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產業創新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業創新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產業創新研究

第1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摘要: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進展迅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梳理,以期對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進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進一步研究旅游產業集群提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一、文獻回顧

自1990年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書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種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態系統型旅游企業集群”的對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產業的聚集效應分析》對旅游集群進行了探討。尹貽梅等[3]從旅游業是否具備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認為旅游業具備集群存在的兩個先決條件(聚集和產業聯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業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且在為旅游者提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相互協作、發生密切的產業聯系;二是旅游業具有創新性,并從集群產生的效應角度證明了如昆明、大連、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現了旅游集群的雛形。飛[4]認為,從“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資源型旅游地需要環境保護”、“旅游業中技術擴散和創新面對合作的要求”等旅游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旅游產業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對旅游產業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對集群理論和旅游產業的認識,以及從國外文獻中引入國外案例展開的。學者們對于中國旅游產業集群存在地區是出于一種學術直覺得到的判斷,也是基于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現狀來判斷的。在這兩方面都沒有進行實證研究,更沒有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來論證。

二、旅游產業集群的內涵

學者們在認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關的企業以及機構空間集聚現象”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研究的內容和對集群內涵的認識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魯明勇等[5]在分析產業集群概念和旅游產業特點基礎上,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圍繞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為主體相互結網和互動,組成的一個以企業為主的旅游服務體系,通過相互間的密切聯系、協同工作,創新旅游服務,提高目的地競爭力”。麻學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區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時,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為基礎,圍繞旅游六大要素,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旅游目的地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旅游企業和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旅游經濟集聚現象”。

毛劍梅[7]根據對旅游業和制造業產業集群概念的比較分析,認為可把旅游產業集群定義為“以一個特定區域的旅游吸引物為核心,以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為目的,在業務上相互聯系、相互競爭的旅游企業、相關企業、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趨向和集聚的現象”。尹貽梅[8]在探討提升競爭力時,將旅游企業集群定義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間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業及旅游相關企業和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協同工作,提高其競爭力”。莊軍[9]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一種現象,是旅游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大量與旅游者的旅游行為聯系密切的行業或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結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優勢的一種現象”。

可見,學術界尚未達成較一致的概念界定。這些概念主要趨向于從集群主體、空間結構、行(企)業關系、集群功能等視角和層面來定義。但是旅游內涵本身寬泛,不只包括觀光休閑度假,還包括商務會議、探親訪友等,由此確定的旅游產業內容也繁雜,在概念界定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更明確的界定。

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特征,部分學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張建春[10]認為旅游產業具有明顯地理集聚、專業化分工明確、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外部性等特征,劉恒江等[11]認為旅游產業既具有明顯的地緣性、超越地理空間限制的跨區域延伸性、明顯的產業關聯性和濃郁的簇群文化氛圍,又體現低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和品牌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和區域創新機制等。魯明勇等[5]結合旅游產業特點進行較深入分析,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一種邊界不明晰的價值鏈集群,具有資源依賴性。

顏醒華等[12]從集群內企業關系角度,認為旅游企業產業集群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產業集群成員之間的依存度比較高,合作的經營風險要比其他行業來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個威信較高、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或核心企業,它在集群經營決策和經營管理中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和影響。(3)集群成員可來自旅游系統內外部;集群企業橫向合作的關聯度及其協同效益可以分別通過諸如關聯項目(或業務來往)的數量、企業應收賬款、現金流量以及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指標綜合來反映。(4)旅游企業產業集群必須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彈性”,其技術經濟合作關系、“責、權、利”關系,需要根據集群的內部狀況與外部環境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優化。

張夢[13]將旅游產業集群分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認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的特征是:發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內的企業的關系主要不表現為垂直一體化基礎上的物質聯系;集群內企業的聯系主要是信息聯系,形成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網系統;由于旅游核心資源的非流動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體制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制度。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的特征是:主要發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相互依賴性較強;群內企業之間是以電子商務為平臺,形成批發、、零售的旅游網絡;對集群區域來說,專業化的旅游市場提供了需求、技術等信息,同時又為其它要素企業提供了共享性的銷售渠道,兩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圍繞專業旅游市場共同發展;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賴市場的力量。

對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學者各執己見,難以趨同。旅游產業集群是集群的一種,旅游產業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產業集群應當有自身的特點。由旅游產業區別于制造業的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產品的無形性,消費者參與性等服務業特征所引發的空間結構、行業間關系等特征,沒有得到關注和表現。

三、旅游產業集群的類型

對于旅游集群的分類,大多根據旅游產業集聚現象出現的區域進行劃分。張夢[13]認為旅游集群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主要發生在旅游目的地;另一類是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主要發生在客源所在地。葉紅[14]認為旅游產業區的形式有多種,分類的方式也不同,可以從所屬領域、組織形式、經營類別、規模大小等進行分類,在文中主要按照集聚區主要依托的環境條件,將旅游產業區分為3類:城市型旅游產業區、景區型旅游產業區、社區型旅游產業區。鄧冰等[15]歸納旅游產業集聚現象有主題公園、旅游度假村、環城游憩帶、著名景點周圍等類型。

張建春[10]認為,從區域層面角度將旅游集群有國家旅游集群、主題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三個不同的層次,根據旅游集群的特性,旅游集群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凸現了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與目的地的娛樂、餐飲、賓館及與其發生關聯的其它部門或企業所組成的旅游產業集群,或由區域內高密度的其它產業融合滲透而產生的旅游產業集群。另一種類型的旅游集群形式主要是通過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專項旅游產品鏈而形成各類主題旅游集群。

莊軍[9]將旅游產業集群的層次結構分為:(1)宏觀旅游產業集群,是指關系國家經濟結構的以游覽娛樂業為核心業務領域的旅游產業集團和國家重點支持的旅游區。包括以游覽娛樂業為主要業務領域的旅游產業集團,以旅游資源為基礎,供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特定區域和景點;(2)中觀旅游產業集群,指在某一區域范圍內,地理靠近區域的旅游協作以及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包括地理靠近區域的旅游協作,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3)微觀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旅游企業形成的專業化供應商,如常見的餐飲一條街等。又認為旅游產業集群網絡結構可分成區域關系網絡、產業關系網絡、市場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旅游產業集群的市場結構又包括協作與競爭兩種形式。國內對旅游產業集群的類型研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旅游產業邊界的模糊和內涵的復雜,使其在研究中要進行全面的較深入地劃分具有一定的難度。目前主要基于某一種寬泛的維度來進行劃分,并且維度相對較為單一,而結合旅游產業集群有重要影響的旅游資源特點和分布的分類沒有看到。

四、旅游產業集群的結構

對旅游產業集群結構的研究大多在認同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資源或相關企業為核心的基礎上,形成“三層次說”“四結點說”“多層次說”。

麻學鋒等[6],毛劍梅[7]認為旅游產業集群大體包括三個基本層次:處于整個旅游產業集群核心的應該是旅游吸引物及相關企業,第二層次是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購、娛樂等需要的旅游企業,包括旅行社業、餐飲和住宿業、交通業等。第三層次是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對前兩個層次起支持作用的供應者和有關組織、團體、機構等。胡芬[16]認為按美國區域學者馬庫森對產業集群的分類標準,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群屬輪軸式旅游產業區,它以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旅游資源的開發產業為軸心,在其聚集著旅行社、飯店、餐館、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娛樂設施等服務性產業。在這些服務性產業,形成第三層次的補充性產業,如銀行、郵電通訊、海關、公安、衛生保健、保險、建筑、房地產、媒體、園林、綠化、環保等。

魯明勇等[5]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由旅游基本行業集群、旅游直接影響行業集群、旅游間接影響行業集群、旅游引致影響行業集群四個結點組成的集群鏈,這四個結點,分別處于旅游產業集群的“核心層、核心輔助層、擴展層、擴展外層”。

袁莉等[17]采用“產業群”用語。認為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組建的旅游產業群,是實現規模經濟或聚集經濟的有效形式。這個產業群以區域內某一大型旅游資源企業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層次的產業群,并與其他產業群如農業、食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文化、體育、旅游出版物相聯系。

此外,張夢[13]則在分類基礎上進行研究,認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也是以經營特定地域空間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業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飲、交通運輸公司為主體,以保險、銀行等配套服務企業為輔的面向游客需求價值鏈的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通常是以具有銷售中介職能的大型旅行社企業集團為龍頭,以眾多中小旅行社企業(或特許經營加盟社)為主體,相關旅游要素企業為依托的產業集群。

