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當代設計美學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當代設計美學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代設計美學觀

第1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關鍵詞:天人合一 整體觀念 和諧理念 新中式

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景觀設計,正面臨著迷惘: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下正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前所未有發展機遇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彷徨,那是我們這一代在前所未有的開闊視野之下面對西方景觀浪潮的無所適從和盲目追尋。而這一切的結果,是中國城市化洶涌潮流之下景觀設計的前所未有的盲動。當代中國的景觀設計正在彷徨和迷惘中探尋屬于一條自己的道路,而中國傳統美學對于我們具有深刻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值得借鑒的中國傳統美學

1.1.整體意識 和諧思想

中國傳統美學中飽含著一種 “整體意識”,天地萬無不處于同一生命系統之中,從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整體意識蘊含著一種與宇宙天地的合一的審美觀,正如管子云:“人與天地調,然后天地之美生”。

而其具體體現就是“以和為美”。具體來說,就是具有非常強烈的整體意識,非常強調“和”的關系。無論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天人合一,還是處理審美主客體之間關系的情景交融,無一不體現著對和的追求。“和”是中國人在千年的繁衍生息之過程中積淀的哲學,是中國人眼中萬物之最本真最完美的狀態。這種“和”的思想之中,闡述著這樣一種審美理想:以和為美,以豐富為美,以萬物之和諧為美。

和諧思想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和諧之美”即在“和”的基礎上追求“萬物的和諧”。無論是儒家追求的倫理道德框架內的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還是道家信仰的自然無為、生生不息、清談拙樸的和諧之美,千百年來和諧的美學思想已深深地滲透進中國人的血液里。和諧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節制”,這種節制表現在美學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審美追求。把握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強調適度。如孔子所云世間萬物要“各正性命”、“各能自盡”、“無相奪倫”。

1.2與自然的融洽關系

中國人始終對腳下的土地滿懷敬畏與熱愛之心,這種崇尚自然態度的具體表現就是:追求“自然”成為美學思想內涵和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原則和標準。也就是說絕不片面孤立的以人為因素決定對象是否具有審美價值,而更關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由此迸發出的火花。如禪宗的建立在人與自然共生一體的基礎上對人生的透徹領悟、“清、靜、超脫”的審美情趣,又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經典論述。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祖先在熱愛自然、崇敬自然的同時,從未把自然看做凌駕于人之上、令人畏懼的存在,而是一個可親可近的、和諧共存的審美對象。這種傳統美學中的生態意識傳達的是一種積極的信息:人與自然是處在一種平等的、和睦的、可交流的關系——人類尊敬自然、愛護自然、對話自然、熱愛自然,而自然予以人類以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滋養,給予人們綿延不息的生機活力和永不枯竭的藝術靈感。這對于我們當今的景觀設計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景觀設計的初衷就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

2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景觀設計的融合

2.1“和“的思路

我們應當把景觀作為一種充滿人性的綜合體去對待:城市景觀應該有利于人審美地融合于城市生活中,從而提高人的生命質量。

為此,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場地的生態條件:降雨、風向、地形、溫度等自然的先決條件是我們首先應待了解并充分掌握的要素。其次,人文歷史因素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范疇。我們還應考慮各個功能分區、景觀節點、軸線、要素如何各具特色并互相影響。在一種全面的、綜合的規劃思路上去控制各方面的審美利弊因素。摒棄以往孤立的、靜止的、生硬的審美模式,取而代之一種綜合的、動態的、活動的、交流的審美模式。讓人與景觀相融合,營造綜合的、充滿生機和互動的景觀,與居住者結為一體、有居住者積極參與的充滿蓬勃生氣的系統。通過與自然的互動、與景觀進行著“對話”,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與多姿。

2.2重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類與自然處于千絲萬縷的羈絆之中,時時刻刻在與自然進行交匯和碰撞。

所以我們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強調景觀設計的終極意義在于人類自身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本著這樣的宗旨。我們在從事景觀設計時首先應考慮的是如何發揚、維護、修復自然的本真之美。

其一,我們應當首先樹立尊重自然的理念,追求和諧的人地關系,給予自然環境更多的關心和尊重。一方面,我們應追求對于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小干預,如盡可能保留原有自然地形風貌,選擇性的允許野生植物的生長等,努力去營造一個豐富的、和諧的景觀生態系統。一方面,我們在設計中可以嘗試更多地體現自然風貌,切合人們對環境健康理念的追求。

其二,因地制宜。景觀設計應著眼于“此時、此地”,營造一個真正與當地居民和諧共生的環境。我們應該全方位的了解此時此地的每一種自然要素,依山傍水,充分攫取自然要素,使環境景觀的景色更富有天然的魅力,創造出具有當地自然氛圍的景觀環境。其次,因地制宜的景觀設計,也包含了景觀環境在時空中轉化的過程,涵蓋著豐富的人文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地了解當地的歷史,體驗她的特色與脈絡,加之以精辟提煉,這兩點合一,才可鑄就真正屬于“此時、此地”的景觀,真正與當地居民和諧共生的環境。

3.3營造中式意境

景觀設計也應該是一種充滿寫意的設計,“意境”是景觀中最具有文化意味的部分,意境賦予人們某種超出視覺形象意外的感受,它通過一草一木的景觀元素將觀者引入更為豐富的、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從而豐富游覽者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這也正是我們當代景觀設計所應借鑒和追求的。

為此,我們必須對中國古典美學進行精辟解讀,把握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追求、審美意趣。我們的景觀設計應勾起中國人內心的回憶,傳達中國人對景觀空間的種種感覺,讓使用者和景觀空間真正地達到情景交融。

