心、西城區體育科研所、朝陽區體育科研所、北京老年醫院等。
(2)校內專業實踐: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利用第二課堂的課余活動時間,開展了許多實踐活動,諸如:義務健康咨詢、本科生科研立項、大學生科技論壇、推拿社團等。
綜上所述,多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符合培養目標,但因受各高校辦學定位的影響及辦學實力的制約,課程設置在各院校差異較大;實踐教學各高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間稍有差別,建議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改項目:2013年河北體育學院重點教改課題,課題名稱: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入改革和完善,項目編號為:2013JYZHD04
參考文獻
[1] 方千華,黃漢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沿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1):103.
[2] 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Z].1989: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4] 課題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課程方案[Z].2007.5.
關鍵詞:因人養生;產后康復;心理保健;飲食保健;形體康復
產后康復是婦幼保健工作的最后環節,在中國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坐月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坐月子"非常重視,大多家庭獨立承擔,因缺乏科學系統的指導,結果只能是--好壞自知。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新世紀的年輕婦女對產后康復和維持自身完美形象有著迫切的要求。從因人養生的角度科學地制定康復計劃,系統的進行產后訓練來滿足年輕婦女對精神、形體、營養等各方面的需求,是時代的需要,是人文的需要,是保護婦女身心健康的需要,是促進和諧家庭的源頭。
1因人養生的概念
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個體差異較大。個體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對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養生方法,以保持身心健康,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這就是因人養生,是因人制宜養生原則的具體落實[1]。
2產后康復的概念
產后康復是指在先進的健康理念指導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針對婦女產后這一特殊時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進行自動的、系統的康復指導和訓練,包括對產婦心理及產后子宮、陰道、盆底、、形體、內分泌、營養等內容的咨詢、指導和調整,使產婦在分娩后1年內身體和精神狀況得到快速、全面的健康恢復[2]。
3分娩究竟給產婦帶來了哪些方面的影響、變化和壓力
分娩給產婦帶來的影響:①身材走樣,肌肉松弛,腹部脂肪堆積,嚴重打擊自信心。②照顧寶寶缺乏經驗,造成緊張、擔憂、恐懼的心理壓力。③寶寶吵鬧,夜間喂奶,造成失眠,煩躁,抑郁的負面心理。④缺乏科學、系統、有效的運動鍛煉,可能造成盆底疾病隱患。⑤飲食不當,急于減肥,節食或產后大補,都易給身體健康帶來損害。⑥其他……。
如因人養生法所述: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個體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對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了解分娩對產婦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結合上述問題,利用因人養生法可以有針對性、選擇性的制定出一份科學的、完善的產后養生康復計劃,以便年輕的媽媽們能好好調理身體,快速康復,完美自信。
