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嬰幼兒口腔健康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嬰幼兒; 喂養指導; 影響因素; 進展
doi:10.14033/ki.cfmr.2017.14.0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62-03
嬰幼兒在第一年生長速度最為迅速,且大部分幼兒可經歷液狀-泥狀-固體食物的交替。有研究統計發現,我國部分嬰幼兒哺乳方式為奶粉喂養,從而導致我國嬰幼兒發病率逐漸上升,且研究表明大部分經奶粉喂養的嬰幼兒均表現為抵抗力低下等。為此應加強臨床宣教,告知各大家庭母乳喂養的優勢,從而提高嬰幼兒抵抗力,增加母子感情,利于嬰幼兒面部肌肉的發育,降低臨床患病率[1]。而本文中針對嬰幼兒喂養指導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相關綜述,具體如下。
1 嬰幼兒喂養的影響因素
1.1 早期嬰幼兒接受事物的心理
嬰幼兒需從乳汁物品逐漸過度至成人固體食物,在此過程中,任何食物對嬰幼兒而言,均為新穎的,但部分嬰幼兒可表現出拒絕、恐懼等現象,其可稱之為厭新。嬰幼兒常表現出對以往食物的偏愛,拒絕新口感和新口味,部分嬰幼兒在進食后,還可出現惡心、嘔吐現象,而大部分母親在此時,認為嬰幼兒不能吃、不愛吃,從而停止添加此類食物,最終導致嬰幼兒失去學習嘗試新食物的機會。但臨床有研究報道表明,小部分嬰幼兒通過長期反復新口感、新口味的喂養,最終可發展為接受,因此臨床學者認為嬰幼兒對新食物存在一種適應,而通過耐心的喂養,可增強嬰幼兒攝取食物的獨立性和主動性[2]。
1.2 味覺發育對換乳期的影響
嬰兒從純母乳轉換至混合食物時,可發生味覺的改變,正常情況下,味覺敏感期可在2~7個月內并發。而在4~6個月時,給予不同味覺食物的喂養,可刺激嬰幼兒味覺,促使其逐漸適應,否則相反[3]。早期嬰幼兒的味覺與偏食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母乳期和母孕期的飲食習慣,可改變嬰幼兒和胎兒的味覺發育。正常情況下,胎兒在24周的時候,便在宮內出現了吞咽羊水習慣(每日量為1 L)。而羊水內含有產婦所吃的香料、食物的混合液,從而導致胎兒在宮內便已接觸了各種雜物的味道[4]。當胎兒7~8周時便可出現味蕾,14~15周時可形成微絨毛,而微絨毛可接觸羊水中味覺刺激,體驗到孕婦每日食用的食物味道。
1.3 嬰兒進食行為
嬰幼兒進食問題與社會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有關。嬰幼兒進食問題除了進食現象異常外,還可因為智能發育落后和口腔解剖結構異常引起。因此糾正嬰幼兒進食的主要關鍵問題在于異常進食行為[5]。而異常進食問題最常見的為嬰幼兒拒絕新食物、挑食、偏食,以上嬰幼兒均存在單愛好幾種食物現象,其主要是食物質地細膩和流質的原因。由于粗糙食物或固體食物對嬰幼兒而言較難咀嚼,需長時間含在口中,導致食物味道散失,最終導致嬰幼兒出現拒食現象。而胗錐長期的單品種進食,可影響生長發育,導致抵抗力下降,出現營養失調現象[6]。
1.4 喂養方式的影響
大部分嬰幼兒的進食行為和父母喂養方式、態度存在較大關系,也與文化背景有關。有研究統計發現,若嬰幼兒進餐時間不定,比如每日超過10次,且實施強迫、騙、哄等方式,可導致嬰幼兒出現厭食現象,而在嬰幼兒進食期間,實施進食樂趣、進食技巧,比如實施贊揚、鼓勵等話語,促使嬰幼兒進食,同時可經常改變食物性狀和味道,多加留意嬰幼兒“過飽”“過餓”信號,防止嬰幼兒營養量過度或缺乏現象發生,從而增加嬰幼兒體質量,提高嬰幼兒攝入量[7]。
1.5 神經系統發育
大部分兒童在1.5歲時,腦神經可發生髓鞘化,而常規的喂養方式,可導致嬰幼兒出現抵抗,同時在喂養人明顯壓力、飲食結構變化、不良喂養姿勢、嬰幼兒聽力下降等綜合作用下,可導致嬰幼兒早期交流能力受限,從而整體影響認知、語言的發展[8]。
2 合理喂養的重要性
嬰幼兒早期最理想的食品為母乳,其屬于天然食品,能夠滿足0~6月齡的嬰幼兒營養需求,早期給予嬰幼兒純母乳喂養,具有較多好處,比如減少由牛奶或其他食品引起的過敏反應,降低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率和腹瀉率,同時對于產婦而言,可減少子宮出血量,促進子宮收縮的恢復,改善營養狀況,加快產婦體重恢復原本體重,且可降低產婦卵巢癌和更年期乳腺癌發生率。目前臨床上有多項報道表明,母乳喂養的優勢,早期除了母乳喂養外,不宜添加任何維生素,比如維生素K、維生素D等。對于無法進行母乳喂養者,可采用母乳代用品,比如嬰兒配方奶粉、嬰兒配方奶等。在嬰幼兒出生半小時后,便可誘導新生兒吸吮,從而保證母乳喂養成功,促進母親泌乳,必要時,可在院內開展母乳喂養技能培訓和社區行動培訓[9]。
雖然大部分母親已認識到母乳喂養的優勢,且開始給予嬰幼兒母乳喂養,但臨床學者發現,42%的母親在嬰幼兒6個月齡后,仍堅持純母乳喂養,對此還需加強各大醫院婦產科喂養正確方式宣教。確保嬰幼兒在各個時間段內機體能夠補充到充足的能量和營養量。
3 嬰幼兒喂養指導方法
3.1 母乳喂養
在嬰幼兒出生后,應首選母乳喂養,其可及時補充嬰幼兒機體需要量、營養素,降低嬰幼兒患病率,同時還可減少嬰幼兒過敏發生率。母乳中含有微量元素及各種抗感染免疫因子,但缺乏鋅、鐵等元素,雖然能夠補充嬰幼兒生長發育中的需求。但在正常情況下,嬰幼兒每日需要鐵含量為6~10 mg,而母乳中僅為1 mg,早期無明顯要求,而當嬰幼兒4~6個月齡時,需要量逐漸增加,對此應從不同途徑維持嬰幼兒機體需求,比如輔食,但需保持半流質狀,給予嬰幼兒一個過渡形式[10]。
3.2 引入食物時間
至今為止,食物引入時間有兩種指導建議,一是根據喂養指導原則進行:若以純母乳方式連續喂養嬰幼兒6個月,應在嬰幼兒6個月齡時,適當添加輔食,而輔食應以泥糊狀為主。二是根據兒童指導中心建議和人群膳食指南,在嬰幼兒4~6個月齡,給予其他食物喂養。目前喂養方式尚未得到有效的統一,但添加食物年齡不宜過早,正常情況下,均為4~6個月齡。而實際的輔食量應與嬰幼兒頭圍、身長、體質量相符,從而避免營養過量,出現肥胖癥狀。當嬰幼兒體質量>6 kg時,每日攝乳量為800 ml,而當嬰幼兒出現咀嚼或咬手現象時,則提示需添加適量的輔食[11]。
