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節日文化比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

第1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節日文化;語言與文化;課程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6-0038-03

【作者簡介】趙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江蘇常州,213161),一級教師,常州市骨干教師。

兒童英語世界的組成元素精彩紛呈:故事、兒歌、游戲、表演、卡通……當然,各種節日活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節日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節日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結合中西方傳統節日、國際節日、各類自主文化節日等建構英語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節日文化及其內涵,并擴展到一般的文化現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接受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形成國際意識。因此,實施以節日文化為載體的課程應成為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學生成長的真實需求。然而,面對五花八門的節日,我們往往會遭遇這樣的尷尬:西方節日逐步削弱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甚至大有取而代之之勢;教師在節日活動的設計上往往缺乏科學性、整體性、序列性;學校對節日活動缺乏整體規劃,各個學科、各個部門組織的節日活動多有“撞車”現象。

面對這些尷尬,我們不禁思考:節日,究竟應該帶給兒童什么?是西方文化的單一滲透還是中西文化的有機融合?是轉瞬即逝的熱情還是抵達心靈的潤澤?我且認為我們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理念指引下,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中,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與滲透下,找到融通的渠道,喚醒兒童對主流文化的記憶,剔除消極文化的影響,給兒童一個健康、積極、多彩的精神世界。

一、甄選節日類型,豐富課程內容

節日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不同的節日或為紀念某一歷史人物,或為紀念某一歷史事件,或為慶祝某一時節的到來。除此以外,自主開發的個性化節日也逐漸登上了節日舞臺,賦予了節日更多的形式和內涵,使節日更顯豐富性和多元化。就英語教學而言,有以下幾種類型的節日可供教師進行開發、利用:(1)國際節日。如: Women’s Day,May Day,Children’s Day, New Year’s Day。(2)中國傳統節日。如: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3)西方節日。例如:Christmas Day,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Easter Day等。(4)自主開發的節日。這主要是校園文化節日,如:Reading Festival,English Festival,Sports Festival,Science Festival等;一些個性節日,如Homework-free Day。

二、基于兒童視野,凸顯課程特點

綜上所述,節日林林總總,名目繁多。要合理架構課程,必須明晰學段目標,把握各個節日的特點。此外,節日活動必須基于兒童視野,遵守該節日的時間點。在整個學期中,不宜選擇過多過滿的節日主題,也不宜在同一時間節點選擇多個節日,更不能固守教材,而要進行適度的拓展。

1.讓節日文化包裹童趣。

一切適合兒童的才能得到兒童的接納和喜愛。要把節日文化烙進兒童的心里,首先要讓這些節日能真正吸引兒童。例如: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涉及Halloween。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補白,自主開發了Halloween節日課程:組織學生觀看關于Trick or treat的視頻,讓學生扮演“搗蛋孩子”和“房子主人”,體驗該游戲的樂趣。指導學生閱讀有關Jack-o-lantern的故事,并親身體驗制作南瓜燈。為了增加活動的英語元素,我錄制了全英文解說的南瓜燈制作視頻,并要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盡量邊說邊做。這一活動激起了學生的熱情,當各具特色的南瓜燈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學生們的一句Happy Halloween!便詮釋了對節日文化最深的體驗,這絕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能夠替代的。

2.讓節日文化走向序列。

就同一個節日而言,學生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不同的體驗。這種遞進式的、序列性的活動更具科學性、適切性。考慮尊重學生年段特征和學校活動統籌安排的原則,筆者進行了如下規劃:從縱向考量,每一個年段確立重點推進項目,低段節日課程以兒童節、春節、圣誕節為主,中段節日課程以婦女節、中秋節、復活節為主,高段節日課程以勞動節、端午節、感恩節、個性自主節日為主。每個節日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進行內容的細化和統整。以圣誕節為例,低年級學生學唱1―2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觀看關于圣誕節的電影;中年級學生了解圣誕節的由來,學習相關英語詞匯與知識,學習制作圣誕節英文賀卡;高年級學生組織開展Christmas Party,制作Christmas tabloids。

從橫向來講,母親節、感恩節、元宵節、元旦等節日課程可以和親子課程、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有機結合,以實現節日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這些活動都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遞進設計的,且具有序列性。如果我們將節日設計成這樣的序列活動,學生的節日文化根基無疑會得到夯實。

3.讓節日文化獲得傳播。

誠然,依托節日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加深文化體驗是節日課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們摒棄“有知識沒文化”的教育,但我們亦不能在滲透文化的同時放棄知識的輸入,因為知識和文化本是一體。為何要研究中外節日的文化差異和社會認同?因為我們不僅要體現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更要肩負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當我們需要向外界傳播中國節日文化時,我們自身必須具有對傳統節日強烈的認同感和熟識度。以端午節為例,It’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關于農歷這種中國傳統歷法很少有學生涉獵,更不用說能準確表達了。在一次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同課異構的公開課上,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對話:

Mike is from England. He doesn’t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His Chinese friend is telling him something about them.

A: Hi, Mike. Do you know...?

B: No, I don’t. What is it...?

A: It’s a Chinese festival. It’s on the ... day of the ...lunar month. Do you know lunar months?It’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B: I see. Well,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B: They....(此處為與此節日相關的交流)

A: Sounds great. I like this festival. I hope I can spend it this year.

B: That’s great.