其次,應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和手法加以深刻的研究從而加以借鑒。如古典園林特有的借景、框景、對景、漏景等造景手法,這些都是歷經時間洗練遺留下來的精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最后,我們必須在對中國傳統美學和古典園林進行深刻研究的基礎上,對其解構、提煉、重組、再創造,考慮現代審美和功能要求,用現代設計語言去詮釋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將現代藝術與傳統美學相結合,創造中國式的現代設計語言,設計出真正屬于中國的現代景觀。

第2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關鍵詞]科學構建視覺傳達美學觀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9-0090-02

隨著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作為信息傳播重要手段之一的視覺傳達行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當代中國,視覺傳達作為一個新型且處于上升階段的學科和行業,在自身發展表面繁榮的掩蓋之下,其實呈現的是美學標準的混亂缺失和美學價值的良莠不齊。“內美”的缺失,必然制約視覺傳達設計在社會范圍內的發展狀態,最終影響其學科及行業的生命力甚至扼殺之。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不僅是視覺傳達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中國當代視覺傳達走向真正繁榮的當務之需。

一、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的意義

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有何意義,這個問題,需要從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的發展現狀說起。

從廣義的范圍來說,視覺傳達設計包括所有利用視覺符號來進行信息傳遞的設計,但從狹義范圍來說,今天視覺傳達學科的主要內容依然是“Graphic Design”,即大家通常認知的“平面設計”。從廣義角度來說,因其所包含的內容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拓展,尚無準確的外延和確切的定義,故而我們對其現狀的分析先從其較為嚴謹的狹義范圍說起。從形態的角度看,視覺傳達設計包括構造形態和應用形態兩大部分。構造形態包括字體、標志、插圖、設計影像、電腦圖形、動態圖像和設計編排;應用形態包括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展示設計、企業形象一體化(cI)設計和多媒體傳達設計等。這些形態之中,對我國社會生活環境中廣大受眾影響較大的當屬熔鑄構造形態于其內的應用形態中的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展示設計、VI設計等。這些設計形態基于一定的信息傳播目的,借助不同的傳達形式,廣泛而深刻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并對受眾的身心狀態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和誘導作用。

綜觀以上各種形態的視覺傳達作品,不難發現,雖其傳達形式和內容不同,但總的風格類型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傳統風格

因循中國傳統裝飾風格,將中國元素注入各類現代設計之中,使之呈現一種本土氣息的設計面貌。而此類風格的作品中,有些彰顯了中國元素的獨特魅力,成為此類風格中的上乘之作;而有的則淪為守舊之作,缺乏新意。

(二)外來風格

外來風格類的作品,吸收借鑒西方或日韓等國家的設計風格,體現出極強的現代個性。但這類作品中,亦有優質而凝聚著內在設計力度的佳作,和一些僅在畫面充斥喧囂著浮躁前衛的形式感的、不知所云的模仿之作。

(三)其他風格

其他一些風格的作品群中,其實是孕育新風格的蚌床,充滿著探索和嘗試的無限可能性。但也帶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不斷的設計實踐中拔高,確立自我。

追根溯源,我們不難發現,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視覺傳達學科在我國屬于一個亦古老亦新興的行業。如廣告、包裝等,在我國古代其實早已出現。如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個“酒旗”其實就是我國廣告的初始形態。又如北宋時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拓本,其實也即我國古代附帶商業價值包裝的早期形態。然而這些視覺傳達的早期形式雖然存在于我國商業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但其作為一門學科或行業體系的形成卻是在西方社會,我國的視覺傳達學科和行業體系是從西方社會移植而來的。

移植而來的學科生命體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一些混亂的反應,這表現在,一方面,原有的內在美學標準部分喪失;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美學標準尚未確立。基于此,是中外混雜之下的美學標準的混亂。視覺傳達設計歸根結底是一種藝術門類,其內在美學體系的混亂,必然就造成了其外在形式的混亂發展,這是事物發展必然的內在規律。而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契機,加劇了其混亂發展,也為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的形成準備了一個充分的醞釀期。

二、如何構建科學的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

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我們首先需要對視覺傳達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有一個深刻而清楚的透視,之后,再根據其實際特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修正各種混雜的觀念并使其形成體系。

視覺傳達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如前所述,處于一個假性繁榮的階段。其“繁榮”是?由于當代社會的商業化和信息化的推動和催化作用。是商業信息社會的必然要求;而所謂“假性繁榮”則指它是在一種中外設計觀念混雜、設計風格混亂、美學內涵半缺失的狀態下取得自身的自發發展的,缺乏科學美學觀的指導。特別是商業視覺傳達方面,其商業味道漸濃,形式感越來越強,內在的文化藝術性則日漸缺失,藝術形式淪為商業目的的載體。而這些,都是美學觀缺失或沙化的直接反映和后果。在認識到并承認這個現實之后,我們需要直面這個事實,既不要抱怨,也不要沮喪,而是要以端正的心態接受這個事物發展的必經過程,同時還要以科學的頭腦、正確的態度去理清現狀,糾正其不良傾向,引導其樹立科學的美學觀。