4從因人養生的角度制定產后康復的保健護理
4.1心理保健 產后3個月是發生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因此產婦在產后1個月內需要外在環境多給予精神及體力上的照顧,協助恢復。
4.1.1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有利于產婦體力、機體功能的修復,避免因勞累引起的煩躁不安。休息環境必須清潔安靜,舒適方便,溫度適中,空氣流通。
4.1.2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產婦要注意自己精神和心理上的調整,不要過分苛責自己,也不要過于要求與責怪家人。參加一定范圍的社交活動,保持頭腦靈活,增加信息量,是科學育兒的最好來源。丈夫及家人要多給予產婦足夠的理解,關心、體貼和照顧。尤其丈夫在此期間多給予精神上的,為妻子創造一個愉快、和諧的環境,有利于產婦順利渡過產褥期抑郁。
4.2飲食保健 "坐月子"是婦女產后特殊階段。分娩時消耗氣血,產后又需哺乳,此階段應加強營養,補充身體消耗,不僅要為哺乳做好準備,更要為身體快速康復打下扎實基礎[3]。
4.2.1健康飲食,清淡可口,低脂肪易于消化。富含營養及足夠的熱量和水分。少食多餐,進餐5~6次/d,逐步適應逐步增加。避免過饑或過飽。食物多樣化,粥、湯、水果、蔬菜適量搭配;豆制品、谷物都是很好的選擇。合理補充鈣質、鐵質,如:蝦、雞蛋、菠菜、海帶、紫菜、豬肝、紅棗、牛肉等。
4.2.2食療養生,補氣血、補肝腎、催乳等功效。木耳紅棗烏雞湯:木耳40 g、紅棗8 g、蓮子10 g、烏雞1只。枸杞蒸雞蛋:枸杞5 g、雞蛋2個。砂仁豬肚湯:薏米20 g、砂仁5 g、豬肚(可去水腫、補脾胃)。益母草8 g、紅豆10 g、雞蛋1~2個,紅糖適量(活血化瘀)。
4.2.3養心安神食療湯,簡單方便,怡情養性。(產后3 w服用)。小麥百合小米粥:小麥10 g、百合8 g、小米30 g。天麻魚頭湯:天麻10 g、魚頭300 g、姜絲5 g。天麻乳鴿湯:天麻10 g、乳鴿1只(2次/w)。
4.3形體康復 年輕媽媽對產后形體恢復需求迫切。適當合理的運動有助于產后身體機能的復原及體形的修復,建立完美自信健康的"辣媽形象",有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4]。
4.3.1胸部運動 增加腹肌彈性。適合產后第2 d開始。方法:仰臥,手腳伸直。慢慢吸氣擴部,收下腹肌,使背部緊貼地面保持3 s后放松。重復5~10次。
4.3.2乳部運動 增加肺活量,預防松垂恢復較好彈性。適合產后第3 d開始。
方法:雙臂左右平伸,向上舉至兩掌相遇。保持手臂平直不可彎曲保持3 s后放回原處。重復10~15次。
4.3.3頸部運動 舒展頸背部肌肉。適合產后第4 d開始。方法: 仰臥,手腳伸直。頭部抬起,盡量向前屈,使下顎貼近胸部保持3 s后歸回原位。重復5~10次。
4.3.4腿部運動 促進子宮及腹部肌肉收縮,恢復腿部美好曲線。適合產后第5 d開始。
方法: 仰臥,雙手放平。抬高右腿至垂直角度,腳尖伸直,膝部不可彎曲保持3 s后放下,換左腿。左右腿輪流,重復5~10次。
4.3.5臀部運動 促進臀部和大腿肌肉恢復彈性與曲線。適合產后第8 d開始。方法:仰臥,右腿舉起,使足部貼近臀部,保持3 s后伸直全腿。左右腿輪流,重復10~15次,2遍/d。
4.3.6收縮運動 收縮陰道肌肉,預防子宮、膀胱下垂及陰道松弛。產后第10 d開始。方法:站立,雙腿微分開,收縮臀部肌肉,使之相挾,向大腿部靠攏,膝部外轉,然后收縮括約肌,使陰道有上提感。重復數次,2遍/d。
5結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養生保健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中國女性婦女在自身價值和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對養生的追求越來越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產后的年輕媽媽,對產后以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形象重新穩固踏入工作崗位有著自身的追求與希望。因此,從因人養生的角度制定和推廣科學、系統、有效的產后康復保健指導具有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烈光,李英華.養生康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8(2013.1重印).
[2]謝曉璇.產后康復干預措施對產后康復的促進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3).
