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

第1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運動生物力學》是研究體育運動過程中人體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其主要任務是研究體育運動過程中人體所進行的各種運動,以及不同條件下人體產生運動和運動狀態改變的力學和生物學原因。因此,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應以體育動作為核心,運用技能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和力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人體運動器系的力學特征和人體運動規律,并根據影響人體運動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尋求人體運動技術的合理性和最佳化,進而為提出有效的訓練手段和發展人體運動能力提供理論依據。《運動生物力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由于受到人體運動形式復雜性和實驗條件的制約,《運動生物力學》教學中運用視覺傳達技術對運動虛擬環境進行模擬顯得尤為重要。

1視覺傳達和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

【1】視覺傳達是人與人之間利用“看”的形式所進行的交流,是通過視覺語言進行表達傳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膚色、年齡、性別、說不同語言的人們,通過視覺及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達、情感的溝通、文化的交流,視覺的觀察及體驗可以跨越彼此語言不通的障礙,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憑借對“圖”――圖像、圖形、圖案、圖畫、圖法、圖式的視覺共識獲得理解與互動。視覺傳達設計(簡稱VISUAL DESIGN)是指“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設計”.簡稱為視覺設計。它們把有關內容傳達給眼睛,從而進行造形性的表現性設計。

2制作《運動生物力學》課件時要整體設計,統籌安排

《運動生物力學》課件制作時,經常要通過圖像、文字、表格等形式講述體育動作。在體育科學研究中,體育統計圖有條形圖、線圖、直方圖和圓形圖等,統計表也有單單項統計表、多項統計表和專項統計表,由于用到的表達形式較多,所以圖像的形狀、顏色、文字、表格等要素上下關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各要素前后順序要統籌規劃、整體考慮。對于設計的內容,則可能有多種表達形式,但要嚴格按照內容需要,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影響了整體效果,在課件設計時,具體運用哪種或者同時運用哪幾種表達形式,要統籌考慮。

3 色彩搭配要有層次感

授課過程實際是向學生傳達信息的過程,課件中不同的顏色搭配體現不同的意境。課件制作時將不同的顏色按照背景或主題的不同進行合理搭配,既顯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興趣,有提高課件的美感。但要注意,色彩再好也是形式,是要為內容服務的,所以,色彩體現的風格應與課件主題相關,即要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具體到課堂應用時,不同的圖形可采用不同的顏色,形成成鮮明的對比,文字的表達可以用不同的填充色并配以相應的字體顏色,突出內容的重點部分。

4 合理編排文字

在《運動生物力學》多媒體課件中,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傳達教學內容以及各種輔助信息。教學內容主要信息是靠文字體現的,是非常重要的視覺要素。但在具體課件制作中盡量不要整版都是密密麻麻文字,同時文字也要適當通過變化字體或改變襯底背景顏色來提高美感,避免出現視覺疲勞。一般來說,在同一張PPT中,可以運用不同的字體和色彩,但文字的種類和顏色盡量不要超過三種,盡量不用太草的字體,否則版面顯得雜亂,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

5 巧妙運用設計模板

在《運動生物力學》課件設計中,必須以突出表現內容為依據,從而靈活運用版式設計。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選擇不同的模板。配以生動的競賽圖片、鮮艷的文字,創造一個虛擬的體育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和興趣。在一堂課中,適當選取不同的模板,盡量避免始終使用一個模板,那樣顯得單調。但模板畢竟是表達內容的外在形式,所以模板選取上既要防止呆板單一,又要防止一版一式,過度花哨。

6 善于運用“超級鏈接”

第2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作者:閆之樸

擲標槍運動的快速發展(1953-1986年)美國人弗•赫爾德遵循空氣動力學原理發明了木質和鋁制標槍,提高了標槍的滑翔性能,后來,瑞典人又設計出鋼質的“超級愛麗特”標槍,減少了標槍出手后的顫動,進一步提高了滑翔性能,極大地促進了標槍成績的提高。標槍材料和結構的改變使人們開始從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探討和鉆研新的技術。1956年,西班牙運動員克拉克采用一種新式的類似擲鐵餅的旋轉技術,最好成績達到112米。但這種技術很難控制標槍的落地方向,容易導致傷害事故發生,不久這種技術就被停止使用了。1980年,匈牙利運動員帕拉吉在最后用力時采用快速的大幅度轉體技術創造了96.72米的世界紀錄。這種技術使轉體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著名生物力學專家艾里爾使用當時先進的科技手段得出了一項權威結論:身體各環節相繼加速和減速的時機和順序,在擲標槍時產生生物力學優勢[2]。霍緬科夫指出,擲標槍的鞭打動作是有效投擲技能的生物力學核心[2]。從那以后,大量的科研成果開始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擲標槍技術特別是最后用力技術,人體運動鏈理論已逐漸達成共識。擲標槍運動的穩定發展階段(1986至今)國際田聯從1986年開始選用新式標槍,將原標槍的重心點前移4厘米,這樣就降低了標槍在空中的滑翔性能,基本確保了賽場的安全和裁判的便利。同年,西德運動員使用新式標槍投出了85.74米的好成績,首創了新式標槍的世界紀錄。新槍問世后,各國的研發人員都相繼對新槍的動力學性能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成果對擲標槍的成績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擲標槍運動中不得不提的是出生捷克的澤列茲尼,他無疑是擲標槍運動中最耀眼的明星,他是一位天才的標槍運動員。澤列茲尼在22歲時參加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并在資格賽中創造了奧運會的新紀錄。之后,澤列茲尼連續奪得1992年、1996年和2000年三屆奧運會男子標槍冠軍。此外,他還在1993年、1995年和2001年田徑世錦賽上三次奪得金牌。1996年5月25日,他在德國耶拿創造的98米48的男子標槍世界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在女子標槍方面,近些年來無論是動作技術還是訓練的手段和方法都和男子非常相似。在新槍使用前,女子的世界紀錄是由前民主德國費爾克在1988年創造的,成績是80.00米。1999年國際田聯決定使用女子新式標槍,新槍的結構和重心稍作了改變,落地時槍尖更容易先著地,給裁判工作和賽場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不考慮空氣影響的條件下,擲標槍的成績主要取決于四個因素:即標槍出手的初速度V0、標槍出手角度、出手高度h和重力加速度g(常量)。在前三個變量中,出手速度V0是決定性因素。因為標槍成績與出手速度V0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提高出手速度仍是今后擲標槍運動的主要努力方向,無論是改進技術還是力量訓練都要始終遵循“速度是核心”的訓練理念。繼續優化標槍的出手角和沖擊角標槍的最佳出手角是指在初速度不變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最大遠度的出手角度。通過計算機模擬和標槍發射實驗證明,男子標槍的最佳出手角度約為42度,而女子約為38度[3]。但以上實驗是以初速度不變為前提的,實際上運動員采用不同的出手角度,其出手速度也會相應變化的。所以首先應考慮“速度”這個核心,也就是說采用多大的出手角度才能發揮最大的出手速度,在能發揮最大出手速度的前提下在適當調整出手角度對投擲遠度的影響。因此這兩個因素要綜合考慮。實驗表明,男子運動員的最佳出手角約為34度,而女子的最佳出手角在31-35度之間(圖略)標槍出手后在飛行的過程中會受空氣流體力學因素的影響。通過圖2所知,沖擊角β是影響標槍在空中飛行的最重要的角量參數。根據流體力學原理,器械在空中飛行的沖擊角為正值時(圖2為正值),來自迎面的風阻必然使沖擊角逐漸增大,飛行阻力會相應地增大,標槍有豎直的趨勢。沖擊角超過一定角度就會出現失速現象,阻力劇增,飛行遠度就會大大折扣。相反,當標槍沖擊角為一定范圍的負值時,標槍的縱軸在飛行上升階段會逐漸與標槍重心拋物線軌跡的切線方向一致,將會大大減少飛行阻力,從而增強飛行能力,提高飛行遠度。

