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整理項目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前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廣義的土地整理分農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兩方面內容,狹義的土地整理則僅指農地整理,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理活動大都屬于農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為根本目的農用地整理。我國目前的土地整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地區土地整理目標仍主要是擴大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尚未進入以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和農地質量為主要目標的階段,這就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對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
1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及技術方法
1.1 土地整理的表述
土地整理稱謂的合理定位是研究土地整理形式的需要,也是土地整理內容的關鍵。當前乃至今后若干時期,我們的學術界和實踐部門應該采用“土地整理”這個稱謂,其理由有兩點:一是土地整理既能夠涵蓋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改良、土地整治所不能涵蓋的部分內容,又能集聚吸納其合理的成分而更具生命力;二是土地整理既可以成為改造重整土地利用學的一種原動力,又可以成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一種重要舉措。
1.2土地整理的內涵
土地整理表現為一個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土地資源有不同的需求。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及其環境的新的需要,提供優良的土地生產和居住環境。而新的土地整理又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二者相互聯系,不斷發展。可見土地整理的目的、任務和內容,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意義上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強調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互結合。土地整理必須以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基礎;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作前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土地資源保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也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土地整理本質是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能力。土地整理是通過影響土地的經濟供給因素,如提高土地經濟能力和數量,從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3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基本原理研究
3.1 田塊設計的要素、要求及方法
田塊是進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單位。田塊設計的合理與否不但直接影響到灌排的合理組織、農機具的有效使用和經營管理的科學安排,而且還影響到有效耕地面積的農田生態防護等功效。因此,田塊設計是農用土地整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田塊方向是指田塊長邊的方向,往往是播種與耕作管理的方向,也是末級固定渠道、田間道和護田林帶主林帶的方向,對保持水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在坡地上以何種方向耕作,拖拉機牽引性能都要發生變化。地形坡度對拖拉機生產率和燃料消耗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減少拖拉機在坡地上作業時的功率損失,一般應橫著坡向設計田塊,即使田塊長邊沿著等高線。
3.2 灌排渠道規劃設計
輸水配水系統。其任務在于將從灌溉水源引取的灌溉水量,通過各級渠道及其渠道上配置的建筑物輸送和分配到田間。灌溉渠道一般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四級,大灌區可多于四級,小灌區可少于四級。該系統的規劃布局是土地整理規劃設計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周圍的土地組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田間調節系統。包括毛渠、輸水溝、灌水溝、灌水格田等臨時渠道,其任務是把來自農渠的水分送到田塊,以滿足作物需水要求。
3.3 丘陵地區田間灌排系統規劃設計
丘陵區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多雨季節山洪匯集,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同時干早往往又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崗田是位于崗嶺上的田塊,位置最高。崗田頂平坦部分的田間調節網的設計與平原地區無原則區別,僅格田尺寸要按崗地要求而定,一般較平原地區小。旁田系指崗沖之間坡耕地,耕地面積狹長,坡度較陡,通常修筑梯田。梯田的特點是:每個格田的坡度很小,上下兩個格田的高差則很大。
3.4 田間道路規劃設計
道路是一項固定的、服務年限較長的基本建設。在規劃設計時,既要考慮當前人、畜力支承的要求,同時還要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組織灌排的要求。田間道路應保證居民點、生產中心到農田具有方便的交通聯系,路線直、運輸距離短,可以順利達到每一個輪作田區或耕作田塊。田間道路沿田邊布置,必須結合田塊、渠道、林帶、排水溝等項目一起進行規劃,以便農機具轉運、經營管理和灌溉管理。盡量減少道路跨越溝渠,盡量減少橋涵等工程建筑物,以求節省農田基本建設投資。此外還要減少道路的占地面積。
4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產權調整、路渠溝建設等一系列內容,要達到可持續上地整理目的,必須把土地整理作為一個系統,將這些因素統籌考慮、使之協調一致,整體最佳。具體應包括:面向問題設計。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土地利用要求和發展需要為原則,并通過可持續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響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整體性設計。整理區內的地形地貌影響甚至決定田塊、溝渠、道路的設計;氣候、水文條件和水資源狀況、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或決定土地利用方式設計、溝渠路的設計;整理區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會影響整理區內主干溝渠路的線路設計;城鎮布局會影響整理區內的土地利用設計,而且很多因素之間還有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陳路揚,劉為軍,杜國平.新時期土地整理問題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羅明,龍花樓.土地整理理論初探[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02
近年來,為了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塊合并、村莊更新、溝渠道路改建、宜農荒地開發、土地復墾等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開發整理活動在我國全面展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理活動,帶來的不僅僅是耕地的增加,它對區域范圍內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產生了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的效益;其工作內容和運營方式也涉及社會各方面,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參與,采取經濟、工程技術、法律、行政等手段對農用地、市地、未利用土地等進行調整、安排、整治的一系列生產實踐活動,因此,需要對土地開發整理的實質、影響、規劃控制等進行多維思考,從而使土地整理活動在資源開發利用和社會系統的發展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土地開發整理的意義
(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生產增產增效
土地整理主要針對改變溝浜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可以極大的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地類一致、高低一致的田塊有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面積;合理配套的田間排灌渠系可提高輸水和排水能力,降低輸水過程中損失,提高農田防洪抗澇能力;貫通田間的機耕路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基礎條件,并延伸了農民到田頭工作的出行距離。
(二)有效耕地面積,緩解耕地面積減少趨勢
土地整理凈增耕地的來源主要有:(1)農田整理通過歸并畸零不整的農田、田坎、溝渠和田間道路,使其成為單塊較大的農田,即可新增不少有效耕地面積。根據土地詳查資料,中國田坎面積高達1246.7萬公頃、溝渠486.7萬公頃、田間道路計約666.7萬公頃。據調查,農田通過整理一般都能新增5-10%的耕地面積,僅此一項整理最終完成后,就可新增耕地面積近666.7萬公頃。(2)村莊土地整理。若按國家《村鎮規劃標準》的上限指示人均建設用地150平方米計算,即使到達人口高峰年時,農村建設用地還可以騰出近680萬公頃土地,若50%能恢復為農田,可增加耕地340萬公頃。(3)工礦廢棄地及災毀地復墾整理。中國目前因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塌陷、挖損、壓占、破壞廢棄的土地約280公頃,按33%復墾率計算,通過復墾整理土地可增加耕地93.3萬公頃。通過三項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00萬公頃,從耕地數量上一定程序上保證了中國人口高峰年時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