【關鍵詞】 健康;體檢;中醫體檢
【中圖分類號】 R2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692-02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為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則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這是中醫學用陰陽學說對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概括,是對人體健康態的表征。人體的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1]。
1.健康體檢的重要性
在現代生活模式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等綜合癥狀,在人群中較為多見,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卻是導致各項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健康體檢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因此做好健康體檢工作,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身體保健需求,成為健康體檢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健康體檢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為了發揮中醫的優勢,將中醫理論運用到體檢之中,我院體檢中心從2009年開始,就開展了中醫體檢,深受群眾歡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就如何做好中醫體檢進行初步探討。
2.中醫體檢
中醫體檢是指在易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的時間生命信息,運用“天人合一”,人體陰陽平衡,五臟相生相克的原理,用傳統的望、聞、問、切 “四診”合參,確定被檢者的先天病理體質狀況及身體健康狀態,針對不同體質和健康狀況給出中醫治療的對策和日常養生調理的指導。
2.1體檢對象
中醫體檢具有普遍適用性,男、女、老、少皆宜;但又有重點適用對象:一為亞健康人群。主要表現為情緒緊張、心煩意亂、胸悶憋氣、食欲不佳、容易疲勞等,但通過現代醫學儀器檢測后,卻沒有發現任何的異常。從中醫角度看,七情六欲皆可致氣血陰陽失調,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二是欲進補人群。中藥進補因人因癥而異,不能隨意進補。一般來說,需要進補的人皆有陰陽失調,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進補前最好先通過中醫體檢,全面了解個人體質,制定個性化的進補方案,對癥進補才能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效果。三是有健康意識的人群,重視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希望遠離化學藥物侵擾,愿意接受中醫養生。希望了解自己真實的身體狀況,中醫體檢不失為一種最佳的選擇。四是對于慢性病患者。因為長期接受某種治療或服用某種藥物,必然會對體質平衡產生影響。通過中醫體檢了解這種影響,及時進行中藥調理并配合平時飲食調理,對人體功能的一些變化進行主動性干預,就能達到既不影響治療,又能減少副作用傷害的目的。
2.2體檢方法及內容
中醫體檢以中醫體質學理論、整體觀、辨證論治為指導,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法對人體作全面的、整體的檢查及分析。為此設計了專用的中醫體檢表,基本內容:①四診:神、色、形態;面色、頭顱五官九竅、絡脈、肌膚、手足、胸腹;舌質、舌苔;脈相檢查。聞診:聲音、氣味。問診:一般情況、生活習慣、家族史、既往史、現在癥狀。切診:肌膚、手足、胸腹、脈象。②四診合參辨別體質類型。③保健指導: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
3.中醫體檢的優勢和特色
3.1疾病預防
中醫非常重視未病先防的原則,“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最早起源于兩千多年前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該書《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唐代名醫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中醫“治未病”理論強調:(1)未病養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漸;(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4)瘥后調攝,防其復發。開創了天人相應預防觀、形神合一預防觀、動態平衡預防觀、三級分層預防觀、防治互寓預防觀、綜合應用預防觀、辨證施防預防觀等預防學觀點[3]。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方法體現了積極預防的保健策略,這些都是未來健康保健模式框架的主要內容[4]。
3.2辨證論治重視體質
中醫辨證認為人體患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癥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5]。中醫藥調治亞健康的優勢在于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綜合調理。中醫體質學,也是“治未病”理論的重要內容。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根據人體形態特征、心理特征、發病傾向及對外界適應能力等的不同,人的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九種[6]。人們通過體質辨識,可知道自己的體質類型,自知現階段身心健康狀態正常與否,自知易患哪些疾病和這些疾病的規律、病變特點和發展趨勢,也可了解現階段干預、治療、康復后的方法和措施[7]。
3.3中醫診斷的整體觀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六腑、四肢百骸,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8]。中醫理論以人體功能狀態為特征,重視整體觀,強調各臟腑功能之間的關聯協調,陰陽氣血的平衡統一。中醫認為,人的生存與自然相依為命,息息相通。《素問? 病痛論》云:“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人居自然界,稟天地之氣生。四時陰陽消長轉化,地理環境都影響著人的生理病理變。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自身調整變化的自動穩態系統,人的生命運動隨著天地自然的調整變化而調整變化,并由此維持自身的平衡[9]。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的統一就是人與自然萬物和自然規律的統一。人體每一病證的產生,無不體現整體的失調[10]。中醫體檢在“整體觀”原則指導下的“四診-辨證”過程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狀態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進行全面分析,綜合判斷,是中醫獨有的特色。
4.其他療法
