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物遺傳學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今的初中生物教學主要是圍繞課堂教育進行,但是由于大多數課堂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沒有太大的作用。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以及在大學中的專業知識,最終完成了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中情景模式運用的探究,以便為教師的生物教學提供有效的方法。
關鍵字:初中生物;生物教學;情景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1
緒論
生物學與其他的學科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研究對象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以及這些生物生存的環境,因此需要在以實驗為基礎的前提下,學會總結與舉一反三。因此新課改之后的生物教學需要在學習基礎生物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們對于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對于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筆者針對于現今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客觀的提出運用情景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與夯實學生們的生物知識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水平落后
由于生物學科對于學生的中考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時常表現出散漫的教學態度。有些教師上課只是念課本,下課實施題海戰術。這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得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除此之外,由于師資水平的落后,很多學校的生物教師并不是本專業的畢業生,因此在教學中其知識講解不夠清晰,造成學生們知識掌握的散漫不成體系。
(二)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由于我國實行應試教育的時間較長,因此實施課改之后依然存在著生物教學中方法的過于傳統。集中表現為兩點,其一就是由于教師占領了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被灌輸生物知識。其二就是生物實驗開設過少。很對學校的生物實驗課一般僅限于教師的演示實驗用來服務于教師的導學過程。學生們缺少動手能力,不能形象具體的感受到生物的內部結構以及生理功能,因此對于生物的學習知識淺嘗輒止,略懂皮毛而已。知識記憶的不扎實會造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或是考試過程中的知識點混亂與知識點遺忘。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情景模式的運用
(一)將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在占主體地位,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一般就是教師講解與學生做筆記為主要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對于老師講解知識產生依賴性,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如果僅僅只是掌握教師在課堂中所講解的知識,那么在課下做題的過程中將無從下手。只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導地位,才能幫助學生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可以運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知識基礎,提出自己針對于本節課程中的疑問,從而進行小組內的討論與小組間的交流,教師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起到引導學生正確思維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基因分離與基因組合的知識,從而學會自主的計算基因組合的概率等。為未來的遺傳學的學習奠定基礎,并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積極開展生物實驗
由于生物知識有一部分是通過實驗所得到的實驗結論,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生物實驗。例如在種子萌發的教學過程中,在生物書上僅僅是描述了一個實驗,但是對于其理論知識并沒有系統的論述。如果教師僅僅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簡單的為大家講解實驗步驟以及實驗結果,會使得學生們對于種子萌發條件沒有深刻的意義。因此可以進行為期兩周的實驗教學。首先根據實驗中的內容積極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于做好的四個對照組教師進行集體保存,并在每次實驗課中進行全班的觀察,直至有種子萌發的現象產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的討論,最終得出種子能發的基本條件。這樣的情景教學模式的創建可以使得在自己的動手過程中深刻的學習到生物知識,從而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動手學習,領悟生物學習的真諦。
(三)全面展現生物的內部結構
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具有很多對于內部結構的知識。因此針對于學習內部結構的生物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現詳細的生物內部結構。例如對于心臟的內部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并沒有接觸過動物的心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模型為大家展現心臟的內部結構。像這樣讓學生們直觀的觀察到心臟的結構,可以有效的輔助學生們對于心臟結構的學習。為下一課對于血液循環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而針對于較小的生物結構,我們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其內部的基本結構。例如對于細胞的學習,由于細胞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在最初的生物學習中很多學生會表現出不理解。所以運用多媒體可以為大家宏觀的掌握細胞的基本結構。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真實的觀看到平時無法觀察到是細胞,同時可以根據動態圖為大家展示質壁分離的實驗,從而讓學生們真正的理解細胞各個結構的基本功能。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為具體、主觀的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生物學習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興趣。
(四)結合生活實際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結合生活實際,根據不同的生活環境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農村的孩子而言,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種子的萌發以及深刻的了解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物質。因此針對于這一部分的學習,教師主要是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教學只是的講解,構建出與生活實際相同的教學情境。而針對于城市里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到植物的變化,但是很多學生會有飼養寵物的習慣。而這一部分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對于動物的基本結構與生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反饋,積極的進行教學過程的調節。當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產生疑問時,應該運用生活實際中的事例進行講解。