經實驗表明(圖略),出手角度不變時,沖擊角會存在一個合理的角度,在這個角度上,標槍飛行遠度相對較遠,相反如偏離這個角度,將會引起飛行遠度的下降。一般認為,擲標槍的合理沖擊角為接近零度的負角,這既可減少最后用力時標槍自身的形變,也能有效降低出手后的風阻[2]。技術更加流暢、節奏更加明快現代擲標槍技術經過一百多年的沉淀、革新與發展,較以往在多個技術環節上都有了明顯的改進和提高,每次重大的技術改進或革新都會帶來成績的巨大飛躍。這是人們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寫照。當前部分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助跑速度快,助跑越快,標槍的預先速度就越快,有利于提高標槍的出手速度;二是投擲步節奏快,特別是最后用力前節奏更快,助跑與最后用力的結合更加緊密連貫;三是超越器械的動作幅度適中,最后用力的動作快速、流暢,力量集中。四是標槍出手的初始狀態好,初速度很快,出手角和沖擊角合理,飛行阻力小,飛行狀態好。所以,從整體上看,要更好地處理緊張與放松的關系,做到張弛有度,節奏明快。因為這種能力和要求對于提高標槍技術的流暢性特別是對于加快最后用力的技術節奏和快速鞭打動作、有效提高最后用力階段的動量傳遞、促進和提高人體運動鏈的末端加速效果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前擲標槍技術正處于穩定的發展時期。[3]

第3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研究現狀的歸納分析,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對完成跳躍類難度動作的三個階段:起跳、騰空和落地階段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三個階段的完成,即起跳、騰空和落地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運動員對每個階段的技術動作的控制都對整個動作的最后完成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 競技健美操 難度 跳躍 運動生物力學

當前健美操套路中難度動作編排的發展趨勢傾向于分值最高的C組跳躍類難度動作,因此對跳躍類難度動作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的研究重心。本文從生物力學學科的角度對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進行審視,對整個跳躍類難度動作完成的過程進行生物力學概述,以期給競技健美操的實踐訓練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一、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分類

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作為表現難美性項群類競賽項目的核心,不僅是比賽取得勝利的關鍵也是健美操運動員體能和技術的表現,更是裁判員對成套動作進行評分的重要因素。根據2005年國際健美操對于難度動作的最新規定,健美操的難度動作可以分為下列四組。A組――動力性力量:俯臥撐類,文森撐類和俯臥撐騰起類,提臀起與分切類,旋腿與直升飛機類開普類;B組――靜力性力量:分腿支撐類,直角支撐類,高直角支撐類,水平支撐類,文森支撐類;C組――跳與躍:直體類(垂直、自由倒地、給納、燕式平衡塔馬諾、團身、跳成俯撐);屈體分腿類(科薩克、跳與成劈腿、躍成俯撐、跳成俯撐);屈體類(跳與成劈腿、跳成俯撐),劈腿類(跨跳、縱劈腿跳、橫劈腿跳與躍);D組――平衡與柔韌:轉體類,平衡與高踢腿類,劈腿與依柳辛類。

二、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的特點類型

(一)特點

縱觀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技術,有以下幾個特點:1.整個動作在空中完成;2.有一個或多個空中造型動作:3.空中造型保持的時間長,占騰空過程的大部分時間;4.空中轉體的度數不同決定著同一難度動作的分值高低;5.起跳過程是單腳或雙腳起跳,落地動作有明顯的造型,分為四種:單腳落地、雙腳落地、成俯臥撐落地、成劈叉落地。

(二)類型

對2005-2008年國際競技健美操競賽規則難度評分標準進行分類統計,按各動作在規則中首次出現進行排序,分為兩種類型:1.單一型難度動作:團身跳、屈體分腿跳、科薩克跳、屈體跳、跨跳、劈腿跳、踢劈腿、帕克、交換腿跳、彈踢、剪踢、剪式變身跳、跳轉、擊足跳;2.復合型難度動作:空中有轉體動作或兩個(包括兩個)以上造型動作。如:轉體180度團身跳再轉體180度、側跨跳成分腿屈體跳等。

三、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技術原理分析

(一)起跳階段

決定跳躍類難度動作的三個重要力學因素是跳躍的高度、時間和轉動力矩,而體現這三個因素的是騰空階段。作為騰空前的準備階段―起跳過程,在整個跳躍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認為上肢擺動對原地縱跳起著積極的作用,跳躍的高度可以因起跳階段的擺動動作而提高30%。以此類推,正確、合理的起跳過程是完美完成騰空階段的先決條件,這為騰空中獲得足夠的高度和充分的騰空時間作了鋪墊。