中醫調治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中藥調治法外還有多種調治法。①心理調理法:中醫倡導以“恬淡虛無的境界面對欲望和誘惑;“莫嗔怒養肝氣,少思慮養心氣”,即調養心神當以“戒怒”、“慎思”為要的理念,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②起居活動調理法:每天起居有一定規律,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體活動,使人體活動能順應四時而頤養其氣。③食療調理法:中醫在食療、藥膳方面有著豐富的內容,非常值得利用和開發。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嘗新食養”、“節轉食養”等,又有糾正體質偏頗的個性化食療藥膳等。④其他調治法:推拿、按摩、針灸、臍療等中醫特色的傳統技術,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中醫運動養生方法,都是中醫調理的有效手段。
5.開展中醫體檢的必要性
《黃帝內經》中的健康理念“圣人治未病”,其中的“未病”不是無病,而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實踐,中醫對未病的診斷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而且近年來中醫健康體檢在各大醫療機構和體檢中心悄然興起,并針對不同體檢人群提出調理建議,且費用低廉,是一種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嘗試。大多數人對西醫體檢耳熟能詳,但對中醫體檢卻知之甚少,中醫對人體的健康檢測主要是對受檢者進行“望、聞、問、切”,了解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良好,收集受檢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給予中醫的辨證分析,確定受檢者屬于“陰虛型”“、燥熱型”、“痰熱型”等何種體質,從而用中醫中藥給予調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中醫健康體檢的好處在于可以通過中醫師的望聞問切,讓西醫不易發現的亞健康狀態顯形,然后進行辨證施治[11]。
隨著對生活質量及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保健養生,希望能讓自己的生存質量更好,中醫體檢所提倡并應用的保健方法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非藥物療法等豐富的調治經驗,療效顯著的大量方藥,顯示其在調整不良狀態,改善體質,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優勢[12]。同時,中醫學彌補了西醫的不足,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它的優越性在健康的防治上十分明顯。我們應深入發展中醫的優勢,逐步建立有現代特色的中醫健康理論體系,為保障人類的健康做出更進一步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藍毓營,唐振宇.淺談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防治思路和方法[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6(4):81.
[2] 周戰,李俊孚.健康體檢淺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2,2(23):203.
[3] 洪蕾,冼華.中醫“治未病”的理論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2):92-94.
[4] 洪凈.中醫藥解決生命科學重大問題的前景展望[J].中國醫藥學報,2000,15(6):4-6.
[5] 陳孔斌,金燦道.《內經》“治未病”理論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3):250.
[6]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6-41.
[7] 王旭東.中醫養生康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4: 45-49.
[8]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0-70.
[9] 張登本.百花通解黃帝內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18-19.
[10] 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5.
[11] 馮永惠.健康體檢的發展[J].現代護理,2005,11(9):2.
[12] 王琦.調治亞健康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專科醫院;學科建設;應用
精細化管理是體現管理流程的專業化、系統化、數據化、信息化的一種管理方法,服務的焦點是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以獲得更高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與競爭力[1]。精細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企業,應用于生產領域的組織發展戰略、運營管理、執行落地等管理提升體系,通過把實戰管理體系進行系統化梳理和細化處理,達到組織管理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協調發展、精準匹配與高效運行,最終完成組織發展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2]。精細化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管理文化,同樣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精細化管理是精細文化與管理體系的完美結合,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的現代管理理念相一致[3]。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產業、文化為一體的中醫骨傷三級甲等專科醫院[4]。以平樂郭氏正骨為基礎,傳承和發揚中醫傳統優勢,融合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以“五化”(國際化、品牌化、專科化、特色化、一體化)為發展目標,學科建設為抓手,引入精細化管理理念,通過對相關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管理組織間進行協調,以降低醫院運營成本,為提升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專科醫院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1.1精細化管理概述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受到各行各業的認可并被廣泛使用和推廣。其本質就是將抽象籠統的管理進行明確的表達,借助量化的標準尺度,衡量管理效果,使管理措施變得更加直觀、明確、具體、便于操作。這種管理理念體現管理者必須具備嚴謹、科學、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與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進步過程中對專業分工的精細化要求相匹配。精細化管理也可以說是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相比較,更能適應時展的步伐,優越性比較突出。精細化管理模式被廣泛引入企事業單位以及醫院管理中,為企事業以及醫院的發展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明確劃分責任及管理責任的落實,為企事業和醫院各項的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較為客觀、有效的依據。運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對醫院進行管理,能夠使醫院的戰略規劃得到落實,各部門之間職責明確、協調合作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及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和服務水準,確保醫院朝著既定的目標穩定向前發展,使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帶動經濟效益同步提高。