3.3 添加微量營養素和食物能量
在嬰兒期,兒童對能量的需求高于各個年齡段,若能量的攝入不足,可導致肥胖、營養不良的發生,嚴重時可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在中國營養學中提到,嬰幼兒每日正常能量需求量為95 kcal/(kg?d),而根據總能量消耗情況,可將8~12個月的嬰幼兒能量需求控制在80.8 kcal/(kg?d)、77.0 kcal/(kg?d)、77.5 kcal/(kg?d)左右,嬰幼兒在食物轉化過程中,極易出現營養素缺乏,對此應在轉換食物期間,加強營養素喂養,包括維生素B、維生素A、鐵、鋅等,當嬰幼兒生長至9~11個月時,則每日需要72%的鈣、86%的鋅、97%的鐵,然而由于強化食品攝入量的個體差異,難以補充機體具體需要量,對此應加強各類微量營養素片劑的添加,從而提高嬰幼兒維生素E、核黃素、鋅、鐵的營養素,從而降低貧血的發生,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12]。
3.4 添加食物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主要是指每克食物所含的熱量(kcal),嬰幼兒引入的食物中營養素和食物中能量密度及膳食纖維、水分含量有關,若食物能量或脂肪含量高,則表明水分含量較低。當嬰幼兒為6~8個月齡時,機體能量控制在0.6 kcal/(kg?d),12~22個月齡時,控制在1.0 kcal/(kg?d)。同時有研究報道,若發現6~8個月齡的嬰幼兒結構不合理或膳食種類不全,可導致營養缺乏,而在期間加強脂肪、蛋白的攝入,可補充機體各方面的能量,比如在嬰幼兒6個月齡后,添加肉泥、肝泥、血泥等,從而保證能量的攝入,維持機體正常需要量[13-14]。
3.5 食物多樣化
嬰兒添加輔食的第一種食物為谷類食物,其中以強化鐵的谷類食物為首選,在各大嬰幼兒喂養指南中已強調了此項。正常情況下,嬰幼兒在6~18月齡時,屬于缺鐵性貧血高發期,若嬰幼兒6個月齡后還未添加輔食,可導致并發缺鐵性貧血,因此大部分國家開始給予嬰幼兒強化鐵米粉。當嬰幼兒進食谷類食物一段時間后,便可逐漸添加魚類、家禽、肉、水果、蔬菜等食物。食物的質地和營養素的種類對嬰幼兒健康、營養均較為重要,因此在給予嬰幼兒輔食過程中,不僅需保證能量的充足,還需考慮營養量[15-16]。單一的蔬菜泥或水果泥,雖能夠保證營養量,但缺乏能量密度,對此應將多種蔬菜、水果混合制作,從而補充嬰幼兒能量和營養素。當嬰兒24周后,便可適應多種食物,但盡可能從顆粒狀食物或泥糊狀食物過渡至小塊狀食物[17-18]。
綜上所述,母乳喂養對嬰幼兒健康尤其重要,但僅表現于早期,通過早期的母乳喂養,能夠提高嬰幼兒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但當嬰幼兒在4~6個月齡時,若仍持續母乳喂養,可導致嬰幼兒體內能量不足、營養素不足,從而出現貧血、瘦小、體弱等癥狀,對此應在嬰幼兒期加強營養喂養的宣教,從而確保每位產婦熟知喂養方式[19-22]。嬰幼兒早期喂養問題主要表現為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包括嬰幼兒味覺的發育、乳母期乳汁對胎兒的影響、母孕期羊水的影響、嬰幼兒自身口腔結構、味覺發育、心理因素、遺傳體質等,對此應根據嬰幼兒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喂養方式,從而確保喂養知識的科學性。除此之外,家屬的精神狀態、親子互動,可調動嬰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嬰幼兒機體需要量。但目前嬰幼兒喂養方式尚未統一,且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指導方式還有待探索和完善,從而確保嬰幼兒及時補充能量,提高機體抵抗力和營養,防止患病率。
參考文獻
[1]劉建麗,張琪,惠敏,等.早期喂養指導和輔食添加對嬰兒微量元素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4,26(10):1301-1303.
[2]彩霞.影響母乳喂養依從性相關因素及護理預防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3):87-89.
[3]唐鶴,蔣競雄,宮麗敏,等.城市嬰幼兒喂養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7):695-698.
[4]陳偉平.嬰幼兒喂養與影響喂養因素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3):2986-2988.
[5]劉月芬.蘭州市6~24月齡兒童喂養問題聚類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2):159-161.
[6]劉愛珍,王建寧,鮑夢婕,等.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6):665-667.
[7]陳宏達,郝波,康曉平,等.中國西部兩縣6~36月齡嬰幼兒喂養指數與生長發育的多重對應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3):339-346.
[8]劉漢芹.社區醫生在嬰幼兒腹瀉病防治及母乳喂養指導中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390-391.
[9]段如菲,李燕,李靜,等.云南省HIV感染女性所生嬰幼兒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1):3432-3434,3477.
[10]張琪,吳慶紅,劉建麗,等.正確輔食添加對嬰幼兒飲食行為及營養狀況影響的觀察[J].河北醫藥,2014,46(15):2360-2362.
[11]鮑雪梅,陳建華,倪鈺飛,等.嬰幼兒早期喂養行為特點分析及其對嬰幼兒飲食行為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0):1581-1583.