由前面可知,我國視覺傳達設計界多種風格并存,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也有外來風格的,還有其他自發形成帶有一定模糊性的尚未定性的風格。多種風格并存向來也是藝術發展的一個必然格局,我們不可能抹殺其中任何一部分而搞成整齊劃一的模式,故而就需要在“多元共生”的基礎上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各個風格類型內部促進其優勝劣汰。另一方面,不要過多地去扼殺新的嘗試和追求,設計界同繪畫界一樣,歷來就是在各種風格的激蕩交替中獲得自身的長足發展的。但并不是說要受眾縱容和忍讓一些一而再、再而三的無謂無益的嘗試,而是在堅守視覺傳達的文化藝術性的根基上,仍然堅持真善美的原則,簡化和美化視覺傳達的語言和外在表現形式。在傳播各種社會、商業信息的同時,使其形成一種優秀的文化藝術載體,使人們更樂意、更健康地接受其攜帶的內在的各種價值觀,而不僅僅是鴉片性質的消費觀的傳播。

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使其成為引領社會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良性誘導,以其內在的優秀文化和精神清華,來協助創建科學和諧、秩序盎然的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環境。

三、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之前景

構建科學的美學觀,首先有助于中國當代視覺傳達成為有根基、有內在生命力的學科體系和行業體系,走向良性有序的發展軌道。視覺傳達設計最終要在當代中國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獲得本土生命力,和中國傳統設計元素相結合,與世界設計相融合,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生命體和風格特點,并在世界設計領域確立一枝獨秀的地位。

其次,構建科學的美學觀,有助于中國當代視覺傳達設計在社會環境范圍建立起科學的、優秀的視覺秩序,消除視覺污染,美化視覺環境。在科學的美學觀的正確引導之下,中國當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必將成為一種優秀的設計門類和行業,在社會范圍內起到優秀的文化藝術誘導作用,在美化社會環境的同時,對視覺環境和精神氛圍起到優化建設作用。科學構建中國當代視覺傳達美學觀,使中國視覺傳達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有利于視覺傳達設計在當代中國取得一個優化、長足的發展,走進視覺傳達設計在當代中國真正繁榮的生命階段。

[參考文獻]

第3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關鍵詞:建筑美學;當代建筑

1、概述

建筑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產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復雜因素的影響。由于建筑的直接功用是滿足人類對于某類活動的需要,因此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直接相關,還受當地的文化氛圍所影響。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人文氛圍的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建筑形式就體現出非常大的區別。因此建筑風格具有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地域建筑由來已久,即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建筑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在進入二十世紀后半葉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不同地域文化間的建筑形式開始呈現出融合的趨勢,在建筑中大量的采用了新型的科學技術,生態學等也開始滲透進建筑設計的理念中,對建筑的形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種趨勢所表現出來的弊端是各地的建筑風格的中和化,有逐漸失去當地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憂慮存在。因此研究地域建筑的特色及其美學特征對于建筑設計理念對于歷史傳承和建筑設計理念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從當代地域建筑的特點及其哲學、美學思想入手進行研究,力求對當代地域建筑的特征進行提煉和概括。

2、地域建筑的特點

地域建筑的第一大特點便是基于建筑所在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環境,這是建筑的本質屬性之一。但地域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建筑界內也沒有給地域建筑做出統一的定義。但通常情況下,在界定地域建筑時,都會考慮到以下幾個最基本的特征:1地域建筑是和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是相契合的,否則地域建筑可能將失去其最基本的使用屬性;2地域建筑的建材、建筑的耗能特點和建筑施工技術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3建筑結構形式中體現出當地在建筑文化歷史上所取得的成就;4建筑形式和其他地區的建筑有本質的特征區別和明顯的經濟性。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地域建筑的美學特征體現的是自然美學和技術美學的融合,是人類經驗和科學技術的融合。地域建筑中所體現出來的人、自然、建筑之間和諧共處是地域建筑美學的核心審美價值之一。從總體上看,當代建筑文化具有連續性(歷史傳承性)、適應性(適應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大眾性(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以上三個特征都跟地域建筑美學的文化、技術和審美情趣關系密切,后文中將進行具體的討論。

3、當代地域建筑的哲學觀

地域建筑所延續的是歷史主義建筑的美學本體論,所強調的是建筑的建筑和周圍環境的平衡和和諧。在現代建筑設計師的理念中,一般都是把建筑的功能作為建筑美學設計的基本依據,讓建筑完美的實現其功能表達就是“美”的一種表達形式,而建筑合理的結構、符合科學理性也是“美”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而后現代主義則不認同功能至上的“實用即美”的觀點,在強調建筑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建筑藝術精神意義層面的追求,從情感、文化等精神層次來滿足人們的需求。總體上看,當代地域建筑已經從功能性的要求,轉入了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把人類情感變化和需求體現在建筑設計中,既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傳統建筑中的社會人文美學觀點,又關注當代社會意義體現對人文關懷的關注。

從邏輯順序上看,地域建筑美學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是從環境和建筑形式中所體現的審美情趣和主觀感受入手,探索出在建筑形式變化中對建筑藝術的審美認知、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等的發展規律。地域建筑所表現出的,是一類非常喜歡的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建筑作為人造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本質區別,其中包含了對氣候、當地文化、建筑實際功用和情感需求等。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設計者注重體現出建筑的實際功用(理),而建筑的使用者則追求對建筑的主觀感受。從理論上看,“美感”物質存在的主觀感受,具有明顯的個體性差異,而社會又是由無數的個體所組成的,因此“美感”又必然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是一種群體性的感性認知。因此地域建筑美學的哲學背景,就是在特定群體中對美的趨同性的追求,正是這些趨同性的美學追求,才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地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

