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

第1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1海洋空間規劃體系的基本認知

隨著人類用海活動的增多,對海洋空間的需求不斷增長,人們逐漸認識到“時間”和“空間”因素在海洋管理中的重要性[1],尤其是在用海程度較高的歐洲,逐漸建立并開始運用了海洋空間規劃[2]。1.1海洋空間規劃。從科學術語定義看,海洋空間規劃是以動態演化著的海洋空間為基礎,以探討海域的特征和規律為依托,協調人與海洋空間之間的關系,對海洋空間的演化提出各種層次的策略,并付諸實施和進行管理的過程性活動[3]。該定義強調策略性,即要達到的目標和愿景;強調過程性,即通過規劃手段變成空間現實;強調尺度性,即從大尺度海洋空間到小尺度微觀海域空間,本質上都是一體的,均屬于人與海洋相互作用的不同尺度部分。從規劃管理定義看,借鑒歐洲區域/空間規劃、歐洲空間規劃制度概要、歐洲區域間計劃對“空間規劃”界定[4],可認為:海洋空間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平衡海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洋空間保護和利用結構進行調整和合理布局的管理決策,是海洋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政策的地理表達;尋求從海洋空間上合理組織人類用海活動,尋求可持續發展下平衡的區域發展和健康的海洋環境。海洋空間規劃應強調海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用長遠和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海洋空間的開發和保護;強調海洋綜合管理的觀念,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強調海域或區域海洋的觀念,承認海域差別和區域海洋發展的不平衡,采用相應的措施、政策共同發展,[5]。海洋空間規劃的實質是對海洋空間利用、行業政策協調和政府海洋管制進行超前性的調配和安排[6]。1.2海洋空間規劃體系。《現代漢語詞典》中“體系”的釋義,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作為科學術語來講,“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是各類海洋空間規劃組成,共同引導、預判、協調并完成人海關系相互作用及海域演化過程,具有邏輯一體性和秩序性的綜合公共管理體系[7],是立足于海洋空間,探索人海關系作用模式,在其基礎上對海洋空間的演化提出策略并付諸過程,同時形成一個完整的策略和調控體系。海洋空間規劃體系不是各海洋空間規劃的簡單加和,而是按照某種結構相互組織、整合,形成層次關系并呈現出特定的秩序,是一系列對海洋空間的作用關系總和。這種內在結構化作用關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可能是橫向的銜接關系,有的則是縱向的對接關系。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內部各要素、各層次、各分系統之間協同配合,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秩序性和持續性等特點[8]。從制度角度看,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是由各類海洋空間規劃組成的,具有一定邏輯組織關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間發展與資源環境管制的基礎性機制集合,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制度[3]。

2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時代背景

一種規劃體系的框架模式可能是歷史總結和歸納的文明產物,也存在對未來發展狀態和時空發展要求的理性假設。構建海洋空間規劃體系,需要認知和探索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存在的時展要求,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2.1落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空間規劃體系是我國8大生態文明制度之一,是我國規劃改革的主要任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首要任務是“強化規劃引導和約束作用,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用海空間”。海洋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是落實和推進“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要求和實施載體,統籌各類海洋空間性規劃,全方位、全海域、全過程協調海陸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深化海洋資源科學配置與管理、嚴格海洋環境監管與污染防治的根本要求,是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2實現海洋空間科學開發保護的基礎。海洋空間規劃是各類用海活動審批與監督管理的基本依據和重要工具。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樹立“敬畏海洋、保護海洋”的生態文明理念,構建以海洋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導向,實施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規劃管理體制。理順我國現有多類海洋空間規劃及同一類海洋空間規劃的多級規劃,避免規劃內容沖突,分級落實各級規劃在海洋空間開發與保護中的內容要求,發揮海洋空間規劃對海洋科學開發與保護的基礎性作用,糾正現有海洋規劃側重圍填海盲目擴張和海洋經濟增長的不合理需求,約束和引導海洋空間及海洋資源開發向科學適度有序利用目標發展,保障各類生產、生活、生態用海空間。2.3推動海洋空間利用協調發展的舉措。海洋空間規劃承認海域差別或區域海洋的不平衡,是國家海洋空間發展的基本指南和全域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樹立“集聚開發、空間均衡”的發展理念,通過大尺度海洋空間到小尺度微觀海域空間的層層海洋空間規劃協調引導和約束,糾正過去和當前忽視海洋資源環境影響的做法,將海洋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承載能力作為決策的依據和規劃編制的前提條件,以不同海域或區域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社會經濟發展潛力作為海洋空間發展的“指揮棒”,用長遠和廣闊的視野來誘導和倒逼各地海洋經濟發展優化和轉型,實現人海和諧,促進形成全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生態安全新格局。2.4提升海洋空間治理能力的途徑。海洋空間規劃是海洋空間治理與決策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樹立“簡政增效”的執政理念,實施海洋空間規劃事權的邊界劃分與再分配,構建明確的海洋空間規劃邏輯體系,包括各海洋空間規劃的地位和作用,避免規劃內容重疊、缺位、“碎片化”及“朝令夕改”,明確各級海洋空間管理事權,理順海洋空間規劃的編制、實施和監管體制,實行海洋空間規劃“一張圖”審批、統一審批依據,簡化行政審批、完善工作程序和方法,從而提升國家海洋空間治理能力和效率。

3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著力點

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應包括3個基本要素,即長期或中期的海洋空間戰略、不同空間尺度下整合各行業政策的協調方法、處理海洋空間利用問題的海洋治理過程。其構建應滿足海洋空間治理的需求導向,體現國家海洋生態文明意志和國家海洋空間治理現代化。3.1體現海洋生態文明意志。海洋空間規劃體系總體上要對國家海洋總體格局、重要的海洋資源及空間發展問題進行調控。根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格局”的要求,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應體現“海洋資源節約利用、海洋水產品保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海洋生態文明意識導向,推進海洋主體功能區建設,突出強調“海洋空間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態紅線管控”的治理手段,推進實施圍填海總量和自然岸線保有率的用海總量控制制度,實施定性(性質)、定用(用途)、定量(規模)、定位(位置)、定序(時序)的“五定方案”治理措施,遵循海洋自然條件的適宜性、海洋經濟發展的可行性、海洋社會制度的可容性、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海洋空間布局合理性的5重約束條件的目標效益最大化[9]和“慎填海、不污海、少占海”的保護意識,合理安排各類生產、生活、生態用海空間,明確海洋開發和保護“兩個邊界”,實施海洋空間規劃全覆蓋,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3.2體現海洋空間治理現代化。海洋空間治理現代化包括海洋空間治理組織系統的現代化和海洋空間治理方法方式的現代化,是法治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構成應與海洋空間治理組織系統形成對應關系,依據現有海洋治理層級和國家空間規劃層級要求,實行三級行使權責的體制,體現“于事簡便、于法周延”的原則,打破規劃編制和管理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形成海洋空間規劃控制序列。國家以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制定重大發展戰略和空間約束指標,以戰略決策為主;省級以海洋功能區劃為主,較為明確、細致地分配和設定管轄范圍內的生產、生活、生態用海空間以及海洋開發和保護邊界,上落實國家戰略約束指標,下安排市縣微觀管控需求,承擔承上啟下和省級宏觀管理需求;市縣為執行落實者,突出“多規合一”,以“細致化”和“可操作”為原則編制綜合海洋空間規劃,強調規劃的綜合性和實施性,注重海洋公共資源的空間和時間安排,保障上級規劃目標的落實,形成“國家、省、市縣三級規劃,國家、省二級監督,市縣一級執行”的框架組織。海洋空間治理方法方式實行“層層監管、重心下沉、有據可依、各司其職、權責清晰”的現代化行政管理機制。

4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基本路徑

第2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實踐證明,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人類擺脫發展進程中新的生存空間危機,解決城市空間飽和、用地不足、交通擁擠、環境污染、防災抗毀等難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提出,地下空間是一種寶貴的新型國土資源。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城市的發展趨向,是拓展城市空間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地下空間規劃,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也正在得到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未來,伴隨著城市地下空間的日益深層化、網絡化、系統化,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將會更加注重安全性、信息化和可持續發展。相應地,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編制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許多相關的新的分析方法及技術手段也越來越有效地被應用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

毫無疑問,無論是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念的革新,還是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技術和方法的升級換代,都有助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深挖地下空間的經濟新潛力。

未來地下空間的發展趨勢對地下空間規劃的新要求

當今國內外大城市都在對地下空間進行有序、合理、經濟、高效的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正在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于商業、倉儲、交通、物流、防空、防災、環保、能源、生物、信息、居住、娛樂、體育、文化、科教實驗等功能領域,并已取得一定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地下空間所能容納的功能,除了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功能以外,還可以容納許多城市功能及設施。地下空間規劃領域的權威綜合多國地下空間的發展趨勢,提出:地下空間未來發展有深層化、網絡化、系統化三大特點。

之所以說深層化發展是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重要趨勢,是因為地下空間資源作為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開發利用很難再進行功能的重新調整,因而,對地下空間合理有效地豎向布局設計極為重要,尤其是在未來地下空間開發設施種類繁多的情況下,地下空間的開發深度會不斷增加。深層化也是伴隨城市功能地下化過程中的網絡化功能及系統化功能發展演變而來的。

無論是市政功能的設施,還是交通功能的設施,相應地,都有了其地下空間網絡化的發展。比如紐約在城市地下250米深處建設了城市給水管網以保證城市的供水。再如巴黎拉德芳斯(La Défense)的地下交通網絡,很好地實現了人在地上、車在地下的地下空間開發理念,有效地緩解了城市交通的壓力。