可見,旅游產業集群結構的研究中主要從旅游產業集群產業關聯的強弱或緊密進行分析,卻較少關注旅游產業集群企業間所形成的網絡結構,更談不上各類旅游企業或機構在旅游集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和知識的傳導渠道,而這些正是集群理論核心所在。

五、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

(一)旅游產業集群形成機理

認為形成動力主要來自客源市場、資源稟賦等因素。景秀艷[18]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旅游企業在區位選擇上的分析,得出旅游產業聚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促使其集聚的動力直接源于客源市場和旅游資源稟賦。鄧冰等[15]認為影響旅游業集聚的因素有很多。在集聚的初期主要是自發集聚,與資源優勢和交通便利有相當大的關系。在當前各地交通都趨于完善、資源對比弱化的情況下,影響旅游業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稟賦、客源市場、交通區位、產業作用、政策作用等。張建春[10]認為旅游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受旅游要素(客源市場、信息資源、目的地形象、企業品牌、人力資源等競爭要素條件)不斷集聚的推動,在特定地域和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前提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水平的區域旅游產業群體。

有的學者認為存在內生型和嵌入型兩種情況,動因也不同。顏醒華等認為[12]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機制既有可能是自發、原生的,也有可能是人為孵化、培育出來的。自發、原生的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機制主要來自市場機遇、項目運營本身對企業合作所提出的要求,而人為孵化、培育的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機制,更多的是來源于當地政府各種相關的優惠政策與措施。葉紅[14]在對產業區分類基礎上分析認為,從城市型產業區發展的動因看,城市產業集聚主要動因是市場需求因素和許多“歷史的偶發因素”。從景區的產業集聚形成的動因看,景區型集聚是一種“嵌入型”的企業集聚。制度性因素對景區集聚發揮了主要作用,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而城市和社區型集聚則是一種誘導性制度變遷的結果。

此外,毛劍梅[7]認為集聚的規模經濟與外部性是產業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袁莉等[17]認為旅游產業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進一步促進了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達到通過網絡整合企業之外的生產要素,實現了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牟紅認為[19]旅游業產業集群的目的是利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集群化的進入點是:先橫向一體化,后縱向一體化。旅游業的產品是建立在產業鏈上的價值產品,其產業集群的建立必須從價值鏈的角度去形成聯合體或積木式單體集團。

張夢[20]在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基礎上,得出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區內企業低水平競爭和無序競爭的存在;企業間合作低,競合關系不暢;集群創新能力較弱;區內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區內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度不高等。

由于對旅游產業集群類型劃分的缺乏,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機理的研究也顯得過于粗放?,F有的分析主要源自于當前的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外部驅動力的理解,并沒有根據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劃分階段進行分析,也沒有根據區域旅游產品類型和組合情況來分析形成機理。

(二)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在研究地理范疇上具有一定差異。最大區域為西部地區的研究;其次是省域(直轄市)研究或相當于同等范圍的特定區域研究如湘鄂渝黔邊區,紅色旅游區域等;再次,是某個城市范圍的研究;最后是某個景區的研究,如首義文化園。在研究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區,其中王兆峰等人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旅游產業集群實現區域旅游競爭力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有關湘鄂渝黔邊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學術論文,其內容包括發展戰略、競爭力提升、保障體系、管理創新等。

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發現和分析存在問題,再提出發展對策。杜宇等[21]對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研究較為典型,認為:(1)集群企業層面:集群核心產業的企業吸引力的范圍明顯不同,集群大中型企業和地方小企業具有雙重封閉的二元結構等;(2)集群產業層面:集群核心產業和相關支持產業及實體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旅游產業網絡尚未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3)政府層面的問題:政府缺乏對旅游產業集群的引導,政府服務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提出發展對策:(1)企業層面:加快旅游企業集團化進程,組建以名牌景區為品牌的旅游股份公司,大、中、小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2)產業層面:促進旅游產業與區域產業整體協調發展,通過多種方式促進集群企業與大學以及科研機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結盟機制;(3)政府層面:加強旅游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和規劃設計,提高旅游區域經濟產業集中度,鼓勵與引導中介組織參與集群發展,加強中介服務,改善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

另一類則根據特定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構想,提出發展對策。麻學鋒等[6]在武陵山區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構架,王樹雄等[22]在湖南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空間結構構想,張金霞[23]對武漢旅游產業集群圈構想的基礎上提出對策。綜合如下:(1)樹立區域觀念;(2)建立制度環境,如創新體制,融資環境,信用環境等;(3)組建旅游企業集團;(4)構建旅游信息網絡和營銷網絡平臺;(5)建立人才職稱體系;(6)打造旅游品牌等??梢?對于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的區域范圍較寬泛。而研究區域的選擇主要是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較少。研究范式方法采用中,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的方法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而構想——提出對策的方法,則停留在表層。

六、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證和定量分析

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證和定量分析相對非常少。張夢[20]在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中,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的企業集聚地理分布點間的距離和各類企業數量做了實證研究。葉紅[14]對我國旅游產業區模式比較中,主要采用統計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史文斌,張金隆[24]建立了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量化,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論的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杜莉[25]用旅游資源、旅游需求、交通網絡、旅游地接待設施、企業互動和政策文化因素5項指標的加權平均值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是否適宜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評價指標。并對長三角地區進行實證,認為其已具備了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條件和基礎。可見,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的構建,沒有建立在扎實的實證基礎之上,更沒有形成定量分析的系統方法。

七、研究展望

1.需要建立某種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旅游產業集群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并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

第2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一、生產業的創新特征

一方面,生產業本身是典型的創新型產業。Gruble & Walker(1989)指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進入生產過程絕大部分是通過那些廠商,它們是高技術人力以及科學與技術知識的主要使用者。盡管生產業不是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生產過程的唯一渠道,但它卻是現代經濟中實現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轉換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生產業所提供的是專業性的服務,其發展高度依賴人才和知識。從行業分布看,生產業所從事的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如金融業、獵頭、培訓等);產品和流程的設計及與創新相關的活動(如研發、設計、土程等);與生產組織和管理本身相關的活動(如信息咨詢、信息處理、財務、法律服務等);與生產本身相關的活動(如質量控制、維持運轉、后勤等);與產品的推銷和配銷相關的活動(如運輸、市場營銷、廣告等),均特別依賴于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術,創造的附加值也更多地是體現在設計和營銷等價值鏈兩端的生產活動,而這類附加值更是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識的創新所獲得的。因此,生產業是人力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的,是典型的創新型產業。

另一方面,生產業具有創新溢出性。生產業既是技術和知識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向外溢出的主要媒介。按照新增長理論的觀點,生產業可以被看作是市場外部性和市場網絡功能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當企業不具備內部生產功能的知識技術資源,或者企業擁有的專業化知識技術不能達到生產功能的要求時,只能選擇外部化。外部性導致經濟產生了報酬遞增式的增長,外部效應的主要創造和傳導部門恰恰是由生產部門來承擔。生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積累提高了專業化的效率;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生產業的發展擴張了市場的網絡效用和知識的溢出效應,即各種信息、技術、物質資源和勞動力的聯系更加緊密且從整體而言構成了一個更加有機的大系統,使得生產業的創新溢出作用還具有不斷擴大,不斷積累的特點。

二、生產業的創新路徑

(一)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

生產類企業是生產產業創新的主體,企業間的技術合作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影響是企業之間知識流動最主要的形式,是生產業獲得知識,進行創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面對激烈的外部市場競爭,生產業業內的企業創新不僅依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還要依靠與外界的合作。技術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知識流動,企業之間通過各自知識、技術的交流,在相互學習、共同創新中,一個企業的知識擴散到另外一個企業。這種知識的流動是在某種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合作帶來了豐富的技術源泉,獲得了由人力資源和技術財富互補而構成的協同效應,有效地促進了生產業的整體創新。

(二)研究機構向企業的技術流動

研究機構,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是技術創新源和知識庫。研究機構大量地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生產業內企業創新的主要知識來源,這些研究不僅為企業提供基礎科學知識,而且還為企業提供了新方法、新儀器和有價值的技能。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通過技術轉讓、聯合開展研究活動等方式進行合作交流,能夠促進技術的快速流動,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商業化,從而有效提升生產業的產業創新能力,是生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技術擴散

