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

第1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障礙;肥胖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2-1106-02

學生營養狀況是評價學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了解和掌握學生營養狀況,對制訂中小學生營養政策和學校衛生工作規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005年秋季,全國開展了第5次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現對參加此次調研的新鄉市市區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新鄉市市區2所中學、2所小學7~18歲12個年齡組的男女學生為調查對象,每個年齡組各60人,共1 440人,經篩選共獲取有效卡片1 161張。

1.2 方法 用“中國6~22歲漢族學生身高標準體重(根據1985年標準)”作為評價標準,對參加1995和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新鄉市市區中小學生的身高體重值進行評價: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狀況正常;80%~89%為輕度營養不良;70%~79%為中度營養不良;60%~69%為重度營養不良;111%~119%為超重;高于120%為肥胖。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營養狀況 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為3.10%,超重率為16.54%,肥胖率為18.26%。營養不良以輕度為主,占83.33%,中、重度營養不良構成比分別為13.89%和2.80%。其中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8,P>0.05),超重、肥胖檢出率則為男生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5.26,P

2.2 不同學段學生的營養狀況比較 營養不良檢出率中學生與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1,P>0.05);超重、肥胖檢出率以小學生為高,但中學生與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0,P>0.05)。見表2。

2.3 2005年與1995年新鄉市市區中小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營養不良檢出率2005年低于1995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8.94,P

3 討論

3.1 加強全民營養知識宣傳教育 由于新鄉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與10 a前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營養不良的檢出率明顯下降,但超重、肥胖率明顯上升。防控學生肥胖已成為學校衛生工作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全社會的營養知識宣教,使人民群眾明確在解決了“吃得飽”以后,還必須“吃得合理”,否則就會導致肥胖。而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是很明顯的,它與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均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國際上已將肥胖癥與兒童期高血壓危險因素的識別和干預同樣視為成人期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報道指出,50%的高血壓兒童是肥胖兒,兒童期肥胖是成人期動脈硬化癥的高危因素[1]。

3.2 認真貫徹《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教育行政部門應深入研究,科學合理地開設教學內容,恰當安排課程設置,探討并實施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依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規定,監督學校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得超過法規規定時間),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3.3 積極開展營養指導工作 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提示該市市區中小學生營養不良防治工作的重點是女生。造成女生營養不良檢出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挑食、偏食或不適當的節食。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以及學校對學生應該經常開展營養知識宣傳教育,特別是對于健康檢查中發現的營養不良的學生,要加強營養指導,使其及早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保證合理營養供給,保護其身心正常生長發育[1]。

3.4 堅持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預防超重和肥胖 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應以男生和小學生為重點。小學生營養知識較貧乏,沒有升學的壓力感,有些學生既貪吃又不愛運動,以致營養攝入過剩,這些都是造成超重、肥胖檢出率高的主要因素。預防超重和肥胖,除加強營養指導外,學校和家長還必須教育兒童少年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1]。

4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主編.兒童少年衛生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104.

第2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附一

《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

引言

我國兒童青少年吃零食的現象已較為普遍,為了培養他們建立有利于健康的飲食習慣,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受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的委托,于2006年~2007年研究和編制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此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營養學會專家的大力支持,也廣泛征求了相關領域的意見。

一、背景

3歲~17歲是兒童青少年的重要生長發育時期,更是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科學平衡的膳食不但可以保障兒童青少年的良好生長發育,還可以降低患營養相關疾病如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的危險性。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膳食結構與膳食質量與1992年相比已經優化但尚未達到合理,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維生素A、鐵、鈣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城鄉兒童青少年的體格發育在逐漸改善,然而在農村地區有著不容忽視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現象,數據顯示,城市0歲~6歲兒童超重率為3.6%、肥胖率為1.9%,7歲~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8.5%、肥胖率為4.4%,其中大城市7歲~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率為21.2%,正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1991年以來,我國城鄉3歲~17歲兒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費率和平均零食消費量都呈上升趨勢,學齡前兒童尤為突出。2002年我國3歲~17歲兒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費率在35.1%,城市55.7%,農村29.6%。研究顯示,零食在兒童青少年每日能量和營養素攝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總能量的7.7%來自零食,零食提供的膳食纖維為18.2%、維生素C為17.9%、鈣為9.9%、維生素E為9.7%、鐵為6.9%、鋅為6.3%。

二、目的和意義

在兒童青少年中吃零食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應當對他們的零食消費觀念及行為予以正確的引導。制定本指南并非鼓勵兒童青少年消費零食,而是指導他們在不影響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選擇、適時適度消費或者必要時限制食用零食。

本指南制定目的:第一,指導兒童青少年、家長或撫養人、教師等能夠正確認識零食食物及特點,從而使兒童少年合理選擇、適時適度消費零食,保證身體良好發育。第二,為相關部門、企業等機構團體或個人提供建議,創建有利于培養兒童少年良好零食消費行為的相關政策及食物環境。

本指南自后,還將在實際使用中不斷驗證和修改完善。

三、內容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膳食營養狀況還存在諸多問題,努力完善正餐的食物結構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同時,正視兒童青少年吃零食的實際情況,加以正確引導,將有利于他們做到合理膳食,減少和改變不良的零食消費行為。

本指南適用于3歲~17歲的城鄉兒童青少年。從營養與健康的角度,本指南強調食物攝入要以正餐為主,零食不可以代替正餐。如果有吃零食的需要,則可以參照一下不同兒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費指南。

本指南對于零食的定義是:非正餐時間食用的各種少量的食物和飲料(不包括水)。

不同年齡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分類指南

1. 3歲~5歲兒童

3歲~5歲學齡前期是培養良好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兒童常常模仿家長和教師,因此,家長、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和引導兒童正確認識事物的特點,幫助兒童建立有益健康的飲食行為。