如此設計是為了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當你需要向外界傳播中國節日文化時,你認識到自己經歷過模擬情境,你可以更自信地表達讓你自豪的民族文化,而英語教師應該具有這種最基本的使命感,即引領學生增強文化傳播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探尋實施策略,有效推進課程

甄選了節日課程內容,明晰了課程特點,我們需要在教材處理、活動設計、環境布置、命題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考量,這樣才能全面有效地實施課程。

1.實現教學與環境的融合。

進行“浸入式”的英語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豐富的英語語言環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其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室便是“浸入式”英語教學的重要實施陣地。西方學校教室的布置大多追求個性,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氛圍。因此,針對節日課程,我們可以對教室進行特色化布置,例如:學生可以用自制的節日英語卡片辦小規模展覽,還可以用Chinese lanterns,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Jack-O-lanterns, Easter eggs等實物來布置教室。師生可以共同搜集一些關于外國節日文化的圖片或者背景知識,制作海報貼在教室的墻上,使教室更有節日氣氛。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也是積累知識的過程,當其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節日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的興趣也會越濃厚。

2.實現教學與生活的鏈接。

縱觀譯林新版《英語》教材,我們發現與節日相關的內容很多,有的出現在Story time板塊,如: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等,有的則出現在Culture time板塊,作為一種文化滲透,如Halloween等。毫無疑問,編者在編排教材時已經充分考慮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力求節日的編排更貼近生活,但是我們深知要把節日文化課程實施到位,單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多方位思考、開發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資源,要掙脫教學活動的束縛,進行有效的拓展和統整,給予學生更深的文化印象。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建議,我們在設計活動時還應該在不影響教材延續性和漸進性的前提下,使學習內容與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同步,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和體驗需求。

例如:學習了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我們就動手制作Christmas cards,并寫上英文祝福語,在圣誕節前夕將祝福傳遞出去。我們還參加了學校的英語節匯演,將歌曲Santa Clause is coming to town編排進英語課本劇表演,讓大家感受圣誕節的歡樂氣氛。

3.實現教材內容的延展和豐厚。

在課程實施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必須具有理性的課程意識和教材開發意識,才能更好地引領兒童自我建構知識,自覺提升能力,最終獲得成長。如:教學Unit 8 At Christmas后,我們意識到中國的傳統節日遠不止教材中提及的內容,Qingm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Double Seventh Festival等也應該作為補充內容納入課程范疇。根據學生的需求,筆者選擇了Lantern Festival作為拓展課程,并邀請家長一同參與,與孩子一起guess the lantern riddles, make tangyuan, 同時加入趣味元素lucky draw環節,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與節日相關的詞匯,體驗了節日的文化,更享受了生活的樂趣。

4.實現情感與智慧的共生。

情感作為人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外顯到內化的過程。學生形成穩定而良好的英語情感,絕不是短期效應,而應是長期期待。實踐證明,熱鬧的活動、有趣的游戲、愉悅的歌曲只能生發短期的澎湃,在愉悅的情感中生發智慧,才能潤澤兒童的心靈,為兒童的英語世界厚實底蘊。結合節日課程,我校進行了以節日活動為主題的自主命題,這些命題以各種節日為背景,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因此更能激起學生的共鳴。我們常常能在學生答題時看到他們的會心一笑,那是因為他們在答題時看到了真實的生活,這便是情智共生的真實寫照。

我們一直期待英語能成為學生的真愛,那臉上洋溢的笑容,內心散發的喜悅,舉手投足間的洋氣,由內而外的自信能成為其個性的符號。然而這樣的情感只有與智慧相生相長才能持久,因此依托節日文化達成情智共生便是我們心中殷殷的期盼。

節日文化的滲透是指向學生知識積淀、精神提升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多元化課程。讓學生了解一些重大節日,進行中西方節日文化比較,不在于語言與文化知識的講解,而在于以課程的眼光將語言和文化融合。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節日課程的研究道路上還需要開闊視野,找尋更多的方向(例如中小學節日教學銜接)。我們期待節日文化能成為描繪兒童英語世界的多彩畫筆,讓兒童的世界散發文化的色彩!

【參考文獻】

[1]唐功志,王春暉,慈麗妍.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第2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節日文化 滲透 弘揚 優秀文化

據調查資料顯示,如今有不少中職學生已經不知道或者漠視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而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愚人節”等。中職學生偏愛西方傳統節日,究其原因,主要與商業的炒作密不可分。另外,西方傳統節日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客觀來說,“洋節日”確實有它的優勢:溫馨的情感切合了永久的人性,輕松的氣氛緩解了工作的壓力,新穎的元素滿足了人們的好奇……

其實,傳統節日與“洋節日”并不存在孰是孰非、孰優孰劣的問題,它們只是迎合了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而已。傳統節日味兒不濃,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根留住;“洋節日”越來越受國人重視,也未必是壞事。我認為,關鍵是學校教育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節日文化的教育,對于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多中職學生并不太了解。

既然學生熱衷于過“洋節日”,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嘗試著把傳統節日與“洋節日”相結合,滲透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效果不錯,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逐漸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可謂益處多多。下面,我就節日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談點粗淺體會。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節日文化,是時展的迫切需要

在現代化、全球一體化高歌猛進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正視中國傳統節日逐漸邊緣化的尷尬。近幾年來,除了春節,在中國最火的節日,無一例外都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洋節”。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都快成了全民節日,特別是城市的年輕一代,過“洋節”成為理所當然的時尚。而對傳統節日,許多年輕人不是不屑一顧就是壓根不知道。其實,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而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我認為,既然過“洋節”已經成為全社會中一個不爭的事實,那當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愛上過“洋節”時,我們不必感到悲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課堂上找準時機,向學生介紹中西方的節日文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各國都很重視本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需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身為中國人,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概念絕對不能僅停留在吃喝玩樂的層面,因為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之一,是聯結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節日文化,應該把握時機,選好內容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

綜觀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春龍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和除夕,每一個節日都有獨特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等,不乏趣味性。介紹節日文化,正好契合了這些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雖然有些學生因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導致聽課熱情不高,但他們普遍愛聽故事。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教師可以把12個中國傳統節日有計劃地穿插安排在4個學期當中來介紹,其間可同時結合比較典型的西洋節日進行介紹。

例如,清明節前夕,我會和學生一起回顧清明節日文化,從清明節的來歷、風俗和詩歌三個方面介紹,讓學生深刻感受這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清明節大致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其獨特的清明習俗,如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春游、折柳插門等儀俗及打球、蕩秋千、放風箏、斗雞等游藝活動。