4當代地域建筑的美學方法論

地域建筑美學具有很廣泛的內涵,其外延可以延伸到環境、歷史甚至是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去。從當代地域建筑美學研究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種研究角度:一是文化學的研究方法,該方法強調“文化”這一核心議題,從人類不同文化群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入手來研究地域建筑背后所表現的文化意義。二是歷史學方法,其出發點是從重構歷史和闡述歷史,將地域的文化性和歷史性相結合來研究地域建筑的本質特征,在追根溯源的基礎上探求未來地域建筑的發展方向。三是現象學方法,這一理論強調的是“回到事物本身”的觀點,研究環境、人居和建筑的關系,探求建筑學的真實性和生活性之間的聯系。現象學方法是當前研究地域建筑內涵比較流行的方法,影響了很多的建筑設計師。四是類型學方法,這一研究方法從事物分類的角度展開研究,認同形成模式法則,試圖研究人類社會的共性,從而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對地域建筑的發展趨勢做出探索和預測。

以上幾類方法論在實踐中都有大量的學者和建筑師在實踐,本文中對此不加以詳細闡述,而是更注重對當代地域建筑的美學觀念的分析和研究。

5當代地域建筑的美學觀念

如前文所述,地域建筑包含了文化歷史的因素,地域建筑的美學觀念包含了審美價值觀、審美創作等多方面的內容。限于篇幅,在本節中將重點討論地域建筑的審美價值觀和審美創作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1)審美價值觀

地域建筑的審美價值觀隨著地域文化的差異而發生很大的變化,但都主要體現在文化歷史觀、技術觀和環境觀這三個主要的方面。從文化歷史觀的角度看,地域建筑是地區的歷史觀和文化蘊涵的重要體現,是一類近乎于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體現。特定地區的建筑設計師會形成約定俗稱的建筑思維模式,而且習慣于按照傳承下來的歷史性的制約去理解建筑設計,從而形成以地區文化歷史為背景的審美標準,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設計師們也就形成了具有濃烈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理念,地域建筑所表現出來的,不過是他們的所思所想而已。從技術實現的角度看,世界范圍內的技術發展不平衡決定了不同地區地域建筑形式的巨大差異,但都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套“適宜”的技術來滿足地域建筑特定造型和實際功用的需要。而從本質上看,這是技術理性和地域人文精神的結合,正是這種技術水平的差異和地域文化的差異,根本上決定了地域建筑之間的巨大差異。有趣的但又順利成章的是,世界各地的地域建筑都不自覺的在實踐著以和諧為美的環境觀。有典型特色的地域建筑,都自然而然的體現了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文化氛圍、社會氛圍和藝術環境之間的和諧。這也許是一種建筑設計師們不自覺的選擇,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已經不知不覺中滲入了設計師們的骨髓之中。

(2)美學創作觀

在當代世界文化融合的氛圍里,地域建筑的設計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逐步形成了一邊重視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一邊又批判性的接受外來文化的建筑美學設計理念。從而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即地域建筑設計理念的歷史傳承性、批判性和整合性相輔相成。這也是當代建筑設計理念中較為流行的思潮,似乎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第4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論文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現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現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科學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國建筑美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第5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廣泛。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令很多國家羨慕的寶貴財富,中國的藝術設計帶有著一種歷史的底蘊。中國的平面設計業表現出特有的風格特點,設計師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顯示出獨特的東方神韻,充斥著一種神秘的歷史厚重感,豐富了世界平面設計的內容。中國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許多著名的中國設計大師運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使文化傳統中獨有的靈性與韻味在作品中淋漓極致地表現出來,營造了獨特的東方審美意境,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廣泛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造型、構圖等藝術技法,在此基礎上兼容并蓄,融合現代設計理念,創造出具有本土化又有國際視野的設計形式。

二、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的雙重沖擊

(一)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平面設計行業影響的現狀對比中國當代美學范式遵循著工藝美術的底蘊,可以說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由于這種底蘊需要很深的藝術造詣,不是人人都能積極參與進去的,可以說是一種脫離大眾生活的設計方式。而西方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大眾化與通俗化,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在進入中國的同時就使很多人開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設計行業,而且有種泛濫的趨勢,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藝術設計師,他們不想讓中國傳統的寶貴文化遺產付之東流,從內心深處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膚淺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穢的表現手法,他們認為那些設計是對有著五千年文化的中國設計的恥辱;另一方面是全盤接受西方后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設計人,他們認為藝術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應當回到社會大眾中去,不應該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閣,所以他們充分結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輕松、簡單地產生設計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二)西方美學范式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在中國平面設計方面的融合當全球化這一概念形成的時候,融合就是一個大的態勢,在現今這個時代一切都在不斷的融合、發展、變革的過程中,不變就會被時代唾棄,固守陳規將會失去發展的好時機。中國的平面設計業也是如此,西方美學范式不可阻擋的進入,認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點,將它和中國當代美學范式充分融合,揚長避短,使其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現代主義理念融合到中國平面設計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中國平面設計受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中國的設計師應當開始探索將兩種美學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兩者中權衡利弊,從西方美學范式中學習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性,設計者不再唯單一的主流設計風格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設計模式、表現手法,更加積極地尋求藝術設計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設計的未知領域,為藝術設計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多媒體技術使設計工序越來越便捷、簡單,使平面藝術設計風格的多樣化成為可能,并且還擴大了平面設計的應用范圍。當代設計師認為平面設計不單單是對良好的技術和功能的追求,而且還要表現豐富的個性和形式的多樣。在探討西方美學范式的同時,審視中國傳統美學范式,尋求兩者結合的黃金點,使兩種美學范式有機結合。