城市地下空間系統化的發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拿城市地下空間的系統化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市政公用功能的方面來說。作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生命設施”, ――市政設施,目前在城市中的分布區位主要在地面+15米的區間內,與人群經常活動的城市空間存在著豎向的交叉,從而會在景觀、環境上對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將市政設施進行系統化的地下發展,能夠減少這些設施對城市地表空間的占用,將這些設施地下化后所空閑出來的土地,能夠為居民生活營造更多的公共開敞空間。

在城市地下空間系統化、網絡化、深層化發展這樣的大背景,客觀上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格,未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將會更加注重安全性、信息化和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地下空間吸引著大量諸如商業、交通等公共活動的同時,其安全及環境問題越來越被各方面所關注。地下空間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使得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理問題變的更為困難復雜。當大型城市地下綜合體,步行街等公共活動聚集的內部出現某種災害時,對人員和財產的危害遠遠大于地面設施。因此,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未來必須更加注重安全性。

其次,現代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不斷地為地下空間的規劃提供更加有效的、更加科學的途徑。通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地下系統的運動狀態和規律,對地下各種設施關系進行調控,實現系統最優化,使城市地下空間成為有利于人類活動及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而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圖形輸入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智能化,地下空間規劃過程中所需的地質、現狀、條件等諸多數據將數字化,使其獲取變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遙感圖像直接作為背景進行設計,而各種地下管線的資料由于數據庫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查詢。

還有,在國際國內強調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條件之下,未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也將注重與可持續性發展的協調。在規劃上,城市地下空間得以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地下空間資源、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態環境等多因素不斷地進行內部的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并且達到一定的和諧統一。

所以,城市地下空間規劃上的可持續性發展將在經濟性方面,體現對地下空間開發對城市的經濟價值效益;在環境性方面,反映地下空間對城市地面負面環境影響的控制和改善;在社會性方面,突出地下空間規劃過程中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以及地下空間規劃公眾參與。

因此,在綜合資源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各方面,構建地下空間規劃可持續發展協調,并知道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實現地下空間資源的適時、適度、有序開發。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的發展趨勢

當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行業紛紛在地上地下協調、地下各專項系統之間協調、前瞻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規劃實施措施、建立動態規劃機制等方面加強理論研究,規劃理論本身也正朝著綜合化、定量化、實用化及探究本質等方向良性發展。

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教授、城市地下空間研究會理事長束昱就特別指出,順應規劃理念轉變與革新的持續加快,城市規劃包括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就應實現從“目標規劃”轉變為“過程規劃”。

城市規劃領域――當然包括城市地下空間規劃――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無論是城市隸屬的地方政府還是當地社會,甚至包括規劃部門及規劃師,都一直把城市規劃的“未來空間架構”作用放在第一位,在上報審批的城市規劃文本里,絕大部分的篇幅是理想藍圖的描繪,而對于如何使任務和目標得以實現,或理想藍圖是否能實現,以及使之實現的行動的順序與實行的過程,規劃的編制者們并不十分關心,規劃實施章節的編制草草了事,也不作為規劃審查的重點。

近些年,城市規劃“新概念”強調:規劃(Planning)作為一項普遍活動是指編制一個有條理的行動順序,使預定目標得以實現。即強調城市規劃一方面是指需要實現的某些任務,更重要的是指為實現任務而采取的實施順序與手段。因為城市的發展是一個由多因素影響的動態變化過程,對城市的發展變化的認識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城市規劃也必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規劃方案的設計。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從規劃屬性上與城市規劃一脈相承,傳統城市規劃觀念的誤區也應在地下空間規劃中引起重視,同時,由于地下空間自有的隱蔽性、建設的不可逆等特點,決定了地下空間規劃的管理與實施較地面規劃更加復雜,更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分期實施的方法及配套政策,建立彈性與連續性的動態規劃機制。

相關學者呼吁應充分認識到:地下空間規劃“不僅僅是藍圖,而是面向需求的公共政策體系”,“不僅僅是追求終極理想方案,而是一種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地下空間規劃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推動地下空間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

關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方法的新進展,束昱將其概括為基于更加重視規劃編制實施、基于控制與引導的平衡、基于城市的上下的和諧。

規劃編制乃是編制主體針對城市規劃過程中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問題,收集信息、判斷性質、選擇方案、制定政策等一系列活動過程,同時規劃編制也是一個不斷通過實踐來實現規劃目標的連續動態過程,因此,廣義的規劃編制,是一個以實施為導向的規劃“編制―實施”統一體。

目前,重規劃輕實施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機制,必須要向實施和編制并重、互補的機制轉變。而實施型規劃的深化,重點又體現在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建設規劃制度等的完善上,包括提升近期建設規劃地位,完善近期建設規劃的內容。在滾動編制近期建設規劃的同時,進一步通過編制年度建設規劃進行細分、深化,以保證實施型規劃的完整傳遞,以及與相關部門年度計劃的銜接協調。最后,還應將近期建設規劃和每年的年度建設規劃予以公布,實現規劃自身以及社會公眾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反饋。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控制與引導的平衡。規劃控制是城市規劃直接干預城市開發的主要手段,也是保障法定的城市規劃之規范功能能夠正常發揮的有效手段。控制的作用體現在滿足一些基本空間環境的標準上,如日照、通風,以及由此而來的體量、高度、間距、后退等。然而,由于控制對象涉及人的因素,無形中導致了控制作用的發揮,不可避免地具有復雜性、不可預見性,同時還須符合法理要求。

對此,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一些激勵措施,來鼓勵和引導城市開發符合城市規劃是積極有效的方式。如通過“空間開發權”來激勵“利誘”開發商提供地下空間等以促進公共利益,提供可供選擇的空間形態以強調整體特色等。這在今天已經是城市設計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成果。城市設計方法在規劃編制中的運用,正是將規劃控制與引導(Planning Control and Guide)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規劃控制之中,控制與引導是一體的。

著眼于城市的上下和諧,則是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的另一大發展趨勢。面對城市這一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和諧”的地下空間利用規劃意味著應當本著實踐理性、務實求真的態度,以系統整合、多元共生為原則,挖掘地下空間的潛在價值,探索地下空間的發展規律,實踐地下空間資源的集約利用,尋找解決城市問題的有效方法。

上下和諧的地下空間規劃編制需明確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方向,協調地面、地下設施直接的關系,本著上下空間功能對應原則,拓展城市空間容量,改善城市功能和環境,實現城市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相關技術手段與分析方法的新進展

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涉及的問題,往往是多因素的復雜系統,系統的優劣是多因素的綜合結果。而各因素又常常是互不相容的,如建筑密度高,經濟效果好,但同時往往環境質量較差。面對大量的類似的復雜的問題,就必須逐漸擺脫經驗階段的許多盲目性,自覺地采取科學的解決方法。通過對城市有關大量資料、數據的整理加工,進行系統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各經濟要素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預測城市的發展,為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

地下空間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編制也是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系統過程,充分運用基于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的子系統,在比原問題簡單得多的層面上進行分析、比較、量化、排序,然后再逐級地進行綜合,使地下空間規劃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

關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相關技術手段的新進展,業內權威比較推崇地理信息系統(GIS)、VISSIM行人仿真模塊兒、CDA軟件、BIM平臺的運用。

GIS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領域的運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稱為“地理信息系統”或“地學信息系統”。GIS自誕生至今,其應用領域已經由自動制圖、資源管理、土地利用發展到與地理位置相關的水利電力、環境保護、金融保險、地質礦產、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在地下空間領域采用GIS技術和方法解決規劃設計、工程管理、地下交通及其相關的問題,與其他傳統的方法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如:快速靈活性、客觀定量性、強大的分析模擬能力等。

在地下空間的規劃與設計當中,首先建立一個地理數據庫,然后可用GIS進行各構筑物的規劃、選址等。GIS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功能,能為設計人員提供車道、交叉路口等的設計工具,為地下空間的優化設計提供方便,大大提高了規劃的工作效率,使規劃研究人員從繁重的設計工作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投入于方案的綜合比選分析中。同時,GIS可結合虛擬現實技術使方案的篩選、優化顯得非常形象、直觀,直接用計算機就可對模型圖進行各種修改(如各構筑物位置的布局、規模的大小、與其他構筑物的連接方式等),且非常簡單明了,可提高規劃設計的速度和質量。GIS在規劃設計中主要解決了信息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并滿足決策的要求。另外,GIS還能很好地解決項目涉及的地下管線、環境分析等問題。

在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中,建設單位要在工程尚未進行施工設計之前,評估該工程是否具有修建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及技術價值,并且要評估該工程完成后的城市景觀、工程與環境的協調情況。利用GIS可以直觀地表達地下空間建(構)筑物的形狀、規模及其與地上建(構)筑物的位置關系,更清楚地表示新建地下建(構)筑物與既有地下建(構)筑物(如既有地鐵、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等)的位置及通道連接關系。因此,GIS在地下空間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有助于輔助進行工程評價,可以使工程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所規劃的設計方案建成后的情況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有一個形象、直觀的了解,為領導決策和設計人員的設計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VISSIM行人仿真模塊兒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領域的運用

作為VISSIM的一個模塊,VISSIM行人仿真模塊在交通工程、設計評價、工程展示,以及城市規劃中都有著極大的應用。

該模塊采用在行人仿真領域廣泛使用的社會力模型,適時地模擬實現行人和車輛的動態交互行為。同時,創新性地允許用戶自定義部分人的行為,比方紅燈時過街等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因此,很大程度提升了仿真的準確性。

在地下交通樞紐(軌道站點)、地下綜合體、地下公共空間可應用行人仿真模塊進行純行人交通,行人與車輛的動態交互模擬,以及行人的違法行為模擬,驗證地下交通規劃方案、地下人行疏散系統規劃方案等是否可行。

