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第1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大豆 病蟲害防治 問題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204-01

前言:大豆的營養價值很高,而且種植比較容易。因此,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中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并且大豆的原產地就是中國。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農作物,其產量和質量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隨著病蟲害問題的加重,大豆的產量出現了逐年下滑的趨勢。為了提高我國的大豆經濟產量,必須對大豆種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制定出科學的應對方法和措施。

1.大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1 農民的防治意識淺薄

由于農民的綜合素養比較低,知識量不足學習能力比較低,導致農民在大豆病蟲害防治問題上沒有深刻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在淺層方面對此有較少的認識。對大豆病蟲害防治知識掌握的不夠好,對于怎樣進行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并將病蟲害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并不是很了解,同時在思想上又不是很重視,進而導致病蟲害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導致大豆無法正常地生長。除此之外,農民疏于對大豆病蟲害加以防治,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也會由于防治措施不科學導致防治沒有起到很大效果。因此,農民的知識素養是大豆病蟲害防治問題得到改善的必要條件,農民有了更多的對大豆病蟲害防治的知識了解,更容易自己研發出新的方法和措施對大豆病蟲害防治問題進行解決。

1.2 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大豆食心蟲和地下害蟲等主要問題?,F在我國大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在具體的防治過程中防治的時間把握不當,用藥用量都不夠準確,這些都使得大豆病蟲害防治問題得不到解決。同時也不能結合當時的環境條件制定出合適的防治措施,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病蟲害問題。例如,農民們很少會對病蟲害采取預防措施,通常總是等病蟲害發展起來后再進行治理,不僅增加了防治成本,還沒能從本質上對大豆的病蟲害問題進行解決。因此為了防止損失的再次發生,就應該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對大豆病蟲害問題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在大豆病蟲害問題發生之前進行有效合適的預防。但僅是預防還是不夠的,它只是達到了治標不治本的作用,為了解決根本問題,還要進行治療。為了使得大豆病蟲害問題得到更有效的解決,農民需要對藥品進行明確的辨識,并且擁有鑒別真藥的能力。同時,在對大豆進行噴藥的時候也要采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殺害掉最大比例的大豆蟲害。

2.解決大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具體措施

2.1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防治病蟲害

如果從大豆種植初期就開始進行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病蟲害對大豆產量和質量的影響。首先,在大豆農作物的種子的選擇上入手,農民可以選擇有抵抗性的大豆轉基因種子,這些種子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大豆病蟲害問題產生的概率。在大豆的具體種植中,對大豆種植土地的土壤質量做好檢測工作,對營養不良的土地進行改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就是采用科學輪作方式來種植農作物,并且在換種期間對土地進行翻整。同時,注意對土地進行適量的施肥,保障土壤非有機物含量。而肥料的選擇上也有很大的文章,農民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環境和土壤條件的肥料,使得肥料能夠最大程度上幫助大豆生長得到更多的營養。當然,在種植過程中,還要加強田間管理,中耕除草,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將病殘體深埋地下,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勿多施用氮肥,可減輕發病。同時還要及時進行科學地灌溉,滿足大豆對水量的需求。

2.2 采取科學的方法防治大豆病蟲害

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地通過科學試驗的方法研究出大豆病蟲害問題的解決辦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經驗和傳統方法的不足,使得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據可依,而不再憑靠經驗碰運氣,以提升大豆產量和品質。隨著科學的進步,在大豆病蟲害的防治上不僅僅局限于藥物防治,更多的采用生物物理等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通過化學方法來防治病蟲害,如應用除草劑來抑制大豆田間的雜草生長,或是研發預防大豆病蟲害的農藥,在用藥過程中盡可能采用科學的方法和適當的用藥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并提升農藥的使用效率;生物防治通過基因更改進行防治;物理防治則通過聲音氣味顏色等引誘大豆蟲害的天敵對其進行捕殺。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響應國家保護環境的政策,我國在大豆病蟲害防治上一般采用物理或者生物方法進行防治,這樣對環境污染最小。

2.3 針對不同病蟲害選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比較常見的大豆病蟲害問題是根腐病,根腐病已成為制約大豆產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為了預防大豆根腐病,要對大豆種植土地的土壤環境進行調整,要采用科學的輪作方式,通過不同植物間的互補作用,減少田間蟲子蠶蛹的存活率,減少大豆病蟲害的危害。對大豆蚜蟲和紅蜘蛛采用具有內吸作用的種衣劑拌種,也可用吡蟲啉、氧化樂果、來福靈、艾美樂、多面手、啶蟲咪等藥劑進行防治。對于大豆霜霉病的防治,要在大豆選種上下功夫,選擇具有抗病性的大豆品種,能提升大豆產量。對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莢期初見病斑時用多菌靈膠、可殺得2000 選擇晴天進行噴霧防治。大豆花葉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農藥對該病害有徹底的防治效果,其主要通過蚜蟲來傳播病毒,危害性較大,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選擇沒有病毒的大豆進行種植是最有效且最經濟的方法。

3.結語

我國在大豆種植的歷史中一直穩步向前,大豆這種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也為人們提供了營養和經濟的益處,但是我國在大豆病蟲害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大豆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治,綜合使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國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在防治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大豆病蟲害問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輕病蟲害的傷害,提高大豆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 寒地大豆;重迎茬;減產;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S5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8-0090-01

黑龍江省遜克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以種植大豆為主。每年大豆播種面積逾6.67萬hm2,占當地耕地面積的60%以上,重迎茬面積達80%。當地農戶在 7~8年內甚至更長時間不調茬 。隨著重迎茬年限的增加,產量由最初的減產幅度10%~15%上升至25%~30%以上。重迎茬年限越長,大豆產量越低,這一問題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大豆重迎茬減產的主要原因

1.1根部病蟲害及草害嚴重

正茬地塊大豆的發病株率比重迎茬地塊低。抑制大豆根吸收能力的原因:一是大豆根腐病、孢囊線蟲病、潛根蠅以及二條葉甲等病蟲害嚴重。二是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際微生物的變化以及田間雜草叢生。以紫青霉、鐮刀菌、黏帚菌為主的大豆根際微生物種群能分泌毒素,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危害最嚴重的是紫青霉毒素,它能夠抑制細菌、放線菌的繁殖,使其數量減少,使根際真菌數增多。其作用機理是誘導土壤中孢囊線蟲孵化,使根際酸度增加所致,從而降低植株抗病能力,使大豆更易染病、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1.2土壤環境惡化