四、結語

第6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論文摘要:當代設計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各種思潮共生共存,但蘊涵其中的一些共同元素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不謀而合,這種文化和美學上的共鳴是出于巧合還是一種東西方民族差異和民族認同的表現?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和論證。

現代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迅速發展,到(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進人高度成熟的階段。”為適應新的國際化貿易的需求,設計以一種統一、簡潔、理性的國際主義風格風行全球。然而與之相伴的是設計的程式化和單調,千人一面的作品比比皆是,這是商業高度繁榮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此,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質疑和反思。

由于個人出發點和認識角度、思維方式的不同,當代設計師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式:從對現代主義的形式批判出發形成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成為當代設計的主流思潮;為現代主義設計注入個人表現和象征因素的新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重新研究和發展;各國和各地區從自身文化的本體立場出發重新提倡設計的民族化發展;出于人類全局和整體考慮的生態設計和女性設計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蘊涵在這風格萬千的設計中的同一性因素時會發現:所謂的最前衛的、現代的設計風潮和理念之于中國人是那樣的親切和貼近,支撐和左右其表象的深層美學理念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竟然不謀而合!這是純粹的巧合還是有著更深層的原因?是一場意外的偶遇還是必然的邂逅?

一、和諧的生態美學思想

道家美學思想的根本出發點是—“天人合一”。WwW.133229.coM莊子講“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同一”,以老莊為首的古代先哲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純自然的狀態是人類的理想狀態”,人是整個宏觀宇宙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道家對規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規律的理解,透射出樸素的美學鋒芒。

儒家美學則由人對自然的態度問題出發構建自己的生態美學體系,從而演繹出魏晉人物品評中以自然作為最高的評價標準,如中國山水畫中“自然者為上品之上”,園林造景中借景的“收四時之爛漫”等。先儒對自然的欣賞、崇尚和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的博襟作為古典生態美學思想的瑰寶傳承至今。

中國審美中的這種和諧的生態美學思想被時下正悄然興起的生態設計、綠色設計演繹得淋漓盡致。就生態設計而言,設計師通過作品與周圍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既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意義,即“天人合一”這一東方審美理念,也體現出藝術設計本身的自治性原則,典型代表為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日本九州綠色高層住宅等。

綠色設計則在保證設計基本的信息傳達功能與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強調環保、節能,要求設計師同時兼顧設計的宜人價值、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從設計理念及材料使用等設計環節中擯棄無謂的奢華和浪費,使設計者、設計品、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品的回收利用作為一個整體和諧運作。就其實質而言,綠色設計是設計師在自身專業領域對全球化的綠色環保風潮的呼應。綠色設計以對人的生存關懷為出發點,使設計、環境、人“和諧共生”,這難道不是華夏文明光芒的映射?

二、對人的關懷和理解

“中國傳統美學始終洋溢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和韻味,始終貫穿著關注人、重視人、崇尚人這一人文主義主旋律,儒家美學的核心就是人學。”重視美和藝術對于人生和社會具有獨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堅持一種“為人生而藝術”的態度,使得儒教對于“樂教”與“詩教”特別重視。中國傳統美學的另一支點—道家美學則把對人的關懷納人宏觀宇宙之中,形成了對于理想的人格美的一系列論述,如“冰清玉潔”的容貌,“旁日月,挾宇宙”的氣概,“至樂無樂”的人生境界,這些都確立了對人的關懷和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中的核心地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代設計對于人性的回歸是從現代主義設計對人性的否定而來的。堅硬的幾何形、冰冷的直線、無生命的形體,作為冷機器時代國際主義的代表符號風靡一時,這是對工藝美術運動復興傳統手工藝裝飾和曲線形式的完全否定。這種明確清晰、完全簡化的信息傳達方式的確帶來了溝通交流的便捷順暢,但當這種形式被無限復制,侵略我們的生存空間時,人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生命的多樣性和溫情被埋葬在了極其填密、整齊劃一而又近乎冷漠的符號框架之下。經過一番艱難的反思,他們開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裝飾的、變化的、個人的表現形式,成為藝術和設計思想重要的催生劑,如后現代主義的戲謔、調侃態度,綠色設計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注都是以此為契機產生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化設計。人類兩性是自然的造化,設計的兩性意識也是自然的賦予,僅僅強調一種設計、一種意識、一種風格難免造成“畸形”的設計。如果說現代主義設計以其剛硬、明確和理性給人男性的陽剛感覺,那么,當代設計則是剛柔并濟的。對人性復歸的需要使得以突出表現曲線、有機形態,強調自然的裝飾動機等具有女性特征的設計式樣重新被關注,設計被注人了個人情感和直覺的內涵。女性意味是隱藏于人的自然天性中,所以設計對人的關懷和理解必然要對女性意識缺失的尷尬現狀作出反思和修正。

三、設計的文化意味

何為文化?季羨林先生的定義是:“凡人類在歷史上所創造的精神、物質兩個方面,并對人類有用的東西。”設計不是一種個人行為,作為文化大概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設計體現歷史積淀下的人類文化心理和當今社會的文化狀況。以文化為本位,以生活為基礎是現代主義以后設計的準確定位。如果說大機器生產初期,人們選擇商品的最主要動因還在于商品質量的話,如今由于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商品在質量上已難分高下,而商品的附加值—品牌設計和企業文化形象成為影響消費心理的主導因素。設計作為塑造企業形象、提升商品附加值及增強其感染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依托文化的名義,一時間出現民族風格、現代風格、國際風格等繁多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后現代主義尤其注重作品的人文精神,強調歷史文化,即所謂“文脈主義”。加之設計師自身文化品位的多樣性,使現代以后的設計一改以往的千人一面、單調乏味,以極其多元的面貌應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從根本上說,當代設計就是各種文化在具體設計作品中的凝結和物化。