(二)騰空階段

從復合型難度動作的騰空階段分析,迅速有力的起跳和起跳時獲得的充分的轉動能量為完成騰空階段動作提供了前提條件。騰空階段作為跳躍類難度最重要的環節,在騰空高度和騰空時間一定的情況下,轉動力矩的獲得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力學因素,這是運動員在騰空后完成轉動動作的基本條件。對于整個跳躍類難度動作來看,空中造型的保持尤為重要,如果運動員空中造型的保持時間未達到要求,進而使裁判員無法判別該動作的空中造型,終將導致運動員該動作的減分或動作失敗。因此,該階段對運動員的技術要求為:快速騰空到最高點且迅速達到不同跳躍動作的造型要求,接著放慢姿態變化的速度以此鞏固其視覺效果,最后迅速成各種落地造型。

(三)落地階段

落地階段作為整個跳躍類難度的后續過程,起跳階段和騰空階段的完成好壞直接影響著落地造型的穩定性,同時人體對落地技術動作控制程度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跳躍類難度動作的完成效果。根據規則對“跳躍”詞語的定義――垂直起跳并且落回原地的跳躍類動作。該定義的引申意思即是對“跳躍類”難度動作起跳和落地動作所要求的標準規格的確定。為此,我們可以把起跳和騰空階段看成是理想水平,可以把前兩個階段的完成理想化。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當完成落地階段具備的各種條件理想化以后,身體內力對動作的控制和整個動作的完成至關重要。這一階段對運動員的要求為:加強有關跳躍類難度動作的理論學習,在大腦中形成“標準規格”的動作表象,在訓練中盡量用意志去控制動作練習,同時用“完美完成動作”的思想進行反復的練習,最終達到動作完成的最佳效果。

第4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英文名稱: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

主辦單位:廣西體育科研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3-1359

國內刊號:45-1171/G8

郵發代號:2576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5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核心力量練習 中學 體育課 可行性研究

前言:通過分析近三年我校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各項指標發現,初中生身體發育與身體素質協調性發展不同步,這為將核心力量訓練引入我校體育課課程提供了極大可能性。

一、核心力量練習的概念

1、核心力量的概念:“核心”是人體的中間環節,就是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是由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包含29塊肌肉。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定重心、傳導力量等作用,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的活動、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強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

2、核心力量的理論基礎:

1)核心力量練習的生物力學原理

核心力量練習的生物力學原理包括1、重心與核心部位 2、運動生物鏈與不穩定支撐練習3、 流體靜壓強與腰椎損傷預防

2)核心力量練習的運動解剖學基礎

核心力量練習的運動解剖學基礎包括1、創編多維運動練習的客觀依據2、選擇聯系的必要性

3、核心力量練習的體育課課堂模式

學情分析--課程設計—場地布置—體驗與練習—分享經驗—總結與引導—改變行為

4、核心力量練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項目設置

1)素質練習課堂內容的設置

2)準備活動中核心力量練習的設置

3)專項練習中核心力量練習的設置

4)“課課練”內容中核心力量練習的穿插

5)針對中考科目進行專項練習

二、核心力量訓練的主要作用

1)穩定脊柱、骨盆;提高身體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2)提高運動時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輸出;

3)提高上下肢和動作間的協調工作效率;提高身體的變向和位移速度;

4)預防運動中的損傷;

5)降低能量消耗;

6)新課標提出“把學生的發展和需要作為構建體育教學內容的出發點和歸宿”,我校體育課引進了多種現代體能練習手段,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來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三、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1、學生對核心力量練習了解程度的調查

隨機選取我校3個教學班,發放問卷,超過70%學生對核心力量練習了解很少,對體育教師來說要在平時課堂上加強這方面內容的滲透。

2、學生對訓練所持態度的對比調查

在通過對照班級一個月的對比練習之后,學生改變了學習態度。87%學生比較喜歡進行練習。由34.8%學生不喜歡力量練習轉變為僅僅4.3%學生不喜歡。

在完成一個月的對照練習后,在“進行核心力量練習對哪些運動項目技術學習有幫助”這一問題上,健美操、田徑、球類、輪滑等項目都超過或接近半數,體操和武術也占很大比例,說明核心力量練習對技術性項目有很大促進作用,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前景廣闊。

3、我校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程度的調查分析(隨機選取兩個班,發問卷144份,回收139)

我校學生不太喜歡體育課編排內容的占90.6%,而49%學生認為沒從學生興趣出發、28%學生認為體育課形式單一,14.4%學生認為運動量不合理,8.6%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偏重中考考試項目。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渴望變化和在運動中體現自我。青春期的巨大變化(如身高體重等因素),導致學生身體素質與發育水平不協調。核心力量練習正是從“協調”入手,兼具健美、塑身功效,提升學生的平衡感和控制力。為我校將核心力量練習引入體育課程教學帶了來機遇。

4、對教師的調查

我校體育教師年齡結構均為中青年教師,教齡均為10年以上,年富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有強烈責任心,這正為核心力量練習的引入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同時隨機選擇的保定市32名中學體育教師認為核心力量練習有利于對增強學生體質、增強心理健康水平,學生體育習慣養成,豐富體育課的內容形式,減少體育課的運動傷害和提高學生活動積極性,40.6%的體育教師認為核心力量練習不利于課堂組織。

四、核心力量練習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意義

1、核心力量練習作為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符合中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2、核心力量練習是體能訓練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提高各項素質的重要前提之一。

3、核心力量練習方法、手段多樣,形式靈活,能滿足學生個性需要,是實現中學體育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

4、核心力量練習作為中學體育課程內容能更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

核心力量練習通過學生參與實踐,獲得直接的經驗,它能培養學生有明確目的的、連續的、有條理的、學習和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

五、結論

1、核心力量練習在競技體育中被廣泛關注,而在中學體育教學應用方面關注不夠。

2、中學體育課堂有核心力量練習生存的土壤,核心力量練習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功用,把核心力量練習引入我校體育課堂會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實質。

3、中學生很喜歡“核心力量練習”,將其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體育課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基本活動能力、身體、心理素質的提高有積極意義,符合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

4、我校學生對現有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喜歡程度偏低,大多數學生渴望得到改善,核心力量練習是不錯的選擇。

5、通過核心力量練習在我校的試開展情況、我校師資現狀及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特點分析得出,核心力量練習進入我校體育課堂教學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6、核心力量練習在對應中考項目的針對訓練中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六、建議