[12]馬麗萍,錢興國,蘇宜香,等.廣東省0~18月齡嬰幼兒母乳喂養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2,23(6):711-713.
[13]陳歡.社區兒童保健醫生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1):320-321.
[14]李智,忽麗莎.云南15個少數民族0~23月齡農村嬰幼兒喂養情況現狀調查及干預策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2):130-132,136.
[15]余卉.0~3歲嬰幼兒喂養技術干預與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313-314.
[16]顏鳳加.淺談20例早產兒母乳喂養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9):99.
[17]黎海芪.提升基層醫師指導嬰幼兒喂養的能力[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12):881-882.
[18]金春華.嬰幼兒喂養[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1):815-817.
[19]《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0~3歲嬰幼兒喂養建議(基層醫師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12):883-890.
[20]梁友芳,朱丹,梁紹蓮,等.喂養行為與嬰幼兒生長發育的相關性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11):1527-1529.
[21]衛培培,孟娣娟.輔食添加時間對嬰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9):779-781.
【關鍵詞】 兒童;系統化;服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兒童保健的要求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提上了一個新臺階,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怎樣做、怎樣做好兒童系統保健工作方面,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對此有了明確的要求。
兒童早期是兒童體格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容易發生各種營養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兒童心理行為的問題也往往在這個時期種下根源。營養性疾病如近年來的肥胖兒童的增多,其中城市兒童肥胖高于農村,尤其對幼兒園兒童體檢時表現的更為突出。另外,兒童口腔齲齒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些都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等心理問題與有直接關系。
隨著醫學模式向“社會形態-心理-生物醫學標準樣式”的轉變,兒童保健也應在三個水平上進行。①增進性措施,也稱一級或基礎預防;②防病于未發之前,稱二級預防,如新生兒缺陷病的篩查;③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及時徹底治療疾病、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稱三級預防。要做到以上三個水平的保健,要求我們做好兒童系統化保健管理。
1 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要求,進行0-6歲兒童的系統化保健管理
1.1 新生兒家庭訪視 新生兒出生后,醫院為新生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出院后1周內,村級保健人員到產婦家中進行訪視新生兒。了解出生時的基本情況、是否進行預防接種,是否進行了新生兒疾病篩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觀察產婦居住條件,詢問和觀察新生兒的母乳喂養情況、大小便情況、睡眠情況、是否出現黃疸、臍部是否感染、口腔發育是否正常等。同時為新生兒測量體溫、測量體重、身長,檢查囟門大小,聽診心肺是否正常等體格檢查,根據新生兒的具體發育情況,做到有針對性地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護理知識和常見新生兒疾病預防和指導。查驗新生兒疾病篩查證明和聽力篩查證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聽力篩查,告知家長到兒童出生的醫院做這兩項篩查。對于異常情況的兒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
1.2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新生兒滿月后,村級保健人員到產婦家中進行隨訪。測量體重、身長,進行發育評價,觀察新生兒的喂養情況、睡眠情況、大小便情況、黃疸、囟門大小等情況,同時進行發育評估。
1.3 嬰幼兒健康管理 村級保健員分別在兒童3、6、8、12、18、24、30、36月齡時到兒童家中隨訪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測量體重、身長,進行發育評價,同時進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的添加時間和種類、心理行為發育,疾病預防、口腔保健與齲齒預防、及常見疾病的健康指導。同時建議兒童家長帶兒童去附近醫院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使用聽觀察法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8個月時進行兒童DDST檢查一次。
1.4 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村級保健員為4-6歲兒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身高、體重的測量,視力篩查,口腔檢查,心肺檢查,腹部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同時對兒童的膳食情況、患病情況等進行詢問和指導。建議兒童家長帶兒童去附近醫院每年血常規檢測和肝功能檢查。
1.5 健康問題處理 村級保健人員對在兒童體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給出科學的建議。
2 對村級保健人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1 開展兒童健康管理的村級保健人員應當具備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2.2 從事兒童健康管理的村級保健人員應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鄉村醫生證),并接受縣級婦幼保健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同時要有責任心和耐心,按照國家兒童保健有關規范的要求進行兒童健康管理。
2.3 從事兒童健康管理工作村級保健人員應通過婦幼衛生網絡、預防接種,村婦聯等多種途徑掌握轄區中的適齡兒童數,做好兒童的健康管理。
2.4 加強宣傳,向兒童父母告知具體的服務內容,使更多的兒童家長愿意接受兒童健康服務。
2.5 每次服務后及時做好記錄,納入兒童健康檔案管理。
[關鍵詞] 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學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1-0052-03
Etiology analysis of infan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Meizhou area
GU Yiwen ZHANG Yuhua MA Yuanping ZHU Ming LI Jinghe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514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tiological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prevalence of drug-resistance bacteria of infan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 in Meizhou area.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CAP collected from 5 communities in Meizhou area of Guangdong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nasopharyngeal phlegm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to receive bacterial culture and the ureaplasma urealyticum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CR)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respiratory tract pathogen spectrum IgM based on the intravenous serum. The resul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200 specimens, 135 specimens were positive, accounting for 67.50%, of which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virus was 56.29%,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 was 42.22%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mixed infection was 13.33%. Of the 135 specimens, 8 specimens we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30 cases were parainfluenza virus (PIV), 29 cases were adenovirus (ADV), 9 cases were Coxsackie virus(COXV), 12 cases were Klebsiella pneumonia, 8 cases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5 cases wer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1 case was mycoplasma infection and 3 cases were other bacteria.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 of CAP is RSV, the virus infection rate of young infants (