(三)改善農村生活和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現階段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體現在土地整理中,也從單純的增加耕地面積轉為改善農村的整體風貌。如:重視農田防護林的建設,樹種選擇考慮防風美觀兼顧;實行殯葬改革,進行墳墓遷移,進行集中統一安置;對農民新村進行統一規劃,將改善農民居住水平與提高建設用地率相結合;保護水體不受影響,并在外河兩側進行圩堤建設,保證農業生產和居住安全。
(四)增強村級經濟和農民個人經濟實力,改善基層干群關系
由于進行泵站建設、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農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整理后土地質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整理后土地經營范圍擴大,宜種性廣,尤其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后可大大增加農民收入。整理后增加的耕地,通過實現新增耕地折抵建設用地指標,實現指標有償使用,增強村級經濟實力。這些都可以有力地改善干群關系,真正體現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土地開發整理的步驟與方法
(一)建立健全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體系。按照土地開發整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的和任務要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逐步建立國家、省、市、區四級目標明確、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措施得力、相互銜接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體系,指導土地開發整理活動。土地開發整理活動必須符合規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審查、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和檢查驗收,都必須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開發整理活動要納入計劃管理。年度土地開發整理計劃要與可用資金相匹配,合理確定年度任務;要制定有效措施,強化計劃的指導性和權威性,保證計劃任務的完成。加強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在切實查清土地后備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和權屬的基礎上,分析研究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的可行性及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出合理開發利用措施,為編制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二)土地開發整理要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協調統一。嚴格控制未利用土地開發,規劃編制和項目確定都要經過科學論證,凡開發荒山、荒地、荒灘,都應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生態退耕地區,要加大平壩區、川地等的基本農田土地整理力度,對具備修建設梯田條件的緩坡耕地進行“坡改梯”改造;水資源不足、土地風蝕沙化嚴重的地區,要堅持“以水定地”,以農田整理為重點,努力完善防護林網,增加節水設施,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保護生態環境。
土地開發整理要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有機結合。開發整理土地的用途應根據土地適應性和農業生產需要合理確定,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效益。凡閑置的土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壞的土地,按項目規劃設計,開發整理復墾成園地,開經項目驗收,認定具備耕作條件的,視作補充耕地,在土地變更調查時按可調整園地統計。在非農建設必須占用時,除按照法律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外,仍須按照耕地占補平衡要求實行“占一補一”。
(三)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
土地開發整理實行項目管理制度。政府投資、用地單位和個人履行耕地占補平衡或土地復墾義務,以及社會投資從事土地開發整理活動,都應按項目進行管理,逐步建立多元投資、分類管理、市場運作、社會監督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機制。
搞好項目儲備庫建設。各省、市、區、縣都應依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計劃和項目管理有關要求,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論證,有組織、有計劃地建立流動、分級、分類的項目儲備庫,以滿足實施土地開發整理的需要,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政府投資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可行性研究與規劃設計審查、項目實施和驗收;實行專家論證、項目法人、招投標、監理、公告和合同等制度;對承擔項目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監理的單位,按有關規定逐步推行從業條件和資質管理。
加強單位和個人投資項目管理。建設用地單位和個人履行耕地占補平衡或土地復墾義務自行實施的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可行性研究與規劃設計審查和項目驗收。國土資源部門用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組織實施的項目,按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加強社會投資項目管理。社會投資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可行性研究與規劃設計審查和項目驗收。
(四)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投入與支出管理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國家加大對農業投入的總體要求,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增加對土地開發整理的投入。要切實加強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復墾費的收繳使用管理,做到依法足額收取,專款專用;要切實加強監督管理,保證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
積極建立多元投融資渠道。運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單位和個人資金;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和利用外資;鼓勵通過合資、合作,吸引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投入,廣泛吸納資金,逐步形成土地開發整理多元投融資渠道。
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管理。政府投資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專項管理、單獨核算,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超支出范圍和標準開支,更不得截留和挪用項目資金。實行項目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按批復的項目預算、施工合同和工程進度撥付項目資金;建立健全項目會計核算制度和內部稽核制度,對項目資金實行全過程的財會管理與監督;嚴格項目資金竣工決算,規范項目的業績考評和追蹤問效。
(五)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
土地開發整理前,搞好權屬核實工作。要依據土地變更調查和登記有關資料,對所涉及土地的權屬、界限、地類、面積進行核實,并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尊重土地權利人意愿,編制和落實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土地開發整理前,土地權屬調整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簽訂協議。項目建設完成后,應按照調整方案和協議,及時做好土地變更調查和登記工作。
土地權屬調整應有利于維護農民權益。土地權屬調整,不應影響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要保證農民承包土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維護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投資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其新增加的集體所有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耕地,應優先安排本集體農民使用,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
(六)土地開發整理科技、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
努力實現土地開發整理科學化。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有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強化科技創新成果在土地開發整理實際工作中的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土地開發整理科技支撐體系。
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標準化建設。從土地開發整理實際出發,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結合、有計劃、分步驟的要求,大力推進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項目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預算定額、效益評價等標準的制定工作,逐步形成技術、經濟和管理的標準化體系。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
1 土地開發的概述