1.2專科醫院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當前,隨著醫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無論是醫院改革,還是等級醫院評審要求的共同點就是醫院管理走向科學化、專業化與精細化,醫院管理是一種綜合性工作,涉及內容比較多,主要包括:人、財、物、信息等內容,精細化管理是助推醫院發展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5]精細化管理,可以促進醫院從粗放型向集約化管理轉變,專科醫院亦不例外,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把滿足患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學科建設是醫院的核心和靈魂,在醫院發展中占據主導和引領作用[6]。專科醫院以學科為架構,精細化管理不僅對組織架構有相當明確的要求,而且架構內部具有科學合理的分工銜接,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而推動學科穩步健康朝既定目標向前的發展,進而帶動醫院以學科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2精細化管理在專科醫院學科建設中的應用
2.1構建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文化理念
專科醫院構建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體系,需要完善服務機制與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能力,優化學科建設中所有細節[7]。全方位學習和培養精細化文化管理意識,與時俱進轉變觀念。使精細化管理文化成功植入到管理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日常工作中,依據規范工作,開展人性化服務,提升醫院管理水平。
2.2制定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精細化與醫院管理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因此,醫院在修訂和完善各項有關醫院學科建設管理的規章制度時,以精細化作理念作為指導,學科建設為核心,處處彰顯人文文化,使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和熏陶,以保證精細化文化管理制度順利實施。同時,定期對醫院全體員工進行精細化文化培訓,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和體會,確保大家徹底明白精細化文化的內涵和要旨,了解精細文化與醫院學科建設的關系以及在醫院學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管理層發自內心愿意學習和運用精細化管理這種管理的方法,被管理者理解運用精細化管理的意義,與管理者達成共識,形成和諧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以保障精細文化建設目標的順利實施。
2.2.1構建完善的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績效管理方式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是專科醫院學科建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績效管理是醫院管理人員首先確定明確的管理目標,圍繞實現管理目標的具體環節制定有效措施并進行評價。合理的績效管理模式,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的主動性,有效帶動醫院管理水平的提高[8]。通過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醫院在安排各項具體工作時,可以依據崗位性質和業務范圍的不同制定相對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制定靈活科學的考核方法,從而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高質量完成學科建設目標任務,成為促進專科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2.2.2完善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激勵機制要實現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精細化管理目標,首先明確,精細化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規范人的某些行為,但是其本質應該是激發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修訂和完善各項制度時,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彰顯精細化管理的優勢,形成員工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精細化文化氛圍[9]。定期對員工的工作進行評估、匯總、分析,對執行規范成績顯著的員工,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同時,對所有影響管理效果的問題進行匯總、歸類并深入研究,針對共性問題,組織專家進一步論證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發現制度問題及時進行完善。經過2~3次完善,確保非制度性問題的前提下,對于成績連續考核落后的員工,給予適當的處罰。通過以上措施,不僅能激勵員工調動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激發日常的工作熱情,充分發揮精細文化的引導作用,落實精細化管理措施。
2.3打造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精細化管理團隊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中,管理團隊各個環節之間包括分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整個管理體系的效果與每一個環節的順利實施都密切相關,因此,醫院必須著力打造精細化管理團隊的道德素質、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樹立牢固的精細化管理意識,團結一心、相互協作、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質量的管理體系。并且要兼顧各系統之間縱向、橫向聯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流暢性和精準性。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決策層要求更高,不僅要對精細化管理文化進行深入、細致、全面的學習和研究,更要融會貫通掌握精細化管理的主旨與精髓,結合管理體系的具體要求,加強管理體系的硬件設施配備與完善,加大經費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修訂現有規范,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全方位多渠道對學科帶頭人、有關部門負責人等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專項培訓,使其掌握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文化,明確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意義,最終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從而提高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質量。