[Key words] Infants;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Etiology
CAP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病因相對復雜,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為了探討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體的分布規律,筆者經對梅州地區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與病原學檢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觀察耐藥菌發病率狀況,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可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廣東省梅州市5個社區收取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與《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試行)》中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臨床標準診斷吻合,臨床多表現為咳痰、咳嗽、發熱,伴有濕性音或肺實變體征,經由胸部X線片檢查提示斑片狀、片狀浸潤性陰影,排除其他疾病誘發的肺疾病。在這200例患者中,男106例,女94例;年齡
1.2方法
1.2.1 標準采集 于入院當天,先行口腔護理后,利用一次性無菌痰液收集器置入患者咽喉部,待其咳嗽后基于負壓下將分泌物抽吸,后將痰標本置入無菌試管中,隨后于未應用抗生素前抽取所有患者3~5 mL外周靜脈血,并立即送至實驗室檢測。
1.2.2 細菌培養 于半小時內將痰液接種于巧克力培養皿與瓊脂培養皿上,并放入6%的CO2培養箱中,維持35℃,孵育24 h左右,分析細菌生長狀況。采用ATB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法國生物梅理埃公司產品)進行菌種鑒定。采用普通培養基行分離培養,應用微量瓊脂稀釋法進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
1.2.3 血清病原學檢測 采用Chemion 公司(美國)的試劑盒,嚴格按說明書操作方法對靜脈血清標本進行測定。同時,采用解脲脲原體核酸擴增(PCR)熒光定量方法,作呼吸道病毒病原檢測,包括腸道病毒、衣原體、支原體、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2.1 病原檢出情況
200例標本中135例呈陽性,總陽性率達67.50%,其中66例單純病毒陽性,51例單純細菌陽性,6例兩種細菌混合陽性,10例兩種病毒混合陽性,2例單一細菌合并單一病毒陽性。總病毒陽性率56.29%,總細菌陽性率42.22%,混合感染13.33%。在陽性標本中,38例RSV病毒,30例PIV,29例ADV,9例COXV;細菌中12例肺炎克雷伯桿菌,8例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肺炎鏈球菌,1例支原體感染,其他細菌3例。
2.2 各年齡組的病原檢出情況
1~6月年齡段病原檢出率最高,6個月~1歲檢出率較低。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多見于低年齡組,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桿菌;病毒多為PIV、RSV;支原體感染多發于年齡較高者。20例混合感染,其中8例RSV合并細菌感染,6例ADV合并細菌感染。見表1。
2.3 各季度病毒檢出情況
于2013年7~9月及2014年1~3月兩個時期,病毒感染最多,從整體上來看,這兩個時期病毒感染率高于2013年10~12月及2014年7月(P
3 討論
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溫州育英兒童醫院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診斷率達65%左右,上海地區約為60%左右[1,2]。筆者通過對200例本地區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進行血清及痰標本細菌病原學檢測,結果顯示,病原診斷率達67.50%,與溫州育英兒童醫院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此外,本文研究結果顯示,CAP患者中多見于RSV感染,且多發于
另外,本資料顯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兒細菌檢測陽性率為 67.50%,顯著大于本地區其他醫院檢出陽性率(40.6%),其中多見于肺炎克雷伯桿菌及革蘭陰性桿菌,易發于6歲以內嬰幼兒,這與嬰幼兒免疫功能不高等有關。通常而言,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呈下降趨勢,多見于肺炎鏈球菌。立足于目前嬰幼兒CAP管理現狀,必須要積極應用多中心大樣本資料,挖掘全年四季患病率資料,強化動態連續監測,關注社區人群整體資料,有助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9-12]。
綜上所述,嬰幼兒CAP以RSV為關鍵病原,
[參考文獻]
[1] 何麗蕓,王應建,李季美. 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臨床特點及耐藥分析[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11):827-829.
[2] 占揚清,陳榮昌,葉楓,等. 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學及臨床特征分析[A].//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第七屆全國呼吸道感染學術大會暨第一屆多學科抗感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11:7.
[3] 李潔,陳愉,孫繼梅,等. 尿抗原測定快速診斷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45-48.
[4] 延永,張淑霞,王素麗. 631例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細菌學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7):1024-1026.
[5] 林健,姚桂飛,林玲,等. 病情進展迅速的社區獲得性肺炎一例報告[A]. //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疾病分會. 2011年第三十三屆浙江省呼吸疾病學術年會暨呼吸疾病診治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 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疾病分會,2011:2.
[6] A KendallGross,StevenP Dunn,DavidJ Feola,et al. Clopidogrel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and severity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a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pneumonia and critical illness[J]. Journal of Thrombosisand Thrombolysis,2013,14(4):352-352.
[7] 郭乃火,楚建元,李小珍,等. 不同方法治療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9):104-105.
[8] 王鳳美,羅運春. 溫州地區3歲以下住院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病毒病原學研究[A]. //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 2011年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暨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 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2011:5-5.
[9] 鐘小明,何芳. 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226例臨床和病原學特征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6):689-692.
[10] 方玉紅,崔曉明. 嬰幼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J]. 中醫兒科雜志,2014,48(1):34-36.
[11] Lepper PhilippM,Ott Sebastian,Nüesch Eveline,et al. Serumglucose levels for predicting death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prospective cohortstudy[J]. BMJ(Online),2012,17(2):344.
【關鍵詞】 單腔導尿管 吸痰 嬰幼兒
【abstract】 to observe one-time drapes cavity in the infant catheters sputum suction effect.method: will 446 cases need sputum suction by disposable sterile children single lumen catheter sucking phlegm, statistical children sucking phlegm efficient,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using disposable sterile than single lumen catheter efficient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ucking phlegm adverse reaction is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for significantly less.