技術擴散是技術的傳播過程,創新技術主要以擴散源為中心向外擴散。由于技術商品是一種知識商品,從技術擴散的要求看,如果采用者沒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技術轉移就難以實現。因此,技術水平越高的潛在采用者越容易獲得創新技術。生產業屬于知識型服務業,其從生產過程到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知識含量。相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其具有對技術創新的強烈愿望,也更容易通過承接技術轉移,通過消化吸收的學習方式以較小的成本應用新的技術,使技術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最終實現創新成果的社會效用最大化。

(四)人才流動

人才是知識與技術活的載體,人才流動必然導致知識的流動和技術的轉移。對于創新而言,有時候重要的不是特定知識的轉移,而是創新的一般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轉移。生產業的生產方式富有彈性,服務內容的提供主要依靠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對人才的要求也高于其他產業?,F實中,生產業往往是大學或研究機構人才流動的主要聚集地,大量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匯集在生產業中,對提升生產業的發展水平,增強生產業的產業競爭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擁有大量人才的生產業所進行的創新活動也在不斷地推進深化社會分工,在不斷推進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的優化升級。

三、生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發展

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是現代知識和技術的供應商和服務商。技術、咨詢、金融、法律等眾多專業性知識型服務機構本身就屬于生產業,同時在生產業整體創新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向生產業內的企業和社會提供自身的創新型知識,并幫助企業實施主要由企業自身開發的新知識,不僅是創新的載體,更是創新的推進器。因此,需要加快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的發展,要抓住科技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的有利時機,為知識服務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促進一部分科研機構向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轉化,促進民間各類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的創新行為,壯大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實力。

(二)加強生產業的產學研聯系

加強產學研聯系是生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現有條件下,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特別鼓勵民間借助各種非正式的平臺和機會,圍繞生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鼓勵和支持民間各種非正式的交往,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國內外技術交流和合作,特別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立健全以生產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產學研聯系的平臺,進一步密切企業之間和產學研之間的有效合作,打造企業創新聯盟和企業―科研機構創新聯盟等創新網絡,形成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品技術服務等有機結合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推動生產業創新發展。

(三)加快促進各類人才流動

人員流動的目的是知識流動和促進創新。促進生產業的創新發展特別需要鼓勵和支持人才流動,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專門人才進入生產業,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開展創新活動,提升生產業的創新水平。同時,生產業的創新發展除吸引產業外部的人才外,人員采取合作研究、兼職、咨詢服務、顧問等各種方式,在產業內部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動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產業的人才流動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復合流動,生產業的創新發展在鼓勵研究機構和大學的人才向生產業內的企業流動外,更要重視生產企業員工向相關研究機構流動,如合作研究和進修實習,這將有助于生產企業員工掌握科技最新動向、開拓知識面、學習研究方法、運用和掌握先進的技術工具,有助于生產業創新能力的長期可持續提升。

(四)加強生產業創新的軟硬環境建設

第3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新能源;企業行為;績效比較;冗余資源;探索/開發;粗放發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機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發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模式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危機[1]?!栋屠铓夂騾f定》的達成,更強調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進程中擔負的艱巨任務。新能源的使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市場不夠成熟,實質性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王元地、史曉輝,2014)。國外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決定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樹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為把握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學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認為,支持環保政策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認為,自然資源基礎和國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發展的必要因素;蘇竣和張漢威(2012)[4]基于技術生命周期和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并論述了后兩個階段的技術創新特點;王群偉等(2013)[5]基于技術創新過程和生命周期視角,從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技術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系統分析了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其交互關系,認為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影響度最大。以上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創新主體的市場表現和約束,對決策者在技術創新投入的決策行為特征重視不夠,這使得基于決策行為視角挖掘制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開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的研究尤為必要。

一、理論與假設

(一)績效比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業行為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通過績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標為決策導向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反饋系統,強調企業評價績效好壞、問題探索及決策的過程。由于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時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偏好風險(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當企業績效高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感到滿意并傾向于維持現狀,甚至不再追加投資(Cyert和March,1963);而當績效低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搜尋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潛在解決方案,降低短期回報目標,尋求長遠生存及發展[6] [7]。眾多學者利用這一決策過程解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資源配置行為,如Gaba和Joseph(2013)[8]發現,當單個部門的績效低于預期水平時,該部門對提升改良本部門績效的動機增加,對新產品的開發行為也隨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發現績效反饋會影響資本在企業內各部門的分配行為,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低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過度,而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高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不足。

技術創新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盡管技術創新能提高本企業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會降低企業生存機遇[10]。Greve(2003)認為,企業行為理論能夠解釋企業在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程度不盡相同的原因,即通過比較,決策者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好、優勢能夠保持的情況下規避風險,減少技術創新嘗試;而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差的情況下傾向于實施潛在解決方案承擔風險,提高后期研發投入或進入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有限理性假說,Greve(2003)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績效評價基準時參考企業的歷史績效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時期績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預期模型和信息處理能力設定下,決策者形成的預期不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也不同(鐘春平、田敏,2015),為使問題簡化,筆者以同業企業同期績效和企業歷史績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決策者評價績效好壞的基準,企業績效與同行業競爭企業同時期績效和本企業歷史績效的差值分別為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和企業歷史績效比較[9],反映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

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H1):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2(H2):企業歷史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二)探索式/開發式創新

March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開發(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學者在此基礎上強調,開發是對當前已知事物的利用與發展,是依托現有知識基礎進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對新知識的創造,如設計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拓展新渠道和服務新群體(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鐘和平.基于企業冗余資源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13]張慶壘,施建軍,劉春林.技術多元化、冗余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陳守明,李汝.雙元性技術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5):70-74.

第4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產業集群;升級機制;創新網絡;知識創新

一、概念模型

1、創新網絡的概念及維度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是指在產業集群范圍內的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政府部門、大學、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等,以企業技術創新為目標,在長期合作和協同創新過程中所建立起的相對穩定的正式或非正式關系的總和。楊銳和李偉娜認為企業創新網絡可劃分為關系強度、中心性、凝聚性和網絡有效規模?;萸嗪袜u艷將創新網絡劃分為網絡結構和網絡關系兩個維度。本文所研究的創新網絡特征,主要從關系――結構角度出發,研究產業集群中各節點的網絡結構和關系特征對產業集群升級的影響。因此,根據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研究視角,將創新網絡劃分成四個維度:網絡關系強度、網絡關系穩定性、網絡規模和網絡密度。

2、知識創新的概念及維度

產業集群知識創新是指在產業集群范圍內,新知識的產生、創造、傳播和應用的全過程。唐承林和顧新將知識創新劃分為知識的獲取、共享、轉化和應用四個階段?;萸嗪袜u艷將知識創新分為知識挖掘、知識轉移、知識融合。本文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據產業集群的結構特點,將知識創新劃分為知識獲取和知識擴散兩個維度。

3、產業集群升級的概念及維度

產業集群升級是指以集群知識為基礎,通過增強集群企業能力來提升產業集群附加值獲取能力、適應環境變化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過程,最終表現為集群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因此,本文將產業集群維度劃分為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

4、基于創新網絡的產業集群升級的概念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創新網絡、知識創新與產業集群升級關系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此模型包含創新網絡、知識創新與產業集群升級三項基本構成要素及其維度變量,并且顯示了這些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

二、關系假設

1、產業集群創新網絡與知識創新的關系假設

(1)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關系強度對知識創新的影響分析。集群中的各個企業作為眾多結點中的一環,通過與其他結點間的往來和聯系互相提供創新要素,例如隱性知識、創新資金、流動人力資本等。這種交流與聯系大大地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根據對文獻的理論研究和實地調研的情況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1a: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關系強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獲??;

H1b: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關系強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擴散。

(2)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關系穩定性對知識創新的影響分析。集群中各成員之間較高的交互頻率有利于相互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和共享態度、主張以及協議的達成,從而促進成員間溝通的進一步加深以及有價值信息的交換,最終實現知識的整合。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2a: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關系越穩定越有利于知識的獲??;