(1)零食應是合理膳食的組成部分,不要僅從口味和喜好選擇零食

學齡前兒童在定時定量吃“三餐兩點”或“三餐一點”的基礎上,還可以選擇適當的零食作為正餐必要的營養補充。選擇零食時,不要一味滿足兒童的口味和喜好,以防止兒童養成亂吃零食、只吃零食、不吃或少吃正餐的習慣。

(2)選擇新鮮、易消化的零食,多選奶類、水果和蔬菜類的食物

奶類和食物含豐富優質蛋白質和鈣,新鮮水果和蔬菜類零食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多選此類食物有益兒童的健康。

第3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為了解膠州市城區小學生目前營養狀況,為今后指導學校衛生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我們對2006年9月由膠州市疾病控制中心體檢的小學在校生體檢資料進行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2006年9月,膠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為城區4所小學校的在校學生進行了體檢,按照單純隨機抽樣法抽取每所學校每個年級各兩個班的學生的體檢資料進行統計,共計2 694人,其中男生1 401人,女生1 293人。

1.2 方法:按照衛生部《學校衛生監督檢測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的要求測量身高、體重,依據《中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作為評價標準,即同等身高標準體重值的90%~110%為正常,體重在身高標準體重值的111%~120%為超重,>120%為肥胖,<90%為營養不良(其中<90%為輕度,<80%為重度)。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2 694名學生中,營養不良421人,占15.63%,其中輕度營養不良356人,占84.56%,中度營養不良60人,占14.25%,重度營養不良5人,占1.19%。超重339人,超重率為12.58%,肥胖308人,肥胖率為11.43%。

2.2 不同性別營養狀況:營養不良的421人中,男生195人,占13.92%;女生226人,占17.48%,男女生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46,P<0.05)。超重339人中,男生182人,占12.99%,女生157人,占12.14%,男女生超重率差異無顯著性(χ2=0.44,P>0.50)。肥胖308人中,男生195人,占13.92%,女生113人,占8.74%,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異有顯著性(χ2=17.81,P<0.005)。

3 討論

3.1 從膠州市城區部分小學校學生的體檢資料分析結果,我市小學生的總體營養不良率為15.63%,超重率為12.58%,肥胖率為11.43%,營養不良率低于超重率和肥胖率,而高于其它地區的水平,上海南市區營養不良率為32.5%,超重率為2.46%,肥胖率為0.56%[1]。濰坊市寒亭區營養不良率為19.31%,超重率為10.74%,肥胖率為10.69%[2]。我市屬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占相當大的比例,家長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故營養不良率處于較低水平,而超重率和肥胖率較高。

3.2 資料顯示: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而肥胖率低于男生。這可能與男生進食量大,營養素攝入相對較多,而女生挑食、偏食、喜吃零食而影響正常進餐有關,也可能與女生發育較早導致營養相對不足有一定關系。

3.3 資料顯示:小學生同時存在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問題。營養不良的原因可能為:(1)少數兒童偏食、挑食,使營養素攝入不足。(2)有一些兒童食品外觀華麗,色味具佳,兒童十分喜歡,但營養成分含量很低,如方便面、果凍及膨化食品等。(3)其它原因如個體差異、進餐不及時、膳食營養素不均衡等。營養過剩與生活水平提高、獨生子女倍受愛護、戶外活動較少有一定關系。

3.4 營養不良和肥胖影響學生的生長發育和學習能力,對心理及成年期的體質和健康狀況有較大影響,應當引起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必須加強營養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強營養指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預防和控制營養不良和肥胖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袁加峰.上海南市區小學生營養狀況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0,21(2):83.

第4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青春期發育;肥胖癥;回歸分析;學生

【中圖分類號】R589.25 R339.35 R1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9817(2011)09-1081-02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的改善,伴隨生長發育呈現“旺盛”的長期趨勢,同時兒童期脂肪重聚的年齡提前,提示著這一群體體重增速相對快于身高,因此兒童期的超重、肥胖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脂肪的過度積聚是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重要因素,這在國內外的諸多研究中已被證實:如Lee等在對354名美國女生的生長發育進行長期觀察后發現,36個月的體質量指數(BMI)值以及36個月至小學一年級間BMI的增速與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呈顯著正相關,并假設肥胖可能是美國女生青春期發動年齡提前的重要原因。青春發動時相的異常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效應――增加心理行為障礙的風險,為學校衛生工作帶來挑戰。青春期發育的客觀評價需要專業知識的輔助,大多數青少年往往無法做出準確評價。為了解超重或肥胖是否影響青少年自評青春期發育水平,并為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筆者開展了本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運用橫斷面調查法,于2010年10月整群選取蚌埠市某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級在校學生1693名,其中男生906名,女生787名;年齡為10~17歲,平均13.45歲。

1.2方法與指標在知情同意基礎上,按照自愿原則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學生自評發育水平指標為“你認為你的發育水平與同齡人比較是?”。其中有5個選項(明顯要早、較早、同步/一致、較晚、明顯要晚),分別賦值為:同步/一致=0;明顯要早和較早=1,較晚及明顯要晚=2。

身高和體重為主要體格測量指標,由事先經嚴格培訓人員完成。測量前要求學生脫去外套和鞋,測量時身高精確至0.1cm,體重精確至0.1kg,測2次取平均值。根據所測身高、體重值,計算個體的BMI。依據中國肥胖工作組制定的“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l分類標準”篩查超重和肥胖。

1.3統計分析利用X2檢驗反映各人口特征青少年自評發育水平分布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超重肥胖與自評發育水平的相關性。