重迎茬種植過程中,根部病蟲害嚴重導致耕層土壤缺少團粒結構且黏結,根系生長狀況差,根層分布上移。重茬種植的作物葉片生長速度緩慢,沒有合理的冠層葉片分布,群體葉面積指數處于較低水平。在生產中葉片早衰及中層功能葉片面積減少也會出現在重茬大豆種植地塊,不利于獲得高產。土壤的理化性降低,破壞了大豆的正常生理活動,降低了根系的活力,養分消耗單一,破壞共生固氮系統,根瘤減少,使植株代謝減弱,生育生長緩慢,品質、產量降低[1-2]。

2大豆重迎茬減產的規律

大豆重迎茬減產的規律表現在4個方面:①在土質肥沃、微酸性土壤重迎茬種植大豆,其產量減幅低于土質瘠薄、偏堿性土壤。②相同的重茬年限,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則重迎茬危害小,反之危害嚴重。③缺水時,重迎茬對崗坡地的危害比對平地和二洼地大,重迎茬時間越長,危害越嚴重。④重迎茬對風沙干旱區、鹽堿地的危害比高寒區大[3-4]。

3防治措施

3.1種植地選擇

一是生產中應該盡量避免重迎茬,當不能避免時,應區分迎茬和重茬,要堅持“寧迎勿重”的原則,以減少危害。二是風沙鹽堿地、土壤不肥沃的崗坡地和根部病蟲害嚴重的田塊不適宜種植大豆。三是能夠種植重迎茬大豆的地塊主要是平川地、二洼地,要求地塊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重茬時間不宜超過1年。生產中一些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開發時間較遲,可以合理安排重茬,但重茬時間不宜過長。

3.2大豆品種選擇

選擇大豆品種時,要注重其抗逆性和抗重迎茬的能力。種植抗病和耐病品種,能夠有效減少由于重迎茬造成的減產。一些地區孢囊線蟲發生嚴重,應選擇黑河10號、北豐9等抗孢囊線蟲的品種,

3.3合理輪作,加強管理

合理輪作換茬,盡量減少重迎茬。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輪換種植可減輕重迎茬危害。加強田間管理,進行深翻,做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間積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同時通過冬季低溫破壞致病物質,進而達到保產的目的。

3.4精細耕作,改良土壤理化性質

重迎茬種植大豆,會使土壤的合理團粒結構減少,土壤黏結,肥力降低。為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的水、肥、氣、熱相互協調,可以對重迎茬田塊進行合理耕作,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發育和植株抗性的增加。一般進行深度為25~35 cm的秋翻地,避免在春季整地。

3.5科學施肥

增加土壤有機質,可有效提高肥力。一是施用農家肥,一般施用量在15 t/hm2以上,不肥沃的崗地施用量為30 t/hm2。二是收獲后秸稈還田。生產中要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方法,依據作物的生長狀況和土壤的肥力以及肥料效應確定氮、磷、鉀肥以及微肥的用量,避免肥料浪費及環境污染。

3.6搞好病蟲害的防治

多年重迎茬種植大豆,田間病蟲害有加重的趨勢,應及時防治大豆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可增產15%以上。①對于孢囊線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采用3%克百威顆粒劑30~40 kg/hm2與種子、肥料混拌,既安全、防效又好。還可選擇35%含克百威種衣劑,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線蟲種衣劑的克百威含量不能低于藥劑的10%。②防治大豆根腐病。用2.5%適樂時懸浮劑150 mL加水500~700 mL拌種100 kg,也可用大豆保根菌20~25 kg/hm2同深施肥混拌均勻,播于種下8~10 cm。

4參考文獻

[1] 魏冀西.黑龍江農業技術推廣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大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第3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1-31-1

1大豆病害及防治措施1.1大豆灰斑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侵害莖、莢及種子,種子帶病出苗后子葉上出現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病害擴展到生長點,病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期出現褪綠小圓斑,然后逐漸形成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中間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莖部染病產生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密布微細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

防治措施:選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清理田園并秋翻整地;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藥劑防治。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大豆結莢期前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噴霧2次,大豆結莢期前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噴霧2次。

1.2大豆根腐病

癥狀:主要發生在幼苗期,成株較抗病。病菌主要侵害皮層,病苗出土緩慢,子葉褪綠,病株后期根部變褐色,表皮腐爛,側根,須根少或壞死。病株矮小,發黃,下部葉片提前脫落。

防治措施:種子選抗病品種,播前用含適樂時、甲霜靈等藥劑的種了包衣劑進行種子包衣;加強管理,增施有機肥,發現病株及時清除,減少田間積水,適時中耕培土。

1.3大豆花葉病毒病

癥狀:常見的有輕花葉型、皺縮花葉型和皺矮化型。輕形不矮化,能正常結莢。皺縮形病葉有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斑駁,皺縮嚴重,葉脈褐色彎曲,葉肉呈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緣向后卷,后期葉脈壞死,植株矮化。皺縮矮化形葉片皺縮,輸導組織變褐色,葉片歪扭,明顯矮化,結莢少或不結莢。

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防治蚜蟲,防止和減少病毒的侵害;化學用藥鈍化病毒,主要有病毒A、植病靈、菌毒清等。