土地開發是指根據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在一定區域內,采取行政、經濟、法律以及工程技術等的手段,進行土地的開墾、復墾和平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行為。當前正是我國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供求矛盾和資源利益沖突的凸顯期。加強土地管理,嚴把土地“閘門”,堅守耕地紅線,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關系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有力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的有效手段。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應著力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2 充分認清形勢
從當前耕地保護工作形勢看,導致耕地減少的因素可概括為“占、毀、調、退”四個主要方面,而增加耕地面積的因素只有一個,即土地開發整理。其增地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通過調整田塊布局、歸并零散地塊以增加耕地;將廢棄地恢復成耕地;將宜農未利用土地開墾成耕地。土地開發整理是從耕地增量和存量兩個方面來落實耕地保護任務的,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嚴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認清耕地保護的嚴峻形勢,努力提高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認識,將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從重視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既要多造地,更要造好地,真正發揮好土地開發整理的功能。
3 突出工作重點
3.1 耕地保護目標。要緊緊圍繞耕地保護目標開展土地開發整理。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農村地區“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全面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
3.2 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要緊緊圍繞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堅持以建設促保護,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3.3 現代農業和新農村。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開展土地開發整理。結合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完善縣、鄉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3.4 重點地區和重大項目。要緊緊圍繞重點地區和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投入繼續向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傾斜。特別要全力組織實施好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認真做好項目安排、招投標和實施管理等各項工作,使其早日造福人民群眾。
4 如何做好土地開發工作
4.1 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統籌安排。土地開發要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統籌安排,走計劃開發的途徑,避免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和勞力不足。其開發的目的與要求既要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并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4.2 合理開發,防止土地資源的流失。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 開發計劃的編制與開發項目的選址。編制開發計劃時應綜合分析社會經濟條件、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及土地開發復墾實績等方面,合理編制和下達開發計劃,同時做到任務與資金相銜接、相配套,以鼓勵和資助造地任務較重的地區。開發復墾項目選址時應科學分析,充分論證,堅持開發項目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兼顧,以防止土地資源的破壞。
4.3 加大宣傳力度。目前的工作中還存在著對土地開發認識不夠的問題,對此應從兩方面加大宣傳:一是在社會和廣大群眾中進行宣傳。二是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宣傳和引導,增強其土地開發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4.4 開拓土地開發籌資渠道。土地開發能否順利進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資金能否順利到位,這是土地開發和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完整可靠的土地開發的資金保證體系。大量籌措資金,開拓土地開發籌資渠道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可以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則,合理合法的進行籌資
4.5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技術標準是技術法規的重要內容,是投資決策的依據,在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科學、合理、完善的土地開發整理技術標準體系,既是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宏觀監管等各項工作的技術支撐和依據,更是多造地、造好地的重要基礎保障。應根據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和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土地開發整理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統一的土地開發整理標準體系,以更好地規范和指導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確保投資發揮應有的效益。
4.6 強化資金監管。隨著國家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視,今后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投入規模會越來越大,任務也越來越繁重,管好用好項目資金,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應高度重視和加強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項目資金必須實行專款專用、單獨核算,項目承擔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預算,不得擅自擴大支出范圍,不得用于與項目無關的其他支出;加強項目審核和稽查,重點對資金的分配使用、項目質量、任務完成和績效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與下一年度資金分配掛鉤;加強項目招投標管理,防范暗箱操作等腐敗問題的發生。
4.7 提高綜合效益。進一步突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地位,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按照規劃先行、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按照中央關于“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的批示精神,探索建立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載體,農業、林業、水利、電力、交通、財政、規劃等相關部門聯動的組織方式,圍繞土地開發整理建設目標,形成農村地區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的合力,全面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綜合效益。
5 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開發整理要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協調統一,嚴格控制未利用土地開發,規劃編制和項目確定都要經過科學論證,凡開發荒山、荒地、荒灘,都應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生態退耕地區,要加大平壩區、川地等的基本農田土地整理力度,只有搞好土地開發,才能緩解人口、資源及環境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李士成,《搞好土地開發的管見》,《寧夏農林科技》2002.6.
【關鍵詞】3S測繪技術;專項規劃;土地整理
我國雖然擁有18億多畝的耕地,但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耕地僅1.17畝,遠低于人均3.75畝的世界水平。為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積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徑。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和自然災害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進行整治,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的活動。測繪技術在現代土地整理活動中起到技術支撐的作用,充分利用測繪技術能全面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現代化水平。文中對土地整理各個階段中測繪技術的應用進行論述。
1、土地整理潛力調查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土地開發整理潛力調查是以1∶10000土地詳查圖為工作底圖結合野外實地調查來開展工作的。因為實際使用的1∶10000土地詳查圖現勢性較差(縣一級的調查編制時間多為20世紀90年代初期),不能較好地反映實地的現狀。從而導致潛力調查成果的準確性不高,同時野外工作量較大,難以達到快捷、高效的目的。充分利用遙感技術(RS)就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前后兩時相的法國SPOT24HRV全色波段數據的幾何分辨率就可達到10m,通過多時相、多源遙感數據的結合,分辨率還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精度完全可以滿足潛力調查的需要。通過利用RS技術從土地利用信息中自動對土地整理潛力資源信息的提取,可以大大提高土地整理潛力調查的速度和準確性、減少野外工作量,并且為下一步的數據分析提供直接的數字信息。