三、結論
根據現今生物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運用情景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們的知識基礎,構建學生們的知識導圖。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婁繼武:淺談中學生生物教學[J].中華素質教育,2012,(5)
關鍵詞:說題內容;說題問題;說題意義
所謂“學生說題教學法”,概括地說,就是以讓學生用“說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習題的審題與分析、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解題的過程與體會以及對習題的評價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說題”不僅是一種方法、形式的轉變,究其本質是我們教師教育觀念的一個轉變。通過讓學生說題,把學生從“被動聽”推到“主動說”的位置,從而教會學生“會學習”。
一、說題內容
1.說猜想
讓學生在解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一個學生一旦表達了某種猜想,他就會把自己與該題聯系起來,會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會主動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發展,不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更不會打盹或是開小差。例如,在講解“無心插柳柳成蔭”屬于哪種生殖方式時,我先讓學生猜想,究竟是屬于有性生殖還是無性生殖?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猜想,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以積極的求知狀態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并認真聆聽老師的分析。
2.說思路
在習題課中,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能把題解出來,更應鼓勵學生能大膽地把思考過程、解題思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對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在解遺傳學計算題時,我依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跟著學“說”到獨立敘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首先,說題意。理解題意是解遺傳學計算題的關鍵。要求學生在審題時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題意,以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其次,說思路,要求學生在解遺傳學計算題時,能夠用一定的生物學術語有理、有據、有層次地表達解題的思維過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讓學生說思路比教師一味地講解收效更佳。學生能自己說出思路,說明他弄懂了,而且培養了推理、概括能力;學生自己說思路,其他學生也易接受、易理解;學生自己說思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有了一個共同學習的環境,從而找出最佳的解題方法。“學生說題教學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解題之前先思考、理清思路再解題的好習慣,還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說聯想
聯想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克服思維的保守和呆板,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廣闊性。說聯想主要包括: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改、融會貫通的同類型解題規律等。如:初二生物有這么一道習題:“如果要使一顆蘋果樹結出5種不同品種的水果,最實用的方法是:A孢子生殖;B嫁接;C人工授粉;D有性生殖。”答案是嫁接,在講解這道題的時候,首先,我讓學生聯想,無性生殖中除了嫁接這種方法還有其他哪些方法?然后,我讓學生試著編題,“如果把這道題改編一下,讓答案變成有性生殖,可以怎樣
編寫?”
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把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知識的整體性,還能讓學生學會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
二、說題應注意的問題
“說題”的目的是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所得、有所發展、有所提高,因此實施時應該注意:
1.說題內容的靈活性、代表性和綜合性
過難、過易都是不適宜的。應堅持的原則是:難度上――先易后難,程序上――先課本后課外,知識上――先點后面,廣度上――先封閉后開放。切忌以偏概全。
2.說題主體參與的全面性
學生群體間有優、中、差的差別,個體能力又有強弱之分,因而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既保證人人參與又各有側重。如:讓優生完成說題的全部環節,后進生只說某一項或幾項內容,或采取小組內分工與協作的形式,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說題的主動性、積
極性和創造性,激發求知欲。切忌顧此失彼。
三、說題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對題目的理解、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動態形成
3.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綜上所述,在習題教學中如果能恰當地進行學生說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習題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學生說題教學法”更加完善并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還需各位教育同仁的幫助與自身的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后雄.新理念化學教學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中小學是價值觀成長定型期。那么小的孩子紛紛奮力奔跑于星光大道,這局面的形成,不能說與此無關。
杜威說,學習是體驗累積的過程,有些體驗會關上一扇門,讓人從此敬而遠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另一些體驗則能開一扇窗,讓學習者有動力也有能力去更多更深入地獲取此類體驗。教育的最高目標即“思維自由”,優質教育如同發電機,能創造源源不斷、意猶未盡的體驗原動力,驅使學習者不斷拓展提升思維的速度,拓展思維疆域,自發自動地探索和建構新知。科學思維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是基礎教育的重任,在課堂實施的探究教育,非課外的航模和機器人可以取代,也絕不可簡化為每學期一兩次的探究示范課。如果以“思維自由”作為人的核心素質,教育者就須借知識點的傳播,去敞開可持續發展的體驗之窗。科學課如果僅是向孩子們派發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碎片,投一石中一鳥,也可算合格——總比打不著的好,但如今聰明的科學老師已經在改用“一網多鳥”法了。
初中生物第一課,要講生物的定義和判斷標準。這種乍看內容淺顯,不可能靠實驗吸引眼球的概念課,我以為也只好“一石一鳥”地教完了事,直到遇見美國中學生物老師薩拉。
薩拉這樣張開她的網:
“太陽——是活的么?”
“是活的!”“肯定不是!”兩種聲音同時響起,互不相讓。另有一些小臉,左看看,右看看,不知所措。
薩拉讓學生按主張分組。
主張“不是”的A組,站到教室左邊。
主張“是”的B組,站到教室右邊。
那些拿不定主意的C組,就先站中間吧。
5分鐘組內磋商后,薩拉請A、B兩組對陣,向C組發動攻勢,讓他們輪流逐個發言,盡最大努力說服C組加入自己一方。
孩子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A組學生:想想看,太陽怎么會是活的?它會喘氣嗎?會走路嗎?會說話嗎?會想事嗎?