2大豆主要害蟲及防治措施

2.1小地老虎及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以幼蟲為害幼苗,成蟲晝伏夜出,成蟲對黑光燈及發酵的酸甜氣味趨性強,幼蟲共六齡,3齡前在地面,為害較小,3齡后晝間潛伏在表土中,夜間出來為害,老熟幼蟲有假死習性,受驚縮成團,老熟幼蟲大都遷移到田埂,雜草根旁較干燥的土內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農業防治。除草滅蟲,雜草是早春產卵的主要場所,用滅草劑進行播后苗前除草,同時消滅地塊周圍的雜草,以減少其產卵量,降低為害;在作物幼苗期進行中耕松土,或在初孵幼蟲發生期進行灌水,可消滅大量卵和幼蟲;物理防治:誘殺成蟲,根據成蟲的趨性,可利用黑光燈、糖醋液等誘殺成蟲。產卵期在田間插放稻草引誘成蟲在此產卵,每5天集中處理一次;生物防治:用蘇云金桿菌、地老虎六索線蟲和從澳大利亞、新西蘭引進的螟蛉絨繭蜂等對小地老虎進行防治;化學防治:毒餌誘殺,常用切碎的新鮮菜葉或雜草在90%晶體敵百蟲100倍液中浸泡10分鐘,制成毒餌,傍晚撒于作物幼苗旁邊。也可以用敵百蟲藥液在粉碎炒香的麥麩上噴霧制成毒餌進行毒殺。

2.2大豆葉夜蛾及防治方法

大豆夜蛾:屬鱗翅目,幼蟲食害葉片,低齡期將豆葉卷起,潛入其中為害,長大后沿葉脈暴食,將葉片咬成缺刻、孔洞,有的僅剩葉脈,影響大豆正常生長;在結莢期為害豆莢,幼蟲在豆莢上咬一圓孔,取食發育的豆粒。在東北一年發生2代,成蟲夜伏晝對糖蜜和黑光燈均有趨向性。大豆葉夜蛾防治方法:在幼蟲卷葉期,可據卷葉習性捏殺幼蟲,幼蟲三齡年采用藥劑防治,利用成蟲對黑光和糖蜜有趨向性進行誘殺。農業防治———清除豆田及附近的雜草,進行秋翻地,減少越冬蟲源,種植抗蟲品種,增施磷肥和鉀肥;物理防治———燈光誘殺,田間捕殺幼蟲;生物防治———保護利用草蛉、瓢蟲、蜘蛛等田間自然天敵控制其種群數量;化學防治———用蘇云金桿菌在幼蟲期用3.2%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2.3大豆蚜蟲及防治方法

大豆蚜蟲又名膩蟲,蜜蟲,屬半翅目,蚜蟲分泌蜜露能引起霉污染,導致大量霉菌發生,影響光合作用。造成減產。還傳播大豆花葉病毒,引起植株結莢小而少,形成斑駁粒。蚜蟲在東北一年發生10多代,其受精卵在鼠李科植被上越冬,春季孵化取食嫩莖。有翅蚜遷飛到大豆田,為害大豆嫩苗,大豆生長后期主要在葉背面,數量也會明顯減少。

防治方法:大豆蚜蟲應遵循早期防治,保護天敵的原則。農業防治———可有黃板誘蚜、銀灰膜避蚜;在大豆田四周種蚜蟲的非寄主性作物高梁,大豆可以和玉米間作來預防蚜蟲和提高產量;生物防治———在大豆田釋放異色瓢蟲,10天后對大豆蚜的防效高達90%,工人釋放日本豆蚜繭蜂可使大豆蚜寄生率達56%以上?;瘜W防治———無公害的藥劑有G-P復合生物殺蟲劑,對蚜蟲天敵毒害較輕。有機磷藥劑用50%辛硫磷1500~2000倍液噴霧,每畝用藥液量為40公斤。

2.4大豆食心蟲及防治方法

大豆食心蟲別名大豆蛀莢蛾、小紅蟲、豆莢蟲,屬鱗翅目。該蟲僅為害大豆、野生大豆和苦參,以幼蟲蛀入豆莢食害豆粒,造成蟲口豆。食心蟲一年發生一代。

第4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1、實行合理輪作

大豆雖然對前茬作物要求不嚴格,但是不宜重茬和迎茬,也不宜種在其他豆類作物之后,以有施肥基礎的谷類作物為最好前茬。應與其他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通過實行合理輪作一是可以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如細菌性斑點病、立枯病、大豆包囊線蟲病、大豆食心蟲等以大豆為寄主的病蟲害,都會因連作而加重。輪作能有效減輕這些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而菟絲子則通過輪作會因為失去寄主而消除。二是防止土壤中營養元素比例失調。連年種植大豆消耗單一的土壤養分,使土壤中磷素含量顯著減少,長期可造成地塊缺磷,有效氮含量卻有所增加,造成氮磷比例失調,大豆生長不良。輪作可使營養元素因土壤礦化得到恢復和調節。三是消除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物的毒害作用。大豆根際微生物及根系活動過程中分泌出對大豆有毒害作用的物質,造成根系發育不良,影響大豆正常營養代謝,使得大豆根系發育不良,根量及根瘤菌數量減少,固氮能力下降。輪作則可避免有害分泌物的毒害。

2、采用優質、高產品種,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

品種是大豆增產的內因,選用高產品種是提高高寒地區大豆產量的關鍵。種子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有了優良品種,既不增加勞動力和肥力也可獲得較多的收成”,全國調查公認品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是30%,黑龍江農委調查分析認為,在糧食增產中,品種的貢獻率為33.4%。科學用種是發揮品種增產潛力的重要保證。

3、全面推行大型拖拉機連片秋整地

推廣以深松為中心的秋季松、翻、耙等整地技術,實現秋雨、冬雪春用,春旱秋防。近年來,切實加大秋整地力度。

近幾年,嫩江縣通過推行“場縣合作共建”、組建農機合作社等舉措,大部分耕地實現了大型拖拉機連片秋整地、秋起壟,耕地質量得到了改善,大豆產量有了提高。

2011年海江鎮金星村利用本村農機合作社自有的大型農機具進行秋季進行淺翻深松整地、秋起壟,種植2000畝大豆大壟密植,平均畝產達到了205.3公斤,比一般生產田畝增產39.7公斤,增產23.9%;示范田比一般生產田畝增加產值141.2元,總增產大豆7.9萬公斤,總增加產值29.2萬元。長福鎮東崗村農機合作社自2008年組建以來,已經對全村耕地進行了全面淺翻深松,2011年,全村大豆平均畝產實現了212.6公斤。