1、積極宣傳核心力量練習,提高學生興趣,增大體育課中教學時數的比例。

2、根據核心力量練習的特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條件、教材選用、內容選擇、課時分配等實踐研究,加快核心力量練習進入我校體育課堂的進程。

3、提高我校體育教師素質,針對體育教師進行全面培訓。

參考文獻

1、《淺析核心力量訓練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苑春雷 遼寧高職學報2009 第6期

2、《現代體能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孫文新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0.4

第6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摘 要 核心力量和網球都是體育界兩個炙手可熱的名詞,兩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本文通過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總結及其在網球中的運用的分析,為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訓練理論分析和方法參考。

關鍵詞 核心力量 訓練 網球

“核心力量”曾一度作為一個很流行的體能訓練名詞席卷全國,為此出現的核心訓練方法、核心訓練器材、核心訓練理論等,也是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網球作為現在國內職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運動項目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也相對較高。通過調查研究和親自帶隊訓練發現,核心力量訓練在網球體能訓練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體能訓練中占有較高的比例。

一、核心力量在網球技術中的作用

(一)核心區的穩定利于動作技術的完善

眾所周知,網球運動中的跑動很重要,“澳洲野兔”休伊特就是憑借著出色的跑動來一次次戰勝對手的。然而跑動擊球并不是單純依賴兩條腿,從生物力學分析,人體加速起動和制動時,上半身會由于慣性出現后仰和前傾,速度和方向變化越快,這種慣性效應就越明顯,這就需要強大核心穩定肌群協調用力,以保證人體像一個剛體一樣運動,防止跑動中上下肢的脫節。在青少年和低水平運動員中常常會出現起動時腳騰空“壓不住身體”、擊球后向前沖出“收不住”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核心力量缺乏。跑動中上半身需要核心區肌群尤其是腹部肌群協調發力,確保上半身處于人體重心的前進方向上,這樣才利于加速和起動。制動時,除了腿部肌群的離心收縮外,核心區背部肌群的協調發力很重要。制動時人體上半身由于慣性向前沖,強大的背部力量能確保上半身處于人體重心前進方向的后方從而有利于更好的減速和維持平衡。網球技術動作很多都是在跑動中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單腳支撐和騰空狀態完成的。優秀網球選手漂亮的底線滑行擊球、上網探身截擊、場外高難度救球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滑行中重心的平衡、攔截時身體的控制等都離不開強大的核心穩定性,唯有保持核心區的穩定才能在身體姿態明顯失衡的狀態下維持穩定的身體重心,確保技術動作的完成。沒有穩定的核心支撐,手對球拍的控制、拍對球精確擊打都無從談起。

(二)核心爆發力是影響網球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

網球運動是一個速度力量項目,對運動員爆發力的要求很高。發球和底線對打技術是網球運動最核心的兩個技術,這兩個技術對運動員的核心爆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網球中發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發球的速度和角度以及旋轉程度是評價發球好壞的指標。其中,角度和旋轉度是可以通過技術訓練來完成的,而發球的速度更多的依賴先天素質和爆發力訓練。從生物力學角度來說,腿部的發力,髖膝踝的蹬伸只會造成身體重心的向上和向前移動,而球的運動軌跡是向斜下方運動,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是遠遠滿足不了對球速的要求的。只有通過核心區快速地、爆發性地轉動和屈伸來傳遞、轉換和主動發力以使球拍獲得足夠的向前下方的揮拍速度。在發球慢動作回放中也能看到髖關節明顯的蹬轉、軀干大幅度的后伸、腰腹快速的前屈。所以,核心區的爆發力對發球速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區爆發力的作用在擊球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擊球動作是通過下肢的蹬地配合挺髖、轉體、旋肩,擊球后收臂完成的。手臂在擊球過程中主動發力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主要依靠腿部的快速蹬地和核心區的扭轉爆發來完成加速。其中,核心區的扭轉爆發力是衡量一個網球選手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國家隊和專業隊也經常采用反映核心爆發力素質的轉體拋實心球,前、后拋實心球來測試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二、方法舉例

由于核心力量在網球運動中的重要性,教練員和運動員在訓練中對其進行了專門性的訓練。在此,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一)核心穩定性訓練

穩定性訓練更多的針對脊柱周圍小肌肉的練習,以維持運動中脊柱的穩定和平衡為目的,但是也包括大肌群的參與,這種參與更多的是以等長收縮的形式出現。常用的訓練手段有:八級腹橋、單、雙腳的腳外側著地側橋、單、雙腳外側著地側橋、“俯臥超人”、單、雙腿著地仰臥挺髖、坐姿“V”字、瑞士球坐、瑞士球跪撐、瑞士球上站立、瑞士球上單雙手俯撐、瑞士球上側橋、瑞士球上仰臥挺髖、平衡盤上單、雙腿靜蹲、平衡盤上燕式平衡、平衡盤上腹橋、平衡盤上側橋、平衡盤上仰臥挺髖、懸吊腹橋、懸吊側橋、懸吊仰臥挺髖以及各種器械與徒手結合、器械與器械結合等靜力性核心練習[1]。

(二)核心力量訓練

這里的核心力量訓練指克服自身體重的或者抗阻的慢速動態核心練習。簡單舉例:仰臥起坐、仰臥舉腿、“V”字側摸腳、仰臥蹬車、“V”字直叉、懸吊直腿上抬、背起、俯臥一頭起、俯臥旋轉背起、俯臥對側起、斜躺負重仰臥起、坐位負重彎腰、俯身提拉、組合器械抗阻收腹、組合器械抗阻伸背、組合器械抗阻側屈、坐姿推拉滾輪、站姿推拉滾輪、懸吊俯臥撐、瑞士球俯臥撐、仰臥瑞士球上動態挺髖、瑞士球上收腹等等。

(三)核心爆發力訓練

指核心主要參與的爆發式的訓練。站立實心球后拋、站立實心球前拋、站姿實心球側拋、跪姿前拋實心球、跪姿后拋實心球、跪姿關閉式側拋實心球、跪姿開放式側拋實心球、半蹲位挺髖直臂前拋實心球、仰臥收腹推球、屈腹快速拉彈力帶、向前轉體快速拉彈力帶、向后快速轉體拉彈力帶、快速提拉杠鈴等[2]。