端午節前夕,我會詳細介紹這個節日,它不僅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端午節的風俗,除了學生熟知的吃粽子、賽龍舟,還有戴荷包、系五彩絲、飲雄黃酒和吃雞蛋等。我向學生講述端午節吃雞蛋風俗的獨特之處時,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民間相傳立夏吃蛋主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一般早晨小孩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小孩嘴邊。一些地方在端午節有滾雞蛋的習俗。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來回滾幾滾,嘴里還叨念著:“寶子吃蛋,災星滾蛋。”吃雞蛋之前,小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頂雞蛋,看誰的雞蛋可以頂到最后不破,然后再剝皮吃。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除了幾個重大的節日,其余的在課堂上最好也向學生介紹。因為學生比較熟悉春節和端午節這樣的大節日,對涉及的節日文化也比較了解,而其他有些傳統節日,學生或許都從未聽說過,教師在課堂上介紹更能激起學生的聽課興致。比如,春龍節(農歷二月二)在農家人眼里是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農諺曰: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春龍節這天,人們要早起煮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寓意挑龍頭、吃龍膽,慶祝“金豆開花,龍王升天”,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還有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歷十二月八日臘八節等,節日來歷和風俗知識都非常豐富。

(二)西方洋節日文化的滲透

西方洋節日有很多,如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復活節、萬圣節、圣誕節……盡管過西方洋節日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新時尚,但對這些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過的是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中西方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同樣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語文教師就應該精選每個節日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過節心態,過“洋節日”不能純粹為了好玩。

實際上,西方很多節日都是為“感恩”而設的。前不久,我專門給學生上了一堂感恩節的語文活動課,時間就選在11月份第四個星期四,即感恩節那天。在課堂上我給學生介紹了感恩節的來歷。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載著102個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于是,每一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就成為他們感激恩人的節日。介紹了感恩節的來歷,我還利用多媒體輔助介紹了感恩節相關習俗,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西方感恩節的文化內涵,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心懷感恩,感激身邊那些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尤其是父母的默默給予。課堂上我帶領學生欣賞了美文《最美的聲音》,穿插了學生朗誦,暢抒情懷這個環節,不少學生動情地說出了對父母的感激話語,并且整堂課回蕩著背景音樂《感恩的心》,使得學生在了解了西方感恩節文化的同時,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節日文化,開展方式力求靈活多變

比如,元宵節日文化的介紹,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燈謎在課堂上讓學生競猜。當然,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小禮物,我一般準備的是精美糖果、口香糖等,這些小禮物會帶給學生不少驚喜。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我會把它和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結合,安排在一節語文課上介紹,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傳統節日和“洋節日”之間相通的一些東西,它們各自承載著民族的優秀文化。課堂上,我會留一小部分時間讓學生比賽,說出有關愛情的詩句,還可以再說說所知道的感人愛情故事,表現優秀者會得到一塊包裝精美又誘人的愛心小巧克力。禮物雖小,但學生心里還是挺甜蜜的。

第3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 文化知識 跨文化交際

中小學英語教學大多會走進一個誤區:學音標、記單詞、讀課文、背句型、套用語法結構等,認為把知識學得死就是記得牢,考試時就能得心應手得高分。其實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便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運用英語,進而更好地進行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知識、發展交際能力,讓語言插上文化翅膀,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一、情景交際中,滲透文化知識

英語教材有許多版本,如牛津版、譯林版、人教版等,但各版本的教材都有一個鮮明特點,即“文化滲透”,也就是在教材中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意識。

現行英語教材中屢屢出現文化差異的話題,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呼、致謝、道歉等,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中國人和西方人應對“贊賞”的方式截然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么”,這在中國文化中是禮貌和謙恭的美德;而西方人則會直率地說:“Thank you very much.”他們認為贊揚是值得的,受之無愧,理所當然地應當接受。再如,在中國,朋友間相互走動,如果恰好是在吃飯,則會邀請客人一起用餐,客人會客套地說“我吃過了”,很少坐下來一起吃。而在西方國家,客人會很隨便,吃過了就直接說“No, Thanks”,如果沒有吃的話,則會直接毫不客氣地坐下來一起吃,他們認為直率比客套更重要。

中西文化差異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滲透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準確運用語言。如很多中國學生早上見到老師或者在英語課堂上,習慣向老師問候: “Good morning,teacher!” 可是在漢語中可以把教師當做一種稱呼,而在英語里“teacher”是職業不是稱呼,因此,應該告訴學生:英美人習慣稱教師Sir/ Mr.或Miss/ Mrs.不可以用teacher;在英語國家的日常交際中,無論年長老幼,只要關系比較密切都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國絕對不可以,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異。

二、單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

有些英語詞匯在使用中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因此在教學中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融入重要且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英語單詞時,最好巧妙結合單詞,點撥文化意義,從而融入文化知識。如“dog”一詞,中西兩種文化的“狗”的意義相差很大,中國人常用“走狗”、“喪家犬”、“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形容厭惡的人,帶濃厚的貶義色彩。但是西方英語國家的人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a lucky dog”的意思是“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極為相似, “Every dog has his day”相當于中文的“每個人都會有得意之日”。

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的實踐中就會產生語用失誤。

三、挖掘教材內涵,吸收文化知識

目前中小學沒有開設專門課程學習文化背景知識,所以只能根據教材內容,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

例如,在教學“Food and drink”時,教師向學生介紹:西方人認為“吃飯”問題是無足輕重的,與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有天壤之別;他們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嗜工作如命、視時間為金錢,他們守時、守約,總是行色匆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式樣雖然簡單,但注重營養;餐具的使用和中國人也不一樣,中國人多使用筷子,而英國人用刀叉,并且刀叉的用法特有講究:平行放置表示已經吃飽,呈八字擺放表示還沒吃完。

另外,還可以借此話題簡單介紹茶(tea)文化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在中國喝白開水也叫喝茶,而在西方國家,加了糖或茶葉才可以稱之為茶。英語中的“black tea” 是“紅茶” ,不可望文生義地譯成“黑茶”。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又各有千秋。相較于中國人喝茶時的沉穩,英國人則多了份優雅。