2 結果

2.1青春發育提前和延遲報告率學生自評正常報告率為65.1%,發育較早報告率為14.6%,發育較遲報告率為19.8%。雖然發育評價在各人口統計學特征中的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也呈現一定的趨勢:男生較女生更易報告發育較晚;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自評發育較早或較晚的構成比均高于自評經濟狀況中等或較好者;自評肥胖或超重的學生認為發育較早的比例為19.2%,顯著高于自評非超重或肥胖人群。2.2超重、肥胖檢出率學段和性別分布初中生超重發生率為16.2%,肥胖發生率為9.5%。肥胖檢出率最高為12歲組(11.7%),其次為11歲組(11.1%);超重檢出率最高為14歲組(18.8%),其次是12歲組(15.9%)。男生超重檢出率為21.3%,肥胖檢出率為14.1%;女生超重檢出率為10.3%,肥胖檢出率為4.1%;男生超重或肥胖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女生。

2.3超重和肥胖組自評發育水平報告率比較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以及正常組間自評發育水平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其中,超重女生組自評發育較早的報告率為35.00%,肥胖女生組中自評較晚的報告率為36.67%。

2.4超重、肥胖與發育水平的相關性見表3。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發育較早與發育正常相比,與非超重或肥胖學生相比,超重組青少年更傾向于報告發育較早。發育較晚與發育正常相比,肥胖組學生比非超重或肥胖組更傾向于報告發育正常。男生比女生更易評價發育較晚。

3 討論

近年來,青春期發動時相提前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而肥胖作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兒童青少年中流行被認為可能是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重要環境因素。為滿足青春期發育的營養需求,青少年總體攝入能量增加,如缺乏正確的膳食指導,肥胖的發生也隨之增加。一項女童健康多站點合作項目研究結果顯示,147名年齡為8~10歲的美國已進入青春期的非洲裔女童BMI≥95%的風險約是同年齡尚未進入青春期女童的8倍。本研究中,女生自評發育較早的肥胖發生率為36.67%,遠高于自評正常組(12.13%),肥胖與青春發動時相提前關聯是否同樣存在于男童中,目前對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分歧。此次研究中,男生自評發育較早組的肥胖檢出率為12.5%,低于非超重肥胖組(14.19%)。Vizmanos等在西班牙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青春發動時相年齡以及BMI的相關性同樣存在于男童中。LaFon研究表明,男童肥胖組與非肥胖組、胡須等第二性征發育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第5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1資料與標準

1.1入組孕婦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1日-2014年11月30日在我中心入組建冊的<20+6周的孕婦50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雙胎妊娠6例,孕前糖尿病1例;年齡27~45歲;轄區戶籍孕婦493例,外地戶籍孕婦9例;博士學歷孕婦1例,碩士學歷孕婦28例,本科學歷孕婦200例,大專學歷孕婦159例,中專學歷孕婦80例,高中學歷孕婦22例,初中及以下學歷孕婦12例;孕婦及家屬均自愿入組IDF科研項目,孕婦及家屬均告知知情同意,依從性良好,接受隨訪。

1.2入組標準選取

孕周<20+6周建冊的孕婦,不排除孕前糖尿病。

2調查、評估情況

2.1調查、評估孕婦對妊娠期糖尿病的認知程度和體質量指數(BMI)

(1)評估502例入組孕婦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知曉率:完全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問卷調查入組社區孕婦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病因,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對母親、胎兒和新生兒造成的損害和防治方法,遠期患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2)評估入組孕婦BMI情況。BMI=孕前體重(kg)/身高(cm2),分為:BMI<19.8為體重超輕,BMI19.8~26.0為體重正常,BMI26.1~29.0為體重超重,BMI>29.0為體重肥胖。發放問卷502例,回收問卷502例。

2.2調查、評估結果

(1)通過問卷調查得知:本科及以上學歷孕婦完全知曉143例,占62.45%;部分知曉86例,占37.55%;不知曉0例,占0.00%。大專學歷孕婦完全知曉96例,占60.38%;部分知曉59例,占37.11%;不知曉4例,占2.52%。中專或高中學歷孕婦完全知曉49例,占48.04%;部分知曉47例,占46.08%;不知曉6例,占5.88%。初中及以下學歷孕婦完全知曉0例,占0.00%;部分知曉5例,占41.67%;不知曉7例,占58.33%。社區孕婦普遍缺乏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識,特別是缺乏對孕期飲食搭配,體重增長、運動知識的指導。(2)入組孕婦BMI評估結果:BMI<19.8體重超輕26例,BMI19.8~26.0體重正常386例,BMI26.1~29.0體重超重47例,BMI>29.0體重肥胖43例。

3預防護理管理

3.1預防護理方法

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1名組成科研項目IDF科研護理管理小組。(1)對<20+6周建冊的孕婦除詢問普通病史、查體之外,還要以“一對一”的方式對建冊孕婦問卷調查,進行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知識的健康教育,教育時間15min。(2)進行體重管理,計算BMI。(3)發放妊娠期糖尿病預防手冊,利用多媒體、視頻窗口進行宣教。(4)每周六舉辦妊娠期糖尿病學習班,教育時間1~2節課,對16~18周的孕婦強化宣教,由主管護師或副主任級專家老師授課、視頻教學相結合,以食物模型為例。

3.2預防護理內容

妊娠期糖尿病知識,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危害、飲食干預和運動鍛煉及預防方法等。制訂不同體重孕婦孕期增重標準。

3.2.1健康教育

根據孕婦的文化層次,由副主任護師對502例孕婦逐一進行健康教育;利用每次孕檢的時機為學歷較低的孕婦,細致地講解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識,讓孕婦的生活行為健康規范化;對文化層次高的孕婦,指導她們上網查閱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文獻,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讓社區孕婦通過學習對妊娠期糖尿病有科學的認識,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原因、預防常識。