三、結束語

核心力量是網球運動員一項不可或缺的素質能力,對網球技術的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教練員和運動員可以根據技術缺陷找出影響其發揮的核心力量因素,針對性的選擇核心訓練手段,加強對應的核心區能力的訓練,為技術的修正和進步作支撐。

參考文獻:

第7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骨關節炎;含水率;軟骨;筋骨失養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的核心病機為本痿標痹,以肝腎虧虛、筋骨失養為本,以腠理空虛易感風寒濕邪為標,主要病位在軟骨[1]。關節軟骨中的水分在軟骨細胞與富含營養物質的滑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有利于營養物質、廢料及氣體的彌散,部分水與細胞外基質(ECM)中的膠原纖維及蛋白多糖結合成凝膠狀,參與軟骨組織中的流體靜壓力的形成,同時維持關節軟骨的正常結構。當關節軟骨受損時,軟骨中水分含量發生改變,以調節軟骨細胞內外環境的穩定,維持軟骨的生物力學性能,從而起到保護組織細胞的作用[2-3]。軟骨ECM降解在軟骨退變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阻斷軟骨ECM降解發生,有可能促進退變軟骨修復,從而減緩OA病理進程[4-5]。軟骨含水率變化與軟骨ECM降解及軟骨退變密切相關,提示調控軟骨含水率是防治OA筋骨失養的潛在有效途徑

之一。

1 關節軟骨含水率變化與OA筋骨失養的關系

1.1 關節軟骨退變是OA筋骨失養的必經階段 OA的主要病理特征為軟骨退變、骨贅形成,軟骨退變屬于中醫“痿”證,骨贅形成屬于中醫“痹”證。其中關節軟骨屬中醫“筋”范疇,骨贅屬中醫“骨”范疇,筋和骨相連,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人體的支架結構,具有負重和維持運動的功能[6]。根據中醫骨傷的病機演變規律皮-肉-筋-骨,筋痹是OA發展的必經階段,筋痹繼續發展成為骨痹,骨痹是OA的最終表現形式[7]。力學研究表明,軟骨的退變可引起關節生物力學穩態失衡,為維護關節力學結構而導致骨贅形成,骨贅是發生于關節邊緣的骨和軟骨性新生組織,是生物力學失衡的代償性改變,但因骨贅改變了關節原有的結構,導致關節失穩,又進一步加重了軟骨退變[8]。

1.2 含水率變化促進關節軟骨退變 軟骨ECM的過度丟失對OA軟骨退變的病理進程起至關重要的作用,ECM主要由水、蛋白多糖聚合體以及膠原纖維構成,由于蛋白聚糖中的GAG是多陰離子化合物,結合K+、Na+等陽性離子,引起滲透壓升高,從而吸收水分子;同時糖的羥基具有親水特性,因而基質中的蛋白聚糖可以吸引、保留水分,形成水凝膠,容許小分子化合物自由擴散,阻止細菌通過,起到保護ECM的作用[9-11]。

軟骨退變早期,軟骨內固有的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同時發生退變,而蛋白多糖在降解的同時代償性地合成新的蛋白多糖,此類蛋白多糖分子量較小,分子結構也有所改變,難以與水分子結合形成蛋白多糖聚合體,蛋白多糖的生物學性能下降導致水合作用降低,表現為軟骨含水率的下降[12]。

軟骨退變發展期,軟骨結構破壞,進一步導致膠原纖維結構的改變和膠原纖維含量的下降,上述改變導致ECM滲透壓持續增高,引起高滲吸水,ECM含水率增加;此時組織損害加重,電荷密度、應力改變和組織滲透性增加引起炎癥介質釋放,軟骨細胞合成和增生作用下降,蛋白多糖聚集體減少,小分子量單體增多,軟骨內滲透壓持續增大,導致含水率增加[13]。

軟骨退變后期,代償性合成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進一步增多,但與軟骨退變早期一樣,新合成的蛋白多糖分子量較小,分子結構改變,難以發揮其水合作用的生物學性能;此時,炎癥反應降低,軟骨中炎癥介質減少,ECM滲透壓降低,軟骨含水率逐漸減少[14]。

2 關節軟骨中水的存在形式 關節軟骨中的水可分為大部分的結合水和少量的游離水。結合水是組成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成分,可以穩定大分子結構,結合水與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的陰性離子呈非共價鍵結合,主要依賴膠原纖維或蛋白多糖的水合作用形成;自由水主要通過滲透作用由關節腔進入,游離于軟骨細胞和滑膜之間,因此關節軟骨滲透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蛋白多糖的數量[15]。結合水和自由水共同維持關節軟骨營養物質、廢料及氣體的彌散和交換。

關節軟骨水分的1/3在細胞內,其余的水分與ECM結合。軟骨中缺乏血管分布,軟骨細胞成行或成群分布,因此軟骨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傳遞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滲透作用即血漿中的營養成分透過滑膜內的毛細血管壁滑膜進入滑液,通過滑液將營養物質擴散入ECM供應給軟骨細胞。滑液包括細胞和液體兩種成分,其中約95%是水。軟骨細胞存在于一個高度可變的離子和滲透壓環境,并且對這種變化非常敏感,當細胞內外環境中離子和滲透壓改變時,軟骨細胞會通過調節體積來應答。在細胞體積調節的過程中,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6]。

3 調控關節軟骨含水率的機制探討

3.1 炎癥促進軟骨ECM的降解 細胞因子是介導OA發病最主要的炎癥介質,對關節軟骨的退變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在OA病理過程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IL-1)是介導關節軟骨退變的主要細胞因子,它們顯著增加軟骨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如MMP-3、MMP-9和MMP-13)、聚集蛋白聚糖酶(ADAMTS,如ADAMTS-4、ADAMTS-5)的表達,破壞ECM的合成與降解平衡[17-18]。

OA發生時,蛋白多糖的降解大于合成,軟骨彈性和承受負荷的能力喪失,以致關節軟骨厚度變薄。其可能的機制是,網絡結構的膠原纖維構成了關節軟骨的支架,大量高能嗜水性的糖蛋白分子團分布于上述復雜的纖維網架中,TNF-α和IL-1通過激活MAPK通路、一氧化氮(NO)途徑和核轉錄因子-κB通路等,誘導MMPs和ADAMTS的表達,引起膠原纖維網架的局限性破損,造成糖蛋白膨脹以及帶負電荷的離子暴露,使關節軟骨內含水量增多;此外,蛋白多糖分解后在軟骨ECM內產生了更多的小分子單體,增加了ECM內的分子濃度,滲透壓持續增大,導致高滲吸水[19-21]。