2.4臨床和科研兩手抓,多渠道加強醫院學科建設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過程中,優化工作流程是目前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優化流程可以確保學科團隊成員在保質保量完成日常診療任務的前提下,能夠有時間從事科研工作,并提供有利于科研的硬件設施、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醫院通過轉變服務模式,優化工作流程,提升醫院整體運行效率。
2.4.1注重學科培養該院分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申報成功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和臨床中藥學[4]。其中,醫院其他學科都是中醫骨傷科學的分支學科,有根據臨床職能(矯形、康復等)的不同或者人體部位(脊柱、骨盆等)劃分為若干學科。臨床中藥學,研究內容包括傳統中藥、現代藥物等知識,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對平樂郭氏正骨方藥系統整理并進行深層次研究和挖掘,為平樂郭氏正骨的發揚光大提供科學依據。醫院還通過甄選,在院內選拔出7個重點培育學科:中醫康復學、中醫護理學、中醫文化學、中醫藥信息學、醫學影像學、重癥醫學和骨健康管理學[4]。通過一定周期對這些學科的培養,有利于發現更多優秀的臨床、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2.4.2注重基地建設該醫院被確定為河南省中醫骨科臨床研究基地,主要包括四個優勢病種:原發性骨質疏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類風濕關節炎[4],圍繞每個病種組建核心團隊,參照學科建設的構架進行培養,培育重點病種的目的,在于以優勢病種帶動其他病種的發展的良好態勢。
2.4.3全方位多渠道培養人才醫院學科建設由人、財、物三元素組成,其中,人才是醫院學科建設的最重要元素同時也是核心資源,該院通過多種渠道申報成功多方面人才: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河南省中醫臨床學科領軍人才、河南省中醫藥拔尖人才、河南省中醫藥青苗人才、河南省中醫學科(專科)學術帶頭人,醫院參照省人才選拔標準自主組織,并選拔一批院級人才(院領軍人才、醫院青年優秀人才)進行培養等。學科帶頭人對學科建設而言,是學科建設的靈魂人物,對學科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學科帶頭人的學識、眼界、格局直接影響著學科未來發展的高度,醫院尤其重視對學科帶人的選拔和培養。學科帶頭人的選拔流程異常嚴格,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臨床專業能力與突出的科學研究能力,而且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組織領導能力。此外,學科帶頭人要具備“四會能力”(會看病、會教學、會科研、會帶教)。為了更好培養一批中青年人才,經醫院領導層決定,特意為河南省中醫學科(專科)學術帶頭人與河南省中醫藥青苗人才,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根據中醫的特點充分發揮中醫名師的傳統帶教方法(傳、幫、帶)的優勢,激發中青年醫師學習中醫的興趣,調動學習中醫的熱情、積極性,促進中青年醫師的臨床業務水平、科研能力、道德修養和管理團隊能力同步發展,旨在很好的傳承和發揚中醫特色。另外,積極配合省中醫處選拔“仲景國醫傳人”,參加省中醫系統組織的“精英班”進行系統培訓學習,通過與經驗豐富的張仲景經方治病防病的名師面對面指導并答疑解惑,加深對傳統經典的認識,更有利于做好經典的傳承和發揚。同時,該院為了“讀經典、跟名師、作臨床”定期舉行“仲景學堂”學術講座,進一步促進該院科學的建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卓越醫生;PBL;行為導向;診斷學
[中圖分類號] R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2(c)-0162-04
Exploration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diagnostics teaching of "outstanding doctor"
MA Jian-mei1 NI Jing1 BAI Dan2
1.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2.Otorhinolaryng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first "outstanding doctor" class of our school in diagnostics teaching.Methods 13 grad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in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 group (n=60) with the class of outstanding doctor students,the same perio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lass (regular class students) as control group (n=180).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amination.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inal diagnosis theory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peration,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history collection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Outstanding doctor;Problem-based learning;Behavior-oriented;Diagnostics如何⒁窖生培養成卓越醫學生,進而培養成“卓越醫生”,成為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值得探索的內容。我校始終堅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在教育部和衛生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中,我校成為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醫生的臨床工作能力,集中體現在診斷疾病的能力上,因此臨床醫學教學首重《診斷學》[1]。目前診斷學教學普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難以培養出能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處理、解決患者健康問題的卓越醫學生。只有改革教學模式,強化技能訓練、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達到培養卓越醫學生的目的,而行為導向教學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國際上通用的教學模式,值得借鑒。
