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農村防災減災工作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切實履行工作職責,著力提升三防工作綜合能力。進一步完善三防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規范工作程序,明確職責和任務。進一步落實水利工程管理責任制,把水庫、圍墾等水利工程的安全作為重點來抓,加大水庫、山塘除險加固力度,加強對海塘、矸閘、河道等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的排摸和管理,建立健全預警預防體系。加強臺汛期出海船只的管理,掌握船只避風動態,實行跟蹤管理。認真落實人員安全轉移工作責任,實行轉移人員網格化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根據臨港企業度汛安全隱患突出的實際,加強對企業法人的監督管理,強化度汛安全生產責任企業法人主體意識,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特別是臺汛期的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確保度汛安全。明確修造的無動力船舶安全防臺的責任主體,制訂無動力船只防臺風應急預案,合理安排生產計劃,確保無動力船舶安全。修訂完善各類三防工作預案,針對近年來防臺風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加快防汛信息系統建設,使水雨情數據更加全面,提高預測預警能力,加強防汛指揮系統建設,加強縣防汛會商系統納入縣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后的指揮決策能力。加強基層防汛體系和能力建設及水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設,鞏固建設成果,增強防辦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真正建立起機構健全、管理規范、裝備先進、指揮科學的防汛機構,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工作需要。同時加強三防知識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構建全民防災減災體系。
二、加快千庫保安達標工程建設,恢復水庫蓄水能力。2012年計劃實施長涂大沙河、東岙、羅家岙、枕頭山、高亭等5座小(二)型以上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除險加固高亭南岙、謝家岙,東沙馬家岙、岱東姚家岙、野豬頭、秀山外鳳凰、長涂東劍岙底、俞家坑等10座重要山塘,使全縣主要水庫達到“安全、高效、美麗”的目標。同時繼續加快骨干水庫庫庫聯網工程,努力使水資源調配更加科學合理。
三、繼續推進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努力改善水環境。2012年計劃完成大運河堤防工程建設;完成東沙橋頭、岱東虎斗下游、海豐等萬里清水河道建設25.65公里;完成高亭南浦河、火剪長河、新塘河等“強塘”工程河道18.97公里,并與村莊整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科學理順水系,建立健全流域水環境監測體系、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聯合環保部門堅決整治和取締沿河和水源地周邊違法排污現象。加大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動員全社會參與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四、繼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快聯網供水力度。2012年要完成2500噸/日海水淡化工程、30000噸/日水廠擴容及供水主管工程、漁山管網改造等工程建設。完成長涂引水工程二期,實施高亭鎮、鎮、長涂鎮農村飲水安全升級改造工程、水庫至水廠二期原水管道工程建設,使全縣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進一步提高。同時抓緊做好本島大陸引水工程二期前期工作,爭取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
五、加快重點海塘加固和非標、矸閘加固工程建設,提高防風防潮能力。2012年計劃實施高亭海塘、拷門海塘、長沙海塘、三礁海塘等4條計8.48公里海塘維修加固工程,加固東沙水閘、龍門南閘等9座水閘,切實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
六、繼續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2012年要完成秀山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建設,實施片400畝微噴灌工程和小田弄山塘、山塘加固等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繼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水利示范村建設,全面推進水利建設現代化。同時積極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
七、加快灘涂圍墾建設,占補土地總量平衡。根據以港為主、以圍促港,港圍結合、圍促結合及尊重科學、尊重客觀發展規律的原則,2012年要繼續加快實施仇家門一期北堤、雙劍涂、黃澤山、雙子山北片等圍墾項目,繼續開展櫻連門、大小西寨圍墾前期工作,力爭早日為港口開發、臨港工業發展提供岸線和腹地。