IL-1β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氫酶(iNOS)在軟骨內產生大量NO[22]。同時,OA患者關節滑膜中含有大量的NO,誘發滑膜組織損傷和血管擴張,導致滑膜腫脹、充血,并且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而引起滲出等,造成關節腔積液;NO進一步促進炎癥介質的釋放,上調MMPs活性,促進膠原纖維的降解,引起關節軟骨腫脹[23]。

3.2 水通道蛋白調控軟骨細胞內外水分子的轉運

水通道蛋白是一類選擇性高效轉運水分子的特異孔道,廣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細胞膜上,自由水的被動跨膜轉運受該蛋白介導,對軟骨細胞保持內外環境的穩態平衡起重要作用[24]。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與OA密切相關,主要表達于關節軟骨細胞和滑膜細胞,參與調控細胞的形態和體積,維持滑液分泌的穩定[25]。水通道蛋白受離子濃度和滲透壓調節,其啟動子區包含滲透壓反應元件,水通道蛋白在高滲環境中表達量上升[26]。OA發生時,滑膜的上皮屏障破壞,引起關節腔滑液蛋白增加,關節腔內滲透壓升高,此時水通道蛋白在滑膜中表達上調,促進滑液分泌,關節腔積液;軟骨ECM降解,細胞周圍離子濃度和滲透壓改變,水通道蛋白在細胞膜上表達升高,水分子從ECM轉移到軟骨細胞,導致軟骨細胞腫脹破裂,OA進一步加重[27-29]。

4 小 結

軟骨退變是OA筋骨失養進程中重要的病理變化之一,而含水率在軟骨生長發育、維持關節內外滲透壓方面發揮關鍵的調節作用,調節關節軟骨含水率變化具有延緩軟骨退變的作用,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30-31]。蛋白聚糖對基質內水分的調控具有重要作用,IL-1、TNF-α、轉化生長因子-β和透明質酸等通過誘導蛋白聚糖的降解,引起ECM中內外水分失調,有效抑制ECM中蛋白聚糖的降解,調控軟骨含水率水平,從而對關節軟骨退變進程進行控制,對OA的發展起延緩作用,為研究OA防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5 參考文獻

[1] 李西海,劉獻祥.骨關節炎的核心病機――本痿標

痹[J].中醫雜志,2014,55(14):1248-1249,1252.

[2] Sharma S,Lee A,Choi K,et al.Biomimetic aggrecan reduces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from degradation and lowers catabolic activity in ex vivo and in vivo models[J].Macromol Biosci,2013,13(9):1228-1237.

[3] Roughley PJ,Mort JS.The role of aggrecan in normal and osteoarthritic cartilage[J].J Exp Orthop,2014,1(1):8.

[4] Sharma S,Lee A,Choi K,et al.Biomimetic aggrecan reduces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from degradation and lowers catabolic activity in ex vivo and in vivo models[J].Macromol Biosci,2013,13(9):1228-1237.

[5] Zhang Q,Lu H,Kawazoe N,et al.Pore size effect of collagen scaffolds on cartilage regeneration[J].Acta Biomater,2014,10(5):2005-2013.

[6] 李西海,劉獻祥.補腎壯筋湯干預肝腎虧虛型膝骨性關節炎軟骨退變的機制探討[J].福建中醫藥,2011,42(5):58-59,61.

[7] 韓清民,王躍輝,黃旭東,等.膝骨關節炎從筋論治思路探討[J].新中醫,2009,41(1):5-6.

[8] 陳后煌,邵翔,馬玉環,等.骨關節炎骨贅形成的機制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5):36-38.

[9] Foster RJ,Damion RA,Baboolal TG,et al.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 of water in aggrecan solutions[J].

R Soc Open Sci,2016,3(3):150705.

[10] 楊文芳,周惠瓊.蛋白聚糖異常代謝在關節炎損傷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5,4(1):49-53.

[11] Nia HT,Han L,Bozchalooi IS,et al.Aggrecan nanoscale solid-fluid interactions are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artilag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J].ACS Nano,2015,9(3):2614-2625.

第8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羽毛球運動核心力量訓練

0前言

20世紀核心力量訓練被廣泛運用于康復保健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世紀90年代逐漸被西方運用到競技體育項目的訓練中,運動成績得到顯著的提高,到21世紀核心力量訓練逐漸被我國競技體育訓練界認可和推崇。迄今,核心力量訓練越來越被體育界內的專家和教練員們認為是力量訓練的一個重要部分。現階段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體系還不是非常完善,對各個運動項目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處在摸索階段,特別是羽毛球項目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的人數還非常少。本文就核心力量訓練的實質,作用以及在羽毛球項目訓練中的運用進行闡述。

1研究目的

文章通過對核心力量訓練和羽毛球項目訓練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確定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核心力量訓練最近幾年在競技體育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關于核心力量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還屬于一個比較新的課題,大家都還處于摸索階段,特別是羽毛球項目的核心力量的訓練,研究的專家和學者也是為數不多。通過總結歸納其概念和作用,強調其在羽毛球訓練中的重要作用,為當前競技羽毛球訓練以及為當前從事此方面的學者和專家提供參考性建議和意見。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有關核心力量訓練的和羽毛球運動特點方面的資料,深入了解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項目中的重要性。

2.2邏輯分析法

對羽毛球運動中的核心力量訓練的本質進行邏輯分析,闡述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運動中的意義。

2.3專家訪談

通過對專家的訪談,充分了解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項目中的重要性以及日常訓練的方法。

3結果與分析

3.1核心力量訓練的釋義

對于核心區概念界定國內外學者有著自身的見解。國外的IanHasegawa以腹部、臀部、腰骶部、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稱為核心肌肉[1];Travis Brown則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為核心肌肉,其中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豎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而Paul J?Goodman以聯合體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豎脊肌等29塊肌肉稱為核心肌肉[3]。MARJORIE,JOHN D WILLSON, JEFFREY M WILLARDSON, KIM MSAMSON等學者將核心肌群確定在腰椎-骨盆-髖關節部位,認為核心部位的頂部為膈肌,底部為骨盆底肌和髖關節肌。KATHLEEN R LUST學者認為核心肌群包括胸廓和整個脊柱,將整個軀干視為人體的核心區域。