3.2.2體重管理

加強對超輕體重、超重、肥胖和雙胎孕婦的體重管理。定期檢測孕婦的BMI[2],指導孕婦畫體重增長圖。根據BMI情況制訂孕婦孕期體重增長范圍:BMI<19.8孕期體重增長12.5~18.0kg;BMI在19.8~26.0之間孕期體重增長11.5~16.0kg;BMI在26.1~29.0孕期體重增長7.0~11.5kg;BMI>29.0孕期體重增長6.0~7.0kg[3]。

3.2.3飲食營養計劃

幫助孕婦制訂合理的飲食營養計劃,理想的飲食計劃很重要,蛋白質、脂肪、糖類在人體氧化后能產生熱量。全天總熱能的計算:按身高(cm)-105=理想體重×30kcal/(kgd)計算出非孕時期患者的每日熱能量,再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懷孕4個月以后,每天增加200kcal/d的能量,BMI正常的孕婦熱能1800~2000kcal/d左右。孕前超重的孕婦每日應攝入能量25~30kcal/d,孕前肥胖的孕婦,每日攝入量應減少30%,但不低于1600~1800kcal/d[4]。三大營養素配比。推薦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總能量的50%~60%蛋白質攝入比例為15%~20%,飲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的25%~30%[5]。在熱量分配方面,實行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早餐攝入10%~15%,午餐和晚餐各攝入30%,每次加餐占5%~10%[1]。每月根據妊娠體重管理圖隨時調整飲食計劃,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3.2.4運動指導

根據不同孕婦情況,指導孕婦適度運動。可以選擇步行、上下樓梯、騎自行車、孕期瑜伽。其中,步行是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項目,可作為首選。運動的強度、時間及頻率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孕周、等個體差異而定,運動時間一般安排在餐后1~2h。建議患者進行適宜的運動,上下樓梯,孕期瑜伽,最好以散步為主,一般選擇餐后2h步行30min。但是如有妊娠期合并癥:先兆流產、子宮肌瘤、胎盤低置狀態等特殊情況發生時不宜運動。

4預防護理效果評價

4.1妊娠期糖尿病診斷

遵照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要求:孕早期空腹血糖≤5.8mmol/L的孕婦,孕24~28周,先采用50g葡萄糖篩查法,服糖后1h血糖≥7.8mmol/L的孕婦,轉診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行OGTT確診;2次空腹血糖≥7.8mmol/L的孕婦直接轉診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確診。

4.2預防護理

妊娠糖尿病效果評價結果顯示,孕前糖尿病1例,經過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確診妊娠期糖尿病9例;妊娠期糖尿病總發生率為1.99%(10/502)。

5體會

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很多孕婦存在運動不足、營養過剩的問題,使得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6]。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世界各國報道為1%~14%。我國也在逐年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對孕婦造成的不良妊娠結局眾多,對母兒影響較大。血糖增高可使胚胎發育異常,常導致胚胎死亡、孕婦早期自然流產率發生。高血糖容易使孕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羊水過多發生率高,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容易發生難產,剖宮產率高,軟產道易損傷。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的影響包括:容易發生巨大兒、胎兒生長受限,早產,新生兒低血糖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低血鈣癥、低血鎂癥。所以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護理管理必須引起重視。運用預防護理干預的方法,在我社區對502例入組科研項目的孕婦實施預防護理、健康教育;妊娠孕婦在接受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地提高健康意識,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在社區宣傳、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識,教育社區孕婦掌握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方法,幫助社區孕婦制訂孕期飲食營養計劃、根據BMI制訂孕期體重增長標準、指導社區孕婦中、晚體育鍛煉的強度。飲食上的監測以及運動方案的制訂有利于孕婦控制營養物質的合理攝入同時有助于胎兒正常發育,提高患者免疫力,使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逐步增高,從而降低血糖水平[7]。加強對超輕體重、超重、肥胖和雙胎孕婦的管理,美國糖尿病協會(DAD)將醫學營養治療定義為包括肥胖與超重的管理,體力活動,膳食結構行為矯正等多維度的干預[5]。對孕期產婦進行孕期妊娠期糖尿病預防護理,有助于降低社區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王玉瓊.母嬰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146-149.

第6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 身體素質;人體質量指數;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9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 17(2007)07-0656-03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威脅人類健康的問題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 高,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中小學生肥胖的比例亦呈逐年增高的趨勢。為了解武漢市超重及肥 胖中小學生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現況,筆者對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武漢市中小學 生的原始實測數據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防治中小學生肥胖,促進其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武漢市參加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7~18歲各年齡組城 、鄉、男、女學生各100人(其中城女12歲113人、17歲103人、18歲123人),共調查中小學生 4 839人。

1.2 方法 依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2004年公布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 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1]進行篩查,將學生分為BMI指數正常或以下( 以下簡稱正常)、超重和肥胖3類。由于某些年齡組肥胖學生很少,將3類學生中相鄰3個年齡 組分別合并后進行每2類學生之間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血壓等身體機能指標及50 m跑 、立定跳遠、斜身引體(7~12歲男、女生)或引體向上(13~18歲男生)或仰臥起坐(13~18歲 女生)、握力、坐位體前屈、50 m×8往返跑(7~12歲男、女生)或800 m跑(13~18歲女生)或 1 000 m跑(13~18歲男生)等身體素質指標的t檢驗。所有統計計算均用Excel統計軟件 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2005年武漢市中小學生BMI指數篩查結果 見表1。