CDA軟件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領域的運用

通過對區域的實地調查和資料收集,結合規劃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分析指標體系,利用Auto-CDA軟件和Arcgis軟件,建立多指標數據庫并確定各指標的分值,建立評價模型,分析地下空間資源評價結果,最終劃定地下空間資源“四區”,以指導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通過CDA軟件、GIS技術與控規編制方法、步驟和實施管理結合,通過各類數據相互關聯和轉化,搭建本次工作的數據標準平臺,為規劃貶值與決策提供所需的數據、模型分析、指標研究、優化方案,并實現規劃藍圖快捷化、智能化的輸出和轉化。

BIM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領域的運用

第3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2008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實施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棋”至中盤,規劃邁入承前啟后、中期評估之年。又恰逢政府換屆,對照規劃實施情況,回頭審視規劃的藍圖,尋找規劃本身的局限,對進一步厘清和修正發展思路不無裨益。

十一五規劃的適應性

從1953年中國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算起,到2006年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公布,中國先后共制定了11個中長期總體規劃(計劃)。目前,國民經濟規劃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由國家級、省級、市縣級“三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三類”組成的“三級三類”規劃管理體系。

回顧規劃沿革,發展規劃的歷史任務都是與當時的現實條件、發展水平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緊密相聯。“十一五”規劃與我國以往發展規劃相比,無論是從戰略思想、手段方法,還是規劃的框架形式,都有較明顯不同,主要體現在:規劃編制理念的人性化,由“以物為本”、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向“以人為本”轉變;規劃側重點的轉換,涉及市場調控的內容已漸淡出,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市場機制下不能或難于自發解決的宏觀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著力于對各項關鍵改革的梳理。

“十一五”規劃還體現了實施手段有效性的增強。規劃中有兩個提法影響深刻,一個是能耗、污染排放、水耗等約束性指標的提出。另一個則是主體功能區的概念的提出。對于“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中央政府及各級政府都根據規劃要求,對于規劃中提出的幾大約束性指標都提出了分解方案,并出臺了考核辦法。

在空間結構不合理、耕地面積減少過快、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退化的大背景下,主體功能區域的劃分和區域互動機制的構建,意味著中國發展規劃的實施手段由原來的依靠相對分散凌亂的指令性命令轉變為依靠通過較為系統的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結合各地實際來規劃生產力布局、生活空間布局以及生態空間布局的整體協調。

四是規劃期限靈活性的提高。從“十一五”開始,不再要求所有規劃都以5年為期編制和修訂。“十―五”規劃綱要的規劃期,以5年為主,同時展望到2020年。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規劃期,可根據規劃對象的特點合理確定,可以滾動修訂。有些領域的專項規劃,可以根據完成任務的需要確定規劃期,可以是3年、4年等。

規劃本身的變化,反映的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待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進行的制度調整。

建構理性的出路

從目前已逐步形成的規劃體制現狀中,不難發現其弊端。

首先是規劃本身的定位問題。從“十一五”規劃的變化來看,在規劃的制定中,政府明確了規劃是以人為本的規劃,規劃的功能是間接指導性以及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的。這種導向應該說是非常正確,但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有待改善的背景下,仍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對規劃的定位的理解存在不小偏差。尤其是在一些市縣一級的規劃中,規劃只是對上一級規劃的“拷貝”,多說“普通話”,少有本地方言,而規劃內容中有本地特色的卻多讓產業發展唱了主角,關于行業方面的專項規劃占了各類規劃中的相當數量。這種代替市場規劃產業的做法,反映的是規劃制訂者計劃經濟思維的殘留。這樣的規劃,操作性和可行性有限,顯然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最后多會落得“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到頭來全是空話”的結局。

哈耶克曾說,一切建構的理性,都是“致命的自負”。從規劃本身的定位來看正是如此,當前形勢下的規劃,并不是要規劃分散決策的市場,而規劃的恰恰應是規劃的制定者――政府的行為。

毫無疑問,規劃定位問題有待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而規劃體系不順同樣是目前較緊迫的問題,也與政府職能轉變密切相關。

可借鑒的經驗表明,完整的國家層面的規劃體系包括四個層次:國家戰略(規劃期約50年);國土規劃(規劃期約30年);經濟社會總體規劃(規劃期5年)、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其中,國土規劃主要是著重對基本國情和國家戰略在空間上的反映和安排。各個層面的規劃,越往下層越具體越微觀,也越接近空間規劃。國外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規劃,大多數是強調空間布局的規劃,而且這些國家對中長期的綜合性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正在不斷弱化,而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和空間規劃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目前,中國規劃部門編制的三級三類的規劃都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個層面,不包括第二個層面的國土規劃。由于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制定部門的不同,又因為具有資源的空間配置和布局安排的基礎性規劃――國土規劃“缺位”以及行政區劃和經濟布局間的不吻合,當前側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常常與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發生“沖突”,這種現象的產生,表面上是規劃的銜接協調不夠,但背后反映的卻是政府部門間利益的“交鋒”,是政府體制改革滯后造成的。

目前中國還未出臺《規劃法》,規劃工作的規范化程度不高,法制化程度有限,因此一旦規劃間產生沖突,哪個規劃說了算,就難免變成部門(或地區)間的博弈。浪費的是不僅是人財物,更浪費了發展改革的有利機遇。

值得欣喜的是,“十一五”以來,中國積極推動京津冀以及長三角兩個區域規劃編制的試點,這一類空間規劃的推進及示范效應,或將有望改變按行政區劃來配置資源的狀況,彌補通盤考慮空間布局的缺失,以統一協調各級各類規劃,為在最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理順區域間經濟和社會管理間的沖突,提供制度保證。

當然,必須認識到的是,對任何完全理性的苛求都是不恰當的。對于規劃寄予太多的期望無疑是本末倒置。事實上,我們曾有過許多規劃失效的經驗教訓,比如“九五”計劃中就提出了“兩個根本性轉變”,但在隨后的10年中并沒有因有規劃而有根本性好轉,粗放的增長方式甚至有惡化態勢。又比如制定“十五”計劃對東南亞危機后的經濟發展前景趨勢判斷悲觀,規劃的電力建設滯后,引發隨后的“電荒”,成為發展的瓶頸。即使是最近的“十一五”規劃,僅僅兩年,就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發展的突出問題,當初規劃中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是7.5%,而2006-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而且能耗、排放以及耕地等幾大約束性的指標按目前發展趨勢在2010年實現的壓力也非常之大。

客觀地說,這些教訓大多數并不是規劃本身的失效,而是體制改革滯后的后果。強調教訓也不是否定規劃的作用,恰恰相反,是要提醒我們什么是好的規劃,規劃的實質意義何在?

第4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一)改革創新原則。以改革為動力,全面推動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二)集約高效原則。嚴防死守耕地紅線,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嚴格用地標準、準入門檻和績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以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促進礦業轉型升級,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開發原則。統籌推進礦產資源開發、礦山生態保護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加強綠色礦業和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著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則。以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和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統籌各方利益,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總體目標

(一)國土開發空間格局明顯優化。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總規模以內,城鎮村用地結構和布局達到規劃確定的目標。

(二)公眾參與和社會共識明顯增強。廣泛宣傳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增強全民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新風尚。

(三)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積極探索創新,開展土地資源的集中利用、復合利用、立體利用和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環利用。

(四)礦產資源生態開發和保護水平明顯提升。所有礦山企業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準,主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進水平,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以下簡稱“三率”)明顯提高,尾礦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礦山地質環境逐步改善。

(五)國土資源節約集約長效機制初步形成。國土資源管理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體制機制建設有新突破,不斷完善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政策制度,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引導、激勵約束、評價考核等節約集約長效機制。

三、主要內容

(一)堅持惜土如金,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管控。編制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紅線,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涉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類規劃,確保規劃的協調一致。加強規劃的調控和引導作用,確定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底限,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

(二)堅持向內挖潛,加大閑置低效土地清理處置力度。深入推進閑置低效土地清理處置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確保閑置土地發現不留死角、處置全覆蓋。在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上下功夫,鼓勵企業利用自有土地實施“零地技改”,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多層標準廠房建設經營,支持小微企業通過利用存量土地、租賃標準廠房等途徑解決生產經營場所。認真開展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

(三)堅持獎優罰劣,著力提升建設用地使用效率。優化新增建設用地結構,優先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及科技型創業創新項目用地,嚴格新建工業項目的準入門檻,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控制標準,提高新增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利用效益。將單位GDP地耗納入縣市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和縣域經濟考核,確保全州單位GDP地耗水平超額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標。強化土地利用綜合監管,落實土地動態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計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4項創新試點。

(四)堅持主體責任,嚴防死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建立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斷提高。

(五)堅持齊抓共管,深入開展國土綜合整治。以土地整治為平臺,整合水利、交通、村莊建設等涉農資金,充分發揮資金的聚集、放大效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服務新農村建設。創新土地整治建設模式,深入推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建工作試點,積極服務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國土生態整治和礦山復綠工程,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統籌規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和礦產資源開發收益,重點完成全州“三區兩線”(“三區”指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兩線”指交通干線、河流沿線的直觀可視范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六)堅持示范引導,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探索建立凈采礦權出讓制度。開展州級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試點建設,培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藝、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合理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推進礦山廢水、廢氣、廢渣資源化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開展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共享試點建設,以資源開發服務精準扶貧。嚴格執行礦產資源“三率”標準,建立重要礦產資源“三率”監測考核體系,實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與儲量消耗掛鉤、礦產資源利用績效與獎懲掛鉤,推廣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技術,逐步淘汰設備、“三率”和安全環保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全面促進礦產資源科學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堅持于法有據,扎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利用、自愿有償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推進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堅持“一戶一宅”分配原則,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自愿有償退出。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全面公開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定期調整征地補償標準,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