從上述對核心區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大體相近,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和界定的。從上述可以看出,核心區是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節,具體是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3.2羽毛球運動員核心力量分析

核心力量在羽毛球運動中運用的具體表現:羽毛球運動是一項靈活多變的體育運動,在比賽中需要長時間的場上蹬、跨,挑以及上肢的連續擊球。作為維持身體的穩定性的核心區――軀干對這不停奔跑的下肢和不停揮動的上肢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軀干是作為四肢近端的附著點和固定點,給予四肢運動發力的支撐,是一種根基。

羽毛球運動員往往在比賽中并沒有表現出最大力量能力,而是在激烈的對抗下,身體重心不穩定時,爆發力也無法得以施展,這時,羽毛球運動員表現的力量能力不完全取決于運動員的肌群力量,而肌群間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對力量發揮的影響程度較大。羽毛球比賽中,運動員的大多數技術的發揮都離不開核心肌群的發力:如跳起扣殺,就需要核心肌群的發力來維持全身的穩定,把力量從腿部通過核心區傳遞到最后發力的手腕上。場上的各種步伐的移動同樣需要核心力量來維持其穩定,保證步伐到位的同時能穩定的擊出球。特別在場上的身體失去平衡處于被動的情況下擊球,核心力量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3.3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運動中的意義

3.3.1加強羽毛球運動員在運動中的脊柱和骨盆的穩定性

核心區域就像是銜接上下半身的橋梁,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不但會影響四肢的動作,更負有控制全身姿勢正確與否的重責。

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要不斷的跑動,及時的轉向,跳起來扣殺以及上肢的連續擊球等,要想讓擊出去的球即穩定又有力,就必須讓四肢協同配合好,更重要的是核心區域的穩定,為其他肌群或全部肌群提供穩定的支點。所以只有加強核心力量訓練才能確保羽毛球運動員在賽場上能穩定的發揮技術動作,從而為贏得比賽增添了砝碼。

3.3.2增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

核心力量的訓練常常采用瑞士球作為訓練器材,在動動態中讓運動員進行各種核心力量的訓練,以增強運動員核心區的力量,也符合比賽的特點。這樣經常性的在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訓練,就能迫使機體不斷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使機體產生適應性變化,從而能提高神經肌肉本體感受。

3.3.3提高運動員的能量輸出

在羽毛球運動中,全身協調發力的一致性要求較高,就需要核心肌群發揮其能力,更好的鏈接上下肢,完成力量傳遞的一致性.通過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提高運動時由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輸出,提高上下肢和整個動作間的協調工作效率,提高了力量傳遞的速度從而減短了擊球整個過程的時間,從而降低能量的消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技術動作更富有經濟性和實效性。

3.3.4提高肢體協調工作效率

有強大的核心力量作保證,軀干能夠得到穩固的支持,四肢的應力也能夠隨之減小,由此肢體能夠游刃有余的進行更加協調的技術動作。如羽毛球中的跳起殺球,強有力的核心力量能夠保證身體在空中的姿態,維持在空中的穩定性,并能保證落地時的穩定性。特別是核心肌群中的小肌群扮演了穩定肌的角色,強大的核心肌群與深層次的小肌群協調合作,使得羽毛球運動員完成了精準到位、銜接流暢的擊球動作。

3.4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

核心力量訓練是指針對身體核心肌群及其深層小肌肉進行的力量、穩定、平衡等能力的訓練。穩定是核心前期訓練的主要目的,核心力量訓練是其他運動能力,諸如速度、靈敏、協調等素質訓練的基礎。

核心力量訓練不同于傳統的力量訓練,它使下背部與腹部的肌肉群在訓練時同時做功,就如同使上、下半身同時做功一樣。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所有的體育運動都必須與核心部位共同做功來完成,只有極少數的肌群是孤立的,相反,必須要使全身成為一個整體。核心力量的訓練就是要努力使整個機體協調起來,確保運動員在做動作時讓核心區域肌群起到穩定軀體,傳輸能量的作用。

3.4.1徒手練習法

此類練習適用于核心力量訓練的初始階段,目的是讓運動員認識到核心肌群的發力和學會控制身體。這種類型的練習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認可和肯定,普遍認為是最基礎的核心力量練習的手段。這種練習方法很多,如:(1)單膝跪地弓背支撐,(2)仰臥抬腿,(3)仰臥兩頭起,(4)俯臥背伸等訓練手段。

3.4.2簡單器械練習法

在練習過程中,除了最基礎的徒手練習,運動員一般還要進行在簡單器械上的核心力量訓練如最常用的瑞士球,平衡板,平衡球等。如(1)仰臥舉腿左右繞球,雙腳置于平衡球上,然后用腰部力量帶動腳左右繞動,保持身體正常位置不要隨意移動,保持雙腳不從球上滑落。(2)雙手撐地雙腳撐球,雙腳并攏置于平衡球上,雙手撐地,手臂與身體成90度夾角,脊柱保持正常位置,與地面平行,控制身體不改變任何夾角;保持均勻的呼吸,不要憋氣。如果要進一步加強動作難度,可以采用單手支撐、在瑞士球下放置半球式平衡球等手段。(3)單腿撐于平衡球上的旋髖練習,動作方法:平躺墊上,一腿置于瑞士球上,抬起上體呈一直線,雙臂伸展置于地面上;另一腿繞身體做內收外展的旋髖練習;保持均勻的呼吸。

3.4.3使用綜合器械進行訓練

這類訓練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單、雙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種上肢持輕器械舉、推、拉,下蹲,軀干扭轉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躺在瑞士球上做各種持械練習。這種練習是讓運動員在不平衡的狀態下完成持有其他器械的練習,他通過機體不斷的調節不穩定的身體狀態,讓神經肌肉產生適應性機制從而提高本體感受的能力。如:(1)坐立球體側上拉,(2)仰臥球體單臂飛鳥,(3)坐立球體體側平舉持鈴片轉體,(4)跪立球體肩負重側屈等各種其他訓練手段。

3.4.4閉眼的各種站立和蹬立練習

這種方法主要鍛煉運動員肌肉的本體感受控制能力,人體在睜眼的時候能夠很輕松的進行單足站立和蹬立,但人體一旦閉上眼睛,失去了參照物就很容易失去重心,找不到感覺。所以多進行閉眼的站立和蹬立能有效的提高核心區肌肉的力量。若要增加難度可閉眼跪立在瑞士球上。