再如,學到shopping時,告訴學生英國人購物不喜歡討價還價,看中就買,否則走開,討價還價會被認為沒有風度、有失身份。而在中國購物時不會討價還價會被認為是“笨”,花了冤枉錢,有被他人“宰”了的感覺。在這一單元中最常用的句型是“What can I do for you?”及“Can I help you?”此時,有必要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千萬不要對年邁的老人說這兩句話,因為西方的老年人大都不服老、不服輸,要有人對他們這么說,他們會認為是說話者對他們的不尊重和看不起。而在中國,主動給予他人幫助是一種助人為樂的美德。

四、營造節日氛圍,體驗異國文化

巧妙結合教材,結合中西方的重要節日,營造一定節日氛圍,讓學生去親自體驗中西方國家的不同節日文化,了解文化差異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在學習Happy birthday時,讓兩組學生分別扮演中國人和西方英語國家的人,再現為同學過生日的情景和場面,或教師展示兩幅不同的過生日的畫面,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或分析感受中西方國家過生日的異同。尤其應重點關注的是,中國人過生日時收到禮物一般不當面打開,而西方人恰恰相反,無論他們收到的禮物貴重與否,都會當面打開并說“Thank you very much”,說明他們收到禮物時的喜悅之情和表達謝意。

教材中涉及許多西方節日方面的話題,且學生對節日文化比較感興趣,教師可巧借這些話題,充分利用圣誕節、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介紹相關的節日文化背景知識,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設計形式活潑的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從而學以致用。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融入不同的跨文化知識,讓英語這門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使學生學得好、記得牢,從而達到活學活用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第4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春節;圣誕節;文化差異

節日,一種文化現象,全方位的表現出孕育出節日的民族歷史文化意識。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分別是東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對這兩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社會功能、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影響文化差異的諸多因素。

一、春節和圣誕節的來歷

1.春節的來歷

在中國,每年的農歷新年,即正月初一是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

2.圣誕節的來歷

12月25日是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根據《圣經》的記載,耶穌于公元一世紀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穌是為了救世俗的人,贖世俗的人罪而降為人的,所以俗稱“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圍內的基督教徒將12月25日公認為耶穌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羅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這一天為圣誕節。

二、春節與圣誕節的文化比較

1.節日習俗

中國人們把春節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節前,采購年貨物品。除夕夜在大門上或屋里粘貼財神、門神像、倒貼福字以及紅紙金字的新年寄語的春聯和寓意吉祥的年畫。大紅燈籠門前掛,放鞭炮、祭灶、祭祖等儀式,吃年夜飯,熬年守歲等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等習俗。節后半月是元宵節,屆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

12月25日的圣誕節是一個令人歡樂的宗教性節日。每個家庭要在圣誕前夕特別布置圣誕樹。圣誕樹上掛滿了彩色燈泡,枝頭上綴滿了銀色和金色的閃光紙片,全家人圍坐在圣誕樹前,互贈禮物、互祝節日快樂。并且小孩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只襪子,等候圣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后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圣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圣誕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火雞、乳豬等圣誕大餐,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唱歌跳舞或玩集體游戲。

2.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的年節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一切無不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說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燈謎、花會、祭祖、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等這些年的專有的物事,單說餃子這一原本的日常食品,到了年節卻非比尋常。從包餃子“捏小人嘴”到吃“團圓餃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與年的心理。這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過年上。

西方人的年節,特別是對基督徒來說,它代表了耶穌的誕生。他要求人們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采購禮物及寄送圣誕卡片的一陣忙亂中,很多西方人仍會撥出時間去幫助別人。圣誕節提供了很多傳揚“平安與世、善意與人”的機會。

3.敬拜對象不同

在春節期間,中國人敬拜的諸神,民間詞語中的“上貢”、“燒香”等,無不灌輸給人們這樣一種觀念:過節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強大的人或神。在人們給天地間的諸神叩頭燒香時,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諸神降福人間,能過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

西方的圣誕節是宗教性的節日,敬拜的是天主的兒子耶穌、基督、默西亞,一位通過馬槽、十字架、祭臺,為了人類生命獲得救贖,獲享永恒,與主同福的神子。這種敬拜是一種基于心靈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

三、影響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1)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國人自古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在血緣基礎上。像財神、拜年、年夜飯,炮竹、舞龍、舞獅等這些詞構成了節日的儀式內容和活動方式,蘊含著中國人注重大團圓結局、喜慶熱鬧氣氛、民族集體期待的以“家”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

(2)西方文化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注重群體間的溝通與交流。西方圣誕節的詞語如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襪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誕老人比喻為快樂的使者,是文化精神的傳達使者;圣誕禮物、圣誕襪和圣誕卡體現人際交往、交流中給予與獲取的樂趣的實現形式。

透過上述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到,春節與圣誕節存在著其起源及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性。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多彩的傳統文化。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包括增強文化競爭力,保持傳統節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國際社會,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圣誕文化;青年學生;影響;融合創新

圣誕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的一個節日,也是西方國家最為神圣的一個節日,在全球影響甚廣。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據說是為了與世俗祭祀太陽的農神節相一致,表示耶穌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圣誕節像中國的春節一樣注重合家團聚,并且有隆重的慶祝活動。

一、圣誕文化在我國盛行的緣由

圣誕節傳入我國之后,廣受青年學生的追捧,他們之所以熱衷圣誕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于圣誕節本身來說,其形式新穎,更具表現力和想象力

青年學生崇尚快樂、平等,講究情調。他們喜歡圣誕節往往不是因為其文化內涵,而是想讓自己平淡的生活多一點樂趣,希望借過節來放松自己平時緊繃的神經、宣泄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