這同中國傳統藝術對文化的突顯和傳承異曲同工,最典型的就是傳統文人畫對文化的近乎偏執的追求。作為文人畫的創作主體和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文人士大夫既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承者,又是知識和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言人。他們深受儒、釋、道傳統哲學的影響,藝術作品中無不體現出文化之于個體的深刻滲透和個體之于文化的承載體悟。注重個人文化修養的提升,講究“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整體藝術觀,這都是中國文人藝術家對文化的傳達與闡釋。除此之外,文化的傳承也能在手工藝的發展演變中得到體現。青銅文化、陶土文化、繩文化等原始文化在繼承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醞釀沉淀,并隨時代的進步被當代設計師重新診釋,使之歷久彌新、醇厚雋永,顯示出超越時空的美。

四、審美表達的隱喻含蓄

含蓄是“平靜之下蘊含的內在張力”,是藏而不露的修為,是內蘊含忍,是意在言外的表達。東方智慧的基本態度是含蓄的,其表現手段則是簡練的,以有限表達無限,使人產生欲說還休、回味無窮的審美體驗。而隱喻、象征、借代是含蓄有限中體味無限,寫意畫的“筆到意不到”、華表的貫通天地的象征意義、太極圖的包容萬象等無不具有中國文化的獨特神韻。

“隱喻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的方式,是從一個知識領域向另外一個知識領域的映射”,是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心緒思想,而是將其隱藏在形象中,遺民畫家朱聾用冷漠怪異的畫面形象營造一個符號化的隱喻世界,令人有“墨點無多淚點多”之嘆。

含蓄和隱喻在當代設計中比比皆是:同現代主義提倡的直白、明確的國際化語言相反,后現代主義以裝飾和隱喻的手法和特殊的形式產生象征比喻的意義,期待受眾的解讀,如孟菲斯設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造型符號構成的擯棄功能的隱喻世界;新現代主義設計在遵循現代主義設計的功能主義、理性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賦予設計象征主義的內容,我們從華人建筑家貝幸銘的水晶金字塔中可見一斑。當代設計師越來越意識到,在有限的空間中使視覺元素合理配置,以達到傳達商品信息,表現商品優勢的目的,只是設計的淺層要求,通過有限符號的隱喻、象征突出商品的精髓—神,才是設計的最高境界。

第7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傳統;復古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著自身漫長的發展歷程,但是建筑美學卻是一個新興學科。建筑美學融合了美學與建筑學的內容,是藝術美學、建筑學的重要分支。羅杰斯?思克拉頓被看作是建筑美學的創始人。建筑美學在中國也算是一個新興學科,但卻處在一個繁榮發展的時期。研究和探討當代中國建筑美學對豐富中國建筑設計理論和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讓中國建筑設計行業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以“鳥巢”和世博中國國家館等場館的興建不僅給予中國還給國際建筑設計界以極大的震撼,體現了中國建筑設計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面對現有的成績中國建筑設計又要何去何從,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還是跟上國際建筑潮流的發展是中國建筑設計師們面對的一大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大發展為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進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同時,國內外建筑設計的信息交流讓很過國外設計理念和思想不斷涌入國內,不僅拓展了國內的建筑設計的形式還豐富了建筑美學的理論內容。中國當代建筑設計師應該在吸收國際建筑理念的同時融合中國傳統建筑思想,走出一條既體現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又跟得上國際建筑設計潮流的發展道路。

如何吸納中西方建筑設計理論,融匯中西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眾多的建筑設計中華裔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可以說是后現代設計的典范。設計師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徑通幽等觀念,憑借酒店周圍山勢,在房屋高低錯落的清淡、靜穆氛圍中尋求靈動性和超越性的中國傳統思想。在這一方面,香山酒店區別了國際連鎖飯店的統一建筑模式。在考慮傳統建筑元素的同時,設計師還不乏運用現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設計師運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輕金屬材料;在于自然相結合的方面,不僅僅依靠于中國傳統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藝術效果使建筑本身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間之中。另外,從建筑的總體格局來看,酒店運用了矩形橫式的造型,這是當代建筑設計中常用的建筑風格。

香山酒店作為一個成功的后現代建筑設計的代表表現了中國建筑設計對“后現代”的理解。那么“后現代”對中國建筑設計意味著什么,有什么樣的影響?

首先,中國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站在歷史主義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傳統是國外后現代主義給我國當代建筑設計的一個提示。但是如何在建筑中運用傳統元素?國外建筑師往往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另一方面把傳統的精神和形式運用到當代設計之中。這些也是中國很多設計師所追尋的,即在傳統的語境下尋找出適合當代的建筑設計方式。在我看來,重新審視傳統、認識傳統和運用傳統是當代建筑師們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對于傳統的認識要避免對其僅單一性的看待,導致了對民族傳統形式的粗淺理解,從而導致對傳統理論研究的空泛性。深入于歷史環境中,深入挖掘傳統精髓才能讓我們正視傳統。中國當代建筑設計只有深入傳統,在傳統中找出自身的“個性”和現代性才能讓其更加大放光彩。

第8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層建筑的造型設計,從人文主義、體驗過程及審美變異幾個方面構建造型系統

并進行分析。

[Abstract]: From the senior public buildings the outer space image Angle analysis, the modelling of architecture are many consider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f the result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modelling design, from the humanism, experience process and aesthetic aspects modelling system construct variations

And analyzed.