4、選擇與生態條件相適應的栽培技術模式

在大豆生產中,除品種因素外,栽培技術是唯一人為可控的提高大豆產量與品質的有效途徑,栽培措施應用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大豆的產量與品質。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塊、不同地力來選擇栽培方式。一是在耕地基礎較好、難防雜草少、土壤肥力高的平川漫崗地,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模式,主要有三種形式暨30厘米平坐窄行密植栽培、45厘米壟上雙條播種栽培模式和大壟密植栽培模式;二是在低洼地塊,采取“壟三”栽培技術模式;三是在易發生干旱的地塊或者干旱年份,采取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模式。

經多年試驗、示范和生產調查,目前在黑龍江省高寒地區增產最顯著的栽培模式是大壟密植栽培技術模式。分析大豆大壟密植栽培增產的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數,擴大了綠色面積。每公頃保苗比65厘米壟作增加15~20萬株左右。二是比65厘米壟作植株分布更加均勻合理,截獲光能較好。群體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可提高大豆的增產潛力。

5、實行秸稈粉碎還田,測土配方施肥

由于土地開墾年限越來越長,土壤有機質逐年下降,在有機肥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必須采用秸稈粉碎還田來培肥地力,保證耕地的可持續利用。作物秸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鎂、硫、硅等多種營養元素和有機質,直接翻入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據研究每公頃施用750公斤的小麥秸桿,可積累有機質225公斤,大體上能夠維持土壤有機質的平衡。根茬還田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強農業生產后勁。

在使用化肥方面,采取測土配方施肥。農民種植大豆過去一直不重視鉀肥的施用,由于大量長期的使用磷酸二銨,造成土壤中的磷素增多,氮和鉀相對不足。因此,要根據土壤化驗結果適當提高氮肥和鉀肥的用量和比例。

第5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一、試驗材料及方法

試驗采用品種為遼鮮1號,遼鮮2號大豆兩個品種,田間設兩種栽培方式處理,即地膜覆蓋和裸地栽培,試驗地播種前增施N、P、K復合肥225千克公頃,施優質農家肥30-45噸公頃,磷酸二銨225千克公頃。試驗設三次重復。播種以每4行為一小區,每穴播2-3粒種子,每畝播種量控制在5-6千克,做到淺播、勻播,覆土厚度為2-3厘米,過厚不易出苗,易爛種。實施地膜栽培的播后立即覆蓋一層地膜,并將四周扣牢壓緊,以增溫保濕,促進出苗。

二、綜合防治

在鮮食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注意選用抗病品種和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抗蟲性,這是減輕病蟲害危害最有效的方法。

2.定期監測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采取防治措施;隨著鮮食大豆栽培面積不斷增加,其病蟲害越來越突出,影響毛豆的產量和品質。據報道,毛豆的病蟲害多達20多種。

(1)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掌握一種農藥在一季作物上只使用1次的要求,嚴禁使用中等毒性以上農藥。

(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實行水旱輪作,高畦栽培,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及時拔除病株、摘除病葉和病莢,清潔田園,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

3.主要害蟲及防治

(1)小地老虎。以幼蟲從地面上咬斷幼苗,在主莖硬化后剛爬到上部危害生長點,常造成缺壟斷苗。

防治方法:播種前進行深翻,每畝均勻撒施碳銨30-50千克,淹水3-5天;也可在出苗前,每畝噴施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防治。

(2)豆蚜。以成蟲和若蟲在葉、嫩莖、嫩芽、花及豆莢上刺吸汁液,受害后植株葉片卷縮發黃,嫩莢變黃,植株生長衰弱,造成減產。防治蚜蟲每畝用10%吡蟲啉20毫升2500倍液噴霧1次。

(3)豆莢螟。防治豆莢螟每畝用5%銳勁特懸浮劑20毫升1500倍液噴霧一次。

(4)斜紋夜蛾。主要以幼蟲危害葉片和豆莢,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高齡幼蟲則擴散危害,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

防治方法:對低齡幼蟲可采用人工捕捉;由于該蟲在夜間活動危害,藥劑防治應在16:00以后進行。

三、適時收獲

早熟品種一般都搶早上市,即進入鼓粒期后,就可陸續采收,能賣上好價錢,但不宜過早,否則豆粒癟小,商品性差,產量低,反而降低了經濟效益。采收時也可分2-3次采收,這樣可以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當開花結莢后30-35天,籽粒鮮嫩,80%充實,豆莢已飽滿,外觀豆莢色澤由青綠轉淺綠時即可采收上市。采收后應放在陰涼處,以保持新鮮。

四、結果與分析

1.試驗表明,鮮食大豆覆膜栽培技術在適應推廣區域內是一項具有顯著增產效果有推廣價值的栽培技術,其增產幅度為20%-30%。每畝純利潤為30-50元。

2.群體生理的主要指標:群體葉面積指數、光合勢、凈光合率及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積累和分配,在不同發育時期均是覆膜栽培高于未覆膜。揭示了覆膜栽培增產的群體生理。

3.覆膜栽培鮮食大豆、單葉光合速率、光飽和點高于對照,覆膜栽培比對照提高16.0%。行間覆膜栽培CO2補償點較對照低4%。這充分說明覆膜栽培提高了群體單葉表觀光合作用,即提高了吸能、傳能和轉能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的積累,是覆膜栽培增產的群體光合生理基礎。

4.覆膜栽培可提高鮮食大豆固氮能力,表現在大豆結瘤數、根瘤總量和植株鮮重均有所增加。根瘤數在大豆分枝期,覆膜比不覆膜(對照)增加7.5個/株;開花期增加34個/株;鼓粒期增加35.2個/株。根瘤鮮重在大豆分枝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0.025克株;開花期增加0.08克株;鼓粒期增加1.4克株。植株鮮重在大豆分枝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6.5克株;開花期增加12.6克/株;鼓粒期增加8.8克/株。覆膜栽培提高了品種單葉光合速率,提供了根瘤固氮所需的能量和碳骨架;而覆膜栽培又提高了固氮能力,從而拉動了其光合速率的提高,這是覆膜栽培增產的固氮營養生理基礎。