H2b: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關系越穩定越有利于知識的擴散。

(3)產業集群創新網絡規模對知識創新的影響分析。網絡規模的大小決定了網絡核心企業可獲取的創新資源的豐富程度。也就是網絡規模越大,網絡的關系資源則越豐富,越有可能實現創新的規模效應。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a: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網絡規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獲取;

H3b: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網絡規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擴散。

(4)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密度對知識創新的影響分析。網絡密度是用來衡量整體網絡關系緊密與否的重要指標。朱海燕通過研究認為網絡密度對知識擴散有促進作用。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4a: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網絡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獲??;

H4b: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網絡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識的擴散。

2、產業集群知識創新與產業集群升級的關系假設

知識獲取為產業集群升級提供了動力,知識擴散大大增加了知識生產、創新的可能性,同時在知識擴散過程中的新知識、新觀點的傳播,對產業集群升級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a:知識的獲取有利于產業集群工藝流程升級;

H5b:知識的獲取有利于產業集群產品升級;

H5c:知識的獲取有利于產業集群功能升級;

H6a:知識的擴散有利于產業集群工藝流程升級;

H6b:知識的擴散有利于產業集群產品升級;

H6c:知識的擴散有利于產業集群功能升級。

三、實證檢驗

為實證檢驗上述的關系假設,選取某著名光電子產業集群的有關企業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數據,采用結構方程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對分析結果進行討論得出實證研究結論。

1、路徑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所取得的數據,利用AMOS軟件運算出的結構模型路徑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2、模型擬合檢驗

模型擬合情況如表1所示:表內資料說明模型擬合指數均達到標準,整體模型適配度良好,理論模型與實際數據可以適配。

四、結論

根據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創新網絡的產業集群升級的概念模型,其中有14條理論假設全部通過假設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對產業集群的知識創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產業集群知識創新對產業集群升級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可以通過知識創新促進產業集群升級。

參考文獻

[1]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

[2] M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3] 楊銳、李偉娜:網絡結構、關系互動對創新活動的影響――蘇州IT產業集群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0(7).

[4] 惠青、鄒艷: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知識整合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J].軟科學,2010,24(3).

[5] 唐承林、顧新: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知識優勢來源與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6] 晏雙生:知識創造與知識創新的涵義及其關系論[J].科學學研究,2010,28(8).

[7] 邢曉柳:區域創新網絡中基于知識共享的企業合作創新風險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0).

第5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 創新 產業演進 市場結構 創新模式 技術結構

1 引言

本世紀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并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他特別強調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的聯系。熊被特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可以歸結為三種理論,即技術推動說、創新與企業規模的關系、以及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毫無疑問,熊彼特的工作構成了現代創新研究的基礎和起點。[1] 現代經濟增長已從自然資源時代、資本時展到了創新時代,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在產業的成長過程中,創新活動影響著產業的市場結構與技術結構的演進,而創新的模式與特點在不同的產業演進階段又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析研究創新與產業演進的作用機制,對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 創新推動產業市場結構的演進

2.1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的變化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企業的發展、行業的演化都伴隨著市場結構的演進。根據克拉克森的定義,市場結構是指:“市場或產業結構涉及影響競爭過程性質的那些市場屬性,因此,市場結構包括企業的規模及規模的分布、壁壘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以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2]

市場結構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整體性是指每個產業從整體上表現出區分于其他產業的競爭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和產品差異等就是指市場結構的整體性而言的。動態性是指產業是不斷演化的,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演變,推動了市場結構的動態變化。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目前的技術創新活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未來的市場競爭地位,所以可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是導致市場結構變化的核心要素。[3]市場結構一般用市場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產品差異化程度度量。產品差異主要是由企業造成的,所以一般主要探討市場集中度以及進入和退出壁壘。

2.2創新與產業進入壁壘

最早系統地對進入壁壘進行分析和論證的是貝恩(J.Bain),他首次把進入壁壘視為決定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貝恩將進入壁壘定義為:“允許市場上在位企業賺取超正常利潤,而不受威脅的一切因素。”[4] 斯蒂格勒(G.J.Stigler)則從市場上在位企業與潛在進入企業成本不對稱性的角度對進入壁壘做出了定義,他認為:進入壁壘是市場上在位企業相對于潛在進入企業的成本優勢。

貝恩將進入壁壘的因素分為以下四種:絕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資本要求。[5]資本要求作為進入壁壘的要素,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對于許多市場潛在進入企業來說,融資問題可能并不構成進入市場的障礙。

絕對成本優勢是指市場上在位企業能比潛在進入企業以較低的單位成本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貝恩將絕對成本優勢的原因歸結為在位企業具有生產技術上的優勢,在位企業控制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來源。市場在位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經驗的積累和R&D的投入,使在位企業能夠保持一種成本上的優勢。由于生產經驗的積累,干中學的成本優勢依賴于企業的累計產量和時間,由于市場在位企業比市場潛在進入企業早進入市場,那么在位企業就會享有干中學的成本優勢。

貝恩論證,如果最小經濟規模是行業需求的重要部分,那么市場上只能維持少量企業的存在,這些企業能獲取超常利潤而不會引起新企業的進入。如果市場容量不變,在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越大,它實現規模經濟的程度就越高,使新企業的進入也就越困難,那么進入壁壘也就越大。市場上同一行業的產品,都不會是完全可替代的,消費者對不同企業的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好,即表現出產品差異的特性。企業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產品的競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結果必然也會表現在產品上,即通過技術創新產生差異化產品,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3創新與產業市場集中度

產業市場集中度反映產業市場集中狀況,最常用產業主要企業集中比率指標來衡量。企業競爭優勢體現在產品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化程度等方面。產業演進過程中,企業間相對競爭優勢在企業創新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引起產業內主導企業、競爭企業、跟隨企業、補遺企業等市場地位的相對變化,主要企業市場份額的相對變化,以及產業在位企業的退出與新企業的加入。在創新過程中,產業市場集中度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3 創新推動產業技術結構的演進

技術結構指各種技術在各產品生產和工程中的運用規模以及基本生產資源的相應分配。[6]技術結構是導致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演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是技術結構演進的根本動力。對應于不同的創新特點(漸進性創新與根本性創新),技術結構的演進將分別處于漸進狀態與跳躍狀態。在產業技術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特別是處于跳越式演進狀態時,會引起產業市場結構的劇烈變動。

4 產業演進狀態影響創新的模式與特點

4.1 模式與特點

美國哈佛大學的阿伯納西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厄特拜克通過對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作了一系列的考察,發現它們三者之間既遵循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又存在著有機聯系,它們在時間上的動態發展影響著產業的演化。通過引入主導設計概念,以產品創新為中心,提出了產業創新動態過程模型,簡稱A—U模型。其主要特點是引入了主導設計的概念,揭示了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他們把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及產業演化劃分為流動階段、轉換階段與特性階段,認為產業的創新類型、創新程度和創新特征取決于產業的成長階段。[7]厄特拜克以汽車行業為例進行了說明。福特汽車公司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先是新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從1905年到1909年,該公司先后生產出從2缸到6缸共5種不同的引擎,到1909年推出了主導設計——T型車,在以后的15年中,盡管企業生產規模不斷地擴大,它們只有漸進性的創新。

A—U模型反映了許多產業成長的創新演化規律,也構成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理論基礎,然而A—U模型并不適用于所有產業的成長過程。程源等分析了美國、日本與中國電視機產業演化特點,認為A—U模型代表了一種發達國家產業演化中的創新規律。但是對于像日本和中國這樣的后起直追國家,由于產業的發展必須從引進、消化吸收開始,具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后才能開始進行產品創新,因此表現出工藝創新在前而產品創新在后的發展模式。就是對于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來說,也有明顯的差異,例如市場集中度的狀況和創新的側重點和創新的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考察不同產業的創新演化規律應該結合產業的屬性和特定的國家和歷史階段進行具體的分析。[8]

4.2 影響創新模式的其它因素

產業由于處于不同的演進階段會對創新模式與特點有重要影響。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具體產業自身特點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其中主要是產業所處技術系統及產業所處區域創新環境的影響。