【key words】 sputum suction single lumen catheter infant
肺炎是威脅我國兒童健康的嚴重疾病,無論是發病率還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國肺炎患兒占住院患兒總數的24.5%—56.2%[1]。嬰幼兒由于其呼吸系統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氣管、支氣管管腔狹窄,粘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豐富等,有痰不會咳,很容易堵在喉、氣管或咽于胃中,大量痰液堆積在呼吸道內,嚴重時可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同時,肺炎患兒有效排痰,決定著疾病的恢復時間。吸痰是兒科常用的、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措施,是一項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嬰幼兒肺炎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操作。吸痰是利用負壓原理,將患兒呼吸道內的痰液或誤吸的異物吸出,達到清理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但嬰幼兒黏膜細嫩,抵抗力差,吸痰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堵塞吸痰管。我科對肺炎患兒吸痰采用不同材質,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治療
選擇2010年3月—2011年3月需要吸痰患兒446例,男236例,女210例,支氣管肺炎172例、毛細支氣管炎160例,重癥肺炎114例,其中日齡28天—6月234例,6月—1歲146例,1歲以上6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選用事達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規格:8fr,10fr,12fr,14fr。
1.2.2 吸痰方法
評估患兒呼吸及痰液阻塞情況,按需吸痰。
吸痰前給患兒吸入高濃度的氧1—2min,防止在吸痰過程中缺氧窒息。備齊用物,攜至患兒床邊。檢查吸痰性能是否良好,連接是否正確。調節壓力,試吸少量生理鹽水,將患兒轉向操作者一側,并使其張口,護士以無菌操作為原則,將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一般28天—6月選用8fr導尿管,6月—1歲選用10fr導尿管,1歲—5歲選用12fr導尿管,5歲以上選用14fr導尿管)裝在中心吸引裝置的玻璃接口上,一手將導尿管末端(連接玻璃接口處)折疊便可進行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吸痰時要做到迅速、輕柔,吸痰完畢后再給予高濃度吸氧2—3min。
1.2.3 效果判斷標準
有效:吸痰后血氧飽和度>94% [2]。無鼻黏膜出血,口唇發干明顯緩解,痰鳴音減少,無惡心,無阻塞吸痰管。無效:吸痰后血氧飽和度<94%,有鼻黏膜出血,患兒呼吸困難,口唇發紺無明顯緩解,痰鳴音無明顯減少,惡心明顯,阻塞吸痰管[3]。
2 結果
血氧飽和度>94% 433例,占97.09%;口唇發紺明顯緩解,痰鳴音減少442例,占99.10%;鼻黏膜出血5例,占1.12%;阻塞吸痰管8例,占1.79%。采用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有效率較采用常規吸痰管提高,吸痰不良反應較常規吸痰管明顯減少。
3 討論
由于嬰幼兒氣管與支氣管相對狹窄,軟骨柔軟,彈性及肌肉發育不完善,管壁易變形,且黏膜柔嫩纖細,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排痰能力差,吸痰時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出血。采用單腔導尿管吸痰優點在于比常規吸痰管柔軟,管壁薄,在吸痰過程中不易損傷鼻黏膜,且對于小氣道梗阻常規吸痰只能吸出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不能及時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而采取深部吸痰法更易損傷患兒黏膜。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有足夠的長度,是硅膠材質,具有彈性,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深部吸痰時不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吸痰時要控制好吸痰的負壓[4],避免因吸引負壓不足,粘稠痰液在抽吸過程中脫落,形成新的梗阻;避免因負壓過大,抽吸時間過長,造成缺氧,應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心率、血壓,氧飽和度的變化。在插入吸痰管時不應使用負壓,負壓時間應小于10s,整個吸痰時間應小于15s。口鼻腔內吸痰應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動作應輕柔、迅速、準確,盡可能減少對氣道損傷,開放負壓后,將吸痰管邊旋轉邊吸引,慢慢向外吸出,整個吸痰治療要求嚴格實行無菌操作。
吸痰過程中,因負壓過高,或吸痰管開口正對著氣管壁,且停留時間長,負壓將小黏膜吸入氣管內而導致出血。所以,吸痰管插到氣管遠端前,不能帶負壓,以免過度抽吸肺內氣體。嬰幼兒時期的嬰兒大腦皮質發育不夠完善,對分析和綜合外界刺激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還不成熟,對皮質下中樞活動不能很好地控制,以至在受到強烈的刺激時,皮質下興奮很容易擴散,從而引起興奮活動等。患兒受到刺激時,常出現強烈的哭吵、反抗,表現為頭左右亂搖、口唇緊閉、四肢亂動、雙手抓吸痰管、極度不合作,同時增加耗氧量,吸痰時易出現鼻黏膜損傷[5]。吸痰雖然不是有創性操作,但不易被病人接受,尤其是兒科患者。一方面,要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對患兒給予鼓勵、贊揚、安慰,輕輕撫摸患兒,用鮮亮玩具或音樂分散患兒注意力。李清華等[6]提出,音樂不僅有減輕患兒呼吸、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對緊張的生理反應等作用,而且還能增強患兒免疫力。另一方面,護士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向患兒家屬講解吸痰的作用、注意事項及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吸痰時會有憋氣等非常短暫的不適,取得患兒家屬積極配合,減少患兒吸痰不良反應,避免護患矛盾。同時,加強輔助排痰措施,如霧化吸入,翻身,叩背,機械震蕩排痰,濕化痰液或利痰劑的使用。rosen等認為,實際作用在肺部的負壓壓力并不能通過負壓裝置表盤上的讀數來反映,而是取決于吸痰管管徑和人工氣道內徑的比率、吸痰持續時間、痰液的量和粘稠度。因此,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吸痰管大小及調節負壓大小。患兒黏膜細嫩,抵抗力亦差,如果過濫吸痰或者操作不當,未能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等,易致黏膜損傷、感染等并發癥,所以,在吸痰時應按需吸痰,即痰量多時增加吸痰次數,痰量少時減少吸痰次數,無痰時不再吸痰[7]。另外,吸痰過于頻繁,可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時,又可造成呼吸道不暢,通氣量降低、窒息,甚至心率失常,所以,掌握判斷好吸痰時機,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關鍵 [8,9]。任海燕[10]提出,適時吸痰方法,以聽診為依據,在確定痰液位置的前提下,對大氣管內痰液及時吸出。同時,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少食多餐,忌過飽,以免吸痰時引起惡心嘔吐,阻塞氣道。經臨床實踐,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用于嬰幼兒吸痰,能提高吸痰有效率,減輕吸痰不良反應。
參 考 文 獻
[1]王慕逖.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44—248.
[2]姜安麗,石琴.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6.
[3]leley gaskin,jackie thomas.pulse oximetry and exercise[j].physiotherapy,1995,81(5):254—261.
[4]黃秋葵,周璇.不同吸引負壓對小兒吸痰效果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9):45—46.
[5]嚴呂芳,饒曉玲,何可芝,等.兩種吸痰程序效果觀察[j].山西護理雜志,1998,12(6):257.
[6] 李清華,王小軍.音樂療法在嬰兒吸痰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護理,2006,12(25):2399—2400.
[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nasotracheal suctioning 2004 revision update[j].respir care,2004,49(9):1080—1084.
[8] 姚景鵬.護理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8—79.