2.2 3類學生身體機能指數比較 肺活量作為一種簡易可行的指標,大體上 可以間接地反映人體的最大攝氧量水平和心肺功能。肺活量/體重指數是反映人體機能能力 較簡易而有效的指標[2]。表2結果顯示,雖然中學男生的肺活量為超重及肥胖學生 的均值大于正常學生,13~15歲女生的肺活量為肥胖學生的均值大于正常學生;但幾乎所有 學段男、女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均為正常學生的均值顯著大于超重及肥胖學生;除13~1 5歲外,其余各學段男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均為超重學生的均值顯著大于肥胖學生。說明身 體越胖、BMI指數越大的學生,即使其肺活量的絕對值較大,但其身體的機能能力較差。表2 結果還顯示,多個學段的超重及肥胖男、女學生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顯著高于正常學生,肥 胖學生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顯著高于超重學生;而血壓的這一特點在男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說明身體越胖、BMI指數越大的中小學生,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越高。

2.3 3類學生身體素質指標比較 表3,4結果表明,除各學段男生及10~12 歲女生的握力均值為超重及肥胖學生好于正常學生、少數學段男生及個別學段女生的坐位體 前屈均值為超重或肥胖學生好于正常學生外,50 m跑、立定跳遠、斜身引體或引體向上或仰 臥起坐、50 m×8往返跑或800 m跑或1 000 m跑等速度、下肢爆發力及耐力素質指標(尤其是 耐力素質指標)均為正常學生顯著優于超重及肥胖學生,超重學生優于肥胖學生,肥胖學生 的身體素質狀況最差。這一特點在男生中也表現得更為突出。

3 討論

肥胖會加重人體心臟的工作負擔,使機體代謝的需氧量增加,因而會對人體的身體機能及運 動能力產生不利影響[4-6,9-10]。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不利影響在小學及中 學階段均已明顯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在身體機能能力、血壓、與人體呼吸和循環功能密切相 關的耐力素質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且在男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無疑為超重及肥胖中小學 生成年后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埋下了極大的隱患[7- 8],應引起學校衛生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眾多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生肥胖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負擔過重、缺少運動、看電視時間過 長、不良行為方式(食物選擇不科學、暴飲暴食、喜油炸食品等)、家庭父母的飲食習慣等[11]。因此,預防中小學生肥胖,應從堅持每天進行體育鍛煉、科學飲食、養成良好 的生活習慣等方面入手。可采取以下具體措施:(1)學校及衛生部門應將中小學生肥胖作為 一種常見病積極進行防治,充分利用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加強對學生及家 長的健康教育,為他們講解合理膳食、營養搭配的科學知識,避免學生攝入過多的營養品、 保健品、肉類、糖類等,做到平衡膳食。(2)要建立新的評價制度,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 入對學生及學校的評價體系,堅決改變以升學率高低為主要指標評估教育政績優劣、辦學水 平高低、教師工作好壞以及高等院校僅以一次文化考試的分數來評價和選拔學生的做法,切 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減負”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加 重學生負擔的行為,確保“減負”工作真正落到實處。(3)中小學體育工作者在體育教育活 動中應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為核心,利用體育課、早鍛 煉、課外活動等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實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較強的體育活動,激發學生內 在的體育運動興趣,使其逐漸形成終生進行自主鍛煉的意識和習慣。(4)以班級、學校為單 位開展群體性長跑活動,保證每天1 h的體育活動時間,并在班級之間、學校之間展開競賽 ,把學生個體融于集體之中,讓學生樹立“為了集體的榮譽而長跑”的思想,既對學生進行 了集體主義教育,又使學生相互監督,預防肥胖,促進其自身素質及健康水平的提高。(5)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少躺、少坐,忌睡懶覺,多站立和 行走。

4 參考文獻

[1]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 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2] 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3:72-73.

[3] 姚興家.兒童少年單純性肥胖及預后.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97-98.

[4] 崔紹珍,武蘊梅,袁全蓮.海淀區學齡前兒童血壓與體重指數的相關分析.中國學校 衛生,2005,26(6):504-505.

[5] 張迎修,王淑榮,張朋才.山東省兒童少年體重指數與運動素質的關系.中國學校衛 生,2005,26(7):543-544.

[6] 王梅.人體質量指數不同的中國成年人身體機能對比分析.中國臨床康復,2005,9(2 8):190-193.

[7] 譚鳳珠,董少霞,賈建起,等.超重和肥胖對兒童血壓、血糖及血脂的影響.中國學 校衛生,2004,25(2):152-153.

[8] 覃羽喬,徐永芳,梁桂民,等.超重和肥胖與高血壓糖尿病的關系.中國公共衛生,2 004,20(6):656-657.

[9] 陳虹,溫大英,季成葉.肥胖對12~15歲男生有氧能力的影響.中華預防醫學 雜志,1995,29(1):55.

[10]侯如蘭,謝宏,李夢澤.西安市7~22歲肥胖學生篩檢及體質特點分析.中國 學校衛生,1995,16(4):265-266.

第7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 人體質量指數;脂肪肝;對比研究;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R 589.2 R 57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4-0348-02

目前,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是世界范圍內最受矚目的營養性疾病之一。許多研究表明,單純性肥胖癥已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80%兒童肥胖可延續為成人肥胖,是引起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的重要危險因素。為了解兒童肥胖與脂肪肝的關系,筆者對海淀區7~18歲2 290名兒童青少年進行了脂肪肝研究及相關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按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北京市海淀區農村、重點與非重點校、住校與走讀學校共22所中小學校7~18歲兒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其中在城區4所學校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類標準[1]篩選2006年參加體檢的8~12歲超重、肥胖學生;再隨機選取另外18所學校7~18歲兒童青少年,排除有慢性疾病者,發放知情同意書,根據知情同意決定研究對象。共檢測2 290名中小學生,其中男生1 225名,女生1 065名。男女性別分布均衡,分析有效樣本2 286人。各年齡結構組成,除18歲人數偏少外,其他各年齡段差異不大。根據WGOC推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BMI分類標準”分為正常組1 144名,超重組579名,肥胖組563名。