B組學生:植物是活的,你覺得它會想事還是會說話了?
A組學生:哈哈,豬籠草就挺會“想事兒”的,粘蒼蠅吃還不聰明?
B組學生:太陽會發光發熱,沒生命的東西,比方石頭,就不會發光發熱!
A組學生:嘿,煤一點著不也會發光發熱,你不會認為它是活的吧?(有人小聲附和:還有微波爐!)
B組學生:太陽是恒星,恒星總有一天會“死”,變成白矮星和黑洞什么的,既然會死,現在想必是活著的嘛!
A組學生:手機要沒電了咱們還說它“死了”呢(英語里沒電用“dieoff”這個詞),難不成你覺得你的手機這會兒是活的?
A組學生:生物都會繁殖,太陽可不會生小太陽!
B組學生:誰說生物都會繁殖,騾子會嗎,獅虎獸會嗎?會嗎?
……
C組漸漸分化著,不少學生加入了他們贊同的一方。但也有不肯輕易屈從的中堅分子。他們覺得誰都有點兒理,但都還不夠充分。
一個C組小姑娘嚴肅地問:你們爭太陽是不是活的,“活”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才準備鳴金收兵的對陣雙方頓時又來勁兒了:
A組學生:活的就要會呼吸,會繁殖。
A組學生:會新陳代謝!
B組學生:活著要和周圍有能量交換。
B組學生:會死的東西才算活著!
……
薩拉不失時機地收了網:爭論的焦點其實不是太陽,而是“活”的判斷標準。你A組的“活”,是生物學標準,他B組的“活”,是天文學標準。
到這一步,薩拉才輔以實例,引用剛才提到的一些觀點,給學生們掰扯生物學關于“活”的幾條標準。可一說到“能夠繁殖”這條標準時,爭上了癮的孩子們又逮著機會了:
“是生物就會下崽兒嗎?那騾子跟獅虎獸它們只能算非生物嘍!”
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薩拉笑著“投降”,反手又傳一招:科學分類標準本來就是人定的,大自然那么復雜,人定的條條框框難免會有漏洞,有例外!
透過課堂活躍的表象細思其效,不由暗暗一驚。薩拉這張網捕到的“鳥”里,生物學的生命標準不過是最小的一只。不管她是否明確意識到,初中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正在這樣嘰嘰喳喳的課堂上迅速拔節——
一是對聯想能力和類比推理的訓練。學生們相互反駁的那些理由,成人會覺得太過淺顯幼稚,尤其一臉壞笑,咬住“騾子和獅虎獸”不肯松嘴的那小子,簡直是成心鉆牛角尖!(太陽不能生小太陽和騾子不能生小騾子不是一碼事兒,他準保一清二楚!)但此類牛角尖兒中卻有真意,即從兩個相距較遠的“類”中迅速抓出共同點(比如騾子和太陽都不能繁殖,手機和太陽都有能量耗盡而“死”的可能),作為類比推理的起跳臺。這種遠距離聯想配合類比推理,正是許多創新的開端。比方理查德·道金斯從基因的復制和傳遞聯想到文化的傳播,并推出“擬子”這個和基因一樣可拼接可突變可控制人們“表征”的文化傳播單位概念;再比方從折紙藝術推演出來的折紙數學,就解決了如何將巨大的太空太陽能電池板收貯在航天器狹小艙體里這一技術難題。
二是對傳統科學觀的挑戰。傳統的看法,科學是在前人的圣殿上添磚加瓦,歲月流逝,殿越筑越高,而先前的殿基牢固而神圣,不可動搖。可一旦把辯論納入眼界,風景就完全不同了。燃燒反應、天體運行、人類起源、遺傳奧秘,綜觀科學研究,可不是常常分化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觀點對立的群體,通過辯論爭取科學界、百姓和官方的支持么?辯論可能一方勝出,暫時成為聽眾眼中的絕對權威。勝出的認知會被寫入教科書。但科學爭論又往往沒有永恒的勝出者,也總會有不能完全被說服的“C組”人士。就算寫入教科書,也不是蓋棺定論,新證據會帶來新質疑,毫不客氣地挑戰榮登教科書的成論。爭論雙方可能“兩輸”(如對于光的性質的爭論,主張是波的和主張是粒子的都不曾獲勝,而由“波粒二象性”論者收拾局面),也可能“雙贏”(達爾文學派和孟德爾學派曾有過多年爭戰,最后才發現兩家人可進一家門);戴了多年“輸家”帽子也未必永世不得翻身(如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被否定了總有上百年,但近年來卻在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中強勢回歸:控制基因表達的甲基化過程可為外界環境所改變,且這種改變是可遺傳的)。課堂辯論微縮了人類科學曲折前行的歷程,這種“不確定”的體驗,比“確定”的知識點更重要。