先來聽聽專家近期有關兒童健康的點評提醒吧。
提醒一:外表好看的往往正是問題文具
記者朱立毅:書寫紙是不是越白越好?散發出陣陣水果香味的橡皮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愛?筆帽上鑲著的小玩意兒也有危險?文教用品質量專家提醒,光鮮的外表下面,一些文具暗藏安全隱患,這對孩子的健康構成了潛在危害。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在北京海淀區少年宮舉辦了一場兒童產品安全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文教用品質量專家介紹了一些文具暗藏的安全隱患,專家還就如何購買和使用這些產品進行了現場講解。
國家文教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馬萍博士介紹說,很多小學生甚至家長都會認為紙張潔白代表著高質量,因此在購買作業本和紙時,往往會選擇越白越好。但實際上,紙張太白會刺激、損傷眼睛。紙張異常潔白,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熒光增白劑,這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每天大量寫作業生長期的孩子們,對眼睛的傷害會更大。
另外,市場上出售的一些做成香蕉、菠蘿、蛋糕等形狀的橡皮不僅外形逼真,還會散發出陣陣水果香、奶油香。低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文具時都很新奇,會聞個不停,甚至啃咬。
專家提醒,橡皮香味過于濃郁,其使用的工業香精內的甲醛、苯往往超標,長時間使用會導致頭痛、身體乏力,且孩子啃咬后有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誘發白血病。
馬萍介紹,目前我國的筆帽上都要求有一條空氣孔。一旦出現學生誤食的情況,筆帽可能卡在喉嚨或氣管處,這時筆帽上的通氣口就能保證孩子呼吸,避免窒息。
但是,也有一些筆帽上沒有通氣孔,或者筆帽上鑲著晶瑩剔透的小動物、卡通人物,還有筆帽上裝著削筆刀。這些筆帽如果被學生誤吞,不但不能保證孩子正常通氣,還有可能被卡在喉嚨下阻塞氣管,帶削筆刀的還可能割傷喉嚨,因此非常危險。
小文具可能帶來大傷害,家長們要警惕了。
提醒二:冰淇淋好吃幼兒要慎吃
記者金小茜:隨著夏天來臨,冷飲進入熱銷季節。各種口味的冰淇淋是小朋友的最愛。哪個每天不得吃一根?還有的家長干脆就買一盒存在冰箱,想吃抬手就有。
然而,日前某品牌老冰棍被曝用香精和水兌制,菌落總數超標1700多倍的新聞,以及冰淇淋要添加多種食品添加劑的制作方法,讓家長大驚。也對冰淇淋這個美味有了疑慮:冰淇淋究竟有沒有營養?這些食品添加劑是必需的嗎?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按照國家標準,冰淇淋算乳制品,也被劃分為冷凍飲品,其主要原料是水、乳、蛋、甜味料、油脂和其他食品添加劑,包括香料、穩定劑、乳化劑、著色劑等。按照配料比例不同,冰淇淋分為乳冰淇淋和乳冰兩類。乳冰淇淋屬高檔冰淇淋,乳脂肪不低于6%。乳冰中脂肪要少一些,僅有3%甚至更低,和普通牛奶相當。
“冰淇淋的營養可謂有利有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冰淇淋營養價值低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其含糖量比甜飲料還高,糖分平均為15%,多在12%至18%之間;
二是冰淇淋中含有較多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這兩者過多可能會影響血脂;
三是部分冰淇淋可能是反式脂肪酸的來源。有些產品因考慮成本添加“植物奶油”一類原料,以替代真奶油。而氫化植物油可能含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含量也高,對心臟健康不利;
四是冰淇淋中往往含有香精、色素,2歲以內幼兒應慎食。
那么冰淇淋中到底有什么營養物質?范志紅介紹:
一是維生素含量不少,特別是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A和維生素D,此外還含有少量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B1和葉酸等;
二是可以幫助補鈣。如100克香草冰淇淋中含有128毫克鈣,比純牛奶還要高一點,還含有鉀、磷、鋅、銅、硒等微量元素;
三是優質冰淇淋中的蛋白質含量相當于市售“高蛋白牛奶”類產品的水平,比酸奶還要高;
四是可能含有少量來源于增稠劑的可溶性膳食纖維。
對于冰淇淋包裝上標注多種食品添加劑,范志紅表示,大部分市售冰淇淋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劑,常用的包括增稠劑、著色劑、乳化劑和香精。
為了讓冰淇淋冰晶細小而不容易融化,植物膠、微生物膠或明膠等增稠劑是必須的;乳化劑能讓冰淇淋口感更加細膩;各種美麗的顏色來自于色素;而奶香之外的各種香氣主要來自于香精。增稠劑大部分屬于可溶性膳食纖維,對人體完全無害;多數乳化劑也能在人體中轉變為正常代謝成分,無需擔心。香精和色素則大部分是化工合成產品,但少量食用時是安全的。
范志紅提醒,雖然冰淇淋有一定營養價值,但不宜多食,如果吃了冰淇淋,其他甜飲料和甜點就要少喝少吃。如果包裝上標有“部分氫化植物油”“植物奶油”等原料,一日之內,最好少吃其他可能含有氫化植物油的產品,如曲奇、派、酥點、起酥面包等。
提醒三:乳牙忒重要,嚴防“奶瓶齲”
記者王昆:長牙是寶寶在嬰兒期的一件大事,看著寶寶口里逐漸長出白色的小乳牙,爸爸媽媽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寶寶開始有了咀嚼食物的“工具”,慢慢地可以自己用牙齒“消化”食物了。可是家長不好的喂養習慣,很容易使寶寶的乳牙出現問題。
三歲的小蒙蒙調皮可愛,每天晚上臨睡覺的時候,都讓媽媽給自己沏上一瓶奶,然后喝著奶就睡覺了。可是,最近蒙蒙的媽媽卻發現,蒙蒙的小乳牙掉渣兒了。經過大夫的檢查,蒙蒙是得了嬰幼兒“奶瓶齲”。
唐山市婦幼保健院口腔科主任徐強說,“奶瓶齲也叫嬰幼兒齲齒,很多孩子晚上都是喝著奶就睡著了,過段時間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牙有脫皮、變色、掉渣的現象,這種不良的哺乳習慣造成了嬰幼兒齲齒發病率的增加。”
針對這種不良的喂養習慣,徐強指出,孩子在6個月大以后就要逐漸添加輔食,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再給孩子進食。許多家長都不重視嬰幼兒的口腔護理,認為孩子的乳牙還沒有幾顆,就算是乳牙壞了,等孩子大了換掉就沒事了。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專家提醒:家長應該從小時候起就關注孩子的牙齒護理,寶寶乳牙剛萌出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開始為寶寶刷牙。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學習自己使用牙刷了。在為孩子挑選牙刷時,牙刷頭越小越好,毛越軟越好,以防硬的牙刷毛刮傷孩子的牙齦。孩子不會漱口時,可以蘸清水給孩子刷,孩子會漱口了,就可以讓孩子使用無氟牙膏。
乳牙對小兒的咀嚼、發音、恒牙的正常替換和全身的生長發育都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寶寶長大了會換牙,但是家長們還是要關注寶寶的乳牙健康。
一,盡早建立良好的口腔習慣。
關鍵詞: 兒童;輸液;健康教育
1 心理指導
因患病,害怕打針,吃藥,年長兒怕耽誤學習等而緊張,焦慮,家長擔心患兒病情治療等,護士應第一接觸時應用溫和親切的語言,和藹微笑的態度,合理安排年長兒輸液時間(病情許可情況下)獲得患兒及家屬的信任與積極配合,有利于疾病康復。
2 一般護理指導
①環境:輸液室空氣要清新,通風良好,地表干凈干躁,防止滑倒,室溫控制在22~24 ℃之間,濕度50~60%。②注意安全,主動巡視病人輸液的狀況,家屬陪護,注意水杯,體溫計用畢即拿走,以免誤傷,同時注意財物安全。③防感染,患兒之間不要相互借用日常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室內定時消毒。④做好宣傳工作,告知家屬在進行靜脈輸液前不要喂水喂奶(嬰幼兒)以免在穿刺過程中因患兒哭鬧而引起惡心嘔吐造成窒息,發生意外。[1]在背部放置一塊干毛巾,防止因出汗多而引起背部受涼(嬰幼兒)。
3 飲食指導