1.2 方法 在預實驗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肝膽B型超聲波和體成分檢測。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坐高、皮褶厚度、腰圍、臀圍、血壓、坐位體前屈等。體重用杠桿體重秤,身高、坐高用標準的身高坐高計。身高、體重測量按照《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檢測細則》[2]標準執行;肝膽B型超聲波采用西門子G 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被檢查者采取仰臥位,平穩呼吸,探頭頻率根據不同的體型使用2.5,3.5,4.0,4.4 MHz的變頻探頭,常規選用3.5 MHz,作最大范圍的弧行轉動,通過不同切面觀察肝臟、膽囊聲像圖。

1.3 標準判定 超重、肥胖采用WGOC“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分類標準”[1]。脂肪肝診斷標準[3]:(1)肝臟普遍增大,肝包膜光滑,肝實質呈點狀高回聲,肝回聲強度大于腎回聲強度。(2)肝深部回聲衰減。(3)肝內回聲血管顯示不清。上述3項中具備第1項加第2或第3項中任何1項即可診斷為脂肪肝。

1.4 質量控制 對現場進行質量控制。為保證測量數據準確、可靠,身高準確到0.1 cm,體重準確到0.1 kg;檢測前,所有儀器都經過北京市計量中心檢測認證,正式測量前對所有儀器再次進行校正;所有現場測量人員均經過嚴格培訓。

1.5 統計分析 利用Epi Data 3.1建立數據庫,轉入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雙錄入核查和邏輯檢錯。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中小學生脂肪肝檢出率 7~18歲兒童青少年脂肪肝檢出率分別為1.96%,7.80%,11.86%,12.80%,18.09%,25.81%,23.64%,16.33%,17.48%,9.38%,8.96%,11.76%,平均檢出率15.84%,其中男生為18.47%,女生為12.79%。

2.2 不同BMI男女學生脂肪肝檢出率比較 由表1可見,脂肪肝的檢出率肥胖組超重組正常組,方差檢驗結果P值均<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男生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各年齡組正常人群與脂肪肝人群BMI值比較 由表2可見,7~18歲兒童青少年的脂肪肝組BMI值顯著高于正常人群組,差值在2.6~11.5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 BMI與兒童青少年脂肪肝的相關分析 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的影響后, 7~18歲兒童青少年的BMI與脂肪肝獨立正相關,偏相關系數r=0.318,P<0.001。說明肥胖與脂肪肝有密切關系,肥胖患者大多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不敏感,從而促進脂肪形成,抑制脂肪分解,使肝內脂肪總量增多,引起脂肪肝[4]。

3 討論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或多種疾病引起的肝臟疾病,其常見危險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嗜酒、服藥等。大量研究表明,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關系密切,脂肪肝為代謝綜合征的組成部分之一[5-7] 。肥胖及其相關的代謝綜合征與脂肪肝關系密切。Marceau等[8] 分析551 例重度肥胖癥患者肝活檢資料,結果發現86%并發脂肪肝,腹型肥胖、IGT或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等指標每增加1項,患脂肪肝的危險性增加1~99倍。研究結果顯示:脂肪肝的總檢出率為15.84%,其中男生為18.47%,女生為12.79%,男生顯著高于女生,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同[9-10]。其中正常組中脂肪肝的檢出率為7.2%,提示盡管脂肪肝被認為是代謝應激性肝病,但也可見于BMI、血脂和血糖均正常的個體。

超重組中脂肪肝的檢出率為15.4%,肥胖組中脂肪肝的檢出率為34.1%。且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脂肪肝的患病率明顯增高,說明超重和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病因。

檢測結果還顯示:脂肪肝年齡分布中,最小年齡為7歲,其中脂肪肝高發年齡為11~15歲,以12歲最高;脂肪肝的患病率為25.81%,與文獻報道的一致。12歲屬于兒童生長發育的突增階段,需要攝入能量增多,此時若不注意飲食結構與體育鍛煉,使能量攝入大于消耗,大量的糖、脂肪進入肝臟,并沉積于肝臟;從而促使肝臟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產生內源性高血脂和脂肪肝。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數脂肪肝患者可以逆轉,因此,減少高脂、高能量、高糖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將體質量指數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對有效改善甚至逆轉脂肪肝尤為重要。建議對肥胖兒童進行脂肪肝的早期診斷,對干預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感謝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王紹麗教授、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軍教授、北醫三院超聲科主任王金銳教授的指導與幫助!感謝參與課題組織的各校領導、老師及全體人員!)

4 參考文獻

[1]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分類標準.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 25(2):101.

[2]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北京,2005:37-42.

[3] 王純正,腹部超聲診斷圖譜.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80.

[4] 羅一湛,胡玲,舒秉俊. 肥胖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的脂代謝異常和脂肪肝的并發癥 . 湖南醫學,1997 ,14 (5) :261-263.

[5] 范建高. 代謝綜合征與脂肪肝.國外醫學:內分泌分冊, 2002, 22:273-275.

[6] SHEN L, FAN JG, SHAO Y, et 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mong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in Shanghai: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 1 106-1 110.

[7] MARCHESINI G, BRIZI M, BIANCHI G, et 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featur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2001, 50:1 844-1 850.

[8] MARCEAU P, BIRON S, HOULD FS, et al. Liver patholog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X in severe obesit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 84: 1 513-1 517.

[9] 翦輝,黃雪梅,龍國文,等.少年兒童單純性肥胖癥與血脂、脂肪肝、血壓等指標關系的研究.醫學臨床研究,2005,22(8):1 080-1 082.