2、土地整理專項規劃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建立的土地后備潛力信息系統,將提高土地整理專項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在各類基礎信息資料和空間信息建立數字地面模型(DTM),能在DTM基礎上進行各種條件分析、供需分析。通過融合internet/web技術將使省、市、縣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土地后備潛力信息系統具有定期更新、數據共享的能力。在這個信息系統中能對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水文、自然災害、景觀、經濟社會狀況、人口資料、生態環境狀況等基礎資料進行數據的輸入。并且能對以上各類基礎資料進行匯總、評價。能夠以圖形的方式對任何一個規劃階段的成果進行編排、輸出,能輸出各類統計報表。能根據各種條件的變動對規劃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土地后備潛力信息系統基礎上,結合相關的土地、農業、林業、城鄉建設、交通水利、環保等部門規劃,可以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綜合效益較好的規劃方案。
3、土地整理項目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土地整理項目一般分三個階段: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和項目實施階段。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求現狀圖及規劃圖的比例尺不小于1∶10000,此時可用近幾年施測的土地詳查圖、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由于項目區邊界的要求較高,且同時要求邊界控制點的平面坐標及經緯度坐標。此時可采用GPS測量方式精確測定項目區邊界控制點。
可行性研究階段對面積、長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在測定項目規模、土地權屬界線、道路、排灌溝渠、電力線時,可使用平面定位精度小于15m的手持式GPS到現場實測。大多數情況下所采集的數據可以直接使用,精度要求稍高的可作數據后處理解決。此類作業方式在滿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規劃設計階段對面積、長度、高程的要求相對較高。通常要求實測比例尺不小于1∶5000的全要素地形圖作為設計底圖。此時可采用常規方法先用GPS布設控制,再用全站儀進行野外數據采集。首級高程控制點應采用四等水準進行聯測;池塘、河道、溝渠、涵洞應測水底高程;水閘應注高寬及孔數。
在實測設計底圖基礎上,對整個項目區及周邊的生態、氣候、水文、自然災害、經濟、人口等多種基礎資料,采用GIS技術進行分析對比。最后得出各類規劃設計模型,最終提出一個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
在項目實施階段,通過對實施前后的全站儀野外數字采集資,料或數字攝影采集資料的處理,生成項目區實施前后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利用DEM輔助計算,可以方便地計算出每個設計田塊的設計填挖土方量及施工填挖土方量。
4、3S技術在土地整理項目運行管理中的應用
由于GPS技術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人們所關心的地物空間信息的特性,在項目運行管理中GPS技術主要運用于地質災害監測。如對山體滑坡、堤壩變形等進行監測,甚至用于礦區土地整理項目中對塌陷地區進行監測,預防地面塌陷。
關鍵詞:土地整理 地理信息系統 規劃設計 空間分析
Application ofDigitalElevation model technology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ing method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based on MapInfo and probe on its application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In China, land consolidation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ational disposition of land resource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bbreviate GIS) development and land consolid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arrangement of work of technology, how be in an all-round way, a effective one apply GIS technology to the land consolidation, the work quality of improving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has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relevant professionals care about and hope to solve gradually.TakingShangra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ique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ough setting-up of the digitized map of project district, is it carry on introduction, manage, operate, analysis, show to geographical spatial datum to realize, can obtain land resource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can realize goal automation statistical and quantity charge to space, make a large amount of a abstract one, isolated data vivid, easy to observe and analysis.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GIS;planning and designing;spatial analysis
本文以江西省上饒縣皂頭等鄉(鎮)土地整理項目作為研究區,建立了基于GIS數字高程模型及相關專題圖,并將它應用于該項目區的現狀分析和規劃設計中,旨在為GIS技術特別是其數字高程模型技術在土地整理專項規劃中的應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1][2][3] ][4][5]。
1. 數據準備和研究方法
本文試驗項目區位于江西省上饒縣尊橋鄉、皂頭鎮和鄭坊鎮,分為皂頭片、尊橋片、鄭坊片三片。皂頭片位于上饒縣中部,涉及6個行政村;尊橋片位于上饒縣中部,涉及3個行政村;鄭坊片位于上饒縣北部,涉及5個行政村。項目區附近水利、交通、林網、電力、生態保護等基礎設施較為優越。
根據土地整理規劃編制需要和論文研究需要收集了項目區2004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資料(EXCEL格式臺帳數據)、上饒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1997-2010年)、項目區涉及地區1:10000地籍圖掃描文件和1:10000地形圖掃描文件、上饒縣近年來的統計年鑒。利用MapInfo軟件配準和數字化項目區涉及地區1:10000地籍分幅圖并利用GIS技術從圖中自動提取部分資料,再將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資料(EXCEL格式)導入MapInfo處理,使空間數據和矢量數據相互對應。利用MapInfo軟件配準和數字化項目區涉及地區1:10000地形圖,從中提取地形信息(高程點、等高線),運用MapInfo軟件制作項目區數字高程模型,并以此進行分析和輔助規劃。
2. 項目區DEM建立
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簡稱DEM)是采用規則或不規則多邊形擬合面狀空間對象的表面,主要是對數字高程表面的描述[11]。根據多邊形的形狀,可以把DEM分為兩種,即格網模型和TIN模型,其中又以TIN模型運用的居多。DEM的主要優點是能夠方便地進行空間分析和計算。DEM的方法主要有地面測量、攝影測量、立體遙感、地形圖數字化、GPS、激光掃描、干涉雷達等多種方法[8]。建立DEM 的方法有多種,但根據已有等高線地形圖獲取高程數據則比較簡單、快速和可靠,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10],而且其精度也能達劍用戶的要求,性價比高。
2.1 項目區圖件掃描與配準
掃描后的柵格圖需要進行糾正,以消除紙張變形所帶來的誤差。一般情況下,采用仿射變換的方式來糾正。配準地籍圖是土地整理圖件制作的第一步。土地整理中首先需要配準的柵格圖件是項目區的1:1萬地籍分幅圖的掃描件,配準時通常采用平面直角坐標系(non-earth投影) ,控制點選擇公里網格的交點。土地整理圖件制作所需的一部分信息都是從地籍圖上提取的。
2.2地形圖數字化
等高線矢量化處理。主要包括對等高線進行屏幕跟蹤矢量化、對等高線標賦高程值、對離散高程點進行屏幕矢量化、對高程點標賦高程以及對這些矢量化產品進行編輯、檢查、拼接,并最終生成完整的矢量圖。MapInfo系統提供了比較強大的圖層管理功能,可以按照用戶要求顯示、編輯、選擇、標注和保存圖層,圖層的疊加順序信息以工作空間的方式保存。MapInfo是按圖層組織計算機地圖的;矢量圖中每個圖層分別包含了地圖信息的不同方面,多個圖層按照一定的順序重疊便形成了一幅具有完整信息和空間含義矢量地圖[7]。
2.3空間數據內插生成DEM
DEM 的內插是根據所采集規則排列的原始數據高程求出待定點的高程。DEM 的建立主要有兩種方法,基于規則格網的建模方法(GRID)和基于不規則三角網的建模方法(TIN)[8]。本文以項目區尊橋片為例說明MapInfo系統下DEM建立的過程。首先,從尊橋片涉及的1:10000地形圖中矢量化等高線和高程點(在現狀圖制作過程中已經完成),應用MapInfo專裝題圖制作工具中的格網生成器,采取IDW(倒數距離權重插值器)插值的方法內插生成格網專題圖。選擇需要顯示的圖層疊加在格網專題圖上,然后用“創建3D地圖”命令創建基于此格網數據的3D地圖,如圖(1)。
3.DEM的建立及其在土地整理項目中的應用
DEM作為地形表面的數字表達形式,與傳統地形圖相比,它具有可實現地形信息多形式顯示;保持地形精度;易于實現自動化、實時化等特點 ,已成為空間數據分析的重要工具,并被應用在數字流域模擬、虛擬現實等領域,取得了良好效果[8] 。
對于丘陵山區類型的土地整理項目,項目區地形地貌的分析往往對規劃方案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單一依靠對項目區地形圖紙圖的判讀難以滿足地形分析的需要。針對丘陵山區地貌條件復雜、直觀性差等難點,利用DEM在空間數據分析處理方面的優勢進行地形分析,則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并且可以為該類地區整理項目中總體規劃方案確定、工程項目規劃以及工程量測算等方面提供輔助決策[9]。