[關鍵詞]高層公共建筑;形象設計;美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TU20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Keywords]: High-rise public buildings, Image design,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1.高層公共建筑的發展概況及發展趨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近代高層建筑發展的開始階段。由于1851年發明了電梯系統,1857年出現了第一臺自控客用電梯,因而為解決高層建筑的垂直運輸創造了條件,加之鋼鐵工業的發展,又為近代高層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5年,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建筑活動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高層建筑除紐約和芝加哥外,在波士頓、舊金山等一些經濟較為繁榮的大都市,也陸續開始建造,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高層建筑的繁榮時期。有美孚石油公司大樓、聯合國秘書處辦公樓、芝加哥湖端塔、水塔廣場大樓、世界貿易中心大樓。、西爾斯大廈等。這些建筑名揚四海,在其造型設計上開始擺脫本世紀初期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走上了一條“形式服從功能”的現代建筑之路。

在我國,由于社會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科學技術進步,以及經濟實力日趨雄厚,近年來一幢幢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從當前的高層建筑發展情況來看,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家和地區分析表明,高層建筑的發展前景與本世紀中期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建造之風已經從歐洲大陸吹向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2高層建筑形象設計的美學原則

建筑造型的含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就廣義而言,是指建筑創作中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功能、技術和美學等內容;從狹義而言,它是構成建筑外部的美學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空間的物化形式。

建筑的造型是在多方面的考慮和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如造型審美的觀念的潛在影響、高層公共建筑局部與主體的關系、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的復雜關系、平面具體組織及結構材料等技術條件的制約等。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層建筑的造型設計,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造型系統并進行分析。

由于建筑尺度和欣賞角度的不同,高層建筑造型對城市的沖擊使造型審美更趨向對以人為本的探討。針對目前影響建筑造型的一些審美傾向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做為審美主體的人注重對審美過程的體驗,并同時體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審美情趣。表現在高層建筑造型領域中,則出現了模糊化、情感化、多元化和大眾化等審美趨勢,當代的美學原則總體上正逐步走向一種變異。

2.1人文主義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于建筑的理解和認識。人們越來越重視研究“人”在建筑(包括在城市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并開始建筑本質意義的思考。

1977年馬丘比丘體現了當代建筑觀念的變化:“建筑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純體積的視覺表演,而是創造人們能在其間生活的空間。要強調的已不再是外殼而是內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組織的延續。”新的城市化概念要求環境具有連續性,而高層建筑是連續統一體中的單元,只有與其他單元對話才能達到自身形象的完整。在現代意義下的建筑審美活動已不再停留于對形式和風格作傳統意義的純美學關照、而是把建筑置于廣大社會文化語義場中對相關的問題做有意義的反映。

作為社會發展的綜合產物,高層建筑的審美價值趨向也表現為更加注重精神,注重文化與環境,整體意識也更趨強烈。它要滿足社會的需要,代表當代生產力水平,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審美取向,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社會性,而高層建筑與人的關系也必然變得更加復雜奧妙。正如布魯諾?塞維所說:“對現代作品的審美價值標準固然與對過去的沒有什么不同,但現代建筑的藝術理想卻是與它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多樣性、物質心理活動方面的需求、他的精神狀態,總之,這個完整的人、肉體和精神結合為活的整體的人,就是現代藝術的源頭。”

2.2體驗過程

建筑的目的在于為人的生活服務。千百年來,人們首先關心的是建筑的結果,對于高層建筑,大多數人是把它的目標能否實現,即完成后的高層建筑能否具有它“應當具有的”特性和品質――包括風格、形式、功能質量等等――作為衡量一個設計或一件作品成敗的最終標準。隨著人類的進步,建筑也在不斷的發展,一旦有了可能,建筑中便出現了裝飾,出現了非功能性的構件和形式,出現了并非滿足人類居住所必需的平面、立面以至空間的處理……人類的建筑活動始終在追求著對單一居住功能的超越。

以國際式建筑為代表的現代建筑美學表現出重普遍、輕個體;重永恒、輕短暫;重客觀、輕主觀;重統一、輕多樣等基本硬美學特征。這種審美觀念注重物質功能,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邏輯的審美追求,崇尚完美的審美理想,關注高雅的審美情趣,并在一段時期內成為主流。而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開始對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產生了深刻的思考。以文化為本體,探究人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文化哲學受到了廣泛重視,這實際上是社會的發展使人類對自身進行更高層次反思的結果。隨著人類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和當代哲學對人類及其生活本質探索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藝術不是替代生活的“理想”,而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從總的建筑審美趨勢來看,當代建筑比以往更加重視與人的生活的聯系,更加重視人對建筑的接受過程,更加重視人在建筑中的各種體驗、感受等心理狀態及其發展的依據。如果說,以往人們把建筑當作一種客觀、恒常的物質存在而主要關心它所具有的內容和性質的話,則今天建筑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在與人的交流對話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存在,一個不斷生長的過程。二者相比,前者指“什么”,主要涉及一種終極、恒定的結果;后者指“怎樣”,主要涉及的是過程。這實際上表明了人們建筑觀念的一種轉變:人們對建筑的關切的中心正從追求“結果”走向體驗“過程”。