五、小結

第6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一、農業防治

1.合理進行輪作換茬

對土傳病害和以病殘體越冬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蟲(大豆潛根蠅、二條葉甲等),通過3年輪作即可減輕危害,。

2.清除病株殘體

大豆收割后應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及早翻地,將病殘體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減輕病情;對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蟲,通過耕翻將害蟲翻到土表,經過耙、壓、機械損傷,加之日曬、風吹、雨淋、天敵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蟲的死亡率,有效減輕第2年害蟲的發生與危害。

3.加強栽培管理

①合理密植、不能頂濕強播。②增施有機肥料,配方施肥。③中耕培土堵塞食心蟲羽化孔,使成蟲不能出土或減少其出土量。④ 輔助措施。根據大豆生育期間的實際情況,采取較靈活的輔助措施。

二、化學防治

1.種子藥劑處理 藥劑拌種,推遲病、蟲的侵染危害期,保主根、保幼苗。大豆根腐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3 2),對大豆潛根蠅、二條葉甲、大豆孢囊線蟲病用40%毒死蜱乳油。

2.化學除草 化學除草可以有效清除一些病、蟲源,減少中間寄主,尤其可以降低田間濕度,通風透光,對減輕病情作用較大。

三、大豆病蟲害主要有

1.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以若蚜集中在大豆和黑豆的生長點、嫩莖、嫩葉、葉柄和花絮上刺吸為害。嚴重為害時,導致大豆生長停滯,莖葉卷曲,植株矮小、葉片脫落,果枝少結莢少,千粒重低,甚至整株死亡。該蚜還能傳播大豆花葉病毒(SMV)病及分泌蜜露,引起霉污病和病毒病流行。

防治措施:一是加強田間管理。形成濕潤而不利于蚜蟲滋生的田間小氣候。二是黃板誘蚜。在田地周圍設置黃色板,即把涂滿橙黃色的66平方厘米塑料薄膜,從66厘米×33 厘米寬的長方形框的上方將涂黃面朝內包住夾緊,插在地周圍,高出地面0.5 米,隔3~5 米插1塊,再在未涂色的外面涂以機油,這樣可以大量誘殺有翅蚜。三是藥劑防治。當百株蚜量達到500頭時,用氰戊菊酯有效成分60 克/公頃或吡蟲啉有效成分45克/公頃或抗蚜威有效成分120克/公頃,對水噴霧防治。

2.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發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可染病。初期莖基部表皮出現淡紅褐色不規則的小斑,后變紅褐色凹陷壞死斑,繞根莖擴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發達,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葉色淡綠,分枝、結莢明顯減少。

防治措施:一是加強田間管理。上茬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中的莖葉及周邊的雜草,減少蟲源;提倡輪作,最好進行水旱輪作;育苗移栽的,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二是選用抗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用拌種劑或浸種劑進行滅菌。三是藥劑防治??捎?%農抗120水劑150~3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對水噴霧;或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惡霉靈、多菌靈1份+克線丹1份+干細土200份充分混勻制成藥土進行防治。

3.大豆食心蟲

第7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 秸稈還田;農作物病蟲害;影響;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165-01

2014年午季以來,太和縣實行嚴格的秸稈禁燒政策,田間大量小麥、玉米秸稈還田,與過去秸稈焚燒相比,農田生態環境特別是土壤環境有著顯著變化,病蟲發生危害也出現新的動態。為掌握秸稈禁燒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影響,2014年以來,植保站開展了秸稈還田與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演變規律研究,目前這項工作仍在進行之中,現將已取得的結果總結如下。

1 秸稈還田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

1.1 蠐螬

金龜甲俗稱屎殼郎,幼蟲蠐螬俗稱地狗子,主要為害小麥、大豆等作物根系。農作物蟲害的發生在年度間存在著自輕至重和自重至輕的周期性演變過程,太和縣蠐螬一般7~10年出現1次重發過程。2014年、2015年為新的一輪重發周期,發生量與歷年中的重發年份發生量基本相當(圖1)。

針對不少農民反映的秸稈還田后,蠐螬重發造成大豆嚴重枯死的情況,2015年8月植保站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表明,旋耕后播種的大豆田蠐螬平均28.6頭/m2,清理秸稈后播種的大豆蠐螬平均3.2頭/m2,機械滅茬后播種的大豆田蠐螬平均3.14頭/m2。其原因主要是深旋滅茬后土塊與秸稈混合,土壤暄松,適宜金龜甲棲息、產卵,蠐螬發生為害就重;機械滅茬、清理秸稈后播種的豆田土壤板結、地表覆蓋率低,不利于金龜甲生存繁殖,蠐螬發生為害則輕。因此,蠐螬重發與秸稈還田的方式有關,即與旋耕滅茬有關。

歷史上,無論是蠐螬重發或輕發年份,都有蠐螬發生量大、危害嚴重的地塊,這主要是受田間適生環境差異的影響,蠐螬發生為害程度在不同田塊間表現出較大差異。2014年以前午季焚燒秸稈十分普遍,但部分土壤墑情好、播種早、長勢好的豆田為害較重。2014年、2015年主要表現為土壤暄松的早播田、旋耕田、田間秸稈量大的豆田發生為害重。當田間適生環境差異較大時,蟲害將相對集中于適宜生存的田塊發生為害;當田間適生環境差異不明顯時,蟲害將分散在所有田塊發生為害。

1.2 蝸牛

蝸牛屬軟體動物,喜陰濕環境生存。一般白天潛伏于隱蔽、低洼潮濕處,傍晚或清晨取食,陰天則全天為害。3月下旬開始活動、5―6月產卵,卵成堆產于作物根部土壤中、草根附近或石塊下。一年中有2個活動為害盛期,6―7月為第1個為害盛期。8月高溫,蝸?;顒訙p弱。9月氣溫涼爽,再次進入活動為害盛期,遇溫暖的陰雨天氣,作物受害則更嚴重。11月開始越冬。蝸牛的寄主廣泛,危害作物以棉花、玉米、大豆以及果樹、花卉、蔬菜類為主。以其齒舌舔食葉片、莖、花蕾、果實造成空洞與缺刻,嚴重時食光葉片造成死苗。蝸牛在太和縣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發生危害逐漸增多。2010年以來,危害越來越普遍,主要為害蔬菜、玉米、大豆等。近年來,降雨增多、灌溉作物面積擴大應是其猖獗發生的主要原因。干旱對蝸牛發生控制作用十分明顯,2013年輕發、2014年北部鄉鎮發生輕,即是受夏季持續干旱影響。目前尚未發現因秸稈還田造成蝸牛重發的證據[1-2]。