八、繼續做好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鞏固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根據2009年節水型社會試點縣建設省級驗收意見,加大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落實重點企業落戶節水“三同時”制度,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加大城鄉管道改造力度,積極促進生活節水,使節水型社會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旱災基本情況
旱情發生以來,全縣一直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造成全縣37個鄉鎮不同程度的持續干旱,旱情不斷加重,持續發展,從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各地田地干渴,農作物干枯,狼煙四起,不少往日裝滿水的水庫、山塘干涸見底,龜裂遍布,多數井泉枯竭,溪溝斷流。
1.工程蓄水情況。
全縣32座中小型水庫,目前蓄水有14座水庫,其中,中型水庫清底河、響水水庫2座,松官水庫、木龍水庫、長海子水庫、許家屯水庫、灑壩水庫、哮天龍水庫等6座小(1)型水庫,大橋河、海壩、干海子、滑石板、大木橋、亞亞塘6座小(2)型水庫。小河水庫、馬跳溝水庫現在基本沒有水,亮山水庫已到死水位以下下,為不可調用水。中小型水庫畜水同比下降5-44不等。
2.人畜飲水及農林牧業受旱情況。
全縣旱情最嚴重時段統計顯示:一是全縣共有73.25萬人、29.027萬頭大牲畜出現飲水困難,因旱死亡大牲畜0.3812萬頭。二是農作物受災面積57.593千公頃,其中輕旱0.046千公頃、重旱8.081千公頃、干枯49.466千公頃,減產糧食2.15萬噸。三是農業部門經果林受災面積5.556千公頃,重旱4.007千公頃,干枯1.549千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156.92萬元。四是林業部門林業受災面積17.66千公頃,工程類造林7.38千公頃、灌木林6.17千公頃、竹林0.8967千公頃、成熟林3.2147千公頃,苗木損失500萬珠。五是牧區受旱面積0.0231萬平方公里;其中干枯0.008萬平方公里,六是水土保持林受旱面積0.8464千公頃,經果林受旱面積0.5107千公頃。以上六項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8246.89萬元。
(二)干旱特點分析
1.自然條件。
盤縣位于貴州西部,屬云貴高原的中部過度地帶,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稱,境內地勢呈西北高,東部和南部較低,中南部隆起。東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對高差2130米。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平均海拔1700米,由于地勢的間隙抬升和南北盤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受喀斯特地貌等地理條件所制約,本次干旱,居住在高海拔地區、石漠化地區人民群眾缺水面積大,大多數地方都靠組織送水解困。
2.氣象因素。
由于地形復雜,局部氣候差異較大,有高寒的山區,也有炎熱的河谷區,年均氣溫15.2℃左右。年平均日照為1593.8小時;境內屬亞熱帶春干夏濕溫和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315毫米,年內降雨集中在5-10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在如此氣候條件是造成盤縣洪澇與干旱交替發生的主要原因。
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資料顯示,2009年7月以后,盤縣出現異常天氣,2009年7月份~12月份降雨量為506.6mm,較常年同期少245.6mm。2009年12月份降雨量僅2.6mm,較常年同期少14mm。平均氣溫7.9℃,較歷年值偏高1.3℃。除此之外,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日,盤縣均值氣溫13.2℃,比常年同期偏高2.2℃。降水118.7mm,比常年同期偏少七成。蒸發量382.5mm,是常年同期的3.2倍。2010年元月份平均氣溫9.5℃,較常年值偏高4.4℃。降雨量僅為1.2mm,較常年同期少23.1mm。2010年2月11日氣象信息,2月上旬城關平均氣溫16.3℃,較歷年同期偏高9.7℃。總體是2009年降雨量總量較常年偏少。多雨的鄉鎮點剛超1100mm,少雨的鄉鎮才近700mm。較常年平均值少2~4成。2010年5月1日盤縣普降中雨到大雨,局部地區降暴雨,最大降雨量是馬場,為74.9mm,其次是四格61m、再次是柏果59.9mm。3月28日8時至5月1日8時,盤縣累計降雨量達100mm的有7個鄉鎮;分別是:坪地117.4mm、馬場106.1mm、老廠104.8mm、普古104.4mm、四格104.3mm、英武103.2mm、水塘102.8mm。還有大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不足50mm。綜上所述,氣候性干旱是造成盤縣本次旱災的根源所在。
(三)抗旱救災工作
1.組織領導。