行為導向教學法又稱實踐引導教學法,起源于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學模式。以教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將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型,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引導者,也是主持人,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組織及動手能力、自主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協作及綜合概括等多種能力,并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最終達到學生行為的積極改變,對學生認知、情感、社會等方面的多維人格進行塑造[2-5]。這種教學模式對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起著十分有效的作用,現被世界各國認可,具體的方法包括情景模擬法、角色演繹法、主題討論法和案例展示法等[6]。
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通過采用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以PBL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于1969年由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先提出,在加拿大 Mc Master大學被最早采用,至今已有200多所醫學院校部分或全部采用PBL教學模式,現在成為國際上推崇的教育方式[8]。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無論是PBL還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國外都已被推廣應用,但是我國的教育環境不同于國外發達國家[9],尤其我校是一所二本院校,來自農村的學生占了一大部分,這些學生中小學接受的教育以“講授灌輸”為主,要達到“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必須探索適合我校教育特點和學生基礎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筆者將行為導向法與PBL有機結合,以問題和案例為中心,討論為主線,貫穿“情景模擬法、角色演繹法”等多種方法,應用于我校卓越醫生班診斷學教學中,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我校2015年13級卓越醫生班學生60名為實驗組,同期臨床專業班學生180名為對照組,卓越醫生班和臨床專業班學生入校時隨機選擇編入班級。
1.2方法
1.2.1教材與課程設置 兩組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第8版),使用同一版本教學大綱和實習指導,授課教師、教學進度、實驗設備場地和考試形式、題目一致。實驗組教學采用行為導向法和PBL相結合,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1.2.2教學實施 實驗組教學前教師設計教學情景、案例、討論主題、思維引導方法,并根據班內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建立學習小組,每組約10名,由組長協助教師主持學習討論,通過小組的學習力量激發組員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進行實踐活動和討論[10],當討論離題太遠時給予引導、鼓勵。小組長組織成員將討論過程中的問題歸納整理并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最終用思維導圖表達推理過程,教師負責最終課程結束時的總結、歸納。此外,應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互動,同時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反復練習體格檢查、穿刺等操作。對照組按照傳統模式進行教學。
1.2.3教學反饋評價 首先,實驗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小組內互評,組員之間相互討論及借鑒;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性評價,以鼓勵為主,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同時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小結。期末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進行對比。在PBL結合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比較的總體評價上,發放240份調查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習興趣提高、知識整合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等,可選擇認可或不認可,由學生不記名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學生診斷學成績的比較
在2015年期末診斷學理論考試、體格檢查操作考試實驗組學生平均分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史采集和輔助檢查平均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調查問卷評價
實驗組對各項能力提高的認可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意味著創新與改革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著重強調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要求從課程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內容更新等方面進行創新,以培養出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國際一流的醫學人才[11]。“創新”意味著改革原有教育教學理念、方法,但一定要結合國情、校情。PBL和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國際上通用的^為成熟和先進的方法,但是我國教育現狀和國外有較大差別,國外醫學生經過四年綜合大學學習后才進入醫科院校學習,他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這些是開展PBL和行為導向教學的基礎,我國醫學院校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大多接受傳統的講授式教育,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特別是邊遠地區,以我校為例,招收到臨床專業學生入校分數達到一本線,但是課堂上教學互動效果較差,教師主導課堂,到了實習階段,部分學生仍然不敢對患者進行處理,甚至見到患者就緊張得手足無措,更談不上與患者良好溝通、采集病史、熟練的檢查了。實施“卓越醫生培養計劃”若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依然是高分低能,遠遠達不到“卓越醫生”的要求。因此我校將行為導向教學法和PBL相結合,取其精華,結合學生特點進行了教學改革。