1.3 其他蟲害

秸稈還田后,破壞了粘蟲、棉鈴蟲適生環境,減少了棉鈴蟲、玉米螟越冬寄主,總體上不利于棉鈴蟲、玉米螟發生。二點委夜蛾發生與小麥秸稈還田方式有著密切關系。秸稈覆蓋地面、板茬播種玉米的田塊,二點委夜蛾發生重。秸稈覆土或翻入土中,減少了二點委夜蛾產卵場所,其發生程度則輕。

1.4 病害

小麥、玉米秸稈還田后,有利于小麥赤霉病孢子繁殖,有利于麥類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病菌積累。但小麥、玉米是否發病,菌源不是唯一必要條件,還決定于品種抗病性、天氣條件和前茬作物。因此說,秸稈還田不是病害發生輕重的決定因素。在適宜氣候條件下,玉米秸稈還田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等病害發生危害。如2016年太和縣小麥齊穗至揚花的4月12―27日16 d中,陰雨日達9 d,其中雨日5 d,降水量達52.9 mm。植保站在5月16―22日對小麥赤霉病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表明,前茬作物是玉米秸稈還田的小麥田塊赤霉病發病率平均45%、最高達到80%以上;前茬作物是

豆茬秸稈還田的小麥田塊赤霉病發病率平均15%,最高才23%;前茬作物是甘薯和薄荷茬的小麥田塊赤霉病發病率平均在5%以下[3-4]。

2 秸稈還田條件下的病蟲害防控措施

2.1 采取正確的秸稈還田方法

一是忌旋耕滅茬還田。旋耕滅茬雖然能保證做到禁燒秸稈,但也給下茬作物生長和田間管理帶來了很大問題。旋耕滅茬后土壤暄松,易散墑、易播深、易形成弱苗、易誘發蠐螬為害,遇少雨天氣,不抗旱,形成吊死苗。若確需旋耕滅茬,可淺旋3~5 cm滅茬,切忌深旋滅茬。二是使用滅茬機滅茬后播種。三是使用滅茬、施肥、播種、鎮壓一體機播種,使秸稈破碎后能混土或覆土,減少蟲害發生幾率。

2.2 清理秸稈,選用抗病品種

提倡將秸稈清理出田,集中處理。注重小麥品種抗散黑穗病、抗稈黑粉病和玉米品種抗病性。

2.3 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

田間禁燒秸稈后,改變了原有的田間生態進程,病蟲發生種類和群體結構必然產生新的變化。秸稈還田不僅對蠐螬、二點委夜蛾發生產生影響,對其他多種病蟲都將產生一定影響。詳細調查研究、科學分析評估秸稈禁燒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變化規律,研究制定相應防治措施,是目前植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3 參考文獻

[1] 劉鳳艷,龔振平,馬先樹,等.秸稈還田對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8):75-78.

[2] 夏艷濤,吳亞晶.秸稈還田對水稻病蟲害及產量影響研究[J].北方水稻,2013(6):37-39.

第8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北方地區80%以上大豆種植沿襲小麥一大豆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盡管不重茬,但大豆連年迎茬,只是大豆根際固氮能力減弱,土壤養分失調,病蟲害加重。實行合理的麥、豆、菜等輪作制度,特別是大蒜茬,更能促進大豆生長,大豆肥茬養地作用更易發揮,不但養分互補,病蟲害減輕,而且根際分泌物毒素已被分解,是大豆高油、高產、穩產的基礎。

二、前茬深耕,本茬免耕

由于大豆是直根系,根系人土深,要求土壤耕層厚。大豆種植時,適逢高溫少雨,整地易造成失墑,所以種植大豆前茬作物要深種深旋,既能打破犁底層,又能多蓄水,待種植大豆時免耕既搶時又保墑,確保一播全苗。

三、選用良種

1、確定高產、高油品種。大豆要高油高產,品種是內因,是關鍵。要選擇亞有限結莢習性,株型半開張,分枝中等,中部葉柄與主莖夾角大于50°,多茸毛,成熟莢褐色,三四粒莢多,百粒重中等,種皮黃色,種臍深色,產量潛力大的高油大豆品種,如魯豆9號、菏9206等。

2、種子處理。高油高產優良品種確定后,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和發芽試驗,用種達一級良種標準。方法一,鉬肥拌種。用鉬酸銨等鉬肥拌種能促進大豆根瘤的形成與生長,使根瘤數量增多,體積增大,固氮能力提高。具體做法是:配制2%鉬酸銨溶液1千克,噴拌100千克大豆種子,攪拌均勻后,晾干即可播種,切忌曬干,以免造成種皮破裂。方法二,根瘤菌拌種。黃河灘區新淤灌地應根瘤菌接種,以增加根瘤菌數量,提高固氮作用。具體方法是:在上一年大豆盛花期選擇同一品種的健壯植株,將根挖出用清水洗凈,保留根系上個大、呈粉紅色的根瘤掛在陰涼通風處保存,第2年播種大豆時,把這些根瘤磨碎再用種子重量2%清水調合,均勻拌在種子里,拌種后放通風處晾干。一般5千克種子用25棵的根瘤拌種即可,根瘤拌種后切忌再用殺菌劑拌種,以免殺傷根瘤菌。

四、培肥地力

大豆適于在酸堿度適宜(酸堿值6.5-8.0)的土壤中生長,要求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通氣性良好,富含有機質和鈣質與水、肥、氣協調。土壤肥力是大豆高產的基礎,因而,必須培巴地力,在前茬應施腐熟的有機肥,每畝2000千克左右。做到一次施肥,兩季使用。