江西上饒縣皂頭等3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屬于丘陵山區土地整理項目,項目區內地形比較復雜,以尊橋片為例,區內分布了很多山丘,總體屬于階地河漫灘地貌,從一般地形資料中無法對其形成有效地分析,故本文嘗試為該片建立DEM模型進行分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整理項目尊橋片三維空間地圖的觀察,可以看出,該項目區整體成“幾”字形,地勢起伏不平,中部地區地勢最高。為了更好的進行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本文依據地形走勢將該片區大致分為A、B、C三個區域,如圖(2)所示,分別進行分析和設計。
從尊橋片土地整理現狀圖和三維地形圖上可以看出,A區呈南北方向狹條狀,沿西側有一條級別較高的尊橋公路,中部有較密集的居民點分布。的灌溉水源較為豐富,南部和北部有許多山澗溪流,中部有上譚水庫北支渠穿過,灌溉只要依靠自流和引水,渠道設施比較簡陋,灌溉質量較低。通過仔細研究發現A區東側比西側地勢略高,因而考慮沿東側修建斗渠,沿西側公路修建斗溝,再修建一定數量的灌排兩用農渠,形成完整的灌排網絡,以保證灌溉質量和排水通暢。同時修建和改造連接各居民點的道路,修建田間道、生產路形成道路體系,并且在田間道兩側修建防護林。
B區的北部較為平坦,南部呈山丘地形。考慮北部設計為畈田,南部設計為梯田,以中間的公路為界。南部的灌溉可以設計多條灌排兩用渠直接從上譚水庫北支渠引水,再在兩側設計斗溝以便排水通暢。北部山丘地勢較高,引水灌溉比較困難,故考慮在山丘上修建蓄水池,儲蓄山澗水源和降水,并沿等高線設置渠道,以保證梯田的灌溉。
C區和A區較為類似,也呈現狹條狀。區內有一些地勢較低的洼地,在雨季極易造成積水,影響作物生長,可以通過局部土地平整改和修筑排水渠道善這一情況。C區的灌溉水源主要來自上譚水庫北支渠,在東北部也有一些山澗水源,考慮修建灌排兩用渠直接從支渠中引水并向兩側灌溉,對于山澗水源則通過修整原有渠道,提高引水質量。
土地整理規劃前后項目區灌溉體系對比圖和道路體系對比圖,見圖(3)圖(4)。
4. 結語
隨著GIS應用技術的發展和土地整理工作的廣泛開展,如何更全面、更有效的利用GIS技術輔助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提高土地整理工作質量逐漸成為了相關從業者關心和希望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江西省上饒縣皂頭等3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為例,通過分析和研究,探討了GIS技術在土地整理規劃中的應用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啟發。
基于GIS技術的土地整理圖件制作能為規劃編制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主要體現在:。
(1)實現對土地整理相關數據的有效管理。通過GIS技術支持下的土地整理相關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更好的儲存、查詢、分析、顯示,改變了單一屬性數據分析的缺陷,便于生成相關專題圖件,使決策方案更加合理。
(2)應用GIS空間技術為項目區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提供依據。DEM分析方法實現對項目區地形的可視化分析。從項目區高程數據中插值生成DEM數據,利用DEM在空間數據分析處理方面的優勢進行可視化地形分析,并以此輔助決策則能很好地實現這些要求,并且可以為該類地區整理項目中總體規劃方案確定、工程項目規劃以及工程量測算等方面提供輔助決策。
綜上所述,本文對GIS技術在土地整理規劃中的應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GIS對信息的表達形式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圖形化的結果輸出表現方式,比起傳統的數據文件和報表形式,更便于決策人員所應用,從而也使得規劃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操作規范[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2]吳次芳、程美球。鄉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術問提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1997,(4)。
[3]鄒路等。GIS技術在福建省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中的應用與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3)。
[4]魯成樹等.GIS技術在農田平整工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比版),2004,16(3)。
[5]方學蜜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芝罘區土地整理與分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20(1)。
[6]陳述彭等。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鄔倫等。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8]李志林等。數字高程模型[M]。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0。
[9]毛泓、王秀蘭。數字地形模型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2, (4)。
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土地管理工作,切實保護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緩解土地瓶頸制約,促進集約用地,推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關于土地開發整理的范圍
土地開發整理包括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三種類型。
(一)土地開發。將未利用但具有潛力和開發價值的土地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
(二)土地整理。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運用工程建設措施,對農村配置不當、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閑置、未充分利用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和農用地實施調整、開發、利用。
(三)土地復墾。對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而廢棄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況。
二、關于項目組織實施
土地開發整理采用項目建設方式運行,市政府成立土地開發整理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市國土局和項目所在地的鎮(區、場、處)村聯合組建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專班,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各地政府給予支持協調。
(一)項目設計。項目規劃設計應綜合考慮田、水、路、林、村規劃布局,嚴格控制村莊用地規模,應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確定地塊規模和農田水利布局,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二)立項申請。每塊開發整理的土地,凈增耕地不得少于15畝。項目區域只涉及一個區鎮處場的,經可行性論證后,由當地政府和國土部門共同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申請;項目區域涉及兩個以上地方的,由所在地聯合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立項申請。立項申請必須附可行性報告。
(三)項目初審。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實地踏勘論證。對可行的項目,進行現狀地形圖的測量和規劃的設計。項目實施者應填報《土地整理項目呈報表》。
(四)項目審批。通過初審的項目,由市國土資源局向省國土資源廳申報后,下達立項通知書。
(五)項目實施。項目經批準立項后,采用公開招標和業主建設的方式進行建設。項目施工單位與當地國土部門簽訂《土地開發整理合同書》,按項目設計規劃和合同要求組織實施,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六)竣工驗收。項目竣工后,由市國土部門組織有關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到實地驗收,并報請省驗收,核定新增有效耕地面積。
三、關于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和資金管理
(一)市國土局設立專帳,統一管理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項目驗收后,根據省批復向各地批復耕地占補平衡指標。
(二)各地政府使用在當地開發整理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的,由當地政府向市國土局支付土地整理成本。
(三)對全市范圍內調劑使用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由市國土局向開發整理土地的所在地政府支付土地開發整理成本,同時對開發整理土地所在地政府給予500元/畝的獎勵。
(四)對調劑使用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實行有償使用。屬園林、澤口、張金工業園區工業招商引資項目,園區管委會向市國土局所支付的有償使用費(包括土地整理成本在內)不超過2800元/畝。
(五)市財政對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有缺口的鎮處的補貼與土地整理任務掛鉤。按畝平1000元的標準,以全市完成當年土地整理的平均數為基準,完成了平均數而仍不能補齊的收支缺口,由市財政補足;因未完成平均數而導致不能補齊的收支缺口,由鎮處自行消化;對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平均數,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補齊后的超出部分,轉到下年度結算。
(六)市政府從每年耕地開墾費及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有償使用費中列支,設立土地開發整理資金專戶,用于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有償使用資金統一進入土地開發整理資金專戶。資金管理由市國土局擬定方案,市財政局審核,報市政府批準后,由國庫集中支付。
四、關于整理后的土地使用
開發整理后的土地,可由土地所有者進行發包管理,其收益可用于彌補土地開發整理費用。
五、關于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