(八)堅持綜合配套,建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長效機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場配置機制,建立全州統一的1+N(州+8縣市)交易平臺,推動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網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運用各種調控政策,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及市場主體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積極性。建立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完善單位GDP地耗考核,改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推進城市建設用地評價,規范項目節地評價。建立完善國土資源違法查處快速反應機制,以新開工項目清理為重點,著力構建“事前防范、事中監督、事后查處”的執法監察體系,有效制止和查處土地、礦產違法行為。

四、實施步驟

(一)啟動部署階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創建活動動員大會,全面啟動創建工作。各縣市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制定工作實施方案,落實工作經費,選定中介技術協作單位,按要求收集相關評價考核數據,組織上報材料。

(二)推進落實階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嚴格落實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具體措施,按照創建目標任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創建活動。對創建活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調研、檢查和指導,適時召開座談會,進行總結交流,確保達到創建活動考核測評要求。

(三)總結申報階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總結全州在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機制和新經驗,制定并落實相應的獎勵政策,及時組織申報材料編制,做好申報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認識。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范州創建工作,是貫徹人口資源環境基本國策的重要舉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級各部門要站在講大局、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創建活動的重大意義,把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作為國土資源改革創新的主線,把創建活動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

(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州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州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州長任組長,分管副州長任副組長,州委組織部、州委宣傳部、州監察局、州國土資源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住建委、州經信委、州商務局、州人社局、州規劃局、州統計局、州環保局、州農業局、州林業局、州水利水產局、州交通運輸局、州文體新廣局、州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辦、州電視臺、日報社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州國土資源局,州國土資源局主要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從州直相關單位抽調人員組建工作專班,負責創建辦的日常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協調,緊密配合,及時解決創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各縣市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周密安排部署,確保創建活動順利推進。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法規、政策和資源國情、省情、州情,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各級創建辦要制定宣傳方案和各階段的重點宣傳內容,通過多種途徑對創建活動的重大意義、工作進展、典型經驗等進行宣傳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關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擴大創建活動影響力,促進形成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民共識,營造創建的良好氛圍。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專人負責相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時上報。

(四)培養節約集約意識。樹立節約優先理念,建立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樹立集約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擴展粗放利用向內涵挖潛集約利用轉變,大力提升資源產出效率和綜合效益;樹立循環發展理念,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資源利用水平;樹立市場配置理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市場,構建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樹立創新引領理念,把創新擺在資源節約的核心位置,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資源節約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強化土地儲備計劃管理,建立儲備土地的供應與農地轉用指標掛鉤制度。細化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嚴格落實定額指標管理。開展開發區、工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建立工業項目無績效退出機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聯動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約利用和增量用地掛鉤機制。制定盤活存量工業用地政策,開展零星工業用地置換,探索工業用地儲備,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實行劣勢企業淘汰。建立履約保證金制度和竣工核驗制度。完善考核掛鉤制度,將資源消耗、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相關指標納入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體系。

(六)嚴格規劃管控。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近、中、遠期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確保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

(七)強化耕地保護。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切實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耕地保護的主體責任,將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情況納入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離任審計的內容和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扎實做好以城市周邊為重點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倒逼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落實耕地“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制度。加強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與監測,推進“金土地”工程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耕地保護質量持續提升和生態狀況不斷好轉。

(八)推動節地挖潛。針對我州耕地資源相對缺乏、后備資源不足、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用地需求極度緊張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應力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采取協商收回、協議置換、自行開發等形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二次開發。在用地空間組織形式、用地結構調控、投資強度、盤活閑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幫助企業加大投資強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設用地標準,提高建設用地準入門檻,有效調控用地規模和標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創新城市建設理念,積極探索科學合理開發城市建設用地的新思路、新辦法。

(九)實施資源整合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樹立礦業開發一盤棋的思想,整合優勢資源,鼓勵礦業集聚開發。推進礦產資源在區域內合理流動,重點向龍頭企業集聚,對現有小礦山企業采取限期整改、重組聯合、兼并收購等方式,引導其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原則,認真貫徹落實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組織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切實做到開采與治理兩手抓,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第5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環境規劃;公共政策;執行力;歷史時空坐標;適應性

文/王偉

“十三五”是我國的社會經濟轉型期,也是需要環境保護規劃著力解決重大問題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在環境規劃理論和管理實踐上作出探索創新。本文立足新的歷史時空坐標,對實踐中我國環境規劃面臨的困境進行剖析,對環境規劃編制工作展開思考、提出建議。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歷程,如從1973年算起,至今40余年,環境規劃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局部進行到全面推廣,在這期間我國政府召開了七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每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的精神都將環境規劃工作向前推進。現以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劃分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

實踐中我國環境規劃面臨的弱效困境

環境規劃實踐是整個規劃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目標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為分析參照,當前我國環境規劃在制訂、實施和評估上的實踐存在以下弱效表現。

理論“創新”弱

當前采用的環境規劃理論大多系歐美發展的環境目標規劃法,通常是依據已有的模式,根據一系列數學化學公式編制出來的,給出的許多削減或建設項目目標很少考慮規劃的經濟分析與多元利益人關系,導致規劃目標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減弱。環境容量核算、環境經濟核算等領垣的基礎研究長期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尚未有類似諸如城鄉建設規劃中“容積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耕地保有量”的核心環境規劃指標體系,制約了環境規劃的發展和深化。

數據“支撐”弱

編制一個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劃對于環境信息數據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環境統計的廣度和深度都不盡人意,制約了規劃的發展。在實際規翅工作中,經常會面對水、大氣、土壤等環境資料不足和數據不準確的問題,使得城鄉環境系統變化規劃很難搞清楚,環境容量難以確定,這就對環境規劃很多具有重要作用的“指標”缺乏足夠的信服力和約束力。

資源“調配”弱

規劃的主要作用是調配資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具有經濟社會項目資源調配權,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配置土地這一可以轉化為“稀缺資產”的自然資源。這些年,這些規劃的強勢正是體現為對某種資源的支配力,環境規劃的弱勢根源在于其沒有可供規劃和調配的對象,為此常陷入“等、靠、要”的被動局面,缺乏人、財、物、信息的及時有效支持,嚴重制約著規劃編制與實施任務的完成。

空間“底盤”弱

在以構建國家空間規劃體系為最終目標的“多規合一”工作中,通常認為空間規劃的“正規部隊”是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兩者“異曲同工之處”在于:法律支撐完備、行政管制強力、組織體系龐大以及技術方法縝密。相比“兩規”的成熟度,環境規劃仍顯稚嫩,對空間的謀劃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在實施中常羅列一些缺乏針對性的原則、標準,缺乏執行力度特別是沒有可操作性的編制導則和約束性指標來控制城鄉發展建設行為。

體系“合力”弱

當前環境規劃體系一個很大缺陷是各類總體規劃、要素專項規劃、行動計劃數量過多、類型龐雜,缺乏有效銜接整合,造成了自身體系紊亂。這些直接影響了環保工作的推進實施,尤其是不同行政級別的環境規劃間環境職能、事權界定不清;地方政府在具體落實執行時,要么不知所依,要么形成政策投機博弈;整個規劃體系難以形成合力,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也難談應對復合型、交叉性的生態環境問題。

法律“保障”弱

想讓環境規劃擺脫“墻上掛掛”,深入落實到實踐中去,就必須對規劃的編制報批、實施和檢查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細致的研究,并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雖然新《環境保護法》明確了環境規劃的法律地位,但仍未將環境規劃真正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的職權內容和范圍的設定、各個環節中所必須遵守的程序規定以及相關的處罰規定缺乏實施細則。輕視過程控制,這是規劃編制與實施脫節、環境規劃流于表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話語“地位”弱

從發揮的作用看,我國現行規劃大致可分為發展型與控制型兩類。現在環境規劃扮演的潛在角色仍是“經濟約束型規劃”,無形中使環保部門成為“孤立部門”,由于環保部門得不到其他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使環境規劃成為“孤立規劃”,難以與其他部門規劃之間建立有效的銜接。加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突出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的指導作用,往往忽視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如此則更弱化了環境規劃對城市發展規模的控制作用,使環境保護失去了原本應作為綜合部門的作用與地位,這也是導致環境規劃成為“孤立體系”,不能有效付諸實施,環境保護工作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執行力與適應性導向下我國環境規劃提升路徑

針對執行力與適應性導向下的我國環境規劃存在不足,從轉型、統籌和差別化三個方面提出提升路徑建議,以期對“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的有所助益。

理念與定位轉型

理念轉型。環境規劃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綱領性文件,對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環保理念的成熟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觀察、分析、判斷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立場和觀點,還影響著領導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基于“生態文明”下的環境規劃編制,必須在體現規劃的“前瞻性、綜合性、導向性”特點的同時,將對環境資源的剛性管控和規劃的“剛柔并濟”相結合,塑立“統籌規劃、動態維護、實時平衡、長效評估”的規劃方法,通過研究環境資源約束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制約,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定位轉型。在國家整個規劃體系中,環境規劃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局部進行到全面開展,背后實質反映出的是環境規劃從缺位、弱位、失位,回歸到“本位”。環境規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重、環境部門與其他部門協調以及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均衡的重要工具。在中央當前推進“多規合一”建設國家空間規劃體系的進程中,環境規劃作為環境安全底線的守衛者和環境宜居高線的營造者,應轉變其部門規劃、五年規劃中專項規劃的傳統定位,上升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指導性與約束性規劃,即國家規劃。最終目標是通過在國家規劃體系中定位的轉型提升,為將來處理環保規劃與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效力關系設置規則,雖不是說環境規劃一定高于其他規劃,但也非常強調環境規劃對于其他規劃具有指導作用,任何非環境規劃的實施都必須與環境規劃相協調,不能夠突破環境規劃而絕對獨立。