2.3審美變異

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古典美學和現代建筑美學受到空前嚴峻的挑戰:后現代建筑一反現代建筑初衷,推出了尊重傳統追求含混于復雜的美學思想;晚期現代則把現代主義理論推向了極端,他們借助當代高科技成就,用極端邏輯性和高度夸張的手法,追求新穎的審美效果。隨著解構主義的異軍突起,傳統西方美學再次受到反叛者的攻擊,他們擯棄和諧統一的美學法則,肯定非邏輯性的偶然機遇,追求沖突與破碎之美。這種對現代主義建筑美學的核心框架――理性的否定使得當代建筑美學領域出現了軟化變異的趨向。

眾多風格迥異的建筑實例可以清晰的意識到審美觀的這種復雜化和多元化。事實上,我們經常發現自己已經步入美學迷宮――很多優秀的作品經過經典美學觀念的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卻是拙劣無比。這些都說明了在建筑創作領域已經出現了“審美變異”現象。

“審美變異”概括起來說,是指當代建筑創作領域出現的,對現有經典美學的反叛和質疑現象。它包括美學范疇、審美理想、價值取向、審美評價標準等觀念體系及藝術手法的變革。如果從哲學高度來看到這一問題,就會發現變異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其一,是否定理性,通過非理性因素的滲透來構筑新的美學體系;其二,是肯定理性又部分的超越理性,從而引進與傳統美學性質迥異的新要素。前者包含了更多的“質變”成分,后者則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量變”。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社會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不同文化現象的共時性存在。而這些文化哲學觀念也深刻的影響了建筑創作領域,從而產生了追求大同的國際式建筑文化,其主要思想就是要反對和排斥所有民族、地方文化而追求建筑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并一度成為國際式建筑的方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各種文化均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科學技術并非是萬能的。“國際式”的思想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抵制,而“文化共生”的觀念得到了贊賞。建筑的硬美學特征逐漸軟化,多元化不再是簡單的幾何形式上的多元,而包括了更進一步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上的多元,

建筑中的這種多元審美價值觀的確立,首先在世界范圍內打破了單一的審美模式:建筑表現“功能”這一世界大同的內容,被有地區性差別、歷史觀和技術觀差別的“文化”所替代。同時,隨著各種文化價值觀的興起,使建筑呈現了各異的風格,晚期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解構主義建筑等等各種的流派之間所呈現的豐富多彩的風格和手法之間的差異正是體現了這種變異軟化后的多元審美價值觀。

參考文獻

外文譯著:

[1][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環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

[2][美]高層建筑和城市環境協會編著,羅福午、英若聰、張似贊、石永久譯:高層建筑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3] [美]凱文?林奇編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美]凱文?林奇編著,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城市形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 [美]弗朗西斯D?K?欽著,鄒德儂等譯:建筑:形式?空間與秩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中文書目: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王建國:城市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許安之、艾志剛:高層辦公綜合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4]雷春濃:高層建筑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高層建筑設計資料圖集,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6]吳景祥:高層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7]鄭國英、車自龍、劉君:美國高層建筑,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8]鄒德儂:建筑造型美學設計,臺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2

第9篇:當代設計美學觀范文

一、理論完整,內容豐富

該書研究理論完整,論述內容豐富詳細,通過從什么是設計、設計的分類和范疇等角度出發,詳細論述了現代設計的理論概念。另外,該書從工業革命前歐洲的設計情況、新古典設計運動、工業革命之前的西方民間產品設計、“維多利亞”和“第二帝國”風格等視角分析了工業革命前的設計,為讀者了解現代設計的發展脈絡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從現代設計萌發的時代背景和促進因素、英國的設計改革和“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角度提出了現代設計的前奏:“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多元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倡導以多元視角、多元思維來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通過引導學生在把握重點學科教學訴求的前提下,通過積極利用各類途徑,探尋多元學科知識與內容,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多元化教學模式也倡導教學創新,通過引入多元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多元協同成效。

二、重點突出,觀點深刻

該書研究重點突出,論述觀點深刻全面,通過從“裝飾藝術”運動的概況、影響“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的重要因素、“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特點、“裝飾藝術”風格在平面設計上的發展、“裝飾藝術”風格的產品設計和著名的設計師等角度進行論述,實現了帶裝飾的現代設計:“裝飾藝術”運動的完整表述。另外,該書以現代設計思想體系和先驅人物、包豪斯、俄國構成主義設計運動、荷蘭的“風格派”運動,為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萌起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從美國工業設計發展的背景和概況、美國工業設計先驅人物、制造業對美國現代設計的影響、美國現代工業設計的重要推手等角度論述了工業設計興起的具體內容。在多元教學模式下,通過引入智慧技術、多元育人理念及方法,為最時尚、最流行的設計美學融入課堂,并為學習者塑造更加生動、立體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加深對相關設計活動的理解與認知,真正實現設計活動的理想成效。與其他實踐活動不同,現代設計倡導在遵循設計規則、設計方法的基礎上,呈現個性、靈活的美學特征。因此,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為基礎,為真正實現設計活動的創新升級提供了現實可能。

三、關注實踐,指引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大尺度xxxxx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好爽好黄的视频| 亚欧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国产精品天天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日本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 在线综合 亚洲 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男人j进女人p免费动态图| 国产孕妇做受视频在线观看| aaaa欧美高清免费| 日本免费人成在线网站| 亚洲欧美国产中文| 美女解开胸罩摸自己胸直播| 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午夜国产在线视频| 日本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小婷的性放荡日记h交|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5g探花多人运动罗志祥网址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碰人色碰人视频| 天天干天天插天天射|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