圣誕節傳入我國后,其宗教性質逐漸被弱化,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這個節日所能帶來的那種歡樂氣氛和激發起潛意識里的娛樂精神,也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互相溝通與交流的好機會。例如,圣誕節時,青年學生們可以互贈圣誕賀卡,傳遞圣誕祝福,扮圣誕老人、開圣誕晚會,大家聚在一起互吐真情、享受溫馨。其新穎的形式、自由暢快的思想使得人們可以利用這一節日放松自己,加強與朋友的聯系,減少個體孤單感,補償平時生活的單調,起到陶冶情操和凈化靈魂的作用。

(二)對于我國傳統節日來說,節日信仰未能與時俱進,人們對其關注度不斷下降

隨著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的愈加頻繁,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學生們也更樂于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而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正在逐漸的被簡化,青年學生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也在日漸淡漠。

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起源于祭祀、慶賀以及節氣等活動,形式比較單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掙錢上。因此,人們便秉著一切從簡的原則來簡化傳統節日儀式。例如,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從年初忙到年尾,準備年貨、放鞭炮、貼對聯、吃年夜飯等。每一個階段大人、小孩兒都各有分工的忙碌著。而如今,許多地方燃放煙花爆竹的禁止,印刷春聯的熱賣,就連吃年夜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飯店吃。這些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居住環境,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這種習俗的簡化,也讓人們越來越淡忘那些傳統的節日習俗。

(三)商家和媒介的推波助瀾,使圣誕節漸已成為青年學生時尚生活的一部分,其盛行更是在所難免

圣誕節在我國的流行離不開商家和媒介的推波助瀾。無論我們是否認同圣誕節,對于商家來說都是其促進銷售、賺取利潤的良好時機。商家的宣傳包裝和一系列的促銷手段,不僅給商家帶來了利益,也刺激了青年們的狂歡神經,調動了他們的消費熱情。

在媒介鋪天蓋地的宣傳下,青年學生們更樂意慶祝圣誕節,認為它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更是一種易被接受的文化氛圍。雖然他們當中有些人并不了解圣誕節,但當身邊的人開始過圣誕節時,他們也會被那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所感染。當別的同學大談圣誕文化時,他們也想作為參與者融入這個文化,親身體驗圣誕節所帶來的快樂和溫馨。反而不過此節者被認為是跟不上時代、落伍的一種表現。由于大家都形成了這種思維定勢,所以他們對圣誕節非常期待。

二、圣誕文化對我國青年學生的影響

隨著圣誕節在我國的不斷滲透,青年群體的特別追捧,其在幫助青年學生從中獲得精神補償的同時,也給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對青年學生思想的影響

一方面,青年學生把過圣誕當做一種時尚,一種潮流。認為圣誕節所帶來的西方文化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加了娛樂方式,給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有助于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在這種節日文化的影響下,青年學生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再安于現狀,而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圣誕節所蘊含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資本主義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地對我國青年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他們逐漸變得“西化”,并把西方的這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奉若神明,從而誤導了他們的信仰、生活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將成為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如果長期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將勢必影響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二)對青年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

青年學生追求時尚、潮流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青年學生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的體現。圣誕文化與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相比,能夠不斷更新青年學生的生活內容和行為方式,使他們的生活節奏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生活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富有個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青年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對這些文化缺乏有效鑒別,如對之刻意模仿,即容易產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深受圣誕文化影響的青年學生,由于還沒有成熟的判斷能力,為了張揚個性,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便開始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們之間的交朋友不再是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為基礎,而是以實用為目的去成為朋友,這使我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復雜化。受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我國青年學生以個人為基礎處理個人與社會、集體和他人關系的傾向越來越突出,他們追求平等互利的個人與集體關系,但更偏重于個人利益的考慮。

三、針對圣誕文化的應對策略探討

圣誕節在我國的盛行以及對我國青年學生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反思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

(一)走融合創新之路

青年學生之所以不喜歡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因為傳統節日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吸引力。因此,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需要改革,需要走出單調的,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文化。

我們在改革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更要注意加強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創新。在融合這兩種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我們節日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路向,并在此基礎上,借鑒圣誕文化的特色加以改造創新,把我國的節日文化不斷的向前豐富發展。例如我們的春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可以參照圣誕節中圣誕老人的形象,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節日形象和節日文化產品,突出民族特色,體現人文關懷。以喚醒人們的文化認同和符號認同,增強傳統節日對青年學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傳統節日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年學生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想價值觀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化觀念正在嚴重的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此時,為青年學生提供科學的、正確的價值導向,就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

基于青年學生的特點,社會發展變革的需要和對教育發展的繼承與發展,我們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引導青年學生從小樹立跟黨走,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統一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自身修養,增強辨識能力。不斷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引導青年學生自覺防范圣誕文化的消極影響

圣誕節在我國的盛行離不開商家和媒介的宣傳和炒作,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也離不開輿論的正確導向,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大眾媒介的作用來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自覺防范圣誕文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社會各界的宣傳以及主流媒介的傳播應堅持先進文化的導向,遏制西方節日文化的商業炒作,大力加強我國傳統節日的改革和宣傳,為青年學生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例如,社會要加大關于青年學生教育類的電視廣播節目、書刊、影視、網絡的投入力度,加強對青年學生活動場所的管理,共同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為青年學生追逐時尚、潮流的文化搭建有益的舞臺。

四、結語

在全球日益一體化的今天,我們要理性審視西方圣誕文化對我國青年學生的雙重影響,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圣誕文化,取其精華加以改造創新,為我所用。同時,也要用敬意的眼光去看待圣誕文化,因為這種文化之根已深深融進我們廣大青年同胞的心中。因此,我們還需要對它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我們的融合創新之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 楊松.青年思想道德成長特點與培養目標之我見[J].遼寧大學學報,2002(6).

[2] 弘揚節日文化研究課題組.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對策[J].藝術百家,2012(03).

[3] 唐夢楠.當代西方文化對中國青少年思想的影響[J].武警學院學報,2006(08).