第8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社區診斷;健康因素;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4208(2008)23-0012-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齡化,與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威脅日益突出。為了提供更好的社區衛生服務,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較為完整的社區診斷。通過社區診斷了解目前黃埔街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狀況及流行特征,了解轄區內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狀況,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及利用等對社區居民健康的影響,發現社區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確定影響本社區居民健康需優先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工作問題的辦法,為制定衛生保健,疾病預防策略,社區綜合干預計劃和措施,合理利用和配置社區衛生服務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診斷對象黃埔街常住戶口總人口數作研究總體,采用多階級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所管轄的街道隨機抽4個居委,抽中的居委按整群抽樣確定調查戶,每個居委110戶,抽中戶的所有人均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抽取440戶,為保證孕婦、乳母、嬰幼兒和12歲以下兒童的調查人數,以滿足各組樣本量的要求,在地區所屬小學、幼兒園、計免門診隨機抽取相應年齡段兒童,補充調查人數:3-12歲兒童500人,小于3歲兒童50人,孕婦、乳母各30人,本次調查總人數1603人,血糖、血脂檢測235人。

1.2 診斷方法采用廣州市衛生局統一使用的社區調查表,通過居委對被調查戶發送《社區診斷人戶調查通知》,讓其事先知曉調查情況,取得同意,并簽名。參加的調查人員均經過統一培訓,考核合格,采用詢問、醫學體檢和實驗室檢查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進行調查。

1.3內容

1.3.1流行病學診斷主要對社區居民的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腫瘤、血脂異常、超重和肥胖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同時,還進行了嬰幼兒、孕婦、乳母的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以及社區居民對衛生服務需求、利用及群眾滿意度的調查。

1.3.2 行為與環境診斷本次社區衛生調查過程中,對社區居民進行了慢性非傳染病疾病的認知情況,對疾病的態度、行為現狀、有關的危險因素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1.3.3 衛生資源可利用狀況 目前轄區內有一個三級甲等醫院、一個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1.4 質量保證措施為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區疾控中心專家指導下,通過相關培訓和學習,指定專人負責質控工作,做好本次調查的質量控制工作,對現場調查進行技術指導并對調查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確保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收集必要的社區資料。所有質控結果表明,本次調查各個環節均達到方案設計的質控要求。

1.5 評價標準(1)高血壓參照1999年WHO/ISH推薦的標準:收縮壓≥140mm Hg和(或)舒張壓≥90mm Hg;或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壓藥,血壓已低于上述標準者。(2)肥胖的判斷使用體質指數(BMI),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關于超重肥胖的研究結果:BMI

2、結果

2.1 居民對衛生服務的認知情況對社區衛生服務了解程度占57.1%,滿意率96.8%,不滿意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服務項目少(33.98%),費用與大醫院差不多(8.63%),服務環境差(8.63%),技術欠佳(7.90%),醫務人員素質低(3.31%),服務態度不好(3.86%),其他(33.70%)。患病后希望得到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給予服務的比例占88.02%。2.2居民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報刊書籍(27.72%)、廣播電視(20.39%)、宣傳欄(16.58%)、就診時醫務人員的講解(8.82%)。

2.3 社區人群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狀況

2.3.1 高血壓流行特征及防治情況(≥15歲)高血壓的粗患病率為11.3%。高血壓病人數估計:15歲以上常住人口37352人,粗患病率11.3%,有患病人數4221人。經多因素分析,應用了前進法篩選變量。年齡、吸煙、飲酒、腰圍是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同時不同的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婚姻狀況也是影響高血壓的因素。高血壓知曉率66.84%,治療率85.90%,控制率48.82%。

2.3.2 糖尿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情況糖尿病患病率為3.2%,空腹血糖受損為3.13%。經多因素分析,糖尿病的發病率與性別、年齡、經濟收入、婚姻狀況有關,糖尿病知曉率80.21%,治療率78.38%,控制率90.36%。

2.3.3 超重和肥胖(≥15歲) 此次調查中,超重占25.29%,本社區15歲以上常住人口37352人,估計人數9446人;肥胖占4.57%,估計人數1707人。

2.3.4 血脂異常血脂異常的粗患病率為13.19%。血脂異常的粗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其中文盲與小學文化程度的粗患病率最高,喪偶者粗患病率高,飲酒和曾經飲酒者高,吸煙和曾經吸煙者高。

2.3.5 其他中風患病率0.35%,腫瘤患病率0.80%,冠心病患病率0.18%,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率0.09%。

2.3.6 傷害發生狀況社區居民1年內曾發生的傷害發生率為0.72%。對傷害的認知情況:對傷害是否可以預防,認為可以的占85.35%,認為不可以的占12.62%,不知道的占2.03%。

2.3.7 嬰幼兒、孕婦、乳母營養和健康狀況在被調查者中,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338.96 g,出生身長為50.85 cm,出生低體重率為0;4個月內母乳喂養率為56.60%,混合喂養率為30.19%,人工喂養率為13.21%,斷奶平均時間為7.85個月。孕婦貧血患病率為0,小腿痙攣12.50%,妊高征為0,孕期糖尿病為0,服用葉酸情況為4.17%,補充鈣劑62.04%,服用復合維生素為0,服用鐵劑19.18%,服用魚肝油為0,補碘為0。乳母患有貧血為0,小腿痙攣為0,懷孕期間患妊高癥為0,糖尿病患病率為0。對母乳喂養的認識:認為對孩子有好處占29.63%,認為對孩子有好處而對母親沒有好處為0,認為對母子都有好處占70.37%。剖宮產比例29.63%,無產后大出血,無產后生殖道感染。