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市土地開發整理領導小組負責全市范圍內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市國土局負責具體開發整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1、負責編制全市年度土地開發整理計劃,報市政府批準下達各地年度計劃并組織考核;2、對全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統一組織實施;3、統一進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調劑管理;4、按市政府的要求,配合市財政部門進行資金籌集和使用管理工作。
(二)各地政府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專項規劃,督促當地國土部門制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和方案,并協調支持相關部門按項目要求組織實施。
(三)市財政部門負責按文件規定的要求加強資金管理和調度。
論文關鍵詞: 領導重視 科學規劃 優質高效
論文摘 要: 近年來,招遠土地規劃成果顯著,大大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這源于在開發土地資源同時,科學論證,科學規劃,土地開發整理資金落實措施到位,工作環環相扣。
招遠市地處山東半島西北部現轄十個鎮三個辦事處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人口56.88萬人,土地總面積1433.18平方公里,屬低山丘陵區,山區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40.9%和43.3%,土地后備資源比較豐富.多年來,招遠市把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落實土地基本國策,實現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重要措施來抓,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開源與節流并舉,在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同時,努力搞好土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展山、水、林、村土地綜合開發,取得顯著成效。自2001年以來招遠市實施國家和省、市、縣四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0個,累計投入2.1億元,項目總規模0.913萬hm2,新增耕地0.10萬hm2,確保了全市耕地面積的相對穩定,為實現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領導重視
招遠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土地的基本國策,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開發,在搞好基本農田保護的同時,大力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管理暫行辦法》和《招遠市土地復墾管理暫行辦法》。為保證土地綜合開發專人抓、專人管,及時解決土地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長任組長,國土、財政、農業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領導小組,各鎮(辦、區)也相應地成立了領導機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宣傳《土地管理法》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有關法規政策以及全市土地開發整理情況,提高人民群眾對開展土地整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實現全市耕地占補平衡。
(二)規劃科學、合理整治開發
招遠市土地總面積1433.18平方公里,根據全市土地變更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積,6907.81hm2(合10.36萬畝),通過對現有集中連片的農用地區域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及其他農用地面積,經過科學論證,至2020年全市共劃定6個土地綜合整治區:1玲瓏鎮土地綜合整治區、2大秦家鎮土地綜合整治區、3阜山鎮土地綜合整治區、4夏甸鎮土地綜合整治區、5畢郭鎮土地綜合整治區、6齊山鎮土地綜合整治區,整治規模2.4萬hm2,增加有效耕地500hm2。
(三)加大投入優質、高效
招遠市努力把握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收、管、用3個環節。一是收好。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企業和個人,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的標準收取耕地開墾費,同時,足額收取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自2000年以來,招遠市共上繳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2.3億元;收取耕地開墾費1.2億余元。二是管好。對耕地開墾費和由省返還的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由市財政局設立了專戶,嚴格管理,專項用于土地開發整理,努力做到資金跟著項目走。三是用好。確定項目時,在各鎮區申報的基礎上,由國土財政兩家組織水利、農業等單位專家進行現場勘察,從不同角度進行審查,廣泛征求意見,論證項目實施的可行性,明確開發項目的總體要求,確保立項一個,實施一個,成功一個,2002年以來,立項申報國家投資項目5個,省投資項目4個,市級項目3個,縣級投資項目13個,項目總規模0.91萬hm2,總投資2.1億元,2010年又申報了1個市級投資項目,總規模525.36hm2,投資1千萬元。
(四)措施完善、落實到位
近年來,招遠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質量管理辦法》和《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施工招標管理暫行辦法》,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從立項申報、實施到驗收提供的材料等均一一細化,做出明確要求;項目實施辦法的核心內容就是落實項目管理規范化、項目實施透明化、土地整理市場廉潔化。具體工作中,認真落實了"五項"制度,即所有國家、省、市投資項目都建立了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項目公告制。
二、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的成效及經驗
招遠市通過對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社會效益,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增加了耕地,緩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實現了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也保障了全市城市化、工業化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建設。二是經濟效益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優化了土地利用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如畢郭鎮近年來共組織土地開發整理2390hm2,新增耕地面積達333.3hm2,全部用于發展高效農業,成為遠近聞名的西瓜、甜瓜生產基地,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三是生態效益,通過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從根本上改變土地干旱問題,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林木覆蓋率。 轉貼于
(一)幾點經驗
1. 提高認識領導高度重視是搞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關鍵。招遠市委、市政府對土地開發整理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作出批示,提出明確要求,推動了全市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開展。
2. 多方籌措加大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投入是搞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保障。目前,招遠市在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投入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幾點:一是充分利用后備資源潛力較大的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二是嚴格按標準收取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把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地方返成部分和耕地開墾費,全部用于土地開發整理。
3. 完善制度規范化管理是搞好土地開發整理的基礎。招遠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和《招遠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施工招投標管理暫行辦法》。這些辦法的制定和出臺,為進一步規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基礎。保證了工程質量,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4.健全機構加強隊伍建設是搞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招遠市國土資源局雖然已配備有專人負責土地開發整理,但尚沒有成立專門機構,只有機構健全,才能責任明確更好地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
三、招遠市強化土地開發整理的對策
(一)進一步強化領導,完善目標責任。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政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單靠哪一個部門難以為繼,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工作優勢,爭取多渠道投資,加大項目投入力度。項目所在鎮相應成立鎮長任組長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督促檢查和協調,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和質量保障。健全完善土地開發整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市和鎮、鎮和村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各級的職責和任務,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造福子孫后代。