規劃體系統籌

第一,對內優化體系形成合力。環境規劃應該具備一定的層次結構,而對層次的劃分,筆名建議在常規空間尺度及行政等級等劃分依據基礎上,增加對主體粒度的劃分考慮,構建一個“全覆蓋、全要素、全過程、全關聯”等級分明、分階段完成的規劃序列集合。初步設想率先面向城市開展規劃體系建設,首先確立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然后其上位規劃可增加區域規劃(如省、流域、城市群),重點是在其之下增加分區規劃,分區規劃之下可設置環境控制單元規劃;此舉重在控制,指導項目實施,重在具體操作,強調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構建出“區域規劃一城市環境總體規劃一分區規劃一控制單元規劃”的主干規劃體系。同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增加對產業園區、城鄉居民社區、重點企業的補充規劃。需要強調的是,盡快從規劃法規、行政和技術三個層面完善支持環境規劃體系構建,通過規章、制度、條例、規范、標準、規程、導則等形式,明確各個規劃制定的范圍、內容、程序,保證規劃的合理性、嚴肅性和操作性。

第二,對外確立環境部門話語權。環境規劃體系內部的整合有助于環境規劃在整個國家規劃體系中進行合理的定位。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規劃[2014]1971號)文件,全國28個市縣列入試點名單。新《環境保護法》第13條指出“環境規劃應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綜合來看,主體功能區規劃突出政策性作用,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強調控制性作用,側重于對土地功能的劃分與用地指標的調配;城鄉規劃著重于統籌兼顧、綜合部署,是協調城鄉空間布局、管控項目建設的基本依據;環境規劃目的在于生態功能區的劃分及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強調約束性作用。在這樣一個規劃目標逐漸趨同的大背景之下,當前環境規劃應加強與其他規劃在空間范圍、規劃內容、管理事權、行政程序四個主要方面的融合協調。環境規劃應注重以質量標準、約束指標與空間紅線輸出為主要抓手,制定與環境相關的核心指標、標準、規范紅線,確立環保部(局)管控能力與話語權。

從理念到方案的差別化

作為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國,我國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經濟發展、社會人文等都有明顯的差異性,加之環境規劃本身的多因素、多層次、多目標性。雙重多樣性之下,從理念到方案的“因地、因時制宜”差別化,將大大有助于方案的操作實施,提升解決問題的精確性,提高環境規劃的能效。

第一,面向“主體”的差別化。首先是對“人民”主體的差別化。將人居環境、生活質量納入常態化規劃管理,使其成為經濟、社會、空間發展的前置條件,才能達到經濟、社會、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福利最大化。同時,要加強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與反饋機制、制度內參與和制度外參與相結合的公眾(含NGO組織)參與方式,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其次是對“企業”主體的差別化。面對處于不同行業的企業,如污染型或高科技型企業:面對不同投資性質的企業,如國企、民企或外企;面向不同規模級別的企業,如大企業或小微企業;面向不同行政影響力的企業,如央企或地方企業,環境規劃都意味著更加精細化的制定與管理考量。最后是對“政府”主體的差別化。從中央到省市到鎮村,不同權力等級的上、下級部門擁有不同的權責,對環境規劃有不同的影響力,而即使在同一權力等級不同政府部門之間,也會對環境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產生不同影響。在傳統工程技術思維基礎上,強化環保人對“主體“利益關系、權利規則的意識提升與技能學習,這是最終構建可實施環境規劃共識方案的基石。

第二,面向“時間”的差別化。首先是面向“發展階段”的差別化,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階段對資源的消耗需求是不同的;其次是面向“產業周期”的差別化。處于夕陽產業階段的鋼鐵、水泥、化工等產業與處于朝陽產業階段的新興產業的污染排放量是有很大不同的;再次是面向“污染周期”的差別化,不同生產階段的污染排放周期,污染物的排放濃度、速度會有很大不同;最后是面向“自然節律”的差別化,不同季節,不同自然地理與氣象條件下,環境對污染的容納與消解度不同。

第三,面向“空間”的差別化。環境規劃的功能或最大效用,是通過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在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安排,以期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今后,環境規劃應盡快完善對“空間”的認識與利用,建立高效、精準和可持續的空間數據庫平臺,分析當前資源環境特征,探討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結構、布局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解析中國經濟發展所呈現的特殊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布局,統籌各相關部門在環境管理中的職能作用,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效果。注重對以下幾組空間關系的把握平衡:東、中、西不同區域,大、中、小城市,農村、城鄉接合部的地域空間;城市人居環境中的平面空間與立體空間、存量空間與增量空間;自然空間與人工空間。通過識別不同區域環境功能、社會經濟與環境區域分異特征,構建綜合的環境功能分區,明確不同區域的環境功能定位,制定分區戰略,實施分區指導,進而細化不同環境品質要求與警情風險等級控制單元。同時,通過環境空間解析,明確“水環境紅線”、“大氣環境紅線”、“生態環境紅線”、“風險防線”、“資源底線”、“排放上限”和“質量基線”等紅線約束,突出環境保護要求的空間落地。

主要

參考文獻

[1]王金南,劉年磊,蔣洪強.新《環境保護法》下的環境規劃制度創新[J]環境保護.2014 (13):10-13.

[2]姜玲,系統管理:基于系統規劃的城市規劃管理模式探究[J].規劃師,2011(3):12-15,26.

第6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城鄉規劃環境規劃空間資源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

Abstract: in the two type socie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ies, in the city for sustaine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fully fusion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focus,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up to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dea, down to the space of coordination system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two rules of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fully mix.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 main body function division and with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control principle contents is proposed requirements, theoretically expand the spa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rol perspective; In the micro level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etailed the cont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ace control, practice can 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oper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pace resource ecosystem delineation main function division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瓶頸,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城鄉建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載體,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的藍本,要想最終實現兩型社會目標,就必須追溯到源頭,對城鄉總體規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鄉建設快速推進給城鄉環境帶來了一系列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城市熱導等負面影響, 這些負面影響已逐步彌蓋了城鄉建設的正面效應,成為制約城市自身健康發展的瓶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景觀和生態環境成為了城市人民追求的新目標,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為了滿足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機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已成為必然選擇。

從傳統“兩規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的博弈歷程來看,兩種規劃協調的本質是用地問題,新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已經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法律平臺。借鑒傳統兩規合一的經驗,從宏觀角度分析,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城鄉規劃的矛盾焦點應該是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涵養用地的失衡問題,因此本文跳出了僅就城鄉規劃環保篇章分析問題的小圈子,針對城鄉規劃的矛盾焦點,上至城鄉規劃編制理念,下至空間資源的協調性系統提出“兩規合一”的具體建議。

一、 規劃編制理念的融合

城鄉總體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把環保規劃拿來照搬內容,而是需要從上至下系統的吸納,規劃編制理念是規劃編制中的“上”,規劃理念類似根基,限定了規劃的大體框架和編制方向。因此“兩規合一”首先要從理念上融會貫通[1]。

1、規劃編制的定位由單純滿足建設規模需求轉變為供需平衡的雙向協調。傳統的城(鄉)總體規劃,是以需求為導向的規劃模式,主要立足于發展的需求決定城市的性質、職能和規模。把環境保護融入城鄉總體規劃中,不僅要考慮城鄉發展的需求,還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及資源的供給能力,為城鄉的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充足后勁。量化城市在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所能接受的容量,通過需求與容量的相互協調,科學統籌城市的定位和發展規模,保障城市的經濟社會活動在資源、環境可容納的范圍內,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規劃編制的重點由空間布局和發展建設轉向生態修復與經濟建設協調進行。傳統城(鄉)總體規劃注重的是人工物質空間的規劃,多把空間如何布局,空間上如何安排人類活動及相應設施建設作為首要內容,輔以自然生態環境的點綴,這就導致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忽視。把環境保護規劃有機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就需要擴大城鄉規劃的視野,豐富與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內容,并保障新增內容與傳統內容的有機協調,實現從“單純的建設發展規劃”到“禁建區、限建區與適建區規劃”的轉變。優先考慮自然生態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將城鄉經濟社會活動限定在合理的空間范圍內,從空間資源角度保障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二、 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空間資源的爭奪是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矛盾焦點所在[2],因此“兩規合一”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就是如何在經濟社會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協調配置好空間資源,而城鄉規劃中的空間管制正是實現空間資源協調配置的具體抓手。空間管制具體內容是優先保護區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緩解空間資源壓力,優化空間資源配置,通過明確各種地域類型空間管制的范圍、形式和程度,確保城鄉空間形態和資源豐度,引導城鄉合理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3]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很大,把行政分割的城鄉空間放到整個國土空間和完整生態系統的大空間范圍內考慮,處在不同地域的城鄉建設應服從該地域整體的主體功能和生態功能,因此不同地域城鄉規劃中的空間管制內容應結合主體功能區劃及生態功能區劃的布局對空間資源從宏觀層面上加以引導。把城鄉空間拆解到小空間范圍分析,主要抽象概括為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三種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其中禁建區、限建區與環境領域的受保護地區在空間界定上有重疊部分,因此城鄉規劃在具體編制及實施空間管制內容時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中受保護地的點狀分布情況,保護地的具體類型及保護的具體要求,以求在空間管制范圍劃分上更加合理,在管制措施制定上更加具體,增強空間管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宏觀層面上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主體功能區就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上述開發定義和理念,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4]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都屬于城市化地區,開發內容總體上相同但開發強度和開發方式不同。限制開發區主要包括農產品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上述三類區是以行政界定的市(縣)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是一類特殊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根據保護需要呈點狀分布,不以行政邊界界定。