五、搶時早播

春爭日夏爭時。通過試驗,播期是影響大豆產量和油分積累的主要因子,要力爭在6月15日前完成播種。早播的豆稈粗壯、節間短,莢粒數多,百粒重大;早播使大豆有充分營養設館內障時間,打好豐收基礎。

六、合理稀植

大豆出苗后,應抓緊查苗補苗,進行移栽不漏,同時,及時間苗定苗,并合理稀植。如魯豆9號,每畝不超過1.5萬株。稀植通風、透光,不僅有利于單株生長,而且利于油分積累。

七、出花期增磷減氮

大豆封壟開花前,即將進入花莢期,營養、生殖生長同步,所以追施肥料對大豆生長極為關鍵。但氮肥利于葉片生長和子粒蛋白質積累,磷肥有利根、莖生長和子粒油分積累,所以初花期在追施肥料時,增加磷肥,盡可能控制氮肥用量,提高磷氮比。一般畝追10千克氮肥和20千克磷肥為宜,既高產又高油。在花期和鼓粒期結合防治病蟲害,再噴施含鐵、錳、銅、鋅等微量元素的肥料2-3次,每畝用量為5千克。

八、鼓粒期控水降溫

大豆花莢期營養、生殖生長并進,蒸騰、光合作用劇烈,干物質積累迅猛,需水量最大,這時,大豆田要水分充足。但進入鼓粒期后,盡管需水量仍然很大,但為了促進油分形成和積累,要有意識控制田間水分,澆小水,當日澆水,當時滲光,田間不積水,降低田間溫度,通風降溫,有利于脂肪合成,又不影響大豆產量。

九、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

大豆自出苗至收獲,處于一年中光、溫、熱、水同步增長時期,大豆的病、蟲、草、鼠等正處于生長、發育、繁殖時期,常見大豆病害有:病毒病、孢囊線蟲病,細菌性葉斑病等。常見大豆蟲害有:食心蟲、造橋蟲、甜菜夜蛾、豆天蛾等,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十、適時晚收

第9篇:大豆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 粉葛;病蟲害;防治措施;紅頭豆芫菁

中圖分類號 S435.6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35-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葛藤屬中形成塊根的栽培種,系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吨袊幍洹?2005版記載其性味甘、辛、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等功效。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華東地區及東北地區也有分布。

粉葛是我國傳統藥食同源蔬菜品種,也是我國出口蔬菜之一,很受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喜愛。我國葛根的人工栽培面積達到533.33萬hm2,葛根有望成為世界第六大食糧作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葛根單位面積產值增幅小,葛農的收入減小,這將嚴重影響到葛根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葛根加工企業收購葛根困難的局面。

1 粉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粉葛銹病

1.1.1 癥狀特點。主要體現在葉面上,初期為淡黃色或淺褐色的斑點,逐漸變大形成皰斑,隨著時間的延長,皰斑的表皮逐漸破裂,并且散出黃褐色的粉狀物。發病嚴重時,粉葛的葉面會布滿皰斑,表面散滿銹色的粉狀物,葉片甚至l生變形,最終逐漸干枯凋亡。若將粉葛的塊根挖出,則發現其膨大程度明顯小于正常的塊根。

1.1.2 病原及發病特點。不同的豆科植物發生銹病時的癥狀具有類似性,觀察情況與其描述的豆科銹病特征基本一致[1]。粉葛銹病由豆類銹菌引起,葉面皰斑破裂所散出的粉狀物為夏孢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孢子將變成冬孢子,冬孢子可隨植物的殘部在農田里越冬,在第2年春季,由風傳播。溫暖多雨的氣候容易引發粉葛的銹病發生,適宜的濕度是其發生流行的決定因素。

1.1.3 防治措施。因為濕度是銹病發生流行的決定因素,所以在粉葛種植期間要增強株間通風透氣性以降低濕度。此外,可用豆類銹病通常使用的50%萎銹靈或者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農藥防治。如莫賤友等[2]指出粉葛銹病可用15%粉銹靈(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450~600 g/hm2,藥液用量按900 L/hm2計,下同)、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40%三唑酮多菌靈1 000倍液900 g/hm2等藥劑交替噴施。在實際操作中應對葉片的正反面均勻噴濕以確定藥液實際用量,噴藥的次數和時間根據發病程度而定。

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和預防來年病害發生,應在粉葛采收結束后,燒毀田間殘留的植株以清除殘留孢子。

1.2 粉葛根腐病

1.2.1 癥狀特點。粉葛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主要危害粉葛塊根及莖蔓基部,該病可在苗期發生,也可在根系形成初期發生。①苗期感病后,根的尖端或中部表皮會出現褐色的水漬狀病斑,病害嚴重時植株的根系會褐腐壞死。病株地上部的表現為,植株矮小、萎蔫,生產緩慢,基部葉片出現過早變黃、脫落等現象。②塊根形成期發病,感病初期塊根表皮出現紅褐色稍凹陷的斑點(形狀為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發病后期根表皮密布病斑,相互交錯形成褐色大斑塊,根表面形成龜裂紋,皮下組織變褐色,出現干腐現象。塊根的橫切面能清晰發現維管束變紅褐色,后期則呈現糠心型黑褐色干腐[2-3]。

1.2.2 病原及發病特點。粉葛根腐病是由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sp.)和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復合感染引起。該病從4―5月至翌年1月都有發生,發病最多為5―9月,該時期發病較多主要受多雨天氣的影響。帶土的病種苗、種塊及水流是該病發生的主要途徑。發病嚴重的田塊發病率可達50%~80%,發病輕的田塊發病率為10%~20%。