(二)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隨著實踐的深入,土地開發整理從立項到實施,從項目管理到資金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國家、各省投資的重點項目要全面實行公告制、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等“五制”管理方式,項目庫項目本著“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的原則,平衡推進,穩步發展。要建立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引導和調動集體和個人投資積極性,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方集資搞開發整理。相應完善提高耕地開墾費征收標準、土地開發整理與建設用地審批掛鉤制度、異地占補平衡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竣工項目獎勵制度、鎮村干部責任考核制度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康、良性的運作機制,實現項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三)進一步細化調查,完善開發原則。農村土地整理中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比較普遍,對現有耕地綜合整治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認識水平和科技手段的不斷改善,將耕地整理、露采礦山廢棄地復墾與未利用土地開發相結合,形成城鄉土地整理全面發展的新局面。全市多為低山丘陵區,土地后備資源的類型多、分布較為零散。要全面展開一次大調查,查清各類未利用土地的類型、數量與分布,查清全市土地資源潛力及開發利用的方向。通過調查分析,進一步明確“山區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的開發利用,丘陵和平原地區推進土地整理,有復墾任務的地區積極復墾”的土地開發整理基本原則。
(四)進一步硬化措施,完善科學規劃。為使土地開發整理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保證開發整理一片、成功一片,土地開發整理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先導,以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為基本前提,通過采取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及措施,實施對土地綜合治理,最終達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土地資源按規劃確定的用途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要堅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科學指導、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要樹立精品意識,凡是進入國家、省級重點項目和項目庫項目,要及時組織農業、水利等部門科技人員組成技術專家組,編制項目實施規劃方案,上報審評,使規劃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土地開發整理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加強土地整理,促進新農村建設,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的組成部分,是以構建農業資源安全位基礎的支“三農”建“三農”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步入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強土地整理,大力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利于理清我國土地整理事業發展的思路和方向,做好當前和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實現耕地保護的目標,確保 18 億畝耕地紅線;有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1.土地開發整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土地資源保護
土地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 而耕地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視糧食生產, 重視耕地保護是當前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由于人口眾多, 現有耕地及耕地后備資源相對不足, 人口以千萬速度遞增, 而耕地以百萬公頃的速度遞減,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開發整理作為一項見效快、質量高、投入少的系統工程已成為節地挖潛, 有效增加耕地面積的重要途徑。因此, 新農村建設要把重點用于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開發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開發整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處在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 能做到使耕地總量不減少, 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 質量不降低的一個重要途徑。
1.2有利于建設規劃的實施
土地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相互促進。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 將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之中, 逐步完善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點, 村莊建設等各項規劃, 通過土地整理的實施為新農村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結合實施的新農村建設規劃, 完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以土地整理和復墾為重點, 統籌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 通過土地整理的實施為新農村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 并為項目區山水路林統一規劃整理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1.3有利于農業綜合發展
結合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 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進行科學設計, 以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為出發點,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農民建設高效、特色、生態農業項目。通過項目實施, 提高土地產出, 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轉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 拉長農業產業鏈條, 實現農村經濟增長, 推進對水、田、路、林、村的綜合整治, 調整農村土地利用格局, 促進農業生產向高效農業、大面積經濟作物方向發展, 實現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從自然條件出發, 從群眾的意愿出發, 因地制宜, 按照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形式, 把項目做實、做大。集中連片, 形成規模化經營產業, 從單一的土地開發整理向綜合開發轉變。通過土地整理, 引領項目區農民脫貧致富, 把土地開發整理與扶貧相結合, 起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通過對農村多種資源的整合, 多種資金的配合和多個部門配合, 實現農業最大綜合效益。
2.以土地整理助推新農村建設
由于過去土地整理項目在目標定位上過多地強調“新增耕地”,將其作為土地開發整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標,而忽略了土地整理是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是與農村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產業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村景觀優化等相協調,全面改善農村面貌、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系統工程。因此,近 10 年來的土地整理項目雖然為耕地質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在改善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新農村建設中效果還不十分顯著。
現在,“城鄉統籌”成了全民關注的話題,應當把土地整理放在 “城鄉統籌”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局中,將土地整理的合理價值追求定位為“改善土地權利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益、盡可能地增加耕地”上,并最終實現以土地整理為手段,以城鄉統籌為目標。土地整理項目要想實現這一價值追求,充分發揮在助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首先應找到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和突破口。
2.1 以田水路林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
將土地開發整理與發展現代農業、村鎮建設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擴大和豐富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內涵和外延,讓土地整理不再以各種工程的堆砌為目標和主要內容,而是將工程與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新農村規劃相集合,打造出一片片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基礎設施與產業布局高度吻合、農民生產生活方便快捷的土地。為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以土地整理為平臺,將同一土地整理項目區內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的規劃和設計方案統一納入土地整理項目中,讓土地整理項目對各類規劃和設計方案進行統籌,實現項目區內新農村建設統籌安排,保證新農村建設有序、高效地進行,切實將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做成新農村建設的夯基工程。