2.4 行為因素

2.4.1 吸煙與飲酒情況(≥15歲)現吸煙率為17.92%;被動吸煙率為45.62%。開始吸煙年齡最小的年齡15歲,最大為69歲。15歲以上總人口為37352人,而吸煙粗患病率為17.92%,估計有吸煙人數6694人。初中文化程度者吸煙率、專業技術人員吸煙率、有配偶者吸煙率比較高。粗飲酒率為22.60%,其中飲白酒的比例最高31.73%,其次啤酒和白酒都喝的為26.44%,啤酒占23.08%,果酒占11.06%。初中文化程度者、專業技術人員、有配偶者飲酒率較高。

2.4.2 體育鍛煉情況(≥15歲)被調查者中參加體育鍛煉約768人,占調查人數的68.15%,每周鍛煉4次,每次鍛煉的時間平均40分鐘。走路占52.60%,跑步占11.72%,游泳占0.52%,球類運動占23.57%,其他11.59%。

2.5 與慢性病有關的重要因素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居民主要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為:年齡、性別、體重指數、高血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煙、飲酒。而年齡、性別是不可改變的固定危險因素。體重指數是多種慢性病如向心性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高血脂既是疾病,同時又是其他疾病如腦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體重指數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加以控制,吸煙、飲酒可通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加以戒除和限制。

3、討論

3.1 社區衛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需加大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本社區是廣州市東部的一個城鄉接合部,高素質的衛生資源相對較少;其次,社區居民對衛生服務性質及內容不詳,認識程度不夠,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程度亦不樂觀,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服務項目較少。

3.1.2 社區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不容樂觀調查中發現社區居民主要慢性病流行狀況以超重占25.29%,為最高;其次為血脂13.19%,高血壓11.3%,空腹血糖受損患病率為3.13%,糖尿病3.2%。這種疾病譜的變遷,已大大超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個人、集體、國家的醫療費用負擔明顯增加。

3.1.3 不健康的行為因素普遍存在調查中發現本社區存在吸煙年齡早(最小10歲開始),煙齡長、被動吸煙率高(45,62%)、飲白酒率高(31.73%)的特點,特別是在低收人家庭、文化程度低、以及產業工人當中,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尤為突出。

第9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關鍵詞】體檢;兒童;身體健康

【中圖分類號】R58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69-010-36月是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嬰幼兒體質發育、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發育情況可以影響到兒童的終生。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對促進0-36月兒童生長發育,改善其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了解0-36月兒童定期健康檢查在促進兒童身體健康中的作用,我院對2000例兒童健康體檢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2000例0-36月兒童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男560例,女440例,為非定期健康體檢者。觀察組男572例,女418例,為定期進行健康體檢者。所有兒童家屬均在研究報告同意書上簽字,同意本次研究。

1.2評價方法 采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兒童健康成長標準,即我們通常所說的WHO 標準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方法。將兒童的年齡/體重、年齡/身高以及身高/體重當做衡量的指標,采用五等級方式進行評價:其中上等是指實測值不小于X ( -) + 2 s,中上等的實測值應低于X ( -) + 1 s 不低于X( -) + 2 s,中等實測值低于X ( -)不低于X ( -) -1 s,中下等為實測值低于X ( -) -1 s 不低于X ( -) -2 s,下等的實測值則低于X( -) -2 s。評級采取分性別及同一年齡組實施個體評價,然后進行群體綜合分析。其中(1)貧血判定時抽取兒童無名指末梢血進行血紅蛋白檢測,判定標準為Hb 小于110 g /L。(2)肥胖,選取兒童的身高標準體重為參數,如果高于同性別中位數達到20 % 則判定為肥胖。(3)低體重判定標準同樣以年齡/體重作為參數,如果低于參考標準體重中位數2 個標準差則視為低體重。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x2檢驗,使用SAS20.2 統計分析軟件對于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以p

2結果

2.1 0-36月兒童生長發育情況 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定期進行健康兒童在低體重、生長生長遲緩、消瘦等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各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營養不良和超重情況 如表2所示,對照組營養不良率為5.7%,超重比率為12.8%,而觀察組則分別為4.9%和8.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2.3貧血和佝僂病情況 如表3所示,對照組兒童貧血患病率為19.1%,佝僂病患病人數為2.5%,觀察組則分別為16.8%和1.9%,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對0-36月兒童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對于改善兒童生長發育情況,減少兒童貧血、佝僂病患病率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定期開展健康體檢的兒童在低體重、消瘦以及生長遲緩等各個重要生長發育指標上均由于未定期開展健康體檢者。定期開展體檢者,在體檢后會根據兒童體格測量結果以及發育評估等,對兒童生長發育作出針對性指導,比如實施母乳喂養、嬰幼兒輔食添加等。對于其中發現的問題,也及時采取了有效的糾正。貧血是我國0--36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攝入足量的鐵,極易造成兒童生產遲緩,降低兒童智力,而定期開展體檢后,可以根據兒童血紅蛋白情況進行正確的喂養指導。佝僂病也是兒童成長發育的一個重要威脅,嚴重者會出現骨骼畸形,健康體檢可以及時發現佝僂病的癥狀以及體征,提醒家屬注意及時補充鈣和Vitamin D,結合合理喂養,從而有效預防佝僂病發生。對照組和治療組在貧血和佝僂病上的差異也進一步證實了定期開展健康體檢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婷婷久久综合网|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欧美一级www|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小时代1免费观看完整版| 啊快捣烂了啦h男男开荤粗漫画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波多野结衣资源在线| 大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日韩经典| 91在线老师啪国自产|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波多野结衣mxgs-968|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好吊色永久免费视频大全|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特级a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线路中文字幕|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莲花宝鉴无删减电影在线看|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91青青青国产在观免费影视|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里番acg里番龙|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