4.2.1產業所處技術系統的影響

美國管理學家圖西曼把產品從簡單到復雜分成四類:非組裝型產品、簡單組裝型產品、組裝但系統封閉的產品與組裝但系統開放的產品。不同產業處于不同的技術系統中,技術系統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產業的技術進步方式,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后發工業國家的追趕模式與發展模式。我國學者柳卸林按照產業所處技術系統的復雜性和與產業所處環境有關的技術范式的復雜性,把產業創新分為:傳統的分包契約型、模塊組裝型、復雜產品型與以技術為基礎型幾類,并論述了不同技術系統對產業創新的影響。[9]

4.2.2產業所處區域創新環境的影響

不同創新環境中,創新資源的分布特點、創新主體地位及創新制度環境不同,使得創新的互動效果、創新主體、創新導入技術類別及創新的主動性有很大的區別。陳松舉例說明了我國輕紡工業的技術導入以購買含新技術的關鍵設備(占17.8%)和成套設備(占17.4%)并結合技術培訓(占16.3%)為主,原材料工業以技術培訓(占22.3%)為主要技術導入形式,化學工業的技術導入以購買含新技術的圖紙、技術手冊和軟件為主要方式(占70.4%),機械工業導入技術的主要方式為購買含新技術的設計圖紙和軟件(占19.8%)、技術培訓(占18.8%)、購買含新技術的關鍵設備(占18.0%)和購買R&D成果(占15.8%),電子工業主要采用技術培訓(占33.5%)和購買R&D成果(占22.3%)導入技術,供氣供電行業主要通過購買關鍵設備(占28.9%)和成套設備(16.5%)以及技術培訓(占14.9%)導入技術。[10]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創新與產業演進的作用機制如圖2所示。

5 結論

創新是產業演進的核心動力?;谄髽I的微觀創新行為,促成了產業壁壘的形成、市場集中度的變化、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它們整體促進了產業的演進過程。不同的產業演進階段、產業技術系統、產業市場結構及區域創新環境等因素,又制約和選擇了不同的創新模式與特點。

參考文獻

1 劉洪濤.國家創新系統(NIS)理論與中國技術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博士論文,1997年3月:5

第6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實現路徑;生物群落;消費群體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5-000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78

Frosch和Gallopoulos首次提出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指出產業可以仿照生態系統形成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再由分解者進行物質再循環的過程,企業之間建立共生關系。隨著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生態系統越來越多被管理者和學者所運用。胡孝權提出產業生態化是用來觀察企業與企業及企業與環境間互動關系,并探索其發展軌跡的一種方法,科技創新是企業實現生態化發展的關鍵。張攀分析了產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特征,從系統、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對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成熟提供了有價值的對策。李銳等提出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多個技術創新過程的聚合與疊加,是科技創新集群網絡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生態系統運行合理能夠提高經濟體的全面運行效率,有效整合產業內部資源,促進產業繁榮發展。

雖然我國創新產業發展的時間較短,但發展勢頭猛,數量增加很快。就目前發展狀況而言,我國已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為核心的創新產業鏈條。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經濟的發展,加之我國政府對創新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創新產業的發展已經具有了生態化系統的雛形并在不斷壯大。本文以生物群落的互利共生發展為研究視角點,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實現路徑。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創新產業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企業和集群層面,較少涉及網絡化的生態視角,而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對創新產業繁榮發展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探討創新產業生態化成長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主體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是一個仿生概念。自然界中的自然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兩部分組成。類似的,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也是由企業構成企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兩部分組成,其中,創新企業生物群落相當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由生產者、消費者和管理者組成。非生物環境是指為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賴以生存的環境,包括技術支持、政策環境和系統運行機制等。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是在一定地域內由諸多創新企業基于一定的契約關系依賴系統環境的支撐組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中各個企業不是孤立的個體,它們之間成網狀結構,彼此之間會有能量、物質、資金、信息的互換。成員在產業生態系統中會有自己的生態龕位,實現自身創新與合作共贏。

1.1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生物群落

1.1.1 生產者――創新企業。生產者是指提供創新產品生產和從事創新行業服務為主的企業個體,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為創新產業的創新性生產提供技術支撐,而創新企業依靠高技術支撐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產品。比如,動漫公司和動漫基地是動漫行業的生產者,其技術支持可以通過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獲得,它們共同組成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生產者,共同為創新產品生產提供服務。

1.1.2 消費者――享受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消費群體。消費者是指市場中購買創新產品和享受創新行業服務的群體。

1.1.3 分解者――創新產業生態系統運行方案的制定者。分解者是倡導創新企業通過聯盟、集群或者網絡化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的創新組織,為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形成和運行提供方案和對策,憑借經濟實力在系統中占有較多的話語權,比如聯盟的盟主。針對運行中出現的矛盾沖突進行調和,平衡各方利益,幫助各個主體在系統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1.2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的非生物環境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非生物環境是指創新企業所處的微觀層面的外部創新環境,包括創新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創新產業發展的科研環境、資金保障和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需求量等多方面的內容。

1.2.1 科研環境。高新技術產業等科研主體提供科研環境。在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中,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服務于創新技術研發工作,也包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行業協會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創新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主要任務是對關乎生態系統的重大科技項目進行研究,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優勢,是創新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和支撐者。

1.2.2 資金保障。創新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尋找合適的第三方機構來合理地評估創新產業項目的價值,為其融資提供相應的擔保,這是創新產業融資的關鍵環節之一。創新產業融資機構為生態系統提供資金運行保障創新產業的融資機構主要包括銀行、證券公司等。

1.2.3 政策支持。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為生態系統提供政策支撐,為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發展提供公共管理服務,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和創新行業協會等組織。這些組織部門為創新產業的發展制定相應的政策,通過金融、產業政策的引導,加強對創新發展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做好引導、扶持和服務工作。

2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主體間關系

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存在水融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和相互影響成為產業生態系統主體間存在的真實狀態。與自然界生態系統類似,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創新產業的發展是由生態系統內多個主體協同推動的。不同的主體間保持相互穩定的聯系,各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互利共生、有效耦合的網絡組織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主體間關系

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發展的源動力,其消費需求的性質也決定著創新產業發展的脈動。在創新產品的科研和設計階段,高新技術產業憑借其技術密集的優勢帶動創新產品創新,為產品設計提供思路和理念,為創新產品的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在產品生產階段,高新技術產業改變傳統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促使創新產品能夠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創新產品的銷售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幫助以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送達消費者,如通過網絡利用電子商務等方式進行;在使用或消費階段,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使用承載不同技術的創新產品。作為創新產業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門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形成的強有力的推動力,也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發展過程中有效的分解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具有產業關聯效應的企業,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在全球內部協同創新,實現創新產業生態系統中資源的Reuse、Recycle和Reduce,最終形成不斷增值的創新產業鏈條。

融資機構為創新產業生態系統提供資金保障和金融支持,表現在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優惠的產業政策傾向引導融資機構把注意力集中在創新產業上,而創新產業也需要通過創新產品開發項目,創新資產證券化等吸引金融資本的投入。通過融資方式的多樣化、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加大對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投資,為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有效形成及運作提供資金保障,促進創新產業的繁榮發展。

3 我國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發展特征

我國創新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強有力的推動力發展的,在發展中已經具有了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雛形,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同生共進的創新產業生態圈。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發展具有以下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特征

階段 特征

形成 科技創新水平低;網絡節點聯系不緊密;系統環境不完善

發展 科技創新水平逐步提升;要素流動加快;合作加強;網絡節點相對緊密;生態化系統快速發展

成熟 科技創新能力高;交流機制完善;網絡節點聯系緊密;節點功能銜接;創新產業繁榮發展

衰退或

升級 技術退出:系統衰退;尋找新的出路

新技術代替舊技術:生態系統升級形成-發展-成熟循環往復

3.1 初級階段

在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構建的初期,政府必須充分利用產業政策制定者的優勢發揮其強有力的推動力的作用。創新企業個體在特定空間集聚之后,形成了若干個創新產業種群,這些種群在空間、時間和流動要素等方面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此時,創新產業的生態化系統初步形成。生態系統初始形成后,內部的各個主體之間的聯系不多、網絡內各節點的連接不緊密,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完善。這一階段,系統內部主要對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增強系統內部各個群落間的要素流動,加強合作,使各個群落利用系統內部的資源,推動創新產業生態系統發展。