3.2《診斷學》教學改革是完成“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重要措施
《診斷學》的基本內容是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歷書寫和臨床診斷思維等;是具有操作性、實踐性、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要求學生既扎實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熟練地運用各種臨床操作技能,并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醫生的臨床工作能力,集中體現在診斷疾病的能力上。完成“卓越醫生培養計劃”進行《診斷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重要措施。我校首先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理念,對教師進行“行為導向法與PBL”知識培訓,要求熟練運用兩種教學方法并理解其精髓,在課堂上承擔“主持人”的角色。將這兩種教學方法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面臨難題時相互協作的本能,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拓展思維,在課堂上承擔“演員”的角色。筆者常將行為導向教學法中的“情景模擬”結合問題與討論展開教學,通過營造一個逼真的工作場景,使學生根據相關要求,完成各項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病案導入法”也是筆者常用的方法,選取臨床典型案例,討論分析,掌握疾病知識及操作技能[12]。其次是整合課程內容,相關章節整合在同一課時,如“暈厥”和“意識障礙”,“嘔血”和“便血”。此外加強技能訓練,將實踐操作課設定為觀看示教,小組練習,小組互評,教師測評考核,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學生自行練習,建立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互動。最后,我校十分重視“教與學”的評價反思,不僅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依據,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13],這不僅有利于醫學生分析病情、寫好病案,同時也能在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中掌握分寸,避免醫療糾紛。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當或不夠而導致的[14],因此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3.3行為導向法與PBL應用于我校的現狀分析
從調查問卷和成績對比分析得出,行為導向法結合PBL應用于我校第一屆卓越醫生班《診斷學》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提高了溝通表達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運行,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并且需要有網絡和豐富的圖書資源支持,課程教師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能水平和交叉學科的知識,課堂上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適當的干預和引導;同時對于接受多年傳統教育的學生而言,消除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改變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勢有一定的難度[15],這些給教師和學生以及學校提出了挑戰。
行為導向法與PBL結合應用于我校“卓越醫生”《診斷學》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充分肯定了行為導向法與PBL是一種先進的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方法,但是我國高校普遍學生數量大,自學能力差,教師編制較少,科教研任務重,難以推廣,筆者將繼續堅持教學改革,探索更具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董巧稚,劉文娜,趙翠芳,等.臨床技能綜合培訓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16,17(7):85-86.
[2]錢紅,劉理靜.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0):1575 -1576.
[3]朱天民,李輝,陽楊,等.探討建構主義傾向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中醫康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 23(17):23-24.
[4]王春生.高職音樂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運用初探[J].藝術科技,2013,(9):303.
[5]袁愛娥.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4,10(10):2332-2333.
[6]戚海林.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單片機技術與應用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2013,(21):130-132.
[7]陸媛,于德華,張斌,等.PBL教學模式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4,16(17):1880-1883.
[8]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 Med Educ,2005,32(1):12-20.
[9]楊立強,倪家驤,岳劍寧,等.淺析基于PBL教學模式下的臨床醫學教學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29(14):5768-5772.
[10]楊妍.淺析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82-83.
[11]李曉杰,周萬春,馬國武.“卓越醫生教育”背景下口腔修復學的教學改革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2):5-7.
[12]盧璇,郭銀桂,劉儒雅.中醫?撇“傅既搿―情景模擬法在N1級護理人員中醫操作培訓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5):169-171.
[13]梁闊,王亞軍,方育,等.臨床教學中加強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9):160-162.
[14]楊雪蓉,陸灝,陶楓,等.論醫學人文教育在內分泌科臨床實習中的體現[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