第6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鬼節祭祖節狂歡節

所謂鬼節,就是與鬼的觀念有關,以鬼為主題的節日,民間往往直呼其為鬼節、冥節或陰節。雖然中西方都有鬼節,然而二者在外在表現形式及節日內涵上都迥然不同,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

一、中西鬼節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

(一)過節方式

在中國,鬼節不止一個,其中較為隆重、受到普遍認可的是三大鬼節,即清明節、七月十

五、十月初一。清明節家家要起早掃墓。七月十五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朔,或寒衣節,人們要焚燒紙質的衣物,謂寒冬來臨,給祖先送去寒衣取暖。

在西方,普遍流行的鬼節是萬圣節。人們用南瓜燈、吊死鬼等來裝點庭院。孩子們會精心地打扮成恐怖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地去說“惡作劇還是款待”以討來豐厚的糖果。

(二)文化載體

一切文化都需要物質載體,節日文化的載體即是能承載、傳達節日主旨,具有節日特色的物質實體。中國鬼節的河燈、祭祖的食物、紙錢等都是在為祭祀服務,都履行著供奉的功能。

西方鬼節里的骷髏面具、奇裝異服、南瓜燈、“鬼屋”、還有款待那些“淘氣鬼”的糖果為的不是祭祀,而是游戲、尋求刺激,給平淡的生活加點兒佐料。因而,它們是人們娛己娛人的工具,擔當著游戲的功能。

(三)節日氣氛

中國過鬼節時時刻刻都表現著對祖先的敬畏。掃墓、祭拜都要恭恭敬敬,上香、磕頭要無比虔誠,整個過程要由家族中的長輩主持,參與的人們不敢稍有怠慢,氣氛十分莊嚴靜穆。

相反,西方的鬼節則是一個恐怖但卻充滿歡樂和刺激的節日。人們裝鬼、編鬼故事、布置鬼屋、觀看鬼片……,想盡各種辦法以鬼取樂。人們在鬼節這天盡情地狂歡,空氣中回蕩著尖叫聲和歡笑聲。

二、中西鬼節的內涵差異

(一)中國鬼節——祭祖節

在中國,人們對“鬼”表現出莫大的敬畏,這種“鬼”不是普通的鬼,而是鬼中的“祖先鬼”,是與現世的人們有著血緣聯系的祖先的靈魂。人們過鬼節實際上是在為陰間的祖先過節,是在祭祀祖先。因此,所有的鬼節都以祭祀為主要內容,鬼節中的全部物品都為祭祀服務,節日的氣氛充滿了對祖先的恭敬。所以,中國的鬼節實際上是祭祖節。

(二)西方鬼節——狂歡節

在西方,“鬼”是傳說中撒旦派出的邪惡的靈魂,而相信上帝無處不在的人們自然對這種鬼魂不屑一顧,“鬼”成了被游戲和取笑的對象,人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裝鬼嚇人、以鬼取樂、小孩子們更能借此機會賺夠實惠,鬼節成了一個驚險刺激、嬉笑歡樂的節日。可以說西方的鬼節是一個扮鬼、戲鬼的狂歡節。

三、隱藏在差異背后的深層文化根源

(一)祖先崇拜與上帝崇拜

把祖先崇拜推上高峰的是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學說的儒學。儒學提倡“正名”,即在繼承權上確定名分,而血緣關系是這種確定的唯一根據,只有基于血緣關系的“正名”,才能使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一切遺產由其子孫名正言順地繼承。漢代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更加牢固了宗法制度,也進一步地刺激了人們祖先崇拜的利益需求。

如果說中國的鬼節表現出中國人信仰中的鬼崇拜——祖先鬼崇拜,那么西方的鬼節則表現出西方人信仰中的神崇拜,而且是唯一真神崇拜——上帝崇拜。在中世紀的歐洲,僧侶是社會中擁有最高權力的利益階層,人們寄希望于通過“入教”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向更高階層靠攏。這樣,基督教就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西方的核心信仰。人們崇拜上帝是要從上帝那里得到祖先或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給予他們的東西;同時,教會也從統治的角度出發積極宣揚人只要服從上帝、取悅上帝就能得到一切。新晨

(二)統治階層對鬼節的影響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611個帝王,每個帝王死后,其繼任者或子孫都會為了“正名”而在規定的日期于專門修建的宗廟舉行隆重的祭祀,以顯示其帝位繼承的合法性和血統的高貴。帝王的祭祖活動推動和強化了社會各階層的祭祖活動,達官貴人要通過祭祖來為自己的權勢“正名”,民間百姓也要通過祭祖來強化家族勢力和人際關系。

起源于凱爾特鬼節的萬圣節最初也存在祭祀活動,所不同的是:凱爾特人祭祀的對象不是祖先,而是死神薩曼;祭祀的目的不是對祖先崇拜,而是對死亡的恐懼;祭祀的物品除了牛羊牲畜,還有活人。凱爾特鬼節的第一次轉變發生在公元1世紀左右。強大的羅馬帝國征服了凱爾特部落,身為異族統治者的羅馬人要用自身的文化來取代凱爾特人原有文化,以鞏固其統治地位,鬼節受到羅馬人豐收節的沖擊。最終,兩種文化通過不斷的碰撞和摩擦走向了交融,鬼節和豐收節合而為一。

參考文獻:

[1]馬書田.中國鬼神[M].團結出版社,2007.