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充分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及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劃分生態功能區。主要劃分了生態調節、產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類生態功能區,其中生態調節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保持、洪水調儲等五小類功能。[5]生態功能區主要是以行政界定的市(縣)為基本單元。

上述大范圍空間的兩類區劃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其中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優化和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分別與生態功能區劃中的人居保障區,生態調節及產品提供區基本對應,。對應情況具體見圖。

由圖可知,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優化和重點開發區包括生態功能區劃中的居住保障區及部分農產品和生態調節區。其中居住保障區與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開發政策基本一致,農產品提供和生態調節區與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開發政策不一致,后一類地區看似在開發政策上存在矛盾,但對該類地區的空間資源進行詳細分解可知,兩類規劃分別對同一大類地區不同位置的空間資源做出了具體要求。由于主體功能區劃的印發時間較生態功能區劃晚,區劃基礎信息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此兩類規劃中沒有提及的空間資源部分應執行主體功能區劃中的相關要求。根據上述分析,站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戰略布局高度,從宏觀層面對處在不同地域的城鄉空間管制提出原則性要求。

處在優化和重點開發區(主體功能區劃)與居住保障區(生態功能區劃)交集中的地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市群地區應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其中應減少工礦建設和農村生活空間,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綠色生態空間。不斷優化生態系統格局,凈化水系,提高水質,嚴格保護耕地、水面、濕地、林地、草地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好城市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其余地區的城鄉應擴大城市規模,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服務業、交通和綠色生態空間。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工業化城鎮化對生態系統的侵占和影響。

處在優化和重點開發區(主體功能區劃)與農產品提供和生態調節區(生態功能區劃)交集的地區:主要是東隴海、江淮、冀中南、臧中南、黔中地區,這些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其它地區應該執行主體功能區中關于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政策和要求,東隴海的蘇北灘涂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帶、江淮的大別山水源涵養地帶、冀中南的太行山地水土保持地帶,臧中南的防風固沙及熱帶雨林地帶應執行生態調節區的空間管制要求,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空間結構,人類活動占用的空間控制在目前水平,保有大片開敞生態空間,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擴大。

2、微觀層面上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以河北省為例,探討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小范圍空間的充分融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涉及空間目標指標一項,描述為“全省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海岸線、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明顯加強,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2%以上。[6]”并結合相關專項規劃,主要對管理權限內的水源地和自然保護區提出了具體的保護與管理要求。城鄉規劃法僅原則性規定了三區的劃分方法及管制要求,為了進一步細化、實化城鄉空間管制內容,本文主要從禁、限建區劃分范圍及管制具體要求兩個層面分析城鄉規劃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協調融合,以求在微觀層面加強城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禁建區、限建區劃分范圍及比例

在劃分禁建區和限建區時首先要囊括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受保護的各類地區,并且應扣除重疊面積。這些地區大都已經劃定了保護界限并呈點狀分布在城鄉空間中,囊括的方法并不是這些區域的簡單加和,應從維護生態整體性和功能性角度出發,有意構建相關保護地的生態廊道,以聯通點狀保護地,營造相對開敞的生態空間,加強生態要素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充分發揮出禁建區、限建區的生態效能。總結我國東、中、西部典型地區空間管制規劃得出,只要地區內地形不復雜(山地、沿海等),禁、限建區的比例一般在85%左右,其中禁建區一般達到10%,限建區75%,[3]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河北省城鄉建設規劃中禁建區比例應該達到12%以上。

(2)禁建區、限建區的具體管制要求

結合環境領域管理及保護重點,主要對城鄉規劃禁、限建區中的水源地及自然保護區的管制要求進行細化,其余空間資源根據其功能類型應分別符合風景旅游保護區、歷史文化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對應領域專項規劃的要求。

水源地空間管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水源地規劃,對城鄉規劃中的水源地地區提出了三類具體管制要求,一是水源保護區常規環境管制要求。除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對保護區行為進行管理外,土地規劃部門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規劃管理,對已劃入水源保護區的區域,要嚴格土地審批,禁止新、改、擴建項目;對已占用水源保護區用地的原有單位(項目),應結合區域改造,逐步搬遷。二是飲用水水源風險管制要求。針對水污染事故的突發性,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一級保護區內交通穿越風險管理,強化危險化學品運輸監管,在水源保護區內定期開展生態監察。三是保護區內面源管制要求。結合城鄉規劃,合理村莊布局,在水源保護區周邊等重點村鎮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工業企業污染、生活污染、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自然保護區空間管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相關專項環境規劃,對城鄉規劃中的自然保護區提出具體管制要求。城鄉規劃中的禁建區、限建區劃分應具有一定預見性并呈動態開敞狀態,以適當擴大自然保護區面積。結合生態環境規劃,城鄉規劃中的禁建區、限建區應自動納入根據需要新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對受到嚴重威脅的典型生態系統、珍惜瀕危物種、珍貴海洋生物資源以及自然遺跡等,實施搶救性保護,并納入配套的一批生態廊道,將主要的自然保護區連片成網。除上述傳統的自然保護區,城鄉規劃還應提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關注程度,并將其及時補充納入禁建區、限建區范圍,從空間資源的配置上給予優先保障,切實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自身發展,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融合成為了一種趨勢,本文從兩種規劃矛盾焦點即空間資源分配問題作為研究的突破點,上至城鄉規劃編制理念,下至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系統地提出了“兩規合一”的具體建議。從宏觀層面以主體功能區劃及生態功能區劃為導則和基本框架,對不同地域范圍城鄉規劃的空間管制內容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并以河北省為例,從加強城鄉規劃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從空間范圍劃分及控制措施制定等微觀層面具體細化了城鄉規劃空間管制內容。

參考文獻

[1]段寧. “兩型社會”背景下城鄉規劃編制的理念轉變與內容創新. 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623-630

[2]曹春霞,丁湘成. 空間規劃體系的協調機制研究. 科技建設, 2009(4):640-648

[3] 金繼晶,鄭伯紅. 面向城鄉統籌的空間管制規劃. 現代城市研究,2009(2):29-34

[4] 全國主體功能區劃. 國土資源部, 2011

第7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快速城鎮化、鄉村規劃、規劃失效、控制與引導、編制體系、管理機制

Abstract: In the area of rapid urban city,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rapid expans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pace contradi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is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planning in Bijie City explores in the full establishment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ry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and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failure, control and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management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發展背景

畢節市地處烏蒙山區中段、貴州省西北部,處在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破碎,是典型的巖溶山區和喀斯特地貌區。全市總面積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

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和貴州“工業強省”戰略實施以來,畢節市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據統計,畢節市的城鎮化率從2005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7%,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30.17%,進入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畢節市正處于從以鄉村建設為主邁向以城鎮建設、鄉村建設并重的發展階段,在空間規劃上偏重城市規劃,而忽視鄉村規劃,使其面臨著城鄉建設空間沖突和城鄉規劃工作失效兩個方面的突出矛盾。

1.1 建設空間矛盾突出

由于地處云貴高原過渡地帶的山地地區,畢節市適宜建設用地破碎零散,同時隨著整體發展環境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矛盾突出。

(1)城市空間拓展迅速

根據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其城市規模將從2010年的45萬人、32平方公里發展至2030年的160萬人、190平方公里。畢節市中心城區將進入迅速擴張階段,建設用地平均每年增加16平方公里,兩年時間現狀城區將擴大一倍。

圖1畢節市中心城區2010年與2030年建設用地對照圖

(2)鄉村建設需求旺盛

畢節市中心城區范圍內自然村落數量多且空間分布分散。據統計,2012年末,畢節市中心城區范圍內共有村莊225個,村莊密度達到23個/百平方公里,農村人口約60萬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畢節市“三農”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農村家庭收入有了大幅提高。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926元。農民收入提高,急需改善居住環境,促使農村建設需求迅速釋放,同時由于鄉村建設粗放、無序,導致用地需求量大。

1.2 規劃管理失效嚴重

在快速城鎮化初期,城鄉規劃工作常偏重于城市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的研究,而忽視鄉村規劃建設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在面臨城市空間快速拓展和鄉村建設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城鄉建設空間矛盾導致了規劃管理失效現象的出現。

規劃失效的一個表現是鄉村規劃管理無法開展。根據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城市、鎮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核發“一書兩證”(規劃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依據,鄉規劃和村規劃是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依據。一方面,由于缺乏鄉、村規劃作為規劃管理依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目前已停止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另一方面,在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中,重點對城市發展目標和建設用地布局進行了研究和安排,而沒有對規劃區范圍內鄉村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空間布局做出具體安排,在沒有編制鄉規劃和村規劃的情況下,難以指導鄉村規劃的編制和鄉村建設管理。

規劃失效的另一個表現是鄉村違法建設現象嚴重。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回鄉創業需求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鄉村建設需求日益增加。在鄉村建設得不到合理疏導的情況下,鄉村違法建設活動亦日漸增多。

2 原因分析

規劃編制與管理上“重城市輕農村”、“重管制輕疏導”是導致并加劇“建設空間矛盾”和“規劃管理失效”的兩個主要原因。

2.1 規劃編制上“重城市輕農村”

受行政體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規劃體系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畢節市在城鄉規劃編制工作上出現“重城市輕農村”,主要體現在規劃編制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不足。