3.2 發展階段

創新產業的快速發展階段主要是依靠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帶動起來的。創新產業和其他產業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創新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發揮巨大作用,為其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內部存在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群落,當市場出現創新產品需求后,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科技創新群落中高技術企業對產品雛形和設計思路進行研究,加速系統內部科技創新資源的流動,從而帶動各種要素的流動,隨著各種要素的流動性加強,系統內部各主體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各網絡節點的聯系更加緊密,推動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快速發展。

3.3 成熟階段

當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發展到成熟階段之后,系統內部創新企業和各個主體的融合程度增強。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更多的科技創新資源,融資機構也主動創新金融支持。在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內部,通過廣泛的創新企業與創新企業間合作、聯盟和聯盟的合作等形式各個主體間進行密切合作,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強化系統內部的合作交流意識,提升系統的輻射和集聚效應,進而創新產品生產和銷售,實現互利共生和協同發展的目標,形成穩定有序的系統。

3.4 衰退或升級階段

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都遵循著從產生到滅亡和演化更替的過程,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也具有類似的特征,當創新產業發展的某一項核心技術被新的技術所替代時,生態化系統想要發展必須研發新的技術,否則,該系統則走向滅亡。對舊的技術進行改良或者是在舊技術的基礎上研發新的技術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獲得活力的唯一途徑和方式。

4 我國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的實現路徑選擇

4.1 通過聯盟的方式逐步形成創新產業生態化種群

創新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而聯盟是創新產業迅速獲取核心技術的有效途徑。通過聯盟,創新產業內外部的企業可以實現核心技術資源的優勢互補,可以迅速獲取科技創新所需要的資源,為創新產業快速把握市場機遇創造條件,因此,我們提倡以契約形式組建聯盟,利用聯盟的優勢互補特征提升創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4.2 通過種群間的集群方式逐步組建創新產業生態群落

創新產業生態化種群形成以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創新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但是,隨著市場對創新產品需求的不斷提升,要求創新產業生態化種群形成具有更加緊密聯系的組織,以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因此,通過種群間的集群方式組建創新產業生態化群落加強產業內外部的資源流動和交流。比如,創新產品挖掘節點上形成創新產業科技創新種群,為了挖掘創新產品的創新理念通過聯盟方式組合在一起;創新產品生產節點上形成創新產業生產種群和創新產品的監測種群,大規模的創新產品生產企業通過聯盟方式組合在一起;創新產品宣傳媒體建設的節點上形成創新產品營銷種群,創新產業生態產業鏈中的上下游種群通過集群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創新產業生態群落,很大程度上縮短了企業間交流的時間,增強了企業間的交流密度,而群落的規模效應使各成員企業減少了網絡維護成本,更容易獲取由集群帶來的網絡共享資源。這樣,創新產業生態化系統內部各個群落進行緊密聯系,實現網絡化環境下各個節點的密切聯系和功能鏈接。

4.3 通過網絡化的方式形成創新產業生態系統

創新產業生態群落間通過網絡化的關系形成一個開放、規律的系統,網絡關系包括系統內部企業、種群和群落以及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同。通過網絡化的形式,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形成一定的規模,網絡規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網絡內部各主體獲取網絡資源特別是科技創新資源的自由程度。在系統內部通過廣泛的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聯盟、聯盟和集群等的密切合作,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強化系統內部的科技創新意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產品生產和銷售,實現互利共生和協同發展的目標,形成穩定有序的系統。

參考文獻

[1] FROSCH R A,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

[2] 胡孝權.產業生態與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策略研究

[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1,(1).

[3] 張攀,耿涌.產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發展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6).

[4] 李銳,鞠曉峰,劉茂長.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技術創新系統演化機理及模型分析[J].運籌與管理,2010,19(1).

[5] 曹如中,高長春,曹桂紅.創意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演化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1).

第7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產業聚集;技術創新;互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09-02

產業集聚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帶來的強大追趕效應已經引起學術界越來越大的興趣。研究產業集聚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聚集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特別是高科技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強大協同效應造就了聞名世界的美國硅谷和128號公路這樣的集聚區,它所帶來的創新創業文化效應、知識溢出效應不僅給園區的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為區域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作為中國新興工業大省的河南正致力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實現“兩大跨越”和促進中原崛起。為此,河南省明確提出,產業集聚區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發展的基礎工程,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目前,河南初步確認了180個集聚區的空間布局,產業集聚效應初顯,為區域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極。

有關產業集聚區的研究可追溯到經濟學家馬歇爾,他在1921年提出,地理集中可以通過本地化和集聚產生外部性。他認為,三種力量可以促使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信息交換或者知識的溢出、勞動力市場的優勢和縱向一體化市場的培育。大量的研究是應用馬歇爾的外部經濟來理解和解釋產業集中和城市的產生和發展(Henderson,1986;Glaser et al.,1992;Krugman,1993;Black and Henderson,1999)。顯然,馬歇爾關于產業集聚產生規模經濟及正的外部性的理論是產業聚集區建立的最初經濟學依據。后來,不同經濟學家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對產業集聚進行了分析。我們認為,產業集聚就是企業間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而形成的網絡化共融共生的現象。所以,從本質上看,對集聚企業的經營活動起影響作用的,則是緣于空間共融的更為復雜的社會網絡。這網絡集聚可以優化資源再配置,使企業達到內在和外在的雙重經濟。

2 技術創新

熊彼特(1912)認為產業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和模仿來進行的,創新是一個通過資源重新組合以增加企業利潤的過程。熊彼特所說的創新包含生產新產品、使用新工藝、建立新組織、進入新市場和發現新材料。所以,企業家尋求高利潤是這種創新的載體。當這些企業家創新成功的話,由于超額利潤的驅動,會吸引許多行業的模仿者。新增的廠商將會增加供給、降低價格、進而使超額利潤為零。最終,企業必須尋求新的創新點來保持自己的利潤。由此,整個產業也會在不斷進步。

所以,技術創新的定義中普遍強調的是“新”包括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管理方式的應用以及新產品的商業化推廣等。

3 產業集聚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分析

3.1 技術創新是產業集聚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首先,技術創新推進產業集聚形成和發展。產業集聚由形成、集聚、成熟和深化四個發展階段。在集聚的形成階段,區域經濟剛剛形成軸輻式、核心產業迅速成長、企業集聚開始形成,在這一階段,產業集聚形成受政治經濟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產業的發展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創新是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產業升級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企業網絡系統的波及效應和滲透效應能夠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谶@種知識溢出效應和技術擴散效應,相關產業就會在地域上形成集聚。因此,技術創新是產業集聚的決定性因素。在本質上說,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獲取超額利潤。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對產業鏈和市場交易的成本和環境有了新的需求,這些市場需求將吸引相關企業為了節約運輸成本、交易費用和實現信息共享等目的而在該區域集聚或者促進新企業產生,從而使該區域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和相關配套機構集聚,推動了該區域產業集聚的快速形成。產業集聚的形成反過來又刺激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

其次,技術創新是產業集聚持久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產業的技術創新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遠遠高于產業結構升級在推進資源分配效率,進而推進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與此同時,技術創新需要以產業為載體來進行,所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密不可分。產業中的基本要素――企業,就必須靠不斷的創新來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變化,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技術創新帶給企業和產業活力和發展。技術創新推動企業實現產品、生產工藝的優化升級的過程也推動了產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了產業聚集區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聚集區內部各企業的發展,又會吸引新的企業集聚,成為聚集區不斷擴張的源泉。

3.2 產業集聚有利于技術創新產生和擴散

產業集聚會引發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從而有利于新的技術創新的產生和擴散。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是指技術外部經濟體產生新思想、新產品時,其他企業可以零成本地進行學習、模仿創新企業。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通過純粹的模仿產品和生產過程、分拆和彼此之間的交互產生。技術和知識的擴散能夠增強和激勵聚集區企業的創新和競爭,這對于區域經濟的增長效應拉動明顯。

產業集聚的能夠使產業專業化和提高勞動效率,這就會使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研發。聚集區內低的交易成本能夠使中間產品交易活躍。聚集區完備的知識、資本和產權交易平臺,使創新的實施更為容易。產業聚集也會引起人才集聚,吸引更多研發人員的進入,為創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4 結論

為更好地發揮產業聚集在創新提升方面獨特作用,未來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4.1 完善產業聚集區創新體系建設

構建信息完善的聚集區交換平臺、符合區域產業特點的投融資平臺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平臺主要解決諸如融資困難、知識產權、風險管理和技術轉移等問題,并且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創新向企業傾斜。在這一過程中,區域創新系統各主體應該明確責權利及其合作關系。

4.2 加強產學研結合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大學和政府三者相互關聯,共同推進產業聚集區的創新。積極建設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為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激勵企業和社會的創新積極性。

4.3 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引導職能

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公共支持是聚集區發展的重要動力。政府應該繼續擔當市場運行的監督者,產業發展的規劃者,創新壞境的創造者的角色。做好制度設計和產業規劃,合理布局產業聚集區。積極利用財政等政策杠桿支持科技型企業進行創新并做好監督服務工作。

4.4 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

積極培育創新文化,努力營造大眾創新的環境。產業聚集為技術人員信息的交流提供便利,地理的優勢、相近的價值觀念下的企業和人員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激發創新的靈感,能夠增強信息交互,促進創新思想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柳卸林,胡志堅.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分布與成因[J].科學學研究,2002,(5):550-556.