第7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總所周知,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英語課程標準》中說到:“……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可見,跨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針對新課標提出的文化意識的目標要求,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詞匯及語法知識,能閱讀英文文章,而且還必須讓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然而長久以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沒能得到足夠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在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異的情況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實踐中,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以致語用失誤,交際失敗。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境中,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不失其完整性,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一、激活教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等。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中英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中英文化中的異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語3A第七單元時,教師可以借此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一般會“謙虛”地說“沒什么”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常常會高興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是截然相反的。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會當面打開禮物加于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并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這是為你準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而西方人往往會這樣表達:“Todayisyour birthday.Your dressiSbeauti—fu1.”“Thank you!”“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0h,what’S this?”“0h.It’S a watch.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較中培養文化意識

語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于該國文化的學習。“Learning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of 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日和慶典。因此英語國家的節日是英語教學中重要部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輸送給學生,還應適當擴展,對中英文化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如在學習小學牛津英語6AMerryChrismas!時,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并組織學生學唱圣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然后比較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三、在英語活動中。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在牛津小學英語6A新授節日時,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NewYear”與“WewishyouaMerry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Festival,ChristmasandSOon.并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

第8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摘 要:中國的傳統節日對于80后的青年人來說似乎變的越來越陌生了,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青年人更加期待西方節日。倘若任此種情況無限擴大,不單是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打擊,中國傳統文化也會打得毫無招架之力。保護好傳統節日,有助于達成人類內心與精神的和諧,從而產生社會和諧的強大文化動力,而且有利于我國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鞏固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使中國青少年懂得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西方文化;青少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國人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更多人愿意去過西方的節日。就拿圣誕節來說,每到圣誕節前后各大商場都會彌漫著圣誕的氣息,圣誕樹圣誕老人隨處可見,不少的中國人也會以西方的方式來慶祝圣誕節。然而到春節來臨,貼對聯,蒸扣碗,吃祭灶糖,這些活動在人們心中也淡化了不少,以前年三十晚上各地都會放鞭炮來慶祝春節,可是由于鞭炮對空氣環境和人身安全的影響各地都頒布了禁鞭令,這更加使得中國人覺得過年沒意思。的確,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的沖突和較量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現象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社會各界也都在高呼捍衛中國傳統節日的崇高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但是,怎樣來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1]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形成歷史。

春節 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1911年后,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了。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每逢春節各家各戶無論貧富都張燈結彩,孩子們都穿上嶄新的衣服,寓意新年新氣象。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都是春節的傳統習俗,當然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也成了現在中國人春節晚宴的一道“硬菜”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過元宵節,因其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取名而來。其又名燈節,道教稱上元節,元夕節。“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孩子們提著花燈在院中玩耍,夜空被絢麗的煙花點亮。美麗的煙花,美麗的元宵佳節。

清明節 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于“寒食節”風俗。相傳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子故將這一天定位為“寒食節”,后來因為和清明節氣相近漸漸合二為一,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從古到今,此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到郊外清掃墓碑、供祭食品、焚燒紙錢,同時陽春三月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午日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制的糕餅祭奉月神。嫦娥奔月這一神話也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美麗而又神秘的面紗。在現在,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水果月餅,品著香茗、飲著美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思念著遠方的親人……中秋月圓人應圓,人們即使漂泊在外,也要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所以自古就有“千里共嬋娟”的佳話。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現狀――傳統節日的淡化

當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大地,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停留在經濟和國際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問題也日益突出。毫無疑問,面對洶涌的全球化浪潮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被這浪潮所覆蓋。受這股浪潮的影響,傳統節日正日益呈現出淡化的趨勢。

(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的較大的提高,為傳統節日的淡化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中國傳統節日多圍繞飲食、娛樂、團聚等功能展開,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幾項功能也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強大的誘惑力。改革開放同樣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觀念的轉變勢必會引起傳統節日不適宜方面的產生,從而淡化傳統節日的影響力。

(二)文化全球化進程加速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自從1978年對外開放政策實施,中國也涌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伴隨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趁機叩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那特有的狂歡和浪漫氣氛的洋節日,洋節日逐漸呈現火爆局面,并隱隱有超過傳統節日的趨勢。西方節日的引入,勢必分流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加劇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淡化。正如近幾年的春節西方的情人節有沖突的現象,二零一三年年初四同時也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本來這天應當是親人走親訪友,拜年道賀的日子。可是大街上滿是一對對的情侶,而且玫瑰花店也被擠得水泄不通,各地的金銀手飾店同樣門庭若市。青年們忘記了今天是春節他們只記得今天是情人節。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也頗受影響,都問我“姐姐是不是一到春節就要買玫瑰花啊?”多么可怕的現象,西方節日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

三、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是根植于民間的文化瑰寶,不同季節,不同特色的傳統節日,對于煥發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設文明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的傳承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若文脈斷了,下一代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沒有機會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優美,他們與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所以,要恢復已中斷百年的千年文脈,首要的是創造環境和條件,來喚醒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節日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文化形態,不僅包括儀式、飲食、服飾、歌舞、體育等形式,還包括節日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內涵。前者是節日的外在形式,后者是節日的內核。要保護節日的內核,必須保護節日的外在形式。因而,必須加強對節日儀式、節日飲食、節日服飾、節日歌舞、節日體育的關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2]

(一)提高保節日保護意識 作為思想教育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傳統節日保護意識。從自己做起,積極認識并了解各個節日的來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等。并鼓勵親朋好友共同努力。中國傳統節日是大家的節日,是我們自己的節日。需要每個人去捍衛它。其次,努力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例如每到節日即將來臨可以組織自己小區的孩子們來參加有獎問答活動,準備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小禮品。好比中秋節,可以買一些小月餅,然后出一些關于中秋節有關的問答題然孩子們來回答。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孩子們節日意識匱乏將斷送了我國傳統節日的命脈。所以傳統節日的發展也要從娃娃抓起。

(二)促進商業宣傳 要促進商業圈對傳統節日的宣傳活動。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消費社會,民眾的消費意識大大提升。可以就此利用好這一趨勢,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使各個商場大力宣傳傳統節日相關習俗。做好相關商品的促銷活動。西方的節日中融入了大量的商業元素,如圣誕節禮物和卡片、情人節的玫瑰和巧克力、復活節的彩蛋等都營造了節日氣氛,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可以學習和借鑒這一優秀特色,適度引入商業元素,如開發傳統節日的節日吉祥物和各種飾品,增添節日氛圍。例如,端午節,商場可以將端午節的來源,以及為何要吃粽子等相關信息,印在海報或者商品促銷單上;元宵節可以在人流高峰處舉辦有獎燈謎活動,這樣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也可以以這種方式讓孩子們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所在。如此種種都可以使民眾在購買商品時也了解了這種慶祝節日方式的由來,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設定法定假日 國家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應該將重要的傳統節日通過法定形式來去認定為公共假日,這樣既尊重了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的風俗,又能讓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共同體會傳統節日的豐富活動和文化內涵,才能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升人們的民族認同感。