首先,缺乏對鄉村地區規劃建設進行針對性研究。一方面是畢節市原為畢節地區,受行政職能的限制,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職能由縣一級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行政主管部門承擔,其規劃編制工作集中于縣城的城市規劃而忽視了鄉村地區;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欠發達,政府在規劃編制費用上的預算較少,難以滿足全面開展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鄉村規劃的編制工作。由于當前城市總體規劃偏重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布局,對鄉、村建設用地沒有做出具體安排,難以指導鄉、村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導致現有城鄉規劃難以滿足城鄉空間拓展和統籌協調城鄉建設的要求。

其次,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對城鄉規劃體系進行前瞻性創新。在城鄉規劃法頒布實施以前,城鄉規劃的法律、法規體系著重于城市規劃,在鄉村規劃編制上的法規、規章、規范不完善,難以指導城鄉統籌規劃的編制工作。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明確了“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五個層面規劃的城鄉規劃體系。但對城鄉規劃編制中的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能否布置鄉村建設用地、能否批準鄉村建設、能否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證的依據是什么等等,需要在相關的法規、規章、規范、標準的修改中進行完善。

2.2 規劃管理上“重管制輕疏導”

受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困擾,城市政府存在“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與鄉村建設用地指標此消彼長”的認識誤區。同時,由于缺乏規劃指導,在鄉村建設規劃管理上,采取了“城市規劃區內禁止進行鄉村建設”的一刀切規劃管理方式。這種以管制為主導的規劃管理方式導致了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管理工作出現脫節,主要表現在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和統籌性不足。

首先,城鄉規劃、國土資源部門管理的不協調。一方面,在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中,沒有安排鄉村建設用地,為保障總體規劃的順利實施,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禁止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嚴禁鄉村建設;另一方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則每年都有新增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指標。按照城鄉規劃法規定,進行鄉村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中心城區范圍內的鄉村建設因為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無法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而無法落地,使區內大量鄉村建設的合理需求失去了合法的建設途徑,從而導致違法建設嚴重和規劃管理成本增加。

其次,相關部門在鄉村建設計劃上缺乏統籌。當前,多個部門在分頭推進農村各項建設,如交通部門的通村公路建設、教育部門的教師周轉房核學生宿舍、住建部門的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計劃、發改部門的生態移民搬遷、水利部門的飲水工程等等,這些工程的建設缺乏統籌安排,導致城鄉的無序建設和重復建設。

3 途徑探索

針對前文闡述的現實問題和原因分析,在快速城鎮化地區的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上應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工作思路,運用控制與引導并重的工作方法充實城鄉規劃編制與管理體系。

3.1 充實城鄉規劃編制體系

畢節市正處在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職能的轉型、城市經濟的轉型和城市空間的跨越都需要有一個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作為支撐。

(1)加強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

畢節市政府提出跨越式同城化發展戰略,跳出七星關、大方原有城區在中部地區建設新城和產業園區。在快速城鎮化地區,由于原來城市建成區范圍較小,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其范圍內大部分地區仍為鄉村地區,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鄉村建設仍是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城化戰略的提出,使原來處于城市邊緣的鄉村地區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地區,要求加強城鄉建設空間的統籌規劃研究,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建立城鄉空間協調機制,協調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的矛盾。

首先,統籌確定鄉村發展規模。當前多數城市在編制總體規劃時,重點放在了城市發展規模的研究上,鮮有對鎮、鄉、村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進行研究,從而導致鄉村規劃缺乏功能定位和發展規模上的指導。應充分研究城鄉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需求,激發城鄉各層面對發展的積極主動性,根據規劃期末的城鎮化率來確定鄉村人口和建設用地的規模,指導鄉規劃和村規劃。

其次,劃定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除劃定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外,還應提出鎮、鄉、村的建設空間范圍,劃定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以指導下層次的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規劃,合理確定鄉村建設用地標準和安排建設用地布局。

圖2城市、鎮、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示意圖

(2)制定鄉村用地分類標準

按照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五個層面的規劃。《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2011)》的修改將建設用地共分為六個中類: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H1)、區域交通設施用地(H2)、區域公用設施用地(H3)、特殊用地(H4)、采礦用地(H5)和其它建設用地(H9);其中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H1)細分為四個小類,包括城市建設用地(H11)、鎮建設用地(H12)、鄉建設用地(H13)和村建設用地(H14)。

2011版用地分類標準中城市建設用地、鎮建設用地、鄉建設用地和村建設用地的劃分與城鄉規劃法的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相對應,為總體規劃中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全覆蓋奠定了基礎。但是,對鄉、村建設用地的分類標準還沒有制定,需在此基礎上,根據鄉村實際和發展需求制定鄉建設用地、村建設用地分類標準,指導鄉規劃、村規劃的編制。

(3)充實鄉村建設規劃內容

制定一個開放、可生長、可持續、剛性與彈性兼備的鄉村建設規劃。通過該規劃實現統籌安排農村道路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控制和引導農村建設與城市開發建設的協調發展,保障和促進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落地等各項核心工作順利推進。

第一,建立農民建房檔案管理制度。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農村村民住房建設需求,將農民住房情況分類進行建立檔案管理,詳細登記住房困難戶、住房改善戶、已有住房戶的資料。采用“建房人申報”的方式,由村委會組織村民進行個人建房申報,經村委會、鎮政府審核后報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納入規劃進行統籌安排,明確近期建設任務。

第二,提高鄉村建設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作為實施總體規劃的行動計劃,找準抓手逐步解決問題。探索多樣化的農民住房用地管理模式和住房建設模式,合理確定農民住房建設規模、布局和標準;確定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控制引導村民建房;逐步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綜合交通系統、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開展美化工程,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景觀風貌。

第三,銜接國土部門用地管理。按照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城市建設征用集體土地的,應返還10%的用地作為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集體經濟和配套設施建設。若城鄉規劃中沒有鄉村建設用地布局,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無法將返還建設用地落地,導致城市與鄉村建設的用地矛盾進一步激化。

3.2 完善鄉村規劃管理機制

由于地處山區,畢節市適宜建設用地資源緊缺,在城市建設需求和鄉村建設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城鄉建設空間矛盾日漸凸顯。如何促進城市建設與鄉村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完善鄉村規劃管理依據和管理程序,成為畢節市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也將影響未來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

(1)制定鄉村建設規劃管理辦法

通過該管理辦法的制定,統籌協調規劃、國土、住建等行政主管部門對鄉村建設的管理。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包括:細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申請、審查、核發程序;規定鄉村建設標準;明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模和規劃選址,劃分為鄉村建設控制區和鄉村建設引導區兩類地區;明確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申請條件;明確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標準。

(2)協調城鄉建設時序

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充分銜接上層次規劃(土地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企業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生態移民搬遷、“五園”新村建設、生態文明家園建設),選擇投資省、見效快、帶動效果明顯的試點。統籌協調各部門的建設計劃,協調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統籌安排各項政策性資金投入,撬動村民積極有序地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 結語

畢節市正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進入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空間拓展均處在轉型當中,規劃將在城鄉發展中起著龍頭作用。因此,充實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和完善的鄉村規劃管理體系是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基礎和有力保障,作者仍將在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工作中嘗試作出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仇保興,《追求繁榮與舒適——轉型期間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若干策略》,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05.

2.仇保興,《和諧與創新——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危機與對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6.

3.王蒙徽,《廣州城市發展中失地農民城市的問題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8.

第8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組織管理

城市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功能聚集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受城市土地資源制約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城市的地下空間開發建設逐漸進入了全面的加速期,地下空間利用成為政府影響和調控市場的重要領域。由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且具有不可逆性,為此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控制與引導,建立健全地下空間開發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理順和優化地下空間開發管理機制顯得尤為迫切。

一、國外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歷史及現狀

從1863年英國倫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開始,國外地下空間的發展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從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發展到復雜的地下綜合體(地下街)再到地下城(與地下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相結合的地下街系統),地下建筑在舊城的改造再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地下市政設施也從地下供、排水管網發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統,地下大型能源供應系統,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處理系統,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處理和回收系統,以及地下綜合管線廊道(共同溝)。與舊城改造及歷史文化建筑擴建相隨,在北美,西歐及日本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會議中心、展覽中心以及體育館、音樂廳、大型實驗室等地下文化體育教育設施。地下建筑的內部空間環境質量,防災措施以及運營管理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從專項規劃入手,逐步形成系統的規劃。其中以地鐵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最為突出。一些地下空間利用較早和較為充分的國家,如北歐的芬蘭、瑞典、挪威和日本、加拿大等,正從城市中某個區域的綜合規劃走向整個城市和某些系統的綜合規劃。

(一)日本:國土狹小,城市用地緊張,經過八十多年的綜合開發,其地下街已從單純的商業性質演變為包括多種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業及其它設施共同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綜合體。其在開發過程中比較重視地下空間的環境設計,無論是商業街,還是步行道在空氣質量、照明乃至建筑小品的設計上均達到了地面空間的環境質量。

(二)北美: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雖然國土遼闊,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矛盾仍十分尖銳。紐約中心商業區有五分之四的上班族都采用公共交通。四通八達不受氣候影響的地下步行道系統,很好的解決了人、車分流的問題,縮短了地鐵與公共汽車的換乘距離,同時把地鐵車站與大型公共活動中心從地下道連接起來。如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統,在10個街區范圍內,將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連接起來。除此之外,美國地下建筑單體設計在學校、圖書館、辦公、實驗中心、工業建筑中也成效顯著。一方面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滿足了功能要求,同時又合理解決了新老建筑結合的問題,并為地面創造了開敞空間。