三是面對爭議時溯源的思路。不少科學爭論和社會學爭論紛繁萬端,但若追根,顯露出來的正是初始判斷標準上的差異。不要說初中生,就是成人社會,也每每惑于熱鬧激烈的表象而理不清根源。比如美國關于是否允許干細胞研究的政策之爭,在醫學、社會倫理學和宗教界都引發了大規模口水戰,而癥結就是一個“作為科研材料的干細胞是否算‘胚胎’”的判斷標準問題。如果只將干細胞視為具有分化功能的細胞,那么利用干細胞培育治病救人的器官就并非不道德;如果干細胞算是胚胎,倫理學家或者宗教人士的“殺人論”就必占上風。這個基本判斷標準不確定下來,爭論雙方的謾罵和激憤全是浪費時間和感情。
溯源這種思維的“乖”,言語教不來。這有點像小嬰兒照鏡子:起先他以為鏡子里是個小伙伴,翻到鏡子背面又找不到,此時告訴他“這是你”,他可聽不懂,只得讓他自顧自地翻。但翻多了,朦朧體驗積累起來,他就能發現人與影像間那種“像憂亦憂,像喜亦喜”的對應關系,直至恍然大悟:“鏡子里原來是我呀!”學生也是這樣:非得不斷積累參與此類爭論的體驗,才能漸漸學會繞過面紅耳赤,繞過熱鬧表象,將劍鋒直指判斷標準的差異。
借一句《三國》的話:薩拉老師其志不在小!這節課,甚至這門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乃是用科學思維裝備學生的頭腦,而“生物學的生命標準”不過是達到終極目標的一次性載體。若僅考知識點,她學生的成績未見得強于按“一石一鳥”法學習的學生。區別不在當下而在日后。日后她的學生不會那么輕易地否定別人的意見——他們知道需要聽取對方的理由;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見解——他們懂得找理由維護這種見解,除非它被證偽;即便被證偽,他們也有思想準備,理解那是歷史常態;他們還將善于從眾說紛紜中找出沖突根源,從本質上解決爭端。當然,他們也將更富于“源源不斷、意猶未盡的體驗驅動力”,擁有更多的思考自由,更熱愛挑戰、敢于爭辯,更容易產生創造沖動。照調侃的說法,薩拉的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區別在于培養知識分子還是“知道分子”;前者所得知識是“可持續增長”的“酵母面團”,后者所得知識,是不會自發的干面。
看重科學辯論的教學法是近年始被重視的。在最近的《科學》雜志上,美國學者奧斯伯恩指出,“科學家的特質之一即具有批判性和理性質疑精神,學生缺少發展科學辯論能力的機會,是現代教育的重大弱點。”
批判性和理性質疑精神的養成顯然不是一兩堂一兩門課能完成的。觀念的確立只能在反復去蔽的過程中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當然也需要各科教師長期的共同訓練,而能帶領且樂于帶領這種訓練的教師,自身必先擁有足夠的思維自由。
那些被拿來與“素質教育”劃等號的“課外才藝教育”,也能培養藝術創造力,但若以這一葉去遮蔽科學創造力的泰山,我們吃虧吃大了!某學生會畫畫會唱歌跳舞被認為是“素質好”,而另一個學生具備了自發自動地尋求和探索知識的能力,卻得不到“高素質”的評價,這是何其不公,且后果何其嚴重啊!科學的思維素養只是不如才藝素質那樣便于櫥窗展示和短片檢閱罷了,但它能悄然浸潤到學生的創造力和性格成長層面,是長效的、緩釋的、有自生效力的,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集合起來,能深刻改變個體和民族的命運。
行成于思毀于隨。而思生于(分)辨,也生于(爭)辯,生于敢挑戰傳統之“隨”的習慣、勇氣和能力。批判性和理性質疑精神的巨能,能使公民品格強健、思想銳利,國家堅實強大。
如今,我們還身處少男少女百舸千帆爭當明星的社會語境中,科學思辨的光芒在新一代眼中還顯得相當黯淡。與其坐等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從號召、決策轉化為普遍的日常行動,不如快快掀開障目的一葉,去看看后面那座林木葳蕤、氣度不凡的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