[3]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討論[J].科研管理,2000,(2):52-55.

第8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產業;協同創新;公共政策

物聯網作為繼計算機、互聯網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一出現就受到很大的關注,世界各發達國家均把發展物聯網產業作為國家級的戰略。中國政府同樣意識到物聯網產業的前景,把物聯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中,物聯網被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我國物聯網產業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關鍵核心技術,商業模式、產業規模、市場應用等方面還不成熟。2013年2月17日,國務院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要推進物聯網協同創新達到較高水平。健全和完善我國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體系,對構建科技資源共享與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物聯網協同創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含義

1.1物聯網協同創新的含義

物聯網協同創新是指物聯網利益鏈上的主體,包括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等,為解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進行優質資源要素的全面共享和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1]

1.2公共政策的含義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規、條例、計劃規劃、策略等需遵循的措施和依據。政府作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體,賦予了公共政策的權威性,也是政府將公共政策納入到合法化的范疇之內,關于公共政策概念的各種討論,體現了公共政策的一個本質特征,即公共政策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的特征。[2]

2物聯網發展協作創新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物聯網協同創新過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制定公共政策來引導,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政策宣傳,建立健全物聯網協同創新的人才政策、財稅政策、產業化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服務性政策等,為促進人員、知識、設備、成果等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服務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是通過政策來促進互聯網的深度協同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規模、重大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方面早日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建立我國物聯網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不能僅依靠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必須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為立足點。

3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公共政策總述

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已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政府的重視,政府一直將協同創新作為物聯網發展的關鍵,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推進物聯網發展的協同創新。我國制定的促進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有《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省級以下的地市層面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以江蘇為例)《無錫市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5年)》《南通市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規定》《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發展規劃》《蘇州市科委加強科技成果鑒定管理暫行辦法》等,[3]這些政策從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產業化政策、財稅優惠政策等方面共同構成了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體系。

4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公共政策不足之處

4.1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人員溝通可以實現知識共享,是促進物聯網的協同創重要途徑。我國物聯網人才政策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保障機制方面均有相關政策,但過分依賴高?;蚱髽I自主培養人才,這使得在政府層面上忽視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協同的人才政策。具體問題體現在,現有政策對高校教師的選聘方面只重視有研究成果、學歷在博士以上的教授級人員,而對有著豐富科研前線工作經驗的人才視而不見。這些都不利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人員培養、人員流動、知識共享。

4.2缺乏有針對性財稅制度

物聯網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國家高度重視其發展,政府在物聯網的財政、稅收方面的投入逐年遞增,資助的方式也呈現出各種形式。但是針對物聯網協同創新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還很匱乏?,F有的政策體系并不是為著物聯網協同創新而制定的,雖然在已有的高新技術、物聯網相關政策中體現著對物聯網協同創新的支持,但是畢竟缺少專門的政策,這也導致了大量的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較難得到政府扶持。

4.3服務性政策還需要完善

隨著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入,創新主體中的服務性組織(包括中介服務機構,物聯網行業協會、物聯網產業聯盟,公共信息技術平臺等)也在不斷的完善以促進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因此用于監督規范這些服務性組織的政策逐漸被制定出來。但對于這些服務性組織的性質、地位、作用等方面,我國目前也都缺乏明確的政策法律的規定,[4]這些都不利于物聯網協同創新的發展,服務性政策亟需完善。

4.4缺乏產業化政策

物聯網產業潛力巨大,但是產業規模仍然很小,盡管相關產業參與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熱情高漲,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水平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物聯網并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商業模式,沒有形成規?;募郛a業鏈。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急需國家層面的相應配套政策。[5]

5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公共政策建議

物聯網協同創新系統復雜多變,協同創新的參與主體多,協同創新模式多樣化。完善和健全我國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公共政策體系,對構建科技資源共享與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以下公共政策建議。

5.1完善物聯網協同創新人才政策

政府對物聯網人才的引進、激勵穩定的相關條款已經出現在較多的政策法規中,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營造了的良好環境。但物聯網協同創新少不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人才的流動就不可避免,充分發揮人才在物聯網協同創新中的核心地位,鼓勵人才在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的各主體間的必要流動。首先,政府制定人才流動的激勵、優惠政策。規定高校、研究機構中參與物聯網科研的教師等研究人員必須定期到企業中學習,同時企業一線科技工作者進入高校、科研機構培訓,提高企業的創新技術水平,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人才流通和知識分享。其次,政府部門建設物聯網人才流動保障措施,對于人才流動的檔案、薪資、職位等級等權益制定出明確的政策條款,檔案的調動遵循優先處理、自動處理原則,在部門調動的人才到崗前完成檔案的調動工作且不需要被調動人員親自辦理。薪資、職位等與人才利益相關,政府保障其至少和流動前相同,對于響應政府號召而進行人才流動的人員,給予薪資上調,職位提高等獎勵措施。

5.2健全科學技術轉化政策

首先,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遵循利益引導原則,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的主體不同,其追求的目標呈現出差異性,企業注重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高校和科研機構追求的則是保持科學技術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國家應針對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學技術轉化政策,促進科學技術的轉化率的提高。具體政策內容建議包括:一是在創造主體的利益驅動機制中融入市場標準;二是對創造主體的利益驅動不應僅限于直接的物質激勵,還應包含精神激勵,即在科研評價和人才評價標準中體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6]

5.3豐富財政投入方式,建立風險投資機制

首先,我國對于物聯網小企業的協同創新項目支持力度較小,建議政府制定針對物聯網小中企業的協同創新項目專項資金,初期可用無償資助的形式,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共同籌措。使得想進行創新的中小型物聯網企業擁有較為充分的資金來進行技術創新并且吸引科研機構加入,增強綜合實力從而提升我國物聯網整個行業的實力,促進物聯網的產業化集聚。物聯網的協同創新是存在風險的,創新主體對于合作的風險有著各自的顧慮,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幫助物聯網創新主體降低這種風險以消除顧慮。建議政府財政撥款作為物聯網協同創新風投資金。建立專業監督評估部門,為市場前景好、具有產業化可能的協同創新項目提供資金。

5.4完善產業化政策

政府部門引導,建立專門從事物聯網研發和推廣的產業園區,引導相關企業積極參與,整合多方優勢資源,開展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推進技術產業化以及重大試點示范項目的實施,支撐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是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制定支持國家物聯網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優惠政策,例如土地、資金支持等,在促進物聯網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企業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物聯網協同創新產業鏈。二是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產業內有產業化前景的關鍵的、基礎性的技術創新及推廣,提高物聯網相關產品的應用范圍,創造實現重大科技突破、重大示范工程的機會,促進物聯網產業的協同創新。

5.5完善物聯網協同創新的評價機制

為避免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的主體為了得到政府資助而作假,政府應制定相關監督評價政策抵制這種現象。第一就是建立協同創新專家評估體系,在項目的各個時期都有專家進行專業的評估,針對物聯網協同創新成果的市場前景和產業化可能性,評價物聯網協同創新是否可行。第二,建立協同創新協調制度,解決創新主體合作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增強協同創新的內部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張志華,吳瑩瑩,張爽.物聯網協同創新的基本要素及發展策略[J].通信企業管理,2014,(3):81-83.

[2]徐珊珊,尚秋謹.透視公共政策本質特征——從公共政策概念出發[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18(4):29-31.

[3]潘睿,范麗芬.淺談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成果共享機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3,(8):34-35.