(三)北歐:北歐地質條件良好,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先進地區,特別是在市政設施和公共建筑方面。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地下有共同溝30公里長,建在巖石中,直徑8米,戰時可作為民防工程。芬蘭的地下空間利用除了眾多的市政設施外,就是發達的文化體育娛樂設施。

(四)蘇聯:蘇聯也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先進國家,其特點是地鐵系統相當發達,莫斯科地鐵系統是世界上客運量最高的城市,每年達26億人次,以其建筑上和運營上的高質量而聞名于世,特別是其車站建筑風格,每站都有其特色,各轉乘站的建筑布置相當巧妙,在多達四條線路相匯處,乘客可以最少的時間達到換乘的目的。

二、我國地下空間開發歷史及現狀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地下空間的開發大多為單一式的地下軌道交通、隧道及人防地下室等,建設資金以政府籌措為主,并由政府部門地下空間進行管理。在進入市場經濟轉型期后,地下空間開發資金的來源,已經由政府單獨出資開始轉向多種共同參與。而其功能也逐步從單一地由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轉向公共服務和地下商業開發并舉的時代。而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及全國多地地鐵的興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城市所認可。其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走平戰結合新路,將戰時防空與平時應對突發災害事故相結合。如根據房屋建設規范,結合民用高層建筑修建配套地下車庫作為防空地下室;充分利用大型公共設施地下空間,如上海世博園5.28平方公里的地下,就有一塊近3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該地下空間作為上海市的重點民防工程之一,使上海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從人防到民防的轉變。在世博會期間,它作為園區重要的運營保障用房資源,世博會后作為地下人行通道及大型停車庫,為世博園區后續利用服務,而戰時則作為人員掩蔽部及防空專業隊工程。

二是地下交通建設體系。伴隨地下軌道的建設,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也是齊頭并進,地鐵運營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促進了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如地鐵出入口連接通道、地下步行通道等。

三是城市綜合體地下空間。與地上商業聯為一體,以商業形態為主,有別于交通干道式的地下建設和寫字樓地下拓展式的建設,通常是伴隨著地上項目同時開發,以求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土地的商業功能。

三、我國地下空間開發存在問題分析

近年來,各個城市通過統一規劃和建設,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逐步體現其可觀的開發價值,但是必須看到,相對于地面空間開發利用來說,地下空間開發的競爭力仍顯不足,因而如何才能實現地下空間開發價值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與地下空間權規劃、管理及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關于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法規政策較為零散,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及規范

我國目前實施的《城市規劃法》、《土地規劃法》、《土地管理法》、《礦產法》、《道路交通法》等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關的法律中,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具體規定和說明的缺乏與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在城市發展中的價值和地位極不相稱。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一些專門針對地下空間開發的法規,如深圳是最早對地下空間開發予以立法的城市,該市自1998年開始,就陸續出臺了《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發展規劃》等法規、條例來規范地下空間的利用和開發。此后,上海市在2006年出臺了《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用地審批和房地產登記試行規定》,這是首個涉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審批和權屬管理的規定。2010年,廣州、福州等城市也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的有關規定。但從已出臺的政策來看,各地各自為政的情況較為明顯,多是從開發利用的角度制定的一些規章制度。而在地下空間快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的是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體系。

(二)地下空間開利用的管理部門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結構及協調機制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工程復雜、牽涉面廣、協調程度高等特點,且具有不可逆性。開發過程中涉及城市建設、市政、交通、國土資源、人防、園林、規劃等多個部門,若不能科學地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則很容易造成由于部門條塊分割、各司其職。目前,我國尚未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管理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由于我國地下空間資源的管理機構缺位,地下空間資源研究和利用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使得缺乏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城市規劃也未考慮到將來的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問題,造成了多頭管理與無人管理并存,形不成合心合力的局面。

(三)地下空間權概念模糊,現行的法律未對地下空間權進行明確界定

地下權包含在空間權范疇中。空間權包括空間所有權和空間利用權。空間所有權是土地所有權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在相關條款中對土地的利用和使用做了規定,但沒有清楚規定土地與空間的問題。概念模糊使得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對地下空間權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管理重視不夠,從而影響地下空間的良性有序發展。

四、規范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解決方法

(一)科學規劃,統籌建設。規劃是基礎性工作,也是源頭性工作。良好的規劃不僅能夠優化地下空間開發的而已中,而且可以促進整個城市未來的發展,避免重復性建設。首先要高標準編制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詳細規劃。其次是要高質量搞好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把好設計項目的審批關,對地下空間整體建筑的安全性、空間利用的高效性、設施設備的共享性進行合理認證。再次是要高效益發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整體價值,實現高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完善政策,積極引導。相關部門要通過制度相關法律、法規,形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的一套完整法律體系。這個體系大致包括規劃、建設管理法規和使用管理法規等。它涉及規劃、投資、建設、經營、維護等多個方面,涉及與政府相關的多個部門領域(包括規劃、人防、建設、交通等)。通過法律明確地下空間使用權及其主體的責任、義務權屬范圍,在明確國家對地下空間的所有權之后,還需要明確地下空間使用權的主體、主體范圍、責任和義務等內容。對于經營性用途的地下空間使用權,應采用招拍掛方式公開出讓,確保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三)統一管理,科學決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需要規劃設計、工程管理、技術操作、市場運作、環境保護、運營管理等多項專業的參與,涉及的管理部門的職能也各不相同。為此,要更好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必須盡快明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統一的管理機構和協調機構及其相應的職權,形成地下空間開發的總體規劃、項目審批、工程管理、安全監管、技術創新、行政執法和信息管理上的有效機制。

第9篇: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議;理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及其土地利用規劃的討論,近些年在規劃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家不斷地發現問題,又不斷地提出對策建議,但是,多年來城市總體規劃并沒有產生很大的變革,規劃的編制、審批以及規劃師在認識方法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城市總體規劃問題多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強有力的姿態開始。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理論基礎

1.1規劃的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

1 9 9 4年中國制定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 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政府為了在各級地方政府各部門貫徹執行中國21世紀議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之一,以推動地方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

1.2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要求規劃之間的融合

城市是非農業人口集中、以從事工業、第三產業等非農活動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的集中點,是區別于比較單一而分散的農村居民的社會空間結構形式。與自然系統相比,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活動高度密集的綜合體,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城市以其緊密聯系的區域為依托。與城市緊密聯系區域的資源、大氣、水、生物、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因素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它們既起著為城市發展提供能源、水、糧食、勞動力等,又是城市產品的主要市場。同時起著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廢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城市與鄉村之間逐漸融合,城市與區域日益成為一個發展的整體。按照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城市與鄉村之間應該避免利益相互沖突,力求建立一種城市與鄉村融合的協調發展形式,城市與鄉村統一規劃@。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必須相結合,而我國現階段所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一個部分。在國際規劃界流行的一種觀點:“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國城鎮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區,尤其應該加強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應該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區范圍的規

劃。

1.3整體規劃的原則要求

根據著名規劃專家薩倫巴教授所述,整體規劃需要四個方面的結合:@①功能上的結合,是指物質規劃、經濟規劃與社會規劃之間的結合,將三者作為一個整體;②不同層次地域空間的結合,是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之間的結合,表明城市與鄉村的規劃必須結合起來,形成協調的有機整體;③地域規劃與部門規劃的結合,是將來自農業、工業、交通等各個部門上下級的縱向計劃和建議與橫向的地域空間規劃聯系起來,與地域的空間需求和發展可能結合起來。④時間上的結合,主要是考慮規劃的動態性、時間和空間的結合性、規劃的彈性等問題。規劃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一個規劃的整體,統一于區域與城市規劃為主體的綜合空間規劃體系之中。

2、對城市總體規劃現存問題的剖析

2.1城市總體規劃歷史的回顧

在我國所有的城市規劃類型中,城市總體規劃無疑是法律地位、權威性、受重視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城市普遍經歷過兩輪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近期5年,遠期15~2O年,并且重點放在遠期,即期望總體規劃能對城市未來20年的各項開發建設在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出綜合的部署。但是現實往往并沒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實踐表明:第一輪的總體規劃平均發揮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輪的剛過5年就已經與實際建設相去甚遠。在當前我國“發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總體規劃的處境十分尷尬。回顧我們編制審批過的總體規劃,每一個都是經過多方論證并認為是科學合理之后才開始實施的。當時,我們對城市的未來充滿希望以為一個混亂無序的城市經過此次規劃,必將步人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20年后一定會出現規劃所描繪完美藍圖。令規劃師們汗顏的是這種期望從來就沒有實現過。

2.2市長與城市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采取的是一種由遠及近的思維和工作方法,期望通過對長達15~2O年的遠期規劃目標的設定來指導和安排現在的工作,而非從現狀客觀條件出發提出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方案,對于城市近期開發建設缺乏指導意義。但市長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幾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做出政績,是市長最關心的問題。如果無法從總體規劃中找到任期內行動的依據,無疑將令市長倍感失望。正因為如此,市長才覺得總體規劃遠不如每5年編制一輪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那樣能夠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日趨復雜多變.為了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市長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舉措,不僅將對總體規劃設定的城市發展目標有所調整.甚至可能導致城市發展方向和總體格局的根本性改變。如果這些行動無法得到總體規劃的支持。也將令其對城市規劃失去熱情和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多人伦交性欧美在线观看| aaa特级毛片|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玩| swag台湾在线| 天天看片日日夜夜|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videos欧美成人|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人| qvod激情小说| 奇米色在线视频| avav在线播放| 国模吧双双大尺度炮交gogo|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网站|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蜜桃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老司机在线精品| 免费黄色a视频| 玩弄丰满少妇XXXXX性多毛|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欧美成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美女黄色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