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傳承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這對維護國家文化和文化安全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對于我們長大的這一代,逐漸感覺到過節慢慢逝去了兒時的興趣;盡管到了春節,我們不再愿意去趕趟買新衣;盡管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不會包餃子;盡管我們已經不再收壓歲錢。我們依然要我們依然要從自己做起,積極參加各個節日慶祝活動。因為我們肩上擔負著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我們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期盼著過節,要讓他們向我們小時候那樣盼望著收到壓歲錢,盼望著吃月餅,喝湯圓,盼望著重陽節登高采菊。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作者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第9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

建筑設計立足民族傳統文化 遵循“外傳統、內現代”的原則,借鑒嶺南傳統建筑的空間圍合形式,運用廊、橋、亭、榭穿插組合教學樓單元,屋頂形式、檐口處理、頂層退如、底層架廊等方面達到古風神似的效果,各單體內部平面功能組織、空間效果、技術設計等方面則力求滿足現代化的要求。在設計布局方面,體現嶺南傳統書院文化與現代化的有機融合,體現山水園林式校園的表現精髓,既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整體結構突出中國傳統風格,以環球廣場和圖書信息中心為中軸線,古樸、莊嚴、大氣;單體建筑采用嶺南元素,親切、包容、開放,寓意我校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園林文化體現中西兼容原則 我校主題文化園林、學子湖等工程的設計思路均體現中西合璧的風格,中華文化經典與西方文化精華互為襯托,在教學樓與綜合樓之間,開辟“環球廣場”,廣場中央鑲嵌巨幅世界地圖,廣場四周定期更換文化櫥窗和“博雅學生”名片。通過動態或者靜態的主題系列宣傳,讓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可以感受異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中成長為富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博雅學子。

章徽設計傳承學校文化 我校的校徽以藍色為底色,代表海洋文化,以紅色線條代表中國喜慶傳統,以盾狀為外形代表西方文化;在結構上,由嶺南建筑、水和書卷組成,下面的書卷慢慢展開,意為將知識傳播出去,建筑屋檐為嶺南傳統風格,呼應學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現立足南粵,放眼世界。整個校徽,從內涵到外形都體現了中西融合,激勵學生全面發展、特長發展、個性發展。我校還設計、制作了獨具特色的校友徽章:正面中央是校徽,上端是校名,谷穗和張開的翅膀環繞兩側,寓意一批批學子從這里起航,走向世界。校徽正面底端印有本屆畢業生的輩分,背面印有完整的校友輩分譜—廣外信君子,博學貫中西,剛健勤雅正,誠善修齊治,智慧思融和,寧靜四海致。每年的初、高中畢業典禮都有一個保留節目:齊唱校歌、頒發校友徽章,希望每一位畢業生牢記母校,回報家鄉,報效祖國。

課程設置彰顯國際視野 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設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等第二外語,供各年級學生免費選修。同時,引進AP課程、中美“2+1”國際高中課程、德國歌德學院PASCH項目等國際教育合作項目,鼓勵各科教師發揮自身優勢,拓展國家課程的國際化內容,開設有特色的校本活動課程,如電影配音、外交禮儀、中西文化比較、走進歐洲等。至此,以基礎課程為主體、以外語課程和校本課程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博雅課程體系基本形成。

德育科研凸顯多元文化 各年級以“雅育”為德育工作主線,以“涵養儒雅教師,培養文雅學生,潤養舒雅校園”為德育工作目標,圍繞“外語特色學校雅的德育模式研究”和“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胸懷的國際公民意識的中學德育課程研究”兩個課題創造性地開展德育工作。雅育既可外顯于雅容、雅言、雅行,也可內化為文雅、儒雅、高雅。我校倡導的“雅育模式”,指引導學生主動、科學地學習、掌握和運用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形成自身的內在修養和精神氣質,提高學生“博學、雅正、融和”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和國際競爭意識,德才兼備、文理兼優、綜合素質高、發展后勁足的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兩項課題研究貫穿于我校辦學的全過程,將在學生培養方向、德育隊伍建設、德育資源開發、促進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方面積累經驗,對創建和發展外語特色品牌學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文化交流契合國際教育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英語、第二外語和校本特色課程實行小班制教學,通過開展健康向上的符合國際教育背景的系列文化活動,來豐富學生課內外學習、生活內容。第一,班級文化建設上面,通過課室文化布置,班旗、班徽、班歌創作,班級名片、班級格言設計與制作,畢業紀念冊設計與制作以及各種班級競賽活動,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第二,宿舍文化建設方面,通過“我的宿舍我做主”個性宿舍評比、學生公寓樓命名及宿舍公共場所標語征集活動、“我的宿舍,我的家”征文和攝影比賽、宿舍禮儀知識講座等活動,學生對宿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大大增強;第三,學校文化活動方面,通過學校校歌征集,“親近綠色、美化校園”植樹節系列活動,外語文化藝術節,國際青少年創新大賽以及畢業典禮等活動,逐漸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第四,節日文化活動方面,我校圍繞中西方文化差異,組織開展多元的節日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味傳統文化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第五,出國游學活動方面,寒暑假期,我校根據學生選修的外語語種,有針對性地組織出國游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感受異域文化。實踐證明,出國游學是中學生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电影|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pp|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一| 六月丁香综合网|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javaparser日本高清|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草视频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三人蕾丝边|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国产一区高清视频|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1717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地区一二三区|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一边摸下面一别吃奶| 美女被艹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亚洲视频日韩视频| 99在线热视频只有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麻豆| 日本不卡在线观看免费v|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性xxxxx|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老司机|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2021| 啊用力太猛了啊好深视频 | 2023天天操| 日本精品www色| 含羞草影院无限在线看| a级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人与性囗牲恔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