根據年齡、病情選擇合理的飲食:腹瀉嘔吐嚴重者,暫時禁食,但不宜超過6~8 小時,以利腸道休息,病情緩解后少量多次給予米湯、脂肪牛奶、爛稀飯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高熱患兒應在高熱期間多補充水分,給予易消化,豐富維生素、高營養的飲食。[2]同時指導家屬正確喂養方法,防止因喂養不當而引起的嗆咳,吐奶或窒息,咳嗽時應停止喂養。咳嗽患兒應給予清淡易消化豐富維生素飲食。
4 用藥指導
藥物的選擇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應指導家屬合理用藥,療程足,不要自行停止用藥,反而會延誤治療時間。輸液時告知家屬不要自行調節輸液速度,以免造成對自身身體的傷害。口服給藥時,一定要按量按時,不能過多,喂藥時將患兒抱起或頭部抬高,以免嗆咳將藥吐出。家中常備藥物應放在患兒不易觸及的地方,以免誤服,發生意外。哺乳期的母親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因藥物可通過乳汁作用嬰兒。退熱劑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服藥后應補充水分。
5 護理方法指導
1 小兒下呼吸道重癥感染護理要點概述
PICU下呼吸道感染以小兒肺炎為主,即支氣管炎,按照來源可分為醫院獲得性肺炎以及社區獲得性肺炎。對于醫院活動性肺炎護理工作還應包括預防性護理。關于成人與小兒醫院獲得性肺炎臨床特征分析并不多見,普遍認為小兒更易罹患醫院獲得性肺炎,小兒自主呼吸能力差,主訴能力不足,肺泡功能、防御機制不健全,更易出現痰液淤積、感染病原菌侵襲。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體以支原體、細菌感染較常見,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早產、低體重、先天性疾病等,與成人也存在一定的差異[2]。
2 臨床護理
2.1 預防護理
小兒醫院獲得性肺炎預防措施與成人類似,根據美國據呼吸機相關肺炎預防管理辦法,推薦的循證護理對策主要包括預防胃食管反流、積極控制原發性上呼吸道疾病護理管理、控制應激、最好管道管理、落實洗手制度。對于PICU住院使用呼吸機患兒,同樣需要經過以上措施預防肺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采用集束化管理,以控制呼吸機使用過程中,各種危險因素[3]。
對于未使用呼吸機患兒,肺炎發生主要與嗆咳、呼吸道或消化道病原菌移位有關,需做好口腔護理。口腔護理方法主要包括擦洗法、咽洗法、擦拭加沖洗法、電動牙刷刷洗。擦拭法操作簡單,方便推廣,采用棉球浸潤生理鹽水擦拭,對護士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口腔咽洗法,在兒科中應用較少,多應用年齡相對較大、有一定配合能力者。擦拭加沖洗逐漸受到重視,沖洗效果好,適用于特殊類兒童。電動牙刷應用率較低,需要喉鏡配合,適用于去除頑固菌斑。可供兒科口腔護理的溶液并不多,多數醫院仍采用生理鹽水,刺激性小、安全,口泰溶液殺菌效果高,但患兒可能出現口腔黏膜出血等不良反應。聚維酮碘、氧化電位水等在PICU中應用也較少。
做好環境管理,嚴格控制室內溫濕度、消毒殺菌管理。規范病房管理,控制人員出入,要求佩戴口罩等防護設備,強調洗手,這些都有助于預防VAP。此外,對于機械通氣者,做好呼吸機管理,及時清理冷凝水,做好呼吸道管理,及時吸痰等,都有助于降低VAP發生風險。部分嬰幼兒需要暖箱管理,做好暖箱消毒、殺菌工作。積極預防不良刺激,做好防寒保暖,以減輕肺部互動,減輕肺部瘀血。做好飲食管理,及早恢復腸道營養,改善腸道功能,穩定腸道菌群,避免喂食過飽,規范喂食,預防誤吸誤咽。小兒新陳代謝旺盛,對水分需求較高,需多飲水,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2.2 對癥
2.2.1 治療護理
小兒重癥肺炎治療主要包括控制病因、支持治療、抗感染治療、免疫治療等。護士需嚴格遵醫用藥,加強營養支持、機械通氣管理,每日更換濕化瓶、清除冷凝水,每周更換導管。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對于氣管切開者,做好導管管理,每日消毒導管,注意保護導管受壓處皮膚。使用閉使吸痰器吸痰,對于采用支氣管纖維鏡灌洗者,術后落實引流,據引流部位選擇合適的。采用霧化吸入治療,首選氧驅動物吸入,期間做好監護,若見異常,立即停止霧化吸入。霧化前,醫囑多飲水,以利于霧化后排痰。吸氧治療時,應據缺氧程度,決定吸氧時間、濃度,早期肺泡交換功能下降,氧濃度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段,以預防氧中毒,吸氧時,做好監護,及時處理嗆咳等癥狀。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年齡越大,適用滴液速度越快。
2.2.2 病情監護
小兒重癥肺炎并發癥多、發生率高,主要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每隔1h觀察記錄氣血、呼吸循環、尿量等指標。從患兒瞳孔、體溫等指標,判斷病情變化,若血壓上升、瞳孔散大可能為腦病。若出現呼之不醒、驚厥、口唇紫紺、鼻翼扇動明顯等癥狀,可能為缺氧,若反復出汗、皮膚濕冷可能為循環衰竭。若出現面色潮紅、呼吸深長可能為呼吸性酸中毒。把握撤機指征,綜合判斷,采用逐步降低通氣量和(或)間歇通氣逐步撤機。在輸液過程中,若見粉紅色泡沫液,可能為心力衰竭,應立即停止輸液,濕化吸氧。用藥后留觀30min,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若見心電圖異常及時通知醫師。
2.2.3 基礎護理
小兒基礎護理內容多,主要包括:①皮膚護理,更換尿布,使用爽身粉,使皮膚保持在干爽狀態;②每隔3h變換1次,或據醫囑,每次均檢查頸周、耳后、腋下等皮膚皺褶處,若出現紅腫等異常,對癥處理;③口腔護理,,以棉簽蘸取少許生理鹽水擦拭,早晚各1次,對癥護理紅腫、生瘡;④規范鼻飼管理,每周更換1次鼻導管;⑤每次排便后,溫水擦拭,保護好尿道口;⑥飲食管理,嬰幼兒盡量使用母乳喂養,可安排家屬探視。
2.2.4 護理干預
護理干預工作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家庭系統支持、健康教育等,主要目的在于培養患者依從性、增強患兒治療信心、減輕焦慮等負面情緒[4]。
關鍵詞: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傳染病
Analysi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Outbreak in Tianmen 2008~2013
WU Ming-xiong
(Tianme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ianmen 431700,Hube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Tianmen from 2008 to 2013 disease hand foot mouth,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MethodsUsing the Tianmen Bureau of statistics epidemic monitoring dat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epidemic data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Tianmen. ResultsIn Tianmen in recent 5 years, the epidemic of HFMD overall upward trend. ConclusionThe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for children below 5 years old,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management and severe cases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for ke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 business training, standardi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dure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the epidemic,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and death cases, to prevent the outbreak.