[4]白慶華,趙豪邁等.產學研合作法律與政策瓶頸問題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7,25(1):62-68.

[5]董愛軍,何詩,易明.物聯網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框架體系初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4):61-65.

第9篇:產業創新研究范文

As a livelihood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extile industry enjoys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ccelerating the reloc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xtile industry will lay a solid basis for turning China from a big textile producer to a textile power.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loc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dustr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patterns of industry reloc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individual enterprises to the entire textile chain, which includes from the bottom to top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industry chain. Therefore, the study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極大地沖擊了實體經濟;2009年全球紡織貿易量驟降,中國紡織行業深受其害;2012年受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國紡織企業愈發艱難。

從國內來看,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東部等紡織業較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已難以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勞動力、土地、能源與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企業商務成本居高不下,產業升級壓力增大、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成為必然。

因此,研究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的創新模式,或者中國紡織產業轉移中的模式創新對于我國紡織行業的轉型升級乃至整個國際紡織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的特征

當今的產業轉移并不是產業簡單地在空間上的位移,而是以資本為紐帶的要素在空間上的重組。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使得產業轉移或重組成為可能。

(2)以產業鏈的整體協調為基本特征

東部地區的紡織產業在向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產業鏈整體轉移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由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企業)為先導,通過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和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當地發展配套或關聯產業,實現生產、加工和供應的本地化,使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夠迅速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也能夠實現對企業生產環節的配套支持,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這種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同步轉移和發展,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推動產業轉移速度的加快和規模的擴大。

(3)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過程中更加注重綜合優勢

在歷經金融危機之后,東部地區紡織產業轉移更加注重承接地的綜合優勢,而不只是關注降低成本。因此,中西部省份中產業配套條件比較好、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方更具有承接優勢;土地資源單位價格比較低和物流成本低的更容易被優勢產業看好;能源資源充足、服務優質和發展前景廣闊的地區更容易被相中;思想比較解放、觀念比較新的地區更容易承接轉移的產業。

(4)由受制于資源與環境約束的被動轉移向謀求發展的主動轉移轉變

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由于在發展初期忽視了環境保護,使資源消耗過度,地表水體、空氣等受到較嚴重的污染,在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這些地區對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加之勞動力成本、商務成本等的大幅上升,這些地區不再是一味的被動轉移,而是主動將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進行結合,將一部分產業轉移至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

二、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的動因

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

1. 資本的內在趨利性

資本與要素在空間上重組的目的是尋求效益最優,資本的趨利性是最基本的轉移動機。若Ⅱj>Ⅱk,則向j轉移。

紡織本質上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追求更便宜的勞力、原料資源仍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動機,然而現代紡織服裝業的產業范疇與早期有很大區別,資本不僅僅是實物資本,包括智力資本、要素資源如人才不僅僅是一般勞動力,還包括設計、研發等知識人才,以及信息資源。對于加工制造業,西部地區的一線勞動力更便宜,然而對于時尚品牌企業,資本更愿意向沿海大城市集聚,即資本不同的流向。

因此,與早期的紡織產業轉移不同,正在發生的產業轉移常常是雙向的,中西部一些區域一方面接受東部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一些企業也將產業資本和設計營銷貿易中心向東部沿海轉移,以獲取市場信息、銷售渠道、訂單并吸引高級研發與設計人才。而原來在東南沿海的企業,如山東如意集團等,一方面向新疆和重慶等地轉移原料加工等傳統制造業部分,擴大投資和產能,另一方面又通過資本運作收購意大利、日本等地的高端面料和服裝生產企業和品牌商。

2. 外部產業生存環境變化

就影響我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的外在環境而言,主要包括成本上升、勞動力供給不足、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等,這些因素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迫使我國紡織產業進行轉移創新。

(1)成本上升

近幾年,紡織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2011年8月,我國棉花價格328指數維持在1.9萬元/t的高點,國際棉價Cotlook A指數為116美分/磅。同時,隨著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全國各主要省市大幅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對東部的紡織產業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11年以來,我國又先后有35個省、市、自治區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表 1)。從整體上講,2011年全國范圍的最低工資標準在調整后,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這種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從圖 1 可以看出,我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分為 3 個層次,從下至上依次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紡織工業園區或產業集群的制度創新、產業鏈集成創新。

(1)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其內容通常包括產品、工藝、流程、功能等。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各種要素在空間上的重組,從而達到轉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目的。例如,2011年,華孚憑借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開發出蜂窩狀微孔結構功能性滌綸產品;還首次將日本渦流紡紡紗技術應用于色紡紗生產領域,采用粘膠、棉纖維染色-混棉-清花-梳棉-并條-渦流紡生產的工藝流程,開發出系列渦流紡粘膠、粘棉混紡色紡紗線,填補了圈內渦流紡領域色紡紗空白。同樣,恒力集團近年來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了熔體直紡超細旦纖維、超亮光纖維以及吸濕排汗纖維等多個類別不同規格的差別化產品,并迅速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當然,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的技術創新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完善,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有待形成;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少;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不足,且投資分散;將創新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能力較差等。

(2)制度創新

針對一個或多個工業/產業園區,需要形成一整套系統的創新機制,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做到“有制可依”。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所說,當前紡織工業正值產業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紡織行業企業應積極開展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模式創新,有效促進紡織行業的整體提升和全面振興。

面對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的現狀,需要完善行業科技創新機制和園區協作機制,如: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支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紡織工業領域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探索具有紡織行業特點的產學研用新模式,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實驗室,在高新技術纖維、染整后整理關鍵技術及環境友好型紡織化學品、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回收利用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紡織產業技術聯盟;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建立行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知識產權的有償共享、保護和交易機制等。這種模式是以有效的政府支持為基礎,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設施完善、服務到位的紡織產業基地、紡織產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如新疆的阿克蘇紡織基地、江西奉新紡織工業園、四川彭州紡織服裝工業園、陜西咸陽紡織工業園等。

當然,體制或制度創新離不開政府或行業協會的指導和參與。只有在政府的參與和支持下,我國紡織產業轉移體制或制度創新才能更加順利地進行。

(3)產業鏈集成創新

產業鏈創新可以是從某一位置或節點注入新的元素,從而帶來部分或整個產業鏈的變革。目前,研發創新和品牌營銷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傳統紡織制造業從價值鏈低端走向高端的關鍵。

現代紡織業是一個典型的創意產業,既存在于依托技術創新的供給型的創新活動,又普遍存在于消費導向型的創新實踐中。文化創意具有跨行業跨地區、打破傳統產業邊界的特殊性,所以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注入文化創意的因素,每個結點的創意都牽涉到相關的橫向產業的價值鏈。實踐也證明,紡織產品注入的文化創意含量越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市場競爭力也越強。

產業鏈創新也可以是集成創新,即整合和優化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實現產業鏈集成創新。例如2011年,華孚通過引進紡織原料、紡織面料開發企業、知名院校等協辦單位,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引導色紡時尚向縱深進行,不斷創新整合產業鏈。

四、結語

產業轉移的表象是資源等要素的梯度流動,其結果則是產業轉移方和被轉移方的升級,轉移方通過轉移缺乏競爭優勢的產業,轉而尋找新的產業角色,從事新產品開發,或跨入新產業、新領域和新價值鏈;承接方則通過接受這些資源和生產要素,增長經濟發展動力,創建新的產業,開拓新的產品和服務。中國作為一個紡織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在全球產業網絡(GPN)重構的背景下,只有通過轉移創新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優配置,也才有可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跨越。

參考文獻

[1] 李廷,楊峻,顧慶良. 全球產業網絡重構中的中國紡織產業轉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蕭琛,胡翠,石艾. “民工荒”的原因、應對與勞工市場制度變革前景[J]. 社會科學戰線,2010(11):52-58.

[3] 盧根鑫. 試論國際產業轉移的經濟動因及其效應[J].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4):33-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欧美超清videos1080p| 国产性猛交xx乱| 一区二区视频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大胸姐妹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老师邪恶影院a啦啦啦影院| 在线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麻豆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欧美人成综合导航| 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91极品蜜桃臀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你懂的|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专区欧美制服|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www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免费不卡|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欧美人与动交片免费播放|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大香大香伊人在钱线久久下载|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动漫毛片在线观看| 高清性色生活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