3.4.5核心訓練指南

下表摘自黎勇明《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旨在提供正確的練習指南,使運動員和教練員能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

結論

4.1核心區是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節,具體是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4.2核心力量是羽毛球運動中的一種重要的力量能力,與其他力量能力一起完成整個羽毛球運動。

4.3核心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運動中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他能夠加強羽毛球運動員在運動中的脊柱和骨盆的穩定性、增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運動員的能力輸出、提高肢體協調工作效率、銜接上下肢,承上啟下以及預防傷病。

4.4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上列舉了徒手練習、簡單器械練習、綜合器械練習以及閉眼的各種站立和蹬立。

5建議

5.1羽毛球運動員要把核心力量訓練當成日常訓練的必練項目,特別是教練員要重視這方面訓練,研究出更多種訓練核心力量的方法。

5.2教練員要根據運動員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核心力量訓練計劃和恢復措施,不能一概而論,要因材施教。

5.3羽毛球業余愛好者也要經常從事核心力量的訓練,為的是避免運動傷病。但在訓練時要注意方法要正確,計劃要合理。

參考文獻:

[1]《運動生物力學》編寫組.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黃繼珍,趙嗣慶.核心力量訓練的實質及在我國競技體育的實踐[J].體育學刊,2010,17(5):74-76

[3王保成,等.籃球運動體能訓練的基本理論與內容[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3(13):38-46.

[4]鄭欽凱.初探核心穩定性和核心力量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9):484.

第9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游泳訓練;技術創新;現代競技

一、改革和創新訓練方法

所謂訓練方法,是指為了完成訓練任務,迅速提高運動水平所采用的多種多樣的練習手段方法。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不同種類的訓練形式,二是專項所采用的具體方法與手段。任何競技項目要想取得優異成績都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成功的訓練方法創新,常表現出鮮明的特征

(一)體現項目特征

如中國游泳優勢項目蛙泳,總結了快、靈、巧的技術特點。仰泳以輕、漂、柔作為選材對象加以指導和訓練的方法。

(二)體現個人特征:

運動員的身體條件、運動素質、技術掌握程度和智力水平不盡相同,任何具體的訓練方法、手段都應適合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方能收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三)適應專項比賽的特征

各專項比賽都有自身特定的代謝特征、動作形式的表現特征、視對手表現而定的戰術特征等。

中國游泳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依然在技術細節方面追求不夠。

二、游泳運動的技術創新分析

運動生物力學、流體力學、程序設計等方法,為游泳技術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診斷方法,提出了游泳技術訓練與技術研究可操作的程序化模式,搭建了游泳技術研究與高科技結合的應用渠道,保障了運動員的技術訓練與技術創新。

(一)重視“核心力量”的訓練及身體協調用力在技術中的運用

“核心力量”訓練即專項力量的訓練是當代游泳力量訓練的核心,發展專項力量不僅應采用負重的專項技術練習,更重要的是改進力量訓練的理念,使其在練習形式、負荷和力度上盡可能接近游泳專項要求。

(二)流線型概念的建立

游泳過程中全過程要注意始終保持身體流線型,游泳的流線型就是指“平、直、尖、緊、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游泳應當始終把提高劃水效率和減小阻力放在首位,減小阻力也就是說在游泳全過程始終保持身體流線型。平,指身置,通過手積極的前伸和積極的打腿,來保持良好的身置,特別是好的打腿能力是保持良好身置的基礎。直,指在游進過程中身體盡可能保持直線的概念,直線要求游泳過程收腹和低頭。

(三)能量傳遞概念的形成

能量傳遞的概念是指游泳的用力過程是一個能量傳遞的過程。目前,核心力量的觀點被各體育運動項目所認同。劃水首先是腰部的發力,通^身體的滾動,逐步向肩、臂、手傳遞的過程;打腿也是腰部首先發力,通過髖向大腿、小腿、腳傳遞的過程。因此,游泳項目對運動員各關節柔韌性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關節柔韌性能為完成技術提供方便,如高肘加上具有良好柔韌性的肩,能使運動員移臂放松、劃水路線加長、抱水到位、劃水有力。踝關節的柔韌性更是重要,不僅能增強腿打水的效果,而且能減少身體后方的旋渦阻力,保證能量的向后傳遞。游泳用力的概念主要是力量的傳遞過程。

三、重視心理訓練、充分運動員個性

現代運動訓練日益重視運動員個性的培養西方訓練理論中的“等邊三角形原理”形象地闡述了技能訓練、體能訓練、心理訓練三者之間的關系,緊密融和于整個訓練的全過程。同處一線、出發臺上的世界級選手實力十分相近,其勝敗已不只取決于訓練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誰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有效的情緒控制能力。誰的綜合能力強,誰就有可能獲勝。另外,比賽的勝負還在于心理素質的抗衡。

四、加強營養和訓練恢復的針對性研究

現代訓練比賽,其負荷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機體的疲勞必須采取有效合理的營養和恢復手段加以消除,以保證比賽和訓練的正常進行。目前國內各運動隊依然盛行自助餐,花樣繁多、色香味俱全。其標準也是按照水平分出檔次,但仍不能細致到根據項目特點、長短距離而分別搭配。

五、高原訓練

在高原環境下,大氣壓力隨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單位體積中的氧減少。在這種環境中進行訓練,給運動員額外地增加了負荷。研究發現高原訓練可視為一種承受高乳酸的訓練,在同樣游速、距離條件下,高原訓練的血乳酸值明顯高于平原,但是這種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強度訓練的適宜高度為 1890 米;高原訓練提高了心血管系統功能的效率;高原訓練的超量恢復從乳酸――速度曲線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紅蛋白的回升,提示為運動成績提高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洪,閻超等.游泳運動技術優化與創新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4):40~56.

[2]陳武山,甘清瑛.中外優秀游泳運動員“訓練泳式構成”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3):416~4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国产香港日本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高清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精品中文精品|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caoporn97在线视频| 色yeye香蕉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馆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性生活网站|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 免费一级毛片无毒不卡|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欧美午夜片欧美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全彩无翼口工漫画大全3d|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yellow字幕网在线播放不了 |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24小时日本韩国高清免费| 最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