Key words: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Epidemic analysis; Infectious disease
手足口病是一種多年存在的傳染病,患者以嬰幼兒為主,大多數病例癥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征,多數患者可以自愈。少數病例可發生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本病至今尚無特殊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的敏感性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關鍵。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現將天門市2008~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疫情資料來源于天門市2008年~2013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人口資料來源于天門市統計局。
2 結果
2.1 發病情況天門市2008~2013年手足口病報告發病數分別為323例、250例、504例、691例、612例、663例,疫情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08年報告手足口病重癥病例1例,2010年報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1例。
2.2 時間分布全年都有發病,4~7月為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期。2008~2013年4~7月發病數占全年發病總數比例分別為93.50%、86.00%、57.94%、53.98%、59.97%、52.19%。見表1。
2.3地區分布 全市27個鄉鎮均有病例報告,但每年都有約1/5的鄉鎮發病數極少。
2.4人群分布
2.4.1 年齡、性別分布 我市手足口病最小發病年齡6月齡~14歲,其中3歲及以下年齡組發病兒童共2792例,占總發病數91.75%。所發病例男性2084例,占發病總數的68.49%,女性959例,占發病總數的31.51%,男女性別比為1:0.46。見表2。
2.4.2 職業分布 手足口病例分布在散居兒童、托幼兒童和學生當中,散居兒童發病居首位,共2797例,占發病總數的91.92%;其次為托幼兒童186例,占發病總數的6.11%;學生發病60例,占1.97%。其他職業無病例報告。
3 討論
3.1從發病年齡分布結果來看,我市手足口病比例多為3歲及以下年齡組兒童。2008年報告大年齡組兒童發病較多,甚至有初中學生發病,結合當時的特殊形勢分析,我市2008年手足口病應該存在誤診和錯報情況。
3.2 防止聚集性病例和暴發疫情發生的關鍵是加強托幼機構的疫情監測,督導托幼機構落實各項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關鍵詞】 托幼機構;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晨檢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112-01
我院疫情管理人員于2013年07月04日瀏覽傳染病疫情網時,發現3天內我鎮中心幼兒園出現3例手足口病病例。按照聚集病例的標準:一周內,同一班級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構成聚集性病例[1]。為確定3例病例是否為同一班級,我院立即組織防疫人員對此進行調查,調查發現3名患兒均在小二班,符合聚集性病例的定義。我們立即按照聚集性病例處置要求進行了處置,指導幼兒園對孩子的餐具、玩具、桌椅、門把手、地面等進行消毒。囑幼兒園告知家長不要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飯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居室經常通風,勤曬被子。并要求幼兒園對全班兒童進行健康追蹤,患病兒童每天追蹤病情,發現手足口病病例應及時上報衛生院。要求幼兒園加強手足口病知識宣傳教育,要求與家長保持信息互通,隨時掌握好缺席兒童健康動態。
這是2013年我鎮的第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發生聚集性病例與學校托幼機構日常預防措施不到位有很大關系。這3名病例中一位兒童自6月27日就開始發病,28日還在上課,幼兒園老師都沒發現異常,7月1日該兒童未到園,老師也沒有登記病因,這說明幼兒園的晨檢工作根本沒有做到位,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導致一名兒童6月30日發病,一名兒童7月1日發病,均在7月3日確診為手足口病病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2]。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托幼機構在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過程中尤其重要。托幼機構落實好各項預防控制措施,及時發現手足口病病例,能極大地減少聚集性病例的發生。
1 托幼機構要健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有關的規章制度
托幼機構應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領導要重視,充分認識到手足口病的危害,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避免流于形勢,起不到預防的作用。
2 托幼機構應認真開展日常防控工作
2.1 要重視晨檢工作,做到每日進行晨檢,對請假的兒童做好請假原因的登記工作。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離園居家治療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居所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對確診病例從發病之日起隔離治療10天后,方可返園。
2.2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3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2.4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2.5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2.6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3 托幼機構要做好健康教育,做好個人預防措施
托幼機構應向家長宣傳手足口病預防知識,手足口的預防不單是在幼兒園預防,園外預防也相當重要。
3.1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3.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3.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3.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3.5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4 托幼機構發現疫情要及時報告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總之,以往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托幼機構平時的預防控制措施到位,一般不會出現聚集性病例,一但發生松懈,傳染病的管理和預防工作跟不上要求,就容易造成某些傳染病的流行蔓延,影響兒童的學習與健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