2.2 以充分發揮土地整理資金導向作用為突破口,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土地整理資金的投入使用能給新農村建設帶來極大影響,為了能更好地推動新農村建設,應按照“多與、少取、放活、增收”的原則,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國債資金和預算內基本建設統籌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將土地出讓金平均純收益 20%計提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增益部分,主要用于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復墾費收繳標準,嚴格收繳程序,符合國家減免政策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收返”兩條線。完善新增耕地指標收購辦法,增強新增耕地指標全市統籌管理的科學性。積極探索建立土地開發整理資金管理使用機制,不斷拓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民進城落戶的資金補貼渠道。鼓勵采用 BT 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2.3 以土地開發整理耕地后續管理和利用為突破口,促進農村土地流傳,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規模經營
以土地開發整理耕地后續管理和利用為導向,科學進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工程設計,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用地適度集中經營創造條件。鼓勵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后的土地通過租賃、入股、聯營、公司+農戶等多種形式向種養殖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項目的管理用房及配套設施建筑,在不突破所在鄉鎮集體建設用地總量的前提下,可以按規劃使用一定比例的農村集體土地。
3.積極探索新型土地制度,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結合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健全完善征地補償安置機制,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和復墾后的閑置宅基地進入城鎮就業安居的,可以從土地開發整理資金中給于適當補貼。鼓勵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換社保、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及其房屋產權置換城鎮社區廉租住房。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建設、節約集約的要求,積極開展“新居工程”,引導農民向縣城、集鎮和中心村適度集中。加快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試點,不斷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建設用地的復墾工作,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使用權及指標有償、合理流轉與轉讓。
4.結語
土地整理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一新階段,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保障,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整治 促進 節約集約利用
1.土地利用現狀
雙遼市東西最寬62公里,南北最長89公里,幅員面積3068.82平方公里,現轄6個街道、8個鎮、5個鄉(其中含1個少數民族鄉),總人口42萬人,幅員面積3121.2平方公里,農用地258154.03公頃,建設用地24105.36公頃,未利用地196878.78公頃,現有耕地188536.67公頃,人均耕地0.33公頃,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后備資源16227公頃。2012年耕地保有量13380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31049.22公頃。
2.土地整治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關系
土地整理是“最大限度提高耕地效用”和“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有效途徑。針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既要保障經濟發展,又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需要我們十分珍惜土地資源,合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如何堅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這一現實而客觀的條件,我們必須從現有的耕地質量、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后備資源上下功夫,挖掘土地內在潛力,改善土地使用條件。而土地整理恰恰是補充耕地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途徑,通過土地整治來改善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從而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土地整治還可以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為產業發展創造發展空間。由此看來,土地整理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土地整理來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3.雙遼市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
近幾年,雙遼市始終把土地開發整理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并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雙遼市積極向上級爭取整治項目,以重大工程和整體連片土地整治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為目標,以節約集約,統一規劃,統籌資金,整村推進,集中建設為原則,較好地完成了一批土地整理項目,為雙遼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有效緩解了土地的供需矛盾。在土地開發整理上,主要采取如下做法:一是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設計。根據全市土地資源利用和分布狀況,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達到土地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和諧統一。按照產出高效、公眾認可、環境友好、技術可行的標準,選出可行的規劃方案,使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更具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土地開發整理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設計的原則。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中,邀請農業、水利、環保、畜牧、林業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共同認證和提出建議,并充分考慮村集體的意見,按照當地生產生活實際規劃田塊標準、配套設施的布局,從而使整個規劃設計達到科學、合理、適用;三是嚴格項目招投標管理,實行陽光操作。在落實項目工作中,選擇有資質的招投標組織機構,廣泛吸引眾多施工企業關注和參與,邀請相關部門參與監督管理,確保招標、投標、評標、定標工作的嚴肅性;四是嚴格項目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嚴格按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使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確保專項資金的安全運行和項目的順利實施。
4.土地整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達到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近幾年,雙遼市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協調資金,嚴格按照數量、質量和生態協調統一的原則,先后實施了雙山鎮基本農田整理、臥虎鎮同樂村土地復墾整理、茂林鎮鹽堿地開發整理、茂林鎮(大興村、振興村、喬家村)土地整理等10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總規模達到4785.02公頃,共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累計新增耕地2288.76公頃。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整治,確保了全市 13.38萬公頃耕地不減少,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真正達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解決了雙遼市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嚴重問題,有效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為四平市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做出突出貢獻。
另外,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區增加糧食產能1764.282萬公斤,總產值達到3528.5640萬元,項目區人口15000人,人均年可增加收益2352.00元。同時通過廢棄磚、瓦、砂礦土地復墾,增加有效耕地面積64公頃,復墾后提供建設用地23.6公頃。市鄭泰藥業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了原縣磚廠廢棄地復墾建設的項目,既使廢棄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又避免了占用其他土地搞建設,達到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參考文獻:
[1]楊光明、高晶文.淺析土地整治與節約集約用地之間的關系—吉林省柳河縣土地整治工作紀實[J]吉林農業,2011,12