1.2.3 防治措施。粉葛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其防治難度大,成本高。如采用土壤施藥,一方面因土壤體積大、影響因素多,防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長期用藥會導致土壤農藥殘留逐漸增加,污染土壤,影響粉葛產質量。因此,該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重點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并有效結合化學防治。①實行輪作制度。避免連作,采用適宜當地種植的其他作物進行輪作,尤其是豆科以外的作物。②定植前的土地準備。在移栽前及時深翻土地進行曬土,也可撒施生石灰用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③種苗繁育過程中,扦插繁殖選取無病健壯葛藤;塊根繁殖在冬季采挖粉葛時,選擇生長粗壯、無病蟲害、不受傷、個體完整的根頭作種栽用。莫賤友等[2]提出育苗前可用2.5%適樂時2 000倍液(或2%石灰水)浸泡種苗20~30 min,以減少初侵染源。④田間管理過程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基肥一定要深施,不能與葛苗接觸;移植過程中要特別小心,不要損傷葛根外表。病株率達10%以上的田塊,可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采用適當的化學防治技術。⑤粉葛采收結束后,對植株病殘體進行徹底清除燒毀,以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線蟲的數量,減少侵染源。

2 粉葛的主要蟲害及防治

粉葛莖枝皮層比較堅韌,葉表面蠟質層較厚,因此蟲害發生相對較少。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各有不同,蟲害種類以及程度也有不同。廣西葛的蟲害相對較少,苗期主要有小地老虎,中期主要有尺蠖類、夜蛾類和紅螨等[2]。

鼎湖粉葛的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煙粉虱、紅蜘蛛、紫莖甲、金龜子,陳泊韜等[4]闡述其生活習性、防治措施。

2.1 重慶地區粉葛蟲害及其防治

重慶地區葛根蟲害主要有葉甲、卷葉蛾、天蛾、葉螨、蚜蟲和毛蟲等,主要防治措施:①趨光性強的卷葉蛾和天蛾的防治采用頻振式多功能殺蟲燈誘殺;②蚜蟲采用鋪掛銀灰色膜進行驅趕;③食葉性葉甲、卷葉蛾、天蛾、毛蟲、蚜蟲可采用艾美樂、敵殺死、快殺敵等藥劑進行防治(可參考DB 50/T 40-2001);④螨類害蟲可采用果滿紅、強龍、強敵 312等藥劑進行防治(可參考DB 50/T 40-2001)[5]。

2.2 恩施粉葛蟲害情況

通過對恩施地區粉葛種植地的觀察,于2016年5月25日、8月10日在恩施市三岔鄉粉葛種植基地均發現一種前人研究不曾報道的蟲害(圖1)。根據《中國芫菁科分類研究(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甲總科)》中的描述以及圖片對照,筆者在恩施地區粉葛種植地所發現蟲害與紅頭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圖2)的主要特征完全一致。

2.2.1 形態特征。頭紅色,刻點細密,中央縱溝與頭同色,觸角基部具1對光滑的“瘤”與頭同色,雄蟲的“瘤”較大明顯;下顎須各節被黑色長毛;觸角細長,雄蟲觸角超過體長的 1/2,除末端2、3節外,各節外側具黑色長毛;雌蟲觸角約達體長的1/2,無長毛,第3、4節兩側平行,第5節長為寬的3倍。前胸背板長寬略等,中央具1縱溝,后端中央具1個三角形凹洼。鞘翅基部略窄于端部,長度蓋過腹端,翅縫端部合攏。雄蟲前足脛節具1內端距,細而尖,外側密布黑色長毛,后足脛節2端距較短,內端距細而尖,外端距寬而鈍;雌蟲前足脛節外側無長毛。體背、腹面完全被黑毛,僅前足腿節和脛節內側被灰白毛[6]。

2.2.2 生活習性。紅頭豆芫菁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蠶豆、大豆和馬鈴薯等的葉片和花瓣是其主要的取食部位,尤其喜食植物的嫩尖和嫩葉。紅頭豆芫菁活潑善爬,并且能作短距離的飛翔,因此其成蟲群集具有很的危害性。通??拷?、地堰和地頭、路邊的作物密度較大,受到該種蟲害的危害也相對較重。一般每頭成蟲每天可食4~6株豆類、薯類作物的葉片,一旦發病,該蟲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7]。

2.2.3 發生危害規律。該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農業環境關系密切;由于紅頭豆芫菁幼蟲以蝗卵為食,其危害程度與上一年土蝗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鄰近草坡草灘的地塊,紅頭豆芫菁發生危害重。

2.2.4 綜合防治措施。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的基礎,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適期防治,科學用藥。在防治紅頭豆芫菁的具體措施上,可采取農業措施、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7]。①深翻土壤。在每年粉葛收獲后及時對土壤進行深翻,破壞越冬的紅頭豆芫菁幼蟲(假蛹)的環境條件,從而減少來年病害的發生。②化學防治。針對鄰近草坡草灘、背風向陽的地塊可進行噴施藥劑處理,藥劑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氰?辛乳油1 500~2 000倍液、20%滅幼脲懸浮劑 800~1 000倍液,用藥量為600~750 kg/hm2。針對丘陵山坡地區的化學防治,藥劑可選用1.5%樂果粉劑或25%乙酰甲胺磷可濕性粉劑噴粉,用藥量為15.0~22.5 kg/hm2。

在進行化學防治時,要盡量避免藥劑與根系接觸,以免發生藥害。在粉葛采收的前80 d禁止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3 參考文獻

[1] 盛成.豆科植物病蟲害及相關防治方法[J].現代園藝,2013(5):55-57.

[2] 莫賤友,郭堂勛,胡春錦,等.葛的栽培方法及其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作物雜志,2006(3):48-51.

[3] 林蘭穩,李兆雄,何熊威.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生態環境,2004(3):382-384

[4] 陳泊韜,盧劍嫻,蘇桂南.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蟲害及防控措施[J].作物研究,2012,26(5):543-545.

[5] 周徒桂,褚興華.無公害葛根標準化生產技術[J].南方農業,2007,1(4):55-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无需安装 | 在线观看国产91|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麻豆91在线播放| 好爽好多水小荡货护士视频 | 怡红院成人影院|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黄色一级片在线看| 好吊操在线视频| 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丰满www色|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高清午夜看片a福利在线观看琪琪| 好男人www社区| 五月婷婷六月合|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www| 免费看电视电影| 黄色片一级免费看|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 亚洲欧美性另类春色| 菠萝视频在线完整版|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三级中文无码视频 | 国产免费人人看大香伊| 91视频综合网|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www.天天射| 日本一道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国产日产卡一卡二乱码|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