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抗旱救災工作的組織領導,立即啟動了一級抗旱救災工作預案和成立了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部。把抗旱救災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來抓。自旱情發生以來,召開了數十次抗旱救災工作會議,及時研究對策對抗旱救災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工作原則和 “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一切手段,挖掘一切水源”的指導思想,全縣上下采取積極動員,由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水窖蓄水、深井提水、找新水源點、車輛運水送水等多種辦法進行抗旱救災,能保一畝保一畝,能保一塊是一塊。要求各地各鄉鎮認真分析當地水源情況和旱情的發展趨勢,確保重點對象的用水取水需求,千方百計的臨時解決群眾飲水困難。
2.應急準備及預防預警。
縣水利部門多次召開抗旱救災專題會議,對當前的抗旱救災工作進行了再落實和再安排。為了保障城鄉居民用水安全,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則。于3月28日下發了盤汛旱字[2010]8號文件,充分利用盤縣現有蓄水量用于抗旱救災。除此之外,還要求各水庫關閉水庫發電用水,保證片區人民取水用水。縣氣象局了 等預警預報。(由縣氣象局提供)
3.應急處置及災后重建。
一是開展應急工作解決飲水困難。由上級有關部門幫助新打水井151個,應急打井156處,新建應急提水工程139處,引水工程307處,應急調水工程47處、“五小”工程110處,鋪設輸水管線761.898公里,解決飲水困難群眾吃水問題。二是加大抗旱救災資金投入。目前,我縣累計投入中央抗旱資金1799.5萬元,群眾自籌投入抗旱救災資金883萬元,鄉(鎮)及企業共投入抗旱資金358萬元。三是加大抗旱救災人力、物力投入。全縣投入抗旱人數44.72萬人,動用各類抗旱設備701臺,動用運送水車輛524輛,抗旱用電113.27萬度,用油158.9噸,抗旱澆灌耕地12.591千公頃,挽回糧食0.50萬噸。由于近期降雨,旱情得到緩解,加之組織得當,措施有力,人畜飲水困難由原來的受災高峰值降到了目前的18.23萬人、9.6萬頭。
4.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
由縣委縣政府組織開“抗旱救災捐贈”活動和“情系故土、抗旱救災”賑災捐款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抗旱救災。
在紅果、劉官、城關等集中城鎮醒目地段及各鄉鎮懸掛標段懸掛標語50條;在縣電視臺滾動播放抗旱救災公益廣告3條;制作“萬眾一心、抗旱救災”專刊1期;在中國水利報、貴州省水利網、六盤水日報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盤縣的旱情、抗旱救災等情況,讓各級關注、支援盤縣的抗旱救災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縣現有的蓄水工程老化失修;病險水庫多,蓄水嚴重不足。
2.年內年際降雨變化大,容易出現季節性干旱或幾季連旱。
3.集中供水水源不足,水庫蓄水量不斷減少,部分水庫已到死水位,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
4.大面積的農作物絕收,蔬菜、糧食等農作物價格上漲,造成部分受災群眾生活困難。
5.用水矛盾糾紛增多,社會矛盾、不穩定因素可能增加。
6.部分鄉鎮旱情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及報送不及時、不準確、不規范、缺乏相應的旱情監測手段,難以為當前的抗旱救災決策提供全面、及時、有效的信息。
7.抗旱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應急抗旱水源設施、提運水設備、機具、運送水車輛嚴重不足。
(五)對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1.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三小”水利、雨水集蓄、煙水配套、節水灌溉、城鎮防洪等工程,建設抗旱水源工程、修復水毀工程等,提高排澇能力,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提高現有工程的防災減災能力、農村飲水保障能力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
2.采取農業生物措施。
利用世行水土保持項目,“珠治”工程等項目,積極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治理土地石漠化,提高土壤涵養,積極發展農業項目,因地制宜選擇耐旱作物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
3.加快病險水庫治理步伐。
現已治理了9座病險水庫,正在治理4座病險水庫,爭取國家資金投入,進一步實施17座尚未治理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確保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堅持防汛抗旱并舉。
不要臨渴掘井,而要未雨綢繆,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應對今后旱情,利用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依靠多年建設的水利設施,采取組織措施進行抗旱減災,著力解決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久旱必澇,將引發地質滑坡等次生災害,全縣仍有17座病險水庫沒有得到有效治理,防汛形勢十分嚴峻。必須警鐘長鳴,做好今后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思想準備,嚴格實行行政首長和技術人員的防汛責任制,對所有的水利設施特別是蓄水工程進行重點排查,消除隱患,興利避害,針對沒有治理的病險水庫采取技術措施低水位或空庫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